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反思总结

2024-08-26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反思总结(通用5篇)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反思总结 篇一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无论如何,也要启发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思考。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教学研讨课,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因此,每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到其影响性。教师公开课,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文的热爱,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供大家思考与商讨。在本节课里,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收效不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一扇门。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在这次赛课当中,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中略显仓促,特别是还有看教学流程的行为,应予多多批评。在今后的语文公开课或教研课、或比赛课中,本人会更加努力,力求让公开课达到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效果,不留遗憾。

总之,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精彩还是平庸,这均属于过往。未来那些难以确定的未知,我们很难预料。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我们的现在。现在的每一天,教学与成长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思考与创新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如同蜜蜂一样赏百花之美,酿人生甘露;让我们在语文的灿烂星空里,如同百灵鸟一样在斑斓里放歌,在梦乡里沉醉!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篇二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4分)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9.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比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而此词的作者却反其意而行。请找出此词中反用其意的句子,并作简要赏析。(2分)

10.词的下片,起句连用两个“送”字,有何用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二)古文阅读。(20分)

A.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0分)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

1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黑体词的意思。(4分)

(1)齐王使使者( )

(2)不然( )

(3)苟无岁( )

(4)舍本( )

12.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什么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2分)

13.“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的成语是什么?(2分)

14.请列举历史上著名的出使外国的使者姓名及事例。(至少写出一个)(2分)

B.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段落,完成15~19题。

(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5.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小惠未徧( )

16.下列句中黑体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7.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8.[甲][乙]两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昨天是一个值得所有华人记住,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 生:昨天是2008北京奥运生活在希腊的奥林匹亚城点燃,开始全球传递的日子。

师:是啊,圣火的点燃意味着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可是,对于我们,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分别”。现在请允许我读一下一封信的片段,这是不久前收到的:王老师,您好。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但我永远也忘不了你,因为我有许多话只想对你说,要问为什么,我只把你一个人当作我的老师,我所认可的老师。马上要中考了,即将离开中学校园,但不知怎的,我仍然忘不了在小学毕业考试前你领我们高声齐诵《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学步》《我们上路了》,那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想说:老师,我想你。。。生:(沉默,感伤)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到来了,面对同窗六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会非常的伤心。。。(热泪盈眶)舍不得与我的同学分开,因为只有和同学在一起,我才有说不完的话。。。

生:我更舍不得与老师分别,因为在这几年中,我已经把老师当作了自己的父亲。同学都跟我说:你对老师的感情,比对你爸爸都要深(泪流满面)。。。我们都说你像一个父亲,一个严父,一个严中有爱的父亲。。。

生:(哭音)我们都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只要你出去讲课,我们学生都会说老师不在家。。。要是毕业了,这个家就支离破碎了。。。生:(全班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师:(声音哽咽)谢谢同学们,对于你个老师来说,最大的褒奖就是得到学生的喜爱与认可!(调整一下情绪)好了,同学们,我们平静一下心情。。。其实,相聚就意味着分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在分别的时候你们会说到这些,古人呢,也是如此。不过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宋朝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板书课题)。注意,“送”字的偏旁是三笔,后两笔断开。来,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看一下文题,你从中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生:这是一首词。因为他有自己的词牌---卜算子。师:什么词呢? 生:送别词。

生:鲍浩然是王观的朋友,要到浙东去,诗人临别时写给他一首词。生:浙东可能是鲍浩然的家乡。

师:不是可能,就是!浙东就是现在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大家再高声齐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师: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分别时的心情,因此送别诗一般都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 生:悲伤。。痛苦。。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这首送别词,看看诗人在这首词中又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师:拿起所发的资料,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词,开始吧。(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的读音、断句)师: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汇报读,“那”读成了第四声)师:谁能告诉老师,他有一个字读错了。生:“那”应该读成“哪”,第三声。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句话是个问句。

师:非常好。在这里“那”同“哪”(板书),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注意啊,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哦,在高考中会吃大亏的啊!来,继续。

(生再汇报读,有的语气较为平缓,有的比较沉郁,这时,教师适时进行范读)师:不要坐,你来评价一下,我与你在朗读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读得好像音调更高一些,不那么低沉,变化也多。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那好,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学完之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来自学,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领悟,并巡视,倾听,答疑)

师:讨论声渐渐低了,说明同学们理解的不错了,还有什么疑问吗?(等了一会)没有?那好,老师要问问各位了。(板书)“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山水交汇的地方。师:这个地方在哪儿?

生:浙东。。鲍浩然的家乡。。师:他的家乡美吗? 生:美啊。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就是说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把水比喻成眼波,把山比喻成皱起的眉毛。师:美人的眼波是什么样子呢? 生:就是。。就是。。非常的漂亮,迷人。。水汪汪的。。师:对啊,“暗送秋波”嘛,可不是秋天的菠菜哦!生:(大笑)

师:而诗人又把那连绵的群山比喻成了美人皱起的眉毛,这个比喻形象吗?谁能做给大家看看。。

生:(相互表演,表情各异,哈哈大笑)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想想诗人在写上阙的时候,他的内心应是怎样的心情? 生:好像应该是比较轻松、快乐的。

师:(板书:‘轻松’)好,你能读出这种轻松吗?(生读,语调轻盈,教师适时点评)

师:我们再来看下阙。(板书)“千万和春住”。“千万”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

师:为什么一定要同春天住在一起呢? 生:春天天气好,空气也新鲜。。。

生:春天有活力,有生机,冬眠的小动物都出来了。。。生:小草发芽,杨柳吐绿。。。

师:真是诗情画意啊。大家说的太好了,在这里“春”不仅指春天的景物,还可以比喻成自己好友的家啊,如果鲍浩然回到自己自己的家,家人会怎样呢? 生:家里人一定非常高兴,可能会欣喜若狂。师:这个词用的好!

生:家里人还可能会流泪,不过这是高兴的眼泪。师:喜极而泣啊!

生:还可能全家人围在一起,给家人讲在外的经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师: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春天吗? 生:(点头)

师:因此,这句“千万和春住”是诗人对自己朋友的良好。。。生:祝福。。祝愿。。

师:(板书:祝福)来,谁能读出这种祝福与祝愿?(生读得感情真挚而投入)

师:现在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老师在范读的时候用那种感情来读了吧。生:明白了。

师:好,让我们齐读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齐!生:(齐读)

师:从这首词中,同学们能感受到王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生: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没有愁事。(生乐)生:他的心胸应该很宽广。。。。

师:我想他更是一个造诣高超的诗人。大家请看黑板,“眉眼盈盈处”是描写山水,这属于写——

生:景。(师板书)

师:“千万和春住”是诗人对朋友的祝愿,抒发的应该是一种—— 生:情!(师板书)

师:因此,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 生:借景抒情!(师完成板书)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师:看来,借景抒情是送别诗词的重要写作手法。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首诗,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它们的写作方法。(将材料发给同学)

(生自主解决,并不时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这部分时间比较充足。之后,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稍加指导停顿。后学生汇报所想。)

生:《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应该是借景抒情。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师:那李白的《赠汪伦》呢?

生:好像也应该是借景抒情。。。

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主要是写什么呢? 生:李白要走了,忽然听见岸上有歌声传来。生:应该是一件事。

师:那后两句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说明他俩的感情很深。。。生:是夸张。

师:对啊,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应该是—— 生:借事抒情!师:那最后一首呢?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写景,可是。。没有情啊。。师:那你能感受到一种情吗?

生:可以!李白看见朋友的船消失在天边,心里一定很舍不得。。。

师:这就是“景事交融,情寓其中”啊!同学们,送别诗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抒发别情。但是,这种情必须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板书)“情有所依”!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启发呢? 生:(若有所思般的点头)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师:好了,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就要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尽管离别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诗人王观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生:要乐观一些。。

生:要多多劝慰,将未来想得美好一些。。

师: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们离开了我,在离别之前会对我说些什么呢?能用学过的古诗中的诗句赠给老师吗?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此“君”非彼“军”,王汝军的“军”吗?(生笑)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我叫汪伦吗?(生笑)生:不及老师送我情!

师:我更想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师生情”!

师:虽然你们会离开我,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老师的心!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生:老师再见

板书: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借

眉眼盈盈处 —— 景

(轻松)抒

千万和春住 ——情

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反思总结 篇四

上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用问句拉出友人的行迹。在开头的两句,作者把山水合写,写出了友人归路如同郁结离愁的眉峰一般连绵起伏。由于归路的.山重水复,友人便走进了作者的眉峰之中,也就是作者的视线里。这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友人走在作者深情送别的目光中,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消逝。一路山水承载深厚的人情味,默默地替作者送走那远去的朋友。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走远了,然而友情却深深存封于作者的心中。正是这深厚的情谊让作者安排山水来送自己的朋友。从而上片便形成一种物我为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远去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朋友归途艰辛生活的深切挂念。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作者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但愿友人追随春天的步伐回到江南,和春天同在。“千万”二字道尽了作者殷殷叮嘱之意。美好而真挚的祝愿,将作者那深沉的惜春之情、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给读者一种含蓄的感觉。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5.送鲍浩然之浙东 篇五

章校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一路莫早停

年少须及春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惜春和春住

——《读诗》·校中

柳丝拂面,烟雨三月。我的爱人,这一方清澈的春水,是伊人的绰约风姿么?亦或是,伊人眼中流淌出的盼归么?伊人眼波假假的一横,便就深深地紧紧地捆住了远方一颗思念的心。

阳光明媚,轻风和煦。我的爱人,这一抹青黛的山峦,是伊人的凤愁鸾怨么?幻见伊,嘟着小嘴,攒聚眉头,轻跺脚,那撒娇的可爱极致,那风情的杏雨梨云。千头万绪,伊人期许的目光,总是在我的耳际呢喃不休。

抑制不住驿动的心,切切,切切,归家,归家。送行的好友问我的家乡美不美,我说情同这里的越州。有晚风拂笛,也有柳絮弄雨,更有水做的女子。

那绿荫里的沙堤,跳跃的鱼儿;那燕子衔泥,斜风细雨中;那披着蓑戴着笠的父老乡亲,总是我永远的江南乡梦。身在行旅,心在伊处。青山绿水,家窗倩影,都是伊人的眉眼盈盈处。

但是,我的好友王观,脉脉情深,拉手细语阶前:这里春刚去,未了伤春愁;今又送君归,平添离别苦。淡语情浓,难掩他心底的落寞。长看流水,放眼青山,一把惆怅都在我们手中紧握......

我的爱人,世上最难是分别。但我的好友故作轻松,又以轻快的语言叮嘱我道:一路莫早停,年少须及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惜春和春住。

上一篇: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doc下一篇: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