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2024-06-28

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精选15篇)

1.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一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却一直困扰着师生的教与学。这是因为其实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利用计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保证计算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准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准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计算教学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比较简单而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学生则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而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错误经常不断。当出现计算上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呢?学生计算出错,固然与概念不清,未能真正地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有关,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平常练习老师要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十分重要。做数学作业时,要求书写格式规范化,如遇上两步以上的运算题,一般要用“递等式”书写,做方程时要注意先写“解”字,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的习惯。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学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如:,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先算两个乘法,两积相等,因此相除结果为1;而,学生容易急着要把和通分,而未能及时发现,0乘任何数就得0。因此,计算题教学也要象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题目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验算。开始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多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保证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教会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自然会更准确。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万无一失,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旦有错必须及时纠正。现在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很少有自觉验算的习惯,只有在题目有要求验算时才写出验算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坚持练习,培养恒心和毅力。毅力是成才者必需具备的最重要品质之一,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目标和方向,当我们的方向选对了的时候,毅力就显得十分关键。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才会成功,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没有长期性,那就注定要失败。为了培养学生的毅力,我们可以为学生订立一些具体的、细小的目标,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去做,并及时鼓励他,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奖励。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我们应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坚持长期练习,每天三、四道题,新授课时“突出法则重点练”,巩固课中“容易混淆的对比练”,日常练习“经常出错反复练”,还可以“多种类型反复练”,练习方式多样化。如学生在计算×(+18)时,很容易错误算为:×+18=1+18=19,而计算×+×时,又错误算为:(+)××。这都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含义造成的,同时也没能对知识进行迁移类推。这就需要经常反复的进行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长时间的练习中让学生明白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才会成功。

三、要求速度快,培养竞争进取意识在计算准确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向学生提出计算要“准”而“快”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我们可以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逐渐缩短练习时间,或者进行限时练习,还可以多举行一些小竞赛活动。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安排2到3分钟的口算抢答训练,如学完分数乘除法计算后,课前进行10到15道的口算练习,在巩固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要求达到熟练。在教学百分数、小数、分数三数互化时,可以分组进行“看谁反应快”的游戏。在学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一次计算比赛,看谁是计算高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些活动,营造了浓浓的竞争氛围,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胜利。我们多举办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做到方法巧,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学生虽能熟练掌握计算法则,但能否巧妙地解题同样重要。虽然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可是算法优化的思想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有些题按一般方法算,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刚学化简比时,当化简0.25:1时,学生往往只会按例题讲的方法,按部就班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再化成最简整数比,即(0.25×100):(1×100)=25:100=1:4。而如果我们提醒学生,在进行简便计算时,看到0.25你就会想到谁?学生就会发现(0.25×4):(1×4)=1:4,这样化更简练、更巧妙。当计算(+)×13+时,学生会不加思索的先算+,再乘13,结果发现计算很繁难,而且错误率很高,如果我们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分析,学生就会不难发现,这题前一部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后一部分又可以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当学生在练习中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时,就是学生创新能力体现的时候。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是教师能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弄清算理,掌握法则,并通过有效的练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则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就是一种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就要从平时点滴做起,从课内外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2.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二

一、认真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 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二要审运算顺序, 明确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 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 ,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等方法使运算简便, 然后才去动手解题。

二、多动手实践的习惯。数学运算是学习必不可少的, 只有平时做好训练养成计算准确、正确率高的好习惯才能有效杜绝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而又出现计算错误的概率。每次测试过后, 要让学生统计哪些是粗心出现的错误, 从而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 字迹端正、不潦草, 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很多学生不注重练字, 经常书写潦草, 导致自己看错, 从而导致计算出错。

四、看清题目的习惯。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看题目过快, 有时会把数看错, 如 (-4) 3看成 (-4) 2, 有时会把符号看错,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中数的习惯, 速度不要过快, 要整体记忆, 不要看一位写一位, 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法则的习惯。对于跟计算有关的概念、法则, 要熟练掌握。概念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 如果学生对新的概念法则掌握得不扎实、不完整, 就常会导致计算错误。如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而学生往往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或分子是多项式的去分母后没加括号, 如解方程时, 去分母得3x-9x-2=1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6x=4, 系数化为1得, 而正确的解法是:去分母得3x- (9x-2) =12, 去括号得3x-9x+2=12,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6x=10, 系数化为1得

六、培养学生认真检查和验算的习惯。验算的方法有很多, 因题而异。一般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可以用直接法和简便法计算;对于解方程或方程组, 可以把得到的解代入方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在平时的计算教学过程中多渗透检查和验算的思想, 让学生从中体会认真检查和验算带来的成就感,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养成主动检查、积极验算的习惯。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三

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和提高计算技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应用价值,发展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准确、迅速的计算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以下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运算能力,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学生出错原因大致集中以下三方面:(1)由于受不良学习习惯(粗心、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支配,导致算错。(2)审题不仔细造成错算(错算指采用不正确的运算方法,包括错误理解题意,急于求成,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导致错误运算);(3)笔误造成错误,草稿上已求出正确答案,但书写时却写错了。

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上要重视“几何证明和应用题教学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运算技能的培养仅仅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工具,为思维结果评判提供一种手段,其本身思维功能并不明显。”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运算能力是指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须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运算技能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培养,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要落实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应该重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数学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运算能力的人能有多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二、运算错误即计算准确率不高,出错原因不完全在于知识的缺乏,有时是心理性的,即不是知识未掌握,而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解题时,心理状态极度松懈,对自己的思维状态不能掌握,不知不觉地把思维纳入了定式的轨道,这是导致算错、错算的主要原因。只要审题时,排除外界干扰,认真、仔细,注意力专注于解题,这样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因为初中生的自知力、自控力普遍较差,所以在每次练习、测练前我都强调“计算仔细、审题仔细”(简称“双仔细”)几遍,等到他们形成习惯后,可只强调一遍或只要暗示“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他们就能顺口答出“双仔细”,此时他们松懈的心态随之调整,形成了良好的思维状态。

第三, 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计算能力的关系。

只有透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准确、熟练地掌握好各种计算方法和规律,通晓解题思路。同时,通过适量的练习又有助于加深理解、巩固和强化所学的基本知识,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透彻理解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并不等于已形成了计算能力。必须通过几个不同阶段的练习,才能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把计算方法与其相应的基本知识建立起巩固的联系,注意总结运算规律。

明确计算的目的、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要强调基本知识与计算方法的紧密联系。当学生作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之后,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这种总结,实际上是向学生进一步揭示运算中的规律,对提高计算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自查能力。只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出错的根源,提高了自觉性,就有可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甚至比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取得更多的实战经验,具有更强的“免疫力”,牢记教训,以此为戒,不再重蹈覆辙。数学教学中重视错误的意义正在于此,改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集体改错,在演算教学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学生极易出错的地方与典型错误适时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识别或互相争论,引起认知上的“冲突”,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矫正错误,以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找错、改错,提高查错能力;另一种是个人改错,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变式训练,暗示学生解题后要进行“反思”,自找错因,寻求正确答案,提高自查能力。此两种方式极易引起学生注意,刺激强烈,印象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能力,最终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第四,要求学生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运算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要靠亲自练习才能获得的,所以运算能力的获得也离不开足够的练习。那种希望将课讲很精彩而学生只做很少习题就能使学生获得令人满意的运算能力的做法,注定大多只是空想。这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两码事。

4.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四

内容摘要: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 和DOS 6.x,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呢?我们认为应该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帮助系统”对于学习新的软件是十分有用的;同一种软件的不同版间,低版本的知识可以迁移到高版本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主流的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和DOS 6.x ,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主流操作系统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仅仅跟着技术发展的潮流讲最先进的知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所面临的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怎样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给或引导学生学习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时代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

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该围绕着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来发展和进行。

对于开计算机课较早的学校,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要讲,是显而已见,必须的。但选择什么内容,怎样讲却是应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下面结合我们对该问题一学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指正。

二、我们的考虑

我校是在六年级开始学习Windows 95的,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计算机基本操作、DOS初步、Windows 3.2简介、画笔和书写器、全拼输入法、LOGO语言。

Windows 95是继Windows3.2之后新一代32位的图形化操作系统,两种之间是有密切的关系但又很不一样。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图形化的界面,都有固定的图形窗口和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剪贴板实现数据应用程序间数据的`共享。不同之外在于:Windows 95的桌面已经简化,使定位文件和启动和切换应用程序更加快捷;帮助系统也比以前更易于使用等。针对Windows 95的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1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

Windows 95系统介绍、帮助系统的进入与使用(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

(2)使学生会进入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

Windows 95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桌面组成

(2)使学生会操作Windows 95桌面中的图标,会使用“开始”按钮

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及操作(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窗口组成

(2)使学生初步会Windows 95的窗口操作

Windows 95菜单操作各种类型的对话框(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菜单的基本操作

(2)使学生了解和初步会使用不各种类型的对话框

评价测试(1课时)

评价目的:(1)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3)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帮助系统”的意识和应用情况

三、实施过程:

1、在讲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时,结合上机规范一块讲,把正确的进入和退出纳入上机的规范要求,用进入、退出过程的实录片在上机前进行讲解,突出强调Windows 95 与Windows 3.2在启动时的不同,使同学们有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上机结果表明,学生对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的开机、关机过程掌握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规范要求做的。

2、在讲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时,先简单介绍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对照Windows 3.2),在上机前,只简单介绍怎样进入帮助系统和怎样选择和阅读帮助系统。而在上机练习时,则精心选择了涵盖Windows 95的操作的基本内容的“漫游,十分钟学会使用Windows 95。”这是一段十分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使用帮助;启动程序;查看磁盘;切换窗口;查找文件。每一部分都有文字途述、操作演示及相应的操作练习。在上机过程中,注重设计上机的顺序以及上机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机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还设计了上机作业,让学生及时总结并内化刚学生到的知识。对于练习较快、掌握较好的同学,在富裕时间里,按教师指导继续学习其它的知识内容。

3、在学生对Windows 95的界面和操作有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讲它的桌面组成和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的使用。讲解演示时,用POWERPOINT把Windows 95的桌面和Windows 3.2的桌面放到了一块,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桌面的不同,并且演示了在Windows 95下定位文件和启动及切换程序的快捷性;上机则结合上一节课的“帮助系统”,继续在“机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4、在讲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和操作时,结合以前学过的Windows 3.2的窗口进行比较,基本相同,就是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不一样,更加直观便于记忆。而且在上机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在Windows 3.2环境下窗口是怎样操作的,比如:改变窗口尺寸、移动窗口、最大化、最小化、复原及关闭、窗口的排列、复制窗口内容等操作在Windows 95也同样适用,而窗口的切换在Windows 95中更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有些知识可以迁移到新的操作系统中。

5、在讲Windows 95的菜单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在Windows 3.2的情况下和在Windows 95的菜单有什么异同,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操作方式可以同样迁移到95下。另外,让学生从“帮助系统”中找查相应内容进行学习,结果很多同学能独立地找到相应的内容。学生们感觉到我跟着“帮助系统”也能进行学习,而且内容和时间可以自己控制。充分感觉帮助系统的好处。而且帮助系统在某些知识的总结方便也比较全面、简洁、明了,如各种类型对话框的图表式总结。

在使用对话框的标题下,列出了Windows 95常用的七种对框,在每一种对话框处都有一个超链接,指向该对话框的使用介绍,学生很自觉地在出现手形光标处单击,进一步地了解相应的知识。

6、小结测试采用书面方式进行。对于操作系统的学习,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应该通过书面的方式及时加以总结,上升为内化的知识。操作上大家都会的东西,不一定能通过语言出来,所以书面测试的目的有两:检查操作水平、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测试的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1/3的同学基本全对,1/3的同学大多数答对了,1/3的同学掌握得不够理想。

四、评价:

5.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五

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人才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现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小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职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种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法:

作 者:戴海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职业教育中心校,225400刊 名:金山英文刊名:GOLD MOUNTAIN年,卷(期):1(12)分类号:G71关键词:

6.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篇六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文章作者]郑敏 [文章来源] 彩亭桥教学资源网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不外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呢?对此,笔者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结果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在课堂上学习了数据库的循环结构程序后,首先在课堂上分析这样一个小程序: CLEAR SET TALK OFF I=1 DO WHILE I<=4 J=1 DO WHILE J<=5 ??”*” J=J+1 ENDDO ? I=I+1 ENDDO SET TALK ON RETURN 显然,上述小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环结构输出4行星号,每行是五个“*”。为了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力这一目标,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学习过程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 (1) 理解DO WHILE 和ENDDO循环的作用,编制并运行该程序。 (2) 如果把程序中的赋初值语句J=1移到循环体之外即放在DO WHILE I 〈=4之前,程序的结果会怎样? (3) 若要输出的星号组成一个正三角形应如何修改程序? (4) 每行输出的“*”号及输出“*”的列数在这里是固定的,可否通过键盘随机输入? (5) 对这个程序通过你适当的修改能产生哪些功能? 上述几点要求,难度呈螺旋形式发展,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既有 简单的认知性目标(如1、2点)训练,又有对知识理解、运用并加以发挥的创新能力目标(如后3点)的培养。对这些问题,学生感到只要自己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是一个跳起来可以摘得到的“桃子”,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实际的上机操作中,大部份的同学达到了前4点要求。对第5点要求,许多同学充分发挥自己潜在创新能力,提出了不少好的主意。其中一位同学甚至设计了以下的小程序,提出让计算机反复循环执行一组运算,只要循环变量NUMBER足够大,就可以直观检验各种型号计算机在运算速度上的差异。这个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一举取得了预想的效果。程序如下:  SET TALK OFF INPUT ‘请输入循环次数’ TO NUMBER N=0 DO WHILE N<=NUMBER N=N+1 S=N+N ENDDO SET TALK ON 显然,正确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定位,能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7.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七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当运算意义以生活情境作为背景时, 则可以化“ 抽象”为“ 直观”,大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算式内涵的阅读理解。如教材中“ 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就是以李叔叔看书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共234页,现在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根据题意说出234-66-34、234( 66+34) 、234-34-66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 并能够说出每一步求出来的是什么,然后计算,最后引导观察发现这三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若想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三种形式,老师也可以多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小红妈妈带了356元,买一只鸡用了128元,买一只鸭用了72元,现在还剩下多少钱? 如此一来,减法性质的三种形式跃然纸上,学生则记在心中,三种方式转换起来必得心应手。

另外,在低年级,孩子以直观思维为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也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 凑十法”和“ 破十法”时,将枯燥的“ 数”和“ 式”转换成孩子们喜欢的“ 物”和“ 情境”来体现,学生学起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这两种方法的理解也很到位。 当我们只是出现算式时,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会将算式转化成小棒图、圆片图、苹果图来进行诠释,这正是低年级数学阅读最初的表现,它能初步地在图与式中灵活转换。

二、技能性策略

速度和准确性的综合表现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甚至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如果要这两者兼而有之,技巧很重要,所以有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 小学阶段,比较常用的计算技能有以下三类:

1.应用数学公式计算

这个方面应用得最多的就是图形的计算 ,无论是求周长、面积、表面积还是体积( 容积) 都离不开数学公式,如果连计算公式都不懂,那么计算就毫无意义。因此,掌握数学公式,将公式与数联系起来,利用公式,寻找相关公式所需要的条件,采用套入式的方法, 可事半功倍。

2.应用概念规律计算

“ 周长的概念 ”“ 表面积的概念 ”… … 能让我们很快地把握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如若对“ 周长”“ 表面积”的概念没有理解透,那么想好好计算都无从下手。 看来,要想学好计算,也要学会阅读好概念本身的内涵。 在计算中“ 商不变性质”“ 商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 ( 不变) 规律 ”等技巧的掌握 ,能让我们迅速做出比较 ,如2.56×0.58 〇5.12×0.29,如果不会积的变化规律采用计算的方法,那速度可就慢了,又如570÷70〇57÷7很多同学发现很容易口算 ,两题的商 都是8,但左边的余数10比右边的余数1大,因此判断填“ >”,这类错误 在实际教 学中比比 皆是 。 如若孩子 能够先分 析数据特 点,知道这两道题符合商不变性质,那选择则会变得非常简单。

3.应用运算性质计算

运算性质的运用是简便计算的必备条件。 所以,在教学运算性质和定律时,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各条定律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的数感,懂得在计算前先阅读题目,读出各数据的特殊性或数据之间的联系, 能与各种性质的一般形式对等起来再进行转换,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使计算快速、准确。

三、记忆性策略

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候,记忆恰恰是最简单可行的策略。 比如,低年级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难道老师们允许孩子一直数手指、画图、用“ 凑十法、破十法”去算去分析? 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在“ 记忆”面前都弱毙了! 我这么说并不表示我认为2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不用教方法,而只需要记忆就可以,而是要在一定的程度时让学生对这些方法熟练于心, 直至一看就会, 一看就懂的境界,其实这就是记忆性策略。

低年级需要记忆,中高年级也同样需要,如在学习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时,孩子们需要一看到125×8就知道得1000,一看到25×4就能反应出结果是100,那么,看到125和25,孩子们就会从另一个数中寻找8或者4,从而获得简便计算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时,都要用上圆周率 π,而 π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取值3.14计算起来也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将1π( π) 到9π 的计算结果都记忆下来, 那计算量就大大减少, 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计算的准确性变得不是问题。

四、比较性策略

在计算中,有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也练习过很多遍的题型, 学生总是一错再错, 或者今天对明天错, 这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不已,常常无奈地感叹孩子没有头脑、不认真、不细心、马大哈……学习中,任何责备都无济于事,无法改变学生继续错的事实,只有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区别,真正理解题意,掌握方法,孩子才能不再犯错。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总是搞错的问题, 如:88× 125=( 80+8) ×125=80+( 8 ×125) 、25 ×24 =25 ×( 4 ×6) =25 ×4 ×25 ×6等等,既如此,为什么不把( 80+8) ×125和( 80×8) ×125放在一起让孩子们做然后再说说不同之处呢。 又如, 加减运算中的254-( 154+ 92) 与254-( 154-92) 他们都会做成254-154-92,如若把它们放在一起做,是不是会引起孩子们的思考,使他们印象深刻呢?

8.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学习;有效性

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有情有趣,精彩纷呈呢?

1    在研究活动中进行学习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真正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对于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理解更深,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灵活应用。因此,在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扶有放,让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索中获取新知。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已经有了两点体会: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初步的感受是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书上例1中“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又一次指出小数乘法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在计算中怎么样移动小数点,这样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学生又能学会,但这样被动的接受学习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认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后继学习是相当不利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这样就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思考探索,以积累学习的经验,同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2    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算理、算法的掌握不是只有背记、模仿才能实现,大量、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达到巩固算理、算法的目的,同时也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3     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因此,可以安排一些饶有趣味的动手、动口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身边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就是很好的计算素材。如每个学生都有学号,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的学号,要求另一个学生想出一个算式,结果就是那个学号。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练习的过程。这种参与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学生很有积极性。在看似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计算复习,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强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4    在多样化练习中进行学习

4.1  留有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

4.2  提高练习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

4.3  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4.4  计算练习后的反思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9.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九

白马小学传文武

人们在大量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应用简便计算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既可以提高速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已在这方面的看法。.一、熟记常用数据

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4×5=120,75×4=300,3/4=0.75=75%,1÷8=0.125=12.5%等等.二、利用和、差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例如:267+199367-296

=267+200-1=367-300+4

=466=67+4

=71

三、利用积、商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例如:48×25

=(48÷4)×(25×4)2700÷125

=12×100=(2700×8)÷(125×8)

=1200=21600÷1000

=21.6

四、改变运算顺序进行简算

例如:623-(400-277)125×9×8

=623+277-400=125×8×9

=900-400= 1000×9

=500=9000

五、分解某个数进行简算

例如:125×32

=125×(8×4)76×99

=1000×4=76×(100-1)

=4000=76×100-76×1

=7524

六、利用“奏整法”进行简算

例如:560×125

=560×(1000÷8)

=560×1000÷8

=70000

10.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6 篇十

多文中心学校唐丽娟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经有十七年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首要任务。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激发小学生的计算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动力。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方法吸引小学生喜欢计算,应让计算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多样化,如:开火车、抢答、竞赛等训练。口算的形式也应灵活多样,可分小组或个人进行,也可全班进行。但也要注意照顾全面,让全部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数学家的事例或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激发兴趣。在教学中,适当地列举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

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计算能兴趣。

二、注重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是计算教学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与口算紧密相联,口算要从低年级抓起,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强化基本口算,必须让学生熟记十以内加减法、二十以内进位法和表内乘法,中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是基础。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数学离不开计算,我们必须经常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作榜样,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要规范整齐,做题要细心。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个别学生在计算12-12÷6这样的计算题时,由于不小心,计算结果成了0。如果在计算时,认真一些,就会看出这道计算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正确结果应是10。是学生不会进行正确计算吗?不是,是不认真造成的。因此,在计算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养成验算的良好计算

习惯。例如:学生解方程、解比例完后,一定要把结果代人方程或比例中进行检验,通过检验让学生判断正确。

四、注重学生运算定律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力,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讲解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定律的含义,要让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为了提高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例如:94+18+6=94+6+18、9×7=7×9、25+89+175=89+(25+175)=289、125×32×25=(125×8)×(25×8)=1000×100=100000等。

五、注重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坚强意识。

注重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坚强意识对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产生着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计算方面的训练。这不但培养了小学生计算的坚强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生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害怕计算困难的计算题,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小学生的计算心理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坚强意识。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师们,让我们从细小抓起,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11.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情境;技能;概念

一、情境性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情境作为背景时,则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算式内涵的阅读理解。如教材中“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就是以李叔叔看书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共234页,现在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根据题意说出234-66-34、234-(66+34)、234-34-66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说出每一步求出来的是什么,然后计算,最后引导观察发现这三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若想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三种形式,老师也可以多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小红妈妈带了356元,买一只鸡用了128元,买一只鸭用了72元,现在还剩下多少钱?如此一来,减法性质的三种形式跃然纸上,学生则记在心中,三种方式转换起来必得心应手。

另外,在低年级,孩子以直观思维为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凑十法”和“破十法”时,将枯燥的“数”和“式”转换成孩子们喜欢的“物”和“情境”来体现,学生学起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对这两种方法的理解也很到位。当我们只是出现算式时,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会将算式转化成小棒图、圆片图、苹果图来进行诠释,这正是低年级数学阅读最初的表现,它能初步地在图与式中灵活转换。

二、技能性策略

速度和准确性的综合表现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甚至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如果要这两者兼而有之,技巧很重要,所以有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小学阶段,比较常用的计算技能有以下三类:

1.应用数学公式计算

这个方面应用得最多的就是图形的计算,无论是求周长、面积、表面积还是体积(容积)都离不开数学公式,如果连计算公式都不懂,那么计算就毫无意义。因此,掌握数学公式,将公式与数联系起来,利用公式,寻找相关公式所需要的条件,采用套入式的方法,可事半功倍。

2.应用概念规律计算

“周长的概念”“表面积的概念”……能让我们很快地把握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如若对“周长”“表面积”的概念没有理解透,那么想好好计算都无从下手。看来,要想学好计算,也要学会阅读好概念本身的内涵。在计算中“商不变性质”“商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不变)规律”等技巧的掌握,能让我们迅速做出比较,如2.56×0.58〇5.12×0.29,如果不会积的变化规律采用计算的方法,那速度可就慢了,又如570÷70〇57÷7很多同学发现很容易口算,两题的商都是8,但左边的余数10比右边的余数1大,因此判断填“>”,这类错误在实际教学中比比皆是。如若孩子能够先分析数据特点,知道这两道题符合商不变性质,那选择则会变得非常简单。

3.应用运算性质计算

运算性质的运用是简便计算的必备条件。所以,在教学运算性质和定律时,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各条定律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的数感,懂得在计算前先阅读题目,读出各数据的特殊性或数据之间的联系,能与各种性质的一般形式对等起来再进行转换,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使计算快速、准确。

三、记忆性策略

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候,记忆恰恰是最简单可行的策略。比如,低年级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难道老师们允许孩子一直数手指、画图、用“凑十法、破十法”去算去分析?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在“记忆”面前都弱毙了!我这么说并不表示我认为2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不用教方法,而只需要记忆就可以,而是要在一定的程度时让学生对这些方法熟练于心,直至一看就会,一看就懂的境界,其实这就是记忆性策略。

低年级需要记忆,中高年级也同样需要,如在学习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时,孩子们需要一看到125×8就知道得1000,一看到25×4就能反应出结果是100,那么,看到125和25,孩子们就会从另一个数中寻找8或者4,从而获得简便计算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时,都要用上圆周率π,而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取值3.14计算起来也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将1π(π)到9π的计算结果都记忆下来,那计算量就大大减少,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计算的准确性变得不是问题。

四、比较性策略

在计算中,有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也练习过很多遍的题型,学生总是一错再错,或者今天对明天错,这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不已,常常无奈地感叹孩子没有头脑、不认真、不细心、马大哈……学习中,任何责备都无济于事,无法改变学生继续错的事实,只有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区别,真正理解题意,掌握方法,孩子才能不再犯错。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总是搞错的问题,如:88×125=(80+8)×125=80+(8×125)、25×24=25×(4×6)=25×4×25×6等等,既如此,为什么不把(80+8)×125和(80×8)×125放在一起让孩子们做然后再说说不同之处呢。又如,加减运算中的254-(154+92)与254-(154-92)他们都会做成254-154-92,如若把它们放在一起做,是不是会引起孩子们的思考,使他们印象深刻呢?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计算本不是难题,事实它已成为很多学生、老师过不去的坎,不讲究策略,哪怕是题海战术,也很可能巩固的是错误,只有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学会分析计算内容的特点,多思考、多比较,讲究计算的策略,才能一劳永逸。

参考文献:

[1]李国纯.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习惯[J].成功:教育,2007(12).

12.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十二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的限制, 中职计算机教学目前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下面对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一) 教材编写相对滞后。

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今天,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计算机技术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却一直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简单编程语言Basic为主,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始终没有太多的变化, 教材的编写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二) 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提高。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应用, 关键在“用”字, 不能只理解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有些学校由于机房数量有限,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只安排理论课, 而实践操作课仅是一种调节, 理论脱离实际。

(三) 实践操作课课堂教学秩序不好, 师生的互动性不够。

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 上课的积极性不够, 特别是在上机操作课上的我行我素让教师十分头疼。由于上机操作课相对特殊, 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所以有些学生就玩游戏和做一些小动作, 失去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无法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四) 考核形式单一, 无法和就业挂钩。

职校教学的最大特色是和产业界紧密结合, 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目前, 学生的计算机考核名目虽繁多, 但类型大致相同, 大多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基础知识、测试打字速度、编辑排版、编制表格, 并将打字排版作为重点。从长远来看, 培养学生的重点应是为了他们将来有一技之长, 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因此结合中职计算机教学分析,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 更新教学观念。

计算机教学的传统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的, 学生只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 但是, 计算机本身是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非常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所以,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就难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了,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更是显得格格不入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其创新潜能, 必须从观念的转变出发,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到实践和操作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分析、去总结。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不仅能将老师教授的知识深化理解和记忆, 同时又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要想实现这一切, 就需要教师自己转变和更新观念, 主动寻求创新性教学方法, 引进吸收先进的理念来辅助教学。

(二) 创造新性教学环境。

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和技能性特点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可以获得自由的思维空间。轻松的环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更大限度地去思考和想象, 也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 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思维去指导实践和表达自己。课堂上, 教师要大胆利用教学环境的设置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在powerpoint课程教学中, 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幻灯片例子, 让学生产生一种崇拜感和跃跃欲试的感觉, 然后, 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一些艺术文字、图片等素材, 或者是直接将优秀的幻灯片例子中的素材提取出来, 然后教师进行示范操作, 利用这些素材制作成一个优质的幻灯片, 让学生惊叹,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操作欲望。课程讲解完以后, 学生自身在头脑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作品预想, 并想着如何才能完成这个作品, 这时, 就要适时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 满足他们的动手欲望, 课堂结束之前, 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课下作业, 让他们在课下自己寻找素材, 并完成一个作品, 教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所要求, 例如每人制作一个产品介绍或广告幻灯片等。

(三) 启发学生多质疑。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引导他们多思考, 思考来源于对于已有知识的质疑, 学生头脑中经常有疑点, 经常有问题, 就会经常通过创新性思考来解决这些疑惑。教师要改变原来一味讲解的做法, 而是要以问题为切入点, 给学生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 让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以Power Point应用软件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 如“如何给幻灯片插入音乐?”“怎样让幻灯片元素获得动态效果?”, “怎样设置超级链接?”, “幻灯片的母版有什么作用?”等来启发学生多思、多试, 然后再将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演练操作, 帮助他们对自己原来的设想进行修正和验证。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对于老师没有介绍到的知识, 或者学生自己在听课过程中有疑惑的问题, 大胆质疑, 通过集体的探讨和实践来寻找答案, 获得技能。

(四) 通过成功的喜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就要给他们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 让他们亲手利用计算机创造作品, 对自己的作品不断优化和改进, 对于某项软件或应用系统的使用,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操作示范之后, 学生自己就会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寻找优化作品的方法。例如, 学生制作完幻灯片产品介绍或广告之后, 教师可以拿一两个例子来欣赏, 并指出作品在颜色、动作、位置、大小、形状、动画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或者是改进的建议, 然后让学生自己多修改和优化自己的作品, 寻找更加适合的色彩、动画等元素。当学生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和改进的作品一步步地优化, 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趋向完美, 他们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创新, 经历了成功之后, 学生就会更加喜欢创新、发明和思考。

计算机学习中的创新离不开实践,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置一些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题目, 例如, 在word文字处理教学中, 可以通过简历、报刊等的制作,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份自己将来找工作时可能会用到的word处理任务;Excel电子表格制作中, 可以让学生制作信息表格;网页制作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个人网页等。

三、结语

中职技术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人才, 计算机教学教师要时刻牢记这一教学目的, 主动更新教学观念,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通过任务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完成作品, 来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成功的喜悦的体验, 来增强创新欲望、培养人才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0

[2].戚胜林.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3].杨艳芹.让兴趣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主基调[J].成才之路, 2011

[4].张光鑫.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中职生之中职计算机教学[J].内江科技, 2012

[5].彭菲.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 2009

1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篇十三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14.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等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得到同步的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左手有4只铅笔,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两手出示的顺序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先右手后左手,列式为:5+4=9,先左手后右手,列式为:4+5=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因此,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二、熟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培养计算能力的保证。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只有熟记这个运算顺序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重视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在不同年级,根据教材的不同,口算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表内的乘除法,要加强训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中高年级,除了熟练记忆表内乘除法以外,还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5×8=200、125×4=500、125×8=1000等等。

除教材中的口算题目外,教师应该再精心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多种口算方法的练习题,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反复练习,我们要把口算训练穿插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数学教师一定要将口算练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

四、注重简便算法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捷径。

有些数学计算试题具有明显的形式和数字构造特征,这些特征正是我们施展简便算法的大好机会,通过一定数量的简算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强化了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和快捷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精神享受,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大有裨益。

五、有效练习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必要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如“送小动物回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一二年级同学喜欢的练习形式。四年级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在□45÷34的除法算式中,在□中可以填写哪些数,商是两位数?填写哪些数,商是一位数。通过这种填空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商的位数的确定方法。

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从教学实践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1.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2.认真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3.仔细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作完题后,再一次

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4.细心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难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验算感觉厌烦和抵触情绪。

15.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篇十五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先导,学生只有先对计算机课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探究,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挖掘和体现计算机课程的趣味性、娱乐性,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教学课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形象、活泼地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创新的愿望。

例如,在教授《Flash形变的介绍》时,我用动画的形变效果演示在一个月中月亮圆缺的交替变化,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完如何设置形变动画后,学生都跃跃欲试,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做出了喜、怒、哀、乐四种表情的交替变化,有的学生做出了时钟的周转变化,等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打破了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可见,情境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营造自由空间,提供创新机会

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有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机会,学生才能在问题的探究中形成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Power Poin t的章节教学中,布置作业 让学生利用Power Point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当然,我还对制作风格等做了限定,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的“贺卡”形式多样,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电子作品。有的是介绍名胜景点的“贺卡”、有的是介绍名人的“贺卡”、有的是介绍动物的“贺卡”,等等。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由空间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朝多维度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例如,在教学认识绘图工具时,我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一颗心的图案,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工具,有的用铅笔、有的用钢笔,有的用直线等工具。这时,我让学生分别试画,并认真观察、思考,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最终明确在众多的工具中,钢笔是最佳选择。这样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交流、展示创作成果,强化创新意识

展示学生作品的过程,也是表现学生独立思考、创作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碰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将得到强化。教师在每节课应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并就其进行交流。要多鼓励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交流。教学展示应拓宽展示范围,可利用移动互联网或Wi Fi将学生的想法、实践过程、创新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通过校园网站、博客、微信等共享区上传展示。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并被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时,学生的自信就增强了,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在Power Point教学中,我将学生们制作的优秀作品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他们可以利用微信的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发布评论。个别作品还被微信公众平台快速地推送到学生的手机、PDA等智能终端上,被分享至朋友圈。学生们在互相交流、展示中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逐渐从对作品的欣赏中,学会了感受美,学会了从作品中挖掘创意,从而增强了创新意识。

●设置课外作业,锻炼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的作业布置要根据计算机教材特点去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扩展延伸,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并从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外作业也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初步实践,课外作业的设计要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延伸性和实践性。

例如,在教学Word制作表格时,我首先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一条课外作业信息,不限制工具与格式,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课外活动安排表,并上传至微信群。每一层次的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

上一篇:坪山新区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下一篇:如何对待孩子的谎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