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盎然的美文(通用9篇)
1.诗意盎然的美文 篇一
诗意盎然话地理
诗意盎然话地理
作者/倪建芬
摘 要: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包罗万象。在诗歌中和地理知识紧密相关的内容俯拾皆是,地理教学中借助诗歌可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诗意;地理;地形;河流;位置
一、同气候有关的
1.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春风”指夏季风。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把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玉门关位于这条分界线以西,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里就包含了地理中海拔高度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受地势高的影响,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度。山上气温低,各种物候现象就来得晚,于是山下桃花已谢、山上桃花才开就不足为奇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也说明了横断山区气候随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反映出夜间到白天天气的变化:一觉醒来风停雨住,一派春光明媚。
4.“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昆明四季如春的写照。
5.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阴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在阴山西北植被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生活着被称为“胡”的少数民族。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6.“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代岑参诗)把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描绘得形象生动。
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形象地表现了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特点。梅雨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一方面暖湿空气已经相当活跃,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力量,这样,冷、暖空气就在这个地区相持不下,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于是,从6月上旬到7月中旬,便形成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梅雨季节。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真实写照,说明其昼夜温差大,也非常有利于瓜果中糖粉的积累。
二、同地形地势有关的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临海,大多数外流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在江西省北部,原来和鄱阳湖是连成一体的,因发生断层,成为断块上升山,鄱阳湖却是断块下陷地区。因此庐山犹如平地拔起,格外险峻。
3.李白的《蜀道难》中“……为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不难理解贯穿陕西和四川的宝成铁路和贯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艰巨。
三、同河流有关的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三峡流速水急。江水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至三峡则两岸高峰夹峙,水流汹涌湍急。所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写道:“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现在著名的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就建在这里,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
2.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宋・李之仪《卜算子》
江头指上游,江尾指下游。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3.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指青藏高原上的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
四、同位置有关的
1.毛泽东的诗《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的赤道周长四万多公里,在赤道附近的人即使坐着不动,他在太空中移动的路程也达八万多里。
2.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概括了茫茫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象。这里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地面植被大多为草原和耐旱植物,适宜放牧马、牛、羊和骆驼。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描述泰山。
五、其他
1.“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把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规律生动简要地刻画出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我国古诗词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充满着对地理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脍炙人口、生动形象、感情充沛,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堂上巧妙加以引用,能够增加地理课的人文色彩,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使学生想学、爱学地理这门课程。
(作者单位 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
2.诗意盎然的美文 篇二
关键词:新诗教学,诗意课堂,诗情
目前, 新诗常态课教学中师生表现出的真实状态着实令人忧虑:要么是天马行空莫测高深的一通胡侃, 要么是枯燥无味的文学常识佳句品读赏析之类的驯化, 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怕教学生厌学。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开始了对新诗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从生命成长看, 初中阶段正是人生充满诗意的时段
初中阶段正像诗一样多姿多彩, 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总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着自我的成长, 关注着他人, 关注自然和社会。新诗以自由的形式、丰富的意涵、真挚的情感和直率的陈述吸引学生, 懵懂情怀匹配着朦胧诗情, 因此学生中有很多读诗写诗的故事。他们喜欢舒婷的《致橡树》, 是因为作者以诗的形式让他们找到了情感沟通的渠道, 让他们学会了述说懵懂的爱情;他们喜欢林冷的《不系之舟》, 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不系之舟, 都渴望朝着自己的梦想航行, 同时学会了表达青春岁月里关于未来的憧憬。
二、从教材编写看, 初中语文对新诗是偏爱的
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新诗教学。七年级新诗有《冰心诗三首》《周总理, 你在哪里》《再别康桥》;八年级有《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有的人》等;即便是九年级面临中考, 教材也相当重视新诗。不仅有余光中的《乡愁》这样的抒情佳作, 而且还用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了鲁迅的散文诗《雪》和《〈雪〉四人谈》, 以《诗人谈诗》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读新诗、赏析新诗。
虽然新诗不在中考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考查之列, 但是教材给它以足够重视, 可见编者对新诗价值的肯定和新诗教学的重视。新课标下新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功能, 但是教者如果仅为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教学, 那原本诗意盎然的课堂必定没有生气可言。教材对新诗的偏爱其实是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我们教者要有所领悟, 并对新诗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从实际操作看, 新诗教学是可以诗意盎然的
(一) 课前铺垫, 引领学生走进新诗殿堂
新诗艺术手法异彩纷呈, 读者只有对诗人的艺术手法有所了解, 才能够深得其中情味, 才能够和诗人产生共鸣。而初中学生对于这些来说是陌生的, 别说朦胧派象征体, 即便简单到节拍押韵, 他们或许会有朦胧零碎的感知, 但是肯定不能真切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学生在不了解诗人的艺术手法的状况下读诗, 比盲人摸象好不了多少。
诗歌是一个神奇的殿堂, 教师有责任将学生带入殿堂, 让他们感受新诗殿堂的瑰丽。当然, 关于新诗的认知无法在课堂实现, 所以在新诗教学前, 教师可以编写关于新诗的教辅资料, 介绍新诗佳作, 介绍著名诗人, 介绍诗歌艺术技巧;给爱读诗、爱写诗的学生介绍一些诗歌的故事、诗歌的常识。这些对营造诗意课堂帮助极大。
(二) 还原意境, 给学生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
好的诗歌都会有一种意境美, 即意境高超、深远、清新, 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 深思回味。诗意课堂的关键之一就是还原诗歌的意境美。
有位专家教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前, 把课堂装扮成祭奠总理的灵堂, 营造出一种悲痛爱戴交织庄严肃穆的意境。教学效果的确也很好, 评课时也是一致好评。笔者认为, 这样灵堂式设置, 虽然完成对诗歌主旨的揭示, 却破坏了原诗唯美深情又奔放的格调, 是对原诗意境的破坏。
还原意境主要是将诗歌中的一些自然意象再现出来, 以达到意境再现的目的。在教学手段单一的年代, 这样想都是奢谈, 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意境的还原。笔者在教学生读《雨巷》时, 录像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 让学生置身雨巷之中;录像播放那个时代梳妆打扮的又打着油纸伞的姑娘走雨巷的动态画面, 让学生作为美的瞬间的见证人。伴随影像这些唯美的画面, 学生在诵读《雨巷》。戴望舒曾经在雨巷的尽头站着写着、朗诵着《雨巷》;而如今学生们在雨巷的意境中读《雨巷》。意境还原, 这样的课堂氛围诗意已经在荡漾。
(三) 读写结合, 让诗意之花绽放
诗歌是诗人灵感的迸发, 是艺术才华的结晶, 所以教者不必回避诗歌的解读深度, 同时鼓励学生创作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诗歌。笔者在诗歌教学之初, 就让学生清楚我的教学计划与目标。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析诗, 能再现艺术魅力;作诗, 要有诗人的情怀。
首先, 通过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了解诗歌创作的流派以及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已经让学生走进诗人灵魂的世界, 笔者就可以和学生一道, 品味诗人创作技巧之美, 感受诗歌艺术魅力。在教学《再别康桥》时, 我甚至找来徐志摩当年创作《再别康桥》的初稿, 让学生对作者修改前后的稿件加以比较鉴别, 从中找到诗人在结构和艺术表现上匠心独运。
诗歌创作, 要在诗意满怀、激情四溢时完成, 不可以勉强学生创作。既然已经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 不写写诗实在可惜。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堂随笔中尝试着创作自己的诗歌, 鼓励多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他们一般都是拿绵绵的秋雨、萧瑟的秋风、凋零的落叶……来渲染内心的惆怅情怀, 有的居然可以堪称佳作。将写得成功的拿在课上与学生共赏。我让写诗的学生谈诗歌创作构思和艺术手法, 我让其他同学谈读诗的体会。因为我知道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掌握并且成熟运用诗歌元素, 所以我不勉强学生人人都创作出好的诗作。不过我依然要鼓励学生都参与诗歌创作当中去, 指导学生用诗记录自己诗样的年华, 让学生在诗歌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让学生在诗的世界感知真、善、美。
也许新诗教学的效果不会那么直观, 但是作为教学的一环, 新诗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语文人有义务将新诗教学作为突破口, 让新诗的课堂绽放诗意的花蕾。
参考文献
[1]乔改琴.朱光潜论文学趣味的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7.
3.追求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篇三
关键词:挖掘文本的诗意;彰显教师的诗意;诱发学生的诗意
王崧舟先生说:“让儿童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是语文老师的天职。”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呢?
一、挖掘文本的诗意
课文中诗意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就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充满活力。
教学《水墨徽州》一课时,我问学生:“文章为什么以‘水墨徽州’为题?”学生自读回答后,教师总结:“高低错落的粉墙、鳞次栉比的黑瓦、清幽静谧的石板小巷、古趣盎然的石雕牌坊与雾色朦胧的山水,这些元素在一起确定了徽州黑白灰的基调,这恰好与中国水墨画的精神契合。”这样的描述本就如一首诗。
二、彰显教师的诗意
文本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诗意的内涵。教师应该拥有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眼光去触摸教材,寻觅和挖掘文本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丰富诗意,用“诗人”的情思和智慧构建课堂,师生才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幸福。
三、诱发学生的诗意
语文课的落脚点和归宿是诱发学生的诗意,只有把学生带入诗意的境界,我们的语文课才算取得圆满的效果。
1.导语引发诗意的情感
现行语文课本的文章,语言美、韵律美洋溢在字里行间,教师的责任就是用富有鼓动性的导语,创设一种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诗情。
教学《游子吟》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了原诗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后,我问道:“浓浓的热汤里升腾着母亲的关
怀,三鲜馅的饺子里深藏着母亲的爱!我们能不能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对母爱的感受,歌颂母爱呢?”学生争相表白。这不但让我和学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而且让我们一起享受美妙丰盈的诗意历程。
2.多媒体渲染诗意的氛围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开阔学生眼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与诗意的激情。
在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后导入:“大自然是一个美丽的无与伦比的世界,每一座山都是一幅写着诗的画卷,每一汪水都是一曲跳跃着音符的旋律。同学们,用诗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感受吧。”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因充满激情和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让温馨诗意永驻孩子的心底!
参考文献:
陈晓艳.感悟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听窦桂梅《游园不值》教学后感.教育教学研究,2010(15).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姜各庄镇苇厂小学)
4.正在消逝的诗意美文 篇四
纤细的碳素笔尖固然是写不出墨汁游于纸的行云流水。我曾慢笔写过的汉字也被时代的节奏抛在久不复来的岁月里。顿挫的短句、用心的描绘,感触别样的韵味;在激昂的长段中,用心的抒发心中感慨,显得格外珍贵。猛然间明白,在历史的积淀里,那并不为之褪色反而更熠熠生辉的是古老的诗意。而过远的眺望却总是遗落“蓦然回首”,为人所珍视的难道只是那”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
我却要叹惋辛稼轩的苦心孤诣了,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英气里流露出的如此温婉,却要在流芳百世中隐没踪迹。我要挽留古老的诗意,去追随秦观“画角声断谯门”的留恋,去追忆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多情,去怀念陈与义”三十余年如一梦“的豪情,去感受东坡“十年“的难忘。他在恋人的海誓山盟中“山无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他在友人的相知相惜中“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他是如此的动情,以至于千年之后的读者,还要为这苦难的命运、不公的待遇、不该的分离而伤心,为苦闷的思绪忧伤,为坚贞的情谊而动心,还要为这个古老的诗意高歌。
而我不过是为他歌唱的人之一。张晓风致力于用唐时女童短幅的《送兄》震撼人心,余光中用细腻的心灵书写诗意,何其芳在独语中将视角的诗意淋漓表达,用执著的传承诗意的呼声引起灵魂的共振。
抑或是在鼓角争鸣的战国仍存编钟音韵,在时局动荡的魏晋也有琴筝和鸣。战乱不曾泯灭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而再久远的历史也无法磨灭这优雅的诗意。这美丽的诗意,这动人的诗意!
我会在小雨之时,随口念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在晚春时分,不无惋惜“雨狂风暴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在杨花飞舞之际,赞它”点点是离人泪“的柔美;在时光飞逝中感伤“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却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些微小却充满柔与美的文字表达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文字的精炼,思想的灵动。
5.关于感悟生活的美文:诗意与幸福 篇五
每天都是一首诗。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雪夜,独坐书桌前。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的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于书中探寻诗意的每一天,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呤;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中传唱千年;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
每天都是一首诗,喜欢在四季出游。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抬头爷望,月色朦胧,不禁呤唱一曲“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人如同一只帘燕,在四季的窗前诗意地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载着诗意,满身花雨又归来……
每天都是一首诗。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我们追寻着幸福诗意的生活,而生活中却又有那么多遗憾。繁多作业,使我喘不过气来,缺少了追寻诗意的时间。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仓夹嘉措与佛的对话。
问佛:为什么总也遗憾?
佛曰:没有遗憾,无法体味幸福。
问佛:为什么下雪总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东西总在不经意间流走。
多么诗意,多么惊动人心的对话。
诗意与幸福该是一种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寻求幸福,而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奏出精彩的乐章!
6.夜晚与诗意相遇美文 篇六
往昔炎热夏季的一个夜晚,我在自家的阳台上乘凉。我清晰地听到黑暗的远处有树木微微摇曳作响,紧接着阵阵清凉的风向我袭来,一时间因为炎热而渐趋烦躁的心情瞬间宁静了下来。我敞开胸怀尽情的享受风的清凉,抬起头仰望夜空,繁星如粒粒萤火,忽明忽暗。此时,夜空十分晴朗,可以分明的看到有少许的云,如薄纱一般缠绕着繁星。后来风渐渐地大起来,天上的星星愈来愈黯淡,而云愈来愈浓厚,最后居然下起了雨来。我一直认为这场雨就是刚才满天的繁星变成的,瞬间洗去了我所有的闷热与压抑感。
我忽地想起金圣叹曾在“三十则不亦快哉”中的叙述。金圣叹曾在酷夏炎炎,大汗淋漓,因饭过热而无法食用时,忽然狂风大作,下起雨来。顿觉凉爽,得以吃饭,因此而感叹不亦快哉。然后我觉得在如此美丽的夜晚遇雨,与金圣叹相比较起来,简直更该感叹一句:“不亦快哉!”
我一直认为那个夜晚我与诗意相遇。在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又一年春天的夜晚,我在房间里挑灯看书。夜深人静之时,我伸了一懒腰,眼睛不由由得向窗外瞟了一眼。外面夜明如昼,我忽地吃了一惊,急忙走出房门。我看见东边的月亮极其的圆而明亮。但这这种明亮与秋月又颇不相同。秋月是一片洁白,但这春夜的圆月的明亮却夹杂着一种昏黄的颜色,看去极其的温柔。春月周围有淡淡的云,看去很清晰,但不影响春月的美感。反而因为这些微云,春月看去是愈加的柔美。
原以为中秋才是赏月的佳节,到如今忽地觉得这是对人间美景的`误解。中秋的月固然明亮圆润,但这春夜的圆月其实并不逊色许多。反而因为赏惯了中秋的月,忽地在看到这春夜的月时,心中莫名的产生一种感动,一种诗意。一种因自然之美而产生的感动和诗意。春夜的风是极其的温柔,月光亦是极其的温柔,它们交织在一起,我尽情的陶醉其中,在明如昼的天地间伫立良久,感受着春风夜月的无限的诗意。
那天春月之夜,我乘兴填了首词留作纪念。那词是《鹧鸪天-咏春月》:
万籁无声夜色幽,微云不淡月华柔。
依依柳岸池边水,丽影娟娟第一流。
众星捧,胜中秋,骚人雅士醉相留。
诗情澎湃三千丈,不得兰章岂肯休?
7.永州:一地二名,诗意盎然 篇七
多数人知道永州,当源于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名篇,尤其是《捕蛇者说》之开头“永州之野产异蛇”,黄口小儿皆能背诵。柳宗元被贬永州10年,写了近500篇文章,多与永州有关。其他诸如北宋欧阳修的“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南宋陆游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都是吟咏永州的千古名句。
可以说,不管是永州,还是零陵,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
零陵,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也许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有关
相关资料显示,零陵,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北京大学编绘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标注夏代以前中国古地名共34处,零陵是其中之一。“零陵”得名于舜帝葬九嶷山。司马迁所撰《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这里说的“零陵”,实际是“舜陵”。那么,为何称“零陵”而不是“舜陵”?这就需要弄清“零”的确切含义。
总的来说,可归纳为4种:一是凋零说。“零”者,即凋零,“陵”,即大土山,零陵就是荒凉的山丘,这是一种泛称。然而,零陵是特指专用地名;二是数目说。“零”者,无也,零陵可能指舜陵为空墓,尧舜时代不兴墓葬,是“天葬”。但古代汉语中,“零”,没有数字功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零”的解释是:“零,徐雨也”,即雨徐徐而下;三是物名说。零陵历史上盛产“零陵香”,《本草纲目》云:“零陵香,生零陵山谷,故名。”但是,零陵香与中华鲟、武昌鱼、扬子鳄一样,是物以地名,不是地以物名;四是水名说。有学者称,“零”字,源于九嶷山下一条古老河流,即冷水(今宁远冷江)。古代“冷”“零”二字同音同义,互为通用,冷水即零水。舜陵葬九嶷山,地濒冷(零)水,故名零陵。把舜帝葬九嶷山与零陵得名联系起来,和司马迁的说法一致。但还有一个问题不能自圆其说,即舜帝葬九嶷与冷(零)水得名谁先谁后?如冷水在先,舜葬九嶷,地近冷水,零陵赖以得名,顺其自然;如冷水得名在后,则此说法就不能成立。
上述说法都是比较专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人们的骨子里都是浪漫主义的,喜欢相信某个传奇名字的背后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零陵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叫“娥皇女英千里寻夫”。
舜帝南巡死于九嶷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嶷,想要见舜帝陵墓,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痕迹变泪竹,又称斑竹、湘妃竹。毛泽东诗“斑竹一枝千滴泪” 即源于此典故。她们没有找到舜陵,在返回途中,双双自尽于洞庭湖。为纪念娥皇、女英悲伤之情,人们将舜陵改为零陵。零,即“涕零”。这是一个使人伤心落泪的陵墓。
与此同时,将源于九嶷山的河称为冷(零)水。《水经注》载:“冷水,南出九嶷山。
”
永州,1400多年前出现,与山水有关
“永州”之名与山水有关。
西周时期这一带居住着诸侯国“永”的后裔。相传西周灭商,大封诸侯,永是封国之一。公元前124年,西汉置泉陵候国(今芝山区),属零陵郡,至今已有2100年的建城史。东汉零陵郡治迁此。隋文帝当政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 原则,废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保留零陵县。隋开皇九年(589)置永州,并为州治。
从隋置永州总督府至今,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存在1400多年。
《元和(公元806—820年)郡县志》谓永州“因水为名”。柳宗元的《湘口馆记》也称“潇、湘二水所会也,州因二水而名永”,亦有永治、永存之意。
南宋祝穆所著地理书籍《方舆胜览》称:“永山在零陵县南九十里,州因山而名”。除了永山,还有一条永水,现叫永江,为潇水支流。它们都位于双牌县永江乡一带。
一个地方,两个名字共存交织,独树一帜
“永州”、“零陵”二名多次变迁。
二者都是古地名,时而用其一,时而分别用之,为郡、为州、为路、为府,在历史上经历多次变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零陵县,县治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县辖今永州大部、邵阳市西南部、衡阳市西南部、广西桂林市的大部分。可见,当时一个县的辖地相当现在一个或几个地级市。
东汉时,零陵一分为二。泉陵县辖今零陵区、冷水滩区以及祁阳、祁东、东安、双牌一部分,县治在今零陵区。东汉决定将零陵之郡治由零陵县治(广西咸水)迁至泉陵县。于是,同时出现了两个零陵。
隋唐时,两个零陵合二为一。隋开皇九年(589)将零陵郡改置永州府,将泉陵、永昌、邵阳、应阳(今永州市芦洪市镇)4县合并,定名零陵县。广西咸水已存在800年之久的零陵县治结束。几年后,永州府复名零陵郡。
唐宋时,永州又分永州(零陵郡)、道州(江华郡)和郴州(桂阳郡)。元为永州路。明为永州府。清代,永州府属衡永郴桂道。民国初,永州属衡阳道。民国27年,永州属第七行政督察区(蓝山除外)。
由此可见,永州、零陵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一地二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先秦时,零陵是一地一名,指今九嶷山一带;秦代仍是一地一名,但所辖区域为广西全州咸水一带;西汉时,零陵、泉陵,一地二名;东汉至南宋齐梁陈代,零陵、泉陵、芝山,一地三名;隋开皇九年,永州府、零陵县同时存在,一地二名。
一个地方,同时存在两个名字,这在中国几千年建置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8.诗意盎然的美文 篇八
积累展示
(一)上篇:见景吟诗 借诗言情
老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既陶冶了我们爱美的心灵,又锻炼了我们发现美的眼力。其实古诗词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诗歌,大家都应学会见景吟诗。
(老师出示课件图片,请学生说古诗)
老师:春游时,看到两岸杨柳依依,让我们不禁想吟诵——
全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1:还有“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生2:还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老师:登山时,会吟诵——
全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3: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生4: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老师:看见奔流不息,气势壮观的黄河,你会说——
全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老师:看到壮丽的瀑布你会说——
生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老师:看到江河上的落日你会说——
全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老师:同样是落日,你还会发出感慨——
生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老师:看到这枝杏花,你会说——
生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老师:看到这幅图会想起马致远的一首小令——
生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老师:扫墓遇雨时吟句——
全体:“清明时节雨纷纷”;
老师: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
全体:“儿童上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老师:秋天,菊花怒放,又让人不由得想吟诵一首《菊花》——
全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老师:看到火红的枫叶,会吟诵——
全体:“霜叶红于二月花”
老师:冬天大雪纷飞时,不禁吟诵出——
全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老师:大自然的美景周而复始的变化着,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由于性格和经历的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千差万别,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诗人借景抒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世界吧!
老师:惜别时——
学生领诵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春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思乡时——
学生领诵2:《泊船瓜州》(宋)王安石
夏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老师:高兴时——
学生领诵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秋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老师:忧愁时——
学生领诵4:《相见欢》(南唐)李煜
冬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老师:激昂时——
学生领诵齐:《满江红》(宋)岳飞
男领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齐合: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女领诵: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齐合: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男女: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齐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男合:靖康耻,犹未雪;女合:臣子恨,何时灭?男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男合:壮志饥餐胡虏肉,女合:笑谈渴饮匈奴血。齐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在诵读四季的古诗中,我们既体会到诗人不同的心情及对不同季节的看法,又感受到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有的飘逸夸张、有的沉郁朴实、有的清雅自然……一年四季各有各有的特点,可都是美丽的。
(二)下篇:四季颂歌(回顾以前积累的古诗)诵读古代经典诗句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背诵了不少与四季有关的古诗。到底哪组背得多,背得好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一组)春之歌
老师: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呀,在我们6年1 班第一组同学的眼睛里。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 ”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来听听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
学生:(同桌一人一句):
1男: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女: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男: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2女: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男:是早春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女:是晚春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男: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春花
4女: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草
5男: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风
5女: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春雨
6男: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春虫
6女: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春鸟
7男: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
7女:是“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春夜。
齐: 春天鸟语花香,我们爱春天。
老师:“春到人间万物鲜”,春花春鸟,春草春虫,春风春雨,春夜春梦,无处不是春,无时不是春.让我们在诗海时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闻闻春的芬芳,吟诵有关春的诗句.《钱塘湖春行》
齐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老师: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咏春天呀,今天,春天组的同学表现得非常好!
(第二组)夏之韵:
老师:春光明媚,夏景优美,听听大诗人是怎么说夏的吧!
女组长:夏天满池的荷花犹如美丽的姑娘,我们爱夏天。
1、男组长:《池上》(唐)白居易(男齐)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女组长:《小池》(宋)杨万里(女齐)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男组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男领诵)毕竟西湖六月中,(男齐)风光不与四时同。(男领诵)接天莲叶无穷碧,(男齐诵)映日荷花别样红。
4、女组长:《如梦令》(宋)李清照(两名女同学交换诵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女齐诵)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男组长:《采莲曲》(唐)王昌龄(全组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老师:呀,我发现了,你们吟诵的诗词都与莲花有关,真是一花独秀呀!莲花不仅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姿容,还有高洁的品格,你们知道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是怎样赞美莲花的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男组长:在夏夜的精彩里我们迎来了粽叶的飘香。
女组长:在夏夜的雨声中我们迎来了艾草的风摇。
男组长:不管风雨
女组长:无论多艰
男组长:这个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女组长:这份守了祖祖辈辈的祭典
合:它总如期而至……
男组长:初夏季节,我们国家有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的节日吗?
大家说:“知道,知道,是纪念屈原的”(孩子们和一老者在一起上)
男组长:请听朗诵《离骚》
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屈原已经是位六十三岁的风烛老人了。政治上的失意使他郁郁寡欢,常年的流放生活更使得他心神疲惫。内心的压抑无法排除,每天只能靠吟诗作画消磨那冗长而又无聊的时光。
正所谓:
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迟暮。
齐: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初夏的一天,屈原收到了来自京城弟子宋玉的一封信。在信中宋玉告诉他:秦国大将白起率大军侵入了楚国,占领了郢都。包括屈原先祖在内的楚先王陵墓也让秦军一把火给焚毁了!
屈原读罢,掩面痛哭:屈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齐: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整整一夜,屈原书房的灯火都没有熄灭。早晨,当启明星还在天边闪耀着的时候,屈原就走出了家门:
屈原: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
屈原:大王啊,您为什么要相信谗言。疏远一个永远忠诚于您的人呐?
齐:指九天以为正兮,夫为灵修之故也。
屈原:我,敢指天为证,我对大王您是一片赤胆忠心呐。
旁白:屈原来到汩罗江边,江风吹散了他的苍白长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很显然他一夜都没睡。这时一位打鱼人认出了他,急忙上前打招呼:
樵夫:您是三闾大夫屈原吧?您怎么到这来了?
屈原: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举世浑浊,众人皆醉。我是清醒的,也是清白的,可是却被流放于此。
樵夫:那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与他们大醉一场呢?
屈原:不我爱着我的国家。我爱着我的人民。为国为民,我甘愿赴汤蹈火,虽九死其犹未悔。
齐: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老师:我们在诵读中与圣贤平等对话,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圣贤的思想。这是发生在2283年前汨罗江边的一场悲剧,一位诗人的死成就了一个民族的节日!希望同学们在吃粽子、采艾蒿、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屈原这个名字。
(第三组)秋之思
老师: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全班合: 秋天
老师:你们想用哪些诗句表现秋天的景色呢?
女组长: 树上枯黄的秋叶缓缓飘落下来,铺满了整个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晚秋的气息。望着这落英缤纷的情景,心中难免有些感伤。每逢到了秋天,人们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有诗为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在积累有关秋的古诗词的时候发现,宋词中有很多借秋景抒发离愁别绪的名家名篇。
女组长: 第一首《苏幕遮》范仲淹
(1女)碧云天,(2女)黄叶地,(3女)秋色连波,(4女)波上寒烟翠.(女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1女)黯乡魂,(2女)追旅思,(3女)夜夜除非,(4女)好梦留人睡.(女齐)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男组长:大家别忘了“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下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男生认为,秋是成熟的季节,秋是收获的季节,秋是充实的季节。
男齐: 我们爱秋天!
男组长:我们积累了一首苏轼的《赠刘景文》,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的诗,诗中歌颂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男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女组长: 李清照是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一首《醉花阴》构思新颖,意趣高雅,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女组长:她后期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独自伤心的神态。
(5女)寻寻觅觅,(6女)冷冷清清,(7女)凄凄惨惨戚戚。(女齐)凄凄惨惨戚戚。(5女)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6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7女)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5女)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6女)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7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女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男组长:秋天是美丽的画!秋天是甘甜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我们积累了一些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1男:我朗诵的是一首描写秋天傍晚远望山色的诗《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男:我朗诵的是一首描写初秋夜晚山色的诗《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老师:我非常喜欢这首诗的意境,你喜欢吗?你能不能说一说原因? 2男: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我非常喜欢这首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明月透过松针之间的缝隙透射在大地上,仿佛碎了的月亮散落在地上,却又在随风变换着形状,让人心沉静。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如果不是听到潺潺水声,谁也不会发觉那光洁的石头竟拥有流水的抚摸。这句写得很美。
老师:的确,这首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作者其实看到了许多东西,也想到了许多事情。这两句诗并不是要展现所见景物的全貌,而是一个引子,想要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诗的意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
3男:我朗诵的也是描写秋天夜晚的诗:《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4男:我朗诵的是一句写秋水的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男:我也朗诵一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秋水落霞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男组长:我们朗诵的是写秋雁的诗句
6男: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男组长:我们朗诵的是写秋天落叶的诗句
7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男组长:经典诗文里,有多少诗人都对月亮浅吟低唱。
女组长:在这里,我们能找到李白窗前明月光的故乡情,男组长:在这里,我们能找到苏轼明月几时有的思念情。
老师:我知道,根据古诗的韵调,许多作曲家们将古诗改编成了流行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明月几时有》会唱的可以一起唱。
(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合)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独)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四组)冬之乐
老师: 离愁别绪尚不及细品,冬天已到。冬天到,雪花飘,我啊,喜欢冬天。
男组长:我们找了几首写雪的古诗。让我们走进冬的世界里,去感受雪花的快乐。
男组长:
1、《江雪》柳宗元
男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男组长:
2、《夜雪》白居易
男齐: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男组长:
3、<终南望余雪> 祖咏
男齐: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男组长:
4、《别董大》高适
男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女组长:冬天的梅花也常常是诗人吟诵的对象,我们找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
女组长:
1、《梅花》王安石
女齐: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女组长:
2、《雪梅》卢梅坡
女齐: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女组长:
3、《卜算子•咏梅》陆游
女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女组长:4《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女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男女齐: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老师:毛泽东——一个响亮的名字,在我们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中,在我们中华古诗词的瑰宝中,我们都应记住他。领袖毛泽东,诗人毛泽东,记住他的《沁园春 雪》。
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齐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齐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男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齐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女: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男: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齐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男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丝丝入扣,诗意盎然教古诗 篇九
大凡中国的孩子牙牙学语时,都免不了从背古诗开始学习。而为人父母呢,也以孩子能背出多少首古诗感到骄傲。鲜少有人让孩子去背现代文,哪怕是一小段。可见,古诗词在孩子的语言学习初级阶段有其明显的优势。研究证明,古诗篇幅短,有节奏,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不仅能很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同时,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化,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还有智力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近百首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绝好载体。但由于古诗体制的特点,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教师对古诗词在语文学习的地位理解失之偏颇。除古诗外,小学的语文学习大致还可分为拼音、字词、阅读、作文。在许多教师的理解中,拼音是学生学习字词的重要工具,必须掌握;不认识字词,就不能阅读、写作,也是必须要学好的,能阅读写作现代文是学习语文的目标,所以也是要下大力气的。唯独觉得古诗是装饰性的,不会背古诗,不理解古诗,不会(也不要求)写古诗也不妨碍学生语言的运用,不妨碍适应现代生活,好像无实用价值,所以古诗学习变得可有可无。教师也就在古诗教学上不深挖深究,降低学习要求,把它作为母语学习的点缀。
其次,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方法的滞后使得原本应该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变得单调乏味、机械僵硬。必须认真审视古诗教学的每一环节,找出弊端,精心改进,丝丝入扣,让古诗教学诗意、灵动起来。
弊端一:重背诵,轻诵读。诵读重节奏,轻感情。古诗的朗朗上口,很容易把它作为锻炼记忆力的载体,因此,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只要学生背诵出即可。其实,古诗美感之一就体现在它的音律韵味上。学习古诗,就不仅要求学生能背出,也要能诵读好。在指导诵读时,又往往局限于节奏指导上:哪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二二一”的节奏,还是“二一二”的节奏。而诗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用语气的轻重缓急、词调的抑扬顿挫,音值的长短来表达则忽略了。应让孩子像古人一样,或中气充沛、高声吟唱,或辗转回复、抑扬顿挫,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气势和丰采,以训练孩子的字感、词感和句感,积累语感。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像艺术家一样投入,读出诗的氛围,在读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不同的感悟,要读出层次,渐入佳境。如,指导诵读《鹅》时,很多学生在诵读三个“鹅”字时一样的音高,一样的轻重,这说明教师没有带领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三个“鹅”字表达的不同含义。三个“鹅”要读出不同的感情,第一个“鹅”读出刚看到一只鹅时的惊奇,第二个“鹅”读出发现还有其他鹅时的惊喜,第三个“鹅”则要读出看到一大群鹅时的兴奋。这样,紧扣每个字,悉心理解,感情诵读,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体会到诗的意境。
弊端二:教学重记忆,轻理解。理解重对错,轻意境。《中国诗词大会》上就暴露出这一教学短板。一位留洋回国的硕士生选手,两次获得上台答题机会,但最后都败在写字题上。如“( )( )( )(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句中要求写出括号内的字,选手填了“频频鸟鸟”,而正确答案是“娉娉袅袅”,评委老师点评说:“这是一首描写小女孩情态的诗,怎么也得有个女字旁,怎么也得穿件衣服吧。”可见,他不是背不出,而是没有理解,所以确定不了用哪个字。又如“花重锦官城”一句中,很多人把握不准“重”的声调是阳平还是去声,其实如果理解了“重”的含义是花朵饱含雨水,沉甸甸的红艳状态,就能很准确地读对去声。所以有评论说,现在很多人学习古诗词,还仅仅是停留在背诵的层次上,没有深入理解其含义,而且书写古诗词的能力是大大弱化了,所以会出现让人目瞪口呆、错得离谱的现象。对古诗文注重理解,不仅是有利于读对音,写对字,更主要的是理解了,才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美学、哲学、优雅的情怀以及生存的大智慧。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凝聚在短短的几个字中,许多教师往往把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先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翻译成“大漠中有一条垂直的浓烟,长河那边圆圆的太阳落下去了”。这也没什么错,但却没有表达出塞外黄昏雄奇壮观的景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沙漠平旷无边,放眼四顾,如此之大,但荒凉寂寥,了无林木沟壑可观。唯报警的一道狼烟拔地而起,刚劲挺拔,风吹不斜。黄河流经大漠,无遮无挡,横亘远方,衬托得落日更大更圆了。诗中只描写了几样景物,留白很大,突出了沙漠天宇苍苍、大地茫茫的特征,一首诗一幅画,整个画面于苍茫中略有生气,于寥落中蕴含壮美。”只有将古诗的精髓如层层剥笋般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深奥、柔美、神秘、缤纷、感情真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热爱。
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比如可以演出诗的趣味。如教学《锄禾》时,可让学生饰演农民顶着骄阳在田间劳作,时而一抹脸上汗水,另几个学生却边用膳边把饭粒随心扔地上,农民焦急地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诲他们……经过过程表演,诗中那光鲜活泼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景和深长的哲理,自然就会深深印入学生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也可以唱出诗的韵味。许多古诗都已被谱上曲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声像材料,通过吟唱,激发兴趣,理解意境。还可以像画家一样画出诗的意境。中国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将古诗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画下来。学生在创造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诗再理解再感悟的过程。如为《宿新市徐公店》一句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配画,学生就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要画蝴蝶,因为诗中写了蝴蝶;另一种意见是不要画蝴蝶,因为“无处寻”。所以,为诗配画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主动探究诗的意蕴。
弊端三:重传授,轻感悟的现象。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的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遗余力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会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多是被动地听取和记录。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学生的课本上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干脆把想象画面的工作也一并承包下来。原本把古诗的意境还原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是极富想象力也极具创新力的事情,现在也被教师事先制作的PPT所替代,垄断了学生的想象与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留有空白点,安排时间、空间让学生表达出对诗的感悟。除了吟咏、表演、配画的形式外,让学生改写古诗则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空间。可以将古诗改写成小散文、记叙文、小课本剧、小品,还可以为诗写点评、穿越时空给诗人写信等。
弊端四:“单兵作战”,缺乏联系,缺乏整体性。由于古诗在教材中的安排是穿插在现代文中的,每两次相隔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往往是“单兵作战”,就这首诗学这首诗,造成学生的古文知识零散、断链。应当建立古诗联系、比较学习。这种比较可以是多样的,如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可以是同类题材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如与温廷筠的《忆江南》相比较。可以是同一诗人同类题材相比较,如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相比较。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题材作品相比较,如与《暮江吟》《草》相比较。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学习,还可介绍学生课外赏析相关联的古诗;指导学生做“古诗手抄报”“古诗文集锦”等,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收集起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类整理,配上插图获感悟的话等。在联系、比较中学习,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更能融会贯通,也增加了阅读面,提升了诗词的鉴赏能力。
让古诗词教学不浮于表面,让蕴藏在寥寥数字中的诗意生动盎然,教师就要储备丰富的古诗文知识,涉猎更广更多的古代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乃至军事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实课堂。还要力求在教学的每一环节精雕细琢,用心打磨,丝丝入扣,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相会,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诗意盎然的美文】推荐阅读:
生机盎然的春天的优秀作文08-08
让体育课堂成为兴趣盎然的乐园06-30
让英语课堂兴趣盎然08-06
诗意的呼唤08-22
富有诗意的毕业留言07-16
静夜思的诗意08-16
有诗意的爱情短句09-02
《赠汪伦》的诗意赏析09-24
描写春天有诗意的句子06-17
熟悉又陌生的诗意作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