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9-15

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共9篇)

1.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一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两年多来,受石油供求、地缘政治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持续大幅攀升。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无论是以住宅、汽车、家电等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还是工业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已进入持续上升阶段,石油对外依赖将不断提高。国际油价上涨不仅抑制宏观经济增长、增加石油进口开支、加剧潜在通胀压力,而且还将恶化外部经济环境。

同时,高油价对农业、交通运输、冶金、石化等相关行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冲击。总体来看,能源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作用日益凸现,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再一次给我国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石油供给安全以及石油发展战略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国际石油价格;经济全球化;通货膨胀;替代能源 1 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1.1 全球经济复苏不断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是基本诱因

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油的需求超出国际权威机构事先的预计,尤其是世界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美国、中国经济增势强劲,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的经济形势也明显好转。因此,近两年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其最大供给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是引发此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

1.2 石油出口国家增产能力有限

全球石油资源的压力一直在持续,储采比的指标持续下降,增产空间有限。石油资源的储备量在逐年减少,必然影响石油价格的走势。1.3 欧佩克寡头垄断

欧佩克有11个成员国,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因此,长期以来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近几年来,虽然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长,但这些国家石油出口量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来与欧佩克抗衡。欧佩克在饱尝1998年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之苦后,面对当前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好形势,必然要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益。1.4 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依赖性过大。使石油需求弹性减小

目前全球经济加速发展,促使对石油的需求加大,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性加大。全球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使需求弹性减弱,因此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需求量并没有明显回落。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分析石油价格上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石油价格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进而把价格作为杠杆,完善石油产业政策。2.1油价上涨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增大

2006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6亿吨,2007年达到1.9亿吨;与2005年相比,因价格因素导致这两年进口多支付330亿美元。2008年我国净进口石油2亿吨,如果进口均价再上涨10美元/桶,我国将多支付130亿美元。2010年我国成品油消费按2亿吨计算,直接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增加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多支出180亿元人民币,交通运输业多支出380亿元人民币,工业等其他行业多支出440亿元人民币。

2.2油价上涨带来了成本增加,物价上涨

根据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表,从理论上测算,原油价格上涨1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化行业的成本将上升6.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升1个百分点,化学工业上涨0.8个百分点,建筑业上升0.5个百分点,农业上升0.2个百分点,设备制造业上升0.4个百分点,纺织业上升0.3个百分点,国内贸易业上升0.2个百分点。

2.3 给整条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和化工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有助于石化行业走出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时滞的问题,对企业的手艺提高会有影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一次在短期内,国内石化行业依然会面对原材料的价格大幅攀升带来的成本压力。而对于在现有的化纤,塑料行业来说,其产品的价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确定,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影响会更大,因此,面对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整条石油产链越是末端压力越重。这样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2.3 油价上涨的其它影响

油价上涨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由于人们对实际和预期的经济活动、公司盈利、通货膨胀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悲观的想法,这将对全球股市和债券的价格以及货币之间的汇率产生不利影响,造成这些市场的动荡不安。即使一些表面与油价无关的金融动荡,也有油价从中作祟的影子。

对于石油的净出口国而言,可能的世界经济衰退,最终会减少石油的需求,迫使油价回落。通货膨胀的输入以及需求增加对其的推高,减少了他们实际获得的收入。而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可能使其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并且油价的居高不下,促使人们致力于寻找替代能源和节能产品。因为石油的长期弹性远高于短期弹性,虽然短期内石油净出口国获益颇多,但是从长远来看远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妙。关于应对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措施 3.1 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确保石油基本供给

所谓石油基本供给,是指依靠本国石油供给,保障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国民生活方面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国东部的许多老油田已出现石油产量快速递减的趋势,如果没有后续石油资源接替,要维持目前的石油年产量也是非常艰难的。我国应加强西部和海域石油勘探开发,增加石油储量,扩大石油生产能力。

3.2 积极投资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业务,保障海外石油进口

目前,俄罗斯、里海地区国家、中东地区国家,竟相发展自己的石油行业,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更需要市场,因此,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大步走出去的好时机。中国石油企业应将海外投资的重点放在沙特、伊朗、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西北利亚,筹措资金收购其油气资产,组织技术力量直接从事油气勘探、开采、输送和销售,努力保障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3.3 找准时机,抓住机遇,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为了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风险,应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水平。利用石油储备,一是可以低价买进石油,高价卖出石油;二是在战乱发生或国际石油价格狂涨时,运用石油储备可以平抑国内或国际油价,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家石油储备,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158天、169天和127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0%,但石油储备天数仅为35天。因此我国应尽早建立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商业库存体系。

3.4 开展国际石油期货交易,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

我国石油公司应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衍生品交易,进行“风险采购”,“高抛低吸”,从事期货“套期保值”等,一方面从市场价格波动中博取更多的国际收益,另一方面保证对国内石油需求的均衡供给。目前我国应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地区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获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决定的话语权,充分发挥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功能、近远期交易均衡功能和公平交易功能,保障本地区和本国经济。3.5 大力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从应付石油涨价风险考虑,应加快天然气、电力、太阳能、地热、氢、核能、煤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这些能源能够在更多领域替代石油。同时,注重能源节约,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和政策,合理引导能源消费,改进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6 加强石油价格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提出定价报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这种方法与我国目前的石油市场机制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应对本次国际石油涨价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应加强我国石油价格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市场机制,真正使三大石油公司进人国际石油市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使高能耗企业改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国内原油、成品油市场体系更加规范,增强应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龚彦、胡宾.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杂志,2012,09:62-63.[2] 庞振孝.谈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2 [3] 丁飞飞.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杂志,2009,11:9-10.[4] 梁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杂志,2005,01:28-29.

2.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二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此次全球正在经虏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商品出口、外汇储备、金融市场和企业投资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正面影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一些机遇。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应对。

[关键词]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与世界各国尤其与美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贸出口减少

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2008年后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国经济衰退,不断减少从国外进口商品,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元贬值,造成人民币相对升值,我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丧失,从而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保护主义升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必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冲击。2008年的前10个月,我国实际出口总额还是增长速度下降,至11月已转为负增长,同比为负2.2%,这是多年来我国对外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内有些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扛不住压力,已经纷纷破产倒闭,外向型企业面临严重困境。

2外汇储备缩水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采取放松银根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些政策在刺激美国经济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到2008年底,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资产达1.9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将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额造成非常巨大的存量损失,我国积累的财富将因美元的贬值而大大缩水。随着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投机泡沫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购买力必然降低。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

3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前期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投资回报率高,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降低了投资成本,由此导致热钱加速流入,并进一步推高了我国股市和房市价格,造成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趋势更加严重。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国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投机性资金将可能重估在我国的投资风险,将资金撤回国内,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这必将对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在华的一些外资银行的分行或子行,在金融危机使其总行或母行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紧缩分行或子行的信贷,从而可能对国内那些依靠从外资银行借贷的企业的资金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4加大境内企业境外投资风险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低迷不振,投资者纷纷从其中撤资,股市和债券市场融资困难,我国计划到境外上市融资的企业将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例如,从2008年元月到2月中旬为止,我国企业在新加坡市场只有3家IPO,募得资金283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新加坡市场IPO的融资金额为2.83亿美元,两者相差10倍。我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现状更加不尽人意,所募资金由上年同期的6.59亿美元降至现在的3740万美元。以上实际情况显示,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企业到国外融资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

5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人口众多,本来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包括造成中西部地区农村一些外出农民工返乡。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从供给方来看,我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因此失业人数将会有较大增幅。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金融危机使很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受到严重冲击,市场低迷,而我国由于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有限,并且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因此,我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与发达国家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另外,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经济地位相对提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2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倒闭和破产威胁,企业价值大幅下降,导致了跨国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这为我国企业通过并购“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提供了良好机遇。对于实业企业来说,通过跨国并购和全球布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可以在危机时期购买发达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股权,通过参股形式进入其内部,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机。

3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降,导致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接不到订单,只能停产。为摆脱困境,很多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改变经营思路,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从过去简单代加工,到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还有一些企业低成本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并进行大规模并购,获取生产的规模经济,夺取更多的市场定价主导权。

4促使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注意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更加重视潜在风险,未雨绸缪地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已经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制度防范新的风险产生。美国金融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衍生金融工具,而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得还很不充分,因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金融危机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对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及早进行规范和监管。这些都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

我们应该做好防范准备:加强风险管理,对金融创新进行

重新审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要加强对金融活动的日常监管和调控,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扭转金融市场的无序状态。

2扩大国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靠外需拉动,外贸依存度高达70%以上。在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条件下,靠外需拉动是不行的,必须多管齐下扩大内需。首要的是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释放居民购买力存量。其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其谨慎消费的传统。再次,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大力推动服务业投资来刺激内需,出口企业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此外,政府还要创造条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3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逐步增加欧元、英镑、瑞郎、加元、澳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抓住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地转换为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资产,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

4改善产品和产业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暴涨,为规范行业运行、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了有利时机,迫使我国企业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走集约发展和提高科技含量的道路。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注重依靠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此次金融危机从外部给我们提供了4-转型的动力。

5增强投资者信心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联手注巨资救市并制定相应对策,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道琼斯指数和日经指数分别创出11.08%和14.15%的历史最大单日涨幅。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资本市场却仍低迷不振。投资者惊慌惊恐。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加大救市治市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调节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金融避险工具,解决“大小非”遗留问题等,全面树立投资者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宇,火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09(2)

[2]王晓红,李耀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2009(3)

[3]户海印,苏星,王军,董方军,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6)

3.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三

【摘要】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传统的财务会计编制方式已不能反映出真实的财务信息,也不能给企业决策人员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于是产生了通货膨胀会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模式。本文主要就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计量的不良影响,真实反映企业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讨论,以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财务会计 影响 对策

财务会计编制和计量的基本前提是市场上硬通货货币币值的稳定或者基本稳定。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通货膨胀是与市场经济共生的一种现象

同程度的下跌、货币购买力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

基本理论和实践基础,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真实经营成果的认知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和管理决策。为此在通货膨胀前提下

计的计量、统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分别从通货膨胀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之后探索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进行正确的财务会计工作,也就是如何消除通货哦鞥张对财务会计工作的不良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业绩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定价,产的伎俩,企业的实际收入状况与相应的成本耗费,企业流动资金的状况等各个方面。

(一)在通货膨胀的状况下,钱或者说是流通中的货币会变质严重,出现物价飞涨的情况,那么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用流通中的货币作为衡量自身产品或者服务的基准,就会丧失其真实性,虽然在名义上产品的定价可能远远高于当时生产该产品是的成本费用,但是实际的结果企业可能没有盈利甚至是亏损的。

用成本会计的方法作为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定价参考的话,可靠性过低。

(二)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自身资产计量的影响。

很多时候也是企业获得信贷和其他方面资金支持的前提,乱的时候。一般来讲,企业的资产可以划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以及其他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变现的资产,胀的条件下,企业的货币资产在名义上是保持不变的,买力却在减损,变相的减少了企业的资产规模。对于非货币性资产来讲,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则会严重的与通货膨胀时非货币性资产的市场价值相悖离。

(三)通货膨胀发生时,基本上所有的企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资金需求量增加的情况,这是因为通货膨胀要求增加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其他各种成本,素的影响,因为物价上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自己能够储备更多的原材料,的储备也是需要资金成本的。这样就会给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带来困难。

(四)通货膨胀还会减少非生活用品生产企业市场的缩减,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这样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非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居民会最大程度的缩减自己的消费,经济上收不抵支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对财务理论的影响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情形不再存在,从而会出现理论失灵的现象,进而缔造和诞生另外一种理论。,其基本内涵是货币价值不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就会动摇会计计量的,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财务会财务理论、相应地在市场上会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价值是企业运转的保障,尤其是在整体社会经济环境较为混比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但是毫无疑问这些货币资产的实际购企业财务计量上非 因为通货膨胀相当于提高了尤其是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和提供社会变化的复杂多样化往往会使假设的但是长,影响企财务决策在在通货膨 ,企业自身资所谓货币性资产同时出于趋利因这些原材料以避免自己

(一)财务会计理论建立和适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货币计量稳定性这一基本会计学领域的假设。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货币的币值处于较大的调整中,币值失去原有的稳定性,从而动摇了货币计量的基础,也就削弱了会计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不难看出,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于这一理论的冲击和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通货膨胀冲击了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历史成本原则”。所谓 “历史成本原则”指的是依据原始凭证对相关的资产予以登记入账,而关于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则很少予以考虑,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原有的货币币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样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与实际的货币衡量结果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会计计量对资产价值的衡量和反馈。

(三)“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会计学领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按照我国业会计准则 的收益就是收入与费用之间配比结果的最终表现。入和较低的成本和耗费,利于企的真实反馈,三、通货膨胀对财务决策的影响,财务会计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给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经营业绩数据,接影响到企业财务计量结果的真实性,然基于这样的财务数据,企业未来的运转和经营必然受到影响。

四、积极应对通货膨胀上文分析了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实际工作、方面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了财务报表的重新编制,业的财务报表予以重新编制。不难看出,财务报表的重新编制,一方面会耗费大量的成本,另一方面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的币值处在一个变动性较大的过程中,日的货币购买力重新制作,实际意义不大。也有人提出采用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核算方法,采用 “后进先出法”计量,对固定资产予以重新估价,并加速折旧等。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操作方法能够避免因为通货膨胀而产生的财务会计计量的不准确性,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中对通货膨胀的现象予以标注,率,这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换算就可以知晓企业运转的真实结果,实性,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更好地掌握企业运转的结果和经营的实际绩效。执行有几种方式,变动较大的一些资产或者其他项目,作方法更有助于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反馈,从而实现财务计量最根本的目的。[1]陈今池,沈小凤[2]韩庆菊.论通货膨胀环境下会计模式与方法选择的矛盾[3]朱项平.试论通货膨胀对会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这样计量的最终结果就是虚假利润的产生以及名义收入的增加,从而实现财务计量最根本的目的。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以及正确的投资和分配策略。那么如何最小化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不良影响?有人曾经提出也就是按照新的货币购买力或者当前企业运转成本和耗费费用对企也可能在短时间过后,其一是附表的添加使用,.国际会计与通货膨胀会计《企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产生名义上较高的收不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经营决策。

通货膨胀直如果企业经营决策仍

4.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四

摘要:作者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趁势,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通货膨胀治理的一些建议。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

今年召开的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2010年5月份首次超过官方的控制目标3%之后,便逐月走高,截至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本月CPI同比涨幅4.9%。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进入通货膨胀阶段是不争的事实,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

1.2010年11月,美联储继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宣布推出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计划让美联储在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同时宣布,将在之后的各月中逐步实施这一计划,预计每月将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使全球再次面临流动性泛滥的冲击,我国自然也不能避免。为刺激本国经济,缓解债务危机,美国实施这一货币政策等于开动起印钞机,其中一部分钞票用于购买中国的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大量美元流入中国,银行、企业、居民都不愿持有美元,在市场上卖给中央银行,同时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进行对冲,央行购汇,就要向市场吐出相当数量的人民币,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央行吐出了将近20万亿人民币。而由于量化宽松、零利率的政策,增加的外汇储备再投资美国资产,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也越来越大。投资既得的利益也不能完全弥补先前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贸易顺差过大也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表中,经 常项顺差在2007年占到GDP的10.6%,2007年后的三年在逐步下降,2010年降到GDP的5.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比经常项差额要小得多,但也是顺差。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币增强了流动性过剩,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3.为渡过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自2008年底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 政策。这一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利于重振人们的信心,经济有过热的转向,大家比较乐观,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价格上升较快,又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很大刺激。受此刺激,很多做实业的人开始转向投资,炒房产、股票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产泡沫,通胀压力。

(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组成部分。前面提到美国开动印钞机,一部分钞票用来购买中国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而另外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使其价格上涨。以及最近国际局势动荡也是导致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之一,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已接近每桶10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另外供给全球海运炼焦煤市场50%以上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今年因洪水严重而影响全球炼焦煤供给,给钢铁业另一主要原料铁矿石的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不小压力,而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依赖高达75%。据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1月16日报道,运往中国的基准铁矿石价格自2010年11月初以来上涨20%,达每吨178.3美元。这些因素均会致使工业原材料成本上涨,由此引发的进口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对我国影响巨大。

2.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加剧了我国通胀。我国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农业科技欠发达,无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到非农业部门,尤其是继春节之后,各地均现用工荒,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家进一步努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而由于人口上升,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据去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工资上调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增速13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这一成绩的背后,也预示着成本推动是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又一原因。

(三)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从国际上看美元贬值,黄金再创新高,油价站上高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预期。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与通胀预期的流行与强化有直接关系。人们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必然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可能造成通胀成螺旋式的上升。另外,大量国际投机资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持续流入我国,2003年-2010年我国热钱已为净入年了,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高达为355亿美元。这些投资基金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进入了资产领域,驱动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扩大了总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进而推高通货膨胀率。

(四)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就业人数多,对通胀的发生也形成一定的压力。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并有过热风险,GDP增长速度为10.3%,创下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1.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增加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的进口,尽量减少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不损坏贸易利益的同时,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减小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流动性过剩。

2.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通货膨胀时期,政策必须改为稳健的或者是紧缩的,因此我国应当适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控制好信贷货币总量。而选择性在发展滞后的部门中使用财政政策有利于调整市场的供给结构,使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有效需求,而缩小财政赤字,避免赤字货币化,进而作用于消减通货膨胀压力,减少税收,能适量增加有效需求。并且我国财政政策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承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和为改革提供财力保障的历史任务,不到非常时期,不宜实施过分紧缩的财政政策,因此,近期在紧缩总量的调控方面应以货币政策“从紧”为主导,财政政策发挥适当配合作用,使其在总需求调控方面的影响尽量保持中性,并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更多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3.我国处于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中,国际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自然会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且难以控制。因此,我国应加强有效的监管,及时作出多变的对策,同时加快币制改革和汇率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其适应多变的国际形势。针对中国投资率较高、资源消耗比重大、上游价格易受国际初级产品变化冲击的特点,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尽早尽快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同时考虑尽量考虑到本国所能承受的因油价上涨带来的对相关产业、行业上中下游可能产生的通胀压力,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调控国内粮价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国际粮价震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对主要因国际油价和粮价的持续攀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胀才能有所防范与抵御。

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例如改善农业基础措施,增加农业装备条件,农业创新科技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从根本上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也可以通过减免税费额度,给予农民一定补贴,加大对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过路过桥等各项费用等措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一旦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会有利于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稳定消费者信心。5.政府应妥善管理公众通货预期行为。一方面在国内健全价格监督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相关价格信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不断地释放政策信号,对公众的心理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在建立完善对国际性热钱流动的检测预警机制的同时,通过对汇率稳定性的管理,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减少国际热钱对人民币的套汇操作,消除热钱流入意愿,稳定资产价格。

5.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五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国,在历史上,最初的经济发展形式就是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可以说,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粮食生产更是民生之本。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过程,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用地与城镇规划用地、农业生产劳动力和工业生产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使我国的粮食安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关键字:粮食安全;城镇化;工业化;耕地

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向全球敲响警钟,首次提出了“食物安全”问题。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概念,并得到FAO、世界粮食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

1所谓粮食安全,就是说粮食产量及生产现状能够持续的满足所有人的生存需求。对于我国来说,耕地仅占世界耕地10%的,人口却占世界的22%,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耕地养活13亿之多的人口是粮食安全的重点。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对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形成的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据估计,未来十年我国的人口仍以年均800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和2033年前后,我国口粮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84亿吨和6亿吨,既是粮食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也难也满足更为迅速增长的粮食需求2;其次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外的粮食生产大国如美国等,向国内输入粮食,对国内的粮食市场形成冲击,打击了粮食生产业的生产热情,使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减少;还有就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最后,对粮食安全问题影响最为直接的则是城镇化的进程。

二、我国的城镇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

显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发生的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的转移和耕地向城镇规划用地转化。城市新鲜的生活和先进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村里年轻劳动力来说是巨大的诱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乡,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来到城市打工,进入到工厂里进行工业生产;而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工厂和企业则正好有着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这样一来,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也有所下降,从而影响了粮食产量;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征用,用以建造工厂等工业用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且在地区分布上呈不规则分布,如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耕地比重下降很快,而这些城市也正是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城市,内蒙,新疆等偏远地区的耕地变化则很小,而这些地区多为自然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能力落后,受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大的地区,用以生产粮食的土地减少了,粮食产量自然就减少;并且,由于工业生产中形成污染,对耕地的破坏也不容小视,实证分析1981年,我国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和牧区总面积达400万hm2,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其中大气污染危害农田和草原牧区面积267万hm2(不含酸雨污染面积),造成粮食损失10亿kg

3由此可见,城镇化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影响巨大。

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有计划的使用土地,平衡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比重

耕地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政府要保障农业用地的比重,不可为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而大量占用耕地,要注意到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要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一味的追求城镇人口和土地比重,而在工业化方面未达到一致的水平,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反而影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另一方面,要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控制和减少耕地污染,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推广“生态农业”4。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

(二)增强宏观调控,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发挥粮食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高效、灵活、低成本地保证粮食供应。要尽快建立以国家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众多的分布全国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粮食期货流通为先导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在注重粮食储备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真正发挥粮食储备的意义5,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商品最低库存以及家庭储粮相结合。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确保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

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和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同时,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保证必要的合理库存。要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尤其是主销区和西部缺粮地区和贫困地区及自然灾害多发区,更应加强和充实中央和地方及企业储备。此外,还应加强大中城市、灾害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做好粮油市场的应急供应保障,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补贴,以吸引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为了使流失的劳动力回流到农业生产中去,必须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补贴,缩小从事农业生产和从事工业生产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专项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央对粮油主产省县区的奖励政策,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和专业户发展粮食生产。

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能力和产出能力。同时,要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以减少自然灾害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减小务农者的风险。

(四)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产量。

科学技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因此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需从提高单位产量入手,要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致力于利用高科技进行粮食生产,改造传统农业模式,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提高生物育种的研发能力和扩繁能力。同时,要建立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备体系、精深加工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是保障粮食增产、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五)发展非粮资源,开辟补粮渠道。

非粮食品是对粮食食物的一种有效补充和供给,也是丰富人们生活,合理调节调剂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食物食品多样化的有效渠道。既减少节约了粮食,又丰富了人们健康生活。一是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扩大优质高效饲料作物种植,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禽。如发展人工草场、高产饲料草地草场、桔杆养畜、桔杆菌种植等扩大养殖业的饲料来源,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使用率。二是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充分利用淡水资源,积极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发展稻田和庭院水产养殖,合理开发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扩大淡水养殖面积。同时要加强水产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促进油料作物生产。在优先保证口粮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大豆、油菜籽、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提高油料品种和品质。四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合理利用山区高寒地带土地资源,发展木本粮油产量,建设一批名、特、优、新木本粮油基地。如核桃、板栗、油橄榄、魔芋、水稻旱栽等粮油食品品种,增加木本粮油食物食品供给,开辟粮食品种供给渠道。

[1] 互动百科 [OL].http:///wiki/%E7%B2%AE%E9%A3%9F%E5%AE%89%E5%85%A8

[2] 樊增强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OL]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11/29/c_122346959.htm

[3] 胡继连.工业污染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J].《生态经济》1998,(05)

[4] 燕晓飞.发展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

6.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六

【摘 要】2010年通货膨胀会不会现身,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宏观 显示, 3月份CPI同比增速大幅回落至2.4%,低于2月份的2.7%,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2%,距离政府制定的全年3%预期目标仍有距离,似乎在预示着2010年我国将有较为平缓的通货膨胀。

【關键词】2010年;通货膨胀;指标;预期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22-01

1 通货膨胀及我国通胀现状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 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在实际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通货膨胀。由于消费者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最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其公式如下:通货膨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x100%

2010年前三个月我国CPI指数各为101.5,102.7,102.4,可以看出二月份是CPI攀升的时期,3月份的CPI有所回落。二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主要受春节和雨雪灾害天气偏多等季节性、临时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出现多次大范围暴风雪等恶劣天气,2月份以后各地雨雪天气依然偏多,造成鲜菜、鲜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运输受阻,供应减少,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春节之后也无明显回落。在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个百分点中,翘尾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约为1.8个百分点。其中,鲜果、鲜菜、水产品价格上涨合计影响1.2个百分点,占新涨价因素的66%。与往年相比,在考虑异常天气的情况下,2月份CPI环比上升1.2%,低于过去4年春节所在月份1.25%的平均涨幅。因此,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仍处在正常水平。物价的季节性回落,尤其是食品价格的回落,是拉动3月CPI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由于2010年春节假期全部落在2月,导致3月食品价格环比回落幅度较大。

2 2010年通胀预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分析,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几次偏高通胀的规律性可以看出这几次大的通货膨胀都出现了三件事碰头:第一就是经济过热;第二是农业特别是粮食出了问题;第三是货币和信贷的过量发放。如果三个因素碰到一起,就躲不过通货膨胀。

现在看来,今年势必会有通货膨胀了。“五一”刚过,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菜价上涨的“旋风”。包括粮、油、蔬菜、煤气等在内的生活必需品,近段时间里都不同程度地涨价,物价普遍“高烧”,通胀再度成为悬在老百姓头顶上的阴霾。国家统计局于5月11日就将公布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尽管有关方面一直回避通胀压力升温的话题,但截至5月2日,央行年内第三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货币流通性控制通胀的调控重拳已然使出。

根据分析,中国2010年CPI走势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相对温和。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度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价格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当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长率一段时间后,会对价格形成较强的拉动作用,居民消费价格出现加速上升之势,物价上涨的峰值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峰值1年;而当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一段时间后,物价缺乏上涨动力,甚至出现负增长,与经济扩张期不同,经济收缩期间,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价格几乎同时到达谷底。

对于现阶段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学界多数人的共识认为在10%左右。2000-2008年的这一轮经济扩张期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17.1%,实际经济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货币供给增长率高于实际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指数之和约4.4个百分点,超出实体经济需求的这部分货币被房地产、股票等渠道吸收,对物价产生的压力相对较小。2009年,虽然我国货币供应量保持了快速增长,广义货币增长27.7%,通货膨胀预期较大,但由于8.7%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潜在增长率,房地产、股市等领域吸收了相当一部分流动性,较高的货币供给并没有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升。

2010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9.5%左右,货币供应量控制在2000-2008年均增长17%左右的水平,那么,实际经济增长率仍将低于潜在增长率,货币供给不会对价格总水平上涨产生很大压力。考虑到2009年经济增长的基数原因,2010年经济增速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其中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会超过11%,二季度在10%左右,三、四季度回落到10%以下。进入2010年下半年,随着广义货币供应量自2009年11月以来不断回落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物价将基本稳定甚至略有回落。初步测算,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2%左右。

第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仍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两大类商品。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结构性特征将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食品和居住两大类商品上。

由于国内外制造业产能过剩,家用电器、纺织服装、一般日用消费品、通信等行业均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这种格局将抑制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另外,由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高位运行和国内部分行业农民工工资上升尚不会传导制造业产品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主要决定于食品价格涨幅,特别是粮食、肉类、蔬菜等价格的变化。用工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面临一定的上升压力,会推升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蔬菜、水果、肉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上涨。

げ慰嘉南:

[1] 赵晓威,郭宁 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 经济师2010年第三期;

7.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七

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大幅放缓,一方面使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大幅走低,而煤炭、石油互为替代的特性,使煤价面临大的调整压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走弱,使中国外部需求大幅度削弱,中国经济多年来赖以增长的投资和出口部门遭受严峻挑战。煤炭下游钢铁等行业产能弱势供需平衡的格局短时间内被打破,而继续向更趋严重的过剩态势发展,从普遍来看,第二产业即重化工绝大多数产业将无法逃避过剩和不断紧缩的态势,建立于外部需求之上而不是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结构将不可持续。从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煤炭行业多种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

1.2煤炭库存增加,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

随着煤炭市场需求的大幅减少,我国煤炭供给能力却不断增加(见图1),港口煤炭库存急剧增加。20全国原煤产量完成26.22亿吨,同比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在煤炭需求不断减少的状况下,增加的煤炭供应能力已经超过了煤炭需求,从而导致我国煤炭库存量持续攀升,港口库存快速增加,部分地区煤炭中转及库存出现“三高”现象,即部分北方中转港口、南方接卸港口、电厂库存煤炭量均居高不下。作为我国北方沿海煤炭下水的主要港口,截至年年底,秦皇岛港煤炭库存创历史新高达940万吨,已经超过该港煤炭储存能力(900万吨)。

2.3煤炭进出口市场格局变化

国际石油、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而国内煤炭价格虽然有所下滑,但由于价格仍高于国际煤炭市场,这就造成我国煤炭市场供求格局将会进一步发生变化(见图2)。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偏低,会刺激我国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放弃采购国内煤炭,转向采购国际市场煤炭,减少对国内煤炭的需求。其次,由于国际煤炭市场下滑的幅度较大,速度较快,势必倒逼挤压国内煤炭市场,加大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再次,由于国内外煤炭市场价格的反差,再加上煤炭出口加税的影响,势必使我国的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图1-2008年中国原煤产量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图22002-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20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我国煤炭行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思路

2.1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致力于通过兼并重组培养特大型煤炭集团,加快实施战略性重组整合,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做准备。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逐步形成若干个由国有资本控股、担负跨省区市煤炭供应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和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力,保障煤炭供应安全,提升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2.2完善能源价格的改革机制

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国家要适机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政策,推动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的市场信号作用;煤炭企业要及时更新观念,努力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市场决定煤炭价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稳步有序的提高煤炭产品价格;另外,真正实现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将煤炭外部成本外部化,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和能源税等措施是煤炭价格准确的体现其真实成本,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符合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2.3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一,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完善煤层气开发宏观调控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和经济扶持政策,协调煤炭开采与煤层气抽采的关系,改进煤层气矿业权管理,加强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的攻关,制定“先采气、后采煤”的具体实施办法,统筹规划建设长输管网。第二,鼓励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加强技术攻关,解决煤炭气化液化的.技术障碍,制定生产和使用煤制油、醇、醚等替代燃料的财税优惠政策,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完善煤炭产品质量标准,促进煤炭洗选加工的发展,限制未经洗选加工煤炭的长距离运输和使用。第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新建和扩建煤矿项目,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严禁设立永久性煤矸石堆场。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为重点,建立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认证和督察制度。对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等资源,实行更加合理的财税扶持政策。最后,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煤炭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明确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符合当前形势下我国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实现资源良性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由之路。

2.4不失时机的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尽管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神华、中煤、大同等大型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但是,产业集中度低下、煤炭行业利润水平不均衡、全行业的采煤机械化程度落后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煤炭行业必须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发展方式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把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注入循环经济理念。充分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拓展“煤矸石-煤泥-热电”煤电化产业链,“焦炭-甲醇-建材产品”煤焦化产业链和“煤矸石-矿井水-合成油”煤油化产业链等,建设具有煤炭企业发展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式集群,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做到资源、能源、排放物、废弃物的合理、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永峰.从国家竞争优势浅谈我国煤炭业的发展[J].市场论坛,2008,(3).

[2]@肖莉.金融危机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思考[J].经济问题,2009,(6).

[3]@黄佐研.煤炭价格机制沿革与发展趋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8).

[4]@牛克洪.中国煤炭企业化解金融危机对策的研究[J].中国煤炭,2009,(1).

8.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热钱流入动因宏观经济

目前,我国整体外汇金融资产的异常变化,明显超出外汇储备部分的外汇金融资产,存在着大量“来路不明”的“热钱”,这显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诱惑下,“热钱”的回流助推了我国外汇金融总资产规模的剧增。尽管,目前对“热钱”流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各种具体统计存在着差异,“热钱”流入规模的测算也是千差万别,很难准确估算“热钱”流入的规模,但“热钱”快速回流我国国内市场的事实在经济界已有共识。今年以来,国际“热钱”频繁反复出入我国资本市场,除了我国经济复苏形势好于美、欧、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外,人民币升值预期被舆论和市场放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当下,研究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其现实意义。

一.热钱的定义

热钱是H0t M0ney的直译,又称游资(Refugee Capital),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热钱泛指各种为追逐高额利润而经常在各金融市场之间流动的短期资产,根据其活动范围可分为国际热钱和国内热钱;狭义热钱即国际热钱。本文探讨的范围仅限于狭义热钱。

对于热钱,有几种代表性定义:BrendanBrown给热钱下的定义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Jagdish Handa在《货币经济学》一书中对其定义是:所谓热钱就是在国家之间流动的、对汇率的预期变化、利率的波动、或安全和可兑换性安排极为敏感的资金。国内理论界一般把热钱理解为没有固定的投资领域,以追逐高額短期利润而在各市场之间移动的短期资本。

热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高:热钱运动的目的在于高收益性,而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因而其具有高收益与风险性;热钱对市场信息高度敏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因而其具有高信息化与敏感性;热钱会迅速进入有利可图的市场,风险加大则迅速逃离,因而其具有高流动性与短期性;热钱热衷于通过价格波动取得利润,既不创造实业,也不提供服务,因而其具有高虚拟性与投机性。

二,热钱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造成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自2005年开始,在中国贸易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大幅增大,说明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热钱通过贸易渠道涌入。当热钱大量涌人时,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处于虚高状态,外汇的波动必然影响到汇率的稳定。中国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篮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样的一种不灵活的汇率制度不能够立即对市场的供求做出足够的反应,导致市场普遍对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而这种升值的预期将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热钱大量涌入,加之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美国又先后通过查尔斯·舒默和林赛·格雷厄姆的联合提案及《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等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压,同时又缺乏相反的预期,从而人民币陷入长期存在升值压力的困境。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币值的稳定包括对内和对外,对内即国内物价稳定,对外即汇率稳定。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且有过热的趋势,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因此,央行通过加息平抑物价,然而,利率的上升吸引了更多的热钱涌入,由于中国是强制结汇制,热钱的涌入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为此,央行又必须通过央行票据进行回笼对冲。然而,热钱的高度隐蔽性使得货币当局无法准确判断,对冲难度十分大且效果不理想。由于热钱一般不会进入实体经济,央行的对冲必定挤出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使得国内出现虚拟经济泡沫,实体经济紧缩的畸形经济结构。

(三)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影响资产价格

热钱在对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同时,乘机在资产市场寻求获利机会,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其中,房价近年来持续大幅攀升,掩盖了真实需求,导致大规模的开发,而房地产业的急剧繁荣又会拉动钢筋、水泥、木材、机械等大量产业的过度发展,同时也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然而,一旦热钱获利撤出,房价的泡沫会立刻破灭,由房地产业拉动的一系列附加产业都将面临急剧萎缩的风险,失业问题凸显,经济从虚假繁荣走向停滞甚至衰退。

(四)加剧宏观经济波动,重创金融体系

热钱的逐利本性及高流动性注定了一旦市场风险加大会导致其迅速逃离。一旦热钱迅速逃离,国内之前由于大量投机性交易而被炒高的资产价格,如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都会迅速下跌,向其真实价值回归。投资的羊群效应使得很多中国居民在热钱大肆炒作国内资产的同时跟风操作,于高价位购买资产,热钱在获利出逃后,留给中国居民的是高价买进的资产大幅缩水的残酷局面。同时,国民经济总量严重缩水,之前欣欣向荣的产业纷纷停滞发展,经济甚至出现倒退。在金融体系方面,大量热钱流入会增加中国的债务负担和偿债压力,引发通货膨胀,热钱的大量出逃又会使人民币有贬值的压力。

1、加强监管

加强对直接投资入境后实际用途的监管,逐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自身结构问题。国际热钱之所以大量流人,与我国自身的经济结构问题有关。因此逐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热钱不断流入我国的局面。应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大财政资金用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有关民生领域的投入,稳定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完善外商投资项目准人制度,规范对外资并购的管理;加强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等市场的监控管理,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监测体系;适当增加进口,继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对直接投资入境后实际用途的监管。包括:加强对企业银行账户的监控;工商部门应对外商投资项目资金用途进行长期跟踪,对在一定期限内尚未投资于原先申报项目的企业重点调查,必要时应给予吊销执照、罚款等处罚。

2、进一步加强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和机制建设

增强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逐步减少干预,增强汇率弹性,灵活调整人民币升值幅度和节奏,使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在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减少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短期内不宜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区间。长远来看,我国“热钱”流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客观性,应运用汇率、利率等价格机制进行合理引导,尤其要防范“热钱”大进大出的破坏性作用。外汇管理部门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有针对性堵塞监管漏洞,充分发挥跨部门的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外汇交易活动,切实维护好涉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汇政策环境。

3、加强部门间联动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各部门应建立更为密切的协作关系,及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监管,共同引导资金流向。关于防范“热钱”从外贸领域涌人,要规范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行为,加强海关审价体系,使海关报价在国际正常的价格范围内波动。需要规范交割日期、资金核算和核对力度,限定款项支付方式。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各部门要考虑各种政策出台的兼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既要考虑如何减缓国际热钱的进一步流入,又要考虑如何防范已流入的热钱大规模突然撤出,应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9.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九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原因;影响;虚拟变量;对策

实现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经济的增长,然而,在目前的国际背景下,怎样高效地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将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

1.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整不当

美国的经济在2000年IT泡沫破灭后就陷入了低谷,而此后的“9.11”事件更是对其形成了严重的打击,因此,为了遏制经济的衰退,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总统布什进行了大幅度的减税,并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相关行业的复苏。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更刺激了房地产泡沫的累积,次贷危机由此开始显现。

2.监督制度的缺失和执行的不力

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没有及时地适应金融创新形势的变化,从而给了各个金融机构钻监管机构漏洞的机会。

3.过度创新的金融衍生品

在本次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可以说是罪魁祸首。在2001年底,美国的房地产的价格一路猛涨,房贷发放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现金流,扩大房贷的规模,发行MBS,因此,次贷链条上的贷款公司、贷款买房人、各大银行、各大投行和对冲基金,每个人都想要赚钱。对冲基金 将其购买的CDO债券向银行进行抵押后便又一次得到了流动性的资金,同时还顺利地转移了风险,而投资银行在利益的诱惑下又不断“创新”,既相互赎买CDO,又推出新的产品CDS,这样就把保险公司也拉下了水。这些品种繁杂的、通过按揭贷款衍生出的证券的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越来越严重,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发行的次级债券的价格就会不断下跌,而贷款机构、对冲基金和投资公司也就会因此而亏损甚至是破产,由此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短缺便导致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性的次贷危机的产生。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总的来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企业的压力,从而使得其投资的能力和意愿都有所下降,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利润水平的普遍下降。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深入导致了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资金不断紧缩,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也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最理性的做法当然就是减少投资;

二是企业利用外资的能力不断下降。国外的很多投资机构在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其纷纷将海外的资产进行大甩卖,希望可以收回资金来缓解财务困境,被卷入其中的许多跨国公司和大企业早已自顾不暇,自然使得我国企业可以直接利用的外资大幅度减少;

三是出口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增长趋势不断放缓,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早已接近衰退的边缘,加上我国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减少。

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现了融资极其困难、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出口的阻力也不断增大,整体效益大幅度下降,而位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的不景气又直接导致了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大企业的不景气。

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量的企业破产或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使得居民的收入减少,其消费的热情必然会下降,即便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未必出现大幅度的减少,但居民的消费意愿一定会有所减弱,更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减少汽车、旅游等奢侈品的消费数量,节约消费。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十分严重,而城镇的新增就业人数的增速则迅速下降,并且,国际性的经济衰退还导致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裁员现象,一些美国等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失业人员很有可能会选择进入受本次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我国的经济和国际经济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因此,我国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将国内的消费需求和外贸出口有机结合,有计划地引导国内产业进行升级调整,优化财政投资结构,同时出台如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改革等积极的、鼓励创业和扩大、稳定就业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努力提高国内中小企业的R&D能力,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建立健全用于判断金融安全的指标体系,积极推进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制法规等,循序渐进、防范风险。

四、小结

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消费、出口和投资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力求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不变。

参考资料:

[1] 孙春媛.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 2(12):123-124

上一篇:寻乌县选调教师工作证明下一篇:哈佛大学附加文书范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