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习作诗歌

2024-07-13

生活的习作诗歌(共13篇)

1.生活的习作诗歌 篇一

八月的忧伤

网球场蹲在那里

遭遇再大的风雨

也不会生病

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烦忧觖望

但是大地相信

墙角一隅

蜘蛛的口袋里

除了装有欢愉之外

还有数不清的痛楚

阳光逐渐成为

所有植物信仰的图腾

然而光芒无法凿穿石壁

烛照所有的生灵

就像掌管幸运的天使

难以光顾全部的门口

我站着迎接

八月的忧伤翻涌不息

淹没心的堤岸

我想要逃离

可是不能

凉夜

我教懒惰的玻璃瓶

唱字母歌

它学的很快

简单的旋律

却使整个世界亮了起来

我又帮小树

穿上漂亮的针织衫

静静地躺在月光的毯子上

唤我乳名的声音

从远处传来

亲切温暖

一如爱者的怀抱

我站在阳台

细语告诉邮差——风

自己懂得鼹鼠的文字

经常写信给它们

而且很快的就要回去啦

只要在凉夜中

你们不冷

我就可以径直走进梦之园

幼稚园

铅笔盒

就挺爱捉迷藏的有时躲到床底下

很难找见

如果星星和小花也喜欢玩的话

我就把七巧板送给它们

玩够了

就背上妈妈做的花书包

也就是我的百宝箱

然后把玻璃瓶 气球和石子

一起装进去

不让别的小朋友发现

我感觉世界很小

可以放进蛋糕盒中

但我从不这样做

等我变得富有了

我要送每个人一份幸福

给你

我需要风骑着脚踏车

带我到森林超市

货架上陈放着爱的布丁

如果你喜欢

还有幸福的果浆

和彩色面包片

假使你想要的话

我毫不犹豫

说给松鼠阿姨

只有全部的奉献给你

才能证明我的富有

于是我坚信

爱的旅途虽然遥远

但始终都能看到它的轮廓

一个地方

我们住的地方

靠的很近

那个穿绿色军装的邮筒

它就知道

感觉这里的云好低

伸手就可以裁剪云朵

做成帐篷和船帆

有时我们坐在木头火车上

耳畔传来蟋蟀的小夜曲

没有谁比风

更了解我们的想法

带来清凉和欢乐

不要任何报酬

从不跟青蛙说话

因为它愤怒于我们的直率

当然这些不是重要的夹竹桃永远站在广场里

看三年级放学后的孩童

和蚂蚁打仗

也会看每天的流云和星辰

我们则还是坐在那儿

蚊子总是拿着注射器

寻找病人

倦意正在蔓延

但是路灯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小卖铺前站岗

执意要照亮所有人的眼睛

2.生活的习作诗歌 篇二

一、精雕细刻:突出一个趣”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 谁都知道, 谁都有感受, 但往往是知道却很难找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纷繁复杂, 那么,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呢?

春夏秋冬, 花开花谢,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多少生动的素材。春天的草, 夏天的花, 秋天的叶, 冬天的雪……只要学生们有心, 一切自然之物都可以成为他们写作的源泉。不要刻意追求, 不要添枝加叶, 只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学生们沐着阳光, 闻着花香, 在田野里快乐地奔跑、说笑。虽然这时的田野, 菜花已经稀稀疏疏、星星点点, 不再有“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美景, 路边的小草, 既不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鲜鲜嫩嫩, 也不像“离离原上草”的蓬蓬勃勃, 但在学生们的眼中, 却不感到乏味。那一株株的小草, 让他们惊喜连连:像话筒的小草, 激发了学生们表演的欲望;像棒棒糖的小草, 那可是真正的绿色天然食品;像爱心形状的小草, 更是备受关注……夏日, 校园里的一株石榴树不独花儿怒放时格外引人注目, 即使落在地上的片片花萼, 也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老师, 它像一只花瓶。”“老师, 它像一只酒杯!”“老师, 它像天上的星星。”“老师, 我想带回家, 串成一串, 做成小铃铛, 那肯定比买的还要漂亮。”……

着眼一点, 生发情趣, 精雕细刻, 学生们的奇特想象, 便注定会演绎出无数的精彩。难怪叶圣陶先生这样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是的, 学生们有了与生活的接触, 便自然而然有了真切的体验, 便会产生诸多的感受, 行之于文也就多了几分情趣和灵动。

二、静观默察:体现一个“细”字

期中考试后, 我走进教室, 看到同学们或是急切, 或是喜悦, 或是紧张的样子, 我有意留出了一段时间, 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和体验, 然后才开始发试卷。

“呵呵, 在刚才发卷的过程中, 你发现谁的举动引人注目?有哪些地方让你为之心动?你是否注意到一些同学的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

利用一次发卷的过程, 让学生们去体验, 去感受, 去捕捉, 既有真切细腻的体验, 也有鲜活生动的画面, 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回味, 这些刚刚过去的画面便立刻鲜活地浮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体察细节, 细微之处见真情。学生们对此有了真正深刻的体会, 他们的文章就注入了真情实感, 就多了几分灵性:

瞧, 金珂晗。不知是谁说了声:“金珂晗, 97分。”这一声犹如天外之音。看, 金珂晗在座位上蹦了起来, 笑得合不拢嘴。

赵嘉豪, 一拿到试卷就双手捧着, 像拜佛似的, 好像正在喃喃自语:“谢天谢地, 我居然考到了95分。哟, 太好了!太好了!”

陈泽宇, 好活跃, 一会儿看看别人的试卷, 一会儿瞅瞅自己的试卷, 从发试卷开始还没有停下来过。当听说金嘉峰是90分时, 他居然还挺老练地说:“你90分, 已经很不错了。”

最激动的是朱益楠, 他一瞧见自己的99分, 立刻激动得跳了起来, 双手握住拳头, 大吼一声:“耶, 99!”那声音简直响彻云霄……

这既是现场的见闻, 也表现出学生的细心。换一句话说, 正是基于对一个个细节的静观默察, 才有了一系列的鲜活。

“细节决定成败。”是的, 当学生们寻到了作文的秘诀, 他们的生活天地无疑变广阔了, 他们的生活从此不再枯燥, 因为他们多了一双慧眼, 他们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捕捉到无数细微的精彩。

三、匠心独运:“错”处亦生辉

在不该做的时候做了;在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无意间的一个举动却酿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些都在所难免。但如何去引导, 成就“错的精彩”, 让他们不仅发现错误, 还去挖掘内心、剖析自己, 使做人和做文有机结合?

学生们于错中寻觅、挖掘, 害怕、后悔、矛盾……那精彩纷呈的犯错一刻便会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于是也就多了智慧的运筹, 有了生辉的天地。

让“错误”成就精彩, 而且更显精彩, 这不失为匠心独运之举了……

3.生活乃习作的源头 篇三

【關键词】观察 描绘 记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80-0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的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些同学一到习作就束手无策,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其实,生活中有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为学生的习作开辟一条通道。

一、观察大自然,为写景文章打下基础

学生对写景的文章特别害怕,常常无从下手。其实,是孩子们平时缺少观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此,如果教师能抓住契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比如:人教版第八册第一组习作要求: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学校的一处景物。学生无从下手,我临时组织同学们去参观校园,参观前要求同学们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最好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用笔记录下来。二十分钟后,同学们回到教室,我让同学们把刚才观察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有的同学说:“我们的校园真美。一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大操场。操场的左边有一条50米的塑胶跑道,跑道边上有个大花坛,花坛里盛开着各种花。瞧,迎春花的藤蔓垂下来像少女的长发,一朵朵金色的迎春花好似少女长发上的蝴蝶结;紫红的杜鹃花像一个个大喇叭好像告诉我们春天来了;火红的茶花在风中摇摆,好像在炫耀自己美丽的身姿。蝴蝶穿着花衣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嗡嗡地采蜜……”有的同学说:“我们的校园风景优美。最美的地方要数我们的升旗台了。升旗台的正中央有一根十几米高、有碗口那么粗的旗杆,旗杆上飘着一面五星红旗。旗杆的后面有三个少先队员的塑像,中间一位少先队员在敲鼓,左边的一位少先队员在吹号子,右边的一位少先队员手举火炬,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好像在告诉我们每天要奋发向上,做一名好少年……”那一节课,同学们说的滔滔不绝,校园的一处景物介绍得十分详细,并且能按一定的顺序来描述。

黄昏时天边形态各异的火烧云,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春天绵绵的细雨,夏日倾盆大雨、闪电雷鸣,南方难得的一场雪……这些自然现象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时,我们不妨先放下手中的教学任务,引领学生去观察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现象。这样不仅能为写景的文章积累素材,打下基础;还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写事文章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活。学生一天有六个多小时在校园中度过的,学校里有老师、同学。学校里发生了许多事情,有比赛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有和同学做游戏时的兴奋,有考试不如意时的伤心难过,有和同学发生矛盾时的争吵……

比如:在一次广播操比赛中,我们班的同学由于骄傲,很不认真练习,结果在比赛中得了最后一名,同学们个个都垂头丧气的,有的同学还哭了。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同学写一写这次比赛失败的原因。有的同学写道:“当我听到广播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班竟然是最后一名。大家听到比赛的结果后都很伤心,我们开始时都觉得是评委不公平,后来,老师让我们分析这次比赛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是我们班太骄傲了。比赛前,老师让我们加紧练习,有许多同学都不认真练习,还说:‘去年广播操比赛,我们都得第一了,有什么好紧张的。’比赛的时候,有许多同学的动作不到位,被扣分了。今后一定要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当一只蜜蜂突然飞进教室时,引起一片喧哗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停下你的讲课让孩子们猜测蜜蜂什么原因误飞到教室,再引导孩子们观察蜜蜂飞进教室有什么样异常举动,一起想象蜜蜂的内心世界,一起讨论怎么写好观察日记。让孩子们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

三、记录人物活动,为写人文章寻找突破口

写人状物,是小学习作的基本内容,也是儿童重要的言语能力体现。小学生对写人的文章取材平淡,写出来的人物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为此,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记录人物的活动,为写人的文章积累素材。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参考文献:

[1]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6

4.诗歌习作:我想 篇四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耳朵,

贴在溪水边的石头上。

听那溪水上的冰融化,

还有鱼尾轻轻拍打水花,

哗啊,哗——

奏成一曲溪的歌声。

我想把鼻子,

安在小鸟身上。

去郊外闻那芬芳的鲜花,

和小草的清香。

闻啊,闻——

闻到春天的气息。

我想把脸蛋,

贴在白云上。

瞧那云朵多变化

笑啊,笑——

仿佛躺在软软的云床上,

呼吸那天空的纯净空气。

我想把双臂,

接在飞鸟的身上。

化作成一对洁白的羽毛翅膀,

自由飞翔。

我的心情多么愉快,

连太阳都绽放了笑容,

春风吹拂着我柔软的羽毛,

在白云间上下飞翔

去实现我如春天般的梦想。

飞啊,飞——

飞过山林,飞过溪水,

看见小草长出嫩芽

看见小花探出脑袋。

我想把小嘴,

放在嫩嫩草根上。

吮吸那甜美的甘露,

还散发着清香,

吸啊,吸——

5.诗歌习作之永不言弃 篇五

我前进在成功者的路上,

突然,

一阵飓风迎面袭来,

把我吹得很远很远,

我向后滚呀,滚呀

忽然,头撞在了一块石头上,

我昏迷了很久,很久

等我醒来的时候,

四下一片寂静,

我呼喊着,求救着,

可竟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我开始气馁了,绝望了.

于是,便静静地躺在那里,

一动也不动.

忽然,我的脑海中

浮现出了父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

我的心一激动,全身来了劲.

我翻过身,一步一步地向前爬呀,爬呀

终于,我又开始前进了,虽然很慢,

6.生活的习作诗歌 篇六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诗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璀璨的历史为我们见证。我们很多同学也对诗有着独特的情感,特别是现代诗。但他们善于去读诗,却将写诗拒之门外。如何让诗歌点缀青春的色彩?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去写现代诗。首先是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从生活中能找到打动自己的内容,然后在用诗的形式,诗的语言去抒写它,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心理的共鸣,使诗变得有意义。二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也就是说要加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三是在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是依内容分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诗句要具有跳跃性。

例文:

08奥运08中国

你瞧,

五个福娃牵着手,款款而来。

你听,

奥运的圣歌缭绕在华夏大地。

中国人百年的期待,

终于近了,近了……

等待着,等待着,

奥运圣火将在北京熊熊燃烧。

奥运,你把欢乐带给了国人,

让人们为你疯狂。

奥运,你把希望带给人们,

让我们期待辉煌。

奥运,你把激情带给运动员,

让他们冲刺新的目标。

奥运,你把精彩带给我们,

让我们回味无穷。

08奥运,

是敢于拼搏、挑战的人收获的季节。

08中国,

是世界各国体育健儿相聚的盛会。

相信我们吧!

精彩的奥运在北京呈现。

世界各国人们,

将在北京享受激动人心的时刻。

加油,08奥运!

加油,08中国!

点评:

整首诗朗朗上口,内容层层推进,表达出了小作者对奥运的期盼之心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这种在文章中加入自己情感和体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7.生活的习作诗歌 篇七

所谓生活化的习作,即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习作能力培养目标,从关照学生真实生活、拓展学生习作内容与习作形式入手,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人格的一种习作理念及教学策略。生活是习作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习作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注定会枯竭。生活化习作教学就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有效途径,既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又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而是要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要求他们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那么,如何进行生活化的习作教学呢?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小学生虽然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但是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会特别加以注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目的地寓观察于学生的兴趣活动中。例如在习作课上,有的教师给学生们放了一段“丢手绢”的游戏录像,学生们马上被游戏吸引,看得聚精会神,当进入游戏高潮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形态等方面进行观察,而后带学生们到操场上玩这个游戏,使学生亲身感受活动的乐趣。在写作时,由于先前的认真观察和切身感受,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侃侃而谈。

观察是获得作文素材的前提。生活中许多事情往往是平淡的,但是只要细心观察、仔细地留意,就会发现很好的写作素材。学生观察的特点是:观察对象多,观察背景少;笼统观察多,仔细观察少。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景到人,从观察静态事物到观察动态物体。观察人物一般是从人物外貌入手,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神情、服饰、风度等,再到观察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对周总理的描写。可以让学生练习写写自己最熟悉的父母、老师,等等,学生在不断的观察和写作的实践中,习作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重视生活与语言的积累

我们写作文时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孩子的积累十分贫乏,面对稿纸感到腹中空空,根本没有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写成一篇,也是言之无物,读来味同嚼蜡。

习作是吸收与倾吐由外在到内化的循环过程。积累是吸收,写作又是内化后的倾吐,是学生把学到的习作知识转化为习作能力,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1. 生活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生活是文学的土壤,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这片土壤进行艺术创作,无异于凌空建筑空中楼阁,其艺术生命必定不会长久。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作家,概莫能外地都是深深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之上来进行文学创作的。大作家尚且如此,初学写作的学生要想写出好文章,更应该注重生活积累,从无限丰富的生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习作又反作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学生有了生活积累、情感体验,自然就会倾吐,生活积累越多,情感积累就越深,表达的欲望就越强烈。这样学生由生活到习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生活化作源源不断的信息,输入到学生头脑中来,学生又将这信息加工处理,以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投入生活,感受大自然各种奇妙无穷的美,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爱心。

2. 语言文字的积累。

生活的积累解决了作文写什么的问题,但怎么写呢?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学生目有所视,手有所触,心有所动,只是口中呐呐,有感而不能发。这就需要输入语言信息,用阅读沟通生活与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阅读对习作的促进作用如下:一是通过读书,可以见识种种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即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通过读书,可获得作者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一有所遇,便会观察、思考;三是获得作者的思想或道理,形成观点,可以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思索,也可以作为自己写作时的立意;四是可以获得作者的感情,情有所通,则必有对自己生活体验的联想,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五是获得作者的语汇,有了语言积累,遣词造句,笔下自然生花。

3. 情感的积累。

积累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很重要。通过积累,学生有了可写的材料,提高了语言水平,习作水平自然得以提高。因此,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多读书,摘录好词好句,多写日记,多练笔并积累材料。但大多数老师往往仅着眼于语言、素材的积累,而忽略了思想情感方面的积累。其实情感也有个积累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如果说生活是文章的源泉,那么情感就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情感的加入,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比如去过庐山的人很多,只有苏轼写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千古名句;看过大海日出的人很多,只有巴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海上日出》;看过黄河的人也不少,只有李白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每个人都站立在地球上,可是只有郭沫若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这样气势磅礴的华丽诗章……这是因为他们不仅看到了,而且感动了。因此,只有当心弦被触动了,产生了哲思,产生了激情,或者情感积累到非抒发不可的程度,我们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三、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在“习作生活化”方面,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去“找米下锅”。而不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1. 开展活动,让学生参与生活。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园地五》的习作:“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这单元写作主题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园地二》的习作:“通过本组的学习,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次习作……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这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像这样的习作要求,在教学时,除了要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调查、采访等活动中积累较典型的、丰富的写作材料。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还关系到能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

再如第五册《园地二》的习作,要求写“身边熟悉的一个人”。进行本单元组写人作文的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这个人的具体事例而无从下笔,人物形象干瘪空洞。那么在作文前,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最喜欢的一个人,注意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等,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夸夸我的同学或妈妈……”或“我佩服他 (她) ”“他真棒”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这样,学生个个都成了“巧妇”,所表现的人物特点真实可信,而且材料典型,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2. 走出家门,体验多彩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想去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个吸引人,让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第六册第一单元组的习作是要求孩子写家乡的一处景物,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表达对家乡的喜爱。这两个习作要求对于足不出户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是挺有难度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的要求,提前布置,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的时间带着孩子走入社会,走入自然,深入体验生活,感受美好的人生,为“生活化”习作增添色彩。

学校组织春游或秋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游记类文章,这是让生活走入作文的好方法。此外,鼓励家长利用假期带着孩子深入社会实践,比如,“我做一天的保安”,“某某景区志愿者”,等等,在此基础上写出社会调查报告,这也是体验多彩生活,让生活走入作文的一种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取之、用之,则习作教学就活之。

摘要:生活化习作教学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有效途径, 既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 又不是泛泛而谈的写作形式, 而是要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 要求他们写自己的生活, 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在生活中学会积累, 在生活中实践等形式, 进行生活化的习作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习作教学,观察,积累,体验

参考文献

[1]蒋晓琴.走进生活写作文.福建论坛, 2010, (4) .

[2]朱玉如.习作教学生活化.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

8.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篇八

摘 要: 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的宝库,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 儿童习作 生活 素材 观察 体验

儿童习作就是用笔叙述生活,再现生活。可以说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取之不尽的宝藏。然而在当前的习作教学中,却出现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的状况。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在习作教学中缺少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关注,造成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视而不见。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立足生活,挖掘出丰富的习作素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获取丰富的素材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每天生活得丰富多彩,生活环境较过去有很大的改变,可是让他们写一写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描写生活中的一处景物,却不知道如何写,即使写了,也是很简单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有关。因为平时缺少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无法下笔,就在情理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呢?

1.观察要有顺序。学生习作需要有序表达,这样才能做到表达有条理,把要说的事物说清楚,否则便会越说越让人糊涂。怎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师要教给观察的方法,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是远看还是近看,要针对景物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习作时,才能按照观察的顺序,把要说明的事物有条理地说出来,阅读者才能看得明白。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3》,是看图作文训练:先在图上根据自己的爱好补充几种动物,然后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是把绘画和习作结合起来。在学生创造性地对图画进行补充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呢?习作中给予了提示,即按照先景物后动物的顺序写。

2.观察要细致。学生的观察仅仅有序是不够的,要把握住事物的特点,还要做到观察认真、细致。细致观察,就是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全身心地进行观察感受。观察时,可以用眼睛看看事物的样子、形状;用鼻子闻闻味道;用嘴巴尝尝滋味;用手触摸感觉一下。当然,不同的事物由于特点不一样,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观察点不一样,所以,用什么器官观察感受,应因人因事物的不同,选择也是不同的。

如,让学生写一种水果——椰子。在观察中,我让学生用手摸摸椰子的外壳,尝尝原汁原味的椰子的味道,结合自己看到的椰子树的图片,把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写出来。由于观察细致,学生写的内容都很具体。

3.观察要有重点。作文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叙述中平均用力,对所有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都进行详细的叙述或者描写。表达中缺少重点,给人的印象不深。这是在观察中没有重点造成的。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观察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哪儿是重点,需要细致观察,作为重点来写,哪儿可以概括一些,简单一些,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有主次之分,要突出重点。

如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田野里有庄稼、野花野草、野鸡野兔、小河等景物,这么多的景物,在观察时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细致观察。有的喜欢庄稼,有的喜欢小河,有的喜欢小动物……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观察的重点,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能够内容丰富。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取丰富的素材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事情是亲身经历的时候,就容易回想并写出来,而自己没有看过或者经历过的事物,无论怎样用心去写,总是让人感觉生硬。这就是缺少对生活体验的缘故。因为体验过,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感悟,就会产生表达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是获取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1.课内体验。所谓课内体验,就是把学生的生活移植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现场体验。这样的设计,就把习作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习作材料的把握及习作兴趣都得到激发。

如我设计了一个写传统游戏的作文,让学生回家跟父母学习一个传统的游戏,然后在班里举行一次“传统游戏大比拼”竞赛活动。由于有亲身体验,学生的习作都有话可说,很多学生写得很精彩。

2.课外体验。即布置让学生在课外,积极投身生活,进行体验活动。这种课外的体验活动,需要教师提供一个主题,或者话题,让学生个体或者小组进行生活实践。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把整个实践的过程,或者某个最难忘的环节写下来。课外的体验活动,把学生置身广阔的生活中,学生的收获就不仅仅是一篇的习作,综合素质在体验中也获得提升。

如面对现在的环境污染,我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产生了很多感慨。之后,我让他们通过撰写调查报告、给市长写信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一次活动,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是那么深刻,激活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又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感受家乡的变化;让学生节假日参与到家庭的生活中,学习包粽子、包饺子,搜集地方的节日风俗;组织学生秋游、春游,搞野炊活动,让学生体验野外的生活等。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材料,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当学生有了表达的需要,又拥有了表达的素材,作文就不再是令人头疼的事情了。

9.习作指导《我们的课余生活》 篇九

一、解题

1、《我们的课余生活》这是一个大题目,是对全体同学说的,你要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来写。比如:你想写“爬山”,你的作文题目就叫《爬山》;你想写学“骑自行车”,你的作文题目就是《学骑自行车》等等。

2、“课余”是指除上课以外的一切时间。“生活”简单的说就是指日常的一切活动。那么“课余生活”就是指除上课以外的一切活动。这样说来,我们的“课余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例如“下棋”、“游泳”、“绘画”、“打球”、“唱歌”、“跳舞”„„很多很多,我们写什么呢?就是要写你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

二、说说“我们的课余生活”

1、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2、按着老师提供的提纲口述“活动”内容。(1)进行这项活动的时间;(2)活动的过程(步骤)(3)活动的收获(乐趣和感受)

三、练习写一写《我们的课余生活》

1、第一行空四格写作文题目。

2、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标点。

3、写一件事或一项活动,要把话说通顺,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要说的清楚明白。

四、范文引路《第一次做饭》

第一次做饭

那甲胤

我有许多难忘的记忆,但最难忘的是我第一次做饭。那一天,爸爸、妈妈有事外出了,留下我一个人在家。快到吃晚饭的时候,我接到爸爸的电话,说他和妈妈还没办完事,要晚一点回来给我做饭,问我能不能自己搞定?嘿!正合我意,这下我可要大显身手了,我回答说:“我能行”。我马上冲进厨房,打开冰箱,看见里面有鸡蛋和青菜,又看到橱柜里还有些剩饭,我灵机一动,来道蛋炒饭!

我插上电源,打开电炒锅的开关,先往锅里倒了点豆油,过了一会,油热了,我就把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里,翻炒了几下,然后再放进剩下的米饭,又加了点盐,然后继续翻炒,不一会,饭就由白变黄了,还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香喷喷的蛋炒饭就这样制作出来了。我想:等爸妈回来以后,一定会表扬我的,说不定还批准我玩电脑呢!

过了好一会爸妈才回来,看到我做的饭,爸爸急忙上前品尝了一口,开心的笑了,夸我说:“哈哈,味道不错,我儿子会做饭了!我儿子会做饭了!”我听了,才心里美滋滋的。

10.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丢沙包 篇十

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的玩捉迷

藏,有的玩跳绳„„我喜欢玩的是丢沙包的游戏!丢沙包常常被大人认为是浪费时间的游戏,但我认为玩丢沙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今天,我和我们班的其他四名同学一起

玩丢沙包的游戏。我们用猜拳决定,结果,我和凌枫、黄辉映做组,我们队先进场,梁子童快速地把沙包用力的向我扔来,我马上躲开了,可是,我躲得太慢了,直接命中!我只好悻悻的下场了。还剩凌枫和黄辉映了,他们左躲右闪的,化解了敌人一次次的攻击。

突然,小明做了一个假动作,蒙住了凌

枫的眼睛,最后才反应过来,可惜太迟了,直接命中了他的头部。只剩小强一个人了,他快速的躲过了沙包的攻击。林华东不耐烦了,他用力的扔了一个“飞镖”。小明迅速跳起,想来个海底捞月,可惜没接到,沙包打中了他的手臂。他也只好下场了,我们输/ 2

了。

虽然输了,可我们还是很开心!

11.让观察融入学生的习作生活 篇十一

关键词:习作教学;兴趣;留心观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32-03

无论哪个学段,小学生以习作为苦者居多,鲜有以习作为乐者,故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苏教版国标本四(上)语文书“习惯篇”提出“留心观察事物”,《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习作”教学目标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鲁迅先生《给董永舒》结尾处亦言:“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由此可知,使学生养成观察这一良好习惯是习作之前提。然而,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何况要养成的习惯是以学生“不喜欢”的习作为目标的呢。

笔者拙见,教学中处理好关系密切的“兴趣”“留心观察”“习作”三项——激发学生潜在兴趣,激发其观察动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培养观察习惯、提升习作能力大有裨益。

一、在聆听故事中,重视观察

小学生对故事有浓郁的兴趣,不妨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关注。

步骤一:阅读一篇既感人又彰显“留心观察”魅力的故事——《不能朝母亲开枪》(引自《世界华人周刊》):

上了“树”的母猴再无路可逃,它绝望地望着追赶到眼前的猎人,更紧地搂住了它的崽。

绝佳的角度,绝佳的时机,两个猎人同时举起了枪。正要扣动扳机,他们看到母猴突然做了一个手势,两人一愣,分散了注意力。就在这犹疑间,只见母猴将背上的、怀中的小崽儿一同搂在胸前,喂它们吃奶。两个小东西大约是不饿,吃了几口便不吃了。这时,母猴将它们搁在更高的树杈上,自己上上下下摘了许多树叶子,将奶水一滴滴挤在叶子上,搁在小猴能够够到的地方。做完了这些事,母猴缓缓地转过身,面对着猎人,用前爪捂住了双眼。 母猴的意思很明确:现在可以开枪了……

母猴的背后映衬着落日的余晖,一片凄艳的晚霞和群山的剪影,两只小猴天真无邪地在树梢上嬉闹,全不知危险近在眼前。猎人们的枪放下了,永远地放下了。他们不能对母亲开枪。

步骤二:主导“留心观察”。

师:为什么猎人们的枪放下了,永远地放下了呢?

生:因为猎人们看到了母猴为小猴子所做的事情,深深地感动了他们。

师:同学们,如果猎人们没有留心观察到母猴的表现,他们会永远地放下猎枪吗?

生:不会。

师:要不是猎人们留心观察母猴,母猴它们生命就结束了,我们就读不到感人至深的故事啦!

如果就简单地跟学生讲你们要“留心观察”事物,或许学生仅仅就停留在识记这个词语的层面上;即使跟他们口头上讲“留心观察”多么重要,但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的学生学习时绝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术、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1] 既然能在故事中进行智力活动,学生又对故事特别感兴趣,笔者就通过阅读《不能朝母亲开枪》这则故事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学生,引发其重视观察,让其意识到:要是我们也留心观察,一定也能观察到令自己感动的事物。

二、在欣赏表演中,诱发观察

在学生意识到“关注观察”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观察机会,诱发学生主动、独立观察的兴趣。面对同班同学的表演,学生无疑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步骤一:作文课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一场特殊的考试”。学生一听到这个题目立即来了兴致,个个跃跃欲试。

步骤二:主导“留心观察”。教师选择两位同学参加“考试”,并对台下的学生神秘地讲:“你们可要留意他们的神情啊!”

步骤三:要求书面表述观察结果。下文为学生习作之一《一次特殊的考试》:

今天,老师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要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来考试。我们班同学一听到老师讲的话,就有许多人自告奋勇地举手。最后,老师挑选了仲崇耀和刘雅洁两同学。

在考试中,我最留心观察的人是仲崇耀,他一上讲台就很紧张,老师让他选题时,他就变得更紧张啦。听了同学们的建议后,他便选择了三号题和四号题。当他打开三号题的时候,一边笑,一边捂住胸口。同学们叫他说出题目时,他便慢吞吞地将写的题目纸条举了起来,纸上写着“让他唱一首歌”,当同学们读出他的题目时,他开始显得哭笑不得,犹豫了一会后,唱起了《两只老虎》。

唱完后,他变得轻松了一些。但是,老师又让他看下一张纸条,看完后,他又恢复了之前的表情动作。当他慢吞吞地亮出纸条时,大家都非常期待地盯住纸条,原来题目是“让他讲个故事”。他开始变得更紧张,不停地摸着下巴,好像在想:我到底讲不讲呢?讲也没有什么好故事,况且我又不好意思讲……就当他在犯难时,老师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他听到后,所有的紧张都没了,开开心心地回位了。

最后,老师让我们用掌声表扬他的勇气,他听到同学们的掌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观察别人,也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勇气”。

从习作来看,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一次特殊的考试”很感兴趣,观察得颇为细致。本次习作让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参与其中;由原先被动的接受命题作文,变为主动地观察师生言行;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作文的主人,意识到要想写出师生精彩的表演,就必须留心观察。

三、 在动手实验中,体验观察

小学生兴趣广泛,但兴趣点并非都一致。那么,该如何激发所有学生来体验观察呢?这就需要教师关注个体差异,调动有着不同个性兴趣的孩子的积极性,使之参与“留心观察”,体验和享受自己观察所带来的快乐。

步骤一: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兴趣差异。

步骤二:主导“留心观察”。例如,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科学感兴趣,尤喜动手做实验,就布置他们回家做“面粉、食盐、糖等水中溶解”的小实验,引导其“留心观察”实验反应。

步骤三:要求用文字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笔者任教的一位学生向来惰于习作,交白卷,但他喜动脑筋爱动手实验。这一回该生主动边做实验边写观察结果,首次提交了作文——《做实验》,并读给全班同学听: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做实验。

我先把面粉放入水中,仔细观察里面的状态,我看到有些面粉正在冒泡,有些面粉在水面上漂浮。

第二个实验是把玉米生粉放入水中,我用放大镜来观察里面的状态,我看了又看,只见里面的玉米生粉把水变得越来越浓,渐渐地水变成了淡白色,接着我把盖子放进水中用手一按,再把盖子提上来,看见里面的水和玉米粉变得浑浊起来,真是奇怪。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2]在食盐、面粉溶于水的观察小实验中,学生的探寻热情被激发,体验到观察的乐趣。这位学生第一次写的作文虽短小稚嫩,却是他兴致所得,他对小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对留心观察也兴趣盎然,教师的习作引导让他体会到只要带着兴趣去观察,他也能写出观察作文来,这引发了他写作的主动性和习作成就感。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一方面,鼓励他继续去观察,可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另一方面,鼓励其他同学只要用心去观察,每个人都能写出好作文。

四、在交流习作中,评议观察

课堂作文诱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能”“留心观察”,不少学生误将“日常所见”等同于“细致观察”,自以为“经常见到”便等于“了如指掌”,无需“额外”花费时间去刻意观察;也有不少学生觉得司空见惯的事物,有什么好观察的,哪能写出好文章啊?要想解决他们的困惑,不妨让他们多感受自己身边同学所写的观察作文。

步骤一:教师对用于交流的学生习作进行筛选(限于篇幅,抄录一例,见学生习作之三《我家的小狗》)。

步骤二:学生交流习作,教师引导、评点。

我家有四条小狗,一条是狗妈妈,其它三条是刚出生不久的狗宝宝。

每次,我都趁着狗妈妈“豆豆”出去玩的时候,溜到狗窝前抱小狗玩。今天中午,我再打算去逗小狗。

一到狗窝前,就看见它们三条小狗挤在一起呼呼大睡,每一条都想睡在最下面,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可能是我的笑声太大了,小狗都吓出了声儿。我见它们醒了,便抱起一条小狗玩,那小狗害怕得不停地蹬着小脚,我只好又抱另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在我手上,不停地扭动着头和屁股,那样子既滑稽又好笑;当我抱起最后一条小狗时,它已经吓得在我手上“游泳”啦!这几条小狗怎么全都这么怕人呢?

我家的小狗真是既有趣又可爱!

小狗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易被学生所忽略。但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将三只小狗被抱起时的动作和神态,写得生动传神。选择《我家的小狗》作为交流文章,让其他同学感受到生活中再平常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把文章写漂亮,让人读来妙趣横生。

习作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执教者永不止步去探索。如何不断激发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兴趣,使其写作文的热情持续不衰,教师的引导、点拨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尚需探索推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M].选集(五卷书) 第三卷: 137.

12.习作《生活中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十二

习作4生活中的启示。

【课型】

习作指导。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 从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发, 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 用笔表达“生活”。

2.打开学生习作思路, 围绕所选内容写清过程。习作内容要具体, 感情真实, 能给读者以启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读生活之书, 从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发, 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 用笔表达“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表达“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下水文。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联系所学、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以生活启示引入, 激发兴趣, 抛砖引玉

1. 出示图片。

2. 教师讲述与图片有关的生活经历并出示所获得的启示。

【设计意图:教师用自己生活中获得启示的小故事导入, 内容选择、表达方式上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内容上, 贴近生活, 紧扣本次“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 让“生活”这个宏观的抽象词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让学生的选材更有具体方向。表达上, “叙事”+“启示”的方式也起到对学生交流的范例指导作用。】

二、回顾口语交际, 确定、交流习作内容

1. 同学们, 生活就像一本书, 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一本好书、一张照片、一次活动, 都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感悟。

2. 在口语交际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 一起从许多方面交流了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感悟。请你从口语交际课交流的众多内容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 并将它的内容讲具体、说完善, 与大家交流分享。

3. 生交流。

【设计意图:本次习作是建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条件允许, 口语交际应该和习作一气呵成。而本次的习作指导课独立开, 那么就有必要回顾口语交际内容, 唤起学生对交流内容的回忆, 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宽广内容中梳理、确定出自己将要写作的内容, 让学生“有米可炊”。】

三、由“分”到“总”, 提炼习作要求

1. 看来同学们都确定了自己要写的内容, 有的想写写生活中一件小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有的想说说一句格言警句对自己的帮助, 还有的想讲讲从漫画中明白的道理。翻开书, 请自读《口语交际、习作4》的内容, 分别找出要写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书中都提出了怎样的习作要求?

2. 生交流。

3. 交流三方面习作要求的共同点, 提炼出本次习作要求:事情写清楚, 启示写明白。 (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习作要求是写作的方向, 在确立了写作内容的基础上, 了解写作要求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本次习作要求在分述的同时实则异曲同工, 提炼出共同的写作要求, 缩小了“要求”的范围, 弱化了“要求”的硬度, 精简了“要求”的繁琐, 大大降低了学、教的难度。习作要求的提炼还训练了学生信息整合、概括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 评析下水文, 相机指导习作方法

1. 出示下水文, 学生自读评析。

【设计意图:下水文的出示目的有二: (1) 作为示范, 让学生看老师是如何从“讲生活故事谈启示”到“用笔表达启示”的。 (2) 下水文不是用来框住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的思路, 它有它的教学价值, 通过有“问题”的下水文, 让学生在评议中看到借鉴之处, 同时在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中内化写作方法。】

2. 预设交流:

(1) 交流优点。

相机明确事情记叙要做到生动、具体, 还应写出真情实感。

(2) 指出问题, 提出建议。

(1) 缺题。为下水文命题, 相机指导本次习作命题。

(2) 缺启示。联系本单元课文, 确定“启示”位置及写法。

【设计意图:教材中每单元课文的学习和习作的练习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说“课文”就是“例文”, 通过总结、借鉴本单元课文, 帮助学生写好“启示”。】

五、小试牛刀, 当堂习作片段 (略)

【板书】

【教学反思】

乐哉:反观三难, 终定三法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学会读生活之书, 从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发, 并能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 用笔表达“生活”。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是本节写作指导课的重要任务。

怎样寻找生活素材?从生活经验入手, 让生活与课堂亲切对接。

的确, 生活就像一本书, 其中的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一本好书、一张照片、一次活动都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感悟。于是, 课堂伊始, 我用自己生活中获得启示的小故事导入, 让课堂与生活亲切对接, 内容选择、表达方式上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生活”这个宏观的抽象词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让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生活小事, 选材更有具体方向。

怎样降低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从出示下水文入手, 让“说”与“写”自然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虽然指导了写法, 但提到“写”, 学生还是较多地流露出畏难情绪。

如何降低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我出示教师下水文, 让学生看到文章是如何从“讲生活故事谈启示”到“用笔表达启示”的, 如何从“说”到“写”的。在构思、布局、语言等方面, 给予学生示范引导。

忧哉:内力欠兮, 努力不息

13.《我的课余生活》习作教学案例 篇十三

一、背景分析:

《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习作,它是学生今后一生写作的起点,第一节课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正好是新的学期开始,我就以愉快的暑假生活作为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为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思考的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

2、如何引导学生敢说会说?

二、案例描述:

(一)、解题“课余生活”

1、书上告诉了哪些课余生活?讲一讲上课以外的事。板书:课余

2、解说“课余生活”:课余指下课后,在学校里或在家里、校外的学习、生活、工作;今天不讲学习,不讲工作,只讲生活。什么叫生活?生活也就是不只是一次,经常这样做的活动。

3、第一组课文里告诉了我们哪些课余生活?

第一组导读提示告诉了在操场上做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我们的民族小学》写了“跳孔雀舞”、“摔跤”,《金色的草地》写了在蒲公英的草地上玩耍,《爬天都峰》写爬山,《槐乡的孩子》写爬树勾槐米。综合性学习还记录了整理房间、煮面条,和小朋友捉迷藏;展示台讲到读课外书、搜集邮票、小组办图片展。概括起来:第一组4篇课文都讲到课余生活,只是有的写得详细,有的写得简单。

(二)、说生活

说一说“我们”的课余生活:在同桌或小组内说课余活动的项目,按照老师提供的提纲练说:

1、该活动的名称;

2、材料准备;

3、活动要求(人员组成)、规则;

4、活动过程(步骤)

5、活动收获(乐趣、感受)。如:踩绳子、踢毽子、滚珠子、掰手腕„„(该简要提纲便于学生有顺序地说话,从“我们”过渡到“我”)看看我们的课余生活

2、播放学生课余里的生活片断:捉迷藏、学书法、带小狗散步、学画画、玩沙子(出示图片,帮助学们回忆自己的暑假课余生活)

师:夏天的天气可真热呀!我最喜欢到少年宫游泳池游泳了。瞧,游泳池里的人真多,他们有的在蛙泳,有的在潜水,还有的在仰泳。我穿上心爱的游泳衣投进凉爽的水里,像一条快乐的小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我学会游泳了,你呢?(出示学游泳的生活图片。)

(设计意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运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学生暑假生活中找寻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乐说愿写提供了条件和搜索生活的空间。因此本部分设计了出示图片回忆课余生活,老师描述课余生活,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自己的课余生活,为下一步“说”自己的课余生活埋下伏笔。)

3、说说课余有趣的事

1、师:你能像老师这样子说说自己在课余里做过的事情吗? 

2、指名说自己的暑假生活,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生:课余我和表哥他们玩捉迷藏。(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玩了游戏)

 师:你能把捉迷藏这件事说得多一点,让同学了解得多一些吗?  生:一天,表哥和他两个同学来我家玩。不知道玩什么。我们想了半天,没想出来。还是表哥注意多,说我们一起玩捉迷藏。

 师:还想对他玩游戏这件事知道得更多一些吗?你想知道什么?哪位同学想知道,就来问他吧。 生1:你们是怎么玩的?  生2:你们都藏到哪里了?  生3:你都是怎么找的?

 师:当你们玩游戏的时候,你们说了些什么? 哪点让你觉得最有意思?

生:轮到我来找人了,因为在我家里,我很熟悉。我找了半天没找到,突然发现床上的被子在动,我走近一看,发现了一双脚。我装作没看见,走到床边,说:“找了半天没找到,要不去床上休息下,蹦几下自己玩。”被子里的人连忙把头伸出来说:“别,我在里面。”我一看,原来是表哥。(设计意图: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暑假生活说得更具体呢?我采用了让学生自由采访的形式,一问一答,不露痕迹地把事情叙述得更详细。让同学们由想到说,由少说到多说,由少写到多写的过程,给学生一种示范,一种方向。)

4、自由选择好朋友,对好朋友说自己的暑假生活及课余中的趣事。(要求:尽量说得多一些,说得清楚一些,说得让好朋友满意。)

5、老师根据学生的评价请出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并进行相应指导。

6、指导学生给所说的话加上题目。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习作目标放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上,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只要学生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兴趣与信心,口语交际成功了,也为学生的写作成功做好材料准备,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

(三)、把我的故事记下来 

1、习作导入。

 师:写作文很简单,只要把自己说的话记下来,再加个题目,就成了一篇小作文了。赶快拿起笔来,把刚才对好朋友说的话记下来,再加个题目。如:《暑假趣事》、《我的课余生活----

》。

2、开始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没有经过写法指导、只凭自己的兴趣和悟性写出来的习作,天真而充满童趣,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表达,是儿童抒写生活的真情流露,体现了表达的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本部分的设计鼓励学生说什么就写什么,表达真情实感,最终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

(四)、瞧,我的作文发表了。

1、自读习作。

 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出现添字漏字。

2、小组里互读习作。

3、集体分享习作。

 范读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重在点出写得好的词句,及时鼓励。

4、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写作文,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动机是获得别人的赞同。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重在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欢上习作。)

三、案例反思:

上一篇:街道经贸办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标志设计电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