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

2024-10-29

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共7篇)

1.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 篇一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 我们身边的物质

1、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地,变化过程有快有慢。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这是物理变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2、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三课 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1、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在口腔里主要是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麦芽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第四课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此之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醋酸钠的新物质。

2、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人们利用这个性质生产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

第五课铁生锈了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跟空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氧化铁。

2、金属生锈的危害: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因为钢铁制品的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第六课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比如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的表面有红褐色的物质(铜)附着,这就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蜡烛燃烧),改变颜色(铁钉生锈、碘酒和米饭),产生气体(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沉淀物(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淀粉和碘酒)。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第七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隔绝空气和水)。基本方法有: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隔绝水分);

②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烧搪瓷、镀上一层耐磨、耐腐蚀的金属铬、高温灼烧金属,进行“烤蓝”处理等(隔绝水分和空气);

③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的结构)

2、铁在与水、空气隔绝的地方不生锈。铁在多水的空气环境下最易生锈。尤其在有盐存在的潮湿、有空气的环境中铁生锈明显、速度加快。

第八课 物质的变化和我们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两者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中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大小、位置的改变。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现象的发生。两者的联系是: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先将石灰石、黏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而成。

2.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 篇二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正确书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角色对话, 能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的知识, 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 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对话。

【教学难点】了解“地心引力”的作用。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新课;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 果园里的桃树结了很多桃子。哪个小朋友能把它们摘下来? (读生字, 摘桃子)

2.真能干, 老师再奖励你们几个大桃子。 (读词语)

3.我们的课文里啊也有一些桃子成熟了, 这回可是地球爷爷的大手帮助摘下来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爷爷的手》。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一年级下册识字应是重点, 课一开始笔者就和孩子们一起复习生字、词语, 但是一味的读会有些枯燥, 因此笔者创设摘桃子的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聚焦对话, 朗读体会

1.地球爷爷的手真是神奇, 小猴和小兔非常疑惑。现在请大家赶紧读读课文, 找找小猴、小兔和猴爸爸的对话吧!看看他们的对话藏在课文的第几到第几段呢?

2.用不同的记号画出小猴、小兔和猴爸爸的话。

3.交流:谁来读小猴的话?谁找到了小兔的话?猴爸爸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 (课件依次出示)

【设计意图】如何在长长的文本中寻找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种读书的本领, 但一年级孩子找句子容易盲目, 所以笔者先让他们找对话在哪几段, 缩小范围, 再开始找句子。

4.好好地读读他们的对话, 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我知道会读书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要说话了!

预设:

(1) 很有礼貌。

谁很有礼貌?从哪些词语你读到小动物很有礼貌? (请、谢谢、您)

谁能有礼貌地读读小兔和小猴的话? (指名, 评价———你一定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小朋友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请”和别人说话呢?你是怎么说的?看来大家和小猴、小兔一样都很有礼貌。

引读:听了小猴和小兔的对话, 猴爸爸亲切地说——— (齐读)

(2) 很奇怪。

从哪两句话看出小动物很奇怪?

仔细观察这两句话,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句子中都有个什么呀? (问号) 怎样才能把问句读好呢?自己试试看!

是啊!猴爸爸的话让小猴和小兔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大问号, 谁来带着奇怪的语气读读小猴子和小兔的话?

指名读, 评价:“你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了。看来你一定也很奇怪。”

小朋友真会读课文, 我们已经把他们的对话读通了, 也读明白了, 真棒!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好吗?

5.指导分角色朗读。读之前先请小朋友看看, 这两个句子写了猴爸爸和小猴说话时的样子。 (课件出示)

猴爸爸 (笑着) 说:“别谢我, 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小猴 (奇怪地) 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 () 地说:“爸爸, 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 好吗?”

小兔 () 地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它又没有手。”

你们能不能也模仿着这两句话来说说下面的句子?读出这个小动物的语气。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相应角色的语气。如读小猴子的话, 用欢快、有礼貌的语气;读小兔的话, 用惊奇的语气;读猴爸爸的话, 用慈祥、和蔼的语气)

师:这样一说句子就更加生动具体了。接下来,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这篇童话中的对话。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棒。 (全班分组读, 师生分角色读, 让全班都动起来)

【设计意图】在前一环节中, 孩子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 让他们试着填一填语气词, 是在引导他们如何把句子说完整, 也是在为分角色朗读打基础。在内化语言的同时, 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读出角色的语气。

三、研读难点, 实验解疑

1.是啊, 别说小兔小猴了, 就连我们也觉得奇怪呀!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十段, 找一找地球爷爷说的话, 把它画下来。

2.小朋友想一想地球爷爷的手到底是什么?

3.你找到地球爷爷的手了吗?集体交流:

(1) 地球有地心引力。过渡:原来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这手的力气是很大很大的。

指导朗读:读好“很大很大”。

评价:地球爷爷的力气真的很大。还有谁能读出力气大的感觉?

(2) 那什么是“地心引力”呢?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个实验大家就明白了。

请你拿着回形针慢慢靠近磁铁。请你告诉小朋友, 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是的, 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 就被磁铁吸引过去了, 这就叫“引力”。

(3) 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 而且它的引力比磁铁要大很多很多, 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事物, 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 (课件图文展示)

(4) 这地心引力的作用可大啦!谁来读好这个句子? (指导朗读, 评价:地球爷爷的手真了不起!)

4.我们的地球爷爷, 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 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地球爷爷真了不起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 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自由想象说) 是啊, 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 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乱七八糟。 (拓展图片, 教师讲解)

6.看来地球爷爷的手还有很多作用呢, 你从课文中的哪个标点发现了? (省略号) 那么地球爷爷的手还有什么用呢?你能来说一说吗? (同桌说, 全班交流)

口头句式训练:地球爷爷的手能让__, 能让__。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什么是“地心引力”以后, 笔者让学生进行句式训练, 但是孩子们的知识有限, 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补充图片, 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四、补充儿歌, 写字回顾

1.有个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发现了“地心引力”的神奇力量, 他写了一首拍手歌, 可是有几个字他不会, 所以写了拼音。小朋友自己把它读一读。看看你能帮他吗?

你拍一, 我拍一, 地球爷爷有法力。

你拍二, 我拍二, 能让táo儿落下来。

你拍三, 我拍三, 能让松鼠tiào下来。

你拍四, 我拍四, 能让shù叶飘下来。

你拍五, 我拍五, 能让qiú儿掉下来。

你拍六, 我拍六, 能让雪花飞下来。

你拍七, 我拍七, 什么法力大无比。

你拍八, 我拍八, 地心引力大无比。

3.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导读 篇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专门有“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明确规定:“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二、单元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章的能力,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它们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对二者作比较,“朔方的雪”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所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对散文诗的阅读,最重要的是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诗押韵,朗读时须注意韵脚;有些散文诗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总之,应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诗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大家不妨抄下来,并牢记在心。

三、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2.方法与过程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四、单元导读示例——《雪》

盼雪

张炜

【课前欣赏】

一个无雪的冬天,会令人感到尴尬。该冷的时候不冷,四季不再分明,大自然竟然也有这样的谎言。

下雪吧,让洁白的绒毯铺盖大地,以这个节日独有的方式去温润人心,安定人心。

雪可以搽洗世界,所以你总是可以在雪后看到一方更加碧蓝的天空。一只狗走向原野,小鸟在落满雪粉的枝丫上俏立。大地恬然入睡,万物陷于默想。姑娘唱歌了,红色的围巾松松地包在头发上。相信雪的下面是一片翠绿吗?紫色的地黄花将开放,墨绿的叶面上留着雪痕。一个干练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呼出了白气,那白气像他写出的一行诗。他的头发也是银白的,他的黑呢大衣多么庄重。

老人缓缓地行走,拐杖提离地面,他走过的岁月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冬天,不记得了。他只记得在雪地上,在雪松的后面,他第一次吻一个姑娘的情景。那时他们都年青,厚厚的雪使他们的脚陷了下去。

雪的世界,一个多么适合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的世界啊!浑浊的思绪被沉淀了,人心像白雪一样安静。我们流失的时光和未曾留下痕迹的一串串脉音,一起涌到眼前、耳畔。

你见过人们借助一副滑雪板飞速穿越雪地的情景吗?那有多么帅气。还有,迷人的雪雕、娃娃们的同样稚拙的雪人……这一切奇迹都被白色的调子统领、概括了。

人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有了病痛的时刻,往往被抬进医院——那里有什么特征?那里会有一群群身着白色长衣、头戴白帽的人,有白色病床、白色被子……他们以这样的颜色挽留生命,唤起对生命的记忆。白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缓解和诊治,又给了人多少安慰和信任呢?白色,活动着、沉默着的白色……它与雪的联想,就这样发生着。

下雪吧,下雪吧。

可不巧的是我们又走进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大雪到哪儿去了呢?问爷爷们,他们也在摇头。大雪到底到哪儿去了呢?如果连我们这个湿润的半岛也缺雪少雨,其他大陆又怎么熬?下雪了,下雪了,下了浅浅的一层,一脚踩出泥地,可怜人。下雪吧,下雪吧。再让人骄傲地头戴翻皮帽走上一遭吧,再让真正的寒冷像过往的大雁一样降落一次吧。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太阳和地球在挺好地运转,一个接一个的明天还没有尽头。我们会信任时光、日月这一些永恒的东西,安然自如而不是匆忙慌促地干手头的事情。

在这个干燥的、裸露着泥土的冬天里,人们不由得去追根寻底。不错,现代科学已经告诉了大家,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毁掉了正常的自然循环。因此,我们要忍耐一个又一个无雪的冬天。空中烟尘弥漫,人们咳声不绝。仰望天空,立即有一颗微尘落入眼内。只有雪才可以擦掉这么多的尘埃,而我们拿出家中千万块抹布也做不到。下雪吧,下雪吧。大雪是老天爷手里的抹布,它一会就能把天空擦得瓦蓝锃亮。

下雪吧。

【赏析】

张炜的散文往往通过对纯美精神家园的守望,而抵达一处精神的高地。《盼雪》可称其代表。随着一个又一个暖冬,雪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盼雪,是因为雪连着思索和回忆、追忆和遐想:姑娘的红围巾,老人的黑呢大衣,在雪地里该多么亮眼;雪还让人联想到雪雕、雪人、病房甚至生命。作家通过富于意味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大雪纷纷扬扬悄然曼舞,涤荡了世间一切丑恶污秽,同时也仿佛轻轻拭去了人们心上郁积已久的烦恼尘埃。人心因此变得透明纯净,世界因而有了澄澈洁白。这正是作家孜孜不倦追求寻觅的人生境界,也是审美者在他奇巧的文字中猛然惊醒的理想之梦。在作家笔端,雪是由表及里净化万物的圣洁精灵。文章语言优美,意蕴丰厚,一些比喻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课文导读】

《雪》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对本文亦应着力于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其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作者希望传递的丰富内涵。学习时可先结合背景资料和注释,轻声诵读文段,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精神。

【背景资料】

《雪》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雪》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反动势力猖獗,正是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而此时的南方,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蓄八字须、面容消瘦、嘴里叼着一支烟斗的鲁迅先生来到无边的旷野上,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的飞雪,激发了战斗的豪情,萌发了创作的冲动,次年1月18日,散文诗《雪》诞生了。

【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一般来说,散文诗是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又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更加便于抒发感情;从语言上看,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

【字词积累】

1. 读准下列生字字音。

口(qìng)脂粉(lián)

灼(zhuó)笑(xī)

尽(tuì)方(shuò)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主旨提炼】

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而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雪》按照作者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结构全文。作品结构精巧,经过作者的感情熔铸,显得辽远、深邃。

【写作技法】

1. 想象飞腾奇丽。

面对北国的翻飞大雪,作者的神思却飞越到江南的柔情故乡。在精细描绘江南雪野的静景之后,又舒展想象的翅膀:“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使整幅江南雪景画面有静有动,景中寄情。第二段进一步联想到冬日里幼童玩雪,以生动的笔触使这幅画面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第四段用一个“但是”,转入对北方大雪的讴歌。在实写动人雪景的同时,作者的想象与大雪一起飞腾,把那在阳光朗照之下,蓬勃奋飞、闪着灿烂光辉的大雪形容为“包藏火焰的大雾”,想象多么宏伟奇丽!最后由“孤独的雪”联想到“雨的精魂”,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2. 映衬自然鲜明。

写江南雪景,却从暖国的雨开篇。以暖国雨的单调,反衬江南雪花的晶莹和雪野的斑斓,在相互映衬之中自然引出江南雪景。写幼童玩雪的欢悦,也是为了对这幅柔美的雪景图作进一步渲染。精心描绘江南雪景,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在鲜明的映衬与对比中突出北国大雪的壮观——那朔方奋飞、旋转、升腾的大雪,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高潮。

3. 语言丰富多彩。

南国的雪“滋润美艳”,宝珠山茶“血红”,单瓣梅花“白中隐青”,磬口蜡梅“深黄”,杂草“冷绿”,而蜜蜂们“忙碌地飞”“嗡嗡地闹”……这一切,精雕细琢,显出轻柔绚丽之美。再看北域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在晴天下“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这又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写意画,恣肆泼洒,尽展雄浑壮阔之美。其间穿插幼童玩雪的场景,刻绘雪罗汉的形状、色泽、神态等,语言生动形象,清新活泼,美妙传神。

4. 修辞生动精妙。

用“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滋润美艳”的江南雪,形象地表现了江南雪的青春魅力和动人光泽。用“包藏火焰的大雾”来比喻朔方大雪,生动地描绘出雪被旋风卷着,映着日光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壮丽图景。孩子们在雪地里玩雪,小手“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一般”,比喻贴切,形态逼真,富有儿童情趣。雪罗汉“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用拟人手法化静止为灵动,带来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置身于朔方昂扬、奋发的雪景中,作者内心的革命豪情也在“旋转”“升腾”,所以在末尾两段反复咏叹,那是“雨的精魂”。雨虽然“死掉”了,可“雨的精魂”——雪,仍在自由活泼地飘洒纷飞。赞美之情奔泻于笔端,战斗之意洋溢于字里行间。加之末段精妙、诗化的排比,使全文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真挚强烈。

【问题探究】

1. 散文诗的有关知识: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诗中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它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富于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就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写散文诗,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就形成了诗的意象,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2.重点语句的理解: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为下文赞美朔方的雪作铺垫。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3.作者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的目的是:雪罗汉形象的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连接朔雪之景的桥梁,它实现了作者感情的过渡和转折。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却很快消融。所以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与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相吻合。

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的用意是:以江南的雪来对比衬托朔方的雪,借物抒情突出主题。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多么像一位豪情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5.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写,可以这样理解: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提示全文重点。这里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了:比起优柔的江南的雪,作者更赞颂壮美的北国的雪。这也体现了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

【延伸阅读】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每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撼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被激动的不是这种有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错,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摇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洁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翼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阅读提示】

这篇散文以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开篇,以追求生命的绿意为主旨,以实见虚,虚实结合,独具匠心。首先,“染绿的声音”这个题目就很美,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使读者想到了茂密的绿色森林里充满了神奇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描写山居的宁静和各种各样的“染绿的声音”,表达出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章语言优美,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它更富于文采,也增强了感染力。同时采用了烘托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的神奇魅力,也写出了“我”对“染绿的声音”的不同感受。

【思考练习】

1.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巨大”一词来修饰“宁静”,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本文语言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请在下边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1)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阅读全文以后,请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写指南】

1. 在浓绿的大森林中,本文作者听到的声音都是绿色的。你也有在特定环境中听出染了颜色的声音的体验吧,请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学习了本单元文章,你对散文诗有了一定的认识吧?让我们睁着审美的眼睛,带着炽热的情感,握着生花的妙笔,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季节,题目是:我心目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思考练习1.作者用这个句子描绘出山中充满于天地间的无边无际的宁静,这样的宁静是尘嚣中所无法体会的,让人的心灵变得澄静,轻盈,是身心从未体会过的,对作者的心灵有极大的震撼。2.(1)这个句子以鸟鸣反衬出大森林的虚静,也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中因有了鸟鸣而充满生机的意境。(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身心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好感受。3.①晨露滴落发出的轻柔凝重的声音;②由森林茁壮生长悟出的蓬勃的声音;③松涛咆哮发出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④由阳光变化下的森林悟出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4.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 篇四

A、91%~92% B、76% C、60% D、23%

2、人类曾设想在( B )建立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A、月球 B、火星 C、金星 D、木星

3、在上个世纪末,世界人口已经超过了( C )亿。

A、40 B、50 C、60 D、70

4、我国的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C ),这一比例还在扩大。

A、7.3% B、17.3% C、27.3% D、37.3%

5、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A )。

A、12,地中海东部大地震 B、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

C、1976年,危地马拉大地震 D、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我国地大物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

B、我国的森林面积广大,木材丰富,可以任意砍伐

C、一次性筷子干净卫生,我们要鼓励大家使用它

D、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7、下列行为不属于污染环境的是( C )。

A、工厂把废烟排放在大气中 B、造纸厂把废水排到河水中

5.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 篇五

一、必须会认的词

北极 乱闯 沟渠 分辨 黎明 透明 衰老 显现 掏鸟蛋

俊俏 演奏 痕迹 趴在 惊讶 糊涂 委屈 骗人 逮蜻蜓

爱抚 产卵 稠密 能够 孵出 脱去 慢慢 轻轻 蝈蝈儿

轻轻 英俊 吹奏 一段时间 夜幕降临

二、必须会写的词

始 开始 原始 始终 意 意思 意义 心意 思 思想 思念 深思

浓 浓茶 浓烟 浓度 想 想法 理想 想象 曾 曾经 可曾 不曾

忆 回忆 记忆 追忆 远 远方 远处 永远 野 野外 野生 原野

针 针对 打针 针尖 诉 告诉 诉苦 上诉 确 正确 明确 确实

忠 忠诚 尽忠 忠实 实 诚实 果实 实干 乱 慌乱 战乱 杂乱

积 积极 积分 积累 露 露珠 露水 披露 珠 水珠 珍珠 珠宝

晶 水晶 晶体 结晶 粒 米粒 颗粒 粒子 格 方格 格言 格外

精 精彩 精神 精华 机 飞机 机会 时机 杨 杨树 杨桃 杨柳

漂 漂亮 起 起来 抬起 起色 惊 吃惊 惊奇 惊讶

真 真正 真实 认真 答 回答 答题 问答 识 识字 知识 常识

信 写信 信纸 诚信 产 产品 生产 产地

三、多音字

漂 piāo (漂浮) (漂流) piǎo (漂白) piào (漂亮)

答 dá(回答)(答话) dā(答理)(答应) 乐 Lè(欢乐)(快乐) yuè (音乐) (乐曲)

钻 zuān (钻研) (钻洞) zuàn (钻石) (电钻)

四、比较组词

1(始 抬 台) 2(意 异 忆 亿 艺) 3(远 元 园) 4(相 想)

5(悄 俏 消) 6(睛 精 晴 情 清) 7(丽 立 粒) 8(浓 农)

9(及 极 级) 10(骗 扁 编 篇 遍) 11(委 秀 季) 12(积 识)

13(胡 湖 糊) 14(除 涂 途 余) 15(辨 辫 辩) 16(路 露)

17(珠 朱) 18(晶 品)

五、积累词语

祖先的摇篮 浓绿的树荫 一望无边 我们的祖先 古老的原始森林 美好的回忆

天然的指南针 准确的方向 忠实的向导 沟渠里的积雪

一颗颗 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 闪亮的露珠 透明的露珠 美丽的露珠

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 爬到草杆上的小蟋蟀 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 衰老的花草 金黄的向日葵 碧绿的白杨树 紫红的喇叭花数不尽的鲜花嫩草 俊俏的小姑娘 闪闪发光的珠宝 动情地吹奏 肉嘟嘟的身子 漂亮的蝴蝶 美丽的蝴蝶 会飞的花 闪亮的钻石 英俊的王子 透明的水晶 认真地回答 惊喜地喊 不好意思地说 惊讶地问 爱抚地说 开心地笑 轻轻地飞

六、积累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美丽--漂亮 显现--呈现 慌张--慌乱 俊俏--英俊、俊美

准确--正确 忠实--忠诚 格外--特别 惊讶--惊奇、吃惊

反义词: 美--丑 淡--浓 始---终 远--近

准确--错误 慌张--镇定

6.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 篇六

1、鸦片,俗称()有催眠、止痛作用。明代少量进口,后来多了。吸食的人面黄肌瘦,浑身无力,最后成为“废人”,家庭倾家荡产。洋人大发鸦片财,却和我们中国人叫()。清朝时引发了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战争。

2、湖广总督()上书朝廷,倡导戒烟。他受朝廷之命到广州严厉禁烟,“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他迫使以英商为主的鸦片商人陆续交出鸦片200多万斤,在广州()当众销毁。

3、英国政府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许多爱国官兵献出生命。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代表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英国鸦片价款、军费等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设立外交领事。(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圆明园曾经是世界最辉煌壮观的大型皇家园林,建筑宏大,收藏了许多奇珍异宝、古今文物字画,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自由抢劫三天,10月18日,英国骑兵烧毁了圆明园。法国作家()曾描绘这两个强盗的罪恶。

6、2003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周年,北京学生参观“圆明园国宝展”,铜猪是香港()博士捐款600万元从美国购得的。2009年是圆明园罹难()周年。

7、1897年11月,德国占领(),又强租(),()成为它的势力范围。俄国强占()和(),把势力范围扩大到(长城以北、旅顺)。法国强租(),势力范围(广东、广西、云南)。英国强租新界、威海卫,势力范围是(长江流域、云南、广东)。日本割占()和(),势力范围是福建。

8、《》通俗形象地说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险恶形势,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残面目。旁边的题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9、“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是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罪行的标记,是中华民族的耻辱。()()()都曾写文章提过。

10、20世纪是人类发生战争最为频繁的世纪。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发生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德、奥匈、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法、俄组成协约国,许多国家卷入战争。持续4年,双方死伤惨重,土地荒芜,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进行,人们流离失所,痛不欲生。其中的凡尔登战役,伤亡进80万人,称“凡尔登绞肉机”。

11、2004年6月6日,是盟军()登陆,开辟第二战场60周年纪念日,16哥国家的各界人士缅怀将士,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1945年,历时6年,死伤5000多万人,600万犹太人遭到集体性残杀,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成果被炮火焚毁。

13、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柳条湖一段铁轨被炸,日本反诬中国破坏,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爆发了。

14、1937年7月7日,中国驻军在()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全面爆发。

15、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在攻陷南京的六个星期中,枪杀、活埋平民、士兵30万人以上,制造了()。

16、二战中,中国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3000万人丧生。2003年11月底,日本老人攸土冢良雄向731部队细菌战中国受害者遗属张彩和道歉。

17、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敌,八路军先后进行了()大战、()大战(彭德怀)、平型关大捷等,鼓舞了士气。()五壮士、血战()是英勇的见证。

18、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创造了()战、()战等独特的战斗方法。

19、1945年8月15日,()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年抗战最后胜利。

20、当今世界不太平。()遭恐怖分子袭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的许杏虎、邵云环、朱颖不幸遇难),制造(科索沃战争),随后又发动(伊拉克战争)。(与)已成为世界主题,但局部战争不断,我们坚决反对()的战争,远离(),渴望()。

21、19世纪以来,面对()的危局,爱好和平的中国人英勇奋斗,有的(),有的(),有的(),不惜生命。()曾到美国、香港学医,后来放弃医学,投入革命活动。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体制),有丰功伟绩。2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确立了()的领导地位,挽救了(、、),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后来,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抢渡(),强渡(),爬(),过(),历尽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北上(抗日),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3、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分析复杂形势,提出()解决()的方针,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解决,为合力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24、中国历史上为和平做出贡献的人还有(、、)。

25、2003年3月我国核查专家()在伊拉克突遭车祸去世。越南小姑娘潘氏金淑被飞机上投下的燃烧弹击中,后来她被任命为()。1995年11月,以色列总理()发表演讲,高唱《和平之歌》后,死于犹太极端分子枪下。

26、2004年8月,国际青少年“和平节”在山东蓬莱举行,每年一次,规模最大。蓬莱获得()称号。国际和平锣2002年在印尼铸成,铸刻联合国各成员国国旗。2004年8月送给我国。

27、1859年,一位瑞典商人提出在和平时期建立战时伤员救助团体,促成了(会)的成立。(会)是为进行救助、救济二组成的志愿团体,总部设在瑞士的(),逐渐演变成从事(日常自然灾害救济)、(社会福利)(急救和护理)等工作,成为(全球性的组织。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发生严重海啸,中国首先派出红十字救助团体,无偿救助灾区人民。

28、1864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外交会议,12哥国家的代表通过了《公约》。

29、“奥运会是(和平)()()的象征,古希腊在公元前776年举办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如果运动会期间发生了战争,交战双方必须宣布停战,否则受到严惩。1914年,“一战”爆发后几个月,西部战线的交战双方停止了交战,比利时的小镇上,敌我士兵用稻草、纸盒揉成足球,搞起了足球赛。30、1934年,奥林匹克委员会做出决定:奥运会开幕时,要用奥林匹克村的圣火点燃主体育场的火炬,直至奥运会闭幕。瑞士洛桑是国际奥委会总部。(年月),我国已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

31、联合国的出现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1945年6月,51个国家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签署了《》,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总部门前的雕塑含义是()()。

32、联合国是世界范围最广泛规模最庞大的国际组织,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驱逐出了()的代表。

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总理在1953年提出的。1955年()率团参加(万隆会议),明确了中国的对外政策:(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

34、维和士兵的装束:蓝色贝雷帽,绿色迷彩服,冲锋枪,右臂佩戴象征和平的地球和橄榄枝图案臂章,左臂“CHINA”字样。

35、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兵种,70多年,有步兵、炮兵等专业兵种。中国海军1949年4月成立,50多年,有海军航空兵、潜艇部队等。中国空军与1949年11月成立,有航空兵、地对空导弹兵、气象等多兵种合成。我国还有特种部队。北京的石景山区,有一座中国军事博物馆。

36、(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和实验,发明了(安全炸药),他用遗嘱的方式设立了诺贝尔奖金基金。有和平奖、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

7.第二单元复习题教师版 篇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可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一直倍受重视, 但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教师作为指导者, 意义建构者和促进者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 (scaffolding) 原指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 是建筑楼房时必需的暂时性支持, 基于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美国教育工作者布Wood (1976) , Bruner (1990) 等人进一步提出了“支架”一词。“支架式教学提倡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提供支架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 (Fisher&Mercer, 1999) , “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 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Pressly, 1996) 。因此自支架式教学问世以来, 在国外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 我国国内也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张雪梅, 2002;闫寒冰, 2003;张国荣, 2004) , 可见支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主要分析一节阅读课中支架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来探究支架式教学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 支架式教学在阅读课中的应用

阅读一个是复杂的认知过程, 是读者借助己有认知来理解未知内容的过程。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直接知识灌输, 在支架式教学中, “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 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 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 (闫寒冰, 2003) 。以下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 Unit 2A few Simples Of English Poems的阅读教学为例, 具体说明支架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 Pre-reading:回顾引导, 激活知识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简体英语诗歌, 因为在前面一节课已经介绍了几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简单诗歌, 同学们都对英语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所以教师直接用问题导入, 唤起学生已有的图式。

1) Last period, we learned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do you still remember what are they? (在这里, 教师搭建了一个支架:重新提及上节课的话题, 通过与学生互动问答, 找到他们最近发展区, 这个支架成功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和讨论, 激活了他们已有知识的图式,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1.2 While-reading:进入情境, 搭建支架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Balaban, 1995) 。也就是说, 支架式教学是逐渐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与学生的对话,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1) we’ve learned 5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Let’s come to these poems one by one,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设置问题支架, 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关于简体诗歌的知识, 要求学生说出文中八篇英文简体诗歌的主体大意, 逐步的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在含义。)

2) Then let’s come up to each characteristic of each poem.We’ll start from the first one, nursery rhymes. (教师通过与学生有效对话的形式, 逐步引导他们去寻找每种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例如学生通过观察, 得出英语童谣的特色。这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指导者的作用, 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并给予一定的评价, 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1.3 Post-reading:做好铺垫, 撤除支架

当教到五行诗时, 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T:Wha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inquain

S:Very brief and convey a strong picture, and only 5 lines.

T:Good, any others?...

T:Yes.First line, one word as a topic;second line, two adjec-es;third line, three verbs withing;fourth line, four words;and“”one word in the last line.Can you make a cinquain with your part-ners according to this rule? (在这里, 教师先启发学生自己去归纳与分析, 以D诗歌为例, 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五行诗规律的支架, 在他们感到困难时, 提供更多的支架, 在他们理解后撤销支架, 让学生在合作式的学习中自己创作, 把自己的见解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 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创精神。在五分钟的热烈讨论与交流后, 学生展示了自己创作的诗歌。例如:

Ruizi

Faithful, funny

Barking, dancing, following

Pet of every one

Ours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多少在于他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 (陈玉清, 2005) 。这一环节, 教师展示的五位同学的诗作都取自于实际生活, 包括身边同学。全班气氛十分活跃, 同学们跃跃欲试, 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通过内化的支架, 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实可见, 这样的课堂既轻松, 又有效。)

2 支架式教学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时搭建和拆除支架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认知与阅读材料或任务之间存在着差距。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的教师, 这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一定的支架, 帮助他们顺利的穿越“最近发展区”, 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搭建和拆除支架的时机, 根据课堂反应和学生的水平, 在任务难度较大, 学生感到困难时, 提供更多的支架;在学生能独立的思考操作时, 及时“隐退”, “为学生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 (闫寒冰, 2003) 。

2.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学生的习惯, 更好的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实践,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发潜能,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2.3 发挥好教师自身的“支架”作用

支架式教学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要求极高。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在帮学生搭建支架, 教师自身对学生来说也是支架。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支架, 引导学生由“实际发展水平”逐步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 对教师来说也是重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武装自己,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只有教师深刻地去了解学生并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认知, 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才会实现。

3 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提倡在充满活力合作轻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 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与新课标提倡的理念相一致, 又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 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清.建构主义理论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2) .

[2]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11) .

[3]张国荣.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 .

[4]张雪梅.有利于学习者会话的因素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4)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Balaban N.“Seeing the Child, Knowing the Person.”Ayers, W.To Become a Teacher[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5.

[7]Bruner J.Act of Meaning[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 sity Press, 1990.

[8]Mercer N, Fisher E.How Do Teachers Help Children to Learn[M].London:Routledge, 1998.

[9]Pressly.Collective Scaffold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Vygotsky.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上一篇:WORD——段落设置-教案下一篇:药店收银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