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资源管理

2024-09-13

经济与资源管理(精选8篇)

1.经济与资源管理 篇一

市场经济与村级经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对价格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起直接调节作用,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2、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的比例以商品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3、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讲,管理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依据客观规律,对所管对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填空题

1、管理工作的二重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乡村经济管理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衔接性)和(不确定性)。

3、乡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 激励。

4、农村改革的基本目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1、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

2、在乡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用经济方法是最根本的,而法制方法是执法部门的事。()

3、乡村经济管理方法中的思想教育方法的基本特点是长期性、广泛性和直接性。()

4、追求管理效益最优是经济管理活动的又一普遍规律。管理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5、制约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科技落后。()

6、建立市场体系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龙头。()

7、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是我国乡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四、单项选择题

1、B2、C3、C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竞争规律B、价值规律C、供求规律

2、我国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的发展方针是()。

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坚持公有制的大方向C、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在乡村经济发展中,采用行政方法的特点是()。

A、间接性B、权威性、命令性C、直接性、无偿性D、严肃性、无偿性

五、问答题1、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是什么?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②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不断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③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④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和监督,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⑤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我国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①乡村经济还相对落后;②乡村经济结构不合理;③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④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⑤地区发展不平衡。

3、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①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新的经济体制;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并逐步向更高水平前进。

4、管理的组成要素是什么?①管理主体;②管理客体;③管理职能;④管理目的。

5、搞好乡村经济管理,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原则;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制原则。

6、管理工作的方法有哪些?①经济方法;②行政方法;③法制方法;④思想教育方法;⑤现代管理的其他方法,包括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咨询方法。

家庭承包经营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承包经营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它是家庭经营和集体经营这两个经营层次有机结合形成的经营体制。

2、农业承包合同是指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与其成员,为了发包、承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包括依法确定给集体长期使用的国有自然资源),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协议。

二、填空题

1、家庭承包制管理的终点是(分配),其基本形式是(包干分配)。

2、在签订农业承包合同时,合同的条款内容一定要达到,真实准确全面清楚。

3、双层经营制实行两权分离,主要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4、农户对其承包的土地具有 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部分处理权。

5、指导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是 依法自愿和 有偿。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我国宪法规定,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保护农民承包经营权。()

2、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

3、由于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承包,所以稳定土地承包权实质上就是稳定农户家庭经营权。()

4、在双层经营体制中,只有统一经营部分才是集体经济。()

5、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农户就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6、目前我国农村的基本分配形式,具体的说就是联产计酬制。()

7、包干分配是直接联系产量计算报酬,承包是联产计酬的前提。()

8、对承包指标的管理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基本环节和中心内容。()

9、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10、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期,可以超过原承包合同终止的期限。()

11、家庭承包经营制虽然以承包合同为纽带,但这种合同不具备法律效用。()

12、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应由合同主管机关负责。()

四、单项选择题

1、A2、B3、C4、A5、A1、目前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其经营层次的基础是()。A、家庭经营B、双层经营C、统一经营

2、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基本制度和含义可以概括为()。

A、坚持土地公有,实行双层经营B、明确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C、明确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使用,两权分离

3、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A、坚持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B、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让农民增产增收

C、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进行D、坚持实事求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4、我国现行的土地延长承包期是()年不变政策。A、30B、20C、255、农业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关系是()。

A、法律地位平等B、发包和承包的法律C、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

五、问答题

1、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其基本特征包括:①实行两权分离;②实行两权分离;③实行包干分配制度;④以合同制做保障。

2、家庭承包经营为什么有较强的生命力?①它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既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②这种经营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简便、灵活,有广泛的适应性。

3、搞好家庭承包经营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①坚持长期稳定的原则;②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③依法办事的原则;④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原则。

4、我国土地经营基本制度的含义是什么?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基本制度的含义可以概括为:①明确土地所有权;②稳定土地承包权;③放活土地使用权。

5、家庭经营层次的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①物质生产条件的组织;②生产的决策与组织管理;③产品处置与收益分配决策;④劳动组织;⑤承担有关的义务和费用。

6、如何才能体现农业承包合同的法律约束力?①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②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③当事人的权力受法律保护,义务受法律约束;④合同履行期间,可以依法变更或解除合同;⑤任何主观过错导致的违约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发生合同纠纷要依据法律程序解决。

乡村经济组织

一、名词解释

1、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是具有共同经济需要的群体,如农户、消费者或市场经济中其他分散弱小的实体,为了抗衡经济领域各环节的垄断力量,自愿联合成共同所有、民主管理的团体,开展自我服务,来满足这种

需要的经济形式。

2、农民专业协会是指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购销、信息、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是指由专业技术部门、各种经济组织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构成的,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组织体系。

二、填空题

1、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职能是经营服务管理 和 积累。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有生产合作型流通合作型科技合作型 和 生产流通合作型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征是服务内容的系列化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和 工作性质的三产化

4、我国农村的主体组织形式是(合作制)。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农民专业协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协会也必须已盈利为目的。()

3、劳动和资本的双重联合是股份合作制的特征之一。()

4、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并非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

5、总的来说,搞好服务和经营是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两大基本职能。()

6、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本质特征属于股份合作制经济。()

7、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是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8、我国农村要长期坚持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合作制。()

9、理事会是农民专业协会的最高权利机构。()

四、问答题

1、农村经济实行合作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自愿原则;②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原则;③按劳分配原则;④合作原则。

2、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①组织形式多样化,松散型组织占较大比例;②合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大;③内部管理逐步规范。

3、我国乡镇企业的组织特征是什么?①乡镇企业具有较强的社区性;②乡镇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③乡镇企业技术经济方面的特点。

4、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它具有那些基本特征?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组建、管理、运营的规范的制度形式。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尽快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制度。

基本特征有:①现代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形式,它都是一个自主运转的生命主体,它具有典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机构和企业特征;②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产权制度确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何种具体制度形式的企业,其产权关系都是十分清楚的;③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科学的、高效的、相互制衡的领导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④无论任何具体形式的企业,其组建、运营、终结等行为都规范化、法制化,企业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也都规范化、制度化。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有哪些?①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②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名词解释

1、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形式。

2、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能够带动农户,与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

二、填空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和 专业市场带动型。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 社会性 和 过度性。

3、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和 服务功能

4、选择和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对象的原则是:市场需求导向原则和 自愿优势原则。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2、资金优势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出适销对路、效益较高的产品。()

4、凡是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就一定能够提高效益。()

5、实施产业化的工作程序是先看资源条件,再看生产加工条件,最后决定市场销售。()

6、实施产业化经营最根本的意义是使农业拜托小生产的局限性。()

7、龙头企业是桥梁,一头链接市场,另一头依托广大农户。()

8、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各种困难,都应依靠当地政府来解决。()

9、“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原则。()

10、来自市场的约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因素。()

四、单项选择题

1、B2、A3、C4、B5、B6、B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为纽带。A、合同B、利益C、信任D、责任制

2、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为基础。A、农户经营B、原料基地C、双层经营D、主导产业

3、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决性条件是()。A、自愿B、资金C、市场D、政策

3、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决性条件是()。A、自愿B、资金C、市场D、政策

4、建立主导产业基地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资金、资源和基地B、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C、市场、基地和农户D、基地、农户和管理

5、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来源和类型主要是()。

A、各种非公有制企业B、乡镇企业C、国有企业D、户办企业

6、乡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要管理方式是()。

A、直接管理B、间接引导服务C、政策协调

五、问答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哪些特征?①商品化;②专业化;③集约化;④规模化;一体化。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具备哪些条件?①市场条件;②资源条件;③产品项目条件;④企业化经营素质条件;社会环境条件。

3、如何建立和培育主导产业基地?①因地制宜搞好布局;②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品牌意识、生产优质名牌产品;③以科技为先导,搞好科技扶持;④集中生产、形成规模;提供系列化服务。

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②利益分配机制;③营运约束机制;④基本保障机制。

5、如何建设和培育龙头企业?①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资源;②以合理的经营机制和利益机制做保障;③要突出特色;④要重视科技。

乡村劳动力资源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从事劳动时所能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则是指具有参加劳动的能力的人口,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游离型转移指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把承包土地委托他人管理,在本乡本地从事非农产业。

3、劳务协作是指为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由劳动力输出方(或地区)与输入方(或地区)合作的一种形式。

二、填空题

1、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体质智力劳动者体力的强弱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等。

2、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征是:时效性两重性可再生性

3、劳动力的两重性是指劳动力既是生产者 又是消费者

4、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扩张的基本源泉是:(人口增长)。

三、判断题

1、√

2、√

3、√

4、×

5、√

1、我国农业劳动力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化。()

2、发展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3、依靠科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

4、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向小城镇的各业转移。()

5、兼业型的剩余劳动转移比较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四、问答题

1、合力开发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内容要哪些?依靠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自我转移的能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特别是集约式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扩大城乡就业面。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何趋势?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将趋向多层次和分散化,劳动力的流动将不再过分集中于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形式将更趋有序化;农村劳动力流入区域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以东部沿海省市为主,但有向西部和海外扩大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回乡创业潮流,这种潮流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3、实现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有哪些?①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行多渠道的转移政策;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转移农业劳动力;开发人力资本,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乡村经营性资产与财务管理

一、名词解释

1、集体资产是指归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资产。

2、经营性资产是指乡村集体资产中,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或按照企业要求经营使用的资产。

3、清产核资是清查资产、核定资金、摸清价低的简称。经营性资产的清产核资就是通过对经营性资产的清理、盘点、核实,弄清全部经营性资产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的工作。

4、产权登记是指负责指导和监督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对经营性资产组织登记,依法确认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资产的所有权及有关单位占用经营性资产的法律行为

5、资产评估是指对现存(存量)资产的价值进行评定估算的工作

6、重置成本法是指在资产评估时按被评估资产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扣除应计损耗或贬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公式是: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有形损耗-功能性损耗

7、财务管理是指组织资金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各项经济管理工作。

8、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价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实物形态的资产

9、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变为现金或者耗用的资产。

10、农产品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发生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总和。

二、填空题

1、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目的是:界定产权核实价值 和 建章建制。

2、乡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界定工作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 和 谁受益的原则。

3、集体资产评估的基本程序是:申请立项委托评估资产清查评定估算验证确认 和 鉴证。

4、资产评估机构的组成人员,持有《农村集体资产评估员资格证》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5、集体资产的清查要坚持真实科学公正可行的原则。

6、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合理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搞好财务监督 和 维护财经纪律

7、财务管理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效益优化原则开源与节流并举原则平衡原则 和 民主原则

8、无形资产摊销中的发明专利权的有效期为(15)年,商标注册使用权为(10)年。

9、一般说,商品价格组成的三部分是成本税金 和 利润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村民委员会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

2、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3、所谓集体资产的保值就是防止现有集体资产出现产权纠纷。()

4、集体资产所有权的界定是一种“法律行为”。()

5、资产评估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

6、改革以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就是会计工作。()

7、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是农村基层管理的永恒原则。()

8、在市场条件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抓开源、增产,而节流是次要地位。()

9、凡是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以上的资产都应列为固定资产管理。()

10、农产品成本控制要以预防为主。()

11、公积金不能用于集体福利开支。()

四、单项选择题

1、C2、B3、B4、B5、C6、A7、C8、C1、农村财务管理贯彻效益优化原则,除了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确定产业结构外,还有一个()问题。

A、节约开支B、制度建设C、经营规模D、科学技术

2、下列的()属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A、车间办公室B、职工食堂C、材料库

3、某企业1999年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半年增长8%,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增长了10%,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与上半年相比()。

A、增加了B、减少了C、不变

4、固定资产的净值是指()。

A、原值减残值B、原值减折旧额C、原值减重值

5、根据有关规定,下面的()不应计提折旧。

A、未使用的仓库房屋B、乳牛C、待淘汰的拖拉机

6、根据无形资产的特征,下面()不属于无形资产。

A、银行汇票B、别人的“名牌”经营权C、租赁的建筑机械

7、降低农产品成本措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A、科技与管理B、增产与管理C、增产与节约

8、在收入分配工作中,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

A、先积累后消费B、二者同速增长C、少消费多积累

五、问答题

1、乡村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使集体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的保护,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监督、科学管理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是:①搞好经营性资产的产权管理;搞好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工作;搞好经营性资产的增值工作。

2、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全面查清乡(镇)、村、组集体组织的资产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维护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产的合理利用和保值增值。

3、资产评估中应遵循哪些原则?①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4、固定资产为什么要提取折旧?①第一能够正确的计算各期生产成本费用;②第二能够合理的计算经营利润,进而使收入分配得更加合理;③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改造。

5、货币资金管理的措施和要求有哪些?搞好货币资金管理的根本性措施有: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票据法》、《会计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法规,严格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财务管理制度。

货币资金管理的要求如下:①严格执行钱账分管制度。实行钱账分离,相互核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有关财务制度。②实行现金收支分离制。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库存以及现金的盘查都要有健全的手续和制度。③遵守银行结算制度。特别应注意三个不准:一不准出租、出借银行账户;二不准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三不准套用银行信用。④定期或不定期盘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为什么要加强农产品成本管理?①成本是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②成本是补充生产耗费的尺度;③成本是反映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④成本是制订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7、搞好农村收入分配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①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②保障投资者的利益;③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④坚持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

2.经济与资源管理 篇二

1.1 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我国的管理界普遍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几乎都是当初创业的创业者在操控企业, 这样做的好处是创业者对企业十分了解, 对外部环境较为熟悉。但是这样做对于企业发展却十分不利, 首先不利于企业的正规化发展、不利于企业各种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其次, 一旦创业者出现问题, 则企业就会刹那之间倒掉。有人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门科学, 有人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 其实企业的经济管理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系统化工程或者系统化技术。这种工程或技术不仅要求使用者有着基本的理论知识做为强有力的支撑, 还需要丰富的经济活动实践做为参考, 更需要敏锐的经济感知度与精密的头脑、缜密的思维加以配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现状实在是令人堪忧, 拥有企业的人操控企业, 但是这些人根本不懂管理, 懂管理的人没有实践经验因此也无法操控企业。这一方面使得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迟迟未能成型, 另一方面则致使我国的企业很难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 就更别提在国际市场上与外资企业一争短长了。究其原因, 就是我国的管理理念也亟待更新。

1.2 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是建立在纯经验为基础的“拍脑门子”之上就是建立在纯理论的“纸上谈兵”基础之上。当我们把这些制度对照某国外的大公司或某国外的专业经济管理机构制度时, 有些制度简直让人哑然失笑。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约略谈谈制度方面的问题:

a.管理制度完全没有形成“套路”

什么是“套路”, 相信大家都听过范伟的“你不按套路出牌”, 其实套路就是固定的模式, 按照国外的“套路”, 通常的最基本的管理应该是PDC (Plan制订计划或制度->Do执行->Check监督或检查) 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个最最基本的最最简单的过程, 在国内也完全做不到。往往各大企业、各大公司建立了某些管理制度, 也确定了这些制度的执行者。但是, 仅此而已, 这就完事大吉了。这种情况在国内的许多大企业、大公司、甚至大集团都普遍存在。因此笔者在此呼吁我国的企业设立监管者或检查执行者或监督者的角色。

b.制定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通常企业的发展速度都会比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要快, 因此, 当经济管理制度的进度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时, 制度的存在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企业制定的制度虽然相对先进, 然而它的进度还是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过快的进度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反而在制度资源上造成了闲置, 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步。

1.3 内部控制管理缺位

企业经营者面对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是因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层在企业战略管理和危机管理上的意识相对缺乏, 所以, 经济管理全面化一直处于一种理想状态。在经济管理的实际操作中, 常常会出现全面经济管控受到约束这样的问题, 财务管理无法控制整个局面, 原因还是管理权的问题。随着品牌企业知名度的提高和销量的上升,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接受了公司的加盟, 以下就拿加盟公司的经济管理来分析, 企业总部对每个加盟公司都会进行管理, 而实施的管理是由总部的项目管理部来完成, 因此, 经济管控的权利分配就成了实施经济管理的头号问题, 管控和监督缺一不可, 这是保证企业物质财产不流失的基本方法。

2.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根本

企业经济管理的良好基础就是制度创新。首先企业要树立以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重视情感因素, 要尊重和理解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家庭, 企业给他们以人文的关怀, 以此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值得指出的是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中的人进行的管理, 既要约束又要必须疏引, 保证广大员工的工作行为在管理制度下的就范运行。经济全球下, 当前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企业人才的竞争。落伍的管理理念就成为妨碍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因素。因此, 在企业管理上必须要营造和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的思想, 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 培育企业强烈的竞争意识, 培育和谐氛围。第二,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为它引领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并赋予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以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思想内涵。为此企业管理层面要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既要营造和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 又要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共同构筑一个价值工程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来促使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2.2 制度创新是首位

并且一定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制度创新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 能为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能使企业形成一个高效的经济团体, 也就是建立起针对市场的内部的团体构架, 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企业制度创新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以满足企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的要求, 同时它也是推进经济管理创新的动力。

2.3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管的重要性

2.3.1 加强企业内部的调控, 对企业经济管理实施全面监督, 要保证策略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就必须制定内部控制管理战略。

2.3.2 强化监督管理体系。

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体制中, 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不仅日益复杂, 而且越来越不稳定, 市场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成为企业最关注的问题, 新经济形式下, 强化内控, 实施全面经济管理监督程序, 要实现战略型内部控制管理, 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成为全局性的管理。

2.4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 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 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 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

3 结论

经济管理体系是否科学、完整和顺畅运行,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进行全面的创新, 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提出新的要求, 才能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范爱琴.加强经济效能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范爱琴.加强经济效能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孙晓雯.关于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论创新的思考.[2]孙晓雯.关于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理论创新的思考.

3.经济与资源管理 篇三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程经济风险;防范管理;研究

现阶段,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重庆飞华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项目建设就是23万吨/年废氯化氢回收。该项目的总投资约16亿元,建设周期为36个月,计划于2017年4月建成投产。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以该公司项目为例,对工程经济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管理措施。

一、低碳经济概述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制度改革、产业转型以及技术提升等多种措施,尽量降低石油与煤炭的消耗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中,低碳经济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够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形成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

1.工程施工方案不全面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中、后3个阶段始终围绕最大利益开展工作,所以,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十分重视,高于施工方案与安全的重视程度。然而,在新时期低碳经济背景下,人们需要转变思想,并站在全新角度对施工方案的重要性予以看待。其中,施工方案内容有四方面:第一,基于环境保护效用开展工程项目;第二,提高工程建设方案的可持续能源化设计;第三,正确选择并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第四,尽量降低项目施工污染物,确保排放物的处理低能耗且环保。然而,在国际绿色低碳经济国家当中,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所以,要想全面掌握工程经济预期风险主要方向,一定要重视工程的施工方案,并明确绿化指标,予以全面系统化的文字与数字说明,合理预测未来不确定因素,为工程经济管理奠定基础。

2.工程招标过程存在未知因素

现阶段,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并未得到普及,所以,导致建设人员没有形成较强的工程经济风险意识,也很难保证工程项目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核心建设,所以,对于工程招投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不可预知的风险。其中,成本未知导致工程建设风险问题增多,很多工程会耗费大量资金,而且周期很长,难以对工程成本进行准确地估计,很容易形成成本的浪费。另外,即便估测成本,在实际施工中也同样会出现难以预测到的材料成本问题。同时,因为国内市场属于自由竞争,所以,市场资源流通也自由,这样一来,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参与到竞标中的企业数量也很多,很容易出现不具备施工能力或资质的企业。由于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与经验不足,所以,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风险。

三、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防范管理

1.合理制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

目前,施工单位需要积极探索并创新工程施工方案,为绿色可持续能源建设提供保障。其中,应该保证建设地址的合理性,选择污染物的排放路线,确保其具有保护效应。同时,应该将环境保护与节能环保理念渗透到施工方案当中,充分展现绿色低碳与预防管理风险的特点。基于环境保护,应当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为此,在施工方案当中需要确定出环境质量衡量指标,逐渐转变施工目标,以绿色环保为核心。针对施工过程容易出现且难以预测的风险,施工一方需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应对,有效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参与方间协作关系与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确保各参与方的均衡,对工程经济效益予以正确认识。而各参与方还应该互相协调配合,基于环境保护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推动工程施工进度。另外,在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中,应当充分体现经济管理概念,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2.降低工程招标过程未知因素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不仅要转变工程经济观念,同时,还应该正确地分析风险本质问题。在招投标过程中,成本估算失误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很容易出现竞标单位不满足招标资格的问题。若能够针对问题予以及时调整,就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对于工程实施成本,应该按照工程目标与计划对成本进行中长期地预测,一旦超出成本控制范围出现成本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成本控制工作,保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尽量减少成本浪费。与此同时,要想保证竞争的公平,招标方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选择并制定标准,实现施工质量的提升,提高企业自身信誉度,确保投标竞争的公平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工程经济的新元素逐渐增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正是在新工程经济模式的作用之下,为低碳经济带来一定的效益,也同样存在较高风险。为此,需要对工程经济管理风险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并且及时预见风险,针对风险问题提出可行性的预防管理措施。文章以重庆飞华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项目建设为例,重点阐述了工程项目经济风险与防范措施,希望能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丽雅,陈洁.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措施分析[J].河南科技,2014(24):205-206.

[2] 申亚峰.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16):150,152.

[3] 周昕.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研究[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12):160-160.

4.经济与管理学院 篇四

经济与管理学院是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主要教学单位之一,随着学校的发展,经济与管理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齐全的支柱教学单位,开设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方向)、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方向)、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八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同时设有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高职专业,现有本、专科在校生3600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他们爱岗敬业,勤于耕耘,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近年以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工商管理、会计电算化被评为校级示范专业;市场营销等3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西方经济学等7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1人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先后有6人获得“学校十佳教职工”称号;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在全国经济类、管理类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与科研教研课题 3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出版著作或教材20余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非常重视学风建设,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采取专门措施,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开展了 “模特大赛”、“商务礼仪大赛”、“市场营销技能大赛”、“模拟炒股大赛”等形式多样富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2005—2010年,有近300名同学获 “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全国模拟企业经营大赛”“辽宁省物流大赛”等十余项比赛中,均取得特等奖、一等奖等以上的优秀名次,有100余名同学在全国获得团体或个人奖项。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产学结合”的特色,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迄今已与沈阳好利来有限公司、中兴沈阳商业大厦、沈阳航天新光集团、中银国际证券沈阳营业部、德邦物流、中国建设银行等40余个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实训及就业提供条件。经济与管理学院为社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受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欢迎;往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已走上所在单位的领导岗位,其综合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5.管理与经济大学开题报告 篇五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XX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XX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XX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XX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XX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

6.管理与经济学部培养计划 篇六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最早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1980年)和最早开展工商管理教育(1980年)的学部,已经培养各类毕业生1万余人。多年来,学部本着“笃行厚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注重质量、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和严谨务实的学风,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欢迎。

学部前身管理工程系于1980年8月成立。1985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联合系统工程研究所(1978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图书情报专业教研室,以管理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立了管理学院。1998年6月,为培育经济学科,设立经济研究中心,2002年11月成立经济系,与经济研究中心合署。为加强经济学科的发展,2004年7月,经济系与管理学院分离,独立建制。2010年7月31日,为加强资源整合、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大平台,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学校在原管理学院、经济系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管理与经济学部,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MBA/EMBA教育中心。学部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百人层次10人,博士生导师33名,教授35名(含德国教授1名),副教授55名。

学部设有系统工程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大企业研究所等12个研究所,学科领域横跨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4个学科门类,涉及6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2个、辽宁省重点学科1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同时还具有MBA、EMBA、MPAcc、ME、MEM和MFE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部注重国际化发展,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与合作办学等广泛的合作关系。争取国际认证是学部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学部于2009年10月正式成为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会员,目前正在积极推进AACSB认证工作,计划在未来2-3年内取得AACSB认证。

学部按照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两个大类招生。在新生入学一~两年内按大类教学,之后将参考大学学习成绩、高考成绩及个人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工商管理类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三个专业,经济学类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强化)、金融学(英语强化)等两个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等理论知识,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与实现技术,具有信息组织、分析、开发与利用能力,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运筹学、管理统计方法、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信息资源管理。

毕业生可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以及各类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该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物流管理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工商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实务与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高等学校及政府部门从事企业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业务咨询服务、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现代物流导论、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等。

毕业生可在大型工商企业集团、商贸和物流企业从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分析、规划与设计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从事社会和工业区物流规划和业务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该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工商管理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及系统科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工商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教学或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统计方法、运筹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该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强化)

该专业培养知识面宽、思维灵活,满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管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中从事国际经贸管理合作需求的人才。该专业学生具备系统、全面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国际管理基础知识,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析方法,有较高外语水平,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理论分析与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外贸函电、服务贸易、国际结算、国际财务管理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各级贸易管理部门、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调研、经营策划等工作,也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或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应教学和研究工作。

该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该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并可培养博士研究生。

金融学专业(英语强化)

该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勤奋踏实,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与理性分析思维,能够满足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和政府相关经济管理部门与岗位需求的金融人才。该专业学生具备扎实而系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了解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理论发展前沿,熟悉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专业分析方法,掌握处理相关业务的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学等。

毕业生可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期货,以及相关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金融分析与预测、经济统计与管理及金融营销策划等,也可在相关部门从事资金运营与管理等实务工作,或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应教学和研究工作。

该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7.县域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篇七

关键词:县域差异,县域优势,县域经济主导者

县域经济是指我国以行政县 (县级市) 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权为管理和发展主体的经济区划及经济总和。县域经济的管理与发展是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如何主导经济发展的问题, 管理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则是管理的目标。总结起来, 就是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的特征

1.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辖区和政权管理经济的角度来划分的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划分的一种类型, 从我国政区划分和政权管理经济的角度来分, 我国区域经济可划分为国家级区域经济、省级区域经济、市级区域经济和县级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纯粹从行政角度来划分的类型, 而其它类型的区域经济如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则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来划分的。

2.政府是县域经济管理和发展的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县域经济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县域经济与县级政府的职能和功能是相结合的, 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微观经济问题, 而是作为经济主体的政府行为问题, 政府不仅具有强烈的发展要求, 而且具有实现发展的制度和手段。它不仅要根据地方的特点发展经济, 而且受中央政府政策的影响和服从上级政府的意志, 即要在服从于国民经济的前提下发展县域经济。因此, 政府不单是县域经济的管理者, 而且是主导者。

3.县域经济管理方法是宏观调控和直接干预相结合

县域经济由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 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载体。因而, 县域经济管理者的政府, 不单是要根据国家宏观目标要求, 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调节经济运行。还根据职能要求, 作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 进行具体直接的管理和具体经济活动。

4.县域经济管理与发展的主要功能是突出区域优势发展经济

县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决定了各个县域有自己不同的区域优势。如果能把生产要素用于最有利于本县域发展的产业上, 就会获得相对有利的比较效益。由于县域经济的区域优势是相对的, 可变的, 作为县域经济管理者, 必须要在管理的过程中, 不断培育、不断凝聚, 才能够突出区域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

5.县域经济管理与发展模式多样

由于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管理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县域经济管理者根据县域经济的实际发展经济就有很多自由度和创新度, 因而, 县域经济管理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二、县域经济管理与发展上存在的误区

1.偏重行政手段, 忽视经营运作

表现为政府把县域经济变成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干部经济”, 县域经济呈现出政府领导型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和短期型模式, 典型地体现了干部配置资源为主而非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弊端。主要原因是政府缺少经营理念及机制约束, 一些政府官员不懂经济, 而职责上又要管经济, 所以用管行政的方法去管经济。

2.偏重小而全, 忽视区域优势

主要表现县域经济成了“大拼盘”, 产业种类多而弱小, 布局凌乱, 没有特色, 没有集聚, 没有主导产业。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积极履行经济调控主体职能, 没有根据区域优势, 调控引导,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 形成县域支柱产业。

3.偏重自成体系, 忽视分工要求

主要表现县域内产业发展没有根据分工要求, 发展优势产业, 而是自发形成微型产业体系, 导致产业链与外断裂, 区域分工协作的优势和效益未能体现。主要原因是没有遵循经济区域划分规律, 没有正确认识区域差异。县域经济不是国民经济, 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县域经济不仅要受到中央政府区域政策的影响, 而且还要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上级政府的意志, 维护上级区域系统的内部均衡, 即服从大系统的内部分工和避免不必要的竞争。

4.偏重跨越发展, 忽视打基础

主要表现为忽视和扶持原有中小企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壮大, 放弃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 盲目追求高新精尖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注重大项目带动, 忽视小项目积累发展壮大, 结果是“守株待兔”, 造成外源驱动来不了, 内源驱动又乏力。主要原因忽视客观条件和不遵循经济规律。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 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定的条件, 它需要国际、国内大的发展背景和国内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 它需要县域经济非常有特色的要素和好的区位条件做支撑。对绝大多数县来说, 他们的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 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中期, 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脚踏实地, 切忌不顾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 提过高的指标, 盲目地实行赶超战略, 盲目地跨越式发展。

5.偏重眼前利益, 忽视可持续

主要表现是县域经济主导者为追求经济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而不顾经济规律、资源禀赋条件和环境承载力, 人为支配资源而导致资源使用的短期化、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的浪费。主要原因一是人为因素, 急功近利, 贪求政绩;二是县乡镇财政困难日益突出, 而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不够也是一个事实。目前我国县乡财政多维持在吃饭的水平上, 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等办事的能力非常有限。

三、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原则

1.树立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 经营县域经济

根据经济的效率和效益的原理, 要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效益, 必须要利用商业化、市场化手段, 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克服“有限政府”和“无限责任”的矛盾, 保证公共产品供给;将部分政府职能授权给专业公司, 从“大政府”变为“小政府”, 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因此, 必须要树立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 对县域经济进行经营发展。

2.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发挥区域优势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纲领和县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准则, 规定着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生产力布局等重大问题。而政策则是具体化措施。根据区域协调发展原理,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应既具有指导性, 又具有可操作性, 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又应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充分发挥县域优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二是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兼顾的原则;四是坚持县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3.正确划分县域内部经济区划, 加强内部协作和外部联系

根据区域差异和协作原理, 要获取比较利益和分工好处, 必须加强区内协作和外部联系。经济区划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它是组织合理的地区分工和区际协作, 有计划地加强区内各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及各子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指导区域经济朝着最有利方向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虽然县域经济是以行政的角度来划分的, 但是各种因素组合的地区差异, 包括自然、资产、科技、人口劳动力、管理、外部联系等因素, 仍然是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县域经济内部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因此, 我们必须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各种因素在经济区划中的作用。只有这样, 划分的经济区域和经济地带才是科学的, 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产业合理布局和发展, 促进产业集聚

根据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原理, 产业必须集聚进行专业化生产, 才能获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县域之间, 客观存在着资源禀赋差异和优劣势互补的特征, 这为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提供了基础。一是用非均衡方法,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导经济职能把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较高的区域和领域, 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立足区域优势, 建立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产生于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区位的多种有利于生产的资源条件, 来自这些资源条件形成的主导产业成本低, 比较利益大, 所以选择主导产业要以发挥区域优势为基本立足点。三是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产业, 发展关联性比较强的产业, 形成产业链条, 促进县域经济分工与协作, 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实现空间经济效益和结构经济效益。

5.多源驱动,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体

县域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初中期, 经济基础薄弱, 实力不强, 必须要多源驱动, 才能实现加快发展。大力借助外源驱动,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驱动, 各级政府通过发展规划、政策、补贴等支持发展, 必须要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其次是利用区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外资外商、民资民商的投资驱动, 必须要营造好优越的发展环境, 提供良好的服务。

6.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的落后,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一是要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 集中资源、统筹资源、整合资源, 壮大村集体经济, 使村委会成为经营农村的主体, 集体经济成为村民固定收入的重要渠道。二是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林权改革等方法, 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 大力发展农村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农业, 从而使大部分农民能够依靠所拥有的土地、山林、田地等农村资源财产, 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获得所有者权益收入, 而不是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三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对农投入,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7.可持续发展

8.浅议我国新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篇八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人才;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97-02

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所以,研究中国人力资源与经济之关系,必须全面了解与分析农业人口增长及经济运行的特点、机理、方式。中国人口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减损的绝对作用愈来愈大,使经济增长水平强度降低。故控制人口增长是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水平迅速提高之要素。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运用,电脑取代了一些机械性的脑力劳动。计算机应用很广泛,我们已不必再要求记忆力太强,而要求具备综合判断、逻辑推理、研究及高度的創新能力和意识。如信息的记忆、检索以及复杂的计算等,它们都可用计算机完成。人力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们说它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下面从以下几点阐述我国新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人力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深化改革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提升了人口质量的整体素质,加快了国民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有效举措。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取决于当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一是劳动数量多,安排就业存在困难;二是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熟练劳动者和科技人员。如人口增长过快,超越现实经济的发展水平,增超速度形成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劳动力资源就不能与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实践证明:当人力资源增长率与经济剩余之间关系为正值时,人力资源数量的供给才可能带来经济增长。这样通过变更劳动力结构,改善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新经济时代,加强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和超前进行文化教育投入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途径。

二、目前人口总量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人口变化的影响极大。人口改变对市场经济产生较强的反作用。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专家学者们从人口学界注重对人口变化,和市场需求关系机理的探讨过程中达成共识:人口总量变化对民生必需品市场有不可低估之影响;界定潜在目标市场需求的依据是人员收入与支付能力、购买力的变化;人口分布、城乡构成的商业服务网点设置,并影响生产和生活所需商品供应数量及构成;随人口老化进程的加速,商家须及时识别并将关注点放在老年市场以及老年产业中,老年市场存在巨大潜力,要进一步完善老年市场,引导老年人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国是人口大国,市场经济前景的分析要结合国情,并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市场经济自身能否实现合理选择、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政策相联系等,是当前新经济市场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实行市场经济从而带动的生产力大发展,市场经济兴旺发达是我国走向繁荣昌盛,实现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最佳途径。市场经济虽最初是由西方国家进行实践,但迄今为止是人类探寻到组织生产的最佳方式,中国理应大行推广。

三、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经济学家及理论学者对新经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广义上讲,新经济就等同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它们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现低通货澎涨和低失业率长期并存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化经济、全球化经济、创新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它即是科技化经济,又是持续化的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它由高新科技产业作为驱动力,以创新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它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在市场开发基础上,支撑点为网络技术和信息,新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调整。新经济时代,产品知识的含金量逐步递增,已形成知识产品。此时期的生产资料不再是设备和工具,是人的知识以及创造力;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须有较强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力推动作用,只有全面的技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具竞争力。

四、新经济时代所需人才类型与素质

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是一全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所需人才之类型与素质有以下四种。

(一)是具有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它即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行业)的,此创造不可能依照某种单一知识和技能完成,必须借助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社会发展越迅猛,创新的难易程度越高。高精尖的创造需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须有广泛的知识面。在新经济时代,正常工作离不开综合能力,更离不开创造性。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所必需的人才,同时也是社会稀缺的人力资源,要加大培养这种资源的力度。

(二)是新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就是让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他适合学啥就学啥;适合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某方面的兴趣特长,就让其在某方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个性化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任何创新计划都体现着个性化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的(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此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且能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谁就是市场竞争的强者。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

(三)是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四)是合作型。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组织,我们说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等。

在这样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新经济社会,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需更紧密的联系与协作,须借助集体和他人之力量,才能在新经济环境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开展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胜任。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故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所必需的人才。

五、强化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型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也是各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除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法外,应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几点:

(一)营造创新文化。人才观是文化和管理的核心,把握和吸引创新人才已成为关健问题。伴随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特点是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精湛、自信自强,流动性高。要吸纳这些佼佼者,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必须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应致力于创造一个充满创新气氛,具有激励型的开放环境,提倡挑战性思维,以利于发明创造未来的技术研究与更新。

(二)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都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以人为本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与氛围,更多授权以员工,成为工作的主人,使之不断学习进步,激发创造欲,让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好的发挥。

(三)体现发展与人才同成长。新经济时代改变了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环境使得企业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新时期的人才时刻思考人生规划和职业。故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在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人才分享胜利成果,让人才得到价值体现。具体的强化因素包括:个体成长(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不断追求,发挥潜能);工作自主(在战略方向和指标框架下完成任务);业务成就(业绩达到一定水准和质量)创造的财富;奖励机制(获得与贡献相称的报酬)。这种奖励机制既要适合单位发展又与个体业绩挂钩。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时代,新经济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人才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是把握时代命运的主人,是各企事业最重要的资源。领导者应信任、尊重、依靠员工,把员工放在管理的主体位置,围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经济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全面自主发展,使经济管理目标和员工发展目标达成一致。经济发展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我国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并使其贯穿于各项工作,在努力营造企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同时,大力发展新经济,提倡形成各系列的管理特色,不断制定和完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师院财务处

作者简介:康伟(1966,08-),男,现任河南省商丘师院财务处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荣志刚,郝福庆.人力资源开发浅析[J].人口与经济,1991,5.

[2]张志刚.人口增长与经济运行[J].人口研究,1988,6.

上一篇:看《火星救援》电影的精选观后感下一篇:pt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