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论

2024-10-16

中学物理教学论(共8篇)

1.中学物理教学论 篇一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课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行政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形成认识-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和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和应用

说课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过程5说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社会实验

概念教学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清净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课堂维度1课程维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维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3学生维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物理计算题解答1审题和描述图景2分析物理过程3选择物理规律4进行数学推演5谈论反思

科学的推理1归纳推理2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

谈话法和讨论法区别:谈话法和讨论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法的问题表达的是讨论的范围与主题,集中而具有概括性;谈话法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线索,由浅入深,组成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谈话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阅读法

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物理世界和媒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世界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工具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在教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课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行政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形成认识-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探究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和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和应用

说课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过程5说实验 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社会实验 概念教学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清净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规律教学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4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课堂维度1课程维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教师维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3学生维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解答物理计算题1审题和描述图景2分析物理过程3选择物理规律4进行数学推演5谈论反思

科学的推理1归纳推理2演绎推理3类比推理

谈话法和讨论法区别:谈话法和讨论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讨论法的问题表达的是讨论的范围与主题,集中而具有概括性;谈话法的问题是教学的逻辑线索,由浅入深,组成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谈话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强。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阅读法

四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物理世界和媒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世界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工具

2.中学物理教学论 篇二

一、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我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布置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因为年龄特点, 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老师应多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的情境。在课堂上创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 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几年我主要带高中课程, 我校高一新生基础较差, 尤其怕作文。按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计划根本玩不成任务。所以我往往降低作文要求, 常让学生练习一些初中生的作文。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 我在分析人物的形象时就布置上完课要表演课本剧的任务, 希望大家认真品味文中的人物形象, 以争取扮演文中的某个角色。一听可以演课本剧, 几乎每个学生都很认真, 一下子有就有了兴趣, 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

二、领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 唤起求知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领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 以求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以达到成功学习语文的奇效。一篇文章中好的细节描写, 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 常常是这篇文章的闪光点, 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 (郑板桥语) 的精雕细刻。在讲课当中, 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 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 (韩愈语) 。像鲁迅的《祝福》14次写到了祥林嫂的眼晴, 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冰心的《面人郎记问记》6次描绘民间艺人郎绍安的笑, 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突出了文章“旧社会真是个陷人坑”“解放后一切都变好了”的主题。对此, 我让学生细细筛选分类、归纳, 予以评注, 制成卡片, 并通过写教材评论和读书会等语文活动, 督促学生经常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 引用得好, 就及时反馈, 大张旗鼓地鼓励、表扬, 增强“赏识效应”。久而久之, 学生见得多了, 琢磨得透了, 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 还是“战时”比赛和作文考试, 也就不觉得难了。

三、收集名言警句, 对学生产生回味无穷的效应

名言警句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寓意深刻, 能将深奥的哲理寓于较强生动性和具有教学感染力的语言中, 这些名言警句恰似“味精”, 对学生产生了回味无穷的效应, 也使语文课增添了一番文学的风味。名言警句不仅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能深化教材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好名言警句, 既适合青少年崇尚名人的心理特征, 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在阅读课上, 我提醒学生做读书笔记, 把自己比较欣赏的语言摘录下来, 如好词好句、好文段, 乃至好的文章, 在早读早自习记诵, 以备不时之需。也可写读后感, 就是对自己的感悟进行记录, 如读了一篇好文章, 心里有了感慨, 或见到诸如古人遗物、生活异常现象等触动了心灵, 将这些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来, 从而就有了思想的积累。语文学习是一种“累积的学习”, 加涅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掌握得不丰富, 则人的思维、智慧和表达都将十分贫乏, 更不用说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了。我每天在上语文课之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齐声诵读经典名言警句。读后并要求学生抄写在日记本上。这样做的目的是示范引路, 告诉学生要注意书写的工整性和名言警句来源的准确性, 并要求注明名言警句的出处和作者。

四、设置疑问, 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

设疑实质上就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 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 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急于了解, 进而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的快感。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种重要手段。如在教学《“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时, 我先板书课题, 然后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个题目, 脑子里会出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黑板怎么会跑呢?这块黑板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块黑板为什么要跑呢?它要跑到哪里去呢?问题的提出,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简单的几分钟谈话, 使学生的思路开阔, 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课文上来了。这一课, 学生学得很有滋味。

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投身社会实践, 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 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 以被动接受为主, 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 否则, 创新意识会淡化, 创新精神会消退, 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我们可利用节假日, 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 然后写成调查文章;利用双休日, 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 并举办征文比赛。

总之,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 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中学物理教学论 篇三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等。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的现象。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地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4.中学语文教学论 篇四

语文素养:

指汉语语言文化素养,它的主要包括民族人格精神和祖国情操、民族自豪和尊严意识;健康美好的情感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公民精神与道德情感;健康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品质;多元视野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等等。

教学设计: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精心编写的学习材料。他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感、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依凭。

综合性学习:

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相关知识和实际问题整合起来,通过主动、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过程。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进程,以教师的支持、服务、引导为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倾向。包含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两方面的内容,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它的核心是思维方式。

口语交际: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三个语文教学大纲将“听话”和“说话”综合起来称为口语交际,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中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将传统意义上的“听说教学”全面改称为“口语交际教学。”

二、简答

1.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架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简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

(1)突出了语文的育人功能。(2)语文课程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

计。在总目标之下,按1-

2、3-

4、5-

6、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5)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严重、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6)简述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2)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3)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4)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识,2学分。(5)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6)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

(7)简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基本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核心理解工具性:表达交流的工具、读书思考的工具、学习创造的工具、审美鉴赏的工具、文化传承大的工具、社会生产的工具。人文性:人性的情怀、人格的尊重、生命的呵护、心灵的建构、情操的美好、意志的磨练、性格的完善。二者的统一:赋予语言文字浓浓的情感;赋予情感思想、生活等实际用途;语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8.简述语文素养的内容。

(1)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2)是一种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三、论述

1.论述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审美性原则。教学设计中要创设富于审美性的教学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和兴趣;审美视点要集中,以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对审美对象的初步感知;通过体验、感悟使学生形成对美的认知和欣赏,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观念,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创造美。要达到语文教学之美,语文教师需要具备4种审美素质:加强审美修炼,乐于用全部智慧去发现美;提高审美能力,乐于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提升审美态度,乐于用真情实感去体验美;加强审美交往,乐于用诚实信誉去传播美。(2)生成性原则。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文化建构的使命。文化的本质就是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动态和开放的,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教学设计也要突出生成性。突出生成性的教学设计应能有效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相机诱导、及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首先,教师要在教学结构上根据学情和教材专题的特点,对文本内容及解读顺序作一定的取舍和调整,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要在内容上选好生成点,留出大片的解读空间,充分挖掘、丰富、充实、创新教学情境中现有的解读资源,让教学既显得清晰,又能让学生把自主解读的过程真正变成不断获得自由、走向解放、展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成为自觉建构生命形态,培养自由、自主、自觉的文化主体的过程。(3)个性化原则。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过程。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是达成文本解读个性化的重要桥梁。如果说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应体现新颖性、独特性、创造性,那么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就应是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魅力。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师生一起享受语文。解读文本应成为师生享受思考过程、享受思考成果、享受自我超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抓住文本特质,寻觅解读生发要点、新异点,并洞悉解读指向,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运

用已有的文本解读经验和教学经验,选准易于展示自己个性色彩又好驾驭之处,点铁成金,让学生豁然开朗。同时,要做到避免“执一己之见,囿于一孔之得”,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4)有效性原则。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还应追求有效性。美国有效教学专家鲍里奇认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5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据此,阅读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学习为目的。要注意语文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教学内容要恰当、充实,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本身应具有建构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法和策略,善于觉察学生认识结构的构建状况,随时给予辅助和疏导,并促成其新的认识结构 的建立。追求有效性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实”“活”“美”的设计,也是体现教学智慧的设计。

2.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3)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的监控的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试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特征: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

3.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包含的主要内容。

(1)对文本进行整体关照。

第一,对文本整体的关照;第二,从整体上来关照文本局部;第三,“整体-局部-整体”地关照。教学过过程中,从解词释义到内容分析、手法鉴赏,都要充分考虑整体性质对部分的制约关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故乡的榕树》,围绕故乡的榕树在回忆中描述了许多有关的人和事,把这些人和事连缀成为一个整体,不难明白期深厚的意蕴,旨在抒发他长期积蓄在心中浓浓的相思。

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展开教学。

一篇诗文的整体结构的性质常常有几个重要部分,这些重要部分的改变引起整体结构性质的变化,这些重要部分甚至就是几个词语、几个句子,这些词语、句子被表现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文本整体的表现是否充分。阅读一篇诗文大可不必字字琢磨,句句推敲,枝枝节节,随文爬行,搞繁冗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关键的词语、句子,即“文眼”、“诗眼”。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活该”二字,就是文眼,文章从头到尾,所论的就是一个“该”字。雷峰塔该倒,压在塔下的白娘娘该获解放,玉皇大帝该拿办法海,法海禅师该变成蟹和尚,非到螃蟹断种那天为止,该出不来,这当然是“活该”了。“活该”二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法海的嘲讽与鞭挞,也与普天之下的人民欣喜若狂遥相呼应,这也正是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发自心底的欢呼。这样来理解,才显出“活该”二字的千钧之力。

不能肢解有机整体,断章取义的说教。

这样做就肢解了感知经验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往往造成理解的片面性,甚至把意思完全弄偏了。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有老师根据“且放白鹿青岩间,需行即骑访名山。”的句子读出结论:“本诗抒发了一种消极避世、及时行乐的思想。”有的老师根据“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景象判断诗人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然而从整体上来看,全诗分为梦前、梦中、梦后三部分。梦前向往天姥山,梦中遨游天姥山梦后感伤愤激。诗人不是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而是以梦游的方式尽情的宣泄自己内心郁积已久的政治上的无限忧愤。

把分析段落作为把握文本的整体的手段。

5.中学物理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篇五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他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性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环境。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目标

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面内容。

2、物理学是探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3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

①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经历观察物理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学习过程,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③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物理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对学生寻完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的整体描述。4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对物理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和经济、社会关系的认识

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③深化知识和探索自然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5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特征分解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去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抽出来。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6科学的推理分为:归纳推理(是由一些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一般性规律的方法)、演 绎推理(是由一般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类比推理(从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7物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 1新颖性 2灵活性

3综合性——创新思维不是一两种思维形式合作的结果,而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形式思维的综合,物理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发散思维是指一眼解决的物理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集中思维是调动各种信息,按照固定的方向和模式来解决物理问题,或以物理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指向这个中心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过程和原则

1、高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的7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记性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教学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中学物理教学原则:①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②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原则③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探究的原则④激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⑤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实际的原则。

4、学习动机:

5、STSE: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

6、ABS:anti-locked boating system 第三章

1、常用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模式、自学-讨论模式、探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法。

3、讲授法的要求:

①讲授的内容,必须处理得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

②要创设学习物理必须的观察环境,即要加强演示实验或提供真实过程的录像。③讲授是要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语言要直观、形象、准确、精炼,能换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④讲授知识,要立足于发展学生能力,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和形式,把科学的客观性和逻辑性与一些艺术手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发行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讲授知识,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用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

4、讨论法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熟练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了解学生学习容易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此前提下,还要能提出恰到好处的讨论题。同时,要充分估计在讨论过程重要出现的问题,以及准备如何完善地引导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②教师要创设条件,并引导学生要事先阅读课本和搜集其他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做一些实验或进行对有关自然现象的观察,最好要求学生写好发言提纲,要有观点、有材料、有分析、有结论,防止讨论脱离主题,流于形式。

③讨论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作出明确的结论。

5、常用教学策略:①概念转变策略②任务驱动策略③图示策略④分层教学策略

第四章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原则: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②精确性与针对性相统一③启发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1、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概念的特点: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发光强度(坎德拉)、物质的量(摩尔)。

4、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的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统称为前概念。

5、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运用概念。

6、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方法:运用实验、运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7、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第八章

1、物理规律:

2、物理规律的特点:①物理规律反应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②物理规律是观察与实验、思维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③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3、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①明确物理规律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与科学方法②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③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④明确物理规律与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⑤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有四个步骤:①创设物理情境,形成科学问题②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结构③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④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章 物理教学评价

1、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档案袋

2、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①促进学生发展②促进教师成长③以学论教

3、评价教师的教:①情绪状态②交往状态③思维状态④目标达成状态

6.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篇六

※ 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一个具有生物学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对生物技术的特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生物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涉及生物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加强生物技术,是我国生物学课程进入21世纪之后的变化之一 ※ 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 国家课程标准:在我国,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国家重要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是教育部颁发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是“编教材,教学,评估和命题”的依据;不同点是:

一、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教学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二、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三、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生物教学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四、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

五、课程标准隐含地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 生物学课程目标采用了B.S.布鲁姆的分类方法,将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三个领域。

※ 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知识方面的总目标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生物课程的知识目标方面同时强调“基础知识”和“知识的应用”

※ 教科书既是支持教室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 中学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一、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

四、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 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一、初步的生物学素养。

二、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三、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四、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 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 构建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P45)

※ 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开展课堂活动的专业技能

※ 导入: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

※ 导入的方法和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 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学科性要求教师要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术语来进行教学

※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

一、用词必须准确,表述的主要观点无误。

二、讲一段话必须合乎逻辑

※ 讲解技能:讲解的主要优点是省时、省力,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讲解时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就某些知识而言,由于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而有较高的信息传输速率

※ 讲解的主要缺点:

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有极少的师生交流和反馈信息。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发展。

二、学生只听不干,无直接的感性材料,学生无亲身体验。

三、只靠听信息,信息的保持率不高,尽管在课堂上传输信息速率较高,但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并不突出

※ 变化技能的类型:教态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停顿、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头部动作和手势、身体的移动

※ 为了做好实验,教师需要铭记以下十项要求:安全第一、准备迅速、装置简易、简单明快、容易理解、现象明显、便于观察、示范准确、整洁有序。用料经济。其中关键要点可概括为:准确安全,建议明显,便于观察和理解本质四项

※ 课堂组织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

※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手法

※ 概念图: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概念图的开发是以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 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多种用途,一般来说,它可以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 合作学习: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注意了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如何构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现代生物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合作学习不失 为一种良好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

※ 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为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 探究教学: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探究教学的特征可归纳为:①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②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的探究能力。③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④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⑤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 探究学习的目标主要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者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 探究形式:可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基本形式

※ STS:耶格定义为将技术当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NSTA定义为在人们现实生活经验背景下的科学教学活动

※ 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要,感性认识实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支持下完成的,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的过程,直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点的基本保证。

※ 直观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突出应用:

一、直观教学有助于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直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直观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用于突破教学难点、用于揭示机理、用于设置悬念、用于巩固知识

※ 出示教具的时机:引入或转折、面对疑难、唤起注意

※ 简单教具制作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简易化原则,艺术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

二、在教学文档的准备和管理中使用计算机。

三、获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资源。

※ 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博客、个人主页形式、浏览网上动物园,植物园和博物馆、网上冲浪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展、网上生物学课程、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专家咨询和教师互助

※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从生物学学科特点看,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等。从教学活动的特点来看可分为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试验及设计和制作实验等

※ 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

一、准备好实验材料(①尽可能选择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否则学生会感到缺少知识上的依据,甚至不能严整的巩固知识。②最好选用活的,新鲜的材料)。

二、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

三、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

四、进行预试。

五、培养小助手

※ 实验的组织方法:模仿式实验,分段实验,学生独立实验,伴随讲授实验

※ 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演示实验必须目的明确,能说明问题。

二、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

三、演示实验装置简单,准确可靠,确保实验成功

※ 了解学生: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①、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②、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概念)。

二、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的课堂氛围

※ 教师备课中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将教科书中的教学构想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期取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 选择课程资源:按课程功能和特点分为素材性教学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空间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划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思路,分配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学策略的直接依据

※ 教学计划:习惯上,我国教师将教学计划按照其对应的教学时间的长短分为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称为教案

※ 制定教案:制定教案是整个备课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前期了解学生,研读课程文件,选择课程资源,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形成教学思路等工作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细节的筹划,决策和描述

※ 生物学教案的常用格式:

一、基于讲授式策略的教案(称之为陈述式教案)。

二、基于学生活动的教案(这种教案也被称之为表格式教案)。

※ 影响生物学教学成效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教育评价三项。

※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一系列系统的,科学的和专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鉴别,获取和提供可供教育或教学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

※ 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生物学教学评价可分为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依据教学原则,兼顾多重目标,采用多元方法,进行多次评价,重视反应过程,善用评价结果

※ 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答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正确反应的几率

※ 区分度:区分度是指试题能够区别答对和答错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能够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群组的功能

※ 中学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科专题研究的一个方面,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

※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应具备实践性,探索性,客观性,行动性,实效性的基本特征 ※ 在实践中研究是途径:教室就是理想实验室,学生就是科研对象,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科研课题

※ 当代生物学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人文关怀者,由知识的移植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由科学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者,由学生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 ※ 在新时期教育转型的背景下生物学教师的形象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反思。

※ 提问的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 什么时候提问最好:

一、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二、学生自学后,成熟性的提问。

三、让学生重复表达重点难点提问。

四、为了活跃气氛,引导学生讨论,评价的提问

※ 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二、说课与上课对象不同。

7.论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篇七

关键词:语法教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作用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形式, 是语言进行交际时, 据以组词成句, 使语言具有明确意义并能为对方所理解的一套规则, 语法在一门语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语言得以成为语言的根本条件之一。但在语法教学中要注意语法知识的层次性和思维性, 讲解要注意交际性、多样性和目的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法教学的效率。

一、语法教学的原则

1. 讲究层次性

语法学习是最令学生望而生惧的, 究其缘由不难发现, 学生在语法学习中和使用时最感困难的是英语语法头绪太多, 多种词类、多种句子成分、多种词形变化、多种句子结构再加上冠词、介词、连词等纷繁复杂的多种用法。英语的每一个语法项目都有很多内容, 很多规定和例外, 英语教师不能一股脑儿都端给学生, 也不能看见什么就讲什么, 讲语法不但要注意条理, 还要注意层次, 要由表及里, 由一般到例外, 由单项到复杂。英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把语法内容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 层次和程序的设计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接受。

2. 运用思维性

思维性指语法教学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 特别是语序, 实际上体现了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思维的语言表达程序。比如, 在英语中, 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后面, 而在汉语中无论多长的定语也要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汉语不习惯用长长的定语。因此, 英语中长长的定语从句在汉语中往往以解释和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后面。这种现象如果从思维的语言表达程序去解释并进行训练, 就可以避免逐词逐句硬译的弊病,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强化目的性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目的性, 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学习某个语法项目时, 常会听到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这个项目有什么用?如果学生不明确该项目的实用目的, 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对教学效果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在教一个语法项目以前, 教师要设计一个需要使用该项目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学习的目的性。

除上述之外, 教师还要重视交际性和多样性, 这些都是英语语法学习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二、语法教学的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能以语法教学为主体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法知识的学习要以语言运用为目的, 服务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服务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服务于思维和交流的需要。

1. 英英比较, 英汉对比

比较是语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以后, 在一段时间里会有一种“越学越糊涂”的感觉。这是由于几种有相似点的语法概念在头脑中产生了混淆现象, 这是继续学习语法的障碍。一旦发现后, 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比较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把题目编成组, 让学生观察、对比、识别。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时, 就必须使用所学的语法概念, 通过一组一组的练习, 清晰地理解所学内容。比如, 动词不定式与动词ing形式的用法比较, stopto do something和stop dong something, remember to do something和remember doing something, forget to do something和forget doing something等, 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这样学生在进行语言交际时, 语言表达就会更加准确。

此外, 英汉对比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也很重要。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汉语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形成的对语言的普遍性规则的概念, 发挥已有母语语法知识资源的优势, 善于对母语与外语进行比较, 找出两种语言在一些语法现象上的相同与不同点, 把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作为教学的难点, 予以重视。

2. 练中有讲, 及时点悟

语法教学要精讲多练。英语教师对语法知识习惯于精讲少练, 以为精讲学生就能理解。其实学生对于语法知识除了要理解字面的意思外, 还要了解含义和用法, 这就少不了多练。多练即要求学生练中有悟, 通过练对语法“豁然贯通”。为此, 教师要对练及时点破, 帮助学生悟解。

3. 发现规律, 适度对比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 语法研究的是语言遣词造句的规律。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点拨,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 弄清语法现象的实质和语法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 被动语态由“be+过去分词”构成, 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形式只是be的形式不同;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是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多数间接引语是以宾语从句的形式存在;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可分别简化为非谓语动词作状语和定语;定语从句中的关系词是由其在定语从句中充当的成分和先行词决定的等等。通过一些相关语法规律的对比学习, 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加深理解和记忆。

然而, 系统讲解, 深化理解;设置语境, 注意运用等都是语法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三、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作用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得通过有意识的学习, 而掌握基础英语语法规则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语言形式。因为语法知识可以揭示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 学习语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

1. 给学生学习英语创造语言环境

在我国学习英语缺乏习得目的语的环境, 学生在课外没有机会“浸泡”在英语环境中, 是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因此, 需要必要的、灵巧的语法教学, 即必要的“学得”来支持, 促成学生的“习得”。因此, 在缺乏语言习得环境条件下学习英语, 必须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 把握英语的基本结构, 才能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性。

2.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语法知识是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形式, 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支持系统, 正确把握语言形式将有利于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语法的性质看, 它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 是掌握语言的必要工具。交际语言教学一向认为语法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倡导交际语言教学的专家在为交际能力下定义时, 无一不把语言能力, 即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规则、能辨别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 作为构成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还强调交际需要适当的表达方式和正确的语言形式, 不适当的表达方式或不正确的语言形式均会影响交际。

3.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从语言学习的目的看, 具备一定的语法能力可更有效地提高以书面形式运用英语的能力, 语法水平的高低更突出地表现在书面表达能力上。把学生书面表达中出现的错误综合起来分析, 可以看出, 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 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法形式进行表达, 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形式错误, 严重影响了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比如, 要表达“某地有某物”这个内容时, 学生往往会用汉语的思维习惯。如“我的卧室有一张床。”很多学生就会说成“My bedroom has a bed.”但是正确的表达法是“There is abed in my bedroom.”

四、总结

中学英语教师应给予英语语法教学足够的重视, 努力提高语法教学的效率, 使其更有效地为“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服务。当然, 语法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因此, 应正确把握语法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位置, 正确认识其作用, 既不夸大, 也不低估, 才是正确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1981.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3]宋桂月.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论中学物理多媒体教学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49-0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事情。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这种艺术,就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反应积极,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下边笔者就谈谈自己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经验中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物理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律较多,而且有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一开始接触难以理解,从而产生为难情绪,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新颖、别致,从而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会自主、努力地学习,钻研,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唤起更高的求知欲。例如讲述相对运动,可以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真实故事:讲音色,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闻其声而知其人”的道理:讲光的折射,引用毛主席诗词名句:“鱼翔浅底”来例证。这样做,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信息传递得更加轻松愉快。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学习知识的。因此,课堂环境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将情境设置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状态中,从而使学生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学生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

在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诸因素中,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一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时刻关注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谈心,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喜欢教师,师生在课堂上才能和谐互动,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实验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对于试验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试验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总结和归纳等能力。如学生在试验中取得了一些数据,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检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获结论的科学性,再利用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释疑,最后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象、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而且教师走下讲台,在实验桌前与学生一起交流仪器的使用、实验因素的控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发现,这时教师更象是学生实验的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热心助手。当然,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指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实验探究过程顺利进行。得出结论、质疑结论。这种经常性的活动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互动关系将进一步迁移到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样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在课堂中设置悬疑。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进程。通过提问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心听讲。实施索质教育以来,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功能、实施的方法和原则,在教学中灵活、自然地实施课堂提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促使學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巧妙使用多媒体

在现在的课堂中,多媒体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够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要恰当运用。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通过多媒体传递的信息超量,使学生感到迷茫,应接不暇。③技术含量低,缺乏艺术性。④过分看重技术,违反认知规律。有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动画太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素材和动画等特殊效果的使用一定要掌握一个度,要少而精。

上一篇:泸西县妇女联合会2015年度部门决算下一篇:幼儿园老师管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