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2024-07-30

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共8篇)

1.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篇一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袁卫东

2010年第4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工业不动摇,坚持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不懈怠,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当阳市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区)”称号。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实现区域生产总值13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3%;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3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增长6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3亿元,增长42.4%;工业企业用电量达到13.2亿千瓦时,增长36%。

强化产业支撑以总量扩张促质量提升

产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观念,将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培优扶强企业集中,将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培育壮大产业汇集,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倾斜,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发展质量的明显提升。2009年,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263个。其中,工业项目155个,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1个。

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我们积极牵线搭桥,支持和引导重点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资产重组,华强化工集团、当阳葛洲坝水泥、三峡新材等一批企业,实现了“裂变式”发展。市城堡水泥公司与葛洲坝集团携手合作,组建当阳葛洲坝水泥公司,投资6亿元新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产能达300万吨。三峡新材上市后,相继兴建了550T/D、650T/D两条生产线,年产浮法玻璃达到1100万重箱,跻身全国同行业十强行列。通过骨干

企业的带动辐射,我市建材、能源化工、食品轻纺等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这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家。

二是发展产业集群。当阳发展建陶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南陶北上”、“东陶西进”的机遇,举全市之力打造“三峡瓷都”,建陶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短短两年时间,全市建筑陶瓷生产及配套企业从12家增加到34家,建陶产业产能从2千万平方米增长到1亿平方米,年产值从8亿元跃升到30亿元,连续两年跻身全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列,连续两年产值增速达50%以上。

三是促进全民创业。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以乡情友情感召,以优惠政策引导,以优势项目吸引,促进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目前,全市回乡创业人员达3万余人,创办企业近200家,投资额达7亿多元。同时,我们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的小企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29家,总数达到155家。

坚持开放先导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得力的措施,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实现了招商引资的新突破。2009年,全市新签约投资过500万元以上项目116个,实际到位资金31亿元,增长182%。

一是强化责任,形成推动力。不断加大领导力度,调整充实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以招商局、经济商务局、当阳经济开发区等10多个市直部门和10个镇(办事

处)为主体的招商专班,常年在外驻点招商。通过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招商引资情况通报制度,层层强化责任、层层细化目标,形成了招商引资强大的推动力。

二是依托优势,放大吸引力。我市矿产、农产品、土地资源丰富,建材、能源化工、食品轻纺等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较为明显。为放大资源优势,2009年,我们共策划、筛选、编制、包装了300多个招商项目,形成了“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当阳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或在当阳的外地企业家的作用,积极推进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促成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当阳。

三是搭建平台,提升承载力。不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增强工业园区的承载力。两年来,累计投入15亿元,配套完善当阳经济开发区、金桥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岩屋庙化工工业园、湖北当阳建陶工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截止目前,园区已落户生产企业13家,配套企业15家,投产、在建和拟建陶瓷生产线77条,企业“扎堆效应”初步显现。

创新体制机制既依法依规又打破常规

近年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努力破解企业融资、征地拆迁、人才缺乏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缓解资金紧张状况。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加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我们在充分发挥市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担保公司作用的同时,组建了鑫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进一步完善了融资担保体系。为增强政府担保功能,我们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筹资近1亿元补充担保公司资本金,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深化银政企合作,我们促成了宜昌商行落户当阳,先后与宜昌交行等7

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09年,全市新增贷款10多亿元,其中,市内金融机构

7.4亿元,新增存贷比达到61.7%。

二是探索征地拆迁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为缓解工业用地紧张,我们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通过采取土地整理、开发荒山、迁村腾地、清理闲置土地等措施,三年累计新增耕地6000多亩、盘活闲置存量土地5000多亩,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腾出了较大空间。为确保项目迅速落地、及时开工,我们实行统一征地拆迁政策,不断规范征地拆迁程序,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征地拆迁的提速。

三是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提供发展智力支撑。近年来,我们采取有效举措,共吸引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共100多名大学生到我市20余家企业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四是完善服务保障机制,营造一流政务环境。为加快行政提速增效,我们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项目建设行政审批的若干规定》,对27个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办结时间作出了明确规定,优化了项目审批流程,减少了审批环节和时限。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我们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建立了市直部门服务项目建设环境保证金制度。为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我们不断完善目标考核体系,盯紧不落实的事,查处不落实的人,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系中共当阳市委书记)

2.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篇二

关键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因子分析,乌鲁木齐

一、中心城市的内涵

从经济区域的角度考察中心城市的内涵, 中心城市是区域中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市场范围广, 能够发挥生产、服务、金融和流通等聚集辐射作用, 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基于以上功能和作用, 中心城市必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中心城市还具有以下显著特征:较强的区位优势、区域城市体系的核心、区域科教文化的中心、区域政治与管理中心。单纯地从经济功能角度看, 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具有吸收聚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基于集聚功能产生的向周边城市输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的扩散功能、在思想观念、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能够不断创新的创新功能、最后是寓服务于交通物流、信息通讯、金融等生产服务部门的服务功能。

二、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定位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自治区的首府, 地处天山中段北麓,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对国际开放的桥头堡, 是新疆的经济、交通和商贸中心。现辖7区1县, 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2011年底, 乌鲁木齐市的总人口为249.35万人, 占全疆总人口的11.3%, 城市化水平为73.8%, 位居全疆首位。乌鲁木齐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方式、商品市场和国际化趋势发展态势良好 (见表1) , 其引领全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明显, 是全疆经济的重要节点和枢纽。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乌鲁木齐市已成功举办了19届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 2011年度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乌市的国际声望。“十二五”时期, 中央提出从国家战略层面扩大新疆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新疆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乌鲁木齐市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今后, 乌鲁木齐还将成为中国面向中西亚的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对外贸易将进一步扩大, 城市国际化水平也将得以提升。总结乌鲁木齐市“十二五”规划, 可以看出其对乌鲁木齐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西部的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三、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一) 中心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心城市综合指标是度量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系统全面、稳定可比、典型独立是综合指标体系设计时重点考虑的三个原则。本文采用杨卫东、李虹 (2011) (1) 构建的中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反映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七个方面, 构成中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七个一级指标。城市化水平指标反映了城市的空间规模、综合经济能力反映城市经济富裕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科技创新能力反映城市科技投入、国际竞争能力反映城市国际投资水平、交通通达能力反映城市交通运输设施、邮电、客货运和通信设施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资源环境状态。本节依据上述内容结合乌鲁木齐市“十二五”规划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数据来源的可获取性, 选取综合经济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六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构成评价区域中心城市的指标体系, 对全国30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价, 这30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各自的区域内较为显著, 是各自区域城市体系和核心, 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

(二) 中心城市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为解决具有相关性指标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对16个原始指标进行必要的降维, 用少数综合指标来研究影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经济因素。由表3可知, KMO值为0.686, 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表4显示从原始变量共提取出四个公共因子, 这四个公共因子对总方差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0.057%, 可以认为这四个主成分较好地代表了16个综合指标的信息。

表5是经过最大方差法将成分矩阵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各因子的载荷系数已明显地向0和1两极分化, 便于对指标因子载荷系数的选取, 本文选取系数绝对值大于0.6的指标为公共因子的载荷指标。从上表可知, 第一个主成分 (F1) 上系数绝对值较大的指标有GDP、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旅游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邮电业务总量、实际利用外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主要反映城市经济富裕程度、城市国际投资水平、城市国际旅游状况、城市邮电状况以及城市信息资源状况。第二个主成分 (F2) 在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反映城市经济结构情况。第三个主成分 (F3) 在出口总额比重和人均GDP指标上有较大载荷, 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第四个主成分 (F4) 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有较大载荷, 反映城市的资源环境状态。

利用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计算每个因子得分 (F1、F2、F3、F4) 和综合得分Z (ZX1~ZX16为各城市指标变量的标准化值, 43.404%、17.732%、10.831%、8.099%为四个主成分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 , 计算公式分别为:

表7为全国30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以及排名情况, 乌鲁木齐市的综合得分排名是第23位, 综合实力排名比较落后。其在第一个主成分F1上的得分值排列倒数第二位, 表明乌鲁木齐市在城市经济富裕程度、邮电设施、城市国际投资和旅游、信息资源指标上劣势明显, 与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存在明显的差距。第二个主成分F2的得分情况, 乌鲁木齐市的得分是排在上海市之后, 表明城市的经济结构具备一定的优势。乌鲁木齐市在第三个主成分F3和第四个主成分F4的得分上仅次于南京市, 表明乌鲁木齐市综合经济能力中人均GDP和出口占比以及城市资源环境状况具备一定优势。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自治区对乌鲁木齐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现实情况的指标体系, 用以对乌鲁木齐市的综合实力做出量化评价。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 乌鲁木齐的综合实力今后需要提升的方面重点应放在国际竞争能力、交通通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的建设, 以此来增强城市的综合性功能。为此, 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长足发展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备便于信息的沟通, 对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已是有目共睹。因此为了增强乌鲁木齐市的综合功能,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长足的发展, 而且乌鲁木齐“大城市, 小郊区”的城市格局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困于交通拥堵问题。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像轨道交通常常存在规模经济, 乌鲁木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聚集效应和中心地位的增强, 可以利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契机,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降低居民的出行成本。同时还应着力提高交通利用率,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降低公共交通成本, 从而缓解交通拥堵为聚集经济的实现提供便利条件。与此同时, 城市—区域间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的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还可以降低城市的外生交易成本, 促进乌鲁木齐市产业向周边城镇的转移, 从而推动分工的演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 引发聚集效应, 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 政府重视企业信息化战略, 支持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工程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如安徽江淮汽车公司的长足发展就受惠于该公司企业资源计划 (ERP) 和供应链管理 (SCM) 信息系统的使用。福建石狮纺织服装ASP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使信息资源得到了共享, 为中小型服装企业节省了开发费用和人力资源, 方便企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服装生产水平和劳动效率。本文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乌鲁木齐市在信息交流能力方面的不足, 因此, 乌鲁木齐市在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应更加重视主要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工程建设, 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降低企业信息获取成本。2011年5月, 《乌鲁木齐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细则》中对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明细规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面向企业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有力地提高乌鲁木齐的城市经济效益。

(三) 加快与中亚地区经贸活动的开展, 培育旅游企业竞争力, 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 乌鲁木齐市现已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新疆外贸出口基地。为了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今后的乌鲁木齐市应注重城市营销, 培育市民, 吸引外来人才, 提升城市品位。利用中国—亚欧博览会、深交会、广交会等各类招商平台, 创新招商模式, 吸引外商与区外企业投资, 提高外资的效率。乌鲁木齐国际会展中心作为面向中亚的国际会展中心, 应加快与中亚地区贸易、投资、科技、交通、文化与旅游等各方面重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提高城市知名度。旅游业展现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今后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应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扩大旅游企业规模, 培育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开展城市间的旅游合作与开发, 通过举办旅游经贸会展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增强城市竞争力。

(四)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增加地方公共服务供给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文化自身的聚集性特征对城市聚集力的产生功不可没, 比如乌鲁木齐市的大十字、人民广场等繁华之地在城市发展的早期便是城中老百姓举行庙会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场所, 每当这些活动举办的时节各地往往人声鼎沸, 热闹非常。不论城市的发展背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乌鲁木齐城市的综合实力都需要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注入, 汲取其中灿烂的部分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活力。从社会层面上来看, 如果说文化是注重于对城市聚集经济的“养”, 那么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则侧重于“修”, 因此政府还应力求消除城乡之间的人为歧视, 大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 救济穷人, 搞好覆盖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制, 保障社会公共品的供应, 缓解公共服务供给的短缺。

参考文献

[1]杨卫东等.中心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武汉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12—18.

[2]李桂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辐射—以南京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 (5) .

[3]赵伟.中心城市功能与武汉城市圈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 2005 (5) .

[4]何伟等.与周边城市比较淮安中心城市竞争优势及综合实力提升途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5]周游、张敏.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规律研究.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7) .

3.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篇三

关键词:城市综合实力 评价 特征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1-057-05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城市化继续推进,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对全国的影响程度日益增强。据统计,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6个(缺少拉萨数据,未含拉萨,下同),年末总人口(不含市辖县)36764万人,比上年提高1.3 %,占全国年末总人口的28.0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3%,比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2.5个百分点。由于受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城市发展各具特色,但发展不平衡,综合实力强弱分明。

本研究以2006年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和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专业分会课题组研制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比较方法(2005年利用此方法对2004年各城市做过类似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要评估城市间综合实力,比较差异及分布,将有助于各城市认识自我,促进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有利于城市全面协调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

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分布呈现东强西弱局面,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发展较快,特大、超大城市是百强城市的主角,一些大中城市凭借特色产业和突出效益挤入百强之列。百强城市在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压力。

一、城市综合实力比较方法简介

(一)城市综合实力比较概念及特征

城市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现实实力是指当前城市所聚集的要素总量和要素品质。主要体现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社会福利水平、发展质量等,是综合实力的核心内容。发展能力是指城市在各方面所具备达到先进程度(或现代化程度)的潜力和城市运行高效率所具备的最优环境,主要体现为人口素质、资本技术投入、资源环境压力、基础设施支持能力、发展趋势等,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综合实力也可以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从横向看,它反映了城市在各领域的现实状况;从纵向看,它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态势。

综合实力比较是基于每个城市在所评价目标上相对总体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来判断优劣性,它是相对概念。综合实力比较结果是由多个指标的单项评价结果加权汇总而来,不再具有具体含义,而是以指数或分值表示的各城市的发展状态,它是抽象的综合概念。每个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结果不仅取决于该城市的自身发展程度,同时还依赖于其他城市的相对发展情况。即使一个城市的实力绝对量是增长的,如果发展速度低于其他城市,它在综合实力比较中可能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

由于对城市综合实力存在很多不尽相同的认识,因此,在不同的研究者之间自然存在不同的概念定义、研究方法及最终结论。本研究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点上,提出研究方法并得出相应结论。

(二)城市综合实力比较主要步骤

1.确定综合实力比较指标体系。这是综合实力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搜集整理各城市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和同向性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使所有指标数值大小与价值判断同向化。

3.确定指标权重。由于参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因此要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大小对其进行加权处理。

4.对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汇总,计算综合实力比较分值。

5.根据综合实力比较分值对各城市进行排序分析。

(三)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选取合适的、能够反映实力的指标并确定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课题组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来完成这一过程。定性分析是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出发,考虑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可比性、可行性、简约性以及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合理分配等因素,由课题组分析人员确定指标和指标结构。本过程主要是在国家统计局实施的城市基本情况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内,采用综合归纳法确定了初选指标。定量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的检验,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本过程主要检验了初选指标间的共线性,剔除具有强烈共线性的部分指标。

课题组所确定的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共分四个层次:最上层是城市综合实力比较指数,即为各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的最终计量结果,也是综合实力评价的首要目标层。其次是将城市综合实力分解成“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5个一级子系统。第三层分别对上述5个一级子系统进一步分解,在规模、结构、增长速度、效益、效果、能力及水平方面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子系统。最底部一层为一系列统计指标。

(四)权数确定

在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系统内,各指标要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和作用各不相同,进行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时,需要区别对待,用权数大小表示他们的重要性。课题组采用专家评判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专家给定指标体系中各部分的重要性判断,运用AHP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把计算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征求专家修订意见,直到获得比较一致的结果为止。

二、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主要做法

(一)指标体系和权数的完善

为了使综合实力比较更能体现我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性,在评价体系中适当增加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内容,更替了个别可靠性较弱的指标,进一步明确了每个指标的价值指向。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在原来的经济结构二级子系统增加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在经济效率二级子系统增加了“人均财政收入”指标;在社会保障二级子系统中删除了不易进行优劣性识别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指标;在人口素质与结构二级子系统中用可靠性较高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指标代替了“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用“登记失业率”指标代替了“登记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在科教文卫二级子系统用“每万人拥有普通高校学生数”指标代替了“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指标。对替代指标仍使用原来权重,对新增指标按照原指标体系的平均权数确定权数。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共设立了51个指标。具体见附录1。

按照所属领域区分,人口与劳动力发展子系统共设置了5个指标,权数比重为14.3%;经济发展子系统共设置了14个指标,权数比重为32.4%;社会发展子系统共设置了15个指标,权数比重为28.2%;基础设施子系统共设置了8个指标,权数比重为14.2%;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子系统共设置了9个指标,权数比重为10.9%。

按照品质区分,规模类指标共15个,权数比重为27.6%;结构类指标共14个,权数比重为27.8%;效益类指标共20个,权数比重为38.8%;速度类指标共2个,权数比重为5.8%。

(二)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是以2006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基本情况统计资料为基础,重点比较各城市市区实力,对于个别无法区分出市区资料的指标则用全市口径的指标代替。主要考虑是,市区是城市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各项功能的聚集地,整体区域划分比较稳定,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人均指标是综合实力比较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用什么样的人口统计指标进行平均对结果影响极大。目前,由于各城市户籍改革步伐进展不一,一些地区已经把暂住人口完全纳入统一管理范畴,而另一些地区则仍维持原来的户籍人口管理制度。本研究采用常住人口(包含暂住人口)概念。处理方法是,对于有常住人口统计指标的城市使用其统计结果,对于没有常住人口统计数据的城市则用全年平均户籍登记人口加上2/3的暂住人口代替。把暂住人口按一定比例折算计入常住人口的理由是,暂住人口并非全年都在城市居住,应按照居住时间予以调整。目前城市暂住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外出打工人员每年在城市停留时间大约为8个月,约占全年时间的2/3,所以,依此作为折算比例。另外,一些城市对常住人口、全年平均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都有统计,用这些资料进行测算,也验证了使用这个折算比例是比较合适的。对于个别指标数据缺失情况,一般采用上年数据乘以调整系数(发展速度)予以补充,或者用全市口径数据折算。对于统计数据中的奇异值,采用阀值予以修正。

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指标体系中共有44个正向指标、7个逆向指标。对逆向指标处理方法是:1-x(比例指标)或1/x(非比例指标)。所有指标按照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即:标准值=(x-u)/s,x、u、s分别为指标值、均值和标准差。

三、2006年城市综合实力比较评价结果及特征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比较得分是根据各城市在某一领域实际水平值与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的差异程度,乘以一定权重汇总而来。它反映了城市综合实力相对强弱程度。0分为平均水平。正分值表示高于平均水平的程度,负分值表示小于平均值的程度。分值越大,表明实力越强。2006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比较得分(在实际得分基础上扩大100倍)结果如下:

第一类(70分以上):共有17个城市,综合实力得分最高的是上海,得分为324分。除上海外,得分超过100分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广州、天津、苏州、杭州、青岛;得分在70-100分之间的城市有9个,分别为南京、无锡、大连、东营、沈阳、长沙、东莞、宁波和武汉。

第二类(30-70分):共有34个城市,分别是中山、佛山、大庆、济南、合肥、重庆、威海、珠海、厦门、成都、鄂尔多斯、烟台、太原、郑州、南通、绍兴、鞍山、包头、常州、淄博、石家庄、连云港、哈尔滨、潍坊、长春、呼和浩特、泰安、德州、西安、泰州、南昌、福州、温州、秦皇岛。

第三类(0-30分):共有63个城市。

第四类(得负分):共有172个城市。

本研究将对综合实力比较得分前100名的城市(下文简称为百强城市,具体见附录2。)进行重点特征分析,这些城市在数量上占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个数的1/3多,它们基本代表了各地区以及全国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一)百强城市分布特征

1.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按照区域分,东部地区城市进入百强城市的总量和比例都居全国领先地位。东部87个城市中有56个进入百强城市,进入比例为64%;东北地区城市在百强城市中占据了10位,数量最小,进入比例为30%;中部地区城市在百强城市中占据了15位,进入比例为15.8%,进入比例最小。西部地区有19个城市进入百强城市之列(见表1)。

2.规模分布特征明显。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进入百强城市的比例与城市人口规模呈正相关性,即人口规模越大进入百强城市的比例就越大。人口规模超过400万的16个城市中,有15个进入百强,进入比例为94%;而人口规模不足50万的55个中小城市,只有10个城市进入百强,进入比例仅为18%左右。城市规模大小依然是决定城市聚集效益、对外辐射能力和影响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张将会对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起重要的促进作用(见表2)。

3.区域中心地位特征明显。作为全国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26个省会城市(1个省会城市未进入)都进入百强城市之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的31个城市中,有30个进入百强城市行列。

(二)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及特点

1.规模大。2006年百强城市市区常住人口为25584万人,占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总人口的61%;2006年百强城市GDP为10635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93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82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17亿元,分别占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总量的80%、86%、79%%和80%。2006年百强城市中GDP总量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有30个,其中12个城市超过2000亿元,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佛山、杭州、东莞、南京、重庆、沈阳和武汉。百强城市总量规模庞大,对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2.效益高。百强城市是我国城市的佼佼者,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百强城市人均GDP为41890元,是其他城市的2.62倍。百强城市每百元GDP提供的财政收入18.4元,比其他城市高出3元。每万元GDP耗电、耗水分别比其他城市少150度和8吨。百强城市不但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也注重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1320元,比其他城市高400多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其他城市高35%(见表3)。

3.结构合理。2006年百强城市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212亿元、53486亿元和50659亿元,结构比为2.1∶50.3∶47.6。一二次产业比重分别比其他城市低7.1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比其他城市高9.3百分点。百强城市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发展重点已转向信息、金融、房地产等更高层次的社会服务领域。

(三)百强城市综合实力结构特征

分子系统看,部分城市发展并不均衡。2006年百强城市在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5个子系统中分别有78个、83个、84个、79个和72个进入各领域的前100名,每个领域大约有20%左右的百强城市并未进入单领域的前百名。

综合实力前20名城市中,除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在每个子系统都进入前20名外,其余16个城市均在一个或多个子系统未能入围前20名。综合实力在20名以后的一些城市,凭借各自特色优势在一些子系统表现非凡。中西部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太原、兰州等城市,在人口资源或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进入了人口与劳动力发展领域前20名;鄂尔多斯、烟台两个城市依靠其突出的经济效率和发展速度,进入了经济领域的前20名;太原、包头、郑州、泰安、十堰等城市注重社会服务发展,进入了社会发展领域的前20名;威海、绍兴、连云港、南通、厦门、潍坊等城市分别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发展优势明显(见表4)。

按照每个城市在5个一级子系统中的排位,计算位次变异系数(即,一级子系统位次标准差/综合实力位次),依此可以判断各城市在5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情况。在综合实力最强的前20名城市中,上海、济南、南京、宁波、杭州、武汉等城市5个子系统位次变异系数均小于1,表明这些城市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深圳、广州、天津、苏州、长沙、东莞、大庆等城市位次变异系数均超过2,说明这些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例如,苏州市是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和园林型城市,其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方面尚需加大发展力度;广州市在人口与劳动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力雄厚,而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偏弱;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优势明显,但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发展滞后;东莞市具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但在人口与劳动力发展方面相对薄弱,主要是这些城市暂住人口较多,相当部分是农民工,劳动力素质偏低。

百强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位次变异系数超过1,即这33个城市各自在一个或多个子系统比较排位中变化异常(与综合实力排位相比,要么明显居前,要么明显落后),与其它领域发展状况不协调。

(四)百强城市组成变化情况

2006年百强城市中,东部占有57位,与2004年持平;中部地区占有14位,比2004年减少4位;西部地区占有19位,比2004年增加2位;东北部地区占有10位,比2004年增加2位。

2006年百强城市中,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的城市占24位,比2004年减少5位;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下的城市占10位,比2004年增加4位;人口规模在200-400万的城市占26位,比2004年增加1位;其它规模城市都与2004年持平。

四、结论

(一)研究表明,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规模呈较高的正相关性,发展大城市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选择。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是大城市,其次是小城市,最慢的是小城镇。城市越大,它的效应和规模效益更大,对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也就更大;城市越大,更容易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强化城市内部分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专业机构、中介机构,为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城市越大,消费市场发育更加完善,社会需求增加,生产更加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城市综合实力的强弱并不惟一由规模决定,运行效益、内部结构、地方特色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例如,人口规模并不突出的苏州凭借其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大庆、东营凭借其石油资源与开发,长沙凭借其超前的文化服务等,克服人口规模优势弱的局限依然闯入前20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突出特色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二)城市综合实力与经济实力、科教文卫、城市交通、供排水及电力、居民消费等有着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接近或大于0.8。经济实力是核心, 城市交通和供排水及电力是基础, 科教文卫是关键,消费水平是目的。只有这几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才能有效、快速提升。2006年百强城市中有2/3的城市得益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研究发现,2006年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东部城市平均综合实力最强,是全部城市平均水平的131.7%,中西部地区城市平均综合实力较低,分别为平均水平的88.4%和79.2%,东北地区城市平均综合实力接近平均水平。2004年东、中、西以及西北地区城市平均综合实力分别为平均水平的132.4%、88.9%、78.5%和96.5%。相比之下,两年来,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进步较快,综合实力相对分别提升0.7%和1.4%,在百强城市中各增加了2个席位,而东、中部地区发展平稳,综合实力相对减少0.7%和0.5%,特别是中部地区在百强城市中减少了4个席位。说明国家制定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战略已经初见成效。西部地区城市虽然进步较快,但是,相对其他地区城市综合实力差距依然较大。中、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欠发展的主要地区,需要建立一个长期合理的发展计划,从政策上继续进行扶持,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快速提升整体实力。

4.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篇四

浙江在线·浙商网7月12日消息(通讯员 沈雁)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19席;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浙江省有4位;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浙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今天,在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浙江民营经济运行报告及最新的浙江省百强民企榜单。浙江民营经济运行报告分别从增长态势、综合实力、浙江制造、科技助动、外拓经营等14个方面分述了浙江民营经济最新的发展情况;百强民企榜单则透露出许多民企发展新特征。

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省有私营企业40.6万家,投资者人数92.6万人,雇工508.6万人,注册资本金6936.7亿元,比上年底分别增长13.2%、12.9%、12.3%和34.3%;个体工商户走出前几年高位调整的徘徊期,年末总户数达179.8万户,从业人员364.8万人,自有资金62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2%、14%和3.2%。个私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984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6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8.75%和11.9%。现有个私外向型经营户25331家,总数比上年略有减少,全年实现出口创汇额25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

目前,全省民营企业正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增长态势明显上扬,综合实力持续走强

资金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省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量净增1770亿元,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10.1万家,1亿元以上的有435家,分别净增1.6万家、52家。全省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达170.7万元,净增26.8万元。

规模企业数量不断攀升。2006年,全省新开业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为8.05万家和38.7万户,平均每天有224家私营企业开业,比上年增加44家,总量突破40万家,创历史新高;个体工商户逐步走出高位徘徊的局势,增长速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每天新登记1076户,比上年增加21户。据调查,2006年末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1500家,年总产值或销售总额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1700多家;浙江全省现有私营企业集团1019家,比上年净增294家。前十强企业户均销售额达158.78亿元,比上年增加16.59亿元,排名第一的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销售额达到256.1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3.28亿元。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4户,比上年增加了3户。

“转型风”铺就科学发展之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广大民营企业主动转型,调整结构,逐步迈向科技型、质量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注重产品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清洁化”的理念正迅速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如浙江闰土集团公司通过硫磺制造硫酸

和硫酸用于制造染料、余热发电和低压供汽、二氧化碳用碱吸收等实现企业的循环产业链,使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10%,比未实行循环经济的销售利润率提高近6个百分点。浙江制造名品迭出,科技助动后劲十足

以品牌引领新飞跃已成为我省民企新一轮发展的指向。全省民企不再满足于加工车间的角色,开始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正逐步从定牌加工走向创牌制造,从注重仿造走向注重品牌、研发,从简单的外加工合作步入企业联手打造区域经济品牌的良性循环。2006年,全省累计有注册商标27万件,境外商标注册累计近万件,是全国商标国际注册最多的省份。民营企业获得驰名商标125件,全省累计认定著名商标1295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36个,知名商号523个,品牌集群优势逐步凸显。全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私营企业累计达5757家,获欧洲CE认证的累计1349家。

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在动力。近年来,我省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注重人才、技术、管理等知识型要素投入,注重原始创新、引进技术再创新和集成创新。2006年,全省私营企业投入技改资金和新产品开发资金达870.3亿元,开发新产品6165个。余姚、慈溪两地,2006年政府科技投入近2亿元,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50多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撑起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并在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涌现出近百个行业技术中心,构成以强大的技术中心为后盾,通过联合攻关转化科技投入与购买技术的新格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超500亿元。如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集高质量太阳能单晶硅棒、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2006年通过创新性研发,已形成月产300万片硅片的生产能力,月销售额将超过1亿元,进入全球同行前10位。全省一大批企业如万向集团、华立集团、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飞跃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不仅建立了研发机构,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走出去”战略刺激外拓,新农村建设“反哺”家乡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腾笼换鸟”战略的深入推进,“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已成为我省民营企业在更高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的自觉行动。目前在外省经营发展的浙江人达400万之多,“走出去”在国内创业的浙江人在各地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万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浙江全省的GDP。

“走出去”延伸“三级跳”。浙江人不仅“跳”到了省外,还“跳”到了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据初步统计,目前有100万浙江人在国外创业。浙江人、浙江企业、浙江资本的不断外拓、外扩,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现象,在全国东西南北中掀起投资热潮。

“量增长”转向“质提高”。据初步统计,目前有100万浙江人在国外创业。近年来,浙江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从以贸易代表处、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传统“走出去”形式发展到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上市等多种新形式。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开始用全球视野配置资源。

“回归”工程“反哺”家乡。浙商“走出去”给浙江腾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而回乡投资高新技术,又正好填补了浙江的这个空间。截止2006年底,我省通过实施省外浙商回归工程,共引进省外浙商回归投资项目305个,协议资金286.72亿元,到位资金101.14亿元。而新农村建设便成为了浙商“反哺”家乡的一个重要载体。

据统计,省外浙商捐建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达119个,捐建资金2820万元。2006年,全省有2.53万家个私企业产品出口,实现出口交货值2507.2亿元,增长21.1%。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5874家,设立境外机构累计达686个,比上年增长146.7%。

“经济马赛克”彰显活力 第三产业日新月异

以个私民营为主体的区域特色经济,是我省制造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这些呈现区域集聚形态的“经济马赛克”被形象地喻为“块状经济”。近年来,我省块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相当一部分块状经济开始转化为现代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较强竞争能力的块状经济。块状经济集聚成大工厂。2006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753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8.2%;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全国的18.8%、7.1%和12.6%。据测算,我省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601个,总产出占全省工业的64%。“块状经济”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社会化协作为纽带,从而集聚成一个无形的大工厂。最大的绍兴纺织区块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像杭州软件、宁波家电、温州皮鞋、温州台州汽车摩托车及配件、舟山台州修造船、永康五金、海宁皮革、嵊州领带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都较高,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相关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第三产业成为最耀眼亮色。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我省个私民营经济发展很大的亮点。全省房地产业高位运行、产销两旺,拉动了私营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融资担保、租赁服务等新兴行业日新月异。2006年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户数分别占82.2%和52.8%,其中87.1%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业。新增三产的个私企业注册资金达666.7亿元,占总数的68%。

产业、行业分布更趋合理。个体工商户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比重为0.63:16.84:82.53,私营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是1.37:54.20:44.43。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制造与商贸等传统行业热门依旧,水电与福利等开禁行业增长迅猛,涉农行业得天独厚,新型商务引人入胜,造船业在港口区域遍地开花。

新兴产业破除藩篱。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政策进一步放开、准入进一步平等、市场进一步细分,垄断行业开始开闸蓄水,发展速度引人注目。2006年私营企业的“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达到620家、个体工商业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达到717家,同比分别增长了42%、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断兴旺,总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64%,增长量仅次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两大龙头行业;个体经营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发展势头迅猛,水、气、电等资源高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催生了一批小水

电、供水、供气经营户,其户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倍。私营企业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企业数6495家,新增注册资金达123.77亿元。

现代流通业态发展迅猛 专业市场成为龙头老大

受益于全省商品专业市场的改造提升,以专业市场为龙头的新型流通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64个,成交总额8247亿元,同比增长14.9%。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38个,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25个,超百亿元市场13个,同比分别新增5个和3个,规模效应不断显现,市场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全省消费品市场达3482个,年成交额4860亿元,同比增长11.9%。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为代表的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成交额增长势头强劲。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成交额双双突破300亿元大关,分别达315和301亿元,同比增长9.2%和9%。海宁中国皮革城和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成交额分别达57亿元和72.25亿元,同比增长5.8%和9.43%。

网上交易发展迅速。全年新建网站的市场有130个,开展网络交易的经营户达31175户,网上交易额大幅增长,达777亿元,同比增长145%。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以“中国科技五金城”、“中国五金博览会”、“今日五金”三大网络为平台,实现了网上网下交易并举。衢州粮食批发市场的“中国网上粮食市场”远程交易平台,通过举办粮交会,成功交易粮食3.7万吨,交易额5800万元。余姚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年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会展交易增势强劲。2006年,全省共举办展销会76期,达成交易299亿元,同比增长

9.5%。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交易额达94.5亿元,比上届增长16.7%。“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已成为我国商品市场的首个指数,充分体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定位,引起全球商界瞩目。中国(绍兴)国际纺博会共实现产品成交额27.51亿元,比上届增长63.9%。企业家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社会责任显著增强

据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统计,全省私营(民营)企业负责人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的有11.48万人,比上年增长11.89%,占会员总数的33.7%。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私营(民营)企业负责人以高中专以上学历为主,高中专以上学历者比上年提高了

1.14个百分点,初中以下学历者比上年下降了1.14个百分点。职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私营(民营)企业负责人中获得高、中、低级职称的分别为10926人、27043人和4867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5.88%、32.05%和32.83%。

5.基于灰色理论的城市安全综合评价 篇五

由于城市安全评价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以使人们对城市的安全程度没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城市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的尝试,并以具体的实例解释了该评价模型的`计算过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作 者:张洪亮 王德栓 刘志强 张t凯 ZHANG Hong-liang WANG De-shuan LIU Zhi-qiang ZHANG Yi-kai 作者单位:张洪亮,刘志强,张t凯,ZHANG Hong-liang,LIU Zhi-qiang,ZHANG Yi-kai(河北工程大学,经管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王德栓,WANG De-shuan(河北邯郸建联建筑公司,河北,邯郸,056038)

6.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篇六

矿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三层结构和21个指标).通过比较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方法,在充分考虑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矿区城市的特点基础上,提出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状态趋势评价模型,它既反映某一时点的矿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又能综合对比出矿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状况.最后对焦作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作 者:徐君 作者单位:焦作工学院刊 名:矿业快报英文刊名:EXPRESS INFORMATION OF MINING INDUSTRY年,卷(期):20(1)分类号:F407.1关键词:矿区城市 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价

7.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篇七

一、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依照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并根据沈阳经济区实际发展特点, 构建沈阳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体系共分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市政城市化四大类评价指标, 包括12个单项评价因子, 如表1。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及评价结果的计算

1.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为了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对赋权的影响, 本文对沈阳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称PCA) 进行, 用较少的指标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以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12年辽宁统计年鉴》, 部分数据在原始数据基础上通过计算整理获得。为了使评价过程更具科学性, 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避免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

2. 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文所用计算工具为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 对沈阳经济区八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原始数据输入系统, 计算后输出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见表2) 。采取特征根大于1, 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0%的原则, 提取前3个主成分。由相关系数矩阵显示, 指标A3、B1、B2、B3、C1、C2、D1、D2在第1主成分上具有较高载荷, 说明了第1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8个指标的信息, A1、C3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较高载荷, 说明第2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 A2、D3在第3主成分上具有较高载荷, 说明第3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 因此, 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体系中所有指标要反映的信息。

各主成分得分的计算方法如下:通过表3的结果计算出3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特征向量, 将之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即可得到各主成分的得分。综合主成分得分是每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占主成分总特征值比例 (即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与各主成分得分的乘积之和。计算结果见表4。

三、评价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主成分代表的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收入等方面的信息, 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城市化水平。从得分情况来看, 沈阳市以0.49分居首, 这正是体现了沈阳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对其他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营口作为沈阳经济区唯一的港口城市, 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 港口经济是带动营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在经济城市化方面, 阜新位于最后一位, 这主要是由于阜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特点决定的, 阜新还处在产业转型的发展阶段, 《2012年辽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阜新的GDP也是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中最低的。第二主成分代表的是人口密度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主要反映的是人口城市化水平, 其中排在第1位的是鞍山, 排在最后的是铁岭,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问题也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第三主成分代表的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 反映的是环境城市化水平, 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沈阳。

沈阳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沈阳、营口, 综合得分排在前两位。这类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较高, 由于经济发展较快, 所以城市建设起步较早, 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 沈阳城市化综合得分排在第一位。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又是省会城市, 沈阳是全省的经济政治中心, 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贸易投资发达, 因此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中等的地区有鞍山、辽阳、本溪和铁岭, 这类城市的特点是发展基础和优势较好, 经济实力居中, 接受第一类城市的辐射作用大, 投资环境相对于第3类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经济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方面的水平较高。城市化较低的地区是阜新和抚顺, 这类地区的特点是受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人文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较为突出, 经济实力明显逊于上两类城市, 大部分城市化指标低于沈阳经济区平均水平。

8.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篇八

关键词 建筑业;综合实力;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加速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Indus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ssessment Based on Projection Pursuit Model

ZHANGLei1,2LI Hui-min1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Shannxi 710055,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Shannxi 710054; China)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construction indus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12 assessment factors on the level of scale and benefit, technical equipment, efficiency were selected, and a construction industry'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odel was presented based on projection pursuit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 The optimal projection direction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real coded 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 (RAGA), and the projection valu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is approach has advantages of robust, accuracy and objective. It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in assess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Key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rehensive strength; projection pursuit classification model; RAGA

1 引 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大规模的开展,我国各省份建筑业近年来均有了较快的发展,建筑业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居住水平、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然而,各地区的建筑业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区域性差异显著.客观准确地描述各地区建筑业综合实力,找出各地区在建筑业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是各个地区制定建筑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常用于建筑业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专家咨询法、网络层次分析法因受到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权重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模糊综合评判法中不同的研究者对隶属度的选取不尽相同,有较大的主观性,可能导致评判结果的较大差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基于数据总体方差、协方差结构分析,避免了过多的主观评价,因此成为综合评价中的常用方法.但当变量存在严重的多重相关时,会夸大重复变量的作用,实践中应用这两种方法处理同样数据,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有学者已经指出在综合评价时,应当慎用.[1]为此,本文采用投影寻踪分类(Projection Pursuit Classification,简称PPC)模型,以江西省各主要城市建筑业发展水平为例,进行了评价分析,[2]并将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eal coded 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简称RAGA)与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结合,来实现高维数据的降维过程.[3]它具有稳健性、投影值准确度高等优点,为地区建筑业综合实力评价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方法与思路.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地区建筑业综合实力的因素多且复杂,如果考虑所有指标,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会因指标缺少基本统计数据而影响计算结果.遵循指标选取的专业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和完备性原则,作者在阅读相关文献[4-8]的基础上选取12个指标作为反映地区建筑业综合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包括:

1)规模效益水平指标:包括建筑业总产值(X1)、建筑业企业本年度签订合同总额 (X2)、期末从业人数(X3)、年末总资产(X4)、建筑业企业总收入(X5)、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 (X6)、建筑业企业税金总额(X7)共7个指标;

2)技术装备水平指标:包括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率(X8)、建筑业企业动力装备率(X9)共2个指标;

3)效率水平指标:包括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X10)、产值利润率(X11)、产值利税率(X12)共3个指标.

3 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的建立

投影寻踪分类(Project Pursuit Classification,简称PPC)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下[9]:

步骤1 对评价指标集进行归一化处理.

设各指标值构成的样本集为{x*ij|i=1,2,…,n;j=1,2,…,m},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值,n,m分别为样本的个数和指标的数目.为消除各指标值量纲和统一各指标的变化范围,可采用下式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于指标值越大越优的指标:

xij=x*ij-xminjxmaxj-xminj,(1)

对于指标值越小越优的指标:

xij=xmaxj-x*i,jxmaxj-xminj,(2)

其中,xmaxj,xminj分别为第j个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为指标特征值归一化的序列.

步骤2 投影值Zi的构造.

将m维数据{xij|i=1,2,…,n;j=1,2,…,m}综合成以a={a1,a2,…,am}为投影方向的一维投影值Zi.

Zi=∑mj=1xijaj,i=1,2,…,n,(3)

其中,a={a1,a2,…,am}是m维单位矢量,aj∈[-1,1];

步骤3 构造投影指标函数Q(a).

Q(a)=Sz×Dz,(4)

其中,Sz为投影值Zi的标准差,Dz为投影值Zi的局部密度.

Sz=∑ni=1(Zi-E(Z))2n-1,(5)

Dz=∑ni=1∑nj=1(R-rij)•u(R-rij),(6)

其中,E(Z)为n个样本的综合投影特征值Zi的均值 ;rij为样本i和j的投影值Zi和Zj之间的距离;R为局部密度的窗口半径 ,其值可根据试验确定,通常可取0.1Sz;u(t)为一单位阶跃函数,当t≥0时,u(t)=1,当t<0时,u(t)=0.

步骤4 优化投影指标函数.

当各指标值的样本集给定时,投影指标函数Q(a)只随投影方向a的变化而变化.最佳投影方向就是最大可能暴露高维数据某类特征结构的投影方向,因此可以通过求解投影指标函数最大化问题来计算最佳投影方向,即:

最大化目标函数:

Max∶Q(a)=Sz×Dz.(7)

约束条件:

s.t. ∑mj=1a2j=1.(8)

这是一个以a={a1,a2,…,am}为优化变量的复杂非线性优化问题,用传统的优化方法较难处理,此处采用RAGA来解决其高维全局寻优的问题.

步骤5 综合评价.

把步骤4求得的最佳投影方向代入公式(3)可得各样本点的投影值Zi.将Zi值从大到小排序,则可将样本从优到劣进行排序.

3 案例分析

本文以评价江西省各地市建筑业综合实力为例,选取该省11个地市为评价对象,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值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2009,见表1.

3.1 评价过程

先把待评价样本指标值按式(1)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依次代入式(3)、式(5)、式(6)、式(4),即得此例的投影指标函数;然后利用RAGA优化由式(7)和式(8)所确定的问题.求解过程中父代种群数选为400,优秀个体数为25,选择概率取0.20,变异概率取0.05,进化代数取200代,以Q(a)为适应度函数.投影指标函数优化收敛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投影指标函数优化收敛情况

为了使RAGA算法更好的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在算法的设计中采用了精英保留策略,保证在每一次进化中都会把当前最优个体保留下来.从图1可以看出,在前五十多代的计算中,收敛曲线急剧上升,在后面的一百多代收敛曲线上升的非常缓慢,近似呈水平直线,可以看到精英保留策略对算法的收敛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计算,得最佳投影方向a=(0.443,0.335,0.368,0.270,0.390,0.327,0.415,0.089,0.082,0.132,0.105,0.092),把a代入式(3)即得各评价样本的投影值.投影值越大说明所评价评价样本的综合实力越强.归一化处理结果、投影值计算结果及排名分别见表2和表3.

3.2 结果分析

1)表3中3个评价指标投影值和综合投影值越大,说明该地市规模与效益水平、技术装备水平、效率平越高,综合竞争力越强.

2)从规模效益水平指标投影值可以看出,南昌市在建筑业规模与效益水平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鹰潭市、景德镇市建筑业的规模与效益水平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距,有待提高.

3)对技术装备水平指标投影值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南昌市、上饶市相对其综合投影值排名靠后,表明上述地区的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等指标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上述地区应增加投入,加强建筑业技术进步与创新.

4)对效率水平指标投影值进行纵向比较时,发现南昌市、吉安市相对其综合投影值排名靠后,表明上述地区的效率水平指标相对较低,因此上述地区应找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充分利用区域及外部有利因素,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建筑业效率.

4 结 论

1)首次利用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对地区建筑业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将影响地区建筑业综合实力的多个指标转化到一维子空间上,避免了其它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确定时存在的主观依赖性、评价结果受到人为赋权干扰等问题.

2)采用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对投影指标函数进行优化,有效地解决了高维、非线性数据优化的问题.

3)将多维数据转化为一维投影值时,都会造成一部分信息的丢失,该方法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杜晶,赵黎明.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综合评价的局限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125-130.

[2] J H FRIEDMAN,J W TUKEY.A projection pursuit algorithm for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J].IEEE Trans on Computer, 1974,23(9):881-890.

[3] 金菊良,杨晓华,丁晶.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2(4):20-24.

[4] 姜连馥,石永威,满杰,等.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论的建筑业综合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5):729-734.

[5] 汪文雄,李启明.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2):329-337.

[6] 陆宁,蔡爱云,黄永安,等.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1999~2003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评价[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4):94-97.

[7] 王家远, 叶银川.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地区建筑业竞争力[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26(1):93-97.

[8] 江西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9] 付强,赵小勇.投影寻踪模型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白露的养生药膳及注意事项下一篇:公司挂靠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