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优秀课例

2024-09-28

德育优秀课例(精选8篇)

1.德育优秀课例 篇一

三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课例

三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让学生自读感悟,自我探究。通过读一读、演一演,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德育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师:伴随着悦耳的铃声,我们又要开始了新的学习、新的探索。通过以前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如英勇的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他们都是普通战士,但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也是一名军人的故事。他,堪称“军神”。1.课题让你想到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谁是“军神”,文中讲了他的什么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2.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3、学生提出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 4.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

四、深入探究,体会中心。

师:对刘伯承这样特殊的病人,沃克医生也是第一次遇到。文章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过程中,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和语言作了大量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找出这些语句,体会一下沃克医生当时的感受。

出示幻灯(重点摘出沃克医生的“四句话”,指导朗读)

1、“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惊疑)

2、“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怀疑)

3、“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关爱)六拓展空间。

1、想象空间:选择以下词语围绕课文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过度、拒绝、施行、麻醉剂、肃然起敬、诊所、惊疑、勉强、过奖、从容镇定、目光柔和、沃克医生、哼叫、晕过去、刘伯承、绷带、吭声、由衷

2、拓展练说

同学们,慈祥的刘爷爷就在我们面前(屏幕出示照片),此时此刻你想和刘爷爷说什么心里话吗?

七、教师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谈的很好。在战争年代,象刘伯承这样的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怕流血牺牲,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仅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德育优秀课例 篇二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下, 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冲击,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道德规范失衡现象严重。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严重缺失, 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感相对缺乏。与此同时, 我国的德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变动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教育者培养人才的重要机遇期 (崔永学2012) 。在高中阶段, 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英语学科教学应肩负起青少年道德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把道德情感的各个层面融入英语教学。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而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仍然注重解释词汇、短语, 分析重点句型结构, 缺乏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与德育内涵的挖掘, 与近几年高考试题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题所涉及的感悟生活中的点滴瞬间,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相关话题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更多的高考障碍不是词汇和语法的匮乏, 而是对情感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基于语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教师要利用语言学科的表达、沟通优势, 整合语言知识和技能, 渗透情感教育和德育, 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

通过观摩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 笔者深刻体会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情感和德育结合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德育, 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情感道德教育, 确立德育的应有地位

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授单词、语法, 训练听、说、读、写等技能几乎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即使有些英语教师在思想上对道德和情感教育有些认识, 但由于教学条件或自身素质所限, 也不能充分传达准确的思想或道德情感。英语教师不仅要加强德育为先的认知, 更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失时机地将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 来自不同地市的参赛教师在深刻认识情感与德育重要性的基础上, 结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不同主题,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 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处理语言知识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德育的关系, 注意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特别注重在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感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和思想洗礼。此次活动作为对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和德育教学的一次检验和指导, 成效显著。

(二)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 教师应“独具慧眼”地发现教学语篇中所蕴含的情感、道德价值, “构思巧妙”地将这些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亟待成长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对英语教材背后的德育内容进行挖掘, 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功能就可能完全弱化 (戴佳敏2014) 。在此次活动中, 参赛教师各展所长, 选出极具代表性的英语阅读篇章, 有些文章甚至只看题目就知道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例如, An Invisible Smile;Reaching My Goal;Heroic Teenager Receives Awards;Home in Her Heart;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Schools;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这些主题的情感教育与德育色彩鲜明, 有利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文章的理解、学习与德育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

以An Invisible Smile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小主人公Amy通过自己的“微笑”逐渐与邻居———一个不易相处、性情乖僻的老人, 建立起深厚友谊的故事, 最后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怎样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的主题上, 巧妙地实现了在语篇阅读中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陶冶道德情操的目的。又如, 以Reaching My Goal教学为例, 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 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作者在实现人生目标时所经历的困难, 更明确了作者最终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C (courage) 、D (determination) 、E (energy) 、F (friend) 、G (goal) 。最后, 教师用名言励志, 达到情感升华, 鼓励学生“I believe I can fly”, 进而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

(三) 精心设计问题与活动, 提升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

一堂成功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往往是以能够体现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核心目标的。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可以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切入点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来达到 (梁健兰2015)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 既要立足篇章, 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与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又要发掘德育内涵, 精心设计问题与活动, 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

以Home in Her Heart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精心设计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若干问题与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作为子女对于逐渐年迈的父母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在关注学生情感成长,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帮助学生深化了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在Detail Reading环节, 第一步: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四个问题———“What was the mother like before/after the disease?”“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What did the author do to please his mother?”“What’s his mother’s home in her heart?”渐进式地引导学生进行Deep thinking———“Why does the author’s mother want to go‘home’?”;第二步:教师导入一段题为“Voice from‘our parents’”的音频, 启迪学生面对逐渐年迈的父母要多体贴、多理解;第三步:教师设计了“A letter to my parents:Mom/Dad, I want to tell you...”这一写作输出环节, 通过同伴分享和展示, 让所有学生经历了一次感恩教育的熏陶;第四步, 在作业环节, 教师趁热打铁, 布置任务:Do what you said as soon as possible.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每个环节中问题的引入和设置都紧紧围绕“孝道”主题, 将情感教育与德育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四)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寓德于教

高中英语教师要开展好德育渗透教学工作, 需灵活多变、创新改革, 在教学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下工夫, 提升德育实效。教师要因势利导, 积极尝试、借鉴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引入启发式、情景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适当选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融入德育内容, 一些环节引导学生抒发情感, 并巧妙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培养其审美和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新媒体,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时刻铭记德育渗透, 紧密结合德育案例, 实现情感教育与德育教学目标, 使阅读教学更具个性化和实效性。

(五) 注重中西方文化对比, 重视中国文化道德规范的融入

不可否认, 在高中阶段, 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加之, 高中英语教材的资源配置不尽完善, 仍然存在重英美文化而轻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现象。这种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抛弃传统美德, 对传统美学造诣缺乏对应的欣赏和认识等方面 (冯丽霞2015) 。当代中国文化道德认同的危机警示我们,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其融入教学, 发扬光大。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讲解不同单元主题内容时有选择地渗入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 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以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Schools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以5位中国教师去英国授课的热门视频导入, 引导学生了解中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诸多文化差异, 并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启发学生树立课堂规范意识, 并得出结论:虽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如父母的期望、不同的教育方式等, 但教育有着共同的追求, 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充分体现出了德育的时效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仅使学生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受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而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六) 创新德育的方式和途径, 确保英语德育的知行合一

教师要大胆创新英语德育渗透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德育有效结合。首先是教师教学思想、理念的创新。教师要加强对道德和情感教育的认识, 始终坚持德育为先, 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是素材选取角度和教学辅助媒介的创新。教师不仅要“独具慧眼”地发现教学语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道德养分, 而且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之外布置相应的拓展任务, 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教学辅助媒介掌握英语知识、锻炼英语语言技能、感受英语语言魅力, 同时陶冶道德情操、扩展视野、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此外, 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工作坊”、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英语主题演讲或讲座、网络教学平台互动等英语实践活动, 把德育同知识的摄入和文化养分的吸收有机联系起来, 融德育与智育于一体, 切实加强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作用, 无论课堂内外, 都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学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 它需要发现、挖掘, 由内而外地自然展现, 而不是人为地强加、渗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环节中的各个契机, 积极探寻实现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的路径, 努力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从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基础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两个维度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与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结合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 探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和德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从确立德育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中西文化对比和创新德育途径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环节。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德育

参考文献

崔永学.20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戴佳敏.2014.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德育路径探寻[J].上海教育科研, (7) :62-63+72.

冯丽霞.2015.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5) :84-86.

3.德育优秀课例 篇三

什么是STEM

STE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统称,它本身绝对不是分立学科的统称,而是具有集成性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机会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把他们学习到的零散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以消除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知识割裂、不利于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障碍,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

在教育项目中更多地整合STEM,有利于教學更好地符合工作岗位和研究机构中的实际情况,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同时也指出认知科学的研究也支持了综合课程的做法。通过跨学科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知情的决策者,这体现了STEM教育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

近两年来,我国STEM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使STEM教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2016年9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作了详细阐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该成果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策略。

什么是集成式STEM

集成式STEM的观点提出于2014年的文献《STEM Integrated in K-12Education》,它阐述了STEM教育核心的教育思想与理念——集成与融合。集成与融合的方式并不是把各个领域的内容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进行有目的、有方法、有系统的组合。科学与工程问题往往是课程的主要线索,通过其创造出一个多维的空间,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具有一定程度关联性的学习经历。

集成式STEM的框架显示出它的目标、成果、集成的本质与范围,以及实施的具体内容。其中的目标包括为了学生的目标和为了教育者的目标。集成式STEM要能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21世纪技能、STEM工作愿景、兴趣与参与性,以及链接STEM学科的能力;同时也要能提升教师对STEM内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STEM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解。对具体目标内容的深入分析(如图1),让我们发现STEM教育有着比单一学科更深入的教育目标。它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STEM教育是践行跨学科综合课程的有效途径。它促使学生识别和运用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具有不同涵义和用处的概念,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参与到广泛的STEM实践

,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美国优秀sTEM课例评析

2015年,在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和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的支持下,美国康涅狄格科学中心向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提供了其开发和编写的3本STEM案例集——《航空器》、《升降机》和《桥世界》,这是3个系列的STEM教育活动课程,注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集成,并面向中小学及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和科技场馆。该系列案例在康涅狄格州得到广泛运用并获得好评。下面,我们以《升降机》的框架为例,分析该课例如何达成STEM的4个领域的融合与集成。该框架分为以下5个部分。

(1)标准:课程中给出教学内容与现行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关联。从标准的角度分析课程中各个学科的内容、对实践的要求与跨领域的要求。由此体现出课程如何集成相关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之间的具体内容。

(2)单元评价:课程中给出了详细的评价,尤其是包括工程过程的量规表,帮助教师评价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3)工程过程:其中的工程过程流程图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工程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通过预备活动,让学生发现工程过程,为他们后面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4)工程问题:这是课程的主体。首先通过情景创设给出问题简介,即任务或项目的简介,同时提出相关的探索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经验活动,以支撑他学习相关知识、积累必备的实践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会帮助他在后续的活动中有能力解决工程问题。当然,背景经验活动的选择是有策略的,这些活动不是拼凑而是有目的、有系统地结合。

(5)运用工程过程解决问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课程将进入工程过程解决问题的环节。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而是在课程开始就提出来的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申“制作升降机”的问题和任务、重新定义问题,然后再进入工程设计的具体环节中,开展设计、制作、测试、改进、交流等各个环节。

这便是UTC的STEM课程的整体思路。它形成了独特的、以工程问题为主线的STEM教学模式(图2),从问题的引入,到背景经验的学习,再到解决工程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不断在背景经验学习和解决工程问题中循环,最终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升降机》课例中,首先以实际问题为引入,结合学校的需求展开,即要求学生帮助学校设计一个能提升到3层楼高度的能搬运科学实验仪器的升降机。这是在课程一开始引入的真实问题,它把学生带入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景中。同时《升降机》课例以工程设计为主线,结合了与之相结合的物理与工程的基本原理,如力、运动、能量、机械等。对于这一点,与初中物理教师的讨论使我们发现:《升降机》中所结合的学习内容,正是学生在初中物理中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和原理。也就是说实际上通过这个课程我们完全可以打通STEM教育和初中物理教育的关联。同时,在《升降机》中学生参与了设计、搭建、测试、改进的工程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识是如何被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这一过程同时促进了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已达成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各项综合能力和素质,体现了集成式STEM的跨学科集成与融合。endprint

探究sTEM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在开展UTC的STEM课例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探索了关于STEM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这里与大家分享其中的4个问题。

如何达成4个领域的集成

如何达成4个领域的有机融合,是课程开发时会遇到的首要问题。UTC案例是怎么做的呢?答案是采用了以工程问题为主线、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正如在上述教学模式中,通过背景经验活动把工程问题与相关联的科学原理、科学探究、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解决制作升降机的问题中,需要用到哪些原理或知识,课程内容就结合进哪些原理或知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开展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就能意识到,学习知识与技能最终目标是为了用于解决制作升降机的工程问题,即达成4个领域的集成与融合。

如何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相联系

实践是什么?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8个科学与工程的实践。不管是在科学探究中,还是在工程设计中,实际上我们都需要学生围绕问题、围绕模型、围绕方案、围绕实证,并且通过证据的运用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所以我们在进行课程实践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教学策略、很多的方法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实践过程展开的。这是把知识学习和实践融合在一起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同样需要回到图2所示的教学模式当中。我们发现其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终落脚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层面上。问题的重申、任务的重新定义、测试与改进的过程中,都给学生提供了相当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通过课程和教师都将促进学生系统地分析和理解问题,作出推理和决策,排除疑难或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是真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开展STEM教学中的评价

UTC的STEM案例很好地把我们从总结性评价拉回到形成性评价中。例如课程中给出了2个具体的评价工具,一个是工程过程评价的量规表;另一个是工程建议书项目清单。工程过程评价的量规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工程建议书的项目清单中给出了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各项指标和要求,使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有了切实的抓手。

UTC STEM课例的本土化实践

近一年来,我们以开放、合作、融合的思想开展STEM课例的本土化。实践中我們体会到多方合作的重要,我们明确了包括高校、“做中学”项目教学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基层中小学在内的合作工作团队,以此得到来自不同方面专家的支持。

教学实践的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讨论与辩论,能按照设计完成一项作品,能通过测试发现问题并不断尝试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告诉我们STEM教育是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如今,我们已经完成了《桥世界》课例的本土化,后期我们将陆续完成其余2个案例的本土化工作,同时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培训也在顺利开展,希望通过教师培训有更多的教师可以真正地把这些资源运用下去。

4.《三峡》教案 优秀课例 篇四

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 牛全喜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会品析语言,细心观察,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4.感受三峡雄奇壮丽、清幽秀美的景色,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李白也在诗中叹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同学们知道这两位文坛巨匠所描写的是哪里么?

(引出三峡,教师板书课题。)

1、你对三峡都有哪些了解?

(配乐播放“三峡风光”图片,学生可结合图片,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就跟随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走进三峡。

2、介绍郦道元和《水经注》

二、初读,清文字之障: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试读课文,正音顺句。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译读,解文言之惑:

1、借助注释疏通语句,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以四人为一组,各组内交流讨论文章的大意,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

2、分组展示初习之惑,解疑答难交流成果。

各小组提出各自在疏通文意时所遇到的疑惑,师生共同解疑答惑。

3、自由朗读,初感大意,体会语气。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展示,师适做点评。

四、品读,寻“三峡”之美。

1、作者写了有关于三峡哪些雄伟秀丽的风光?(讨论作者的写景思路。)

明确:三峡的山,三峡夏季的水,三峡春冬之景,三峡秋天的景象。

2、寻读课文,总结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总:山——连绵陡峭

分: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 秋季景——凄清悲凉

3、对号入座:出示三峡山、水、及四时之景的图片,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4、结合各图片中景物的特点,用“三峡美,美就美在三峡的„„(景物)。你看那„„”这一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示例:三峡美,美就美在三峡的山。你看,那七百里连山,绵延不绝,其间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5、此文历绘三峡壮丽的山川和奇丽的四季景色,语言简练传神,仅用155个字,就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词语用得最为精妙,妙在哪里?请同学们品读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

(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例如:“清荣峻茂”一字一景,江水清澈,树木欣欣向荣,山高岭峻,花草茂密。言简而意赅地概括了三峡四季之景的特点,用字之精,意蕴之丰,令人叹为妙绝。

6、通过对美的追寻和探索,你能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什么情感呢?

7、齐诵全文,感受三峡风光之美。

五、美读、背诵课文。

此文不仅所描绘的景美,文辞更美,如此美文定不能让它与我们失之交臂。同学们,让我们美美地读起来,背起来。将此景永存,此情永记!

(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学生自由朗读成诵。亦可稍作准备后配乐朗读,后开展背诵竞赛。)

六、拓展延伸。

前后历时17年的三峡工程于2009年顺利完工,三峡水位抬高了175米,请对照课文,推想一下,现在的三峡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景色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配乐播放三峡风光图片。)

七、课堂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岭纵横,江河奔腾,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三峡》是古代写景散文中的佳作,作者以简练而富有概括力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三峡无比雄壮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获益良多。今天的三峡正在向世人放射着那令人瞩目的光芒,“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挚爱。

八、板书设计

三 峡

山——连绵陡峭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之景——清荣峻茂

秋景——凄清悲凉

九、作业设置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那么依据课文内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关于三峡风光的导游词。

5.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总结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刚才各校的代表对省骨干教师本次课例展示、交流课—黄臻老师的课“生活中的负数”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对于黄臻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业务领导、老师们都给以了高度的评价,让老师们觉得“课”原来可以这样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也充分说明省骨干老师黄臻老师丰富的个人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展示了他很好的专业素养和很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我们此次交流活动的最大亮点之一。

此次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优秀课例的展示活动,从10月27日开始至10月29日,经过三天的交流展示研讨,现已圆满结束。

这8节观摩课,展示了省骨干教师们近二十天对各种不同的课例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他们(她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们的课堂教学可谓风格各异,精彩纷呈。

(一)这8节观摩交流课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有五大亮点。

1.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高

这8节观摩交流课,无论是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还是教学的理念,观念的体现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是成功的课,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这八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了很好的专业素养和很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由于他们丰富的个人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使我们看到,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只是按教案教学,在课堂中遇到一些冲突和事件时,他们展示出了良好的深层次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学的设计成熟、合理,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且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整体上每节课都比较扎实,我们看到了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努力,看到了这些教学环节落实在学生身上的发挥的作用,效果。

第三,教学注重实效。每节课在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思考、发现、练习,还是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交流的机会,都能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这8节观摩交流课,我认为可供老师们借鉴、参考,甚至模仿的地方有很多。

2、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多样性。

第一,课程改革以来的新内容继续受到关注。在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新内容近些年来成为普通关注的热点,本次课例展示了对《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内容的教学研究。例如,今天上午黄臻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负数”,昨天谢艳敏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前天吴树良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和周荣华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些内容需要很深层的理解,很不好把握,更不容易让学生掌握。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向,他们都处理的很好,较好地综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关注课堂的生成。例如:谢艳敏老师在执教“图形的旋转”

时,利用“千手观音”的舞蹈录像、吴树良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利用学生身边的学校的景物,周荣华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利用两张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梅州景点照片;黄臻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负数”,利用开办“数学超市”为主线,“对联”等多种教学资源,去关注课堂的生成。

第二,选择“传统”或“常规”的教学内容也有。如:苏咏老师与植伟霞老师执教的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陈汉媚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林锡辉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虽然这些内容是大家多年来进行教学的,非常熟悉的内容,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做法,但这样一些内容也同样具有挑战性。通过这些观摩课可以看出,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虽然是“传统”或“常规”的内容的课,却展示出了很多新意,如现实的情境,学生的参与、探索与合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概念、运算、技能和方法。

例如:苏咏老师和植伟霞老师同上一个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同课异构,一方面展现了两位老师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和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是执教者在相互碰撞中激发灵感,收获启发,从而进入课堂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都上的很好。还有林锡辉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看似很简单的一节课,他创设情景,利用课件进行拼字游戏(杏、呆、吴、吞),为揭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作铺垫。陈汉媚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她的教学特色是善于利用很多激励性的语言,如:高高举起你自信的手,选择倾听、真棒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3、深入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这8节展示、交流课,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和所规定的目标有较深入的理解,并且落实在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

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目的和理念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本次课例的展示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给学生活动讨论、合作表达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注重学生作为课堂资源在课堂中所生成的内容。每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都很高,一方面表明在教学设计时有这样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表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2)多元目标的落实。

《课程标准》提倡多元目标,知识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本次课例展示我们看到,他们对制定了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关注的程度很高,很好的把握了有效教学的灵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的关注程度更高,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过程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把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苏咏老师和植伟霞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通过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活动:剪一剪,拼一拼——体验发现探索——转化——获取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又如: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里面。她们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的设计,充实有效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基本技能。总之,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了在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习不仅是结果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过程,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抓住了有效教学的根本。

(3)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两位执教老师都突出了转化思想,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转化的过程。

(4)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如黄臻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比较好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认识,去理解有关的内容。

4、教学设计呈现多样性和实效性。

八节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教学设计百花齐放,各有特色,有的设计比较严密,层层深入,有的设计比较开放,学生广泛参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注重既有新意,又扎扎实实。我们课改的目的不是追求几节有色彩的,有亮点的课,而是为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每节课要关注一些常规的教学环节,课初有旧知识的复习,课中有学生看书,课后有家庭作业,这样的上课方式是我们平时教学常用的,使老师们觉得这样的课离他们近,中间又有一些环节的设计是有新意的,可以学习来改进自己的教学。

(2)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次课例展示,我们也看到有朴实无华、讲求实效的课,他们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且注重实效,注重把所学的内容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

(3)探索、合作与交流等方法运用合理。

在这些课中,合作与交流不再是形式的,热闹的合作与简单的表面的交流,而是更加注重实效,教师对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努力追求合作与交流的实际效果。如:周荣华老师执教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中老师的小提示,又如:苏咏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学生讨论时,出现一些前置问题。

5、注重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教科书、教具、学具、多媒体,包括黑板都是教学资源。这8节课恰当地、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首先,合理地运用教材这一资源。一方面,教师把握教材中的内容,并且关注教材的使用,例如:让学生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另一方面,教师不仅利用一种教材,而是以一种教材为主,再参考其他教材。因为骨干老师,来自不同的各市,他们使用的教材与我们不同,潮汕用的新人教版,惠州、韶关用的北师版,揭阳用的北师版,而我们五、六年级用的西师版。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教材资源,通过比较、研究,重新组合,是很难得的一种方式,这方面他们做了很好的探索。如:苏咏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用的就是新人教版的主题图。

其次,他们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非常精彩的课件。当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很难用简单的操作来实现的时候,教师就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吴树良老师执教的《观察问题》中的A点、B点;谢艳敏老师执教的《图形的旋转》绕O点旋转90℃的演示等等。以上这些是我对本次课例的认识。

(二)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1.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一位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多。第一,个性品质。爱学生的心,好学精神,探究精神,宽容和鼓励学生的态度等等。这些心理品质是教师最重要的东西。第二,是基本功。普通话水平,板书的设计,语言的组织能力和感染力等等。这些教学基本功对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时非常重要的。第三,是学科素养。即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底蕴,能把握教学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养成,基本功的训练和教学素养的提高,是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这一点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启发性,提高问题的思考性。

课堂提问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注意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考验,一些课堂提问,如何有过细过小的倾向,也就是把问题分割的非常小,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学生回答起来就会很容易,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顺利,却没有深度。我们希望看到课堂中的冲突,看到真正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教师提出的富于思考的问题应该需要学生思考

一、两分钟才能回答,而且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我们需要的课是扎扎实实,富于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课。

3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教师对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关注和处理是展示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的表现。在本次课例展示看到的一些冲突,虽然教师有关注,但还不够。

总之,课改需要激情,需要动力,更需要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课,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和提高。只有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地研究每一个问题,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还有许多需关注的地方,因时间关系就不再一一表述,以上是我不成熟的看法和思考。

6.优秀课例的心得体会 篇六

首先,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生活实际,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如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六年级的教材和练习册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如果闭门读书的学生,想学好现在的数学,难。这就要求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

本学期在学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一个学生对我说: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宏,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1路车和3路车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

从这件事中,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其次,数学教学不要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于是便想到让他们先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入手,自己去调查,初步感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又如涉及到购物的教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买卖计帐的过程。教学《应找回多少钱》一课时,我重点教会学生计算元、角之间的加减法后,即布置他们一个作业:回家帮家长买一两样东西,并把商品价格、付的金额、找回的钱记在作业本上。第一次回收作业后,发现有些学生已完全把买东西的帐目记清楚,而有些学生则记不清。我让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把自己购物的过程向全班介绍后,总结出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原来学生口算较慢,容易算错,于是我再让学生做第二次作业,因为学生对买东西这一生活事件感兴趣,所以都乐于在实践中较快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只有把数学的学习放到生活中去,才能让学生真正

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总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只有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数学化,进而再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全身投入数学学习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7.德育优秀课例 篇七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德育理念,培养人才

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变化,这就要求德育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而使得德育更具有时代性。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可以使得学生养成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使得他们有更大的能力去适应社会。

一、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充分了解生物学家在生物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在生物学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仅在我国的植物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还有裴文中、杨钟健等人类学家对北京猿人的发现更是吸引了世界人们的眼球,这是我国在人类学这个领域的骄傲。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小知识涉及到我国从古至今在生物领域上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推动了我国生物领域的发展,他的杂交水稻大大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这就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具有民族精神。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对我国动植物资源的深入了解,会使得学生更加热爱和保护我国的资源,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责任意识。

二、理想信念教育

一些成功人士在生物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引领着学生要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可以在生物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书中的小资料卡里面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伟大的生物学家的光辉事迹和奋斗史,这能激励学生学习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从而使得学生的意志逐渐增强。如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田地里,在经过了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八年的不断磨炼后,他终于实现了配种成功,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水稻行业的发展。袁隆平曾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这就告诉每一个学生要有理想,并且要有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初中生物教材中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成功事例的介绍,可以使初中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敢于拼搏。同时,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和坚定的科学信念,使学生逐渐形成了顽强的性格和严谨的学习作风,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了解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所经历过的磨难,从而使得学生更加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当学生看到一项项引领世界的生物科学技术后,教师就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一个成就的取得不仅仅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它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团队相互合作取得的成果。这就要求学生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才能够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他的事业道路的发展,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促进以后道路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要求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对立统一的观点,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处于矛盾对立统一之中,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植物的光合作用”中的合成与分解就是矛盾对立的,并在矛盾对立统一中促进植物的不断生长。通过对初中生物的学习,学生要正确认识“由量变达到质变的不断发展”,清楚地认识到不断地乱砍滥伐最终会导致我国整体的环境的变化。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把握“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变化中和普遍联系中”,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生物学中,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和细胞核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结构,但是它们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细胞整体,这就使得我国的生物体向着一个完整的方向发展。还有存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如果人类一味地破坏植被,这不仅仅破坏了植被,而且也会出现一连串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初中生物学习中,要十分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

8.德育优秀课例 篇八

10月25日下午放学,刘校长告诉我,让我26日去学习,市数学优秀课例展评活动。本次活动有四个课题二年级的分类列举三年级的认识分数四年级的条形统计图五年级的认识方程。我们镇的刘杉杉老师就上了认识方程。

没想到来到听的第一节课是认识方程。刘老师没有按照课本上的天平等式来讲,而是从方程的顺势思考方面开始。有很多题顺势很难思考,可是学会了顺势思考在难得问题都能解决。第二节课张老师给学生分奖品开始从而引出分数。第三节是田老师的课,我感觉田老师的课堂对于概念学生根本没有学会,田老师弄的太花哨,从而使学生忘了学知识。课堂中田老师有康乃馨插入了德育知识,关爱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做自己己所能及的事情。

课堂中会发生什么,不可能会预知。博兴的崔金红老师上课时,课件不能播放了,崔老师的应变能力挺好,没有课件照讲不误。最后崔老师作为乡镇组第一参加省优质课了。

本次优质课分县城乡镇两个界面,参与面广泛,对比度适当。在讲课过程中明显能够看出老师们的积极对待,认真准备的心态。同时也看到在每个老师讲课前,其所在学校的老师都能够积极的协助他,好多的老师也都积极的去参加听课,特别是一些学校和乡镇的管教育的领导也去参加了听课,也看出了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对讲课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深受感动,也感到自己在教学方面下的功夫不够,以后应该抽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

最后是两位男老师讲课,都是年轻的学校校长。第一节是认识方程,在播放方程的发展时出现的是人教版的教科书,可见每个指教教师在搜集材料时的用心。课堂中宋老师让学生感受了方程顺势思考的优越性。第二节是条形统计图。梁老师的设计思路和别的老师也不同,把大部分时间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知,自己操作,自己学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思路很好,没想到学生感知和老师预想的不一样。条形统计图是形象直观的,学生只感知到麻烦不方便,现实与预想有段距离。郭老师指教的分类列举也不错,思路明确,学生学习效果也高。真是佩服各位老师上课控制力和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最深的感受是只有经过认真钻研挖掘,才能提炼出最巧妙的教学设计,才能上出最精彩最高效的课。现将自己听课讲课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还数学课堂安静 听完这次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优质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是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变化的关系 这次听课另外一个感受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老师把合作学习看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弧军备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任课教师把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次活动课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他还有什么创新呢?

(三)多媒体的大量运用 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我也把课件都全部拷下来了,留做自己以后好好学习。以上是我这次学习的心得。

通过这次学习,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应该有一下方面努力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上一篇:辣椒销售计划下一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申请单填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