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保密

2024-06-29

制度保密(通用9篇)

1.制度保密 篇一

保密教育制度

第一条

保密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层次、有重点的原则,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涉密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保密意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第二条

保密教育内容包括:保密形势教育、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培训)、确定涉密项目密级和保密期限的相关知识教育(培训)、保密管理知识培训和保密技术防范知识教育等。

第三条

保密教育(培训)工作列入本部的工作计划中,由旗保密委员会统一部署,结合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经常性保密宣传教育。

第四条

保密教育采用宣传贯彻保密法规、文件,举办专题保密知识讲座和培训,组织观看录像、保密知识答卷、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

第五条

各级领导须带头学习上级有关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定和指示,深入理解,熟悉和掌握其精神,自觉接受保密教育,做好本机关职工的保密教育,为本机关职工营造良好的保密工作氛围。

第六条 部办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涉密人员开展以下六个环节的保密教育:

1、上岗前的保密教育;

2、在岗保密教育;

3、调离涉密岗位保密教育;

4、出国(境)前保密教育;

5、参加外事活动前保密教育;

6、参加其他重要涉密活动前保密教育。

第七条

新进机关的职工必须接受保密教育,方可分配到岗。

第八条

保密教育纳入机关目标考核。对保密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机关将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按要求进行保密教育的个人,将按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或处罚。

2.制度保密 篇二

一、重要文书档案保密制度

事关国家机密的保密。(1)特定机构及特定人员的保密。“翰林学士”始设于唐朝,本为文学侍从之职。到了宋朝时,翰林学士地位大大提高,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翰林院。由于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常参与一些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以及重大人事任免并且经常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因而很受士大夫青睐,被视为“清要”之职。因为接触大量核心机密,所以针对他们的保密措施非常严格。《宋史·职官志》记载:“凡遇有拜相或重大决策,皇帝宣召学士于当晚进宫,口授机宜。学士记录后即回学士院,由内侍锁上院门,禁止出入,学士在内拟诏。夜半后,将拟成的文词呈入宫中。清晨,阁门使将誊清在白麻纸上的诏命,交中书舍人宣读。”[3]3812诏命从书写到发布时间非常短,起到了很好的保密作用。(2)特定事情的保密。有些事情事关国家重大机密或重要私密,为了减少泄露的可能性,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宋朝开国时立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家法,所以宋朝前期尤其是北宋仁宗时,朝臣的势力膨胀开始逐渐影响到皇权。皇帝为了减少朝臣对其的限制和干预,有时直接用“密诏”的形式处理军政要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一载,神宗时“凡向所陈计策,上皆令勿语两府,自以手诏指挥”[7]24。

为了保密,宋朝还实行实封制度。即官员呈奏的札子和表状,如事关机密、灾异、狱案及被(音pi)旨分析事状等,皆须将其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无印者书官名, 封面不准贴黄。在外奏者,只贴“系机密”或“急速”字样。并规定,若发现应该实封而未实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员将被严惩。如果不需要实封而实封的也要受到惩罚。《庆元条法事类》卷十六《文书·职制敕》中明确规定:“诸臣僚上殿,若内外官司应进图籍之类,辄用轴及非机密而封记者,各杖一百。”[4]343

二、一般文书档案保密制度

一般的文书档案主要指的是普通的官文书、租税簿册以及朝廷发布的一些诏令等。这些虽然不牵涉国家核心机密,但是既然作为官方文件就不是所有人都有知情权的。所以为了对外保密以及保护文书档案,宋政府制定以下措施。

1. 建立专门的场所。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书档案,不至于泄漏丢失,宋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场所并指派专人负责。北宋时,中央机构二府三省均设有制敕库,用来收藏本身政务、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诏令档案。《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还记载宋太宗端拱元年,“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书籍万余卷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3]3822。北宋真宗时,又在尚书省设置“金耀门文书库”,专门收藏三司之财政档案。南宋时,架阁库成为专门的收藏文书档案机构,中央及各地都建有架阁库,负责收藏制书、税簿等文书档案。

2. 制定专门的法令和制度。

宋初,虽然建立了专门收藏文书档案的机构,但文书档案仍大量散失。《宋会要辑稿·方域》四之一一记载太宗淳化三年诏:“如闻近降制敕,遗逸颇多,或有厘革刑名,申明制度,多所散失,无以讲求。”[1]7376为此,专门下令:“自今诸道州、府、军、监、县等,应前后所受诏敕,并藏于敕书楼,咸着于籍,受代日交以相付。仍于印纸南历子内批书,违者论其罪。”[1]7376《宋刑统》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处罚办法。南宋时编的法典《庆元条法事类》中更专门制定了文书令用来更好地保护文书档案不受泄密及损毁等。如《庆元条法事类》卷四《执掌·职制令》中“诸官司被受条制及文书,皆注于籍,分授诸案,案别置籍,依式勾销”[4]36以及《庆元条法事类》卷十七《架阁·文书令》中“诸制书及重害文书。若祥瑞、解官、婚田、市估、狱案之类,长留仍置籍立号,别库架阁,以时晒暴”[4]357等条款皆明确要求文书档案要好好保存,注意防潮防虫蛀,即所谓的文书档案要“置籍立号”、“以时晒暴”。

此外,对于文书档案的保密范围及查看、借阅者也有明确的规定。《庆元条法事类》卷十六《诏敕条制·职制令》规定:“诸被受手诏以黄纸造册编录并续颁诏册,并于长官厅樻帕封锁,法司掌之,无法司者,选差职级一名,替日对簿交受。遇有检用,委官一员,监视出入。”[4]334这说明了各自的保密范围:一种是特定的知情人,即某些官员;一种是国家内部知情,对外国保密。借阅程序及对借阅者的规定则不仅在法律条令中可以见到,某些私人著述也有记载。如宋人李元弼的《作邑自箴》中也记载道:“合要敕条并架阁文字照使,并先具状,经官员判押,付主管人上簿讫,方得借出。依限催纳入库,不得衷私借出。”[6]148这些规定说明了文书档案借阅制度的严格。

三、保密奖惩制度

1. 对泄密者的处罚。

(1)对泄漏国家核心机密及重要文书机密者的处罚。国家核心机密事关国家的重大利益乃至生死存亡,所以对漏泄者处罚极为严厉。《宋刑统》第九卷《职制律·漏泄大事门》中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传至者为从。即转传大事者,杖八十。”[5]174这里对于“漏泄于蕃国使者”的处罚更为严厉,这是由于宋朝对外战争多,所以特别注意对外保密。这在南宋时编的《庆元条法事类》中规定得更加严格、细密。《庆元条法事类》卷八《职制门·漏泄传报》中:“诸听探、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若差除,流两千五百里,主行人有犯,加一等,并配千里;非重害者,徒三年,各不以荫论。”[4]145这里将绞刑改为刺配、流放,虽看似减轻,但实际更为残酷并且还“不以荫论”,使得犯者往往在沿途受尽折磨而死。在同卷《职制门·卫禁敕》中规定:“诸以国家事宜若重害文书及干边防报化外者,绞;未通报,减一等,配二千里。”[4]146这条也主要是严惩对外泄密者,保证国家机密不至泄露于外国。(2)对泄漏一般文书档案机密者的处罚。宋政府对于一般文书档案的保密也比较重视,擅发、传布及丢失者均会受到惩处。《宋刑统》卷二十七《杂律·私发官文书印封门》中:“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5]499

对于亡失者的处罚在《宋刑统》和《庆元条法事类》中,也有详细的规定。如《宋刑统》卷二十七《杂律·主守官物亡失簿书门》中:“诸主守官物,而亡失簿书,致数有乖错者,计所错数,以主守不觉盗论。其主典替代者,文案皆立正案,分付后人,违者,杖一百。”[5]50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三中元符二年七月庚申条记载元符二年刑部规定:“承受制书、官文书及为人掌寄制书、官文书,在赦前亡失,不曾经官司自陈而赦后事发者,不以赦原。”[2]4793说明亡失不报的话即使遇到赦令也不会赦免,由此可见处罚之严重。《庆元条法事类》卷十七《文书门》中也规定有对亡失架阁文书者的处罚,如:“诸架阁库文书,所掌官吏散失者,杖一百。”[4]356对于限期内寻访不到的,则“断罪枷锢”。难怪宋人李元弼在所著的《作邑自箴》卷一《处事》中也说:“失去架阁文字,刑名不轻。”[6]140当然,所有规定的这些处罚并不是真正为了处罚本身,只是起到警戒作用,其真正的目的还是在于保护文书档案不受损毁、不被泄密。

2. 对告密者的奖赏。

为了预防、阻止泄密事故的发生,宋朝采取鼓励检举告发泄密者的办法并对告发泄密者制订了较为详尽的鼓励制度。据《庆元条法事类》卷八《漏泄传报·赏格》中的有关规定:凡是告发探听、传报、泄露朝廷机密事的,如果查实后,告发者会得到赏钱五百贯,若告发者是官吏则会提升薪酬;告发捏造事端、妖言惑众者,如属实,则赏告发者钱三百贯;告发发运监司及经略总管司等官员泄露机密的,经查实后,事情严重的,赏告发者钱五十贯,若一般的则赏钱三十贯。《庆元条法事类》卷十七《雕印文书·赏格》也有类似规定, 如:“诸色人告获私雕印时政、边机文书,钱五十贯;御书、本朝会要、国史、实录者,钱一百贯;私雕或盗印律、令、格、式者,盗印,钱五十贯,私雕印,钱一百贯。”[4]366另外,还规定:凡告发藏匿、毁弃、拆换文书,获实后,如事情严重的,赏告发者钱一百贯,事情一般的则赏钱五十贯;告发负责收发文书的人员违反规章或擅自将文书带回家过夜,经查属实后,赏给告发者钱五十贯。

宋朝以前的文书档案保密制度主要针对具有保密义务的相关责任者,比如制定具体、严格的保密措施进行事前防范,或者是事后对泄密者进行处罚。宋朝则增加了对告密者奖励的规定,从而使宋朝的文书档案保密制度不仅注重事前防范和事后制裁,同时还增加了社会监督。可以说保密奖励制度的建立不仅是文书档案保密制度的一个新发展,更推动整个保密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于宋朝以后历代乃至当今社会的保密工作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4]杨一凡, 戴建国点校.庆元条法事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5]薛梅卿点校.宋刑统[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6]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非正式制度与会计保密性 篇三

摘要:地域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利用41个国家的数据,针对Hofstede-Gray框架的会计保密性假设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一个地域的阳刚性越强,个人主义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会计保密性的倾向”,并通过对比中国的各行为习惯维度指数,得出“中国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的推论。会计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又应该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该研究发现有助于加深理解中国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为国内地域行为习惯与会计行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文献积累和借鉴。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会计行为;Hofstede-Gray框架;会计保密性

一、 引言

La Porta等(1997)认为,包括法律、媒体、管制在内的正式制度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因素。杨瑞龙(1998)等验证了正式制度对中国这一新兴市场的积极影响。然而,由于各国正式制度和制度的巨大差异,并且一些正式制度并不完善的国家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非正式制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韦伯(1958)、诺思(2008)认为,不同地域长期积累的宗教、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这些非正式制度可能会影响到正式制度的运行效果,尤其在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民族众多,隐性契约作用不可忽视,非正式制度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陈冬华等,2008)。

地域人口行为习惯等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构成,既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也影响微观企业会计行为(Hofstede,1980;Gray,1988)。然而,关于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的概念框架内Hofstede(1980)。本文试图利用The Hofstede Centre网站上公布的41个国家的数据,检验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研究地域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下理由:一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明表明,包括法律、媒体、管制等正式制度以及公司自有的经济动机对微观企业会计行为的解释已经相当丰富,我们在很难从这些方面对企业会计行为做出更多的、更深入的增量解释;二是包括法律、媒体、管制等正式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制度对企业会计行为做出越来越多的解释,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新兴资本市场。因此,本文试图从地域人口行为习惯这种非正式制度入手,分析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这对于从宏观层面理解一个国家的企业会计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三是尝试为中国地域文化与企业行为的检验提供必要的和初步的文献累计和理论铺垫。中国地域广袤、历史悠长,长时间的沉淀,不同地域的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稳定性,但永恒不变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赵曙明,1997)。由于历史或者区位原因,可能不同地域的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更增加了现代中国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缓慢形成,具体表现于地方居民行为习惯的系统的变化,最终不同地域的人口会有系统化的行为差异,会计行为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限于笔者的能力、研究数据以及知识储备的限制,很难完整清晰地刻画出中国的地域文化框架,只能通过简单的国际比较研究为中国的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研究抛砖引玉。

会计行为有诸多表现,如会计稳健性、盈余管理、会计透明度等等。本文之所以选择会计保密性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三:一是会计保密性本来就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之一。除了一些可以公开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需要为企业的会计财务信息保密,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下更是如此;二是出于投资者保护的目的,以往文献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关注较多,却极少有文献关注会计保密性,忽略了会计的本质属性;三是由于数据的限制。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我们只能获取到样本国家会计保密性的数据。

本文的研究贡献有三:一是对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将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从理论框架层面拓展到经过检验的实证研究。尽管概念框架中的六个变量我们仅发现两个变量显著,但这并不说明概念理论框架经不起实证检验。之所以如此,可能原因是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或者限于数据,我们没有控制其他国家的宏观环境变量。但该研究可以为在中国检验地域文化与会计行为提供必要的借鉴。二是我们利用回归数据验证了中国的会计保密性较高,这可以为进一步理解中国企业会计透明度提供实证参考。三是在Gray(1988)分析思路“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文化影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最终影响会计行为”的分析思路。

二、 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往经典的文献主要从两个大的领域展开研究,一是以La Porta等(1997)系列文献为代表的正式制度;二是以韦伯(1958)、诺思(2008)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在中国,大量学者检验了正式制度对会计行为的影响,如杨瑞龙(1998)等。但对非正式制度与会计行为关系检验文献的却不多见。陈冬华等(2013)检验了宗教这种非正式制度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影响,随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宗教与企业行为的相关研究。阮荣平等(2014)检验了宗教对创业的影响。在地域文化领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潘爱玲等(2012)系统地回顾了文化对会计行为的研究文献。从国际文献看真正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是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的提出。Gray(1988)基于Hofstede(1980)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在借鉴Harrison and McKinnon(1986)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分析思路,提出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Hofstede(1980)将文化定义为“区别不同人类组织的集体心理模式”。由针对52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万名IBM员工的采访和调查问卷得出的大量数据,用统计方法归纳出地域文化与工作实践相关的四个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阳刚性与阴柔性。Gray由此提出会计亚文化四维度,即专业精神与法定控制、统一性与灵活性、保守与乐观、保密性与透明度,认为以地域人口行为习惯为表现的地域文化影响会计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会计行为,并提出了四个假设。但是Gray当时只是针对地域人口行为习惯对会计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理论假设,而没有进行实证分析,自此之后的大量研究分析都是围绕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框架进行的实证分析,集中于三个领域(潘爱玲等,2012),分别是会计稳健性(Liliana et al.,2010)、财务披露(Haniffa & Cooke,2002)和国际会计准侧协调(Schultz & Lopez,2001)。可以说Gray的理论在解释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会计亚文化框架理论的提出,不仅为跨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考思路,增强了会计学术界对文化这一因素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也为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指明了方向。

近些年,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地域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赵书松(2013)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结构问题。结果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动机主要由个人兴趣、集体情感与责任、规则服从、成就感知、关系建构五个部分构成。该论文尽管没有进行国际比较,却隐含着不同地域文化会影响员工行为的假设。赵龙凯等(2014)研究了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特征对企业风险的影响。论文以来自35个国家共4 911个在中国注册的合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经检验发现,出资国文化特征中的和谐主义与不确定性规避会显著降低企业风险,而个人主义则显著增加企业风险。他们的研究扩展了国家文化特征对公司财务影响的研究,为行为金融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尽管这些研究都在探讨地域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但并没有深入讨论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域文化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这为以后的研究预留了创新和提升的机会。

三、 理论分析和假设发展

Gray(1988)提出会计亚文化的分析遵循“国家文化影响会计亚文化,进而影响会计行为”的思路。然而,笔者认为,国家文化和会计亚文化之间应该加入地域文化,尤其是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广袤地域和多民族的国度,研究间于国家文化和会计亚文化之间的地域文化更凸显其重要意义。撇除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也会因为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以及外族文化侵入程度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国家内部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性格和行为,而会计行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一个恰当的“文化—会计行为”分析思路应为“国家文化—地域文化—会计亚文化—会计行为”。

综合前人对地域文化的解释,笔者对地域文化的界定为: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的特定文化体系,是具有该地域内生产活动特征的人文心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可塑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会计行为客体受制于地域文化。可以说,会计行为客体的方方面面都受制于地域文化。凡是通过会计行为主体的行动,能用价值量表示的,凡被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的客观事物在会计薄记系统生成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从更广义的会计看,企业里凡是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比如投资、筹资、以及经营活动,凡是有人参与决策的经济活动,都会受到人的性格以及处事风格的影响。而人的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地域文化所决定。所以有人参与决策的会计行为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会计人员是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作用媒介。地域文化对会计行为的作用媒介主要是会计行为主体,即会计人员。地域文化是在一个地区长期积淀的,包含生活习惯、宗教传统等行为方式在内的系列元素的集合。地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而影响人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会计行为。但细究之,地域文化在直接作用于会计人员的同时,还会通过管理层、股东、债权人和相关利益集团等间接影响会计行为,虽然这些非会计行为主体不直接参与会计行为,但是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以及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会对会计行为主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通过会计行为主体对会计行为间接产生影响。

笔者将使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指数,主要针对Hofstede-Gray框架的保密性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性规避和权力距离越大,个人主义和阳刚性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倾向”进行检验和补充。即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越不喜欢模糊的事情,越是认为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越不被功名驱使,集体主义越高,其越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倾向。保密程度在各国的会计实践和财务披露中均有不同的体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差异化发展和共享所有权的性质的变化,自愿提供披露信息的激励体制在得到不断加强,而联系到一个社会的文化维度,跟保密最密切的应该就是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维度。一个偏好保密的社会总是极力限制和维护信息的披露,以避免竞争和冲突,也就是高不确定性规避的体现。高权利距离的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的限制,以此来保护权利不平等得以维继。而保密性越高,往往会出现在集体程度较高的社会,这似乎意味着个人主义越小,该社会的保密程度会越高。同时,考虑可能对保密性产生次要影响的文化维度--阳刚性(Masculinity)、实用主义(Pragmatism)、放纵(Indulgence)。阳刚性维度,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被竞争、成就、成功的驱动程度,由于一个社会被功名驱动程度越大,其竞争压力越大,为了维持其持续的竞争力,该社会往往趋于高保密性的特征,笔者的分析似乎与Gray的假设相违背,此处暂不做定论,有待后续的实证分析检验。另外,还有两个文化维度是Hofstede在后续的研究中陆续提出的,即实用主义维度和放纵维度,Gray在1988年限于当时Hofstede尚未提出这两个文化维度,故没有将这两个文化维度纳入其假设中。实用主义维度,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务实程度,一个社会越务实,其透明性往往比较高,相对地,其保密性可能会比较低;放纵维度,被用来衡量人们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的程度,如果一个社会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被满足,其往往受外界的压力较大,保密性较低。因此,我们提出假设:

H1: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刚性越大,会计保密性程度越高;

H2: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放纵越小,会计保密性程度越高。

经过检验,本文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实证检验略。

四、 研究结论

我们利用The Hofstede Centre网站公布的41个国家的地域文化数据,对Hofstede-Gray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发现:“阳刚性越大,个人主义越小,越可能具有较高保密性的倾向”。即表明这个社会越是认为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越被成就功名驱使,越喜欢模糊的事情,集体主义越高,越不以务实为方向,越约束自己尽可能控制自己欲望的满足,其越具有较高的会计保密性倾向。实证结果表明,地域文化是影响会计行为的重要变量,至少,地域文化可以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保密性。

参考文献:

[1] 陈冬华,胡晓莉,梁上坤,新夫.宗教传统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3,(9):71。

[2] 陈冬华,章铁生,李翔.法律环境,政府管制与隐形契约[J].经济研究,2008,(3):98。

[3] 诺思(Douglas C.North)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 潘爱玲,李彬,林亚囡,宿伟娜.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2,(4):20.

[5] 阮荣平,郑风田和刘力.信仰的力量:宗教有利于创业吗?[J].经济研究2014,(3):171-184.

[6] 韦伯(Max Weber)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出版社,1958.

[7]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 54-62.

[8] 赵龙凯,岳衡,矫堃.出资国文化特征与合资企业风险关系探究[J].经济研究,2014,(1):70-82.

[9] 赵书松.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模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5):26-37.

[10] Gray, S J.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ly[J].Abacus,1988,24(1):1-15.

[11] Haniffa, R.M., and T.E.Cooke.Cul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in Malaysian corporations [J].A Journal of Accounting Finance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2,38(3):317-349.

[12]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198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30203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4YJC63010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14SJB12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2014M560022)。

作者简介:沈永建(1978-),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李健(1988-),女,汉族,山东省武城县人,山东省财政厅科员,研究方向为企业会计信息;沈雨欣(1993-),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南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宋玉(1979-),女,汉族,安徽省宿州市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4.保密工作制度 篇四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预防泄密事件发生,保证机关工作正常进行,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领导

(一)局机关建立机要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局领导任组长,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二)办公室为机关机要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部门,负责机关机要保密工作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三)科技信息股负责机关内、外网络技术保密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四)各部门要选择政治上过硬、思想道德好、敬业精神强、有工作能力的干部担任本部门涉密文件、保密事项办理工作。

二、秘密载体

根据《保密法》和《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秘密载体包括: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磁介质、光盘等各类物品。磁介质载体包括计算机硬盘、软盘和录音带、录像带等。

三、涉秘工作规范

(一)办公室机要保密人员收到上级和本地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发来的秘密载体后,应当履行清点、登记、编号、签收等手续,并根据办公室负责人提出的阅办意见,及时送交有关领导和部门阅办。

(二)办公室负责人根据秘密载体的密级和制发机关、单位的要求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机关知悉秘密人员的范围,并督 1

促办公室机要保密人员将秘密载体送有关人员阅读和使用,做好回收保存工作。

(三)机关工作人员阅读和使用秘密载体时,一律在办公场所进行,本人离开办公场所时,应将秘密载体入柜上锁保存。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复印、摘抄秘密和外借秘密载体,扩大知悉秘密的范围。

(四)机关工作人员阅读和使用秘密载体后,要当天归还给办公室机要保密人员。任何人都不得将涉密载体携带出境。

(五)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将秘密、机密、绝密文件和内部资料加载到办公自动化网络上传输、存储和处理。严禁一台计算机同时接入局域网和公共信息网。

(六)机关各部门不得擅自将秘密、机密、绝密文件和有规定传阅范围的内部资料汇编成册,向系统内外发送。

(七)信息中心要加强机关内、外网信息交换途径的管理,做好内部办公网与政务外网的物理隔离,严格控制利用移动存储设备的规范使用,防止内部秘密信息流传到互联网。

(八)办公室要定期对机关所存秘密载体进行检查、核对,并严格按规定做好秘密载体移交、销毁工作,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销毁秘密载体,禁止将秘密载体作为废品出售。

四、责任追究

5.档案保密制度 篇五

一、企业档案室是企业机要部门,档案人员对企业档案的保密负有主要责任,档案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反对麻痹思想,严防事故的发生。

二、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不该知道的机密绝对不问,不该看的机密绝对不看,绝对不利用机密谋取私利。

三、各种机密档案材料,要实行定期清查和按时归档,收退、销毁。销毁的文件资料均应造册登记,并经领导批准,不得把密级文件刊物、资料向废品收购部门投售。

四、密级档案必须按规定范围阅读,严禁外借、外带。厂内借阅要经过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同意批示,密级文件不准抄录、复印、转载。

五、档案室属机要重地,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进入。

六、经发现泄密事件,应按级负责,追究责任,对泄密者,要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给予处分。

七、保密范围

凡是形式上不能公开的,直接影响企业利益和内部团结的文件、表册、照片等档案材料均属保密范围。具体内容如下:

1.不作公开的厂务会议、党委会议的记录以及有关工作记事。

2.人事方面的关于个人档案及有关资料。

3.来信、来访反映有关情况记录等。

4.上级规定的密级文件。

5.财务档案中的机密事项。

6.重要的出口产品生产技术。

7.本企业创造发明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

8.其他应该保密的科技技术档案。

6.担保公司保密制度 篇六

为保守公司秘密,维护公司权益,特制订本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守公司秘密,维护公司权益,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秘密是关系公司权力和利益,依照特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第三条 公司全体员工都有保守公司秘密的义务。

第四条 公司保密工作,实行既确保秘密又便利工作的方针。

第五条 对保守、保护公司秘密以及改进保密技术、措施等方面成绩显著的部门或职员实行奖励。

第二章 保密范围和密级确定

第六条 公司秘密包括本制度第二条规定的下列秘密事项:

1、公司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2、公司尚未付诸实施的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规划、经营项目及经营决策。

3、公司内部掌握的合同、协议、意见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

4、公司财务预算报告及各种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

5、公司所掌握的尚未进入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

6、公司职员人事档案,工资性、劳务性收入及资料。

7、公司内部管理规章。

8、公司客户的相关经营机密。

9、公司所有理财客户、融资客户及担保客户的资料信息。

10、其他经公司确定应当保密的事项。一般性决定、决议、通告、通知、行政管理资料等内部文件不属于保密范围。第七条 公司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绝密是最重要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的权益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是重要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权益和利益遭受到严重的损害;秘密是一般的公司秘密,泄露会使公司的权力和利益遭受损害。

第八条 公司密级的确定:

1、公司经营发展中,直接影响公司权益和利益的重要决策文件资料以及公司的所有客户信息资料为绝密级。

2、公司的规划、财务报表、统计资料、重要会议记录、公司经营情况为机密级。

3、公司人事档案、合同、协议、职员工资性收入、尚未进入市场或尚未公开的各类信息为秘密级。

第九条 属于公司秘密的文件、资料,应当依据本制度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标明密级,并确定保密期限,保密期限届满,自行解密。

第三章 保密措施

第十条 属于公司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摘抄、保存和销毁,由主管副总经理或综合管理部委托专人执行。

第十一条 对于密级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必须采取以下保密措施:

1、公司理财客户、融资客户及担保客户的信息资料未经董事长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

2、其他涉密文件资料非经总经理或主管副总公司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

3、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由指定人员担任,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在设备完善的保险装置中保存。

第十二条 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公司秘密事项的,应当事先经总经理批准。

第十三条 具有属于公司秘密内容的会议和其他活动,主办部门应采取下列保密措施:

1、选择具备保密条件的会议场所。

2、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参加会议人员的范围,对参加涉及密级事项会议的人员予以指定。

3、依照保密规定使用会议设备和管理会议文件。

4、确定会议内容是否传达及传递范围。

第十四条 不准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公司秘密,不准在公共场所谈论公司秘密,不准通过其他方式传递公司秘密。

第十五条 公司工作人员发现公司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综合管理部;综合管理部接到报告,应立即做出处理。

第四章 责任与处罚

第十六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给予警告,并扣发工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

1、泄露公司秘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经济损失的。

2、违反本制度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秘密内容的。

3、已泄露公司秘密但采取补救措施的。

第十七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辞退并酌情赔偿经济损失。

1、故意或过失泄露公司秘密,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2、违反本保密制度规定,为他人窃取、刺探、收买或违章提供公司秘密的。

3、向他人提供公司客户的相关经营机密的。

4、利用职权强制他人违反保密规定的。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规定的泄密是指下列行为之一:

1、使公司秘密被不应知悉的。

7.制度保密 篇七

关键词:保密意识,防范措施,保密环境

几年来, 石油三厂的保密工作, 在抚顺市国家保密局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 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没有发生失泄密事件, 先后被评为抚顺市、集团公司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石油三厂是抚顺石化炼油和化工业务上下游一体化的中枢, 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也是中央军委军用油指定生产厂, 中国石油重点科研项目试验基地, 抚顺市油品储存防恐怖目标、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现有员工2100余人。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创效能力的不断攀升, 使企业的保密项目和保密内容相应增多。尤其是集团公司在三厂进行的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5万吨/年重油悬浮床加氢技术三次工业化试验, 和抚顺公司重点科研开发项目——重液蜡加工工艺实验。我们充分认清保密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意义, 认真贯彻落实两级公司的保密要求, 设定涉密岗位、划定涉密人员, 从基础工作入手, 咬定“要害”不放松, 深入开展物防、技防和人防工作, 充分发挥了“保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积极作用, 保持了

1 保密教育, 在实效上下功夫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保密教育的实效。一是进行宣传教育。认真开展《保密法》活动月等专项保密宣传活动, 为领导干部订阅了《保密工作》《国家安全》等杂志;在企业自办刊物《员工必读》上开辟了保密专栏, 明确涉及生产、安全环保、长远发展的数据和内容等重要保密事项, 使保密知识深入到一线班组。又在门户网站设立了保密知识专栏, 进一步拓展了保密教育的渠道。二是进行案例教育。定期刊发泄密案例, 在各单位循环播放保密光盘, 将保密案例和保密措施更直观传递给员工, 召开座谈并撰写体会, 促进了保密意识的逐步提高。三是进行培训教育。组织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员培训, 指派保密干部参加上级保密知识学习, 并对重要涉密岗位进行保密知识测试, 及时解读《保密管理规定》《中国石油机关工作人员保密行为十不准》等上级保密工作的文件、规定, 深化了保密教育, 筑牢了思想防线。

2 保密重点, 在防范上下功夫

按照“兼职化设置、专职化管理”的原则, 建立了由厂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各部室为成员单位、重要涉密岗位为包保目标的保密工作体系, 各专业部室配备了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兼职保密干部。确定了26个重要涉密岗位, 每年与厂领导、重要岗位涉密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 与多个职能部室签定保密责任状。围绕软盘、U盘、移动硬盘, 在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实际, 认真落实集团公司文件的规定, 严格执行与公司签订的《办公国际互联网安全保密责任书》要求, 加强移动介质和计算机上网管理, 对保密介质进行了登记、清理, 对重要涉密岗位人员发放的U盘进行编号管理, 统一电脑保密设置, 对网络防火墙、防病毒软件定期进行更新和系统补丁, 保证涉密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存储和传输安全。围绕周检工作, 将保密工作纳入其中, 每周对重要岗位计算机开关机密码、屏保密码、夜间关机、文件管理及重点部位录像回放等保密措施进行督促检查, 并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围绕科学试验, 实施立项管理、责任到人, 较好完成了集团公司在我厂实施的重油悬浮床加氢技术工业化试验和抚顺公司重液蜡加工工艺实验两个重要科研项目, 保密工作形成了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3 保密制度, 在管用上下功夫

随着《保密法》的贯彻实施, 国家已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 我们结合本单位实际, 对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相继制定、完善了《厂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制度》《重油悬浮床加氢工业化试验保密制度》《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暂行办法》《档案保密管理制度》等专项制度, 技术、信息、宣传、档案等专业部室针对保密工作提出了专业要求, 尤其对各专业重要涉密会议, 明确专人负责每次会议和活动中的保密工作, 按照保密要求对参加人员范围进行严格控制, 重要会议文件印制、分发、清退、销毁等环节符合保密要求。同时, 严格执行《门户网站管理暂行办法》, 对信息的发布、上网和新闻报道严格执行规范的保密审查程序。规范门户网页、OA网、个人工作平台使用, 对OA文件、纸制文档, 设专人管理, 严格执行门户网页审批制, 及时登记、传阅、清理和回交机要文件, 做到涉密文件不上网, 上网文件不涉密, 严防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4 保密条件, 在改善上下功夫

厂保密委员会认真做好相关保密设备的添置、更新和完善工作, 不因省小钱而误大事, 注重依靠技术提高防范手段。

在重要涉密岗位实施了“两机一屏”, 同时安装了物理隔离卡, 两块硬盘共用一台计算机, 工作与上网分别利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存储空间, 避免了涉密重要数据通过系统漏洞或木马病毒等途径向局域网泄露。

按照保密要求, 设定了保密会议室, 安装了手机信号屏闭器, 在档案室增设了红外报警器, 专门设立了保密室, 存放重要保密资料。在厂区重要部位增设了摄像头, 及时整改了重要岗位门窗护栏, 做到保密工作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8.有种美德叫保密 篇八

从案发现场来看,这是一起强奸未遂杀人案,受害者的内衣被撕烂,身上有挣扎打斗的伤痕。经过初步调查,最大的犯罪嫌疑人是附近三中的男老师雷磊。案发时间是晚上8时到8时30分,那时候雷磊本应该在学校值班,可有人证明,那段时间他不在办公室,与作案时间恰好吻合。

和所有嫌疑犯的初次口供一样,雷磊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当周队长问他案发时间在哪里时,他没有编造任何理由为自己开脱,而是一本正经地说:“这是我的个人隐私,与案子无关,所以我没有义务告诉你们。”审问无果,在没有搜集到证据的情况下,警察只好将雷磊释放。

这件事迅速地传开了,雷磊平静的生活掀起了轩然大波。相爱多年的女友找到雷磊,面对女友的追问,雷磊仍是不肯说出自己那半小时的行踪。女友流着泪说:“只要你肯说出来,哪怕这事是你做的,我也可以考虑原谅你,但你如果不说,我们之间就永远结束了。”

雷磊的眼圈红了,却仍不松口,“我不能说自有我的苦衷,请你相信我,我真的是清白的!”女友绝望地把订婚戒指扔在他身上,掩面而去。

雷磊去学校上课,那些曾经仰慕他的学生全都惊恐地绕道而走,像躲避瘟疫一般。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到了办公室,雷磊发现自己的位子已经被别的老师坐了。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这是学校,让一个强奸杀人嫌疑犯站到讲台上,学生和家长都不会答应。既然你说自己是冤枉的,那为什么不肯说出当时去了哪里?这样不明不白地兜着,谁能相信你?”

一夜之间,雷磊失恋又失业了。因为他没有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强奸杀人嫌疑犯这顶帽子紧紧地扣在了他头上,不少人心里都已经认定了雷磊就是凶手无疑,只需等到证据出现。

证据还真的陆续找到了。在雷磊宿舍前的垃圾箱里,警察发现了受害者的内裤;在受害者房间的衣柜上,警察发现了雷磊的指纹,于是,雷磊被重新传讯了。

对于这两条新证据,雷磊竭力为自己辩护:“第一,内裤要么是别人嫁祸,要么是凶手逃跑时顺手丢的,因为我的宿舍离案发地点很近;第二,因为住得近,我与受害者经常碰面,也互相认识,案发前两天她请我帮她把衣柜换了个位置,所以我留下了指纹。”雷磊对警察拿出的所有证据一一强硬反驳,可是当周队长再度问起他案发时间的去向时,他又缄默了。

雷磊收押期间,周队长一面带领同事加快进度寻找更有力的证据,一面对雷磊展开了心理攻势,他警告雷磊:“你现在说出来,还属于自首,可以从宽处理,一旦我们找到证据,你后悔也来不及了,你要知道,如果证据确凿,零口供也一样可以定你的罪!”

这段时间,雷磊是有过动摇的。一次,他主动向周队长要烟,可撞上周队长的目光后又缩回了手。还有一次,他在半夜里突然对值班的警察说要见队长,值班警察刚要去传话,他又急忙说:“算了,算了。”从这两次之后,他反而镇定下来了,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

就在警察把全部目标锁定在雷磊身上,一门心思想早日结案时,却又意外得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受害者的家人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录有男女偷情资料的光盘和一个新存折。警方审讯了那对偷情男女,才得知受害者本身是宾馆服务员,她利用工作之便偷录了光盘,多次对当事人进行敲诈,在最后一次谈判中,双方起了冲突,当事人失手掐死了受害者,并制造了强奸未遂的假象。

真相大白,雷磊被无罪释放了。可是,周队长心里的那个结更加解不开了——雷磊为什么宁愿冒着被判强奸杀人罪的风险,也不肯说出他那晚去了哪里?到底是怎样一件事让他这样不惜一切、守口如瓶?

雷磊仿佛看穿了周队长的心思,他笑了笑,说:“案子结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

原来那天晚上,雷磊正在办公室值班,他班上的一个女生羞怯地把他叫了出去。那女生马上就要去外地参加高考了,临走前,她鼓起勇气向雷磊表达了爱慕之意,希望雷磊能等她大学毕业。为了不伤她的自尊,雷磊用了足足半个小时,给她讲了一些人生道理,绕了个大圈子,婉转地谢绝了她。

“你现在明白了吧?”雷磊接着说,“如果我告诉了你,你们就会传讯我的这个学生,而她正处于紧张的高考前夕,这样势必会给她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个学生性格孤僻又脆弱,还曾经有过一次自杀未遂的记录,如果这件事被公开,我担心她受不了这样的舆论压力……”

9.保密管理制度 篇九

根据《保密法》以及有关保密工作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保密室的标准

保密室的设置应该在办公楼(二楼以上)高层,人员少过往的房间(最好是单独的),安全防范条件好,本室“三铁”(有铁门、铁窗、铁柜)。有人专管,有安全保障。室内有防火、报警设备。

二、保密员(含兼职)的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

2、忠诚老实,作风正派,遵纪守法。

3、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保密观念强。

三、保密员岗位责任:

1、认真学习,熟悉保密法规,严格地执行保密法规。

2、负责国家秘密载体(密件、密品)的管理。认真登记造册,分类存放。

3、上级下发和本级产生的“三密”文件,资料要做到来龙去脉清楚。分发、呈阅、借阅的要及时清退。秘密级、机密级的每季度清核一次,绝密级的不准借出保密室。

4、做好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工作。每年终对上级下达的密件经请示不需退回的以及本级产生的密件都要做好归档(一般在次年四月份前)和销毁工作。

四、收文

1、签收。属邮电机要室送来的要核对信封机要号码。属外部门送来的要清点份数。属领导开会带回的密件也要清点份数,才能签收姓名、日期要详细登记。属本级产生的密件也要登记好份数。

2、呈批送办。收文后要及时呈请分管领导批示。及时呈阅办理。急件速办,一般件应在于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五、发文

1、密件要坚持只发组织,不发个人的原则。

2、需要寄出的密件一定要到邮电局办好机要邮寄手续,不得以挂号或普通邮件寄出。不能办理机要交寄的,要派车专程送达或通知收文单位派员领取。

六、登记

1、分类设本。密件、密品和一般件要分类设专本登记,不可混杂。收文、借文和转文也要分设专本登记。

2、项目清楚。对来文单位、文件号、收件信封号、总份数、密级、发往单位、签收人、日期等,每栏都要填写清楚,以便于今后泄密查处。

3、用于收发、借文、清退、销毁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密品的登记本(包括表格)用完后至少保存5年,绝密级、密码、密码电报的登记本用完后至少保存10年。

七、传递

1、传递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密品应套封装,数量大的应用铁箱或邮袋包装,在封面上或包上加盖密封章,标明密级和统一编号,并交由机要通信(专车、专人护送,不得用普通邮寄或托运)传递。

2、传递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密品时,传递人不得拆阅、启封、不得 2 把文件袋夹在单车、摩托车尾架上或在途中办理个人私事。

3、绝密件应单独装封,并有两人护送。

八、复制、摘抄

1、秘密文件以及发文单位规定不准翻印的文件,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翻印;确需要复印时,应当经制文机关或者授权单位批准。翻印复印件应注明翻印、复印的机关,份数和日期,按原件规定管理,用后及时收回。

2、印制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应由本机关内部的文印室或委托持有《国家秘载体复制许可证》的印刷厂(车间)承担。严禁在市面营业部门复印机或私人印刷厂印制。

3、摘录秘件或资料时,不可全文照录,只能重点摘录,所摘录的记录本用后交回保密室管理销毁(摘录本统一用保密室编号的本子)。

九、阅办

1、阅办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应在办公室或阅文室进行,不得带出办公室或阅文室。

2、呈请领导批示的密件、保密员要及时办理,不得耽误时间。

3、领导批示密件呈批单办理送阅后要暂保留一年。

十、借文

1、保密室借出文件、资料(包括密件和内部件)应坚持分管领导批准,办理登记,签收手续,绝密件不准外借。

2、借出的文件、资料(密件及普通件)应限期退还,保密员应常检查,到期未还的要加以催促。

3、借出的密件不得横传。

十一、清退

1、清退文件是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环节,清退的重点是涉密件,资料。

2、对上面发来的密件,要常检查,阅办完毕的及时退回,经请示不退的暂保管到一定时间才销毁。本级向下发的密件每季度消退一次,年终全部清退。

十二、归档

1、收集归档的文件、资料,应该是一年来完整文件、资料,保密员应认真检查收发文本做到完整无缺,然后按内容分类立卷装钉,卷宗里有密件的,卷面要按里面最高密级和最长保密期限的文件标志和保密期限(在卷面左上角标明)。

2、立卷文件、资料要打印目录一式三份,其一份随卷装钉,一份留在保密室作为查文索引,另一份随卷移交档案局。

十三、销毁

1、销毁涉密文件、资料(包括内部的)保密室负责;

2、属省、市、县分发各单位的涉密件、资料,由各单位保密室退回省、市、县处理。属上级主管部门下发各单位的涉密件,年终清理时应征求发文部门意见,同意自行销毁的,要列表造册。有单位领导批准、监销人、销毁人签名。

3、销毁方法一般用碎纸机,数量多的,可派人专车送往造纸厂。但要事前联系好,涉密件及时打碎后,人才能离开。

打字室保密管理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打字室的管理。

二、打字员必须熟悉《保密法》严格遵守保密守则,工作认真负责。

三、打印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载体(包括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图表、讲话等,下同)必须经分管领导审批,进行登记。

四、不得代处单位翻印国家秘密载体,有特殊情况需翻印的,需经分管领导批准(必须是制文单位同意的)。翻印时登记清楚按原密件管理。

五、打字室要有三铁(铁门、铁窗、铁柜)等保密防范设施。用于处理国家秘密载体的计算机要安装防电磁辐射干扰器。

六、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打字室,送取材料或校对人员不得随意翻阅与其无关材料,更不准接触涉密载体。

复印机保密管理制度

一、根据《保密法》和国家保密局等六个单位关于《印刷、复印等行业复制国家秘密载体暂行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非营业性复印机的管理。

三、复印机必须指定思想好、忠诚老实、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专门管理及操作。

四、不得利用内部复印机擅自复印国家秘密载体(包括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图表等),确因工作需要复制时,须经制文机关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后方可复印。

五、代外单位复印国家秘密载体时,应先验明《国家秘密载体准印证》,并对委托单位名称、批准人、经办人、复制载体名称、密级、保密期限、复印日期、份数等项目进行详细登记,以备后查。凡未持有《国家秘密载体准印证》者,应拒绝复印。

六、不准复印货币、各种有价证券以及反动淫秽作品。

七、对复印机要重视保密管理,定期进行保密检查,发现违反保密规定使用复印机造成泄密事件,除对当事人追究责任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传真机保密管理制度

一、根据《保密法》以及有关保密法规的精神制定本制度:

二、传真机必须指定思想好,保密观念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专门管理和操作。

三、利用传真机传输国家秘密载体(指密件、密报、资料、图表等)必须利用加密装置,并且必须履行审批登记制度。

四、传真机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保密检查的内容,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在传真机上加装其他部件或向境外传输信息,必须经分管领导批准。

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

一、根据《保密法》和(国保发[1998]1号)文件等有关保密法规精神,为保护计算机处理国家秘密安全,制定本规定。

二、涉密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掌握保密基本知识,熟悉保密法规。

三、计算机处理的秘密信息及载体(磁盘磁带和打印出的文件等),应视为“三密”件,由专人管理体制。

四、加秘密信息不得在加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中存销、处理、传递。

五、处理涉密的计算机,必须配置视频幅射干扰器机。

六、使用进口计算机处理国家秘密信息时,应当进行保密技术安全检查。

通信保密管理制度

一、为了维护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保密法》和有关保密法规制定本规定。

二、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涉及秘密信息的邮件应通过机要通信部门传递,不得用平信或挂号信邮寄。

三、国家秘密文件、资料不得寄给私人(包括领导),而应寄送保密室,由保密室统一办理登记手续。

四、在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情况下,使用电话机、对讲机、传真机、手机等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信息。

五、党政机关及重要会议场所,从境外购进或接受赠送的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如手机、电脑)以及其它物品,应当经安全保密技术检查后才能使用。

六、严禁在无加密装置的传真机上传输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向境外发传真必须经有关领导审批,办理登记手续。

七、用于处理国家秘密的电子计算机,必须配置防射干扰器。

上网发布信息保密管理制度

第一条 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网发布信息的保密管理工作实行“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

第二条 机关、单位在网上对外发布信息,实行保密审批制度,确保国家秘密不上网。

第三条 上网发布信息的保密审批由发布信息的机关、单位的保密组织指定一至二名政治上可靠、工作责任心强、对保密工作业务和本单位保密范围熟悉的党、团员负责初审,其保密组织负责人终审。

第四条 上网发布信息实行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包括:信息采集人、保密审查人、终审人以及信息上网时间。

第五条 严禁国家绝密、机密、秘密信息上非涉密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第六条 工作秘密、敏感信息等原则上不允许在非涉密的电子计算机网络上处理和对外公布,确需对外公布的,由单位主管领导严格把关,认真审批。

第七条 更改原对外发布的信息内容,也应进行保密审批和登记。第八条 上网发布的信息必须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并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 对违反规定擅自上网发布信息,造成泄密的,将依照保密法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计算机外存储器保密管理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的计算机外存储器,是指可移动的计算机信息存储器,包括计算机的软盘、U盘、光盘等。

第二条 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外存储器,必须定密。其定密的法定程序与纸介质的秘密文件资料定密方法相同。其密级按所存储信息的最高级确定标志。

第三条 涉密信息原则上不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存储于外存储器上的重要涉密信息必须进行备份,备份盘与正式盘同等管理。

第四条 存储涉密信息的外存储器,应在显眼位置贴上或标明“绝密”、“机密”、“秘密”等密级的记号,标明“严禁拷贝”字样,并按相应的密级文件进行管理。

第五条 存储过涉密信息的外存储器,不得降低密级使用,不得与存储普通信息的外存储器混用。

第六条 新启用存储涉密信息的外存储器或使用外来外存储器,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和杀病毒处理。

第七条 由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员”负责管理,不使用时应放置电脑密码文件柜内,不得随意丢放。

第八条 重要的涉密信息存储采用磁盘信息加密技术。磁盘信息加密技术可分为文件名加密、目录加密、程序加密、数据库加密和整盘加密等,具体应用可视磁盘信息的保密强度要求而定。

第九条 涉密的外存储器原则上不得外借,确需借阅某些文件、资料时,应经主管领导批准,办理登记手续。外借使用专用的外借盘,外借盘要标明“严禁拷贝”字样,借阅的文件、资料内容由负责保管的保密员拷贝到外借盘上。归还的外借盘除办理归还手续外,还要及时清除盘内的文件、资料,并对磁盘进行杀病毒处理。

第十条 涉密磁盘信息清除采用交流消磁法。可使用国家有关部门研制的磁盘消磁设备消磁,以防涉密信息泄露。

第十一条 涉密的外存储器销毁要经主管领导批准,并进行注销登记,可采用软盘、光盘粉碎机碾碎或敲烂后丢进焚化炉熔化。如果本单位没有条件进行处理的,应集中交到保密工作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对违反保密制度,丢失外存储器造成泄密的,将依照保密法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管理规定

第一条 要根据监管范围,确定本单位的监管计算机及其涉密等级(秘密级、机密级、绝密级),并在监管计算机上统一张贴相应的密级标识。

第二条 涉密计算机要指定专人管理,“谁管理、谁负责”,并按涉密等级设置开机密码和屏保密码(秘密级8位、机密级10位、绝密级12位)。

第三条 各单位新购置或确定监管的计算机应及时报同级保密部门备案,并安装监管软件。

第四条 已安装监管软件的计算机,未经保密部门同意,不得对监管软件进行卸载、删除或对计算机硬盘进行格式或,确因需要的,应报保密工作部门批准并重装监管软件。

第五条 已安装监管软件的计算机单机,必须拆除网卡、网线设备(笔记本电脑还需拆除或屏蔽无线传输设备)。

上一篇:向我亲爱的祖国致敬下一篇:18施工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