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024-11-03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通用13篇)

1.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一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心得体会

现在的孩子生活非常的好,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关爱自己的老师,随时如沐春风,父母基本包办了一切,这让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弱,然而我觉得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最为重要,给予他“鱼”不如给予他“渔”。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的体现,也是锻炼技能、培养劳动观念的过程,对孩子今后的学业和生活,对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我是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灌输给孩子要有自理能力意识

现代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特别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所以孩子逐渐会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意志力薄弱。

而我是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的事自己做,再依靠父母、老师是可耻的想法。

二、生活中从每一件事锻炼孩子独立的自理能力

家长都在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只是有些家长缺乏耐性或过于溺爱孩子。比如让孩子洗衣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这些事长大再教,殊不知错过了最佳教育时间。有的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既节省时间,又减少避免麻烦。殊不知,家长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妨碍了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使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依赖父母的习惯,这样的孩子成长后,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我即使孩子做的不够好,也坚持让他自己做,只是在做完后我会说其实他再认真些会做得很好,在他独立做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也要求孩子思考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我会按照孩子思维、智力的成长过程培养孩子,在他还小时,我要求他从自己独立穿袜子做起,随后是衣服,再后来要求他自己叠放自己的被子。稍大时,我要求他从自己独立洗袜子做起,然后自己能独立的洗自己的校服。自己的事做得井井有条我增加一些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能力:会扫地、抹桌椅,开饭前,拿出餐具,饭后能拿回餐具,直至现在他能独立的洗碗。

四、运用多种手段,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在竞争中培养,可以在娱乐中培养,可以在模仿中培养,也可以利用惩罚奖励来培养。

孩子极具模仿能力,在他对我们大人的一切都感兴趣时,我就抓住机会,王翔打扫卫生的能力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每个星期六我都会大扫除一次,首先他很喜欢跟在我的后面照做,后来做的越来越好,我就要求他自己打扫自己的书房,现在形成习惯,我一打扫卫生他就自己打扫书房。

当然自己的孩子性格不同,相应的培养方法也就不同,王翔活波好动做事全凭兴趣,许多时候他会把我们布置的任务置之脑后,那时我就会告诉他洗次碗会得一元钱,直到十元时会买一样他喜欢的东西或带他游玩一次等等。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教育孩子不是朝夕即成,它是条漫长的路,把孩子教育好是我们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独立生活能适应社会,我们更是任重道远,这漫长而任重道远的路上我们唯有“耐性”才能成功。

2.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二

小班孩子在经历了开学初共有的焦虑和哭闹后, 逐渐显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活泼可爱, 聪明自信, 喜欢表现自己;有的孩子则胆小内向, 遇事退缩, 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说话或表演节目。这些孩子们都是九月份刚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 认知、能力等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 但他们的表现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这其中固然不能排除性格的因素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一:午睡起床后, 阳阳手里拎着鞋子向老师求助, 老师耐心地教他怎么穿。他学了一会就放弃了, 嘴里嘟嘟哝哝地说“:阳阳不会穿鞋子, 阳阳是个大笨蛋!”

镜头二:盥洗室里, 诚诚洗好手, 水龙头也不关转身想走。老师远远看见了连忙说“:快把水龙头关掉!”诚诚呆呆地站着不动, 任凭水哗哗地流下来。事后老师责问他为什么不关水龙头, 他委屈地说“:我不会!”

镜头三:餐后水果是香蕉, 天天拿着香蕉左看右看不知从何剥起, 急得快哭了。旁边的静静很快就吃完了自己的香蕉, 嘻嘻笑道:“天天香蕉也不会剥!”天天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

不会穿鞋、不会剥香蕉, 甚至不会关水龙头, 这些看似夸张的镜头却真实而频繁地出现在小班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小班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开始, 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 首当其冲的就是自理能力这一关。没有了家人的帮忙, 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 自己吃饭、自己穿鞋、自己大小便……这对一些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大的难事。

自己的事情不会做, 孩子一天要经受无数次这样的失败, 相对于一些孩子的轻而易举, 他们幼小脆弱的心灵受伤了, 慢慢形成了“我不行”“我不会”的思维定势。如镜头一中的阳阳, 他学穿鞋没学会, 受到了失败的挫折, 就认定自己是个大笨蛋。自理能力弱还会引发周围成人或同伴有意无意的批评和嘲笑, 如镜头二中的诚诚和镜头三中的天天就明显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批评和嘲笑,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变得自卑、遇事退缩, 不敢也不愿进行尝试, 自信更无从谈起了。下面结合本人教育实践来谈谈如何从自理能力入手培养小班孩子的自信心。

一、授人以渔———“我能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引导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我不行”才能转变为“我能行”。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从头教起, 循序渐进, 注重趣味性, 优化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学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班孩子天真可爱, 利用可爱的动物形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兴趣屡试不爽, 自编儿歌、故事也不失为好办法。如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时, 我请出脏小猪, 创设了“脏小猪生病”的情节, 并通过医生的口揭示脏小猪是因为不爱洗手才会生病的, 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学习洗手的兴趣。接着又采用琅琅上口的《洗手歌》进一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记忆“:清水哗啦啦, 宝宝洗手啦。挽袖子、开龙头, 冲湿小小手。关上水龙头, 涂涂小肥皂……”孩子们一边念儿歌, 一边兴致勃勃地跟老师练习洗手的动作, 很快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和步骤。又如在引导孩子学习叠衣服时, 我们自编了一首叠衣服的儿歌:衣服宝宝摊开来, 两扇小门关起来, 袖子宝宝抱起来, 弯弯腰叠起来。简洁拟人的儿歌让叠衣服变得生动起来, 孩子们可喜欢这种边念儿歌边叠衣服的形式了。

2.区域游戏练技能

学会一个本领需要不断地练习、巩固才能真正掌握, 可是年龄越小的孩子做事就越没有耐心, 枯燥的练习往往会使他们厌倦并放弃。游戏是孩子的最爱, 在游戏中渗透技能练习能使枯燥的练习变得轻松有趣。我们在生活区中自制了“大嘴娃娃”和“摘果子”等好玩的游戏。瞧, 孩子们用勺子舀豆豆喂大嘴娃娃吃饭, 摘果子练习解纽扣, 乐此不疲;在“娃娃家”角色区中投放一些小衣服、小鞋袜, 孩子们不用老师提醒, 模仿爸爸妈妈自发地给娃娃穿衣服、穿鞋袜, 那神情比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和专注。

二、创造机会———“你真棒”

孩子自信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有经历无数次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体验后才能得到确认。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创造机会, 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尽快建立自信。

1.个别引领

每个班里都会有个别自理能力特别差的孩子, 他们在家依赖惯了, 一遇到困难只会哭着说“我不会”, 不相信自己, 也不愿意学。对这些孩子教师更要特别关注, 给予帮助, 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镜头三中的天天自理能力特别弱, 连香蕉也不会剥, 我就微笑地走过去, 先帮他剥开一条香蕉皮, 剩下的让他自己剥, 这样就容易多了。天天接过香蕉, 略显笨拙地将剩下的香蕉皮剥得干干净净, 然后带着初尝成功的喜悦美美地吃起来。

2.及时肯定

表扬是前进的动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自信心缺失的孩子, 老师的表扬能唤醒他们沉睡的自信, 鼓励他们朝着前进的方向迈进。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 我们总是用一双敏锐的眼睛, 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 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送上真诚的表扬“你真棒!”。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 肯定了孩子的努力, 蕴含着教师的关爱和赞赏, 孩子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自信也因此慢慢建立起来。

3.适度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就在班级里开展一些友谊竞赛, 如穿鞋袜比赛、叠衣服比赛等, 并根据孩子的表现设立不同的奖项, 如有的孩子叠衣服速度最快, 有的孩子叠得最整齐等, 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从竞赛中展示自己, 获得成功的快乐。当孩子们每人捧着一张小小的奖状, 自豪地仰起贴着大苹果的小脸, 听着老师和家长的“你真棒!”那股兴奋和自豪让我们看到了自信的光彩。

三、家长放手——“相信我”

经常听到一些爷爷奶奶相互交流:“孩子在家里吃饭实在太慢了, 看得人急死了, 还是喂快一点。“”孩子鞋子都不会穿, 两只鞋子经常穿反。”“我家孩子也是, 反正还小呢, 大一点自然就会了。”……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说过:“依赖本来就滋生懒惰, 精神松懈, 懒于思考, 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 这不是在爱孩子, 而是在害孩子。” 我们幼儿园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努力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 可是如果家长不信任孩子, 事事包办代替, 那么孩子好不容易唤醒的自信会再次沉睡。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因此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让他们相信孩子, 学会放手。首先我利用家长群、家长园地等摘录一些名家观点, 让爸爸妈妈了解自理能力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并让他们给爷爷奶奶做思想工作,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精心准备家长会, 邀请爷爷奶奶参加, 事先拍摄好孩子在园自己吃饭、穿衣的照片和视频放给他们看, 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孩子的进步, 相信孩子的能力。平时加强与家长的个别交流, 及时将孩子在园的自理能力发展情况反馈给家长, 并密切关注孩子在家的自理表现, 共同促进孩子进步。

我班的一凡奶奶对宝贝孙子特别宠爱, 包办代替现象很严重。自从在家长会上看到一凡自己穿鞋的照片后, 高兴地说:“想不到我家一凡也会自己穿鞋, 真是小瞧他了, 看来我是该放手啦!”在之后的个别交流中, 她告诉我们自己在家中逐步放手的事, 还频频向我们报喜:一凡会穿袜子了, 一凡会扣纽扣了……。的确, 在家园配合下, 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了一凡在幼儿园里的进步, 不但自理能力提高了, 还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人也变得活泼自信多了。

3.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三

幼儿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需要从学习生活开始,生活自理能力便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身体动作发展的基础上的,尤其是手的动作能力。概括起来,《指南》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上的典型表现包括了独立进餐、盥洗、排泄后的自理、穿脱衣服和鞋袜、整理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等方面。

根据我国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的要求,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这对幼儿的成长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包括他们的爸爸妈妈有的也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中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着惯着,那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如,家长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几乎事事包办代替,故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变得很差。因此,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需要家园配合。首先是在幼儿园,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当他们已经度过了分离焦虑期后慢慢地也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及鞋袜,在洗手的时候会自己卷袖子,特别是在冬季幼儿洗手时很容易把袖口打湿,以及上完厕所自己会把衣服整理好,在用餐时会正确使用勺子,不掉饭粒等,这都需要老师运用一些技巧来帮助幼儿。

我们可以通过儿歌的形式使幼儿愿意动手做事。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弱,再加上家里的老人包办代替,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孩子也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根本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有时甚至老人会说:“奶奶帮你做,你太小了不会做”等等。这是在家,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在下午起床时听到喊声一片,有的说:“老师,这件衣服我不会穿,你帮帮我吧。”有的说:“老师我不会穿裤子,你帮帮我吧。”针对这些问题,我利用过渡环节通过儿歌的形式来教幼儿。当幼儿在穿套头衫时经常会出现头不知道往什么地方套,我边拿一件衣服做演示边说:“一件衣服三个洞,先把脑袋伸进大洞,再把手臂伸进两边小洞洞,拉直衣服就完工。”然后,请几名平时在穿衣服这个环节较弱的幼儿上前进行同样的演示,以便加深幼儿的印象。细心的教师在幼儿穿裤子这个环节,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把裤子穿成了“三条腿”,特别是在冬天这个现象更是常见。在教幼儿穿裤子时,我也通过儿歌来教幼儿如何把裤子穿正确。同样也是边演示边说:“前面朝上,拉进裤腰;喊着口号,两脚赛跑;两条跑道,别找错了,伸出裤腿,露出小脚;终点到了,提裤站好;养成习惯,做乖宝宝!”经过几天的训练,大部分幼儿已经学会了自己穿套头衫,也学会了穿裤子。他们会在穿衣服时不自觉地念起我教的儿歌,当他们把衣服穿好后,脸上也会露出自豪的笑容!通过儿歌的形式,孩子就能更好更快地学会这些事情,并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技能,对幼儿的发展十分有利。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爱模仿,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是如此。我们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小班的幼儿在家基本上是由家长喂饭,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就不会自己吃饭了,幼儿是“大把抓着勺子”,而不是用手捏着勺子。对于不太会使用勺子的,他喂得“食物”可以大一些。反之,对于使用勺子情况好的幼儿,他喂得“食物”可以小一些。小班幼儿也喜欢娃娃家,在这个区域里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衣服以及两三个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穿衣服,把老师平时教的技能用在区域活动中。这些活动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他们不但得到了锻炼,也形成了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掌握了生活自理能力,接下来就需要家長们的配合了。家庭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幼儿这几天没来园好的习惯又没了,家长太不配合了。”当孩子在家时,家长又对他们进行包办代替,所以孩子再来园就又回到了原点,老师又要重新教育,非常累!此时就需要家园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可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把家长请到班上让他当一天见习老师,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工作以及配合我们的工作。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我们把孩子在穿衣服时的儿歌告诉家长,一般他们在家能及时地进行指导。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也放一些有关如何指导孩子形成自理能力的文章以及相关的儿歌等等。还通过“夸宝宝”这个板块让家长介绍自己在家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通过以上这些形式以及家园的配合,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只有家园统一思想,统一教育,共同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只有掌握了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李娜.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4.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四

常有年轻家长抱怨,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没有经验,管少了又怕耽误了孩子。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下面我们给家长推荐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在家庭劳动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摆脱依赖心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应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今天完成,从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当然,日常生活的小事的确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如果不加强日常生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很能很给让孩子受到锻炼。平时如果家长有意识教给孩子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更好地自我服务并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强是二年级的学生,平时从不做家务,在学校表现也一般。一天,爸爸妈妈都必须不在家,小强看到家里的被子没有叠,地没有扫,碗也没有洗,于是就想帮妈妈做家务劳动。很快,小强就把被子叠了,虽然不齐,但总算叠起来了。然后,小强打一桶水,把拖把打湿,就去拖木地板,拖了好半天才拖完(但他没有想到木地板是不能用湿拖把拖的)。拖完后他又去洗碗,像妈妈那样,往水池里倒一些清洁剂就洗起来,由于清洁剂到多了,一不小心,摔破了一个碗,在小强捡碎片时,把手划伤了,流了许多血。小强的爸爸妈妈回到家,虽然心疼得不得了,但他们仍然将小强好好夸奖了一番,并告诉了小强正确的劳动方法。从此,小强成了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并且还当上了班上的小干部,自信心和自理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小强父母的教育方法值得家长们学习。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不让孩子有锻炼机会,不让孩子到生活中去磨炼,那么,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培养的。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在美国,多样的小型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手段。如组织缝纽扣、洗衣服、刷鞋,叠被子等各种比赛。会同家长让孩子“当一天家。理一日财”;还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在迎新年时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贺年卡,动手包饺子、炒菜等;还可组织女生用绒线织帽子、围巾等。这些都可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孩子的能力。

在日本,一些学校把学生带到无人的荒岛,在那里孩子自己生活几天。孩子 们自己搭帐篷,找水源,自己生火做饭,有时只能自己采集野果充饥,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现在也有学军、学农,也是锻炼的好机会,但是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们参加,这是不可取的。应当努力创设和利用有助于培养孩子学会生存的时机和条件,让他们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是的,让孩子走入社会,去深入地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方法,也会酿成不良后果。因此,家长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层次地安排家务劳动才行。同时,还要灌输安全知识,注意安全,量力而行。

3、在鼓励中培养。陈婷婷是一个聋哑女孩,但由于她的父亲陈强对她采取多鼓励多赞扬的方法,使她成了神童。婷婷3岁半时,还全聋全哑,但8岁时,已经创造了世界这最,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1000位数字;上学了,从1年级跳到3年级,4年级时,又跳到6年级,而且绘画、书法、写作门门获奖„„婷婷是神童吗?陈强回答说:“只要教育得法,谁都能成为神童。”

一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是批评多于表扬。如有一位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但母亲却说:“你怎么一得表扬就骄傲?你一共才得几次表扬?”小位小姑娘高兴地跑回家告诉妈妈:“我的写字得了100分!”妈妈却失望地说:“又不是语文、数学,有什么好高兴的!”父母的这些话,只能在孩子的心中赞成一种“我不行”的悲观情绪。

陈强教育用的是鼓励赞扬的方式,给了孩子自信。有了自信,孩子就能看到希望,奇迹也就创造出来了。有一次,在汽车上,歧视的目光投来,有人讥讽:“瞧,小哑巴!”陈强听好好不伤心,但他仍旧和女儿有说有笑,并叫女儿去买票。还有一次,陈强看到许多聋哑儿童都能背到圆周率小数点50位,于是他问问婷婷能不能背到小数点后1000位,创造世界之最。婷婷兴奋地说:“能!”他以快乐教育的方式,叫婷婷每天背100位,婷婷白天背,晚上背,10天后背到1000位。这次背诵,使小婷婷心中充满了一种“伟大气概”,更加自信地迎接生活中更多困难的挑战。

陈强在整个教育婷婷的过程中,有个发现:“孩子为赞赏而生存!”其实我们每位父母都曾经赞赏过孩子。比如孩子学说话时,尽管他们发音不清楚,但父母 2 们还是欢呼雀跃:“[宝宝会说话了,太棒了!你真聪明!”这时,有哪位父母会这样说:“你真笨,都1岁了才会说话!”可惜的是,当孩子上学后,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教育方式来了个大转弯,开始爱在心里,严在脸上,常常严厉地批评孩子。经常得不到鼓励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渐渐放弃自己。而放弃自己是教育中最大的悲哀。

以上的事件说明了什么呢?他告诉我们,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就应当鼓励和赞扬。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上也应是这样。如孩子会叠被子,会系鞋带时,会独自买东西时,都要及时鼓励和赞赏。就是在这种不断鼓励和赞赏之下,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了自信,自理能力才能渐渐培养起来。如果孩子扫地扫到鞋子上,拖地把脏水泼到衣服上,家长就大声训斥,孩子的兴趣被打消了,今后他还会做吗?自理能力又怎么提高呢?

4、培养自理能力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的自理能力,实际是一个自立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想自立了,那么他就会去努力去自理,就会积极尝试,去培养和提高自理能力。而自立,这样就和父母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有很强的奋斗精神、自立精神,那么,孩子就会有这种精神。下面的这个实例是十分感人的,它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亚冬会上,我国短道速滑选手杨扬可谓出尽风头,她取得的1500米金牌,是中国代表队在这届赛会上的第一枚金牌,她还与队友一起打破了女子3000米的世界记录,并被亚奥理事会评选为惟一的一名最佳女运动员。

然而,与赛场上的风光相比,赛场外的杨扬却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生活艰辛,她的成功也是靠她的那位极其平凡却又坚强伟大的母亲的支持才取得的。1991年杨扬的父亲遇车祸身亡,不久母亲江帆又被两场大病击倒,做了两次大手术,家里因此还背上了2万余元的债务。为了使女儿能安心训练,江帆回到老家租了间房住下,开始蹲市场卖菜。每天要跑20里地用自行车驮菜卖,挣10元、20元钱供杨扬训练。杨扬每次参加全国比赛,母亲都借钱买票去观看。正因为妈妈能这样与命运抗争,所以才能杨扬这样懂事,才能使她有决心有毅力去夺取冠军!在自理问题,如果每一个家长都和江帆一样,为孩子做出榜样,那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自理呢?因为,作为家长,我们都应向杨扬的家长学习才是。

21世纪是能力的社会,让我们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我们所做的每一点、每一滴,都会在孩子未来的生活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5.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五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始站,我们非常注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能否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对完成此项任务的困难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我们还特地为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个漂亮的小花,小花中有孩子的照片,当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自理能力达到要求或有所提高时,即在他的小花上贴上相应的颜色的花瓣,比比谁的小花最漂亮。这样即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长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不少家长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

6.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案 篇六

——专题过程性资料 执教者:丁辉

一、活动意图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幼儿如果不能及时整理好鞋子或求助于老师,就很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意外事故。因此,教育幼儿懂得在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发生危险,知道在鞋子不舒服时要求助于老师,并能离队整理,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活动目标

1.懂得在活动中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会有危险。

2.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知道离队整理。

三、活动准备

1.一双幼儿穿的鞋子。

2.多媒体教学资源:《宝宝和小鞋》的相关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1.教师说谜语《好朋友》,请幼儿猜谜语。

——谜面:两个好朋友,见面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如果穿对了,它们头靠头,如果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提问: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哪两个好朋友?(谜底:

鞋子)幼儿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一双幼儿穿的鞋子,请幼儿一起学说谜语。

2.教师和幼儿做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鞋子不舒服时会给自己带来的危险。

——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幼儿感受掉鞋、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时脚丫走路不舒服的感觉。

——玩法:教师以鞋宝宝的口吻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同时将自己的鞋分别以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掉鞋等样子穿鞋、走路。小朋友们接着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模仿老师的样子去做。站起来走走试试,穿这样的鞋子走路感觉会怎样?

——组织幼儿说一说:这样的鞋子穿起来舒服吗?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有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危险?

——教师小结:当出现掉鞋、鞋粘扣开了和穿反鞋时,脚丫走起路来就会觉得不舒服,还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危险。

3.引导幼儿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学习离队整理。

——请幼儿说一说:鞋子没穿好,小脚丫感觉不舒服时你会怎么做呢?可以请谁帮帮你呢?如果我们在排队走的时候,你的鞋不舒服了,马上蹲下来整理,会不会有危险?应该怎么做?

——教师小结:在我们走了之前,要先检查自己的鞋粘扣是不是粘好了,两只鞋子有没有穿反。如果走路的时候感觉鞋子没穿好,小脚丫不舒服了,要赶紧停下来,离开队伍,再把鞋子穿好,还可以赶快告

诉老师,请老师来帮助你。

4.学说儿歌《宝宝和小鞋》。

——教师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一边表演一边朗诵儿歌。附:儿歌《宝宝和小鞋》

小红鞋,脚上穿。

粘扣松,掉路边。

回头找,反着穿。

小鞋急,大声喊。

“穿反啦,有危险。”

宝宝换好鞋,露出小笑脸。

——引导幼儿跟随教师边表演边学习朗诵儿歌。活动延伸

告诉家长不要给幼儿穿过大、过小或系带的鞋子,以免幼儿走路时因为鞋子不合脚发生危险。活动反思

7.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七

生活自理, 简单来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 应当让自己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 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幼儿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一) 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幼儿在刚刚进入幼儿园时, 往往有一个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过程。多年的带班工作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同龄的孩子中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常常比自理能力强的幼儿适应起来要慢很多。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家长的包办代替不放手, 导致幼儿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家长过度地依赖所致。由于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吃饭、穿衣、如厕等这些事情因为缺少了家长的照料不能顺利完成时, 幼儿会变得手足无措, 心理上产生强烈的紧张、焦虑和畏难情绪, 对家长过度依恋并对集体生活产生排斥, 使得幼儿入园适应就显得更困难一些。相反, 当幼儿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 他们完成各项任务活动时会得心应手, 自信心增强, 情绪会较快地稳定, 能很快地融入到多姿多彩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去。所以, 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养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 对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非常有益。

(二) 促进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在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和动手操作过程中, 他们不仅能学会一些自理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同时手指灵活性、手眼协调、大脑协调一致的能力还会得到锻炼提高, 四肢动作也会得到协调有效地发展。比如孩子在自己穿衣服系纽扣的过程中, 就要协调好双手, 有序地穿好衣服并完成找准扣眼后一个个正确扣好的精细动作。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能发展幼儿大小肌肉群的动作, 锻炼孩子双手的协调性, 还能锻炼孩子的眼睛以及大脑的协调性。

(三) 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具体的方面就是要幼儿学会如何自己吃饭, 如何自己穿好衣服及鞋子, 如何自己上厕所等, 而这些基本生活的重点就在于幼儿的独立完成能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 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幼儿依赖心理, 让他们懂得很多事情是靠自己可以解决的, 不必依赖家长。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 幼儿在提高自我服务技能的同时也会更加有主见, 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解决, 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与挫折, 心灵不会太过于脆弱。

二、家园同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必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接受能力较强的时期, 也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绝佳时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 家园同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比单纯的幼儿园教育效果更好更快。调查发现, 在幼儿的发展培养上, 家长常常注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忽略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过度地干涉和保护, 有意无意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包办代替, 致使有的幼儿事事依赖成人, 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此, 家长应注重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理解、支持教师, 与教师达成共识, 与幼儿园密切配合,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形成家园合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三、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措施

(一) 转变家长观念, 家园合力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们必须端正教育观念,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进步。我班的果果小朋友刚入园时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 胆子小而且依赖性强, 吃饭、穿衣可以说什么也不会, 也不愿意动手尝试, 就连喝水、如厕都需要在老师帮助下才能完成。通过交流我了解到果果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 家长的观念是:孩子现在还小, 以后就慢慢会做了, 反正我们闲着也是闲着, 包办代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为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赢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配合, 我采取多种方法, 引导他们对学前教育有更具体、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 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我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同家长沟通, 积极地向他们介绍幼儿园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式等, 请家长观察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 是否和班上的其他孩子的水平有很大差距, 让他们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并对家庭中如何同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给予他们悉心的指导。渐渐地, 家长能够主动和我探讨家庭教育中发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开始欣喜地和我分享孩子的点滴进步, 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了。在家园共同努力下, 孩子进步很快, 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也逐渐变得自信大胆了。

(二) 统一目标同步培养, 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在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积极配合, 做到与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同步, 减少和杜绝不一致现象发生, 会使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比如我通过“家园共育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近阶段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 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 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并利用各种途径把一些比较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介绍给家长。如:孩子在家里时, 家长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应注意哪些问题;或是对于那些依赖性太强, 动作速度太慢或能力较差的孩子又该如何对待。家园同步为孩子提供了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 使教师、家长在教育上保持一致性, 更利于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三) 搭建平台交流沟通

搭建平台交流沟通, 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家园共育的桥梁, 在家园合作方面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 为家长提供互相学习互动交流的机会, 互相分享如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教育经验, 并给予家长合理建议和科学指导, 促进家园同步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为了使家园沟通更紧密, 我们在班级“家园联系栏”创设“一周活动安排”、“家园直通车”、“家园互动”、“经验分享”等栏目, 通过这个窗口, 向家长介绍有关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和信息, 展示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心得体会等, 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与幼儿园同步的幼儿自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其次, 我们针对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家长感兴趣或较棘手的问题, 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等形式进行探讨, 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另外家长开放日活动可让家长增进对幼儿园、对教师工作的了解, 更直接地观察、比较自己孩子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达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园共育的共识, 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四) 积极与教师沟通, 作到家园同步教育

在幼儿园里, 老师们会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 家长在家中对幼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同时, 要与幼儿园老师保持沟通, 这样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进度及幼儿在幼儿园的一些表现等, 借助幼儿园的有效教育, 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达到家园同步教育。

总而言之, 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需要幼儿园老师的不懈努力, 同时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与家长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 是合作伙伴关系, 两者应达成共识,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为孩子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只有家园双方共同努力, 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只有家园共育, 才能营造一个更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更好地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摘要: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幼儿期正是孩子各方面能力迅速发展的最佳时期, 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家庭和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两个重要场所, 这两方面的教育直接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家庭和幼儿园应密切配合,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 同步开展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只有家园双方共同努力, 才能更好地开展对幼儿的教育, 有效促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家园同步,培养

参考文献

[1]安粉玉.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教学研究, 2010, (19) .

8.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一、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树立让幼儿自己动手的理念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吃饭还是穿衣服,都是一种锻炼和考验,作为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麻烦而替孩子包办,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能力提升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在3岁前就要逐渐学会自己吃饭。最初当家长把饭菜端到桌上时,孩子总会伸手去“抓”或是去“捏”,还有的幼儿拿筷子去“戳”,这时家长会说“抓”“捏”太脏而不让孩子“抓”“捏”;拿筷子“戳”会弄得菜洒一桌子,而不让孩子动手。他们会让幼儿张着小嘴巴直接把饭菜送到幼儿口中。家长可能不知道这是孩子自理能力学习和形成的必经阶段,成人的这种包办违背了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失去了最好的锻炼机会。幼儿会慢慢长大,家长不可能一生都伴其左右,要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当幼儿积极地要求学着做事时,家长应给予表扬和指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给他帮助和鼓励,放手让幼儿大胆去做,增强幼儿自我锻炼的机会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只有家长放手幼儿才能更好地成长。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方法,在一日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

我们知道许多时候幼儿有自理意识,但缺少自理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教给他们一些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给他们多创设一些练习的机会。(1)寓教于乐 。 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幼儿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在游戏娱乐中学习。如我教小班初入园的幼儿学叠衣服时就用儿歌:“大门关关,小手抱抱,帽子领子点点头,最后弯弯腰”激起兴趣。我边教给幼儿说儿歌边演示给幼儿看,再让幼儿脱下自己的外衣在桌子上按儿歌内容练习叠衣方法,幼儿的兴致很高,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叠衣技巧。(2)在区域活动中练习。幼儿天生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幼儿通过给娃娃穿衣服、扣纽扣、扎小辫、给娃娃喂饭等操作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区角我们还为幼儿准备了更多的材料:比如提供蚕豆、红豆、花生米和勺子,让幼儿练习用勺子取物;提供鞋带、穿线板练习系鞋带;提供纽扣和扣眼练习扣扣子;提供七巧板和拼图玩具,锻炼孩子的耐心和思维及动手能力等。(3)树立模范榜样,争做“小老师”、“小服务生”活动。对于5~6岁的大班幼儿来说,帮老师做事是幼儿感到最最荣幸的。在班级里我们经常开展我是“小老师”、“小服务生”的活动。老师常常请“小老师”帮老师发书、铅笔或绘画纸,教能力差的幼儿扣纽扣、穿鞋子等。做“小老师”、“服务生”太棒了,大家都乐于尝试,同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通过表扬鼓励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小班幼儿能力差、情感脆弱、害怕失败、依赖性强,他们往往一点小事做不好而哭鼻子。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应给予及时地鼓励。如自己穿上了鞋子,扣上了纽扣等,都要及时表扬 “你真能干”、“你真棒”。幼儿听后都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信心倍增。而对于大班可要求幼儿收拾班级的玩具,帮老师整理图书、自己叠被子等。还可以开展“小能手”的活动,达到某项要求的幼儿可以在相应的地方得到一个“笑脸”,谁得到的“笑脸”多就证明谁的小手最能干。通过“小能手 ”活动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会更强,他们会尽力将自己会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纲要》里说“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要培养有良好的自理能力的幼儿,家长要和幼儿园密切配合、共同进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幼儿在幼儿园能独立吃饭、睡觉,一旦回到家就成了“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样样都要大人来代办完成。也就是常说的“能力退化”。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告诉家长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也要求家长大胆放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多督促、鼓励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我们可以通过飞信活动告诉幼儿在园的表现,要求家长在家对幼儿提出合理要求;通过家长会、日常交谈了解幼儿的最近表现;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幼儿在家庭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园共同培养,我们会惊奇发现幼儿变得越来越能干了,越来越棒了。

9.培养托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九

托班幼儿的教育体现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在家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在入厕、盥洗、进餐、喝水等环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娇生惯养,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对孩子过分关心、照顾,连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办代替了,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对本班24位幼儿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进餐:大多数幼儿不能做到独立进餐。掉饭粒,剩饭,挑食的现象很普遍。在全班24位小朋友中,只有4位小朋友在家偶尔练习过使用筷子,洗手,洗脸等;一部分幼儿经过家长配合教育掌握了该项要求,多数幼儿则不然,洗手,洗脸的过程就是玩水的过程,或者就是只会简单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面冲一下。入厕: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很少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入厕训练,大部分幼儿不能独立入厕。穿衣服等:大多数幼儿在三岁左右穿不系鞋带的鞋子,但很难分清左右。个别幼儿不能自己穿鞋和袜子,根本没有穿的意识。吃水果会自己去皮:85%的幼儿会。整理物品:半数以上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以及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仅有2位幼儿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大人的提醒。玩过的玩具能收好。通过以上的调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3岁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比较差的。

那么原因何在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归结于家庭。在对待幼儿劳动这个问题上,家长往往持三种态度:第一,过度的爱护。许多应孩子去做的事,家长习惯于包办代替,亲历亲为。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也不晚。第三,怕麻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幼儿三岁前这个黄金时段,对其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建立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放开手脚,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机会是学习的前提,有了机会,幼儿才有可能去动手实践。

一、营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

2~3岁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家庭式的环境,给孩子母亲般的关爱,让孩子有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消除紧张情感,用语言主动向教师表示入厕的需求。另外,我们的盥洗室虽然在室内,但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特地准备了几个痰盂,让孩子自由选择。

二、在一日生活中开展教育

以生活活动为切入口,帮助幼儿解决盥洗、入厕、进餐、午睡等生活难题。因为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根据2--3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游戏中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按节奏洗手边念儿歌:“湿湿手,擦擦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再用水来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幼儿较快地掌握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还比如喝水这一环节来说吧!随着天气日渐转凉,室内外气温比较干燥,为了减少冬季一些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加大了幼儿的饮水量。但在观察中发现小小一杯白开水,对于孩子简直象一杯“苦水”很难下咽,有几名幼儿如:张明勋、董小龙小朋友都需要老师每次来喂,但老师喂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勋_小朋友连杯子都懒的拿,水送到嘴边喝上一口就含在嘴里不动了;董小龙小朋友在家喝惯了“甜水”对白开水不适应,所以在喝水时她总是不配合,有时候一上午都“滴水不进”,有时弄得我们也没办法只好妥协,给她冲上一杯“甜水”。

于是,我们几位老师一起开动脑筋想办法,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孩子主动喝水呢?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喜欢游戏,我们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在自然角准备了一些植物(大蒜、豆苗)、水杯等,请孩子每天给植物浇水,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孩子就发现不浇水的植物就会死掉。在组织幼儿喝水的时候我们通过游戏的口吻说:该给小汽车加点儿油了。孩子们听了都高高兴兴的来喝水,说:汽车加足了油就能跑的快了。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孩子们的喝水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育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开学前做好家长工作,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喜好、个性,身体状况等并了解其小名。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同时,对特殊幼儿做好个案记录及时向家长反馈,并征求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措施。利用“家园联系窗”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如2~3岁托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孩子在自我服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每周工作重点及家长所应配合的事项,加强家园沟通。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成人眼里简单的问题,对三岁前的幼儿却常常意味着极大的困难。所以,面对幼儿不可避免的失败,千万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以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建立奖励机制,及时对幼儿的进步进行奖励,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10.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浅谈 篇十

摘要:生活自理,简单地来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学习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幼儿,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迁就惯了,导致他们的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所以,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于是我们班把这项能力的培养列入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小班 生活自理 能力

小班的幼儿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温暖的怀抱中来到了幼儿园,他们孤身一人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生活圈子扩大了,环境变了,新奇的玩具多了,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有想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的愿望。但是自己不会拿勺子吃饭,不会自己穿脱衣服,不会自己脱裤子上厕所等,给他们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带来了困惑。

小班幼儿已经能够掌握运用一些大肌肉的动作和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有些基本动作也发展得比较灵活,而且他们也有了较强烈的自主、独立愿望,但是他们的父母们包办代替的比较多,以至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并且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同,从小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和同班教师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着重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在轻松快乐的游戏化教学中学习各项生活技能

掌握各项生活技能的正确操作方法是幼儿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幼儿没有掌握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不会洗脸,就不可能把脸洗干净;即便是幼儿有了自理的意识,但是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不可能做好。

1.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盥洗时,我们常常发现幼儿洗手方法不正确,不仅小手洗不干净,还常常把袖子弄湿。

小班幼儿是直觉形象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和本班教师将洗手方法分解成了几个步骤并配上了形象的图示贴在盥洗室墙上,还将这些动作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他们,每次洗手,我们几位教师和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洗:“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肥皂,搓搓手;清清水,冲冲手;关龙头,甩甩手;小毛巾,擦擦手;小手洗得真干净,我们大家拍拍手。”幼儿在这种游戏化的情景中反复练习,通过一个阶段持之以恒的训练,幼儿不但能正确地洗手了,而且手洗得还很干净袖子也弄不湿了。

2.进餐活动也是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点环节。进餐过程中,幼儿出现了不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严重挑食、撒饭粒、桌面不干净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几位教师专门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社科活动“认识碗、勺”,通过教师的讲解活动让幼儿认识和了解了碗、勺的用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开展了“吃得真干净”“小米粒别生气”等语言活动,教师通过讲故事和幼儿做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知道进餐时要保持桌面的干净,不撒米粒、不剩饭,我们还常常利用餐前让幼儿听、念一些有关蔬菜的简单儿歌,如“小白菜”“红萝卜”“绿鹦哥”等等,让幼儿知道各类蔬菜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们对我们的身体成长有好处,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剩饭。在进餐过程中我们几位教师还随时向幼儿介绍饭菜的色、香、味,激起幼儿的食欲。同时我们还请家长配合,让幼儿在家巩固幼儿园培养的进餐习惯。

3.午睡起床穿衣服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最难的事情。由于幼儿多,教师没法一个一个给帮着穿,所以秩序混乱,经常影响下一项活动的按时进行。为了能让幼儿安静快速地穿好衣服,正常地进行下一项活动,我们就创设了游戏情景并编了儿歌。如儿歌“穿衣服”,通过“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洞,钻好洞洞来帮忙,抓好衣服再来钻,哧溜哧溜上房子”等等,使幼儿掌握了穿衣服的方法。幼儿念着儿歌高高兴兴地学穿衣服,那个认真劲儿让教师看着都高兴。直观形象游戏化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各项生活技能。

二、创造条件,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为了使幼儿熟练灵活地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几位教师想办法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如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各种豆豆和瓶娃娃,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练习幼儿使用勺子的方法。在娃娃家我们放置了一些娃娃,让幼儿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等等,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练习。我们还充分利用午睡起床的机会让幼儿认识鞋子的正反,练习穿鞋、穿衣服,我班经常开展“看谁穿得又快又好”的游戏竞赛,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练习,到学期结束,我班大部分幼儿已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如早晨起床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等都需要家长在家中加以督促。为此我班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内容、方法、意义和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让家长懂得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大胆放手让孩子动手操作,在家里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并且要给孩子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通过家园合作,家长不仅明确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还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技巧教给了幼儿。许多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短时间里提升很快。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自理生活能力的关键。

总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觉得幼儿小就不忍心让他们自己做。只要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与条件,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家长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是最棒的。我们班的几位教师通过一学期的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深深地认识到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一心,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1.谈幼儿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现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娇惯现象较突出,把孩子的一切生活全包揽下来,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视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适时提出要求,给他们一个练习的机会,正确引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或斥责、批评、压抑孩子的积极性。应重视孩子出现的每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要求和行为,并加以鼓励和提供实现的条件。如当你在洗玩具时孩子要来帮忙,你不要怕孩子会弄湿衣服或洗不干净,或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而不让孩子动手、甚至还训斥孩子。你的拒绝、训斥会扼杀孩子的动手意识。这种时刻正是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大好时机,家长应当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喜欢说:“让我自己来”,他们不用我们大人帮忙,自己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整理床铺和玩具。对此我们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不要认为孩子干不好或怕麻烦图省事而不让孩子去干。这样会使孩子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弱者。必须让幼儿充分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感到高兴。

另外,还可通过让幼儿练习穿珠子、搭积木等训练幼儿手的动作,使幼儿在实践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如果幼儿没学会扣纽扣的办法,就谈不上扣纽扣,幼儿不会洗手,就谈不上把手洗干净,幼儿不知把图书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图书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了解自理的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一)科学引导

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当教给幼儿劳动技能,如教幼儿整理床铺或系鞋带时,首先要将各个项目直观地演示给幼儿看,要把动作的顺序、方法解释清楚,边讲边示范,然后再让幼儿来练习。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如果孩子学洗手时湿了衣袖,孩子学拿筷子吃饭时把米粒掉在地上,此时,我们不能因废食而去中止他们的行动,而要放手让他们去做。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在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吃饭不要把饭粒撒在地上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正确掌握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

(二)因材施教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提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教师同样是学习系纽扣,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就需准备不同材料,提出不同要求。因此,动作很不灵活、能力弱的幼儿准备大的扣眼、小扣子,让他们帮助扣子穿洞洞;一些高水平的幼儿则让他们用小点儿的扣子为娃娃穿好衣服;而那些已会系扣子的幼儿,则要求他们两手协调配合,快速系扣子。

(三)鼓励法

爱听表扬的话是幼儿的特点,我们应抓住幼儿这一特点,发现幼儿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如“你真棒”,“你真能干”……这些话语,激发其上进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

三、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巩固练习。幼儿做事往往边做边玩,甚至常常忘记正做的事,索性玩起来。如穿衣服时玩扣子、洗手时玩水、玩肥皂,吃饭时边吃边玩,这些特点与他们天性好玩、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易分散有关。因此教师要耐心教育,及时提醒,不断强化,不要听之任之,或阻止孩子去活动去做事,逐步形成自觉行为,这样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胜心,有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教师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吃饭时比一比谁桌上最干净,没有掉米粒,还有中午起床时举行叠被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幼儿有奖品等方法来督促幼儿。

此外,为了让幼儿较快地掌握正确的穿衣、系鞋带的方法,教师编写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幼儿边念儿歌边随着儿歌所说的步骤穿脱衣服,系鞋带,既容易掌握,又轻松又有趣。教师还可以利用活动区开设商店、娃娃家、扣子游戏区等区域,让幼儿在玩中练习,巩固穿脱衣服、系鞋带的方法。

四、在游戏中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如果能将抽象的要求以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口吻提出幼儿乐于接受。如冬天天冷,大部分幼儿都穿着外套来到幼儿园,一进活动室就把外套脱下来放在一起,离园前,再让幼儿认领衣服,免得家长来园时手忙脚乱,但每次问是谁的衣服时,幼儿只顾着玩,不爱理睬,有的也认不清自己的衣服,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天我从游戏“买水果”中受到了启示,让孩子们做“买衣服”的游戏。在离园前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来玩买衣服的游戏,看谁最能干,买对了自己的衣服”结果。幼儿都争着来买自己的衣服,这样一会儿,衣服就被“买”没了。就这样,变换着方式让幼儿玩“买衣服”“送衣服”的游戏,教会了幼儿自己穿衣服,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与鼓励,从而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

这就是以孩子为中心,以游戏为手段,让孩子主动参与活动自理能力的训练。所以,收放衣服的问题不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家园的密切配合

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只靠幼儿园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密切的配合。如果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要求,在家又是另一种要求,这样很难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应尽量与园所集体教育保持一致。幼儿园要求幼儿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幼儿,实施了同步教育,使幼儿更快,更有效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教师在幼儿园要求幼儿独立进餐正确使用餐具时,家长在家里也应让幼儿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切忌怕幼儿撒饭菜,弄脏衣服而总愿意自己喂饭,这样就形象的锻练了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不利于促进幼儿自理的提高。

12.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十二

一、利用儿歌在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利用儿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孩子离开家庭, 来到幼儿园就表示着独立的开始, 老师和家长都要适当地鼓励孩子的这种独立行为, 抓住教育的契机, 制定一日常规, 利用儿歌故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进入幼儿园, 每天的活动都由老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运用朗朗上口的儿歌, 激发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兴趣。例如:洗手的时候念《洗手歌》:手心搓搓, 手背搓搓, 手缝搓搓, 换只小手再搓搓。洗好手回到位置上, 继续念儿歌:小手小手握握紧, 小虫小虫飞不进, 干干净净吃点心。通过念儿歌, 幼儿完成了等待吃点心的过程, 洗干净的小手也不会去到处乱摸。在日常的活动中老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 抓住教育的契机, 及时编一些简单易懂易记的儿歌,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游戏是什么?“游戏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游戏。”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注重活动过程,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1. 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 我在生活区开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 我用硬纸板剪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头部形象 (如小猫、狐狸、小猴等) 贴在一次性面盒上, 根据主题《图形宝宝》的需要, 把动物嘴巴部位挖空成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勺子提供了长柄小调羹和短柄小汤瓢儿;“食物”包括大小不一的彩色汤圆、三角形饼干、半圆形毛毛虫饼干、方形的骨头饼干。这些材料的提供, 可以将计算、生活、科学常识、语言等自然有效地联合在一起, 共同促进了幼儿发展, 多方面、多层次地发展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 为了让幼儿学会穿衣服, 我园组织了小班组“穿衣服”比赛。

比赛规定:5分钟穿上外套, 5分钟脱下外套。幼儿在时间的催促下迅速地穿上衣服, 迅速地脱下衣服。在比赛中, 请上一个穿得迅速的孩子“领穿”, 大部分孩子会跟着他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更何况, 我选择的榜样是孩子们熟悉的同伴, 效果奇佳。通过比赛提高了孩子穿衣的速度, 同时也发展了能力弱的幼儿。

三、利用区角活动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的非正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 兴趣颇高, 通过摆弄各区角的游戏操作材料, 练习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技能, 教师根据幼儿成长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活动情况有针对性设置、指导的活动, 在区角活动帮助小班幼儿提高自理能力,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创设适宜的区角环境,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角色促进幼儿主动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提高。扮演过家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在扮演中由于角色的特点需要幼儿自发主动地进行自我服务活动训练, 使幼儿在角色中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因此在小班重点创设娃娃家, 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教师将爸爸、妈妈、孩子、奶奶、爷爷等各种角色的工作, 通过图式的形式布置在区角的墙面环境上, 使孩子们在扮演中有“图”可依。活动前, 教师通过谈话, 唤起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 使幼儿有意识的回忆父母长辈的劳动。孩子们在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 有的做饭, 有的扫地、有的洗水果、有的擦地、有的喂娃娃、有的给娃娃穿衣服……孩子们在活动中做着各种各样的“家务”。使幼儿在扮演的游戏活动中, 学习了系扣子、学习了一口一口的吃饭, 学习了用小抹布擦桌子等自我服务的技能。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游戏区角的创设, 引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 运用图示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 提高自我服务能力。教师将活动的内容通过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的墙上, 幼儿可以根据照片提示进行活动。例如, 幼儿穿衣服练习, 在生活区教师将小熊、小狗不同服饰的照片布置在墙面上, 幼儿根据小熊的服饰为它穿衣服。使幼儿在游戏中练习了穿衣服。

2. 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 锻炼幼儿灵巧的手部动作。

小班幼儿手部肌肉发展不完善, 但是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双灵活的小手, 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的活动材料。区角活动材料的充分投放, 给幼儿创造了实践操作的机会, 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如在操作区中, 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 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 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 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美工区提供了各种颜色的纸张、剪刀、胶水、橡皮泥等, 让幼儿自由折纸、捏橡皮泥活动。在我们班的巧手区内, 由易到难有层次的为孩子投放适于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发展的材料。如, 舀豆子, 让幼儿用勺子将豆子舀来舀去, 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并为自己吃饭做好铺垫联系。又如, 串珠子, 夹夹子、穿线板、喂娃娃等等, 使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了小手的灵活性, 为幼儿顺利的用勺子吃饭、系扣子等自我服务打好基础。孩子们兴趣浓厚, 在玩中很好地提高了动手能力, 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自理技能。

13.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十三

九月是孩子们开学的日子,我们小班迎来了一张张既好奇又兴奋的小脸蛋,说实在,昨天在家里还是一个众星捧月的宝贝,今天已需要独立地走向集体生活。在稳定幼儿情绪的同时,我们的一日活动也开始逐步有序地开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不足的现象。

现象一

入园前由于家庭成员的包办代替,生活技能根本洗手间里出现了这么一幕,××小朋友站在洗手台前发呆,一问才知道他不知道该怎样打开水龙头。

中午午餐时间,×××小朋友一手抓饭、一手抓菜,桌上、地上、衣服上全都是饭菜。老师告诉他要用勺子时,他尝试着去拿勺子舀饭菜,进过一番努力,饭菜一直都没有舀进勺子,反而从盆子的边缘都漏到了桌子上。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勺子,重新开始自己的“手抓饭”。

现象二

依赖性强,自我服务的意识差,会做但不愿意做。同样是中午午餐时间,刚吃了没几口,×××小朋友就带着哭腔喊:“老师,我吃不下!”但老师喂他吃饭,他却能很快地把满满一碗饭都吃完。午睡前,大部分孩子都很努力地自己脱着衣裤和鞋子,可是××小朋友还是“稳坐泰山”一动不动,问他:“为什么不脱?”他说:“我不会。”老师就帮着他完成了。在这样重复了几次之后,我们想着经常这样也不是办法。于是我们开始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励他自己完成,比如奖励小红花、好吃的东西等等。没想到的是××小朋友不仅能很熟练地脱衣裤和鞋子,而且还能把衣裤折得整整齐齐的,就连起床后也能自己穿衣裤,这真的让我们非常讶异。天气逐渐转冷,我们为了不让孩子吃冷的饭菜,就开始喂几个吃得特别慢的孩子。而此时就出现了以下一幕:三四个孩子围坐在老师身边,老师犹如机器人一样,这个喂一口饭、那个喂一口饭。有 时老师忙不过来,没能及时往孩子口中喂饭,这个孩子就张着嘴巴等我往他嘴里喂饭,而他的饭碗就在他的身边。

现象三

坚持性差,遇到困难后就放弃。午睡前,孩子们都将自己脱下的裤子折叠好放在了规定的地方。××小朋友也很认真的折叠着自己的裤子,但是他在脱得时候把一个裤腿翻了过来,在尝试几次后,他还没能把裤子折叠的很好,于是他就把裤子揉成了一团一放,然后就去睡觉了。午睡起床,×××小朋友很认真的在穿鞋子,他已经把脚都穿进了鞋子,接着就是要用雌雄配把鞋面两边连接并粘上就可以了。但是这雌雄配怎么也塞不进另一边的洞洞里,在尝试了几次后,×××小朋友就开始掉眼泪了,边哭边说:“我穿不上。”

现象四

同样是包办代替的原因造成了孩子们不良的习惯。午睡起床后,××小朋友的拖鞋东一只、西一只,人却已经和小朋友们玩成了一片,不知道要把拖鞋放到鞋架上;也不知道喝开水、吃点心,非要等到老师叫他去做这些事情。喝开水时,×××小朋友接完开水后就拿着水杯和小朋友们玩开了,结果水打湿了衣服,洒了一地。上完厕所,×××小朋友提上裤子就往外跑,“洗手。”在老师的提醒下,×××小朋友又重新回到洗手间打开水龙头,把手在水龙头下冲了一下又跑了,水龙头也没关。

……

这样的镜头在班中经常能够看到,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致使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活动前后的穿脱衣服时间浪费了很多时间,以至于正常的集体活动没有时间保证。

问题二:由于拖拉、懒散等不良的习惯,造成生活活动环节中较长时间的等待,造成一日活动各环节的不紧凑。

问题三:随着天气的逐渐转冷,独立进餐以及活动前后、午睡前后的自行穿脱衣物都是保证幼儿健康身体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充足活动时间的保证。

在学习初我们发放了《新生入园调查表》,就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水平进行了调查。主要内容包括:

1.家长对幼儿不同的教育抚养态度,分四个方面即放手教孩子、有时教孩子、时间紧包办、孩子小代替。

2.从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活技能三大类进行调查,归纳为会做、基本会、基本不会、不会四个层次。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

1.孩子多数是由祖辈带领,孩子还小,长大了会做的,通常爷爷奶奶的想法都是如此。爷爷奶奶的溺爱是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分孩子的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是少之甚少,对于孩子的喜好、行为习惯、性格特点都不清楚。

2.年轻的家长们注重更多的是对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培养,对于孩子独立性、坚持性等能力方面的培养却忽视了。

3.还有一部分家长有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但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耐性,不会等待孩子慢慢发展,再加上工作时间紧,所以这部分家长属于“三分钟热度”的类型。

鉴于此,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刻不容缓。

(一)利用正面的形象,循循善诱,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1.结合主题活动,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多样的活动形式来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比如主题《小不点儿》中,“我的小手真能干”、“我学会了新本领”、“我会绕毛线”等活动,通过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2.通过手偶表演以及观看大班哥哥姐姐的情景表演,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如手偶表演《小兔吃饭》,让幼儿了解各种餐具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懂得饭前饭后洗手、漱口、擦嘴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再如情景表演《到鸭妈妈家做客》,通过观看大班哥哥姐姐的表演,直观地了解进餐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总之,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使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二)形象地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学习各项生活自理

1.以游戏的形式。

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娃娃穿衣服》、《喂小动物吃饭》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考虑到幼儿在练习这些生活技能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又没有激励的因素,幼儿很容易失去兴趣。于是我们把这种竞赛性的游戏改成阶段性的比赛。比如第一阶段——折裤子比赛(不需要翻面;先将裤子翻面再折叠);第二阶段——折套头衫;第三阶段——折叠开衫,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是分两次进行。

2.运用简短、易懂的儿歌。

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有直接指导学习的作用。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穿脱衣服确实难度比较大。如果平铺直述地向幼儿讲解,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会有厌烦、枯燥的情绪。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穿脱衣服的要领。我们运用了许多简短有趣的儿歌,例如《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了穿脱衣服。

再比如洗手时我们编了顺口溜:打开水龙头淋湿手,擦上洗手液搓一搓,手心手背出泡泡,就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三下,再用毛巾擦干手。

3.用自身的示范讲解帮助幼儿掌握各项生活技能

由于幼儿年龄小, 教师在提出每一项要求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做好示范,让幼儿反复练习和实践。就比如洗手,我们先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将洗手的全过程按顺序分为五步让幼儿进行练习:湿手——接洗手液——搓出泡沫——冲洗干净——擦干。幼儿通过实际观看,就比较容易掌握。

(三)深化、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这就需要老师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

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投放“苹果树”、“毛毛虫”、“小鱼”等,让幼儿练习扣纽扣;投放“大嘴小动物”,让幼儿给小动物喂食,练习使用小勺和筷子的方法;投放拉链,让幼儿练习拉拉链等等。

2.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在促进合作、情感发展时,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共同提高。

幼儿在脱衣服时很容易把衣服翻到反面,这对于刚开始学习折叠衣服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在教孩子把衣服翻到正面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相互帮忙脱衣服,这样一来孩子们脱下的衣服很少再有反面的了。比如在脱套头衫的时候,我们以游戏的口吻告诉孩子们说:“我们来拔萝卜喽!”拉住同伴的一只袖口,拔呀拔、拔呀拔,一个长萝卜拔出来喽;再拉住另一只袖口,拔呀拔、拔呀拔,又一个长萝卜拔出来喽;最后自己拔呀拔、拔呀拔,拔出一个大大的、圆圆的大萝卜,孩子们非常愿意相互帮忙,这不仅让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再比如穿外套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说:“拿住好朋友衣服的两扇门,放在好朋友背后,和好朋友抱一抱。”也就是和同伴面对面站好,拿住同伴外套的两边对襟放在同伴背后,这样同伴就可以把两只手伸进袖子了,衣服也就穿好了。

3.有效利用图示,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

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但是我们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幼儿身后不断地提醒他们,于是我们就用到了图示,这种将方法、规则隐藏在图画中,张贴在醒目的地方,用以帮助幼儿巩固生活技能。比如我们以连环画的形式提醒幼儿饭后正确漱口;又如用水杯接水喝的时候应该排队,我们就在地板上贴了排队的标志,用来提醒幼儿按照这条线排队。有了这些图示,孩子们会相互监督。

4.树立榜样,及时奖励,提高幼儿主动自我服务的兴趣。

根据幼儿好表扬的心理特点,我们隔一段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聊聊最近谁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谁折的衣服裤子越来越整齐了等等,并且评出“小能手”和“进步者”,奖励小红花或者是小贴纸和好东西,鼓励其他幼儿向这些得奖者学习。因为是大家一起评出来的(可不要小看孩子们,他们年龄虽小,但眼睛却是雪亮的),同时又有物质的奖励,孩子们对这些荣誉还是很在乎的。这对于激发孩子们主动自我服务的欲望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5.明确规则,巩固强化

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规则,如饭前洗手、拿到饭后拿小勺、睡前脱衣裤并折叠整齐放在规定的地方、换下的鞋子应该放在哪等等,这些规则的提出,对于生活自理技能的强化练习有很大的帮助。

6.家园合作

上一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下一篇:五上语文教材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