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的爸爸》教后反思

2024-07-18

《好学的爸爸》教后反思(通用14篇)

1.《好学的爸爸》教后反思 篇一

《好学的爸爸》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的是爸爸勤奋学习电脑,最终成了电脑高手,意在激励学生刻苦、努力学习知识。但是,这篇课文相对来说语言平淡,比较枯燥无味。特别是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由于和电脑接触不多,甚至有的孩子压根就没接触过,所以有的词对于他们而言比较枯燥难懂,比如“充电”、“业余电脑培训班”“再学习” 等。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这是老师在课堂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抓住文题,统领全文理解“好学”。

1.指导学生读课题,思考:从文章哪几个段落看出爸爸好学?学生基本上能找到是1到4节。

2.从这几节里再找找,看哪些句子能体现了爸爸好学?(我们读书时既要把书读厚,也要把书读薄)

学生找出了书上的句子后,反复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问:“好学”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是爸爸刻苦学习电脑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充电”。

对于“充电就是再学习呀”这句话中的“充电”这个词,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较少,不容易理解。当我问到他们,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有的小朋友捂着嘴巴笑着说她妈妈天天给电瓶车充电。这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说爸爸天天给手机充电,有的说爷爷给电动三轮车充电。呵呵,那我反问孩子:“爸爸给谁充电呢?”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给他自己充电。”

“充什么电?是电流吗?”孩子们一下都笑了“不是,那是很危险的。爸爸在学习电脑.”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

“就是再学习,”呵呵,孩子们说的多好啊。

三、从原有知识入手,理解词语。

文章最后一段“爸爸现在可真是电脑高手了!” 中的 “高手”这个词语在前面的课文中学过。我让学生想想哪篇文章写到了这个词语?他们马上就想到《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我接着又问:“谁是高手?”孩子们都说骏马是跑步高手。为什么说骏马是跑步高手呢?(骏马善于奔跑,奔跑的速度快)

然后我请学生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是电脑高手,学生很快找到第六自然段。从爸爸熟练的动作中,学生从心底佩服爸爸是个电脑高手。

通过回忆以前的课文,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入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一个理解词语的有效的方法。

2.《好学的爸爸》教后反思 篇二

一、从经验层面进行反思

(一) 反思教学亮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都会有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巧妙新颖的导入;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等。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 稍瞬即逝, 不由自主”, 如不利用教后反思及时去捕捉这些“偶得”, 就会留下很大的遗憾。把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便于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 反思教学“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教师应善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的方式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有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教学内容有没有做到精心选择;等等。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积极地从主观上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 总结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三) 反思教学机智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引发产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的思路。这里既有教师自己的“瞬间灵感”, 也有学生的“创新火花”, 可以拓宽今后的教学思路。如教学设计是否巧妙;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启发引导是否独具匠心;某一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有新意;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师生双边活动是否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四) 反思“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教师必须重新回顾一下教学过程。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及时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从理性层面展开反思

(一) 对课堂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 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应该反思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具体来说,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 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 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 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重技能的拓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 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 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合作交流、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 我们要坚持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 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 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反思

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反思课堂中是不是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 (1) 商场购物时:一家打折, 一家返券, 一家给予积分并有抽奖活动, 另一家赠送礼品, 如何选择? (2) 买彩票中奖问题;等等。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 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 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3.《高中函数的概念》教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函数概念 衔接 评课 反思

课题: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函数的概念》

课堂简要实录:

1、提出问题: 初中所学的基本函数,初中所学的函数概念。“Y=1”是不是函数?

2、创设情境:

例题1:关于炮弹发射的时间和高度变化问题;存在一个关系式。

例题2:关于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和时间变化问题;曲线图表示。

例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表格呈现。

设问:三种关系有哪些共同点?

3、引入新知:

函数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 x∈A。

4、概念辨析:

练习1:根据椭圆形对应关系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练习2:根据图像关系判断是否为函数;

练习3:根据表达式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函数:

① ② |y|=x ③ y=x 2 ④ y2 =x ⑤y2+x2=1 ⑥y2-x2=1

画出以上五种式子的图像来说明,他们是否为函数 。

5、能力提高:

提出问题:下列三个式子是否为函数?

6、补充知识:

1.判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求已知函数的定义域和特殊值;

3.函数三要素;

4.判断函数相等的条件;

5.引入区间的概念;

6.练习;

7.总结。

授课老师自述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函数的概念,是函数教学的第一课。函数这一内容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高中是从集合的角度定义函数,角度不同、高度更高。

对本节课的设计分两条线:

明线:对函数概念的教学,先回顾初中所学习过的函数以及函数的概念,再由“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导入新课;紧接着通过对三个实例(重点放在实例1)共同点的分析,归纳出函数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函数概念,设置问题“理解函数概念时关键要抓住哪几点?”,以及“三个实例中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吗?”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紧跟着让学生从对应关系(椭圆、表格)、坐标系中的图象、解析式三个角度进行思考辨析和练习。同时对初中学习过的三种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进行重新认识。接着导出了集合的区间表示法,最后对函数的三要素和函数相等作了简单的说明和判断。

暗线: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高考有何帮助”展开,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后续函数其他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主要体现在:

1.初高中函数知识一脉相承,但高中的角度更高,从集合角度来定义函数,让学生明白为何高中还要学习函数;

2.三个实例,以及椭圆框图表示函数关系、坐标系中的图象、解析式等,为后续函数的表示方法做铺垫;

3.通过探究函数的概念,使学生在以后学习复合函数时,学生能更好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和理解能力,这些能力都是高考中对学生考察的重点。

备课组内集体评课:

一、本节课存在问题:

1.课堂容量比较大,区间的引入比较突兀,该内容可以放到下一课的教学中;

2.辨析函数的例子课适当删减,其中有些例子难度过大,如“ ”两例;

3.课堂中学生多以口答方式参与课堂,课堂节奏过快;

4.课堂后半段的应用教学中,各个例子顺序可做适当调整;

5.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不是很足;

6.课堂引入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的三个实例可以进行适当更改,尽量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学生感兴趣的例子;

7.数学语言要精炼,精准;

8.为保持课堂节奏感,几何画板不宜使用太多。

二、建议和补充:

1.本节课的地位:承上启下。集合论下的函数概念以及为下阶段学习函数的性质、研究幂指对函数做铺垫。

2.为何要重新定义函数?是因为初中函数知识满足不了目前的需要,要从集合角度来研究函数。

3.课本上三个例子是为函数的表示做准备,也是对学生从小具有热爱科学、爱护环境、具有经济意识等要求;

4.“函”字的本来意思是盒子、信函,函数也有把自变量x通过信函送给y的意思。一说“函”为包含之意:y的变化包含在x的变化之中;

5.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最难的,如何水到渠成的将新概念引出是难点,全国卷较之广东卷难度更高,要求学生从知识要从本质上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4.好学的爸爸教案 篇四

共几课时

第几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爸爸”的好学精神。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认识新偏旁“食字旁”。

教学难点:读准读通顺长句。

教学

资源、课文插图生动地再现了父亲学习时的情景,神态刻画细腻,可引导学生对他的衣着、表情、动作进行观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当今社会里,终身学习已经成了每个人不能拒绝的选择,很多学生的家长可能也正在学电脑等,因此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一些直接的体验。

3、生字词卡片、小黑板等

预习

设计、借助拼音读正确一类字和二类字。

2、依据课后笔顺表会正确书空一类字,主动学习2个偏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4、阅读《新课程新习作》上的课文助读。

5、读了课文,和家长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好学的爸爸。

2、认识多音字“好”。理解“好学”的意思?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听老师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分部分指名朗读。

提出生字词

最近

吃完

晚饭

夹着

业余

光会

上网

资料

简单

键盘

现在

引导理解部分生字词的意思,重点讲“业余”、“上网”、“资料”。

3、巩固生字词。

三、指导书写。

近、吃、饭、光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好学的爸爸。

2、讲:“好学”的“好”是一个多音字,“喜爱”的意思。问:“好学”是什么意思?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爸爸怎么好学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爸爸很好学,每天晚上“充电”。

②爸爸上业余电脑培训半电脑。

③爸爸现在是电脑高手。

请小朋友分着来读读。

出示小黑板:谁会读的?

小朋友,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谁来说说这几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3、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自主学习“近”、“吃”、“饭”、“光”,记住字形,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学新的偏旁“食字旁”。

三、指导书写。

、教师范写。

2、说明:“近”的“走之”第二笔是一笔写成的。“吃”的“口字旁”要写得小一点。“饭”左右两部分各占一半。“光”要注意“小字头”的笔顺。

作业

设计

★抄写本课新学的生字。

★★为生字组组新词。

5.《好学的爸爸》教案 篇五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认识2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充电是再学习的意思,让学生从小懂得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爸爸的好学精神。

教学用具: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爸爸。小朋友谈谈自己爸爸的情况,生介绍。你们知道小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人吗?老师告诉你,他是一个好学的爸爸。教师在爸爸前板书:好学的。

2、教师讲好学的好是一个多音字,当读hào时组词为爱好、好学,当读hǎo时组词为好人、好事、好好学习。

3、小朋友齐读课题:好学的爸爸。过渡:小朋友爸爸怎么好学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好学、爸爸、最近、吃饭、夹着、资料、完了、业余、简单、键盘、现在、上网、光明。(加拼音)

(2)小朋友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3)小朋于如果把拼音娃娃去掉,你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读。开火车认读。读的真不错,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课文读流利,有感情。

(4)小朋友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7个自然段)现在我们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名7生读课文,找生给予评价。

(5)请小朋友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6)生汇报每段的主要内容。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业、光、吃、网、近,小朋友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好呢?请小朋友们看看、想想、说说。

2、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业、网:为了写得对称、美观,一定要安排好开始的两笔。业的两竖写在和竖中线等距离的两侧,第二面的起笔略高于第一笔。第三笔是侧点,第四笔是撇点 。网是半包围结构,偏旁部首是冂字框,里面是两个××,书写规则是从外到内。吃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是横折弯构,近是半包围结构,书写规则是从里到外。

3、小朋友请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认真描红,学生描红。

4、教师发字帖,小朋友请认真仿影,看谁仿的`同书上一样,生仿影。

5、小朋友有没有信心把汉字写漂亮,请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练写字姿势气功,生书写。

6、展评优秀作业。

四、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学生上讲台读生字词卡片,读一个放一个。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小朋友请自由读课文,互相交流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够明白。

2、学生提出问题估计较多,

教师预设以下几个问题:

(1)充电是什么意思?爸爸为什么要充电?三个充电为什么有两种标点符号?

(2)什么叫业余电脑培训班?

(3)上网啦,制图啦这后面的六个点是什么意思?

(4)爸爸好学表现在什么地方?

3、小朋友请继续读书,开展自由讨论。

4、小朋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朋友充电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吧!

5、爸爸不是早就会在电脑上打字了吗?为什么还要培训?请小朋友齐读第四自然段,指名回答。谁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小朋友,在电脑里还能学习什么?谁来说说,指名说。那你们现在知道六个小点的作用了吧?它是省略号,表示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6、揭示练习题。

(1)小朋友下面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①你不是早就会在电脑上打字了吗?

②这还不简单!生讨论后交流。

(2)读下面的两组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①A、光会打字是不够的。

B、光会打字是远远不够的。

②A、爸爸把我要找的资料找到了。

B、爸爸在电脑前敲了几下键盘,鼠标点得飞快,一会儿就把我要找的资料找到了。

生讨论后交流。

三、朗读指导

1、出示下列句子。

(1)爸爸说:充电就是再学习呀。

(2)我说:你不是早就会在电脑上打字了吗?

(3)我说:爸爸,你能帮我从电脑上找一点骑牛比赛的资料吗?

(4)这还不简单!

2、各自练习朗读,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进步最大的小朋友,请大胆举手要求朗读。

3、学生读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给予鼓励。

4、学生继续体会、朗读,指名朗读全文,师生评议。

四、写字指导

1、教师出示:饭、完、爸、学,小朋友我们怎样才能把这四个字写好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生观察。

2、教师范写:爸。小朋友,爸是上下结构。父字头,张开的幅度要比写独体字时大些,以便覆盖住下面的巴。小朋友请你们练一练,生练习。

3、小朋友我们在书写汉字时一定要看清字的结构,记住字的笔顺,一笔一划照着字帖描,再认真书写,请小朋友在书上认真描红,拿出字帖请认真仿影。

4、小朋友有没有信心把汉字写漂亮,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练习书写。

6.《好学的爸爸》 之五 篇六

学电脑 电脑的用处大

又 敲打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生字、说话、写笔顺数笔画、写出带有某一偏旁的字然后组词。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上一课写的是“爸爸”学外语的`事。这一课又是写“爸爸”的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 范读课文

1. 边听边思考。

课文写好学的“爸爸”做了什么事?

2. 听后回答,相机出示:电脑。

学习“电”、“脑”:指名认读、指导扩词、指导写法、学生描红。

3.看图认识电脑。

三.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四. 检查自学情况

1. 抽读生字。

2. 检查难读的句子。

3. 指名读课文。

五. 作业

1. 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2.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写字。(电、脑)

4. 写笔顺,数笔画。

电――――――画。

脑――――――()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读生字卡片。

2. 指名读课文。

二. 讲读课文

1. 细读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理解“迷”的意思。

(3) 指导朗读。

(4) 齐读。

2. 讲读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

(2) 边读边想: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爸爸”打电脑的?哪几句话是写我和“爸爸”的对话?

(3) 读后回答。

(4) 理解一、二句话。

a. 指名读。

b. 看实物,认识“键盘”、“屏幕”。

c. 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爸爸”迷上了电脑?

d. “爸爸”是怎么打电脑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

“嗒嗒嗒嗒”是什么声音?“随即”可以换成什么词?

“嗒嗒嗒嗒”、“随即”说明了什么?

e. 指导读一、二句话。

(3)理解三、四句话。

a. 指名读。

b. 理解“爸爸”的话。

出示“爸爸”的话。提问:“爸爸”说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讨论:电脑还有哪些用途?为什么说“今后我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它”呢?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么想的?

c. 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3. 讲读第二自然段。

(1) 齐读。

(2) “又”、“敲打”说明了什么?

三.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习用“用处”、“真行”练习说话。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说说电脑有哪些用途?

2. 指名朗读课文。

二. .总结全文

1. .总结:这一课通过写“爸爸”学电脑的事,进一步说明了“爸爸”爱好学习。

2. 齐读课文。

三. 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用生字扩词。

2. 识记字形。

3. 指导书写。

4. 练习在书上描红。

四. 作业

1. 练写生字。

2.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再组词。

王-----()月-----()亻----()彳----()

7.王维《使至塞上》教后反思 篇七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教参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选录的王维《使至塞上》, 言及诗歌思想, 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说作者的思想是复杂难言的, 暗藏遭弃的不满云云, 对此说, 我颇不以为然。

由于发“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慨叹而真正被弃了 (孟浩然因写此句而引得皇帝不爽, 遭贬谪) 的明鉴, 就发生在他的内署, 因此, 王维是不会纠结在其中的。带着牢骚上路, 一路上可不能呕吐对明主的辛词辣味。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开元二十五年 (737) 春,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 王维奉唐玄宗之令轻车简从, 出塞赴凉州宣慰。单车问边, 也是被“明主弃”的一个变相。然而, 这一趟若是抑郁上路, 辜负旷漠粗粝雄浑的景致的同时, 怕也会折杀代天慰问的官威。他的游记里, 你除了捡拾到偶尔的人生如寄的感觉外, 国朝盛世的底蕴还是蛮足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教参上说他像“征蓬”一样随风飘去, 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 这是无根无依的身世的自叹。古诗中说到蓬草, 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 (其二) 所谓“转蓬离本根, 飘飖随长风”;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李商隐《七律》“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然而, 征蓬, 不是转蓬, 怎么就漂泊随风了呢?“征”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 而且体现极具主动性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更与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写的“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州蓬”中的“散蓬”是迥然不同的。我曾驱车北去宁夏, 时值秋日, 那柏油路旁的蓬草还真就被飞车的气浪挟裹, 团团翻转。我们且换一个角度, 使者要奉命问边, 离开京畿之地, 行色匆匆, 便有那代表去年秋日的蓬草, 随着马车滚动, 和着尘埃, 炫示出来自朝廷的声音。又言像“归雁”一样孤独。“归雁”也是季节的信使, 早就把我要到来的消息写满胡天。“归雁”的“归”, 是回归的归, 归属的归, 归宿的归。我是归雁, 顺应季候之变, 听从时世之遣, 进入属于自己的领地, 断然没有遭放逐的无奈, 多的是一朝解脱后的自由与释然。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烟因孤而直, 日因落而圆。雄奇壮美的塞外景致, 也只有在问边的“机遇”中才有幸领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那些忙碌于朝会和权谋的人, 是断然没有欣赏奇景的时机和心机的。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有人把这句解如急于见到都护而不得的焦躁不安。到了萧关, 不见都护, 候骑禀报说:“你要见我们都护, 还远着呢, 他在遥远的燕然山。”我们便想到作者是何等的失望和泄气, 怎么这么远了还看不到都护呢?还得走多远啊?于是, 叹气、懊恼……且不说这种想当然会使这次问边之行陡增无趣, 便是与上联联系起来看, 义脉就断裂了。这么奇异的景致, 作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厌烦?实际上,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觅封侯”?杀敌戍边, 立功边陲, 一直是有志男儿的梦想。“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勒石, 是边疆将士的追求。都护在燕然, 这是对广袤国土的自豪感和盛世主流意识的宣泄。看不到丝毫的疲敝与无奈。

综上, 与其说本诗情愫幽微难言, 倒不如解读成:这是王维在仕途坎坷时慨以当慷的一曲大风歌。

摘要:教参说王维诗《使至塞上》有遭到贬弃的幽怨情感, 作者思想复杂难言。考其处境及时代背景, 参研盛唐诗歌炫示的主流意识, 诗句字里行间涌动着壮美豪迈的诗情, 非暗嗔的幽怨作而是慷慨的大风歌。

8.《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篇八

“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要是这时能下雨,干旱就解除了,人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多好、多朴实的愿望啊。”——面对干旱,“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雨下了下来”要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星星普照人间”更有现实意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充分朗读,体验情感

1 初读,触发感觉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无论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2 品读,抒发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指导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所体会到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3 全读,领会思想

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指导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以及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或“领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肢体语言。最佳办法就是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用配乐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调动情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朗读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引导想象,感悟真谛

1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有的课文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如《七颗钻石》这一课,可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可利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 发挥想象,表现情感

9.语文《好学的爸爸》教案设计 篇九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注意多音字“好”的读音。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爸爸”的好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

指导学生朗读和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好学的爸爸。

2、讲“好学”的“好”是一个多音字,“喜爱”的年意思。问:“好学”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

3、“好学的爸爸”这一课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谁?

过渡:爸爸怎么好学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读。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爸爸很好学,每天晚上“充电”。(第一自然段)

②爸爸上业余电脑培训半电脑。(第二到六自然段)

③爸爸现在是电脑高手。(第七自然段)

(2)分部分指名朗读并提出生字词

(3)引导理解部分生字词的意思,重点讲“业余”、“上网”、“资料”。

3、巩固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自主学习记住字形,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学新的偏旁并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记住字形的方法。

三、作业。

1、读读、写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句子是写爸爸好学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学生上讲台读生字词卡片,读一个放一个

2、先猜字谜后写字:

二、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互相交流已经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够明白。

2、学生提出问题估计较多,教者可梳理出以下几个:

(1)“充电”就是“再学习”的意思吗?三个“充电”为什么有两种标点符号?

(2)《好学的爸爸》为什么很少写爸爸是怎样好学的?

(3)什么叫“业余电脑培训班”?

(4)“上网啦,制图啦……”这后面的六个点是什么意思?

学生继续读书,开展自由讨论。下面的内容视学生理解程度有选择地讲解。

问题:①什么叫充电?②爸爸为什么要充电?③业余指工作时间以外。④“……”叫省略号,表示不需要全部说出来。

3、揭示练习题。

(1)下面两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①你不是早就会在电脑上打字了吗?

②这还不简单!

(2)读下面的两组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①光会打字是不够的。光会打字是远远不够的。

②爸爸把我要找的资料找到了。

爸爸在电脑前敲了几下键盘,鼠标点得飞快,一会儿就把我要找的资料找到了。

(3)学生再次读书,开展讨论交流,指名当众回答,师生共同评述后教师小结。

三、作业

1、填空:我的爸爸很(),最()()吃()晚(),()夹着包往外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用下列生字扩词:好近业网现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1、出示下列句子。

(1)爸爸说:“充电就是再学习呀。”

(2)我说:“你不是早就会在电脑上打字了吗?”

(3)我说:“爸爸,你能帮我从电脑上找一点骑牛比赛的资料吗?”

(4)“这还不简单!”

2、各自练习朗读,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进步最大的小朋友,请大胆举手要求朗读。

3、学生读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体会。教师小结。

4、学生继续体会、朗读,指名朗读全文,评议。

三、写字指导

1、怎样才能把下面这些字写好呢?请小朋友们看看、想想、说说。

2、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业、网:为了写得对称、美观,一定要安排好开始的两笔。“业”的两竖写在和竖中线等距离的两侧,第二面的起笔略高于第一笔。第三笔是侧点,第四笔是撇点。

完、学:给关键笔画定好位。“完”的第一笔、“学”第二笔要写在竖中线上。

爸:上下结构。“父”字头,张开的幅度要比写独体字时大些,以便覆盖住下面的巴。

四、作业。

1、练习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12、好学的爸爸

充电

(再学习)

要学的东西可多

找资料一会儿就------

10.《好学的爸爸》听课感想心得 篇十

周三语文大教研,我们学习了季蓉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好学的爸爸》。本课主要讲了小作者的爸爸很好学,每天一吃完晚饭就到业余电脑班学习。

听完后总感觉这节课缺少了一些低年级语文课的“语文味”:课堂上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引导的多,说的多,教的多,学生疲于应付,更谈不上让学生质疑和问难了。一堂课下来,我们听的很累,相信学生也是。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缺乏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实,语文就是学语习文。课堂上老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因此,我觉得,老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上,让朗读、识字、听话、说话、写话等训练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季老师准备的很多,比如用“一就()”来造句说话,“春天到了,话开了,有()、()、()……真好看啊!”也是练习说话,简单机械地重复,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但不是什么地方都需要,也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用。这简单的.背后蕴含着老师的独具匠心。

低年级语文课应该是快乐简单的课堂,不要上的那么累,也不应该上的累,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制定出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目标,要有趣味性,要让孩子感觉到上语文课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否则,等孩子失去了兴趣,那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11.函数应用题的复习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十一

2013年江苏高考的第18题是以登山中乘索道与步行的关系为背景,第(1)问是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教材上配置了很多这样的例习题,第(2)问是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5习题13中的第8题变形而得,主要是把余弦定理与二次函数的最值结合起来考查,第(3)问是初中行程问题的变式,主要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该问对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能力要求.题目取自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三个设问清新自然,新颖程度逐渐增强,能力要求逐级提高,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可见,应用题的复习必须加强课程规划和设计,首先要找到良好的应用题素材,该题的命制方法值得借鉴,即挖掘教材的内隐性素材,并加以嫁接、改造和拓展;其次在策略上既要强调平时教学的渗透,又要通过专题复习得以强化,同时教学要求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自信心.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设计了这节函数应用题的复习课,供同行研讨.

1教材函数应用题的梳理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函数应用题自然在教材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函数应用题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常客就不难理解了.以苏教版为例,必修1第3章第4节专门设计了“函数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一些经济学中的常见概念,如成本、收入和利润等,也涉及到一些物理模型的应用;必修4第1章第3节设计了三角函数的应用,主要涉及摩天轮旋转、港口水深的变化、物理中的简谐运动等问题;必修5的第1章第3节有解三角形的应用,主要涉及测量、追击和物理中矢量的分解与合成等问题;必修5的第3章第4节主要涉及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函数应用题;选修2-2第1章第4节是“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见,随着教材的不断延伸,函数应用题始终围绕“设自变量、列解析式、写定义域、求最值”的思路不变,只是求最值的要求不同.因此,函数应用题的起始复习课,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从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意图分析

2.1创设问题情境,引动学生参与

问题1如右图,某人驾驶摩托车在某一高处作飞越训练,人车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关系是:y=-112x2+43x+203.则摩托车飞越的最远距离为m.

学生求解:令y=0,即-112x2+43x+203=0,

化简得x2-16x-80=0,

x1=20,x2=-4(舍去),

故摩托车飞越的最远距离为20m.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为了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课的内容上来,设计一个与学生兴趣相符的问题作为引入,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该问题的背景是弹道曲线,数学含义是函数零点,学生只需用好题中所给的模型即可获解,属于数学应用最基本的要求.本题与2012年江苏高考题第17题类似,由于难度适中,因而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问题2同学们站在什么位置看黑板上方的国旗最清楚?

设计意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这里,看得最清楚的数学含义就是视角最大,但由于这是个“原生态”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把它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需要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猜测到验证、设计到测量、计算到解释,几乎经历数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探索能力.

从课上的效果来看,学生反应积极热烈.大家的观点一致从站在正对国旗,到进一步认为站在大概第三张座位的位置,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和判断.如何从数学的眼光考查这个问题呢?学生从画图设计开始,把国旗上沿、下沿及观察者抽象到一个截面中,并分别记作A、B、C,测量它们离地的高度,这样就归结为△ABC中,过C作CD⊥AB,D为垂足,CD为多少时,∠ACB最大?为了简化书写,分别把AD、BD的长记为a、b,设CD=x,这样便把这个实际问题转换为一个数学问题了.

在解决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余弦定理或向量的夹角公式得出cos∠ACB=x2+aba2+x2b2+x2,但在求最值时遇到了极大的麻烦;有的同学从正切两角差的公式得出tan∠ACB=(a-b)xx2+ab,利用基本不等式或求导的方法,很快求得当x=ab时,∠ACB最大.

提问1:能否从几何的观点对求出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根据CD2=DA·DB得出CD与△ABC的外接圆相切时视角最大,由于是从数和形两个不同的维度得出相同的结论,因而学生反应热烈,掀起了第一次教学高潮.

提问2:大家在教材上见过这一几何图形吗?

或许是遗忘的原因,开始学生没有反应,于是引导学生打开教材,在必修5基本不等式应用的习题34第11题:有一壁画,最高点A处离地面4m,最低点B处离地面2m.若从离地高15m的C处观赏它,则离墙多远时,视角θ最大?只是教材上已把数据测量好了.此时,由于学生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因而欣喜之余,再次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评注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基本策略,也是复习教学选题的重要原则.通过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数学应用的价值,此外,通过不同解题方法的选择、比较和评价,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2归纳总结提炼,体悟建模本质

设计: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你能否归纳总结求解应用问题的主要流程吗?endprint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加以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提炼观点的水平差异较大,但大致都体悟到了数学建模、用模的本质.一类学生针对函数应用题的特点,概括为阅读理解、设元转化、求解析式和定义域、求解并作答问题;另一类学生提炼相对宽泛一些,总结为弄清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解决、回归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如何获取、浓缩、分检和重组信息,如列表、画图、分类、设元、列式等,从而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

2.3独立解决问题,感悟方法运用

问题3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每年投入成本05万元,此外每生产100件这种产品还需要增加投资025万元,经预测知,市场对这种产品的年需求量为500件,且当出售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为t百件,销售所得的收入约为5t-12t2(万元).

(1)若该公司的年产量为x百件(x>0),试把该公司生产并销售这种产品所得的利润表示为年产量x的函数.

(2)当该公司的年产量多大时,当年所得利润最大?

(3)要使公司不亏损,年产量应生产多少?

设计意图成本、收入和利润的概念,在必修1教材上26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并不陌生,课上发现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建模时忽视了x>5时,利润y=5×5-125-05-025x,从而没有找到分段函数的模型,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应该说本题植根于教材,又有所发展,体现了良好的教学导向.

问题4某银行准备新设一种定期存款业务,经预测,存款量与存款利率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k>0),贷款的利息为48%,若存款利率小于贷款利率,且银行吸收的存款能全部放贷出去,问存款利率为多少时,银行可获得最大效益?

设计意图利率的概念学生较为熟悉,但对银行的基本盈利模式——利息差,许多学生却不太清楚.设存款利率为x,则存款量为kx2,故银行获得的利润y为贷款的总利息减去存款的总利息,即y=0.048kx2-x·kx2,利用求导法即可获解.

2.4彼此交流收获,共享经验成长

设计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性的小结,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对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问题作整理性的小结,理清了应用题教材的脉络;有的则谈了数学建模的流程图对解题的引领作用;也有的同学提出课后要加强数学阅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问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等,多位同学的收获纵横交叉,互为照应,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总结.

设计2:课后请你自编一道函数应用题,鼓励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出一道原创题,也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料的某个问题出发加以改编,但要提供原题,注明出处,以考查改编的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每人自编一道应用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创作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好地把握解决应用题的核心环节,起到解答者与命题者“心理换位”的作用.

评注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这次自编应用题的完成情况看,虽然多数题尚显稚嫩,甚至只是模仿课上的例题,但学生宽泛的视野,还是让人感悟到教学相长的哲理,这或许正是应用题教学的源头活水.

3应用题教学后的反思和感悟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都是先讲解应用题的要求和步骤,再列举若干常见的题型,并讲解相应的解题套路,最后作强化练习.这样训练似乎也挺扎实,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框在限定的区域内,因而一旦遇上难以对上套路的新问题,便显得束手无策.本堂课的设计,把数学建模和应用解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有序和谐地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探索意念被唤起,建模思路被激活,讨论兴趣被激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智的历练.

笔者期望通过应用题的教学,逐步让学生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阅读是求解应用题的基础,要从粗读阶段通过图表、设元等途径,分析、检索、加工、储存和浓缩信息,逐步过渡到精读阶段,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模型.当然应用问题常涉及字母运算或较大数字的计算,因此运算的合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通过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教学和测试中要适度控制数学建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课后尝试自编题目,的确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每学期坚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可以激发学生研究和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当然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加以组织,力求做到引导在先,要求适度,激励为主,成果共享.

作者简介华志远,1964年10月生,曾获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发表论文100余篇.endprint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加以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提炼观点的水平差异较大,但大致都体悟到了数学建模、用模的本质.一类学生针对函数应用题的特点,概括为阅读理解、设元转化、求解析式和定义域、求解并作答问题;另一类学生提炼相对宽泛一些,总结为弄清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解决、回归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如何获取、浓缩、分检和重组信息,如列表、画图、分类、设元、列式等,从而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

2.3独立解决问题,感悟方法运用

问题3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每年投入成本05万元,此外每生产100件这种产品还需要增加投资025万元,经预测知,市场对这种产品的年需求量为500件,且当出售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为t百件,销售所得的收入约为5t-12t2(万元).

(1)若该公司的年产量为x百件(x>0),试把该公司生产并销售这种产品所得的利润表示为年产量x的函数.

(2)当该公司的年产量多大时,当年所得利润最大?

(3)要使公司不亏损,年产量应生产多少?

设计意图成本、收入和利润的概念,在必修1教材上26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并不陌生,课上发现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建模时忽视了x>5时,利润y=5×5-125-05-025x,从而没有找到分段函数的模型,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应该说本题植根于教材,又有所发展,体现了良好的教学导向.

问题4某银行准备新设一种定期存款业务,经预测,存款量与存款利率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k>0),贷款的利息为48%,若存款利率小于贷款利率,且银行吸收的存款能全部放贷出去,问存款利率为多少时,银行可获得最大效益?

设计意图利率的概念学生较为熟悉,但对银行的基本盈利模式——利息差,许多学生却不太清楚.设存款利率为x,则存款量为kx2,故银行获得的利润y为贷款的总利息减去存款的总利息,即y=0.048kx2-x·kx2,利用求导法即可获解.

2.4彼此交流收获,共享经验成长

设计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性的小结,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对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问题作整理性的小结,理清了应用题教材的脉络;有的则谈了数学建模的流程图对解题的引领作用;也有的同学提出课后要加强数学阅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问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等,多位同学的收获纵横交叉,互为照应,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总结.

设计2:课后请你自编一道函数应用题,鼓励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出一道原创题,也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料的某个问题出发加以改编,但要提供原题,注明出处,以考查改编的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每人自编一道应用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创作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好地把握解决应用题的核心环节,起到解答者与命题者“心理换位”的作用.

评注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这次自编应用题的完成情况看,虽然多数题尚显稚嫩,甚至只是模仿课上的例题,但学生宽泛的视野,还是让人感悟到教学相长的哲理,这或许正是应用题教学的源头活水.

3应用题教学后的反思和感悟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都是先讲解应用题的要求和步骤,再列举若干常见的题型,并讲解相应的解题套路,最后作强化练习.这样训练似乎也挺扎实,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框在限定的区域内,因而一旦遇上难以对上套路的新问题,便显得束手无策.本堂课的设计,把数学建模和应用解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有序和谐地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探索意念被唤起,建模思路被激活,讨论兴趣被激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智的历练.

笔者期望通过应用题的教学,逐步让学生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阅读是求解应用题的基础,要从粗读阶段通过图表、设元等途径,分析、检索、加工、储存和浓缩信息,逐步过渡到精读阶段,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模型.当然应用问题常涉及字母运算或较大数字的计算,因此运算的合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通过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教学和测试中要适度控制数学建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课后尝试自编题目,的确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每学期坚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可以激发学生研究和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当然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加以组织,力求做到引导在先,要求适度,激励为主,成果共享.

作者简介华志远,1964年10月生,曾获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发表论文100余篇.endprint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加以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学生提炼观点的水平差异较大,但大致都体悟到了数学建模、用模的本质.一类学生针对函数应用题的特点,概括为阅读理解、设元转化、求解析式和定义域、求解并作答问题;另一类学生提炼相对宽泛一些,总结为弄清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解决、回归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如何获取、浓缩、分检和重组信息,如列表、画图、分类、设元、列式等,从而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

2.3独立解决问题,感悟方法运用

问题3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每年投入成本05万元,此外每生产100件这种产品还需要增加投资025万元,经预测知,市场对这种产品的年需求量为500件,且当出售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为t百件,销售所得的收入约为5t-12t2(万元).

(1)若该公司的年产量为x百件(x>0),试把该公司生产并销售这种产品所得的利润表示为年产量x的函数.

(2)当该公司的年产量多大时,当年所得利润最大?

(3)要使公司不亏损,年产量应生产多少?

设计意图成本、收入和利润的概念,在必修1教材上26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并不陌生,课上发现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建模时忽视了x>5时,利润y=5×5-125-05-025x,从而没有找到分段函数的模型,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应该说本题植根于教材,又有所发展,体现了良好的教学导向.

问题4某银行准备新设一种定期存款业务,经预测,存款量与存款利率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k>0),贷款的利息为48%,若存款利率小于贷款利率,且银行吸收的存款能全部放贷出去,问存款利率为多少时,银行可获得最大效益?

设计意图利率的概念学生较为熟悉,但对银行的基本盈利模式——利息差,许多学生却不太清楚.设存款利率为x,则存款量为kx2,故银行获得的利润y为贷款的总利息减去存款的总利息,即y=0.048kx2-x·kx2,利用求导法即可获解.

2.4彼此交流收获,共享经验成长

设计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性的小结,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对函数应用题的常见问题作整理性的小结,理清了应用题教材的脉络;有的则谈了数学建模的流程图对解题的引领作用;也有的同学提出课后要加强数学阅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问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等,多位同学的收获纵横交叉,互为照应,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总结.

设计2:课后请你自编一道函数应用题,鼓励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出一道原创题,也可以从教材或课外资料的某个问题出发加以改编,但要提供原题,注明出处,以考查改编的程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每人自编一道应用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创作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好地把握解决应用题的核心环节,起到解答者与命题者“心理换位”的作用.

评注美国教育家布鲁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这次自编应用题的完成情况看,虽然多数题尚显稚嫩,甚至只是模仿课上的例题,但学生宽泛的视野,还是让人感悟到教学相长的哲理,这或许正是应用题教学的源头活水.

3应用题教学后的反思和感悟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都是先讲解应用题的要求和步骤,再列举若干常见的题型,并讲解相应的解题套路,最后作强化练习.这样训练似乎也挺扎实,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框在限定的区域内,因而一旦遇上难以对上套路的新问题,便显得束手无策.本堂课的设计,把数学建模和应用解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有序和谐地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探索意念被唤起,建模思路被激活,讨论兴趣被激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智的历练.

笔者期望通过应用题的教学,逐步让学生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阅读是求解应用题的基础,要从粗读阶段通过图表、设元等途径,分析、检索、加工、储存和浓缩信息,逐步过渡到精读阶段,建立起合适的数学模型.当然应用问题常涉及字母运算或较大数字的计算,因此运算的合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通过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教学和测试中要适度控制数学建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课后尝试自编题目,的确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每学期坚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可以激发学生研究和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当然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加以组织,力求做到引导在先,要求适度,激励为主,成果共享.

12.《好学的爸爸》教后反思 篇十二

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渐渐远离了多媒体的热闹,渐渐没有了音乐的喧嚣,也渐渐摒弃了一些形而上的拓展。课堂上,我只是静静地带着学生在文章中穿枝拂叶,在字里行间玩味、品析、感悟。

我戏称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从“偶像派”向“实力派”的转型。

这节课就是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一个明证。

一、在文本中寻找巧妙的“关联点”,以此串构课堂。

这节课的设计,我从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入手“切入”,紧扣住“依依不舍”一词,追问“为什么会对南极依依不舍呢?”,以这个主问题为抓手,串起了文章写作手法中首尾呼应的问题,串起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景、人、情。

课堂的收尾,我仍紧紧扣住最后一小节,这样,既做到了首尾呼应,又总结了全文,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品味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从一个板块到另一个板块的学习,我尽可能找到关联点,自然过渡,巧妙转折。例如从“景”到“人”的过渡,我就抓住“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他们抬着器材、建筑材料,穿梭似的飞跑着……”,对这段话中的“他们”进行提问:“他们是谁?”从而自然过渡到“他们”是科考队员们,是“南极人”。

串构,就是串联和结构的意思。串构既包括课堂的切入和收束,更包括过渡和照应。串构的关键在于敏锐地发现各种“关联点”。串构是形式,串构也是“小技”。我认为,正如《三个太阳》这样一篇人物通讯富有文学性一样,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一次富有文学意味的愉悦之旅,课堂设计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起承转合如珠联璧合的审美艺术建构。

二、在设计中体现活动的“多样化”,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活动的内容较广,包括把文本读好并借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等方面。

语文课堂,应以设计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为主。鉴于这种思想,我认为,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上,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言,小组合作交流、质疑、补充,教师倾听、点拨、归纳,如此多样丰富的语文活动让整节课显得活泼灵动。

这种多样化还体现在语文活动的设计方面。

这节课比较新颖的一个活动是让学生为所给图片配文章中的文字。学生对南极很陌生,借助图片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了解南极。但,语文课毕竟不是地理课,也不是美术课,这些图片如何有效地为语文课所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要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的要求,而我设计的这个语文活动恰好能培养学生根据文本概括要点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对文字比较熟悉,并能把握其要点,才能与图片配得完美。

再有,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形容一位‘南极人’”的提问,既培养了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的习惯,又训练了他们准确概括的能力。

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不等于活动设计的眼花缭乱,也不等于活动形式的千变万化。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一是要体现文本展开的变化特点,关注文本的显著特质;二是要通过变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三是要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体味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

三、在对话中紧扣“文学性”,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通讯。孙绍振先生在他的《如是解读作品》中说:“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此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其特殊性。”

《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有着与一般通讯相似的地方,如真实性、及时性,但在文学性这一点上,又与其他通讯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重在对这篇通讯的文学性进行把握。

其一,这篇文章的构思很巧妙,以一位女画家的眼光来写南极景、写这群“南极人”,定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以画家的笔触来表达在南极的感受———画三个太阳,这既符合画家的身份,又使人回味无穷。

其二,文章是以时间作为行文线索的,小标题是其最显著的标志。同时,如果深入钻研文本,就会发现文章的写景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由陌生到渐渐熟悉到欣赏再到不舍的顺序。这也是文章构思的巧妙之处。

其三,以画家的眼光选材,以“美”的标准选材,写出一些前人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这也是一般通讯所不及的。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抓住了这些,也就紧扣了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学习之源。

“语文味”还意味着带领学生在辨析中、品味中体会语言文字之妙。

例如“‘终于’能否改成‘就’?”,我在追问中让学生比较这两个词的差异,让他们品味文字的妙不可言。

无论是对南极景的欣赏、感悟,还是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我都能紧扣文本展开,避免“空对空”的分析,力争使学生概括出的内容有理有据。这个“理”和“据”,就是文本。

例如,学生说到考察队队长的“流泪”,我就追问下去,为什么而流泪?联系到前面内容中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呕心沥血”等词句,学生自然不难推想出他的泪里含有民族的自豪感、喜悦和创业的艰难等意味。

语文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反省我的这堂课,主要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是太在意整节课的完整,忽视了每一个生成点的精彩。

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因为多媒体的运用而束缚了学生的动态生成。这节课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多媒体的预设性太强,一环扣一环,我担心学生的回答离开了自己预设的环节,就不能充分展开,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整节课形式上的完整与完美,因而放不开手脚让学生充分思考与发言。

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而非教师的精彩。

反观自己的课堂,正是少了那种气度和挥洒自如,却多了禁锢和匠气。

二是备课时对文本的研读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实这一点与前一点是相通的。如果对文本的挖掘能再深一些,视野再广阔一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可能会更大一些。

13.《比的应用》教后反思 篇十三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的应用》教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的应用》教后反思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如果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因此这部分内容与分数乘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行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课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些求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练习,为以下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教师紧紧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以3:2是谁与谁的比、播种面积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为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都用分数解答,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可以用整数的思路,也可以用分数的思路,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练习的层次的安排上,教师不满足于教材中的基本练习,而是在完成这些练习之后,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练习设计的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例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篇十四

1. 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情味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2. 体味文言散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 感受作者在记叙中蕴含的绵绵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味归有光散文“浅语皆有致”的风格。

【教学方法】

1.活动法。

2.延伸法。

3.比较法。

【教学设计】

一、文体解读

志:也称“记”,是一种记事或人的文体。

表达方式:记人、绘景、抒情。

二、文本研习一

记人:先妣、大母、亡妻。

1.活动设计一

请找出一处动人的细节描写,要求:①把这处细节描写译成现代汉语。②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⑴先妣

动作描写: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于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轻叩门扉与轻声询问活画出母亲的关切,更表现其贤慈与教养。普通一块门板,轻轻一声叩问,刻画出母亲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一扇小门、一段往事,一声啜泣,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切切的悲悼和深深的钦敬。

⑵大母

语言描写:①“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话语简单却是多么语重心长。祖母切切的激励、殷殷的期望、浓浓的深情饱含在这简而淡的话语中,撞击着作者和读者的心坎。正是这“一笏”,绾结着两代人中兴家业的梦想,牵系着作者思念故去祖母的心情,也勾连着未能实现祖母梦想的深切悔恨。

⑶吾妻

①动作描写:“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语言描写:“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还有阁子中的人,以及他们在阁子中亲密无间的生活。

2.学法指导

细节传情:撷取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

三、拓展阅读

1.活动设计二

请找出《寒花葬志》(原文略)与《项脊轩志》不同的刻划人物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⑴外貌描写

“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写寒花初来时的打扮,记其稚态可怜。

⑵神态描写

①“即饭,目眶冉冉动。”写寒花吃饭时的神情,言其憨态可笑。写出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

②“笑之。”写魏孺人称许婢女而嘲丈夫。

③“又指予以为笑。”写魏孺人引丈夫而共笑婢女。写出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风神,也写出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情趣。

2. 手法小结 细节寄情。将其体验过的感情诉诸笔端,不借表白,而凭形象。形象由细节而出,感情借细节而生。

四、文本研习二

绘景:风景、物体。

1.活动设计三

请你找一处喜欢的写景片断。要求:①诵读这个写景片断。②结合片断评析其手法。

⑴ 景中含情:“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作者笔下“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他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

⑵ 寓情于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家的庭院是家族由盛而衰以致分崩离析的见证。庭院隔离、家庭变迁,让作者触目伤怀,但作者避开正面叙写妯娌结怨、叔伯争执、群儿相恶的家庭矛盾,而通过一“庭”这个“物”的前后变化,步步铺垫、层层推进,侧面写出了一个大家庭家道中落、人各自顾的悲凉惨淡,细细读来让人扼腕叹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

⑶ 移情于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忽然添上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它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这种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方法省去了大量直接叙写、抒情的语句,但又最能触人心怀、动人心弦、勾人心思,起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这种写法,正如古典诗词的以景结情、点情染景、宕出远神的艺术手法,使情感的走向更趋不直不露、委婉迂曲。

2.学法指导

⑴景物传情:包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风景、物体的描写,它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

⑵手法分类:

景中含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

3.活动设计四(链接)

请找出一处较含蓄的抒情语句,补写出它省略的浓浓情感。(20字左右)

内敛收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却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只用了“室坏不修”四个字。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蜜语。祖母死了,母亲没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

五、规律小结

1.体味风格

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委婉的——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

内容上,与日常生活贴近,情意绵绵;形式上,素朴清淳,不饰雕琢而风韵超然,语淡情浓。

2.后人评价

①桐城派作家姚鼐评论:“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②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③汪曾祺评价:“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六、专题总结

归有光为文追求“独出于胸臆”,浅语皆有致。“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

七、 布置作业

找出袁宏道《西湖》与《项脊轩志》写景的相近点与特别处,简要评价其表达效果。

⑴特别处:浓墨重彩

①“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呈现繁华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异彩、姹紫嫣红的春色。

②“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表现游人罗纨之盛,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

③“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达到“浓媚”即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

⑵相近点:轻描淡写

作者并未大肆渲染,而是惜墨如金,以淡雅的笔写出神韵:“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怎样特殊的一种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想像。“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

⑶比较归纳

与写“为春”笔墨之浓艳不同,写“为月”用的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越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越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这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手法。

八、教后反思

文言文阅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设计时想在人文性上做些尝试。而对文言笔记文体的准确定位,使教学目标的设定贴合学情。

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活动体验的结合。起初设计时追求教学流程的流畅完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感悟时间,学生的理解和体悟流于浅表。修改时做了删减,尽可能使预设在课堂上真正生成,还要进一步思考表层的场面热闹和实质的思维活跃的关系,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生成及性格重塑。

教师的特别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的结合。设计时想追求特别效果,在流程设计上做了改变,与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吻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修改时调整,使流程循序渐进,步步推进,符合学生思维走向。

教学流程设计与语文课程规律的关联。设计时重视文本探究,注重活动研讨,符合语文课程的独特规律。问题设计有新意,有梯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通过教师点评顺利达成课前预设。可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拓展阅读容量略显不足,应在课余做有效延伸。

上一篇:第一场主持词下一篇:销售工作计划应如何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