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简介(精选8篇)
1.华中师范大学简介 篇一
新疆师范大学简介
新疆师范大学创立于1978年12月,其前身是乌鲁木齐市第一师范学校和新疆教师培训部。在学校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疆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努力成为支撑新疆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力量;始终不渝地追求科学、文明、进步与真理,秉承“博学笃行,为人师表”的校训,形成了“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总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开发建设新疆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分别位于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02号、喀什东路16号和观园路温泉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3181亩(212.07公顷),其中温泉校区为2519亩(167.93公顷)。温泉校区为我校新建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0万㎡,总投资约25亿元,计划分三期用5—8年完成建设,温泉校区将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寓诗情于校园,寓画意于景观,新疆一流、中亚地标式建筑群。目前,一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2824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5852人、研究生1867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0524人;留学生936人;学校现有22个学院,本科招生专业56个;1993年教育部授权我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授权招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硕士及本专科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2013年,新增博士学位单位项目建设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验收通过,将于2014年实现招生。学校现已形成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生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较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2122人(含附中363人),大学部教职工1759 人,其中专任教师1001人,教授123人,副教授35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50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94%。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7人,自治区“四个一批”专家3人,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24人。学校有1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7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9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学校建有新疆社会管理研究院及中亚研究院、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等37个研究机构。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优秀多媒体课件20项,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自治区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自治区级教学名师9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5项;10本教材入选“自治区高等教育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建设计划”。此外,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新疆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新疆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新疆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澳门-新疆英语研究中心附设于我校。学校使用汉语、维吾尔语两种语言分别出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版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双语教育研究》杂志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正式创刊,其中《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哲社版)入选双核心期刊目录。
学校拥有专业基础型、研究型实验室16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7216平方米,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 15238.63万元。拥有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共计102间,图书馆面积1.1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42.8万册,专业期刊1160种,精选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位论文30.4万余篇,电子图书6.5万种,已开通多种网上数据库检索,数字资源总量超过4TB,各类资源已涵盖我校各学科门类。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实现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与日本千叶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还常年选派优秀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并常年聘请外国专家任教。学校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孔子学院,各类汉语教学点分布于哈萨克斯坦等11个国家44所大专院校,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国家汉办授予的“先进孔子学院”称号。我校被国家汉办授予“孔子学院优秀中方承办院校”,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院校。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功能,推进实施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国际化三大方略,进一步团结全校各族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以办学空间和 办学层次的突破为契机,围绕一个目标(人才培养),突出两个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强化三个重点(科学研究、对内对外开放、教师教育),推进四项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校区建设),力争五个突破(双语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中亚研究与对外文化传播、新能源新材料研究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现代文化与丝路文化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六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学科建设水平、国际化水平、民生改善水平),为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中亚一流,在若干领域全国领先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2.华中师范大学简介 篇二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广播影视艺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龙头,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类别,78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5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影视传媒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488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1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606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15472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 9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产业研究院,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学核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和“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各作关系。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媒研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浨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正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发展,以质量、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设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
电话:010-66116727传真:010-66118652
本刊唯一官方网站:www.zgxwjyzazhi.com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7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502
邮编:100035
投稿信箱:zgxwjyllb@163.com
国内邮发代号:80-609
3.厦门大学法学院简介 篇三
1940年秋,原福建大学法学院划归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商学院中的经济系合并,组成厦门大学法学院,同时复办法律学系。1950年9月,厦门大学文学院、法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1952年学校撤销学院建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法律学系再次停办。
1979年8月,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设立法学专业,法律学系再次复办。1984年12月,厦门大学与福建省联合办学,成立了政法学院,下设法律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哲学系。1998年9月,政法学院更名为法学院,下设法律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哲学系归入人文学院。1999年4月,法学院成为具有管理实体性质的学院。
目前的法学院是2003年11月在法律学系的基础上组建的,原隶属于法学院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归入公共事务学院。
自1979年厦门大学复办法学专业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厦门大学法学院已汇集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后劲充足的学术梯队。全院现有法学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约占教师总数的75%。近60%的教授和副教授有出国留学深造的经历。在师资队伍中,1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走学术建院之路,厦门大学法学院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学院现拥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1个法律专业硕士(JM)学位点。国际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国际经济法学科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等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国际经济法与台港澳法研究”和“国际经济法与海洋法研究”先后获准列入国家“211工程”第一期和第二期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厦门大学法学院立足于国际法及民商法等特色和优势学科,不断充实和提升其他后发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整个学科建设呈现出了有梯次的均衡发展态势。在2005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法学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办学实力在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五。
厦门大学法学院现设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7个教研室,此外还建立了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罗马法研究所、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并成立了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厦门大学法学院定期连续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厦门大学法律评论》、《国际经济法学刊》(已入选CSSCI学术数据来源集刊)、《罗马法与现代民法》及《中国海洋法学评论》等。
4.河南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简介 篇四
大学公共体育课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此外,教育部于2002年8月制定了《全国普通高校制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要求,全校学生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测试内容为: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800米(女)、1000米(男)。为了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我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牢牢把握“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并严格遵循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在各级领导关心指导下,公共体育教研室的老师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下,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得以不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一、培养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3.身心健康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社会适应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等情况,课程主要开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荷球、毽球、健美操、排舞、武术、跆拳道、散手、体育保健等运动项目。其中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需要学生自备球拍;球类项目主要学习基本技术、技能、战术及简单的规则和裁判方法等;武术主要学习基本功、太极拳、武术套路等;跆拳道主要学习跆拳道礼节、基本步法、腿法等;健美操主要学习基本步法、健身健美操等;体育保健主要介绍各种球类项目、太极拳、体育游戏等。
各个运动项目均设置有素质练习即“课课练”,意思就是每节课都进行素质练习,练习的内容针对性很强,主要加强学生身体的柔韧、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等,既为基本技术提供身体保证,又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内容融入整个教学中,能切实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三、学分设置
我校全面实行学分制,每学期的体育课需经过考试,考试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学分。
四、课程模式 我校公共体育课实行“网上选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每学年选择一个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所选体育项目不能重复。
五、考试方法
体育课成绩由身体素质测试、专项技术测试、平时成绩和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重由任课教师在考试前统一告知学生。1.身体素质测试: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每学期必测项目)
根据各项目特点,从达标测试内容中再选择一项作为身体测试指标
2.专项技术测试: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并确定测试指标 3.平时成绩:任课教师要严格考勤,凡旷课达1/3者必须重修 4.理论知识
六、课程要求
1.根据相关规定,未修满规定体育课学分者不能毕业,只能作为肄业处理,只有新学年补满必修学分,方可补办毕业证书。2.见习、请假、旷课累计达1/3总课时者,必须重修该学分。3.对待特殊群体学生,须有医院所开证明。
5.国家开放大学 简介 篇五
新型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目前,注册在学生359万人,其中本科学生105万人,专科学生254万人,包括近20万农民学生,10万士官学生,6000多残疾学生。国家开放大学的组建成立,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途。
历史使命
国家开放大学强调“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经过10年努力,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所新型大学;世界开放大学体系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
支持联盟
为实现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四大支持联盟。与国内若干所大学合作,成立大学支持联盟,依托其师资、专业、课程资源优势,全面促进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与若干行业协会、大型企业、中心城市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推进学习型行业、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技术架构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创新,提升办学能力、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成员共享和教育公平。国家开放大学将依托高水平IT企业,建造远程教育云平台。依托高水平网络运营机构,借助虚拟专网、互联网、教育科研网、移动通信网和卫星网等,实现总部与分部安全、高速互联。依托高水平终端生产企业,研发国家开放大学移动互联学习终端,促进社会成员的泛在学习。通过“造云、借路、建端”,搭建强大的远程教育信息化支撑平台,为亿级用户提供学习支持与服务。
学习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实现有支持的开放式学习,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科学、灵活、有针对性地开设国家开放大学特色专业。改进教学方法,为学习者提供集多媒体资源、教学交互、学习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的海量、优质网络课程。通过遍布全国的学习中心提供面授辅导,也可以通过高清、快速的双向视频系统促进师生实时交流,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推进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向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评价模式转变。
学分银行
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具备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的学分银行系统,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学习者可以按照学分累积规则,零存整取并申请获取相应证书。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努力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提供基础,鼓励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累积学分,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
公共服务
国家开放大学也是一所新型的公益性大学,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开设网上大讲堂,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讲座、公开课,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普通高校、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城乡社区提供包括远程学习支持、相关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与相关国际组织、大学和机构开展针对性、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基于网络的孔子学院建设,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办学体系
国家开放大学是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和管理体系。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体系由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和行业、企业学院共同组成,是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为我国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服务和学习机会的重要保障。
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如下:
一、体系结构
(一)总部
总部设在北京,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建,直属教育部管理。总部由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质量保证委员会,以及相关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部门组成。总部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大学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工作规程、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开展教学、科研、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协调专业、课程和学习资源建设;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分部
分部是国家开放大学总体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开放大学设立在省级区域的教学与管理机构。分部与所依托的省级电大,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行,即在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加挂国家开放大学分部牌子。省级电大原有的人、财、物隶属关系和行政管理关系不变,与中央电大原有的教学业务关系不变。分部校长由依托建设的省级电大校长担任。分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总部的相关政策规定,研究、制定分部的具体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设置、管理所属地方学院及学习中心;组织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服务,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和质量检查、评估等工作。
(三)地方学院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设置标准,国家开放大学委托分部在所属区域内设立若干直属和相对独立的地方学院。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政策;组织招生、考试和相关教学管理、质量检查工作;与学院所在地相关部门、企业等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国家
开放大学各类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大力开展相关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
(四)学习中心
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设置标准,分部或分部授权地方学院在所属区域内设立若干学习中心。学习中心主要职责是:在分部或学院指导下开展招生、考试和具体的教学管理、教学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组织实施各类培训项目和开展社区教育等工作。
(五)行业、企业学院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继续教育发展需要,国家开放大学与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建立若干行业、企业学院,行业、企业学院下设若干学习中心。主要职责是: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政策,开发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类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大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各项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为建设学习型行业、企业服务。
二、运行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内部实行总部、分部两级管理体制,按照“统一战略、共同平台、资源共享、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原则运行。
(一)统一战略。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秉持共同的使命、战略目标、发展任务、质量标准和价值追求。遵循相对统一的基本制度、政策,包括学习制度,专业、课程建设,学习成果认证,资源共建共享,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等。
(二)共同平台。国家开放大学是各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的公共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四通八达,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能够满足教学、科研、服务和学分认证需要的网络平台。各分部可搭建与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相融相通的网络应用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也是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和相关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支持。
(三)资源共享。国家开放大学推进网络平台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方参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基于网络的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共建。分期分批在分部设立若干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中心,实现学习资源共建共享,并向社会开放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
(四)相对独立。各分部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基本条件,自主制定相关改革发展政策,设置学院、学习中心,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按照国家开放大学“错位发展”原则,建设特色专业和课程,达到建设标准的专业和课程,可上升到国家开放大学平台,面向全国招生。国家开放大学已有专业,各分部要充分利用,不再重复建设。
6.陕西科技大学简介 篇六
学校现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2003亩,建筑面积85.3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14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800人。图书馆藏书210万册。
学校设有造纸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外国语与传播学院、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15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二级学科65个,本科专业49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4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9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80项,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专项等重大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50多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426部,发表论文7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538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189篇。专利工作成绩突出,授权专利1060项,其中发明专利212项。教
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在2010年全国高校授权专利数量排名中,我校排全国高校第16名,陕西高校第1名;在2010年底全国高校有效专利数量排名中,我校排全国高校第26名;在2005年全国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排序中,我校排全国高校第39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佛山研究院、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科大学子在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电脑鼠走迷宫”等国家级比赛中摘取多项桂冠,形成了以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左右。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科技大学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恪守“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陕西科技大学已经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所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管理改革为手段、党建创新为保证,扎实推进“质量、人才、效益”三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贡献度和办学国际化水平,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以上统计截至2011年5月31日)
西安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邮编:710021咸阳校区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人民西路49号 邮编:
712081
电话:(029)86168012 传真:(029)86168012
7.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发体系简介 篇七
在国际学术研究中,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UAS) 以其完善的科研系统、创新的研究体制与过硬的质量水平吸引了世人的关注。在博格尼亚进程的过程中, 近年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快速地发展他们的学术项目。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中, 必须要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并努力使之中国化, 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模式机制。
2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发体系介绍
应用科技大学 (Fachhochschule—University of Applie Sciences, 曾译为高等专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专、工业技术大学等, 根据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作出的决议, 其英文名称于1998年统一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故此译为应用科技大学) 是德国的一类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 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科技大学与普通综合性大学一道, 支撑着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半壁江山”。
2.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研发现状
在国家创新体系内的大型企业研发活动、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沿着整个增值链条发挥核心作用, 从基础研究到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在过去的一年中, UAS的轮廓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除了他们通过应用型工科教育的贡献外——尤其是在工程、还有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在应用研发领域他们作为区域知识和研究锚的重要性正在增加。许多UAS通常在区域网络电力网有优越的社会关系, 也拥有深厚区域产业结构知识。这并不是所有UAS都应用, 相反, 面向应用的研发中, 在经验、专业和个人潜力和空间时间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UAS强烈关注教学, 只安排了数量有限的科研人员协助教授进行演讲或研究项目。
在UAS的研发状态中, 开展研发项目的吸引力取决于面向应用的研究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教授的注意, 项目如何获得高校政府和管理机构财政上的推动或支持。因此, 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个别教授的个人参与和利益。
2.2 妥善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以研究促教学, 教研互动
教学和研究的比率在UAS和大学之间明显差异:UAS教师经常抱怨他们每学期每周18小时的教学保证 (学期课时) 。一个学期在UAS讲座周期比大学长。大学讲师60%的时间预算用于研究, 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与大学相比, UAS—由课程的数量来衡量, 经常有一个有限的教学负担和更少的学生。然而, 如果进行研发工作, 就可能减少教学保证的程度。这是从一个联邦国家到另一个监管的不同。在最有利的情况下, 如果研发项目正在大规模的实施, 减少到9 h/周是可能的。然而, 在UAS只有少数教授可以从监管中获利。在UAS (Kulicke&Stahlecker, 2004) , 弗劳恩霍夫ISI (工业标准行会) 得出结论, 在所调查的69所UAS中大多数只有很少教授管理任何一个研发项目。
人员局限性不仅起因于UAS高教学保证, 而且起因于几乎完全缺失的中间层次的学生和管理人员, 以及受限制的雇佣高质量毕业生作为员工的可能性。此外, 教授的自我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奖励教授的研发活动, 减少教学时间, 总体上是有限的。在最近过去的许多迹象表明, 整体来说, UAS教授在应用导向研发上的兴趣已大大增加。公众宣传课程鼓励这一趋势, 技术转移的事实和第三方的基金收购对各州UAS的基本基金分配发挥着重要作用。
2.3 UAS研发项目及其经费支持
几年前研发在州立大学法律确定为UAS的几个任务之一, 但UAS没有为这类活动的发生增加相应预算, 也没有介绍任何具体指南来指定从事研究的范围。因此在UAS研发的范围主要通过由州或联邦政府管理的公共宣传规划决定。并不是所有的州实施这样的项目。这首先适用于较大的州, 比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巴登-符腾堡州和下萨克森。他们主要是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基础设施, 供给个人研发项目经费方案可以提供更多资金。研发项目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与企业强势合作为目标的大学、UAS和研究机构的项目 (例如PRO INNO或ZIM—Zentrales Innovationsprogramm Mittelstand) ;重点是中小企业 (SMEs) , 这些企业应加强其创新性。在这类项目中普通高校是中小企业的重要研究伙伴。
(2) 促进工业和选择性技术领域的科学之间的联合项目, 形成技术项目目标的高要求和参与研究的合作伙伴的创新潜力。UAS只有很少参加这样技术要求的项目, 最多作为大公司、大学和非大学的研究机构的合伙人。
(3) 特制的适合UAS功能的项目。他们的目标在于加强UAS的研发潜力, 这样他们就可以和中小企业或为中小企业主要开展面向应用的研发项目。
第一个项目旨在提高UAS外部资金, 即此类机构成功获得第三方对于应用型研发项目的资助。从1992年到2003年, BMBF总共收到大约5800个应用程序 (见BMBF, 2003和Kulicke&Stahlecker, 2004) 。其中, 951项获得支持, 这些项目总资金8300万欧元。在2004年, BMBF实现了一个焦点转向:在与企业和行业相关的UAS支持区域研究联合体。资金政策目标的这种重新定向的设置使UAS与商业伙伴合作 (最好是中小企业) 、科学 (研究机构、大学) 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伙伴有更强的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这也反映在新项目的名称:应用科技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应用研究——FH3。因此UAS与行业相关的合作项目进行了提升, 特别重视与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合作。通过FH3计划的要求, 科学合作伙伴必须集成在单个研发项目, UAS与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更大的合作应该可以实现, 最重要的是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促销计划FH3总共收到了超过1500个应用程序, 在2004年到2006年, 其中255个被提升。
由于UAS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基本的研发基金, 第三方基金仍然是UAS研发的重要来源。公共金融家们在这些第三方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 特别引人注目的, 与大学相比是产业的重大意义。德国的研究协会 (DFG) 为大学提供了相当多的资金用于研究目的, 这并不适用于UAS, 因为他们的研发项目并不直接针对基础研究。
2.4 研究的资源分配
在过去的几年中, 许多UAS已经发生了变化, 尤其通过UAS自己创建强大的概要文件的压力出发以及他们从大学划分出来的出价。这不仅导致了UAS的领导, 而且还有个别院系或部门比以前更清楚地界定自己的战略取向, 固定教学和研究重点, 并给予研发活动更高的地位。现在为了支持研究活动, 何时在何种情况下减少义务学费的调控是可能的, 人们可以从中获利, 以及教学工作量如何完成。然后, 它不能预计在未来几年UAS绝大多数教授将定期进行研发, 但与今天的形势相比, 进行研发的教授团队应该大幅增长。
3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UAS的研发起步与现状与我国职业教育科研状态具有相似之处。2011年6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拉开了帷幕。会议规格和阵容反映了国家对职教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
3.1 重视科研工作, 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曾指出, 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 担负着探寻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任。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 完善科研体制建设,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推进科研体制健康有序发展, 以研促教。结合经济、社会、产业, 为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3.2 完善科研体制建设
完善科研机构体系, 健全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建立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奖励制度, 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机构和队伍, 增加科研队伍数量, 提高科研服务能力,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经费来源多样化。
3.3 加强研究资源整合
组织、统筹、整合职业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力量, 职业教育科研要与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紧密结合, 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 提高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使各项研究资源有效整合, 实现协同创新, 有序发展。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四年来, 各试点项目对职教科研的需求旺盛。本文拟通过介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发体系的建立及其发展经验, 以期达到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研,应用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伟.科学发展科研先行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迈向未来的新起点——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8) .
[2]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MBF) (Ed.) . (2003)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in Germany (4th Rev.ed.) .Bonn.
[3]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MBF) (Ed.) . (2007) .The hightech strategy for Germany.Download:http://www.hightech-strategie.de/_media/faktenpapier_hts_englisch.pdf
8.华中师范大学简介 篇八
Научный руководитель: Д. э. н., профессор КазНУ имени аль-Фараби Казбеков Б. К.
Адрес: 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 Алматы, 050040 пр. аль-Фараби, 71
哈薩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是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机构,它是第一个通过国家认证的大学,涵盖实现全部学术活动的所有专业。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是哈萨克斯坦的一等学府,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哈萨克斯坦“教学质量领域成就”总统奖的大学,该奖项主要是为了奖励在服务和质量领域获得的成就。该校是大学国际协会和大学欧亚协会联合创始人之一,是第一个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及中亚国家签署了博洛尼亚大学大宪章的高等学府;它已经成功通过了相应的质量管理系统(SQM)国际认证,符合国际标准ISO 9000的要求:在2000年,获得来自全球最大的认证中心 - 国际认证体系IQNET的认证。
该校集教育、科学、人文教育、创新和生产潜力于一身,旨在培训最高的专家资格,进一步融入全球教育领域,完善并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而实现其投产。
如今,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为您提供了广泛的专业可供选择。学校现有14个院系,98个部门,20个科研院所和科研中心,1个技术园区;超过2000名教授,博士,科研候选人,超过100名院士,约30名哈萨克斯坦荣誉奖励获得者,30多名国家元首名义奖得主和40名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45名国家科学奖学金获得者。现有超过18000名师生在该校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中学习、生活。该校与世界上418所著名高校实行联合国际教学,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习和交流项目。
Тел. 8 (727) 221-10-00, 8 (727) 221-10-10 Факс +7 (727) 377-33-44
【华中师范大学简介】推荐阅读:
乐理试题华中师范大学11-04
华中师范大学培训的心得体会08-31
2023华中师范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10-29
华中师范大学本、专科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办法11-04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寻访活动邀请函11-14
淮南师范学院简介[详细]10-24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考方向简介06-3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08-01
介绍华中农业大学美景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