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性格的形成与重塑

2024-11-30

自我性格的形成与重塑(共8篇)

1.自我性格的形成与重塑 篇一

《自我发现与重塑》读后感1000字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为《自我发现与重塑》的书,此书被誉为哈弗商业评论管理必读书,分别由10位殿堂级管理大师讲述自我管理技能。当看到这本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成长的路上,最难明白的、最难看透的就是自我问题。20余年的学生生涯,4年的工作时间,我有真正的静下心来剖析过自己么?有想过针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改正么?带着问题,也同样的带着好奇心,我正式的开始了阅读。

两个观点

在我所读的内容中,有两个观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其中一个是避免“边际成本”错误,另外一是选择合适的标准。

0

1边际成本是指忽略沉没成本和固定成本,依据每项投资产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来做决策。这一原则使企业倾向于利用过去取得的成功而投入新的资源,而不是打造未来成功所需的能力。对于一个非财务和经济专业的我来说,读完这段话后是一头雾水,无法真正的理解到这个观点想要表达的想法。但是作者通过一个故事使我豁然开朗。故事是作者在上大学期间,需要代表校篮球队在周日参加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但他之前立誓决不再周日打篮球。教练与队友都难以相信,并对他进行劝解,希望他能参加比赛。但是他强烈的感觉到一定要遵守承诺,因此没有去参加比赛。在他的人生中,这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决定,他也确实可以破一次例,然后绝不再犯。但是回想那次经历,能抵制住“这种情况情有可原,就这一次”的诱惑,是他一生中做过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因为在一生中不断出现情有可原的情况,要是他越线一次,就会有下一次,以后还会再犯。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非常透彻的了解了“边际成本”的含义。如果你给予边际成本分析,屈服于“就这一次”,那你就会出现下一次。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所要坚守的原则,并为此设立安全线。

0

2另外一个观点是牢记谦逊的重要性。通过作者在任教期间与同学的互动,让同学们描述他们所认识的最谦逊的人,结果发现,这些谦逊的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强烈的自尊感。他们清楚自己是谁,并对此感觉很好。谦逊不是指有自我贬低的行为或态度,而是尊重他人。谦逊的人会自然的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怀有谦逊之心很重要。我国古代更是有很多著名的诗句、成语,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都在教导我们做人要谦逊。家里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工作中的领导都是比你更聪明、更有经验的人,你自然怀着尊敬、敬佩的态度与学习、去请教。但是在你身边也许有一部分人没有你聪明,如果怀着只有聪明的人、有经验的人才能教导你的话,那学习机会将会大大受限。但是如果你拥有谦逊的态度,愿意向每个人学习,你将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机会。只有当你真的对自己感觉良好时就会表现出谦逊,这样偶尔也会帮助身边的人提升他们的自尊感,所以我认为要时刻牢记谦逊的重要性,做一个怀着谦逊态度的人。

书中的每个观点、每个故事都让我感受、领悟不同的人生道理,每一个观点都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读书让我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充实自己,去渗透、去领悟更深刻的观点,才能在自我发现与重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采购部 刘晓丽

2.性格的自我完善与调节 篇二

关键词:性格;自我完善;调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22-02

爱因斯坦有一段话:“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走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1 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1)读书明理。经常读一些优秀的书籍,可以形成正确的人格理想,从中可以使我们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人格模式。

(2)内省慎独,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我们也应该“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思、自我剖析,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自我改进,慎独就是有人没人自己的言行都要一致,即使没有人在场,该遵从规范的一定要遵从,不能因为没有人看见或事情很小就放纵自己。

(3)实践锻炼,磨练性格。因为性格是某些价值观或道德观念在实践活动成为系统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时才能称的上是性格,因此要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锻炼,并以良好的行为表现出来。

2 矫治和调节不良的性格

性格的完善是从培养塑造良好性格开始的,但另一方面,矫治不良的性格也是性格完善的主要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的人相当普遍。以下重点介绍教师中常见的性格缺陷及其矫治的方法。

2.1 自卑

自卑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并伴有害怕、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不良的情绪体验。

矫治自卑性格首先要从调整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入手。接纳自己,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然后充分挖掘自己的优点加以肯定,从而培养自己对自己的积极的接纳的态度,同时,也分析自己的缺点,分清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易改变的。第二步是增加成功的体验。先为自己做一些难度不大的计划,完成之后的愉悦体验即为成功体验。逐渐加大难度,可以体验到更强烈的成功感。第三步是放大自己的优点,以补偿自己的缺点,如“勤能补拙”,扬长避短。第四步是表现真实的自己,督促、鼓励自己在各种场合尽可能自然地表现真实的自己,不怕袒露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尝试经常做这样的自我暗示:“我能行”、“试试看”、“没关系”等。

2.2 怯懦

怯懦即胆怯、懦弱,通常表现为:胆小怕事、退缩、易屈服于他人、逆来顺受、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耐受挫折的能力较差等。

矫治这种不良性格,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1)自我激励。性格怯懦的人的最大弱点是过分畏惧和害怕,要克服这一弱点,就要借助气势的激励。若遇到困难,应提示自己要有一股敢拼斗的气势,摆出一副摩拳擦掌的架式,就会感到有力量。此外还可采取“自我打气”的方法,对自己说类似的话语:“我能行”、“没什么可怕的”。

(2)勇于行动。采取行动对于怯懦者是最困难的,为使怯于行动人付诸行动,可借助他人的督促,或是自我督促的方法,可以把一些格言作为座右铭。如邹韬奋曾说:“我以排除万难坚定不移的勇气向前看去,必有成功一日。”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为自己鼓劲,如“干得不错!”、“我真棒!”、“再加把劲儿!”

(3)要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失败。怯懦的人比一般的人更加害怕失败,越怕就越不敢行动,越不敢行动就越怕,一旦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中,怯懦会不断加深。克服这种心理,可以试着提出3个问题:①害怕什么?②为什么害怕?③一旦最可怕的情况出现,你如何应对?当面对你所设想的最可怕的情形,你也会想出了应对的方法时,畏惧的心理就会减弱。

(4)抓住机会,为自己找寻更多的锻炼机会。如果试用上述方法,你的怯懦有所改善时,应为自己多争取一些机会,使正在形成良好的性格得以巩固。

2.3 嫉妒

当别人的某些方面(如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强于自己时,常感受到心理不平衡,想方设法找机会诋毁别人,甚至怨恨别人,这种对待他人的态度及方式,就是嫉妒。

克服嫉妒心理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内在的修养。

(1)缩小“我”字。嫉妒归根结底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所致。在嫉妒者的心理,“我”被放大,在集体中,“我”同样被放大。一旦其他同事有所成就,表现出色,形象突出,嫉妒者就会认为自己应有的位置因此受到威胁,进而就会把某个当成不良情绪发泄的目标。换位思考的方法有利于抑制自我的扩张。不是凡事都从自我的需求、自我的利益角度去思考,而是换一个角度,从他人的利益、他人的需求角度去思考,这样有利于拓展心胸,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2)善于自知。好强求胜是可贵的性格,但每个人的成就与发展都是有限制的。为人不可能是完善的,做事也不可能是万事如意的。接纳自己的长处与弱点,也正视他人的优点与不足,不以一两次的输赢而比高下,而是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承认个人的限制,不苛求自己,遇事要多与自己比,这样就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不要过多地与别人比,尤其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同别人的长处比。

(3)为自己设计切合自己实际的生活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培根说:“每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把用于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精力及时间用于计划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踏实肯干,奋起直追,才可能缩小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实际差距。而不要为与人于己都无益而有害的嫉妒空耗自己的精力。

2.4 狭隘

狭隘的性格特征就算我们平时说的“心眼窄”、“小心眼”。狭隘的性格特征是人际关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善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提醒自己宽以待人。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希望有所改进就要经常提醒自己以宽容代替苛求。我们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大度一些、宽容一些,那么我们是怎么对待别人的呢?怎么对待才会使别人有良好的体验呢?经常这样自问,不断反思自己待人处世的方式,是改善狭隘性格的第一步。不以经常使用这样的提示语“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2)充实自己,开阔眼界。经常注重从书籍、杂志及与人的实际交往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弥补自己个性中的不足,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人生的意境,开阔心胸与眼界,这样可以从内心看开一些人或事,所谓遇事“拿得起,放得下”。

(3)给自己开个“药方”。找出并针对自己为人处世中较为敏感的问题,主动改进。如身为教师,因为狭隘而计较班里某个同学曾经冒犯自己,以前一直对这个学生耿耿于怀,甚至有时故意刁难这个学生,那么矫正自己就从改善对待这个学生的态度开始。要求自己主动接近这个学生,并表示不再计较以前的所作所为。这样的主动矫正开始时有些难度,但一旦做到了,你会发现,原来宽容一个人比计较一个人更容易,只要自己心里能放下负担,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

2.5 暴躁

暴躁性格的主要表现是易激怒,属于性格的情緒特征。改善暴躁性格特征是从认识暴躁性格的危害开始的。暴躁的脾气发作时,使人处于激情的状态,其直接的危害是对自己身体的损伤和对他人的伤害。长期的应激状态,可能会导致某些生理的病变,还有就是在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不能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使事态严重化,甚至会做出冲动鲁莽的行为,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要经常提醒自己对自身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负责,这样有利于调节暴躁的性格。其次,学会自制,以坚强的自制力遏制暴躁。自制的方法有很多,如当自己感到要发脾气时,心中反复默念“不要发火”,还可以迅速离开现场,去干别的事,转移注意力,等“气”过后再返回现场,发脾气的外部条件不复存在了,“火气”自然减弱。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完善自己的性格特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Disposition Germany Self-perfection and Adjustment

Wang Aimin

Abstract: The disposition not can only affect person’s achievement, was also deciding people’s other aspects,like affect person’s human communication,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family,the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in brief,it is deciding a person’s destiny .

3.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原因 篇三

11-初等教育

学号:114304128 姓名:张洁

性格主要是通过人的不断的生活实践,在外界生活条件和人自身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之中形成和发张起来的。它形成的过程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结构,任何特征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说说我自己吧,言简意赅我感觉就是具有一种“双重性格”的人。怎么说呢就是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活泼外向,但有时候则会十分内向,不愿多说话。。。

学校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在小学里,我便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孩子,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乖女,而且学习成绩一直都比较稳定的,所以他们也就不太关注我。我平时也不太喜欢和别人交流,朋友也是很少的,最多就是和村上的孩子玩玩。当时我最怕老师上课提问了,喊到我站起来会感到害怕甚至还会脸红。

在初中,我就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了,还是以我为中心的。很多人应该会想问我怎么变化这么大。其实也就是初中老师很信任我。他们让我做班干部,还经常找我去谈心。当然啦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同桌,她是比较开朗活泼,还十分的幽默的人,和她坐在一块我感到十分的开心。久而久之,我也变得大胆积极了,甚至也会在课上讲话,在课间大笑,大吵大闹啦。班级里很多事情我也会参与一下,并且还要带着同学们早读,和同学们有着很好的关系。直到现在嘛,寒暑假都会参加聚会,也会找几个同学一块出去玩玩,感觉还不错。家庭教育和遗传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在我们家里吧,爸爸是话很少的,在他面前我也比较沉默,就算打电话也说不上几句,没什么话题。相反,妈妈也是个话多的人,我想我的性格能有所改变肯定有遗传我妈妈。爸妈是任凭我的喜好,尊重我的决定并且支持我的。为此我的初中志愿和高中志愿都是我自己所填的。以前有时我也会很任性发脾气,有着叛逆情绪,如今大了,我能体会爸妈的艰辛于不易了。

人物著作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在同学眼里,我永远是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即使是到了大学依旧拜托不了那般的孩子气。我承认在熟悉的人面前,我总是嘻嘻哈哈,但是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会感到十分孤独,有点多愁善感。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或者看到感人的画面还会哭泣。我喜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每每读起总还是津津乐道。

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现在的社会女生都追求漂亮,虽然知道都是些外在的,但我也会偶尔地自卑。尤其是那些长得漂亮,身材高挑,而且学习成绩又好的人,我蛮会嫉妒的,再想想自己吧,总是心里会有点难过,希望自己也是那样该多好啊。但是嘛,时间不会持续很长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必惊羡她人的明艳,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4.美国民族性格及其形成 篇四

外国语学院 2010124122 曾维坤

[摘 要] 分析个人主义、自由与平等观念、实用主义等美国重要民族性格,探讨它们形成的渊源,从而加深对美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并拓宽视野,学习美国文化中的精髓。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 个人主义 实用主义 清教主义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美国建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民族多样性鲜明,但经过不断的探索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美利坚民族性格,这一独特的名族性格影响着美国的历史进程,也同时不断发展完善着。

一、美国民族性格

美国民族性格的典型特征包括个人主义、崇尚自由和平等、追求成功的冒险精神、实用主义等几个方面。

1)个人主义——美国文化价值的中心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是美国精神的主体。美国人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他人而不顾及他人,反对社会和国家对自由的干涉。值得留意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的同义词,是一个贬词,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是一个美丽的字眼。

个人主义的内涵,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Invidualism)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一句话,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1]

美国的“个人主义”(Invidualism)持有“个性”“共同性”的内涵,在汉语里应译成“个体主义”较为确切[2]。它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确认人是价值的主体,置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注重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开展,能够说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实质和中心,它无疑推进着美国梦的完成。所谓的美国梦(the American Dream),是指追求富庶、自在和时机均等。举例来说,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Chris在窘境中表现出的乐观向上、坚定不移、处处向时机敲门的的精神可视为几百年来美国的主流认识所公认的中心价值观——个人主义的圆满演绎。影片中屡次提到《独立宣言》,美国国旗也呈现好几次,因而全片能够被看成是完成美国梦(the American Dream),表现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圆满范本。

个人主义使人们的追求多元化。美国这个国家之所以显得有活力、生机勃勃,就在于美国人讲究一个“新”字,求新求变是美国人的人生哲学,因此在美国新产品、新观念、新风俗层出不穷。求新求变的观念,促使美国人去搞新的发明,推动社会的进步。有统计数字说,1901年到1984年的诺贝尔奖获奖人中,其中美国人占了130多个,苏联和日本分别为10个和5个。但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也造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等。

总之,个人主义已是公认的美国民族性格的鲜明特点,我们应理解他在美国历史及当今的重要作用,辩证的看待它的优势与弊端,学习其中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实现我们自己心中的梦想。

2)个人自由与平等

美国人的自由观是什么概念呢?美国人的自由观与欧洲流行的概念不同。在欧洲,“自由”是指人们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指免除对肉体的约束,而且指个人有权签订契约;有权从事任何一种普通谋生职业;有权获取有用的知识;有权结婚、建立家庭和抚养孩子;受自己良心的支配崇拜上帝,以及普遍地享有历来被认为是自由和平等地追求幸福所必不可少的那些特权。

美国的“自由观”强调,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自由”,而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这是自由权利的前提。没有这个条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如果一个人可以自由地损害另一个人的自由,结果将是谁的自由也得不到保证。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自由,但是不能损害别人的自由。美国人强调,自由只有在与责任一起运用时才发挥作用。这就是克林顿总统在《希望与历史之间》一书中指出的:“没有责任感,任何自由社会都不会繁荣。”

平等观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一般来说,美国人等级观念淡薄,在早期,阶级界线不太明显,多数为中下层阶级。美国是新开辟的国家,在创业之初,几乎所有美国人除了力量和意志外都一无所有,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承袭来的权利就无足轻重,大家靠本事吃饭。美国人信奉”天赋人权"说,《独立宣言》就宣称,“所有人都生而平等”,都具有“天赋人权”,即“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美国,“平等”是指机会平等,而不是在处境方面人人一样。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获取成功的同样机会,而他们各自努力的结果并不一定相同。

3)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是美国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

人们对实用主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还是存在几个基本的共同点,这就是“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提倡开拓进取,这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三个主要特征,也是它的基本精神所在”[3]。它的平民性、乐观性、实用性、个人主义以及其中的冒险精神等都很符合美国人的个性,把一直存在于美国人心中的思想、做法进行了理论升华,符合美国人应对复杂多变和竞争剧烈的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用主义精神充斥在美国文化的每一根血管里,是指导人们行动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反映了美国民族的特性,体现了美国人的性格。这些特点无不融合在美国人的政治、宗教、文化和科学领域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认为,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和进取心就是实用主义培养起来的,而美国的领导是“官僚——实用主义型领导集团”。[4]基辛格对实用主义的评价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美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以欧洲清教主义为历史渊源的文化模式 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殖民地时期至美国独立后,此时美国人有与英国民族认同的意识;美国独立后至第二次英美战争,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某州人,他们具有与本州人民族认同的意识;英美第二次战争至美国内战,北方人已经具有美利坚民族意识,而南方美国人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内战后至南方重建时期,美国人才最后形成了美利坚民族的整体意识和精神。

《五月花号公约》的签署和西进运动两个关键事件对美国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前者使个人主义得以深刻体现,并促进了美国人追求自由和平等信仰的发展;后者强化了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并给冒险精神以深刻注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月花号公约》是对以清教徒为代表的美国先民身上勇气、坚韧、毅力、冒险、讲求实用和效率、物质主义、贪婪等性格的肯定,而且随着美国的前身———北美各殖民地的陆续建立,这种性格便逐渐的扩散整个北美大陆,进而构成了美国的主体国民性格。清教徒带着身为上帝选民的自豪感移民北美,信心十足地投入到神学实践中,把神学运用于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在新英格兰广袤的荒野上,把务实、实干、勤俭奋斗、富于创新进取的实用精神种植在这块土地上。

清教徒把清教主义自英国带入北美洲。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清教徒奋力拼搏,不断进取,艰苦创业,奠定了美国的雏形。他们以自己的宗教哲学开辟了一个新世界。康马杰指出:“虽然清教神学思想的重要性在18、19世纪的漫长岁月里逐渐消失,但其许多道德和政治思想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两个世纪的沧桑变化并没有使我们失去对这些遗产的继承。”[5]这是因为,清教主义的基本思想已经渗入美国社会,奠定了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美国人来说,清教主义不但是一种宗教信仰理念,而且是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正是它铸就了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价值观和美利坚基本民族性格。

三、结论

美国民族性格即美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具体体现有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观念实用主义等。其中个人主义是核心,各方面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促进了美利坚民族性格的不断完善。美国民族性格的渊源是美国形成早期来自欧洲的清教主义,清教徒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奠定了美国民族性格之基础,《五月花号公约》促进了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观念的发展;西进运动强化了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及冒险精神。从而,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的那种进取精神,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5.三对对立性格形成的六面体 篇五

“难道有谁问过我,我愿不愿意到这个尘世上来作客呢?我毫无理由地被丢进这个愚蠢世界里来接受一直象诅咒般压着我们,只有死亡能够给我们免除的那个命运……”

类似哈姆雷特的人,在各种各样人生的任务、目标、责任下,痛苦地喘息着,支撑着,已经看不到那理想之星的光芒了。可是,在这时,忽然看到瘦骨伶仃的唐·吉诃德的永远满足的微笑,哈姆雷特会号啕大哭,会活着从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会把自己的多余的聪明扔掉,宁愿寻一匹瘦马,跟在唐·吉诃德的身后,永远陶醉在唐·吉诃德发自肺腑的欢笑中。为了得到唐·吉诃德式的快乐,需要同时得到他的愚蠢,对信念教条式忠诚的愚蠢。有了这身盔甲,充满了自信,在世人的讽刺、嘲笑中,唐·吉诃德本人永远幸福。

可是,如果唐·吉诃德在人生旅途中,感受到哈姆雷特那种灵魂的侵蚀,睁开慧眼,看清自己半生疯疯傻傻的蠢事,直线式思维对社会的破坏,美好的理想导致处处开倒车,会羞愧地一下子从他的老马上跌落下來。

哈姆雷特与唐·吉诃德的相见,太有意思了。只有他们相互衬托,各自的特点才会显出本身的优越性来。矛盾的解决是两极向着各自的对立面转化。失去对立面,本身将无法存在了。哈姆雷特和唐·吉诃德的绝对隔离,只会充分暴露他们性格上的不足。

鲁多夫·洛克尔在他的奇特的文艺评论小册子《六人》中把不同名著的典型人物组合起来,满足人们不可遏制的探索精神。

在《六人》这本小册子里,这样两两成对的人物还有两组,都能给读者以新的启示。

一个是想避开一切尘世的事物,好叫自己的心灵免除任何负担的浮士德,一个是完全与人生溶合,处处去追求感官幸福的唐·璜。当他们分别孤立存在时,你会在他们各自的局限前踟蹰、迷茫。可是鲁多夫让他们彼此谅解了:

浮士德向唐·璜承认:

超脱肉体地追求真理是不可能的,撒旦让我看见的只是我自己的身心。认识只能认识我们自己的存在。在局限的时间、局限的存在中,要去理解无条件绝对真理所包含的一切相对真理,本身就是谬误。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吧,除此没有任何超脱时空的真理。

唐·璜向浮士德承认:

一切肉体的追求也只能是相对的,被时、空所限制的。每个欲望都能达到的躯体与每个欲望不能达到的躯体,腐烂后,有什么区别呢?你纵然没有得到你所渴望的理解,你的奋斗也并不是没有用处的。你的努力会成为后人世代相承的遗产,一份热烈的渴望的遗产,将来有一天精神的国土就会由它产生的。

和尚麦达尔都斯和诗人阿夫特尔丁根被鲁多夫拉到了一起。

诗人是善的精灵,他的心包容着世界,燃烧着同胞们所受到的一切苦难。可他如果不明白社会上为什么还会有和尚麦达尔都斯——人类恶的化身,他就永远不能解救他所爱着的同胞。

生产力是逐步发展的,与其相应建立的生产关系也不可能人为地制造出来。人性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性本善”论、“性本恶”论都不准确,人性深深地打着生产力水平的烙印,麦达尔都斯的“恶”,也除非是喝了魔鬼的药水引起的。意识变化的根基不在意识本身。没有把人类从恶意识中解救出来的救世主,那怕把麦达尔都斯砍上一万遍也无济于事。阶级的消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革命固然可以消除生产发展的阻力,暴力却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和尚麦达尔都斯面前,阿夫特尔丁根的蓝色的花枯萎了。一切脱离求实精神的理想都会象那朵蓝色的花。改造这个社会的信心,不在《圣经》上,不在《福音书》上,不能幻想把麦达尔都斯们都化为圣人。世界该怎么存在就让它怎么存在吧。盼只盼诗人们的肩臂更结实一些。

社会存在本身不就是很美好的吗?谁看不到这一点,谁就不配有理想的蓝花。文艺复兴诅咒中世纪,可没有中世纪又怎么会有文艺复兴?在肯定了中世纪后再来看文艺复兴,才能理解为什么文艺复兴又融化、消失在新的时代精神中了。

在理想的光辉下,存在显出自己丑恶的一面,可包括这丑恶一面的存在都结结实实地站在那里,比未来的理想现实得多。它本身也曾是过去的理想,它比将来的理想有着更充足的在现实中存在的理由。在这一点上,将来的理想奈何不了它,只有承认它。没有理想的人,将同现存的一切一起灭亡。充满生命力的只有理想。所以在鲁多夫笔下,麦达尔都斯对诗人说:“啊,亨利希,凡是专门顾到自己的人,他的痛苦是多么地可怕,他永远感觉不到别的灵魂的温暖,永远感觉不到那个慈爱的‘大众’,只有在‘大众’中‘我’才能够我到它自己。”

在这本小册子中,三组矛盾,六个典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的意识的一个完整的立体。鲁多夫在列位大师们肩臂上架起了自己的云梯,以这个六面体的精巧组合,使读者得以更深地理解这六个典型——从组合起来的完整的人性中去体验他们各自的意义。

6.孩子形成好性格,老爸育儿有心得 篇六

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她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她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她骗。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她知道:爸爸不会骗她,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她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她因侥幸而无理取闹。举个小例子:最初给女儿穿衣服,让她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她总是哭闹着不肯,她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她手里,从此她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她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她好。比如:你认为她该睡觉了,你一定要她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她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她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她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她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她的行动,她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她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她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6: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她做,她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女儿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我不想让她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她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她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她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她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她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她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7: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她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女儿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她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她自己收拾。她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她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她能做的事情,我都让她自己做。

8: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所以,我会让女儿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她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女儿知道我对她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她知道我抱着她很累,让她自己走;我会让她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她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是我的不对,我会主动向她说对不起;我会让她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她生病时,她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7.潘金莲“立体化”性格的形成 篇七

关键词: 潘金莲 立体化性格 形成

历来,《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被定型为“淫妇”形象,以至于金圣叹在点评武松残忍杀嫂时都持赞叹口吻,但熟读作品的读者都知潘金莲曾拒做小妾,并义正词严。她之所以会发展成后来的性格,是诸多因素共同促就,我们说,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因而任何人物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

黑格尔曾经清楚阐释了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他把社会历史环境称为“一般世界”和“情境”,并认为“一般世界情况”具体化为客观方面的“情境”(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普遍力量”具体化为主观方面的“情致”,情境与情致发生矛盾冲突,激起人物的行动,从而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那么,我们首先看看学界给予“淫妇”的类型化界定:“《水浒传》中所谓的‘淫妇均为漂亮女子,但若仅是一位拥有漂亮外貌却恪守妇道的贞烈女子,自然无甚情趣。如此,既漂亮又浪荡才是正统思想下的具备足够类型化的‘淫妇特征,既可充分满足男人们的幻想,又不必承担道德上的罪恶感”①。潘金莲可以简单如此界定吗?不然,她的性格具有内在矛盾性,完全超出类型化人物性格,复杂立体,是社会现实的必然产物。

潘金莲并不像潘巧云般,本怀淫荡之心,她甚至是不识社会险恶耿直率性之辈。她之所以嫁给武大,正是因为吃了美貌及性格之亏,《水浒传》对潘金莲的描写有目共睹,她本是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大户缠她而去告了主人婆,以至于大户记恨,遂倒赔些房奁,嫁予武大,这显然是有意糟蹋潘金莲。倘若潘金莲并非年轻貌美,又怎会遭大户纠缠;倘若潘金莲不是耿直率性,又怎会告知主人婆,遭到大户记恨,导致命运悲剧。试想,在宋徽宗年间,社会动荡,颓风日盛的背景下,出身低微贫寒,本为使女的潘金莲,成为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妾,亦不失为一个完美的归宿。如果她生就淫荡,则当借其如花姿色主动去“争取”上位,又何来不堪其扰,不肯依从之说。更何况,当其时如金翠莲般被养做外宅的大有人在,更有阎婆惜之类主动欲被藏娇金屋之中者。对比之下,潘金莲当下的举动可谓极具反抗意识,当是社会大加赞颂的。可见她最初的性格及行为并不是“淫妇”之范围,恰恰相反,她的行为正好是符合贞烈女子坚守贞操之属,具有巨大的矛盾性和反差性。

《水浒传》借武松眼写出了潘金莲的容貌:“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色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②虽然文字潜藏对潘之媚态的批判之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潘金莲天生丽质。更有侧面描写亦有衬托:潘金莲手拿叉竿不牢,失手滑落,不偏不倚,刚好砸在西门庆头上,却有如此一段描述:“那人立住了脚,正待要发作,回过脸来看时,是个生的妖娆的妇人,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直钻到爪哇国去了,变作笑吟吟的脸儿。”③只一句对妇人的描述,从西门庆的一连串变化就知道潘金莲生得美艳。如果换作某个相貌丑陋者,以西门庆这样一个奸诈拳棒,人人都饶他几个,在清河县横行霸道的破落户财主地位,定会不依不饶,说不定衍出一段西门庆欺善之故事,绝不会就此作罢。之所以强调潘金莲的美,是为了说明既有先前正义之行为,那么生得美貌,“清河县人都来相欺”、“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并非潘金莲乐见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里,潘金莲是一个被调戏侮辱的良家妇女形象。

促成潘金莲性格转变的最大因素之一当是武大。武大“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生得短矮”,人称“三寸丁谷树皮”。这类“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人,加上无财无势,潘金莲怎能不心生怨言,“直恁地晦气”,当然不能满足潘金莲对婚姻的渴望。不论相貌,若武大性格刚强,勇武威猛,也不失为潘金莲一生的依靠,偏偏武大是个懦弱依本分的人,任人欺辱也不敢言怒。潘金莲说武大“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得这般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的人”。更嫌武大“不会风流”,连乡人们皆说“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嘴里”。由此看来,二人不仅相貌不匹,连性格亦是天南地北,迥然不同,哪里还谈得上婚姻共同的基础?

武大虽然“腌臜混沌”,乡里人嫉妒眼红也好,到底武大娶了潘金莲,“在宋代他便拥有了当时的道德规范所赋予的绝对夫权,他利用道德规范实现对潘金莲的独自享和绝对控制的意识绝不亚于任何其他男人”④。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便搬来阳谷县,潘金莲没有 任何反对之语,此便是对绝对夫权的服从。更可笑的是,武大捉奸时为西门庆所伤,他竟利用兄弟武松的威望试图恢复对潘金莲的控制。如此纯粹以道德规范来维持的不平等不和谐的婚姻,令一个青春年少的少妇在无限压抑自己的情感中煎熬着生活,可谓是一种酷刑。对潘金莲而言,她只有遵守当时道德规范的“自由”,而并无身体性爱的自由,她们的性爱和身体是专属于男人的,这样必然是可悲并危险的。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潘金莲性格转变、情感爆发前的潜藏躁动期。

武松的出现唤醒了潘金莲沉睡已久的爱情,点燃了潘金莲心中对幸福婚姻如烈火般熊熊燃烧的渴望。客观上武松充当了“诱使”潘金莲“出轨”的角色:“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武大与武松虽是“嫡亲一母兄弟”,相较之下顿时相形见绌。与此同时,武松身上贴着高大威猛的男人标签——整个阳谷县人尽皆知的打虎英雄,“必然好气力”,引发众人包括潘金莲的爱慕之心,由此生出“淫妇”的“勾引”和撩拨之事。需要指出的是,潘金莲这样一位命运悲惨地位低下的宋代妇女,渴望激情又不可得,产生爱情冲动追求生理和情感的正常需要,在女权低下的封建社会,往往被视为不守妇道而定义为淫妇,这是时代束缚女性的道德桎梏。作品亦是站在卫道士的角度,才有了武松佛性般心性拒斥潘金莲,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承担了维护道德正义的“崇高使命”这一细节。

潘金莲将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投注在武松身上,不想受挫,竟通红了脸,为保名节也在武大前“先告状”并“反咬一口”。我们具体分析潘金莲的心理及举动,可知即便是此时,潘金莲也不过是压抑许久的情感冲动,恼羞成怒之下告状武松将之赶走,便生生断了心中念想。武松走后,潘金莲只是与武大闹过几场,“自此,这妇人约莫到武大归时,也自去收了帘子,关上大门”。若无西门庆,此事到此也算是告一段落,再没有春心荡漾。应该说潘金莲敢于追求性自由并大胆冲击传统,与她的出身环境密切相关。潘金莲出身贫穷,在男性社会的侮辱与糟蹋下生活,没有受到三从四德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就没有了行动上的束缚与限制。因此产生对激情的渴望就不顾一切去追求,将封建道德踩在脚下。可见,这“淫妇”性格与环境不无重要联系。

西门庆的有心引诱是潘金莲跨出苑囿的关键。西门庆第一眼见到潘金莲,“那一双眼都只在这妇人身上,临动身也回了七八遍头”,此时便有心,只无处下手。便自此之后,常常在王婆茶坊及武大门前踅来踅去,处心积虑收买王婆,意欲引诱潘金莲,纯粹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对潘金莲并无感情可言。西门庆对女性抱着玩弄的态度,在潘金莲渴望爱情的眼中,西门庆是潘安貌,钱财多又懂风情,她“见了这表人物,心中倒有五七分意了”。对于本就情感苏醒的潘金莲来说,如何不作成丑事?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纠缠,既有被动的牵扯,又有主动的纵跃,这被动占主导,而主动则源于她对爱情绝望的抗争。

与其说潘金莲二人偷情,不如说王婆以高超绝伦的本领导演了一场戏。在整件事情中,她都是主导人物。王婆充当了“皮条客”,这种职业简直就是“全能”:做媒、做牙婆、抱腰、收小的、说风情、做马泊六,无一不精。对于西门庆,王婆旁若无人,嬉笑自如,妙趣横生,有嘲弄讥讽、戏谑撩拨,拿捏得恰到好处。西门庆只能俯首帖耳,被王婆弄于股掌之间。对于潘金莲,王婆步步为营、层层引诱,头头是道、详尽周全,看似重复又不重复。王婆的分析,足见其思考之缜密,无一丝疏忽,“十分光”的重复一再说明事实的发展正如王婆所料,真乃神人。有这样的“王干娘”在身边,本就渴望爱情的潘金莲,怎会不与西门庆一拍即合?

众乡邻选择性的沉默在无形中增加了潘金莲的胆量。“他们是一群奇怪的沉默者,一边似期望世界宁静,一边又千方百计寻找不安静的因子,一方面追求安详的生活,另一方面又需要寻找有惊无险的刺激。几乎所有奸夫淫妇的故事都由这群沉默者口中产生,他们永远比当事人更早知道详情”⑤,沉默是他们一贯的作风,心知肚明却从不当面指责,也不慷慨激昂,此时的沉默相当于无声的纵容,潘金莲就更加肆无忌惮。一旦他们不再沉默,产生的巨大的舆论力量就足以摧毁一切。

以上种种因素,便构成了潘金莲性格的转变。《水浒传》故事虽然发生在宋代,而其所反映却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是一个颓风日盛的时代,官吏及上层市民贪图享乐,追求淫欲,更有甚者精于此道的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投机钻营者因此而窃居高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谈及“成化时,方士李孜僧继晓已以献房中术骤贵,至嘉靖间而陶仲文以进红铅得幸于世宗,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少保礼部尚书恭诚伯。于是颓风渐及士流,都御史盛端明布政使参议顾可学皆以进士起家,而俱借?秋石方?致大位。瞬息显荣,世俗所企羡,侥幸者多竭智力以求奇方,世间乃渐不以纵谈闺帏方药之事为耻。风气既变,并及文林,故自方士进用以来,方药盛,妖心兴,而小说亦多神魔之谈,且每叙床笫之事也”⑥。这种糜淫的社会风气必然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人是逃脱不了环境支配的,腐败的社会必然产生罪恶的人物。那种充满淫欲的男性社会把潘金莲由一个天真的少女变成了一个不知廉耻的荡妇。

我们说环境对潘金莲淫妇形象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想说明作家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据环境塑造人物性格的。本文对人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做了探讨,希望能让更多人正确理解潘金莲超越类型化的人物性格特点有所裨益。

注释:

①④⑤张家国,在“淫妇”的周围——以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的被杀事件为背景的文本解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报,2006年12月,第23卷第4期.

②③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4:206—213.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117.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

[2]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4.

[3]金圣叹,张恨水,等.水浒传的政治与谋略[M].湖南:三环出版社,1992,5.

[4]吴世余.《水浒》艺术探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10.

[5]佘大平.草莽英雄的悲壮人生——《水浒传》[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6.

8.自我性格的形成与重塑 篇八

在对儿童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儿童有控制欲和占有欲,他们乐于去找他人的缺点或攻击他人。例如,在儿童的游戏中,有攻击性的儿童常试图去抢夺其他儿童所拥有的玩具;某些青少年经常会带头攻击他们所谓的异己或弱者;有的儿童不直接表现自己的冲动行为,而是以指使其他人来取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有些经常捣乱的儿童,如果其行为受到了禁止或惩罚,他们会在家庭或学校以外的地方使坏,欺骗、教唆他人,还会因妒嫉怀恨他人而打架。这就是被父母或学校压制的不良本性“暂时退到无意识中,并且伺机进行反扑”的表现。

无意识心理是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难以控制的。著名心理学家霍尔说,受到压抑的那种消极心理并未消除,它退到了无意识中,潜伏着,只要人面临精神困境、危机,它就难以控制地爆发出来,如酗酒者的不理智行为、儿童受别人的教唆而犯错等。

因此,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们主张,人性的这种无意识的消极心理是不能回避的。如果压抑它以致于在某一时机而真正伤及他人,不如给它一个及时的表现机会。既然消极的无意识心理可能因外在的刺激而爆发,那么也可以借助良好的环境使其得到引导和改善,使其符合社会道德。例如,在学校里,组织精力充沛的“好动分子”去打一场比赛,让他们好胜、好斗的欲望以比赛这种良好

方式宣泄出来,他们会觉得心情舒畅多了。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导方式及水平,伙伴状态,学校教育方式及水平,儿童的其他社会接触,如大众传媒、特别经历等都会对儿童人格构成因素产生影响。这里,笔者只简单分析对儿童有主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以及通过环境、利用环境教育儿童的方法。

一、教育观念

我们常见到教师、家长这样教训儿童,“你应该怎样”、“你应该向某某学习”。这些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成人化说教。教师和家长应该用“你可以怎样”、“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等思想来引导孩子们进行道德选择。目前的状况是对孩子的要求多给予少,束缚多自由少,它必然抑制儿童的行动,阻碍儿童个性的自由拓展。家长、教师应该更新对儿童的教导观和评价观,虽然向英雄伟人学习的完美要求确实令人兴奋和向往,但要基于“先成人后成材”的思想。

二、教导方式

父母和教师是在儿童成长期与其相处时间最长的两种社会交往对象。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对儿童道德品格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

1.创设宽松氛围初到幼稚园时的2--3岁的儿童和进入小学的5— 6岁的儿童都会出现害怕、逃避的心理状态,这时候父母对其呵斥、责备甚至用体罚的办法是难有效果的。较合适的教育方法是给他一个情绪缓冲的过程,辅之劝说、引导和适当的精神鼓励,如表扬其优点,作一些有益的承诺等。另外,幼稚园及小学教师应以较好的耐心为儿童创造宽松、活泼的氛围。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应明察秋毫并及时给予引导,不能让恐惧在其心理上长久留存,忽视或不适当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儿童对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产生焦虑、反感、暴躁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

2.引导心理疏泻就是给儿童一个表露心迹的机会。个体的存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冲动与理智并存。人的心理应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各部分都必须被认识、被拥有和被并入一个整体功能中,任何成熟或不成熟的个体都有非理智的时候,儿童尤其如此。对儿童沉默、郁郁寡欢的表现,应去倾听、理解、安慰,给他适当机会发泄不良的情绪,以使其恢复身心机能的平衡和稳定。如果不良情绪积累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甚至病变;在倾听之后还可以帮助儿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写日记、尽情表达个人的爱憎感情、参加户外活动及与父母共同探讨问题等都是较好的方法。父母不能以长辈自居,对孩子采取专横的态度;教师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姿态,少一些斥责,多一些耐心。总之,家长和教师应以说服和引导为主,多留意、多倾听,鼓励和发展儿童的正当兴趣,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爱憎情感,培养正当的爱憎观。

三、营造良好环境

根据心理学上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主动强化所形成的情绪行为比较牢固。儿童早期的认知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意识、本能的、散漫无目的观察和体验状态,来自外界的主动强化的内容和方式有较大的渗透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防止不良环境刺激的作用和泛化。例如,整个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溺爱会导致儿童对家庭和亲人的依恋,而对陌生环境畏缩、拒绝,交友少、有自闭症,不能谅解和宽容他人等;贪图享乐的父母容易使孩子养成懒惰、图享受、不求上进等心理;而一个由注重文化修养,习惯于在家庭里体现出高雅文化品位的父母,会使孩子在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根据心理学上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对儿童良好的情绪反应进行赞扬、鼓励,对不良的情绪应进行弱化也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一个天生有表现欲的儿童,我们应鼓励他参与组织游戏活动,参与学习讨论,分派家务活,让他得到个人表现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总之,好的环境会对儿童的个性形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一些本能的无意识行为得到转化和整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

要正视和整合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和挫折。学校应多开展课内外的集体活动,让儿童去感受团结、互助、关爱的情感,学会共处。儿童在自我体验中感悟,一旦善的东西逐渐植根于他们的心灵,就渐渐地化解了一些自私、妒忌和孤僻自处的不良倾向。苛求儿童完美的人格及对不符合社会普遍道德个性表现的无情批评、打击并非一定有益于性格的培养。教师和家长若以委婉的批评代替武断和专横,尊重儿童意愿,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增加亲和力和感召力;加强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他们之间无拘无束的交往;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进行挫折分析,使之转变思想认识,这些都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教育就是教会儿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共处。

上一篇:政治老师年度工作计划怎么写下一篇:工程部年度总结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