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4年规划

2024-10-12

大学生4年规划(精选8篇)

1.大学生4年规划 篇一

甘肃省学前教育“十二五” 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将是全省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结合《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前教育现状,促进全省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强化政府职能,构建学前教育保障体系;科学统筹规划,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截至2010年,全省有幼儿园2407所,在园(班)幼儿38.73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208所,在园幼儿23.37万人,民办幼儿园1199所,在园幼儿15.36万人;有城市幼儿园1018所,农

发展学前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坚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升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改善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进一步加大责任落实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二)发展思路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适龄儿童健康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既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还要与实施发展学前教育项目紧密结合;既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增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幼儿园,还要积极扶持规范民办园,改善城市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园条件;既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保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工程质量,更要坚持安全、适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并举、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还要向社区、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理念和科学的保教方法,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三、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省新建幼儿园1351所,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1725所,满足农村适龄

——2012年,新建、改扩建300所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全省完成40%的乡镇标准化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设任务。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500所,增设附属幼儿园1205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00所,扶持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25所。加大幼儿教师特岗计划实施力度,招录3000名幼儿教师;全面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我省幼儿教师培训工程,省级财政投入240万元,集中培训200名优秀幼儿园园长和1000名骨干幼儿教师,各市州完成本地55%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77%。创建10-15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园位9万个,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68%,学前二年毛入园率达到5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3%,初步缓解广大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

——2013年,新建、改扩建330所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全省完成50%以上的乡镇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任务,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明显改善,学前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700所,增设附属幼儿园1376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00所,扶持集体、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25所。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特岗计划实施力度,招录5000名幼儿教师,重点补充乡镇中心幼儿园;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省级财政投入360万元,集中培训300名优秀幼儿园园长和1500名骨干幼儿教师,各市州完成本地80%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

308所,扶持集体、企事业单位幼儿园26所。调整幼儿教师特岗计划,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结构和综合素质,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为主,招录幼儿教师3000名,补充到各级各类幼儿园;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实现幼儿教师培训普及化和常规化,省级财政投入600万元,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培训幼儿园园长和教师2000名,各市州完成本地100%的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90%。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力争达到80所以上。新增幼儿园园位6万个。使广大适龄儿童接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规划。实行“政府统筹协调、地方分级办园、部门分工负责、教育归口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由省长挂帅,教育、编制、发展改革、财政、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规划、物价、安监、审计、消防、妇联等部门参加的甘肃省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学前教育重大事项,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科学整合各类学前教育工程项目,合理规划布局,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多形式并举,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

训。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应发挥依法办园、规范办园、特色办园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发挥师资培训、对口帮扶、科学研究、实验项目以及科学教育理念传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调动并发挥市县两级培训机构和省级示范园的作用,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办园水平。

(四)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学前教育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严格规范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力度。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给予重点支持。

(五)加强安全监管,坚持科学保教。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全面落实安保人员和安防设备,加强幼儿园园舍设施、活动场所、公共卫生、饮食加工、交通环境等各项安全工作的管理检查,严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膳食营养、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生长发育监测等工作,落实国家计划免疫等方面的卫生保健措施。

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和工程造价,及时进行决算审计,增强财经监督管理的实效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对新建幼儿园项目进行评估验收,并加强对各类幼儿园年检管理和监督。

(八)强化教育研究与指导,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各地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机构,配备充实教研力量。建立专家咨询指导机构,完善市县两级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开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健全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教研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和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促进全省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2.大学生4年规划 篇二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是毕业升学、学委授予以及就业选择的理想筹码。[1]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将近一半的学生基础薄弱, 但是他们也希望拿到大学英语四级证, 加大自己就业的砝码。2013年8月四级改革将单句汉译英改为段落汉译英, 主要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2014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翻译偏向于社会热点的读书、教育话题, “读书的重要性”, “促进教育公平”, 也出现了一个较另类的题材“核能的发展”, 相对于2013年12月份翻译话题:中国的古典文化、园林、茶、建筑来说有很大的改变。此次四级作文多要求学生给外国友人介绍中国、家乡、或校园的一个地方。由改革后的两次四级考试我们可以看出这次改革是将翻译能力与写作能力发展相结合, 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相结合, 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

2014年6月四级考试后, 很多学生和老师吐槽翻译题和作文题令人措手不及, 备什么不考什么。从而引发笔者的思考, 我们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过四级找到更好的工作, 但大学英语教学仅仅是为了过四级而教学吗?我想这违背了四级考试改革的初衷。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四级改革为导向, 努力培养学生在国际舞台用英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表达中国特色现象的能力。

1 四级改革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院为理工科为主的独立学院, 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与一些二本院校并无很大差别。学生的英语基础与二本院校相比也不会逊色很多。以笔者大一所带三个班级为例, 三个班分别为电气、土木和水电专业, 这三个专业是我院特色专业, 所以生源状况比较好。根据课堂调查, 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的英语高考分数达到100以上, 更有少量同学有120以上。说明学生的基础并非非常薄弱, 但是可能有少部分学生存在偏科现象, 所以整体英语水平有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善于尝试挑战新鲜事物, 有非常大的潜力。根据学校教务提供的四级过级率的数据, 我院过级率达到了70%, 这个数值不低, 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我院教学部分为大一、大二教学组, 大二学期会给学生做专项四级训练。笔者访问了曾经教过的现升为大二, 并参加了四六级改革后两次考试的学生。一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四级就过了并且取得高分并有了一次考六级经历的学生, 另外一部分是第一次四级没过, 并有第二次考四级经历的学生。对学生的访谈主要包括学生对四级翻译题型调整的看法, 以及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看法及建议。从访谈结果来看, 学生们一致认为翻译题型改革促进学生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石中华民族的根本, 在与西方文化交流时应该传播中国文化, 实现“中国梦”。作为英语教师, 得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感到非常欣慰。但当问及英语教学有无涉及中国文化, 回答几乎是没有, 有个别老师会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针对四级翻译的提高途径, 大多数学生的是考前集中训练, 背一些文化词汇, 做题海战术。这样学生即使过了四级, 依然不具备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

对于大一英语教学笔者比较了解, 首先从教材分析, 我院现行教材为《大学英语 (精读) 》及《大学英语》 (听说) 。读写教程中, 只有汉译英单句翻译练习, 而且是要求学生使用教材中的语言点, 并不涉及中国文化。[2]这两本教材也没有很多可以和中国文化、历史、经历、社会结合扩充的内容。其次从期末考试内容来分析, 期末考试60%是考查书上语言点, 翻译依然为句子翻译, 和四级考试完全脱节。最后从课堂教学来分析, 大一教学没有备考任务, 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以教材为主, 完全不涉及中国文化。

2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顾卫星[1]指出, 四级翻译题型调整后, 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已不是要不要教学中国文化知识和信息的疑惑和争论, 而是怎样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评估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有效教学中国文化的实践和创新。

四级翻译改革后, 有一些教育者已经重视此问题, 并研究出了各种应试策略, 翻译策略, 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四级成绩。[3]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研究这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只会说地道流利的英语, 却发不出自己独特的话语声音, 道不出自己的文化特色, 将会是高等教育的缺陷。

笔者自四级改革以来在大一英语教学做过一些创新的尝试, 并在[4]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中国英语”的认识一文中提到一些课堂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得到了学生的鼓励与肯定。笔者针对四级翻译改革采用的是将中国文化知识与句法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是小组合作, 学期末会分配每个小组选一个中国文化专题, 如七夕节, 端午节, 长城, 武术, 中医等。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搜索资料并制作成PPT, 结合PPT内容设计小短剧, 对话或者是小演讲。要求学生来主讲专题内容, 并设计互动环节。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是学生设计的春节专题, 他们自编了关于“年”的小短剧, 博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还有一个关于七夕的起源, 学生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 考查大家对于七夕起源的英语表达, 是让大家用英语复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并表演。通过这个游戏, 学生快乐的学习了语言知识并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可能会占据课堂二十分钟的时间, 但是这远比单纯的背一些文化词汇要更有意义。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了解了很多的文化词汇。在另外一个学期笔者尝试的是将句法结构与文化知识点结合。句法讲授是非常枯燥的, 所以需要精心的设计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依然采用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和潜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的句法专题, 如并列句, 复合句, 定语从句等。学生在设计定语从句专题的时候利用本班一个学生创作了一篇短文, 让学生用定语从句来翻译这篇短文。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学生的支持。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 老师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句法来口头翻译一些中国文化的段落。之后再整理成小作文, 选择一些合适的段落用竞争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背诵, 并且在课堂上表演。笔者也在课堂上放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英文纪录片, 然后针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对于一些文化现象看展过辩论。在听说课堂的“Going on holiday”这一专题, 笔者加入了关于旅游的话题, 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扮演导游和游客, 导游要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 文化和历史典故。当然做这些活动, 都会让学生提前搜资料, 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这样的一些尝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中, 笔者将在学生中开展读文学作品的活动, 鼓励学生一学期至少读一部英美文学作品和中国小说的译作, 并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关注中国日报及网站, 针对新闻设计课堂教学。

3 结语

四级翻译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传递中国文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以更好地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此课题希望引起更多教育者的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关注, 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 实现中国文化知识教学的实践和创新, 完成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也由衷的希望符合这一理念的大学英语教材尽快问世。

摘要: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卷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单句汉译英调整为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段落汉译英。2014年6月的四级考试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我们仅仅为了学生过四级而备考式的教英语吗?本文认为,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四级改革为导向, 改进课堂教学, 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四级考试,翻译

参考文献

[1]顾卫星, 叶建敏.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现实性研究: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调整后的命题[J].外语测试与教学, 2014 (1) :9-13.

[2]翟晓丽.基于CET-4改革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4 (2) :66-68.

[3]阮国艳.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应试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 :240-242.

3.大学生4年规划 篇三

马克思主义研究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作者:马克思 恩格斯(借阅次数11)

《我的父亲邓小平》

作者:毛毛(借阅次数7)

《毛泽东选集》

作者:毛泽东(借阅次数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主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借阅次数5)

《毛泽东文集》

作者:毛泽东(借阅次数4)

文学类

《王小波全集》

作者:王小波(借阅次数26)

《汪曾祺全集》

作者:汪曾祺(借阅次数18)

《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

作者:(美)乔治·R.R.马丁(借阅次数17)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借阅次数17)

《全宋诗》

主编:傅璇琮(借阅次数15)

政治经济类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Global Rift: The Third World Comes of Age)

作者:(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借阅次数14)

《国际人权论》

作者:赖彭城(借阅次数13)

《中国检察年鉴》

主编:卢泰山(借阅次数12)

《金融时间序列分析》(Analysis of Financial Time series)

作者:(美)Ruey S.Tsay(借阅次数11)

《论美国的民主》

作者:(法)托克维尔(借阅次数11)

哲学社会科学类

《管锥编》

作者:钱钟书(借阅次数14)

《维摩诘经讲记》

作者:萧平实(借阅次数11)

《被建构的女性》

作者:沈奕斐(借阅次数11)

《中国儒学之精神》

作者:郭齐勇(借阅次数9)

《亚里士多德全集》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借阅次数9)

文化类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

作者:司马光(撰)柏杨(译)(借阅次数21)

《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

作者:(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借阅次数16)

《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作者: 威尔·杜兰(借阅次数16)

《清史稿》作者:赵尔巽(借阅次数15)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借阅次数14)

自然科学类

《生物化学》

主编:王镜岩(借阅次数29)

《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

作者:郭慕依(借阅次数25)

《微积分学教程》

作者:(俄)菲赫金哥尔茨(借阅次数22)

《Б. П. 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全解》

主编:廖良文(借阅次数19)

《数学分析》

主编:陈纪修(借阅次数18)

语言类

《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

作者:刘正光(借阅次数7)

《语言哲学》

作者:陈嘉映(借阅次数6)

《研究生法语》

主编:王庭荣(借阅次数6)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手册》

主编:王全楚(借阅次数5)

《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

主编:彭红(借阅次数5)

4.大学生4年规划 篇四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结合《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序 言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就业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扶贫开发、实现富民兴陇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以来,全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省职业院校年招生达到17.4万人,在校生突破5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约15万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100万人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但是,全省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基础能力相对薄弱、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当前,全省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和奋力跨越的爬坡期,职业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历史机遇。未来5年,全省职业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按照国家的顶层设计,加快发展符合甘肃省情的现代职业教育,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社会吸引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一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甘肃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体系建设、布局调整和内涵提升为抓手,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全省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统筹作用,科学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体系建设、管理、运行的基本制度。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加强引导、规范、督导,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多形式发展。

需求导向,服务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产教融合,共同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机融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协调,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科学布局,集团发展。依据职业教育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大胆改革既有制度,大力推动人才、资本、资源等办学要素优化重组,盘活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一批职业教育学校;组建完善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产业组团联动和互补发展,形成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集约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充实内涵,特色发展。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毕业证书对接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创新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结构规模更趋合理,办学内涵更加深厚,符合甘肃省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院校,下同)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1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全省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20万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7万人左右。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需求。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控制在160所左右,其中技工院校控制在40所左右。全省办好30-4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市州重点办好1-2所有一定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县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原则上将现有2所以上(含2所)学历教育学校整合为1所。全省办好10所左右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职业院校评估标准更加规范;职业院校生均经费落实到位,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政府主导推动、市场引导配置,部门协调联动、行业分类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统筹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全省90%以上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职业院校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数字化资源覆盖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稳定率、社会满意度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

升学通道更加畅通。鼓励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全部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全面打通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道,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免试或通过单独考试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渠道,扩大中、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的比例,满足继续就读高一级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愿望。

就业途径更加宽广。全面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通道,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降低就业准入门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全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开放。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围绕 “1236”扶贫攻坚行动、“3341”项目建设工程等发展战略,提升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围绕人力资源开发,提升服务全体劳动者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能力;围绕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民族特色产品开发,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和传承传统技术技艺的能力。

第二章 体系的基本架构

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

(四)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初等职业教育。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为培养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专业素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基本技能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并总体保持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大体相当的比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7万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

职业辅导教育。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在初级中学开设劳动技能课,使教育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基本素质。普通高中根据当地产业和市场需求,开设职业技术教育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院校和普通教育学校要加强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服务。

职业继续教育。各类职业院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多种形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教育,建立制度化的岗位培训体系。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自主开展职业培训和承接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

劳动者终身学习。建立起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凡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均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六)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政府实行统一的准入制度,办好骨干职业院校,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各类主体兴办的职业院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公平、公开竞争。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增加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发展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学习方式的职业教育。通过改革学制、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实现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同时开展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满足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和职业资格考试进行学历认证。

(七)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 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使相当一部分在某些专业、职业方面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能在更合适的阶段得到专业素养的有效训练和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搭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部分专业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普通高等学校可以招收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并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职业院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专业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增加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学生中的比重,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第三章 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八)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围绕设施农牧业、现代制种、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实用技术技能的提高,建立健全公益性的农民培训制度。以5所“农”字头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30个涉农专业点为主体,构建覆盖全省、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依托农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组建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完善中高职贯通培养方案,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创建10个左右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区)。

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顺应循环经济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需求,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快建设适应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培养服务现代服务业人才。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比重。重点加强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现代保险、现代物流、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培养新型服务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基层,积极开设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专业的高素质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结合甘肃文化强省战略布局,适应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深化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支柱性产业,助推我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事业和产业大省的跨越。

做好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工作。积极搭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平台,多方争取教育部等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通过改革试验区建设,使职业教育成为甘肃农村人口市民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的重要渠道。

(九)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战略。以兰州(含兰州新区)为中心,整合兰州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推动在兰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打造职业教育核心发展区;以13个市(州)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建设职业教育重点推进区;以县城为节点,发展职业教育基础网络。形成核心带动、重点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空间格局。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布局。在院校特色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强化市级政府统筹,合理布局、合理定位,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兰州、白银等地要加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等地要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有色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开发力度;天水等地要加强与机械制造、电子电工、电子信息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平凉、庆阳等地要加强与煤电、石油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陇南、临夏、甘南等地要加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制定《全省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实施意见》,大力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重点建设省级以上示范性学校,建好一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实训基地;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能力;加大县域内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整合力度,减少职业学校数量。

(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各地要把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推动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试点,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

(十一)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在充实完善好甘肃机电职教集团、卫生职教集团、“两后生”职教集团等现有职教集团的基础上,新建一批与行业、产业链或区域发展对接紧密的职教集团,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到2020年职业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比例达到100%,重点建成5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机制。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支持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集团化办学。探索集团内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实训资源共用、信息互通、课程互选、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

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活力。研究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支持政策,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健全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要求高职学院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统筹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专业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政府采购培训服务等方式强化集团内部的利益纽带。鼓励行业特色明显的普通高等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

(十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巩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认真落实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大省级统筹力度,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按照全面培养、突出职教素养以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十三)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引导部分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省内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

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步伐。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服务社区导向,为社区提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基础课程。行业特色明显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增强服务产业导向,发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或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举办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

(十四)全面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升学通道

全面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鼓励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初中毕业生免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扩大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中职毕业生通过“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考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高职院校单独考试、免试推优、注册入学等途径,接受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扩大本科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制度,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扩大学习者自主选择权,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各种升学愿望。

(十五)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推进并落实职业院校学生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免除理论考试。

(十六)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强化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改善职业教育实训条件,到2020年,全省实训基地骨干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保障学习者的实习实训需求。探索学分制管理,增大课程考核中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考核。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

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勾的制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发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创新传承民族工艺文化。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协同行业协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5年一周期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综合绩效考核评估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对新建职业院校首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及时面向社会发布。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

(十七)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探索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完善建立区域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调控机制。结合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围绕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和富民多元产业,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专业设置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毕业生就业率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的院校集中力量予以重点扶持,对专业设置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院校,适时进行整合、重组,避免低水平重复办学、无序竞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一轮专业设置改革,学校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扩大学生选专业、转专业的自主权。

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职业院校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情景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产品开发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十八)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改革职业院校编制和用人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要比照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有关规定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设立职教名师奖。鼓励各职业院校建立名师或行业专家工作室。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依托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依托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5年一轮的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制定实施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培养、校长能力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提升3项“强师工程”。(十九)加速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政策。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全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联通,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到2020年,建成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

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各行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所有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到2020年,建设300门优质网络课程,开发3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

(二十)建设对外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加快推进甘肃津教育合作项目,鼓励省内职业院校与外省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或就业基地。到2020年,省内每所职业院校至少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1所以上优质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互派管理干部挂职、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促进我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扩大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国外智力,支持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许可。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到2020年,支持20所职业院校与国外优质职业院校进行实质性合作,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鼓励职业院校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全省每年选派50名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培训,鼓励职业院校以团队方式派遣访问学者系统学习国外先进办学模式。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加快培养跨境作业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

年,支持30所职业院校与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二十一)构建多元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

完善继续教育的形式。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市场规范管理,建立培训机构评级标准。增强职业院校和开放型大学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服务“1236”扶贫攻坚战略。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程,从2014年开始,每年对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1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免学费职业教育。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技能培训全覆盖;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

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规范,开展面向从业人员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开展面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乡“两后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到2020年,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的现象。

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鼓励职业院校开设社区课程。建立社区和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社区参与制订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计划,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第四章 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 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为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十二)完善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条例。加快修订《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甘肃省农民培训条例》,制定全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条例,依法确立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完善全省促进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机制和办法,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完善甘肃特色的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建设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经费标准和专业设置标准。分类建立各项标准的实施和监测制度,建立完善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标准的机制。指导市县政府根据国家和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要求和地方实际,制定地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到2020年,使全省90%的职业院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

(二十三)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市县政府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统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落实职业教育投入责任,创设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良好制度环境。

加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支持行业部门牵头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鼓励行业组织通过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形式,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凡在甘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甘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都要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对职业院校通过多元融资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鼓励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

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内外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制定全省职业教育领域“负面清单”,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健全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的督导、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定期、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评估监测的报告、公报、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将督导、监测、评估结果作为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四)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立符合全省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制定全省高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自主权,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

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制度。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全省引导初中毕业学生合理分流的指导性意见,确保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不低于4.5:5.5。

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机会。研究制定全省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和逐步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的具体办法。分类选拔、分类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

探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扩大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劳动者的比例。鼓励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注重选拔具有技术技能特长和潜力的毕业生,完善全省职业院校教学比赛制度,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意见。

(二十五)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制定全省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条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鼓励省内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职业院校管理。职业院校设立理(董)事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企业、行业和社区。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用人单位。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明确理(董)事会、校(院)长、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提升职业院校管理能力。制订符合全省职业教育特点的校长(院长)任职资格标准,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鼓励企业家、创业家创办职业院校,在实业界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教育家。

(二十六)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建立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校企人才供求信息互通机制、职业院校沟通协作机制、区域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全省重要产业部门(领域),规划搭建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促进省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更紧密地联合,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更深入的合作,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促进劳动者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步提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支持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在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积极发展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二十七)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

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研究制定鼓励全省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具体办法,梳理规范各类培训资金管理办法(细则),广泛开展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充分考虑各类残疾人员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注重拓展专业教育范围,为学习者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质量服务。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改善58个“国家片区县”等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二十八)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从2015年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籍学生全部免交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生活补助。推行以“一折通”“一卡通”直补个人为主的资助经费支付办法,完善直补个人的政策设计、台帐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资助资金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受教育者受益。综合考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要求,适时调整职业院校收费标准。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以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配套为重点,建立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

(二十九)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政府责任。建立职业教育工作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地市级政府统筹权,优化区域专业布局,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县级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县域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网络。

明确部门职责。健全部门配合、任务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发改、财政、人社、教育、农牧、扶贫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各行业职业教育的分类指导,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行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共同推进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三十)设立专门机构

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省政府建立由发改、教育、科技、财政、人社、农牧、卫计、扶贫等部门和各行业、企业等领域专家参加的职业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市县级政府也要相应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紧贴各职教集团,建立支柱产业各行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省各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分析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使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为相关部门、院校、行业、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三十一)稳定经费投入

各级财政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制定中、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严格执行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统筹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就业专项资金、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2015年起,省级财政安排职业教育专项投入应逐年增加,重点用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市县财政都要相应增加专项资金,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要把学生就业和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情况作为财政经费安排的重要依据,对职业学校进行绩效考核,招生计划安排、经费拨付与考核结果挂钩。

(三十二)完善支持政策

提高一线劳动者地位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各类人才平等就业环境,取消用人和人才流动中的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限制。加强中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维权服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收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落实一线劳动者医疗、养老、就业等政策。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相关表彰奖励中一线劳动者的比例。鼓励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一线劳动者表彰奖励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高技能人才评选标准和办法,选拔出各级各类一线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鼓励其在一线岗位建功立业和带徒传承技艺。

完善税收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其捐赠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认真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严格落实就业准入法规和政策。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加强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引导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就业创业。

(三十三)营造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开展职教宣传周、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广泛宣传国家和省上的主要政策,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推动形成宣传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十四)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落实本规划,要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制度安排,编制并组织实施本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工作方案,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行业企业制定实施办法。

5.大学生4年规划 篇五

皮西那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是一所办学历史不算悠久,但紧跟教育发展步伐的学校。学校有一批淳朴乐学的学生和一支有一定专业水平敬业重教的教师队伍。现在原有办学基础上,结合管理区教育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引起的生源变化,在全国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和管理区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特制定我校新三年发展规划。

一、基础与现状

(一)外部环境

在我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立足于我区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理性思考和设计如何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整体提升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成为办事处百姓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另外,教育局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因此,我们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中也应充分考虑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践途径,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融入我校的发展规划中。

(二)内部条件

1、教师结构状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96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结构得到改善。

2、学校管理状况近一年来,学校在围绕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不断改善管理队伍结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方面做了努力,学校的管理机制和效能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不断缩短差距。干部队伍在管理中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并努力跟进学校发展目标。

(三)存在的不足

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从整体上看,我校教师能够克服各方面的压力,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家长、学生的好评。但是,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与国家和管理区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还存在较大差距。名优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专业引领作用需要不断增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着全新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我校学科骨干教师的核心辐射功能仍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青年教师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个体素质较好,但进取心不强,努力目标不明确,还未充分展示应有的风采,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2、教育科研与新课改亟待整合。我校虽有教科研课题,但是因为缺乏专家和理论的引领,尚停留在“自我摸索”的层面,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淡泊,缺少教育科研的热情,学校还未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如何找准教育科研与新课改的有机结合点,真正形成科研课改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学校发展思路:

(一)办学理念:知行结合 学以致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富有艺术气息的书香校园,让教师们在书香中自我发展,让孩子们在书香中不断成长。主要围绕以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1、一条主线: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依托传统文化熏陶人的实施载体,探索“高效课堂”的办学实践模式,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高品质要求。这既是我们今后三年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将为之奋斗的办学理想。

2、两个重点:一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二)办学目标

以师生的生命成长为发展理念,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力争到2017年把学校办成一所“质量保证、艺体见长”,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中认可度较高的教育特色学校。

校训:文明团结 勤奋创新 校风:合作 奉献 务实 教风:严谨 互助 创新 学风:明礼 乐学 力行

三、重点发展项目

(一)、学校管理 责任人:

目标:坚持以传统文化兴校抓管理,人法双馨抓落实,促进学校制度建设,营造以美育人、用心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

措施:

1、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严谨与宽松相融的和谐管理氛围。

3、加强学校团队文化建设,树立坦诚、信任、尊重、协作的团队精神,提升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4、完善各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让家长社区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建立学校教工之家,开展教工活动,通过“读书沙龙”等体验活动,增强教工人文底蕴,创建学习型组织。

6、以艺术教育为抓手,加强师生活动建设,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营造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书香校园文化,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阶段性目标: 第一年(2014、9——2015、8)年度目标:

1、以传统文化导读为抓手,进一步确立办学理念、办学目标。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设校园育人文化环境。任务:

1、强化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三级管理的制度建设。

2、加强干部自培,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论,明确干部个人和分管工作的发展目标。

3、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评价指标,加强教师作风主流意识为抓手,营造用心育人的工作氛围。

4、完善教师成长的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在专业和个性发展上自创特色。第二年(2015、9——2016、8)年度目标:

以人为本,形成学校共同愿景。任务:

1、增强干部的目标管理意识,主动将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以《打造书香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第三年(2016、9——2017、8)

年度目标: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出发点,推进学校、家庭、社区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任务:

1、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目标加强团队建设,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与社区的沟通,逐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科学合理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

三年目标达成的预期效果:

1、干部专业素养:干部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力争成为教学骨干型的管理者。中层及中层以上干部要积极开展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研究,力争每人每年有1篇以上论文在市级范围交流或发表。

2、管理成果:学校要争创“安全文明校园”,“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的教学质量在管理区学校中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家长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 责任人:艾则拉·阿皮孜 目 标:

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人文美育思想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为突破口,关注三种能力的培养(即,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总结反思能力),把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人文素养的群体。任 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提高育人能力。

(1)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纳入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中;将班级文化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辅导等,纳入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中。

(2)以“改正职业陋习,做文化教师”为主题,开展人文教育体验活动,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2、注重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抓手,以随堂课的教学质量为突破,依托教师个体的智慧和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总结反思能力。

(2)开展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营造师生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3)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提高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3、创设校本培训机制,为骨干梯队建设搭设舞台。

推进课堂教学促进方案的实施,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发展规划,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4、建立多元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

(1)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培训情况、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核,用评价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2)建立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即成长档案)。充分依托教导处和教研组,对每一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明确每学期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深入教改核心,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3)学校设立奖励制度。加大对教研组的考核奖励力度,以此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同时,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的评选机制,尤其要关注德育骨干教师的评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阶段性目标:

第一年:2014.9——2015.8 年度目标: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任务:

1、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评价机制。

2、搭设自我实现平台,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3、开展对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现状调研,为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方案提供明确的方向。

第二年:2015.9——2016.8 年度目标:

加强课程平台建设,改善教育教学实践

任务:

1、开展教师人文读书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2、立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关注常态课质量。

3、加强“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第三年:2016.9——2017.8 年度目标:

深化校本培训,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良好环境

任务:

1、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的读书节成果展示。

2、开展师德建设系列研讨活动:“在育人中成长”。

3、汇编“高效课堂”课例集。

4、进行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方案的阶段反馈。

三年达成的预期效果

1、教师素质结构:各级骨干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各增加1-2名。

2、教师专业素养:100%教师在校内进行公开教学展示,50%教师对外进行公开教学展示;100%教师有论文发表或交流,其中争取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三分之一的教师达到校内教学常规免检。

3、教师教育成果:《“高效课堂”课例集》。

(四)教学工作

责任人:艾则拉·阿皮孜

麦麦提艾则孜·吾麦尔 目标: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在教学管理、质量监测、教学评价、校本师训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措施:

1、以常规自控(互控)为突破口,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备课自控,对不同层面教师分别要求,不断提高二次备课的质量;随堂课互控,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注重练习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以课题研究为核心,构建具有“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教研,逐步形成我校校本课程,通过研究、实践,提高全员的课程理念及教育行为的转变。

3、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实施质量过程性管理,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科能力展示情况、文体活动参与情况与学业评价相结合,切实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五)教育科研工作:

责任人:麦麦提艾则孜·吾麦尔 目标:

拥有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形成通畅、规范的科研网络,能将教育科研和日常的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

措施:

1、开展“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的课题研究,以课题来带动办学特色的实现。2、教研组建设要以科研为先导,每个教研组在学校总课题下确立小课题,教研组的一切活动要围绕课题运转。3、骨干教师是科研的主要力量,校级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必须是课题主持人,通过科研培训和实践指导,提高科研能力。

4、建立并完善学校、小组、个人三级科研网络,采用行动研究法,推进学校的科研进程。

5、完善科研档案,做到种类齐、过程清,使科研工作纳入正常运作的轨道。任务:

1、围绕 “高效课堂”的课题,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科研工作管理规范化、开展正常化。教师人人有课题,并有过程性评价档案袋。

3、每学期组织1-2次的教师科研培训。

4、将研、训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

五、学校发展的保障与评价

(一)思想保障

发动和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讨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形成齐心协力、荣辱与共的局面。

(二)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书记、教务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教科室负责人、教研组长为组员的 “三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制订、论证、实施、评估等环节。

2、党政工职权明确。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行政中层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分工合作;工会起好桥梁作用。

(三)资源保障

1、经费保障:学校要力争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程改革及特色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的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后勤保障: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使学校的校产管理、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为教师有效使用教育设施设备,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四)评估保障

建立并健全校务公开,民主决策和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三年发展规划”需经教代会通过。一经通过,扎实落实,制订相应的年度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每学期、每学年检测《规划》实施情况,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修订。

皮西那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部

2014年8月28日

皮西那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部教学研究三年发展规划

6.大学生4年规划 篇六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促进本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呢?

主要有: 合格的政治素质大学生合格的政治素质,首先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对大学生的首要的要求。大学生是追求理想的最热烈的时期。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前进就有了充足的动力,人生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有理想”就是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现阶段则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合格的政治素质,还要求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和加强职业的修养呢?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他们的政治理论修养、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专业特点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引导和配合。

学校和社会方面应该做到: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大学生,认识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

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加强在校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

广阔的大社会,从而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认

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机构,稳定的实践基地,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实践项目团

队。

(三)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社会实践。

(四)加强职业道德的社会舆论宣传,为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

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自身要做到:

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方向努力,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

是当前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必须认真学好必修和选修的思想教育课程。

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在待人处事中表

现和形成的。人们要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

会实践,便谈不上自我修养,自我改造。在平时,大学生在学校的许多活动包括

第二课堂活动中,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例如担负党、团、学生会、系班干部职务,工作实践、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有益

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教育实习、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听录音、看录象、电影、开展书评、影评以及文娱、体育的比赛等。每个同学参加这些活动,既充

分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又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品德,可以从同学们的议论中得到大

家对自己思想品德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促进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

特别是一个健康的集体,对于培养一个人优良思想品德影响更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所学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才能架起书本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交桥,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社会,丰富思想,坚定信念,陶冶品德。

(三)向先进人物学习

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迹更发人深省。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差异不大,主要是努力程度的不同。

(四)掌握批评的武器,自我检讨

思想品德修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即正确认识自己有那些长处,有那些短处,有那些优点,有那些缺点。优、缺、长、短对一个人来讲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发扬优点,不断克服缺点。也就是说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象扫把一样,经常打扫灰尘才能清除;而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则应抱着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诚恳指出。同时,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自己应该虚怀若谷,认真进行反省。

(五)思想品德修养同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相结合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修养,主要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动地指导修养,通过实践,检验修养的效果。而法律、法规,则是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去指导人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的修养,是对

人们偏轨行为的制约。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学习,模范地贯彻执行学校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密切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具体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准则,是保证高校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使大学生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方向健康成长的需要。

7.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4% 篇七

本刊讯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4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数据显示, 2014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 跨越60万亿元关口,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7.4%, 实现了去年年初确定的“GDP增长7.5%左右”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 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分季度看, 一季度同比增长7.4%, 二季度增长7.5%, 三季度增长7.3%, 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 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 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 增长8.1%。

尽管GDP增速有所放缓, 但经济发展结构和质量明显提升。2014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 快于第二产业的7.3%, 也快于第一产业的4.1%;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 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4个百分点。同时, 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也快速发展, 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成长, 新的动力加快孕育, 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

8.“十一五”规划的4大特点等 篇八

“十一五”规划的4大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重要突破和创新,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个方面。为了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规划》提出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2.反映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要求

《规划》力求反映新时期、新阶段的特点,注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突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规划理念上,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内涵,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内容上,注意合理区分市场和政府的职能,突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突出公共服务等内容,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增强了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明确发展目标的功能导向

《规划》按照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符合规划本身的定位、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9个方面的目标和若干具体量化指标,包括了与时俱进、突出主题;承前启后,注意衔接;区分功能,明确责任等。

4.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我国经济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过大,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规划》还从我国基本国情和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以来第三次干部换血:“交流”替代“升贬”

随着中央和地方启动地方各级党委分批集中进行换届,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地方领导干部大换班逐渐拉开帷幕,在大换班中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也将实现第三次转型。同时,中央在此次人事换届中对领导班子配备实行刚性化管理,进行了数额量化。为防止在集中换届中出现跑官要官等现象,年初中组部和中纪委联合发文要求地方严肃人事纪律,同时各省纪检委也相应加速运转。截至目前,辽宁、山西、江西、河南、云南等省纪委已下发通知严肃组织纪律。“监督地方党委换届是我们这整个一年的工作重点,现在各项工作的开展正处于最重要阶段。”中纪委新闻处处长吴戈表示。

经济

努力实现从“中国组装”到中国制造的跨越

“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的要求。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努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重要产品,我国的制造业体系已基本建立。在一些领域,我国企业的生产还停留在组装阶段,一些产品与其说是“中国制造”,还不如说是“中国组装”。我国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从“中国组装”到“中国制造”的跨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二是提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能力。既要推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和创新的主体;也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融资体系;三是提高应对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應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既注重打造“硬实力”,又注重培育“软实力”,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并大力提升品牌的原创性以及国际化和标准化水平。

手机资费改革空间有多大

日前,信息产业部放出消息,从本月起北京手机资费开始下调。5月8日,中国移动北京地区的新资费套餐正式推出,而中国联通的资费下调方案也在批复之中。尽管调价幅度与消费者的预期尚有差距,但坚冰毕竟开始融化。现在,多年的呼吁换来了资费的松动,消费者的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这可能成为“导火索”,引发新一轮全国性的话费价格竞争。但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并非一时一地的资费降价,而是由此带动电信定价机制的变革,以及垄断局面的真正打破。

当前电信业各种矛盾,看上去集中体现在资费问题上,实际上是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产权制度、政府监管方式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其中,竞争不充分依然是中国电信业现存的最大问题之一。有人或许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眼下有些地方的手机资费价格战,已到了不计成本的白热化地步,似有过度竞争之嫌。

其实,从本质上说,这种竞争反映的是投资主体单一化与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治理过火的“价格战”,需多方入手,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电信领域的开放步伐,降低准入门槛,让不同性质的资本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眼下,消费者最为期待的,是建立一个公平有序、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变现在价格竞争此处“过热”彼处“坚冰”的不合理格局。同时,在手机收费方面,尽快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

言论

王梦奎: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根本问题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指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正确的,这方面的改革要继续进行。

他说,和谐社会应该是制度健全和有章可循的社会,制度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选择。深化改革和解决社会问题要在这个大方向下进行。

他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正确的,这方面的改革要继续进行。过去的不足之处,是偏重于强调“放开”和“退出”的方面,而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应该加强的方面,例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社会保障方面应该承担的更大责任,没有足够重视,在公共财政投入和实际工作安排方面甚至相对地削弱了。这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也是目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下一步改革的着重点之一。

吴敬琏:政府职能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在“经济增长与创新”天津论坛上指出,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吴敬琏说,目前,粗放增长方式造成了煤电油運及其他资源紧张,过量开采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这种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也很差。

关于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吴敬琏表示,加快推进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就要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信息工业化道路。

周生贤: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保工作,将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上来,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从环保总局思想作风整顿大会上获悉,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近期,环保总局将用50多天的时间,在机关开展思想作风整顿,重点加强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五大建设”。

“把反腐倡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定要防微杜渐,从不请客送礼、不铺张浪费、不收受贿赂的‘约法三章’做起。”周生贤说,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章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思想作风建设的有力武器。要通过认真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念,自觉遵照党章的规定和要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端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戴相龙:欢迎海内外工商界投资天津滨海新区

5月9日,天津市政府举办的“天津周”活动在香港开幕,市长戴相龙不仅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更两次与媒体会面,向香港各界描述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蓝图,欢迎海内外工商界人士到这个国家级新区投资立业。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戴相龙表示,目前滨海新区不仅编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而且已经开始建设、规划30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兴起了开发开放的高潮。

上一篇:麻木的意思是什么下一篇:线路工程复工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