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

2024-07-05

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精选10篇)

1.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 篇一

《〈雪〉四人谈》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说说下面的一句话的含义:

写江南的雪景,写孩子们的嬉闹时,作家轻松而愉快,甚至想象蜜蜂们在田野中采冬化,嗡嗡地闹着;写北国的雪、北国的旷野时,作家满腔的悲壮与沉郁,如同在书写一阕敬奠的诗篇。

3、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4、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注意其间的异同。导学过程:

第1课时

自主学习:

一、导入定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二、自学体验:

(一)学习《读<雪>需要联想(节选)》阅读课文后完成1、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3、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二)学习《简洁清纯的〈雪〉》阅读课文后完成作者认为《雪》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甚至孩子们群体的快乐与雪罗汉孤独的悲哀,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学习《灵魂的柔软和坚硬》。阅读课文后完成1、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提示:这篇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何特点?

(四)学习《雪》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评论的是《雪》的表现手法。

1、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通读全文,你能说出《雪》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独特之处: 作用: 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 交流汇报以上各题。

四、归纳提升: 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完这几篇评论,你有哪些收获?请你认真阅读文章,试着把四位作者的主要观点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并加以比较,然后和同学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反馈提高:

五、自测反馈:

1、你能读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吗?请给它们注音。笑靥

契合缱绻

冗杂

寥寥数语

2、请你添字组成成语,并任选其中两个造句。

()之欲出

情趣()然

目光()()

()天()地()()逼人

造句:

3、鲁迅《雪》中写到了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雪。对这两种雪之间的关系,历来理解不够一致。有人认为是通过对比突出南方雪的美丽,有人认为是通过对比突出北方雪的坚韧,有人认为是在对比中表现两种雪各自的特点,有人认为写南方的雪是为衬托北方的雪。请你细读课文,选择其中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4、再读一篇赏析文章:

好一场心灵的大雪

——鲁迅的《雪》赏析

刘德福

1924——1925年,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同时,开始翻译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苦闷的象征》,在引言中,鲁迅写道:“非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在《雪》中,鲁迅为我们呈现了大精神产生的过程。文章一开始,写了“暖国的雨”的特征,“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

不幸否耶?”。对雨,鲁迅的态度并不是一概否定的,但,雨的确是与雪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征。“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正是“青春的、壮健的”江南雪,引来了孩子们的热闹,可它也有一个特点:粘连、易变。“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但是,“朔方的雪花”就大不相同了,他们“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而且,“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因此,作者在结尾深情的喊道:“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笔下的雪,是“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的写照,从“暖国的雨”到“江南的雪”再到“朔方的雪花”,这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大精神”的形成过程。

我们可能联想到:一个人,从“天真烂漫的少年”到“健壮蓬勃的青年”再到“大气磅礴的壮年”;一个灵魂,从“温柔单纯的留学生”到“慷慨激昂的文人”再到“笔意如刀天马行空的战士”。在这个变化中,“孤独”起到了决定作用。雪从“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到“终于独自坐着了,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最后变成“在无边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啊,好一场心灵的大雪呀!

难能可贵的是,文笔犀利老辣、解剖自己如解剖别人的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却表现了少有的宽容和温情。他没有让“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花”,形成截然不同的对照,在突出“朔方的雪花”是“大精神”的同时,又在“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中寄寓了自己的理想。他不仅歌颂那“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而且用回忆、向往中的江南美景和富于情趣的童事,与丑恶的现实世界作对比,表达了追求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的愿望。请你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并和《<雪>四人谈》相比较,想一想作者的看法与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六、总结反思: 指导点拨,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

1、yè qì qiǎn quǎn rǒng liáo liáo

2、呼 盎 灼灼 铺 盖 咄咄

造句:略

3、鲁迅先生写到两种雪,王蒙等四位作者各有自己的理解。其中《<雪>的独特之处》的作者李允经认为鲁迅写江南的雪是为了以它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而写朔方的雪则是“流露了对它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

4、略(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谈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2.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 篇二

教师寄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约10分钟)

1、在,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器的灿烂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代表作品

有、。

2、与商周同时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了一种独特的青铜文明是文化。此外我国的陶瓷也也很发达,因此,我国是世界上的国家。所以中国在英语中被称为。

3.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相继出现了被称为“”的农作物。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在时候都已经有了,而且还出现了牲畜圈养以及王室的牧场。因此、、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4、通过上面的图片结

合课文内容用50个字描述奴隶的生活

二、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小组内检查自主学习结果,对疑问进行讨论。

2、为什么夏、商、西周会出现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师生互动、精讲点拨(约10分钟)

用心爱心专心

11、什么是青铜文明,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2、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的悲惨生活与这时期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什么关系?

四、系统总结,知识梳理

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

农牧工商有发展,奴隶命运很悲惨。

五、中考链接

1、(2010·四川内江)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青铜树D.四羊方尊

2、(2010·山东潍坊)《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A.甲骨文的雕刻技巧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金文的形成与发展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3、(2010·安徽)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兵马俑B.司母戊鼎C.竹木简D.青花瓷

4.(2009·烟台)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5.(2008·恩施)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 西周D.春秋

6.(2008·咸宁)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司母戊鼎B.整套编钟C.青铜神树D.四羊方尊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这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青铜器,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青铜铸

造水平。该器物叫()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D.毛公鼎

2.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用心爱心专心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3.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B.河姆渡文化C.三星堆文化

4.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5.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畜牧业

6.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A.奴隶主B.奴隶C.平民D.诸侯

7.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D.这些人是罪犯

8.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①③

9.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

A.原始社会B.夏朝C.商朝D.西周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畜牧业④商业

A.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

材料1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大墓 里陪葬的人有300多,还有大量牲畜。

材料2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

材料

西周奴隶买卖示意图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商朝实行什么制度?

(2)殉难者的身份是什么?

(3)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七、当堂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 3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 篇三

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

五、抽测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角jiǎo 号角角落 头角 群雄角逐 ....B.笼lóng 笼子 牢笼笼屉 烟笼雾锁 ....C.量liáng 思量 打量 测量量体裁衣 ....D.削xuē 剥削削减 瘦削 日削月割 ....

2、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拓展延伸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七、学生感悟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参考答案

一、2、fēi wǎn yì pōu jiàn jī xùn nì xuâ wù jiã xiã huì yǎo piē

二、1、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2、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3、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4、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1、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2、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3、“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优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5、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 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6、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 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

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7、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 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8、(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四、略

五、1、D

2、B

3、D

六、略

4.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 篇四

3-5-1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导学案

编写 : a bing sir

行政审批:

使用人:

。【使用说明】

l、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学案要求,阅读教材,把握本框知识结构,识记重点概念,掌握重点内容。

2、在正课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学习目标。

3、检测题在课堂内限时5分钟完成,下课由小组长、学科班长收交科任教师。

预习案 【目标展示】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及我国权力机关体系。

(2)了解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1)联系我 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自主学习与记忆】

【教材梳理】(教材主干知识填空): 1.(1)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①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和 人民代表大会。”

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广大人民通过 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 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 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 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并受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 权、权、任免权、权。(3)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和职责: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 职权由全国人大 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2.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①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 产生。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 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 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 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各项决定外,还享有 权和 权。提案权是指 有权依照 东辰学校高2013届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个体评价:

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质询权是指 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 并要求答复。②人大代表代表 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

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对人民,并接受人民。

探究演练案 【交流探究】

1.每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当年财政预算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知识?

2.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

【学思链接】

★ 全面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决定因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和反映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体现和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2)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在这里,民主离不开集中,集中离不开民主,离开集中的民主会导致无政府主义,离开民主的集中会导致专制。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对关系:一是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二是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三是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3)地位: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与其他制度只是表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局 146704771.doc 编号:2013下-009 使用时间:

部或侧面相比,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够体现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4)与西方议会制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在经济基础、阶级本质、行使权力的主体以及组织和活动原则的不同上,因此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议会制。★★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是立法机关吗?

(1)宪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认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是正确的。

(2)宪法又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虽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但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可见,它不具有独立的立法权,所以不能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

【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A.中共中央政治局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国务院 2.2009年6月2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2008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国务院关于2008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修订后的统计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部分法律的决定。上述材料表明人大常委会在行使()①监督权 ②决定权 ③任免权 ④立法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北京市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北京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50多个单位“摆摊”,接受人大及其代表询问。这表明()①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②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受它监督

③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④其他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附属机关 A.①②③④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人大代表的素质不断提高,过去有的人大代表是当“哑巴代表”——有口不能说话;当“耳环代表”——当家不敢作主;当“举手代表”——与台上保持高度一致。现在懂得做个真正的人大代表,必须为百姓鼓与呼,当好百姓的代言人。这反映了()A.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 B.我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完善 C.人大代表的义务在不断增多 D.人大代表的地位在不断改变 5.在十一届全国人大2 987名代表中,工人、农民占18.46%,知识分子占21.14%,国家公务员占32.43%,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16.08%,解放军占8.98%,港澳和华侨代表占1.68%。上述数据充分表明()①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 ②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③社会主义民主已达到完善的程度 ④人大代表都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在2008年北京市“两会”上,新当选的北京市人大代表佟丽华联名10位代表,提交了“撤销杜家坎收费站”的建议。建议称:“杜家坎收费站若在2008年继续收费,显然是违法行为。”这主要体现了人大代表行使()A.审议权 B.提案权 C.立法权 D.决定权

二、非选择题

东辰学校高2013届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个体评价:

7.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就有关《深圳经济特区出租小汽车管理条例》的执法检查,与政府部门召开会议。上个月交通局曾表示,大幅调低的士费会导致企业破产,影响稳定。这一论点昨日遭到人大代表郑学定毫不客气的批驳。郑学定批评政府在出租车价格听证上未能保持客观公正态度。他说:“有官员说,降低运价,就会有企业经营不下去,会破产。这是明显站在了企业一方。为什么不考虑一下,价格不降,很多市民觉得难以承受呢?”(1)结合材料请你谈谈人大代表应具有怎样的“角色意识”?(2)假如你是一名市人大代表,你将怎样做才会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离群众越来越近”?

【感悟反思】

画出本框教材知识结构(知识树)146704771.doc 编号:2013下-009 使用时间:

3-5-1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导学案参考答案

【教材梳理】

1.(1)①„„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国家权力机关,„„一切重大事务,并由„„。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3)„„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2.(1)①„„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②„„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①„„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提出质问并„„。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交流探究】

【探究1】(1)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

(2)全国人大产生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国家司法机关等,这些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探究2】本题主要考查有关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和权利的知识。从能力上看,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运用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结合。同时要注意全面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回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

(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

1.B。中共中央政治局不是国家机构,故排除A;国家主席和国务院都由全国人大产生,故全国人大居于最高地位,选B项。

2.D。听取国务院的工作报告属于监督权,表决通过了各项法律,这是立法权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3.B。此题易错选①④,主要是对各级人大的地位、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没有弄清楚。北京市召开人大会议期间,其他机关“摆摊”接受人大代表询问,表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及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②③表述准确,①④表述错误。

4.A。材料主要反映人大代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说明我国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C、D本身错误,B不符合题意。

5.A。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既说明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和代表人民利益,又说明社会主义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故①②入选;社会主义民主还没达到完善程度,人大代表产生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之分,故③④错误。

6.B。向人大提出建议,属于人大代表的提案权,故答案为B。立法权和决定权属于人大,东辰学校高2013届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个体评价:

故排除C、D。审议权是指审议各项议案的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7.【答案】(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同时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2)①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大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机关。②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正确审议、表决各项议案,积极行使提案权、质询权,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③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④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以便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5.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 篇五

情境导入:教师设置情境,导入本课。

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危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在课本的导言部分明确告诉我们,我国开始纠正错误。1977年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

除了恢复高考,我国还陆续纠正了文革中的哪些错误呢?

整体感知:利用知识树,整体感知本课知识目标。

让我们一起看知识树,整体感知这一课内容。“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可以从几个方面学习?

中国为什么徘徊?怎样实现的转折?又是如何推进转变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预习导学:细读课文,自主学习,落实知识目标,发现问题。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原因 2.时间 3.结果 4.意义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4.意义

三、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请举一例

2.颁布一系列法律:

① 布时间及法律名称 ②颁布意义

展示反馈:注意倾听,踊跃发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活动一 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活动方式:提出预习导学时遇到的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二 突破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活动方式:分角色朗读,融入情景,互问互答问题。

《北京街头的谈话》

旁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欢欣鼓舞。

张三: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起来了!

李四: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国家都乱成什么样子了!

张三: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

赵五:文革中,有很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不知道能不能平反冤假错案。

李四:是啊!不过,我们现在的领袖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呢。

张三:“两个凡是”方针,使全国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了。

赵五:我们不要乱说了。

同学提问,同学回答,同学纠错:

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

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

4.面对这些问题,请结合预习说出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活动三:突出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活动方式: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记者:我现在位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大家可以看到,前面坐着许多出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代表。下面我们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采访几位代表。

1.这位代表您好!请问这次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2.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做了怎样的转移?请你说一下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3.这次会议还形成了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它的核心是谁?

记者: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讲解整理:加强前后知识联系,体验情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一、听歌曲《走进新时代》,针对其中歌词,教师总结升华本课。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1)“当家做主站起来”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代表人物又是谁?

(2)“改革开放富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代表人物又是谁?

正是在这些领路人的带领下,我们才幸福地生活在新时代。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不断探寻真理,长大后为国富民强做贡献。

二、学生自主完成一棵知识树,整理本课知识。

课堂练习:巩固、反馈、检测,小组内做出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A.党的工作重点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转到城市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2.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之处是()

A.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C.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D.以加强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为主要任务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对中国社会提出了什么要求?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定有哪些?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学教后记: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展示反馈:

活动二: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2.人们渴望纠正文革错误。3.左倾错误思想阻碍纠错,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4.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样做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活动三: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邓小平。讲解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改革开放,邓小平。课堂练习: 1.A 2.D

二、1.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

2.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第29课《列子》二则 导学案 篇六

第29课《列子》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

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走近《列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二、字词积累

、字音

星宿

舍然

跐蹈

2、词义

废寝者

舍然

寄:

四虚

晓:

奈何

奈地坏何

缁衣

向者

天雨

3、自己翻译

4、多义字

(1)

因往晓之

晓行夜宿

家喻户晓

(2)

因往晓之

因循守旧

因势利导

(3)

其人舍然大喜

学校宿舍

(4)子亦犹是也

是他做的好事

(5)身无所寄,子无扑矣

(6)若屈伸呼吸:介词,若躇步跐蹈

代词

(7)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

天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衣素衣而出: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四、梳理结构、这两侧寓言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先写杞国有一个人因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接着写有人对杞人对种状况很担忧,前去开导、说服,给他讲了一番城地无所不地,人无时无处不在,天地之中的道理;后来担忧的人被说服了,说服担忧者的人也不再为之担忧了;最后两个都“含然大喜”。由此可知,这则寓言,虽然比较短小,但故事的发展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得有起有伏。(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杞人忧天》中,杞人忧天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杨布打狗”中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着杨布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六、拓展延伸

先弄懂《郑人买履》的大意,再说说其寓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之曰:“吾忘其度!”遂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而自信也。”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者:......的人。(定语后置)

ⓑ先:首先。

ⓒ度(duó):量长短。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集市,市场。

ⓣ罢:散,结束,停止。

ⓤ遂:于是。

ⓥ曰:对......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鼻音,第四声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七,探究:1.这两则寓言的中心主旨各是什么?(寓意)

2.《杞人忧天》中,“晓知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对这个“晓之者”有何评价?

八,作业,A解释词语:

崩坠:

奈何:

只使坠:

躇步:

无扑矣:

B翻译句子: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c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7.第7课《隋唐的文学艺术》导学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诗歌、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2.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民生的高尚情操。

【讲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情境一:进行“唐诗知多少”的小竞赛。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可谓群星璀璨。情境二:欣赏组图《美丽的莫高窟》。探索神秘敦煌,领略隋唐文化。

二、自主学习

1.问题导学

唐代文学艺术高度繁荣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自主练习

①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的繁荣: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流传下来的有近万首。李白:被尊为“ ” 代表作:《 》《 》《 》

诗歌特点:

杜甫:被尊为“ ” 代表作:“ ”、“ ”

诗歌特点:

白居易:代表作:《 》《 》;诗歌特点: ②书法与绘画

楷书:“颜筋柳骨”是指 和 的书法。

草书:张旭创造了“ ”,人们称他为“ ”。怀素的草书写得更加。绘画:唐初画家阎立本以 著名。

盛唐画家吴道子,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造诣很高,被人们尊为“ ”。

③石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又称,大部分开凿于 时期。是我国最大的 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④音乐和舞蹈

音乐:著名的音乐家有隋朝的 和唐朝的 舞蹈:代表作有健舞《

》、软舞《

》。

三、合作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自主练习中的疑难问题。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质疑: 。2.教师质疑:

①唐代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原因有哪一些? ②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大诗人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③想一想,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经历千余年仍保存较好的原因有哪些?

五、总结升华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在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时达到了新的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杰出代表;“颜筋柳骨”成为楷书的标杆;绘画有阎立本、吴道子;音乐舞蹈成就非凡;敦煌莫高窟更是闻名世界。隋唐文化是中国的骄傲,中国文化是世界的骄傲!

六、课后学习指导

1.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A.骆宾王

B.王维 C.李白

D.杜甫

2.郭沫若先生说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指的是()A.李白 B.白居易 C.苏轼

D.杜甫

3.《玄秘塔碑》是下列哪位书法家的作品()A.柳宗元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杜甫

4.唐玄宗时期歌颂唐太宗武功的舞蹈是()A.《秦王破阵舞》 B.《剑器》 C.《霓裳羽衣舞》 D.《飞天》

5.诗风以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著名的唐代诗人生活在:()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6.下列关于敦煌莫高窟,说法正确的是()①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

②位于陕西敦煌

③又称为“千佛洞” ④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艺术宝库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7.古人把在某一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称作“圣”或“王”,写出下列相对应的人名:

医圣—— 书圣—— 画圣—— 诗圣—— 草圣—— 药王—— 诗仙—— 歌圣——

8、材料分析:

材料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材料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请回答:

①材料一出自于哪位诗人的什么作品?

②材料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社会情怀?

8.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聚焦】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一句的含义有哪些?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 红熟的浆液”。作者这一种联想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难点突破】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走进作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背景追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拓展链接】 关于土地俗语 此地无银三百两;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死无葬身之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面朝黄土背朝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强龙不压地头蛇;

【自主学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斑斓(bān lán)污秽(huì).....怪诞(dàn)亘古(gân)田垄(lǒng)...2.辨析下列字形

谛:(dì)谛听

梁:(liáng)栋梁三尺 蹄:(tí)马蹄

粱:(liáng)高梁

踊:(yǒng)踊跃

诞:(dàn)怪诞 涌:(yǒng)涌现

涎:(xián)垂涎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炽痛 :热烈而深切。

嗥鸣 :(野兽)大声嚎叫。斑斓 :灿烂多彩。

谰语 :没有根据的话。怪诞:奇怪,古怪。

亘古 :远古。默契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污秽 :肮脏的东西。

4.走进文本(设计对课文整体感悟的问题)①怎样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

答:这一标题 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 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②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③试分析“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我必须回去”一类的话?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有一定之意,带有命令的口气。语气逐级加强,态度愈加坚定。

④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表明“我”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乡牺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炽痛(zhì)

胸膛(tánɡ)喷涌(yǒnɡ)嗥鸣(háo)....B.仰望(yánɡ)白桦(huā)呻吟(yīn)亘古(gân)....C.斑斓(lán)召唤(zhào)缠绕(chán)田垄(lǒng)....D.默契(qiâ)

山涧(jiàn)浆液(jiānɡ)污秽(huì)....解析:A选项里“炽痛”的“炽”应读“chì”;B选项里“仰望”的“仰”应读“yǎng”;D选项里“默契”的“默契”应读“qì”。故选 C.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炽痛

喷涌

泛乱

白桦

B.仰望

山涧

斓语

浆液 C.呻吟

嗥鸣

斑澜

怪诞

D.默契

蚱蜢 污秽 缠绕 解析:A选项里“泛乱”的“乱”应写成“滥”;B选项里“斓语”的“斓”应写成“谰”;C选项里“斑澜”的“澜”应写成“斓”。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

A.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C.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D.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解析:B选项里顿号全部改为逗号;C选项里“都有着土粒”后面改为分号;D选项里顿号全部改为逗号。故选A。

4.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C)A.一位农民向国家文物部门献出了一枚祖传的大颗粒珍珠,它具有极高的观赏、保存价值。

B.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议论。

C.想象不但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D.目前,我国正在治理“舌尖上的浪费”人手,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消费’’的良好社会风气。

解析:C关联词使用不当,在“对于”前添加“而且”。5.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D)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D.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6.在横线上选填恰当的关联词 或者

即使

不管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_ _我走到哪里,即使 我睡得很沉,或者 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课后提升案】

一、综合运用

1.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五华诞,为了反制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将开展“热爱家乡,歌颂祖国”的爱国主义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按照以下几个活动内容和要求完成所设计的题目。

①七(1)班班长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想在同学们中征集“爱国名句”,你提供的爱国名句是

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下面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请仿照示例学写几句。

每个人都是旗手,每一座高山都是旗座,每一棵大树都是旗杆;每一个人都是鼓手,每一寸土地都是鼓面,每一次心跳都是鼓点;每一个人都是歌手,每一条江河都是琴弦,每一朵浪花都是音符;每一朵鲜花都是笑颜

;每一个人都是舞者,每一缕春风都是喜讯。

二、阅读理解

阅读《红 书 包》,完成第2~6题

秦文君

①20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

②有一回,同班的汪丽娜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得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 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③那天,我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我甚至感到,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放学时,汪丽娜就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不觉有点儿生她的气。在此同时,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④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走上大街,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看,一会儿()看,过一会儿(),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

⑤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给我买吧,妈妈。”

⑥ “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⑦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①了。

⑧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⑨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汪丽娜,我就想: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你的那只毫无差别!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⑩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爸爸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⑪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 包的,竟没发现爸爸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

⑫爸爸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⑬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汪丽娜,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⑭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②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骄躁不安了。能懂得美,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⑮后来,那个红书包用旧了,而我一直珍藏着它。不为别的,就为它成了我生活的启示录。

(选自《秦文君文集》,有改动)

[注]①打烊(yáng):关门停止营业。②旖旎(yǐ nǐ):柔和美好。2.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

答:对美的无比热爱,但又不知如何去体会美;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虚荣心在作怪,也想人前显贵。

3.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C)

A.捂着眼

凑近着

退远点

B.凑近着

捂着眼

退远点 C.凑近着

退远点

捂着眼

D.退远点

捂着眼

凑近着 4.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非常喜欢红书包并渴望得到它 →我找到卖后书包的文具店→磨父母买红书包

→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珍藏回忆红书包获得教益

5.文中画线句子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修改前:晚上,妈妈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修改后:晚上,爸爸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答:

把“妈妈”改为“爸爸”,正和前文“爸爸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的情节相照应,还和后文写红书包来之不易并受到父亲的教育相一致。这样一改不但结构上更加严谨,而且更能体现父母对“我”疼爱。(4分,意思对即可)

6.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那些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9.第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oc导学案 篇九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导学案

[高考考点]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和常设机关。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以及与全国人大的关系。

3、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及其权责。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5.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具体表现6.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预习案】

一、熟记以下重点知识: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与职权

3、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二、自主构建体系

三、我的困惑

【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判断

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人大代表都是直接选举产生的。

3、人大代表有接受人民监督的权利。

4、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

5、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6、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8、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9、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合作探究

【探究1】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为老百姓说话”成为许多代表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大会收到的各项议案中,“关注民生”成为最大的特点。有关“三农”、就业和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代表们议论的焦点。

(1)人大代表为什么要“为老百姓说话”?

(2)人大代表应该怎样“为老百姓说话”?

【探究2】材料一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85名。其中,工人代表551名,知识分子代表631名,解放军代表268名。这三类代表共1450人,占代表总数的48.5%。

材料二近年来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涉及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议案分别交由有关国家机关负责办理。材料三 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审议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和议案。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练习案】

1、(2011·北京)近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接连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成功举办这两次盛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政治制度能够

①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② 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③决定国家重大事项④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2011·四川)一位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坚持走访当地居民家庭,记了70多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一次次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表明,该人大代表

③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④ 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2011·广东)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决定,将个人所得税法律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审议表决。根据材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决定权②全国人大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③人大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执行机关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③C. ②④D. ③④

3、(2011·安徽)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下列对其重要重大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③保证了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④从制度合法路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2011·山东)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材料表明,我国

①公民的民主权利逐渐扩大②立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④人民群众能够参加国家管理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5.(2011·海南)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并全面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政府依法行政的角度看,法制的完善意味着①权力行使范围受到限定②权力运行过程受到监督⑨减轻了政府的行政责任④提供了决策的科学依据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2011·海南)20l0年4月,某县一选区6 444名选民,投票罢免了一名县人大代表。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

①人大代表参加行使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②人大代表必须满足和实现选民的利益诉求③县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④选民可以对本选区人大代表提出控告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7.(2011·重庆)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 报告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集体行使职权②是我国唯一的权力机关

①履行了严格执法行政的义务②履行了反映群众意见的义务 ③行使了依法提出议案的权利④履行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义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2011·全国新课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一

结合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探究1】

1、①、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是人民选举产生的,应当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他们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③、因此人民代表应当“为老百姓说话”。

2、①人大代表要认真履行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②正确行使职权。在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等方式,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各项职权。【探究2】

1、①材料一说明,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来自人民。②材料二说明,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提案权,代表素质不断提高。③材料三说明,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①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它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它表现在: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练习案】

1—5CCBDA6—8BAD9、①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使科技进步法的修订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②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制定并完善科技进步法,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

10.第6课《雪》(导学案) 篇十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雪

【学习纪要】

学习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⒋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⒌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学习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要点点拨:

这是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集中的一篇文章。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雪景图:江南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㈠字音字形

磬(qìng)口 脂粉奁(lián)灼灼(zhuó)处(chǚ)子 ....tuì(褪)尽 shuò(朔)方 zhān(粘)连 凛(lǐn)冽 ㈡词语积累 朔方︰北方。

奁︰盒子

凛 冽︰刺骨的寒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㈢走进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㈣背景资料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课堂导学】

一、导入。

二、录音范读,感知内容。

指导: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

明确:南方的雪滋润美艳;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孤独。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一、读(1-3)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⒈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导学案)设计老师:CQN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

憾?为什么?

明确:⑴南方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⑵ 从“那是还在隐约着……嗡嗡地闹着”。⑶有遗憾。但南方雪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⒉这些特点是怎样描绘的?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明确:⑴工笔描绘:A、静态美: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雪下的冷绿的杂草;B、动态美:蜜蜂嗡嗡闹着,孩子塑雪罗汉。⑵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

⒊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使人感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快乐。

⒋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明确: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⒌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雪象征什么?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如抓住“滋润美艳”、“蓬勃奋飞”、“精魂”等词以及一些富有情感的语句)

明确:⑴是一种美的象征。⑵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课堂总结】

前三段描绘的是江南雪景,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可以提炼出江南的雪在作者眼里是“滋润美艳”的。那么为了表现这种“滋润美艳”,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与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但是,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和给人带来的快乐却是短暂的。在第三段的描述中,作者渗透了他的遗憾和惋惜,“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随堂作业】

一、指出句字运用的修辞方法。

⒈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比喻)⒉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排比)⒊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比喻)

二、我来回答:

⒈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明确:“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美的。

⒉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明确:“青春”、“处子”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

⒊塑雪罗汉有什么象征意义?它的消融流露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⑴塑雪罗汉是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是美的象征。⑵它的消融流露作者惋惜之情,也暗含作者江南的雪对的怀念。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导学案)设计老师:CQN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旧导入。

二、读(4-6)描写朔方雪景的部分:

⒈朔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明确:⑴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或:冰冷坚硬,旋转升腾。)⑵传神写意:①形:如粉,如沙,决不粘连②景:屋上,地上,枯草上③神:旋风里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天宇下旋转升腾⑶从特点中能看出她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⒉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⑴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⑵对北方的雪的喜爱。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惟有死掉才能以升华,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⒊朔方的雪象征着什么?饱含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体现怎样的精神品格?

明确:⑴象征冰冷、坚硬、灿烂,是不甘屈服现实,决心以勇猛的战斗来迎击黑暗势力的革命者形象。⑵包含作者对寒冷、黑暗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斗争品格的歌颂。⑶体现身处冷酷现实而永不颓丧,顽强奋斗的精神。⒋作者将南北雪景对比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比的目的是衬托。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是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他憎恶把北方的雪花变得孤独,也憎恶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现理想。

【课堂总结】

(4-6)段,第四段作者用一个表示强烈转折的连词“但是”转入了对“朔方的雪景”的描绘。这个转折只是内容上的鲜明对照,并不是情感态度的转变。作者对朔方的雪花虽然着墨不多,但他时刻照应前文所描写的江南的雪的特点用笔。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朔方的雪花却是“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江南的雪粘结成雪罗汉并且给人们带来短暂的欢乐,而朔方的雪花却“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如果我们把雪比作人的话,江南的雪就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朔方的雪则是刚强如铁的铮铮硬汉。【总结课文】

总体来看,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都是充满着深情的,都是十分喜爱的,但他更为欣赏的是朔方的雪的抗争精神。“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本是晶莹的雨滴,即使死去化为雪花,也要继续抗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寄寓了作者执着追求国家民族美好未来、决心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胸怀和理想,是鲁迅先生《自题小像》“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一雄心壮志的形象化表述。内容结构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导学案)设计老师:CQN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2.抓住特点写景,写景抒情。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朔 方()tuì尽()凛liè().

2、填空题。

(1)鲁迅原名_______,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及《故事新编》。《雪》选自他的散文诗集_______。

(2)江南的雪,“_______ ” ;北国的雪则“_______ ”,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观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解释下列词语。(1)凛冽:(2)目光灼灼:

4、作者写了哪儿的雪(用文中语言回答)?

5、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江南的雪的美景的句子,说说江南的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7、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它象征什么?

8、对文中“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语句的理解。

9、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作者感情倾向怎样?

⒑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借用想像来写。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导学案)设计老师:CQN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qìng lián zhuó shuò 褪 冽

2、(1)周树人 革命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呐喊》 《彷徨》 《野草》(2)滋润美艳之至 如粉、如沙

二、3、(1)刺骨地寒冷。

(2)目光十分明亮。4.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5、具体描写江南的雪的美景的句子是:“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江南的雪特点是:滋润美艳,富有朝气和生机。

6.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

7、⑴如粉、如沙,决不粘连。⑵象征冰冷、坚硬、灿烂,俨然是一个面对黑暗、恶劣的环境,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的斗士,一个奔放又孤独的挑战者形象。

8、“孤独的雪”是指朔方的雪既没有江南雪的雪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却有着独立不羁、昂扬向上的性格。“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可以理解为北方的雪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涵的精魂。

上一篇:外贸英语专业学生求职信下一篇:最新给顾客的元宵节祝福语大全汇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