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共10篇)
1.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一
考试总结与反思
这次考试的成绩出来了,这次考试比上次小有进步,但成绩并不理想,考试前也没认真复习,通过这次考试,我明白了:
1、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只有地基打牢固了,高楼大厦才不会倾斜;只有走稳了,才会轻松地跑。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不要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更不能基本的习题没有做好,就一味去钻偏题、难题。这是十分有害的。比如学习数理化时,应先做那些基础题,熟练的掌握公式,之后再去做那些比较难的题。这样,你就能打好基础,学习成绩自然而然的就上来了。
2、学习必须勤于思考。理科的学习必须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学英语,一个句子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使你的大脑思维更加活跃。
3、学习必须一丝不苟,不能似懂非懂,更不能急于求成。例如,习题做错了,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更不能看语文想数学,看数学想物理,4、在语文方面,我还应该加强阅读训练,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作文,平时积累不够,所以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重视学习。
相信我在下次考试中,成绩一定会提高,我一定会成功!
2.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二
一、农村中学初三英语听力、口语现状
在人机对话听力训练过程中, 往往是通过教师反复播放录音, 学生听完后答题来训练听力。由于听力内容深浅不一,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他们理解句子和听力材料的速度存在时间差。而在听力播放过程中, 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监督, 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听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导致不少学生“掉队”, 对听力失去兴趣甚至开始反感。
口语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农村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的局限, 又担心学生听不懂, 课堂上多以英文中夹杂着中文的方式进行授课, 平时对口语的训练力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口语发音不准, 说话不流利。加上多数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平时很少甚至从不跟读录音, “开口难”成了农村学生的一大难题。
二、人机对话对现行农村英语教学提出的挑战
第一, 教师自身英语素质有待提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用英语来组织教学, 用英语教英语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之一。这对英语教师, 尤其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 自身的素质是否过硬, 能否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语音、语调是否准确优美, 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点上,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口语方面是有优势的, 我每堂课尽量用英语讲课, 每天课前进行热身对话, 把学生带入轻松活跃的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远离了怕开口的毛病。刚开始学生不太适应, 但坚持下来后, 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逐渐增强。这点我深有感触,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 学生的听力口语成绩平均比其他两个班高了一分。
第二, 对学生适应能力的挑战。人机对话虽可以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打分的偏差, 非常公平客观, 但是这也会给考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错过或没有看清、听清就会给自身造成更大的压力。而在以前的“人人对话”口试中, 学生对老师的语音、语调、语速是非常熟悉的, 即便没听清, 也可以请老师重复一遍。突然要换一个环境, 戴上耳麦, 对着电脑屏幕做题、说话、录音等, 都是一种全新的适应。农村学校设备不如城市齐全, 学生缺乏适应性训练, 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克服这些困难, 农村学生得从自身方面努力, 多听录音, 熟悉机器播放时的语音语调, 培养注意力, 避免人机对话时因听不懂而手足无措。
三、人机对话实施策略
(一) “听”的策略
第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基于学生对人机对话的恐惧心理, 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引导他们明白人机对话和人人对话性质相同, 只是转变了形式。我明确告诉学生, 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听力理解虽然有一定困难, 但只要正视它, 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 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提高他们对听力训练的积极性。
第二, 对常见的答题技巧、线索进行说明。比如, 碍于听力水平的局限性, 农村的学生经常会一听到某个单词或者某句句子就开始沾沾自喜, 以为听到了答案, 便开始答题, 却不知根本是所答非所问。因此, 我指导他们在听前快速浏览, 对题目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也能降低在听力过程中出现慌乱的可能性。
第三, 打好词汇基础, 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词汇而错过了听力中的关键信息, 听得出单词却不知其意, 结果只能在听力选项中瞎蒙一个。词汇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 进行优差生互助学习。我班共有45人, 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我把学生分成了A、B、C三组。A组16人, 学习成绩较好, 学习主动性较强;B组19人, 学习成绩一般, 能按时完成任务;C组10人, 学习能力较差, 自控能力也较差。然后把各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小组, 使每个组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最后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互相督促, 各小组间互相监督, 每周一次评比出“词汇默写优胜组”, 每月总结出“当月明星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C组学生词汇量明显增长。
(二) “说”的策略
第一, 要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表达时“卡壳”的情况。此时如果立即救助, 常常会使其产生依赖心理, 导致学生无法独立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下, 采取问题的方式, 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给予他们时间将自己的思维完整地表达出来。
第二, 结合多种方法训练。
1. 以话题为基础的训练。《江苏省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提供的二十个话题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的。有些教师会采取默写的方式要求学生强行记住, 这种方法一方面内容量大, 学生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记忆是短暂的, 很快便会遗忘, 另一方面有违人机对话中口语考查的初衷, 不利于学生动口表达。事实证明, 很多默写全对的学生, 说起来却是错漏百出, 一点都不流畅。对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话题, 首先在脑海里积累相关词汇。如话题五简述“饮食Diet”, 学生随即会想到vegetable、fruit、fish、bread、hamburger、coke等与食物相关的词汇以及unhealthy、improve等与diet搭配的词汇。如此一来, 学生再根据中文要点进行英语口述会顺畅很多。
2. 注重早读, 加大朗读力度。一日之计在于晨, 清晨的朗读不仅高效, 这朗朗读书声也在不经意间营造了校园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纲要》中的30篇短文基本来源于牛津英语教材中和模块, 学生已有一定的熟悉度, 通过对个别难读生词的强化训练, 加之录音播放跟读, 学生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如今, 我校早晨英语朗读已成了一种无法丢弃的好习惯。
3. 课前问答。人机对话口语中有情景问答环节, 学生在10秒钟之后听到两个问题, 根据情景提示的内容用英语进行回答。针对这一环节, 我没有刻意向学生说明要跟他们进行该题型的训练。相反, 我将训练穿插在每日的课前热身交流中。我制造的话题基本与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 有一次课前我对学生说:“昨天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条新的连衣裙, 但是我没穿。”学生马上问:“Why?”我答:“Because it’s too short.”在这样一个情景中, 人机对话考试中电脑屏幕上的提示基本会是这一行字:“昨天××的妈妈给她买了一条新连衣裙, 但××没穿, 因为裙子太短了。”而耳机里将听到的问题之一很可能和学生的提问一致, 即“Why doesn’t××wear the newdress?”如此一来, 学生无形间知道了这样一个情景中会有什么类型的问题出现。至于需要用英语回答的部分, 基本都是简单用语, 学生自然会表达。
3.对高一政治月考试卷讲评课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试卷讲评;现状;对策
一份试卷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准。试卷分析讲评的功能则在于反馈信息,寻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强化巩固已有的知识,并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1]。可见,试卷讲评课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就试卷讲评课的现状,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试卷讲评课现状
(一)试卷讲评课的意义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也是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2],同时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学生的“考”是为了实现考后的“评”,即试卷讲评。它是考试的延续,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考试的效果。对教师而言,可以从高效的试卷讲评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讲评课存在的常见问题
1.教师的角度
(1)讲评准备不足
首先,有的教师从思想上就不重视试卷讲评课,课前不做准备,上课拿起试卷就讲,遇到自己不甚清楚的试题就开始现场准备,这无疑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3]。其次,忽视了备学生的工作。不论学生在讲评之前有无分析试卷就开始讲解,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出错题的印象。
(2)讲评缺乏针对性
一份试卷的难易程度是遵循一定的比例的,因此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分清重难点。有的教师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这样一张试卷要花两三课时才能讲评完。如此一来,就会对之后的教学安排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教学效果不甚明显。
(3)讲评缺乏启发性
有的教师将试卷讲评课变成了自己的专场演讲课,只侧重于给学生核对答案,却不重视对解题思路和技巧的讲解。这样就不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以后的考试中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失分,那么考试就达不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2.学生的角度
(1)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教师讲评之前,未能在核对正确答案以后对自己出错的试题进行分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学生认为在教师讲评时边听边分析即可,不需要单独花费时间进行分析。其实不然,在讲评之前分析会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自己遗漏的知识点或不理解的知识点的掌握。
(2)未有效利用全部课堂时间
有时,教师可能会提前完成试卷讲评课的任务,要求学生自己看书。而多数学生却顾左右而言他,并没有真正在温习知识。由于有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自主学习意识有待提高,在教师没有明确告知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任务的情况下,这部分学生就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巩固知识。
二、试卷讲评课对策分析
(一)教师的角度
1.充分做好备卷、备学生工作
首先,要熟悉试卷的内容。试卷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每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及考查的角度、难度,以及在这些题中哪些是高频考点或高考中常出现的题型等。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这一点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试卷答题情况,分析每道题出错率的高低,问题主要出在哪些地方,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
如选择题第12题:
“你对国家的热爱更高于你对职业和薪水的追求。”这是某媒体对姚明回国参加奥运会的高度评价。姚明的行为体现了我国公民()
A.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
B.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C.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统一的原则
D.把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题出错率非常高,正确答案为A,批改卷子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错选了B和D选项。因此教师在备卷子时要重点分析B、D两个选项。讲评时,首先,把这道题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姚明此时正因腿伤而休假,带伤回国参加奥运会,比赛结束就宣布了退役。其次,分析姚明的个人利益是什么、国家利益是什么。如果他不回国参加比赛,等到腿伤完全养好,或许他的职业生涯会更长。那么他的个人利益是不回国参加比赛,而国家利益是希望他回来为国争光,这时二者是相互矛盾的,不一致的。相应的,D选项也是相互矛盾的,因此B、D选项都是错误的。
最后,在完成了备试卷的工作之后,应该着手备学生的工作。可以事先把正确答案告之学生,要求学生核对答案之后找出自己出错的问题并自己改正,进而分析出错的原因是什么[4],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可记录下来以备在教师讲评时解决。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对出错题的印象,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2.讲评时注重针对性
讲评时要注重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对于基础性的概念题一带而过,不可过多停留。这样不仅讲评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效果也更明显。
如选择题第3题: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
A.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具有真实性
D.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这道题考查的是基本的概念,教师在讲评时点到即可,不必再详解,否则会耽误占用大部分学生的课堂时间。
3.讲评时注重启发性
讲评时要给学生讲清答题的基本思路,启发学生逐步掌握答题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特别是政治主观题,答题思路尤为重要,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即使答得再多也是空欢喜一场。
如试卷非选择题的第三问:
在我国,政府决策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讲评时,必须首先让学生弄清理论依据是要求回答原因,即为什么的;其次,要求学生分清题目的主体是谁,本题是政府;最后,要讲清该题的答题思路,即要分层思考答题,政府这样做的原因:
第一,国家性质决定政府的性质,第一步回答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第二,国家性质决定政府的宗旨及原则,第二步回答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第三,回答怎样做到对人民负责,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时还要结合批改卷子时学生答题的错误思路进行讲解,还是以这道题为例,很多学生误以为理论依据是要求回答意义的,这时教师就要讲明,理论依据是问为什么的,而意义是问作用或者好处的。这样通过解决一个错题,就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二)学生的角度
1.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必须做好预习,老师备课再好,学生无动于衷,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师讲评之前,学生要对自己解题中出现的错误,认真分析原因,把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等待老师讲评;凡在考试中做错的,都应该自己动脑以新方法重做一遍;注意汲取别人各种有效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5]。
2.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在教师提前完成试卷讲评课的情况下,学生要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消化,认真分析自己的试卷,记录自己失分的知识点,真正弄清楚自己未掌握的知识点。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可以请教老师,能够及时地解决困惑,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实现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总之,一堂试卷讲评课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发现遗留问题,从而改进教学,还可以促使学生从中获得经验教训,查漏补缺。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试卷讲评课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彩芳.试卷讲评课教师和学生如何扮演好“角色”[J].吉林教育·教学,2011(03)
[3]徐春芬.备好试卷讲评课,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下,2011(01)
[4]马玲英.浅谈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J].教研,2010(01)
[5]范丽芳.提高政治试卷讲评课的实效性[J].广东教育·教研,2007(11)
4.考试反思与总结 篇四
2、做好课外辅导:根据人的大脑的遗忘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一天后会遗忘大部分,因此学生做好复习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方法。而学生的复习如果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外要经常下班辅导,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加以解答,在课外分层次,分目标给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起到培优补差的作用。
3、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当今的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与点拨。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动手动脑,从而有更大的提高。具体方法有:多做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分组合作探究一些物理问题等等。
4、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现在的考试要求学生根据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较多,而学生对物理知识、物理语言掌握不是太好,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时候无法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在叙述的时候就无法表达准确,在平时老师要加强语言叙述试题的训练,加强方法的指导,提高得分率。
5.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五
学校的课改已进行了不短的时间,其中有些老师执行了课改的思路,严格按照课改的流程,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等老师。更多的老师还在怀疑,观望,没有真正的动起来,那么整个教学的效果怎么样呢,最近我校举行了期中考试,总结如下:
期中考试已结束,回顾这次考试,总体感觉有喜有忧。喜的是由于平时有的老师和班主任工作踏实,认真,备考充分,所以所教的班级和科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值得欣慰,特别是推动了课改的老师和班级。例如:初一年级的C207、C209;初二年级得C206、C203;初三年级的C202、C201等这几个班级综合成绩突出.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师在教学上的那股激情和动力不足,由于思想的原因有时显得有点懒散。不愿意面对课改,对学生又缺乏一点耐心和信心。在开学之初,教务处按成绩、男女基本调配均匀,但经过半学期的教与学,班级之间的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我们的老师不找自己的原因,总是抱怨学生基础不好,更有甚者说是课改的结果。差别大的科目﹝综合值相差10分以上﹞有:初三的语文、化学、数学:初二的生物、地理,特别是地理及格率、综合值都只有二十几,比较让人担心;初一的数学、政治、历史、生物。
2、班主任和教师对学生培训不到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有待提高。班中总有上课多动、作业不完成者,作为教师在这方面抓得还不够,没有很好的抓好落实。
3、教师上课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虽然有时想让学生多动手,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但有时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有时为了赶进度等等一些原因使得很多时候仍然采用老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不够好,与课改的初衷背道而驰。
4、教师课后反思不够。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习题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好多遍,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课堂教学值得反思,很多时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教师包办的太多。
二、改进措施:
1、刻苦钻研课改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效益。
老师平时要认真阅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熟悉课改流程,备课组认真细致的备好导学案,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难点分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在备课组内多讨论。认真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如集体备课,校内外听课,教学教研会议。
2、加强教师自身的反思。增加自己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受教育的幸福,而不是当一个昏昏欲睡的观众。
3、信任学生是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行为的根本保证。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坚定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有能力调整自身的行为,进而启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4、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对每一节的重点和基础知识要反复训练,加强课堂练习和反馈,重视试卷的评析和订正。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多让困难学生提问、板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6.语文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六
基础部分是最可惜的,明明应该拿到十六分的,却因为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而丢了三分,下半学期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背诵和默写,还有对文中意思、中心等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期末考试中基础部分不丢分。
阅读部分对于我是最难那分的,文言文更是丢了将近一半的分数。找主旨句的题做错,说明整篇文章没有理解;翻译原文的题没有答上采分点,说明词的用法没有掌握透彻。这些基础性的题本是应该全对的,但是却错了一半。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该先自己理解文章,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重点字词的译意和用法。
现代文阅读也是我的失分大项,虽然很多题型都是老师讲过,也练习过,但还是出错了,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说只是个失误,应该把它当做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做过的还出错,为什么不该错的还出错。今后在学习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想理解文意,就应该多读书,且要坚持,才能提高理解力。
作文方面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到“有备而来”,没有学会套用以前写过的作文素材,而是拿到题后现场发挥,造成作文得分也不高。今后一定要提前准备。书写也修改过很多次,尤其在作文部分,下次一定要注意。
考试已经过去,成绩也只代表过去,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过去不足,为今后学习铺好路,争取在下半学期好好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7.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七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给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伴随着新教材、新课标的一系列培训和通过新课程的展示课、观摩课,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几年来,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理念上,如淡化知识的简单传授,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理念;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注重启发感悟,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注重能力开发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反对死记硬背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教师中心说的理念等。这些理念渐渐为教师接受并在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方式上,由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更多地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活跃局面,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课堂主宰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旁观者,教学手段日趋多样,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了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成为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对新课改的困惑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我们为改革的成果自豪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不少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新教材要实现三维目标统一的要求上。
新旧课程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转变。旧课程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间相互独立,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新课程的特点是新课程内容更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教材内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进入新课改后的一段时间内,教师的感觉就是“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被弱化。教学中,为了留给学生探究过程的时间,为了留些培养情感、发展学生价值观的时间,与传统教学相比就挤压了知识的记忆和技能训练时间,冲淡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易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而重视“知识与技能”又会减少探究合作的时间,很难突出“过程与方法”,弱化了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2. 在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关系上。
有人认为,如果高考不改革、新课程理念将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将无法取得成功。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而高考却要考查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情况,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力度很小或很难考查。而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还有许多弊端。如“高考升学率成为政府与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学生的高考成绩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尺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可能一个潜心于新课程改革,不断探索的教师,不如一个踏踏实实搞应试教育的教师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我们的教学仿佛陷入两难的境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很可能会弱化“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而影响高考,而片面追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显然又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上。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政治课教学,给政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通过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现实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教师存在认识的偏差,似乎教学中不使用多媒体手段,就不符合新课程要求,有的教师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便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出现无多媒体上不成优秀课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心思,或拍来录像或制作动画;还有的教师醉心于自己的课件中,成了放映员,整堂课师生都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更有的教师整堂课一字板书都没有。像这样使用多媒体的课堂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整合政治课教学,走出误区,仍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探讨。
4. 在探究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
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探究式和接受式。新课程倡导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中,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课改,过于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由过去“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有的课堂,学生来来往往,有讲有唱,气氛热烈喧闹;有的课堂,学生探究活动完全是走过场,刻意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学生参加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我们在探究学习的观摩教学中,多次看到师生活动、生生活动,非常“精彩”的课堂表现,但最后发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可能是“致命的缺失”。如何达到探究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需要我们在以后教学中认真地思考。
三、推进新课改的对策
面对新课改存在的种种困惑与问题,我们政治教师要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制约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各种因素中,教师自身的因素,特别是教师的观念因素是首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克服新课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做坚定的实践者,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8.语文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八
这一次期中考试的试题资料总体来说比较适中,大部分是基础知识题和基本技能题,所以学生中的得高分的学生的学生还能够且不及格率及低分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经过对学生的试卷分析以及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的有关情景,我发此刻这次考试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还有:
1.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概念不清,例如:考卷中选择第15题“不等式组无解,求M的取值范围”,学生不理解所以失分率较高。
2.探索规律及实际应用性试题得分率不高,学生阅读理解本事、合情推理本事、知识变通迁移的本事还比较薄弱。例如:考卷中第9题和第16题。
3.学生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且研究不全面所以导致好多能够得满分的学生失分例如试卷最终一题;
二、自身情景分析:
1.在平时的教学中,比教关注学习困难,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对1班的尖子生还不够关注,所以班里的优秀率不是太高。
2.课堂教学中,思维拓展的例题还太少,即使有也只是就题论题,许多学生看见没做过的题目就束手无策,阅读理解本事、合情推理本事、知识变通迁移的本事还比较薄弱。
三、改善措施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必须要争取尽快解决。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日常教学要进一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关注薄弱班级和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有效利用补课时间,针对问题和不足,强化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让这部分学生真正听懂、学会、练熟,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好班学生要高要求,严要求,提高优秀率。
2.切实加强例题的教学。新教材的特点鲜明,它所呈现的素材对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教材上供给的例题相对不足,很多问题没有给出解答,根据教学需要,我适时补充例题,加强教学规范性。
3.加强考试研究。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利用机会提早渗透,对学生进行有关训练,使学生能应对陌生情境,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冷静的去分析、确定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得分
9.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九
这次期中考试试卷,总的来说,其考核内容是比较全面、综合的,题型也比较全面,不会超出所学范围,能全方位考核学生对上半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题目的安排上,由易到难,题量适中,分数的分配较合理。所以说,整张试卷,对于本学期上半学期知识的考核是全面而详尽的,在难易度上是适中。所以学生考出来的成绩比较理想,只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
这些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过关。在这部分学生中,很多是由于基础差,基础知识薄弱,有个别几个学生甚至连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不过关。而这些二、三年级的知识不过关,到了四年级就跟不上了数学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数学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这部分的学生还有一个主要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牢固,做起题来丢三落四的,容易出错。解题时,这部分学生中存在着思维不够灵活,在运用所学知识方面不够灵活,应用题题目稍微“转了个弯”,就解答不出来;另外,由于做题不够小心谨慎,也容易失分。有几个学生是考了89分的,差一分就是优秀生,而失分的原因多在于做题马虎,不细心,把数字看错或漏写。
另外,学困生的成绩提不高,还在于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够,不能自觉、自主地学习。在遇到不懂得问题,也不闻不问,得过且过。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哪些知识不懂,整天迷迷糊糊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没兴趣,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课后又没自主学习,成绩就无法提高了。再者,根据家访所了解到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家里的学习不自觉,一部分的学生回到家里只是完成当天的作业而已,谈不上预习、复习。
当然,学生考出的成绩,作为科任的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时未能及时跟踪追进,查漏补缺,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是我的不足
另外,由于上半学期的授课时间较紧迫,在教学中讲的比较快,巩固练习不够,复习时间不够,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10.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十
一、民主与网络民主
对于民主, 抽象的理解是“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 (爱因斯坦, 1930) , “在平等的规则下, 所有人都可以得以分享一种权利” (达尔, 1989) 。具体而言, 民主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 意味着平等、尊重、多元、协商等观念, 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将为民主的政治制度提供社会土壤。同样, 民主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民主政治制度的保障, 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质是政治体制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没有民主的道德基础, 民主制度不过是空中楼阁。尤应注意的是, 在政治领域中, 民主体现为一种理想状态, 达尔指出:“这种平等控制政策议程的理想状态在任何现实社会都是无法实现的。实际上, 在绝大多数的被划为民主政治的社会里, 公民之间在参与民主政治和获得民主权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
与此同时, 网络民主是基于网络的民主, 也带有了一定的理想成分, 可以将其理解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民主模式, 有学者将其阐释为“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 它以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为运作平台, 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 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民主新形式”。[2]具体来说, 网络民主的特征体现为参与方式的直接性与便捷性,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与平等性, 参与成本的低廉性以及虚拟与现实的双重性。网络民主的这些特征彰显了网络在推进政治民主方面的优势, 正是意识到了这些优势的存在, 目前国内已经逐渐开始了网络民主的各种尝试, 如网络问政、网络信息公开、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调查、网络反腐等。“实践证明, 网络可以成为而且也应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 构筑民意表达平台、创新政务公开载体、及时了解舆情、促进科学决策, 也必将成为未来政府执政、施政的亮点。”[3]
二、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民主限度
网络传播为政治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彰显了民主的潜能。但是, 在看到网络媒介这种民主潜能的同时, 也应注意到, 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主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而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民主体现出一定的限度。这种限度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一) 权力与商业的侵蚀
权力的侵蚀往往体现为一种直接的行政干预, 以求达到信息垄断的目的, 如不分青红皂白下达政令强制关闭有损政府形象的网站, 强制删除涉及敏感议题的帖子等。还有一些干预手段则较为巧妙, 如通过制定政策达到事先过滤的目的, 或面对某个利益相关事件时保持沉默, 而这种沉默不但达不到消解事态严重性的目的, 相反可能使网络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 对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造成更大的破坏。美国心理学者G.M.奥尔波特认为, 流言的流通量 (R) 与问题的严重性 (i) 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 (a) 之乘积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即:R=i×a (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严重性×证据暧昧性) 。可见, 事情越重要, 与人们的关系越密切, 越容易成为流言传播的话题。而问题情况的暧昧不明, 则会引起受众的猜想臆测, 流言迅速蔓延, 导致受众不良情绪进一步扩散。[4]
在对信息自由的干预上, 权力常常扮演一种事前过滤器的角色。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谈到长尾市场中的供需关系时对过滤器进行了分类———事前过滤器和事后过滤器, 如表1所示。
安德森认为, 事前过滤器和事后过滤器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它们是在产品上市之前实施过滤的。事实上, 它们的任务就是决定哪些东西能够上市, 哪些东西不能上市。我把它们称为‘事前过滤器’。相比之下, 我所说的那些推荐和搜索技术都是‘事后过滤器’。事后过滤器会鉴别特定兴趣领域内已经存在的东西, 突出那些精华 (也就是中肯、有趣、新颖的东西等等) , 压制甚至忽略那些糟粕。你大可以把任何东西扔进市场, 由市场本身来完成去伪存真的任务, 而事后过滤器就是市场的心声。它们会疏导和放大消费者的行为, 而不是试图预测这些行为。”[6]可见, 事前过滤器充当的是守门员, 事后过滤器则是顾问, 事前过滤器重在预测和把关, 因而导致的是信息的垄断, 而事后过滤器只是评测或监测, 并把最好的信息产品推荐给消费者, 因而带来的是信息的民主。
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对信息传播造成的垄断, 在政府和民意的推动下, 网络信息公开作为民主实践的一种形式已经开始实施。与网络问政重在加强公众与政府的互动不同, 信息公开重在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以最大的诚意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防止谣言的产生。其实, 早在2008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已实施, 政府信息公开按理应成为一种常态, 但实践起来仍遇到诸多障碍。前些年, 官方网站的信息有效性和更新度一直遭公众诟病。如今, 微博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快捷公开政务的渠道, 有新动态可以第一时间公布,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信息公开后也无法制止谣言的流传, 甚至连公众基本的知情权都无法满足。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公文化与空洞性, 在文字上玩真相的躲猫猫游戏, 没有讲究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及公开的细节和方式, 这种无效的信息公开等同于没有公开, 因而并不能阻止公众因谣言而盲动。
与直接的信息垄断不同, 商业的侵蚀是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侵犯平等的民主原则。如各类商业广告就是潜藏在有偿新闻中的一匹匹特洛伊木马。媒介的企业化经营很难逃脱对广告的结构性依赖, 在真相与经济利益面前, 如果无法坚持公共利益原则, 媒介的天平就很容易偏向自身的经济利益。网络传播中同样存在商业广告的侵蚀, 各类弹出广告和游动广告转移着我们的注意力, 一些隐性的广告更是侵蚀着我们的公共空间, 网络精英逐渐成为“企业精英”中的一部分, 因而无法保证代表多元利益并提供民主对话的空间。此外, 随着媒介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互不相干的媒体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兼容, 反过来又刺激了媒介产业全球市场的高速发展, 商业的触角也不断延伸至每一类媒介的每一个角落。合并浪潮的到来为媒介的唯利是图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 民主则被阻隔在媒介之外, 海科特和凯偌尔不无担忧地指出:“企业帝国有着繁密、深长的触角, 媒介成为它们的一部分之后, 利益冲突和组织内部的自律便成为长期的问题。比如, 当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网路被能源巨头和武器承包商通用电器买下来后, 它还能积极地报道核能问题吗?相反, 交叉推广的营销策略必然会影响编辑部的决策。”[7]与此相关的问题是, 由于网络广告商寻求更加精确和具体的目标消费市场, 进一步导致了受众分众化的趋向。网络营销的分片策略及网络为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创办的个性化网站不仅导致了公民的分化, 还使其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而公民分化造成的离心力容易造成不同群体间的隔阂和文化冲突, 不利于其注意力的聚焦, 从而为公共事务的民主解决带来难度。
(二) 数字与技术的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经济能力的不平等所导致的信息服务的不平等, 这种信息服务的不平等进而又导致了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不平等, 最终造成对民主政治的伤害。海科特和凯偌尔直白地指出:“在唯利是图的商业化趋势下, 使用媒介信息及其服务能够提高人民参与政治和经济事务的程度, 但这种权利只限于有经济能力的人。犹如私营化的医疗业产生了多层次的保健系统, 商业化的媒介也扩大了‘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即使是由广告支撑的‘自由’媒介也是偏向于富有阶层的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 因为他们才是广告商最想覆盖的目标。广告有效地强加给媒介一个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审查机制。”[8]在网络环境中, 要实现民主, 就要打破这种由数字鸿沟导致的阶级分层, 防止权力集中于某些所谓的政策精英手中, “民主的逻辑是一人一票, 资本主义的逻辑———市场则是一美元 (一英镑) 一票”[9], 在看似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中, 同样要警惕人民币为人民说话的恶劣影响。
技术的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民主的发展。一方面, 网络媒介的不断升级及政府在政务公开上对网络媒介的倾斜, 将大批很难掌握网络技术或无法适应网络环境的公众挡在网络参政议政的大门之外;另一方面, 网络技术尽管已经相当成熟, 但是海量信息的存在仍然对公众获取有效信息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网络技术尚不能有效地消除噪音, 而信息的繁多不仅没有带来多元化, 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同质化。网民们拥有成千上万的网址, 他们的声音和呼吁有多大的意义?一百个网址也许等于什么都没有。网址的繁多并不等于观点和政策的多元。一个传媒集团尽管拥有几十家媒介, 但是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出发, 其发出的声音是单一的、同质的, 统一口径的, 因而, 本质上体现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垄断。此外, 信息的过载, 使得公众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知识、情报的意愿和能力大大减弱, 一般人更愿意将信息的判断权和决策权交与所谓的专家, 自己只是充当被动接收的角色。虽然网络上也存在大量过滤器, 但是过滤后的信息中仍存在大量冗余信息, 若不能很好地掌握网络过滤器的使用技能, 仍难获得切实有效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公众的政治态度极易受到某些专家的影响, 而所谓的专家, 可能只是大众媒介包装出来的掌握话语权的“砖家”。
网络虽然蕴藏着相当大的民主潜能, 但是不得不提醒的是, 不能因此盲目乐观。在我国, 网民的数量还远未普及,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2年7月19日在京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 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 因而需要关注互联网在这些人群中扩散的障碍。这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我国网民规模继续扩大, 但增速逐渐放缓;过去五年多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 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 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 造成中国网民增速的放缓。可见, 网络在公众群体中的应用远未普及, 全民的直接式的网络民主更是短时期内难以实现, 要想突破这种技术的瓶颈, 为网络民主的未来铺平道路, 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间, 不仅涉及到网络技术的掌握, 网络素养的形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三) 自由与民主的博弈
网络世界的自由一度使网民们赢得了一方狂欢的领域, 底层民众也能发出声音, 弱势群体的权益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然而, 随着自由度的扩大, 网民的媒介素养却并没有得到相应地提升, 网络中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事件屡屡发生, 更有甚者, 利用网络煽动民众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2011年, 两起国际危机事件引发了国内众多学者对网络媒介社会功能的反思。一起是2012年初埃及、也门、叙利亚等国发生的大规模示威游行, 另一起是2011年8月伦敦街头发生的骚乱事件。分析这两起危机事件时, 有学者认为, 网络中的社交媒体扮演了三种重要角色:事件的议程设置者、群体的情绪煽动者和暴力行为的组织发动者。这三种角色所表现出的网络媒体的“自由”潜力和悖论发人深省。[10]的确, 如果不能把握好网络传播的自由权, 网络不仅不能为大众所服务, 反而成为骚乱事件的推手, 给社会的稳定和公众利益造成更大的伤害。
目前,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正进行密切的互动和嫁接, 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确实为新闻专业主义展示可持续张力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然而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不在此, 平台当然越宽广越有张力越好, 但汇集新闻并不等同于新闻专业主义, 相反, 在网络这个平台中, 违反新闻专业主义的报道并不鲜见。人们开始明白, 网络的自由与便捷带来的不一定是真相与民主, 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 也要认识到网络功能的悖论, 并时刻对其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一, 警惕媒体逼视对隐私权的侵犯。“媒体逼视是新闻媒体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 这种行为不仅给被报道对象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会造成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失调。”[11]媒体逼视大多发生在网络环境下, 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网络暴力, 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尽管其出发点可能是借民主的力量达到舆论监督或解决公共问题的目的, 但很多情况下却只是充当了网民不良情绪的发泄口, 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还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对其未来的生活更是带来不可磨灭的阴影。
第二, 警惕“情绪性民主”的泛滥。面对网络中出现的海量信息, 很多网民往往迷失其中, 无法驾驭和判断, 在这种情形下, 他们在思考、分析、执行决策的过程中都可能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为某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以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新闻”的旗号进行网络宣传, 公民很容易被其左右, 在政治判断和评价上出现偏差, 进而导致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因此, “网络传播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容易形成情绪性民主, 由失真、泛滥的民意测验和被煽动起来的公民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伪的民主, 可能让决策者的正常决策受到阻碍, 甚至使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民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 影响社会公平和行政决策的效率。”[12]
第三, 警惕无政府状态下的民主政治危机。“许多人在网络传播中崇尚自由主义和无政府状态, 把个人的自由看得高于国家安全和政府权威, 例如计算机黑客, 出于种种目的, 屡屡入侵甚至破坏信息系统, 侵犯他人名誉, 盗用他人的账号。很多网民在网络传播中享受自由的同时, 也时常遭遇信息欺骗和隐私侵犯, 所以, 自由是相对的, 只有在秩序与自由的平衡中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13]那些无政府状态下的失控, 将阻碍民众的自由和民主的发展, 甚至有可能将良态的政治争论演化为恶性的政治斗争, 酿成流血惨剧。
三、结语
当人们对网络以乌托邦一般的完美辞藻来包装它, 认为它将如何如何地造福社会、加强民主时,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虽然具有民主的潜能, 但并不能保证网络民主的明天顺利到来, 网络民主并无必然性。网络是一种工具, 它可以同时为民主和专制服务;同时, 网络又不能简单地被还原为一种工具, 它的技术性能被带入社会语境后, 就有可能参与社会建构。在此基础上, 我们不能轻易乐观或悲观———数字和技术的鸿沟依然存在, 网络的普及远未实现, 网络所构建的公共领域离真正的决策中心尚远, 自由与民主的博弈也在时刻进行着。至于如何使公民对网络的运用更成熟更理性, 如何使网络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充分, 如何使网络媒体行业形成健康发展的规范秩序, 从而消解网络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还需要业界和学界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W.兰斯.本奈特, 罗伯特.M.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M].董关鹏,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34.
[2]宋迎法, 刘新全.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J].江海学刊, 2004 (6) .
[3][12][13]华进.网络传播在媒介民主进程中的利与弊[J].现代视听, 2009 (9) .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98-99.
[5][6]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2.0[M].乔江涛, 石晓燕,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121, 120.
[7]罗伯特.A.海科特, 威廉姆.K.凯偌尔.媒介重构:公共传播的民主化运动[M].李异平, 李波, 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3.
[8][9]罗伯特.A.海科特, 威廉姆.K.凯偌尔.媒介重构:公共传播的民主化运动[M].李异平, 李波, 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6.
[10]孟威“.从英国骚乱”看新媒体的自由与监督[J].当代世界, 2011 (10) .
【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考试06-21
高一政治期末考试试卷07-07
高二中考试政治试题09-04
政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10-04
高中政治考试诊断分析10-30
高三政治期末考试模拟练习09-14
政治学原理考试答案10-18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06-28
15班政治月考试题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