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规划

2024-07-16

国家科技规划(精选13篇)

1.国家科技规划 篇一

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演讲稿

团员教师:李思云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科学李老师,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喜欢科学么?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从你们与小动物为伴的笑容里,从你们摆弄大大小小物件的眼神中………我知道,你对这个世界有着天生的好奇,我们把它叫做求知欲,这是你们成长的基石。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光有好奇心就足够了么?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出白炽灯之前,与助手们将1600种耐热材料进行了试验,经过2000多次实验才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不断创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掀起绿色革命。科学进步的背后是科学家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创新,探索与实践。

拥有探索的勇气,创新的意识与坚持的精神,也是你们面对未来世界必须具有的品质。未来是怎样的?着眼当下,3D打印能在24小时内建造一个适合居住的房子,智能机器能帮助人们完成诸多工作…科技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主席说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过去5年,中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载人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持续突破,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发展。高速铁路、核电、超级水稻等领域的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向国外出口,我们的祖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研发大国。

科技创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今时今日之中国身处瞬息万变的历史洪流中,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才能在未来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今时今日的你们,正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孩子们,加油吧,愿在未来的科技世界里,你们能扛起中国的希望!

2.国家科技规划 篇二

报国兴学, 发挥科研优势, 设计“天下粮仓”

“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 从这4个彰显河南工业大学精神的关键词中, 记者读出了笃行精神和爱国情怀。“从建校起, 河南工业大学的发展就始终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建设需要, 是一代代河南工大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50多年来, 服务国家建设、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 始终是河南工大人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戚世钧如是说。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又是传统农业大国。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解决十几亿人的口粮问题向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然而, 在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的粮食储备主导仓型采用的依然是基于苏联理论和技术的“苏式仓”。这类仓型采用黏土砖墙, 装粮高度只有2米, 需要占用大量耕地, 不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 瓦屋面气密性隔热性差, 会使粮食品质出现劣化, 粮食损耗率在4%以上。粮食不同于其他散粒体, 是具有呼吸和代谢的生物活性体。粮食储藏学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学科, 粮仓建筑更不同于一般的房屋楼宇建筑, 不仅要承受散粒体压力, 支持防潮、防火、防热、防震、防虫、装卸、调运, 还要能保持粮食新鲜度。

作为亚洲唯一长期从事粮油储藏与加工、仓厂建设、粮油食品教学和科研的高校, 河南工业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相关的粮食科学研究, 在粮食加工技术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一直没有改变我国粮仓建设低水平、高损耗和缺乏仓储建设的自主理论与技术的现状。为此, 以王录民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们深感遗憾,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是人才和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 理应发挥优势为社会作出贡献。”

机会来了!20世纪90年代,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构建并完善我国的粮食流通体系和粮食储备体系。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的组织领导下,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 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和“5000万吨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两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分别在1994年和1998年先后启动。在国家大批量建粮库的历史时刻, 河南工业大学当仁不让。王录民说:“当社会有需求时, 高校长期形成的科研成果和理论储备就必须立即转化为生产力。”他带领课题组结合国家提出的储粮技术和工艺要求, 以仓体结构体系为主线, 研发了散装粮高大平房仓和大直径浅圆仓两种新型粮仓, 创新地解决了传统“苏式仓”仓房简陋、占地面积大、储粮技术落后和粮食损耗高的问题。“采用这种研究成果, 粮库建设过程中共节约土地47210亩。粮食损耗率由4%以上降低到1%以下, 这意味着每年为国家减少粮食损耗171万吨, 每年节约运营费用45亿元, 相当于再造了百万亩良田。”曾全程参与国家粮仓标准制定的郑州粮油食品工程建筑设计院院长王振清如是说。

目前, 河南工业大学课题组已编制国家和行业规范14部 (其中10部已发布施行) , 成为全国粮食行业仓储设施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据, 早已结束了粮食行业长期借鉴苏联规范的历史。而且, 课题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实现了粮食储仓等多项储粮技术创新, 如研究开发的新仓型与专项储粮新技术在两批国家重点工程1396个项目中应用。从北国的黑龙江到南国的海南岛, 从西藏拉萨到黄埔江畔, 除港澳台地区外, 中国大地上几乎每一座国有粮库都有河南工业大学的研究成果在作支撑。在新技术支持下建设的粮食储备体系增加了国家对灾害的应急能力, 如在汶川地震中, 选用课题组编制通用图建设的粮仓都完好无损, 而且政府能及时将粮食送到灾区。

弘扬传统, 加强科研管理, 培育“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河南工业大学深知科研基础对于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学校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源于学校师生一贯坚持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翻开河南工业大学校史, 无论是创业初期的艰苦岁月, 还是“文革”时期的曲折坎坷, 都没有挫伤广大教师投身科学事业的信心和追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岳允兆老师带领的科技攻关组边挨批斗边搞科研, 制成“PZM-1半自动喷油嘴中孔座面磨床”, 解决了机床行业人工加工喷油嘴的难题, 填补了国内空白。以此项技术为基础的系列机床改进产品, 至今仍然在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 当时已60多岁的陈启宗教授带领课题组赴西藏高海拔地区进行“仓储昆虫与螨类种类与分布”专题调研, 其成果填补了我国高原地区仓虫种群研究成果的空白, 为仓储昆虫标本库补充了大量稀有品种。一大批教师淡泊名利、不懈探索、精益求精, 不仅在科学与教育事业上硕果累累, 而且以其高尚的精神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肃的学术道德和特殊的人格魅力铸造了河南工业大学的治学精神。

学校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强科研管理,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2005年学校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对科研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提出了“四个坚持”的理念: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立足河南, 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必须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同时, 学校要求从六个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管理, 深化体制改革;突出重点, 确保科技目标的实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经过近5年的贯彻实施, 河南工业大学科研效果突出:学校学科齐全, 特色优势突出, 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科研热情和积极性高涨, 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 并应邀全程参与了河南省“油脂倍增计划”“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计划”“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省政府重要规划的咨询编制工作。正是这些“源头活水”稳稳托起了一项项国家级、省级重要科研成果。

敢于挑战, 鼓励学生科研, 期望“青出于蓝”

对一个国家来说, 青年人代表着未来。长期以来, 河南工业大学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按照“实现全员化参与、推进课程化改革、实行项目化管理、搭建多样化平台、进行社会化运作”的基本思路, 全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积极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此, 学校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 提供专项经费, 实施开放性实验室计划, 设立创新学分, 落实指导教师工作量。同时, 学校多个部门积极配合, 校院两级共同搭建平台, 形成合力, 为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形成了全员育人、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学校还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用以资助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一系列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每个院系都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开展一到两项有影响的学术科技类活动, 使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日常化、常规化。

另外, 学校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科技竞赛活动, 培养、提高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目前, 学校开设了“工大讲坛”“管理纵横”“经贸论坛”等科技创新系列讲座, 形成了由“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暨模拟就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组成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学术活动的热情, 并且使每个学生、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 施展自己的才华。

近年来, 河南工业大学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数以千计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社团组织、近百名学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名学生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在各级各类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5500余人次。2008年, 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周沛臣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校在第七、八、九、十、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连续五届团体总分名列河南高校第一名。尤其是在2009年举行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学校以270分的成绩并列全国高校第十名, 为我省首次夺得“优胜杯”, 创历史最好成绩。王录民说, 学校很多科研项目和成果中都有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 学校鼓励学生搞科研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营造学校学术氛围、促进学研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 从普通变为优秀、从优秀变为卓越, 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国家科技规划 篇三

8月8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强化六方面的任务部署。

一是要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要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要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

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

国务院8月5日印发《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对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做出部署。

《通知》提出了十条具体政策措施: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加快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加快实施统一规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支持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并享受职业指导、介绍、培训及技能鉴定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根据户籍人口测算分配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向持有居住证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需求;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考虑持有居住证人口因素;支持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严格落实优进劣出要求

8月4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严格落实优进劣出要求,在确保全域保护目标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将不宜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按质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划出,不得随意改变已有基本农田布局,不得擅自把不稳定耕地、劣地、坡地、生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通知》强调,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不得多预留一定比例永久基本农田为建设占用留有空间,不得随意改变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区边界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要加大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当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要建立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等等。

4.国家科技奖感言 篇四

我是一名军队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叫马伟明。今天,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回顾近3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存在问题。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发愤图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用仅有的3万5千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电机,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们终于查明原因,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此项发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我再赴该公司验收设备,指出该类电机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时,外方首席专家还狡辩:“你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从世界专利索引上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是由我发明它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祖国!”此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我们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们的专利。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但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其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法。当我们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充分论证,我们首次提出电力集成产品2002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受此鼓舞,我们马不停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几步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设备还被国外垄断着,我国为此付出昂贵的购买费用。我们决心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技术,主动作为,打破垄断。经过两年多努力,成功研制出大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其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应,一台风力发电变流器对中国的销售价格,从230万元一

三代新型供电系统电机和风电关键设备的研制经历,使我更加坚信,欧美国家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垄断不是打不破的正意义上

我认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在新军事革命挑战的今天,军事科技在战斗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敌我双方的较量,更多的表现为科技领域的比拼。作为军队院士,首先是一名战士,我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动力平台的第三次革命。它将日常供电、电力推进供电和现代高能武器供电三者合而达国家就开始研发这一系统,现已进入实船应用阶段,而我国新型舰船还未能迈过这道坎。本世纪初,我们联合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展开课题攻关。但是,其中负责一重要分系统研究的单位,几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本来就比别人落后了20

我和我的团队秉承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海军装备建设需要,再大的风险也要去闯,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

某项尖端技术,是近年来世界海军强国争相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代表未来新型主战舰船标志性的核心技术。我们瞄准前沿,主动作为,超前介入,自筹资金对这个项目进行自主研发。有人劝我:“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斥巨资历时十几年都没有完成的项目,你还要强攻硬上知道风险很大,但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否则,国家要出了1:1单元设备样机,突破了全部关键技术,实果鉴定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抚摸着样机,激动得流下热泪。军委胡锦涛主席在反映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报道上批示,要继续对马院士的科研工作予以支持。

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在充斥着太多利益和诱惑的今天,唯有坚守一份淡泊和清贫须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外国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搞出来。有人算过一;我们拿了很多奖,一些人以为我们赚了很多钱,但知情人却称我们是“最穷的教授”、“高智商的傻子”。说实话,如果我们只想个人发财,每个人都能成百万富

5.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篇五

《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3‟613号

机关各厅、司、局、办,直属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日报社,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积累、交流和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经研究,决定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开展科技报告工作。为规范科技报告工作流程,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科技部制定了《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科技部

2013年10月11日

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统一呈交、集中收藏、规范管理和共享使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报告是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的科技文献,目的是促进科技知识的积累、传播交流和转化应用。—1—

科技报告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奖励的科技报告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四条 科技部负责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科技报告开放共享。

(一)各计划主管司局应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本计划、专项、基金的项目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结题)等管理程序,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二)相关业务司局、中心应按照科技报告管理程序,指导、督促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开展科技报告工作。

第五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的接收、保存、管理和服务,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科技报告标准规范,协助开展科技报告宣传培训工作;

(二)开展科技报告的集中收藏、统一编码、加工处理和分类管理等日常工作;

(三)建设和维护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开展科技报告的共享服务;

(四)对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产出进行统计分析,推动科技报告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条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应充分履行法人责任,切实做好本单位的科技报告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管理程序,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科技报告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二)督促项目(课题)负责人按要求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统筹协调项目(课题)各参与单位共同推进科技报告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所承担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审查和呈交工作。

第三章 工作流程

第七条 项目(课题)呈交的科技报告类型包括:

(一)项目(课题)报告、中期报告及验收(结题)报告;

(二)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验(试验)报告、调研报告、工程报告、测试报告、评估报告等蕴含科研活动细节及基础数据的报告。

第八条 在签订合同或计划任务书时,应根据项目(课题)的研究性质和资助强度,经签约各方共同审核后,明确项目(课题)承担单位须呈交的科技报告类型、时间节点和最低数量等,作为项目(课题)的考核指标和验收(结题)的必备条件。

第九条 项目(课题)负责人按照合同或计划任务书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组织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标注使用级别,或提出密级建议。

(一)非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原则上标注“公开”。涉及技术诀窍以及需要进行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报告可标注“延期公开”,延期公开时限原则上为2-3年,最长不超过5年。非涉密项目(课题)产生的科技报告如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等相关内容,应进行脱密处理;

(二)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提出密级和保密期限建议;

(三)对延期公开时限超过5年的,或对原定延期公开时限进行延长的,须说明理由并报科技部相关中心审核、业务司局批准。

第十条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按照相关标准对科技报告进行编号,开展科技报告的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密级审查后,通过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或指定渠道呈交非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通过机要渠道呈交。

第十一条 科技部相关业务司局和中心应在项目(课题)过程管理中同步检查科技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对涉密项目(课题)科技报告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建议进行审核,及时做好定密工作。

第十二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收集的科技报告进行统一编码、分类编目、主题标引和全文保存,并定期对各计划科技报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章 开放共享与权益保护

第十三条 科技报告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向社会开放共

享。“公开”和“延期公开”科技报告摘要向社会公众提供检索查询服务;“公开”科技报告全文向实名注册用户提供在线浏览和推送服务;“延期公开”科技报告全文实行专门管理和受控使用;涉密项目(课题)的科技报告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科技报告用户应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规定,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专著出版等工作中注明参考引用的科技报告,确保科技报告完成人的合法权益。对社会举报的科技报告撰写或使用中涉嫌学术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强化科技报告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科技报告的延期公开时限,实时跟踪科技报告的使用日志,统计并发布科技报告共享使用情况。

第五章 保障条件

第十六条 科技报告撰写、呈交与管理所需费用应统一纳入相应项目(课题)经费预算。

第十七条 科技部对科技报告撰写和管理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科技报告的共享使用情况将作为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申报成果奖励和后续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八条 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要积极参与科技报告培训活动,增强科研人员的责任感,提升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和共享交流意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6.国家科技规划 篇六

《规划》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即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规划》明确提出到,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20%;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年翻一番。

7.国家科技规划 篇七

近日, 渝财企 (2010) 333号转发了财政部下发的《关于下达2010年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预算指标 (第一批) 的通知》, 批准重庆机床集团申报的2010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控高效制齿机床成套技术产业化”获得1 400万元国家资金支持。

该项目将新购数控立式车铣复合车、数控落地镗、龙门五面加工中心、数控镗铣床等关键加工设备, 建设装配调试场地, 提高关键件、主要件精度和性能, 突破高档机床生产瓶颈。项目达产后, 年新增YS3118CNC5、YD31125CNC6、YK4240、YKX39320等数控制齿机床230台、新增销售收入两亿多元。

8.科技创新需国家动员? 篇八

7月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按照新华社的报道“口径”,是科技界热议,而看看新华社报道中热议创新大会的科技界人士,我们会发现都具有副部级以上的现任或前任官衔儿。如果以此而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只是上层做做过场或者是政治秀,那就以偏代全了。

实际上,中国的国家创新体制,是非常明显的动员式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只是,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特别是在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日益丰富的社会中,国家动员是否能起到足够的作用,仍然有待观察。

正是因为科技创新的国家动员特点,所以由具有较高行政地位的科技界人士来代言科技界,就具有了其合理性。这并非仅仅是因为这些人地位更高,或者更容易说出具有政治正确性的话,而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大的动员能力,或者处在进行国家动员的关键环节上。

如果要进行国家动员,势必要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执行体系,同时相应地建立起一套自下而上的汇报体系,最终则还需要一套自上而下的评估体系。

那么回到中国的情况就可以看到,我们首先生产了一套汇聚各路精英制定的科技政策目标,包括项目预期目标,并通过科研资金的分配和倾斜来将之转化成一套执行体系,而为了确保这一执行体系不会出现猫腻,就必然要设定种种极为细致的“防范措施”,主要是细化科研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于是,在这种情景下,项目执行人就必然要将其成果量化成各种可以的指标,对于基础科研主要就是论文,而对于应用研究则主要就是专利。至于论文和专利实际产生的影响,则很难在标准化的程式中得到体现,因为可以标准化的衡量指标,如论文和专利的引用量,是不大可能在项目结题之前立刻能看出来的。

可问题在于,基础科研的影响力的核心——同行评价——以及应用化研究的核心影响,及市场销售和利润,都很难在这一评估体系中被反映出来,而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参照。

在这一体系之下,基础科研中按照科学研究自身规律发展出的课题方向,并非会完全排斥在动员体系形成的目标之外,但就几率而言,它们能进入预设的大课题重点资助对象的可能性,一定会大为降低。

而就以企业为核心的应用性研究而言,要让企业真正把科技创新作为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核心第一在于科技创新比起其他条件更能够支持企业利润的增长;第二在于如果不搞科技创新,企业将受到市场以及体制的惩罚。

而国家动员实际上很难满足这两个条件。首先,组织动员可以给企业提供短期的研究经费,但这一研究经费如果不能结合企业自己的需求带来有市场的研究产出,就不能转化成企业的利润,即便可以通过做账的方式把这个钱变成利润,其数额比起企业的利润需求来,也往往是一个小数(国家支持的企业研究经费往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规模确定一个比例)。

其次,像基础研究一样,依靠国家动员制定的战略目标往往并不能反映企业直接的市场和产品需求,而企业自身的产品改进所需要的技术创新需求,往往难以进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评委们的法眼。

9.国家科技规划 篇九

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政府网4日发布这一《规划》。《规划》指出,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

10.国家科技规划 篇十

规划指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规划要求,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力争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向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批次有序启动实施。

另外,规划要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包括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发展新材料技术;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技术;发展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发展先进高效生物技术;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11.更为完美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 篇十一

这一奖项在2000年设立。此前的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这是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重要节点。中国随后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当人们聚焦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时,要求继续改革的声音并未停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钟书华就是其中之一。

钟书华研究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多年,他认为,“无论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或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奖励的本质首先是对科学家的能力和贡献价值的认可,受众首先是科学家本人,推选标准也应当由专业团体认定。”

建议增设中青年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不超过两名,被人们看作“中国的诺贝尔奖”。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自2000年以来,有18位获奖者获此殊荣,其中有袁隆平、王选、李振声等。2010年度的获奖者是91岁的师昌绪与87岁的王振义。

师昌绪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其中,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王振义则是一名血液学专家,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

与诺贝尔奖不同,最高科学技术奖更像“终身成就奖”,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熊丙奇发表评论认为,“从实际结果看,评选针对一个人的全部科学技术成就,而非像诺奖般完全针对某项重大科研成果。”

钟书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科技奖项的评选有两类方式:第一类是最高成就奖,以奖励科研人员的巅峰成就,类似于诺贝尔奖;第二类倾向于累计成果奖。“中国就采用了第二类,以彰显获奖者毕生的科学精神。”

因而,迄今为止的总共18位获奖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13位,平均年龄达80.83岁。

“这样的奖项设置下,不熬到60岁,得不了最高奖。”钟书华认为,对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而言,还缺少国家层面的奖励。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得到的奖金为500万,其中450万鼓励课题研究,但目前18位获奖者已经超过进行科学研究的黄金期。根据科技人员一生中最重要科研成果取得时的年龄分布统计,科技人员出成果的高峰期是25至45岁,其中峰值是37岁。

王选也曾感叹“年轻时没得到认可”。他在生前最后一封给中央的信中写道,要支持那些尚未出名但有潜力的“小人物”。2009年1月,“王选青年学者奖励基金”在北京大学设立,每届奖励2名优秀青年学者。

在学界呼吁多年之后,一些部门也开始设立中青年科技奖项。其中有共青团中央设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协等设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这些青年科技奖的荣誉远不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基层人事管理中,青年科技奖划入民间奖,认可程度也不如省部级科技奖。” 钟书华认为,中青年是科研的中坚力量,国家可以考虑设置“国家青年科学技术奖”,或参照国际经验,评选年度“十大青年科学家奖”。

“国家奖励国家”呼唤变革评奖设置与管理

这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个人,显得最为“有血有肉”。这些获奖者毕生科学激情不灭,个人故事往往也令人唏嘘。

实际上,中国早有针对个人的科技奖励,人们也一直关注奖励之于科学家作为个体的激励作用。

1963年,国务院颁布发明奖励条例,获奖者获得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发明证书。1991年钱学森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是建国后首次以国家名义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1996年,首届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人们对获奖者耳熟能详,有李约瑟、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

其他四项国家奖励则采用“项目制”。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澄江动物与寒武纪大爆发”,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载人航天工程”采用了人员并列署名,团队合作价值得到科技人员的认可。

可是,在钟书华看来,一些奖励主体发展得过于庞大和空泛,已经见不到人,见不到科学家和工程师了。“今年大庆油田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名单上单位众多,甚至上万人参与,真正在科技第一线的人已经淹没了。”

这些重大项目获奖也引起了钟书华另一层面的担忧,“项目合作肯定是好事,但是在评奖中,就应该分开评价,否则一些有特殊资源的部门组合、打包、捆绑,科技进步奖难免形成‘垄断奖,失去激励竞争的效果。”

在他看来,中国的嫦娥项目、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军队系统的歼20、未来的航母、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专项”等都能达到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标准。“但举国之力,企业、个人谁能比?如果评奖,就是国家奖励国家了。”

这一担忧可以在评奖设置和管理上寻求解决。钟书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参与评奖的项目应当分解,限定奖励项目的‘最大申报单位,可以是一个组织,一个出资方或一笔项目资金。”

为国家奖“减负”

在中国,数千人的项目团队参与科技奖评选已是传统。1966年前后,国家批准的发明奖励中,就包括集众人之力的人工合成胰岛素、氢弹、原子弹等重大科研成果。

此类奖励政策广泛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各省市单位也积极参与评选和设立奖项,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活跃发展。

“逐渐地,获奖成为各省市、各单位的工作指标。”钟书华说,“尤其是地方政府也开始设立奖项,数量众多,这对科技奖励的质量和权威性有着一定负面影响。”

1999年以来,科技奖励体制改革已经开始以“奖项减负”为目标,国家奖项也由之前的800 多项缩减至不到400项。

“国家奖项还是太多,每年有几百项,”熊丙奇认为,“这些奖项还是带有很强行政评价色彩,学术界也在跑奖、在要奖,一些学术研究甚至包装还未取得成果的项目去报奖。”

钟书华也认为,国家奖励是稀缺资源,政府应该看重“冷门”,奖励有社会效应的科学技术。专业领域应当鼓励专业协会和民间设立奖项,经济方面的成果也应当由政府奖励逐步过渡为市场奖励。

美国较早建立了专业领域奖机制。美国科学院就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私营机构,设有海洋学、生物与医学、航天工程、应用数学、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学及美国科学院公共福利奖等十多项。除此之外,美国工程院(NAE)奖、美国物理学会(APS)奖和美国化学学会(ACS)奖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1999 年中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已经开始鼓励专业学会、各类基金会等社会力量设奖。但目前的状况是,除中华医学奖等少数奖项之外,其他专业学会奖尚在起步阶段。

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钟书华认为奖项需要调整方向,“国家奖励技术创新,无非就是为了推动应用。已经获得良好市场反映的技术,说明市场已经在‘奖励,政府荣誉就显得没那么迫切了。”

12.国内育种现状及国家育种规划 篇十二

当前我国生猪引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第一, 我国近年来高强度引种, 但是许多引进种猪没有本身性能测定数据, 大量不符合引种国种猪标准的个体大量引入国内, 所以许多种猪在引种之时就已经落后。第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在有限的国家、有限的猪场逐年大幅度、独立分散的引进种猪, 效率低下, 常规引种公母比例为1:8~110, 优秀种公猪精液在核心育种群中使用不足5%, 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第三, 拿来主义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无法形成自主的育种体系。目前我国在引种后, 短期种猪性能得到了改进, 得到了诱人的销售业绩, 但是没有持续的育种, 实质上等于简单的扩繁。

据统计, 2011年我国进口种猪超过1万头, 全部是高端的核心群, 几乎接近全国核心群年更换的25%。这种长期持续大量引种对我国种猪业安全是极为严重的冲击。

国内越来越多条件优越的育种企业不惜重金加盟国外育种体系, 如美国NSR、加拿大CCSI等, 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具有长年积累、不可复制的庞大种猪性能数据库资源, 持续改良的优良种猪 (精液) 资源, 规范统一、可信的育种基础性工作。但是依托国外育种体系必然产生严重依赖性, 长期为他人积累数据资源, 这种单项的遗传交流, 会造成种猪性能滞后, 永远无法超越别人。引种必须与育种结合, 才能避免“引种-退化-引种”的恶性循环。

我国育种方面的不足主要是育种理念落后、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性能测定空白或数量少、质量差, 流程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育种群独立分散, 有效育种群体规模小。虽然当前我国生猪育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但我们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如我国资源素材广泛、猪饲养规模大, 当前生产方式巨变对优良种猪需求持续增加, 养殖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行业对育种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

我国生猪育种的未来规划--走“联合育种”之路

近年来我国的种猪遗传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998~2009年期间主要是进行基础准备工作:对种猪遗传评估的观念转变, 前期技术储备, 公共平台开发, 工作主体基本上停留在研究单位。2010~2020年期间主要进行一些实质工作:持续规范的性能测定, 准确高效的种猪评估, 稳定可靠的场间遗传联系, 跨场间的杂交组合筛选, 工作主体依托国家核心育种场。

我国自2006年开始准备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经过多方努力, 于2009年8月4日正式颁布《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2008-2020) 》, 明确了猪联合育种工作为今后十年我国猪育种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2010年3月12日颁布实施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份全国性的猪遗传改良计划。它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从事养猪业和种猪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科技工作者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 是我国猪育种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此计划是一个建设过程, 核心场认定是形式, 重在引导一批有志于推动建立国家种猪育种体系的大型种猪企业, 按照现代种猪育种要求, 开展长期、稳定的育种工作, 打破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限, 组建国家超级核心育种群。核心育种场的遴选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成熟一个遴选一个。建立企业家与专家之间密切合作的桥梁, 互信、公平, 推动建立国家和省区两级繁育体系。

国家核心育种场应该打造成为我国生猪产业顶尖的优质“品牌”, 核心场遴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计划目标是100个, 但并没有每年的硬性指标。公布的遴选标准是开展育种工作的最低要求, 核心场必须自主地开展系统的育种工作, 至少有两年的工作才能判断企业育种的整体水平和实力。目前全国共选出37家, 分布在15个省, 3个直辖市, 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批遴选。单一的种猪企业难以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 建立国家种猪育种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种猪育种公司) , 此平台是各方资源聚集、优化、创新的载体, 按照政府引导、协会进行服务推广、公益性研究机构进行技术研发的原则。实行民企共同参与, 股份制运作,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实体化独立运营的方式, 各方利益协调、共享, 职责明晰。

猪遗传改良计划的目标是创新国家种猪产业育种体制;创建具有稳定遗传联系的育种核心种猪群;长期运行持续育种改良体系, 参与国际竞争;培育种猪育种新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改良计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项目”, 尤其不是一个要钱的“项目”, 是一个体系建设和滚动实施的过程, 计划的目标是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种猪育种体系, 它的有效实施将组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种猪育种核心群, 从而奠定种猪质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场内性能测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测定规模普遍较小;销售与育种间的矛盾突出;先留种, 后测定;缺乏监督, 使数据的真实性没有保障, 数据记录不规范;为性能测定而测定, 没有充分利用测定结果。

13.国家涂料十三五规划 篇十三

1.1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建议稿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三五”期间,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满足国内各行业、民众对涂料的需求,完成“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任务,保障国家重大专项对高性能、特种功能性涂料需求,涂料行业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完成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涂料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涂料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涂料企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涂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涂料行业就是要按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发展理念做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优势发展、绿色发展。

1.2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预测的总体目标

1.2.1涂料

1.2.1.1涂料产量及目标产值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底线6.5%左右。到2020年,涂料行业总产值预计增长到5600亿元左右;产量按年均5%增长计算,到2020年,涂料行业总产量预计增长到2200万吨左右。

1.2.1.2结构调整目标

产品结构。到2020年,性价比优良、环境友好的涂料品种占涂料总产量的57%。

企业规模化。到20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20家。前50家涂料生产企业的涂料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涂料企业集团。

1.2.2颜料

1.2.2.1钛白粉

产量。“十三五”期间预测钛白粉产量年增长5%。据此预估,钛白粉产量将由2014年的246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30万吨。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和方向鼓励发展单线产能3万t/a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90%的富钛料(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淘汰单线产能小于2万t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钛白粉行业内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等方式,重点造就硫酸法年产30万t以上的企业2~3家;氯化法年产10万t以上的企业2~3家。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培养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中国成为钛白粉制造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2氧化铁颜料

产量。预计氧化铁颜料产量将由2014年的68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80万吨。

产业布局调整重点方向和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氧化铁颜料行业必须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通过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行业集中度较“十二五”末提高15%。涂料行业“十三五”期间应重点研发的项目

2.1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性的研发项目建议

2.1.1应用基础研究

“十三五”期间,我国涂料行业的基础研究要在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新型原材料、先进装备与自动化技术、涂层评估技术等领域,增强已有优势,培植新优势,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使涂料行业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

重点围绕涂料配方设计理论、涂料成膜机理及成膜动力学、涂料流变行为、涂料保护机理、涂料功能特性机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对新型树脂、功能颜填料、环境友好多功能型助剂等原材料进行全新系统理论研究,以指导涂料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

主要的涂料基础理论研究如下:

(1)水性工业涂料的研究。包括防腐、汽车、船舶、木器、钢结构等水性工业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有水性涂料的抗性与成膜物结构关系、成膜机理、颜料分散机理、涂膜流动及流平等机理;还要特别关注有助于提高水性涂料性能的机理,如水性防腐涂料的防闪锈、提高早期耐水性机理,水性木器涂料的防胀筋机理,水性汽车涂料实现紧凑涂装工艺的机理。

(2)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包括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紫外光固化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色漆化新固化机理研究。

(3)无溶剂及超高固体分涂料的研究,特别是流变行为和成膜动力学研究。

(4)新型功能填料和新型助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5)在严苛应用环境下的涂料防护机理研究。

(6)涂料人工老化及天然曝晒相关性研究。

2.1.3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

党的十八大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最近国家层面又提出“互联网+”、“工业4.0”,在涂料生产和施工技术方面引入这些创新思维、采用现代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清洁制造、机器人涂装,推动涂料装备的产业升级。

(1)开展涂料密闭型清洁生产线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减少粉尘、废气和废渣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清洗用水或溶剂的使用,同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具体技术包括:密闭式破包机的研发和应用、密闭式粉料贮存与投放的普及、密闭式固定型生产罐的普及、带盖的落地式分散机和移动式生产罐配套罐盖的强制实施、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用过滤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粉尘回收和废气、废水处理装置的强制推行、自动化生产罐清洗设备研发和应用、废水与废溶剂回收利用装置的普及等。

(2)开展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线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各工艺模块的衔接和一体化工艺的实现:提高落地分散机、生产罐、研磨机、包装机、反应釜等单体设备的质量和自动化程度,减少对人的依赖,提高综合使用效率;多套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实施,并配套完善的联锁装置;针对主要生产设备,结合清洁化、自动化及安全性要求,制定新的行业标准。

(3)开展自动化高效率低污染环保涂装线技术研究。通过涂装设备、涂装工艺和涂装流程的技术提升,提高涂料的使用效率、降低稀释剂的使用量、提高涂膜的质量,最终实现减少VOC排放。积极开展机器人涂装、水性自动静电涂装、热喷涂自动涂装等高效环保涂装工艺的研究。

2.1.4涂层体系性能评价技术

大力开发“现场涂层性能检测技术”、在线检测技术,让涂料使用者清楚了解所使用产品的优劣,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发生,同时这一举措还能规范施工行为,监督施工质量。

建立涂料行业的LCA(LifeCycle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价)评估体系,评价整个涂层保护周期内对环境的综合影响。该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促进涂料行业的绿色发展。

2.2主要涂料、颜料研发项目

“十三五”期间涂料行业应用基础理论性研究及通用性研究的建议项目已列在附件1中,本部分列出各工业涂料部门“个性化”重点项目的建议。

2.2.1汽车涂料

汽车产量在新的5年里将进入新常态增长。如前所述,汽车涂料在“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是重点研发水性、高固体分、粉末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紧凑施工工艺,基本实现全行业的产品升级、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重点研发项目:

(1)能与硅烷/锆盐前处理材料相配套的、无重金属、高泳透力、高平滑性阴极电泳漆;

(2)水性/高固体分汽车涂料及紧凑涂装工艺:水性/高固体分中涂、水性免中涂体系,水性/高固体分底色漆(basecoat),高固体分清漆(1K和2K),水性修补漆及其涂装工艺;新能源汽车的非金属材料涂料和汽车的轻量化要求的涂料;

(3)开发具有特殊效应的面漆。包括开发具有无光/亚光(mattcolor)、抗划伤/自修复(selfhealing)、自清洁(不沾灰尘)、变化闪耀感(flip-flopeffect)、深厚立体感(deepfeeling)等特性面漆;

(4)加速国外技术深度国产化;新的节能降耗减排高效的涂装技术。

2.2.2建筑涂料

2015年,全国住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8%,但库存量仍很大,住房“去库存”是“十三五”前期的重要任务,这决定新开工住宅面积增长速度放缓;但城镇化和日益剧增的旧房翻新工程为建筑涂料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增速预计在6%左右,其总量仍将占涂料总量的1/3以上。因此,建筑涂料的科技进步对涂料行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

“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多彩涂料的稳定化及大生产工艺改进,重点解决涂料贮存、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大面积施工外观的一致性问题。

(2)红外强反射颜填料研究及长效彩色太阳热反射涂料的制备,重点是涂料具备强红外反射特性,并能够长期保持太阳光反射性能。

(3)长寿命外墙涂料及外墙外保温配套体系和工艺技术研究。通过改善对外墙外保温和基材的适应性和各涂层材料的匹配性,解决开裂、剥落等问题,这是实现长寿命的重要基础;高耐候外墙涂料的实现主要是解决高耐候性树脂(自交联、有机无机杂化、水性氟碳)及高耐候颜填料问题(颜料成分及结构、包膜技术)。

(4)改善环境的抗菌、光催化、自清洁等功能涂料研究,重点解决涂料的环保性和持续性。开发高性能和功能型的无机干粉建筑涂料。

(5)开发兼具环境友好性、装饰性、更加符合人文需求的内墙艺术涂料。

(6)旧墙翻新涂料及涂装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涂料对旧基面和旧涂层的容忍性和适应性,以及涂料的易施工特性。

(7)开发力学性能好、防火时效长的超薄型高性能防火涂料。

2.2.3木器涂料

2014年木器涂料产量已超110万吨,作为重要的涂料品种,涉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出口需要。预计“十三五”期间木器涂料产量会以6%左右速度增长,但对涂料质量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重点研发项目:

(1)进一步开展水性木器涂料及涂装工艺研究,重点解决底漆的封闭防胀筋问题以及水性涂料流平、丰满度等外观问题;推进UV涂料、高固体分PU涂料、水性UV涂料、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粉末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木器涂料及关键原材料(如树脂等)的开发及应用。

(2)转变服务模式。从单一的涂料销售到涂料涂装一体化服务转变,重视涂装工艺的合理性及创新性,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套的涂装解决方案。与家具协会联合制定相应的木器涂料涂装规范。

(3)重视涂装工艺自动化应用及VOC过程控制。推进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促进机器人涂装、静电喷涂涂装、UV涂装等生产线的发展。重视漆雾回收再利用系统的应用。

(4)突破水性涂料涂装干燥工艺技术壁垒,增强普遍适用性并降低成本。在溶剂型木器涂料的应用中提倡合理使用干燥设备,在水性木器涂料的应用中必须配备合理的烘干与空气温度、湿度控制设备;推动微波、红外线(IR)、UV辐射(UV-LED)等先进的干燥、固化设备的发展及应用。

(5)人才培养与储备。重视对涂料生产厂、家具生产厂、室内装修等相关人员关于木器涂料与涂装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2.4船舶涂料

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航运业不景气,造成造船量波动较大,导致船舶涂料用量随之波动,加剧船舶涂料企业间竞争。未来5年,船舶涂料的产量仍将保持周期性变化,销量在35万吨上下大幅波动。总量将低于“十二五”期间水平。

国际上船舶涂料标准不断提升;涂料产品降低VOC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涂料消费税和涂装排污费将对船舶涂料行业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原材料价格可能要反弹,企业利润压力增大。溶剂型产品依然占据主要比例,外资企业已是高固体分、低VOC占主流;国内船舶涂料企业环境友好型产品配套体系不完善,国内企业售后服务环节较为薄弱,阻碍了产品的推广使用。高端船舶涂料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应对竞争,国内企业应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整合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开发绿色、节能、环境友好型船舶涂料及配套产品,积极应对与船舶涂料相关的国际新标准、新规范,加强船舶涂料研究人员和涂装施工人员的培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

船舶有民用和军用之分,军舰用涂料一般比民用船舶涂料要求高,“十三五”船舶涂料放在特种功能型涂料部分叙述。

2.2.5集装箱涂料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集装箱涂料市场由称为主要供应商的中远关西、中涂、海虹老人、金刚化学4家瓜分。“十二五”期间,新兴涂料供应商异军突起,包括SKS、Valspar、MEGA、PPG等国外供应商,以及三蝶、宝骏、德威等国内供应商,但主要供应商因其产品稳定的质量和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中远关西与中涂仍占据55%,其他各公司合计占45%,其中新兴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3%~15%。

“十三五”期间集装箱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大力发展高固体分和水性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在集装箱上应用,是环保政策和集装箱行业发展的要求。

(2)修箱产业将成为行业新亮点,易清洁、耐磨、耐介质性好的特殊性能涂料需求量大。在“一带一路”大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内贸箱,尤其是铁路箱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在300万TEU左右。逐步增长的内贸将成为造箱行业新增长极,将带动集装箱涂料行业健康发展。涂料企业要适应集装箱行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涂料新产品。

2.2.6防腐涂料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发展重点是围绕高铁装备、海洋工程、铁路与公路桥梁及大型钢构、新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重防腐保护,开展关键技术与产品研究。继续开发水性化、高固体分化、无溶剂化绿色环境友好型防腐涂料,特别是针对包括船舶、集装箱、高端装备等诸多防腐领域,从涂料产品、涂料装备、涂料工艺总体考虑研发低污染、低排放的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绿色环境友好型长效防腐涂料及涂层体系方案,延长涂料维修重涂周期,减少防腐涂料全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推进防腐涂料涂装的节能减排,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功能化重防腐涂料,如低表面处理涂料、纳米改性涂料、耐温耐湿涂料、聚苯胺涂料、石墨烯涂料等新型重防腐涂料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车间底漆及工艺性能研究。关键解决与现有溶剂型车间底漆生产线的工艺适应性问题。

(2)水性防腐涂料研究。重点开发水性环氧、水性丙烯酸、水性聚氨酯、水性醇酸及改性等产品,自主研发树脂等关键原材料,重点解决防闪锈、早期耐水性以及施工工艺性能等问题,开发适合较严重腐蚀环境下长寿命水性防腐涂层配套体系。

(3)高固体分、无溶剂涂料研究。包括酚醛环氧树脂及活性稀释剂等关键原材料,重点解决施工工艺性能及固化性能;高固体分醇酸、改性醇酸、采用可再生原料制备的醇酸树脂等醇酸涂料的研究。重点解决水性醇酸涂料的贮存稳定性及施工干性等问题。

(4)聚硅氧烷工程涂料研究。自主研发树脂,重点特性是低VOC、高耐候、不含游离异氰酸酯,同时解决好涂料的施工工艺性能。

(5)低表面处理防腐涂料研究,关键是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制备的涂料在低表面处理的条件下获得较高性能。

(6)高性能功能涂料,如聚苯胺、石墨烯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关键是解决分散性问题和合理的性价比;微胶囊及相变材料在自修复防腐涂料中的推广应用。

2.2.7卷材涂料

目前国内彩钢板市场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生产线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建筑仍是其主要用户。高档的彩钢板越来越受建材市场重视,家电用彩钢板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市场巨大,并且赋予了新的功能,如抗菌表面。功能型彩板市场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比如:抗静电、导电、冷屋顶等彩板也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卷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水性、高固体分、UV、粉末等绿色环境友好型涂料;

(2)发展氟碳涂料、高耐候聚酯涂料、有机硅改性聚酯涂料;

(3)开发功能型卷材涂料,包括自洁型涂料、冷屋顶彩色涂料、导电涂料、抗菌涂料;

(4)发展装饰型面漆,以及无重金属环境友好型底漆;

(5)在大力发展建筑用绿色环境友好型高耐候卷材涂料的同时,加大家电用高档卷材涂料的开发力度。

2.2.8特种功能性涂料

“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船舶、核工业、电子科技几大军事工业领域开发适应现代军事装备的高性能特种涂料,满足我国军队现代化的需要。重点解决涂料的长效性、功能性和安全可靠性。

“十三五”期间特种功能性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新型战机用高性能蒙皮涂料及水性内舱涂料;

(2)开发航空母舰、新型军舰用高性能低污染防腐涂料及长效防腐涂层体系,长效低风险防污涂料;

(3)开发适合多种基材(包括铝、不锈钢、铜、镀锌件、复合材料等)通用型底漆及不含重金属的高性能防腐底漆;

(4)开发核潜艇、飞机用高性能隐身涂料;

(5)开发新型航空发动机用耐高温涂料;

(6)开发水性航天火箭涂料、卫星热控涂料;

(7)开发高性能的水性伪装涂料;

(8)开发高性能抗划伤自修复涂料。

2.2.9粉末涂料

“十三五”期间粉末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高性能粉末涂料,如高耐候环境友好型聚酯粉末涂料、高耐久氟碳粉末涂料,高剥离强度、高防腐性能环氧粉末涂料等;

(2)适合新应用的粉末涂料及涂装工艺,如汽车、彩板和某些防腐构件等领域;

(3)解决粉末涂料薄涂的涂装工艺及涂膜流平性与外观问题、粉末涂料换色难等关键技术难题。“十三五”涂料科技管理发展规划

3.1多出科研创新成果是“十三五”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

3.1.1指导思想

3.1.1.1适应行业新常态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和转型、优化行业结构、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涂料行业也体现出新常态特征:增长速度放缓,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严重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涂料行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石化行业规划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涂料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实现涂料行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涂料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3.1.1.2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

涂料行业发展虽然面临较严峻挑战,但也面临诸多机遇。

前所未有的创新环境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对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全社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创新氛围,对涂料行业实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供了良好环境。

面临更多发展机遇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新四化+绿色化”、“互联网+”、“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给涂料行业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条件,紧跟国家战略导向与发展重点,更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涂料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转型升级为涂料发展提供新契机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涂料配合,涂料如能协同发展,将为涂料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增长引擎减速或萎缩,要恢复与振兴是长期过程;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医疗、新能源及环保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高速发展。要跟踪和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要特别关注新经济发展需要带来的商机。

3.1.2突破一些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

前面已提出“十三五”科研发展建议项目,有应用基础理论性项目(包括应用性研究、新型原材料、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和涂层性能评价技术),有汽车、建筑、海洋、防腐、木器、卷材、集装箱、粉末、军工等涂料和颜料与助剂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均有关键技术等待突破。在“十三五”期间,对上述重点项目要努力攻克其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要改变在高端涂料市场和高档助剂市场国内企业不占竞争优势的被动局面。特别要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关键,如水性涂料树脂、高固体分涂料树脂的技术关键,达到性价比优越、产业化和商品化,这对降低涂料中VOC意义重大。

力争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的国家级奖3~5项;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国技术发明专利100项以上;并要有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化。要加强品牌建设,“十三五”期间要涌现出5~10个国内外涂料市场承认的涂料知名品牌。

通过“十三五”科技发展,我国向世界涂料强国将迈进一大步!

3.2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大中型涂料企业要逐步形成“领军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较完善人才体系的科研创新队伍,以保证科技创新的活力,真正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

为配合与支持涂料企业科研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建设好全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十三五”期间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的涂料专业本科毕业生600人以上,每个毕业生除获得本科毕业证外,还要获得职业技能(中、高级工)证;正式培养一批创新意识高、解决实际能力强的涂料研究生15人以上。在培养人才基地争取建设一个涂料博士点,开始培养涂料博士和涂料行业科研领军人才。开办不同类型培训班,根据行业需要,每年培训100~200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涂料行业先进职业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级工要达到1000人以上,技师10名以上。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合办的“高级人才研修班”争取每年举办一届,提高涂料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使国际交流与技术培训常态化。

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和部委级技术开发中心是培养涂料科研领军人才的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博士后工作站。在“十三五”期间,每个博士后工作站要争取培养1~2名本企业涂料科研的领军人才,从中“脱颖”出能引领涂料行业科技发展的领跑者。

3.3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投入

建设一批精干有效的创新平台抓好大中型企业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涂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巩固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十三五”期间争取晋级几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使产学研合作平台取得显著成果。

涂料行业已建成9个院士工作站和2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是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尤其是整个行业缺乏系统规划,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机制;一些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的建立,更多是为了提高本企业声誉,并没有形成企业有效的创新平台,以取得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效果。

“十三五”期间,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在行业的整体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定性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涂装工艺研究等几个层面,建设不同侧重点、不同层级的创新平台。要按细分行业成立一些研发中心,避免同类研发中心重复建设,造成创新资源浪费。对于涂料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一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共性核心技术,应该成立几个科技龙头企业主导、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研究院形式,也可以是虚拟的创新平台,关键是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技术开发型创新平台,由涂料生产龙头企业主导,涂装单位和用户单位共同参与,侧重点在于应用,在于产业化。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联合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类技术开发中心和各种创新平台,定期组织技术信息和学术交流,促进业内技术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还应组织评选优秀创新人才和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并加以奖励,促进各工作站和技术中心做大做强。

加大科研投入到2020年,大中型涂料企业研发投入(包括争取的国家投入)应达到其销售收入的2%~3%。“十三五”期间业内至少要有20~30家大中型企业(如建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等企业)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业内起技术创新带头作用,真正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3.4建立和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建设要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形成选拔人才、考核人才、激励人才等完备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创新,激励成才。营造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建立“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行业要解决的大项目,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形成一吸引优秀人才的技术创新环境。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合作,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成果评奖,设立成果奖励基金,并与晋升职务和职称挂钩。对申请的专利也要采取同样的办法奖励。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将进一步推进职称评定及职业技能评定工作。大中型涂料企业应成立本单位的技术职称评委会,助理工程师自评后送中国涂料工业协会评委会备案发证,中高级职称企业评委会初评后进行推荐。“十三五”涂料行业环保发展规划

4.1坚决贯彻国家有关“十三五”环保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低碳目标,并且要为完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的我国在2030年左右要达到碳排放的峰值的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要在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指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系列环保法规,已如前述。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目录中环保、资源规划相关信息,涂料、涂料助剂、涂料颜料行业也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十三五”节能环保发展规划。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深化行业准入机制研究;

(2)节能减排;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发展,节约资源;

(4)完善环保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5)完善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涂料及相关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保问题主要有:VOC排放、三废超标排放、重金属污染等。

4.2VOC防治规划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受雾霾影响日益加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为标志,从国家层面正式将VOC污染防治工作提上了日程;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VOC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一起列为了三区十群的防控重点,把开展VOC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了重点防治任务;2015年2月1日起将涂料纳入消费税征收范畴,对施工状态下VOC含量低于420g/L(含)的涂料免征消费税。

目前,在我国涂料总产量中,溶剂型涂料占49%左右,其余为水性、粉末、光固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溶剂型涂料比例大(美国溶剂型涂料占30%左右,日本是35%~40%,德国是20%),产生的VOC比例偏高,国内大多数涂料缺少VOC限值标准,已有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宽松。

改革开放以来36年(1978-2014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每年约增加1.2%,“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增速力争增加1倍,到2020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从目前51%争取达到57%。

各细分领域的VOC减排规划建议如下:

4.2.1汽车涂料与涂装

针对配套产品升级任务及旧线改造问题,做以下规划建议:

(1)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逐步淘汰高VOC低固体分溶剂型汽车原厂漆,限制高VOC低固体分汽车修补漆应用,鼓励水性、高固体分等替代型环境友好型涂料应用新建汽车线必须为低VOC涂料涂装线。

(2)改建。针对已预留使用水性涂料的涂装线,应按期完成旧线改造,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末端治理,达到VOC减排与节能降耗并行目的;对未预留水性线的3C2B涂装线,应做好逐步改建规划,一方面可考虑改建为高固体分溶剂型3C1B工艺,降低改建费用,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另一方面酌情建造更环保的水性涂装线。

(3)配套产品建议。乘用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中涂和底色漆全部水性化;货车、箱式货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漆,中涂实现水性化或采用高固体分、UV光固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

(4)涂装工艺改进。禁止使用涂料利用率低于60%的涂装工艺,推广机器人自动喷涂。

(5)VOC总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含)(非重点区域为80%以上)。

4.2.2船舶涂料与涂装

2014年全国船舶涂料供应量约为25000万L,约合32.5万吨,全年VOC排放约为20万吨。鉴于船舶涂装特殊性及功能性要求,削减VOC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从源头降低涂料VOC含量。

(1)源头控制。底漆固含量从72%提高到80%,VOC降低17.7%,施工同等膜厚,涂料用量可减少11%,总VOC的排放减少26%;无溶剂产品基本不含VOC;固含量相近的水性产品相比溶剂型产品,VOC的含量可以减少超过80%(表2-1)。该控制技术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需要花费时间研发新的配方,克服技术壁垒,通过相关测试;另一方面,涂料的成本一般会增加。

(2)完善环境友好产品配套体系。部分水性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粉末涂料等相关产品已经进入应用试验阶段,但配套产品缺失制约了体系产品应用发展,因此,产品开发的同时,应对配套产品开发给予更多关注。

(3)水性涂料产品技术突破:提升水性涂料性能,例如水性防腐底涂使用的水性环氧底漆,在水性底涂可靠性不足时,可考虑在水性中涂和面涂上多做技术攻关,弥补底涂性能不足。

(4)限制高VOC低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生产应用,VOC超过500g/L或者稀释后VOC含量超过600g/L涂料应予以限制生产或逐步淘汰。

4.2.3钢结构涂料与涂装

钢结构涂装目前以人工喷涂方式为主,大型钢构件以高压无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小型构件以空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涂装生产线在车间内或露天施工方式均有,不管是何种施工方式,目前VOC均是无组织排放。

4.2.3.1开发低VOC钢结构防腐涂料,减少有机物挥发

(1)推广一批高固体分涂料,如高固体分环氧涂料、丙烯酸聚氨酯涂料、脂肪族聚脲涂料、聚硅氧烷涂料已经有高固体分产品推出,并在国内外已成功应用。

(2)应用一批成熟的水性涂料,如水性丙烯酸涂料、水性环氧涂料、水性聚氨酯涂料、水性无机富锌涂料。虽已有产品应用案例,但受限于施工因素(冬季低温施工)及产品成本的影响而得不到大规模应用,可通过产品技术攻关与规范施工环节结合的方式,提高产品市场的应用份额。

(3)限制和淘汰一批涂料。溶剂型热塑丙烯酸、过氯乙烯、高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等涂料在施工时产生较多的VOC,同时这几种涂料在性能上已完全可以用其他高固体分涂料取代,建议给予限制或淘汰。

4.2.3.2提高涂层防腐质量降低涂层维修次数

钢结构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长于涂层寿命,因此在整个钢结构产品生命周期内,涂层要定期进行维修维护,而每多一次涂装维护就会多产生一次VOC释放,因此根据防腐时限要求针对性选用长效防腐涂料,可有效降低整个钢结构使用过程中的VOC排放。

4.2.3.3清洁、规范施工

推广采用高压无气喷涂、空气辅助无气喷涂、高压无气静电喷涂、热喷涂等高施工效率、低污染涂装技术,禁止在露天环境下采用高压空气喷涂工艺,降低漆雾产生,从而降低VOC排放;规范施工,提高基层涂料附着力,防止因基层涂料脱落造成的涂层维护,从而降低VOC排放。

在有条件车间作业环境中,应督促鼓励安装后端处理装置,通过燃烧、吸附、吸收等方法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溶剂进行回收处理达标后排放,降低污染。

4.2.4木器家具涂料与涂装

(1)突破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瓶颈。部分产品性能还不能达到溶剂型产品的要求,如丰满度较差、表面张力大、单组分涂膜强度低、封闭性较差、表层返修难、吸水胀筋等问题。部分缺点经过聚合工艺改进、分子结构设计、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纳米技术等手段已经得到改善,但在丰满度、表层返修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不足。

(2)政府采购应优先选择水性涂料涂装的家具。在各大政府采购项目,建议采购水性木器涂料涂装家具,给民众起到带头作用。

(3)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淘汰高VOC溶剂型硝基木器涂料等高污染产品;限制其他高VOC溶剂型木器涂料新线建设及生产规模,并逐步淘汰;鼓励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4)督促并鼓励木器家具涂装企业加装废气过程收集设备和末端处理设备。

4.2.5集装箱涂料与涂装

4.2.5.1开发低VOC环境友好型涂料,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集装箱涂料全面应用还尚需时日,需不断完善配套体系、降低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VOC含量、提升防腐性能和涂膜强度,同时还必须解决水性涂料冬季修补难题,使其更具广泛适用性。

(1)水性涂料在集装箱制造业已有一定应用,如水性PVDC底漆、水性丙烯酸内外用面漆双层配套体系,或是水性环氧富锌底漆、水性环氧中间漆、内面漆、水性丙烯酸外面漆三层配套体系,可有效降低VOC排放量85%。

发展瓶颈水性集装箱涂料的防腐性能与现有溶剂型涂料性能仍有一定差距,且因气温、湿度关系存在冬季修补难题,制约其推广应用。缺乏富锌底漆保护的双层防护体系,防腐能力暂还不能与三层体系相提并论,虽已有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研发成功,并实现了水性三层防护体系,但成本太高,且防腐性能也受到业界质疑,故在水性防腐涂料及配套产品技术攻关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成本在2012年,受成本问题制约,水性涂料体系单箱成本较溶剂型涂料高80~100美元,若无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产品成本,则成本将成为水性涂料推广的最大障碍。

(2)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现已开发了高固体分环氧中间漆和高固体分环氧内面漆,高固体分环氧富锌涂料仅完成试验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

4.2.5.2涂装工艺升级

采用车间底漆自动辊涂、整箱排喷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节能降耗,而且有效减少涂料用量,达到VOC减排目的。

4.2.6工程机械涂料与涂装

(1)降本提质。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激烈,降本保质是利益所驱,涂装方面自然就要求物美价廉,但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的材料成本与施工成本都偏高,因此,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降低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工程机械行业上的应用成本,打破其被动推广模式。

(2)增强表面适应性。工程机械钢板较厚,表面处理没有船舶、汽车制造要求高,故而表面处理在脱脂、磷化、化学残留、水膜等方面几乎都未做有效处置,因此需要涂料具有较高的表面适应性(如低表面处理涂料),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

(3)突破产品通用性。工程机械零件较多,涂装需要多类型涂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设计通用型防腐产品,可有效降低涂装成本和涂装难度。

(4)速干问题。水性涂料通常存在干燥速率较慢问题,提高水性涂料的干燥速率可有效打开水性涂料在工程机械涂装中推广被动的局面。

(5)开发修补专用涂料。原厂漆修补不便,开发低VOC环境友好型修补专用涂料,填补工程机械修补市场巨大缺口。

(6)清洁施工、高效喷涂。利用机器人喷涂、静电喷涂先进喷涂方式提高涂料利用率,降低VOC排放;减少溶剂使用量,回收清洗溶剂。

(7)督促安装涂装的末端处理设备,对废气做到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4.2.7彩钢(卷材)涂料与涂装

大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排放的VOC一般做到回收利用,但一些小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仍是无组织排放。就目前来说,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光固化涂料都是低VOC、甚至零VOC产品,这些品种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应用于彩钢板行业,除产品本身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求外,主要原因还有现行涂板生产线不能完全满足使用以上品种涂料的条件,都要进行设备的改造。特别是光固化涂料,现在正在进入研发试验阶段,如果成功,将在节省烘烤能量的同时有效降低VOC排放。

(1)突破低VOC、零VOC涂料研发瓶颈。增强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彩钢(卷材)行业的涂装适用性,提高干燥速率、流平性、强度等性能,以便于机械快速辊涂和速干工艺。

(2)涂装过程管控。彩钢涂装生产线应安装废气收集处理装置以做到VOC达标排放。

4.2.8建筑涂料与涂装

国内建筑涂料中80%以上是水性乳胶漆,VOC含量不高。然而,其余20%仍为溶剂型建筑涂料,其VOC减排任务仍较重。因此,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建筑类涂料VOC含量限值及管控途径研究》,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十三五”期间,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国内在用建筑类涂料类型及使用情况的行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掌握不同类型建筑类涂料的污染特征;

(2)建立VOC含量检测分析方法,对国内在用主要类型的建筑类涂料组织实施VOC含量检测分析;

(3)筛选适合我国管理水平的VOC污染防治技术,编制建筑类涂料VOC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4)调研国外在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提出各类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制度。

4.4含铅与重金属涂料的替代目标

当前涂料中含铅及其他重金属成分的来源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使用了含有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的原材料,如铝粉、锌粉、滑石粉、高岭土、硅藻土等填料中带有一定量的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

(2)使用了含铅的助剂,如以往使用羧酸铅催干剂、植物油制醇酸树脂的醇解催化剂黄丹等。

(3)使用含铅及其他重金属的颜填料,如以前使用红丹、黄丹、碱式硅酸铅白等,现仍在使用铅铬黄。

(4)使用含铬的表面钝化剂。

其中,(1)和(2)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只是要完善涂料限铅及重金属的有关政策标准,严格监督,可完全符合代铅等重金属标准;(3)中的红丹、黄丹完全取代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不存在问题,只需要严格监督;只是铅铬黄的替代,在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均有一定难度,“十三五”期间取代铅铬颜料要达到工业化推广的程度,建议引入激励政策机制,对于含铅涂料项目替代工作完成出色的单位,国家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推进淘汰含铅涂料工作的进展;(4)中的金属涂装表面钝化处理取代含铬处理剂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关键在严格要求和积极推广。“十三五”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化发展规划

5.1指导思想

(1)应以有利于行业发展为基本原则。涂料行业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围绕如何推动行业的产品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推进原则。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与行业技术发展相互衔接。针对尚在开发过程中的新产品、新技术,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阶段制定目标或限值。

(3)应针对细分领域特点。涂料产品分类众多,各细分领域情况迥异,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领域进行制修订,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对行业造成伤害。

5.2有关环保政策研究与贯彻执行

5.2.1工业涂装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为响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涂料与涂装行业VOC的治理精神,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将通过研究明确涂料和涂装行业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制定我国涂料与涂装行业VOC控制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主要政策思路为:在对涂料生产过程与产品进行优化的同时,严格控制下游涂装用户的VOC排放,借此倒逼涂料生产企业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将从微观技术和宏观调控层面开展研究,通过开展VOC排放规律分析、VOC排放量核算、VOC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筛选、VOC减排潜力分析和VOC污染控制路线图构建等研究工作,明确工业涂装污染源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控制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项目目标为:构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清单编制方法;评估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分布特征;建立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技术库;编制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梳理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控制措施;分析工业涂装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VOC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分析基于分阶段污染控制目标的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需求;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情景分析;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5.2.2逐步替代含铅涂料的政策研究

第三届联合国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于2012年9月17-2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将削减全球含铅涂料作为会议议题之一。会后,国家工信部高度重视国内含铅涂料问题,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开发“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逐步淘汰含铅涂料”项目。此项目将于“十三五”期间启动并推进相关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加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我国含铅涂料基本情况的调查;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可行性替代技术的筛选、推广及示范工作等。

5.2.3《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继续每年一次的修订工作,其中涂料行业围绕行业VOC与重金属(重点为铅)及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减排工作展开。虽然涂料中的VOC与重金属大部分是在涂装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但国家已经意识到降低涂料VOC与重金属含量并提高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成为从源头上控制涂料涂装行业VOC与重金属的有效手段,符合国家清洁生产理念并易于执行与监管。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管理办法》将颁布实施,其中明确“综合名录旨在为管理部门制定基于环境绩效的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提供明确的政策对象,为市场主体自觉加强污染防治、优化产品工艺结构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众参与环保、加强监督提供引导支持。支撑并推动国家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进程”。《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被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与相关企业给予更高的关注,并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相关产业、税收、贸易、金融等经济政策以及安全生产监管政策中得到广泛运用。

5.2.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按计划再次进行修订。其中,涂料与颜料行业修订的重点主要为两个方面:高固体分涂料与硫酸法钛白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鼓励类中包括“高固体分涂料”,限制类中包括“新建溶剂型涂料(不包括鼓励类的涂料品种和生产工艺)生产装置”。然而,目录中尚缺乏对于高固体分涂料的定义,故高固体分涂料的界定需在目录修订过程中明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限制类中包括“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然而,随着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已经逐步区分为清洁生产型与传统型。因此,“十三五”期间,在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相关标准逐步形成的基础上,计划对目录中硫酸法钛白粉进行区分,并进一步使清洁生产型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获得豁免。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的修订要求,重新修订涂料与颜料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

5.3涂料行业“十三五”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

5.3.1环保标准

涂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十三五”期间发布,为强制性环保标准,对涂料生产企业的废水与废气排放进行规范。标准将规定涂料工业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适用于现有涂料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涂料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中的大部分VOC是在涂装环节排放的,故国家环保部对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立项。然而,由于涂装环节涉及众多下游行业且排放特征各异,制定统一标准难度较大。“十三五”期间,将先制定《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汽车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对家具与汽车行业涂装过程的VOC进行重点控制。

无机颜料的环保标准“十三五”期间,国家环保部将发布《无机颜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钛白粉、氧化铁、铬系颜料等无机颜料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限值进行强制性规定。“十三五”期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将原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钛白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氧化铁)》、《无机颜料(钛白粉)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等尚未发布的标准稿件合并,形成《无机颜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无机颜料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进行区分。

此外,国家环保部将于“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并发布《钛白粉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并发布《钛白粉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工信部将组织发布《钛白粉行业规范条件》。

5.3.2涂料产品标准

有关涂料中VOC排放的标准要求日严,将促进环境友好型涂料发展,其中高固体分涂料会发展较快,这个品种标准基本缺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汽车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陆续开展船舶、钢结构、桥梁、防腐等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标准制定。另外,高VOC的溶剂型UV固化涂料,已列为“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应制定溶剂型UV固化涂料标准,对其中VOC限值做出规定。另外,还可与家具协会、军工部门合作,开展相关标准制定的合作。

上一篇:药学系开展创建“健康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家 作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