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2024-09-24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11篇)

1.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篇一

倒数课件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倒数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和0倒数的问题。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考你一个语文知识,怎么样?(出示“杏”和“呆”)看到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上下两部分调换了位置,变成了另一个字

师:对了,把其中任一个字上下两部分倒过来,就变成了另一个字,这个现象很有趣很奇妙吧!

师小结:这种奇妙有趣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语文中,其实在数学中也存在着,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揭秘这种现象,好吧?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题例1(出示例题课件)

师:那么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与发现的规律你能说出什么叫倒数吗?

你认为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你是如何理解“互为”的?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课前我们聊得话题,老师和你互相成为了好朋友,就是说“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我们俩是双方面的`。

(二)教学例题2:

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你能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吗?那好,请完成这道题。

出示课件,请看这里,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提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这么快就找出了这三组数的倒数?(同桌互相说说看)(找几名学生汇报)

师提问:再次出示连线题的课件,本题中的还有哪些数据没有找到倒数?它们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又是多少呢?同桌讨论说说你的发现。

课件展示问题:

发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师提问:(1)为什么1的倒数是1?

生答:(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为什么0没有倒数?

生答:(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而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三)探讨带分数、小数的倒数的求法

发现1:带分数的倒数都(小于)本身;

发现2:比1 小的小数的倒数都(大于)本身,并且都(大于)1。

发现3:比1 大的小数的倒数都(小于)本身,并且都(小于)1。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练习六的题,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我们一起回顾总结出来好吗?

五、课堂总评价

对学生整节课的表现评价。

2.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篇二

1.应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始学习科学, 学生多有神秘感, 或认为深奥莫测, 或认为高不可攀。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使他们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 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 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往往在这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植物转基因技术”时, 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高速公路两旁发光的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兴趣, 再给学生讲解这是将某种发光基因移植到植物的基因中, 从而使植物发光, 这就是植物转基因技术, 所以我们可以不用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 种上发光植物就行了。这样, 激发学生求知欲, 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带来极大乐趣。

2.应用多媒体课件压缩自然空间呈现全貌

《科学》这门学科涉及许多宏观世界的知识 , 许多现象受到时空的限制, 无法看清全貌,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压缩空间, 使其面貌及运动规律全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例如:教学《雾和云》这一课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结成许多小水珠或小冰晶, 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中;在低空的是雾, 在高空的是云。由于现象在空中, 学生无法看清过程, 就可用电脑设计好空气分子、冷气、小水珠、小冰晶、雾、云等, 用动画展示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重点知识。

3.应用多媒体课件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

在《科学》学科中, 有些现象在内部运动, 学生无法看清, 很难理解, 可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例如:教学《叶的光合作用》这一课时, 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 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 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可以先用电脑设计好能发光的太阳、叶绿体“食品”加工厂 (包括输入水分、二氧化碳的管道, 输出养料、氧气的设备) 、水分、二氧化碳、养料、氧气等, 用动画展示叶的光合作用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在好奇中理解知识的奥妙。

4.应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

在《科学》教学中, 有的实验只能展示表面现象, 学生感觉抽象。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时, 拿一只瓶子, 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 把水倒进漏斗, 水不能流进瓶子;把瓶塞松一松, 水流进了瓶子。如果做实验, 学生可以看到现象。松瓶塞的时候, 学生并没有看见空气跑出来, 还是感觉抽象。多媒体电脑课件就能弥补这一不足, 用电脑设计空气分子, 当松瓶塞的时候, 空气分子跑出, 水流进瓶子,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5.应用多媒体课件延长或缩短时间展现全过程或细节

在《科学》课中, 有些运动过程短暂而迅速, 无法让学生看清晰, 就可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延长运动时间, 拉大各动作之间的间隙。如讲到青蛙跳跃时前后腿的运动过程, 先是后腿蹬, 紧接着前腿跳起来, 最后前腿先着地, 后腿紧跟着着地。如果用录像片段, 运动过程一晃而过, 学生无法看清楚, 可用电脑设计青蛙的几个运动动作, 拉大每一跳跃动作之间的间隙, 使整个运动过程时间延长, 使学生对各细节清楚明白。

还有一些不适合课堂展示的缓慢变化现象, 可用多媒体电脑课件缩短时间以展示全过程。例如:教学《发霉》这一课时, 食物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但需要几天时间。学生无法了解它缓慢变化的全过程, 用电脑课件缩短时间并用动画展示发霉的全过程, 让学生一目了然。

6.应用多媒体课件弥补实验中的空白

在《科学》实验中, 常因缺少一些贵重仪器及实验操作步骤很复杂而造成实验空白, 可用多媒体课件弥补实验中的这些空白。例如:教学《大气压力》这一课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时, 把两个大的空心铜半球合在一起, 抽掉球内的空气, 两个铜半球就紧紧贴在一起了, 用16匹马分向两边拉, 才把这两个铜半球拉开。铜半球和抽空气是贵重仪器, 16匹马也不好找, 无法完成这个实验。就可用电脑设计出两个大的空心铜半球、抽空气的机器、16匹马, 用动画形式将铜半球拉开, 让学生心服口服。

3.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篇三

关键词:科学探究学习;模拟型课件;设计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8-0065-03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学习的环境包括真实环境和模拟环境。科学探究应该充分利用真实环境,然而真实环境中许多因素限制了科学探究的开展,因此有必要使用模拟型课件来创设良好的、适合自主探究的环境。

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的设计因素主要包括两类:模拟的真实度和课件的结构。模拟的真实度影响课件的实用性,模拟既要恰当地替代真实环境,又要使学生愿意投入学习;课件的结构决定课件的有效性,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学习迁移。笔者和团队伙伴设计的小学科学探究系列模拟型课件曾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获奖,并应用在教学中。本文以小学六年级《血液循环》课件为例,分析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的设计因素。

二、模拟的真实度

模拟不仅是简化处理真实事物,还要在事物本身的简化模型上加载学生控制因素和学习指导,成为增强的可控的真实。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通过整体把握关键要素,在屏幕上呈现比真实事物更简约、更利于理解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呈现出来的内容,进行多次探究,逐渐发现被隐藏的原理。在模拟的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应的内容,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模拟课件设计中,主要考虑模型的真实度、呈现真实度和学习者行为真实度。

1.模型的真实度

模型的真实度对于科学探究模拟是最重要的,模型中变量的数量、变量的精确性,重新计算时的时间增量是它的三个要素。

在课件中,变量能够被观察和操纵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同时操纵的变量过多,容易混淆和疲劳,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但是科学现象通常又有多种变化因素,如果模型变量过于少,就不能如实反映科学的现象,也使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下降。学生使用模拟型课件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多次迭代循环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一般不把时间作为一个变量,不对时间进行控制。

例如,在图1所示《血液循环》模拟型课件中,没有把时间作为变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只设置了一个可控变量,即血液取样点。学生可以通过将注射器拖动到图上不同的圆圈处来改变变量的值,也就是采取到不同的血液样本并观察其成分,相当于是抽取了身体不同部位的血液来进行观察。学生可以多次重复这样的操作来发现血液循环的规律,学会探究的方法。

变量的精确性和变量本身数据的真实性与设定的变量的增量大小有关。如果变量本身的数据不够精确,那么就偏离了真实情境,学生利用这样的模拟型课件进行探究学习就失去了本来意义。其次,理想设置是变量能以无限小的增量变化,使学生可以设定任意的变量值,来观察相应结果。在连续的模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模拟操作得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但由于开发技术的限制,无法实现连续的模型,那么也可按照变式原理,帮助学生从一些特例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例如图1,不同位置的小圆圈即代表不同的变量值,在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设置多样化的变量值,使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对模型的理解,自主得出一般规律。也就是在整个人体血液循环图的各处尽可能多、尽可能全面地设置,共25个小圆圈,这些取样点基本覆盖到了每一个器官。在一些血液循环过程中比较关键的器官处放置了更多的取样点,如心脏的地方,分别在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和右心房的地方设置取样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血液成分在心脏部位发生的变化。

2.呈现的真实度

模拟呈现的真实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兴趣需要来设定。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既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图像接近真实,又要科学地呈现运动变化过程,例如,如何表现未知变量、哪些变量可以操纵、哪些变量不可以操纵、关于时间的快慢如何来呈现等等,还要结合精确的数据。

同时,呈现的真实度也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要根据模拟的性质及学生操作的便利性,来选择和合理使用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颜色等信息呈现元素,使模拟的呈现效果对学生有吸引力。

例如图2,在《血液循环》模拟中,用注射器来模拟采集血液,这样的模拟呈现方式接近真实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红色和蓝色的小球分别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并用人体血液循环图上的流动及颜色变化情况来模拟血液循环的整个路线及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变化,形象又直观。使用文字和百分比数据来表示血液样本中的成份及含量,用动态图示来表现被观察的血液的微观结构,其中不同形状的图形代表不同的血液成份,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血糖和尿素。

3.学习者行为真实度

科学探究模拟中,学习者行为的真实度表现在行为方式(键入、点击、拖动等)和行为的类型(选择、生成、控制等)这两方面。

其中行为方式主要是指输入方式。模拟型课件采用常见的鼠标键盘输入方式,这样设计是综合考虑了教学目标、学习动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学校可能的技术条件,尽可能地使模型中呈现的行为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对于前面提到过的呈现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相应的学生行为,其中包括选择、操纵、反应、收集信息等等。各类的行为都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实现。

在《血液循环》模拟型课件中,使用点击拖动的行为方式,点击鼠标,将注射器拖动到取样点模拟抽取血液。这并不仅仅是追求形似,而是详细考虑了学生能否理解和接受设定这样的行为方式以后的设计选择。

行为的类型主要是选择和生成,鼠标的点击拖动,选择了相应的小圆圈,也就是通过这样的行为得到了不同的变量值,最后生成了不同的数据和动画。

三、 课件的结构

科学探究学习本质上是指导的发现学习,是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发现和证实科学规律。

《血液循环》采用了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是通过课件的结构体现出来的。课件主要分为导入语、动手做和考考你三部分,这三个部分相应于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形成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取得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并且提示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改变变量,观察并记录结果,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1. 《导入语》部分

导入语部分主要有三个作用:阐明教学目标,给出使用说明,创设探究学习的开始情节。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探究学习模拟型课件不如对指导、练习类型的课件熟悉,所以要重视在导入语部分强调学习目标。模拟的过程形象性和动态性过强,学生容易沉迷于模拟活动中有趣的部分,只注意鼠标点击以后的现象,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兴奋之后,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要结合模拟的特点在导入部分进行教学目标的描述。如《血液循环》探究模拟型课件在导入语部分以问题引出了教学目标,如图3所示。

在模拟中,学生参与的活动更为复杂,因而清晰的解释说明显得更为重要。模拟中要说明一些特殊装置的使用方法,并在说明中包含必要的练习,如《血液循环》模拟型课件在导入语部分给出了一部分使用说明,使学生更为了解课件如何使用,节省熟悉课件使用方法的时间。

除了教学目标和使用说明外,需要创设探究学习的开始情节,开始情节就是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开始情节包括模拟的背景、吸引学生注意的可操纵的对象、学生参与的活动步骤、学生面对的情境等。如《血液循环》探究模拟型课件的导入语部分,见图4。

2. 《动手做》部分

这部分是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的主体,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探究活动都集中在这个部分。课件的界面呈现人体的血液循环图,这是一个模拟的简化模型。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显示标签,显示人体血液循环图相应器官的名称,如头、肾脏等等。课件用红色和蓝色小球分别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血液,学生可以选择观察血液循环流动的情况,以及血液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设想,用鼠标拖动注射器模拟真实场景中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同时在右面的显示框里观察到血液的各个成分以及其含量,还有细胞的微观结构图。

3.《考考你》部分

《考考你》不是通常的练习题。科学探究模拟课件不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考考你》这一环节,来让学生验证自己探究的发现。检测问题要结合模拟操作的方法和过程,检测题的答案要通过模拟操作核对。题型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梯度,从易到难。《考考你》的题型主要有两类,分别是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相对比较简单,简答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选择题放在前面,简答题置于后面。此外,在选择题的设置上,也是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给学生留有余地,逐步加深,而不是一步到位。在这部分要有与学生的交互,每一个选择题都有两次答题机会,第一次回答错误给予答错提示并且可以再次作答,第二次答对则给出解释并继续下一题,答错则给出正确答案及提示。

四、 结束语

由于真实情境的多变性和不易控制性,有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很难在现实的环境中展开。探究模拟型课件着眼于设计结构良好的、内容符合真实情境的课件,旨在通过课件的使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有效地引导探究活动,以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于教学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军征.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0-85.

[2]张军征.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3-85.

[3]张军征,樊文芳.科学探究模拟课件的真实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3):49-52.

[4]张军征,樊文芳.支持科学课程探究学习的实验模拟的交互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41-44.

[5]张军征,樊文芳.模拟课件促进科学课程探究学习的作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8(2):34-39.

4.小学科学凸透镜课件 篇四

过程实录

1、故事导入。

师:以前,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

旅行家们在狂风把帐蓬架了起来,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

意外的问题来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怎么办?他们的处境十分困难,大家面临着受冻,挨饿,甚至丧命的危险。

正在这时,一个叫克劳波尼的物理学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和伙伴们用刀子割下一大块冰,又把这块冰削成中间厚周围薄的饼状物,并用手把表面磨光。博士把易燃的物品放到这个大冰块下,调节冰块和之间太阳的距离,几分钟后,易燃物品着了起来,用冰取火成功了!伙伴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这些旅行家们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吗?

(利用的是放大镜聚光的作用。)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放大镜。

2、活动一:初步认识放大镜。

师:你都见过什么样的放大镜?

师:你们都在哪里见过放大镜?

(1:照相机的镜头。生2:爷爷奶奶的老花镜。生3:望远镜的镜片……)

师: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大家从材料袋中取出放大镜,在小组内轮流观察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发现

(都是中间厚边缘薄。)

师:大家说对了,科学家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给像放大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起名叫凸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板书课题:凸透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凸透镜,你看它有什么特点?(手持式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实验观察时,就用这种凸透镜。

3、活动二: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师:我们认识了凸透镜,你想玩玩吗?下面小组四人玩玩,看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可以到室外做聚光的实验。)

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让大家分享你们组的发现(放大)。

板书:放大。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聚光)

板书:聚光。

师:大家想一想凸透镜在聚光时温度怎么样?

师:老师要提醒大家千万不拿着凸透镜看太阳,大家知道原因吗?

(防止烤伤眼睛)

师:刚才在玩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了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可以聚光,那同学们还想再玩玩凸透镜吗?

师:你能让蜡烛火焰的像呈现在纸屏上吗?

师:在实验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开始实验。

4、活动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师:大家刚才做实验的时候非常投入,哪个小组愿意到讲台前展示一下你们的做法。

师:你们能给大家解说一下吗?

(1)将蜡烛和纸屏固定在桌子的两端。

(2)凸透镜放在蜡烛和纸屏中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烛焰、凸透镜、纸屏在同一高度。

(3)左右慢慢移动凸透镜,直到纸屏上出现清晰的倒立的像。

师:凸透镜蜡烛纸屏不在一条直线上,行不行?

师:谁能语言来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w w W.xx JX sj. cn

(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形成倒立的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形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师:大家想一想,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板书:成像

5、小结:

师: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要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师:老师想问一下,大家知道了凸透镜的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师:好,总之大家学了凸透镜的知识,不能满足于学会了知识,还要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6、评价:这节课你想表扬谁,你觉得谁的发现最多?

5.小学自然科学课件电灯 篇五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

2、能自主动手操作探索灯泡发亮的方法。

3、初步感知金属能导电的特性。(重点)

活动准备:

1、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小兔子情景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铁丝、电池、小灯泡、记录纸、水彩笔、裸漏的电线。

活动难点:

自主探索用电线等物体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片,谈话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的一位好朋友小兔子,它呀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里就黑乎乎的,怎么回事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安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小结:要想让黑黑的屋子里亮起来,需要安装电灯。安装电灯需要有电线、灯泡,还要有电源,比如:电池。这些就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了。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你的灯泡亮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关注能力弱得幼儿完成操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师:好了,孩子们,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完成实验了,通过实验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请举手。(观察幼儿完成情况)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成功了,孩子们表现非常棒!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出示灯泡与单节电池的连接图示)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凸起的`一头也就是电池的正极,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也就是电池的负极,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鼓励幼儿探索实验并记录。

1、设置问题情景。

师:孩子们,小兔子又遇到麻烦了,它家的电线不够长,灯还没有接上,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除了桌子上孩子们刚才操作的电池、灯泡、电线以外,还有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铁钉和铁丝,这些东西里面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帮助小兔子家通上电呢?(想)

师:(出示记录表)这是什么?(记录表)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和小盘子里的物品连接起来,看看什么材料能让灯泡亮起来,如果能导电让灯泡亮起来你就在记录表上相应的图片下面画一个“对号”,不能导电的材料,你就在记录表上画一个“错号”,把结果都记录好。还有把能导电材料放在一起,把不能导电的材料放在一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操作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们的小板凳轻轻的面向小桌子,我开始发材料。把记录表和彩笔在盘子里拿出来,开始操作和记录吧。

(1)幼儿动手操作并做记录,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分享实验结果。

师:刚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能导电,请举手说一说?(请2-3个小朋友回答)

(3)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实验分享结果。

师:我们根据记录的答案再来进行一次实验,看我们验证的对吗?一起再来实验一次。

小结:回形针、铁钉、铁丝都是金属制品,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些材料接触电线和电池后,能让灯泡亮起来,说明这些金属材料制品是能导电的。而像毛线、塑料绳等材料在接触电线和电池后,没有让灯泡亮起来,说明毛线、布条、塑料绳制品是不能导电的。

四、出示裸露的电线,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师: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一样的小朋友都帮助了小白兔把灯亮起来了,小白兔到了晚上就再也不担心看不见东西了。小白兔要我代它谢谢大四班的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段电线,仔细观察一下这段电线怎么了?(破了)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我们实验后已经知道了,金属能导电,那当你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不接触,尽快告诉大人)

小结:孩子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实验活动中小电池里的电流和这种裸露的电线接触都在我们使用的安全范围内,但当你在生活中看见这种裸露的电线的时候,是一定不可以用手去触摸的,而应该及时告诉大人来处理。

活动延伸:

6.小学科学光和色课件 篇六

知识目标:

1、明确什么是光源,能确认生活中常见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列举出生活中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3、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4、了解光的色散,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5、确认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知道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6、了解物体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

能力目标:

1、提高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有序探究,得出结论或作出解释。

2、学习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在主动探究学习中,激发学习热情,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愉悦,逐渐养成乐于思考,乐于动手实践的科学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物体颜色的形成。

【教学准备】: 手电筒、牛奶水、玻璃杯、激光教鞭、玻璃砖、小孔成象演示装置、橘子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设问:在一个黑暗的教室中间能否看清黑板上的标题?

思考:人为什么在漆黑的屋子里看不见物体?

小结:人要想能看见物体必须有光射到眼睛里。只有五彩缤纷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 新课学习:

一.光源

1、提出问题:你知道我们周围那些物体能发光吗?(要求学生举例子)

学生举例:太阳、电灯、燃烧的蜡烛、手电筒、月球、钻石、荧火虫

2、想一想:你们所说的物体都是自己能发光的吗?(要求学生作出判断)

3、小结:光源:通常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且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4、思考:月亮是光源吗?刚才我们讲到的哪些是光源?钻石是光源吗?黑板上的字能看到是光源吗?

小结:光源是指自己能发光,能看到的物体并不一定是光源。

过渡:声音的传播要依赖于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同样光源发出的光也能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水 在水中也能看到物体;空气:看见各种物体;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物体。那光在这些物体里是如何向四周传播的呢?

二.光的传播

5、实验探究:光斑

实验a:打开手电筒,将一束光射向屏幕,上面形成一个圆形的光斑。然后用手遮住光路,在屏幕上形成影子。

问:屏幕上的影子是如何形成的?说明了什么?

初步得出:光在传播时不会拐弯到不透明的手后面去,被挡住了,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b:激光在空气里的传播(点支烟会更明显)

实验c:激光在水中显示直线光线。

实验d:激光在玻璃砖中显示直线光线。

思考:实验b、c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光在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引导:这句话对吗?如果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会怎样呢?(如从空气到水里)

演示学生发现折了。那如何科学描述呢?

结论: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同一种、均匀)

6、如何形象的表示光的传播情况呢?

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前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 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人们假想的,实际是不存在的。

引入:2。光线:有箭头的直线。“→”(假想的线)

7、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阐明理由,教师对错误的,正确的均作分析,并用光线示范画图说明。

教师准备:放映机、射击、看电影被他人、排队、手影、日、月食的形成。

补充事例:课本P20思考题、小孔成像(先实验演示,再作图解释)、影子的形成。

3. 光速:C=3×108米/秒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那么光在真空中能不能传播,请举例说明。

声音在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复习声速。那么光的传播有多快呢?

视频: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8、阅读课本P20“光的传播速度有多大”一段,请比较真空、空气及水中光速的大小。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光速C=3×108米/秒,解释这单位的意义。说明光速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圈半,是目前最大的速度)

由于光速非常大,所以我们平时觉察不出光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光速的测量较困难,可回去查阅测光速的方法。

思考:打雷时,为什么先风闪电后听雷声?短距离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见到令枪冒烟就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计时?

9、算一算:1光年= 千米(光年是长度单位)

【布置作业】:

必做:作业本 课后练习

课外探究:1、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7.运用多媒体课件规范实验室管理 篇七

1 实验室管理中存在问题

目前,对于国内理工科高校来说,化学实验是许多专业的必修课,实验班次多,实验内容不断变化,因此化学实验室的使用率很高,学生流动量大,实验中药品消耗量大,玻璃器皿、仪器设备的耗损率也相当高。当前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基本是:实验中所需的基本器械实行每个实验柜一套,多班学生重复使用,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传统模式的弊端,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责任心问题,常常出现一批学生完成实验后,器械到处乱放,下一批学生找不到,影响实验教学,并给实验室管理带来不少麻烦。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只是一种通用规范,对于具体实验室,需要学生引起重视的要点往往未能体现出来。另外,不同实验室需要强调的内容不同,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实验课上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上,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所用时间比较有限,学生对于自身实验习惯的培养也不重视,这给实验室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是处于辅助地位,导致其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主动性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当前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规范学生实验习惯,也就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研究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抓住其本质,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便彻底解决。经过研究,确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实验室管理制度形象化,对于不同的实验室,将实验室管理中需要学生重视和掌握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供学生学习,确保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就进行相关的培训,这样能充分提高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具体流程是根据实验室存在的实际问题,确定整个课件的思路,采集相关素材,包括文字和图像,加工制作,最终形成集图文、视音频于一体的课件。

3 运用多媒体课件规范实验室管理的效果

3.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资源

目前,高校学生拥有计算机是很普遍的,基本上人手一台。学生除了课堂上接受知识之外,其他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从多媒体网络上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在探索实验室规范管理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将实验室管理制度具体化、形象化,将需要引起学生重视的内容通过照片、插图、解说等形式在多媒体课件上表现出来,学生能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如果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就更加生动、形象了。

3.2 使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由被动变主动

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由于是幕后工作者,在实验室管理中,对于需要对学生强调的或需要引起学生重视的要点总是要通过实验教师来传达给学生,往往由于实验教学课时紧的原因,实验课堂上关于实验室管理的内容常常被“一笔带过”,所以常常没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这种被动变为主动。

3.3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实验室管理中让学生觉得烦琐、枯燥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乐于接受、主动学习掌握。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当我们向学生强调问题时,学生总是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者不屑一顾,这是因为所强调的问题没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实验室的管理核心是人的管理,而学生是最重要的。多媒体技术在实验室规范管理中的应用,对解决学生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情绪问题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凭着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好奇心,管理人员可结合各个实验室的具体要求,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加工制作,把规章制度融入有趣的画面或图片中,使条条框框的要求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只需花一点时间就能把我们的要求记在脑中[2]。

总之,在实验室管理中,灵活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易于掌握;同时也使实验室管理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实验室管理中“人的管理”的难题得以解决,实验室规范管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赵二劳,白慧萍.实验室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分析试验室,2006,25(2):103-105.

8.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氯氢化合FLash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现在许多学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并与internet连接,构成了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体系。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规范和提高实验技能。除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外,对于比较复杂、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有利于安全性和环保。

Flash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矢量图形编辑和动画创作专业软件。打破了多媒体软件与多媒体动画素材无关的界限。直接将交互引入动画作品中,使得动画作品可以拥有非常精彩的交互界面,利用该软件制作的矢量图和动画具有文件尺寸小、交互性强、无损放大、带音效和兼容性好等特点,从而可创作出效果细腻而独特的网页和多媒体作品。因此充分发挥Flash的优势,创建一种使用简单、方便,形式别开生面,内容生动有效的化学实验Flash课件,既有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也能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与应用。

一、Flash课件的开发过程

1Flash课件总体设计

Flash课件的整体规划包括脚本的创作、仪器库的制作、电影的制作、版面的制作与链接、调试与优化。其后面四项主要是在计算机上制作时实现。前期的工作主要内容是组织和版面的构思,也即脚本的创作。

首先根据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并参照相关指导书选择要制作的内容,形成文字。其次根据教学需要把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并设计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动画、文字、图片等。为了更好的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趣味性,在课件某些界面如各级目录中考虑加自行设计的图片,在片头、片尾及可点击处加入音乐或声音。

2Flash课件的主要制作过程与技术处理

Flash课件的主要制作过程如图1所示,

在整理和录入了有关文字之后,如解释性术语、化学反应方程式等。使用Flash中的画图工具进行仪器库的制作,画出涉及到的仪器如铁架台、圆底烧瓶、集气瓶、酒精灯、分液漏斗等。再根据脚本,把电影所需要的仪器置于电影的场景中。Flash课件的主要技术处理如下:

(1)多层组合:每个场景都是由许多的帧和层组成的。使用层组织将运动的物体隔离开来,物体之间互相影响,让不同的物体在各自层上发生渐变运动。然后通过它们的组合运动来表现一个完整的版面。在动画的演示版面中,就把按钮、动画和背景置于不同的层来表现一个完整的版面。“氯氢化合”课件中氯气的制备装置如图2所示。

类似还有HCI的制备,CH2=CH2的制备等。

(2)动画的制作:在Flash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Flash精髓所在。Motion Tween(创造补间运动)和Shape Tween(运动形变)是Flash提供的两种变形,它们只需要指定首尾两个关键帧,中间过程由电脑自己生成,所以是我们在制作影片时最常使用来表现动作的,“氯氢化合”课件中氢气的收集如图3所示。类似的例子还有氧气的收集,以及一切难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

但是,有时候用单一的变形,动作会显得比较单调,这时可以考虑组合地使用变形。因此我们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对于许多不能采用MotionTween和Shape Tween来表现的动作的时候,我们常常要用到逐帧动画,也就是一帧一帧地将动作的每个细节都画出来。可以利用循环法,将一些动作简化成由只有几帧、甚至两三帧的逐帧动画组成的Movie Clip(影片剪辑),利用MovieClip的循环播放的特性,来表现一些动画。如“氯氢化合”课件中酒精灯的加热(如图4),尾气的吸收等。

显然,这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我们尽量避开逐帧制作,当避无可避的时候,使用一些小的技巧能够减少一定的工作量。但是在这种循环的逐帧动画,要注意其“节奏”。做好了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仪器沿指定路线的运动的创建:在一个层上创建一个运动渐变动画,并将此层作为当前层。在当前层的名称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添加引导层命令。新添的路径层出现在该层的上一层,并成为当前层,层的名称前面有一个路径图标。接着,在运动渐变层用铅笔画一条任意曲线,回到当前层,调整起点和终点关键帧上的物体在路径上的位置,一般将起点关键帧的物体放在路径的起点,终点关键帧的物体人在路径的终点。在播放动画的时候,引导层不会显示出来,可以发现按指定的路线运动,如图5所示。类似的例子还有部分有规律的运动和部分无规律的运动等。

(4)动画的嵌套:在电影中使用了动画嵌套动画的手法。在一些操作的演示中,例如要求表现动态加热和被加热液体沸腾时的画面,在整个操作演示动画中就嵌入一个加热的动画和液体沸腾的动画。

(5)版面设计:参照internet从使用的方便性、合理性以及对用户的吸引性来考虑版面上的按钮、文字和图片的大小与格式的安排,让各个按钮和说明文字更协调,每一个版面上的信息须充分而且醒目,并安排好各个版面之间的关系。

(6)声音的倒入:然后双击第一帧,在属性对话框中点“声音”标签,在“声音”栏中选上“BAOZHA”,点“确定”即可。

二、结论

在“氯氢化合”Flash课件的主要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画的多层处理。

(2)动画的制作——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Flash的精髓所在。

(3)仪器沿指定路线的运动的创建。

(4)版面之间的跳接。

(5)动画的嵌套。

(6)声音的导人。

9.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篇九

教研〔2010〕11号

各镇小学,市直各小学:

为进一步将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研究推向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经研究,举办我市小学科学教学课件评比,具体评比要求如下:

一、参评作品范围及作品提交时间

本次活动面向所有教师征集优秀小学科学教学电子课件。各校在认真发动布置的基础上,报送优秀的科学教学课件不少于一个。同一参评者作品数量不限。

所有参评作品统一报教研室陈其淦老师处(yzcqg@163.com)。本次课件评比截止时间为2010年6月10日。逾期不予评奖。

二、参评作品要求

1.所有作品应为未正式出版或评奖,且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如引用他人作品须注明;操作便捷,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2.参评作品应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有较好的通用性。3.有明确的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内容全面,并以课为单位,阐述本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结合,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参评作品最好具有相关的课程扩充参考内容。例如,配备必要的习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讨论题、思考题等)。5.参评作品主要由参评课件(含源文件资料)、课件制作说明和教学设计三部分组成。

源文件资料包括该课件的制作源文件、所使用的各类素材资料等。

课件制作说明请简要介绍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并附列所使用的主要素材的信息及来源。

6.文件格式应为常见的格式,如有其他格式需提供能统一播放的软件。网络课件应为无需安装即可直接运行的可执行文件或脚本程序。

7.课件需以压缩包形式提交,保证无病毒,且运行良好。

三、评审与奖项设置

本次评选将根据参评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获奖作品将作为我市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供所有科学教师观摩学习使用。

10.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篇十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健康成长》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9.健康成长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用简洁生动的语句表达了人体的发育成长是再自然不过的必然规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进入青春期时自己身体和心理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在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行动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2.能利用问卷进行调查、统计。

3.能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女生欣赏具有什么样特点的男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2.能把自己获得的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告诉其他同学。3.能举例说明与家长、老师交流自己心中苦恼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2.能举实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时建议: 2课时。

PPT课件下载地址:http:/// 教学过程: 导课

讲述: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新课教学 ◆活动1: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教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教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板书设计:

第九课

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变化: 身高变化 体重变化 肺活量 身体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讲述: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要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新课教学

◆活动2:学会健康生活

教师:身体形态的改变,身体功能的完善,心理活动的成熟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那么,大家了解青春期吗? 学生讨论。

教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教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板书设计:

第九课

11.对物理化学实验课件的分析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交互智能性;物理化学实验;乙酸乙酯

中图分类号: G 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47-03

一、交互智能性实验课件的简介

1.交互智能性实验课件的定义

交互智能性实验课件是适合于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件,有别于经典的人工智能教学软件,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一个新方向。

这类课件中, 交互是指通过教师对计算机图形元素的操作以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仿真是指尽量再现真实场景和现象;而智能性则是指对用户的操作路径进行跟踪,并具有做出相应反馈及评价的功能。有了这种及时的反馈,使学习的过程变成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而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正是桑代克这一“试误说”理论的诠释。

由此可见,交互智能性实验课件是指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这一境况,激发完成具有一定目的的实验课件的反应,由计算机根据用户的操作及时做出反馈,最终通过观察判断模拟的真实场景和过程,实现用户自身知识结构中某一知识点的意义建构。

2.化学动力学交互智能性实验的实现

交互智能性实验通过计算机营造出一种虚拟的实验环境氛围,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开启电源,调节仪器设备,连接电路,调节校零等等一系列动作与学生在实验室面对真实的仪器进行操作几乎一样,只不过原来用手直接完成的动作现在改为用手操作鼠标来实现,原来学生接受到的真实的触觉、视觉、听觉效果现在都转化成为了计算机屏幕上直观的图像。本文以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为例,来说明交互智能性实验在化学动力学方面的实现。

二、实验分析

1.实验结构

该实验涉及化学动力学中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其中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属于二级反应。同时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较多,因此实验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经过分析,笔者将此实验的仪器装置分为三个部分。

2.实验过程的设计

(1)实验前期准备

交互智能性物理化学实验设计的其中一个宗旨是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实验的,因此在实验过程的设计中,笔者将学生在真实实验过程中无法接触到的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加入场景中,以便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使得交互智能性物理化学实验对教学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

针对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这一实验,笔者增加了两个场景——电极的选择和电极的活化。首先让学生了解电极的选择原则,即两种电极的测量范围不同,从而推导出本次实验应该选择铂黑电极进行实验。然后将选择好的电极进行活化,大约24小时。最后设置电导率仪上的电极常数为0.995。

(2)实验过程

首先将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等体积的水在25℃恒温十分钟后混合,测出G0的值。再将事先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酸乙酯溶液,在25℃下恒温十分钟,然后将其等体积混合。同时计时,每两分钟读电导率仪上的数据一次,并记下数据。

(3)实验数据处理

运用实验原理,将采集到的数据画出Gt和G0-Gt/t的直线图,通过斜率求的反应速率常数k值。

3.实验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的解决

首先是在仪器构建上,二级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包括恒温槽和电导率仪两个常用仪器,根据真实实验中仪器的操作,事先做好隐形按钮,因均不涉及数据的传递,只要做好动画即可。通过按钮的控制实现交互性,同时由程序智能判断其操作到了哪一步。其部分代码将在下一个实验中详细叙述。

其次在交互智能性实验场景中有用鼠标来表现电导率仪和电极的连接操作,为了实现连接电线并非为直线,而是操作者鼠标经过的轨迹的再现,笔者设置了以下代码:

canvasAbove=attachMovie

("canvas_mc","can",2);

canvasAbove._alpha=50;

painting=createEmptyMovieClip("painting",1);

theBrush=new Object();

theBrush.onMouseDown=function(){

isPainting=true;

painting.moveTo(_xmouse,_ymouse);

painting.lineTo(_xmouse+1,_ymouse+1); }

theBrush.onMouseMove=function(){

if(isPainting){

painting.lineTo(_xmouse,_ymouse);}}

theBrush.onMouseUp=function(){

isPainting=false;}

Mouse.addListener(theBrush);

painting.onEnterFrame=function(){

ranWidth=Math.round(Math.random() * 10);

painting.lineStyle(3, 0x000000, 80,true, "none", "round");//线段设置}

鼠标在连接线路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连接错误,就设计了一按钮来清除场景中的所有线段,其部分代码如下:

clear_btn.onRelease=function(){

painting.clear();}

在结束连接线路的操作后,笔者采用Boolean函数判断是否结束此操作,部分代码如下:

theBrush.onMouseDown=function(){

isPainting=false;

//painting.moveTo(_xmouse,_ymouse);

//painting.lineTo(_xmouse+1,_ymouse+1);}

第三,通过hitTset()冲突代码来测试点击区域的影片剪辑在释放鼠标按钮时和另一影片剪辑的x和y坐标参数所标识的区域是否发生重叠或相交。在实现溶液混合的智能操作中,场景中包括多个影片剪辑,笔者采用冲突代码来实现其操作,控制每个影片剪辑的动画效果,如果区域重叠或相交,则其布尔值true,否则为fasle。其代码如下:

onClipEvent (mouseMove) {

if (_root.NYI.YBJ.hitTest(_root.CHA.NCBJ)) {

_root.NYI.gotoAndPlay(2);

_root.CHA.gotoAndPlay(21);}}//加乙酸乙酯溶液

三、交互智能性物理实验课件的优势

根据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进程的调查知道,“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的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讲义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教学方法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交互智能性物理化学实验课件采用动画课件的形式,模拟真实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反复操作课件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原理和内容,掌握实验操作,将枯燥抽象的物理化学实验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预习或复习实验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实验,笔者还将实验的前期准备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新的实验课件形式对学生了解传统实验有着一定补充作用,对学生知识体系理解有一定的拓展作用。

四、结束语

交互智能物理化学实验课件是近年提出来的一个计算机辅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全新的发展方向,它是对传统物化实验教学的补充,也是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新生力量。

但目前能用交互智能实验课件来展示的物化实验还尚少,一是我们对这类新型课件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二是我们现掌握的开发制作这类课件的技术有限。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继续改进开发中的不足之处,制作出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交互智能实验课件会对我国广大中小学化学教师教学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尔康,徐维清,丘金恒物理化学实验[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M],1998.

[2]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1985.

[3]蔡显鄂,项一非,刘衍光.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3.

[4]刘源,陈琰君,冉鸣.浅谈化学实验仿真教学课件的开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6):32-34.

[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26.

[6]任建华,冉鸣.全交互智能化化学课件及实现方法浅析[J].化学教学,2006,(9):47-49.

[7]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上一篇:小学体育活动教学计划下一篇:蔬菜批发市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