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

2024-09-05

低碳农业(共8篇)

1.低碳农业 篇一

摘 要 低碳是现在环保领域的一个新兴概念,是我国可持续战略现实运用的产物,而低碳经济是低碳概念与现代经济发展融合的结果,是解决现代环保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在农业生产上投入大量的资源,可是收效并不大,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因此,如何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实施低碳经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农业生产的新方向,低碳农业经济做几点解析,希望能给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些启示。

2.低碳农业 篇二

1 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实现固碳与碳汇的重要方式。其中,固碳包含了物理固碳与生物固碳,主要是将大气中的CO2保存起来从而达到降低碳的排放量。在全球变暖的恶劣环境下,最安全、有效、经济的固碳减排方式是生物固碳,因此,生物固碳被广泛运用到减缓全球变暖中。

显然,低碳农业是发挥生物固碳功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通过保护现有碳库来确保生态系统长期保持固碳能力;在发展低碳农业的时候为确保植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在选种、育种等技术上进行改变,从而加强储存碳的能力,使得其在低碳农业中能够得到永续地运用,取代化学能源。可见,要实现固碳首先需要低碳农业发展理念的支持,更需要低碳农业实施的支持。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广义定义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与积极推广创新的意识来减少能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来较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平衡。将低碳农业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农业是十分重要的[1]。

1.2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目标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前进方向就是发展低碳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出现代表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形成。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中,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技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其中现代农业的考虑范畴包括了现代化的农业科学、节能降耗的创新、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的比重等。低碳农业是当前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的有机生态农业。低碳农业以不断对当前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来提高的土地覆盖能力,尽量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从而确保高效、安全农业的生产。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消耗、排放的关注,确保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低碳农业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现代化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过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工业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向世界先进水平转变,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当下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理念与模式比较落后

低碳经济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知识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信息获取不及时等使得人们对低碳农业的认识不全面,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形成一个概念。此外,由于低碳经济的投入高、获取效益的周期过长等客观因素使得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普及程度较低。人们对生态农业理念认识不足,在传统农业的生产中过多地依赖化肥、农药等,使得农田土壤的质量严重下降,直接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实施造成了影响。

2.2 严重缺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机制

当前,承包责任制依旧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由于该种模式严重缺乏创新性,导致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与体制有所欠缺。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分散、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等,使得其不能够满足低碳农业的发展需求。但是由于低碳农业经济具有特定的发展模式、投入大、获取效益的周期过长,使得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却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缺乏创新,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相违背,使得构建低碳经济有较大的难度[2]。

2.3 严重缺乏科技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指导

低碳农业经济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使得其在农村的发展中没有科学发展元素核心,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因此,应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基础,以此来不断加大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基础。

2.4 人力资本保障相对缺乏

发展低碳农业比发展传统农业更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持,发展低碳农业必须要投入的前期成本之一就是要有经过培训、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力资本。但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量具有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使得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呈现出一种弱势,缺乏发展低碳农业的能力;二是我国农村居民接受的教育年限与城镇居民相比较短,因此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方面速度相对缓慢,从而对发展低碳农业造成了影响;三是我国当前农村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群众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的机会与渠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影响,阻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3 低碳经济背景下深入发展低碳农业的措施

3.1 加大对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意识的教育

农民群众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主体作用,为此需要树立农民低碳生产、生活的意识,将低碳生产、低碳农业的观念深入农民心中,才能确保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以及低碳生活理念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认识并了解到低碳农业与低碳生活的优点。为了更好地培养农民低碳生产、生活的意识,当地政府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社、技术协会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使用绿色农药、无公害的生产技术等,规范农民群众对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

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或者是印发小册子、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等宣传方式来加大培养农名群众对低碳生活、消费意识大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引导他们理性绿色消费,在日常的劳作过程中尽可能地节约用水、用电,科学使用有机肥,减少对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运用低碳意识并随着成为习惯[2]。

3.2 构建起有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度经济学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良好的制度可以促进创新,而较差的制度则会制约创新。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就在于制度同时拥有激励与约束的功能。制度能够构建起对社会的保护以及激励结构,在让群众对创新的预见有所期待,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与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对于低碳农业而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激励、约束手段的有效使用从而达到鼓励低碳农业、限制高碳农业的发展的目的,最终使得低碳农业获得有效的引导并获得良性的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金融支持以及生产补贴等方式来鼓励、奖励低碳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来对高碳农业征收生态补偿费,以此来增加高碳农业的生产成本,以经济利益的反差来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3.3 加大低碳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为了能够让低碳农业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动,有必要在当前基础之上加大对发展低碳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尤其需要加大对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比如改变劳作方法的节肥、节水、节药、节油、节煤等各种技术,积极培育新品种以及用生物质能燃料来替代石化燃料等。然而这些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尤其是在技术商业化还不够成熟的背景之下,不仅仅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还需要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将资金转移到低碳农业技术的发展创新上来,给乐于在农业上进行减排的群众提供发展资金支持[4]。

同时,还需要增强对农业低碳技术的推广。在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有机结合教育与实践、资本与生产。尤其是在当期,在农村推广诸如发展专用生物农作物、改进树种增加生物质产量等低碳农业技术具有良好的商业化前景。做好了这些推广工作将能够为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开发与使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3.4 强化对农业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

要培养更多的农业低碳技术人才,就需要增强农学教育,通过促进农业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改善农业竞争力,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但是高等院校农学教育本身存在有一定局限性。而且,由于农业院校教育资金不够充裕,导致其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农业院校自身肩负着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创新科学技术以及服务社会的重任,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行业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国家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为低碳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营造环境。另外,农业院校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偏低,因此院校的教育经费较为缺乏,农业教育难以走出大学。为此,不仅仅需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还需要积极地让农业教育走出大学,将其融入到真正的农业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低碳农业更加稳健地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在低碳经济基础上的低碳农业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改善、解决,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确保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真正的发挥出低碳农业的价值。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下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深入发展低碳农业的措施,以促进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国勤,赵其国.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师帅.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3]李建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02).

3.低碳农业 篇三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农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资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业是与自然环境双向互动的产业,它最直接地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同时也通过源源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加剧着气候变化。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低碳经济”的方兴未艾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1.气候变化使农业发展面临新危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指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根据中国科学家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随着气候变化,干旱、洪涝、高温、冷冻等异常灾害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和气候极端事件会使粮食生产总量下降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将发生重大调整,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和品种布局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气候变化同时也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由于农药、化肥施用量、灌溉用水量以及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费用的增加,因而农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2.农业源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在讨论气候变化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会把农业当成是受害者。我们的惯性思维会将施加者和受害者独立起来,于是便很少考虑到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实际上农业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阐述,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农业领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排放量的14%。农业排放甲烷(沼气)占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排放总量的46%,氧化亚氦占58%。在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约17%,因此也是“排碳”大户。

据专家估算,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9.5亿t,如果将各种温室气体换算成CO2当量,会占我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7%。其中包括:反刍动物,如牛、羊、骆驼等和动物粪便甲烷排放量为1414万t,相当于3亿t CO2;动物粪便氧化亚氮排放量为19万t,相当于0.6亿tC02;稻田甲烷排放589万t,相当于1.2亿tCO2;农田排放氧化亚氮78万t,相当于2.4亿tCO2:放牧、秸秆燃烧等排放COg当量2.3亿t。以上的计算过程还未考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农业生产作业时的农业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3.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然而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带来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现代农业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面对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粮食和石油市场的不稳定状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依靠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能力的临界状态,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不依赖于农用化学制品而保持持续的供应能力的农业经济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农业部,2009)低碳农业与现代农业逆生态的生产过程完全相反,它是一种顺生态的生产过程,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基础之上的,通过土壤营养物质的调节,保持碳库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保证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

笔者认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改变施肥结构,降低化肥农药使用

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大碳库,它储存的有机碳量约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四分之三,储存的形式就是土壤有机质。也就是说,要让土壤多存碳,就要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护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具体方法有:

增施有机肥。老祖宗保持地力,地力常新壮一个重要秘诀之一就是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最常见、来源最广是动物粪肥,其次是可直接作肥料用的饼肥、油料的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残渣以及土肥、泥肥、绿肥和骨灰、骨粉。这些传统的肥料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

推广秸秆还田。就作物残留物的管理方式而言,焚烧秸秆不仅直接释放碳,还会加快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秸秆还田则可以缓解土壤有机碳的下降。减少农m--氧化碳排放的最直接有效措施是提高地面秸秆还田的比例。美国秸秆还田率近90%,我国仅约15%,其结果是,美国农业土壤中有机碳量逐年增加,而中国土壤有机碳量逐年减少。如果地面秸秆还田比率由当前的15%增加到89%,中国农田的碳平衡将会转亏为盈。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作物收获的过程中,利用农业机械将秸秆粉碎撒在地表上,然后翻耕将其埋入土中,秸秆腐烂分解后就成了滋养地力的有机肥。

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简单地说,就是先进行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要,制定一个氨、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施用量的配方,按照配方确定的各种肥料的合理配比施肥。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

种植可以用作肥料的植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肥,绿肥多为豆科植物,如绿豆、豌豆、蚕豆都很常用,此外苜蓿、田菁等也是很好的绿肥。施用也很简单,就是种植以后,直接将新鲜的植物茎秆叶等就地翻压埋入土中,或者沤肥、堆肥后移到其他地块施用。

推行缓控释肥。缓控释肥被称为2 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代表了化肥产业的发展方向。缓控释肥在传统肥料外层包一层特殊的膜,这层膜可以控制和放缓养分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作物的需求同步供给养分。采用缓控释肥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和次数,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山东农业大学的实验证明,如果用缓控释肥料,在减少氮肥30%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减产。如果肥料质量更好的话,减少50%用量也是可能的。

3.2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要求,其精神实质就是集中力量在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粮食核心区,建设长期稳固的大粮仓,藏粮于田,这是当前和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中心”和“投入”的重点。

高标准规划设计。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建设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

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

建设生态循环型农业体系。生态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就是利用农业系统内部和农业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物质能量的转换和循环利用形成功能完善的网状经济系统,以“4R”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制化”为原则,通过现代技术耦合、循环生产工程、管理方式刨新和机械配套等,改造并完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方式,科学配置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单元,推行绿色有机投入和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形成各种各样物质、能量梯次和物质、资源、能量多层次、高效循环利用的农业经济体系和产业化结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等各个产业环节的价值增值和市场顺畅流通,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清洁的一种生态循环型现代网状经营体系,是实现农村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和谐永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发掘新型资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一个户用沼气在南方高温地区,每年最大可减少温室气体2.0~4.1t二氧化碳当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

4.低碳循环理念与农业高效发展 篇四

提要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环节。

关键词:低碳 循环 农业 发展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9.1%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生态农业理论,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又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构建了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循环农业已经不能符合低碳经济的需求和内涵,因此,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建设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废物循环利用型良好农村的有效路径。

[1]1.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农业正处在一个由“高碳”向“低碳”的重大转型期。低碳循环农业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其发表的一份由全球400多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2008)》中进一步指出:"世界需要一个从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为对环境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这一宏

[2]伟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需要全国上下各级组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1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2009年11月9日, 世界粮农组织呼吁增加低碳农业投资, 认为低碳农业既能遏制气候变化, 又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 初步估算, 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 t下降14%~ 23%。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 主要包括稻田CH4排放、农田N2O排放。全球平均而言,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20%,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中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 而农业活动排放约占50.15%, 农业活动是CH4 的最大排放源, 其中反刍动物排放占29.70%, 水稻种植排放占 19.73%;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农田直接排放约占60.3%, 间接排放约占19.5%。由此可见,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很大, 需要从政策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

[3]1.2 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实现农业系统的光热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污染物最少化目标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农业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2.1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与制度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的方针,因此,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这方面还是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与制度保障。虽然我国于2003年1月和2008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中国还需更加努力。此外,中国的低碳循环农业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中国更注重的是短期时间内的规划和效果,在对低碳循环农业的长期规划中没有做出更加长远的打算,中国应将目光放的长远,将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低碳循环农业这项利国利民的发展项目与全体人民都有着紧密联系。政府在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同时,必须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脚步跟上人民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的节奏。法律是制度,但是制度不一定非得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的机器机关保证实施的代表国家权力和意志的制度。也就是说法律制度是制度当中的一种。而制度可以是任何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外延,法律制度是制度的内涵,所以在建立低碳循环农业制度保障的过程中,大家都是主人公,我们共同遵守适合我国的一套发展准则。2.2 低碳循环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我国于2011年1月19日正式发布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其中写出了多项城市低碳评价的内容及标准,但是在低碳循环农业这一方面,我国还不完全成熟。在监督体系这一方面,我国更是不完善,因为我国耕地面积较大,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致使在监督管理这一方面更加不易实施。但是一方面还是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审批项目进行监管。使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趋近于规范化。此外,我国还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标准低碳循环农业,这也就成为了监管体系的一个漏洞,虽然我国有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但在《环境保护法》中仅仅对农业有简单的涉及,并没有推出详细的规定,至于《农业法》,虽然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出台的较为详细的有关农业的法律制度,但是这部法律的原则性太强,所以可操作性不强。这也使得我国的监管体制得不到完善。除此以外,我国的农村缺乏具体的监管机构,环境监测和检查体系不完整,使得农村环境越发的恶劣。成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生产单位基本是农户,而从事生态生产的农户与其他农户的生产仍较为分散、孤立,农村生产还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分散的农业单位必然给发展的低碳循环农业的组织,教学,后期跟进服务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户收入低下,也制约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人对5%的低碳绿色产品溢价一般不接受,而家庭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其根深蒂固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对我国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极为不利。

2.3 低碳循环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传统的农业形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并且效率较低。但是如果引进是有机械,虽然效率达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却增大了化石资源的使用,使得更多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因此,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因而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来说,还远达不到技术提高的水平。一方面投入少,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进程支持力度缺乏有力的供给;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用分散,投入交叉重复。另外,农业项目资金由上级财政拨付专款、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方面共同负担,但是资金还是不到位。由此可见,政府还是没有将低碳循环农业放到首要位置。另外,我国农业项目较多,资金平均分配到各个项目中便少之又少。相比较西方国家,我国投入的资金较少。

二是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因为要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石,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使得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方面要求我国政府对此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国打开国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国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坚持弥补这些不足,使我国的科技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2.4 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不够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低碳循环农业的投入资金不足,低碳循环农业的技术研发便不能有质的飞跃。虽然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业技术方面,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不高,我们需要使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和创新科技,缺少技术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使得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方面设备不够先进,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用更加突出。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并且基础较差,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水平就更显落后了。

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由于价钱的关系,使得农民大都不愿使用,也造成了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普及的现象,他们不愿使用农业贷款,因为在现在的农村,人们还未形成先消费的意识。在技术普及方面,我国缺少低碳循环农业的引导机构来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每个产业的新兴都需要一个引导机构来进行引导,从而便使得更多的人能掌握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采取的措施以及技术。

2.5 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意识淡薄

90%农民并没有过接受高等高等教育,他们完全不了解低碳循环农业是什么,也不了解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即使被告知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优点及好处,他们也不能完全接受这一种植模式。据调查,有将近%80的人对绿色产品一无所知,90%以上的农民第一次听说低碳经济,99%的农民对低碳经济闻所未闻。农民对低碳循环农业意识薄弱,也是导致我国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些农民完全不懂得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而与此同时有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农业模式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此外,农村的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没有具体的法律明文对农村的约束,更使得农村的环境越发的恶劣,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会提高,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那些乡村企业,各级政府对这种乡村企业十分重视,但也是由于这种重视使得这些小企业一味以利润为上,将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忽视了环境。这就会导致农民产生有肉吃也闻不到肉味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无奈。除了这些,农民不懂得进行贷款来支持低碳循环农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农民不像城市居民一样,农民将耕地作为自己一生的工作,他们不敢轻易的去尝试新的耕种方法,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使用旧的、传统的、高碳的耕作方式。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应试制度,城市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报考农业类学校,认为搞农业没有前途,即使国家采取了农业类学校降分录取的政策,但是对大多数考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学习农业知识,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型人才。这也是由于人们对农业的了解的不完整,他们的思想依然局限在“搞农业就是种地,没有多大出息”的狭隘思想。而农村城市化正是改变这一观念的良好途径,城乡的不一致性的打破能有效的打碎人们心里的枷锁,因为其实有许多人是对此有兴趣但无奈社会,家庭等原因只能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发展方向,而随大流,以至于才能的埋没。3.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3.1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3.2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菌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3.3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3.4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3.5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一种新选择,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获得较快发展。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

4.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新理念

4.1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农业发展与生存环境及人的自身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农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4.2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经济观

就是要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 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所定义的经济。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开创新路。

4.3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价值观

推动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则要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还需要着重构建能维护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4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生产观

低碳循环农业的涵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内或企业间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低碳型社会。

4.5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

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5.参考文献

[1]民革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71号。

5.甘肃省低碳农业发展论文 篇五

甘肃省总土地面积为4544.02万公顷,居全国第7位,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2%;截止甘肃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121.38千公顷,占全国2.5%;可以看出甘肃省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较少.虽然近年来甘肃省粮食产量呈现少量上浮,但占全国粮食产量总量并未呈现明显的上涨态势.在———20间,甘肃省农业总产值从20的362.8896亿元上涨到了年的984.2433亿元,增长了2.71倍;但甘肃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从年的1.8%上升为2012年的2.1%,增速十分缓慢.

2.2甘肃省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甘肃省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改革开放以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下降,资源过度利用和浪费、自然灾害频繁、致使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生态环境出现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到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对甘肃农村的走访以及数据的搜集整理,对甘肃省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农药的使用量剧增

数据可以看出,甘肃省农药使用量自2005年到呈现现了3.29倍的上涨,农药的浇灌和喷洒对水源造成一定影响,蔬菜种植区附近的水源甚至已经受到污染,不能饮用.同时,农田中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袋和药瓶也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

2.2.2化肥等化学品形成恶性循环

甘肃省农用化肥施用量从2005年的75.92万吨,逐年递增到2012年的92.13万吨.化肥的长期大量施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破坏了土壤原有的有机质,目前化肥施用已经形成恶性循环,必须逐年增多才能维持产量.

2.2.3地膜污染严重

2012年甘肃省地膜使用量高达13万吨,是2005年地膜使用量的2.76倍,地膜为一次性塑料薄膜,使用后薄膜残留在耕地中,造成白色污染,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同时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2.2.4机械总动力的使用总量和比重相对较高

6.低碳农业 篇六

一、现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在不断减少,在发展的过当中存在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的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资源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人口与水资源、耕地等之间的矛盾更加的紧张和突出;而且耕地资源的流失情况也是比较的严重,草地资源的质量不高、数量也比较的少,沙化、退化以及酸化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同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用水浪费的情况也是比较的严重,在农业灌溉的时候用水的利用效率只能够达到发达国家利用效率的一半,而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使得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进一步的增加。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比较的严重。在以前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是属于一种掠夺式的开发方式,从而导致了土壤的沙漠化、水土的流失、草原和森林的退化情况都比较的严重;天然林的面积也在逐步的减少,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生态的功能都在不断的下降,草地过度的进行放牧,使得草地的资源在不断的沙化、退化、碱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比较严重,这样就直接的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污染的情况比较的严重。在我国由于工业化发展的不断进步,使得水和土地等一些资源受到工业污染的情况很严重,很多的重金属的相关含量超标,将直接的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性。在我国被毁损和占用的农田面积因为固体的废弃物堆放而大幅度的增加,而且还使得地下的水资源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农药、化肥、饲料的添加剂以及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很容易造成动植物的质量减低以及水、土的富营养化,所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是很容易受到那些发达国家的牵制。

(四)我国的农业在综合的生产能力方面比较的低。在我国长期政策中都是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得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是不够的,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还比较的落后,土地的产出效率比较的低。在我国现有的一些农业水利设施方面,功能都比较的老化,破坏也比较严重,相关的一些配套设施也不全,导致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比较低,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比较的脆弱。

(五)生产的方式比较落后,科技的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科学的创新能力比较低,科技的成果转化率也比较的低。在农业的增长当中,科技的进步贡献率是比较的低;虽然我国每年都有很大的科技成果诞生,但是能够被很好的使用利用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农业的设施化以及机械化的水平也不高,在农村当中每户所拥有的农业机械的原值是远远的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

(六)现在我国的`农村很多的人员都出门在外务工,使得农业的生产力出现女性化、老龄化以及兼业化的趋势,而且很多农村劳动力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都不是很高,使得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不能很有效的实施。

二、在低碳的经济时代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一)要循环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土地的可利用率却是非常的低,要想用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去养活那么的人口并且保持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要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合理的循环利用土地资源。要按照资源化、减量化以及再利用的原则,号召相应的农业生产者节约水、地、材、能资源,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回收资源之后的再生产效率,对于生态环境也要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形成一种低投入低排放以及低消耗但是效率却很高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二)要有机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有机的农业经济发展,是要遵循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并且还应该要正确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协调好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的平衡,发展脱石油的农业,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通过积极的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很好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率,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率。

(三)要综合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综合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话,就使得农业生产不只是简单的提供给人们质量比较高的农产品,同时它还能够很好的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以及观光的功能。通过一些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可以让那些城市的居民很好的体会到收获农产品的过程和享受到自然生态的一种乡村气息,满足城市人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四)要科技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科技化的发展农业经济就是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而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科学的加强一些其他的农业生产功能,使得农业的生产收入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提升。首先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使用的环境,学校和政府部门都应该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的教育。其次就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技术的服务和推广体系应该要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就是要根据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站。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农业发展一定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采取一些相关措施,来减少农业对于能源的依赖,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

7.低碳农业含苞待放的“春芽” 篇七

正是这“春芽”,让我们喜出望外。它不仅使我们感到我国农业走低碳环保和可持续高产稳产发展之路的必然,而且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

低碳农业的“春芽”

所谓超高茬麦(油)套稻,是指在三麦灌浆(油菜结角)中后期,将经过处理的稻种直接播撒于麦田(油菜田),麦(油)收割时留高茬,脱粒后的秸秆(菜壳)就地撒入稻田,稻田上水后任其自然腐解还田,促进水稻生长的一种仿原生态的栽培新技术。这项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的不耕地、不耙地、不育秧和不插秧,是我国水稻耕作栽培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

在扬州市农科院宝应县泾河镇的“超高茬麦(油)套稻”示范基地,我们见证了采用这种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高产稳产的长势。眼前是一望无垠的水稻田,稻子长得平展展而又齐刷刷,粗秆剑叶,秆青籽黄,穗大头垂,看上去再过十天半个月就要收割。走进一块稻田,拨开稻秆朝下一看,还有少许没有完全腐烂透的麦秆半隐半露地残存在土壤的表层,踩在田里,只觉得土质松软。这足以证明,这是“超高茬麦(油)套稻”的稻田。农科人员对一块稻田现场测产报出的结果是:每亩25.9万穗,穗均113.5粒,千粒重约26.5克,亩产量为701.1公斤。看样子,这里示范种植的“超高茬麦(油)套稻”的水稻,又要迎来一个高产稳产的丰收年。

像泾河镇这样采用“超高茬麦(油)套稻”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近16年来,先后在江苏、上海、四川、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和贵州等省(市)累计推广种植的面积已达500万亩,并经连续14年先后21次各级专家组实产验收和技术论证,证明这种栽培技术不但具有生态环保、稳产高产、改良土壤、节本增收的明显优势,而且其节能减排的低碳效应也更为令人瞩目。

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采用这项技术种植的水稻,每亩400至500公斤秸秆全量原地覆盖返还土壤,不用焚烧,不仅可以使大气和水避免污染,保护环境,而且连续3年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还可提高0.21到0.28个百分点,地越种越肥;平均每亩稻谷产量增产5%(至少也是平产),高产田亩产达700公斤以上;由于不用留秧田育秧,夏粮面积可扩大10%左右,扩大的这部分种植面积也可增产相应的粮食;由于土壤有机质增加,每100斤稻谷的出米率比传统种法提高2个百分点,且米的品质好;每亩节省20%的化肥,加上不用耕田耙田,不用大水泡田,不用插秧,每亩省工节本增收达150元左右;由于外出打工的农民不必在农忙时返乡整田插秧,既增加了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又确保了农村可以转移出更多的劳动力支援工业和城市建设。

更值得高兴的是,由于这项技术集免耕、免插、免烧秸秆、节减化肥和柴油汽油、秸秆自然覆盖等特点于一身,节能减排的低碳优势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经专家测算,按照这种技术种植的水稻,与秸秆旋埋还田的机插秧种法相比,每亩可节约能源——柴油和汽油至少2.5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800公斤以上。其中,免耕田节省柴油2.25至2.75公斤∕亩,减排二氧化碳7.16至8.75公斤;免插秧节省机插汽油0.4公斤∕亩,减排二氧化碳1.23公斤;节减化肥20%,减排二氧化碳18.3公斤;秸秆覆盖比旋埋减排65%甲烷,按最低换算标准计算,折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亩777.5公斤。可见,这项技术低碳环保的优势十分明显。

这确确实实是低碳农业的“春芽”。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高产稳产农业技术,而且也是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低碳环保技术,在目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进程中,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春芽”代表着我国低碳农业的方向

纵观当今世界,人们已开始对过度依赖机械和石化燃料能源种植的农业进行反思,觉得这样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对人类极为不利,反省这样是否能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低碳农业”的概念。

2009年10月,联合国负责食品权问题的高官奥利维埃·德舒特在一份公开发表的文件中就大声疾呼,“优先考虑对矿物燃料依赖程度加深的各种种植方式,都无异于农业的自杀”,“农业已经要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14%负责,如果加上因扩大农耕和放牧面积而砍伐森林产出的二氧化碳,这一数字将高达33%”。德舒特明确指出:“应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低碳农业,农业应该在为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努力中发挥中心作用。”

素有“南美粮仓”之称的阿根廷,已打破“种地必须先耕”的思维定势,实行免耕加秸秆还田的新型农业技术,不仅保持了土壤和大气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大大节约石化燃料能源,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像阿根廷这样实行少免耕种植的土地,目前全世界至少已有6000万公顷。

最早研发并大面积推广插秧机的日本与韩国,目前也正着眼节能与节本栽培,研究与示范应用水稻少免耕直播。日本自然农法创始人福冈正信,更是连续数十年进行了稻麦免耕加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的成功实践,已实现土壤成“海绵田”,免施化肥和农药,不但节约了大量石化燃料能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粮食一样高产稳产,因此福冈正信也获得了世界权威机构的奖赏与肯定,被授予号称“亚洲地区诺贝尔和平奖”的麦格赛赛公众服务奖。

“超高茬麦(油)套稻”技术,是在初步解决了秸秆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全苗匀苗、杂草与杂草稻有效防控等技术难题,并配套相关技术后获得成功的,前后持续研究与多点示范应用20多年。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还为这项创新技术分别制定并发布了“麦套稻”和“油套稻”等3个栽培技术标准。这项栽培技术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特长和独到之处。它的示范和推广,正顺应了当前世界范围内低碳农业的这一走势,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我国低碳农业的未来。

让“春芽”长成低碳农业的参天大树

凡参加过“超高茬麦(油)套稻”耕作栽培技术现场观摩和验收鉴定的专家都认为:“这是一项耕作制度的创新、栽培技术的革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南方稻麦产区很有推广价值”,技术“居国际先进”。

本世纪以来,这项技术先后被列为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科技部、农业部联合推荐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首选技术,国家环保重点推广实用技术和农业部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等在江苏省内外进行示范推广。在江苏扬州和泰州一带农村,这项技术已被许多农民自觉选用,成为一些种粮大户的首选,并出现连续应用10年以上的村组,连续应用5年左右的万亩乡镇。该技术深受农民的欢迎和喜爱,在农民群众中已深深扎根。

2009年8月,国务院参事、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坚专程赴扬州农村,对采用“超高茬麦(油)套稻”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进行现场考察,在与当地多年种植水稻的农民作深入交流后,也对这项创新技术在节能减排、耕地培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所发挥的效应,给予了好评和肯定。

随着低碳技术的提出和日益深入人心,这项技术在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与意义已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将“超高茬麦(油)套稻”低碳耕作栽培技术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组建协作组,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扶持,促进这项自主创新技术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在不同生态区形成技术标准,以加快在全国稻麦(油)两熟地区的10多个省(市)起示范应用,直至逐步实现在适宜种植地区的大面积推广。

专家认为,如果全国稻麦(油)两熟地区每年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3,即5000万亩,非但可以收到年创增75亿斤左右粮食(夏粮扩面增收小麦35亿斤、种稻本身增产25亿斤、出米率提高折稻谷15亿斤)和改良土壤使地越种越肥的效果,而且一熟水稻全国即可节约能源——柴油和汽油至少1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达4000万吨以上。如果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3或更多,这方面的成效则更可观。这不仅可以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高产稳产发展之路,而且可以使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重大贡献。这正是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迫切之所需,更无疑是对我国经济社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种有力支撑。

8.发展低碳农业 实现“美丽中国” 篇八

长期以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的问题。2009年中央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低碳现代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这种全新的模式所带动的则是“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农业经济。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提高能源及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通过能源结构清洁化对现代石油农业的低碳化改造,提高农业碳生产力,为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可持续性的农业系统环境。可以说,低碳现代农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农业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本书提出将农业现代化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本书作者米松华博士一直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林业经济和生态学的双重研究背景。《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她这几年的核心研究成果。本专著主要应用系统论中的协同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结合已有低碳农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代农业理论推导,首先,界定了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组成的低碳农业内涵体系,并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其次,应用碳足迹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全国和各省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再次,利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筛选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微观计量技术以稻田种植为例,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以及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进行深度挖掘,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排放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相信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农业与气候变化这一难点问题的决心和努力。

上一篇:工程合同管理教学案例答案下一篇:宣传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