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案例

2024-10-20

传承民族文化案例(共8篇)

1.传承民族文化案例 篇一

非遗传承案例故事

江南实验学校 王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孩子们的兴趣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课堂上,我首先通过展示图文资料以及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历史和现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关注。另外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师生展开讨论。

重点让学生们了解了黑龙江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了海伦剪纸、方正剪纸、肇源古建筑彩绘、兰西挂钱、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鱼皮镂刻粘贴画、桦树皮画等民间美术;观看了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鞑子秧歌、满族东海莽式舞、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赫哲族萨满舞等民间舞蹈,这些无不引起同学们阵阵赞叹的惊呼。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简单的剪纸,“看我做的兔子灯!”“这是我自己剪的大公鸡!”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一幅幅美丽的剪纸画作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那么灵动、美丽,大家也初步领会了剪纸这古老而新鲜的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孩子们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油然而生,我看到这个场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开心。也许在某一天,同学们回忆起今天自己亲手剪的这幅剪纸小艺术品,她也会被自己感动。因为这其中寄托着每一个孩子的“梦”,而这个梦是无限大的。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2.传承民族文化案例 篇二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本专题考点在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①本专题考点高考命题频率高、涉及面广;命题多依托新情境、新材料, 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性考查, 考查单一考点 (知识) 、直观性知识的试题正在减少;命题能力立意明显提高, 试题难度也逐渐由中等转向偏难, 注重培养考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是本专题备考复习的重点。复习时不仅要明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掌握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 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 而且还要注重结合申遗、中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重大纪念日 (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国家文化政策等文化事件以及传统节假日、地方 (民族) 特色文化等活动, 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考点指津】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考点拓展:

文化遗产≠世界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②并非各国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定程序, 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并给予保护的。③研究文化遗产与研究世界遗产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研究文化遗产可以明确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 并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立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2.文化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1) 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 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因此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考点拓展: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 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 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 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 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必然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平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拓展: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的, 包括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等方面的表现。②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方面说的。③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4.文化传播的途径

(1) 文化交流的过程, 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5.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 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2) 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文化传播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 如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②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③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6.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

①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态度要求。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 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 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 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及其继承性。

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其继承性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考点拓展:

误区: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因此,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说法不正确。

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拓展:

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

①传统文化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 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则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③面对传统文化, 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而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考点拓展:

误区: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是继承, 其次是发展。

分析: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的,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因此, “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是继承, 其次是发展”的说法不正确。

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决定因素)

(2)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因素)

(3) 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 催生社会变革, 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重要因素)

(4)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①文化发展的过程即文化传承, 包括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两个方面。②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交融;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 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③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文化继承, 都能促进文化的发展;都需要辩证分析其精华与糟粕;教育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 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 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 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情况, 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 社会实践的发展,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拓展:

误区: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可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因此, 文化创作者进行文化创新, 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要有灵感, 但归根结底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12.文化创新的意义

(1)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作用, 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拓展:

误区: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 如电脑算命, 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的新的表现形式, 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13.文化创新的途径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实现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借鉴。

考点拓展:

文化创新中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 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否则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 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 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点拓展:

(1) 误区:发展民族文化必须拒绝外来文化。

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创新, 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 对于外来文化, 我们不能一味地拒绝和排斥, 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 全面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 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②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即文化传承。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而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④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 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高考回眸】

1. (2011·海南政治卷·14)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 人们都要拜祭“公祖”, 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 人们移风易俗, 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 建设和谐文化, 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 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 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韵味, 故①②入选。③说法错误, 民俗节日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答案为A。

2. (2011·山东文综卷·20) “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 体现出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故①入选。②说法错误,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意味着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传播了文化, 故③入选。④说法错误,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答案为B。

3. (2011·浙江文综卷·31)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 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 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 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解析:A说法错误, 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说法不妥, 一定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决定因素;C说法不妥, 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有可能相同, 也有可能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竖大拇指”、“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 故选D。

4. (2011·北京文综卷·24)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 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 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 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 颠倒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者的关系;②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 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故③④入选。答案为D。

5. (2011·天津文综卷·5) 最近, 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 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 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材料突出了传统美德在当代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 故C入选。A“完全”说法错误, 传统道德准则应顺应时代不断发展, 而不能说其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说法错误, 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变化发展的。D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显示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6. (2011·安徽文综卷·8)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形成了茶文化, 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故②③入选。①与题意无关;④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为B。

7. (2011·广东文综卷·30)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 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 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 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了“深圳精神”, 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故①③入选。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 不符合题意。④“不切合主题”说法错误。答案为B。

8. (2011·北京文综卷·25)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 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 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 可以分析出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竞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A、D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

9. (2011·浙江文综卷·40)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 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 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 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 摘取了多个奖项, 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 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文化创新等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时, 首先, 要注意设问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界定;其次, 要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三个层次, 即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再次, 围绕材料的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答案: (1) 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 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 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创新设计】

1.在传统节日中,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 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这说明

A.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 使意大利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 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 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 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 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回答2~3题。

2.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 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 实现文化创新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大红灯笼高高悬挂, 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的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 D.明显的优越性

4.“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 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 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 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1年9月5日晚, 以“固根”、“壮魂”、“圆梦”为主旨的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在日本东京首演, 18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 演员在观众的叫好声中一次次返场。“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赴日演出是

A.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

B.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6.由于不少地方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 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剪纸、木偶、皮影等“濒危”。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是因为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7.漫画《月饼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

A.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

B.文化的交融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

C.传统习俗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和引导

D.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冲击

2011年6月21日至22日, “2011中国·濮阳精品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行。此次精品杂技艺术节突出高水准、国际化、娱乐性和创新性, 展示了极品杂技的惊险奇幻和顶级魔术的精妙绝伦。回答8~9题。

8.河南省濮阳市华东区东北庄村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 当地有悠久的杂技历史, 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锄头叉把当道具, 房前屋后练杂技”, 这就是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文化是一定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9.有“中国杂技之乡”之称的东北庄村杂技兴起于元末明初, 东北庄村人在“玩把戏”的过程中, 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艺人的长处加以创新, 使“把戏”的内容日益丰富,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杂技艺术。东北庄村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

A.文化发展是在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中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

10.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 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 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1年4月27日至5月27日, 以“浪漫春天里的艺术节”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69个艺术团体、近2000名艺术家相继登上北京舞台, 共同呈献集音乐、舞蹈、戏剧、广场联欢、展览于一体的艺术盛宴。据介绍, 11年来, “相约北京”迎来了一批大师级人物, 如捷杰耶夫、多明戈、韦伯、罗兰·佩蒂、莱斯利·霍华德等, 同时也引进过费城交响乐团、芬兰赫尔辛基男声合唱团等团体和《天鹅湖》、音乐剧《猫》、《大河之舞》等经典作品。

(1) 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 说明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意义。

(2)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 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面对中外文化交流。

12.素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 起源于夏商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经过漫长的演进, 其到宋代才真正成为成熟的民间歌舞艺术。1951年新中国治淮期间, 著名艺人冯国佩用花鼓灯向治淮模范表示祝贺, 其精彩表演让中央歌舞团的舞蹈专家惊叹不已。此后, 花鼓灯走进中南海, 走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 到21世纪初, 花鼓灯的民间传承几近消亡。为了重振花鼓灯艺术, 近年来, 安徽蚌埠冯嘴子村投资建成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大力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 举办花鼓灯歌舞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交流切磋, 终使花鼓灯又“花”开怒放。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 简要概述社会实践在花鼓灯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提示:B错误,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C错误,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错误,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C 提示:②说法错误,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种文化差异应当尊重和保持, 而不应当缩小甚至消除。

3.B 提示:“大红灯笼”“茶室茶亭”是中华文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具体表现, 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C 提示:材料主要讲的是文化的多样性, ①②④符合题意要求。③强调文化传播, 与材料无关。

5.C 提示:A错误, 文化演出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B错误,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6.C 提示:A错误, 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促进作用”说法错误,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腐朽的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D说法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7.C 提示:漫画中的小孩在中秋节将月饼作为垫脚石去拿巧克力, 启示我们要加强对传承传统习俗的教育和引导, C正确。A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D说法不符合实际。

8.B 提示:濮阳杂技广泛的群众基础,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文化创作中的作用。

9.A 提示:B、C不符合题意。D错误, 文化创新既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10.C 提示: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群众实践, 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 故②与题意不符合。

11. (1) ①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 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 增强我国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②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 外国优秀文化不断传入中国,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面对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2.①社会实践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产生和成熟。花鼓灯源自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 并在社会实践中日趋成熟。②社会实践是花鼓灯艺术传播的动力。正是治淮的实践才让国人知晓了花鼓灯艺术, 并使花鼓灯艺术走向世界。③社会实践推动了花鼓灯艺术的创新、繁荣和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通过建立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形式的创新, 推动了这一民间艺术的重振和繁荣。

3.民族文化的传承符码 篇三

是“纪实摄影”的深入,促发“民俗摄影”之涌起?还是“民俗摄影”的波及,展现“纪实摄影”之潜力?

以我之见,所谓“新时期摄影”的观念进展,与其说是还摄影于真实,莫如实为还摄影于世俗。简言之,“新时期摄影”的还俗实践,才是中国当代摄影具有史的演进意义之实质。

由此而言,被媒体突显的所谓“新时期摄影”之主流影象,可能未及超越多少意识形态的传统格局,有些只是宣传立场的对立转移。事实表明,往往是一些属于非主流文化的隐性表现,更能代表摄影史意义的实质进度。因而,“新时期摄影”在反映“社会真实”和“平民化”的表现,实质是在触及映照民间的世俗生活现象,从而渐次返还摄影纪录的本性基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时期秉持理想主义超现实的意识形态化,造成摄影为政治服务的主流之势,使摄影观照世俗生活的倾向难以伸展。

新时期”的摄影理论,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到极端的政治化摄影模式,做出大量针锋相对的批判。代表观点诸如:以摆拍的导演手法粉饰现实、以弄虚作假手法歪曲现实等等,统归视之为“不真实的摄影”,从而反弹出“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异军突起盛况。

然而理论层面的摄影真实,其实是个难决的大问题。尤其在意识形态层面,真实与否牵系于立场观点。所以,两相争论,仍属未决命题。“新时期纪实摄影”表现中,所对社会民俗层面的摄影观照,则在实质上与以往时期刻意突出政治的摄影模式,真正拉开了观念距离直至背道而驰。

我在本文中所言的“民俗”概念,尤指中国社会的民间世俗事物,并非特指少数民族风俗事物。因此,我本可以启用“世俗摄影”这个名词来做阐述。不过,鉴于当前摄影理论新名词已有泛滥成灾之势,故没必要再节外生枝。运用已有的概念名词,我自信尚能将此话题阐明。

阿城《闲话闲说》言道:“一九六六年中国大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提出的破‘四旧’,我问过几个朋友,近三十年了,都记不清是四样什么旧,我倒记得,是‘旧习惯、旧风俗、旧思想、旧文化’。这四样没有一样不与世俗生活有关。”

<内文>众所周知,被摄影拍照下来的影像,已是在时间上属于过去的事物。何况,民俗摄影无疑意指为拍“四旧”,即所谓的“土老破旧”。如此一来,则民俗摄影是什么,反而足以简明廓清了。

<内文>如果同意民俗摄影就是拍照与民间世俗生活有关的“四旧”事物与现象,那么以“破四旧”的观念所谓“立四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社会“新生事物”的新现实与理想化的超现实吧。凡将“四旧”与“四新”汇总起来的拍照影像,我认为可以统称为“纪实摄影”。

<内文>如此定义“纪实摄影”,有人会说这般“混淆两类不同性质事物”的大杂烩“纪实摄影”,不能代表时代,也反映不出时代性。我则认为“时代”是观念,而“历史”则是事实。我还认为,纪实摄影未必一定要反映时代,却务必要观照历史。时代在历史之下,如果“四新”代表时代,则“四旧”加“四新”就等于历史。于重视拍摄“四旧”的同时,也不忽视拍摄“四新”,这样的“纪实摄影”观念,或许就是所谓的“历史感”吧。

以过年为例,举两个给我印象深刻的民俗现象。

1970年春节,我在北国风光的松辽平原一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农村度过。大年初一,从一个叫刘家屯一队的村落,徒步跋涉白茫茫大地,去几十里地以外的三合公社。公社所在地也不过是个村落,只是设有公社机构和供销社,并无文化部门。那天在公社最热闹的供销社院子里,见到一伙农民自发地扭秧歌活动。东北二人转浪不溜丢小喇叭的吹奏声里,黑棉袄黑棉裤的关东乡民们,当腰围上大红花被面,有人头戴旧式礼帽和老式墨镜,自奏自扭地在院落空地间兜来绕去。这般不伦不类的打扮与放浪自得的动作,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最为肃杀的年头,实在令我为之一惊一楞。奇的是乡民们的表情也无喜乐也无愁绪,似乎沉默于自娱的舒缓状态。

我呆呆地观望如此民俗场面,把这样行为与当时的革命氛围相挂连,心想这要是叫政工干部见到,岂不要狠遭批判。也许正因为那是处在社会基层的农民群众,即使惩治也罚不出个什么了。他们才那般不管不顾,在穷乡僻壤,发泄了一场逢年过节应当展现的传统民俗仪式。当时我认为如此粗陋的秧歌没啥意思,远比不上以前在城里过年见到的又踩高跷又跑旱船的秧歌表演。只是许多年过去,我才意识到那是一场纯粹自发的民俗活动,尤其在“破四旧”的革命年景,更是不无风险。而我以往在城市所见的节庆表演,皆是有组织策划的非自发节目,已经很难算是纯粹的民俗文化。如果没有亲眼目睹那场乡间的简陋春节秧歌,今生我便只能将城市经历的节日组织表演,当做是民间的风俗现象,难免不是个永生的文化误会。

1990年的一个春节,我在美国洛杉矶唐人街,观赏由华洋人士共襄的庆贺游行。压轴节目是舞龙,一条蜿蜒扭动的金闪闪的长龙,在一处喧天锣鼓声中逶迤舞来,煞是烘托节庆气氛。只是高兴之际,龙身下现出不少洋人面孔,不禁觉着这已是一条不中不洋的现代化国际龙。

而今思之,民俗大约就是民间、民族、民众的世俗生命的传承符号与密码吧。蓬勃生灵的野生(民间)劲头是抑制不住的,例如1970年东北农村的那起土秧歌,即便有“革命”气势的嚣张,也终于未抵得住原始生命力的喷薄。

曾经广为流行于东北民间的二人转戏曲,本是充满粗犷、粗俗、泼辣、调情与胡扯等村野习气的民俗文化形式。解放后经有意的“去其糟粕”,便失落了民风的本质。直至“新时期”,才得以小品的方式再度生发风靡。在我看来,好的小品,都有我当年在乡间所遇的自发自娱的土秧歌神韵。我还认为,二人转和小品这种东西,是民俗小调性自为文化形式,是无须争登大雅之堂的。知拙守朴,保持其民俗性情,也就是切合实际地发挥了自身的文化作用。

民俗的流传,在文化形态上,还可能演绎为民族的神话。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龙,凝结着民族悠久文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构成一袭民俗的生命密码。如此文化传承,即便是在异文化的强势同化下,仍以移民的抗拒异化的民俗生命力继以支持,为远离母土的漂流生涯,维系一条根系的丝练。

一个民族的文化,以其民俗的神话精神,因之伟大且充满自信(自娱未必不出于自信)。而做为民族神话意义的民俗,参与了民族历史的形成过程,并以其生命密码的传承,化作凝聚民族意识的文化隐喻。龙——就是举世共识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隐喻之一。二人转和大秧歌,就是东北民间的文化隐喻,这类民俗事物,完全是可以与“时代”没有必然联系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但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现象,而历史则是民族的记忆。

摄影事物如果承担纪录历史的使命,则比起“反映时代”(往往流于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宣传模式),更重要的是纪录历史。检讨中国摄影的曲折历程,拔高时代而贬低历史的摄影观念,落下惨重教训。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如果失落了健全的记忆(影像纪录是记忆之一种),将如何全面认识自身的过去?又如何明智选择自身的未来?

我认为,在纯摄影与俗摄影(纪念照片,影像档案、自娱的随手拍等等不被堂皇理论视为摄影的所有别的照相)之间,民俗题材的摄影,似乎能够起到某种缓和冲突的润滑作用,有可能联系并融会不同摄影分类之间常被引为对立的因素。

中国世俗社会的历史性重创,也严重萎缩了中国摄影有为的文化进取。民间世俗生活的枯涸,导致社会文化生活的枯燥。单调的文化生活空间,无益于培植生长茂盛的文化艺术大树。

我所以认为“新时期摄影”的观念意识进取,重在还摄影于世俗,缘于以上阐述的理由。所以,对已经面世的和尚未浮出水面的当代非主流摄影史迹的发掘、评介与研究,乃是全面讨论“新时期摄影”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可是,这方面的学术研讨,并未引起必要的重视,尚期待于有识之士们的关注兴趣。

于是须要提及,我所言的民俗摄影之类,属于一种潜性的摄影文化范畴。靠因袭的政策宣传或时下的市场操作,只会毁损其民间自发(自娱)的原生态。而且,作为民俗摄影对象的民俗事物,也日趋因有组织预谋地大力提倡或有利益企图的商业操作,而变质、变相,以至凋落、消灭。长期以来,以“大张旗鼓”方式宣传、支持、干预某些事物的习惯势力,对世俗生活和民俗摄影之类的民间文化形态,显然有害无益,甚至起到摧残民间民俗传统的负面作用。

中国摄影界很缺乏相应的文化常识,常犯见树不见林、认时代、无视历史的毛病。世俗文化挺象民间艺术如农民画,一旦被有企划地介入,原生态的生动鲜活便被好意破坏,原始的民间自为性质便失落凋零。民间世俗事物,凡如此经主流文化过手,往往便要流为伪的替身或形式之壳。

4.传承民族文化案例 篇四

刘靖民分享:

刘志光,1980年生,2005年9月,他从英国获得双硕士学位回国,适逢祥光铜业建厂,在公司的头三年,刘志光熟悉了企业所处的环境,增加了与管理团队的磨合,也对公司各项业务操作较为熟练。2009年1月1 8日,刘志光接替吴继烈担任了公司总经理。

应该说,仅三年的历练,就从一个学生走上总经理的岗位,速度太快。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殷振生、吴继烈、鲁性祥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只是职业经理人,只是打工仔,他们不是企业的主人,否则,他们也不会把这样的一个现代化企业情愿交给一个学生娃娃,以至于造成“2008年以来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和常年巨额存货、现金流为负值”。

祥光铜业最可怕的事是库存太大、现金流危机,我们建议适当出售股权,减少公司负债。

至于传承,要争取两代人和现有高管团队共同坚持打拼至少5年。

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祥光铜业集团成立于2005年,由刘学景领导的凤祥集团与阳谷宏祥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创立。祥光铜业是仅次于江西铜业和铜陵有色的中国第三大炼铜企业,是继美国肯尼柯特公司之后的世界上第二家采用“双闪速炉”——闪速熔炼和闪速吹炼工艺的铜冶炼厂,也是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环保、节能、高效的现代化铜冶炼厂。集团目前注册资本31.68亿元,年可生产阴极铜40万吨、黄金2 0吨、白银600吨、硫酸及相关产品140万吨。

集团成立后,由创始人刘学景担任祥光集团董事长,职业经理人吴继烈任总经理。2009年,在吴继烈的强力推荐下,刘学景长子刘志光接替吴继烈,担任起公司总经理,成为整个集团规划发展的具体执行者。父子俩相互配合的方式是:刘学景运筹于帷幄之中,刘志光则担当“操盘手”。刘志光主要负责公司内部成本、管理等事项,刘景明则主要协调处理外部关系,比如和政府、银行的关系协调等。

一、接班背景:父辈的二次创业

祥光铜业的创始人——刘学景,1 9 5 1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是一位极具创业精神的著名企业家。1978年、1991年,他相继创建阳谷县植物油厂、阳谷畜牧实业公司,分别担任厂长、经理。在通过贸易掘取第一桶金后,他于1994年注册成立了山东凤祥集团,带动周边数十万农户脱贫致富。

在刘学景的领导下,凤祥集团以饲养肉鸡为突破口,闯出了一条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一个不足百人的小厂迅速发展成包括种禽繁育、饲料加工、禽肉熟制品、调味品、生物制品、植物油等产品的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与法国LDC公司合资,建立了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和IS09001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并与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国内首家对肉鸡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凤祥生物城,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目前,凤祥集团的主导产品已销往2 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6个省市,并成为肯德基、麦当劳筹国际快餐集团的主要鸡肉供应商之一。

进入2 1世纪后,在食品加工行业已经做到极致的凤祥集团走到了十字路口。刘学景敏锐地意识到,食品加工的利润率已经很低,行业转型已迫在眉睫,应该为企业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2004年年底,54岁的刘学景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开始了二次创业。2007年11月,仅仅历时两年多建设,祥光铜业就顺利产出了首批高纯阴极铜。

炼铜业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从肉鸡养殖到炼铜业,刘学景深知行业跨度之大。因此,他在祥光铜业建立之初就提出了专家管理的理念,从全国各地召集优秀管理者、职业经理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成为其人才战略。为了引进人才,刘学景常常奔波万里,亲自登门,有时“三顾茅庐”。他的求贤若渴、一片真情,感动了殷振生、吴继烈、鲁性祥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他们纷纷投身于项目建设。另外,他还专门成立了以鲁性祥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指导公司技术工艺。良好的管理团队为集团的日常管理及日后接班奠定了良好的基石出。

二、儿子的接班与管理

刘志光,1980年生,是刘学景的长子。1998年9月至20002年7月,他在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就读本科。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他分别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大学、剑桥大学攻读双硕士学位。祥光铜业成立之初,从英国剑桥大学财务专业留学归来的他主动要求进入公司,出任总经理助理一职,参与了项目规划、审批以及融资等一系列工作,但主要负责财务和融资。在公司的头三年,刘志光熟悉了企业所处的环境,增加了与管理团队的磨合,也对公司各项业务操作较为熟练。2009年1月1 8日,在祥光铜业2008年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刘志光接替吴继烈担任了公司总经理。

刚上任总经理不久,刘志光就将精力投放在内部管理上,开始了新的管理政策改革。几年来,刘志光主要采取了以下的管理措施:

第一,加强财务预算与管理。受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近三年的有色金属牛市终结。2008年中期以来,铜也开始遭遇全行业危机,价格暴跌,行情逆转。根据国内外形势,刘志光推行财务预算年。一方面,加强内部预算和管理,掌控每一个环节。每个岗位都设定财务预算,超出预算的,说明理由;另一方面,用心经营每个岗位,通过具体措施串联起来。每个岗位都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做得好的奖励,做得不好的督促改进。

第二,加强海外矿山并购与开发,降低生产成本。作为铜资源匮乏的国家,我国炼铜企业普遍面临原料供给难题。祥光铜业也不例外,无自有矿山,铜精矿全部依赖进口。为了保障原料供给,降低生产成本,在刘志光的领导下,集团近年来一直将控制上游铜矿作为主要战略目标之一。一方面,专门组建团队,进行海外矿山并购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收购部分股权以及预付款等贸易手段,进行矿山资源锁定。此外,集团母公司还成立了祥光矿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境外铜矿的投资开发。

第三,构建综合型铜业集团,谋求上市。接掌祥光铜业总经理仅仅是刘志光全面执掌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也是凤祥股份和祥光铜业两个核心公司筹划上市的操刀者。祥光铜业在刘志光的领导下,除了向上游扩张,其“贵金属产业链”正渐涉深水。未来5年,刘志光计划把祥光铜业打造成集铜矿山、铜冶炼、铜加工、多金属回收和废铜回收利用为一体的综合型铜业集团,奠定国内主板上市的基础。

三、未来的挑战

刘志光接班后,近年来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经营持续向好。然而,从长远来看,以下的问题可能会在未来对刘志光的传承效果提出挑战。

第一,如何打理政商关系,继承社会资本。政商关系在中国尤其重要,广泛的社会资本能够为家族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刘志光父亲刘学景多年的创业经历和社会交往积累了丰富的人际关系和政府网络资源,目前仍在协助儿子协调政商关系。刘志光虽然从国外名校毕业,但学的是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然而,刘学景目前已经62岁,随着年龄增长,精力和体力都在逐渐下降。另外,随着刘志光的接班,他也势必要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因此,如何在父亲在职时锻炼好自己处理关系的能力,继承社会资本,是刘志光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如何减少公司资产负债率,减少存货,保证现金流。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自2008年以来,公司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负债率偏高。另外,公司近年来,常年具有巨额存货,现金流也为负值。虽然公司处于产能扩充的成长时期,营运资金需求增加较大,但是过多的负债、较少的现金流也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运营风险。在刘志光任职期间,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祥光铜业传承总结

祥光铜业的接班属于常见的子承父业模式,接班企业属于父亲的二次创业企业,整个接班过程平稳顺畅,没有对企业产生大的负面冲击。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父辈创业精神的长期熏陶,榜样的以身垂范

集团创始人刘学景是山东著名的企业家,更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人。他极具有创业精神,二十几年来,始终一心扑在事业上。刘学景儿子刘志光在英国著名大学获得双硕士学位,他本可以留在条件优越的国外或者国内大城市,却受到父亲企业家精神的感染,毅然主动回到家乡,投身到祥光铜业的建设之中。

(二)注重人才,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

祥光铜业建立之初就提出了专家管理的概念,从全国各地召集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感动于刘学景的求贤若渴,集团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组建了优秀的管理团队。吃苦、勤奋、实干的管理团队是实现公司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保障。

(三)良好的教育水平,业务熟练,管理理念超前

刘学景虽然没有制定明确的接班计划和培养方案,让其主要负责财务和融资等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培养了他对公司和行业深刻的洞察和判断力,也让他熟悉

了公司业务。另外,刘志光曾在国外留学,自身教育水平较高,管理理念也比较超前,思路新颖,性格随和,这为其顺利接班奠定了坚实基础。

4。坚持自主创新,引领先进技术

5.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篇五

少九 王子昱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一个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她的历史、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前,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生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包罗万象,有古老迷人的汉字,有充满智慧的《论语》,《孟子》,《道德经》,有文学的四大名著,有数学的 《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将来也会持久深远地影响着下一代。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我就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七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亲的怀抱,看到奥运会赛场上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住。1

这泪花代表了我们对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感动,这力量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字——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现代的中国,除了国力强大今非昔比,国际形象良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也打动了世界。作为代表祖国未来的新一代,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之根,熔铸中华民族之魂,让伟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6.申报传承民族文化基地材料. 篇六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书法艺术

天津市河北区红星路小学

2010年9月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书法艺术

作为国粹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遗产中的瑰宝,积极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书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传承书法艺术,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造就书法氛围,我校自1983年建校至今历经三任校长,经历二十多个春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全校师生努力奋斗,学校以书法教学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卓有成效。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书法状元校,中央教科所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天津市硬笔书法协会教学实验基地。

一、学校领导重视,抓好师生写字活动,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二十余年间,始终坚持抓好学生的写字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有一定书法功底和造诣的教师及学生队伍。

我校的写字教学是首任校长陆秀敏同志自1984年开始主抓,历经三任校长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回忆当年开展书法教学的初衷,主要是因为当时刚刚建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总体素质亟待提高。从具有共性的基本素质之一——书法能力抓起,通过写字练习,培养良好习惯,陶冶性情,增强文化底蕴。

刚刚起步的书法教学,是利用每天下午1:30——1:45,15分钟时间全校师生共同练习写字。教师在办公室里认真练字,学生在教室里听着古典音乐由语文教师辅导着练字,书法教师到各教室巡视、辅导,因而保证了书法特色工作能经常性地持久开展起来。学生们的字越写越规范,越练越俊秀,教师们也是越发的喜爱书法这门艺术,可 2 以说达到了勤于练笔,爱不释手,提笔即练的境界。1996年首任校长陆秀敏同志历经十年创业,成功地举办了全国书法研讨会,并出版了由启功先生题写的《红星路小学师生书法集锦》一书。书法教学逐渐形成了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我校被天津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命名为书法状元校,是中央教科所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天津市硬笔书法协会教学实验基地。

二、传承书法特色,注重校本教研和培训,培养学生特长 河北区教育局领导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自95年以来将书法列入培养学生四项能力之一,小学科十年如一日主抓全区小学书法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举办了十年书法成果展。2003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在我区全面铺开,我们迎着课改的脚步,再度审视我校的书法教学。随着我校书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校本教材也需要随时代的发展加以改进。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调整、丰富了书法教学内容。

1.开设校本课程,加强校本教材研发。

我校首先将书法课确立为校本课程,成立了学校书法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组织参与者阅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钻研小学语文教材(1—12册),了解小学阶段要认识的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形成书法校本教材编写意见修订稿。

此册教材内容编写分为初、中、高级。每级为16课时。初级采用以前的思路,以规范为主;中级以临小楷贴为提高;高级学习行书,培养学生的特长。2004年春季进行编写、校对、制版、印刷,2004年 3 秋季开始使用。2006年10月在河北区首届校本课程研讨会上,我校徐莉老师代表学校做书法展示课,学校并作大会发言。

2.抓好校本培训,注重科研引路。(1)校本培训制度化

我校书法校本培训由学校副校长牵头,成立了书法领导小组,组建了书法骨干教师教研中心组,建立了书法教研例会制:利用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书法教研,广泛研究学校书法的发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和教法,统一规范授课内容,总结教学经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书法工作,在写字教学的管理上做到了“四落实”:即计划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时间落实;做到了“三有”:有约束机制、有监督检查机制、有奖励机制。

(2)校本培训层次化

在书法校本培训中,我校分为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两个层面。

利用每周一的书法校本培训时间,开展了:由专、兼职书法教师面向书法骨干教师系列培训活动,从硬笔书法的八种笔画开始,讲到偏旁部首、间架结构。讲课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学习者,他在给其他教师讲课时,要提取自身精华,与其他教师切磋技艺,同样,在听取其他教师讲课时,又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专、兼职书法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上好书法课外,还要定额、定向培养书法特长生,同时,还要承担培训全体教师的任务,重点培训、提高教师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技能、章法。

为保持书法特色确保全区领先位臵,学校十分注重加强对教师的书法培训,每周全体会的时间,分别由专兼职书法教师在硬笔书法上 进行全员培训,要求每人写一手规范的汉字,在此基础上为每位教职员工配备了一块小黑板,进行粉笔字的培训,强化教师写好两笔字,全体教职工每月上交“3+1”书法作业(即三篇钢笔字和一块板书),使之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

(3)校本培训开放化

本着教育创新的理念,我校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整合校、区、市级教育专家、教师力量,做好校本培训的开发、延展。我们聘请天津市硬笔书协常务副主席况兆鸿先生为我校书法艺术顾问,开展了“书法沙龙”活动,吸纳学校爱好书法的教师参加沙龙活动,扩大书法教师队伍。历经数月时间,况主席义务为师生进行讲座和辅导,使得“千人一面”的书法格局逐步朝着“多人一面”或“一人一面”改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学生终身写好字奠定基础。“书法沙龙”活动,推动了学校书法工作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三、发展办学特色,打造书法品牌,创建优质教育

近年来,我们在巩固原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发展了学校书法教育的内涵,学校多次举办了师生个人书法展;每年举办一次书法节活动,进行师生书法作品大赛;每学期各班制作一块精美的书法展牌,创建了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为创建优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1. 首创成立书法分会

2004年我校紧紧依靠天津市硬笔书法协会,得到支持,成立了“天津市硬笔书协红星路小学书法分会”,这是天津市的首创,全校精选出150名书法小尖子作为首批会员。

2.开展书法夏、冬令营活动,使学生受益终生

2004年6月至今校书协先后开展了“书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聘请专家为书法小会员进行软笔、硬笔、粉笔、篆刻讲座和辅导,还组织会员参观各种书法展,到蓟县参观黄崖关碑林,到我区阳光广场学习“地书”,与“地书”名家进行PK比武。

3. 率先在全国开设地书课程

2006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开设了以大地为纸、水为墨的“地书”课程,全校师生人手一支地书笔,在宽阔的操场上挥毫泼墨,体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韵味。此活动的开展,曾先后被《天津日报》、《今晚报》、《城市快报》、《每日新报》和天津电视台等媒体予以报道。现在我校的书法特色真是百花齐放,铅笔、钢笔、粉笔、毛笔、地书五朵灿烂之花竞相开放。

4.聘请庞中华为学校书法艺术顾问

书法工作要发展,就要有专家的指导,我们经常邀请书法名家到校开展笔会进行交流。2007年我主持召开了“传承书法活动二十年成果展示”活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先生亲自莅会,对学校工作给予首肯,欣然题词:“红星闪闪放光辉”!学校聘请庞中华为学校书法艺术顾问,学校开展书法工作情况发表在中国硬笔书法艺术网上。

5.荣获“天津市汉文化推广基地”称号

因为我们对中华语言文字的出色工作,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和汉文化推广中心授予学校“汉文化推广基地”称号,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此项荣誉在全市仅有九个单位获得。

6.京津沪渝四市区教育论坛展风采

由于我校书法特色明显,河北区教育局的选派我们承担了2007年京津沪渝四市区教育论坛的展示任务,与会代表对学校师生硬笔及地书的展示给予首肯,对学校师生书法集《书法飘香》给予高度评价,此次专题展示更激发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

四、延展书法工作渠道,不断开拓创新,永固办学特色

我校的书法教学工作能持续二十余年来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营造的书法氛围,得益于广大师生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得益于我们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今后我们将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拓展书法工作渠道,通过丰富多样的书法教育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提高书法兴趣,增强书法意识,提高书写水平,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拟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

1.加强书法工作与推广汉文化古诗词诵读的有机结合

古人云:“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在小学生中加强朗读训练,特别是推广汉文化古诗词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古诗词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理解,书写古诗词,诵读古诗词,二者有机的结合,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对丰富和发展办学特色,弘扬民主文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强书法校本课程与教学整合课题的实践和探索

落实新课程计划,以写字教学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将确立以“书法校本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课题,成立中心教研组,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子课题,加强理研究和实践,助推办学特色向纵深发展。3.以书法为龙头,搜集整理,建立书法校史基地

书法工作伴随着学校的成立至今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经历几任领导的耕耘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回首往昔,红星路小学在各级领导的扶植关注下,办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学校声誉也由此不断提高,书法特色作为学校一笔宝贵的财富,应不断的发扬光大,永留史册。为此,学校将组织人力搜集整理自建校初期至今的开展书法工作的史实资料,建立书法校史基地,作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永固学校书法办学特色。

五、开展书法教育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我校的写字教学工作能持续二十余年来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营造的书法氛围,得益于广大师生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得益于我们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我们认为:

学习书法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提高文化素养,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书法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书法作为艺术品,所书内容大都是格言警句、诗词联语佳句,一般思想性都很强,对书写者能有启迪良知,培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的潜能。

学习书法能够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唐代孙过庭说,临摹字帖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长时间的练习,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可以逐步养成耐心细致,自觉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益于意志品质的锻炼,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文化课的学习。

学习书法能够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学习书法无论临摹还是创作,书写者必须集中精力,排除杂念,屏气凝神、心追手摹。这样一 个过程,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既动中取静,又静中有动,无论思维还是四肢运动都会有调理气血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

7.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学 篇七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

舞蹈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舞蹈艺术的传承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和团结性的增强。首先, 应做好相应的继承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各种文化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并且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 在不断变化的舞蹈新现象面前, 应充分坚持舞蹈文化的传统原则, 保护其特色和习俗, 实现其文化价值的体现。如舞蹈《海石花》中, 就是通过在原生态的舞蹈风格上加入一些特色元素, 同时还保持了其本质特性, 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京族舞蹈,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反映了京族人民淳朴执著的民族特点, 很好地继承与发扬了本土民族文化。其次, 应有效做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工作, 舞蹈艺术本身具有传承和文化特质的双重特点, 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应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民族舞蹈文化的变化, 实现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再次, 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审美观、风格等。如朝鲜族女子独舞《扇骨》, 其中发展出的“闲良舞”等属于时代的词汇, 既继承了朝鲜族的原始生活, 同时也促进了朝鲜族舞蹈的发展和创新, 并且也有效延伸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促进了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且从本质上分析民族舞蹈传承, 可以发现包括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文化的本体、传播及发展组成统一的整体, 相互影响。舞蹈是由人类以及各种群体创造的, 能够体现出自身文化特点和价值, 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 通过分析民族舞蹈文化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 体会到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谛。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民族舞蹈文化丰富多彩, 因此重视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能够有效促进宝贵精神文化资源的保留。

二、民族舞蹈文化教学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超越传统、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扬。首先在教学中应树立起多元文化观, 从多样化的舞蹈中把握舞蹈的规律。文化具有双重性, 一是属于物质、精神、心理等范围, 二是精神文化的创造和成果等, 并且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 多元文化和舞蹈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 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形成多元的特征。人们在社会中能够通过一个民族的舞蹈来体验该民族的文化, 舞蹈的动作性充分体现着舞蹈文化的基本特点, 动作性服务于文化性, 并且体现了其文化性的价值和内涵, 并且舞蹈的传承需要依靠舞蹈文化,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需要通过舞史来把握教学重点, 如可以具体研究中国民族审美观念以及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 并从一些舞蹈动作特征等出发, 体会到更多的文化意蕴,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更加完善的认知体系, 也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舞蹈动作。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概述,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知识、发展状况、形式内容和美学特征等, 帮助学生形成对民族舞蹈的全方面认识。

同时深入实地调查, 掌握原始的资料, 体会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存在特征, 从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结构等多方面来探究民族舞蹈形成的内因, 充分感受舞蹈的生命力, 同时加强与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分析民间舞蹈的文化现象。此外, 要敢于博采众长, 吸收各种现代文化, 促进民族舞蹈教育的发展, 同时在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发散思维、即兴创作的方式来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即兴创作一般指的是通过自编自演、随即起舞的形式来展示的内心情感, 这种即兴创作通常变现为群众性的活动, 人们通过在舞蹈中相互学习、共同创新和提炼, 从而获得更加规范统一的民间舞蹈。在实行发散思维、即兴创作的教学中, 需要结合实践性和主动性, 并且要结合相应的现代观念和创新思维等, 以获得更加充分的审美体验和知识, 通过创新和探索,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创新, 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创作中。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应以人为本, 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双向的交流, 营造出更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中应选择一些风格突出、特点鲜明的音乐, 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创作兴趣, 启发其学习思维, 使其能够更好地进入即兴的状态中, 从而进行学习的创新。

总之, 民族舞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 应充分做好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工作, 并且应结合时代的特征, 充分完善民族舞蹈文化教学, 使其能够得到真正地传承。

参考文献

[1]岳成瑶.浅谈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J].读写算, 2014, (40) :65-66.

8.传承民族文化 创设特色学校 篇八

一、立足书法教育,开辟特色之路

民族文化即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基于这些朴素而深刻的认识,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工作实践,我们从中深刻感悟到:教育的任务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训练学生学会汉字、写好汉字并能正确的运用汉字,继而形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文化特征,以便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各自的贡献。

“立足书法教育,开辟特色之路”办学理念的正式确立,拉开了“创办特色学校”的帷幕。自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就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书法训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和学生,使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在学校得以传承,从而使民族文化的积淀得以丰厚,并从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师生的习字方法,形成了“以字怡人,以字益智,以字健身,以字促学,以字育人”的特色。

二、实施书法教育,铺就特色之路

我校书法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1989年)以胡昕老师为代表,部分教师自发参加的书法练习。这一阶段教师练习书法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受书法爱好者胡昕老师的影响。

第二阶段(1990年-1992年)伴随着第一轮中小学教师以“练外功”为内容的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全校教师开展了“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练习活动。活动中,我们把教师练习的成果及时张贴上墙,评分划等,并总结出:“身先士卒带头练;舍得投入保证练;放下架子从头练;理论指导科学练;机制约束监督练;你追我赶全员练;齐头并进全面练;工教结合师生练”的习字经验。教师的兴趣高涨,练功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夫妻练、父子练、母子练、师徒练、白天练、夜晚练、上班练、假期练的可喜局面。即使这样,大家对练字的认识还很肤浅,一是觉得当教师应该写一手好字,有必要坚持练;二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三是有写字特长的胡昕老师这个先决条件。目的虽然简单,但目标非常明确而坚定——必须在第一轮继续教育中把字练好,不能走过程。

第三阶段(1993年-1998年)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深入的前提下,这一阶段教师的“三字”练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感兴趣转变成爱好;由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转变成写好字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因而,全校呈现出积极的、有目的的练习书法并把书法优势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强劲势头。于是,学校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于1993年秋在教育科研部门正式确立了《以写字训练为突破口,发展学生书法特长,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实验课题。科研课题的确立,标志着学校的书法教育步入了科学的轨道。于是,我们开始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的指导教师练习书法的同时,在学生中也开展了书法训练,并根据教师指导写字的能力、班级的写字基础,把全校的班级分成窗口班、提高班和普通班,开办了书法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评选、竞赛、现场表演、参观等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板报、长廊、对联、社会各种宣传标语的书写活动等;用评比、打分、晋级等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发掘教师和学生内在的书法潜能。各项活动的开展,渲染和营造了浓厚的书法氛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了每位师生的书法艺术水平。在实践中,全校师生真正体验到了书法在生活中应用的成功喜悦。在这样的背景下,师生共同练习书法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在持之以恒的书法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写好字,而且还磨练了意志,锤炼了品质。也正是由于全体教师拥有了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高尚的品质,才使得几十年探索、追求、拼搏、创造的常山镇中心小学凝成了一种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校风,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学校的宝贵财富。

三、贯穿书法教育,拓宽特色之路

创办特色学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9年-2000年,教师练字出现了高原现象,只见练字,不见进步,练字真的过时了吗?师生的写字水平真的很高了吗?为什么这段时间教师的写字水平长进不大?我们搞实验,搞课题为了什么?我们的长处和优势在哪里?围绕这些问题,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基于富乡裕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校师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大讨论。

通过讨论,使广大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十几年的写字功夫和十几年积淀的写字理论是我校的长处。面对眼前的一切,我们必须扬长避短。搞课题的目的不是比个数,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成功一个放下一个,再搞下一个。而是成功后应如何深化和推广课题成果。至于写字那就更没有落后,只要中华民族存在,汉字就得有人去写,去练、去研究。因为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至于写字水平一时间进步不大,一方面在心理学上叫高原现象,坚持住,过了这个时期就会有大的进步;二是因为要想真正把字写好,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

共识又一次形成。我们的优势不仅不能丢,而且要坚持不懈的巩固、发展和完善特色学校的成果,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依据这样的认识,2000年春,我们再次确定了办学的主攻方向:申請立项了《写好字,读好书,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实验课题。这个课题作为《以写字训练为突破口,发展学生书法特长,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课题的深化,从内容和方法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继续在师生中开展写字基本功训练,这时的练字已不是“机制约束”,而是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我们确立了把写字训练融入常规教学的书法教育思路,既把写字和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写字和教案书写、批改结合起来,把写字和学生学习全过程结合起来。

在写字基础上,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大规模的读书活动。读书是写字的外延,只有多读书,才能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高品位,只有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人才能把字写得更好,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对“读好书”有五种理解:读思想健康的书,读经典名篇;读熟读透,读得熟烂于胸;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以致用,读后进行交流汇报。在读书活动中,教师应当率先垂范,带头读书。

在全面要求、大面积读背的基础上,2005年我们又在新一年的一个班级中开设了“写好字,读好书,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课改实验班,语文学科主要采用以读、背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材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读书与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阅读和积累的数量与质量,这一点大家都认同。可阅读的时间哪里来?兴趣怎么样培养?习惯又怎样形成?阅读与积累的内容怎样确定?这都是我们要重点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读背的时间问题。我们将课文分为精讲篇目和泛读篇目。凡是精讲的课文,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并要求在精讲的过程中落实基础知识,掌握精彩词句,教给读书方法,学习赏析课文。每册语文教材大约选6-8篇为精讲篇目,每篇用3-4课时完成。而泛读篇目则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出一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讨论一下即可,每篇文章一课时完成。这样,一册教材大约用6-8周时间便可完成,余下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大量的读书和背诵了。

第二,研究怎样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内容上选择字大、带拼音、有插图、有故事情节的儿童版图书。在读书要求上,我们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等孩子真正将书读起来再逐渐提出要求。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给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为了便于学生交流,都是在同一时间读同一本书,教师平时也可和孩子边读边聊,同时开展读书比赛、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都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为了使孩子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除了晨读、午读、睡前读外,我们还提倡师生读、亲子读。有老师和家长的陪读,不仅激发了孩子的读书兴趣,还逐渐养成了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关于读背的内容,我们认为应该以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诗歌、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传记为主。因为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是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窗口,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和创新。只有诵读经典名篇,才能打好人生的底色。

我们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大量背诵积累。我们的背诵要求是要烂熟于胸,融于孩子的血液、灵魂、思想、语言。只有这样,文章的行文立意、篇章结构、辞彩章句才能真正装在肚子里,用时才能信手拈来,不假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清楚。

通过三年的实验,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明显高于平行班级的学生,语文课上回答问题引经据典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学生习作语句通顺,善于修辞,自觉的将读书积累引入文章之中,内容丰富,字数明显多于平行班级的学生。三年一期期末测试,实验班学生习作优秀率100%,习作平均分比平行班级高3.5分。所有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背诵习惯,并且学生的记忆力明显增强。

四、光大书法教育,深化特色之路

在强化创办特色学校理论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广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成为办学特色中一道丰富的营养大餐。

在文化环境创设上,我们借助学校的优势项目打造学校外显的校园文化。我们在楼内大厅厨窗里、楼梯正面墙壁上、走廊的厨窗内,以介绍学校、展示学校辉煌成绩,反映学校今后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弟子规》、《师说》、《劝学》等名篇为内容;以古代名人和学校师生风采为主线;用师生的书法作品和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展示教育内容;所有的学习之道、做人之理皆在其中。环视四周,古代名人佳作和现代诗词交相辉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浓厚的育人氛围饱览无余,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学校校园真正成为儿童席字、读书、成长的乐园。

在校园美化绿化方面,我们注意每一个细节,让一草一木说话,一砖一石传情。农艺园、花园、小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德育方面,我们坚持狠抓一个“全”字,突出一个“细”字,贯穿一个“孝”字。

长期的写字训练,独特的优势项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届又一屆学生,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特色是方向、是形象、是生命、是灵魂。特色因学校而生成,学校也因特色而传播的更久远。《江城日报》、《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多次介绍过我校的特色之路。

十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先后为上级学校输送了16名骨干教师。他们有的成为省级骨干、省级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了吉林市青年拔尖人才,还有的因为有特殊贡献享受省政府的津帖。胡昕老师于2000年调入桦甸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并安排具体负责全市中小学的“双写”(写字、写文)工作。为推动桦甸域内的中小学生写字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文化积累,30多名任课教师各具特色,成为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先后有多人次在县市级大型教研活动中出课。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狠抓校本培训,在全面推进课改实验的同时,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坚持集体备课,打破常规要求。规定每学期语文写8节详案,数学写6节详案,每周写一篇反思性教学案例。我们认为,写三年教案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而写三年教学案例或可能成为教育专家。近年来,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30多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在特色旗帜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要说经验,我们的校训就是凝练的概括:“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执着的追求”。

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创办特色学校的事实充分表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和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建立起具体的概念和深厚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国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书法艺术教育的开展,书法特色学校的创办,对学校特有的治学风格和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书法特色学校的创办中,我们把办学理念物化为学校的环境文化,这样既诠释了办学思想,又使学校的环境建设有了重心。走进校园,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风格扑面而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能够切身感受到一种潜在的精神动力,使人倍受鼓舞。我们以书法文化为核心,统一引领校园文化,历经逐年建设,已精心打造出了一个书墨飘香的文化校园。

上一篇:中学英语学习计划怎么制定下一篇:资产转让合同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