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通用8篇)
1.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篇一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调查报告 ———以人人网为例 陈栋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随着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媒介和手段,而与之相应的网络素养自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人人网代表的社交网络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针对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所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网络素养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
社交网络,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以“90 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成为了大学生主流群体,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社交网络作为新兴社交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调查,目前超过80%的大学生拥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其中30%的学生每天至少花半小时用于该类网站,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国内最大的 SNS 网站——“校内网”成立于 2005 年,是以高校青年为主要群体,并被他们热力追捧,用于情感、信息交流的流行网络工具。它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也可以称为一个功能庞大的社交网站,目前是中国大学生市场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社会关系等面的影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界关注的热点。社交网络是在传统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与传统网络相比,又具有其独特性。首先是真实性,现有的社交网络不再以匿名方式注册,而是要求实名注册,鼓励用户使用个人真实相片并填写真实信息,因此在社交网络中,用户都是以个人的真实身
份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这样避免了匿名用户在公共网络中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扰乱网络环境,社交网络用户往往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论及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是高效性,传统的公共网络讨论方式大都缺乏即时性和互动性,很难实现网络人际交往活动中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流通共享,再加上匿名导致缺乏对交往对象的信任感,社交网络通过实名回复,大大地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最后是同龄化,社交网络会根据用户提供的真实信息自动提供分类检索服务,因此社交人
权呈现同龄化的特点,是传统公共网络所不具备的。随着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媒介和手段,而与之相应的网络素养自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网络环境纷繁复杂而又难以有效控制的迅猛发展时期,被人们普遍认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又将如何表现,这也成为了我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网络德育主要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如何? 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我们能够通过何种途径来帮助大学生培育网络素养? 这些都是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研究。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总结我国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在问卷调查中将“网络素养”界定为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凭借网络信息理性地为个人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而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亦可将其具体化为网络道德意识、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认知能力、网络使用自我控制能力等几个方面。本调查将从这四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网络活动的主体的自身认知来探究这对互动关系中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进行定量研究。收集的数据运用Visual Foxpro6.0 和SPSS17.0 进行统一分析处理。课题组成员运用结构式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武汉地区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前后共发放问卷3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960 份。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简洁明确、目的性强和逐渐深入的原则将问卷分为四大板块:网络道德意识、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认知能力、网络自控能力,共30 题。
2.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1)频率分析(Frequency Distribution)。主要用于对某一变量的总体分布情况做简要的描述。
(2)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分析几种因素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
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3.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人力和技术的问题,本研究只通过网络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的调查对象范围较小且单一,没有进行分类,并且由于技术问题,没有能够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更深更复杂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只能作为限定范围内的描述性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基本信息
通过随机抽样,我们调查了2960 名在校大学生,样本的代表性与抽样的科学性可以通过样本的基本属性来反映,下面我们通过性别和专业来说明本次样本的整体情况。
图1:样本所在年级分布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2960 名在读本科大学生,其中男生1420人,占样本总量的48%,女生1540 人,占样本总量的52%,其中男女比例大致平衡,女生平时上网时比较小心谨慎,男生则显得不拘小节,这样的样本构成能够比较好地反映总体情况。
图2:样本在专业分布情况
由图2 可知,我们将专业分为了理工类、文史类和文体类,与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划分情况一致。在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中,理工类的学生占样本综述的35.1%,文史类的学生占53.4%,文体类的占11.5%,这个比例与高校里各专业学生所占的比例也大致相当,主要以理工类和文史类为主,文体类的同学占一小部分。
(二)网络使用自我控制能力
网络以其丰富多彩和即时便利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其中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自然成为了一只不可忽视的队伍。但是社交网络作为网络事物在带给大家便利愉悦的同时也难以避免的是容易引起使用者的依赖,甚至
沉溺其中,本次我们也将网络自控能力作为分析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第一个方面。这里我们通过分析人人网的使用频率以及使用人人网的时间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自我控制能力。在我们所调查的同学中,选择
“每天数次”的同学最多,占到32.4%。这部分同学已经将人人网视为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必备品,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想通过实时的关注更新的信息来了解周围的事物或者重大新闻舆论走向等信息,并在人人网上花费了一定的时间。选择人数所占比例次之的是选择“每天一次”和“一周三到四次”的同学,这部分同学虽然没有将人人网视为必需品,但仍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还有少部分同学较少使用或者基本不使用人人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人网在广大学生中是一个十分流行的社交网络,大家通过人人网结交新朋友、分享各类信息,在娱乐的同时展示自我收获知识。
对于“使用人人网的时间”,70.9%的同学表示没有一定的计划随心意而定,占到样本中的大多数。这反映出大部分同学在使用人人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便利的休闲娱乐的途径,当然这也与每个人所拥有的好友数量以及新鲜事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选择“上网后习惯性一只挂着”的同学占20.9%,这部分同学上网后首先做的事情基本上是登陆QQ 和人人网,查看留言、浏览新鲜事,然后才开始查阅资料信息等其他学习计划。在所有的样本中,选择“有一定计划”的同学所占的比例最小,可见同学们在使用人人网的时候一般是随心意而定,没有一定的计划和控制。
(三)网络安全素养
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也生动的反映出网络交往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在社交网络中是否愿意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
在我们所调查的同学中,选择“完全接受”的同学占23%,选择“接受,但并非没有担忧”的同学占66.9%,这表明绝大部分的使用者能够接受作为注册条件的实名注册,另一方面,有10.2%的同学表示不能甚至完全不能接受填写个人真实信息 的做法。调查结果显示,人人网作为目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社交网络,它所要求的以真实信息注册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和接受,同学们也乐于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全和公开的环境中通过实名来联系老朋友结交新朋友,进行一定的互动,同时浏览丰富的信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由于网络本身所固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也成了一部分用户不愿意公开个人真实信息的原因。
(四)网络认知能力
网络认知能力主要指的是能够正确认识信息在网络时代的作用同时在利用网络信息的时候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对人人网对待分享功能的看法来分析。在“关于分享功能的使用”这个问题上,63.5%的同学选择了“以查看他人为主”,占样本总
量的大多数,这也如实反映了人人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浏览搜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资料。位居第二的是选择“不确定”的同学,占样本总量的22.3%,这部分用户更注重与他人的交流,不仅经常分享他人的有益内容,自己也乐于将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他人。有11.5%的同学选择了“以分享给他人为主”,这部分同学只占少数。最后
2.7%的同学表示从未使用过分享功能,占样本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分享功能时人人网用户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功能。
其中,对于“分享内容的看法”,其中有61.5%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很不错”,一方面能够节省自己搜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关注一些同龄人普遍关注的话题。有35.1%的同学认为“只有一部分可以”,因为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学生群体相对比较单纯,难以避免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人网进行一些虚假的广告或者传递不良信息。有2%的同学认为分享的内容“大部分不好”,0.7%的同学认为“都很经典”。可见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对人人网上得好友所分享的内容持肯定的态度,觉得能够有所收获。
(五)网络道德素养
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时代相适应,在广大学生面临新的道德要求与选择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素养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们通过与匿名网站的比较来分析。
图3:使用人人网与匿名网站比较
由图3 可知,约7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使用人人网与使用匿名网站时言行基本一致,约13%的学生认为使用人人网时自己更注意言行,约6%和8%的学生表示使用人人网时更随意或者说不清。人人网与匿名网站的区别在于它是基于真实信息的网站,调查结果显示出大部分学生仍然具有比较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会因为处在匿名状态就放任自己的行为,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应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是来自于学生的自我认定,其真实性有待商榷,而网络匿名性造成的负面问题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却有很明确的表现,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学生在其中也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课题调查问卷中四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人网为例的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
人人网作为一个社交网络,对于参与主体的影响必然是两方面的。首先,它对于大学 生网络素养的积极影响在于: 第一,人人网能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大学生作为一个开放性强、结合搜新知识迅速 的青年群体,有较强的交往需求。人人网的存在让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变得更加宽广,内 容更加深入,效率更高,方式也更加灵活。大学生可将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取的思想精华及时 共享,萃取并
传播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让更多的人分享。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文字、图 片展示自我。第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在人人网上,大家用 实名制进行交流,减少了受骗的几率,降低了风险和成本,有利于维护交流环境的纯净。第三,在社交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大家充分的展 示自我大胆的交流,甚至能够帮助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太自信的同学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同 时,大家能够传递知识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拓宽了眼界,对自己的成 长有一定的帮助。当然,人人网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第一,人人网是一个以娱乐休闲和社交为主要功能的网站,分享资源是同学们在使用 它的主要功能的同时获取的“副产品”,处于次要地位。很多时候分享功能是作为大学生在 利用“人人网”消遣娱乐时的一种心理安慰———“我在玩的时候也学到了东西,获得了信 息和资源,这样休闲时间的价值就被更好地利用了。但其实,” 这样的所谓学习成分在上 “人 人网”的过程中和实质上占到的比例很小,而消遣娱乐成分占的比例却很大。第二,大学生在使用分享功能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就是说,人人网有使人们缺乏主 观判断的倾向,当然这也是网络所带来的一种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容易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 信息所误导,也正是由于网络的这种便捷性,导致我们的惰性,贪婪与沉迷。第三,缺乏法制保障容易导致消极的影响。人人网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可 能导致某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用户将人人网当做个人的宣泄和表达空间,甚至提供不良链 接,淡化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大学生在运用社交网络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需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努力: 首先,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在运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要形 成网络是非善恶评判标准,遵循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及规范,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道德 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致力于其中。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网络认知能力。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信息丰富,这需要我们学会明 辨各种网络信息,充分利用有益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促使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增强网络判断能力,充分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加强互动,增强德育效果,进而全面提 高自身网络素养。最后,要增强网络自制能力。社交网络充满诱惑,大学生容易沉迷于其中,从而浪费时 间,进而荒废学业,调
查不难发现大学生投入在人人网上的时间较多,甚至形成一种瘾,这 就要求我们要增强网络自制力,合理控制时间,拒绝诱惑,形成一个良好的上社交网络的习惯。当前社交网络环境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构造良好的社 交网络环境,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第一,完善和普及社交网络法律法规,是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一环。要对大学生 进行网络法律知识的渗透和普及。第二,加强网站建设,开辟“绿色”社交。毋庸讳言,社交网络上存在的一些暴力、色 情等不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腐蚀和影响了青年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加强“绿色社交 网站”建设、净化人人网等社交网络的环境刻不容缓。总之,虽然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它与大学生网 络素养的培养联系紧密,通过运用社交网络,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相信通过采取 以上对策和建议,我们能真正发挥社交网络的积极作用,减少甚至避免消极作用,充分利 用社交网络这个平台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五彩斑斓。参考文献: [1] 古玉立,李大鎏.从Facebook 到校内网:我国校园SNS 网站发展分析[J].南方论刊,2008,(7).[2] 丁凯,马涛.校园新型网络交流模式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以 “人人网”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3] 姚敏.浅谈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应对[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9).[4] 王轶.校园SNS 网站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东南传播,2008,(11).[5] 杨威,马丽娟.当代青年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分析与培育途径之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 育,2011,(1).[6] 黄映玲,薛胜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7] 赵月.实名制网络的特点、不足及改进措施———以人人网为例[J].新闻世界,2010,(6).评价:这是一篇专题性调查报告。标题: 只标出事由和文种,直截了当地表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人人网为例分析社 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导语:是提问式的导语。阐明了调查研究的目的与背景,以及调查对象的介绍。本文 来说,就是首先介绍了社交网络,然后说明了大学生对其的依赖性,已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 要场所。接着说明了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职能重要影响,又将它与传统网络相对比,说 明了它的独特性、优越性。进而引出一系列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如何、存在的 问题、利用
哪些途径来帮助大学生培育网络素养等等。主体: 本文是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为顺序。首先分析总结了我国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以 及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并对网络素养做了定义,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将其分为四个部 分:网络道德意识、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认知意识、网络使用自我控制能力等几个方面。本 调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以此来探究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 响。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结尾: 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总结,详细地阐述了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一些 负面的影响。针对大学生自身和社交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最后再一次总 结了社交网络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篇二
关键词:传媒专业,媒介素养,教学方法
新媒体时代, 对于传媒专业学生来说, 未来的行业标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媒专业的教育工作应该侧重媒介素养的教育, 使学生掌握策划、采访、写作、编辑、传播等各种专业技能, 依托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
一、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随着科技的进步, 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传播学学科范畴内的部分理论也随着媒体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 反观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使用的教材, 仍然有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媒体占据媒体环境绝对地位的时代。教材中的实际案例陈旧落后, 一些新的传媒理念并没有被及时更新。传媒专业的现有教材并不能保持与传媒业的发展现状相匹配, 那么相应的人才培养也达不到与时俱进的目标。因此, 应该对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学管理者提出新的要求:
1、吸纳最新的新闻案例, 培养学生辨别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媒介从业人员中, 无论是播音员、记者、编导还是编辑, 都需要面对不同的信息, 选取有价值的符合工作要求的信息利用。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融媒体、全媒体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常见标签。当前状态下, 信息的传播者发生了巨大的角色变化, 任何拥有移动媒体的个体都可以生产、传播信息。信息来源极广、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自然避免不了夹杂着许多虚假、有害信息。如何培养传媒专业大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较好的选择。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因此, 传媒专业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信息作为案例。首先将目前在媒体中出现的许多真假信息混在一起, 通过简单的引导, 让学生自行判断和辨别。然后教师再将比较难以辨别的信息细致分析, 明确评判标准。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逐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比如, 从简单的“信息的发布者或者传播者是谁”到“信息发布者的立场是什么”;从“该信息依托的的传播平台是什么”到“该信息的受众群体可能是哪些人”;从“该信息的主要内容、观点是什么”到“该观点是否客观公正、是否会引起争议”;从“该信息中有没有交代不清的地方”、“事实中有没有缺失重要信息”到“你认为信息中包含的内容是否符合常规逻辑”, 再到“信息是否真实可信?有无虚假成分”。通过这样的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信息、分析信息的正确方法, 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另外, 需要将这样的案例教学训练贯穿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工作中。只有经过了大量的训练, 学生才会积累足够的经验, 形成训练有素的媒介专业素养。
2、及时更新教材、补充新的专业理念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走在理论研究的前沿。传媒专业的教师更应该经常关注行业动态和学术动向, 及时将新出版的理论、观念新鲜的教材和教辅材料推荐给学生。同时, 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师也应该持续进行专业学习活动。因为新闻媒体行业常变常新, 经常会产生新鲜的事物。只有自身不断进步, 保持先进, 才能够将新鲜正确的理念教授给学生。
二、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推出自己的作品, 提升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传媒专业的大学生, 接触媒介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加活跃, 善于表达自己。许多传媒专业的学生都经常运用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新媒体应用传播信息。但是, 这些信息大多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展示, 并且抱着娱乐的心态。很少有学生借助新媒体, 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 有目的的提高专业能力。
对此, 传媒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 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 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 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具体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组织学生每周上传一次录音作品到荔枝FM、喜马拉雅等手机电台APP上。首先, 规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十条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口播节目。其次, 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分组互相评价, 共同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第三, 教师总结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或典型问题,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最后, 选出每周优秀作品, 在学期期末举办作品展。
在整个过程中, 专业教师不但要从专业技能的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和评价。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所使用的媒介的特征, 提高其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
2、对于新闻采编专业的学生, 高校专业教师也应该针对其专业特点, 引导学生多出作品, 锻炼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评价能力,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例如, 让学生从最近的新闻信息中寻找选题, 采编图文形式、视频形式的作品, 上传到微信、微博、美拍等社交APP上。同样采取班级内部互相评价、教师指导的方法。新闻采编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 将来进入媒体行业, 肩负着传播信息、服务社会的职责, 要起到检测社会环境、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 就必须在校园中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过程, 学会在真确处理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各种媒体传播信息、表达观点。
三、加强传媒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媒介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媒介环境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媒体的大众化、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愈深的大环境下, 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意义尤为重要, 因此传媒专业的学生对于道德水平的要求更高。高校传媒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必须要建立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倘若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低下, 那就可能出现滥用媒体权利谋取私利、侵犯公民隐私等不良后果, 最终使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3.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篇三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也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也就是对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映能力[1]。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为高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借助了许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媒体进行选择、辨别、分析。不仅要具有媒介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主要指学生的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教育部2007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指出:一般要求是能听懂语速较慢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阅读题材熟悉的英文文章;较高要求: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纸杂志上一般性题材文章;更高要求则是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阅国外英语报纸杂志上的文章[2]。即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语言的接受能力。由于媒介的丰富,英语教学中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学习的课外读物也逐步打破垄断,来源呈现多元化。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之音、BBC等西方媒体的内容成为媒体的主要素材。教材的素材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国际化。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的素材有80%的材料来自西方大众传媒,包括影视剧等,例如美国之音、BBC和电影等。媒体英语已经成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成为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1.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检验大学生质量的工作最终是由社会来完成的。大学期间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较,大学生媒介素养对其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成长的需求。教育要了解、满足社会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精神吻合时代的特征。在高校英语学习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媒体的选择、内容的辨别等都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由于相关素养的缺失,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知所措。由此可见提高媒介素养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的丰富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给英语教学带来挑战。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由于传媒的形态的多样化,导致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媒体。媒体不仅是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且成为其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然而,媒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参与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当学生学会了选择和判断媒介,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中不仅包括许多正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负面信息,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这些负面信息,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只有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学生才能过了解媒介、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够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媒介文化的判断能力,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低俗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理念同时借鉴西方文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媒信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局限于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3.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媒介形式也日趋国际化,媒介环境也空前复杂。大众传媒好似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接触各种传媒。传媒成为其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不可避免会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如果不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就有可能被动地受媒体文化影响,从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打破了国界,使得世界越来越小。传媒信息越来越国际化。学生只有具备了媒介素养,才能够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同时,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利用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媒介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独立的、坦然地面对各种信息,正确判断媒介信息。从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有效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充分认识信息的意义,理性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正确看待和处理信息。形成自己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作用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三、提高媒介素养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设性地识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使用效率,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对于大学生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成功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过程即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自我教育。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媒介意识,充分认识媒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掌握媒介技术,充分开发各种先进媒介的功能。使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当今媒介教学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学习先进媒体的机会,适应媒介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加强媒介信息、技术等的讨论、交流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不仅是一个族群信仰标准、行为活动及交际形势的集合。而且更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决定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文化。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学生在通过各种媒介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只有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有充分的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比较。在此基础上将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英语教学越来越媒体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的提高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媒体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是提高学生媒体素养有效途径。目前,由于大学教学媒体化趋势加强,大量学习素材带有媒体色彩,这为学生媒介素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掌握媒体的使用方法,让其广泛接触各种学习媒体。引导学生对欣赏文本信息等,从而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同时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功效。
在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丰富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正确认识媒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肯定其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索解决途径。我们要深入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媒介,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各种媒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正视高校英语教学媒体化的现实,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世代之新公民教育[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651.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探 篇四
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对信息的解读与判断无一不受到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因此,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即对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如何独立思考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探
第一篇: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摘要:在媒介融合全面渗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当下,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再一次显现出了其存在和设立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方面,新媒体对受众的激活使得传统受众由媒介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全面变革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利弊影响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智、辩证地分析。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与媒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总结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难点及其成因,并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从主体出发再回归到主体的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融合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国内外对媒介素养的探究由来已久,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广义上的媒介素养指向的是广大的媒介受众群体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和对媒介的使用能力。
而上世纪三十年代,自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合著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出版之后,西方国家便逐步将媒介素养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并力图能够及时应对媒介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一种保护主义的视角,将媒介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或是群氓文化的代表而加以抵制,媒介素养的教育理念也是出于避免学生受到媒介文化的消极影响而展开。
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伊始,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保守的精英主义分子开始逐步意识到媒介文化所带给精英主义文化的抵抗、消解力量,并开始冷静地分析媒介文化所携带的利弊影响,
开始在学校的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辩证地面对媒介文化的意识观念。
随着媒介文化如火如荼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逐步加深加强,媒介素养课程开始帮助学生理性认知媒介文化后的话语权力,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及文化现象。
发展至今,当面对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时,媒介素养教育则必然迎来一轮崭新的变革。
就我国的具体语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虽然一直被呼唤、被需求,但却一直处于初级的发展状态。
许多高等院校依然固守着这样的一种认识,即关于媒介素养课程的建设是专业的传媒院校和学院应该考虑的事情,如果本校还未开设传媒学院或相关专业,大可不必对其进行专门的学科建设。
其实,这样一种观念可以追溯到我国传统媒体时代关于大学是否应该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探讨,但我国的传媒业在当时的发展还未成气候,传媒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手中,在媒介信息内容生产匮乏,
信息传播渠道窄化、单一的年代,受众信任并依赖主流媒体话语,媒介素养课程在大学期间开设的必要性不甚明显。
但时至当下,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媒介素养已经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是刻不容缓。
媒介融合实现的前提是新媒体的崛起,对于新媒体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媒介生态上,更是与每一个媒介的受众个体息息相关。
当下的大学生多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新媒体思维逻辑和使用习惯,而新旧媒体不断撞击、融合也给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也显示出了必要性:一方面,新媒体的赋权使得传受界限得以跨越,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在当下完全转变成为了一个能动的生产者,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的活跃人群,更是在新媒体全面渗入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成为了发声者,
如何让学生在媒介融合时代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成为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任务、新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虽然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自身障碍和弊端,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形式、反馈等诸多方面带来了积极地提升和影响,
但同时也应意识到,新媒体的信息生产、发布门槛较低,海量的信息之中鱼龙混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处于思想变革和定型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帮助大学生保持清晰、冷静、理智的头脑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则成为了当下高校教育难以推卸的责任,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也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不仅是专业的传媒院校和学院需要专门开设媒介融合时代下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课程,甚至每一所院校都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课或通识课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学生的媒介使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
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许多院校还未能将媒介融合时代下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当做教育教学和思想引导中的重要工作,依然在观望甚至忽视。
二、媒介融合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大学生群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变化
从大方向上来看,媒介融合时代从两个方面对传统媒体进行了革新:技术与内容。
媒介融合能够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技术的突破,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自媒体平台的建立为每一位曾经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进行赋权,“人人皆可发声”成为了可能。
平台的建立、传播渠道的打通必然带来的是对传统主导话语权的解构,来自民间的声音呈现出了与传统主流媒体不同的话语景观,内容的取向更加的多元、新鲜,信息量更为丰富。
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都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更熟悉互联网的逻辑思维,更能灵活的操作新媒体资源,就此而言,大学生群体在媒介融合时代呈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大学生媒介身份的变化。
大学生群体不再局限于媒体内容的接受者,而是转变为了媒体内容的生产者。
大学生更愿意交流、表达,而新媒体的交互性、包容性、低门槛使得这一群体的诉求得以满足。
作为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者,大学生仅能接收到来自主权话语的规训和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和局限,使得该群体既不能够自由的表达意愿,也不能能动地生产内容。
新媒体的赋权完全突破了这种障碍,大学生可以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主观地表达自我,一些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如知乎、思达派等鼓励并仰仗大学生的观点表达,新媒体视频网站也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用户以交流、表达渠道,比如弹幕、留言板等形式。
可以说,人人手握话筒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实然。
第二,大学生媒介思维的变化。
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这使得大学生群体在内容的生产上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囿于信息接收渠道的闭塞、单一,其媒介思维也相对封闭,只能依靠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来有限地彰显自我。
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的媒介思维变得开放,他们不仅乐于在新媒体平台上“晒”出自己的生活,更使得他们对自我观点的表达、与他人观点的交流成为了可能。
这些观点不仅仅局限在对自我生活状态、人际关系的认知,更是涵盖了对社会、文化、政治的表达。
第三,大学生媒介实践的变化。
媒介融合时代完全激活了大学生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潜力,对自我和某一群体的媒介话语实践也呈现出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走向。
微信、微博已经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信息生产和交流的平台,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限于其社交圈子的框定,而对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使用则完全跨越了有限的社交圈,走向了更为广大的公众视野。
无需更多的限制,大学生便可以在多种新媒体平台上自由发声,其中更有获得高关注、高热议、高流量的学生个人和群体,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二)媒介融合对大学生的影响——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伴随着媒介融合所带给大学生群体的这三种变化,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到其所带来的影响。
5.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对策研究论文 篇五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进入到一个平民话语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宣传上的天然优势,“去中心化”现象由此突显,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多种路径发表个人言论,表达个人的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各种情绪。每一种观点和情绪都有可能逐步演化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思辨和斗争。青年学生正值青春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新信息比较敏感。在形式上,新媒体呈现的思想、语言、行动、情绪上的“自由”表达,往往给学生造成话语权上的错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大了“无所不能的自我”,缩小甚至无视了舆论传播的要求和边界,降低了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传播信息的筛查和辨析能力;在内容上,多元思潮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传播工具从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到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无处不在,传播手段无孔不入,传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党建、生活方式、工作态度、政治信仰等方方面面;冲淡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迷醉着大学生的心灵,其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
2.新媒体视域下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考验着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作为一种自媒体,传播主体具有大众化、自由化、独立化的特点。互联网与移动网络无线终端的无障碍嫁接,使海量的微信息、微视频得以随时、随地、随人无障碍地游走与传播,传播者的独立话语权和个体影响力显著增强。在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面前,青年学生没有时间去识别和思考,“快餐文化”和“标题文化”成为青年学生学习、阅读的主流形式,不求甚解的碎片化思维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取代了完整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学习,严谨的理论架构逐步被肢解,严密的逻辑思维逐步被打乱,年轻一代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里逐步变得被动、迟钝、懒散和懈怠,理性思维能力面临退化的危险。
3.新媒体视域下虚拟信息的飞速传播冲击着大学生到学习生活方式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带来科学进步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率为100%的“贴身依赖物品”。移动通信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青年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冲击着社会原有的井然秩序: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正在被“微交往”替代;沟通亲情和友情的会面正在被“微视频”替代;表达意见或建议的意见箱正在被“微申诉”替代;学校里,教学任务的下达、学习要求的提出、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流程正在被“微循环”所替代。高校校园里“外卖控”“颈椎凸”们正在增多,青年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学习状态令人堪忧。
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大学教育,贵在自立。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目前集成度最高的学习工具,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是多维立体的开放、互动、共享学习的平台,能实现自我主导的个性化学习。因此,高校必须掌握好网络舆论场的主动权,重疏忌堵,从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引导,鼓励帮助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自我成长,不断完善。
1.更新教育理念,把第一课堂的思政课讲“新”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当代大学生已经是“95后”,甚至是“00后”,网络接触率基本达到100%。高校必须正视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思政课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向“主导”角色转变,要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培养”转变,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优势,强化思政课堂教学在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提高正向思辨能力,确保第一课堂发挥出第一位的教育影响力。
2.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把形势政策和舆论宣传课讲“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马列,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准确解读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高屋建瓴地剖析当今国际社会的形势、政策和的本质,大张旗鼓地传播正能量,展示新闻媒体敢于直面矛盾、正视问题的洞察力和气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精细剖析多元化思潮的利弊,客观真实地比较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教育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与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有机结合,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发挥政策宣讲工作的感召力。
3.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把主题教育班会课讲“活”
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是严肃的,但教育形式应当丰富多彩、新颖活泼、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主题班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辅导员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阵地。要运用网络资源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图像传播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等新型课程形式,发挥其覆盖面广、开放性强、无边界、低成本、知识容量大、传播路径宽的特点,把主题教育的形式办“活”;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模式,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自我教育空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班会课程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把教育内容教“活”。高质量的主题班会课,能深化师生感情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传递班级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团队正能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多措并举,突出文化育人功效,把教育阵地做“大”
6.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篇六
杜忠锋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信息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传媒已经无以复加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受众的影响愈来愈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在了解社会及世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大众传媒依赖较高。据清华大学中文系科技与文化传播专业学生在校内的一项调查显示,近80%的清华学生认为传媒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重要或非常重要,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可以三天不看书,但不能一天不看报。另据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传媒的时间为:报纸60.4分钟,广播56.2分钟,电视46.2分钟,网络94分钟。这样,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各种传媒总的时间达4小时以上,且每天接触最多的传媒是互联网。不可否认,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信息、娱乐消遣、人际交往、消费时尚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媒介娱乐和消遣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业;传媒的消费主义取向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导致大学生自我封闭,社会适应能力差;传媒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下的社会现实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一批批走进了大学校园,逃课上网、网上冲浪时不道德表现、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处事中滥用暴力、甚至性关系中不负责任的任性开放等与媒介负效应有关的“失范”行为满目皆是。要减少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单从媒介这方面入手,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辨析水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相对其他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概念引入我国还不久,大部分人还比较陌生,更不要说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国内其他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寥寥无几。可喜的是,我国少数高校如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媒介素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自2000年以来,国内若干机构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了一些实证调查。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状况调查;2004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河北省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进行了媒介素养调查;200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上海松江大学城内六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调查。这三次调查采取的都是以问卷形式的随机抽样调查,而且调查样本比较大,因此基本上能代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根据对这三地大学生调查报告的分析和总结,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对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新宠,但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
2、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薄弱。
3、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比较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而且,大学生主动参与与媒介互动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低。
4、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大学生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却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
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较低。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根据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本文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实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
1、了解媒介类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其介质特征,认识媒体类型(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运作体制,并且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媒体规范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
2、了解媒介节目形态(新闻报道、戏剧、纪录、综艺)、信息类型(广告、新闻、娱乐、教育)。让学生知道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中的“把关”机制、明白媒介信息不仅反映现实也建构着现实,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洞察力。
3、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避免他们利用媒介传播不良信息、购买盗版制品、侵犯知识产权、学术剽窃等行为。
4、培养学生参与制作信息制品的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提高大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能力。
5、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批判力。让其明白媒介的商业取向,社会操控功能,媒介符号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对性别、族群、阶层的刻板印象。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我国国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是政府,政府出面更能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也能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譬如,培训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规划媒介素养课程设置,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等。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
大学和媒介则适合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实施者。大学可发挥其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优势,这样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来说,利用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系统地讲解和讨论媒介文本解读与分析的技巧,容易与周围同学形成共识,相互影响,以此达到有效利用大众媒介的作用。同其他教育相比,利用媒介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条捷径。应当明确,提倡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反媒介,而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功能,认清媒介对社会的功能与影响,判断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与媒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媒介应侧重于对大学生开展媒介技术教育,即大学与媒介合作,使媒介对大学生开放,让大学生自己参与电视广播节目、广告、网页制作以及报纸编辑等。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另一种是把媒介素养内容融入或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实施。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针对我国大学生目前课程设置情况,笔者认为,采取与既有领域和既有学科涵盖融合的方式较为妥当。那些对本领域已经相当熟悉的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再配上适用的教材,就能够在所教的科目内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外加的课程,而是多方位地融入各个学科领域。
在教学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媒介社会的责任感与能动参与精神为最高追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传授大学生灵活使用媒介分析方法和工具为主。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的认知和思考,要尊重学生思维,尊重学习者的个别经验的理解与诠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从而形成社会认同的价值归属,竭力将平等、民主等概念融入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去。另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或观察中建立对媒介批判的准则。
四、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这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然而从我国的国情分析,我国中小学生升学课业负担较重,还处在受成人监护阶段,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同时中小学目前尚缺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而通过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对媒介的接触频率、接触时间、消费行为都能独立自主,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无疑会受到各种媒介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时间上有许多优势,学校可因专业的不同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分的媒介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以素质教育为依托。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十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同度,毕竟两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而且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打下了基础。此外,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有价值的经验。
7.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篇七
而当真相大白之后, 网友们都渐渐散去, 也有一部分网友发表了道歉声明, 但是通过这起事件, 人们应当对在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有的公民在传播尤其利用微博等自媒体传播这一消息的网民的深刻反思——在自媒体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媒介, 并能正确地认识我们自身在媒介中所扮演的角色, 应该如何用批判的目光去解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应该如何让媒介更好地发挥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一假新闻在自媒体上疯狂传播的案例, 论述在自媒体时代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一、该事件折射出的公民素养出现的问题
事件澄清后, 这则假新闻的“始作俑者”发布公开信道歉, 承认未全面了解事实, 伤害当事人并误导读者, 同时损害了新闻公信力, 愿意承担责任, 希望获得谅解。在集体主义与道德高度的掩映之下, 这条炮制的假新闻十分简单地取得了公众信任, 网民在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性的分析, 只有简单的、感性的情感宣泄, 最常见的便是唾液的喷战, 数万条“维护正义”的转发与评论无疑伤害了无辜的中国大妈。最可怕的还在于, 当《新京报》的澄清消息一刊出, 很多人又开始谩骂起那个外国青年来。岂不知, 这种不加分析的跟风, 这种墙头草式的情感转移, 正是网民缺乏媒介素养的表现。
在上世纪20年代, 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就曾提出“拟态环境”, 这种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在这个基础下过度依赖媒介就十分危险, 人们很容易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完全不加以理性的分析的背后凸显了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二、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传统的媒介关系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 特别是微博这一社交工具的迅猛发展, 人们每天都处于信息洪流与媒介的狂轰乱炸之中, 由于自媒体低门槛、易操作的特点, 一个普通民众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 通过科技手段与媒介平台, 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或发布新闻。与此同时, 媒介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普通民众在媒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 对于媒介信息,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使用者和接受者, 与此同时, 他们也被赋予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功效, 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甚至成为了“新闻源”。毋庸置疑, 这些变化使得社会对普通民众媒介素养有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要学会适应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样的角色定位, 在网络生活中逐步使自身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得以体现。
2. 当下媒体过度商业化, 公民面对信息冲击
当前, 我国有数以千计的报纸、杂志、电视频道以及每年新增的各种各样的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图书, 人们被包围其中, 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也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这就会使人们所的信息承受量严重“超载”。更为严峻的是, 这些“虚假新闻”、“不良广告”等社会乱象正变得越来越泛滥。由此可见, 传媒的发展现状的确令人堪忧, 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公民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除此之外, 传媒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也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逐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相关的信息传媒行业也被纷纷打上金钱的烙印, 甚至一些主流的媒体媒介也开始受利益驱使, 而一些虚假报道往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从而增加媒体收入。这就会使一些媒介为迎合甚至是取悦社会上那些低俗、媚俗、庸俗的心理需求, 而不断地制造与事实不符的、格调不高的、甚至是低级趣味的信息产品, 由此造成传媒信息的严重污染。而在面对一系列超载的和被污染的信息时, 人们的判断力难免会受到影响, 再加之缺乏超强的媒介素养、自律意识以及较为成熟的心理机制, 一部分民众很容易对这些媒介信息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身处其中的中国公民, 难免会存在着一种压抑的、焦虑的、紧张的社会心理, 因此, 为了宣泄他们逐渐学会了从媒介信息寻求安慰、寄托倾诉以便平衡自己的心理。在这种背景下, 许多大众传媒为了适应群众的这种心理需求开始将信息制造和传播的侧重点放到猎奇的、猎色的内容上来。因此, 网络开始逐渐成为了人们发泄个人情绪的大基地, 甚至开始滋生一系列的暴力和色情内容, 而网络上的恶搞现象也在不断地加剧。信息的内容扩张化和信息突降化也为相关部门的网络环境管理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难度。可见社会的信息秩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公民的媒介素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3. 媒介素养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公民自身素质的标准
从理论上讲, 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一种延伸, 传统素养能力具体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 而媒介素养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解读能力。媒体素养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公民的基本素养, 它是一种全新的公民素质, 因此人人都应当主动去迎合, 积极去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 共同营造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 并提高社会的文化品质。
QQ聊天、电子邮箱、短信、微博等媒介逐步成为了民众制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对于这些工具我们自然不能加以否定, 而是应当合理的运用, 进行愉快的、有益的信息传播。我们在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要保障其具有健康的思想内涵, 以及一定的艺术水准, 这些不但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基本的素养和道德要求, 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
4. 公民擅用媒介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些专家认为,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旨在培养人的两种能力, 即释放能力和赋权能力。其中, 释放能力指的是作为公民可以在心智上透过媒体迷障, 看清事物本质, 而不被其所左右, 进而参与其中, 通过媒体来表达自身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 从而促进公民素养的提高。而赋权能力则是指公民有能力选择、分辨、并评估媒体信息, 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 并根据自己的调查来对该信息的走向进行有益的影响, 从而对媒体内容和媒介环境的改善进行督促, 最终营造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更具文化品质的社会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和思考, 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媒介素养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公民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 而是公民能够用自身批判的、独立的眼光对媒介内容进行审视并加以影响的能力。因此, 我认为公民擅用媒介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随着我国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有了一定的进展。然而, 提高公民媒介素养任重而道远, 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的不仅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还应包括对公民的人文、人格和人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体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 2003, 1:117-118
8.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篇八
【关键词】媒介化社会;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作者单位】周素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在现代传媒技术高度发达、自媒体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传播内容凸显商业化与娱乐化,如何培养和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辨别和抵御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指导他们正确地、安全地使用传播媒介,提高他们对负面传播媒介内容的免疫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和方法,是摆在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媒介化社会及其影响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社会加速向媒介化社会转变。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媒介技术加速了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媒介的依赖促进了媒介化社会的形成,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拓展和延伸赋予了媒介巨大的影响力,在媒介、受众和社会共同作用下,我们已经进入媒介化社会。
信息社会理论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处于整个社会的中心地位,人们必须吸收大量的信息以满足关注和参与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提高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介开始取代人与人直接交流这种方式的主要地位,成为人际、群体和大众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由于对大众媒介的长期依赖,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媒体的影响,在新兴媒介生态环境里,我们变成了“媒介化的人”。同时,大众媒介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构建整个社会环境。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日益取代由事实所构建的现实环境,成为人们所感知的主要社会环境,由此,社会也变成了“媒介化的社会”。媒介化社会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发展到相当程度,以至社会中的个人、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对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换而言之,大众传播媒介已日益渗透,或直接介入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构成之中[1]。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体已经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作为一个现实概念,当下社会语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已形成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因为现在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在影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2]。
在媒介化社会中,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众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信息的依赖进而对媒体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迅速媒介化了。德国媒体教育家迪特·巴克(Dieter Backe)这样描述媒介化的日常生活,“生活的世界就是媒体世界”[3]。大众传媒利用它巨大的社会功能影响社会的变化,不仅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和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价值观,而且日益渗透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速发展的新媒介使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世界。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技术迅速发展变化,大众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无所不在,然而,人们对媒介的了解和控制的能力却十分有限。因此,加快培养和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防止他们由于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受到不良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媒介化社会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当今媒介化社会,除传统媒体外,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每天与不计其数的信息接触,与媒介接触,这也意味着信息和媒介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媒介海量传输、信息鱼龙混杂,更需要的是激浊扬清。这对人们分析、处理信息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有关媒介知识的学习,对信息使用技能的掌握,能提高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媒介综合素养,这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迫切。一个具备媒体素养的个人,不是被动地接收媒介讯息,而是能从生活、文化、政治、经济等角度,以及媒介讯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掌控权、广告等因素,发展出自主性的解读[4]。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即素养,如具备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它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5]。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置身在一个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大量的时间是在电视和电脑前度过的,大众媒介在中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介化社会里,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社会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已经渗透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认知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现实社会化的同化。但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传播低级趣味和有害的信息,会使中小学生的身心受到侵蚀和影响。中小学生是接触和使用大众媒介和自媒体较大的群体,毋庸置疑他们也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
中小学是孩子们吸纳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憧憬。但是,由于人格尚处在发展之中,他们缺乏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模仿,经常接触和使用各类媒介,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易于受到负面影响,思想容易出现混乱,行为出现偏差可能性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教师通过对中小学生开展有关媒介认知、媒介道德及媒介应用能力等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促使他们积极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理性地开展自己的传播信息活动。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nlc202309090456
20世纪初,西方新闻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是基于传媒业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公众获取信息和维护自身权益可能面临的障碍,为提高公众的信息鉴别能力而生发的建设性思考。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为中小学校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还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教育部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中小学生缺乏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过于追求成绩,媒介素养的理念还没有在教师、学生和家长心中形成。如何有效地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教育体系中全面引入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前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现阶段,媒介素养的课程尚未被纳入国家中小学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只能与传统学科相融合的形式出现,缺乏国家立法保护和教育部门的推广和指导。如何针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制定策略,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对我国中小学构建媒体素养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1.政府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者,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
在我国,既没有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立法,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仍停留在学界和民间呼吁、倡导层面。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做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就开始成为英国各级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瑞典等发达国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正在推进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要使其全面实施,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这一课程独立开设或将其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政府确立媒介素养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促进教育系统内外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鼓励中小学和教学科研部门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设置媒体素养教育专业,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短期培训,为中小学培养有较高媒介素养、懂得媒介素养教育的高级专业人才。政府要组织编写与合理开发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特点的媒介素养教材和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媒介素养教育所需的教学时间、师资、资金等,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全面部署,推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
2.中小学校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设立独立学科或多学科渗透等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中小学校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这是实行媒介素养教育最理想的方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设置是不现实的,只能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渗透和融入其他的课程之中。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课程目标、课时、教材、师资以及经费等。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专业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和教学水平。学校还应重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自媒体,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广播电台、报纸、微博、微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认识和运用,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全面、深入、系统地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批评、媒介使用和媒介运用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良性循环,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减少大众媒介产生的各种消极信息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在媒介化社会中能从容地应对“信息爆炸”。
3.大众媒介要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媒介化社会中,大众媒介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社会功能成为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其所建構的空间成为受众认知、表达与行动的主要环境。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优势,让大众媒介参与媒介素养教育,是实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众媒介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大众媒介应坚守公众利益高于一切,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严格自律,认真解读相关政策,报道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进展、新成果,避免负面效应的形成和扩散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唤起全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同关注。我们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体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如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节(栏)目,提供能够提高媒介素养的电视、电影、杂志和新媒体内容,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网站,出版媒介素养书籍,开办面向中小学生关于媒介素养的普及性杂志,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传播媒介素养知识,解读媒介素养教育政策法律,引导青少年批判地看待、判断媒介信息,树立正确的媒介消费观,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4.家庭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孩子培养媒介素养。
我们正处在媒介化社会时代,接触大众媒介已成为现代人度过休闲时光最主要的方式。家庭作为人们休闲的主要场所,是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脑、电视等媒介信息传播的主要“终端”,也是家庭成员接触媒介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成员的教育状况、媒介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介素养教育在家庭的开展。因此,家长应不失时机地结合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与孩子共同提高媒介素养,避免孩子遭受媒介的负面影响和侵害,实现媒介知识、经验、技能以及批评意见的有效交流。
对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政府、学校、大众媒介和家庭要共同努力。政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尽快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学校应成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众媒介和家庭要积极参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只有政府、学校、大众媒介和家庭形成合力,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和编制相关教材,配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在媒介化环境影响下,使中小学生成为了解媒介和正确使用媒介的主体,成为信息时代和媒介化社会清醒的公民。
[1]吕巧平. 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涛甫.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J]. 现代传播,2006(5).
[3]殷晓蓉. 中国期刊的发展特征和媒介化社会的趋势[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陈启英. 媒体素养教育——E世代之新公民教育[J]. 中国传媒报告,2004(1).
[5]卜卫. 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 现代传播,1997(1).
【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推荐阅读:
03语文阅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07-16
做好德育工作提高中学生素养的论文09-27
如何提高职业素养08-23
提高全民道德素养10-13
怎样提高文学素养07-22
中学教师如何提高人文素养07-01
论数学教师素养的提高07-1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