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教学设计

2024-08-20

瑞雪教学设计(精选9篇)

1.瑞雪教学设计 篇一

瑞雪图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雪景图片。

漫天的飞雪、如画的雪景深深吸引了我们,我们都为雪的美丽而惊叹!今天让我们走进“雪”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瑞雪图》,齐读课题。

2、孩子们,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瑞雪图》这篇课文会写什么内容呢?“瑞雪”什么意思?

(1、不知道:我们来看看课文。

2、是不是这样?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三、合作学习:

1、课前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有关下雪的哪几个情景?【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哪几段写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2、如果说《瑞雪图》是一组由三幅图组成的图画,那么我们来给这三幅图分别起个名字吧!请看: 学习指导:

(4分钟)

1、默读课文,请你给这三幅图分别起个合适的名字,并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然后把你们组起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注意:别人写过的不能再写。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写在黑板上。

(老师刚才了解了一下,有些小组也经过认真考虑,他们起的名字可能和别人的一样。)

四、交流释疑。

(一)、第三幅图

1、再看题目,你觉得最能突出“瑞”的是哪幅图?(第三幅图下雪后)

2、学生汇报第三幅图:

(老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

(1)我们第 组起的名字是

,我们的理由是

(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 :

然后起的名字。(3)我们第 组名字和他们一样,我们的理由是(4)我想读这句话:(5)……

3、写作方法:

(1)孩子们,再看这两段话,都是描写银条儿和雪球儿的,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这句是静态描写,这句是动态描写,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叫动静结合。习作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能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3)男、女读。

4、小结:孩子们,我们仿佛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置身于美景之中,你什么心情?作者什么心情?【板书:喜悦】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接读这段话。

5、老师点拨5段:(人快乐)

在这白雪皑皑的世界中,你最想干什么?(课件)男孩子,赶快行动起来吧!男生读 女孩子,我们一起来共度快乐时光!齐读。

6、小结:孩子们,课文4、5段写了下雪后美丽的景色和快乐的孩子们,你们能抓住关键词句给这幅图起了美丽的名字,真了不起!

(二)、我们接着欣赏第一幅图:

1、学生汇报:

预设:

(1)我们第 组起的名字是

,我们的理由是

(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 :

然后起的名字。

2、小结:下雪前的这幅图就是天气骤冷、彤云密布……

(三)、第二幅图:

1、学生汇报:

预设:

(1)我们第 组起的名字是

,我们的理由是

(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 :

然后起的名字。

2、小结:纷纷扬扬、簌簌落落的鹅毛大雪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四)、补充资料:

1、孩子们,每一幅图画都是那么赏心悦目,作者更是无比喜悦,无比激动!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资料)生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气候干旱,蝗虫肆虐,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们颗粒无收,饿死人的现象屡见不鲜。那时候,人们是多么盼望一场雨,一场雪,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啊!

过渡:就在那年冬天,人们期盼已久的雪终于来了。人们怎样?

当时作者就在胶东半岛的农村,他为即将丰收的人们而激动,他为即将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而喜悦!因此,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由衷地赞叹:(齐读)啊„„

这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他们欣喜地赞叹道:啊„„ 这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憧憬,他们激动地赞叹道:啊„„

(五)、再看课题,“瑞雪”怎么理解?(吉祥的雪,给人带来希望的雪,预示着丰收的雪。)

作者峻青满怀美好的期望,喜悦地赞美这场雪,在作者心中,这场雪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五、积累与运用。

1、自主积累:请你把自己想积累的词语画出来。

2、欣赏视频,练习说话。

孩子们,我们灵宝也进入冬天了,可是,只在前几天下了两场小雪,你们一定向往作者笔下粉妆玉砌的世界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用一句话、两句话来说,用上课文中学过的词语或句子。)

2.瑞雪兆丰年 篇二

虽然现在科技已经相当发达了,但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还是靠天吃饭。政策好,人肯干,还要天帮忙。气候对农业年景握有一票否决权。农村父老不容易,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单靠种粮赚不了多少钱。这实在是个不轻松的话题。农民收入增长太慢,城乡差距加大,使党和政府非常牵挂。扩大内需,难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也在农村。切实减轻负担,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重要而紧迫。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空前繁荣,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总体说来,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并不断扩大,农民收入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即使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能够保持或超过上年水平,也仅仅是恢复性增长,基础仍不牢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和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

农民增收困难,直接原因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农业生产成本太高。这是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集中反映,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农产品供应形势就将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太低,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加剧了扩大内需的困难。农村购买力不尽快提高,消费需求就不可能真正上去。

农民增收困难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对农村的索取过多。而这种索取又往往是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个别地方甚至动用了强制手段。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一直紧衣缩食,为工业化贡献原始积累。反过来,农民却没有从工业化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问题的特殊性还在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有能力回馈农村的今天,对农村的索取仍然太多了。这种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政策一旦被渲染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就会令人讳莫如深。据统计,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860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366元。就是这2366元钱,其内涵也与城镇居民收入的概念不同。首先,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实物折算来的,即农民自己种植生产自己消费的粮食蔬菜也按市场价计算进来了。其次,农民的收入并不能像城镇居民那样,可以全部用做生活消费,农民必须先支付下一年的生产费用,包括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水费、电费等。如此观察实际生活消费水平,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可达1:6。而另一方面,据有关学者计算,农民人均税额却比城镇居民高出1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一些变相集资和乱收费、乱罚款。显然,农民的负担过重。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就彻底解决,在解决原有问题的过程中又可能产生新的矛盾。例如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措施,由于堵死了地方通过非规范手段向农民征款的渠道,在落实中就遇到了一些阻力。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大政方针。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尽管困难不小,矛盾不少,但问题是一定能够解决的。让农民减负、增收毕竟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3.《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能比较流畅的通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小组交流自学内容

1、生字。

2、词。

瑞雪

胶东半岛

骤然

彤云密布

簌簌

万籁俱寂

咯吱

眺望

粉妆玉砌

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掷 端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技巧。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理解文章的条理,为学文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课文第一部分

1、自读、思考:

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品读、圈画

3、学写小标题

(二)学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思考:

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句可看出来?

2、默读,找象声词

3、品读,加小标题

(三)精读第三部分:

1、师范读,见思考105页填空题。

2、自读,找出有关写景、人、色、声、静态、动态的句子。

3、品读句子 四

1、加小标题

(四)学第四部分

1、配乐朗读

2、说体会:面对这雪,最高兴的是谁?他们会怎样说?

《瑞雪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教学难点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导读卡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4)品: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雪后美景,孩子玩乐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天放晴,太阳出来,雪停了]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总结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4.《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四

雪,以它的晶莹、洁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给大地披上银装,它给农民带来希望,它为孩子送去快乐,它让诗人写下美妙诗行!

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胶东半岛这片雪的世界,一起来感受一幅美丽的瑞雪图! (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强大的冷空气袭来了,天气骤然变冷,凛冽的寒风刮了一个下午,鹅毛般的雪花飘落下来,你听:(配乐范读全文)

2.多美的文章呀!听了老师的朗读,这第一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这样的一场雪,同学们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打开课本,亮开嗓门,读一读

这篇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直奔重点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亲身感受了这场雪,发出了一句怎样的感叹?

“嗬!好大的雪啊!”(映示句子)

2.到底是一场怎样大的雪,让作者发出了如此的感叹呢?细细地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雪。

3.集体交流:(随机)

始终以“嗬!好大的雪啊!”作为主线,反复朗读。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找词

“鹅毛般的大雪”、“地上一会儿就白了”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同学们,你有没有看

过鹅毛般的大雪?指名同学描绘一下。

大家想看一下这样的景象吗?看!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啦!

指导读好这句话。

[这是一场鹅毛大雪,作者赞叹到:“嗬!好大的雪啊!”]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被积雪压断了。”

这是作者听到的,他听到了什么声音?交流 划词

闭上眼睛,一个下雪的冬夜来临了(播放下雪声,师配读。)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

指导朗读

5.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五

37、《瑞雪》教学反思

《瑞雪》是一篇写雪的文章。文章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喜人的瑞雪图,展现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赞美了雪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欢乐。课文按“昨天中午——傍晚——夜里(晚上)——今天清早”的时间顺序描写了大雪前、大雪时及大雪后的景色,重点写下雪时和下雪后的情景,突出了北国雪景的雄伟壮丽。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给足时间,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我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材料有机结合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于北国的冬景没有基本的生活经验,这对理解、感悟课文的语境带来困难,这一点,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发挥出来了,为实现个性化朗读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教学中,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很多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学生感受到了雪大、景美、人乐,受到了热爱生活、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熏陶。篇二: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12单元的主体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在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新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设疑、质疑、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以答为主变为以悟为主。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我把学生对文字的感悟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也愿意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并解决为什么。教师不是单纯的授课者,而是在与学生合作,引领学生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们和我一起享受去学习带来的快乐,二、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学生自己快速读、品读、有感情的朗读、研读、示范读、表演读等等,在适当的时候由老师示范读、带读。教学任务就在书声琅琅中轻松的完成。

三、在教学中,我很适当的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唤起了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许多孩子被那些美丽的图片所吸引。而在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时,我采用雪景图片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的回顾里,我再次出示动画,又让学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进白雪垲垲的境界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四、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适时评价后进行鼓励。比如,有个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有个学生在示范读的时候读得不是很有感情。我就对他说:“恩,不错!你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假如你能更有感情的朗读,就更好了。希望你下次能表现更好些!”那学生高高兴兴的坐下了,在其后的学习里格外认真。这一句句鼓励,学生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烈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篇三:瑞雪图优秀教案及反思

《瑞雪图》

教材说明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学中和雪后的美景。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

教学前测: 《瑞雪图》预学单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以后,他们的书面言语水平逐步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由朗读向默读发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期盼、喜悦之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2.联系上下文,抓重点段落,理解“瑞雪、极目远眺、粉妆玉砌、万籁俱寂”等词语,品味重点语句, 训练学生批注能力,并感悟本文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的

写作方法。

3.读写结合,表现雪的大与美,尝试读出期盼、喜悦之情,写出当时自己的心情。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了解雪大、雪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期盼、喜悦之情,并用朗读表现。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期盼、喜悦之情,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瑞雪图》 2.师:这些词你们认识吗?如果认识就请读出来:

出示词语;注意砌、似读音;眺:换偏旁组新字;辨别:即使、既然 ;副、幅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课标中指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用多种方法复习识字,既能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又能让学生感到易记易学,同时为解决课文的阅读夯实了基础。】

师:大家掌握的非常好,那能不能根据提示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瑞雪图》这篇课文按照、和 的时间顺序,描写了这场雪的 和。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根据提示让学生尝试回忆了文章,概括主要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还保留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作者要称这场雪为“瑞雪”? 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峻青先生的散文《瑞雪图》,了解“瑞雪”更深层次的含义。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带着疑问,导入本课教学】

一、精读品悟,走进文本

师:一说起雪,生活在北方的我们并不陌生,而关于雪的诗句定能马上涌上心头: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中的寂静美景如立眼前 杜甫《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透过窗子看到那千年白雪,入情入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在塞北大雪纷飞中惜别友人的场景历历在目。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创设情境,结合学生预学补充诗句,从情境中引出本科描绘雪的内容。】

(一)体会下雪时的景象。

师:那我们来看看书中又是怎样描绘这场雪的。学生自由默读批画,教师巡视。

(1)体会“簌簌落落”含义,感受雪大且美。

生读:

谈谈你的感受。那“簌簌落落”什么样呢?我们来想象一下。你能用上老师给你的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来说说吗?

回读句子,读出“簌簌落落”的样子.【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通过默读、批注感受,让学生初步获得情感体

验,而照样子补充句子的想象读,更激发阅读兴趣,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和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师:还有谁想说说你批画的句子。

(2)通过声音体会雪大:

生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的? 抓词语:万籁俱寂、沙沙声、咯吱声

看看老师及学生的批注:实物投影,感悟批注方法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结合词语理解,感悟句子,用朗读表现。而强调批注的方法,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方法的学习。】

(二)感悟雪后的景象。

师:这样一场大雪整整下了一夜,那雪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来继续学习第4自然段,谁还记得我们刚才是怎么学的?

生:先读,再画,接着批注,最后在朗读。

板书:读

学生自由默读批画,教师巡视。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回忆、巩固学生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汇报交流。1.生读

师:细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这里有一个独字句,谁找到了,(变红)应该怎样读呢?谁来试试。

师: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板书:喜悦

师接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子,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作者心情】

2.师:还有谁批画了别的句子?

(1)比较句子,对比读,体会作者的观察细致、用词贴切。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对比朗读,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强调叠词的作用,比较出优缺点,感悟句子,加深体会】

(3)体会动态美

师: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雪美?

生: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出示雪景图片,配乐

这种美与刚才的美有什么不同,自自己再读读, 生:静态的,动态的,由远及近。板书

师:推开门一看,_____________ 男生: 看近处,___________ 女生:一阵风吹来,【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创设情境,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而写作手法地展现更加使方式方法的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

(三)感悟人欢,抒发情感 篇四:《瑞雪图》教学设计

《瑞雪图》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瑞学图》一文所描绘的美景是我们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所以如何让她们通过阅读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

2.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教学重难点分析: 1.体会血厚景色的美丽及人民对瑞雪的喜爱之情。2.通过朗读与口语表达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在你的心目中,雪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列举,可让学生上黑板画雪花的样子)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雪有关的课文,《瑞雪图》(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雪景图。(学生欣赏)

2、从你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你们已经被美丽的雪景吸引了。画面中的美景,课文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并思考问题:这场雪有什么特点?你是从那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谁能够概括出这场雪的特点?(大 美)指名回答。在文中作批注。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我们先来看看第二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雪比较“大”这一特点的?你画出了哪些描写雪大的句子?(课件展示)

2、那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想像这一情景,自己再读一读,指名读。

3、是啊!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雪中又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还从那里感受到雪“大”?(课件展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听了你们的读,我仿佛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这两句话中出现了描写雪大的词语(课件展示)请同学们来看,第一句不动,假如我把第二句修改一下,再放入课文中,你们听一听有什么效果与区别。

5、你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性)

6、雪花就这样簌簌落落的,一会地面就白了。在这一段中,你还从哪儿感受到雪大?

7、你们的读把我带到万籁俱寂的雪地上。让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这一段话,我读第二句,你们读剩下的内容,但要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工读?(课件出示)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工呢?第二句是概括写雪大、雪稳,后面是具体写雪怎 样大,怎样稳。这就是“总----分”式的写作方法。

8、就这样,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9、这是因为这场雪,使山村变得更加美丽。现在我们都来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眼前就是这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嗬!好大的雪啊!(把“啊”读成“呀”多种方法,读出自己的感受)

10、极目远眺,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出示图片 粉妆玉砌)时厚厚的积雪把大地装扮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看近处,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指名读)

11、如果把这段话撤下几个词语,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句子)(强调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12、是大雪把光秃秃的树木打扮得这样晶莹,把松树装扮得这样美丽,我们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它们。(学生齐读这句)

13、在这一段中,你还从那里感受到雪美?生读。

听了他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似乎真是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彩虹。你能将五光十 色换成一个相近的词语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你们就把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看看是否合适。

14、这一段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出了美丽的雪景,我想请一个学生,伴随着音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光十色的世界!(指名读)

四、拓展延伸:

1、多么生动的画面,多么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在这美丽的世界里,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五自然段。

假如你到了这里,你会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正是因为孩子们的欢乐让山村充满了生机,这就是峻青笔下的瑞雪。这么好的一场雪,不光是雪地里的孩子们在欢乐,还有谁也在欢乐?(农民)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用“瑞雪兆丰年”概括)

2、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想起一句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今冬的雪除了这些,还有深刻的含义。在当时的中国,1960—1962年,我国遭受了严重的灾害,蝗虫肆虐,人们挣扎在饥饿的边沿。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啊!就在1962年11月17日,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难怪峻青发出内心的赞叹,读----(课件出示)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

五、升华情感:

这一场雪,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让我们带着幸福的心情读------啊!好 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这场雪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憧憬,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读---啊!好一幅 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此时此刻,你认为在作者的心中,这还是一场怎样的雪?

从你们的发言中,我知道你们已经深刻的理解了瑞雪的含义,知道了为什么 这场雪被称为及时雪了,再读课题---瑞雪图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你心目中的雪景图。

七、板书设计

瑞雪图

大 纷纷扬扬 总-----分

美 粉妆玉砌 由远及近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11单元的主体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本着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欣赏动画的雪景,再谈谈自己看了雪景后的感受,使他们对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课的兴趣,进而揭示课题。再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悟。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明白写作的顺序。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想怎么样学习课文。学生提出:可以想用边读边想象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可以用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课文的方式学习课文;可以先带着感情读课文,在读中再去感受理解课文;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在学生以小组或同桌的方式对整篇课文进行自学以后,让他们在全班互相交流。在学生对课文深入了解后,我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场大雪的感受谈谈作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叹。使学生理解瑞雪丰年的涵义,激发他们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去感受、感悟雪景的美,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不过我知道在这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篇五:《瑞雪图》教学设计

《瑞雪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

2.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教学重难点分析: 1.体会血厚景色的美丽及人民对瑞雪的喜爱之情。2.通过朗读与口语表达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和雪有关的课文——瑞雪图(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有关雪的图片,一起欣赏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从你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你们已经被美丽的雪景吸引了。画面中的美景,课文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瑞是什么意思?(吉祥)

瑞雪就是应时的好雪

三、深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应时的好雪呢? 默读课文,思考:这场雪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当中感受到的,可以画下来,也可以在自然段的旁边用一两个词做好批注。

2、反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场雪怎么样? 板书:大,美

3、你画了哪些描写雪很大的句子?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板书:纷纷扬扬

5、是啊!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雪中又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还从那里感受到雪“大”?(课件展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练读,通过读把雪大表现出来。指名读。

4、听了你们的读,我仿佛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

这两句话当中运用了这些词来表明雪大。

请同学们来看,第一句不动,假如我把第二句修改一下,再放入课文中,你们听一听有什么效果与区别。

5、你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自由读,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性。

6、雪花就这样簌簌落落的,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在这一段中,你还从哪儿感受到雪大?

7、你们的读把我带到万籁俱寂的雪地上。

让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这一段话,我读第二句,你们读剩下的内容,但要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工读?

(课件出示)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分工呢?第二句是概括写雪大、雪稳,后面是具体写雪怎 样大,怎样稳。这就是“总----分”式的写作方法。

8、就这样,大雪整整下了一夜。这是因为这场雪,使山村变得更加美丽。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那山川

9、现在我们都来想像一下,如果你的眼前就是这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读出高兴。嗬!好大的雪啊!

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10、极目远眺,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板书:粉妆玉砌

(出示图片 粉妆玉砌)

看近处,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的后半部分)指名读

11、如果把这段话撤下几个词语,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句子,自由读)出示图片

(强调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12、是大雪把光秃秃的树木打扮得这样晶莹,把松树装扮得这样美丽,我们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它们。(学生齐读这句)

想象眼前的情景,自己读读这句话。

13、在这一段中,你还从那里感受到雪美?

一阵风吹来?? 听了他的朗读,我们眼前似乎真是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彩虹。你能将五光十 色换成一个相近的词语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你们就把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看看是否合适。

14、这一段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出了美丽的雪景,我想请一个学生,伴随着音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粉妆玉砌的世界吧!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多么生动的画面,多么美的句子!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置身在这美丽的世界里,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五自然段。

假如你到了这里,你会做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正是因为孩子们的欢乐让山村充满了生机,这就是峻青笔下的瑞雪。

这么好的一场雪,不光是雪地里的孩子们在欢乐,还有谁也在欢乐?(农民)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用“瑞雪兆丰年”概括)

2、雪还有哪些好处?

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想起一句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今冬的雪除了这些,还有深刻的含义。在当时的中国,1960—1962年,我国遭受了严重的灾害,蝗虫肆虐,人们挣扎在饥饿的边沿。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啊!就在1962年11月17日,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难怪峻青发出内心的赞叹,读----(课件出示)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五、升华情感:

这一场雪,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让我们带着幸福的心情读------啊!好 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这场雪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憧憬,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读---啊!好一幅 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此时此刻,你认为在作者的心中,这还是一场怎样的雪?

从你们的发言中,我知道你们已经深刻的理解了瑞雪的含义,知道了为什么 这场雪被称为及时雪了,再读课题---瑞雪图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你心目中的雪景图。

七、板书设计

瑞雪图

大 纷纷扬扬 总-----分

美 粉妆玉砌 由远及近

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11单元的主体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6.闽中古刹喜瑞雪 篇六

山顶暑月犹积雪

雪峰崇圣禅寺,位于福建闽侯县大湖乡境内福古线旁雪峰山,距福州市区76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开山祖师是著名高僧义存。

义存精通佛理,德高望重。禅门五宗(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中的法眼、云门二宗即出其派下。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问义存:“师住象骨峰有何异?”义存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王曰:“是山可名雪峰。”由此改名为雪峰。山势峭拔,风景绮丽,绝顶峰海拔800米,享有“闽越神秀”、“琼瑶第一峰”之美称。1983年,雪峰崇圣禅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素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誉。

石鼓名山雪白头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

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每到冬季气温较常年低时,便可见鼓山上四处挂着冰挂,小雪纷飞。

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林阳梅花看不足

北峰被成为福州的“后花园”,峰峦叠嶂、景色优美。因北峰地势较高,冬季降温时常常会看到花草挂满冰挂,树木银装素裹,一片冰雪美景。

林阳禅寺,就坐落于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寿山乡,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据宋《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闽都记》称为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创建。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师募资重建,称林阳寺。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公元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

7.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七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8.《瑞雪》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八

另外,袁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十分到位、扎实,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自然流畅。袁老师整堂课从课题入手,紧紧围绕“人们为什么把这场雪叫做瑞雪”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分别从“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最后回归到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瑞雪”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可谓扎实而到位。在教学中,袁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将一幅幅美丽的雪景图交替呈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感受到了雪大、景美、人乐,受到了热爱生活、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熏陶。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袁老师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学情,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巡视,快速指出正误,在与学生对话、互动过程中适时调控教学节奏,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作为新教师的我需要不断学习的。

9.李一:瑞雪银装耀中华 篇九

面对李一充满精彩的人生,不能不由衷地感叹。文化大革命对于理性的颠覆让他能够更客观地审视生活的意义所在,命运的多舛对于人生的捉弄让他能够更坚定的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他看来,人生犹如乘着一部车前行,即使在被动的颠簸中,也要主动把握颠簸的节奏和韵律。就像选择瑞银作为自己的东家一样,李一准确地把握到了中国经济跳动的每—下脉搏!

2005年6月,李一出任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一个是来自瑞士,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世界500强企业,一个是来自中国,历经商场磨炼,沃顿商学院的高材生,这两者的相遇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火花?瑞银和他的中国区掌门人李一为中国的企业诠释了一个拥有150年历史的企业屹立不倒的秘密。

在李一看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只讲求简单盈利的公司绝不可能做到像瑞银一样在世界上获得如此多客户的认同。瑞银的业务是从私人银行起步的,但是当客户把钱交给瑞银来管理时,瑞银会以缜密的咨询流程细心地聆听客户意见,以透彻了解他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与投资风格,然后根据他们的具体需要量身定制投资方案。因此有些客户几代人的钱都由瑞银管理,瑞银甚至于还要负责客户的遗产、孩子的教育、未来资产如何排布等等。这种跨越了商业利益的信任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丝毫减弱。

李一说,把企业的社会责任放入瑞银的全球经营中,一直是瑞银对未来展望及价值观的重要一环。从瑞银成立的那一天起,如何做好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就一直是瑞银在不断探索的问题。这才是瑞银获得客户信任的真正原因,也是瑞银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150年之久的秘密。

至真至纯

用李一的话说,瑞银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企业,瑞银一直坚持真善美的价值观。李一说:“中国仅仅用短短的30年时间,就走完了其他国家工业革命100到20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这实际上也把蕴含在这100至200年历史中所有的社会问题集中压缩到了这30年。有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很庆幸有这么大的市场面对着我们,另一方面我们也很痛苦,很纠结,看到了这么多混杂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时候,坚守正确的价值理念就更加重要。”

瑞银一直崇尚美好,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并致力于实现这个目标。比如,瑞银一直坚持赞助高品位的艺术活动。2010年10月22日,北京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隆重举行。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音乐活动赞助商之一,瑞银集团此次再度荣誉赞助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并携手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王府井大教堂共同举办“瑞银·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音乐会。李一说,凡是亲身到会场的人,没有人不被这些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所感动,这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唱诗班”没有任何的乐器伴奏,但是他们清澈的目光、纯洁的歌声却能击穿心灵直达灵魂的最深处。

李一相信,这种至善至美至纯的东西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虽然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但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社会财富的增加,这种高品位的艺术一定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李一说他本人就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他特别喜欢陈丹青画的西藏姑娘眼睛里透露出的那种质朴,没有杂念,没有任何贪婪的目光,清澈而纯真,没有受到—丁点的现代社会的侵袭。他也喜欢王沂东的《画像》,画面中的少女同样的纯洁无暇,似乎在吟唱着对中国纯朴的古老文化的诗化留恋和憧憬,表达着一种不可捉摸但似乎又触手可及的宁静和永恒的理想。

慈善胸怀

李一说,在瑞银的全球经营中,企业社会责任是重要的一环。透过推广完善的公益服务以及对经济、社会环境与人力资源活动的关怀,瑞银希望展示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150年来,瑞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价值理念,不遗余力从事慈善事业,力图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阳光,不管是在瑞士,还是在美国或者欧洲,瑞银一直坚持将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回馈社会。

瑞银现在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慈善传统,哪里最需要帮助,哪里就会出现瑞银的身影。比如作为瑞银中国管理委员会的主席,李一亲自担任瑞银中国慈善事业委员会的主席,主管瑞银在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因为如此,在汶川和玉树地震,以及甘肃泥石流发生时,瑞银能以其超高的效率,与残联、红十字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合作,作出快速的灾后援助应对。目前,由瑞银捐建的汶川学校已经建立起来,并投入使用。李一说,这才叫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式”的企业。

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在慈善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目前的企业很少专门设立主管慈善事业的部门,更谈不上让企业的一把手负责慈善事业的运作。不过李一认为,每一段历史都有每一段历史的精彩。中国目前的企业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上,才有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对他们未来更好的从事慈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一说,在他的记忆中,跟北京市智障学校的合作是让他最难忘的,因为智障学生身上有一种让人震撼的品质。一个正常人倒一杯水可能只需要几秒钟时间,然而一个智障学生却可能需要经过相当长的锻炼和学习过程,才能够完成同样的动作。搭两块积木普通人只要几乎不到一秒的时间,但是他们却可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所以当他们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当他们学会一首歌曲并把它演唱出来的时候,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即使是以一个正常人的智慧和耐心,都不可能比他们做的再好了!

每年的春节瑞银员工都会和中国友好和平基金会合作,安排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杨鸿年教授创建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为智障学生作一场音乐会表演。李一说,我们赞助智障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瑞银的员工也会受到教育。从智障学生的身上瑞银看到了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这才是做慈善的真谛。

内秀芳华

李一认为,一个企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这个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之一。强大的企业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而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李一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合理配置人才队伍,这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员工很重要,因为人是文化和战略的载体,也是战略行动的实施者。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团队,所有的战略都不能实现。”

因此,瑞银一直都很注重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并致力于让员工亲自参与到瑞银的慈善活动之中,培养员工对于社会环境和瑞银自身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瑞银在亚洲各办事处均设有社会公益事务委员会,负责审批公司对当地的捐款及为所有员工筹划志愿者服务工作,员工可申请两天志工假参与由公司协助或筹划的慈善活动,鼓励员工参与志愿者活动。李一就是瑞银中国区慈善活动的总负责人。

上一篇:敏捷下一篇:学生会纪检部决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