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共8篇)
1.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 篇一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2014-03-19
摘 要: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取得覆盖范围扩大、基金积累额增加等成绩的同时也出现多问题,本文主要根据2005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企业年金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渐形成适应不同群体但又相互衔接的制度平台。其中由基本养老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支柱构成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主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主体共同负担。
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现状分析
自国务院2005年底发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以下称《规定》)以来,我国各地区和有关部门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做实个人账户。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1.覆盖范围。随着《决定》的出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都逐渐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来。2006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6%,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1417万人,占全部参保人员7.5%;企业参保人数为16857万人,比上年增长7%,占全部参保人数的90%。截止到2011年末,制度覆盖率增长到79%,农民工参保人数上升到所有参保人员的14.6%,比2006年提高了近七个百分点,上升趋势明显。
2.基金收支以及结余状况。2005年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随着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征缴力度的加大,征缴收入呈显著上升趋势,基金积累迅速增长。200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为5093亿元,基金支出为4040亿元,当年累计结余为4041亿元;截止到2011年底,基金收入比2005年增长231%,基金支出比2005年增长215%,基金结余更是增长382%。
3.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进展情况。我国自1993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长期以名义账户的的形式运行,引致“空账”问题,严重影响制度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做实个人账户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首先在辽宁、吉林、山西等11个省试点,后逐渐在全国31个省份建立起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二)企业年金发展状况
作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自2006年下半年开展市场化投资运作以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2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可知,2007年-2012年之间的年平均收益率为8.35%,其中2007年当年加权平均收益率达到41%,上证综指达到6124点巅峰。截止2012年底,有5.47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惠及1847万职工,基金累计结存达到4821亿元。
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5年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态势良好,覆盖率提高,基金收支稳定增长,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享受到了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方面
1.覆盖面窄,参保率不高
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要扩大覆盖范围:“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使得更多劳动者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截止到2011年底,制度覆盖率只达到达到79%,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个人参保率低,到2011年底,其仅占全国28391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的7.4%。由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不足,工作不稳定且收入低,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要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困难。
2、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财务风险
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使得国家财政和企业承担了巨大的养老压力,养老基金收支缺口每年呈扩大之势。其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向部分积累制过渡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从社会统筹账户向个人账户透支的方式来弥补基金缺口,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形成大量转制成本。另外我国还存在资渠道单
一、收益不高、保值增值困难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障功能决定了其应该按照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顺序进行投资,为了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国家对其投资运营实施了较为严格、谨慎的数量监管,绝大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
(二)企业年金方面
企业年金制度在国外发展相对比较成型,而在中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需求和城市就业人口而言,还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基金积累和参与人数,行业、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矛盾仍然存在,多数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和沿海地区。其主要是受我国市场竞争环境缺少公平,国有大中型垄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绝对优势等宏观环境因素制约,大大削弱了很多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三)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方面
由于我国国商业保险还处于发展阶段,居民的风险和保障意识还不够强,而且我国国的税收政策属于先征后免模式,不利于激励劳动者参与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
参考文献:
[1]赵少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J].科教文汇。2008
[2]尹建设。浅议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监管体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
[3]张静。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
作者: 张丽云 来源: 《商情》2014年第5期
2.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 篇二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2013年底, 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2亿人, 占总人口的14.9%。然而人口预期健康寿命并未与人口预期寿命同步提高, 导致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增加。一般来说, 相比其他年龄段群体,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差, 因而对护理服务的需求相对较大 (Sinclair等1990, Martin等1988) 。因此,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2011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养老护理作为一种“朝阳产业”, 极具发展前景, 然而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还未被普遍重视, 养老护理员的供求极不平衡, 社会亟需养老护理员的服务, 而养老护理员的供给数量不足、质量良莠不齐。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 总结养老护理员供求现状, 分析养老护理员供给不足的原因。
一、概念界定
养老护理员作为一种年轻的职业, 如何定义这一概念, 学界还未取得一致观点。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界定, 狭义的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广义的概念可以从养老护理员的来源理解。在养老机构和社区中, 护理人员主要来自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 年龄大多在40多岁或50多岁, 下岗后很难在企业中实现再就业。在医院中, 养老护理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劳务市场的钟点工, 供给不稳定, 且质量无保证;二是医院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 服务较专业, 但是供给严重不足;三是来自护理学会的陪护工, 一般是退休护士, 医院需要时由护理学会派出。在家庭中, 养老护理员一般被混同于保姆或家政服务人员, 主要来源于劳务市场或熟人介绍。Anderson (2003) 研究欧洲各国养老护理人员的提供者, 发现主要的护理人员提供者是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 这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同。
二、供给的微观层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日益增加, 而护理供给却没有同步增长。微观层面, 可以从养老护理员的结构与素质、福利待遇及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养老护理员结构和素质
养老护理员不仅在“量”方面严重缺乏, 而且在“质”方面更是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护理员的主要来源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年龄较大, 主要是女性。因此, 养老护理员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相对于其他雇佣人员, 养老护理员更可能具有较低的学历。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不高, 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足, 对专业技术和服务的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
2.养老护理员的年龄比例失调, 年龄较大, 导致整个职业缺少活力与创造力。年龄偏大导致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不佳, 这会严重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
3.养老护理员的性别比例失调。护理员的供给存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相比于男性, 女性更可能成为护理人员并提供更多的服务。然而, Dahlberg等研究表明, 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服务的护理人员中, 男性的比例较大且提供较长时间的服务。这可能与护理服务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有关, 男性比女性能承受更大工作压力。我国养老护理员主要是女性, 男性护理人员极少, 导致一些护理工作无法顺利完成。
(二) 养老护理员福利待遇
当前养老护理员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资待遇低且工作劳累辛苦, 福利待遇差, 收入和付出严重不成比例, 矛盾突出。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可度低, 社会地位低, 荣誉感弱。Evandrou认为, 护理人员的经济地位低, 政策讨论中应该优先考虑提高护理人员的收入。针对以上问题, 梁莹提出, 国家应该加大养老护理保障的资金投入, 改善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条件, 吸引年轻人加入养老护理员群体, 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总体知识水平;鼓励大学生及社会其他志愿者加入经常性的老年护理活动, 为老年人的养老与护理事业贡献力量。此外, 国家应从宏观上制定政策法律法规, 对养老护理员的发展进行政策引导, 对养老护理员的利益以法律保障, 为养老护理员这一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三) 养老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养老院的护理工作是繁重且富有挑战性的。但是多项研究表明, 护理人员对工作感到满意。例如, 瑞典和澳大利亚的养老护理人员对与痴呆老人的日常工作感到满意和有趣。当养老护理人员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工作中, 他们会因此感到满意, 此时他们的护理服务工作与自己的职业需求相符。但我们对其中的相互关系知之甚少。大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养老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一个或某几个变量。Lu研究痴呆老人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变量, 认为工作经验、教育和年龄与养老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相关。Anneli等对瑞典养老院护理人员的问卷调查表明, 养老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环境、组织支持和领导能力正相关, 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健康状况负相关。Mc Glew等提出提高护理质量的途径:管理层对养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困难时提供帮助、改善病房结构及提高工资的公平性。高工作满意度可以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
三、养老护理人员供给的宏观层面
除了个体因素外, 整体的宏观政策因素也会影响养老护理员的有效供给。有利的政策因素会鼓励劳动力的供给, 不利的政策因素会抑制劳动力的供给。
(一) 养老护理员教育与培训
养老护理员的素质不高, 而护理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发展滞后, 养老护理员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当前的老人护理需求。我国1998年后增设老年护理学课程, 但没有一所学校专设老年护理专业, 老年护理教育发展滞后, 专业人才缺乏。因此, 有人提出, 以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 培训实行双证制度。而具体到对护工教育与培训的具体内容, 学者们也有不同侧重点, 例如有研究认为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应注重护理人员尊老爱老敬老的道德教育和情感培育, 加强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沟通技巧等知识培训。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培训应使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各项规章制度, 掌握一些常见事故紧急处理的办法, 并能独立应对风险事件能力, 从而将运营风险将至较低水平。
(二) 养老护理员管理
养老护理员的工作风险高、压力大和收入低, 因此具有逆向淘汰的趋势, 很难吸引或留住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江小青认为, 养老护理员的管理不规范, 提出职业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国家应出台政策, 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体检、核发上岗证、制定服务范围和收费标准等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和规范化。随着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比例的提高及家庭功能的弱化, 家庭成员和单个的“保姆”已经无法提供充分的护理服务, 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化管理迫在眉睫。以社区为依托, 社会对养老护理员进行统一培训管理, 为需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 实现护理服务社会化。养老和护理两大系统独立运行, 老年人可能享受养老待遇, 却无法获得满意的护理服务。王俊认为, 应打破条块分割的养老体制, 养老和护理系统协同参与合作, 养老护理保障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并轨”, 实现“养护一体”, 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三) 护理质量的衡量
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是衡量护理质量, 但是如何准确衡量护理质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绩效指标因过度强调投入与产出关系而倍受批评。随着医疗和护理的介入, 病人的健康状况并不能马上改善, 因而时间、金钱和资源的投入与健康水平改善的产出不能同步比较。很多测量方法没有进行效度检验, 因此对于机构的产出存在较大争议。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很难吸引高质量的护理人员, 这直接导致护理服务质量的下降。提高护理质量的以下途径: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对护理人员的研究者的培训, 建立人道主义护理结构。近年来兴起提供“个性化”护理过程, 如果这种护理方式被采用, 老人的生活质量将大大改善。
四、结语
国内外的研究数量日渐增多, 研究内容也逐渐多元化, 研究方法与研究视野也不断地丰富, 所取得的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对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发展与完善所具有的参考价值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外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但几乎没有针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相关研究。我国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不胜枚举, 研究视角百家争鸣, 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和政策科学等角度, 对策性研究、解释政策性研究居多, 这为养老护理员供给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一) 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态度
在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取得职业资格养老护理员供需严重缺乏平衡的客观事实下, 对现有养老护理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管理, 改进工作态度, 有助于提高其服务水平, 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 从理论上研究影响养老护理员工作态度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养老护理员的心理健康
养老护理员工作强度大, 护理工作是服务人的工作, 广大养老护理员每天面对的是无论生理、心理均处于衰退期的老人, 服务需求多而复杂, 导致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压力也会很大。研究养老护理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助于发现养老护理员存在的心理问题, 进而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 养老护理员的岗位工作分析
3.我国养老金的现状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养老金;双轨制;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缺口
一、我国养老金现状
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在中国,养老金一直属于社会的核心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到现在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人群。该体系按身份特征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2年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养老体系的全覆盖。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高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经过10年连续上调,我国月均养老金将超过2000元,比2005年增加近两倍。全国7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将因此受益。但根据测算,目前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14.9%,2020年将达到19.3%,到2050年将达38.6%,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在下降。与之相关联的,就是抚养比。目前,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也就是3个人养1个人,到了2020年将下降到2.94∶1,到2050年将下降到1.3∶1。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也相应地增长,刚性增长养老金支出将会持续增加。老龄人口迅猛增加的同时,社会新增劳动力却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增长,这就意味着百姓的“养命钱”将愈加重要和紧迫,养老金改革迫在眉睫。
二、 养老金面临的困局
(一)养老金双轨制困局
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是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实行着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其统筹办法、支付渠道和享受标准都不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双轨制”的不合理性、不合法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对做出同等贡献的企业职工具有严重的不公平性。退体养老金双轨制已经极大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退体养老待遇的两极分化,出现退休金畸高畸低的不合理状况,这与建设全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完全相背离的。养老金双轨制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激发点。
(二) 养老金缺口困局
养老金缺口主要来自三个部分:“转制缺口”、“老龄化缺口”、“双轨制缺口”。[1]由于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养老制度之前缺乏基金积累,导致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于是开始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以弥补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缺口,从而导致养老金出现了支付缺口,这部分缺口实质上是转制带来的转制成本,称其为“转制缺口”。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带来了“老龄化缺口”。养老金双轨制下,未交费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是企业缴费职工的2到3倍,这笔庞大的养老金开支也是导致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原因。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也必定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支出,也会为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填补压力。
(三) 养老金储备困局
《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指出,当前我国养老金储备规模占GDP总量比例太低。“中国养老金储备占GDP的比例仅为2%”。养老保险体系由个人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组成,这三种养老方式被称为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由于我国相关配套制度和法规的滞后,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结果造成我国养老金储备严重不足。
(四) 养老金投资营运困局
我国养老金制度建立以来,由于权责主体不明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投资银行和国债,导致了巨额养老基金的持续贬值。我国现在实施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积累了规模相当庞大的养老金结余资金,可是由于投资渠道有限。统筹层次比较低和资本市场还不健全,这也是养老金保值增值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投资产品不够丰富,“入市”给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带来很大风险。
(五) 延迟退休制度的困局
随着养老金缺口的持续扩大,延迟退休年龄以及增加个人缴纳费用成为缓解社会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方式。然而,盲目采取上述的缓和方式必将会引发社会的不满。延迟退休政策的信号一经释放,就引发这样那样的争论。“增加艰苦岗位工作人士的工作时长”、“加剧就业紧张形势”等反对声音迭起。但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增长、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延迟退休是维系养老金制度正常运转的必然选择。
三、 解决养老金问题的对策
(一) 养老金并轨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双轨制”一直饱受争议,社会上有关养老金并轨的呼声不断,养老金并轨势在必行。首先,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统筹能实现收入再分配,个人账户的可以发挥强制储蓄的功能。第二是实行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第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算和发放办法,计发办法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涉及参保人员的自身利益。第四是改革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办法。第五是建立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条件和实施政策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是老年收入的一个补充来源,是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
(二) 解决养老金缺口的对策
国外在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时,实施了一些对策。俄罗斯近年来一直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提高退休金但是俄收取的养老保险仅够支付37%的养老金,所以俄罗斯选择了加大财政补贴,这又给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所以改革退休制度成为俄罗斯短期延绥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做法。日本则是进行开源节流和发行国债。加拿大则是形成老年金、养老金、个人储蓄型基金的保险体系,政府再给予少量的补贴。美国则是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其他方面预算来弥补养老金缺口。借鉴四国经验我国首先要推进税费改革,保证养老金的足额征收。其次警惕赤字困境,正确认识政府补贴在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上不具备可持续性。最后,提升收益能力与增值能力,提升养老金防范风险。
(三)解决养老金储备偏低的对策
首先,个人账户的空账应通过国家两级财政补贴尽快做实,并引入商业养老管理主体进行运作,实现保值增值,加快量的积累。[2]二是扩充职业年金,扩大职业年金覆盖面,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土作人员,也必须参与年金制度。三是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的作用,国家应给予商业保险机构适当的税收扶持。
(四)针对养老金管理问题的建议
不难发现,养老金存在巨大缺口以及贬值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运营效率低下。[3]要扩大投资渠道进行组合投资,提高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实现保值增值。在直接投资方面,可以适当放宽一些限度。养老金投资运营过程当中,需要及时管控投资运营情况和行业发展状况,完善配套措施,并加强信息披露。
(五) 延迟退休年龄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全国养老统筹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经济人口总量,促进经济发展,延迟退休年龄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要做好各项准备,特别是启动时机和推进速度,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要以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方式进行。(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元春.“养老金缺口”与“延迟退休”[J].期吉林化工学院学报.第30 卷第10 期
[2] 祁晖军.我国养老金储备过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甘肃科技.2013年(5)
4.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 篇四
1000万!对于这个庞大的数字,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因为按照目前养老院内养老护理人员1:
6、1:5左右的比例服务老人,相当于有五六千万的老人需要护理,而全国老年人的总数在1.5亿左右。
有97%的老年人都是选择在家养老,即便在家养老的也有部分需要养老护理人员,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缺口,更何况目前的护理人员已经有很大的基数。“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数字有些夸张,不过养老院床位不足和护理员专业水平不高的现象的确存在。“
用工基本不缺但养老院空床率极低
那么,杭州的情况又是如何?记者从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养老院共有204所(其中城镇64所,农村140所),共有床位17521张,国办养老院入住率在80%左右,民办的在50%左右,总体入住率大约在75%(城镇养老院入住率可达到90%,农村则要低一些)。而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服务管理规范要求》规定,养老院内需要一级护理以上的老人对应的护理人员比例应达到4:1左右,健康老人对应的护理人员比例为7:1左右。
“总的来说,现在杭州城镇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是充足的,基本上都能达到要求。”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陈处长表示。
记者昨天还走访了杭州市第二福利院,该院的王主任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有420张床位,入住率达到了95%以上,基本是满员的负荷,不过70多个护理人员还是基本够用,而且在招工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到用工的紧缺。
“工作人员的构成基本是15%专业护理人员,其余的以外地务工人员为主。这些外地务工人员一般都是从劳动力市场招收,有的是院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过来的,上岗之前都要进行半个多月的专业培训。尽管临时工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但基本稳定。过年的时候,部分外地护理人员会要回乡,对此我们每年都采取‘轮换制’,所以也不存在用工难的问题。”
王主任还透露,有相当一部分外地务工人员比较看中养老院姓“公”的特点,认为在养老院工作福利待遇不错,工作也稳定,也就放弃了去其他单位的想法,所以在招工的时候,他们选择余地很大。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俞主任认为,目前紧缺的可能并不是养老护理人员,而是床位不够,他们900多个床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满员的,“新的老人想入住进来,目前基本没有可能。”
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总体用工不缺,但正如王振耀司长的分析,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是亟待提高的。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陈处长也透露,目前杭州养老院存在的最大矛盾就是床位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素质不能满足老人们的需要。
据了解,市级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事业在编人员,通过有关部门的统一招考,有大专以上学历,素质相对较高;区县市以下养老院的护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的“4050”人员,素质就相对较低了。目前杭州最高级别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三位,也是去年首届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中的前三名。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拥有三位“高手”中的两位,俞主任介绍说,这两位护理人员目前的工作主要以管理、培训为主,为其他护理人员提供专业上的帮助,而像她们这样的护理人员,整个杭州也不多。
针对这种现象,陈处长分析说,养老院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国家拨款,支出紧张,聘请护理人员是笔相当大的成本开销。因此尽管杭州所有的养老院都按照国家要求的比例配备专业护理人员,但大部分不会聘请超比例外的专业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因为这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所以,在有限的人员配备比例下,如何提高外来务工以及“4050”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确是当前不少养老院的课题。
据悉,有关部门已经加紧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培训班,并对毕业学员颁发证书。“今年还将举办两三届,接下来完全有可能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陈处长说。
阳光职业前景看好
尽管目前护理人员的薪资水平并不高(健康楼的护理人员月薪基本在1300元左右,特护楼的大约在1500元左右),但从各大养老院床位紧缺,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以及国外的情况来看,养老护理及相关人员的职业前景都是值得乐观的。
“现在我们就会碰到不少家属,反问为什么没有收费标准更高的护理,他们大多不太在乎花钱多少,几千一个月都可以接受,希望给老人更好的服务。虽然从我们的角度出发,收费多少与服务好坏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反过来看,说明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今后的老人护理会越分越细。”俞主任说。
5.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 篇五
《财政学》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浅析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学生姓名:李思颖 学号:*** 专业:13会计学 班级:02班 任课教师:钟显龙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经济管理学院《财政学》期末考查评卷要求
一、考查内容
在《财政学》的相关知识范围内,以一种跟本课程相关的财政现象或财政问题或财政事件为考察对象,撰写一篇财政学论文。
二、评分细则
(一)A类答卷(优秀等级):
1、题目新颖,中心思想明确,有自己的观点及分析;
2、结构层次清楚,内容充实,有较多的事例或数据、图表作支撑;
3、文章篇幅较大(字数在5000字以上),且行文排版规范;
4、论文重复率低于10%。
(二)B类答卷(良好等级):
1、自拟题目,中心思想明确,有自己的观点及分析;
2、观点正确,结构层次清楚,有一定的案例及事实分析;
3、文章字数在4000字以上,行文排版规范;
4、论文重复率低于20%。
(三)C类答卷(一般等级):
1、自拟题目,有主题思想;
2、内容基本正确,叙述基本清楚;
3、文章字数在3000字以上,行文排版基本规范;
4、论文重复率低于30%。
(四)D类答卷(不及格等级):
1、标题及所回答的问题与试卷考试的要求不相符;
2、观点及内容有明显的错误,或问题讲述不清楚;
3、文章字数太少(在3000字以下),行文排版不规范;
4、论文重复率大于等于30%,或者抄袭他人论文;
5、不按时交卷。
任课老师:钟显龙
浅析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社会保险支出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已经占有一定的份额,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随着我国的经济深化改革和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增长的现象,我国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本篇论文主要分析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并找出优点与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还有,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进行剖析。
关键字: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空账”;多层次体系
浅析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姓名:李思颖 任课老师:钟显龙
养老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各个保险项目中,养老保险是实施最广泛的一个险种。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养老保险制度在人们的心里更加重视,同时受益人数也急剧增加。但是,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空账”问题。现在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日益严重,规模也越来越大,埋下的隐患也逐渐暴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规模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等等,因此,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发展情景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体系不够健全,缺乏高效的法律保障
由于养老保险牵涉着国家财政的稳固持续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个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成败,必须采取措施来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这更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因为体系不够健全,所以存在着许多缺陷。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的大部分费用都是由国家和企业在负担着,职工个人缴费的比例并不大。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费用的不断增加,养老保险筹集渠道窄,国家和企业的担子会越来越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1]。
(二)养老保险金的受益人群范围不够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根据我国目前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实行,城镇区、县以上的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参照执行,区、县以下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均不能享受养老保险金。全民和集体企业中德劳动合同制职工、临时工,以及区县以下集体与私营企业、新的股份制企业和个体劳动者,至今是没有明确的养老保险办法的。这种局限性,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养老保险还需进行改革,也缺失了社会的公平性。
(三)“画地为牢”的单位养老模式,造成企业职工队伍老化,缺乏活力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没有“按劳分配”的说法,仍然是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经济体制模式。统一实行分配,无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收入的多少,均实行单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待遇,缺乏生机与活力。这种养老模式,容易造成企业中人员懒散,职工队伍趋于老化,缺乏企业应有的活力,对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不少隐患。并且,也与现行的市场经济制度不相一致,对控制待遇水平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有着不利的影响[2]。
(四)养老保险资金流动性弱,“双轨制”不被重视,“空账”问题愈发严重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养老保险运行机制的改革,我国养老金的筹资模式分为了三种,一种是现收现付制,一种是完全积累制还有另一种是部分积累制。但是,在由现收现付制逐步向部分积累制过渡的过程中,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进程。正是由于存在着缺口,流动性困难,所以地方财政需要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和税收收入来弥补这一资金缺口,所以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就慢慢浮出水面。据了解,2015年我国的养老金空账已达到24859亿元,并且数字有增无减。这种“空账”现象会导致养老保险固态化,因为非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仍未建立养老保险体制,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不会流动到非国有企业,所以很多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大部分不愿选择到非国有企业去就业[3]。
(五)当前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在我国,有一项这样的规定,养老保险资金在留足两个月的支付范围以外,应该把所有的养老保险资金用于购买银行储蓄、国债、企业债券、投资,不能将其投入到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然而目前我国养老资金主要用于购买银行储蓄和国家债券,收益是很小的,这样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脚步有点出入,对于实实在在保值、增值养老保险金存在着阻碍。
二、对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弊端提出建议对策
(一)增加渠道去筹集养老保险资金
国际上成功进行养老保险改革的国家,建立了三种支付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的主要融资渠道。在我国,基本依赖于国有资产转移来满足养老保险的改革。这种做法显然会欠缺有效性。因为国有企业的规模、数量和质量的有限,还有资本市场吸收的能力和发达程度有待提高,所以我们需要增加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增加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减轻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负担,让经济更好地发展。
(二)积极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增强个人自己投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认识、责任与义务。促使养老保险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和完善,并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保障体系,使得整个保险体系都能实现规范化管理,也为促进个人账户迈向实账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4]。
(三)把个人账户“做实”,解决“空账”问题
应当建立账户独立制,进行独立、专项管理个人账户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资金中分离出来,可以避免社会统筹要从个人账户中抽取资金的风险。还有可以建立专门、科学的基金管理机构去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记录、运营和管理,从而确保其保值和增值。
(四)寿险公司应在养老保险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寿险公司一直是具有活力与生命力的,如果可以把寿险公司这一队伍充分得投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来,可以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1、寿险公司帮助扩大覆盖人员范围,因为国力也是有限的,加大寿险公司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寿险公司填补社会保障的一大空白;
2、寿险公司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得养老基金作出最恰当的投资组合策略,得到最佳的资本配置和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3、寿险公司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比较适合我国未来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方式向基金积累方式改革的趋势,也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变化相协调。
三、我国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实行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尽快实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如果可以对养老保险建立实行全国统筹制度,就等于消除了地区的局限性,方便于人们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不论职工转移到哪个地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养老保险金卡进行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从而根本解决了因流动性困难造成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的问题。
(二)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基金监管体系
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结构中,必须保证收入与支出相分离,专款专用。并
且应当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监管系统,统一地进行管理。对于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政府应该成立独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于企业以及其他保险也应该由政府直属机构进行监管,实行统一集中的监管模式。还有要求专门的人员进行记录、运营和管理养老保险的各项情况[5]。
(三)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因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涉及范围还是很小的,但是可以扩大覆盖面积,适当地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纳入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统一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现制度公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年轻劳动力慢慢向城市转移、农村的人口老龄化也在急速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也渐渐淡薄,所以将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当逐步实施、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和国家扶持为辅、自助互济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合理降低缴费比例
之所以我国养老保险费比例比较高,是因为隐性的债务偿还的问题没有解决。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没有任何基金积累“老人”的养老金来源以及“中人”过渡性养老金,只能靠较高的缴费比例去填补。在这么多年来,这种方法一直都存在着缺陷,不是长久之计。从目前的基金状况可以看出,如果不尽快偿还债务,而是继续长期补贴,会导致资金越来越缺乏。若能弥补资金的缺口,降低缴费比例,会吸引到更多的人参加投保,使得基金进行良性循环。
2、要运用科学的、可行的方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一看到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很多人都想到第一方法就是增加参保人数,但是这种方法是片面的。应当运用保险精算原理,科学地预测未来基金状况,考虑基金的收支平衡,可扩的人数等等多种因素,制定五年以上的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计划。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只是单方面地根据当前的基金状况去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6]。
3、政府应当起到推动作用
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实施,包括养老保险,政府是强大的助推力。政府在养老保险工作中,应当具有市场管理的职能,调节服务。树立公民的服务意识,建立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管理机制。多观察市场变动,提高运行效能,贴
切地遵循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四)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市场化与规范化
因为我国当前就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因此,社会保障体系应与市场相结合。增大养老保险在整个经济保障体系中的比重,使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中,更多地转变为由全体社会成员主动共同地参与到体系中去。
1、分别成立中央级养老保险基金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这种划分方式,可以体现各个地方的利益,也体现了公平性。把中央企业的国有资产以及税收收入放入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中,各个地方的所有企业转移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大部分放到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小部分放在国家养老保险基金,以此增强中央转移支付的能力
2、规范中央对地方的养老保险金转移性支付管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是采用“属地原则”,中央应当明确指定养老保险金的转移支付标准和流程,保证公平、公正和透明[7]。
(五)可以适当地提高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可以在减少人口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在职人口的数量,降低赡养比例。降低老年的抚养比例,可以有效的减轻养老金发放的沉重压力。但是这个需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虽然说延迟退休可以降低抚养比,但是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提高养老保险费的比例。
(六)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保障
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行权力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企业为主力,个人为辅力,共同建立企业年金保障。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保障符合条件、自愿参加的全体职工,并根据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策略、职工贡献程度等因素,探索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年金保障体系,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同时也使企业的养老保险更加有活力,流动性更强。
总结:经过以上的分析,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已经有更深的一层理解。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比例上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养老保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险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受益于养老保险的人
群还不是很广泛,局限于国有企业,覆盖面不广,缺乏社会公平性。养老保险体系也不是很健全,法律保障不够强大,筹资的渠道窄,国家和企业担负着很大的筹资角色,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应该有所改革,而不是一味地颁发养老保险金,这样会很容易丧失企业的活力与生机,不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还有更加严峻的是,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暴露了国家的隐性债务的存在,资金的缺口需要去填补。流动性困难,导致国有企业固态化。所以亟需采取相应地措施去把个人账户“做实”了,增强资金的流动性,确保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在将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现实问题,抚养比下降,养老保险肯定会越快越受人们的关注。因此,需要健全与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监管体系,扩宽筹资渠道,增大覆盖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让我们的上一代、这一代以及下一代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带来的春风。
参考文献:
6.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 篇六
护理型养老院,指的是对于一些年纪较大、有老年病或者身体残疾的老人,一般的养老院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一个大型的护理型养老院,护理型养老院在收费方面,则按照公益性的原则,由政府制定指导价,然后在指导价范围内酌情收费,多数老人治病的费用都由社保直接报销。
摘要:文章采用实地走访、访谈、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的供需现状,认为要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来缓解养老护理员短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并为推动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的壮大和素质提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 分析 建议 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多。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社会就进入老龄化社会{1}。而据2014年10月22日广州市民政局发布的《2013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手册》,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超过13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6.3%,由此可见,广州已初步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此外,独居老人、纯老家庭数量持续攀升,独居老年人有11.2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量的8.4%;纯老家庭人数达到26.1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量的19.65%,说明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养老护理员作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主体,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因而探讨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的现状,分析制约养老护理员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推动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的壮大和素质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市养老护理员供需现状
1、护理人员短缺。国家对机构养老护理的要求分为三级:一级护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二级护理为1∶6;三级护理为1∶10{2}。目前养老机构护理员总数只有4756人,若按照“9064”的养老模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占广州市老年人口的4%,为53200人。按照广州市行业的习惯以1∶5来计算,则养老机构需要10640名护理员,缺口为5884名。而预计到2020年,广州市老3年人口将达到180万人{3},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数将会达到7.2万人,若仍按比例1∶5配备,则养老机构需要1.44万名护理员,缺口达到9644人。由此可见,未来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养老护理员紧缺的问题越发突出。
2、专业化程度不高。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护理员共设四个等级,分别是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截至2014年底,广州市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总数比例约为1∶2,以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为例,民办机构的护理员总数为3056名,其中技师28名,占总数的0.92%;高级养老护理员46名,占1.51%;中级养老护理员58名,占1.90%;初级养老护理员1126名,占36.85%;只持岗前培训证的护理员1275名,占41.72%;无证养老护理员523名,占17.11%。由此可见,目前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中无证或者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的护理员占了总人数的58.83%,初级或以下护理员占总数的95.67%,中级及以上护理员仅占4.33%。此外,通过走访发现养老护理的服务内容停留在简单生活护理,缺乏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可见广州市的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3、素质低,年龄大,流失率高。广州市养老护理员队伍还存在人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人员流失率高的特点。广州市养老护理员的学历水平以小学为主,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据广州市民政局一项面向全市养老机构的人才数据统计显示,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一般在40%左右,个别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达80%。
二、分析
1、工作薪酬低,工作强度大,招聘难。广州市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工作薪酬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的特点。通过调查了解到广州市养老护理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月薪3000~3200元之间,与家政行业中保姆的月薪2800~3500元相当{4},但工作内容比保姆繁重。护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欠缺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服务内容是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护理,协助老人整理内务,搞好个人卫生;帮助长期卧床的老人翻身;协助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上厕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洗护等。另外由于人员短缺,每个养老护理员实际照料的老年人数多在6~9人甚至以上,而休息日一般是一个月4天。工作量大休息少,护理员容易患上腰椎方面的疾病。护理员的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5},这样的情况导致应聘人员较少,人员流失率高。
2、社会认同度低,发展前景差,吸引力弱。公众对待养老护理职业的社会认识了解不够,社会对该职业尊重度不够。受传统观念影响,公众认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会“低人一等”,而给老人喂水喂饭、换尿片、清理大小便的护理员的工作内容更与传统意义上大方得体的工作岗位大相径庭。护理员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不需要很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更让公众不能合理地评价该工作的社会价值。此外,目前还没有相关资料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发展作出规划,难以吸引到年轻的劳动力从事养老护理行业。因此,这也是养老护理员短缺的一个原因,而且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加大了提升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的难度。
3、员工学历低,培训难度大。广州市养老护理员多为40~50岁的农村妇女,学历水平低,有部分养老护理员甚至不识字。如某一民办养老机构44名养老护理员中,小学学历人数为23人,初中学历为16人,中小学学历占了该机构护理员总数的88.63%。而该机构的护理员年龄大多在40~50岁之间,其中年龄在46岁以上的人数占了该机构护理员总数的47.7%。员工的素质基础低制约了培训的方式,影响培训的效果,阻碍了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建议
1、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福利待遇。目前广州市政府已把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把养老护理员纳入了《广州市积分职业资格及职业工种目录》,给养老护理员提供积分入户方面的优惠。该政策根据等级水平不同的护理员得到不同层次的积分,但目前高级护理员和技师比较少,大部分护理员文化水平也较低获得的加分相应较少,所以对整体养老护理员的扶持力度还是不够的。因此,政府需要在劳动合同、保险缴费、最低工资标准等方面加大行业内部协调和政府监管力度,将养老护理员的工资、医疗、养老等与广州市、区的医疗卫生单位护理人员的水平相当,做到同等学历、资质人员待遇基本持平{6}。
2、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同感。加强宣传力度,使社会尊重护理员,增加行业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尤其是年轻的人员加入养老行业。如由行业协会、民政部门、护理员工会等组织并参照护士队伍建设情况,设立护理员的活动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由行业协会、养老机构、民政局、人社部门等联合电视台在广州市内组织养老护理员的技能大赛,推荐优秀的养老护理员参加全国性的比赛;推荐典型代表参加广州市的“五一劳动模范”评选等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在职护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降低流失率{7}。养老机构应注重养老护理员的心理疏导,帮助养老护理员释放工作压力,进行自我减压。如广州松鹤养老院每年组织员工一次出市或出省旅游,每周二晚上开放场地和设备让员工唱歌跳舞来减压。此外,养老机构还可以联合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与社会工作者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立面向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工作小组,以专业科学的方法帮助护理员从繁重的照护工作中进行自我减压,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调动多方资源,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专业的护理员除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该掌握保护老年人生理心理、营养和保健、常见疾病等知识,熟悉生活护理、常见急救护理、康复护理{8}、临终关怀、心理疏导等技术。因而,需要建立以养老行业协会为主导,养老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培训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选择一批从事护理教育、老年护理一线或管理工作的专家组成培训专家组{9}。由行业协会牵头根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块,从而提高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四、结束语
研究与分析目前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人员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可从政策、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四方面促进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发展,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
注释:
{1}蔡鑫.中国人口老龄的进程与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31-32
{2}陈开梅.广东养老护理员供需现状及其对策刍议[J].经济师,2012(10):198
{3}谭秋明.预计广州老年人口2020年将达到180万人[N].广州日报,2014.4.28
{4}黄艳.保姆工资高企钟点工走热[N].信息时报.2014.4.4(A24版)
{5}刘腊梅,周兰姝.老年人照顾者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杂志,2008,43(7):667-670
{6}杜国玮.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7}孙虹,李彩福,李花.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4(13):77
{8}周静.培训养老护理员适应养老事业发展[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32
{9}刘梦清,方煜,陈四清.养老护理员认证培训实训项目与模块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6(10):2871-2873
3、共享信息层
共享信息层主要体现在其信息的共享力上,同样建立在上一层――功能层的基础上的,这一层次主要通过获取功能层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利用,设计出最佳交通方案,这个层次需要更多的利用各类信息处理平台,将信息转化成资源,对规划出行路线、有效管理交通运输意义重大。
4、服务层
服务层是智能交通管理设计的最终目标,与使用者联系最为紧密。首先对出行者来说,出行者可以通过服务层收到最及时有效的信息,方便出行者自己制定出行方案,也可以给出行者具体的方案建议;其次对于交通管理者来说,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了解到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能够提高对管理重点的把握,使管理更加有效。当然服务层与出行者和管理者的关系都是相互的,服务层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信息指导,还要从他们处获取信息,了解出行者和管理者最想要的服务,尽量为他们提供可行的并且符合他们要求的方案,提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效率。
四、智能交通管理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方案
RFID技术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说,此技术的应用也能为其带来更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它的物理性能高,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存储空间大、可对其进行加密处理,而且具有防水性,能有效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其次是该技术的识别能力强,对于一切动态信息它都可以进行精确的处理和消化,不管是从个体方面还是整体方面都能给出参考。由此可见,按照目前情况来看,该项技术的应用有着其他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并且和智能交通管理的流程最为匹配,优势最为明显。
1、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
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使得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得以建立并广泛使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ETC的使用,不管是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还是在过江隧道等收费站,我们都能很容易的发现“ETC”的标志,主要原因在于其明显的优势上。首先,运用这项系统有效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司机不需要停车缴费,收费人员也不需要进行人工的收费流程,大大缩短了司机过收费站的时间,尤其是在车流量大的时候,该项技术的运用作用非常明显;其次,使用该项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交通管理成本,传统的人工收费被电子收费系统代替,不再需要花钱购买用于人工收费的相关设施,同时不需要像工作人员支付更多的工资,交通管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最后一大优势体现在其公平公正性上,人工收费难以避免工作人员公平公正对待所有的过路车辆,有时候遇到熟人或者亲戚,难以避免会免收相关费用,但是电子设备是没有感情的,只要有车经过,它就会在程序的驱使下直接对过路车辆进行自动扣费。所以,ETC这项技术在国内外运用都比价广泛,我国也在加大此项技术的投入使用,在智能交通管理方面又进了一步。
2、城市交通调度管理系统(TMS)
RFID技术的另一大应用体现在TMS上,为了加强对车辆的管理,进而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效率。交通主要就是由道路和车辆等组成,所以要想管理好交通问题,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好车辆问题。TMS同样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实现获取信息与分析信息集于一体的作用,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得对车辆进行管理,充分考量路线的可实用性以及车辆出行的最优路径,缓解了交通压力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3、电子注册管理(EVR)
EVR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交通部门的管理难题,主要原因是它能有效对车辆进行追踪和智能化管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能力购买汽车,所以注册登记和再检查的工作强度不断在加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利用EVR技术来实现。首先,由于智能技术的运用,车辆在登记的时候可以缩短时间,并且每辆车都可以有一个“身份证”,只要是对车辆植入一个ID码,这个号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追踪,并且每一个号码都是不同的,甚至不能被修改,这样就可以实现两个好处,一是偷车的人很容易被追踪,假的车牌照因为不含此技术也很容易被查出,由此方便了公安机关打击罪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犯罪率;二是交通管理部门不需要开展流动检查就可以进行对车辆的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部门的效率。当然这项技术目前还未被广泛应用,只利用到军用设备上,但是其应用效果显著,带来的的利益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7.我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分析 篇七
一、养老产业的现状
( 一) 老龄人口规模大, 老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结构正在经历着一个很重要的转型阶段, 出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2000 年我国60 岁以上人口达到1. 3 亿, 其中65 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 万, 分别占总人口的10% 和7% , 两项指标标志着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总数到2050 年将超过3. 3 亿, 占世界老年总人口的22. 2% , 这将意味着未来20 - 40 年间每4 个中国人中就有1 个老年人, 世界上每4 个老年人中就有1 个是中国人[1]。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人口政策、消费市场结构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二) 不同地区老龄化差异明显
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对就较高, 但是因为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 东部老龄化程度高于西部地区, 但是人口较多的中部省份, 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 但人口老龄化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所以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灾区, 而大部分省区老龄化并不及中部, 而广东、宁夏、西藏等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轻, 有的省份甚至还未进入老龄化[2]。
( 三) 我国的医疗技术飞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的医疗技术已经逐渐和世界接轨, 并且在癌症以及其他重大疾病等某些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疾病治疗的攻克使得人口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同时我国医疗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当中, 我国的医保制度使得我国居民尤其是低收入阶层能够看得起病, 这也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
二、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
( 一) 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落后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低水平的覆盖全民范围的福利制度,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老龄化水平日益严重, 这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加大了财政负担, 养老保障金不足制约着当前养老保障制度发展, 而且医保制度的不完善也降低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
( 二) 我国养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受制于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以及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我国的养老产业严重落后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每年都有近万亿的养老市场需求, 但我国每年提供的养老产品和服务还不足千亿, 市场缺口非常大, 虽然民办养老机构近些年发展较快, 比如养老院等, 但是其起步晚, 规模、管理水平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目前全国共有登记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4141 所, 仅占全国所有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10. 6% , 养老服务床位41 万多张, 入住老年人总数为23 万多人, 床位利用率为57. 8%[3], 并且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配备的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三) 未富先老现象严重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大潮的来临, 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 但是经济结构发展畸形, 贫富差距拉大, 在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保制度还不成熟, 人口老龄化超于现代化, 致使我国老年人口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等诸多问题, 贫困问题以及当前形势下我国政策制度不完善问题是制约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问题。
( 四) 居家养老模式负担沉重
虽然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早已经显示出它的调控效果, 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我国人口基数已经很大,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 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变得非常沉重, 一个家庭会承担养四个老人的压力。同时, 我国当下人均GDP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前大多数家庭, 而社会养老模式例如养老院和养老机构等, 需要大量资金的援助, 对国家形成巨大的财政负担, 居家养老模式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及当今社会主流的养老模式, 其对当下的家庭来说, 压力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刘昌平, 殷宝明.发展养老产业, 助推老龄经济[J].学习与实践, 2011 (5) :21-24.
[2]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67-68.
8.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 篇八
关键词:养老机构;现状;建议
1.我国养老机构基本现状
表1全国养老机构发展变化情况
年份总床位数(万张)总床位数年增长(%)收养老年人数(万人)收养人数年增长(%)床位利用率(%)
2006153.5—123.0—80.13
2007212.838.63171.939.7680.78
2008234.510.20189.69.9580.85
2009266.213.52210.911.2379.23
2010281.60.06218.80.0477.70
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重视,养老机构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从全国养老机构总床位数来看,都呈现上升趋势,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7年,增长率达到了38.6%;从收养的老年人数量来看,进入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数呈逐年上涨,增长最慢的年份是2010年,其主要是因为2010年养老机构发展较为缓慢,甚至有些养老机构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它抑制了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从床位利用率来看,保持在80%左右,这意味着床位增长与收养老年人增长基本持平。
2.城市养老机构与农村养老机构比较
表2 城市养老机构与农村养老比较
年份城市养老机构单位数(万个)农村养老机构单位数(万个)城市床位数(万张)农村床位数(万张)城市平均床位数(张)农村平均床位数(张)
20060.73.139.9113.65737
20070.43.533.0179.88251
20080.63.041.4193.16964
20090.73.157.4208.88267
20100.53.156.7224.911373
表2列出了从2006年—2010年关于养老机构单位数、养老机构床位数、单个养老机构的平均床位数的变化。从养老机构单位数来看,城市养老机构单位数有增有减,农村养老机构单位数基本保持不变。从床位数来看,农村养老机构床位数多于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老年人数量远远多于城市老年人数量。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人,其中1.05亿人是农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从床位数的变化来看,2006年—2010年城市床位数增加了42.11%,农村床位数增加了97.98%,农村养老机构床位数的增加快于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增加。
3.结论与建议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民办养老机构,都存在发展滞后的现象,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快养老机构的发展,必须从养老服务机构、政府及老年人等方面加以考虑,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1)养老机构应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及养老机构职工数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
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及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使得养老机构在其经营过程中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以及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因此,养老服务机构只有从硬件及软件方面加以改善,并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的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收益。
(2)政府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农村及城镇居民收入,并加大对养老机构投入。
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相对较为薄弱,使得养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高需求低入住率这样一种现状。因此,政府应该努力发展经济,提高老年人收入,让养老服务市场达到供需平衡。
(3)老年人应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从现实状况来看,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仍然持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大多数都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而不能接受进养老机构进行养老。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老年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从心理上接受机构养老这样一种养老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要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收益,缓解养老服务机构生存压力,需要政府、养老服务机构及老年人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努力发展经济,提高老年人收入,同时关注民生,不仅要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投入,而且应该给予养老服务机构更多的优惠政策,并落实到位,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入住率;对于养老服务机构而言,应该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增加养老服务机构职工数,同时制定合理的职工培训计划,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应该转变传统的养老服务观念,认识到机构养老是未来养老发展的趋势,并从思想上能够接受机构养老,选择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养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刘博,肖日葵.市场选择与体制依存-社会化养老机构经营现状个案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23(1):22-29.
[3]张卫,张春龙.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地方养老服务的工作思考[J].现代经济讨论,2010,26(5):39-42.
【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社区养老现状08-09
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千万以上07-31
我国传统养老观念09-07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内容09-24
我国社区护理现状09-07
中国养老问题现状06-17
农村养老现状论文08-05
养老护理培训方案08-25
养老护理员相关法律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