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24-10-21

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共10篇)

1.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浅析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位: 门头沟区黑山小学

名: 张进华

科:语文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这一手段,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从而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巧妙结合,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轻松省力。

关键字: 信息技术

低年级阅读教学

整合

正文: 如果一个台湾的老师向孩子们提问什么是雪时,他这样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雪像盐一样。雪是一种很冷的东西。学生们会猜测:雪像冰激凌。雪是粉末状的东西。亦或是猜测:雪像沙子一样。老师始终没有讲清楚雪的样子。如果问学生雪什么样?他们可能会说:又冷又咸的沙子。哈伯德笔下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就像想听青蛙的叫声,就要亲自去夏夜的池塘听一听,要闻紫丁花的的香气,就要站在花下闻一闻。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一切都会不言而喻。

信息技术的介入,生动的图,简练的文、动听的声、直观的影像,使得我们今天的教学,变得立体了,使得语文课堂更生动、形象了。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了,课堂生动活泼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的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上更准确、方法上更灵活、语言上更精炼,最终帮助学生达到乐学、会学、主动学的最佳状态。

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大部分是从感官开始的。感性知识丰富了,就能进一步形成概念,打好基础。在自己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其中的一个困难。教材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如果仅凭老师的枯燥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就必须将这些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开辟的更加宽广的道路。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让这些内容以更有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会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的优势是,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了,静态的变得动态了,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 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我们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文时,如果老师口干舌燥的描述黄山奇石中的“金鸡叫天都”,“猴子观海”,学生们会越听越糊涂,因为,孩子们没有见过遥远的黄山,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两块奇石的样子、位置,运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欣赏。当讲解“怪石的千奇百怪”时,我向学生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学生们对课文中的“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作为第一认知,课文中抽象的事物,如果能够直观的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会轻松很多。

又如《所见》这首诗,是一首内容很简单的古诗,很富有儿童情趣,但因为年代久远,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会有困难。另外,因为孩子们年龄小,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蝉的样子,叫声,以及牧童的顽皮,快乐。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将这些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运用多媒体的教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也能适时的将信息表达清楚。教学时的具体做法是:(1)“歌声振林樾”利用动画与声音,将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歌唱时的情境展现出来。(2)歌声戛然而止,出现了蝉的叫声,牧童顽皮表情,用图片展示出来。(3)整体解读这首诗,出示一幅动画:杨柳依依,田野青青,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林间小路弯弯曲曲。整个教学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展现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诗意,强化了记忆,学习效果显著。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审美情趣。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其内涵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更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声、像于一体,这样就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崭新的学习语文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去感受美和欣赏美。

像《春雨的色彩》《小小的船》等写景类的文章比较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文字来诠释情境,为学生创造更为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比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时,通过一幅幅多彩的图画,让学生理解为何春雨是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五颜六色的;同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春雨柔似水,美如画。在《小小的船》的教学中,配上优美的图画,跟唱歌曲,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远比枯燥的讲,说,效果好得多,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美的所在。

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显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将“庐山的瀑布”定格在了学生的面前,并告诉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就是庐山的瀑布了。”他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多么令人神往!关于庐山上的瀑布很多诗人都赞美过它,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后,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美景在眼前,从学生的朗读声中,不难听出,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以往的信息来源大多是杂志,图画插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处在现代信息 社会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扩大信息量,是重要的环节。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大量增加听和看的机会,并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个信息,信息量增加了。在语文教学中,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比如,在学习《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 太空生活,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呢?通过上网查资料,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学课文,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意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自主的理解课文。在自学时,学生通过看图片,感受在太空中生活与在地球上怎么不一样,再结合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学生惊喜的发现了课文之外精彩的内容,原来神秘的宇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已经慢慢的不再神秘。

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使得语文教学的美丽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和热情。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信息技术如果能够很好的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就是所谓的相得益彰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了解课外知识架起了桥梁。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良好的语感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 训练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敏锐的感觉。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增减课文中的词语,变换课文中句子的顺序,带着 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分析,体会语言间的差别,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性、敏感性,培养区分的意识。在学习《看雪》时,课文中写到“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这个句子形象的写出了北京的雪大,雪美。教学时,我将句子“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到处一片白。”与课文中的原句同时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对照原文读议比较,觉得删后的句子内容空洞,读起来索然无味。有时候,利用直观图景,具体情境培养语感。在学习《植物妈妈没有办法》时,利用录像和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有趣画面,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种子传播的不同途径及有趣,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充分的消化吸收。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适时的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丰富课堂表现方式,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让学生的视、听、说、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不仅给学生思维上的启发,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能使课堂氛围更愉悦。有利于学生多渠道的、多角度的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在他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们了解世界的途径广阔了;对于课外知识的学习更轻便了;同时,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身心发展也发挥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选》

2007.11 刘玉文《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研究与教学

2003.2

2.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一、加强教学实践研究,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才能吸引住学生。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 鉴于目前教师使用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教材、教辅资料相对来说是较为单调、有限的, 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 也注定了他们对填鸭式的灌输的知识、技能持排斥的态度, 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高了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 更加先进的教学思想, 更加合理的教学设计, 图文音视并茂的备课资源等, 经过老师的精心筛选、组织、整合, 这些由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一首首美妙的背景音乐、一段段生动的视频……使得学生置身于与文本相联系的情境之中, 相对于单调、枯燥的文字讲解、粉笔板书, 学生更爱前者, 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运用, 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 使其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多样,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曾以Power Point软件作为应用平台设计了《蜀相》教学课件获省一等奖, 在设计过程中, 利用了ppt应用软件平台, 插入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同时充分挖掘利用ppt控件技术的简单运用, 嵌入Excel等手段实现了简单的人机互动, 方便、快捷地检测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超级链接等大家熟知的技术设计内循环系统, 页面之间可以进行任意切换, 综合、合理利用各种技术含量不高, 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可以掌握的技术, 改变了许多老师认为的ppt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展示的观念, 它可以做得更好,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思考、实践, 还可以使教师的个人才能、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信息化语文教学能实现“逸而功倍”。

二、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

多媒体课件可强化重点、分散难点、拓展思维, 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人、景、物或事件, 呈现于学生面前, 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现代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 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力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方面有所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观察语文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将抽象的语文内容的教学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 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交互性强,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笔者在设计《会话》教学课件实践中, 相较于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教学程式, 信息化教材不只有文本, 它还具有“超文本性”, “超文本性”, 表现为多媒体, 配上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 将课本链接到相关网页、文档等。通过ppt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设计对话, 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笔者同时明白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学仅是从手段上作为教育教学手段的补充, 它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实现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现实的课堂中, 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来承载, 一定要通过多媒体来进入课堂, 比如教辅资料中已经整理好的教学目标、正字正音以及名词解释等基本教学任务, 借助传统教学手段再自行预习过程中熟悉文本来完成, 有些需要补充的知识点, 如文学常识、主旨、写作特点等, 应该简明扼要, 方便学生笔记, 通过正常讲授过程完成, 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 而不是将所有的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中密密麻麻地显示出来, 教师往往照“多媒体”宣科, 学生也对多媒体产生了审美疲劳, 长此以往, 多媒体的使用反而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影响了我们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而多媒体信息手段的最显著的功效在于将学生平时少见的, 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等借助传统教学手段校难实现有效理解的内容形象、直观的显示。比如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 由于我们学校地处淮海平原, 学生阅历较窄, 对山地、丘陵等风景没有生活体验, 较难理解作者文中“空中楼阁”的山势特点、自然风光, 进而影响对空中楼阁的美妙把握、领悟。于是利用ppt课件, 将远山如眉黛、山林的苍翠欲滴、小屋的虚无缥缈, 运用美妙的轻音乐作为背景, 选取一组组美丽的图片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 学生满怀兴趣结合文中作者的描绘、老师的讲解, 欣赏《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小屋的意境, 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少见的教学内容的理解, 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合理、适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既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又是中职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需求, 事实证明: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就是在学生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增进师生互动过程中,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更优化、合理的手段;其目标是革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明确了这一点, 才能避免产生“唯信息化之上”的误区, 使信息技巧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珊珊.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J].华章, 2012 (11) .

3.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信息技术

我们知道,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而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不是很广泛,学校体育教学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仅仅只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如录像等。笔者浅略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尽可能使之服务于体育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优化体育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1.1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手段提供了现代化模式的框架,其构思主要“以计算机作为储存、传输数字化”了的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网络化”、“智能化”了的信息技术作为驱动载体高效率的储存、传输教学内容的动力。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材料等教学内容中的元素就能以一定数字格式输入计算机,从而达到借助计算机进行存储、传输的目的。网络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腾飞,拓宽了信息技术传播时间。“智能化”的多媒体、人工智能等,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软件的功能,更好协调教与学的活动的互动性。当“智能化”与“网络化”融合一体,现代化教学就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功能奇妙。

1.2当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乐于接受,現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持点。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了知识领域,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2、现代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有效提高运动技能

2.1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看则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据教育心理学家统计,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信息总量94%,3天以后能记得70%,均远远超过其它传播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调动视听功能,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能力的发展。“观察、观察、再观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2.2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需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等,而且还有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消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3、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多种精神

3.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挺身式跳远的模拟镜头(其中包括跳得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差的等几种情况),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挺身式跳远的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挺身式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于是,当教学时先请学生们观看课件,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当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3.1.1.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体育教育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探索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3.1.2.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取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内容以传统型转变为探究型。

3.1.3.教学活动的网络化。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交流互动化、学习主动化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与锻炼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强调学习与锻炼的合作互动,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1.4.教学效果的多样化。

在观看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教师讲授技战术的同时,特别向学生强调互相配合,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观看重大的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性的各类锦标赛等赛事,当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五星红旗在赛场冉冉升起时,常常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4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建议

4.1以用促建

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顺应时代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微课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十分丰富和多样化的,例如大量网络健身视频和自媒体建身教学的普及和发展,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发展的关键,由于目前学校体育对资源的应用还处于浅表阶段”,由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相关理论、操作模式、应用指导以及技术培养方面仍显得力不从心,首先,应该将学校体育的微课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本研修資源,形成当今数字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其次,应该讲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支持,如颠倒课堂、个体差异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等,为参加体育教学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为体育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最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可作为新型学习理念,积极开展微课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以用促建,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

4.2加大投入

呼吁学校及有关部门重视,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发展产业化、系统化。体育课程的课程化、训练的专题化、方向系列化调查显示,63.19%的体育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微课资源不集中太过散漫,无法形成专题化的系列化的微课课程。企盼尽快实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微课教学的系列化,课程化和专题化导向的开发,尽快的形成以一批精品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示范课程,并得以推广,以方便学校体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更新改进机制,让微课资源更新常态化,重视后续的推广与合作实现共享,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资源从行政主导逐渐向着行业指导的方向进行转变和发展。

4.3加强平台建设

4.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篇四

内容简介: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能使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乐学。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只有巧妙结合,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信息材料选择不合理,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教学效果

注意问题

所谓信息技术,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陈至立同志曾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史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将信息技术信手拈来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这种教学效果的能力。要求教师为了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应具备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及其应用能力。这样就能优化教学过程,尽可能的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也充满信心,愿用毕生精力为之努力。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的选择使用信息技术。你的教学设计无论多完美,仅仅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去完成教学过程,相比之下教学效果会逊色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老师首先一定要学会使用多媒体,逐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据我所知,不少乡村小学的教师不乐意到多功能教室上课,一是部分年龄大的老师不会使用多媒体;再是会使用的部分教师怕麻烦,认为准备费时费精力,影响教学进度。真正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不是很多。而愿去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恰是那些尝到甜头的教师,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运用教学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看是麻烦其实省时省事,磨刀不误砍柴工嘛。随后学校多次开展教研活动,让年轻有为老师上公开课或者观摩课,听课的老师颇有感触,记得一位老师教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大家听后给予好评。她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出课中丰富多彩的主题画面,加上简洁的导入、提问,孩子们的注意力深深被吸引住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寻找画面上的气球、花、小彩旗排列的规律,找对了的小组得“星”,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个个争先恐后,个个踊跃回答。他们不但找到规律,还根据规律把剩下的空填正确。练习时,老师将拍摄的同学们熟知的奉节长江大桥打出在屏幕上,让学生找桥灯的排列规律,学生完成时对画面产生一种亲切感。后来老师问到:你们也能排列出有规律的图形吗?接着每组发放一小篮子数学教具(各色的塑料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无数片),他们的小手痒痒的,来的正好,又满足他们动手的雅兴。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畅通,完成效果是个个不错!再后来老师还让他们用彩笔画出有规律的画儿,此时思维自由驰骋,画的都有规律,老师还在屏幕上打出画儿让大家欣赏。这堂课教学效果好没得说。孩子不但学到了,还能创新,能举一反三,这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对课堂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孩子在乐中学,玩中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堂课容量大,却节省时间,效率高。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所产生的效果!授课老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性和对信息选择利用可见一斑。让听课的老师佩服,产生爱慕之情。而后通过多次听观摩课,老师们感到凭借多媒体上课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老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后来学校要求老师必须到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们只好认真准备,搞不懂的地方向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最后硬着头皮上,结果绝大多数老师感到效果确实比平时好,凭借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巧妙而富有激情的提问催化了学生的思绪,学得主动。老师有收获也有不足之处,通过反思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们的教学效果可能参差不齐,但互相听课、评课能取长补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效果就会得到提升。这也正是老师需努力的地方。再是,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的问题。其一,教师要力争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否则信息技术是花瓶、摆设,不但不利于教学,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其二,使用时操作要熟练,否则程序混乱,影响教学效果。记得一位老师在上高段数学《圆锥的体积》时,选用的课件非常好,开始,老师置疑似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等底等高的玻璃圆柱体、圆锥体。接着老师操作展示画面:玫瑰红的液体慢慢注入圆锥体,仿佛倒葡萄美酒,能听见水流声,然后将这杯再倒入圆柱体的玻璃容器。再然后重复前面动作两次,当第三杯圆锥体内的液体倒入圆柱体时,圆柱体容器刚好被倒满。这一幕梦幻般的视听盛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专注地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的容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3倍。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观察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情况时会是怎样呢?当老师再点鼠标时,画面却不听老师的使唤,总是重复前头放过的画面,这样周而复始的进多次,老师着急,时间也不够了,最后只好草草收场,真是龙头蛇尾,很遗憾。问题就出在操作上。其三,别贪多,要精。记得我在上小学二年级数学《五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对课件选用不当,导致练习内容偏多,时间不够,后面该出现的内容没出现,拓展训练欠缺,课堂深度不够,对学生思维训练也做得不充分,课堂显得不完整。真是一步走错,仿佛是满盘皆输。所以要切记!最后,我们老师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能力,明确努力地方向。信息技术深度无限,广度无限,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让教育教学乘着信息技术这艘飞船更上新台阶。教师必须掌握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能有益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陈章兰

5.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蔡庆玲

高中新课程教学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解释为主要形式、以意义构建为目的,关注教学资源的拓展,重视教科书知识结构构建,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绕不过的问题。本文结合《雅典城邦的兴起》(人教版选修Ⅰ)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一些粗浅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具如录音机、投影、电脑等被运用于教学上,但如何运用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历史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中存在一些问题;

1.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许多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历史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历史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宗旨。

2.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6.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关键词:初中 英语 信息技术

摘要: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障碍,使教学更加生动,让师生交流更加顺畅,有利于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在教师间共享信息资源库,使教学资料达到共享的目的。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系统阐述了初中英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不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板书,将教师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详尽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循着知识的发展脉络,自主进行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针对初中英语教学质量较差的状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尽快对英语知识进行内化,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以往信息并不发达,初中教学的课件制作没有太多的变化,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是教学越来越向更开放的形式发展。教材也由单一变得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基础教学的需要,借助课本学习知识。也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借助各种虚拟手段,共享适应初中生学习的英语知识。教师可以对网络中获取的内容进行信息整合,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借助信息技术,初中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技术使抽象的英语知识具象化,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信息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知识范围也更为广泛,课堂的结构则更趋向开放。

(二)教师在课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初中教师,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继续以前的教学角色、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话,很难想象教学质量怎样才能提高,怎样才能使初中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以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往往沉醉于知识的传达,较少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信息技术发展下的教师需要转变角色,适应自己在课堂中指导者的新角色,借助各种教学手段的创新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

因此,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自主学习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了解更为便捷的网络搜索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课件。教师要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

(三)学生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

学生在传统教学工作中一直处于“被”学习的角色。学习本该是主动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大部分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初中英语的教学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初中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服务对象或者是服务中心,是学习中的主体对象。在初中的语言课堂中,学生要能够利用课堂所创设的英语学习环境,来构建知识的认知过程,达到语言运用练习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技术特有的声、光、图片、色彩、动画、影像等一体化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因此,科学技术与实际的教学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法

初中教师通常是信息技术的直接应用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现代网络教育发达的情况下,教师要借助网络资源,制作信息技术课件,不断充实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制作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课件,激发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比如应用幻灯片制作课件、PPT课件等。教师要借助开放的网络环境,学会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自己设计的信息技术课件,借鉴教育资源库中其他教师的信息技术课件,对自己的课件设计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由于学生们对网络都非常感兴趣,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选择部分网络流行用语应用于教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再抵触英语教学。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学习其他同仁的优质课件,推动初中英语教学尽快实现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断深化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成果。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初中教师要运用现代的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评价和管理,以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可能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是英语课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必须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初中英语课程的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营造现代教育的技术及资源环境,建设起现代化的初中英语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探索和创新尝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转变了学生角色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使教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内化。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或是自己所查找的信息资源进行个别化或协作式的交互英语学习。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以“高密度”、“快节奏”的方式在课堂呈现较大的信息量,加快学生的反馈速度,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其随机性、灵活性、信息多维性和具体化的展现方式,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收集相关的图像、视频、录音材料等素材,丰富了课栏内容,生动的展现了课程内容,也更生动的从多种感官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收。

三、信息技术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体现了当今社会科学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既给教师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具备了许多独特的功能,更具备了广泛应用于教学的潜能。但如同任何其他工具一样,信息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学科,只有经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与合理开发,才能充分的发挥其潜能。更明确的说,信息技术运用的成功与否,依赖于能否有效地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切实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特质。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教学并兼顾知识的传授,用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也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抛弃陈规,放开视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课件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同时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课件的使用要学会处理度和量的关系。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件,忽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影响上课的效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不能让学生被不停切换的幻灯片剥夺了思考时间,从而产生厌倦和疲劳感,特别是让基础差的同学茫然无措,增加了畏难心理,适得其反。

四、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与研发的工具,可以整合课程中的一切学习资源,使初中英语的教与学达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形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师生积极互动的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生动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演绎逼真的知识构建过程,方便学生掌握知识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而且为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初中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根据能力,拓宽学习范围,更适合于初中学生的需要,给与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同学分享课后的复习及课前预习,如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参考资料、图片等,也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听、说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7.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现代医院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人事管理制度落后。传统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仍在沿袭, 医院工作整体较被动,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工作进度变慢或停滞不前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对医院人才的人事管理工作上, 由于评职称受学历、资历等传统晋升因素的影响, 许多人才不能得到及时任用或重用, 高技术人才依旧工作停留在基层岗位上, 但同时也存在人浮于事、责任推诿的情况, 分工职责不够明确具体, 这也是对医院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关键的人才不被重视, 容易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使得医院内部竞争力较弱, 总体导致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发展进程的缓慢。

(二) 工作人员纪律性。在现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 由于缺乏相关明确而具体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 导致医院部分工作人员时间观念淡薄, 存在迟到早退的现象;工作人员在闲暇时间在医院用手机或是利用办公的电脑进行个人娱乐;环保卫生工作人员常常在走廊内聊天, 打扰病人休息等, 员工内心没有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自我约束观, 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缺乏纪律性观念, 医院的人事规章制度没有具体落实的原因造成的。

(三) 工作人员积极性。在医院中, 医护人员由于整日面对的都是病人, 心情容易低落, 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个别员工积极性不高, 办公效率低, 存在拖延工作时间的问题, 同时有时因为医生护士的心情问题而忽略了对患者的态度问题, 导致投诉等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使得医院的声誉受到了影响, 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在医院的一些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铁饭碗”, 不必过于认真工作也能拿到工资, 人浮于事, 工作效率低。

二、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针对现代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明确了在管理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下面就是我提出的一些具体实施的策略内容。

(一) 制定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信息技术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顺利运行, 首要的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不仅包括对医院全部工作人员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工作任务及要求, 而且还要根据医院的发展作出人事预估, 及时对医院的人员调动和招聘进行通知和策划, 避免发生工作人员短缺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 使医院工作能合理有序地进行。同时要对医院的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和考核, 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 建立医院的人才机制, 充分利用和保护医院的优秀人力资源, 创造出核心技术, 形成医院的独特竞争优势, 为医院可持续发展作长远的考虑。

(二) 创新考核机制。在医院工作中, 如果能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具体来说,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记录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 但是可以量化这个抽象的结果, 比如将医院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服务态度、劳动成果、员工自评或互评、医患的反馈问卷等项目实行打分制, 每位工作人员都相应的有自己的得分系统, 划定几个不同的分数线, 在不同层分数线上的医护工作人员就将要得到不一样的奖惩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和激励医院工作人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让工作人员进行自省, 表现突出的方面互相交流发扬, 表现不尽人意的地方予以及时的改正, 完善和创新医院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

(三) 合理的薪酬体系。传统的工薪发放是根据职称来划分, 而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员工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都不亚于高一级的医院工作人员, 这样就出现了劳动和劳动所得不相符的状况。通过信息技术记录每位员工的工作情况, 依此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通过建立公开、公正、合理的薪酬体系, 激发每一位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使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 树立一切为了病患的服务态度, 共同创造出医院的最大效益。

(四) 建立医院人事系统的运行日志。建立人事系统的运行日志, 目的是为了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汇总反映整体的工作面貌, 从整体上把握和了解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此外, 医院的工作人员在传统的人事工作中只是被动的接受工作任务, 属于静态管理。现在通过动态的建立人事管理系统, 不仅从整体上安排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 而且能够根据员工个人发展和医院规划来对医院工作人员作出个人职业规划, 强调个人发展对医院的带动作用。如果每位员工都能在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有所发展, 那么医院的综合实力也会整体地提高。

(五)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重视度。信息技术无疑是对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有促进作用, 因此医院应该加强对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视。当然最好专门设立一个信息管理部门, 平时保障医院内的机密文件和数据资料或是对信息技术设备及时进行维修, 以免发生重要文件外泄的状况, 同时可以定期组织医院领导和医护工作人员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和知识, 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进行熟练操作, 可以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从医院的管理人员到工作人员都应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对管理运行的影响

(一)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医院工作人员办公创造了高效率的办公环境, 同时明确的奖惩激励机制、创新的职称评比方式, 将激发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办事效率, 使医院的服务质量整体提高, 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相应地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制定出合理的薪资制度和人才评比制度, 使医院的真正有用之才有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 建立人事管理系统, 解放原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更好地转向其他工作内容, 为病患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对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作出评估和预测, 不仅对医院工作人员负责, 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的整体发展做考虑, 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医院内部也需要进行制度改革。现在的医院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运用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 还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信息技术制定新的工作人员考核评比体制、合理公正的薪酬体系, 在人员调配、选拔、奖惩等方面都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能够充分利用到医院的人力资源, 提高医院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提高医院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实现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医学行业也开始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医院的各项工作。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具有信息储存量丰富、易于保存、资源的获取和共享快捷方便、相关信息数据条理明晰等优质的特点, 将这种技术应用在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中, 能够提高医院的办事效率, 改善医院服务质量, 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在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及其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医院,人事管理,运用策略,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坤, 高新云, 罗晓明.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医院, 2011:1 (11) .

[2]陈春涛, 王光明, 王琦.流程管理相关理论在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比较分析[J].现代医院, 2011:8 (11) .

8.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教学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数学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课堂、教学反思、教学素材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说,信息技术推动着我们数学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更方便、快捷地接受掌握教学内容,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很大的帮助。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多年来,笔者一直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并且取得了一些经验。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应注重两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实习信息技术对数学有效的补充,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也应该立足于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和更好地提高、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数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数学内容主要是解决数学内容的抽象问题,让数学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把握,并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恰当地选择演示的内容和时间,使我们的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利用多媒体演示数学内容可以是动画形式、图片文字形式、图文解说形式等等。多媒体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这样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学生刚接触对称对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用Flash制作了几个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动画(当然如果不会用Flash的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应的资源)。教学时,我边讲解边播放动画,使得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轴对称的概念,并且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轴对称的概念,在以后运用起来就会想起这个动画,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演示教学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也是教师容易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模式。这种模式便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随时控制,也便于教师利用演示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验证等教学环节的进行。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时,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演示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学生的需求为参考,恰当控制多媒体内容的展示时间,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只有这样多媒体内容才能成为我们教学的辅助而不会有喧宾夺主的反作用。恰当的演示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知识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图形盘算器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出探究问题,发明数学试验情境,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自主察看、摸索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和构造关系,然后去料想、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获取新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可以采用几何画板软件,发明试验平台。实践操作如下: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度量两组对边AB、CD的长度,BC、AD的长度,度量两组对角∠A、∠C的大小,∠B、∠D的大小,用鼠标拖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察看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态、构造和度量值的变化。这样动手试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于是,他们会自动归纳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此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料想,继续做数学试验,培育学生探究创新精力。这样不但可以节俭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控制会更牢固,理解会更深入。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有创设数学情境、动手实践、提出料想、验证料想等几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重要任务是选用适当的教学软件,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软件可以动态测量数学对象,可以动态跟踪数学对象的运动轨迹,可以快速、精确作图的长处,辅助学生创设丰盛的“做数学的试验平台”等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试验,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是主体,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要求学生比较自觉,要控制一定的软件操作和原理等信息技术知识,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高年级的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这些资源。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在网络中寻找一些自己需要的学习素材,开展自主学习。当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一内容后,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共同探讨、研究、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探究的内容一般包括:(1)教师导入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并针对学习内容由易到难地提出一些问题,为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供基础。(2)把学生分为学习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小组内成员做初步的讨论和学习。(3)每一名学生都要用自己在网络中找到的学习素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一定的讲解。小组成员间要互相认真听讲,期间可以随时打断用自己找到的素材进行补充或者驳斥。(4)总结问题和学习素材,由小组长做小组报告。(5)教师总结。

在这种合作探究式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过度干预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都能够自由发挥。同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避免个别学生利用讨论时间做别的事。对于那些讨论与教学内容无关话题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教育,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表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总能有一些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表现。学生在网络资源中会用一些不同于教师观点的方式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怎么可能不好呢?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常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认真研究和总结运用方式、方法。在使信息技术提高我们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注重避免过度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把兴趣停留在多种多样的媒体展示上而忽略数学教学本身。这是我们教师最不想看到的。让我们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9.信息技术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论文摘要】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即视、听感官的利用,信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过程的心智需要,利用可供学习者观看、体察的教学媒体,创造感知条件和环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从而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见”即视、听感官的利用,信息技术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过程的心智需要,利用可供学习者观看、体察的教学媒体,创造感知条件和环境,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从而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创设感知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情境,《辞海》指“情景、境地”,也引申为环境、氛围,是为个体所感知并能引发情感活动的特定环境。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在一定的情境及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在小学几何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刺激物(刺激信号的形状、色彩、密度)和当量(节奏、强度、时间)等的控制,创设情境,诱发儿童大脑了皮质相应区域的兴奋,使人的思维活动中枢及语言中枢处于“优势兴奋中心”,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在头脑储存丰富的表象,展开丰富联想,感受求知的乐趣,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电脑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几何教学变得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几何易学,使学生乐学。

1.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使图形说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几何。

人们只有清楚的观察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准确深入的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在丰富的表象中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概念。几何概念的形成也不例外,很多几何概念都是动态的发生概念。如直线这一概念就很抽象,而利用CAI课件可生动的展示出向两端无限延伸的动态效果,伴随由近及远的飘渺声音,线条闪烁延长,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圆这一重要几何概念,特别抽象,而且内容多,传统教学往往教具一大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师生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学生却对圆的认识模模糊糊。但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却显得轻松愉快,学生掌握圆的概念清楚、准确。教学时:

(1)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不同大小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象。接着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进一步拓宽表象。

(2)然后揭示圆的形成,屏幕出现动画:一只小牛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牛绕着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牛跑动的轨迹,动态的展示出曲线,回到A点形成一条封闭的曲线就是圆,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目难忘,基本建立了圆的概念。

(3)电脑展示用圆规画图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认识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4)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根据学生讲述,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演示已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用割补方法拼成已学过图形进行公式推导过程。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这时,出示一个圆,提问:圆能不能也用割补的方法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如果能,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猜想,畅所欲言: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他们用学具圆进行实际操作,想办法用割补法拼成自己想象的图形加以印证。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新颖性及多样性,创设感知情境,在学生头脑储存丰富的表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说明,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几何概念,通过声音、图形、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学生一人或两人一台电脑,分小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主动探究几何概念的产生,这样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掌握几何概念,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几何,突出教育理论中一个主要原则:人们对喜欢学的东西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最快。

2.利用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智能化操作平台进行教学,把教学模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研究者的方式学习几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中除自然课有实验外,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实验,很少听说有数学实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些定理和公式,几何事实的发现过程被削弱了,从而阻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因为学生面对新的几何定理和公式,发现这些所谓旧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

利用CAI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提供的智能化操作平台,可以把很多数学实验引入几何教学中,将几何知识产生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例1: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通过剪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且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通过CAI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概括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为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推导实验打下基础,并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同时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

例2:在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利用“几何课件”进行实验,更显示出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效果,学生在“几何课件”的操作窗口中借助画圆工具,拖动鼠标能轻易的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软件提供的度量功能可以快速的显示所画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值,调用比值计算工具能自动生成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圆周率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本课难点不攻自破,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的展示出来。

例3:教学圆面积计算时,先动画展示等分圆的过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几组类似的实验,等分的份数递增,拼成的图形越来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这样的事实,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等于圆周长的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实验,也能有力的证明计算机模拟实验的优越性,它突出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几何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与空间关系,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以研究者的方式学习几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不需要由教师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并有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实践表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的深化改革确实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提供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人的感知系统中,视觉接收的信息量占80%,观察是人们认识的开始,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借助视听研究成果把现代光学技术、电子技术、表现艺术融为一体,为数学教学提供的视、听教材内容广泛、充实、具体。在具体运用上,遵循人体感知规律博采从长,扩展和强化了人的感知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电脑演示将一个圆分别等分为16、32、54、128„„等份,再拼成的图形越来越逼近长方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时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

(1)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2)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

(3)依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媒体提供的感知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三、适时感知铺垫,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在生疑――发现问题,思疑――寻根问底、分析问题,释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巧设疑难,为学生创设更多创新的思维空间。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是创新的起点。教学中不仅要设置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质疑,更要为学生主动质疑,积极质疑铺路架桥。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有的学生敢于也善于质疑,有的学生不善于质疑,更缺乏勇气和自信。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打破常规,勇于开拓,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多媒体显示一道思考题: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14平方厘米,求平形四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见图一)

学生没经过多少思考就能按常规方法求出解。(14×2÷7+8)×7=84(平方厘米),这时我不直接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而是先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然后让学思考:为什么要把14乘2 ?经过一番观察与思考,学生终于提出疑问:“能否用割补法转化图形,再求解呢?”这时,伴随着悦耳的轻音乐,多媒体动态展示由例图转化成图⑴-⑶的过程。学生立即由无序思考转向有序思考,很快就得出几种新颖、独创的解法。(见图二)

甲生说:将阴影部分沿高剪开,平移至左边,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1)得解法⑴:8×7+14×2=84(平方厘米)

乙生说:过阴影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作平行于阴影三角形斜边的平行线,如图(2),得解法⑵:14×2+8×7=84(平方厘米)

丙生说:在平行四边形内,以8厘米为长,7厘米为宽作一个长方形,如图(3),得解法⑶:14+8×7+14=84(平方厘米)

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巧妙设置疑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求异性、敏锐性,提高了创造性能力。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系到学生能否对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分析、思考,较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地给予形象、直观的感知铺垫,带领学生同题异思,发展求异思维,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及流畅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保证人人成功。

教学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人少机会多的办法克服有限时空所带来的弊端。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他们自学,能通过讨论达到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讨论。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教师设计好CAI课件,并把学生分为2~3人一组,每组一台计算机,由学生在计算机上自由自在地操作,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将某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补、拼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在比较、讨论中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恰起来,从而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好环境。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得到的是互帮、互爱、互相理解,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宽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的空间,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成功的乐趣。

10.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首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和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使教师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基础。

其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转而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了,教师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迎接21世纪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要参加一些培训,请一些专家等来做讲座或通过自学等途径来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根据这一课的内容特点,应用CAI创设了“购物”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并在这个虚拟的“商场”中,摆设了很多常见的不同的种类的商品,这一生动而熟悉的生活情景一出现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让学生认真观察商场,随之布置“购物”的任务:“明天,小力的爸爸要到广州出差一个月,需要准备很多生活用品,爸爸将这个购物的任务交给了小力,小力这会犯了难,该给爸爸买些什么东西呢?你能帮助小力吗?” 生动的画面配合亲切的话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烈的引导出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兴高采烈的对问题进行探讨,摩拳擦掌想要试一试。这样问题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三)善用交互,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经常听到有教师对学生这样说:“这么一点的练习都不爱做,你实在是太懒了!”其实学生不爱做练习题是有原因的,那么枯燥乏味的习题谁都不爱做。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对习题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设计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练习题,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从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学生既可以按顺序从易到难逐步练习,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喜好,跳过某一部分,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练习。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水平、选择内容,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关键词:恰到好处地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比如上面的一些例子就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中心,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从而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吴建安《浅析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吴建中的讲话09-19

你在我心安美文10-06

班组安全日08-02

安全运维范文06-26

校安工程感想07-08

游安山寺作文07-18

全国消防安全日08-03

说“安”高考作文08-18

安全日手抄报08-30

安师院支教感悟10-17

上一篇:2022除夕句子简短文案下一篇: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8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