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2024-11-06

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精选9篇)

1.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篇一

1、在地图上描绘出黄河的干流。

2、唐代大诗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她流到了哪个海?

3、黄河干流流经了哪些省区?

4、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和孟津;两条重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5、对照课本P50中国地形图,找找黄河主要流经了哪些地形区? 生结合探究单,自主学习有关黄河的概况。 师生互动,反馈探究结果。

师:关于黄河的诗句还有很多,其中李白有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图册找出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 生: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入渤海。

师:黄河的干流自西向东流,和我们中国汉字中的哪个字形状比较接近呢? 生:几字

师:对,黄河呈现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型。请同学们用笔描出黄河的干流。 师:那黄河全长多少?是我国的第几长河? 生:5400多千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师:黄河依次流经的省区有哪些? 生:

师:黄河可分为三个河段,请同学们找出黄河的分段点。以及支流。 生: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的孟津。黄河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 师:黄河流经的地形分别是什么?

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四)开发与治理黄河

展示PPT:第三篇章:开发与治理黄河 生完成P56页练习。

(此处有两种方案供王老师参考)

方案一:问:结合课文P56,谈谈如何合理开发黄河。 生:发电

PPT超链接:想一想:大型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哪些地段?为什么? 生:上中游交界。

师总结:地势的三级阶梯„„ 生:灌溉 生:旅游

问:观察景观图,你发现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答:地上悬河

出示《地上河示意图》

师讲解:我国最高的地上河,在河南开封附近一段。此处的河床已高出开封市区地平面

7、8米,最高处有10米以上,而且,河床每年不断在增高。

师: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出现”地上河”现象? 生:泥沙沉积。

师:泥沙从哪里来的?

生1:从上游来。

生2:从中游来。

师:同学们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呢?

生3:我认为从中游来,那里有黄土高原,这种土土质松,河水一冲,都冲到下游去了。

生4:我也认为从中游黄土高原上来。因为上游的泥沙大多已沉积成宁夏平原、还有河套平原。

师:你分析的有道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从中游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有16亿吨,其中有4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中。河床高出两岸河堤之外的平原。 出示动态图片,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师:每年,国家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固、加高大堤。但依然存在高度的隐患。 展示PPT: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每3年就达2次;下游改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师:所以治理黄河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治理黄河关键在于什么?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生1:中游植树造林。

生2:不乱砍树,砍了也要及时种上。

生3:在下游建一个水库,中间拉一张网,把泥沙过滤掉。泥沙还可以用来造房子。

师:现在,我国在地上河治沙问题上有了一项新的举措。就是在黄河下游:人工扰沙。出示图片与原理。 解说:人工扰沙实质就是借助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由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水形成的“人造洪峰”河水势能,促进河床泥沙启动,同时以人工扰动河床泥沙,实现河床下切,从而最大限度输沙入海。这在世界水利史上还是第一次。

PPT出示治理后的黄土高原图片。

承转:黄河和长江哺育着中华民族,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河历经沧桑,正在渐渐失去她昔日的风采。

PPT展示:黄河存在的问题

师:黄河除了下游有地上河这一问题之外,还存在断流这一问题,出示断流的漫画以及凌汛的图片,解释这是由于到了三四月份,南北方气温相差大,在几字型中段河水就会结冰,产生凌汛这一现象。

师: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黄河还存在着河水污染这一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母亲河在哭泣。

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身边的河流状况,实话实说家乡的河流状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作适当补充或引导。

(五)关注身边的母亲河

师:总的来说,母亲河和家乡河的现状很令人担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长此以往,她们将可能面临枯竭的一天,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作为青少年,不能袖手旁观,坐以待毙。为此,我们该做些什么?

展示PPT: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三江,我们该怎么做?

生讨论: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畅谈保护母亲河、家乡河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六)课堂小结

利用完善板书的内容进行小结。

(七)课后作业

为母亲河做一件实事。

2.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篇二

一、回路教学的思路

回路是物理电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一般指由电源、电键、用电器等构成的电流通路。一个教学单元, 无论是体例还是基础知识都有电流通路相同的方面。教师的习惯是利用课程内容, 逐一分课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 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不同, 往往对某一知识的创生, 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师无论在教学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时, 要经常性地对上下课知识的联系, 尤其在内容创生与知识整合时应该形成一种回路关系。这种回路教学就是以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为起点, 以信息的单向输入为主要形式, 具体涉及教师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等诸能力要素;以学生的学为参照, 调整和修改教师的教。在教学的双向输入中, 涉及学生的智力、思维品质与其对知识信息的吸收、筛选、储存和提取运用等能力要素, 以及教师对学生信息源的意识并进而表现为修正和调控的行为。教学不是为了一个学生, 而是全班的所有学生, 是以一个“群体”的学。教师的教也不是一课内容, 而是全册书, 甚至三年、六年的知识归类和总结, 具体涉及学生的思辨品质和合作精神, 以及教师的概括力等要素。这些要素均以反馈信息为联结纽带, 以反馈活动为操作平台, 进而形成一个在课堂40分钟的恒定空间内不断循环的教学回路。

一个有教学策略的教师, 往往就具有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教师要进行高效的复习, 就要了解并且熟悉该课或该单元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 同时在相同点中比较出不同点。梳理和整合、弥补和创新就衡量了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教学不再是记忆, 而是理解。因此, 教师在新课教学与旧课复习中就要实现“变”, 在知识间创设转移和传递的技能, 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并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或经验, 自主地建构新知, 促进新旧知识的内化融合。这样一种结构式的复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系统复习。

二、从横向厘清课时知识的并联关系

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 教师要善于将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虽然传统地按程序传授知识, 但时间一长知识间容易干扰, 教师在复习课上有必要重现知识。“与山为邻”一课为三个课时, 每个课时都通过典型的个案剖析了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掌握山区的自然规律, 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营造出美好的图景。如“天山垂直的牧场”, 教学时根据哈萨克牧民“转场”的四季放牧特点从垂直牧场、景观特点、海拔高度、植被特征四个维度进行比较, 突出了哈萨克牧民在长期的放牧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天山特殊的自然环境规律, 而且表现了少数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元阳如画的梯田”地理位置处于我国的西南, 夏季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温暖潮湿。正如书里所说的“山有多高, 水有多高”的自然特点, 位于这里的哈尼族的居民于是利用这种优势, 辛勤地开垦梯田, 引水灌溉, 发展了适应喜温喜湿作物的水稻种植。为了便于农作物的管理, 除了自然形成的溪水、云雾、山峰、峡谷, 还利用当地的毛竹、杉树的资源在阳坡建起了蘑菇型的山寨, 形成了“梯田——森林——村寨——江河”的景观链。哈尼族山民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而且精神生活也很丰富, 如“把鸟”之类的乐器文化、用火烤粮食的火塘文化、住房“地楼”建筑文化等, 正因为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吸引了国内外不少的游客, 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兴起,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和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 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热闹的山谷”是选自欧洲山区的素材, 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外山区的生活情况, 对我国山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欧洲地形单调, 以平原为主, 唯有这座阿尔卑斯山脉横贯在欧洲的南部, 可以说是欧洲人的“圣岳”。法国的卢卡索正处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山腰, 优势凸显, 当地人利用欧洲独有的自然资源充分开发利用, 形成了“雪峰——山间别墅——滑雪”的景观文化,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使当地的居民更加留恋自己的家乡, 热爱自己家乡的这片土地。但需要注意的是,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做好保护环境工作。由于有的地方过度开发, 水土流失严重、固体垃圾遍地、森林和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正影响着卢卡索的经济生活。

综上所述,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景观的千差万别, 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 世界正是由于不同而绚丽多彩。各地的人们要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来选择发展道路。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 所有的山区也都可以吸取这三个地区的经验, 使山区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三、从纵向知识看山区发展的理念

学习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连贯状态, 知识的连贯状态主要是依靠教师通过问题的优化过程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共同建构的。基于这种思想, 知识的回顾和综合应用要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能沿着一定的阶梯发展, 促成每位学生在其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于是笔者对此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纵向的综合比较。从经济特点的角度看, 天山山脉是畜牧业, 哀牢山是种植业, 阿尔卑斯山是旅游业。从居住方式看, 天山是毡房, 哀牢山是蘑菇屋, 阿尔卑斯山是欧式的山间别墅。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来看, 天山的博格达峰是世界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的云海梯田景观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渍湖、滑雪场、天然植物园也是世界著名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 各地的民族不同, 各地的生产方式不同, 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 如天山是草场文化, 哀牢山是梯田文化, 阿尔卑斯山是雪峰文化等。

山区自然景观千差万别, 有的地方资源短缺、交通不便, 经济水平与平原地区相差很大。有的山区在一辈又一辈人民的艰苦努力下, 根据自身的山区优势, 科学规划, 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立体经济, 在那些山高路不平的土地上创造出绿水青山、富足和美的生存环境。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们掌握自然环境中的山区特色, 发展当地特色经济, 利用山区的资源建筑适合当地环境的住房、丰富山民的文化生活。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 他们之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什么, 如何学, 决定了教师重构课程内容的再构建的水平, 甚至在重构中必须把法定的教材内容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课程, 以便学生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知识场域中, 主动地、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知识。

四、教学要回路

任何事总要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教学更是如此。笔者教授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平原的城市里的学生, 即使有个别出生在山区也没有体验过山区的生活经历。假日里学生随父母郊外游往往是观光, 很少注意山区的生产生活。追求游兴、追求享乐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弊病。如何从主题入手, 大致阐述每个山区发展的路径不同, 从不同中归纳出相同的原则, 总路“与山为邻”, 分路“垂直的牧场”优势资源是“草”;“如画的梯田”优势资源是“水”;“热闹的山谷”优势资源是“景”。各地的居民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条件, 尊重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于是教师有必要通过反面案例的教育, 让学生懂得一般的科学道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的保护, 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环境问题, 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复习中, 运用图式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各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 懂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要求学生明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坚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 只有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看、思, 培养了学生的理智和情感。

课程内容以文本知识为主, 但教学实践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目标。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师生互动以及生活世界等隐性文化的学习, 就容易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把课程文本知识作为发展学生的资源, 通过逻辑演绎, 由浅显到深入, 由过去到未来, 由单极到多维, 最终让学生获取新知识。

五、教后感

3.浅谈社会史观与高三历史复习 篇三

关键词:运用;社会史观;高三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3-02

高考,因其具有课改“风向标”的作用,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每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有新亮点出现。而新史观的考查也逐渐凸显出来,例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观的考查,体现新史观的试题已在各地高考试题中闪亮登场。高三历史复习中,融入新史观理念,按新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复习基础知识是非常必须的。但是事实上,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在史学观念方面是落伍的。他们仅仅关注《课标》和《大纲》,不去关心最新史学研究的方向和史学研究成果。史学观念甚至停留在十几年前。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更好的运用新史观之一——社会史观。希望能给当前的高三历史复习以些许建议。

一、社会史观的含义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这一表述指明了社会史研究的领域和对象,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史观的指导思想。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问题。和其他各种史观不同,社会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在该史观指导下,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史观则侧重于微观。

二、社会史观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的体现

近几年社会史观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以江苏高考为例,2008年涉及到戏剧,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这是依据社会史观命制的试题。前三问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再现和对史料的解读概况能力。第(4)问考查史学研究出现的变化,直接考查体现了史学研究新方向之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2009年涉及到婚姻,2010年材料题21题以茶叶为切入点考查茶叶这一,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该题着眼于普通人生活与社会变迁的联系,以小见大,从具体细微的个体单位的生活变化入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主要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史料、提炼与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题22考查辛亥革命对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这说明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新的史学成果,新史观越来越多的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此类高考试题会越来越多。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运用好社会史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好的适应越来越灵活的新高考。

三、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运用好社会史观

1.坚持以唯物史观为主导。史学的创新、高考试题的创新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思想。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等。由此可见尽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史观影响着高考命题,但是高三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仍然要将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主导。

2.运用社会史观,渗入挖掘历史教材,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史学理念和史学观点逐渐渗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现在高中历史使用的历史新教材已经淡化了阶级史观的影响,三本必修分别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来编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影响。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评价,也多采用新史观来评价。如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而是一次经济近代化的尝试。体现了近代化史观的运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渗透的新史观,指导学生运用新史观来评价、认识相关基础知识。

高三历史复习要高度重视渗透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社会史观。最典型的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讲述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后,中国近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俗风情的变迁。借此考查近现代社会变化的规律特点和原因。对于辛亥革命,不仅仅评价其政治经济作用,还讲述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等这样的移风易俗的举措,丰富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开阔视野。辛亥革命不仅仅在政治上有重要意义,也改变了国人的生活。而这些改变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再例如必修二专题六《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发展起来“福利国家”。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福利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结合近几年来西方国家因高福利带来的问题涌现出来。新教材的设置关于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让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4.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篇四

1、宋朝人的陋俗?缠足,但并不普遍

2、宋朝主食地域特点?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朝的住宅特点?

①沿街布局。②一层商店,二层居住的格局。③茅屋或瓦房,而且很注意地势和朝向。

4、宋朝主要交通工具?

宋人多使用牛车,士大夫往往骑驴或骡,富贵人家出门坐轿。南方河湖密布的地区,人们多选择水陆交通。

5、宋朝三大节日?说出主要节日的习俗。

元旦、清明节、端午节

元旦:除夕当天,要祭祀祖先,迎神拜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元旦那天盛行放鞭炮,人们穿新衣服,往来拜来。

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游春。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6、我们现在的主要节日与宋朝有何不同?

①宋朝称春节为元旦。除夕当天,要祭祀祖先,应身拜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元旦那天盛行放鞭炮,人们穿新衣服,往来拜来。如今人们不再贴“桃符”,取而代之的是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等新的方式,除夕夜人们一般看春节联欢晚会。

②现在还有一些新兴节日和外来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圣诞节、母亲节等。

7、城市娱乐兴起原因?场所?体育活动?

兴起原因:宋朝城市繁荣,人口大量增长;城市中市民阶层的崛起,激起了新的娱乐需求。

场所:瓦肆体育活动:蹴鞠、秋千等

8、宋朝崇学的原因?

①宋朝由于科举制度更为严密化、客观化和制度化,取士范围的扩大,录取人数的增多,诱惑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读书备考当中去。②印刷术的普及和图书的容易获得,也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9、宋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5.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篇五

一、国情

1、最基本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050年左右)

2、重要国情:

(1)人口国情: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2)环境国情: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是我国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资源国情: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其它特征(问题):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开发利用低,不科学,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总体质量不高,开发难度大。

二、基本路线

(一)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最根本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四)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为什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为什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

(六)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中国特色道路

1、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核心、中心类

1、团队精神的核心——集体主义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3、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4、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5、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6、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8、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9、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跨国公司的活动

11、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1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六、基本、主要类

1、基本国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祖国统一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祖国统一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6、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7、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计划生育

9、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基本内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特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违法未成年人的保护)

11、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当罚性,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2、基本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4、区域经济发展基本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15、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6、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7、中国地形主要特征: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8、中国气候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0、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21、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

2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3、诚信的基本要求:拒谎言、重承诺

24、做人的基本原则:诚实守信

25、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6、我国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7、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七、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我国社会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

9、我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10、治理黄河的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

11、解决和平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12、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3、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途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八、理想类

1、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3、崇高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九、历史转折

1、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十、基石

1、政治稳定的基石——四项基本原则

2、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

十一、基础

1、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3、奠定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的基础是在清朝时期

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十二、关键、实质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的关系中的关键因素——人口因素

4、环境问题(或全球气候变暖)的实质——发展问题

十三、目的、目标

1、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3、21世纪初(20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小康)

4、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2050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四、“第一”或“最”或“开始”

1、中国最长、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

2、世界最早的远洋航行:郑和下西洋

3、世界开始由相对分散走向整体:新航路的开辟

4、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麦哲伦

5、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哥伦布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中国近代第一家新式航运企业:1872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

10、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1862年设立的北京同文馆

11、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12、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19年的五四运动

13、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

14、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军队的开始。

15、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6、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

17、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确定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军,并

于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

18、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

19、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控制人口数量

20、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十五、标志类

1、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9年)

2、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的标志:1776.7.4通过《独立宣言》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攻占巴士底狱

4、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公车上书

5、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6、中国近代史开始(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鸦片战争

7、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辛丑条约》的签订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五四运动

9、日本对中国发动局部战争的标志:九一八事变

10、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

14、国民政府在大陆垮台的标志: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5、中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的标志:1950年6月至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

16、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基本完成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6.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篇六

3、西夏的统治(1)经济:党项族与汉族杂居地区,农业相当发达;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相当发达。(西夏掌握了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兵器被誉为“天下第一”。)(2)思想文化: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用汉文铸造钱币;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

4、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仿效中原开设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家思想;仿效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

5、宋辽和战:(1)战:10,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发生了“澶州之战”。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征,宋军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2)和:10,宋辽议和,签署“澶渊之盟”。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史称“岁币”)评价:是一个屈辱的盟约。(是在有利形势之下接受议和,是妥协政策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是一个不失为有远见的盟约。(宋辽之间出现了长期的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宋辽统治地区的发展。)

6、宋、西夏的和战:(1)西夏连年与宋交战,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2)北宋和西夏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议和后,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7、契丹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饮食(乳酪传入中原);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8、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区域: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2)特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猎鹰(海东青)。(3)生产:10世纪末,一部分女真人从事农业;学会冶铁,能制造铁工具和铁兵器;畜牧业比较兴旺,以养猪闻名。(4)生活:睡火炕的习俗。(5)统一: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9、“靖康之耻”: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1127年(靖康二年),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被金军掳获,宫廷仪仗、典籍和大批珍宝器物也被掠走,北宋灭亡。

7.浅析历史中考与复习 篇七

1. 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

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 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 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 (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 找出具体的知识点, 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 制订好计划,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 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 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 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 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 做到有的放矢, 忙而不乱, 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 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 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 按时进行复习, 集中精力, 各个击破。这样, 通过定时定量, 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 精心编选复习题

1. 明确复习对象。

明确复习对象, 主要是因材施教, 对学优生多鼓励, 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 后进生因基础差, 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 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 更是畏难不动, 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 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 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 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 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 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 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 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 让他们有成就感, 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精心编选复习题。

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 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 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 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 综合题两套。另外, 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 每阅必详, 每详必促其改之, 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 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 让学生一背到底, 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 满堂灌, 搞包办代替, 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 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 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 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 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 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 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历史人物的评价, 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等等, 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 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 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 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 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 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 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 等等。

再次, 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 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 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 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 (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 , 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 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 。这样, 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一举两得。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 能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 真正做到知识过关。

最后, 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在复习中, 针对中考题型及一些具体题型,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材料分析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应是: (1) 浏览问题, 阅读材料, 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 (2) 认真阅读、理解材料, 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 ; (3) 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联系教材; (4) 紧扣题意, 认真作答。作答时, 应注意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形式:纯粹用所引材料或归纳材料观点、引用教材的观点回答、结合教材和所引材料回答, 同时书写要“一齐四化”, “一齐”即书写左对齐, “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

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复习后, 一般来讲师生双方都能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 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胸有成竹, 充满信心。

摘要:现在的历史中考兼有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 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文作者就如何搞好初三历史复习, 结合教学实践提几点建议。

8.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一、复习计划的制定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讲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综合起来,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产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复习计划的制定,也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一)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综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社会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是对所有内容的大检阅。因此,要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有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讲述社会是怎样的,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同时,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九年级复习内容庞杂,时间又紧,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细评,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并采用集体备课。

1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2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业考试复习其间,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考试说明及其特点变化,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不会如无头苍蝇,盲无目的。

3保证复习模式深入、有效

第一,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有目标的学习比搞“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毕竟学业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重在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而这种复习模式并不可取,教师们可以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效果很差,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二、构筑新模式保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计划的实施

(一)理清线索,帮助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记忆能力。首先,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讲“和平”问题,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讲“发展”问题,可在世界版图上,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在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白,强调理解地记忆历史与社会知识,可使他们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在复习中采用对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强记忆能力。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战争的性质、结果两方面来比较,从而加强记忆。再次,复习时还可运用归纳法来加强、加强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时,可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成一表格,按内容大致分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其他内容。这样。按内容分类记忆,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记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图示、顺口溜等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确定重难点。构建网状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率。在第一轮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复习之后,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历史与社会课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重点。例如,归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根源、主要内容、措施、探讨事件的历史影响,归纳的重点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在归纳人物的时候。归纳人物活动事件、观点、主张、后人的评价(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和功过),归纳的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对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并做出科学地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时候,对于考试说明虽已明确删除,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应该讲述,这样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以课本知识和历史思想解答热点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业考试中,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长效热点。每年考生都会去积极关心热点、关注时政,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但是学业考试试题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要跳出热点的框架,把课本中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形成知识网络。继而来解答变幻的考试题目。

(四)辩证设计作业。突出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学生完成才会觉得轻松,作业才会觉得有趣味性。如果历史与社会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题型单一,这样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作用,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减弱,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9.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 篇九

松岙初中许洪明

一、名词解释

1、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测量或从性质上描述师生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据此判定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2、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顺序、时间的分配,它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有机结合体。

3、首先,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一种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由此造成了评价内容的片面,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评价手段单一,以考试与测验为主,过分追求考试分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三,过于量化,评价标准机械、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对结果的认同。第四,由教师来完成的评价方式往往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所谓教学情境创设,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5、可以分为广义评价(宏观评价)和狭义评价(微观评价);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标准评价)和绝对评价(目标参照标准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预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6、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因此,教材的呈现方式应注重体现学科内容的生活化,静态知识的过程化,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习材料的多样化。

二、简答题

1、答:一个教师的科研素质总体上说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二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三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四要注重科研的实效。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造诣、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2、答: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在实行多主体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二是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应该是不同的。三是在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

3、答:首先,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等级还是分数。其次,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

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和学习。第三,要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论并及时进行评价的反馈。第四,评价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提高评价的实效。

4、答:一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一个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有利于反馈信息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控,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作用。二要注意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评价活动不应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而应追求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三要关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的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学生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以此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经过努力取得进步。

5、第一,成长记录袋内装的应该是学生认为最能反映他的历史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如自己满意的习作、综合性学习的考察报告、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进步情况,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过程与方法。第二,根据创建成长记录袋的目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作品。为了展示学生的特长,收集的作品就应该是学生最优秀的、最满意的代表作品。第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能力。成长记录袋中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生过程,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第四,教师要对收集到的成长记录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思考,并向学生及时反馈。成长记录袋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参照依据,使课程评价成为主要由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建构的活动。

6、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如何体现教教学内容的弹性化?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师要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自由选择的弹性化空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灵活地驾驭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当学生的认识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从略处理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

7、答:任何知识的价值都应该包含发展人的智力和发展人的道德情感两个方面。中学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比较充分地展现学科的知识精华。因此,教材评价应根据教材的知识性维度和思想文化维度来确定,而不应该是以教师角度而言的好教或难教。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新教材形式新颖活泼,图文清晰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新教材大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和“难”的弊病。三是新教材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避免了“偏”的弊病。四是新教材强调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克服了“旧”的弊病。五是新教材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克服了“知识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六是新教材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七是新教材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从而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八是新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而克服了“书本为中心”的倾向。九是新教材首次以课题制形式采用行动研究的模式。十是新教材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了我国五十年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

8.答:传统的学生评价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优劣,许多学生成为失败者,被纳入了差学生的行列,而老师认为是好学生的同学一般也以学习成绩好作为评判标准。这种对学生的片面评价损害和挫伤了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虽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其次,要明确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全面发展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9、发挥激励功能,不只是用表扬的方式,要不断发挥和提高评价激励的导向性和实效性。激励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没有目标的、片断的和随意的激励,无法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不足,对自己盲目乐观。

10.答:首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必须要通过某种知识性的评价和其他方面的评价,这是正常的。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试评价应该是更加合理、更加全面。要通过考试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怎样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学校不断地给多数学生以挫折感,这就是学校评价制度的一个失败。其次,我们要从义务教育是发展人而不是选拔人的本义出发,以尊重差异、促进发展为考试理念,使考试成为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在考试中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使考试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还要淡化分数的作用,使考试更多地发挥和体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11.答:不同意。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思想与方式上,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的手段。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教学思想、理念不改变,那么实质上还是在进行着传统教学。是否是新课程教学不应以教学手段是否现代化为唯一依据,更本质的应该看是否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的关系就是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和接受学生信息反馈、将教与学有效整合的过程。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多媒体教学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媒体所展示的内容更具体、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并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由于受学科因素、设备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课件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若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规律并克服一些不利因素,课堂教学的效果反而不理想。因此教师仍然要有效地组织整个课堂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去学习和使用一切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和自身的素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毕竟是一种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辅助性教学手段,我们必须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认识它、掌握它、改进它和完善它,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2.答: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优质课可设定为三个指标:第一,知识与技能评价指标。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要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二要做到知识量适中,不片面追求传授知识的量,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要联系生活和实践,反映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另外,在技能培养方面,要突出学科的思想方法进行技能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目标达成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独立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内容。第二,过程和方法评价指标。课堂结构的评价指标要层次分明,安排合理,思路清晰,导学适当,主体突出,并且思维训练要贯穿始终。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指标。在师生关系方面,要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做到师生相互尊重和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相互促进。在学习态度评价方面,要积极主动,勤于思考。

13.答:第一,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第二,教学评价可提供的最有效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师生的发展。教学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同时,教学评价也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第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个体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14.答: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为教师的自主发展、专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主动适应变化,不能等待变化来适应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等,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相结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智慧,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学术境界,这些都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懈奋斗来完善和现实。

上一篇:XXX水管站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下一篇:上海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