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课文种子的内容

2024-07-30

四下课文种子的内容(精选7篇)

1.四下课文种子的内容 篇一

1、“应和(hè)”和“一刹(shà)那”中,带点字的读音有误;在“衷心耿耿”和“莫忠一是”中,带点字不是错别字。()

2、了解背景,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有事课文某些句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有时,需要从可谓背景查找资料。()

3、“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是因为这幅画很美,我很喜欢。()

4、《和时间赛跑》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

5、《跳水》一文的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海上日出》一文的作者是巴金。()

1.张骞是宋朝的探险家和外交家。

()

2.《种一片太阳花》主要采用的是借花写人的手法,赞扬了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劳动人民。

()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因为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上,所以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

4.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主要是帮助受难或生病的穷苦人民。()

1、在“欲望、兹味、权势、昌盛”中,没有错别字。()

2、让·彼浩勒听了,沉吟了一下,把木板悄悄翻过来,拿起笔写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加点的词语写了诗人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对老人的关怀。()

3、批注笔记包括:①标记问题,②圈画重点和精彩的词句,③标出要点,④简要写心得体会,⑤补充重要的资料。()

4、《挑山工》第四自然段说的“理儿”。这段话是用打比方的的方法讲理的。()

5、《海上的日出》一课,通过描写不同天气时海上日出的壮观迷人景象,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去创造。()

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1.“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这是大地母亲的话语。()2. 《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两首诗都是用花描绘了春天的景色。()3.阅读时,可以简要地记下心得体会。()4. 骆驼的驼峰里储存着大量的水,如果长时间缺水,驼峰就会瘪下去。()5. “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意思是景公嫌驺子驾车太快,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①朗读时,要注意读好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可以通过提高音调,用重音加强,也可以通过停顿、语气突变等突出。()

②五月十二日既是护士节,也是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如果持之以恒,作用却很大很大。③《天路》这首歌词里“神奇的天路”指的是青藏铁路;《我只看见你的眼睛》这首诗歌歌颂了敢于和非典抗争的医护人员。()

④“应和”中“和”读“hè”,“重荷”中“荷”也读“hè”;“清楚”的反义词是“清晰”,近义词是“模糊”。()

⑤“小鸟成天在枝头蹦来跳去,有时还尽情地唱歌。”运用了拟人手法;“她看起来,好象什么事也没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1、在“蛮横(héng)、纤(qiān)细、一刹(chā)那”中,带点字的语音都是...正确的。在“徒直”、“犯罪”、“撤满”中没有错别字。

()

2、让.彼浩勒听了,沉吟了一下,把木牌悄悄翻过来,拿起笔写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写了诗人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对老人的关怀。

()

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读书”泛指学习,“渴望”一词是全文的中心词。

()

4、《海上的日出》作者是老舍,课文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5、《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都以春花为题材,写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但前者写了一大片花,后者只写了一枝花。

1.“狼吞虎咽、呜咽、咽喉”中的“咽”都读“yān”。()

2.《秉笔直书》讲述的是战国时代背景故事,题目高度概括了太史的本分。()

3.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美洲。()

4.手纹能反映一个人的经历信息,但认为看手纹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5.《语言的魅力》一文,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在《秉笔直书》一文里,崔杼为了企图掩盖事情的真相,一连杀了四位尽忠职守的史官。

()

2.《桃花溪》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旭,这首诗写是是春天的景色。()3.《游园不值》的“值”是值得的意思。

()

4.“大眼睛”这幅照片能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仅仅是因为这双大眼睛明亮、专注。

()

5.1931年9月18日,日寇侵略中国,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

6.西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被人们称为“天路”。

1、《海上日出》是老舍写的,描绘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乌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的奇观。()

2、《七子之歌》的歌词是为澳门回归而创作的新作品。()

3、《跳水》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文章表现了船长的机智、沉着。()

4、“茂盛、跨越、旅行、撤退”这四个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

1、课文《秉笔直书》中杀死史官,掩盖历史的是齐国国王齐庄公。()

2、《花之咏》的作者是加拿大著名诗人纪伯伦。()

3、《游园不值》中赞美春天来临的诗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一双手》赞扬了林业工人张迎善的勤劳、敬业、坚韧的良好品质。()

5、《跳水》一文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主人公是船长的儿子。()

6、《海上的日出》的作者巴金,按日出前、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 全文的。()

1、《七子之歌》共有七首,是鲁迅先生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这七首分别为《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旅顺、大连》。

()

2、《跳水》的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中写到在危急时刻,船长用枪逼着儿子跳水,可见船长被吓糊涂了,他不关心儿子的生死。()

3、“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青藏铁路横贯青藏高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4、《永生的眼睛》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她的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父亲所遗留的是助人为乐的品质。()

5、《挑山工》的作者是林清玄,《和时间赛跑》的作者是冯骥才。()

6、《和时间赛跑》告诉我们:人永远跑不过时间,所以不必珍惜时间。()

2.四下课文种子的内容 篇二

所谓古典, 这里似乎可以理解为古代经典, 但不是只有日本经典, 也有中国经典。有关中国的有“中国的诗”“中国思想”“中国散文”“中国历史”4个部分。

“中国的诗”在这本教科书中出现的有曹植一首、陶渊明一首、王翰一首、崔颢一首、王维两首、王之涣一首、王昌龄一首、李白四首、杜甫四首、柳宗元一首、白居易两首、杜牧一首、李商隐一首、王安石一首、苏轼两首、陆游一首。毫无疑问, 这是最受日本认可的中国诗歌代表队。每首诗都以汉文书写, 日语注音, 并且对词句有注解, 诗的最后注明选本, 如《唐诗三百首》等。有的诗很长, 如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全诗收入。还有很好的插图, 如杜甫的《蜀相》, 就用了一张成都武侯祠的照片。在“中国的诗”这一章的最后, 有诗人和诗集的简单介绍, 并且列出几道参考题, 如请学生归纳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风特点。

“中国思想”部分, 分别是《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说是《论语》, 其实是《论语》选, 精选了一些经典的《论语》章节, 一共有35节被选入, 每一节都注明来自《论语》的哪一篇, 最后对《论语》和孔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孟子》自然是《孟子》选, 一共选了4节。《老子》也是选了4节, 《庄子》选了3节。在这本教科书的每一章中都设置了“参考”一项, 比如在“中国思想”这一章中, 将《孔子传》设为参考, 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的内容用原文的方式选进来, 显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中国散文”部分, 有郦道元的《三峡》、韩愈的《殿中少监马君墓志》、柳宗元的《钴潭记》、欧阳修的《张仆射》和蒲松龄的《种梨》。此外, 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作为郦道元文章的参考, 用干宝《搜神记》中《徐光》一篇作为《种梨》的参考。徐光种瓜故事同《种梨》的故事很像, 说不定是种梨故事的母本, 参考《徐光》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传播问题。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郦道元的《三峡》是不同文体, 但是《三峡》中有“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的说法, 可能正是李白诗的灵感之源。

“中国历史”部分共有5篇, 4篇来自《史记》, 分别是《陈胜》《窦皇后》《老子》和《田单》, 一篇是来自陈寿《三国志》的《诸葛亮》。《陈胜》取材于《陈涉世家》, 其实内容只到大泽乡起义开始。《窦皇后》选自《史记》的《外戚世家》, 讲的是窦太后阴错阳差成为皇后以及与弟弟散而复聚的感人故事, 没有涉及后来窦太后大权独揽的内容。《老子》选自《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 选本讲到老子出关为止, 其后的内容没有吸纳。只有《田单》是全文, 《史记》原文本来就精练且精彩。《诸葛亮》则只讲到三顾茅庐。

全书正文共254页, 而中国相关部分就用了整整100页, 占全书的五分之二。翻开这部教科书, 封二、封三部分分别是两幅彩色日本地图, 一古一今。而书的最后两页也是两页彩色地图, 共3幅, 分别为中国古代要图、唐代地图和中国现代地图。在日本, 所谓古典看来仅指日本和中国。“中国思想”强调儒道, 诗歌与散文强调唐宋, 历史强调《史记》, 无论如此突出重点是否所有人都认同, 总体上对中国传统的重视还是不能否认的。

在日本的教科书中, 日本古代经典占有多数席位应该没人有意见, 但是中国部分竟然也占有五分之二的比重, 这是否让中国人感到意外?

3.语文课文内容呈现的策略探究 篇三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为语文课文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获取知识技能的材料、凭借,所以,不应把课文仅仅当作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更不能把课文内容与教学内容等同起来,必须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例子”功能。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抓住课文的关键处,合理呈现课文内容,优化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心理同化,还原课文内容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认知欲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许多课文内容难以直接反映学生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先对课文内容进行“心理同化”,找到教师与课文内容之间知识、情感的交汇点,获取个人真切的感悟、理解和情感体验,然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融会的点,架设起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桥梁。如此,教材内容的呈现就易于达到恰当。如人教版第六年级下册《匆匆》这篇课文,朱自清先生感慨时光的匆匆,感情非常充沛。可是小学生理解却觉得抽象,课堂教学耗时费力。笔者在教这课时,注重在读的基础上引导:“我们学习这样包含着作者内心丰富情感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阅读文本,同学们习惯于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习惯于向作者索取。我们能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对作者说些什么呢?每人拿出一支笔来,写出一两句珍惜时间的名言、格言、警句来,向作者倾诉你的心声。”这一引,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和启发,话匣也就被打开。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把这些心里话一吐为快,课堂教学就能化难为易,绽放异彩。

二﹑设置问题,组织课文内容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模式。教师要潜心设计复杂,真实,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进行有效学习。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紧紧围绕一个易被学生疏忽的“笑”字,于无疑处求疑,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妙处,使学生个性飞扬,演绎展现出课堂的精彩。

师:孩子们,老师在阅读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但只有1处有提示语,提示是什么?

生1:是个“笑”字。

师: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诸葛亮这时在“笑”谁?他为什么会“笑”?

生2:他在笑周瑜,笑周瑜妒忌自己的聪明才干,笑周瑜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落空。

生3:诸葛亮在笑曹操,笑曹操生性多疑,胆小如鼠,这是一种鄙视的笑、嘲讽的笑。

生4:诸葛亮在笑鲁肃,笑他忠心为人、仁慈宽厚,这是一种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师:同学们,这是诸葛亮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诸葛亮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师: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这就是典型的探究性阅读范例。王老师在引导学生潜心探究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和“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感悟到“笑”中隐藏的众多信息和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三﹑联系生活,活化课文内容

从一定意义来说,语文课文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学生的感悟才能内化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因此,我们要让课文内容在学生的“活动”中呈现,从而达到“在体验中学”“在用中学”“在生活中学”。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一课时,在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我们学习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让学生自主讨论,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

生1:我们不当惊弓之鸟!

生2:心理素质不好,还要自己吓自己。

……

生3: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突发紧急情况不能慌张,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救的办法。

师:很好,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所在!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辩论异样的激烈。因为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且存在智力差异,对同一问题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最终得出的结论必定也不同,并且带着个人色彩。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相互学习借鉴,欣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提高。

四﹑整体把握,理清课文内容

每一篇课文,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课文,课文内容复杂,各部分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处于一个体系中,是一张网上的一个点。因此,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要善于把握纵向、横向的联系,巧妙构思,别具匠心,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这样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才能与前后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是较长的一篇文章,要设计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金明东老师以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5﹢2=?”导入,很巧妙地引出课文的内容。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5”指桑娜自己的五个孩子,“2”指西蒙的两个孤儿,“﹢”指抱养。“5﹢2在语文里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接着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物内心世界。然后,又引领回到“5﹢2=?”的算式上,得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

4.四下课文种子的内容 篇四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质优美的文章,尤其是一批名家名作,都给学生展示了美丽的世界,同时也给学生进行适时练笔提供了有利条件。细述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根据课文内容,从“我”的角度重新理解、组织成文章。

如《长城》一文,通过远看长城和近看长城,介绍了长城的样子和它的高大坚固,由此展开联想,赞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这篇课文进行练笔,可以用第一人称的笔法,以自己游览长城的方式,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成一篇文章。这种练笔形式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二、仿照课文的结构和思路进行练笔。

如《桂林山水》一文,以总分总的结构,优美的文笔,写出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引人入胜。这种思路清晰的文章,学生很容易仿写。如一位同学仿写的《西湖》,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她是这样仿写的: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风景优美的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的西湖更是远近闻名。我乘着小舟,来观赏举世闻名的西湖。

我看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游览过依山傍水的长江三峡,却没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西湖的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平静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粒粒珍珠,发出点点粼粼的光。不时有游船划过,水面波光粼粼,远远望去,真美啊!走着走着,一座小岛占据了我的眼睛。岛上绿树成荫,茂密的树排成了排。一棵棵树倒映水中,美丽极了。再看那边,就是著名的“三潭印月”,三个小潭成三角形立在水中,到了晚上,湖里有月亮映着三潭,所以叫“三潭印月”。

碧绿的湖水,绿树成荫的小岛,美丽的“三潭印月”,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样的仿写,学生充分调动积累,同时结合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班上朗读时,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这种练笔形式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佳段精彩处仿写,仿照课文中的佳段写一段的“小练笔”。

中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读了课文佳段,或多或少已领悟到段中奥妙。适时地让他们进行仿写,必然能引起兴趣。如《燕子》一文,可仿照第一段燕子的外形,写另一种鸟的外形。这样动手动脑地写,不但进一步巩固了读的成果,而且提高了作文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四、结合课文内容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议。

如《智取生辰纲》一文,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青面兽杨志这个人物的故事情节烂熟于心,进而对他议论评价,结合课文内容写小练笔,就水到渠成了。

五、根据人物的表现进行联想式的续写。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尾是这个皇帝在所有老百姓都说出真话的情况下,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样,继续着他的游行大典。那么他的内心究竟想些什么,以后又会发生些什么,让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续写:皇帝回宫以后……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而又符合人物特点的好文章,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强化。

这很好地证明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完成阅读任务的一种凭借,应利用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六、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缩写或练笔。

缩写就是把内容丰富的长文章缩为语言简洁、意思明白的短文章。这种练笔形式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又高度锤炼了作文语言,有助于学生在作文时注意语言的通顺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过渡。事实证明,这种练笔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习作,既培养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又提高由繁化简、精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七、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后感这种题材可以说是课文内容的升华。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某一点感受比较深,可以就此扩展开来,谈谈感受,从而挖掘到文章中的深处。同时也适时地进行了练笔活动。这里例子很多,大部分课文都可写读后感,不再一一举例。

八、转换体裁改写,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

如把学过的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这给学生改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练笔方式把读写结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的小练笔,诗美文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5.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篇五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我们课标中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要求。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经常感到困惑,课堂上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总是说不好,总是离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相差很远。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一、文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体裁的文章。

二、段意综合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综合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美丽又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地球是美丽又渺小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目前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说明文常用这种方法。

三、概括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把这六个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经常把它简化为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就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来加以概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间是每天早晨,地点是树林里,人物是我和老教授,事件是我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老教授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将这六要素连起来就是:我每天到树林里拉小提琴给老教授听,经过她的指点和鼓励,我的拉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分析比较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其中,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后以花生喻人,讲应该怎样做人。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特别是爸爸的话。可归纳为: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问题串联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尊严》这篇文章时,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带着课后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加以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六、抓中心句、段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这句话,再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概括出来。

6.感悟课文内容学习习作方法 篇六

一、质疑问难,探索神奇景观

许多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能闻名于世,是通过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考察、探险,才让人类有了新的发现。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低陷的峽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因而产生了这样壮丽的景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交流互动,拟定思考题,让学生质疑“三问”: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①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峡谷长504千米;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②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神奇?为什么?(①范围广、形态多。可以从三个“从……到……”感受到大峡谷中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的范围之广、形态之多样;②生物多样性。如“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生长着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问难和课堂小练笔,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观察景物,彰显习作方法

语文教材中描写大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通过观察后巧妙构思,布局谋篇,用情感和心血写出来的。文章中的语言与写作技巧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作者巧用习作中的“四法”来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1.按顺序写文章法。文章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头过后”的顺序写观潮的全过程。2.先写响声再写景法。第3自然段,先写声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再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犹如“万马奔腾”……描写景物生动优美,使我们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壮观景象。3.先静后动再静法。首先写观潮时,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等待观潮,描写了江面的静态;再写潮来时奔腾咆哮的动态奇观;最后写了大潮过后,江面恢复平静的静态。这也是写观潮由“静——动——静”的变化全过程。4.巧用修辞描写法。(1)巧用比喻。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隆隆”的响声;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潮来时声势浩大,气势非凡的景象。(2)巧用衬托。用“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等词语描写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而衬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描绘美景,突出人文景观

广阔无垠的草原,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们,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草原彩图。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老舍先生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场面。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突出的“五美”来学习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的真挚感情。1.描写草原的景物美。(1)颜色美。用“一碧千里”“平地和小丘都是绿的”,把羊群比喻成给绿毯绣上白花;把小丘的线条比喻成“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2)令人心情舒畅。课文用“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说明这种境界让人心情快乐;(3)拓展思维。想象“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的意境。2.描写草原的广阔美。在“我们”访问“陈巴尔虎旗”途中的所见所闻,用三个“一百五十里”正面说明草原的广阔;用“行车十分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从侧面描述了初入草原的情境;从“听不见”“看不见”“忽飞忽落”……进一步衬托了草原的广阔意境美。3.热情好客的情感美。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赞美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情感美。4.主宾之间的真情美。从“都是从几十里外……来看我们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敬酒”“回敬”……“歌声……更响亮……更感人”等词语,突出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和蒙汉之间的团结友爱的真情美。5.用诗句巧赞美。结尾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蒙汉人民团结友爱真挚的感情美。这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描绘了全文的情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观察见闻,学习描写技巧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人爱鸟,保护生态环境,让鸟儿快活地生活,让大自然成为鸟的天堂。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作家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听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和习作的技巧,做到“六要”。1.要整体观察榕树形态。作者第一次观看“鸟的天堂”,他远看高大茂盛的大榕树,却没有看到鸟;再近看榕树的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2.要重点描写景物。用“又”“伸进”“垂到”“卧”等一连串的动作来描绘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是作者远看看到的大榕树全景。3.要有序地观察景物。作者第一次观看大榕树是先远看,再近看大榕树的茂盛;第二次观看“鸟的天堂”是先远看大榕树的茂盛;再近看榕树上各种各样鸟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鸣叫、飞翔、扑打翅膀的动态情景。4.要描写景物的静态与动态。(1)第一次看见河面、大榕树是静态。(2)第二次看见“鸟的天堂”是动态的:鸟声、鸟影;有叫的、飞的、扑的鸟,生动地描写了鸟的动态,突出鸟的欢乐和可爱。5.要描写景物的生动。(1)用“数目不可计数”描写大榕树的枝干多。(2)描写大榕树的茂盛:绿叶多。(3)描写颜色绿得美。翠绿的颜色明亮。6.要“点面”结合来描写。作者第二次描写“鸟的天堂”,首先整体“面”上描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再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在“点”上具体描写了一只画眉鸟。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鸟儿数量、种类众多,而且能感受到鸟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五、巧用修辞,凸显景物特点

要把景物的文章描写得生动、形象,作者常常会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难以忘怀。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作者巧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呢?1.恰当“引用”。文章开头引用人们的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赞美桂林的山水;结尾又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抒发荡舟漓江的情趣。2.巧用“对比”。文章用大海、西湖与漓江的水相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漓江水的独特美——静、清、绿;用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相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的特色美——奇、秀、险,让人感觉到确实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3.巧用“比喻”。用“像老人,像巨人,像骆驼”来比喻桂林的山各不相同,形态万千;用“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来比喻桂林的山真秀,色彩明丽,令人目不暇接。4.巧用“排比”。用“漓江的水真静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的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用“桂林的山真奇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去”的排比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进行课堂小练笔,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词语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六、勤于练笔,生动描绘景观

7.四下课文种子的内容 篇七

小学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

实践 小学语文 领悟课堂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亲自动手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动手做模型,与课文内容亲密接触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实际动手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是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亲自做出一些实物的,为此教师可以在讲授这样的课文内容时将它适当的变成一堂劳动课,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体会亲自动手的过程,从而与课文内容之间实现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体会课文精神。

比如在讲授课文《姥姥的剪纸》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个简单的剪纸艺术竟然能够表达出那么多的内容,不仅仅能表达出基本的动物和人物形象,还能将作者自身的思想渗透到其中,从而给整个剪纸增添更多的艺术特色,那么剪纸难不难啊,在剪纸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内容,这些都需要大家在亲自动手过程中加以体会,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剪纸课。”教师一听上剪纸课,纷纷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大家一起进行剪纸,刚开始大家剪得非常随意,后来慢慢找到一点感觉,剪出很多形象,但同时也意识到剪纸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随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二、亲自画图片,与课文情节紧密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小说故事,这些故事本身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然而故事尽管有趣,毕竟属于一些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绘制出一篇文章来,将故事情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因此绘制出来的图片也就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比如在讲授课文《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引导:“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情节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大家有没有看过课文中的内容呢?请大家快速的阅读一下课文内容,然后选择一个你认为有趣的故事环节,尝试将其用画笔将故事场景绘制出来,特别要注意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用词,如何将其用画面表现出来。”学生纷纷根据课文进行卡通图片的绘制,有学生喜欢打村姑的那一段,他抓住了几个重要的动词“扯”“劈”两个词,画出一幅非常切合课文内容的动态卡通形象,通过绘画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具体含义。随后学生画出了一幅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动作,同时唐僧在旁边用力撤孙悟空,尽管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不强,但表达的也非常深入和细致,很好地将画面特点表现出来。

三、创新创情景,与课文素材完美融合

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创设一些教学情景,根据课文内容将教学情景创设好以后,教师带着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进行学习会感到更加自然,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与课文素材实现完美的融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创设出不同的情景,以实现课文素材与情景的完美融合。

比如在讲授课文《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这样引导学生:“九寨沟大家谁去过,没有去过的话大家上网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明天我们布置一下自己的教室吧。”第二天大家收集了各种关于九寨沟的素材图片,将教室的地面和墙壁都贴满了很多图片内容,随后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当教师讲到“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句画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为我们的场景中找到对应的湖面内容。学生们纷纷环视室内情景,并纷纷进行探讨:“课文内容是湖泊,因此我们应该在湖泊中寻找。”于是大家纷纷走到了湖泊附近,学生们互相探讨着:“为什么湖泊像宝石啊?”“我觉得是因为湖面的颜色吧,你们看那边湖泊的颜色,蓝色中透着一些光泽,确实很像宝石啊。”也有同学说:“沟谷为什么像彩带啊?”“一层层的非常轻柔,你们看那边的山谷它们的转折很柔和,确实像彩带一般。”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由于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观察实际景象,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九寨沟的美,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容易。

总之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学习的同时边参与一些实际动手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感受课文的主题事物,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基本情感和内容倾向。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做实物模型、绘制卡通图片、创设新颖情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林升.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多朗读、多动手”的视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

上一篇:关于表现自己的作文下一篇:即兴演讲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