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2024-07-05

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共9篇)

1.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一

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医学论文

本文由中国论文范文收集整理。【关键词】 ICU;肺部感染;护理

对我科ICU患者机械通气 治疗 发生肺感染的年龄差异,建立人工气道与 应用 机械通气时间长短差异等指标进行统计,通过对比,结果显示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为患者本身及医源性两大类,指出在护理中,应注意消毒管理,规范操作,提高防护水平,以减少呼吸定植菌,预防并控制ICU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随着医学 科学 的进步与 发展,医疗条件和设施的改善,在较大的综合性 医院 相继建立起重症监护病房(ICU),这无疑为抢救危重患者提供了条件和机会。然而,在ICU中各种病原菌感染发生率也有增高的趋势。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居医院获得性肺炎之首,其病死率可高达50%,医疗费用亦随之升高,这是广大医务人员值得重视的 问题。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ICU患者肺部感染,现 总结 我科ICU患者肺部感染的调查结果,分析 ICU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如下。

原因分析

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肺部感染居第2位,但病死率却居首位[1]。ICU患者因基础病更为严重,使宿主防御功能受损,多个易感者集中于相对窄小的空间内,发生感染的机会比其他病房增加2~10倍,而且耐药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做好ICU内部肺部感染的护理工作任务艰巨而且责任重大。我科为综合IUC,以呼吸功能衰竭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为主,发生在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可为患者本身及医源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和基础疾病;后者主要指外环境,如机械通气、导管及药物的应用等。

1.1 年龄和基础疾病

老年人由于呼吸器官的老化,局部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小量的有毒力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的发生。ICU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老年人明显高于青壮年。在IUC抢救治疗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有基础疾病,合并多器官衰竭、心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及吸烟者感染机会增高。

1.2 口咽部定植细菌下移

口咽部定植细菌误吸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感染源,据报道,有50%~70%健康人在睡眠时口咽部分泌物吸入下呼吸道,当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昏迷、气管切开时更易发生。

1.3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能增加气道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气管插管或切开主要破坏上呼吸道屏障,削弱了纤毛清除运动和咳嗽反射,降低了上呼吸道防御机会,使鼻咽、口腔细菌随着导管气囊周围潴留的分泌物淤积和下移,进入气管肺组织造成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处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性渗出及水肿,有利于细菌的黏附、定植及沿管壁下移,引起感染。

1.4 机械通气治疗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 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机体抵抗力差,且多数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经呼吸机辅助治疗,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可以看出机械通气时间越长,细菌感染发生率越高。此外,呼吸机的湿化器、雾化器和气路管道的细菌污染,无疑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来源。由于管道及插管内细菌既不能被机体防御机制清除,又不能被抗生素所杀灭,管道内细菌通过气溶胶、冷凝水、分泌物可再次进入下呼吸道接种定植。再加上无菌操作不严,吸痰操作不当,造成支气管肺部感染反复发作。

1.5 抗生素、激素的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定植于鼻咽部的正常菌群有所减少,而耐药菌株易于繁殖,这些细菌或真菌吸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转贴于中国论文范文

关键词:护理,对策,因素,相关,患者,感染,医学论文,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由中国论文范文收集整理。【关键词】 ICU;肺部感染;护理 对我科ICU患者机械通气 治疗 发生肺感染的年龄差异,建立人工气道与 应用 机械通气时间长短差异等指标进行统计,通过对比,结果显示ICU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为患者本身及医源性两大类,指出在护

2.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4年3月我院住院MHD患者120例, 男69例, 女51例;年龄33岁~92岁, 平均年龄 (57.40±13.78) 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病、多囊肾、药物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等;MHD时间5个月~13年, 平均 (4.89±2.45) 年;每周透析1~3次, 每次持续3 h~5 h。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医院感染[诊断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发生情况, 比较医院感染组与无医院感染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心理反应、原发病、透析依从性、住院时间等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MHD患者合并医院感染42例 (37.50%, 42/120) , 包括呼吸系统15例、泌尿系统10例、血管通路8例、消化系统6例、皮肤及其他3例。医院感染组年龄 (59.12±10.12) 岁、不良心理反应40.48%、原发病糖尿病肾病57.14%、透析依从差45.24%、住院时间 (29.34±11.30) d, 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 (49.12±15.38) 岁、19.23%、28.12%、20.51%、 (21.50±7.45) d;医院感染组血红蛋白 (63.42±20.11) g/L、血清白蛋白 (27.12±5.23) g/L, 低于无医院感染组的 (92.30±23.04) g/L、 (31.23±4.14) g/L (P<0.05) , 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2组性别比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表2。

例 (%)

3 讨论

3.1 MHD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近年来随着慢性肾衰整体治疗和透析质量的提高, 高生物相容性材料和超净透析液的应用, 感染的发生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患者的死亡原因中下降为第二位, 但感染仍是影响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2]。本组120例MHD患者并发医院感染42例 (37.50%) , 其影响因素复杂[3], 本研究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年龄大。本文医院感染组年龄 (59.12±10.12) 岁, 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 (49.12±15.38) 岁, 说明年龄大容易感染。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 且多合并其他疾病, 受累脏器多,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4]。 (2) 营养不良。本文医院感染组血红蛋白 (63.42±20.11) g/L、血清白蛋白 (27.12±5.23) g/L, 低于无医院感染组的 (92.30±23.04) g/L、 (31.23±4.14) g/L (P<0.01) , 说明营养不良感染率高。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的缺乏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和功能的降低, 以及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 发生医院感染[5]。 (3) 不良心理反应。MHD患者一般病程较长, 加上血液透析高昂的费用, 易产生焦虑、忧郁甚至绝望的心理, 长期负性情绪积累, 导致体液-神经调解机制失调, 进而使患者免疫力下降, 医院感染机会增加[6]。 (4) 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病程长, 慢性并发症多, 造成器官供血不足, 蛋白质负平衡, 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合成减少, 机体多种防御功能下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增高, 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杀菌能力下降, 因此容易发生医院感染[7]。 (5) 透析依从性差。透析依从性差的患者透析不充分, 使患者食欲不佳, 营养不良, 易致消瘦、体力不佳、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进一步加重, 因而易于发生医院感染。 (6) 住院时间越长, 形成感染及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 医院中的病原体耐药性及致病力均较强, 易发生感染。本文医院感染组住院时间 (29.34±11.30) d, 高于无医院感染组的 (21.50±7.45) d (P<0.01) 。

3.2 预防MHD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

MHD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导致住院天数增加, 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且是终末期肾病死亡第二位原因,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除加强血透室及相关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对血透室规范化管理外, 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1) 管理好老年患者, 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 合理用药, 定期检查随访, 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8]。 (2)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以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低脂、低磷饮食为主, 多食含铁、钙、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限制高钾高磷的食物[9];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 必要时可静脉补充氨基酸和白蛋白;贫血患者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3) 心理支持。做好心理护理, 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 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及MHD治疗[10]。 (4) 积极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水平。教会患者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计, 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 生活规律, 讲究个人卫生, 预防各种感染。 (5) 提高MHD依从性。对MH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认识到MHD治疗需持之以恒, 发挥家属及亲友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作用, 协调解决患者社会、家庭问题, 减少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以提高MHD依从性[11]。 (6) 缩短住院时间。在病情稳定后, 应尽早出院继续治疗, 定期门诊随访, 同时做好病室的管理, 温湿度合适,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病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1~2次/d[12], 空气定期培养, 病室用湿式清扫, 减少空气中灰尘菌落数。住院期间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陪护, 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3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764-765.

[2]付珍.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预防的管理措施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2下半月版) :79-80.

[3]梁军, 范宝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1, 17 (1) :54-55.

[4]谷禾, 陈冬蔚, 陈潜, 等.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个体化透析管理[J].护理学报, 2010, 28 (2) :47-48.

[5]陈荣姣.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20 (7) :17-18.

[6]崔晶, 范少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8) :35-36.

[7]张静仪, 冯敏, 孔丽, 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2) :41-42.

[8]孟秀云, 姜立萍.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9) :2249-2250.

[9]王爱玲, 林熙, 罗婵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及家庭支持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8) :1467-1468.

[10]王素琴.血液透析患者血透相关问题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5) :11-12.

[11]陈亚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8) :1699-1670.

3.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三

方法: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86例患者送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65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的痰培养标本有2种以上病原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表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较高。

结论:根据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采取护理对策,从而有效降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神经内科重症监护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4-02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是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多合并神经功能受损,故偏瘫及意识障碍发生率高,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多且严重。为了更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现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86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患者进行了危险因素分析并实施相应护理对策,为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提供相应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6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86例,住院时间2~385d。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35~88岁,平均年龄58.56岁,身体质量42~98kg。其中脑梗死54例,脑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膜炎(包括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等)1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2例,脊髓损伤1例。气管切开16例,行机械通气35例。均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按照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

1.2方法。每例患者送痰培养2~6次,平均5次。气管内置入无菌吸痰管抽取痰液,存于无菌痰液收集器立即送我院微生物室检验。按照卫生部微生物操作规程,做常规分离机药物敏感试验,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细菌。

2结果

肺部感染病原菌种类共分离出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14株占65%,包括肺炎克雷伯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大肠埃希菌株10株、变形杆菌2株;革兰阳性(G+)球菌13株占32.5%,包括溶血性链球菌5株、表皮葡萄球菌l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念珠菌1株占2.5%,65例标本有2种以上病原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3.1.1口咽部定植菌及误吸。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定植细菌是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的患者,口咽部的细菌会因反复吸痰进入下呼吸道,在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及呼吸道粘膜运载系统受抑制时,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患者破坏了正常呼吸功能,支气管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鼻咽便失去防御感染的功能,导致呼吸道防御机能下降,或口腔、鼻腔的分泌物若不及时清除,通过人工气道的侧壁直接流入支气管引起呼吸道感染。此外,胃内容物反流提供了细菌迁移的途径,是重要的胃-肺部逆向内源性感染途径[1]。胃是医院肺部感染致病菌的重要储藏所,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有为数不少昏迷患者,由于咳嗽、吞咽反射等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胃肠运动减弱,气道及肺部容易吸入口咽分泌物或反流的胃内容物,误吸几率增高。误吸是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3.1.2人工气道温化、湿化不足。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温化、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上呼吸道内形成痰痂阻塞呼吸道,肺部感染率随人工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2]。

3.1.3机体、年龄因素。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机体因过度脱水、消耗、高热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细菌易滋生蔓延。尤其是老年患者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功能老化,肺部功能受损,大多数伴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减退,不能抵抗医院环境中病原体的感染。

3.1.4抗生素及激素的应用。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易产生菌群失调,重症监护病房中危重症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高达100%。并且多为广谱,联合大剂量应用[3]。抗生素治疗是导致全身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为病情需要,常应用激素,可能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继发感染。

3.1.5空气污染及住院天数。医院是各种微生物流行的场所,由于人流量大造成环境不洁净,空气中产生大量带菌气溶胶微粒,进人呼吸道;使用雾化吸入、气管内套管或吸痰管时处理不当,随着留置导管时间的延长,周围组织被压迫,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更易使体外细菌滋生,均能引起呼吸道感染;住院天数长的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患者住院时问越长接触病原体的机会越多;治疗和检查性的操作频繁集中,侵人性操作和留置人体内的导管破坏了机体本身的防御屏障,并且把体外的致病菌带人体内,增加了机体感染的概率而致病[4]。

3.2护理对策。

3.2.1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误吸。患者保持平卧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5]。可给予患者床头抬高,不仅可以减少发生误吸,有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呕吐物误吸入肺部或胃内容物反流入下呼吸道,还可以减轻脑水肿。尤其是鼻饲的患者,鼻饲前抬高床头30~45°,以避免鼻饲液反流误吸。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每日早晚清洗消毒内套管4次,每日更换套管周围纱布垫,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引起定植菌吸入,切口可采用氧疗法,使切口改变无氧环境,抑制厌氧菌生长;严格掌握吸痰技巧,采取翻、叩、吸的方法,即翻身侧卧、叩背使深部痰液松动,每次吸痰先吸气管套管内痰液,再吸口鼻腔痰液,防止损伤呼吸道黏膜,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每次更换;加强口腔护理,应及时清除口腔内积液、分泌物,每日两次,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防止咽部细菌定植而随某些操作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3.2.2持续气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湿润,进行湿化吸入时,湿化液应遵医嘱,根据患者呼吸道情况给予化痰剂、抗生素或呼吸道扩张剂等,促进分泌物及时排出,达到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呼吸道湿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湿化液滴入速度,防止调节失控导致气管突然进入大量液体而引起呛咳、窒息。

3.2.3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細菌耐药及真菌感染,对于应用广谱抗生素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护理人员需在认真核对三联合用审批单后方可执行。

3.2.4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灭菌、隔离是预防医院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必须提高无菌观念,坚持严格无菌操作与洁净管理,包括保持手部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室内通风、消毒及净化,医疗器具定期消毒,特别是呼吸机管道使用一次性的且每周更换,避免交叉感染[7]。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严格规范陪护和探视制度,谢绝家属陪护及特殊患者(年老体弱,昏迷患者,营养不良,合并肺部感染及气管切开患者)加强保护性隔离。铜绿甲单胞菌的患者我们单独病房隔离。

3.2.5加强营养。帮助调节患者饮食结构,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膳食,进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的水果蔬菜,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糖尿病等特殊患者除外)。对食欲差或不能进食的患者可插胃管鼻饲或肠外营养支持,保证供给机体所需,才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参考文献

[1]李华茵,何礼贤,胡必杰,等.呼吸机相关肺炎内源性感染途径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21.125

[2]许希嘉,许雪芝.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现代护理,2004,10(5):470

[3]李从荣,彭少华.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和耐药现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21(3):485

[4]张兴华,姜保芹,戴青梅,等.基层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62—263

[5]吕淑华.气道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38

4.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四

摘要:目的:探讨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10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0例患者中,医院感染32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1.94%。单因素分析结果为,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高龄及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等,为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尝试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论:ICU医院感染的因素多种多样,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应采取综合预防及控制措施,使得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8-02

ICU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ICU对环境的要求高,为了避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需要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对于ICU患者来说,高龄、侵入性操作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因素,感染危险因素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1]。本研究随机纳入我院收治的ICU患者1030例,统计分析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ICU病房收治的重症患者1030例,均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12年)的标准对患者行诊断,均确诊为医院感染,并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统计。

1.2 方法 研究方法为回顾性调查方式,由3名高年资ICU主治医生及3名主管护师逐份查阅患者病历原始记录,查阅的项目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泌尿道置管及气管内插管,以及气管切开术、免疫抑制剂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使用呼吸机等[2]。规范填写表格,并统计分析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并以医院感染为因变量,患者临床资料为自变量,分别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恩熙,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ICU医院感染单因素情况分析 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高龄(>60岁)、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使用、侵入性操作及住院时间较长等为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详见表1。

2.2 ICU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情况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高龄、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使用、住院时间长等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应加强预防及控制。详见表2。讨论

由于ICU病房患者身体虚弱,对感染的抵抗力低,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对患者康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3]。因此,明确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控制及预防对策,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高龄及住院时间长为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4]。患者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会增加机体正常能量的消耗,并使患者免疫力下降。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且每次使用新吸痰管,给予充分吸引。

由于手为病原菌传播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每个病房均应配置快速手消毒剂供医务人员使用,并提醒以污人员在开展相关操作之前首先洗手,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同时,应保持ICU病房内的环境卫生,注意温度与湿度控制,每天定时开窗换气,将温度控制在22℃~24℃,将湿度控制在55%~65%,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5]。加强对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的管理,注意对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的保养,并对其表面进行擦拭,用物使用后均应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做消毒处理。规范仪器擦拭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一消毒管理,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院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大幅降低,有效维护了病人的治疗。

综上所述,ICU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侵入性操作、高龄、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等,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管理,严格制定无菌操作,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消毒及保养,切实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5.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五

摘要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需在体内留置各种管道,以保证治疗的需要。但导管的意外拔除已成为ICU中常见的问题。充分了解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ICU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意外脱管 原因分析 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我院ICU患者引流管意外脱出的原因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方法:通过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ICU意外脱管8例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采取胶布贴标示再固定,反复宣教,适当约束、止痛镇静等护理干预措施,ICU 引流管意外脱出明显改善。

结论 对留置管道患者高度重视,对意外脱管的风险评估和防护、确实可靠的固定、充分的沟通、适度镇静和肢体约束是防止意外脱管的有效防护措施。原因分析

1.1 宣教不到位 ICU患者病情重,治疗复杂繁琐,护士忙于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对所带管道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活动时不能采取有意识保护。本组发生2例意外脱管,1例尿管被拔出,1例胃管被拔出。

1.2 个别患者主观意识较强,对所置管道引起的不适如恶心,疼痛、刺激感不能忍受,强行将胃管拔出,本组意外拔管者以胃管,尿管者居多。一旦尿管被强行拔出,将会对尿道造成很大的损伤。

1.3 管道固定方式不妥 常用的固定方式有胶布緾绕管道后与皮肤粘贴、缝线固定等,胶布常被汗渍、分泌物污染失去粘性而致管道易于脱出,缝线过浅过早脱落,患者活动时不慎将导管脱出。因引流管标示不清,不了解胸腔引流管深度致脱出者1例.悬挂在身体两侧的引流管置于患者手能够到的地方,意识不清的患者无意识将引流管拔出者1例。引流管过长或者过短也是导致引流管脱出的原因之一。

1.4 ICU特殊的医疗环境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同时在环境陌生、没有家属陪伴,各种治疗操作、有创检查和机械通气等不良刺激下,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谵妄以及睡眠障碍等症状,容易导致拔管的意外发生[1]。

1.5 缺乏适当的止痛镇静措施

未完全清醒患者,因伤口疼痛、留置尿管不适等原因出现烦躁未能采取止痛镇静措施,急性心衰患者多处于烦躁状态,不能给予有效的镇静药物,引流管易被拔出。护理患者的护士缺乏相关经验,对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的患者未使用镇静剂或不合理运用镇静也能导致患者意外拔管,本组意外拔出气管导管1例。

1.6 约束措施不力 未能及时采取约束措施或约束带过松,患者烦躁时自行脱开而将导管拔出。本组PICC导管拔出1例

1.7 护士操作不当 推患者到功能科检查时未能妥善固定胸腔引流管致脱出者1例。1.8 巡视不及时 多发生在患者病情趋于平稳或睡眠状态的患者,夜班护士缺乏主动巡视,患者看不到护士,自行将导管拔出往往在管道已经脱出才被 发现。在进行交接班或抢救工作时,无暇顾及其他患者致导管拔出,此原因意外拔出插管者1例。护理干预

2.1 加强疾病健康教育 对清醒患者尤其是不合作患者,应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告知所带管道的目的、意义和管道意外脱出的危害,讲解防范管道脱出的注意事项。对语言交流有障碍的患者通过非语言交流技巧进行沟通,如打手势、用笔写,让其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满足患者的需求。对ICU特殊的医疗环境、探视制度、限制进食水的原因给予耐心解释,对主观意识强不能配合的患者耐心解释,劝说,如果是尿管不适,汇报医生后试拔管,防止强行拔出损伤尿道。音乐疗法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因此,给病情稳定、清醒的置管患者听一些曲调舒缓的音乐,以减少其恐惧、焦虑心理,减轻由置管所致的烦躁情绪。

2.2 采用有效的固定技巧 用标有管道名称和时间的胶布在管道口处做标识,固定胃管时取长10 cm、宽2cm胶布,将胶布上1/3贴于鼻翼上,下2/3剪成两条,一条沿胃管出鼻孔端环形缠绕,另一条也是沿出鼻孔端反方向环形缠绕,然后再将胃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和耳廓外上方,每天更换一次胶布,对带有引流瓶和负压引流器的引流管采用双固定法,既在离管口25cm左右的引流管上用绷带打一结再固定在身体上患者活动时不会因为引流管远端较重而拔出引流管。将引流管置于手够不到的地方或和相对安全的地方,如偏瘫患者将尿管置于患侧,在为患者翻身或做检查时多人协作,将解除约束的手抓紧,管道妥善安置后再进行操作。

2.3 有效的止痛镇静 患者烦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休克、伤口疼痛、尿潴留、药液外渗局部胀痛感等原因致烦躁,护士要细心分析患者烦躁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存在可能因为烦躁会带来拔管危险的患者尽早给予适当的药物止痛镇静,防止意外拔管。

2.4 保护性的约束措施 对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患者予以约束带适当做腕部约束,约束带下垫以毛巾,防止过紧使皮肤 发红、发紫,破损,但要注意上肢活动度,考虑到即使躯体移动后亦不能使手触及引流管,必要时胸部加一约束带固定。约束前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谅解和配合[2]。

2.5 加强责任心 医护人员的粗心、观察巡视不及时,往往是引流管意外脱出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要细心、密切观察病情,定时巡视病房以减少和及时发现这一险情。在发现引流液突然减少,患者出现腹胀、切口疼痛、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及时认真检查引流管标示是否移位,缝线是否有脱开,尽早发现 预防引流管脱出。

2.6 在意外拔管的多发时段加强巡视和看护 如果护士实在因抢救工作繁忙、人手短缺的时候,有预见性地对有可能脱管的患者采用约束或镇静措施;但当班护士不应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忽略对患者的巡视,应能及时发现自行拔管倾向和脱管的危险。护士长也有在多发时段和工作繁忙的时侯针对拔管高危患者适当增加值班护士,以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总之,ICU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患者产生的躯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是相互影响,不能完全分开的,意外脱管存在主客观因素,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强责任心,认真、切实做好预防管道滑脱的观察和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杨 洪碟玫 黄嘉佳 国际护理学杂志。ICU病人镇静治疗的护理对策 2009 5 700

6.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六

关键词: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 其中世界平均有8.7%的住院患者存在严重的医院感染, 而我国的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率为8%~10%。而且ICU的患者由于身体年龄的偏大和病情危重以及运动功能的障碍和免疫力低下, 从而和普通的住院患者相比, 出现医院感染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且死亡率更高[1]。因此,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 根据笔者多年的护理工作经验, 对本科的ICU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调研, 并分析造成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同时制定相应的可行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以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 具体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198例ICU住院患者, 并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9例, 其中脑出血的患者有35例, 脑血栓的患者有47例, 而脑栓塞的患者有17例, 并且患者的年龄为42~78岁, 平均 (69±4) 岁。而干预组有99例患者, 其中脑出血的患者34例, 脑血栓的患者52例, 脑栓塞的患者13例, 患者的年龄37~81岁, 平均 (66±7) 岁。两组的患者基本情况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主要将1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主要采取一般的护理, 而干预组患者主要实施干预措施, 然后进行两组的对比分析。

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主要是依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2001) 2号文件进行执行。

1.4 护理干预

1.4.1 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的执行各项的消毒隔离制度是有效的预防ICU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主要保持室内的通风和干燥, 并做好室内的空气和地面以及物品表面和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工作, 并采用空气净化器进行持续的净化, 保证操作的前后正确的洗手或者用消毒液进行涂擦双手。此外对与传染性的疾病患者需要给予隔离, 并在床尾做好隔离的标记, 相关的工作人员进入ICU需要穿规定的工作服、鞋, 并戴好帽子与口罩[2]。

1.4.2 严格无菌操作

对于患者吸痰和导尿以及深静脉置管时需要严格的做好无菌操作。在患者吸痰时戴上无菌的手套, 并使用一次性的吸痰管, 同时保持好尿路系统的密闭性, 及时的做好会阴的护理, 并保持尿道口的清洁, 一般尽量的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采取静脉穿刺需要皮肤隔日进行消毒, 每周进行2次的更换敷贴, 同时密切的观察穿刺处的皮肤有无红、热、肿、痛以及全身的症状, 例如出现发热和白细胞升高等炎症的出现时, 需要对导管的皮下段进行细菌的培养。

1.4.3 加强基础护理

护理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的进行口腔和呼吸道的护理, 其中口腔的护理每日进行2~3次, 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每l~2 h对患者翻身和拍背1次, 从而使痰液及时的充分排除。另外还需保持床单位和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做好氧气湿化瓶和管道的消毒, 一般湿化瓶和湿化液需要每天进行更换。

1.4.4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医务人员相关的过关培训, 其目的是使每位医务人员能够深入的认识到做好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同时严格的落实各项制度, 并加强环境卫生的监测, 同时每月需要1次的空气培养, 其目的是使菌落数小于200 cfu/cm3。另外通过培训, 督促医务人员在每次的操作前后需要正确而有效的进行洗手, 做好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1.4.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调查显示, 长时间使用不合理的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真菌的感染部位表现为呼吸道, 因此对于ICU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时, 需要做好防止真菌感染的措施。因此, 正确的掌握抗生素药物的使用, 并根据药物的敏感试验进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需要及时的停药, 以防止二次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的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感染率为32.32%, 干预组为14.14%, 两组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于ICU的医院感染,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为主, 而且基础的疾病主要以损伤性的疾病居多, 一般ICU的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 卧床的时间也比较长, 并且大多数的患者都处于昏迷的状态, 基本上丧失了咳嗽的能力, 并且气道的分泌物很难排除, 因此, 这些都为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止医院感染发生是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其中做好防护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 (1) 加强病室的环境监测; (2) 严格的遵守无菌的原则; (3)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药物; (4) 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3]。

根据调查显示, 造成患者出现医院感染主要原因是由于真菌的感染, 而且真菌的分布一般比较广泛, 而且其生长繁殖与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 对于ICU病室, 一般很容易滋生这种病菌, 因此, 加强ICU病室的环境控制和管理, 是有效的确保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般需要对ICU病室进行定时的通风, 同时合理的应用抗生素, 并加强营养的支持, 从而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4]。

因此, 做好神经内科ICU病室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防止医院感染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奉继运.探讨神经内科患者的感染原因[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13 (4) :766.

[2]柴娜.ICU医院感染初步原因分析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2) :238-239.

[3]王跃群, 叶古祥, 施米娜.ICU医院感染状况的调查及预防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 :140-142.

7.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 473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867例, 女性606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5~88岁间, 平均年龄为 (54.26±12.41) 岁, 60岁以上892例 (60.56%) ;住院时间在6~104 d不等, 平均住院时间为 (41.05±14.37) d, 住院时间60 d以上者58例 (3.94%) 。原发病主要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355例, 24.10%) 、慢性胃炎 (340例、23.08%) 、慢性结肠炎 (238例, 16.16%) 、恶性消化道肿瘤 (190例, 12.90%) 、肝硬化 (136例, 9.23%) 、消化道出血 (86例, 5.84%) 、胆囊炎 (59例, 4.01%) 、胰腺炎 (38例, 2.58%) 及其他疾病 (31例, 2.10%) 。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确诊院内感染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001年) 。

1.2 方法

对本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调查, 并依据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设计统一的调查表, 对各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以便于资料的统计和分析,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及抗生素使用种类和时间、侵入性操作、使用激素、化疗药物、感染部位等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 (%) 的方式进行表示, 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各感染因素行单因素分析,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该因素是否为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1 473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 135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感染率为9.16%。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共45例, 占院内感染患者的33.33%, 其次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分别为31 (22.96%) 和24例 (17.78%) 。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2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对影响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性别因素、年龄 (≥60岁) 、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原发病为肿瘤、联合应用抗生素、使用激素、使用化疗药物、侵入性操作各因素均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相关 (均P<0.05) 。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2.3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对经单因素分析得到的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年龄 (OR=1.282, P<0.05) 、住院时间 (OR=1.963, P<0.05) 、合并基础疾病 (OR=3.345, P<0.05) 、侵入性操作 (OR=5.427, P<0.01) 及抗生素联合使用 (OR=2.351, P<0.05) 为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某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医院感染对住院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和预后影响较大, 感染者中又以老年患者居多,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其感染率逐年升高更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中消化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率为9.16%, 显著高于我院同期院内感染总感染率 (3.82%) 。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抗生素联合使用等因素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密切相关, 为导致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本组患者按照年龄<60、60~70和>70岁分组后, 进一步分析年龄与院内感染相关性发现, 患者年龄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OR=1.457, P=0.044) ,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院内感染率增加。有研究结果显示, 住院时间与院内感染率间同样呈正相关性[4,5], 与本研究结果相同, 这可能是由于住院时间的延长, 增加了患者接触病原菌的概能, 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侵入性操作常由于细菌附着于操作器械表面而导致患者出现感染, 尤其是免疫力较差的老年患者或无菌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感染[6,7,8]。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常为慢性疾病, 长期疾病的影响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不仅易出现菌群失调, 而且易感性增加。另外, 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和时间同样与院内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用时间长、种类多可显著增加患者二重感染的可能性[9,10]。

消化内科院内感染相关管控措施: (1)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增强其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管控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院内感染健康宣教, 避免交叉感染;对卫生保洁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培训, 增强其对医疗废物等污染物安全管理的认识和了解[11,12]。 (2) 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 加强患者营养, 尤其是老年患者在积极治疗、加强营养的同时, 注重呼吸道的管理和感染的预防, 合理使用抗生素。 (3) 加强病房管理和消毒制度, 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 保持病房内环境的干净整洁, 并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尽量按照患者年龄、疾病情况进行病房隔离管理,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隔离;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 尽量固定陪护人员和诊疗人员, 减少人员的出入[13,14]。 (4) 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 对侵入性操作部位情况进行监测, 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5) 掌握各类抗生素药理学特性、联合用药指征, 并依据细菌培养结果、患者病情、感染部位等情况综合考量后, 选择合适给药途径, 足量、足疗程使用, 及时停药[15]。 (6) 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报告制度, 一旦发现医院感染及时准确上报, 并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

8.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1~12月神经外科757名住院患者的病历开展专项调查, 主要调查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 包括感染情况、危险因素、感染部位及导致感染的致病菌等。

1.2 调查方法

制定专用调查表, 采用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进行调查、登记, 深入临床科室对入院3 d后的患者进行病例调查, 对已存在感染的患者的建议主管医生及时送检, 区分院内、院外感染;对已送检患者的细菌感染情况进行登记, 了解科室患者细菌感染情况。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对每例感染病例进行分析, 作出科学诊断。每季度对科室感染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汇总, 及时向科室反馈。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调查结果

2012年神经外科共收治患者757例, 发生医院感染72例、86例次, 医院感染率为9.51%、例次感染率11.36%。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析

统计分析表明, 发生医院内感染86例次中, 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共48例次, 占感染部位的55.81%;胃肠道感染13例次, 占感染部位的15.12%;泌尿系感染10例次, 占感染部位的11.63%。见表1。

2.3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在48例次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 有16例实施气管切开术, 占下呼吸道感染的33.33%;14例使用了呼吸机, 占下呼吸道感染的29.17%;细菌发生变异感染18例, 占37.50%。胃肠道感染13例次中,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8例次, 占肠道感染的61.54%;感染性腹泻5例次, 占肠道感染的38.46%。泌尿系感染10例次中, 全部实施泌尿道插管。由此可见, 医院感染与侵袭性操作、抗生素使用相关。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

在86例次感染患者中, 共检出病原菌106株,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3株,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 占检出病原菌的31.13%;革兰氏阴性菌67株, 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间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液化沙雷菌、嗜麦芽寡杨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 占检出病原菌的63.21%;真菌6株, 占检出病原菌的5.66%。见表2。

本次调查中86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 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1) 神经外科的住院患者多存在昏迷、意识障碍严重等情况, 因此出现诸如呼吸、吞咽等各种功能障碍, 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通, 形成感染环境, 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1]。由于疾病原因, 神经外科患者住院时间长, 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中, 医生采用脱水剂容易让患者的痰液变得粘稠难以咳出, 形成呼吸道细菌繁殖、感染的环境。 (2) 患者多接受吸痰、气管切开等侵袭性操作, 此过程中药物或医疗器械会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 导致水肿、损伤等情况, 为细菌通过黏膜侵入血液提供了条件, 导致呼吸道感染。 (3)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都可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这也是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 操作不规范, 也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 (5) 神经外科患颅脑手术因手术视野暴露小、手术时间长、术后留置引流管等因素, 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2]。

3.2 医院感染部位分析

数据显示,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其次是胃肠道感染及泌尿系感染。而下呼吸道感染中, 细菌发生变异感染的占37.50%;胃肠道感染中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为主, 占61.54%。神经外科患者颅脑手术均为插管全身麻醉, 术中又多有植入物、术后意识障碍加重等因素, 使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不畅, 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是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使胃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抗菌素相关性腹泻。泌尿系感染多是昏迷患者, 有留置尿管史, 可能是尿道口周围细菌逆行感染所致。同时昏迷患者尿管留置期间, 消毒措施不严格、清洁观念不强、留置时间过长, 均可增加泌尿系感染的可能[3]。

3.3 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析

患者检出的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其次则是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在下呼吸道感染中较常见, 也是主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4]。

综上所述, 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外科, 昏迷、侵袭性操作及住院时间等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苏美如.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2, 29 (2) :123-124.

[2]刘旭, 穆锦江, 陈亚民.86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6) :635.

[3]王彦华.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088.

9.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篇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来该院治疗的74例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 (2012年6月—2015年6月) 作为该次实验的目标对象, 对74例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施随机分组;排除存在精神障碍、意识障碍、严重心血管疾病、药物过敏史、妊娠期或哺乳期等患者[4]。实验组37例患者男女分别为24例、13例, 最大患者和最小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5岁、39岁, 37例患者年龄均值为 (54.56±1.32) 岁。对照组37例患者男女分别为25例、12例, 最大患者和最小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4岁、38岁, 37例患者年龄均值为 (54.24±1.28) 岁。实验组37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对照组37例患者无显著区别, P>0.05, 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7例患者实施一般护理, 主要按照医生嘱咐对患者实施生命体征指标监测, 为患者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定时对病房环境实施消毒, 严格限制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等;实验组37例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为:1气管切口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切口情况, 观察是否存在出血、水肿等炎症反应, 及时更换药物, 保证切口干燥、清洁, 定期对切口实施消毒并进行药敏实验。2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呼吸道实施湿化护理, 降低痰液的粘稠度, 避免痰痂形成, 造成堵管现象。3吸痰护理: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时给予患者吸痰操作, 确保患者吸气时肺部充分膨胀, 在吸痰过程中,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同时吸痰前后, 给予患者雾化吸入。4口腔护理:为保证患者口腔清洁, 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口腔p H值, 若p H值较低时, 可使用浓度为2%碳酸氢钠溶液 (国药准字H20044244, 规格:100 m L:5 g) 擦洗, 若p H值较高时, 可使用硼酸液 (国药准字H51023539, 规格:3%) 擦洗, 若p H值为中性时, 可使用浓度为3%双氧水 (国药准字H53020145, 规格:3%) 擦洗, 必要时, 可对患者口腔涂抹抗菌膏, 3次/d。5体位护理:为降低患者出现压疮的机率, 护理人员应定期帮助患者翻身, 对于痰液较难排出的患者, 应多帮助患者叩背, 待患者病情好转后, 可将床位抬高30~45°, 并将管道妥善固定, 避免脱出。

1.3 评估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评估指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 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 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 研究结果使用[n (%) ]表示, 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为计量资料,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研究结果使用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比较两组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2.2 比较两组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37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14%;实验组37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1%;两组比较可得,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 ICU重症患者常会存在呼吸困难等呼吸道问题, 因此, 为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临床常对该类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 但气管切开后, 增加了伤口和外界直接接触的机率, 再加上机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较差, 患者常易出现呼吸道感染, 从而引发肺部感染[5,6,7,8]。为保证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预后, 在治疗过程中, 常需对其实施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9]。

该研究为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对该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主要是指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实施呼吸道护理、气管切口护理、口腔护理、体位护理等, 通过对患者实施气管切口护理, 可有效保证切口清洁干燥, 降低其发生感染的机率;对患者实施呼吸道护理, 可以有效促进痰液排出, 改善患者呼吸状况;对患者实施口腔护理, 可以有效保证患者口腔的清洁度, 减少细菌滋生。相比于一般护理, 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机率, 缩短ICU转出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 改善患者预后。

对该次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知, 实验组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 (8.20±2.35) d、 (6.24±1.53) d, 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提示相比于一般护理干预, 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可显著缩短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 促进患者预后;且研究发现, 对照组37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14%, 显著高于实验组37例患者8.11%, 这提示相比于一般护理干预, 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可显著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 减轻患者痛苦。陈丽芳等人[10]在“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一文中分析了护理干预对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 其分析了44例患者, 其中观察组患者 (22例)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 (22例)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通过研究其发现, 观察组22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99.9%, 显著高于对照组 (63.6%) ;观察组22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 显著低于对照组 (36.4%) ;而观察组22例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 (7.2±2.8) d、 (6.2±2.4) d, 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ICU转出时间 (9.9±5.1) d和症状消失时间 (8.6±3.8) 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研究结果其认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病情好转, 改善患者预后。将此次的研究结果和该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可知, 两者无明显区别, 均认为对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施相关的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 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

综上所述, 对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 能显著缩短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抽取来该院治疗的74例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 (2012年6月—2015年6月) 作为该次实验的目标对象, 对74例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37例患者实施一般护理, 实验组37例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分析比较两组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对照组37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14%, 显著高于实验组37例患者8.11%, P<0.05。结论 对ICU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 能显著缩短患者的ICU转出时间、症状消失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曲珍珍.脑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2) :197-198.

[2]姜俊萍.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联合综合护理防治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29例[J].中国药业, 2014, 23 (1) :69-71.

[3]柳小霞, 顾晓菊.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 (1) :83-84.

[4]谯林林.观察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2) :154-155.

[5]葛雪.浅析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运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15:1.

[6]邵春梅, 王淑敏.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 (15) :2097-2100.

[7]吴丽, 刘佳.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J].心理医生, 2015, 21 (15) :137-138.

[8]司霞, 李蕾, 高玉,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 (9) :217.

[9]王岚, 庄番, 徐敬端, 等.ICU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13) :221-222.

上一篇:2022医院效能建设计划下一篇:搞笑的游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