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概论复习提纲

2024-07-02

铁道概论复习提纲(精选6篇)

1.铁道概论复习提纲 篇一

铁道概论----铁路改革与发展

(本部分占卷面分10分,题库总分30分)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计8分)

1.高速铁路牵引动力的配置方式由和两种。

2.高速动车组的运用方案主要有的使用方案,的使用方案,半固定运行区段的使用方案三种

3.重载列车的运输方式大致可归纳为,式重载列车三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12分)

1.运输单位:运输单位是指直接承担运输任务的基层站段。

2.保障单位:保障单位是指为完成运输生产任务提供必要保障的基层单位。

3.服务单位:服务单位是指为保证各基层生产单位正常生产和铁路职工安心工作,提供各种必要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单位。

三、简答题(每题5分,计10分)

1.高速铁路的优势有哪些?

答:速度高;运输能力大;安全可靠;旅行方便、舒适;受气候影响小、正点率高;对环境污染小;能耗低;土地占用面积少;效率高、效益好。

2.2005年国际重载协会理事会对重载铁路的标准时如何定义的?

答:2005年国际重载协会理事会确定重载铁路的标准是满足一下三条标准中的至少两条:(1)列车重量不小于8000吨;(2)轴重达27吨以上;(3)在长度不小于150KM的线路上年运量不低于4000万吨。

2.军事法概论复习提纲 篇二

一.名词解释

1.军事法

2.军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

3.国防基本法律制度

4.军事法的效力

5.军事刑事法律制度

6.军事法律文化

二.简答题

1.军事检察机关即军事检察院,是国家设立在中国人名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中的法律监督机关,其主要职责有哪些?

2.“军事法是统治阶级用以调整军事关系,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这一命题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3.军事审判机关即军事法院,是国家设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的审判机关,其主要职权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试论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治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3.建筑法规概论复习提纲 篇三

一、填空:

国家建设用地的使用制度有使用权的划拨、使用权的出让、使用权的收回。

招标投标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公开原则、公平原则、公正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可撤销或无效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后果是返还财产、赔偿损失、追缴财产。

订立建设工程合同的程序:要约邀请、要约、承诺、签订合同。

建设工程监理的任务即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

建设工程合同索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

法律关系的终止可以分为自然终止、协议终止、违约终止。建设项目的一书是指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两证是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筑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法律关系内容构成。

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三个要素发生变化。二:名词解释: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场址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化等研究,采用地质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的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和基础资料。P19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建设项目用地的实际需要,向提出用地申请的建设单位或个人核发的确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界限的证件。P22

建筑法规: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建筑活动中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1 选址意见书:是指建设工程在立项过程中,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的法律凭证。P20

P5建筑法律关系:是由建筑法规所确认和调整的,在建筑业管理和建筑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相关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建设工程合同的履行及分类?P135

建筑工程合同的履行是指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方和承包方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及标准等要求,各自完成合同义务的行为。根据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的程度,可作以下分类:按照合同的规定全部履行合同义务的,称为全部履行;部分履行,部分未履行的,称为部分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均未履行的,称为没有履行合同。

2、什么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 P33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制度是由国家授权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建筑工程施工开始以前,对该项工程是否符合法定的开工必备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建筑工程发给施工许可证,允许该工程开工建设的一项制度。

3、简述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特点和文书文件组成?P188 FIDICK的主要特点是:

1、《合同条件》职责明确 ;

2、合同体系完整、严密、连贯

3、《合同条件》风险划分合理

4、《合同条件》具有唯一性

5、《合同条件》确立了业主、工程师及承包商之间相互制约关系

6、《合同条件》建立了以工程师为核心的管理模式。FIDIC编制的《施工合同文件》文书文件由通用条件和专用条件两部分组成。

4.《建筑法》确立的基本制度有哪些?及建筑法规的作用有哪些?P12

建筑法确立的基本制度:

一、建筑许可制度、二、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制度,三、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四、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五、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建筑法规的作用主要有:规范指导建筑行为;保护合法建筑行为;处罚违法建筑行为。

5、简述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制度,以及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和跟踪管理制度。P300。P17.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P17

一、根据承发包的工程范围,可以分为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和分包合同。

二、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勘察合同、设计合同和施工合同。

4.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提纲 篇四

1.约翰·R·康芒斯是第一个使用人力资源概念的人。人力资源的概念是德鲁克首先正式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

2.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吸纳、维持、开发、激励。

3.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测试、能力倾向测试和特殊能力测试。4.按照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培训与开发划分为:知识性培训、技能性培训和态度性培训三大类。

5.按照面试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三种类型。

6.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总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

7.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的四种角色:战略伙伴、管理专家、者、变革推动者。

8.企业发展战略一般有三种类型:成长战略、、。

9.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即。

10.职位上每项职责的工作业绩衡量要素和衡量标准称为。业绩标准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人员的供需平衡,以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员的需求。

11.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1.绩效具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多因性、、动态性。名词解释

1.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保证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2.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HRP),是组织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科学地分析与预测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取需要的人选。

3.职位分析 :又称工作分析、职务分析或岗位分析,它是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对组织中某一特定工作或职位的任务、职责、权利、隶属关系、工作条件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做出明确规定,并确认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资质的过程。

4.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什么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5.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有效管理员工以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进而促进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持续过程。

6.绩效: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则是指工作的行为。

7.胜任素质:指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即鉴别性胜任素质,以及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合格者与表现不合格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即基准性胜任素质。

8. 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9.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10.激励薪酬:是指以员工、团队或者企业的绩效为依据而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薪酬。简答题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包括:

1、人力资源规划;

2、职位分析;

3、招聘录用;

4、绩效管理

5、薪酬管理;

6、培训开发;7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8、员工关系管理

2、薪酬管理的意义?

答:(1)有效的薪酬管理有助于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2)有效的薪酬管理有助于实现对员工的激励(3)有效的薪酬管理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绩效(4)有效的薪酬管理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在于,能够促使管理者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与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促使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必须区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于保健因素不能无限制地满足,这样做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而应当更多地从激励因素入手,满足员工在这方面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

4、简述激励过程中的七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答:(1)需要的产生,在人的内心产生不平衡,引起心理上的紧张。(2)个人寻找和选择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法,当然在选择满足需求的途径时要 以身的能力为基础来进行,不能选择那些不现实的方法。(3)个人按照既定的目标去行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4)组织对个人在实现目标方面的 绩效进行评价。(5)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6)根据奖励和惩罚重新衡量和评估需要。(7)如果这一激励过程满足了需要,个人就 会产生满足感;如果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激励过程就会重复,可能要选择另一种不同的行为。

5、职位分析的含义

答:职位分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职位分析的结果是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其中职位描述是以书面叙述的方法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的信息。而职位规范则用来说明承担这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有的特定机能、工作和知识、能力以及其他身体和个人特征的最低要求。

6、职位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答:1.职位标识2.职位概要3.履行职责4.业绩标准5.工作关系6.使用设备7.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8.任职资格9.其他信息

7、招聘的工作程序

答:1.确定招聘需求 2.制定招聘计划 3.招募 4.甄选 5.录用 6.效果评价(每点1分)

8、招聘的含义及包括哪三部分?

答:招聘是指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职位空缺计划,寻找合适的人员来填补这些职位空缺的过程。招聘包括招募、甄选与录用三部分。招募是指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候选人来申报企业空缺职位的过程;甄选是指企业

采用特定的方法对候选人进行评价,以挑选最合适人选的过程;录用是指企业做出决策,确定入选人员,并进行初始安置、试用、正式录用的过程。

论述题

1.试论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职位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职位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位分析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①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必要的信息,增强人力资源规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②为人员的招聘、甄选和任用,提供明确的标准,有助于提高人员招聘录用的质量。

③为员工培训和开发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培训开发工作的绩效。

④为员工职业生涯提供咨询指导,有助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⑤为绩效管理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

⑥为薪酬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2)职位分析对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①通过职位分析,有助于员工本人反省和审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行为,以帮助员工自觉主动地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圆满地实现职位对企业的贡献。

②通过职位分析,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从而有助于公司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

③通过职位分析,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当前所做的工作,可以发现职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职责空缺现象,从而及时地进行职位调整,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

2、什么是职位薪酬体系?有哪些特点?如何制定职位薪酬体系?

职位薪酬体系,就是首先对职位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赋予承担这一职位工作的人与该职位的价值相当薪酬的一种基本薪酬制度。

职位薪酬体系是一种传统的基本薪酬的制度,它最大的特点是员工担任什么样的职位就得到什么样的薪酬,在确定基本薪酬的时候基本上只考虑职位本身的因素,很少考虑人的因素。在这种薪酬制度下,有些员工个人的能力可能会大大超过其所担任的职位本身所要求的技术或资格水平,但是在职位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得到与当前工作内容相对等的薪酬水平。

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实际上就是将员工在组织内所占据的特定职位作为测度员工实际劳动付出的一个主要指标,其操作流程为:第一,对此项工作职位进行职位分析;第二,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工作说明书;第三,对职位进行评价;第四,根据职位的相对价值进行排序,即建立职位结构。

3:员工甄选的原则。

1.因事择人,知事识人。因事择人强调人员录用必须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中的人员供需计划,满足企业的实际人员需要。在招聘录用工作中对空缺岗位的特点和需要任职者具备的任职资格与胜任素质必须非常清楚。2.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在招聘过程中,要以企业利益为重,杜绝任人唯亲,录用人才时应做到大贤大用,小贤小用,不贤不用。要对应聘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考虑每个应聘者的能力、性格、知识和技能。3.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对待应聘者应做到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不得人为制造不平等的限制。科学地决定最适合于企业的录用人选。4.严爱相济,指导帮助。员工在试用期间,管理者需为其制定工作标准与绩效目标,对其进行考核并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工作上帮助员工取得进步,用情感吸引他们

留在组织中。

4、绩效考核中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答:1.晕轮效应。这种错误就是以员工某一方面的特征为基础而对总体做出评价,通俗的讲就是“一俊遮百丑”。2.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指考核主体使用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不是根据客观情况来对员工进行评价。3.近期误差。这种错误是指以员工近期的表现为根据而对整个绩效考核周期的表现做出评价。4.首因效应。指考核主体根据员工起初的表现而对整个绩效考核周期的表现做出评价。5.像我效应。这种错误就是指考核主体将员工跟自己进行对比,与员工相似的就给予较高的评价,与自己不同的就给予较低的评价。6.对比效应。这种错误是指在绩效考核中,因他人的绩效评定而影响了对某员工的绩效评价。7.溢出效应。这种错误就是指根据员工在考核周期以外的表现对考核周期内的表现做出评价。8.宽大化倾向。这种错误就是指考核主体放宽考核标准,给所有员工的考核成绩都比较高。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篇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 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统一,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6.为什么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8.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的内容及灵活运用? 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及其区别

10.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并能举例说明。11.商品的二要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1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13.剩余价值的分割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5.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6.金融资本的形成及概念。

17.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为什么它的提高会导致失业? 1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的立场方法?

2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

以上提纲,只是基本内容,并不涵盖考试所有内容,应以其为主线,进行全面复习。以上提纲所列各点,只是考点,并不保障原题出现,请各位同学复习时灵活运用为上。

2011/11/18

20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复习大纲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与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之一。这依赖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在性质和程度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性质是指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程度是指它的影响作用有大有小,时间久暂的区别。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或基本原则。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外部矛盾即外因。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忽略了白马的共性,走向诡辩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质量度

质,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是这物而非他物,是因为每一事物都有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质;量,是指事物规模的大小、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数目多少等等。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会影响事物的存在,使事物保持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变化都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沿着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中实现。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辩证的否定观

哲学上有两种对立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主观任意的否定,是全盘抛弃一笔勾销;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扬弃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2、否定之否定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要经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既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内容

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螺旋式或波浪式及曲折前进的过程;从发展方向上看,总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或者有回复的。

总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或基本原则。

4、商品的两要素与劳动的两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5、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和原则

第一,依据规律预测未来。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立足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

第二,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他们在考察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当然也会继承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思想和猜测,但他们主要是立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来提出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反面来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资本主义社会有剥削,那么就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就消灭私有制,实现私有制等,这些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相对立而提出未来社会的观点。二是从正面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自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

第三,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因为具体的情形只能用那时的条件来说明,预见未来主要是指出大的方向和基本的特征,应把细节留给历史。

7、什么是矛盾分析法,并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社会现实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矛盾的解决方法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的问题。

②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③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的问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④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而解决这一基本特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⑤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⑥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解决好这些基本特征问题,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原因

第一,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11、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

13、剩余价值及其分配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获得方式: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机器、科技等手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可以增加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可以增加获得绝对剩余价值。

1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相互转化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16、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并用其分析具体问题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针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在它适用的范围和限度内永远不会被推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真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无限发展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在无限发展的认识之路上前进,可以无限接近对这个各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实践的无限性,承认人类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有限性。

(1)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

(2)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精确化。

3.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1)二者相互依存,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真理绝对性的真理相对性,反之亦然。

(2)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则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17、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从物质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

2、从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都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反映。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18、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质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19、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中的历史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并具体运用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命运,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沉浮息息相关。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为什么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作了精辟的阶级分析,堪称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典范。

20、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能够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6.铁道概论复习提纲 篇六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得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P14 答: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P43 答: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其作用是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一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其作用是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对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的决定力量。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95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之间的关系:

(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统一,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P73 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6.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的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而主观认识本身是不能自称自己正确的,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直接现实性是主要依据,逻辑证明是重要补充。);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7.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P26(1)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内部和事情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机对立又统一。事情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2)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情发展得形式和形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情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情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情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新事情是不可战胜。8.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的内容及灵活运用?P100-108 答: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3)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3)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及其区别?P68

10.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并能举例说明。P147 答: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1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P144 答: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2)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P159 答: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则是 13.剩余价值的分割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P147 答: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的,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它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但都是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的;

(3)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

15.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P198+203 答: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经济形态的变化是: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的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6)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1)战后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1)(2)(3)(4)

16.金融资本的形成及概念。P184 答:金融资本是由于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7.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为什么它的提高会导致失业?P163 答:(PS: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1)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2)原因: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

1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2 答: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促进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导致的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的立场方法?P253 答: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1)(2)(3)

2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P255 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2)突破社会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分配方式的局限性,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

上一篇:磁共振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下一篇:初中生暑期读名著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