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2024-08-15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精选18篇)

1.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一

活动目标

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2、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难点: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活动准备

温水、水杯、小勺、搅拌棒、托盘、小碗、方糖、橘子粉、咖啡、扣子、石子、手工亮片、记录表、笔、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冰山一角”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请你们睁大眼睛,认真看,猜猜是什么!

师: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那是什么水呢?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尝一尝。(请幼儿尝一尝)

师:请你告诉大家是什么味道的啊?

师: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是这样的吗?那我们把糖和水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2、实际操作,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幼儿进行观察溶解的现象。教师边说边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

师:对,方糖放在水里不见了,去和水做朋友了,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幼儿实验操作,完成记录表。

师:刚才,方糖和水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自己去试一试,看看它们能不能在水里溶解?

师:实验之前你们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首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记录表上面一行是我们要实验的物品,下面空格需要你们来完成。请你们按照记录表上的物品进行实验,看一看哪些物品能在水里溶解,在物品下面的空格里画√,哪些物品不能在水里溶解,在物品下面的空格里画×。实验完一样物品后记录一次,再去实验下一样物品。

那边是我们的操作区,每张桌子只能站4位小朋友,每一桌的实验物品都不一样。在实验的时候,每一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物品。老师为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魔法棒,但是要记得实验完成后,要把魔法棒放回到托盘上,带着你的记录表回到你的位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在做实验,所以实验的物品是不可以放在嘴里品尝的。

(3)师幼共同验证实验结果。

请小朋友说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并在大记录表上做记录。

师幼共同总结哪些物品能在水里溶解,哪些物品不能在水里溶解。

3、瓶子娃娃变魔术

师:刚才我们用魔法棒做了实验,那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变魔术?现在老师要用魔法棒把你们全部变成小小魔术师,跟着老师来变魔术吧。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瓶子娃娃,可是他们都没有漂亮的衣服,很伤心,你们想不想给他变出漂亮的衣服呀?那你们要先像老师这样稳稳地拿好瓶子,跟着老师念咒语一起做。

师:原来颜料也能在水里溶解。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你们可以到科学区里去试一试。现在带着你漂亮的瓶子娃娃,我们一起去玩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设计完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溶解的现象。始终以游戏贯穿,调动每一位幼儿的积极性。

本次活动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活动中孩子们一直都在说口语上的“溶化”,我没有刻意的强调,而是带着孩子们说“...溶解了”,感觉容易跟“融化”混淆。对孩子鼓励的话有点单一,不够具体。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上问题。

2.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二

1.感知电线可以随意弯折扭曲的特性。

2.运用多种方法玩电线,并尝试造型。

3.能积极探究,大胆想象和表达。

活动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胶皮电线若干,电线的软硬适合幼儿操作。

2.课件“好玩的电线”(电线弯折成的太阳、大树、花朵、飞机、汽车等),音乐《欢乐舞》,电线弯折的跳舞小人。

3.幼儿经验准备:有认识弧线、螺旋线与波浪线的初步经验。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请来的小客人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会是谁呀?这个小人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2.师(举起一把彩色电线):电线宝宝来到我们班,小朋友要热情一点哦。

(采用情景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观察感知电线宝宝

1.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根电线宝宝,把它找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比一比,再跟好朋友说一说你的电线宝宝像什么,有什么特点。

2.师:你在哪里看到过电线宝宝?它有哪些用途?废旧的电线宝宝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强调“废旧的电线”)

(幼儿在这一环节逐步感知、了解了各种电线的特点,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了经验准备。)

三、用电线宝宝变魔术

1.教师用电线宝宝表演魔术。

师:老师想为你们表演魔术,你们想看吗?

请幼儿闭上眼睛,一起数到“3”睁开,教师将电线扭一扭成波浪线形状,提问:电线宝宝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教师分别用彩色电线变出弧线和螺旋线,边变边说出变的方法,让幼儿能够观看清楚。

师:谁能说一说刚才老师用电线宝宝变出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你可以用手比画比画。

小结变波浪线、螺旋线和弧线的方法:电线宝宝扭一扭,变出一个波浪线宝宝;电线宝宝弯弯腰,变出一个弧线小宝宝;电线宝宝绕圈圈,变出一个螺旋线宝宝。

2.幼儿操作尝试。

师:电线宝宝非常想和你们一起玩变魔术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布置任务:那就请你们用电线宝宝绕一绕、弯一弯、扭一扭,变出自己喜欢的线宝宝吧。变好的小朋友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变的是什么线宝宝,它们还像什么。

3.和电线宝宝一起舞蹈。

师:我们变出了这么好看的线宝宝,和它们一起跳个舞吧。(师生随音乐自由舞蹈)音乐停时,摆成各自电线宝宝的造型。

(用提问和变魔术两种形式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掌握了电线的各种玩法。随音乐舞蹈既活跃了气氛,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四、电线宝宝变变变

1.师:电线宝宝真好玩,能变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形状。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电线变的图片,你喜欢哪幅图?是用几根电线变出来的?

2.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变出更好看的东西呢?可以去找好朋友一起商量着变图形哦。

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并将变好的图形拍照。

3.观看照片,启发思考。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变的图形,你觉得它们像什么?还像什么?

(幼儿边玩边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既发展了想象力,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五、游戏“我是电线小宝宝”

玩法1:单独游戏

幼儿扮演电线宝宝,教师出示变好形状的电线,要求幼儿用身体变出这个形状,并说说变的是什么。如教师出现一个圆圈,幼儿用手臂、身体、手指等做出圆形,并说出自己变的是太阳、气球、包子等。

玩法2:合作游戏

先分组合作游戏,再全班合作游戏,如变成长长的火车。游戏数次后,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废旧电线投放到活动区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尝试与同伴合作进行电线造型,并根据这些造型创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展开活动。活动过程中以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中,提升了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整个过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

3.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宝宝 篇三

1.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2.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两种纸的外部特征,并用简单连贯的语言表述。

二、活动准备:

餐巾纸和挂历纸每位幼儿各一份;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的颜料水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教师: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吧!(教师出示餐巾纸和挂历纸)

教师:你们好,我是餐巾纸宝宝;你们好,我是挂历纸宝宝。今天呀,我们要和你们做游戏。

(评析:在餐巾纸和挂历纸画上五官,很可爱,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以纸宝宝口吻向小朋友们问好,立刻吸引了幼儿注意力,效果很好。)

(二)观察挂历纸和餐巾纸

1.观察挂历纸宝宝。

教师:请每位小朋友拿一张挂历纸宝宝,看看,和我的是不是一样?我请小朋友们看看,你的挂历纸宝宝是什么形状的?闻一闻挂历纸宝宝有味道吗?摸一摸挂历纸宝宝是什么感觉呀?现在请小朋友们把挂历纸宝宝放在耳边,听一听它能不能发出声音?

幼儿观察,并互相交流,提醒幼儿将纸放在耳边抖一抖、揉一揉。

教师:现在挂历纸宝宝要和大家说悄悄话,听听挂历纸宝宝说什么了?

教师唱儿歌:挂历纸宝宝哗啦哗啦响,我们今天真高兴,和你们一起做游戏,找个地方藏藏好,我们要睡觉。(将挂历纸宝宝藏起来)

(评:教师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不同感官引导幼儿探索纸的特性,并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达“我的挂历纸宝宝是正方形”。孩子们都专注、认真地随着老师一步步探索,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挂历纸的感受。教师用创编的儿歌,请幼儿将纸宝宝藏起来,效果很好。)

2.观察餐巾纸宝宝。

教师:这是什么纸呀?(出示餐巾纸)看一看餐巾纸宝宝是什么形状的?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餐巾纸宝宝是什么感觉?听一听有声音吗?

3.比较挂历纸和餐巾纸

教师:请小朋友把挂历纸宝宝再请出来,看看这两个宝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幼儿比较观察并互相交流。

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完善。

(评:在幼儿两种纸探索后,教师及时总结餐巾纸和挂历纸的不同,帮助孩子梳理取得的经验,概括孩子的发现,运用总结性的语言来让孩子了解探索活动的情况,让孩子形成清晰、完整、准确的认识。)

(三)探索餐巾纸的吸水性

教师:餐巾纸宝宝告诉朱老师,它看见小朋友们身上都穿了漂亮的衣服。可是它们身上是白白的,一点都不漂亮,怎么办呢?今天朱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神奇的东西!

教师:这个神奇的东西是什么呀?它叫颜料,它像小朋友们身上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怎么让你的纸宝宝变漂亮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吧。

请幼儿自主探索餐巾纸的吸水性,教师巡回指导。

(评:教师用拟人的口吻引导小朋友想办法给纸宝宝穿上漂亮颜色的衣服,吸引儿注意力,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请幼儿自主探索餐巾纸的吸水性,没有限制孩子的思维。孩子们很聪明,用自己的方法装饰了纸宝宝,有的用手蘸颜料在纸上点、有的用手蘸着颜料像画笔一样在纸上画出一条一条彩色的线、还有的将纸放进颜料水里,发现水吸上来了兴奋地说“餐巾纸吸水好快呀!”)

(四)展示漂亮的餐巾纸宝宝

请幼儿将彩色的餐巾纸挂起来展示,大家一起欣赏。

4.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 篇四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的声音,对周围各种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初步了解“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

3.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的快乐。

活动重点:

探究并辨别周围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

了解“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

“动物叫”的手机铃声、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雷声、鸟叫声、水流声以及警报声、鸣笛声等音效、瓶装豆子、瓶装水、哨子、碗、水杯及各种打击乐器若干,卡纸。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发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精彩的魔术,你们可要仔细的看,认真的听。(师在魔盒里放入手机,用纱布蒙上,用手挥动,用嘴轻轻一吹,手机铃声响起动物的叫声,让幼儿仔细听辨,引出话题“声音”)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猜猜这是从哪传出来的?(引导幼儿说一说)

(这一环节的魔术导入,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并能从幼儿熟悉的动物叫声入手,激发兴趣,点燃探究欲望,为下一步探究“声音”做好铺垫。)

二、谈话交流,初步探究。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

在家里你们都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声音,感知生活中各种声音,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师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电话声、电视声、汽车声、炒菜声、洗衣机声等,我们每个人随时都会产生声音,比如说话、走路、拍手、笑、哭、咳嗽、喝水、关门声等,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很棒,今后我们更要注意倾听,发现更多奇妙的声音。

三、辨别不同的声音,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幼儿欣赏大自然中奇妙的声音,并让幼儿听一听,辨一辨,学一学它们都是什么声音?

师:播放音响(风声、雨声、雷声、鸟叫声、水流声、水滴声),幼儿倾听。

师小结:大自然中有无群的奥妙,还有更多更奇妙的声音,希望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能善于观察,善于聆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四、小实验:振动产生声音

1.引导幼儿感知“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让幼儿用手去摸喉咙,嘴里大声喊“啊”,感知声带的振动,明白每个人之所以会发出声音,都要靠声带的振动。)

2.师在桌子上摆放多种物品:口哨、碗、瓶装豆子、瓶装水、水杯、木琴、塑料瓶、盒子、筷子、塑料玩具等物品若干;

(先让幼儿观察、倾听,这些东西有没有声音?在引导幼儿全体参与,每人选一种物品去尝试、去探究,怎样才能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并观察、倾听、思考。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你是怎样让这些东西产生声音的?”,让幼儿了解通过“碰撞、摩擦、敲打、滚动„„”等,都会产生声音,明白物体振动了就会产生声音。)

师小结:物品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五、游戏活动:寻找声音朋友

1.引导幼儿尝试让自己的“身体产生声音”,并互相交流分享。

(引导幼儿全体参与,说一说让身体产生声音的方法,并表演示范。)

2.给幼儿每人一张卡纸,自由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卡纸产生声音”。

3.引导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声音朋友。(例如:关门声、琴声、凳子声、玩具声„„),互相交流分享。

延伸活动:音乐游戏“与声音朋友一起跳舞”

1.让幼儿每人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尝试让它发出声音,并说一说方法;

2.引导幼儿让乐器按节奏发出美妙的、有规律的声音;

3.为歌曲《春天在哪里》伴奏,一起游戏,一起舞蹈。

(师幼一起敲打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让幼儿体验美妙声音带给人们的愉悦之情,充分感知打击乐器发出的美妙声音,并大胆表现自己。)

课后反思与评价:

5.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蛋》 篇五

设计意图:

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孩子们很熟悉它。让蛋娃娃有趣地滚起来是孩子们在吃蛋时常做的一件事。让蛋壳变成一张张有趣的脸,这样也会激发孩子们做蛋画的乐趣,中班的孩子在蛋壳上添画短线、圆点、弧线也是有能力做到的。蛋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可见孩子们对蛋娃娃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深为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所感动,也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于是,我就生成设计了《有趣的蛋》这一活动。此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了孩子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不同卵生动物的蛋。

2、认识蛋的结构。

3、在了解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品尝蛋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各种鸡蛋、鸭蛋、鹌鹑蛋、鸽子蛋

2、幼儿人手一个熟的蛋、水彩笔

3、课件

教学过程:

1、《dj小鸡》音乐入场

2、幼儿手指游戏

3、幼儿玩摸蛋游戏,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常鸡蛋的外形。

蛋是什么形状的?(长圆形的)它们都有一层什么?(外壳)摸一摸感觉怎样?(坚硬、比较滑)

4、出示课件:鸡蛋 鸡蛋里面有什么?(蛋黄和蛋清),蛋的营养价值

5、幼儿继续玩摸蛋游戏(鸡蛋、鸭蛋、鸽子蛋、鹌鹑蛋),幼儿认识

有的外壳上有什么?(斑点)大小一样吗?什么蛋的外壳上有斑点?

6、认识世界上最大的蛋和世界上最小的蛋(鸵鸟蛋和蜂鸟蛋)

7、蛋的各种吃法

8、蛋的其他用途

9、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

教学反思:

6.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打气筒 篇六

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了解玩具打气筒有“进气孔”和“出气孔”。2.激发幼儿探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3.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记录表、玩具打气筒若干、气球、玩具车等。活动指导:

一、出示打气筒,教师谈话引入,引导幼儿观察打气筒的构造。1.出示打气筒引入。

教师:这是什么呀?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个别提问)2.引导幼儿观察打气筒的构造,并直接示范打气筒的使用方法。

教师:你发现打气筒上面有什么呢?(个别提问)仔细看哦,这个叫气筒,用手一按,它能一紧一松。气筒下方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孔。还有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这管子圆的要一头插在气筒下面的孔上,带2个小尖顶另一头要插冲充气的物体上。

二、引导幼儿进行探究。

(一).猜猜这两个孔有什么用?它们的用处一样吗?

教师:你们能猜出来这两个孔有什么用吗?颜色不同的孔用处一样吗?(个别提问)

(二)出示气球,引导幼儿猜测: 1.猜一猜。

教师:老师这里有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念一念标题)“问号”是猜一猜的,“小手”试一试的。那么你们猜一猜管子插在什么颜色的孔上,气球才会鼓起来?哦!你说是红色孔,你说是蓝色的孔,(个别提问)(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那么,到底是哪个颜色的孔会让气球鼓起来呢?试一试就知道的是吧。怎样试呢,你看,我这里有一个气球,先将它套在管了的这一头(示范),将管子的另一头插在气筒下方色或蓝色小孔上(不能示范),手掌按住气筒用力一压再一松(示范),看看气球有没有鼓起来。2.试一试。

教师:你们想不想去试一试看?试的时候陈老师有三个小小的要求,小耳朵可要听仔细了,第一,你们可以找个朋友一起玩。第二,这两个不同颜色的孔都要去试一试,发现气球有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朋友。第三,试完后要把东西收拾到筐

里,再回到坐位上。听清楚了吗?

幼儿利用气球分别对两个孔进行猜测验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

三、集中交流

1.教师:你发现了什么颜色的孔能让气球鼓起来呢?为什么呢?

教师:原来是红色(让幼儿举手表决),因为气筒里有很多的空气,我们用手一压,里面的空气就从红色的孔跑出来,跑到气球里面,气球就鼓起来了。所以这个红颜色的孔叫出气孔。(贴)

教师:咦!红色的孔能让气球鼓起来,那蓝色的孔为什么不会让气球鼓起来?下面老师就来做一个实验。

2.教师利用可乐瓶验证,引导幼儿进一步感进去气孔的作用。

教师:呀!可乐瓶怎么啦?为什么会变扁的呢?(个别提问)哦!原来可乐瓶里面的空气被吸到气筒里了,我们就知道蓝颜色的孔叫进气孔。(贴)

四、利用PPT让幼儿了解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打气筒,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出气孔和进去孔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除了这种打气筒,你还有见过什么样的打气筒?(个别提问)你们瞧!今天,我带了几种常见打气筒的呢!有你认识的吗?(个别提问)你看这是手动的,脚踩的、电动的打气筒,它可以给自行车、汽车、大型玩具充气。人们又利用打气筒的进气孔,用吸气的办法把空气给吸掉,像装棉被的袋子,吸成扁扁的,还有一些食品如:花茶、茶叶呀、蔬菜呀、坚果类呀、鸡爪、蜡肠呀,都是用这种吸气的方法来帮助食品保鲜的。(展示图片)

五、让幼儿利用打气筒合作游戏,体验打气筒带来的乐趣。

教师:打气筒呀真好用又好玩是吧!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不同的打气筒和好玩的玩具,你看有(充气玩具、怎样让汽车动起来、小球跳跳、玩瓶子)我们也来用打气筒的两个孔来玩一玩充气和吸气好不好?想不想玩?陈老师一样有几个小小的要求,小耳朵仔细听好了:

提要求:1.两人合作,这样玩起来才更有趣。

2.每种玩具都可以去玩一玩,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们可以去和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到后面跟客人老师说一说。

3.试完后回来时要记得把东西收拾到筐里。听明白了吗?

7.中班科学活动:小帮手 篇七

1.探索发现各种工具固定图书的方法。

2.进行简单统计, 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记录能力。

3.能积极参与装订图书活动, 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一些常用小工具的名称以及用途。

活动难点

学习常用小工具的一些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认识身边常用的工具。

教师准备:小鸭玩具手偶, 图片、回形针、订书机、夹子、铅笔、毛线、眉毛夹、固体胶若干, 统计表、四个画架和适合活动情境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老师出示小鸭手偶说:嘿, 大家好!我是小鸭乐乐, 我刚开了一家印刷厂, 厂里印了好多画纸, 我想把它们装订成图书, 但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装订, 你们能帮我想到好办法吗? (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探索发现哪些小帮手能够帮助固定图书

1.操作前的猜想。

教师:我这里有很多工具图片 (出示六张图片) , 请你们把认为能装订图书的工具放在上面, 不能装订的放下面, 谁来试试。有人有不同的意见吗?

2.幼儿操作。

教师:每个人的篓子里也都有这几样工具, 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看看哪些工具是我们的小帮手, 能帮助我们装订图书, 请把每一样工具都试一试。

(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各种工具都试一试之外, 可以尽量减少直接指导、语言提示, 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 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3.交流经验。

教师:请做好的孩子拿着图书和笔, 把你用了哪几种工具记录在统计表上。 (一张大的统计表) 谁能拿着图书告诉大家, 你用到哪些小帮手装订图书的?是怎么做的?哪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装订图书?

三、探索发现固定图书本领最好的小帮手

1.幼儿的讨论。

教师:小鸭乐乐说, 你们真有办法, 能用这么多的小帮手装订图书。但是我的图书应该装订得不容易散, 你们觉得是哪一种小帮手呢?谁来说说?有不同的想法吗?

2.幼儿再次操作。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种你认为能装订得最结实的小帮手来试一试。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工具装订另外一套图书, 装订好后按顺序摆放在画架上。)

3.得出结论。

幼儿一一演示。演示完以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订书机装订的图书又结实、又牢固。

四、给装订好的图书编页码

1.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小鸭乐乐说, 你们真棒!帮他找到了装订图书最好的办法, 如果给他的图书编上页码, 图书就可以卖出去了。请用订书机订图书的小朋友帮图书编上页码, 不是用订书机装订图书的孩子可以试试用订书机装订一本图书, 再编上页码。谢谢你们!

2.幼儿根据自己的装订情况自行选择编页码、改进装订方法。

8.生动有趣的博伊西科学活动中心 篇八

“欢迎来到兽医院”

在“欢迎来到兽医院”的大字横标下、一座小小的“兽医院”,墙上挂着大小不等的白色工作服和浅灰色手术服。一个木架上放有装满听诊器的塑料盒和装有注射器、药瓶及兽嘴套的塑料盒。在“医生”办公桌的一侧挂着能看清动物的内部病灶的透视胶片,房间的一角放着一些等待医治的大型玩具动物“患者”。参观的青少年可以扮成“小兽医”,身穿工作服、带上听诊器,聚精会神地为“宠物患者”进行医治,甚至几个“小兽医”可以通力合作为一“患者”进行手术和包扎。此情次景,酷似一个真实的售医院。前来这里操作的小朋友,着实过了一把“售医院”(图2)。

驱动自行车的动力

这套活动装置外形十分奇特,有两辆原地固定的自行车,其中一辆骑在车上的是人体的全部骨骼模型,另一辆骑在车上的是模拟人体下肢的金属骨骼和肌肉模型。装置用以显示车辆行驶时脚部肌肉和骨骼的关系。参观者可以通过电钮操纵,从后一部车上看到,与脚部骨骼有关肌肉的伸缩、经肌腱拉动骨骼而使自行车行驶自如的全过程(图3及图4)。

妙笔生晖画图案

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架上,左侧装有一个垂直并能旋转的金属杆,金属杆上端固定有一块方形画板,下端连接一块方形用于脚蹬的金属板。在木架中间有一个立柱支撑着一根长形的金属“笔杆”,笔杆前端装有一个相下垂直的画笔,直达画板上面的空白画纸上。木架右侧也有一个垂直并能旋转的金属杆,上端与笔杆的后部相连,下端也连接一块方形用于脚蹬的金属板。当操作者用脚踏着左侧金属板摇动一下,画板就会旋转、开始画图。由于画板运动的惯性逐渐减弱,图案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如果用脚踏着右侧金属板,又会引起笔尖走向的改变,致使图纸上呈现出两组图案相交的画面。完成这些精致画面的小作者,还可能把自己的“杰作”带走留念(图5)。

水膜屏幕升天空

吹肥皂泡是青少年朋友的普遍爱好,而该中心却有一个利用洗涤剂溶液拉成水膜屏幕的装置。在一个垂直地面的方形金属架上方中央,有一个金属圈。通过金属圈的一根细绳,一端与一个横杆相连,另一端固定在下面水槽边缘的正中央,绳子的长度正好控制在使横杆接触水槽溶液表面。当操作者徐徐劳动绳子时,随着横杆的上升,横杆下面一张方形水膜屏幕即可升入空中。由于水膜有一定的表面张力,用嘴轻轻吹动时不仅不会破裂,反而凹面像个大锅底。当吹力过大时,水膜屏幕才破裂消失(图6)。

9.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九

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橡胶制品。

2、让幼儿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活动准备:各种橡胶制品若干、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玩一玩

幼儿自主选择各种不同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对橡胶制品的兴趣。

(1)启发幼儿玩时想一想:玩的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相互避让。

2、说一说

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多种橡胶制品的不同玩法,并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

(1) 和同伴交流

(2) 个别幼儿说

(3) 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

(4) 小实验:水中取物

3、想一想

让幼儿联系日常生活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1) 幼儿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哪些东西是橡胶的。

(2) 看课件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4、跳一跳

通过玩“跳橡皮筋”的游戏增强幼儿对橡胶制品的喜爱之情,发展幼儿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受孩子看的一本《和橡胶做游戏》的图画书的启发,发现孩子们对我们日常所用的橡胶制品既熟悉又陌生,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孩子们也很感兴趣。因此,我决定为孩子开展和橡胶有关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我制定了三个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2、在探索中发现橡胶制品的好玩、有趣;3、在游戏中,愉悦孩子情绪,发展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发现上。

在活动中,我依据《纲要》,为幼儿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尤其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材料的特征。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活动的基本部分,我尊重幼儿自主、自愿、自选的原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通过游戏让幼儿感知橡胶的弹性,发现橡胶制品的好玩、有趣。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通过实物和课件,引导幼儿发现橡胶的东西不只是好玩,而且有用,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活动结束部分,激发幼儿发现橡胶更多的特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吸引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特点:本次活动,我遵循了《纲要》中科学活动应“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一原则,并充分让幼儿尝试发现在摆弄、操作中愉悦心情,建构知识经验。

10.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十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发现飘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波飘荡,孩子们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花瓣会浮在水面而树枝沉在水底呢?”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设计本节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并对沉与浮的现象的观察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使用简单符号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体沉下去的方法,体验探索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实验活动中,探索物体的沉浮,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脸盆、记录单、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沉与浮

1.创设情境,认识实验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来了许多的物品宝宝,我们认识一下它们: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它们要到水里玩,玩一个“沉浮”游戏。

2.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讲解沉浮符号

结合材料,让幼儿猜测物体的沉浮。认识记录沉浮的符号“↓”和“↑”。

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幼儿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记录结果。

(规则要求:小朋友们卷起袖子,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实验结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结果

实验的结果和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小结: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树叶、海绵纸、塑料瓶盖、木质积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属螺丝、石头会沉到水底。

三、引导幼儿尝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探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幼儿操作尝试:现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宝宝,它们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它们,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2.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结:把比较轻的物品用捆绑、压、装袋等方法变重,它们就能沉下去。由此我们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四、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应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教师总结: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戏,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教学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11.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活动 旋转现象 探索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124-02

生活中旋转的现象无处不在,当我看见孩子们在游乐场望着旋转木马时眼神中的期盼,讲述龙卷风嘴里的天花乱坠,看到家中的洗碗槽漏水时的漩涡,我想孩子们肯定是被这些旋转现象给吸引住了。幼儿园的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有着积极的探索兴趣,他们被旋转的这些现象所吸引,渴望探索这些旋转的秘密。因此,结合我们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特色,在班级中,我们将“幼儿兴趣和自身价值判断及认知水平”相结合,尝试开展了科学主题“旋转的秘密”等一系列科学活动,以下是我们科学探究主题“旋转的秘密”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捕捉科学教育契机,确立适合幼儿的科学探究主题

进入中班以来,孩子们对拼插玩具特别的感兴趣,在学习性区域活动时,杰杰和能能等几个小朋友迅速的来到了益智区,开始摆弄里面的拼插玩具,不一会儿,就听见能能嚷嚷道“杨智杰,我的陀螺肯定比你的转得快”“我的陀螺才转的快,而且在转的时候会更漂亮”其他几个孩子显然也被吸引住了,相

继的拼起了陀螺来,我在旁边静静的观察着孩子们,发现他们能熟练的将塑料的螺丝钉、螺丝帽及塑料插片迅速的连接并固定在一起,嘴上还不停的炫耀自己的陀螺用了几个轴、几个螺丝帽、几个插片。然后就迫不及待与同伴开始比赛谁的陀螺转动得更快。“哇!我的陀螺转起来就是一个圆”“我的陀螺转起来是绿色的”孩子们的讨论、摆弄持续了很长时间……

从幼儿自发的探索中,我发现他们对旋转的现象非常感兴趣,但是对陀螺旋转时的变化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差异,班中其他幼儿对陀螺旋转的认识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哪些是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哪些是他们还需要了解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为科学活动的内容,从而确立了第一个小主题‘身边的旋转。

主题活动:《身边的旋转》

二、幼儿在问题意识中探索获得新的知识

一次在区域游戏中,睿睿从柜子里取出了一个圆形纸壳做的陀螺,然后有模有样的取出一张记录单,准备做“实验”,只见她拿着圆形纸壳做的陀螺尝试转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然后急冲冲的跑到我面前告诉我“老师,我的陀螺怎么转不起呢?”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睿睿答案,而是引导睿睿将陀螺与陀螺轴的位置变换一下,几次实验之后,睿睿发现陀螺放在陀螺轴的中间位置,陀螺会转得更稳。

随着幼儿对陀螺探索的兴趣越来越高,我们利用区域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在光盘上画形状,如:正方形、五星及月牙形,还会画上不同的线条,如:直线、曲线和螺旋线,幼儿会大胆的问“画形状的陀螺转起来是什么样子的?画线条的陀螺转起来会变化吗?它们转起来会不会都一样?”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幼儿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充满可贵的好奇心,对于探索周围的事物有着本能的渴望,幼儿的这些问题是幼儿进一步科学探索的基础和动力,怎样让幼儿的兴趣度更持久、探索欲望更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分析幼儿探究活动中的科学元素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在“旋转的秘密”中,我们根据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了第二个小主题“旋转的轨迹”。

主题活动:《旋转的轨迹》

三、投放丰富材料,让科学探索活动尽量完善

丰富的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新《纲要》中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亲身经历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适宜的材料和工具的支持都必不可少。

为了让科学探索活动开展得更尽兴,我们将探索活动与创意制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让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制作成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旋转玩具,如:旋转的小水车、摩天轮、迷你小风扇等,在“旋转的秘密”中,我们也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并确立了第三个小主题“旋转的运用”。

主题活动:《旋转的运用》

四、我的思考

“旋转的秘密”的科学主题虽然告已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始终影响着我的教学活动:

一是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不断的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并积极思考,善于听取同伴的意见,在分工、合作中解决问题。

二是具备灵活的提问技巧及一定的科学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具备灵活的提问技巧及一定的科学活动的指导能力,还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探索。

三是记录旳重要性。记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能让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模仿学习,还能让幼儿将原有的知识与最终实验所得出的结果相比较,从而构建出新的经验。

12.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十二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科学,探究

1 案例呈现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各种材料与纸板游戏, 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 尝试用游戏棒顶纸板, 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 发现生活中“顶”的现象, 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废旧纸板。 (2) 薯片罐、牙膏盒、固体胶、长纸筒、酸奶瓶、粉笔等各种废旧操作材料。 (3) 多媒体课件:有关“顶”的现象。

活动过程:

(1) 顶一顶, 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设置情境:教师和幼儿开心地外出郊游, 遇上了下雨, 一时找不到躲雨的地方, 意外发现了许多纸板, 于是大家把纸板顶在头上当作小伞, 由此引出活动。

引导幼儿发现地上的纸板, 并顶在头顶示意挡雨。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

(2) 试一试, 用身体的其他部分顶纸板。

(情境:天空放晴, 请小朋友围成圈做游戏)

师:除了可以用头和纸板做游戏, 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玩纸板呢 (鼓励幼儿用手、脚、背、膝盖等部位顶起纸板)

(3) 找一找, 还有哪些材料也能顶起纸板。

出示薯片罐、牙膏盒、粉笔等操作材料, 请幼儿去找一找, 还有哪些材料也能和纸板玩游戏。 (引导幼儿从大的、宽的材料开始尝试, 再逐步使用截面小的材料)

①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游戏,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用哪些材料玩了游戏, 初步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师:请刚顶起纸板的小朋友告诉大家是用哪些材料, 怎么顶起来的……

②启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现“面” (横截面) 大的物体容易顶起纸板, “面”小的物体不容易顶起纸板。

师:你们发现哪些材料容易顶起纸板?哪些不容易顶起纸板?这是为什么?

③引入难题, 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

师:怎样才能用游戏棒、粉笔顶起纸板呢?

请幼儿尝试每人用一把游戏棒顶纸板;

幼儿尝试每人用三根游戏棒顶, 纸板 (原理:三角支撑) ;

鼓励幼儿分组游戏, 合作用游戏棒玩“顶纸板”的游戏。

(4) 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存在“顶”的现象。

出示多媒体课件, 引导幼儿边看边说。

(5) 结束活动: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并寻找“顶”的现象。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活动分析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学习所强调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终结, 同时, 对内容的理解是探究过程的自然结果。儿童好奇心强天生就向科学家一样, 只要给他们机会, 他们就会参与到他们自己的试验和问题的解决中去。《纸板顶顶乐》这个活动能够关注到幼儿探究的整个过程, 从材料的变化上都是很自然的过渡, 幼儿也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案中一直强调幼儿体验“顶”起纸板的过程, 并没有强调幼儿该知道有关“平衡”内容, 这就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探究。以下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活动中各要素的分析:

2.1 关于学习者

建构主义的学习者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 他们是带着不同的经验、观点和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入教育环境的, 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建构知识。《纸板》的活动中, 幼儿在各自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和实验, 有个别幼儿可能能够快速地发现关于“平衡”的奥秘, 如:在使用游戏棒或粉笔顶纸板时, 能很快地想到多使用几根来共同支撑, 在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就能很快地观察到这成功经验, 并很快进行尝试, 从而进行经验传递, 使支撑方法“五花八门”, 再到最后发现“平衡”的奥秘, 这些都是幼儿自己智力活动的结果。

2.2 关于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提供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情境——这是一种鼓励自我导向的学习、体验、问题解决和社会互动的环境。这些情景必须是支持的、激励性的、促进性的, 以帮助孩子建构知识。教育情境必须在空间、时间和课程领域上具有灵活性。

教师对孩子活跃的讨论给予宽容和鼓励。

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一活动案例的设计十分关注促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师的指导语并不多, 使用的多是“试一试”“找一找”的预设情境, 幼儿自我探究的空间比较大, 幼儿能够通过不断的尝试, 发生错误去思考和发现, 这既是对操作能力的锻炼, 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

2.3 关于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作为一个积极的促进者, 要确立教育情境, 仔细观察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随时随地地进行有助于孩子理论建构的互动, 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和他们的互动而调整环境和活动, 支持孩子间的互动是他们在互动中学会解决冲突、自我表达以及建设性交往。

正如该活动, 教师一直在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 让幼儿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和发现, 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去“顶”纸板, 用灵活的提问策略和设问策略激发幼儿讲出来, 让幼儿动手操作, 体验成功, 使他们与同伴分享经验, 能够把不同的平衡经验进行迁移。幼儿一直关注于纸板和实验, 教师只是言语的提示和引导, 在活动中明确地展现了教师的角色, 即: (1) 教师是观察者: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可能需要一直关注着幼儿的一举一动, 在观察中给予适当的言语指导, 再根据幼儿的尝试经验, 开始下一步的预设, 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2) 教师是提问者和设问者: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必须能够向儿童适时地提出问题, 并在不影响儿童的情况下设置能够激发儿童形成认识的问题情境, 如“想一想, 你们发现哪些材料容易顶起纸板? (薯片罐等) 哪些不容易顶起纸板? (游戏棒) 这是为什么?”这种适时的提问, 就为幼儿提供了支架, 促使幼儿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种能力根源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3) 教师是环境的组织者:在这个活动中, 非常需要教师精心且明确地组织内容和材料, 以便儿童能够从中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如教案在第三部分对材料的逻辑安排, 都体现了这一点。

2.4 关于活动本质

建构主义强调为幼儿所设计的活动必须能够促进他们理论的建构。在本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多样化, 又源于生活, 是幼儿常见的生活材料, 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下尝试使用, 不断地进行思考, 观察发现材料使用的变化过程, 如, 从实用身体顶纸板到用酸奶盒、固体胶、游戏棒等材料, 整个变化的过程促使儿童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用不同的材料快速地顶起纸板”这样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为儿童幸福前行铺设好“跑道”[J].早期教育, 2005.8.

13.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平面镜的特性,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3、对镜子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平面镜、动物玩具、音乐

各种透镜、面镜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了解镜子的特性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

2、请你找好朋友玩一玩照镜子的游戏。

3、小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二、镜子反光实验

1、幼儿分组探索

2、小结

三、游戏:小动物照镜子

1、第一次操作,发现动物数量的变化

2、第二次操作,发现如何变化

3、第三次操作,把两面镜子竖直面对面放,进行探索。

四、拓展经验

1、平面镜真奇妙,我们发现了好多平面镜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奇妙的镜子,你知道有哪些?

2、这些镜子也藏着许多秘密,我们在分区活动的时候再玩一玩,发现它们的秘密。

活动延伸:

1、区活动时,继续探索平面镜的其他特性。

2、在区域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其他镜子的特性。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研究镜子,由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对探究活动有计划的进行组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14.中班科学教案:溶解 篇十四

使幼儿发现土壤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地方,教育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珍惜土壤。

【活动准备】

1、挖土的小铲子,纸盒若干。

2、装几盒泥土放在桌上供幼儿观察。

3、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挖泥土。

“请小朋友拿上小铲子,我们到外面去挖一些泥土,挖的时候要仔细看看泥土里有些什么?”教师和幼儿共同到户外挖泥土,引导幼儿观察上中有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土壤,探索土壤里的东西。

“请小朋友看看、摸摸土壤,能发现什么?注意不要马上弄出来。”指导幼儿观察,倾听幼儿的议论,观察幼儿的态度。

“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土壤里有枯树叶、树根、死虫子、骨头……)

“另外,土壤中还有大家看不见的很小的微生物,它帮助把枯叶—……等腐烂成肥料,使土壤肥沃。”“土壤有什么用?”

(肥肥的土壤里可以生长各种植物、蔬菜、树木、花卉、水稻、草等。人们就有粮食和蔬菜吃,动物也有了食物。土壤还是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家。)

三、小结。

“土壤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就没有家。我们要珍惜土壤,保护土壤。”

四、活动延伸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土壤及土壤中生长的各种植物。

15.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十五

一、第一次调整

原有活动设计是利用打气筒作为工具让幼儿合作打气球,我考虑农村幼儿园班级人数多,如果按照原有设计方案,至少要准备20个左右的打气筒,再加上气球托、油泥块等,材料准备对农村教师有困难。因此我将用打气筒打气改为用吸管吹气球,我认为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肺活量,又可以借助吹的过程自然感知气体流动与气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吸管可以让幼儿参与收集,至于“合作学习”的目标可以利用其他活动达成。由于使用工具的改变,活动中幼儿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必将改变,因此活动设计调整为:

活动效果及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沉浸在吹气球的兴趣中,他们无心听教师的引导去观察气体流动与气球变化的关系,更谈不上参与讨论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很多幼儿无论用嘴还是用吸管都吹不大气球,我需要仔细观察幼儿吹气球时的方法,并自己认真地去吹一吹,思考一下孩子会碰到什么困难。

从幼儿的反映看,我对活动中幼儿可能实现的关键经验的判断是不正确的,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应作调整。同时,在幼儿吹气球这一兴趣点上,应当挖掘幼儿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

二、第二次调整

活动效果及反思

活动中依然是幼儿对吹气球的过程感兴趣,但是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粗细两根管子的对比”更是无暇顾及。同时,我还发现要吹大气球除了接口需捏紧,还有正确的吸气、呼气的方法。那么,吹气球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我总结三点:(1)用鼻子吸气,用嘴吹气,中间不能漏气。(2)管子与气球接口要捏紧。(3)用力吹。我想,这就是在活动中幼儿需要并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通过两次试教,我体会到要让孩子去探索的问题,教师自己一定要亲身实践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会盲目指导。

三、第三次调整

活动效果及反思

16.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十六

一、优化环境,营造探索空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科学区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能有效地体现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幼儿在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环境里,与材料积极互动,自由发展。

(一)区角设置,自由开放

班级科学区主要包括“自然角”和“探索区”。 班级里的“自然角”里有盛开的蝴蝶兰、翠绿的文竹、游动的小金鱼,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在这里不仅可以种植植物、尝试种子发芽的实验,还可以饲养小动物,如小蝌蚪、蚕宝宝等,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与记录中,初步萌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探索区”里,幼儿通过放大镜、天平秤、传声筒等来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各类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活动给了幼儿自由探索,探寻科学奥秘的机会,幼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通过“玩中学、问中学、想中学、做中学”,培养科幼儿探索态度和创新能力。

(二)内容选择,贴近生活

科学区的游戏主题内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结合教学计划,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有意识地选择科学探索的内容。但是,活动区内容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情况、需要与兴趣的转移等,进行及时地调整。

如玩“娃娃家”时,幼儿都喜欢摆弄厨具,我灵机一动,何不扩大娃娃家的“厨房”,使厨房更现代化,更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在我们的提议下,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锅碗瓢盆”,并加入不少“厨房小工具”,这些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如削皮器、压纹器、简易榨汁机等。幼儿在做饭炒菜的同时,认识了各种厨房工具的本领,并能积极探索使用各种小工具,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小原理。

(三)材料投放,关注兴趣

科学活动区中提供的材料,可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提供有趣多功能的游戏材料,能使幼儿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

如“镜子变魔术”游戏,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块平面镜、一张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可以变出两个圆形?幼儿用镜子一照,镜子里外各一个。教师再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可以变出三个圆形?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探究,激发孩子们不断尝试。继而再提供“半个物体”的图形卡,怎样巧妙利用镜子变出完整的一个物体。看似平淡的小魔术,却在不经意中紧紧抓住幼儿探究的欲望,涌动着兴趣的激流。

二、恰当指导,激发深层探索

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从集体活动的引领者转变成区角活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更多使用的是“支持性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从而促进每一个幼儿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一)巧用图示,自主操作

科学区所采用的图示法,是使用图示的方式呈现科学小实验或科技小制作的步骤图。教师绘画的图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引起幼儿的注意,图示配上数字,体现顺序性,便于幼儿领会并使科学操作有条理性。图示法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帮助幼儿积累自主学习的经验。

如科学探索活动“爆米花跳高”,几颗小小的爆米花如何跳高,这个奇怪的景象怎么让幼儿相信,又怎么去操作。光靠教师说是不行的,所以通过图标的作用,将三个步骤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第一步在桌上放一张白纸,然后在纸上放几颗爆米花,第二步撕下一张保鲜膜,攥成拳头大小的一个团,并在白纸上迅速摩擦10-15次,第三步是立刻把保鲜膜移到爆米花上方,这时爆米花会跳起来,粘到保鲜膜上。让幼儿十分清楚地看到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尝试,通过观察图示,自主操作,亲身体验,充分了解整个过程,最后也揭开了爆米花跳舞的秘密。

(二)耐心等待,适时介入

在活动中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少教师常常急于介入活动,这样容易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因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教师应学会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或是遇到操作瓶颈无法跨越时,教师的干预才是适时的。

如幼儿在家都种了小豆子,幼儿天天去看它们、关心它们,并进行观察与记录。一开始,幼儿的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下来。这时,通过集体的交流能梳理幼儿的经验,激发新的观察与探索的兴趣。因此,一周后,我们进行了集体谈话活动“豆豆的变化”,可以请幼儿直接描述豆豆现在的样子,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过的印象最深的现象,如:小豆豆脱皮的样子;大小颜色的变化;因照顾不周豆豆干掉或烂掉的;有一些味道等等。可以引导幼儿用观察记录图或照片来说明,让幼儿在慢慢的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梳理出种子发芽生长的规律,以及种植的常识。

(三)搭建平台,有效促进

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同时,也可成为探索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当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受阻时,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通过为幼儿搭建一个平台,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的目的,从而提高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如探索活动“潜水员”,幼儿根据科技小制作的步骤图,使用剪刀等工具一步步制作出纸质的“潜水员”。如何使潜水员正好漂浮在水盆里呢?潜水员的靴子明明是按照图示用轻粘土做的,怎么潜水员就沉到水底了?幼儿在反复尝试均失败后,来寻求我的帮助,我提示:“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靴子是重了还是轻了?潜水员放入装满水的瓶子里,有什么办法让他快乐的潜水,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呢?”教师放弃了示范与讲解,用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问题或提示如同一个脚手架,使他们努力向上跨了一步,教师再顺利把孩子的“球”抛了回去,引导孩子不断尝试与创新。教师对幼儿学习时间、空间的退让上,包含了对幼儿自学能力的引导和鼓励。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科学区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积极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使科学区活动真正“活起来”,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17.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溶解》 篇十七

活动目标:

1、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巩固已认识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初步感知半圆形和圆形的转换关系。

3、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铺路。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音乐,图形卡片,为铺完路的小房子。

经验准备:对各种常见图形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由小鸭子的新房子,巩固已学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二、铺路

1、情景展现:小鸭子在回家的路上摔跤引出路不平。

师:请小朋友们帮助它把路铺好。

2、铺小路

(1)、先引导幼儿观察小路中土坑的形状。

师:土坑有哪些形状?请你把与土坑形状相同的石头填进去,然后检查是否填平,要大小正好。

(2)、指导幼儿操作,用图形一一对应地填好。

(3)、还有坑没填好,但是没有与它形状相同的图形怎么办?

引导幼儿观察旁边的半圆形石头:鼓励幼儿尝试拼一拼,教师用大小不一的拼一拼,让幼儿观察比较。

归纳并小结:两个大小一样的半圆形可以拼成一个圆形。

(4)、喊小鸭子回家引出铺路任务。

交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铺路幼儿人手一张要铺路的图,强调在铺路的时候应边对边、角对角铺平。

幼儿完成后点评、展示。

三、活动结束:

将我们铺好的小路图送到教室的科学活动区展示,大家一起去欣赏吧!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找找有哪些东西的形状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8.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 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1.认识磁铁,了解它的特征及用途。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二.教学准备1.用磁铁制作出来的会跳舞的小人。2.磁铁若干,塑料板,盘子若干。三.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1.今天,老师从外面带来了一位会跳舞的小人。我们用掌声请她上来,好吗?(好)2.用这个会跳舞的小人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二)、让幼儿自由操作,了解其用途1.小人会跳舞,有趣吗?(有趣)。下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一块磁铁,每组一个盘子,盘子里各放了许多东西。(铁制品和非铁制品)。我们小朋友也来试一试,这磁铁还能干些什么?2.让幼儿自由操作。提问:(1)、你拿着的磁铁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与其他小朋友的磁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幼儿了解它有不同的形状。(2)、小朋友刚才玩过磁铁,谁能告诉老师这盘子上的东西怎么啦?(有些被吸上来了)。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吸铁性能。(3)、那小朋友观察观察,有哪些东西被吸上来了,还留些什么。3.小结: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磁铁有不同的形状。还有吸铁性能。4.那磁铁还能有什么用处呢?(个别幼儿回答)(3)、总结:老师听了小朋友的回答。我觉得有些小朋友说的对的,可有些小朋友不太知道。我们小朋友回家去问一下爸爸妈妈,磁铁还有什么作用。在和爸爸妈妈做一个玩具,就象老师刚才拿出来的一个会跳舞的小人。是用磁铁做的。我们小朋友也去做一个漂亮的玩具好吗?看一看谁做得最棒了。好不好?

上一篇: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汇报下一篇:红酒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