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精选8篇)
1.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篇一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始终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文化建设首要任务。
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决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错误倾向,坚决防止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和理论创新的旗号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坚持以创新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及时总结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要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理论的时代价值。
坚持以务实学风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
坚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有以经济崛起为重要标志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标志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推进文化创新,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双创”方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坚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胸怀,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最核心的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重视。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首先是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要加强对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观点,不断弘扬正能量。
坚持正确方向导向。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明确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防范意识形态渗透。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要进一步加强防范,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论调,绝不允许那些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言论在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及自媒体等信息平台上出现,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坚定文化自信,最急迫的是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新形势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培育健全的国民文化心态。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今天,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世界贡献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按照“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在培育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中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理论总结,构建立足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中国理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必须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要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打造中国学术范式,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的学术地位、学术话语的世界影响力仍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太相称。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新成就新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全新的视野和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系统完整的党建理论体系
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达到了新高度。
在党的奋斗纲领和历史使命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在党的领导问题上,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体党员都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制。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党的根本立场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管党治党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全面领导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看能不能把党建设好、建设强,这就必须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党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强调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强调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强调从严治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优化选人用人环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在党的作风建设上,强调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党的优良作风,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以上率下,从领导干部抓起,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在党的纪律建设上,强调严明党的纪律。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挺在前面。既要加强纪律教育,也要强化纪律执行。
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强调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增强制度执行力,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反腐败斗争上,强调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实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和实现自身使命的规律的科学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和建党学说的奠基者。列宁在总结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我们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讲了许多新话,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
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决定性作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升到治国理政重大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在实现战略目标、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充分体现了治党与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统一。
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科学指明了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包括“两个坚持”的根本方针、“四个以”的工作思路、“5+2”的总体布局和“五句话”的总目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内涵丰富,集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于一体,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总纲领和总遵循。特别应看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创新。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既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决定的,更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抓住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组织工作的关键。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党的组织路线内容作出科学概括,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同志强调,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首先要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其次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他还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党的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上提出许多重大创新观点。比如,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的观点,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制度问题。又如,提出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观点,强调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使全面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的“四自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再如,提出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的观点,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要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思想宣传范文】三
19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28岁的毛泽东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之一。代表们的平均年龄,正好也是28岁。当时全国只有58名党员,在4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沧海一粟。但这个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硬是像原子裂变般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经过28年的艰难曲折,终于夺取了全国政权,创建了一个新国家。
时代灵魂性人物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灵魂性人物。
1949年,即将担任新中国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毛泽东》的讲话,开头就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领袖,这样的领袖能够带着我们前进。三十年革命运动的实践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领袖,就是毛泽东”。
然而,毛泽东不仅是在那个披沙拣金的悲壮历程中脱颖而出的领袖人物,也是被他所处的时代选择的灵魂性人物。灵魂性人物超越一般政治领袖的地方在于,要有大信仰大担当、大判断大选择,以及非凡的号召力感染力,具有超常的战略眼光,能够代表人民的意志,在大历史中担当领导责任。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之间有过下面这段对话:
蒙哥马利:如果一个领袖为了取得很高的地位而牺牲他的原则,他就不是一个好人。
毛泽东:我的意见是这样的,一个领袖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
蒙哥马利:但是他也不能牺牲他的原则啊!
毛泽东:这就是原则,他应该代表人民的愿望。
毛泽东曾多次说过,他心目中的“上帝”是人民。最有名的是人们都熟悉的《愚公移山》那篇文章。毛泽东说,古代寓言中那个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两个神仙下凡,把挡在愚公家门口的太行山、王屋山背走了。如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我们要下决心“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大众作为“上帝”,既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唯一群体,所服务的唯一对象。信仰人民大众这个“上帝”的人,当然会把自己的政治原则定位在“为了人民的利益”。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此,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喊出的口号是“人民万岁!”
肩负时代使命
回答和解决时代性问题,是时代灵魂性人物的历史使命。任何时代的灵魂性人物,都不可能跳出历史条件的限制来做决策。
毛泽东那代人是带着过去惨痛的经历和教训进入新中国的。在此前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抗日战争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这就是毛泽东当时所面临的那个时代,这就使得毛泽东时代的治国理政,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有着挥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新中国面临的主要课题或者说肩负的历史使命,一是巩固新政权,革新旧国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社会改造让新中国“立”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得住。二是按既定目标,让新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要为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构筑基本制度,提供政治前提,开辟全新航道。三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四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这四大课题,也是四大任务,环环相扣,相互交织在一起,主题词就是两个字“建设”。所以,今天的人们把毛泽东时代称为“建设时期”。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时代的全新要求。
那么,在时代提出的使命面前,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究竟做了些什么呢?如果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概括,起码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构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基础和行政体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是把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我们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形成“一竿子插到底”和“全国一盘棋”的体制。在今天,这样的体制依然适用,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政治优势,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和前进方向。就像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二是塑造不同于旧中国的新的社会关系和文明价值取向。比如,移风易俗,反对愚昧迷信;强调社会平等,实现妇女解放;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推崇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观,等等。这些事实上都属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前提和文化准备。
三是基本上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做了一些初步思考和理论探索。比如,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论述,还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
当然,毛泽东时代在现代化问题上也有教训,因此才有改革开放。毛泽东说过,“建设比革命更困难”。这平淡如水的感慨,“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虽然不着意渲染,后来的中国人还是理解毛泽东时代的。
为了道路和梦想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时代的灵魂性人物就是要带领人民寻找到一条实现梦想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时代的梦想,是通过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相应,毛泽东时代的实践探索,从根本上说,就是为实现这个梦想找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道路和梦想是统一的。
近代以来,中国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充满悲情的被动追赶者。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导权,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正是在新中国成立那年,毛泽东宣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学会”,即结合中国实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一是“主动”,即自觉地走中国自己的路。走中国自己什么样的路呢?在毛泽东那个年代,先是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然后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两条道路里,看似没有“现代化”三个字眼,实际上都是中国走上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或者说,现代化梦想是这两条道路中的应有之义。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时代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社会制度基础、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提供了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今天的中国,已经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在这条路上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实现了从追赶世界到融入世界,进而影响世界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如今的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已经朝气蓬勃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这个新时代是在毛泽东时代基础上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回顾历史,我们要衷心感谢毛泽东这一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而且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要自觉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引下,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安全,自力更生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开创新时代网信工作新局面。
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网信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好、贯彻好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而真正将网信工作更加明确地置于党的绝对、全面领导之下,为在新时代实现新目标、创造新辉煌提供坚强可靠的政治保障。
将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高度重视网信工作,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同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发挥好企业、科研院校、智库等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网信工作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网信事业发生历史性巨变。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推动新时代的网信工作再上新台阶。
维护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安全,多措并举努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在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的今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能否有力维护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安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意识形态安全在整个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大力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努力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
“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年多前的“4·19”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目标,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特别强调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等。这就要求我们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更好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多措并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努力更好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自力更生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努力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第一位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不突破,是无法真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4·19”重要讲话中就特别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他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这就必须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尽快采取有力举措强力推进核心技术突破,这是努力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的关键,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突破核心技术,就必须狠抓产业体系建设,在技术、产业、政策上共同发力。深刻剖析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根源,清醒认识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努力实施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攻坚战略;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发挥好国家队的主力军作用,更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努力在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的进程中打造强劲的“中国芯”,以自己的核心技术突破建好数字中国,坚决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来牢牢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
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4·1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他更是进一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要切实增强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让人民网信为人民成为更多人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网信事业,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并再次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要求我们,在网信事业发展中既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人民群众作为开创新时代网信工作新局面的主心骨,真正让人民成为网信事业的主人。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绘就进军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激荡人心、催人奋进。着眼新的历史方位,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肩负神圣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培养中国科学家精神、凝心聚力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创新思想引领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阐明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方向目标、战略举措、任务要求,鲜明提出“六个坚持”的科技发展总体方略,系统总结“五个着力”的科技事业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统筹布局五个方面的科技未来发展重点任务,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全面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世界科技强国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什么样的世界科技强国、怎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一系列事关我国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新时代进军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共同思想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工作者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筑牢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在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独特思想魅力、巨大实践伟力。新思想集中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和世界责任,饱含着关心关怀关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真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强调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舞台。这些都是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迸发报国热情和创新活力的强大动力。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神气质涵养对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指出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阐明爱国、创新、求实、协同、人梯等精神要素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学家是一个充满理想情怀、献身精神、有着优良传统的优秀群体。百余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交流激荡中,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报国实践,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塑造者。“航天之父”钱学森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说:“我们的工作能振我国威,振我军威,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两弹一星”烈士郭永怀说,“我愿以身许国”。长征二号总设计师屠守锷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国家事业重于一切。”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铮铮誓言,响彻寰宇。众多前辈科学家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无数星辰,他们展现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西迁精神”等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是新时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长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和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创新自信。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们迎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面对全球范围创新博弈,突破“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等弱项,补齐“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等短板,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状况,形成发展长板,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等,这种挑战前所未有,国家和人民的期待前所未有。“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代科技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勇做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力主战场、打赢攻坚战、勇闯无人区、开拓新赛场。要拓展全球视野,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的位势,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伟大的精神以其强大感召力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黄大年、南仁东、钟扬等当代科技工作者,接过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突破战略高技术瓶颈和重大工程难关,以丰硕的创新争先成果,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浓烈情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以战士般的豪情,展示出和平年代创新者的英雄气概。“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太行愚公”李保国扎根山区30余年,用生命书写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人民情怀。“芳林新叶催陈叶”,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代涌现出大批青年科研和创业者,正在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和青年一代当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抱负的殷殷嘱托。
服务科技发展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作出重要指示,明确科协组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要求科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强调群团组织要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科协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主动服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需求,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统筹谋划,以“1-9·6-1”工作布局打造科协系统改革发展“升级版”,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科协的生动实践。“1”即坚持一条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科协组织打造成为新时代创新先锋,充分彰显科协组织的政治性,这是科协工作的“纲”与“魂”。“9”是围绕主线的工作布局和新举措,指通过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三化”联动,外向拓展、纵横融合和网络活跃“三维”聚力,全力推动科协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增强组织活力,实现提升“四服务”效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倍增效应;“6”是组织实施“凝心聚力”“智汇中国”“学术引领”“科普品牌”“外交助力”“数字科协”六项重点工程,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和情感家园、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高端智库、世界水平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国民素质提升的战略力量、世界一流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平台和智能泛在的智慧科协。“9”和“6”是工作格局和任务部署,充分展现科技群团的先进性,是科协工作的“形”与“体”。最后一个“1”是为科技工作者精心办好一批实事。彰显“四服务”的成效,是知行果合一的落脚点,是科协工作的“本”与“旨”。
深化规律认识,不断提升科协组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遵循创新发展规律,突出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首启中国科技峰会,创设中国科技智库论坛和世界科技期刊论坛,研讨一流期刊建议,发布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引领学术前沿。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发展问题,聚焦信息、生物、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集中研讨,分析卡脖子技术的“短板”,探索未来竞争的“长板”,健全科技产业变革持续研判机制。围绕营造有利于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等问题,研讨推动基础研究稳定发展的长远之计。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扎实做好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基础工作。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抓高端、抓后备、抓环境。聚焦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需求,广泛搭平台、拓渠道,引导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解难题,培育科技后备力量。寓政治引领于联系服务之中,与科技工作者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做好稳人心、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推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营造广聚天下英才的良好生态环境。遵循科技管理规律,突出抓跨界、抓系统、抓生态。着力构建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科技生产关系,加强与产业、教育界合作,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跨界融合发展。服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开展绿色开源共享平台试点,组织院士专家开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导论教材和科普读物。推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协同发展组织生态,推动省会合作,开展基层组织力提升试点,探索“三长”(即医院院长、中小学校长、农技站站长等)进入县乡镇科协机构兼挂职,发挥“关键人物”带动作用,建设普惠、全域、共享科普服务体系,增强落地能力。推动开放合作,努力打造覆盖全球的科技创新“朋友圈”,培育有效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巧实力”,建立引导科技工作者走近世界科技舞台中央并担当主角的“助推器”,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党有号召,科技工作者有行动,科协组织必须有新担当、新作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恰逢中国科协成立一甲子,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传承、创新、发展,更有效地融入大局、聚焦靶心,全面提升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联系广泛、服务群众能力,为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世界科技舞台中央不断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光辉业绩。
2.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篇二
一、有效问题应该有目的性
针对教材,针对学生,有的放矢。问得合理,才能答得“科学”。盲目地问,轻率地问,似是而非的问题,非但不能“传道授业解惑”,相反只能使学生“茫若坠云雾”。当我们认为某个优质问题必须是有目的性的,这就意味着这位教师在创制该问题之前,会先问自己:“在这个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某市公开课一老师教学鲁迅小说《药》时,设计如下问题: (1) 阅读有关华老栓的描写,说说华老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人物身份、外貌、性情、品格等方面总结) (2) 《药》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示:考查人物、环境及当时的社会观念) (3)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药》中有哪些反映?(提示:哪些人在谈药?他们怎样看待药的?)前一个问题毫无疑问,是属于“枯燥”的、低水平的问题,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或归纳出答案。但是,后两个问题,学生就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了,也就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让教室里的气氛明显热烈起来。在这个例子中,最初的问题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它为后续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学生都理解教材的内容,能够顺利地进入后续讨论。最后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感。整个过程流程畅、有亮点,当然也就让学生有所收获。
二、有效问题应该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
一篇课文,或者说,一个教学资源,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关注:难点,重点,关键点等。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什么是最值得教给学生的?也就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了。当然,这也就是我们在创制问题时,尤其是优质问题时最应该关注的了。
如何选择关注点,一般而言要考虑三点: (1) 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核心观点; (2) 保证该内容与学生的测试内容标准相关联; (3) 要和所教的学生需求和兴趣相吻合。比如,教学苏教版必修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表面上只是一个词语理解的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能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的。于是,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这样,既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又符合前面我们所提出的三点要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优质问题的创制是要有清晣的内容关注点的,不能随意而为之。
三、有效问题应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比较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转换能力。大部分的老师在口头上都表示需要推动学生脱离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但几乎没有人真正能够提供让学生对信息做出个体化的解释的机会。也就是说,教师提供的课堂问题几乎都以记忆性的为主。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的课堂问题设计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所发展。
要做到课堂问题设计能够使学生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应该考虑三点: (1) 问题提出应该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的背景和学生的经验以及知识背景之上; (2) 伪优质问题的出现,即很多看起来像高水平的问题实际上只是简单的记忆或回忆性问题; (3)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现实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假设,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回答处于较高水平的问题。
以教学苏教版必修三《鸿门宴》一文为例。当学生明白了在刘邦项羽两军的对垒中,刘邦侥幸逃脱,才成就了后来的汉朝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引导学生推测结果,然后再回到课文,事实项羽没能杀掉对手,这是为什么?从课文中筛选,归纳,来寻找原因,学生会更积极主动,会以更大的兴趣探讨。最终发现项羽人格的不足: (1) 对敌斗争胸无城府,早早出卖向他告密的曹无伤; (2) 沽名钓誉,为项伯一句“杀有功之臣不义”就放了刘邦,置范曾多次举玉玦而不顾, (3) 狂妄自大,受用刘邦的假意恭维而飘飘然。认识到草莽英雄的悲剧实际上是性格的悲剧,从人性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深化了思想境界。
解决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因而,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促成学生思维的飞跃。
四、有效问题很少是偶然提出来的
一个优质的课堂问题很少是偶然提出来的。只有经过仔细思索,充分预设,才能形成优质的课堂问题。备课,或者说预设优质的课堂问题,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关注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到新的高度,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水平。
例如,苏教版必修四中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双线叙事结构,内容穿插复杂。针对教材这个特点,精心设置了两道讨论题:一是联系课文谈谈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如何?二是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由于这两个问题能紧扣课文内容加以解答,明白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特别是对有关音乐描写的那一段千古绝唱理解透彻,从而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通过对诗人和琵琶女身世的对比,“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感受”这两条线索就一目了然了。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再比如,在教学戏剧《雷雨》时,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理清了情节结构后,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抓住时机抛出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鲁侍萍该不该要周朴圆的五千圆情感赔偿金?问题一抛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相对立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一种认为不能要。学生通过辩论,再回归到文本,通过分析人物台词,比较传统道德与现代的某些观念得出结论:文本中鲁侍萍撕毁了支票的做法带有中国传统道德的烙印,感情无价,真情与青春是不能用金钱来换的。而学生们则以现代的经济观点从“利”的角度出发来估算感情的价格。有同学认为不要钱太亏了,还有人认为要了以后仍然恨他,这与鲁侍萍的刚强、忍辱不屈的人格相比就显得低俗。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差异的比较更能引起学生思辨探讨的兴趣,激发出热情,达到师生共享的效果。而探讨本身也让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较深的认识,既学会了阅读,又升华了境界。毫无疑问,这样的问题,不经过精心准备,认真研读文本,是很对设计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三、四册 (苏教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数学习题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篇三
一、着力于演练点
习题课离不开演练,演练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让学生做题. 然而题海无涯,选择恰当的题作为演练点是习题课的第一个着力点. 尤其在新授课的有限教学时间里,精心设计好例题、学生的练习层次及练习程序,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课本中的例题、习题都是经编者再三思考、精心挑选的,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内,为了紧密配合知识点的学习,例题的解法都很合乎情理,恰到好处.
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3第13页例7:有6个人排成一排,(1)甲和乙两人相邻的排法有多少种?(2)甲、乙、丙三人两两不相邻的排法有多少种?
该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建构“排列”及“排列数”的概念. 如果教师就题论题地给学生解答,学生并没有收获多少. 如果在解完该题后,能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并给出一系列的变式,通过变式的演练,必然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该题可得到如下一些变式:有3名男生、4名女生排成一排,按下列要求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1)7人站成一排;(2)站成两排,前排3人,后排4人;(3)甲只能在中间或两头;(4)甲、乙两人必须在两头;(5)甲不在排头,乙不在排尾;(6)男生、女生各站一边;(7)男生必须站在一起;(8)男生、女生各不相邻;(9)甲、乙、丙三人中甲必须在前,丙必须在后,但三人不一定相邻;(10)甲、乙中间必须有三人;(11)甲在乙的前面.
这样,通过深入挖掘例题的教学功能,使学生通过一题多变的演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学生对排列及排列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长期以往,必能产生润砾成珠的效果.
二、着力于启发点
数学习题课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启发思维是数学习题教学的首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加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 启发学生思维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快乐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直观模型教具、动态图形演示、简洁整齐的公式、数学问题的探索等来引导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简洁、对称、奇异、统一、和谐之美,使他们对数学中美的意蕴、美的表现和美的启迪有清晰的理解和主动的探求,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笔者在一次竞赛辅导课上给出下面的题:解方程■+■=x.
师:根式方程会产生增根,为避免增根的发生,我们首先应干什么?
生1:确定x的范围. 由x-■≥0,1-■≥0, 得x≥1.
师:很好,怎样求解?
生2:方程可变形为:■·■+■·■=1.
师:非常好,观察它的结构特征,我们能联想到什么?
生3:利用柯西不等式.
1=(■·■+■·■)2≤(■)2·(■)2(■)2+(■)2.
当且仅当■·■=■·■时取“=”号,此时有x=■. 经检验,x=■是原方程的解.
生4:利用向量的数量积. 设a=(■,■),b=(■,■),并设向量a与b的夹角为θ(0≤θ≤■),所以a·b=1. 又a·b=ab·cosθ,故cosθ=1. 从而θ=0,所以a=b. 从而得到原方程的根为x=■.
生5:利用基本不等式. 1=■·■+■·■≤■+■=1,当且仅当■=■,■=■时,取“=”号. 所以x=■.
生6:利用圆的切线. 因A(■·■),B(■,■)都在单位圆m2+n2=1上,过A点的切线方程为■·m+■·n=1,与方程比较可知B点也在过A点的切线上,故A,B点重合. 从而■=■,■=■,所以x=■.
生7: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设■=cosα,■=sinα,■=cosβ,■=sinβ,α,β∈0,■. 故方程等价于cos(α-β)=1,又α-β∈-■,■,所以α-β=0. 从而cosα=cosβ,由■=■,x≥1,得x=■.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没有怀疑的思考,固于思维和照搬既成答案,思维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该题的解法主要是从习题的结构特征出发,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潜心探索,从而获取问题的多种解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解惑意识.
三、着力于拓展点
高考中 “ 源于课本,又略高于课本” 的类题和变题占有一定比重,面对这类问题学生往往手足无措.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在日常的数学例题、习题教学中,教师静止地、孤立地去讲课本上的例题,甚至运用“ 题海战术” 引进大量的课外题让学生盲目、机械地解题. 对此,教师若能经常对课本上的某些例题、习题作深人研究后做适当的改编,并通过这些改编题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因此,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并将其贯穿于日常解题教学中,这应是中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例题、习题的改编有许多途径,如图形位置的变换,条件和结论的变换或部分变换,增加新条件或改变解题要求,还可以进行组合或分解等. 例如在不等式习题课上,教师可用概念图的方式将课本中的例习题串联起来(见图1),让学生从中看到核心知识点的辐射衍生过程,以达融会贯通、拓展运用知识之目的.endprint
四、着力于升华点
解数学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解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一道数学习题解完后,必须对该题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以达由一及类、融会贯通之目的.否则,无异于“入宝山而空返”.
人教社2004年6月第1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上)第17页习题6.3第7题:
已知a,b都是正数,x,y∈R且a+b=1,求证:ax2+by2≥(ax+by)2.
本题是一道带有严格条件的不等式证明题,要证明它并不困难,但它的证法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下面只给出一种证明方法.
证明:∵a,b∈R+,a+b=1.
∴ax2+by2=(a+b)·(ax2+by2)=(■)2+(■)2■·(■x)2+(■y)2≥(■·■x+■·■y)=(ax+by)2. 当且仅当■=■,即x=y时取等号.
上述证法实质上用到了柯西不等式,就是在证题过程中通过已知条件与结论的有机结合构造出柯西不等式的模型. 该题的证题思想方法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推广1: 已知ai(i=1,2,…,n)是正数,xi∈R(i=1,2,…,n),且■ai=1.求证:■aixi2≥(■aixi)2.
证明:∵a∈R+ (i=1,2,…,n),且■ai=1,
∴■aixi2=(■ai)·(■aixi2)=■(■)2·■(■xi)2≥■(■·■xi)■=(■aixi)2.
当且仅当■=■=…=■,即x1=x2=…=xn时取等号.
推广2: 已知ai(i=1,2,…,n)是正数,xi∈R(i=1,2,…,n),且■ai=1. 求证:■■≥(■xi)2.
证明:∵a∈R+ (i=1,2,…,n),且■ai=1.
∴■■=(■ai)·(■■)=■(■)2·■(■)2≥■(■·■)■=(■xi)2.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通过对这一教材习题的深入挖掘,我们不仅得到了两个更一般的推广,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以它们为工具,我们可快速地解决以下问题:
(1)求证:3(1+a2+a4)≥(1+a+a2)2.
(2)已知x,y,z∈R,求证:x2+y2+z2≥xy+yz+zx.
(3)设x,y,z∈R+,且x+y+z=1. 求证:■+■+■≥36.
(4)已知x,y,z∈R+,且■+■+■=2.求证:■+■+■≤■.
(5)若0
对习题进行引申、推广,在教材中这样的习题是很多的. 我们可从圆锥曲线性质的相关性,等差、等比数列性质的相似性,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性质的迁移性以及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几何问题的代数背景,或从习题条件、结论的特殊性、一般性等角度对习题进行改造、升华,从而避免在习题教学中出现 “买椟还珠”之现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G. Polya 指出: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数学离不开解题,习题教学只有充分关注学生,努力挖掘学生潜能,才能真正把握习题教学的着力点.相信通过这样的习题教学,使学生深深地爱上数学.■
四、着力于升华点
解数学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解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一道数学习题解完后,必须对该题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以达由一及类、融会贯通之目的.否则,无异于“入宝山而空返”.
人教社2004年6月第1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上)第17页习题6.3第7题:
已知a,b都是正数,x,y∈R且a+b=1,求证:ax2+by2≥(ax+by)2.
本题是一道带有严格条件的不等式证明题,要证明它并不困难,但它的证法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下面只给出一种证明方法.
证明:∵a,b∈R+,a+b=1.
∴ax2+by2=(a+b)·(ax2+by2)=(■)2+(■)2■·(■x)2+(■y)2≥(■·■x+■·■y)=(ax+by)2. 当且仅当■=■,即x=y时取等号.
上述证法实质上用到了柯西不等式,就是在证题过程中通过已知条件与结论的有机结合构造出柯西不等式的模型. 该题的证题思想方法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推广1: 已知ai(i=1,2,…,n)是正数,xi∈R(i=1,2,…,n),且■ai=1.求证:■aixi2≥(■aixi)2.
证明:∵a∈R+ (i=1,2,…,n),且■ai=1,
∴■aixi2=(■ai)·(■aixi2)=■(■)2·■(■xi)2≥■(■·■xi)■=(■aixi)2.
当且仅当■=■=…=■,即x1=x2=…=xn时取等号.
推广2: 已知ai(i=1,2,…,n)是正数,xi∈R(i=1,2,…,n),且■ai=1. 求证:■■≥(■xi)2.
证明:∵a∈R+ (i=1,2,…,n),且■ai=1.
∴■■=(■ai)·(■■)=■(■)2·■(■)2≥■(■·■)■=(■xi)2.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通过对这一教材习题的深入挖掘,我们不仅得到了两个更一般的推广,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以它们为工具,我们可快速地解决以下问题:
(1)求证:3(1+a2+a4)≥(1+a+a2)2.
(2)已知x,y,z∈R,求证:x2+y2+z2≥xy+yz+zx.
(3)设x,y,z∈R+,且x+y+z=1. 求证:■+■+■≥36.
(4)已知x,y,z∈R+,且■+■+■=2.求证:■+■+■≤■.
(5)若0
对习题进行引申、推广,在教材中这样的习题是很多的. 我们可从圆锥曲线性质的相关性,等差、等比数列性质的相似性,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性质的迁移性以及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几何问题的代数背景,或从习题条件、结论的特殊性、一般性等角度对习题进行改造、升华,从而避免在习题教学中出现 “买椟还珠”之现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G. Polya 指出: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数学离不开解题,习题教学只有充分关注学生,努力挖掘学生潜能,才能真正把握习题教学的着力点.相信通过这样的习题教学,使学生深深地爱上数学.■
四、着力于升华点
解数学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解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一道数学习题解完后,必须对该题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以达由一及类、融会贯通之目的.否则,无异于“入宝山而空返”.
人教社2004年6月第1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上)第17页习题6.3第7题:
已知a,b都是正数,x,y∈R且a+b=1,求证:ax2+by2≥(ax+by)2.
本题是一道带有严格条件的不等式证明题,要证明它并不困难,但它的证法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下面只给出一种证明方法.
证明:∵a,b∈R+,a+b=1.
∴ax2+by2=(a+b)·(ax2+by2)=(■)2+(■)2■·(■x)2+(■y)2≥(■·■x+■·■y)=(ax+by)2. 当且仅当■=■,即x=y时取等号.
上述证法实质上用到了柯西不等式,就是在证题过程中通过已知条件与结论的有机结合构造出柯西不等式的模型. 该题的证题思想方法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推广1: 已知ai(i=1,2,…,n)是正数,xi∈R(i=1,2,…,n),且■ai=1.求证:■aixi2≥(■aixi)2.
证明:∵a∈R+ (i=1,2,…,n),且■ai=1,
∴■aixi2=(■ai)·(■aixi2)=■(■)2·■(■xi)2≥■(■·■xi)■=(■aixi)2.
当且仅当■=■=…=■,即x1=x2=…=xn时取等号.
推广2: 已知ai(i=1,2,…,n)是正数,xi∈R(i=1,2,…,n),且■ai=1. 求证:■■≥(■xi)2.
证明:∵a∈R+ (i=1,2,…,n),且■ai=1.
∴■■=(■ai)·(■■)=■(■)2·■(■)2≥■(■·■)■=(■xi)2.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通过对这一教材习题的深入挖掘,我们不仅得到了两个更一般的推广,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以它们为工具,我们可快速地解决以下问题:
(1)求证:3(1+a2+a4)≥(1+a+a2)2.
(2)已知x,y,z∈R,求证:x2+y2+z2≥xy+yz+zx.
(3)设x,y,z∈R+,且x+y+z=1. 求证:■+■+■≥36.
(4)已知x,y,z∈R+,且■+■+■=2.求证:■+■+■≤■.
(5)若0
对习题进行引申、推广,在教材中这样的习题是很多的. 我们可从圆锥曲线性质的相关性,等差、等比数列性质的相似性,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性质的迁移性以及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几何问题的代数背景,或从习题条件、结论的特殊性、一般性等角度对习题进行改造、升华,从而避免在习题教学中出现 “买椟还珠”之现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
4.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篇四
摘要:煤矿企业班组建设是煤矿基础工作之一,班组建设内容较多,但要突出抓好班组长选拔、班组工资奖金分配、班组安全生产和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组氛围这四个重要环节。关键词:煤矿班组建设
煤矿企业的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小行政组织,是员工落实企业各项工作任务的现场,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对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素质,搞好安全生产,完成各项生产工作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班组建设需要抓的工作很多,我考虑要抓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一、选拔一个好的班组长。班组长一般不脱产,既是生产的指挥员,又是生产的战斗员。班组长素质的高低,班组长自身模范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影响安全生产和各项任务的落实。
首先,要政治上过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各项工作能起模范带头用。做事公平公正,坚持原则,不搞亲亲疏疏,能团结班组其它成员一起工作;其次,要技术上拔尖。必须是本班组员工中的技术佼
佼者,各项技术比较全面,既要懂得理论,又要会操作,在员工技术操作遇到困难时,能顶得上有办法;再次,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围绕工作目标和生产任务要求,将员工组织起来,完成生产任务,能协调班组内部,以及其它班组、其它工序,和它单位的关系,能处理现场突发事故;第四,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现场管理能力。懂得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和各种规程,能自觉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理念,不瞎指挥,不蛮干,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保证安全生产。第五,会做思想工作。能及时发现员工的思想苗头,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化解员工的矛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班组氛围。
选好班组长要坚持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选拔班组长还可以通过竞争上岗,公推直选等方式进行,真正选拔出工作能力突出,员工认可,区队放心的班组长。
二、制定一个好的分配政策。工资分配机制是调动员工生产劳动积极性的最基本的制度,它是员工的价值体现,是班组内各工种人员流动的秩序规范,分配制度制定不好,其它工作很难有效。首先,工资分配要坚持向脏、累、苦、险的岗位倾斜,合理确定各工种的收入分配差距,做到价值与岗位相匹配,体现公平性与合理性。要坚持向技术能力强的员工倾斜,促进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开展好职业技能鉴定、职工技术比武、首习员工选拔等活动,兑现特殊技能津贴,增加技术员工的收入;其次,要实行内部市场化运作,实施计件工资,日清日结,按产量、进尺量的多少和质量、安全等因素作为工资分配的基础。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三是坚持公开透明,通过奖金上墙,班前会公布等形式,让员工清楚奖金分配情况,减少员工的猜疑,以此做到奖勤罚懒,鞭策员工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三、培育一个良好的班组安全文化氛围。首先是搞好理念灌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思想,“宁可少进尺,不冒一分险”、“我的区域,安全我负责”、“纠正每一个细小差错”等理念要深入人心,用安全理念规范员工的行为,指导员工的日常操作。其次,要抓好职工安全教育。利用好各种安全活动和安全载体,要规范班前会流程,强化周一安全活动,创新职工技术培训等,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教育效果;再次,制定班组长动态安全确认制度,采取班组长安全检查汇报,安监员现场检查,管技人员现场督导等相结合,加强班组长对现场的安全管理,把好现场安全关;第四,发挥群众安全员作用,建立群众安全监督员制度,加强班组的自我安全监督和自我约束能力,从班组内部真正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班组能够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隐患不排除不生产,坚持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
5.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篇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学习和贯彻《意见》,应该着力在深入、求新、贴近和合力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学习,深刻理解
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领会《意见》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和深远战略意义,是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的基础和前提。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方面来讲,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方面来看,主要是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而从我们工作的主观努力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校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亟待加强以及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等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意见》的提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紧跟时代,着力求新
《意见》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成长、变化及发展的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材、到工作机制、方法和途径上都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着力在出新、求新上下功夫。
《意见》特别强调,要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代性。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对于改革开放促进的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深刻变化,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的不适应。新形势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有一个全新的转变,教育者不仅存在着一个先受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不断受教育和不断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理解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分担他们的压力,只有了解、掌握,才能真正理解、关心、爱护和教育好他们。
第三、由浅入深,以小见大
在探索、创新这一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方面要着力在“贴近”上下功夫。
《意见》特别强调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并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做到“三贴近”,首先有一个教育内容与具体工作方式问题。教育内容包括信仰、信念、价值、道德、社会责任、生活交往、心理素质等。这样表述和概括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是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理性概括和提炼,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则应当从细小和具体的问题切入和着手,如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公德意识、法律意识教育,进而是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才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才更加有效。当然,这种顺序也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只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才能进行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其实,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思想、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教育彼此之间是相互呼应、相互渗透的,从基础的、具体的和平常的教育入手,更深层次、更核心的教育效果也就渗透在其中了。
反思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往往注重理论、抽象的命题,忽视平常的、具体思想问题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统一性、群体性,忽视教育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容易造成教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从而达不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效果。要克服上述问题,教育者要从居高临下的说教改变为平等式的言教与行教相结合;教育内容不能只求高大全,而是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教育方式上要克服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注重小处、平常和个体方面的教育。
第四、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反复细读《意见》感到通篇体现着一个“合”字。比如,《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六个相结合,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对照检查我们以往的工作,就要做到六个结合,就要克服和避免六个不结合或六重六轻的问题,着力在“合”字上下功夫。
再比如,《意见》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好校园文化,使其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就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各类学生社团和教工组织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最终达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6.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篇六
一轮复习已进行了一个多月。复习一开始,我就复习的内容,复习的进度,还有复习的方法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向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说明。我希望通过我的指导、检查和督促,让同学们完成既定的复习目标,同时让他们养成以下四个习惯:
一.自主梳理语文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把梳理的内容整理在复习笔记上的习惯。要求同学做复习笔记,主要考虑到复习的效果,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内容不写一写,也很难掌握准确,光看不写,难免眼高手低。另外不动笔也很难深入进去去,写的过程往往是思考的过程,不写往往流于浅尝辄止、表面化。“有重点有针对性”,强调了在梳理内容方面的选择性,大前提是高考考查什么就梳理什么;另外还应结合自己平时做练习题或测试题的情况,就自己掌握知识的缺漏方面,认真梳理和积累。
二.有计划诵读的习惯。每天晨读时间诗文诵读不少于半小时,语文课前诗文诵读三分钟。争取用半年的时间把重点诗文篇目诵读两遍,要求背诵的篇目能准确背诵默写。养成每天诵读诗文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诗文名句的积累,而且对培养语感,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各种具体语境的反复积累,难以有各种文体文本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比如,对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掌握,如果脑子里没有大量的例子(文句)做参照,掌握起来是很困难的。诗歌鉴赏也是如此。至于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读”,既有默读之义,又有出声的诵读之义。而“破”强调的是反复地读。每天能抽出时间反复地读,读很多,写作表达的能力自然就提上去。
三.小组内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有解决不了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解决不了,寻求和其他小组合作解决,再解决不了,与老师合作解决。复习不应是机械地重复已掌握的东西,而是通过复习主动发现问题,掌握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二)对文本重新解读,把解读的成果诉诸文字,写成读后感或随笔,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三)每天要有计划地相互听写古诗文名句、生字等;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古诗文背诵竞赛。
(四)两周一次的作文,写完后,在小组内立即组织相互批阅作,批阅完毕,争取推出优秀作文,并交流批阅感受。
就以上内容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最大的益处是让同学们在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不再感受到学习是枯燥的事,而是充满乐趣和富含温情的,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四.平时做作业,做原生态作业的习惯。什么是原生态作业?能反映自己在掌握、运用知识方面,做题技巧方面有问题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对于以后的`复习最有价值。平时做练习不刻意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确,只追求能做对的做对,不会做的空着。做完练习后,空着不会做的,还有做错的,一律用红笔做标记,补写答案或修改写确答案也用红笔。提倡部分同学在作业本上写有针对性的练习总结。
从同学们一个多月的复习情况来看,感觉同学们在养成这四个习惯,进而完成既定的复习目标方面差别很大。根本原因就是多数同学高一高二没有主动培养这四个习惯,对培养这四个习惯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同学们现有的学习习惯多是被动学习的习惯,不愿动脑的习惯,不愿动手的习惯,不愿与周围同学和老师合作学习的习惯。多说同学只希望我每课必讲,多讲,至于讲什么为什么讲他们实际上并不在意。
7.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篇七
关键词:国企党建,发挥作用,着力点
国有企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进程中, 担负着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 而这作用的充分发挥与国企党组织的保驾护航是密不可分的。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环境及面临的形势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 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应该说, 以下四个“着力点”至关重要。
1 加强自身建设, 保持先进性,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其一, 不断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是加强国企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关键所在, 也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党务工作者应当由懂政治、懂管理、善做人的工作的优秀党员来担任, 同时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使之成为企业最杰出人才的组成部分, 并享受与同层级经营管理人员相同的待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是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根本所在。要通过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使广大党员做到履行义务的充分全面性、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的高度统一性。
其二, 在企业重大决策上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现阶段, 绝大部分的国企进行了改革改制, 各级企业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并建立起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方面, 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 理清企业党组织与企业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的职责, 积极参与到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工作中去, 明确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 支持经营班子大胆进行经营管理, 配合监事会做好监督工作, 进一步明确企业党组织的定位, 注意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经营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机制优势, 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 在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 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其三, 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保持党的先进性。权力是滋生腐败的沃土, 尤其是实权、大权更易与腐败相伴相生。为此, 国企各级党组织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确保国企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抓住“八项规定”, 坚持走群众路线, 建立并完善与经营管理责任体系相衔接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 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穿于企业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之中, 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同时, 开展好效能监察工作, 对企业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监察, 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履职情况进行查堵漏洞, 以加强企业管理, 增加经济效益, 真真正正把“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 充分彰显党“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性。
2 着力培养骨干队伍, 为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 而当前部分国企却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尴尬窘境, 如何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已经成为各国企党组织案前极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 国企党组织应在企业人才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这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法人治理结构下, 国企党组织应逐步实现由“党管干部”向“党管人才”转变。企业党组织不仅要“管”企业党员领导人员, 还要“管”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坚, 成为企业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且“管”的方式也应加以转变, 即党管人才并不是代替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 而是着重于在制定企业人才选聘标准、建立市场化企业人才选聘机制、营造“想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创业氛围等方面加强指导, 努力推进国有企业“三项制度 (劳动、人事、分配制度) ”改革, 促进企业人才健康成长并能为企业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此, 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 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抓总, 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选用机制、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结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 加紧研究、修订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系列配套文件。抓好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 努力营造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要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党组织指导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并做好管理监督工作, 是加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要按照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 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任免管理制度。
要切实抓好企业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组织推荐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并重, 通过选派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深造, 到优秀企业、经济管理部门、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党政之间的人员和岗位交流等, 着力培养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政工人才、高技能人才四支人才队伍。
3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 并为企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内表现为企业精神, 对外表现为企业形象, 而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恰恰是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重要职责。因此,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发挥其导向作用, 已然是国企党组织职责的应有之义。
俗话说, 三流企业靠权威, 二流企业靠制度, 一流企业靠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企业界的重视和青睐。新的企业管理趋势使传统的企业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与企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显, 如果企业党建工作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 找不着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的工作切入点, 那么最终只会在“加强和改进”的呼声中走向弱化、走向淡化。国企党建工作只有自觉顺应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要求, 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 自觉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组织者和积极推动者, 着力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才能与时俱进, 焕发出新的活力。
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不同的层次。企业党建工作应融合于企业文化建设:第一, 可以在企业物质文化层面的切入点中扩大影响, 通过营造符合市场需要的企业服务环境, 强化业主和员工对品牌价值的认同, 激励员工为提升品牌来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第二, 可以在行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中强化观念, 运用有效手段来强化员工顾全大局、主动协作和以市场满意为目标的服务观念。第三, 可以在制度文化层面的切入点中规范行为。就是要站在政治、政策和企业利益的高度, 辨识现行制度文化体系中的不足和问题, 从企业稳定、发展和社会、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关系的角度对制度体系提出优化建议, 或者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为制度的贯彻落实创造更好的内部环境。第四, 可以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切入点中突现创新。通过有效的党建实践活动, 来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 确立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愿景, 组织团队学习, 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团队精神, 使企业具有持久的竞争力。
4 关注职工权益, 创造企业和谐共赢的内部环境
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 国企党组织应着力营造一个“企业发展壮大依靠职工, 企业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的充分和谐的内部环境, 要实现这一目标, 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群团工作本身就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党组织应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工作, 实现党建与工建、团建、妇建的和谐共进, 以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 虽然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企业的全局利益、维护了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然, 必定有一小部分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得到周全的保护, 为此, 党组织应牢固树立心系职工冷暖的责任意识, 要求工会组织要承担起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把爱心帮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各级工会的自觉行动, 最大程度上避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同时, 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职工队伍的新老更替, 青年职工的成长成才不光是青年个体的需要, 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 关注青年工作也就成了国企党组织责无旁贷的工作要义了。青年强则企业强, 青年兴则企业兴!只有引导好青年职工在工作、学习上保有十足的锐气、朝气和灵气, 企业的发展才能如虎添翼, 企业的未来才能充满活力。诚然, 只有同步做好妇建工作, 引导女职工开展好“岗位建功”、“争先创优”等工作, 才能最充分地全面开发企业业员工队伍的潜能, 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和谐共赢的发展新局面。
8.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 篇八
中国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内涵,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着力推进TD-SCDMA发展,着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着力提升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竞争能力,着力促进企业和谐,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把握科学发展关键
着力推进TD-SCDMA发展
TD-SCDMA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实践和典范,对于加快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集团公司党组提出以全力以赴推进TD-SCDMA发展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高举TD-SCDMA旗帜,着力解决TD-SCDMA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全面推进公司科学发展、和谐跨越。
一要加快推进2G、3G融合。以“网络、业务、应用”三个层面的融合更好地落实“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的“三不”政策,把公司2G网络优势和规模优势延续到3G,广大2G用户升级为3G用户。
二要在完成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网络优化,着力提升网络质量,大力推进TD-SCDMA终端研发生产,不断加快TD-SCDMA应用产品开发,有效改善客户感知和体验,切实促进市场发展。
三要做好TD-SCDMA后续技术的研发,推动TD-SCDMA向TD-LTE演进以及TD-LTE与FDD-LTE的融合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外,要利用政府支持TD-SCDMA的政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尽快解决管道等资源短缺问题,加快城市目标客户群的光纤接入。要紧密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要高度重视全业务对带宽的海量需求,将带宽建设纳入议事日程。要坚持不懈地争取政府在无线频率、三网融合等方面的支持,着力改善企业和政府、媒体、消费者之间的公共关系,树立正面形象。
夯实科学发展基础
着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首先,只有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中国移动作为国有骨干中央企业,承担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社会信息化等重要的社会责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保持行业领先,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只有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才能保证产业影响力。中国移动的网络和客户规模位居全球电信企业首位,这是我们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根源所在。只有保持网络和客户规模优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才能继续保持并且不断提升产业影响力。
第三,只有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TD-SCDMA成熟和发展。目前,国内外部分通信运营、终端制造企业对TD-SCDMA发展持观望态度,中国移动必须通过保持自身的行业领先地位来证明TD-SCDMA的发展潜力,从而增强全球通信业对TD-SCDMA的信心,促进TD-SCDMA发展实现突破,早日成熟。
第四,只有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才能有效应对全业务竞争。通信行业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中国移动通过多年努力,“移动信息专家”、领跑通信行业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这是价比黄金、应当倍加珍惜的客户口碑。中国移动只有积极应对并且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才能保持企业发展“大势”,继续领跑3G市场、“引领3G生活”。
把握科学发展要求
着力提升通信竞争能力
对企业而言,发展是中心工作,是永恒主题。中国移动成功应对了移动分营、公司改制上市两次重大挑战,实现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随着电信体制改革深化和3G牌照的发放,公司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第三次挑战,即全业务运营的挑战。面对全业务运营环境,必须正确处理好优化市场格局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关系,提升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竞争能力。
提升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竞争能力,要在高举TD-SCDMA旗帜、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做好“两个延伸”。一方面做好地理位置的延伸,在保持个人市场领先优势的同时,向家庭市场、政企客户市场、农村市场、有发展潜力的境外新兴市场四大领域延伸;另一方面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即向下游信息内容服务延伸。在“两个延伸”过程中,既要精益求精,利用好公司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优势,体现企业特色,增强产品竞争力;又要虚怀若谷,积极学习其他运营企业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强化科学发展保障
着力促进企业和谐跨越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不能“硬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就是要综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要素,营造和谐氛围,强化发展保障,促进和谐跨越。
强化发展保障,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中国移动而言,拥有位居全球首位的4.8亿客户规模,关注客户需求,改善客户服务,维护客户利益,都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对内要做好员工关爱。营造和谐的内部人文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公司科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要继续深化“四好”班子创建活动,着力提升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永葆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生机活力,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要统筹处理好内部关系,构建和谐企业。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重视员工的利益诉求,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深入落实员工关爱工程,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考研政治复习的四个着力点】推荐阅读:
考研政治复习速成经验06-18
考研政治各科复习顺序08-24
考研政治复习复习应循序渐进07-24
考研复习学习政治的“三步曲”08-05
警惕考研政治复习误区 掌握方法09-23
考研政治几月开始复习10-31
考研政治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10-10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10-16
考研数学:把握好四个关键08-05
提高政治站位 防止“四个效应”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