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电路分析基础(共8篇)
1.五邑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篇一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一、教学基本要求
电路理论主要研究电路中发生的电磁现象,用电流、电压和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其中的过程。因为电路是由电路元件构成的,因而年整个电路的表现如何既要看元件的连接方式,又要看每个元件的特性,这就决定了电路中各电流、电压要受两种基本规律的约束,即:
(1)电路元件性质的约束。也称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VCR),它仅与元件性质有关,与元件在电路中连接方式无关。
(2)电路连接方式的约束。也称拓补约束,它仅与元件在电路中连接方式有关,与元件性质无关。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电压定律(KVL)是概括这种约束关系的基本定律。本章学习的内容有:电路和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电功率和能量,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数学模型及特性,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及特点,受控源的概念及分类,结点、支路、回路的概念和基尔霍夫定律。
本章内容是所有章节的基础,学习时要深刻理解,熟练掌握。预习知识:
1)物理学中的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2)电容上的电压与电流、电荷与电场之间的关系
内容重点: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电路元件特性和基尔霍夫定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难点:
1)电压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的联系和差别
2)理想电路元件与实际电路器件的联系和差别
3)独立电源与受控电源的联系和差别
二、教学内容 共10节: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功率和能量 §1.4 电路元件 §1.5 电阻元件 §1.6 电容元件 §1.7 电感元件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1.8 电压源和电流源 §1.9 受控电源 §1.10 基尔霍夫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一、电路
电路是电流的通路。
实际电路是由电阻器、电容器、线圈、变压器、二极管、晶体管、运算放大器、传输线、电池、发电机和信号发生器等电气器件和设备连接而成的电路。
二、电路的作用
1、电能的传输和转换
2、传递和处理信号
3、测量、控制、计算等功能
三、电路的组成部分
1、电源: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电能或电信号的发生器 用电设备
联接电源和负载的部分。
2、负载:
3、中间环节:
四、电路分析
1、激励:
电源或信号源的电压或电流。
2、响应:
由于激励在电路各部分产生的电压和电流。
3、激励称为输入,响应称为输出。
五、电路与电路模型 电路:实际电路
电路模型:模拟实际电路的理想电路
电路模型是实际电路的简化、模拟和近似(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电路模型是由一些理想电路元件所组成的电路。
电路模型近似地描述实际电路的电气特性。根据实际电路的不同工作条件以及对模型精确度的不同要求,应当用不同的电路模型模拟同一实际电路。现在以线圈为例加以说明。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一、问题的引入
考虑电路中每个电阻的电流方向
信息基础科学系 4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二、电流
1、实际方向: 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2、参考方向:
任意指定一个方向作为电流的方向。把电流看成代数量。若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它的实际方向一致,则电流为正值;
若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它的实际方向相反,则电流为负值。
3、电流参考方向的表示方法 箭头(常用)双下标
三、电压
1、实际方向:
高电位指向低电位的方向。
2、参考方向:
任意选定一个方向作为电压的方向。当电压的参考方向和它的实际方向一致时,电压为正值;反之,当电压的参考方向和它的实际方向相反时,电压为负值。
3、电压参考方向的表示方法:
四、关联参考方向
电流的参考方向与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则把电流和电压的这种参考方向称为关联参考方向,否则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信息基础科学系 5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1)“实际方向”是物理中规定的,而“参考方向”则是人们在进行电路分析计算时,任意假设的。
(2)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注意一定要先假定“正方向”(即在图中表明物理量的参考方向),然后再列方程计算。缺少“参考方向”的物理量是无意义的。
五、电位
在电路中任选一点,设其电位为零(用┻标记),此点称为参考点。其它各点对参考点的电压,便是该点的电位。记为:“VX”(注意:电位为单下标)。比参考点电位高为正,否则为负。
注意:电位和电压的区别。
电位的特点:电位值是相对的,参考点选得不同,电路中其它各点的电位也将随之改变;
电压的特点: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压值是固定的,不会因参考点的不同而改变。
§1.3 电功率和能量
在电压和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下,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电功率可写成p(t)= u(t)i(t),当p>0时,元件吸收电能;p<0时,元件吸收的电能为负的(实际上是释放电能)。
在U、I 为关联参考方向时,若P = UI > 0,“吸收功率”
若P = UI < 0,“吸收功率”为负的,实际是发出功率
根据能量守衡关系,对于同一电路
某一电路元件为电源或负载的判别
结论
在进行功率计算时,如果假设U、I为关联参考方向,当计算的P > 0 时, 则说明U、I 的实际方向一致,此部分电路消耗电功率,为负载。
当计算的P < 0 时, 则说明U、I 的实际方向相反,此部分电路发出电功率,为电源。
课堂练习:习题1-1,1-2,1-3 习题1-1 1-1 说明图(a),(b)中:(1)u、i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2)ui乘积表示什么功率?(3)如果在图(a)中u>0, i<0;图(b)中 u>0, i>0, 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信息基础科学系 7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习题1-1答案 答案分析:
(1)图(a)中的u、i为关联参考方向;图(b)中的u、i为非关联参考方向.(2)图(a)中p=ui表示吸收功率;图(b)中p=ui表示发出功率.(3)图(a)中p=ui<0表示吸收的负功率,实际发出功率;图(b)中p=ui>0表示发出的正功率,实际发出功率.习题1-2 1-2 若某元件端子上的电压和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而u=170cos(100πt)V,i=7sin(100πt)A。
求:(1)该元件吸收功率的最大值;
(2)该元件发出功率的最大值。
习题1-2答案 答案分析:
(1)∵p=ui=170cos(100πt)7sin(100πt)=1190 cos(100πt)sin(100πt)=595sin(200 πt);
∴该元件吸收的最大功率为595。(2)∵ 元件吸收的总功率=元件发出的总功率;
∴该元件发出的最大功率为595。习题1-3 1-3 试校核图中电路所得解答是否满足功率平衡。(提示:求解电路以后,校核所得结果的方法之一是核对电路中所有元件的功率平衡,即元件发出的总功率应等于其他元件吸收的总功率)。
习题1-3答案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答案分析:
元件A:∵u、i参考方向非关联; ∴PA=ui=(-5)×60=-300W<0,发出。元件B、C、D、E: ∵ u、i参考方向关联; ∴PB=ui=1×60=60W >0,吸收;
PC=ui=2×60=120W >0,吸收;
PD=ui=2×40=80W >0,吸收;
PE=ui=2×20=40W >0,吸收。
∵ P总发出=300W ;P总吸收=60+120+80+40=300W ∴电路所得的解答满足功率平衡。
§1.4 电路元件
一、集总电路
1、集总电路元件
在任何时刻,流入二端元件的一个端子的电流一定等于从另一端子流出的电流,两个端子之间的电压为单值量。
当构成电路的器件以及电路本身的尺寸远小于电路工作时的电磁波的波长,或者说电磁波通过电路的时间可认为是瞬时的,这种理想电路元件称为集总元件或集总参数元件。
2、集总电路
由集总元件构成的电路称为集总电路。例如日光灯,50Hz工频情况下,C = λ·f 电磁波长为6000公里,日光灯电路为集总电路,同样的波长对于远距离传输线来说,就是非集总电路。
再例如收音机,收听北京音乐台FM97.4MHz,取近似值100MHz,电磁波波长λ=? λ=3米,电路为非集总路。
二、电路元件的分类
1、按与外部连接的端子数目 二端元件,三端元件,四端元件
2、有源元件,无源元件
3、线性元件,非线性元件
4、时变元件,时不变元件 线性时不变集总参数元件
§1.5 电阻元件
信息基础科学系 9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一、欧姆定律
流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可写成:
二、电导
1、定义: G=1/R
2、单位: S(西门子)电阻的单位为Ω(欧姆),计量高电阻时,则以k Ω和M Ω为单位。
三、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以电压和电流为坐标,画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曲线。
四、电阻元件吸收的电功率
任何时刻线性电阻元件吸取的电功率 p=ui=i2R=Gu2
建议在今后计算中使用 p=i2R
五.电阻的开路与短路
信息基础科学系
u=±i·R10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六、非时变电阻
如果电阻的伏安特性不随时间改变,则称为非时变电阻;否则称为时变电阻。在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碳膜电位器、实心电位器和线绕电位器是一种三端电阻器件,它有一个滑动接触端和两个固定端[图(a)]。在直流和低频工作时,电位器可用两个可变电阻串联来模拟[图(b)]。电位器的滑动端和任一固定端间的电阻值,可以从零到标称值间连续变化,可作为可变电阻器使用。
§1.6 电容元件
一、电容的定义
二、电容的特性方程
三、电容元件的特性方程的积分式
信息基础科学系 11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四、电容元件储存的能量
电容元件在任何时刻t 所储存的电场能量
电容的特点:(1)i 的大小取决于 u 的变化率,与 u 的大小无关,电压有变化才有电流,电容是动态元件;
(2)当 u 为常数(直流)时, i =0.电容相当于开路,电容有隔断直流作用;(3)当 u、i为非关联方向时,上述微分和积分表达式前要冠以负号;(4)u(t0)称为电容电压的初始值,它反映电容初始时刻的储能状况,也称为初始状态.电容有记忆功能,电压不能突变,但电流可以突变,电容储存的能量也不能突变.(5)当电容充电,u>0,du/dt>0,则i>0,p>0,电容储存能量.当电容放电,u>0,du/dt<0,则i<0,p<0, 电容释放能量.§1.7 电感元件
一、线圈的磁通和磁通链
如果u的参考方向与电流i 的参考方向一致
线性电感元件的自感磁通链与元件中电流有以下关系
二、电感元件的特性方程
信息基础科学系 12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三、电感元件特性方程的积分形式
四、电感元件储存的磁场能量
§1.8 电压源和电流源
一、电压源
1、特点
(1)电压u(t)的函数是固定的,不会因它所联接的外电路的不同而改变。(2)电流则随与它联接的外电路的不同而不同。
2、图形符号
3、电压源的不同状态
4、特殊情况 uS = 0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电压为零的电压源相当于短路,电压源不允许短路!电池容量的含义:
600mAh表示如果通过电池的电流是600mA的时候,电池能工作1小时;当然如果通过电池的电流是100mA的时候,电池可以工作6小时。
常用的干电池和可充电电池
实验室使用的直流稳压电源
二、电流源
1、特点
(1)电流i(t)的函数是固定的,不会因它所联接的外电路的不同而改变。(2)电压则随与它所联接的外电路的不同而不同。
2、图形符号
3、电流源的不同状态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4、特殊情况 iS = 0 电流为零的电流源相当于开路,电流源一般不允许开路。恒流源两端电压由外电路决定
例 设: IS=1 A,则:R=10Ω 时,U =1 V,R=1Ω 时,U =10 V 恒流源特性小结
恒流源特性中不变的是Is,恒流源特性中变化的是Uab,外电路的改变会引起Uab 的变化。Uab的变化可能是大小的变化,或者是方向的变化。
信息基础科学系 15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课堂练习:习题1-4,1-5,1-10,1-12a •作业:习题1-9
习题1-4 1-4 在指定的电压u 和电流i 参考方向下,写出各元件u 和i 的约束方程(元件的组成关系)。
信息基础科学系 16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习题1-4答案
在给定的u,i的参考方向下,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u和i的关系分别为:
习题1-5 1-5 图(a)电容中电流i的波形图(b)所示,现已知uC(0)=0。试求t=1s,t=2s和t=4s时电容电压uC。
习题1-5答案
信息基础科学系 17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习题1-10 1-10 电路如图所示,设us(t)=Umcos(ωt), is(t)=Ie-at ,试求uL(t)和ic2(t)
习题1-12a 1-12 试求图中电路中每个元件的功率。
信息基础科学系 18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1.9 受控电源
一、电源的分类
二、以晶体管为例
三、受控源的类型
1、电压控制电压源(VCVS)
2、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
3、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4、电流控制电流源(CCCS)
§1.10 基尔霍夫定律
用来描述电路中各部分电压或各部分电流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和基尔霍夫电压两个定律。
名词注释: 结点(node):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联结点 支路(branch):电路中每一个分支 回路(loop):电路中任一闭合路径
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内容:
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结点,所有与之相连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2、公式: ∑ i =0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3、说明:
规定流出结点的电流前面取“+”号,流入结点的电流前面取“-”号。电流是流出结点还是流入结点按电流的参考方向来判断。
4、推广形式
KCL对包围几个结点的闭合面也适用。
信息基础科学系 21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三、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内容:
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2、公式: 0 = ∑u
3、说明:
先任意指定一个回路的绕行方向,凡支路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的绕行方向一致者,该电压前面取“+”号,支路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的绕行方向相反者,该电压前面取“-”号。
信息基础科学系 22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4、推广形式:
可应用于回路的部分电路。
四、基尔霍夫定律的性质
KCL规定了电路中任一结点处电流必须服从的约束关系,KVL则规定了电路中任一回路内电压必须服从的约束关系。这两个定律仅与元件的相互联接有关,而与元件的性质无关。
信息基础科学系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课堂练习:习题 1-12b,1-14,1-22 •作业:习题1-15,1-16,1-20习题1-12 1-12 试求图中电路中每个元件的功率。
习题1-12答案
习题1-14 1-14电路如图所示,试求(1)电流i1和uab[图(a)];(2)电压ucb[图(b)]。信息基础科学系 24
电路分析基础I讲稿
习题1-14答案
习题1-22 1-22 试求图示电路中控制量u1及u。
信息基础科学系 25
2.五邑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篇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职业操作技能,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电子行业领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掌握适当的电路基础知识, 具备一定的电子职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拓展他们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的改革历来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窦建华等完成的安徽省教改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提出: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1) ;张东志在主持的《2008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及《2009年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中提出:必须对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主体、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构建 (2) ;毕国芳在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高职数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验》的阶段性成果中指出: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方式将电子产品电路内容融入课程 (3) 。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 学校项目团队构建了创新性的“5533”课程模式, 并取得标志性成果 (4) 。
一、“5533”课程模式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四环相扣”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理论为指导, 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 结合长期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 创新性地提出了“5533”课程模式, 即基于工作过程的“5步机制”, 按“5步结构”设计教学模式, 按课堂教学做一体化“33步骤”实施教学。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5步机制”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 实施“行企生产流程分析→职业岗位分析→提取行动领域→学习领域选择→学习情景设计”的“5步机制”, 由校企专家组成的项目团队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 (见图1) 。
1. 分析生产流程
调研的企业有: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普天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梅安森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航凌电路板有限公司等, 由电子行业企业专家提供电子产品生产的物流 (电子元器件和材料) 、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的工作岗位信息, 给出各个岗位的职责、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
2. 确定职业岗位
通过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与售后技术服务了解相关岗位的信息, 同时, 根据行业企业专家提供岗位职责、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 由校企专家共同确定电子信息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面向和目标定位。
3. 提取行动领域
通过对调测工位、检验工位和售后服务技术员等的行动领域 (即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 结合课程性质和目标, 提出共性职业能力要求, 如 (1) 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检测、装联焊接和电子线路板的调试; (2) 电子线路图、PCB印刷线路板图的识别; (3) 熟练使用仪器仪表工具调测、检验产品性能; (4) 加电检测、诊断、故障维修等, 从而为学习领域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
4. 设计学习领域
根据岗位职业知识和能力需求, 由校企专家共同研究设计学习领域, 并分解为具体的、相对独立的、序化的模块和任务, 任务名称由“操作动词+对象名词”组成, 任务安排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以满足能力培养和认知过程的要求 (如表所示) 。
5. 创设学习情景
根据前述成果, 提出打破学科界限, 实现课程有机整合, 即以《电路分析基础》为主, 整合《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电子设备装接工》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设计和开发课程。按技能操作先行、知识学习配套的原则设计学习情景, 学院专家根据学习领域细化为职业技能和知识 (例如, 企业专家认为把惠斯通电桥电路学懂用精, 就可掌握企业产品中的温度测量、浓度测量、压力测量等多种电子传感器电路, 其对应的知识有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子元器件模型、串并混联电路模型等, 分析方法有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和节点电流法, 技能有电阻电路的连接、稳压电源的使用、数字万用表的使用和电阻、电流、电压的测量记录分析等) , 以学生“能够做某事——满足某个岗位某项工作”的要求为基础, 精心研究设计学习情景, 编写特色教材, 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二) 按5步结构设计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组织由多个实验任务组合形成模块、模块组合构建课程 (如图2所示) ;以“技能操作先行”、实验任务驱动的“信息获取→方案研讨→连接测量电路→分析与总结→巩固运用”的5步结构设计教学模式 (如图3所示) 。强化课程从实践 (感性认识) 开始, 理论知识 (理性认识) 跟进,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获取:学生看书, 获取任务信息和知识信息;
●方案研讨:学生分组讨论, 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小组发言交流;
●连接测量电路:学生电路连接、加电测量和数据读取记录;
●分析与总结:学生交流并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分析任务完成情况, 学生互查并总结本课时收获;
●巩固运用:以实训题为扩展任务, 安排实验室开放主题, 学生自主学习研讨、完成实验报告。
(三) 按课堂教学做一体化“33步骤”实施教学
“教”理解为教师 (指人) 和教书育人 (指行为) , “学”表示学生 (指人) 和学习 (指行为) , “做”是大家一起共同完成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任务 (如图4所示) , 构成教学做循环递进上升的技能、知识、素质架构。
●教——教师提出任务, 作导演;
●学——学生看书, 提出方案交流, 教师点评、补充和演示;
●做——学生技能操作、任务总结交流;
●教——教师点评、分析讲解;
●学——学生分析电路和结果检查;
●做——教师指导, 学生巩固运用
教学做一体化“33步骤”实施教学, 可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大胆实践、主动思维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过程控制。安排模块任务现场,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 突出学生主体, 构建自我评价能力的分组轮流考评、以操作技能为主、实验报告分析为辅、结合课程综合考评构成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二、“5533课程模式”的特色
1.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突出了岗位职业化要求, 任务选择从工作实践中来, 理论知识跟进, 以学生“能够做某事——满足某个岗位某项工作”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计, 同时, 安排能力扩展内容,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打破学科体系, 实施相关课程的部分内容整合, 简化复杂的数学理论推导, 强化操作技能, 学以致用。
3.教学设计转变师生角色,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由工作过程提取的任务驱动, 实现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
5.建立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机制。
6.课程学习与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实践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实践, 学生普遍在认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学习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通过边学边做的学习形式, 强化了电路测量分析能力, 突出了操作技能训练;在任务、例题、练习与思考和实训题的选择上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能接触到的一些现实电路问题, 具有生动、具体、鲜活的特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并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企业专家认为学院能“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尤其是以全新模式开设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必将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课程设置了职业情景, 以技能操作为先行, 实验任务驱动来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电子行业生产流程、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了解, 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业压力, 学员教师能及时地洞察社会动态, 以企业需求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 值得借鉴和推广。
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质量工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 深化推广已有的教改成果,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发挥教学团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以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导向, 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窦建华、潘敏、郭铭铭:《“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载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6期, 第131-133页。
[2]张东志:《高职项目课程设计与构建的思考》, 载于《中国校外教育》, 2009年第8期, 第481页。
[3]毕国芳:《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中的实践》, 载于《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第6期, 第159-160页。
3.五邑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篇三
【关键词】高职 电路分析基础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66-0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高职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电路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技能打下基础。课程一般在高职第一学期开设,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理论+实验的授课模式,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和专业兴趣的培养。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传统,教学内容理论讲授居多,实践环节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受到压制。第三,考核评价内容、方法单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和素质,不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对现有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发挥专业基础课对学习后续专业课和培养职业技能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指出:“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采取项目式一体化教学,将电路基本知识融入具体项目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学习和实践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项目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专业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电路分析基础项目式一体化教学的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职业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职业知识目标是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职业工种必需的电工通用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分析本方法。职业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工仪器仪表操作,电路的设计、制作、测试和调制等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意识、质量和效益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内容以知识章节来开展教学(如表1所示),强调知识点的衔接和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但高职学生基础较弱,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和抽象,无法把所学内容与实际电路联系起来,更不能把电路知识与专业及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并且,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居多,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内容较少。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的学习实践为主线,根据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来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课程按章节内容展开的授课方式,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将传统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瞬态过程等章节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融入项目教学中(如表2所示)。让抽象的电路知识变得具体实物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电路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了课程内容与专业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相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习变得更具意义和乐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选择和使用电路仪表测量电路参数和检测电路元件的方法,锻炼了运用所学的电路分析方法处理分析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教学过程按照“设问引入—看书思考—理论讲授—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较为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项目的学习和实践传递给学生,整个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做、思”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分析项目任务—相关知识导入—分组讨论实施—师生共同探究—项目成果展示—项目成果评价—总结交流经验”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自主地进行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四)考核评价。传统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学生成绩评价采用“学生期评成绩=70%期末成绩+20%期中成绩+1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和期中成绩均采用笔试考核,分别占题型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出勤、课堂表现等。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技能和实践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能力、素质和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动力不足,学习以应付为主,考试前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根据学生对各阶段项目的完成情况,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进行考核,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采用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期评成绩=60%过程性考核成绩+20%实作考核成绩+20%期末成绩”。过程过程性考核是指:在6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3所示),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态度情感。实作考核是指:在学期末,教师从6个教学项目中分别选出一个实验任务单元,学生在实验室中随机抽取一个来作为实作考试题目,在规定时间完成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分(评分标准如表4所示),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成绩是指:在学期末笔试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的特色和效果
(一)项目牵引,提升兴趣。解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中知识点多、内容抽象、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通过项目的引入,让电路知识变得具体,通过“教、学、做、思”一体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理实结合,锻炼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职业工种必需的电工通用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把抽象的电路知识和具体实物电路、电子产品相联系,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知识来源于实践,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针对训练,强化技能。解决学生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电工仪器仪表使用操作、实际电路的分析等方面技能和素质欠缺的问题,加大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李传珊,刘永军.电工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梁毅娟.高职计算机网页编程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探究[J].广西教育,2015(6)
[3]刘芬,李雅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
[4]张天瑜.《电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作者简介】王艳华(1983— ),女,云南弥勒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电工电子教学。
4.电路分析基础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教材 《电路分析》胡翔骏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熟悉电路与电路模型,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功率。基尔霍夫定律,电阻元件,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源,两类约束与电路方程,线性与非线性电阻的概念,支路电流法。第二章 线性电阻电路
熟悉等效的概念,线性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掌握结点分析法,网孔分析法,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第四章 网络定理
掌握线性电路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第五章 多端元件和双口网络
掌握理想变压器VCR及阻抗变换性质。了解双口网络。
第七章 动态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熟悉电容与电感元件,电容的电压电流关系,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电容与电感的储能。开关电路初始条件的求解。第八章 一阶电路分析
了解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熟悉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时间常数的求解。掌握用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的响应。第十章正弦稳态分析
熟悉正弦时间函数的相量表示,有效值相量,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二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阻抗与导纳。
掌握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了解用叠加定理计算非正弦稳态电路的电压电流。第十一章正弦稳态的功率
了解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概念,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共轭匹配)定理及非正弦稳态电路平均功率的叠加。了解功率因素及功率因数补偿问题。第十二章网络函数和频率特性
熟悉RLC串联谐振电路分析,谐振角频率,品质因素,通频带特征阻抗,带通滤波特性。第十三章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
熟悉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同名端,耦合系数,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
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5.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 篇五
日期:2008-12-30作者:李瀚荪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自1977年我在教育部主持的合肥电工教材编写会议上,接受新设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教材的编写任务以来,迄今已近三十年。期间陆续编写出版了《电路分析基础》第一、二、三版,第四版即将出版,在2002年还出版了该课程的“高端教材”《简明电路分析基础》。这些教材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发行量很大,两次受到国家级奖励。其间也形成了我对教材编写的一些体会,简述如下,望同仁们不吝赐教。
一、述而求作
基础课教材涉及的是些成熟内容,虽不一定是传统内容。编写时驾轻就熟,往往是“述而不作”。列出一个编写大纲,把规定内容一一阐述正确无误即可。这样,同一课程的教材,版本虽多,却常陷入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的局面。“述而不作”一语出自《论语》,意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无所创作”(《辞海》)。我觉得,对基础课程教材,要创立新内容,难以做到。但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却可以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观点、见解,形成特色。这好比烹调的基本原料无非是鸡鸭鱼肉、果蔬瓜菜,但却可形成风味不同的诸多菜系,都能提供营养,供人品尝。
在写教材时,作者首先要有“述而求作”的基本态度,加上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观点、见解,方能写出颇具特色、利于教学的教材。理解、观点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又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教材需要修订。修订时,有内容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力求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观点、见解,使特色更加鲜明。这就是所谓多年磨一剑的过程,不能低估其中经历的周折与苦思。
多人合写一本教材,按章分工,似不易形成特色。青年教师的培养,似应先在写讲稿上多下功夫。有志于教学的教师都应有自己的资料库和习题库,而历年的讲稿是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后写教材的依据。有特色、有个性的教材是水到渠成之事而不是拔苗助长的结果。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内容丰富,好比一棵叶茂枝繁的大树。南朝梁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谈到文论要“振叶以寻根”,意即要能从枝叶问题追寻到根本问题。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我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注意教材的整体性,二是注意区分教材和讲稿。这便是目前我能理解到的,在教材编写工作中的“振叶
寻根”。
二、教材的整体性
教材都是由若干知识点组成的,正如房屋是由砖石筑成一样。一堆砖石不能成其为房屋,知识点的罗列也不能成其为教材。这就是说,教材的整体并非知识点的简单总和,整体还有整体作为整体自己的性质。我认为构成教材整体的三个要素是:体系、基本结构和课程的基本要求。它们是教材整体性质的体现。
体系属教材的科学性问题。采用什么体系,见仁见智,但应“各推所长,崇其所善”,体现特色。在电路教材体系上,我一直主张根据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关系,按形成电路响应的内因,采用划分为电阻电路和动态电路两大部分的体系,摒弃传统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过渡过程的体系。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就电路来说,内因只有电阻电路和动态电路之分,非此即彼;作为外因的电路激励,却是多种多样,如直流激励、正弦交流激励、脉冲激励等,名目繁多。但不论外因为何,凡电阻电路,其响应与激励的关系是由代数方程或超越方程来描述的,凡动态电路,这一关系是由微分方程来描述的。考虑到电路分析的基本向题是:给定电路的结构、元件的特性(内因)以及各电源的激励电压或电流(外因),求出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响应)。采用这样的体系,就能使学生在面临当代繁多的电路问题时,知道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而起到本门课应有的“打好基础”的作用。
基本结构属教材的教学方法论问题。它是“隐性的”,易为人所忽视,需要去挖掘。认识它并善于利用,在教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解决教学上“少而精”、“重点突出”等问题。基本结构(basic stru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Brunner)提出的,它指课程的基本原理,即课程中各种定理、方法、概念、定义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处理许多看来似乎生疏但密切关联的知识,有些新知识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熟悉题目的变形而已。这样就通过迁移作用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且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基本结构不同于一般所称的课程体系,它本身就是具体的教学中心、学习重点,具有广泛而强有力的适用性。我在1977年撰写第一版时,即开始运用这个概念,经过多年的探索,直到2002年出版的《简明电路分析基础》中才能明确提出基本结构是:一个假设、两类约束和三大基本方法。一个假设是指集总假设,由此确定电路分析的对象;两类约束是指拓朴约束(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约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三大基本方法是指分解方法(使复杂结构电路化为简单结构电路)、叠加方法(使复杂激励电路化为简单激励电路)和变换域方法(使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得到统一)。至此,电路分析所需基础得到简单明显的表述,所写教材特别冠以“简明”两字,而把即将出版的第四版写成是该书的普及版。基本结构好比人体的经络,经络不通畅,学习就会感到不顺。
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对课程“三基”方面的要求,已由专家制定文件,由教育部颁布,属执行问题,列为构成教材一个要素。毋须再作讨论。
三、教材和讲稿
教材不是讲稿,不能直接使用于课堂讲授,照本宣科。
讲授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环节,是重要一环,并非主要一环,自学才是主要一环。在校学习,有机会能聆听大师或有成就、有心得的老师讲课,其影响决不可低估,可能会是终生难忘。但归根到底,要得到知识,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不胜枚举。由此说明,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要,便于自学的教材和相关资料是何等重要。所以,我一直主张“教材宜细(致)不宜粗(略)”。“细”教材阐述透彻,便于自学,利于解惑。但“细”教材若不突出“教材的整体性”也会使人感到茫无头绪,抓不住重点,阅读困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起主导作用的,讲课体现了这一作用。但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是一个空的容器,从而使知识可以像物品一样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用语言或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传递给学生的只是包装好的信息而已。徜若这种信息过密、过细,由于其瞬间存在,稍纵即逝,恐怕连传递也是未能到位的。这样的讲授能产生什么效果?其实,大学生已是一个成年人,不能忽视他们内在的逻辑能力,这种能力往往能使人从不充分的反应中找出答案。因此,我一直主张“讲授宜粗不宜细”。粗略决非粗糙。简约之中见精华也是要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师
一、两句顶用的话,真知灼见,往往是学生一时不易体会到的。“粗”讲要注意突出“基本结构”,否则会使人感到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听课困难。
一个要“细”,一个要“粗”,各具特点,作用不同。教材不能充当讲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借用老子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表明。“有”给人以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无。除非是一本针对性极强的培训资料、讲义,面向全面开设这门课的众多学校和教师,一本教材只能是一个片面的、有限的事物,只能是一个有待加工、利用的对象,只有在人们根据实践的需要,摆脱这种片面性和有限性,处于“无”的境界,才能得到面对现实的使用价值。“有无相生”。
教师对待教材应采取“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的态度。教材只是一本教学的主要参考书,它大致规定了教学范围,使学生在课后有书可看,有题可做。教师要善于:按照基本要求,根据教学环境,利用教材主要论点,写出自己的讲稿。讲稿不必过分追求完整性和严密性,这些应由教材去解决。在很多情况下,可使用独创的或借用的、简单而易于说明问题的例题来阐述某种方法、某一定理或某个重要概念,教材中的某些练习题、习题或思考题也许有利用、改造的价值。写讲稿是一个创作过程,若干年后回头来看以前的讲稿,你将发现它们是你的一笔“财富”;对青年教师来说,还记录着你的成长过程。对名家大师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讲课时虽不一定手持讲稿,但他(她)是有备而来的,是胸有成竹的,不会照本宣科。
6.五邑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篇六
6V《电路分析基础》(本科)试卷B答案及评分标准(2007—2008学年度 《电路分析基础》(本科)试卷B答案及评分标准(2007—2008学年度
(3分)
(2分)(2分)
(1分)(1分)
(2分)
(2分)
2分)
(《电路分析基础》(本科)试卷B答案及评分标准(2007—2008学年度 《电路分析基础》(本科)试卷B答案及评分标准(2007—2008学年度 《电路分析基础》(本科)试卷B答案及评分标准(2007—2008学年度
1分)1分)1分)1分)1分)2分)1分)1分)1分)1分)1分)(((
(
(
(
(((((《电路分析基础》(本科)试卷B答案及评分标准(2007—2008学年度
2分)
2分)2分)2分)
1分)1分)
7.五邑大学电路分析基础 篇七
一、改革教学手段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不仅理论性强 ,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界线逐渐模糊的特点,我认为应当把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的知识点和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在教学中,要以行为导向理论为指导,重新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强调教学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可采用的具体做法有:
1.以实用为目的 ,“必需”、“够用”为原则。 克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偏深、偏难的理论过多的现象,而对于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新器件则应不断进行补充。
2.克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削弱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的现象。充分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而实际操作能力优于本科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大课堂信息交流量。通过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面向课堂教学而设计,在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 增加一些知识点的视频、音频、动画、图形、文本等多媒体元素的表现,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规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实践教学 ,合理安排实验。开设教学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实验时间上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增加综合性实验,在典型章节讲授之后,开展对应的基础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中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5.创新考核方式。把以理论为主的笔试考试改革为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技能训练环节, 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工证书。
二、优化教学内容
1.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电路分析基础》既是专业基础课,又能够与实际紧密联系。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带实物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实物演示大大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授反馈电路或功率放大器时,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定律和电路。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可将教具或相应的单元电路带到教室演示,这样学生马上就有了很直接的感性认识。
2.及时更新教材。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真正体现实用性,要摒弃偏难、偏深及实用价值不高的内容,要增加与各知识点相对应的实用知识, 并使之与实际紧密结合。教材要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尽量淡化纯理论性的知识,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影响教学效果。如,我院以前使用的《电路分析基础》教材中理论推导多,课程较难,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现选用了由付玉明主编的《电路分析基础》。
三、创新教学模式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通过组 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和制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硬件应用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在授课中,对一些与竞赛相关的设计题目进行讲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竞赛有所了解; 在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过程中引入竞赛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选件和制作,最终做出实物,写出总结报告。
2.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必 须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促使《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的需求、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努力使大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设计、制作、调试、分析的能力。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全面考虑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逐步建立综合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和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适用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8.试论电路基础教学 篇八
高职电路基础教学方法电路基础是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电路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把各个知识点都能够融会贯通,是任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要使学生学好本课程,就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首先,要对所讲课程做简要介绍,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整体脉络。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寻求与同学们生活联系紧密且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每一个课题开始学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比如,收音机的调谐回路是对串联谐振的应用,电力系统一般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而不采用三相三线制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电路知识的广泛性,进而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和实物教学。电路抽象的概念较多,也不易掌握,所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一些实验现象,可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在三相电路分析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直观形象地表现三相电压间的相位关系,同时将软件仿真技术穿插在教学中,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形象的曲线图形。学生观看到实际效果后,将对电路产生更大的兴趣。最后,扩展知识面。电路基础课是专业基础课,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上可以直接引申到以后专业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车间或校外实习基地参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材,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所学专业的教学需要,按照大纲要求、在尊重学校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专业所需的知识。对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思考题供课后探究,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采用多鼓励、多辅导等方法,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与信心。目前,高职院校电路基础课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除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例如,在讲授自感现象前,设置提问:“日光灯电路中整流器的作用?”“闸刀开关拉下或合上的瞬间,开关的接触片之间总是产生一些电火花,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这种方法的调动下,学生由被动学习状态转入主动求知状态,只要在上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思维,那么就一定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在问题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提出错误观点的同学,要及时分析其错误的原因,纠正错误,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学生的观点即使有正确的,也要征求其它同学的不同看法。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呵护学生的自尊。
课堂教学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学生掌握介绍新知识,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已掌握的旧知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到以旧导新,如在讲授电路的暂态过程时从电容器的充放电引入,等等。根据高职学生的现状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具体的授课中,对重要的概念、定律及定律的分析计算方法必须在简化繁琐的数学验算和推理的基础上精讲,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应用上。由于电路基础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所以在每一章节讲完之后,要对该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
电路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把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验进行结合,进行创新,能够让学生在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达成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路基础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计算机仿真实验等。验证性实验是以电路基本理论应用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正确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常规仪器仪表的使用与调试,实验过程中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与测量误差的分析方法。在验证性实验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适时对学生思考出来的方法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书写报告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种项目制的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空间,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为后续课程的课程设计打下良好得的基础。计算机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电路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可以将仪器仪表、电路器件等直观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灵活地改变电路结构和参数,清楚地观察实验结果并动态显示电路的相关波形,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前,教师首先对实验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做好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复习理论知识,提出实验要求、方法和步骤,提出实验报告的填写要求,强调实验操作流程和仪器使用方法,注意安全事项,组织和指导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整个实验,对实验报告认真评阅并及时归纳总结实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今后实验积累更多的经验。另外,也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电路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实际设计,焊接、组装和调试一些简单的实用电路,使用仪器对电路进行检测,增强感性认识,检验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并掌握了电路焊接、装配、调试等工艺,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实践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共同性的问题要着重强调加以解决。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平等、活泼的学习氛围,立足实际,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激發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会学生轻松学习,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纪芸.浅谈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2\]黄广才,易凯.探析《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4).
【五邑大学电路分析基础】推荐阅读:
五邑大学实习06-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五邑大学08-15
东南大学电路期末试卷07-14
东南大学微波工程基础06-16
大学计算计算机基础07-31
湖南大学税务专业基础08-03
大学生创新基础报告08-06
大学年度基础工作计划09-10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题10-08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基础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