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2024-09-12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共10篇)

1.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篇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拓展延伸分析论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的如何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之外,还需要在文本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创造力。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拓展延伸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拓展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阅读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受到了社会的期待。由于阅读教学具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使得学生能够结合本文内容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文本延伸需要遵循的的原则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并不相同,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文内内容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限制的.延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1从文本出发,不能脱离文本

教师在对阅读文本进行延伸拓展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本文本身,一定不能为了延伸而延伸[1]。如果可以,则在文本本身的基础上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和内容,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则不要进行无用的延伸,延伸的内容太深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难以受到理想的效果。

1.2找准延伸时机进行延伸

尽管阅读教学并没有对延伸的时机做具体要求,语文教师在延伸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臆断进行延伸,但是并不意味所有文本都需要延伸[2]。有些文本本来就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再延伸则没有必要,有些文本在延伸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能够能接受和消化。

2.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拓展延伸的实践策略

2.1课前延伸

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去收集即将要将的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并对作者进行适当的的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继续收集的兴趣,所以课前的合理延伸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3]。比如,在即将讲解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作者鲁迅的背景知识以及当时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对文章背景知识的收集和了解,对于鲁迅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还了解到了鲁迅当时创作该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这样一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对文中的句子进行体会,感受到鲁迅当时创作时的个人情感,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2.2课中延伸

通常而言,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困难或者难点。而现有的文本内容可能很难对学生的理解起到实质性帮助,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点拨,使得学生无师自通。教师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延伸材料驱产生自己的理解,最好能够让学生做到和之前没有延伸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对比,对比学习之后学生将会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在讲解到《孔乙己》的时候,可以尝试向学生讲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比如《呐喊》《孔乙己》《祥林嫂》等,这些作品与《孔乙己》的产生年代及表达思想非常相似,通过对鲁迅其他作品的点拨,学生能够从中领悟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从而使得课堂效率更高。

2.3课后延伸

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代表知识学习的结束,有些文章在课堂上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让学生明白,尤其是比较深奥又精彩的部分,仅仅凭借课上的时间是很难以真正理解的,这也是文章的“神来之笔”。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领略它,去感受它,从本意或者上下文的连贯关系去推敲它。比如,鲁迅的《故乡》在讲解完之后,文章中出现这么一句: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其中,“终于”二字用的非常巧妙,但是文章却没有作进一步说明。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想象,把这个“空白”补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本文知识,有些时候仅仅靠文本知识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利军.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延伸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52(050:116-118.

[2]赵桂荣.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15(03):169-170.

[3]张丹丹.不可忽略的插曲与终曲——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3(12):67-68.

2.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篇二

一、以情景化教学为思维拓展方式

(1) 语文课程阅读的情景化。语文是对词语句子深入化理解的过程, 受到感情、语调、音质等多方面的影响, 阅读效果有所不同。首先, 语文课程阅读的情景化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情感、主旨,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次, 语文课程阅读的情景化有利于任课老师对该课程教学思维深度的把握, 有利于通过学生神色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作者真实情感的理解程度。再次, 语文课程阅读的情景化有利于学生自我的价值观的形成, 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脉络的分析,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观点。

(2) 课程教学观点分析的情景化。传统的课程教学里也有针对某一段落观点的分析, 但是由于任课老师讲述技巧的不同, 其教学效果不同。针对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点, 任课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 以问题的情景化, 让学生从同类事物的分析中提炼出自己的思维模式,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段落主旨观点的正确认识, 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写作观点。

二、以启发式教学为思维拓展途径

(1) 重视作文观点的讲解。从作文教学的整体方向上来讲, 作文观点的理解反映了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正确把握作文写作要点和表述思路, 作文写作才有可能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首先, 对作文观点的深入讲解是学生把握作文写作观点的基础,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学生对作者写作的文章脉络才会有个全面地认识。其次, 对作文写作观点的正确把握是学生作文写作思维模式拓展的基石, 作文写作思维的拓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 需要掌握发挥的方向、范围、写作基调, 这样作文的思维模式拓展才会有条有理。

(2) 在课程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作文课程的喜爱程度及作文教学的效果, 与学生在平时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的理解能力有关, 良好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作文写作思路的把握和对写作观点的透彻认识。首先, 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任课老师积极配合, 只有两者相互配合, 其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凸显, 而这个过程也就是两者在理解能力和速度上的沟通。其次, 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其主要任务其实就是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养成。不仅在语言把握方面, 更是在情感培育方面, 学生能够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和感情环境里利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快速还原真相, 建立自己的思维观点和价格观念, 这是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再次, 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其他科目学习理解的基础, 是作文教学从段落材料走向段落主旨, 从字句到精神提炼的过程, 是学生全面发挥其自主思维能力的全面体现, 是拓展性思维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1)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写作兴趣,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深入理解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首先, 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 让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多思考, 多观察, 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 有利于学生好奇心的养成。其次, 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 学生对文章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美学鉴赏能力和思考方式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把握真实的写作感情, 有利于学生以写作为途径表达自己对事物观念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真性情写作。写作的高度就是真性情写作, 能够通过语言的字里行间表达写作者的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状态。首先, 真性情写作要求写作者能够说真话, 写真情, 能够摊开心扉, 倾听内心的声音。其次, 真性情写作以感悟生活为基础, 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没有真实悟性的铺垫, 写作出来的文章只会蜻蜓点水, 观点不透彻, 概念不深入。其次, 感悟生活, 真性情表达是走出写作困境, 走出理解谷底的有效方式。

(3) 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个性化写作是尊重孩子个性化思维拓展方式的方式之一, 是培养孩子独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途径之一, 是适应于时代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教学模式创新。首先, 在教学的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尤其在理解程度和理解方向上, 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 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全面的价值观念。其次, 在学生写作的思维拓展上, 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挥写作视觉, 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 多角度考虑问题。再次, 鼓励孩子通过自身的生活阅历和身边的人和物进行写作素材的选取, 培养孩子生活价值观念的生活化, 在生活的同时, 理解生活现象及其事物缘由, 进一步依靠真实写作训练学生的思维角度, 产生适应于思维发展的拓展模式和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 针对初中语文作文课程教学进行拓展思维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观点表达能力, 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针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了以情景化教学作为思维拓展的方式, 以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积极探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对初中语文作文课程的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铁锁.浅论新课改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 (1) .

3.浅谈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如今国内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初中语文课堂和传统的课堂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想要开展拓展教学,但是受制于方式,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在本文中对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国内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拓展要加强人文性

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人文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人文意识,对教材中的人文意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拓展。如在执教《背影》一课的时候,教师要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进行重点的分析,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父亲的爱子之心。然后,教师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着手,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父母的爱讲出。这样让教材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极为有利。

二、拓展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全面的发展,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平台,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培养自主学习、勤于思索的习惯。如笔者执教《雨夜奇袭》一文时,该文讲述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红军战士强渡乌江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分析文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问同学们本文题目中有奇,那么究竟“奇”在何处,对学生进行引导,红军渡江的依靠和目的等。经過探讨和分析,相信学生自己会领悟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非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以爱护和培养,对学生的主动意识进行深入的激发。优秀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很好的统一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勇于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要对学生的人文性进行培养,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地思考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以便于更好的教学。

4.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篇四

别:女 职

称:中学二级 学

历:本科

拓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位:芜湖市第四十三中学 通讯地址:芜湖市第四十三中学 电话:*** 电子邮件信箱:ymmy7132903@163.com 邮编:241082

合理运用多媒体 拓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文章摘要:教育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正在逐步改变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式。农村语文教师要摆正位置,定位多媒体“辅助”作用,使多媒体辅助教学适时有效,并正确处理好课件与课本的关系、学生与课件的关系以及教师与课件的关系,渗透德育和美育,教师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语文

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纵深化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正在逐步改变着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式。搭乘信息技术之舟,广大农村的学生正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现代化教育手段带来的种种好处。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调动多种网络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它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功效。就语文教学而言,尤其相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可是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课中正确的使用多媒体,以达到最佳效果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摆正位置,定位多媒体“辅助”作用

对农村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我们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配角作用,是“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实用性,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首要原则。大部分语文老师掌握一定的课件制作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计算机老师。如果课件制作的过于复杂,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常常因技术本身的原因(很多人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不熟悉)而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应当做到简单、方便、实用,在技术的设计、实现和操

作上减少困难。另外,信息技术是为语文教学的学与教服务,以增强教学效果为根本目的,而不要代替传统的教学工作。记得最初制作课件的时候,为了让课件新颖有趣,我特意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些动画图片,在出示思考题的一页幻灯片上,插了一张运动的GIF图片;在一些只有文字的幻灯片上,加上了好看的背景图片。带着精心制作的课件,去请教一位制作课件的高手,没想到他把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全给删了。痛心之余,请教其原因,答曰:动画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问题;背景图片在分辨率不高的投影仪上只能是模糊一片,简单明了为最好。后来细想,确实如此。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能适时有效,时时牵动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导入新课——了解背景——朗读课文——品读欣赏——拓展写作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展示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时空限制,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了语文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黄河颂》的导入环节:《黄河颂》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热爱之情,歌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但学生对黄河的了解甚少,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更难理解诗歌的意境。为此,先让学生

课前听杨洪基先生演唱的《黄河颂》歌曲,拉近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再以课件引导学生了解黄河。我是这样设计的: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笔妙花赞美过她,李白吟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少仁人志士为她抛头颅洒热血,聂荣臻元帅写到: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留。请看视频:这就是黄河!再引导学生观看黄河景观视频,配以《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以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心灵感应,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

三、多媒体教学中,要处理好课件与课本的关系、学生与课件的关系以及教师与课件的关系。

首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有的教师使用课件时,总是急于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甚至把答案提供给学生,这是不足取的。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让学生讨论和归纳。师生双边活动这一主线,一定要利用媒体的辅助功能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始末。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读书活动,这对于农村初中的孩子们尤为重要。农村的孩子们由于受环境制约,读书时间本身就不多,再说文字又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的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和听觉的手段无法替代的。虽然课件集声音、图像、动画信

息于一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需求,但是,教师如果忽视了给他们安排充分的读书时间,他们只听不读,只看不写,那么本应是以读带讲,以读带练,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可能会变成教师的演示课,这显然是不行的。

四、多媒体教学应能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农村学生情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多媒体课件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可以滋养性灵,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完善健康人格。我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首先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范进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较好地引导了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学习,由于南方的学生去过北方的很少,因此,我在教授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济南的冬天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并且播放了有关济南的冬天的视频片

段,让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有了更清晰的印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还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美丽的风景,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五、教师切忌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学水平下降。

课件一般都是事先制作好的,很容易使部分教师产生这样的想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行了,我备不备课无所谓。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师教学水平的下降,在教学中丧失主动权,不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从中国教育发展过程来看,“亲其师,信其道”始终是一个规律,特别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语文教学,更有其独特的作用。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如果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这种纽带将会消失。教师和学生之间将产生情感障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将逐渐下降,从而不利于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有效地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课的优势特性。有效整合的课,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农村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农村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今天“有课自网上来,不亦乐乎?”。面对当今的网络时代,运用多媒体教

学技术,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在继承中创新,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参考书目:

1、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反思

基础教育2007、12

2、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多媒体教学

语文教学研究2008、10

3、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的一把双刃剑

5.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篇五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能力在语文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可是从目前看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方面还有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本文中,将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着很多的问题,只有进行拓展阅读的教学,才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可以激发出读书、阅读的激情。拓展阅读原本就有延展性,它能够补充课堂知识,具备了灵活性和相对开放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拓展书籍,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小学语文当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语言的积累,开展拓展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迈向更加宽广的新世界,也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增长见识,塑造出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积累相关语言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中,写作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阅读能力,就会严重阻碍到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开展拓展阅读,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写作的素材,还能够让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更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一)营造阅读环境

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环境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阅读课程也是一样的,如果在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流畅、放松,从而逐渐进入阅读的世界,慢慢体会文字和其中的思想。教师不但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还可以作出一定的引导,倘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细心的引导,学生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受到影响,激发出他们想要阅读的欲望。通过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将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从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强化。

(二)引导阅读想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不一样的方法来告诉学生,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说,在你看到一幅很好看的画时,可能就会想到很多与画相关的事物,阅读也是一个道理,在读到一些比较优美的诗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作出想象引导,逐步逐步地延伸开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当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丰富阅读内容

阅读具有着独特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说只要量大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最关键的就是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是不是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必须注意与科比的内容进行关联,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本的纰漏,或者增加一些最新的文化知识,从而让学生可以取得全方位的发展。

(四)探究阅读方法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会用到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更加需要重视对阅读方法的选择,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方法尤其重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懂得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要运用不一样的方法来传授语文知识。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它们放开声音读出来,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教会它们进行默读,把自己的思考一起放到阅读当中。

(五)定期开展活动,进行读书成果的交流

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光靠学生的埋头苦读是没有用的,更加需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教师或是家长,也可以加入到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中去,像这样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

(六)举行与阅读成果相关的比赛

举行与阅读成果相关的比赛,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比赛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让学生之间获得更好的互动,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七)改革小课堂

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原来“照本宣科”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让小学生更多的是自愿参与到语文阅读当中,比如说语文教师在讲述阅读方法的时候,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来扮演阅读材料当中的人物,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到阅读材料当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就拿《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同类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先学习或是温习一下《挑山工》这篇课文,让学生可以自觉领悟到“铺路人”与“挑山工”有着类似的地方,让学生发现其实“铺路人”、“挑山工”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平凡人。运用这种方法把拓展阅读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与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结语

加强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缺少兴趣是因为缺乏语文阅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6.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论文 篇六

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注重教学的拓展,散发出生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度和深度。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挑战。

关键词:知识拓展;教学拓展;语文课堂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课本,又要跳出课本,也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教学拓展。我就课堂教学拓展上谈出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学生的知识盲点上拓展

语文课本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课本中涉及的一些知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较少,所以往往是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备学生,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如果学生有知识上的空白点,就要及时讲解,以拓展来填补空白,这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分析课文《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一句时指出,这个句子中的“犬”字有特殊用法。“犬”字本意是名词狗,在文中为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明白此知识后此句朗读停顿,也就好理解了。正确读法为:其一/犬坐于前。又如“投以骨”一句,既是省略句,又是介宾短语后置,即以骨投(之)。由于现在教材淡化了语法内容,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我只能举例讲出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

二、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文章的关键点上拓展

文章的关键点,诸如字词句子和段落等,对解读文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及时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进行有效拓展,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陋室铭》中的关键句,为了让学生理解“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我引导学生用熟知的知识来进行拓展。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知识渊博,少有大志,隐居隆中,住于茅屋之中,甘心过着简单的躬耕生活,以待明主。尽管诸葛亮的茅庐很简陋,但他的品德高尚,不以茅庐为陋。陶渊明厌恶官场,隐居乡间,虽然生活清贫却依然怡然自得。他能保持自己高洁的`操行,而不为五斗米折腰,令人敬佩。通过上述拓展,学生明白了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看重的是精神而非物质,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课堂教学拓展在于新旧知识连接点上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须以教材为轴心,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拓展,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进而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回想古诗中写乡愁的名句,再把它们归纳整理出来。李白《静夜思》中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有“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可以和《伤仲永》比较,进行教学拓展,让学生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仲永天资聪颖,少年时才华出众,善于作诗,其父得其利便“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后来终于沦落为平庸的人。吕蒙当涂掌事,孙权劝其读书学习,他借故推辞,后孙权以自身实例再劝,蒙后始就学。后鲁肃与蒙座谈,发现他进步很大,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伤仲永》从反面证明了不学习的坏处,《孙权劝学》从正面论证了学习的好处,都突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四、课堂教学拓展应当在课内外生活点上联系拓展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学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巩固、活用和拓展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并将它辐射到课外生活中去。

如,我在讲《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结合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同学们的特点,找出两个人描写出来,后进行交流,看谁写得好。又如,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做一期手抄报,后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这样的拓展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初中语文拓展教学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这种“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便是“拓展与延伸”的理论支撑和依据。因此,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应再囿于教科书内容, 而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让学生走出教材,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当然, 成功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不是插科打诨的说笑, 不是华而不实的表演, 不是盲目无序的卖弄, 也不是牵强附会的标签, 而是根植于文本, 牵线于学情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知识的拓展延伸

在现代社会发展日趋加速的大环境下, 学生能从网络、电视等媒介中不断汲取新鲜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知识, 但是对于经典阅读已“可望而不可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阅读步伐相距甚远, 因此课外经典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拓展延伸到课堂中。

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时, 学生对文学常识部分所介绍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都知道, 基于初一的学生阅读基础和能力, 教师也无需强调学生课外阅读。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徐杰老师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童话《狗和狼》《蛇头和蛇尾》《农夫和黄瓜》等作品。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作者的“童话王国”, 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将其引进一个更为广袤的阅读天地, 感悟作者的“博爱”主题。我想这是一种引导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办法, 如果能长期坚持, 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扩大视野, 发展思维, 还能陶冶情操, 丰富底蕴, 提升文学素养, 使他们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培养个性, 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拓展延伸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解读时, 就会把自己发现、感觉、关注的问题提出来, 这就可能超越了老师的预设, 那么这时过程与方法的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老师要做到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文, 鉴赏景物描写时, 班上一位来自山区的孩子提出疑问:“我的家乡也四面环山, 冬天怎么没有作者描绘的那么美?”这么一提, 相当部分同学也都认为作者写得有些夸张。于是我先搁置“语言品味”这一环节, 反问:“济南的冬天真那么美吗?”展开课堂讨论。探讨的过程中, 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太过功利化, 偏向于中考考点散文语言的赏析, 而忽略了写景的人——老舍先生。于是我灵机一动, 问“既然同学们难以和老舍先生产生共鸣,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他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顺势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经历, 学生恍然大悟。对于一个从寒冷多风的北平走出来的人, 一个从多雾阴晦的英国归来的人, 对于济南冬天的“温情”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一拓展延伸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境由心生”这一词语, 而且有不少学生在后来的写作中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虽然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但我认为拥有一堂充满生命张力的课是值得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这段话, 我的理解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 而是要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的叔叔于勒》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课, 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解读是自私贪婪、虚荣冷酷、势利庸俗, 这样的人实在让人憎恶, 但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却为他们“鸣冤”。“于勒当初行为不正, 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 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可以看出于勒就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 而且当时“我们”生活拮据, 家里过得非常节俭, 因为家里穷, 姐姐们“老找不着对象”, 本来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 却遇到了更为穷困潦倒的于勒。在这样的情况下抛弃于勒也是人之常情, 否则他们的生活将更困难, 或者说接纳于勒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中一人, 你将怎么对待于勒”?最终达成共识:“在家庭关系中亲情是最珍贵的, 我们要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人的劣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慢慢感化于勒会变化的。”“团结就是力量, 只要齐心协力会度过难关的。”……由此可见,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 这样的拓展延伸才是课堂的“节点”。

8.初中语文课堂思维拓展的教学探索 篇八

一、注重智慧教育。启发学生思考意识

思维运动的结果,是智慧的产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必须立足于智慧教育。语文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科,语文中的智慧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语文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载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精神意识层面的培养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和职责。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就得先要让学生从智慧中体验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关于智慧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的内容和途径都是多样化的,但是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立足教材,从课文文本挖掘人类智慧的精华,让学生从文本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去感受思维的神圣光芒。

例如,在《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无疑是整篇文章智慧的精华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智慧教育为教学切入点,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以“曹刿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话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在课堂上讨论。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会意识到,此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而曹刿处于战争的弱势一方,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取胜,靠的必然是战术,是智慧,是思维运转的结果。这样的智慧,不仅在战国,即便是到了当今社会,也一样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曹刿对战局的观察能力,更值得借鉴。在现代社会,观察,也是一种学问,只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无疑是具有同样的启发性。

二、开展探究教学。增强思维运用能力

拓展思维的途径就是运用思维进行探索,只有在探索中,才能让思维能力真正得到拓展。因此,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拓展的训练,就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思考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对初中语文探究教学而言,探索知识的另一面,至关重要。探索知识的另一面,也就是探索同一现象、同一知识的其他方面,寻找知识的多样性的一面。对知识多样性的探索,也是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的必要基础。在素质教育下,知识教育趋于多元化,知识的唯一性,不是教学的主调性,知识的多样化才是教学的根本。而这也正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所关注的。

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关于事物的多面性和答案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71年的一天,罗兰·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决定了事物的发展。

对教师而言,需要引导学生在多个答案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找。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三、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思考

辩证思考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事物的看法上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往往缺乏辩证性。所谓辩证性,也就是要运用两分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进行辩证性的思考,是思维能力拓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教学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将注意力放在皇帝的愚昧上,但是如果从君臣的关系看,那些不敢讲真话的臣子们,无疑也是值得批判的。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臣民不敢讲真话,实际上也是职业道德的缺失。从这样的角度辩证思考,则学生认知事物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上,必然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入思维拓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思维能力的锻炼上得到提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9.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拓展随笔 篇九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__x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10.初探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策略 篇十

摘要:在语文教学领域,近十余年来人们逐渐将教学设计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策略。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 策略

语文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不同于着重“如何教课文”的传统语文备课,语文教学设计以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构架,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按照一定流程安排不同的语文教学活动。它以解决语文教学问题为宗旨,以优化语文教学为目的。

一、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变成考什么教什么,要是这样的话,不如抛开六册教材,从高一就开始高考知识点的解析与训练,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知识点的传授和应试技术训练课,也许最终的高考成绩会不错。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阅读能力,“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教材与考试,一个是治本,一个是治标,我们的教学绝不能舍本逐末。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检测。现行的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教学目标,而这些目标,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质疑思辨”“迁移运用”等,与高考《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由此看来,平时根据教材进行的教学是最终参加高考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本质上与高考不矛盾。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只要把课本教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具备了,简单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素养的目的,只有灵活运用教材,大胆地拓展教学内容,平时注意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提高了,不管考试内容怎样变化,学生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拓展的具体对策

1.运用迁移训练来拓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美国华尔特.B 科勒斯涅克在《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中指出:“学习并不是要把别人整理好的预先包装好的一批批知识,传授给学生,相反地,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侧重点与其说在于学习经验的产物或成果,不如说在于学习过程本身。”

学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我为刘和珍设计的塑像》的说明文,要求从塑像材料、放置地点环境、人物神情、姿态、衣着发型、碑身题字等方面加以介绍。这样既很好地把握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创造和写作能力。《祝福》一课的人物评析之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教材前面的插图,写一段描写抒情性的文字。在这一训练中,学生用心体味,融入了真情,写出了动人的文字。

2.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拓展单调、重复、机械的教学模式,会遏止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麻木,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注意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和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保持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借鉴了网上的一个教案,在熟悉了解了课文情节之后,让学生分成五组,大家分工合作,为别里科夫的死亡写一份调查报告。第一组写别里科夫档案资料,包括自然状况、特征、人际关系。第二组写案发前情况调查。第三组写现场勘察发现。第四组采访有关人士如华连卡、柯瓦连科。第五组写结案报告,内容包括别里科夫是个什么类型的人,死亡结论,留给人们的启示。写完后当堂表述,评出写得最好的一组。学生积极思考,组织语言,形成书面材料。最后让学生给别里科夫写墓志铭。我先用几则名人的墓志铭作引导:海明威的“恕我不起来”,有幽默感;司汤达的“活过了,爱过了,写过了”是他一生的高度概括;费希特的“剧终”,富有意味。听完之后大家跃跃欲试,动笔写了起来,有一些墓志铭得到大家的好评。

3.利用活动课,进行拓展活动课的开展,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内容由单一走向丰富,教学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口语训练课我本着使大部分同学得到锻炼的目的,由易到难,重在可操作性。

比如开始只要求上前表达的同学神态自然,表达简洁不嗦,限时三分钟,来介绍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不中断,不带口头语。后来我要求同学表达要准确、明快。我让他们自己选择搭档,两人一组,猜成语,看哪一组猜的多,学生很有兴趣。在进行“即席发言”的口语训练时,对如何迅速构思和表达我做了指导,事先征集同学感兴趣的问题并加以筛选。课堂上让同学抽纸条,准备二分钟,然后用二到五分钟做一次即席发言。大部分同学鼓起勇气走上台来。后来我还进行过采访、辩论等口语训练,虽然考试不涉及口语训练,但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堂轻松愉快,可以大胆表现自己,张扬了他们的个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青春需要怠慢读后感下一篇:加强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