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

2024-09-19

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精选8篇)

1.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 篇一

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论文

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种新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形式。探究性实验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它也是学生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科学探究并强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方式。

所谓物理探究性实验就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创设情景,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进行讨论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但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利用探究性活动来自主学到知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以下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开好课内实验,做到“边学过实验”

在物理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讲授与指导并进,做到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相关的实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模式,要逐渐渡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活动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所谓的“边学边实验”方法。在以往的教材中,课堂上以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为主,科学的探究性实验却没有。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就是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其自主发现问题,探索结论。在这种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老师依然为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进程,并适时的发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方向。这种讲授、演示、实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在不失教师的指导情况下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效果。

二、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为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主发掘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探究性的情景创设,需要教师从几方面来进行: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再次,结合演示实验、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并使用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抓住课程重点难点;最后,在各环节的过渡和衔接上要巧用方法导入,并适时的设置各种生动有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课外探究,尽量发挥出学生学习潜能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教程知识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自主解决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但得到巩固,还能更深层次的学习知识。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的自主学习,简单说来就是让学生自学主动学习,并乐于学习。自主学习不是三两下就能马上实现的.,还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慢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学会探究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五、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注重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四者并用,故在探究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发现问题,并共同探讨,找到解决方法并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也感觉到团队的重要,从而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适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心理学家分析得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学生也一样。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时,该学生自身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功感,这种感觉就会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单纯的讲授课程,还要发现学生的学习细节与进程,并适时作出表扬或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更好地学好物理知识。

2.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 篇二

一、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教学中, 学生实验时间没有保证

例如:在探究不同物质吸 (放) 热的本领实验时, 教师出示《物理实验用书》中创设的物理情景,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白天海水比沙子凉, 晚上沙子却比海水凉?

(2) 为什么同一时刻海水和沙子、瓷砖和水的温度不一样?

教师布置好后, 让各小组分析讨论, 再由各小组组长发表各小组的看法, 随后教师开始板书各小组的看法。接下来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提出猜想和假设。 (共花了20分钟)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要求同学们设计实验:

(1) 如何才能让沙子和水的温度升高?

(2) 如何比较沙子和水哪个升温快?

(3) 实验室要注意控制沙子和水的哪些条件相同? (10分钟)

学生操作并记下实验数据。 (15分钟)

由于课堂要求太细, 面面俱到, 以致学生实验时间太短, 只有15分钟, 根本完不成实验, 教师为了尽快结束该课, 科学探究的分析与结论被教师自己匆忙地带过去了, 学生还未亲自完成实验探究, 未来得及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心理很失落。如果每节课都如此,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应该根据该节课的探究目标, 制定好合理的计划, 准备好使用的器材, 保证实验探究的时间, 完成操作、数据记录和实验分析与结论的得出。

2.教师不注重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问题

在《杠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猜想小孩为什么把大人翘起来了之后, 就安排同学们做实验, 实验过程中不注意巡视和发现学生的问题。在一位教师的物理实验课上, 我就看到有很多同学实验前调节了杠杆, 但没有调到水平位置, 接下来就把钩码挂到杠杆的一边, 在右边向上拉弹簧测力计, 还有的干脆在杠杆左右两边若干地方挂上钩码, 导致多个力和多个力臂。教师不去发现并纠正实验中的错误, 堂课上, 忙忙碌碌, 显得很热闹, 最后同学们发现自己的数据和课本上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相矛盾。整个探究过程是在目的性差, 混乱的过程中进行的。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课前要认真充分地备实验, 思考同学们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这样才会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并指出学生实验的错误和探究的注意点。

3.不考虑学生实际, 学生无法完成的实验也要求学生去完成

曾经有一位物理教师到我校支教, 学习过他的一堂《物质的结构》。该节课准备了很多器材, 1m长玻璃管、金属圈、肥皂水、红墨水、酒精、铅块、钩码和烧杯等等。教师演示了水和酒精混合后变小的实验, 刚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马上要求学生自己来探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 不少学生觉得器材太多, 理不清思路而感到无从下手, 还有的学生乱做一气, 实验台上一片狼藉,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本课内容抽象,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类比得出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4.探究实验缺乏拓展延伸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本该在完成课本实验教学后,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继续拓展延伸实验。但是有部分教师认为考试考不到, 讲不讲都无所谓, 导致学生无法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完成《杠杆》教学后, 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 目的就达到了, 教师没有安排同学们去继续思考杠杆的相关应用, 不注重实验的拓展延伸, 这样也就很难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再上一个台阶。杠杆的应用很多, 比如要求同学们制作杆秤, 确定胡萝卜的重心等等。通过拓展延伸探究实验,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5.缺乏利用课外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校虽然安排了课外活动, 但对初三学生来说, 基本上都是呆在教室做各科的作业。教师不去开发, 学生也不愿意去探究。比如在学习了《热值》后, 实验教材安排的课后小实验:探究花生米的热值, 很多教师和同学都认为该探究活动难度太大, 花生米不容易燃烧, 能否用一粒花生米烧水呢?需要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呢?由于有能量损失, 实验中的误差怎样处理呢?等等问题困扰着大家, 加上初三课程紧、任务重, 又不是考试必考的实验, 往往就被忽略了。

对于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来说, 老百姓和政府仍然是以升学率考量它的业绩, 应试教育仍在一定范围内大行其道。物理教师盯着的就是学生的分数, 忽视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综合以上的问题, 我认为要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对策

1.设置好实验探究的内容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发现真理。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各个实验的差异性, 造成很多实验不适宜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教学策略, 选择那些重点内容、核心问题开展探究。例如:在《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 (苏科版) 这一节中, 在介绍完电压表的使用后, 我并没有让同学们动手操作探究电压表的使用, 由于前一节课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电流表的使用, 所以电压表的使用只需要由教师演示一遍就可以了。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

2.利用课外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开拓培养物理实验能力的第二课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和释疑, 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能够融汇和重组。我在课外活动时, 把班里的同学按照探究能力的优劣搭配分成八个小组, 每个小组8-9人。要求他们利用身边的器材探究一些实验。例如:有的小组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制作“潜水艇”, 由于浸没在水中浮力大小不变, 充水时重力变大, 重力大于浮力, “潜水艇”下沉, 排水时, 重力减小, 重力小于浮力, “潜水艇”就会上浮。利用课外小实验还可以集思广益,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合作, 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组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时, 发现通电后电动机转速很慢。于是大家纷纷猜测, 有的认为是线圈太重了, 就换上轻一点的线圈, 甚至有一个组想到用锡箔纸代替线圈;还有的组猜测是由于电流太小了, 就调高了学生电源的电压;还有的同学认为是摩擦力大了, 于是将电刷磨得光亮……

3.积极开展物理实验竞赛, 在竞赛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为了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 我校学生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物理实验竞赛活动, 评委由我们物理教师和同学们投票选出的同学组成。在竞赛过程中, 全校师生都在认真观看选手的操作过程, 哪怕一丁点的失误都逃不过大家的眼睛。竞赛过程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和探究的热情, 很多实验过程都有惊人的闪光之处。

例如:有的同学在观看了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过程后, 就思考怎样利用所学的内用转化为机械能的知识制作自己的“火箭”, 我们的参赛选手使用了易拉罐、一个支架和酒精块等器材, 制作了“火箭”, 当点燃酒精块时, 会看到从易拉罐底部喷出的气体使“火箭”上升了十几厘米高的距离, 迎来了大家的喝彩声。通过实验竞赛, 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实验教学的开展。

4.根据教材内容, 寻找灵感, 拓展延伸实验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曾说过:“事实上, 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寻找灵感, 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探究一些实验, 强化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过《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后, 有些同学根据教材中提出的水果电池能够使小灯泡发光, 提出了水果电池电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他们找来苹果、橙子、石榴等水果, 将这些水果切开, 插入铜片和铁片作为电极。改变插入的深度或铜铁片间的距离, 观察水果电池两端的电压变化。实验结束后, 有的同学发现插入铜的一端水果组织有绿色的物质产生, 又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通过该探究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乐趣。

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篇三

关键词:主体地位 兴趣 实验性教学 改革

一、增加物理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课堂效率非常低下。长此以往,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消磨殆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樣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呢?答案很简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是这样做的:课前先让学生预习一下即将要做的实验,然后要求他们预测一下实验现象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待学生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找出预习时的不足与问题,最后让大家讨论、总结。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二、鼓励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实验

中学是学生求知欲的鼎盛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领路人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度。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知道大致的实验流程及实验器材,然后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这时学生必然会好奇在光滑板面上,小车滑动的速度是怎样的,在毛巾上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操作时,必然会仔细地观察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这时我再提问“在摩擦力为零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并得出结论。这样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继而自主设计实验。又如,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我仍旧是在旁指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当然,实验失败也是在所难免,这时我会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为什么失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促使他们更加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找出失败的原因和需要注意的点。在这一基础上,我再适量增加学生实验的次数并加以引导,在学生思考分析后给予他们第二次实验的机会,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又端正了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毋庸置疑,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新时期人才的必要条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两种能力呢?首先,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课堂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分析数据以及讨论总结中深化思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展思维空间。其次,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操作环境,教师应采取开放式实验室管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适时地进行实验操作。有些学生对一些实验结果还存在疑问,那么他们就需要再次进行实验验证;有些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课后的一些小实验非常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实验性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实是科技和人才的较量。因此,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高全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到物理教学而言,就是要提倡实验性教学,给予学生宽松的思维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以迎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准备可能需要的实验器材,进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实验结论。这一过程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实验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思维,可谓一举多得。在学习“电学”这一章时,我让学生在能正确连接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之后,让他们自行设计实验,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灯泡不亮。学生个个蠢蠢欲动,思考着各种会发生的可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个探究性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复习

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所学基础上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对于复习一遍就能过的知识点画上星号;对于那些在课上理解有难度的知识点画上差号,即根据自己理解程度的差异做上不同的标记,便于学生提高复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适当地进行情景回放,即让学生根据课本的实验流程,回忆课堂上的实验过程,在课下思考用其他的实验步骤把这个实验重新进行一遍,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想深化改革,教师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适时复习,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松林.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Z1).

[2]李文军.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创新[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01).

[3]李爱萍.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教育,2007(15).

4.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 篇四

摘要: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阐述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教学 实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陷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中,枯燥记忆教师的“结论”,鲜有主动探究的时间,缺少思考、缺少想象、缺少灼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高中物理教师要摒弃灌输式的方式,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引领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实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分享、善于交流的团队意识。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营造探究的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而传统的演示实验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师是实验的主角,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教师的思维,对实验的结论缺少提问,没有质疑。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悬疑性,能让学生着迷,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如在“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教学中,教者演示涡流生热实验,在可拆变压器的一字铁下面加一块厚约2mm的铁板,铁板垂直于铁芯里磁感线的方向,在原线圈接交流电,几分钟后让学生摸摸,比较铁芯和铁板的温度。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会产生疑惑,“为什么铁芯和铁板会发热呢?”而原有的认知结构又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悬而未决”,继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分析,了解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在真空冶炼炉、探雷器、安检门的应用,以及其危害与预防。另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探究性。教师要在学生观察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教学内容。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教者将向线圈中插入磁铁和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答:为什么线圈内有电流?插入和抽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形成了良好的观察技能,加速了新知的建构。

二、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取得数据,在分析中有所发现,从而能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形成实验技能。学生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借助实验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推理,学会验证;也有探索性实验,学生从中学生掌握规律,形成结论。如在学习“变压器”内容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按下图所示连接电路。

若原线圈接电压为6V的交流电源,保持原线圈匝数n1不变,分别取副线圈匝数n2=0.5n1,n1,2n1,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同样,保持副线圈匝数n2不变,分别取原线圈匝数n1=0.5n2,n2,2n2,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理想变压器中,电压与匝数存在电压之比等于线圈匝数之比的结论。

在“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特性”实验探索中,学生将热敏电阻连入电路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并作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在分析数据、观察图表中思考,热敏电阻的阻值是否随温度变化而均匀变化。在探究光阻电阻的实验中,学生用手部分挡住光线、全部挡住光线测出光敏电阻阻值,得出“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学习科技知识中掌握知识,获得实验技能。课外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活实验、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等形式,了解风电、水电等新能源,培养绿色生态家园的意识;听通信技术、航天技术的讲座,拓展视野,感受新知识给人类带来的便利;通过沙摆、细微水滴的运动、气悬球与水顶球、气压保温瓶等家庭实验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如“水波实验”要求实验材料比较简单,一只脸盆、水、一只塑料瓶、洗净的圆球笔芯管。将塑料瓶下的一支笔芯堵起来,在瓶内装少量水,使另一笔芯管管口的水一滴一滴地下落至脸盆,速度为2~3滴/秒,侧面可以看到小滴入水面形成的水面波一圈圈地往外扩展。若水滴至脸盆正中心位置,周期为约大于1秒,会出现水波传到脸盆四周反射回来又会聚于中心的现象,利用此装置还完成衍射现象的实验。

四、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收集与知识相关、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选题可以是社会热点,如温室效应、雾霾危害;可以关系日常生活,如调查灶具的演变,了解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也可以是学科知识型,如测定液体的折射率、自制欧姆表。选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形成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精神。

5.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 篇五

一、实验目标“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6.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 篇六

关键词:科学探究、生活理念、发现问题、观察习惯

物理是实验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中学物理作为科学学习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活动和教师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成为了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不断的用新的课程理念来引导教学实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让生活物理的理念贯穿于实际教学。比如说:在初二的教学中,浮力就是个难点,同学们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用其应用觉得特别难于掌握,难于理解,从而也对相应的应用产生了畏难情绪,许多同学想对此打退堂鼓了。针对此,我特意号召他们回家后自制一些相应的简单教具,来辅助知识学习,提起兴趣,这其中有溢水杯,透明盛液筒,简易小弹簧称,一些小石子小铁块等等。其中周冠杰同学制作的溢水杯最突出,他就用一只普通的塑料饮料瓶子,剪下一部分,然后又另剪取了一个小缺口,同时用另一块再剪一个小漏斗形状,再附加一段固态胶加以密封,保证了一滴水也不会外渗或沿外壁流出来。形状极其漂亮,可以说美观又实用。在浮力探究中大展伸手。同学们都看过后对他的制作大加赞赏,积极性被极大的开发了出来,学习热情高了,知识好像也一下子就变得容易多了,探究过后在 浮力应用做题时也是你追我赶相互出题做题,自我总结归纳各知识点,知识树,让学习也变得有趣了,有了这份动力做支持,他们对浮力学习觉得好多了。

再如现在教材中的许多实验探究,几乎随处可见,据统计:初中阶段总共开设学生分组实验37个,其中属于探究性实验24个,探究性学生分组实验占了64.86%(八年级学生分组实验的25个,其中探究性实验共19个;九年级开设学生分组实验共12个,其中探究性实验共7个)。这些实验的探究能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的正常进行才是对教学起了真正的实际的指导作用。而以往的实验教学存在许多误区:1.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科学过程;2.过于强调科学方法领域中的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学科的科学体系、过于强调学生实验活动和教师实验教学的学科严谨性。3.另外,由于为了便于实验管理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往往要求采用划一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统一的实验步骤,一致的实验结果。有时候甚至为了应付实验开出率的完成情况检查,走过场式地进行实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探究自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感情,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学生慢慢厌烦重复性的、估燥性的操作,聪明的学生还会问既然整个实验过程都确定下来,连实验结果都是老师给定的,有需要进行实验吗的疑问。即使是无可奈何地进行实验,那种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更不用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这种局面确实应该打破了,那我们又能从何入手呢?就从点滴入手解决问题最好,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立足根本立足校本就是最好的了,我们实验器材少,完全可以自己想办法,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能加以利用的器材,丰富课堂教学,上面的例子完全可以说明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展现探究的题目,加强情境

教学,让学生们即使当时没有器材,也可以完全想像出实际动手操作时的情境,然后回家自己找器材,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只要坚持下去,都会有收获的。

二、在科学探究实施中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难于调控,在实验室完成探究要远比在班级中上课秩序上要随意性强一些,甚至有的教师说是乱了,或者由于学生们只注重于对实验器材的关注与周围环境的新鲜感而来的玩耍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与本实验并不相关的地方去,摆弄器材,在课堂中随意说笑,顾左右而言他,嘻嘻哈哈,教师为维护秩序担搁了过多时间,因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会由于学生事前对相关实验操作没有过多关注或不熟悉规则而引起仪器的坏损而带来另外的经济赔偿问题。结果导致最后实验任务完成不了完成不好而让教师失去耐心。

遇到这种问题时,更应显出教师的功力与人格修养,请我们以爱生之心,不打击学生对未知领域对未知事物的热情与信心,引领他们慢慢起步,带引他们走入科学殿堂。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真正把握实验要点(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地存在着:黑板上做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在熟悉实验操作技能、处理数据、完成报告单、改进实验等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而言也要掌握一些应有的初步的实验技能。

四、有效利用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基本目的是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科学运用学生实验,动手动脑,综合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对更多出现的问题做出猜测,培养学生对于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实验,在亲历中,在解除疑问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步渗透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起科

学世界观,在亲历中体会充满智慧与精神历险的过程,体会科学家的严谨与思维方式,甚至完全可以去尝试体会错误、失败、教训,教师也给他们以机会,给他们以经历,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自我的内驱力,让他们人格上更成熟稳健。培养科学素养,以更积极地心态向科学迈进。这都将是学生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五、合理开发实验教具,充分利用身边常见物品加大探究力度。

六、集大家方法与见解,多方探讨科学探究实施的方法。其实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很多的,或者说途径很多。比如多进实验室练习操作技能,建立家庭实验室增加兴趣学以致用,引进数字化模拟实验突破难点,反复验证性实验收获成功的体验等等。

我从来都信奉一句话:假如学生对物理探究都失去了关注研究的兴趣,这肯定是这一学科教师的末日,最少也是种内心的恐慌。有句话说的好:学生对任教学科失去兴趣将是老师的灾难。

7.谈中学物理实验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 识别和应用仪器能力的培养

学生识别和应用试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 也是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需的基本能力, 因为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初中物理的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基本上都是学生首次接触, 弄清量程、分度值、零刻度及调节方法、使用方法。只有掌握这四点的基本知识, 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仪器的完好及人身安全。

2.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做实验就离不开操作, 操作能力也是学生素质的体现,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入手, 逐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1) 变示范为主动

初中物理每个实验中都有各自的注意点, 如果老师进行示范性教学, 可以让学生避免一些实验操作的失误, 从表面上看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实验中有条不紊, 但学生在实验中不能体验到一些由于实验失误所产生的现象, 在物理实验中很少有对学生产生危险的实验, 所以笔者提倡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到实验的注意点。

(2) 变验证为探索

只重结果, 死记硬背实验结论, 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例如,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陈旧的做法是让学生们按照成像规律的表格, 来做这样的实验得到不同类型的像, 在新教材的环境下这样显然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动脑, 认真观察分析, 通过自身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学生可在自己实验的数据中悟出成像的规律。

3. 分析与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学生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整理数据时, 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 应对该数据重新验证。要指导学生按有效运算去处理数据,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如:讨论数据说明了些什么?与理论的计算有什么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二、学生探索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 在总电阻教学中, 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 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 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 并从实验中归纳出结论。接着, 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从理论上加以推导, 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 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 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 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关系, 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 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 由教师进行总结, 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 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 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 组织他们观察现象,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 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启发诱导, 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 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8.农村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实验改革 探究 创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何突出实验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物理教师们所关注的话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有效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设备,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物理教师经常议论的一个话题。现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性实验的显著特点

(一)主动性

它是探究性实验的首要特征,它完全区别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对它感兴趣,还需要学生对它有责任心。如果在实验中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改变以往的被动状态,最终会形成学生的主动性。

(二)独立性

它是探究性实验的核心特征,它完全区别于验证性实验的依赖性。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解决。

(三)独特性

这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特征,它完全区别于验证性实验的等同性。探究性实验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水平、兴趣差异等提出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的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学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自己设计、自己研究、自己探索。

(四)体验性

它是探究性实验的突出特征。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体会到实验中失败的沮丧和成功的喜悦,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之门的敲门砖,是开启物理学宝库的金钥匙。在探究性实验中,如果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就不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就不会设计准确的实验。

二、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探究性实验观念淡漠

量化考核方式单一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其主要原因是高考和中考的卷面分数是现在评价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依据。所以卷面分数是各位教师追逐的唯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领导考虑不到实验教学的纷繁复杂,总是觉得物理教师的工作量小,教着物理的同时还兼着其他工作,致使物理教师没有时间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再有,社会评价学校时只看升入重点高中的比例,学校评价教师的水平高低只看你所教学科的成绩,所以学校或教师都把大量的精力应用在课堂教学上,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进行补习,没有时间开展探究实验。

(二)教师本身的探究能力偏低

中学物理实验教师应当具备:观察素质、思维素质和操作素质,但是现在大多数物理教师只会按课本上给定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就连仪器出现故障后怎么去排除,怎么去调试都不会,更不用说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了,哪里还有进行实验探究的合理思维。

(三)实验探究所需的硬件设施难以具备

现在的实验室仪器,大多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国家补给的器材,有些已过时甚至老化,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需要。而探究性实验都是由学生自己主动獨立完成的,目的自己确定、方案自己设计、器材自己选、实验自己操作,所以实验所需器材的数量和功能都要多。探究场地不足、探究时间不足都是学生不能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原因。

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对策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观念,创造探究实验的大环境

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既然探究性实验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教师就应当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做,不要怕学生做不好,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教师是“导师”学生是“研究生”。另外,应当向各级领导反映物理教学的实际,改革物理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重新核定物理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探究性实验的考核力度,避免物理教师因种种原因而无暇准备和引导探究性实验的进行。再有就是教师是否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果教师本人都无法挑起实验探究的担子,那就不可能指导学生来搞探究实验。因而还应当设立物理教师的探究实验的能力培训机制,来提高物理教师的探究水平,使物理教师能胜任此项工作。

探究实验环境的创设也应当从多方面来考虑,首先,实验器材的供给,由于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确定探究的课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案,自己组装实验器材,自己操作,这样一来,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器材肯定就会存在数量大、品种多的现象,而普九中所设立的实验室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就不能满足学生探究实验的需求,所以需要学校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探究实验的需求。另外,学校还应当在辅导材料、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有就是实验的场所,探究实验往往需要长时间地调试研究,而实验器材又不能随时拆卸,而且学生在想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时,随时都要进行实验,这样一来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场地留给探究成员,以供他们随时随地进行科学探究。最后,学校还应当对实验人员全方位的开放微机室,以保证实验人员能随时随地查找探究资料和信息。

(二)传授给学生开展探究式实验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把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更新为传授给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

鼓励是学生上进和求知的原动力。合理的奖励机制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哪怕是校会上的一句口头表扬,哪怕是一张价值几毛钱的奖状,都会大大地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所以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奖励政策,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好的搞好科学探究实验,进行大胆的发明创造。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教学的广大物理教师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研究,弄清实验教学的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验教学实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环境下的新时代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04(7).22~23.

[3]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00(1~2).12~14,(4)9~10.

[4] 张仁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安质部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读国学经典 做美德少年”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