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

2024-08-03

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共8篇)

1.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 篇一

固侨联字(2011)1号

固始县侨联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县侨联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个重在”、市委“五个加力”和县委的要求,结合固始实际,紧扣“十二五”规划,团结带领全县归侨侨眷、海外侨胞,以为侨服务,为固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为重点,稳定队伍,改进作风,创新工作,为把固始建成“一区两城”(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区、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根亲文化名城)贡献侨界力量。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扎实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把握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

点,研究和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省委八届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固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固始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全体侨联委员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的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第八次侨代会工作部署,围绕“十二五”规划和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精心规划和部署侨联工作,创造性地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真正用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第八次全国侨代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县侨联系统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党员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提高知识素养;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推动侨联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发挥优势,积极服务于固始“十二五规划”和魅力固始建设

县侨联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侨联自身优势,动员广大归侨侨眷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引导、鼓励海外侨胞关心和参与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建设,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络联谊工作,不断积累、丰富、整合海外侨界的资源。坚持以增进亲情、乡情和友情为纽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扩大海外联谊,最大范围地团结凝聚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要保持海外联谊工作的连续性和开拓性,以开展“根亲文化”活动和“客家根亲联谊”活动为重要契机,积极参与国际性、区域性的世界侨团活动,深交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不断扩大联系海外侨胞及其社团的覆盖面。建立完善与重点海外朋友和华侨华人社团的联系机制,特别是和近年来与固始有一定联系、关心并支持固始发展的新老朋友们加强联系,达到共同为固始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的目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海外学有成就的留学生为国服务、回国服务,为固始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服务。

第二,充分运用海内、海外“两个平台”和财力、智力“两大资源”优势,积极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搭建招商引资、招贤引智的平台,为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及人才智力资

源牵线搭桥,为我市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献计出力。重点做好参与固始县产业集聚区、固始县侨台工业园区和史河湾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做好中原根亲文化节的邀商和接待服务工作。

第三,树立大侨务观念,争取外部力量为固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市侨务部门的联系,抓住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找准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侨胞个人事业发展的结合点,充分利用沿海侨务部门侨务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侨资更多地向我市转移投入,加强与港、澳、台及沿海知名企业的联系,积极宣传推介固始,促进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再上新台阶,力争有1至2个大项目落户固始。

第四,依托中国侨联的“侨爱心工程”,充分利用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和河南省华侨爱心事业基金会两个工作平台,联络调动海内外侨界热心人士,争取筹措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做好捐资助教、爱心助养、侨心小学、珍珠班等工作,在帮扶济困、帮残助学等方面尽心尽力,为国家分忧、替社会解难、帮百姓纾困。今年争取落实“侨心小学”项目一至两个。支持和帮助困难归侨侨眷脱贫致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积极为侨资、侨属企业服务,鼓励、支持、引导侨资、侨属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教育引导侨资、侨属企业合法经营,积极为他们的经济发展提供维权保障。经常与侨资、侨属企业联络联谊,做好信息沟通、政策引导、服务协调和维权工作。指导帮助侨资、侨属企业之间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协助推荐河南省侨商会会员、副会长,把涉侨的商界精英团结聚集起来,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建设。

三、参政议政,维护侨益,认真做好为侨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一,要充分发挥侨联组织的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增强政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加大调研力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及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集中侨智,建言献策;深入了解侨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

他们的诉求;加强与侨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系,支持他们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为他们撰写提案、议案提供服务和帮助;加强与人大、政协、政府涉侨机构的沟通与合作,配合参与执法检查、维权调研和联合视察活动;积极做好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协商推荐工作。第二,要继续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和涉侨法律法规,按照党和国家的侨务方针、政策,以宪法为准则,依照侨联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大《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涉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第三,要切实代表侨的利益,维护侨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侨为本,面向基层,为侨服务,继续开展“情暖侨心”系列活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倾听侨界群众的意见,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成为他们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四、认真做好信息、宣传、调研工作

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侨务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其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营造浓厚的爱侨、护侨的社会氛围。积极宣传侨联组织的重大活动和侨界的先进典型人物,扩大侨联的社会影响面,提高侨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打造侨界的整体良好形象。重视信息交流,加强工作通报。各级侨联的工作计划、年终总结、重大活动、重要事件、海外重点人物和海外社团的接待、海外捐赠等,要及时通报和上报。要加强与《中国侨联工作》、《侨务工作研究》、《河南侨联》和地方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新闻媒体的联络与沟通,争取更多更全面地宣传报道固始侨联的工作和活动情况。调研工作要以侨情普查、为侨服务、维护侨益和创新侨联工作机制为重点,县侨联至少完成1至2篇的调研报告和论文,积极鼓励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撰写文章向党委、政府谏言献策。

五、进一步加强侨联组织自身建设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武装头脑。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侨联工作创新,争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和社会和谐的积极推动者。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面。按照中国侨联“组

织起来,活跃起来”和“五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侨联基层组织建设。积极筹备、召开固始县第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做好换届工作;县侨联争取成立党组、健全内设机构;在城关镇、城郊等试点成立乡镇、街道、社区侨联,充分发挥基层侨联组织在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侨心、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

第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要通过在职学习、专业培训、外出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各级侨联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本领,使侨联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使侨联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侨界群众的期待。

第四,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务实精神。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重视并抓好侨联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个团结和谐、有战斗力、充满活力的机关和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侨联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魅力固始,是全县人民共同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努力实现“三个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四个作用”,为实现固始“十二五”精彩开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而努力奋斗,向党的90华诞献礼!

固始县归侨侨眷联合会

2011年1月30日

2.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 篇二

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修订工作, 适时启动《总会计师条例》 (国务院令第72号) 的修订调研工作。二是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呈现的新特点, 组织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财会字[1998]32号) 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财会字[1996]19号) 的修订调研工作, 指导和规范信息化条件下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三是在总结“十一五”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科学制定《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指导今后五年全国会计管理工作。四是依法依职责依程序办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赋予的职责和权限开展各项工作, 明确工作职责, 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工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工作制度, 严格按制度按程序开展工作。

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

一是继续加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宣传培训工作。采用召开内控典型案例经验交流会、内控网站建设等多种形式, 继续广泛宣传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将内控规范内容纳入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考试范围。二是做好实施前试点工作。会同证监会等单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开展内控规范实施前的试点工作, 为2012年内控规范在主板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做好准备。三是积极推动中央企业贯彻实施内控规范体系, 建立有关协调机制。四是研究起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配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 将内控规范的建设与实施纳入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防范舞弊等方面的作用。五是进一步推动地方贯彻实施内控规范, 指导各地制定本地区企业内控规范贯彻实施方案, 逐步推进内控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实施。

三、稳步推进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 提高经济管理和监管信息质量

一是扎实推进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在首批实施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平稳施行, 为我国上市公司全面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积累经验, 为完善通用分类标准提供依据, 为加快通用分类标准获得国际专业组织和主要资本市场认可奠定基础。二是建立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跨部门协调机制, 解决实施和扩展应用中的问题;稳步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在银行、证券等方面监管中的扩展应用, 推动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通用分类标准应用为核心的企业综合统一报告平台的逐步形成, 促进监管信息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提高经济管理信息质量。三是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 成立全国会计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推进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起草和推动发布包括XBRL标准在内的会计信息化国家标准。四是紧密围绕通用分类标准实施等会计信息化核心工作, 加强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XBRL的标准财务报告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的管理, 高质量完成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 并积极推动多出科技成果。

四、贯彻落实《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合格会计人才

一是细化落实《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财会[2010]19号) 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 大力推进地方会计人才规划编制工作, 汇总整理地方人才建设成果, 推广先进做法,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积极营造会计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分类别的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体系, 健全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制度, 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和使用机制, 将地方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与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有机衔接, 促进会计领军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研究修订《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财政部令第26号) , 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 选择部分省市试点, 研究探索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电子化的可行性。四是组织开展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 树立楷模、弘扬正气, 激励广大会计人员奋发向上。五是开展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试点工作, 改革完善现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形成初级、中级、高级 (含副高级和正高级) 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同时, 继续做好初中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工作。六是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 总结和推广地方经验和先进做法, 指导督促各地不断改进工作方式, 扩大工作覆盖面, 提高工作质量。七是继续深入参与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MPAcc) 教育建设有关工作, 积极探索解决会计一级学科的有关事宜。八是积极推进全国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构建全国会计人员统一数据平台, 全面实现会计人员跨省级单位的信息化调转, 初步建成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库。

五、深入贯彻国办发[2009]56号文件精神, 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和规范发展

一是全面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9]56号) 精神, 会同有关部门推出税收政策、人才流动、业务范围拓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二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修订进程, 制定或修订《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来内地临时执行审计业务的暂行规定》、《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通知》 (财会[2007]6号) 等规章制度, 择机重启证券事务所审批工作, 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和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及会计师事务所职业保险相关改革措施。三是以H股审计等政策引导为手段, 继续促进会计师事务所重组联合、强强联合, 督促指导首批H股审计事务所高质量完成审计业务。四是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转制工作, 开展“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问题调研。五是会同部分地区会计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对已发布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办法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一体化情况。六是积极稳妥开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集团化发展试点工作。七是继续做好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备案和年度报备、注册会计师注册备案等日常管理工作, 加快完成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 做好上线运行工作。

六、推动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 研究制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

一是研究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断总结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成功经验, 积极关注资本市场动态和企业实际情况, 密切掌握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作出规范, 同时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财会[2010]10号) 的要求, 全面总结企业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的问题和成效, 研究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二是发布和宣传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写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研究贯彻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宣传和培训小企业会计准则。三是研究制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广泛、深入调研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情况, 研究制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四是继续做好上市公司年报的全面监控和深度分析工作。布置和指导地方会计管理机构积极开展本地区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监控分析工作, 重点关注创业板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 同时大力配合相关方面做好上市公司年报监督检查工作, 进一步巩固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平稳有效实施成果。五是对各地区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开展摸底调查, 夯实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基础。

七、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深化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研究

一是扎实做好《医院会计制度》 (财会[2010]27号) 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财会[2010]26号) 实施前的宣传培训、新旧衔接工作, 修订并发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促进在医院、高校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二是研究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财预字[1997]286号)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7]288号) , 研究整合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拟定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性债务核算制度, 研究修订《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财会[2004]7号) , 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行为。三是加强政府会计研究, 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研究起草《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八、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全面提升我国在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化、人才发展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一是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进展, 做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 (EEG) 及秘书处的有关工作, 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修订和制定工作, 全面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治理结构改革与战略审议工作, 继续扩大我国会计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二是响应G20倡议,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相关会计问题与对策, 为制定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贡献力量。三是继续全方位开展会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 充分利用好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 (AOSSG) 、中美、中欧、中日韩等平台与机制, 扩大交流与合作, 协调立场, 为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四是继续推进与国际主要资本市场的会计审计等效认可工作, 积极推动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 持续维护内地与香港准则的等效地位, 稳步推进与美国等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工作, 做好厦门对台会计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的指导工作, 深化两岸会计合作与交流。五是跟踪国外内控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内控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探索建立我国内控规范体系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互认机制, 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六是继续强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XBRL团队、XBRL国际组织的定期对话机制, 推动XBRL国际组织认证通用分类标准, 加快实现与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市场分类标准的融合。七是研究建立与发达国家、地区会计资格互认机制, 降低我国会计人员从事国外会计审计业务的成本, 推动我国会计人才走向国际。

九、与地方联合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机制

一是为充分发挥地方及相关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联合地方及相关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总会计师制度框架、政府会计相关问题、产品成本核算、会计从业资格、企业会计信息化、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机制、注册会计师法规体系完善及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等重大会计课题研究工作, 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二是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交流, 形成合力, 更好地为会计改革和发展服务。健全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机制, 通过网站、《会计管理动态》、《会计管理简报》等渠道, 及时发布、宣传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进展、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等, 实现全国各级会计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通过组织开展小型专项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促进地方会计处之间, 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南北部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横向沟通联系与互动交流。三是完善逐级考核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 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 开展逐级考核, 一体化推进全国会计管理工作。

十、加强会计指数等相关研究, 提升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一是努力做好会计指数研究, 尽快推出会计指数研究成果, 在会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谋求新的突破。二是围绕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组织2011年度学术年会和专业委员会专题学术研讨活动, 开展课题攻关, 配合做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会计准则趋同问题研究、内控规范贯彻实施及其推广问题研究、成本会计改革研究、XBRL实施问题研究及培训等。三是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基地,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科研成果服务效能。四是加强会计理论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定期出版《会计研究》及《中国会计研究 (英文版) 》等资料, 努力提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扩大中国会计理论的国际影响。五是加强对地方会计学会的工作指导, 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 带动和提升地方会计学会的学术研究水平。六是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会计学会秘书处的基础建设, 完善学会网站和会员服务系统, 提高会员服务能力。

3.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 篇三

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8%以上;实缴税金突破11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保持在260万人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明显加快;抵御风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方面的作用明显提高。

乡镇企业工作要点

一是继续强化政策落实,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深入开展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

二是继续增强职业技能,搞好农村二、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围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11年全省完成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任务1万人以上,并且进一步完善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站基础工作。

三是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企业间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新机制。由单一开拓传统市场,向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全面开展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在对外发展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在美国和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开拓欧美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在对内合作上,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南资北移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交流合作。

四是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切实解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已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的基础上,支持惠民农业担保公司全面开展融资担保工作,积极向银信部门争取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配合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搞好企业融资和上市的培训工作,提高我省农村二、三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水平。

五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组织企业参加农业部举办的适用技术推广与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二、三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我省9个专业分中心的指导下,进一步抓好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百户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支撑的农村二、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农产品加工业工作要点

一是积极协调扶持政策,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协调,争取尽早出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建设监测预警体系,搞好农产品加工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监测和预警体系,制订农产品加工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建农产品加工监测分析预警网络体系、指标体系和数据交换体系,组织监测分析、专题研究和定期汇总,编制年度报告,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百强企业评选”工作。为进一步发挥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引领和示范作用,提高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按照《全省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评选工作方案》要求,认真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百强企业评选工作,打造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和知名度。

四是启动玉米烘干和贮藏项目,抓好玉米等农产品产后储藏和加工。针对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严重、影响质量安全的现状,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要求,将在我省实施玉米烘干和储藏项目,研究总结玉米产后保管措施,控制和减少玉米等农产品的损失。项目成果将在全国推广,目前有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2011年下半年将在部分地方实施。

五是强化协作配合,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服务体系建设。以工作体系化和体系网络化为目标,建立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调合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同市(州)、县(市、区)管理部门的工作联系,形成职责明确、上下互动、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

休闲旅游农业工作要点

一是搞好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从规划入手,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2011年规划建设1~2条精品线路。

二是搞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的评选推荐工作。按照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认真组织部分县(市、区)参加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的申报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今年发展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1~2个。

三是搞好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工作。按照中国旅游协会休闲旅游农业分会的要求,搞好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评定工作。同时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开展全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星级评选工作,全力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十二五”期间将评定100户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今年根据“评定办法”评选20户左右三星级以上企业。

四是搞好休闲旅游农业的培训工作。我省休闲旅游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2011年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和中国旅游协会休闲旅游农业分会将举办1~2期休闲旅游农业专题培训班,请有关专家对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部分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岗位技能培训,推进休闲旅游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发展。

五是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要求,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

4.2011年政研工作要点 篇四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县委制定的“产业兴县”发展战略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心工作,对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总体思路

2011年的总体思路:紧扣发展这条主线,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总体思路,认真履行职责,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积极主动地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不断提高政研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

2011年的工作目标:立足全县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县委决策当好参谋;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积极撰写调研文章,力争在州《调查研究》、省《调查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在全县大兴调研之风,准确掌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加强政研室的自身建设,树立“讲政治、作贡献、创业绩、树形象”的良好风尚。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开创政研工作新局面

1、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工作思路,重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2、努力形成领导高度重视、人人积极参与的政研工作新局面,尤其是在县委办公室要建立起人人撰写调研文章的运行机制。积极争取县委领导支持,动员和鼓励各级领导和部门、乡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3、加强政研信息收集,建立县委政策研究信息库,努力为县委领导决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政研信息服务。

4、办好《调研与参阅》简报。

5、全面完成州委政研室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6、加强与省、州委政研室的联系与协调,加强与全州各县市委政研室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与全县各单位、部门、乡镇的衔接与协作,及时向县委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争取支持,努力为我县政研工作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党的理论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重点领会省、州、县系列重要会议精神;领会领导重要讲话,尤其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全面了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工作大局。

2、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政研室人员努力成为文稿写作的好手、调查研究的高手、综合协调的能手、领导决策的好参谋好助手。

3、加强政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政研室工作人员。政研室人员自觉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保持和发扬爱岗敬业、勤政务实、严谨细致、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努力在思想品德上、工作态度上、工作落实上、工作绩效上作好表率。

四、政策研究的重点

重点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上级党委、政府出台的重要文件精神;重点研究州委、州政府关于经济社会方面的重大工作安排;重点研究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和2011全县经济工作会、党建工作会精神的落实措施等。重点研究“两路”开通机遇加快峡江开放开发等重大问题。

五、重点调研课题的安排

1、峡江经济中心建设要素及功能

2、抓住“两路”开通机遇,加快峡江开放开发的对策

3、骨干产业建设成效与预测

4、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5、和谐峡江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6、上级党委政府部署的调研课题

5.2011年法院工作要点 篇五

一、队伍建设

总体要求:管好自己,带好自己的人,管好案件。

1、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开展“每人做一件好事”活动,牢固“比昨天干得更好、比别人干得更好”理念。

2、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带领全院86名党员干警,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理论素质和政治业务素质。

3、大力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信念,着力解决干警思想上信念缺失、作风上群众观念淡薄,执法上教条机械等突出问题。

4、继续强化文化建设并有所突破,把社会主义司法文化作为提升理想信念的有效载体,增强法院发展的软实力。积极参加建党90周年各类文艺活动,做好全州法院系统运动会筹备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干警之间的团结,提升法院的凝聚力。

5、实行法院办公大楼周一、周三下午开放制度。

6、加强队伍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彻底解决3个现象:一是干警不接当事人电话现象;二是对待当事人态度不好现象;三是纪律松散,工作迟到早退现象。

二、审判执行工作

1、把解决因法官不作为引发的上访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2、涉及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案件,立案庭必须汇报主管院长,做到快立、快审、快结。

3、细致做好可能进行缺席判决的案件和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执行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做到程序公正合法。

4、人大、政协和督查局过问的案件,能够答复的当日答复,不能当日答复的,必须3日内进行答复。

5、严把执行案件的评估、拍卖关口。最大限度缩短执行案件中采取各种措施的时间。

6、加强各庭室之间的沟通,各业务庭室不得出现同一案件出现不同裁决结果的现象。

7、坚持开展法官导师制。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必须带好年轻法官,年内进行庭审竞赛和法律文书制作竞赛。

8、审委会向全院公开,助审员以上的审判干部均可旁听审委会并可发表自己意见,提高业务水平。

9、纪检监察部门制作并随卷发放监督卡,案件审理、执行完结后,由当事人或委托代理人对审理和执行情况签署意见。

10、执行局要实行每周一局长、科长接待当事人制度,力争下半年不再发生当事人上访事件。

6.计生2011年工作要点 篇六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某某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加强高层倡导,坚持综合治理,强化分类指导,推进综合改革,加快转型提升,实现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加强人口工作为导向,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中心任务,加快建立“大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人口计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以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沿海开发战略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连云”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计划生育率达100%。

1、加大高层倡导力度。积极争取街道党工委进一步支持和重视人口计生事业,协调解决本地区实施人口发展规划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问题,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协调督促相关单位履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职责,共同推动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

2、积极研究制定街道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体系。通过完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引导社区和各部门不断建立建全人口计生领导责任制,引导基层积极开展“人口均衡发展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3、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围绕构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等六大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争创优活动。

4、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改革随访服务制度,完善“计卫联手、分类管理、孕前服务、全程服务”运行模式;积极构建宣传倡导新机制。在全面推进人口文化阵地建设覆盖的基础上,坚持以家庭人 1

口文化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高品位的人口文化园建设,并积极人口文化基地。继续开展“一进村、两到户”活动(即系列人口文化活动进居,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知识和婚育新风传播到户,温馨的个性化宣传品发放到户);加强城市社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建设,推进“青春健康进校园”活动,推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实施“双基双百”工程,推进面达100%;积极完善社会抚养费管理制度,确保规范征收使用程序,完善党员干部违法生育处理和“一票否决”制度。

5、积极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开展创建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活动,与金贝儿幼儿园联手打造人口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力争达到上级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的验收标准,探索以优生优育一体化为内容的“双优工程”,整合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资源,创新“政府主导、人口计生牵头、部门协作、社会联动”的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工作协作平台。协同区计生指导站建立完善孕前保健、孕前检查,乡孕前筛查和居孕前自查的优生促进筛查转诊体系,力争实现居自查、街道筛查率达90%以上的工作目标。

6、着力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推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规范化。贯彻省、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范》。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加强人口计生、公安、统计、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协作,完善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建设,规范使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流动人口信息录入率和管理服务率达88%以上。初步形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工作格局,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

7、完善城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机制。召开城区人口计生工作座谈会,推动社区、企业和学校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和管理规范,加强城市人口计生的工作职能、服务机构建设。推行城市社区人口网格化管理,实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同城化和均等化。

8、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加强与公安、卫生、统计等部门协作,建立统一规范、部门联动的出生实名登记制度。配合全市第七次出生人口性别比集中专项治理活动,完善出生人口性别、引流产登记报告的分析评估制度,加强孕期服务和管理,加大依法打击“两非”的工作力度,全面推行“五联共管”长效机制。

9、大力实施计生民生工程。加强协调配合,对企业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建立长效发放机制。按省、市奖励扶助等制度实现“提标扩面,搞好对独生子女死亡和伤残家庭的扶助工作,扩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覆盖面。深入开展“走进千万家,服务千万人”活动,实施“少生快富”、“金秋助学”等计生惠民项目,提高群众受益面和满意度。

10、全面推进五新家庭工程。继续开展“五新家庭”创建活动。

11、实施家庭健康促进工程。逐步建立覆盖 “孕前优生促进”、“科学育儿指导”、“青春健康援助”、“避孕节育服务”、“生殖健康筛查”、“不孕不育防治”、“家庭营养倡导”、“老年健康保健”全过程的家庭健康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科学育儿示范基地、青春健康示范基地和老年保健示范基地。

12、着力推进“阳光计生行动”工程。以全面落实人口计生信息公开为重点,结合实际,新培植“阳光计生行动”示范点;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公开及时、全面、真实,群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积极参与“法制连云”、“平安连云”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街道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人口计生便民维权活动,简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办事程序,依法落实免费避孕节育服务,全面实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遵守行政执法程序,规范生育服务证办理、再生育许可(审批)、社

会抚养费征收、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参与全市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文明执法“零信访”、行政公益性服务“零收费”、行政执法重大案件“零发生”等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依法行政专项检查活动,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等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推广其他县区“双述、双质、双评”和“三会村治”试点经验,完善计划生育居民自治,推进面80%以上。

13、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推进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全覆盖。创新人口信息电子采集手段和方法,从源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推进人口计生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村级人口信息处理网络化。加强与公安、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和协调配合,不断完善全员人口及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争创国家“人口计生统计数据信得过县(市)”,着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4、推进城乡统筹的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积极实施“世代服务”提质工程。积极组织实施青春健康、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等幸福家庭保健计划,拓展“六位一体”的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职能。

7.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 篇七

一、全年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概况

2010年全国水泥市场需求旺盛, 水泥生产企业持续大幅增产, 散装水泥供应量稳步增长, 水泥散装率增速放缓, 预拌混凝土应用加速普及, 预拌砂浆产业蓬勃兴起, 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快速增长, 散装水泥产业链呈现了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0年全国散装水泥供应量达到89 805.83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长14 521.95万吨, 增长幅度达19.27%, 全国水泥散装率平均为48.10%, 比去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全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86 691.30万吨, 同比增长23 865.01万吨, 增长率为14.66%。全年散装水泥供应量的增长率高于水泥产量增长率4.61个百分点, 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据测算, 共节约标煤2063.38万吨, 减少大气粉尘排放902.55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64.8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7.54万吨, 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04.13亿元。

“十一五”期间散装水泥增长总量高于“十五”期间散装水泥增长总量2.48亿吨。但值得关注的是, “十一五”散装水泥供应量平均增速低于“十五”平均增速9.15个百分点, “十一五”水泥散装率平均增速低于“十五”平均增速8.34个百分点。

二、2010年主要工作回顾

1、《制定政策促进散装水泥发展》政协提案产生社会积极反响

为了进一步宣传和扩大关于发展散装水泥重要意义的社会影响, 经商务部和中国散协商议, 争取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由“两会”代表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议案。中国散协秘书处即刻动议并撰写了《制定政策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提案 (草案) , 并于3月5日通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天津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文学法学院法学系何悦教授向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交委员提案 (002175号提案) , 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人民政协报》记者的专题采访。《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新闻网》于3月22日刊载了《全国政协委员何悦呼吁-制定政策促进散装水泥发展》的专题报道, 在行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该提案已由大会提案委员会以 (财贸金融[245]号) 文责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 财政部、商务部会办研处, 这对促进散装水泥行业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成功举办了2010中国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

为了宣传和展示我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产业发展的成果, 搭建业界产需衔接交流平台, 促进散装水泥“三位一体”产业的协调发展, 由中国散协和国家建材展贸中心联合主办, 中国散协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中国散协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各省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协办的“2010中国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 经请示商务部批复 (商办商贸函[2009]106号) 同意并作为支持单位, 于2010年6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展会在国家商务部指导、中国散协和国家建材展贸中心的积极动员及组织下, 在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 首届参展企业达200多家, 展位470多个, 展位面积达10 000多平方米。国家发改委解振华副主任, 商务部党组成员仇鸿部长助理, 中国建材联合会张人为会长等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协会负责人出席了展会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后, 仇鸿部长助理, 张人为会长等专门参观了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馆的部分展位并与参展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展会以科技创新、产业联动、优化结构、科学发展为主题, 充分宣传展示了我国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成果, 营造了社会各界对散装水泥行业关注与支持的良好氛围, 搭建了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提升了公众对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及技术装备和产品的认知度, 为推进我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产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会展期间, 中国散协主持召开了2010中国散装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商务部、住建部、工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的张军扩部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副院长、上海同济大学的王培铭主任、辽宁建科所许琳总工程师等在论坛上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河南省和哈尔滨、常州市散装办主任、南方路面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等也在论坛上作了专题发言。河南省散装办、天津市散装办、济南市散装办、杭州益生宜居砂浆产业联盟等单位获展会优秀组织奖。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积极做好散装水泥系列培训教材的编写及有关筹备工作

为适应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形势及工作的需要, 提高散装水泥行政及行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落实商务部有关领导对加强行业培训工作的指示, 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关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业务培训, 中国散协于今年3月18日在苏州市组织召开了《预拌砂浆培训教材》编写工作筹备会。会议明确了培训教材的内容定位、知识范围、培训要点等, 并对编写工作进行了分工。按照商务部关于培训工作的部署, 9月27日, 由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主持, 中国散协及中国散协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协同经办的“全国散装水泥培训系列教材编制工作会议”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确定了散装水泥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 强调了编制培训教材要把握好针对性、基础性、系列性和实用性原则, 议定了编撰培训教材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拟定了编制大纲初稿, 明确了编写人员分工、定稿时间进度等。会后, 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印发了会议纪要, 要求由中国散协牵头组织, 各级散装办和行业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与参编专家积极配合, 密切协作, 共同做好培训教材的编制及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

4、加强行业标准化的制定工作

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规范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两年来, 中国散协积极协调国家标准委及行业标准化归口管理部门, 理顺了工作关系, 制定行业标准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 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显著增强。

今年, 中国散协会同行业专家, 先后完成了《干混砂浆生产工艺与应用技术规范》《散装水泥罐式集装箱》行业标准以及协同建设部建科院完成的《干混砂浆应用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等三项标准的编制、审定及报批工作。

散装水泥钢板筒仓是散装水泥物流的重要设施, 在我国水泥生产和仓储等企业已应用20多年, 因其具有诸多优越性而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可。但由于产品设施的业态属性较复杂, 至今尚无行业标准, 在应用中的不安全现象屡有发生。中国散协在该项标准批复立项后, 在产品设施生产企业较集中的河南、山东省调研。在此基础上, 9月9日在山东聊城召开了《散装水泥钢板筒仓》行业标准编制工作专家座谈会, 议定了该行业标准编制工作的有关事项。拟于2011年底前完成的此项标准, 对保障相关设施的使用安全, 规范同业生产企业的发展, 维护企业利益将起到重要作用。

经过商务部批准立项, 尚在调研和筹备阶段的《预拌砂浆产品及设备生产企业等级评价指标》和《多回程干砂滚筒》两项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将于近期启动。新兴的商品砂浆产业正在全国蓬勃发展, 加强砂浆行业自律、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责。编制出台《预拌砂浆产品及设备生产企业等级评价指标》行业标准, 是继2009年9家砂浆生产骨干企业提出并得到业内普遍响应的《全国预拌砂浆行业自律倡议书》之后又一项规范行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该标准将对全国各砂浆相关企业的全面状况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等级评价, 并向社会公示, 有利于展示企业形象并接受社会公开监督, 也是健全行业自律制度的重要基础性措施。

5、争取将散装水泥惠农工程纳入“建材下乡”政策体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有效措施, 推动建材下乡,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经过建设部在山东省等试点地区的调研及座谈, 并经商务部以及山东省经信厅等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意见后, 由国家建设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于9月29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推动建材下乡试点的通知》 (建村[2010]154号) 中提出:“试点省区应鼓励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 同时积极探索节能、抗震等其他建材下乡的可行性, 积累经验”。

我国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已有近20年的历史, 各地散装水泥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构建农村散装水泥供应网络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部分省区坚持实施“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的培育及考评制度, 使农村散装水泥供应链逐步延伸至万村千乡, 促进新农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 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区进一步提出并积极实践“散装水泥惠农工程”, 将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推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散协在各地调研中积累的有关农村推散典型案例的基础上, 已整理拟写了“实施散装水泥惠农工程是践行建材下乡的有效途径”的报告, 将报送建设部等政府有关部门, 旨在将农村推散工作纳入国家建材下乡政策体系, 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将农村推散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 而且有利于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职能建设, 扩大散装水泥职能队伍的社会影响力。

6、当好政府部门的参谋助手, 协同解决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

在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厉行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推动下, 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进一步引起重视, 散装水泥法制化建设继续循序推进。继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省等4省和济南、哈尔滨、西安、长春、南昌、淄博、邯郸、大同等8城市之后, 又有江苏、黑龙江省陆续颁布了关于促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发展和应用的条例, 行业相关政策规章体系不断完善, 依法兴散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也为国家散装水泥立法工作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中国散协注重并保持了与商务部等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联系, 主动汇报交流行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和有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及新问题, 汇报反映行业发展中各会员单位的新期待和诉求。发挥了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是协助商务部、财政部做好修订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的调研工作。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是保持散装水泥职能队伍稳定和现阶段促进散装水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全行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促进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的尽快出台, 经商务部与财政部多次交涉, 决定今年春节后即由两部联合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调研。同时, 财政部又向各省财政厅印发了修订后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向各地财政厅征求意见。为了稳妥地做好各地的衔接及准备工作, 中国散协提前与各省散装水泥办公室传递信息, 请各省散装办主动与本省财政厅取得联系, 做好反馈意见的准备工作。在两部调研组赴山东、河南调研考察期间, 中国散协就修订后的专项资金征收标准产生的历史缘由及相关条款变动的来龙去脉向各地散装办的咨询作了详细的说明。在山东、河南以及各省散装办的精心组织和共同努力下, 两部的调研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此次调研工作对新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的尽快出台奠定了基础。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禁现”工作力度。推进砂浆“禁现 (禁止城区现场搅拌砂浆) ”工作的最大难点, 是实现预拌砂浆生产能力与使用环节的协调发展。《商务部关于加强流通服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 (商商贸发[2010]397号) 对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散装水泥主管部门要加快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大力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步伐, 抓好农村散装水泥试点和示范项目, 积极推进“散装水泥下乡”工作。同时加强城市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工作的检查和督导, 减少粉尘排放, 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提高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从全国当前的统计数据看, 预拌砂浆的产能利用率不足15%。中国散协陆续接到一些砂浆生产企业的反映, 投入巨资建成的砂浆企业, 其产品销售不出去, 偌大的城市建设规模, 工程现场搅拌砂浆的现象很难改观, 使新建砂浆企业面临困境。中国散协据此及时向商务部建言献策, 建议商务部会同建设部组织行业有关部门, 成立砂浆“禁现”工作联合调研组, 在通知各地“禁现”城市在进行自查的基础上, 重点对部分“禁现”城市进行检查督导, 通报讲评“禁现”工作落实情况, 提出限期整改意见, 使“禁现”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有章必循。

三是积极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修订草案送审稿) 》印发国家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时, 经商务部与中国散协商议, 特将“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条文写进了草案的第六十八条。

四是协同建设部拟订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有关方案。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 4月19日中国散协接到建设部质量安全司的电话, 双方详细交流了即在玉树县建立20万吨散装水泥配送站及混凝土搅拌站的有关方案, 并结合青海省水泥生产企业布局分散及远距离运输的特点, 经与青海省建设厅散装水泥办公室商议, 向建设部提出了有关建设方案。

7、认真做好散装水泥行业的统计工作

全国散装水泥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是国家统计局行业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部门指导全国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也是中国散协接受政府部门委托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不断提高散装水泥指标和财务管理统计工作的质量, 协会坚持每年组织召开关于统计工作的专门会议, 讲评工作、交流经验、研讨改进工作的措施。于今年10月18日在温州市召开的全国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会议上, 协会秘书处在讲评工作的基础上将统计工作认真、报表填报规范、数据指标准确、统计分析较好的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山东、内蒙、辽宁、广西、江西、四川、云南、上海、天津等省市的统计报表进行示范展示, 起到了相互学习交流作用。在各级散装办领导和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行业统计工作质量逐年有所提高, 但仍需在报表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及统计综合分析方面下功夫, 力求杜绝迟、漏、错、虚的现象, 把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8、重视并做好散装水泥宣传工作

散装水泥行业的宣传工作是散装水泥行业各单位和每一位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散装水泥》杂志是散装水泥行业的主流媒体, 各级散装办经办的互联网站、期刊、动态、通讯、简报等构成了散装水泥行业的宣传网络体系, 其对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近些年来, 各地散装办每年举办的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各具特色, 面向社会的宣传效果显著。但承担日常宣传的散装水泥“一报一刊”, 其编辑部日常运营的经济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报刊订阅量低位徘徊、专职采编人员少, 邮寄费上涨、改革创新难度大等因素, 制约了报刊全面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了充分发挥“一报一刊”在发展散装水泥宣传上的主导作用, 中国散协在每年召开的《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编委会及笔会上都建议各级散装办能将订报经费提前纳入宣传经费预算, 加大向各有关部门赠阅的数量, 达到扩大宣传面、缓解办报经费之困的目的。在行业各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参与下, 包括散装水泥报刊在内的宣传工作在行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散协经办的“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 (www.chinabca.com) ”已运行四年,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反映行业发展的信息, 年底前已完成重新改版工作。网站改版后的信息量更大, 版面更加清晰明快, 特别是新增加了散装水泥相关企业的信息, 侧重宣传全国预拌砂浆生产及相关设备制造“示范企业”和“认定企业”等骨干企业的风貌, 今后还将增加各级散装办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案例、行业媒体报道集萃、企业风采及商情信息等内容, 以达到积极报送传递信息、提高行业面向社会的宣传效能。

此外, 中国散协秘书处完成了每年一册《全国散装水泥资料汇编》的编辑发行工作, 这对记录我国散装水泥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 是散装水泥工作者较实用的参考资料。

9、协会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

在协会广大会员、全国各级散装办和行业各有关单位的支持并共同努力下, 中国散协的各项工作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认真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发展的规律, 着力抓好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 搭建行业交流的平台, 及时反映并致力解决行业各有关方面的诉求, 努力发挥政府和行业及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协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得以规范执行, 自身建设与服务功能有所加强。而且新会员申请入会踊跃, 骨干企业更加关心协会工作及行业的建设与发展, 纷纷要求进入协会内设组织的更高层, 这充分体现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进一步增强。

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 协会今年召开了两次常务理事会和一次理事扩大会。于11月17日在厦门市召开的中国散协四届三次理事 (扩大) 会议暨行业年会、四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以及中国散协专业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 通过了中国散协年度工作报告和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增选2个企业为中国散协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通过了5个常务理事单位负责人的变更;增补了5个常务理事单位和10个理事单位;发展新会员19个;会议还增选了中国散协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名和中国散协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2名。会议认真分析了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协会开展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意见。

今年3月, 中国散协经国家民政部组织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评估评级专家组所进行的严格记分审核, 被评为“国家3A级协会”并获得国家民政部的授牌和证书。

为了加强协会的党建工作, 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批复, 中国散协与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共同成立了联合党支部。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党支部组织协会秘书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办负责人于12月8~10日专程赴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革命圣地进行考察学习, 使全体同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

近年来, 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情况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如:散装水泥行业立法不易执法难、预拌砂浆产业协调发展难度大、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路途漫长、水泥散装率提高放缓、散装水泥职能及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 需要我们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认真研究并科学把握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散装水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2011年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全国散装水泥事业的发展要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行业的实际, 努力把散装水泥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2011年中国散协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1、配合商务部并协同有关单位做好制订全国散装水泥“十二五”规划 (指导意见) 的相关工作。

2、办好将于2011年5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散装水泥暨预拌混凝土与预拌砂浆技术装备及产品展览会及行业发展论坛活动。

3、组织行业专家, 完成《散装水泥钢板筒仓》《预拌砂浆产品及设备生产企业等级评价指标》和《多回程干混砂浆滚筒》三项行业标准的编制、送审 (鉴定) 及报批工作。

4、完成散装水泥培训系列教材的编写、审定及付印工作;按照商务部的部署做好行业分批培训方案的报批、筹备及组织实施工作。

5、按照商务部、住建部等政府部门的部署, 协同做好预拌砂浆“禁现”工作的检查督导工作。

6、进一步与国家住建部等有关部门汇报协商, 促进散装水泥惠农工程与建材下乡试点工作融为一体, 争取国家对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工作的政策支持。

7、组织专家开展关于散装水泥发展具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研究, 为散装水泥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依据。

8.2011年宣传工作要点 篇八

一、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1.全面部署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召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经验交流现场会。启动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用”示范区建设。

2.努力推进教师编制待遇向农村倾斜。印发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探索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农村学校编制。全力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落实工作,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3.创新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做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推动地方通过在学免费、上岗退费等方式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为就业导向的教师培养新机制。整合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和改革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增加体音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招聘补充数量。推动地方出台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定向培养和补充高素质农村幼儿园教师,推进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工作。

4.抓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作。深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大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专兼职体育、美育教师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比例。着力实施农村校长助力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

二、深化教师工作综合改革,

着力破解教师队伍治理体制机制障碍

5.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意见》,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命题改革。

6.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启动中职教师职称改革试点,研制中职教师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将教授、副教授评审权下放到具备条件的高校。研制推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意见。

7.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领域44项试点的指导工作。推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45类示范项目,探索顶层推动与基层首创相结合的全新路径,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启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专项研究。

三、变革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8.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新机制。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规范和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研制“国培计划”改革方案。启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全面推进校长培训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中小学教师校长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探索建立教师校长常态化研修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研制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政策。

9.健全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研制《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健全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内涵建设,依托大中型企业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建设。深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进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教师培训,支持职业院校自主选聘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完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制度,继续实施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和出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改革,创新高学历“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10.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重点提高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研制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各高校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推广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度、产学研践习制度,探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新机制。

11.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进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能力。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加大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中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四、创新教师工作管理模式,

推进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

12.加速推进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信息化。基本建成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教师管理效率和水平。继续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建设推广优质教师教育MOOC课程。启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大幅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13.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工作。出台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颁布中小学教师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价标准。研制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启动研制高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五、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14.深入推进中小学师德建设。推动落实《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15.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针对高校教师师德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出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见。

16.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宣传工作。做好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项目表彰年的评选奖励工作,探索建立国家级教师荣誉制度。统筹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表彰工作。打造师德宣传新模式新机制,组织创作反映新时期教师新形象的文艺作品,深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优秀教师的宣传。组织好第30个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

上一篇:高级营销经理培训总结下一篇:双高双普工作卫生打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