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2024-07-12

钱学森(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精选8篇)

1.钱学森(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篇一

《九色鹿》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九色鹿》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民间故事。写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比较喜欢。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会用‚竟然‛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懂得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的道理。

课前谈话: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练习中的‚处处留心‛)

2、他明白了什么?正如一句英国谚语所说的一样,失去信用是一个人最大的损失。

(点评:热课完全为课堂教学作铺垫,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联,完全为教学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

幻灯出示:落水被救 郑重起誓 见利忘义 深受重罚 师:谁来读这组词?

师:谁能读出你对这组词语的理解?

师:读得不错,尤其是郑重起誓这个词,我仿佛看到了调达起誓时严肃、庄重的表情。谁再读这个词? 师:这样读,就读出了词语的意思。

师:你们能借助这组词说说九色鹿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调达落水被救后,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谁知他见利忘义,最后深受重罚。师:你说得简洁而又流畅!

生:调达落水被救后,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谁知他见利忘义,最后落得个深受重罚的下场。

师:你概括得很准确,表情也很丰富,这就叫会讲,讲得绘声绘色!师: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九色鹿。

(点评:四个词语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深入主动、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生成。)

二、第一板块:‚落水被救 郑重起誓‛

师:我们先来看调达‚落水被救 郑重起誓‛这两个片段,也就是课文的2到5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边读边做上记号,留下读书的痕迹。生读课文。

师出示出示第二自然段: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师:我请两位同学来读第二自然段。其它同学注意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能听出什么?

生:我听出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师:你从哪些词语中听出来的?

生:我从‚‘救命啊,救命!’的呼喊‛,‚汹涌的波涛‛,‚奋力挣扎‛听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再迟一会儿调达可能就没命了!师:这就叫会听!你也能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行!掌声鼓励一下!

师:从你的朗读老师感受到调达危在旦夕。师:你们还听出了什么? 生:我还听出了九色鹿的勇敢!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听出九色鹿十分勇敢? 生:立即 纵身

师:从这两个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当时九色鹿救调达时速度非常快,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师:对!九色鹿在救调达时速度非常快,毫不犹豫,奋不顾身!你能读出九色鹿的勇敢吗?

师:从你的朗读,老师还感受到九色鹿勇敢背后一颗善良的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九色鹿对调达是救命之恩,可谓‚恩重如山‛,(板书)

师:谁能带着一颗感激的心读一读调达的话吗?

生读: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读得不太好)

师:如果没有九色鹿的舍身相救,调达很有可能会失去宝贵的生命,他又怎能不感激,怎能不连连叩头呢?谁再来读调达的话。生读,读出了感激之情。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调达的话。生齐读调达的话。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明白了什么是知恩图报!师:在调达的眼里,知恩图报指什么?

生:在调达的眼里,知恩图报指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师:而在九色鹿的眼中,知恩图报又是指什么?读读第四自然段你就明白了。

生读、说:在九色鹿的眼中,知恩图报指只要不说我的住处就行了。师:通过两者对比,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九色鹿太善良了!

生:我发现九色鹿真是太善良了!他救了调达却不求报!师:这是一只不求回报的九色鹿啊!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板块的阅读教学就从‚独白‛走向了‚对话‛。教师以一句‚从他们的朗读中你能听出什么?‛为起点,构建了一个‚进入——跳出——再进入——再跳出‛的多层次的阅读感悟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身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重点词句。)

稍作停顿后,师:面对九色鹿如此大恩,调达千恩万谢、郑重起誓,调达会如何起誓?

生:我决不说出你的住处,如有违背,天打雷劈。生:我决不说出你的住处,如有违背,死无葬身之地。生:我决不说出你的住处,如有违背,五雷轰顶,不得好死。师:我们来看这个‚誓‛字(板书),上面是个(生:折),下面是个(生:言)。古人起誓是一件十分郑重的事,他们手中拿一根木棍、或一把宝剑,立下誓言,说道,若违此言,犹如此物。同学们,记住这个‚誓‛字,‚誓‛就是一诺千金。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点评:许诺起‚誓‛,重于千金,对‚誓‛的剖析,既是语言的学习,更是诚信品德的培养。)

三、‚见利忘义‛板块

师:好一个千恩万谢啊!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奋力相救换来的却是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板书:恩将仇报)调达为何‚恩将仇报‛默读课文6、7自然段,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师:出示: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啦,就进宫告密。师:调达看了皇榜心情如何? 生:激动!

师:请你激动地读读这句话。

师:调达看了皇榜,一心想到的是什么?他还忘记了什么? 生:他一心想到的是重金悬赏,想到的是发财的机会来了 师:他忘记了什么?

生:他忘记了对九色鹿的承诺。师:这就是背信弃义。他还忘记了什么? 生:他还忘记了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师:这就是忘恩负义。

(点评:忘记承诺,就是背信弃义;忘记救命之恩,就是忘恩负义。老师不失时机地在学生品悟的过程中点出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让学生自主说出,可能效果会更好。)

四、‚痛斥小人‛板块

师:而国王却听信了调达的话,带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向九色鹿的住地进发了。此时,九色鹿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在美丽的山林中,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在美丽的梦中。然而,这美丽的梦瞬间变成了噩梦。九色鹿从梦中惊醒,他发现,发现了什么?再一看,看见了什么?

生: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看到了调达就站在国王身边。

师:我们来看课文插图,老师一眼就看出了谁是调达?你们看出来了吗?用手指一指,一个怎样的调达? 生:一个恩将仇报的调达。生:一个贪财如命的调达。生:一个猪狗不如的调达。生:一个心里发虚的调达。

师:面对此情此景,九色鹿怎能不气愤?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九色鹿的话,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出示:‚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生读,没有读出气愤之情。师:九色鹿是一般的气愤吗? 生:是非常气愤。

师:对!是非常气愤,气愤到了极点。谁再来读九色鹿的话? 生读,有进步。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范读。

师:你们也像老师一样投入地读一读,先练练。指名读

生,读得非常好。师:气愤之情,溢于言表。另一生读。

师:痛快!你完全读出了九色鹿此时的心情!

师:同学们,九色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舍身相救的调达;对自己千恩万谢的调达;对自己郑重起誓的调达,竟然出卖了自己,他怒火中烧,愤怒到了极点。

让我们一起来读九色鹿的话。陛下,您知道吗?读—— 师:(将‚竟然‛变红),从竟然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想不到是调达出卖,不敢相信是调达出卖。

师:对!九色鹿怎么也想不到是调达出卖了自己!你们能结合课文内容,用竟然说一句话吗?同桌先练练。生:九色鹿救了调达,调达竟然出卖了九色鹿。生:九色鹿为了金钱竟然出卖了自己纯洁的心。

(点评:‚结合课文内容,用竟然说一句话‛,一改传统造句的独立单一语言训练的模式,在具体的情境中表达,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自主加工,更对课文内容再一次进行了理解巩固。)

师: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收回了那张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皇榜,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但他又担心只靠自己的的命令不能有效地保护这只可爱的九色鹿,又亲自起草了一道告示,如果你是国王,会在告示上写些什么? 生:九色鹿是纯洁而善良的动物,你们永远不许伤害他。师:天下百姓看了你的告示,可能不会伤害这只善良的九色鹿。生:九色鹿对素不相识的调达奋力相救,却不求回报,你们怎么忍心伤害这么好的九色鹿。

生:九色鹿对素不相识的调达奋力相救,却不求回报,你们怎么忍心伤害这么好的九色鹿?而调达为了金钱出卖了自己的良心,你们伤害九色鹿不是与这样的小人为伍吗?我相信我的子民一定不会这么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相信天下百姓看了你们写的告示,一定打心眼里敬重这只九色鹿,主动保护这只可爱的九色鹿。让美丽、善良、勇敢、无私、正义永留人间。

(点评:巧抓契机,进行语言训练,‚人文性‛‚工具性‛兼有。)

五、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新标准新阅读中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本剧九色鹿》,下节课去演一演这个故事。

2.钱学森(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篇二

教学流程:

一、练习回顾

课代表报题, 学生分单双号上黑板反馈。

内容:单号题目:翻译“水尤清冽”中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参差披拂”中的“差”;句子翻译“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双号题目:翻译“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和“清”;“为坻、为岩”中的“为”;句子翻译“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五分钟后, 小组组长批阅, 课代表点评)

二、自主交流

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

2.分任务准备展示

1、6组寻找本文的景物美;2、5组赏读本文的语言美;3、4组感悟本文的情感艺术美。

三、分组展示

科代表导入: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课文, 大概了解了本文的内容, 今天, 我们将随着三组寻找美的团队再次来到小石潭, 去感受那儿的美, 相信大家一定会大饱眼福的。现在就有请第一组寻美队。

一区 (1、6组) :领略景物美

刘佳, 刘心怡:六一儿童节又到了, 我们一、六组组成了六一旅游团。现在就由我们的李导和江导带领我们一起去小石潭观光, Let’s go。

江未:我是导游江未, 很高兴能担任六一儿童旅游团的导游, 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起完成这次快乐之旅。现在我们开往目的地:永州小石潭。

李星皑:经历千辛万苦, 跋山涉水, 我们终于到了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看, 这潭底很是奇怪, 底部竟是一整块石头, 太妙了!

刘博琛:还真是的, 看到这美丽的景色,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 近岸, 全石底已出, 为坻, 为屿, 为堪, 为岩。”

易雨捷:快来看, 快来看, 这儿的潭水是多么的清, 水中的游鱼是多么的欢乐呀。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呐。

唐若萱:看到这潭水和水中的鱼儿,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文中描绘景象和这儿的实景简直一模一样。

李星皑:这潭水真清澈, 竟然能看见月光。

石虎: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蔡恒:潭中的景物已经看得差不多了, 再看看周围的景物也是多么的美丽。

尹翔鲲:看到小石潭周围如此美丽的景色, 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龙阳:这篇文章主要是抓住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 如:小石潭的石头非常奇特, 鱼儿轻快活泼, 潭水清澈等。我们平时在写作当中, 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

课代表点评:你们这组能用导游的形式带领大家观赏小石潭的美景, 很不错, 如果能加一些肢体语言就更能感染大家了。

师点评:谢谢同学们让我身临其境般地游览了小石潭, 作为导游, 如果能将导游词说得更形象生动, 游客们收获会更多的。

二区 (2、5组) :品味语言美

蔡恒:这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山水游记, 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 学习语言。现在, 请同学们跟着我们组一起来体会《小石潭记》中优美的语言。

江家乐:请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话, 请大家深情地朗读一遍。全班齐读,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悦耳, 让我们仿佛置身其间一般。

张峰:我比较喜欢这一句:“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这里描写了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 刻画精确。

张敏:请全班女同学们把“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朗读一遍。我喜欢这一句, 这句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

陈莎莉:我喜欢的句子是“依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请问大家,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你们很棒!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鱼同乐, 情味无穷的乐趣,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这里一动一静, 突出了鱼儿活泼可爱的特点, 似与游者相乐, 这里就表达了作者的欢悦之情。

秦龙:我喜欢“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小溪曲折特点。

师:同学们赏析句子很到位, 我们总结一下, 对于赏析语言, 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李娜:我认为赏析句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你们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俊杰:我喜欢“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这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这儿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

徐颖:我喜欢“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这里的“影布石上”写出了游鱼的静谧之美, 使文章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

刘波琛: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语言简练生动, 景物刻画细腻、逼真, 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代表点评:你们组展示时每个同学精神状态都很好, 语言感染力较强, 互动较多。

师点评:你们这组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了《小石潭记》, 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如果你们在读文章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 感染力会更强的。

三区 (3、4组) :感受情感美

张雷:“一切景语皆情语”, 前面两个小组带我们欣赏了这篇文章的景物和语言, 让我们陶醉其间, 现在由我们组带领大家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王俊杰: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思考一下,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后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鹏:我知道, 作者初见小石潭时, 心情是愉悦的, 后来变得很是孤寂悲凉了。

王俊杰:你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

张鹏:从第一段的“心乐之”以及“似与游者相乐”和第四段中“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这几句看出来的。

王甲韵:对, 那么,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这一乐一忧似难以相容, 该如何理解呢?

李娜:作者应该是借景抒情吧。

张峰:我认为要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 我们知道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时, 正值他被贬, 心中难免愤懑,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了。

师追问:你们说得太好了,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 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 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 却人迹罕至, 无人赏识, 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刘荣臣:这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王子凌:“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总结: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这就是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平时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技巧。

科代表点评:你们这组带领大家从写作背景入手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了文章内容。展示时能引导大家思考, 这点很不错, 如果在讲的时候引导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就更好了,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小结:这节课, 大家表现不错, 用寻找美的形式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小石潭记》这篇文章,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 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 文字充满诗情画意, 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四、浏览巩固

小对子之间互相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收获了什么?

五、抽测达标

3.钱学森(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篇三

1.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

2.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3.用自身行为影响家人及同学、朋友共同节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刚刚打来的一瓶自来水,你们看这一瓶水值多少钱?(同学们议论纷纷,作价不等)我们使用1吨自来水,收费1元。换个说法,1元钱可以买来2000瓶这样的水,1毛钱可以买200瓶,1分钱可以买20瓶水。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瓶水,价值是5分钱。把这么廉价的一瓶水倒掉你会心疼吗?(同学们再次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下水的价值——《从一滴水说起》,然后再发表你的看法。

(出示课件首页)

【点评:这部分虽是导入,但已深入了课文主旨。教师欲擒故纵,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探讨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离不开水?

生1:我们每天三餐离不开水。

生2:我们每天洗脸、刷牙、漱口离不开水。

生3:我们洗澡、洗衣服离不开水。

生4:我们洗碗、养花、养鱼,也得用水。

师:大家再想一想大的方面如农业、工业等方面呢?

生1:我知道炼钢铁得用水。

生2:我知道造纸也得用水。

生3:我知道庄稼要丰收也得用水,果园想丰收也得用水,所以,农业离不开水。

生4:大自然也离不开水。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离不开水,我们人类更离不开水。大家知道我们人体水的含量是多少?

生:60%。

师:那小孩儿呢?

生:80%。

师:人体中水的含量低于多少,人的生命就会出现危险?

生:20%。

【点评: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隐于学生后面,适时点拨,学生自然能兴趣盎然,如数家珍,列举水在生产生活中的种种作用,这恰是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发现的过程,意识到水真的是太重要了,是生命之源。】

三、假想地球上没有水会是什么样?

师:水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连大自然也和水息息相关,那大家闭上眼睛冷静地去想想,假如没有水,我们的生活生产会怎样?地球会怎样?

(同学闭目思考,纷纷举手)

生1:没有水,我们会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到处臭味熏天,污物到处都是。

生2:我们没法刷牙、洗脸、洗澡、洗衣服……

【点评:这个想象过程,拓展了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味的空间,是触及学生心灵的过程,更是由预设而生成新的思考过程。】

四、认识水资源及水危机

师:我们的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覆盖着海洋。是不是说明地球上的水很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资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学生阅读资料,并纷纷举手准备发言。)

生1: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我们能用的淡水很少。我知道大量的淡水又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人们根本无法直接利用。

生2:从这些资料上看出我国的水资源更少。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别人有四瓶水,我们中国人才有一瓶水。

生3: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我们这里已经限制用水了,一个月每人限水2吨,多用就得交高价钱。

【点评:这一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归纳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自然原因造成我们水资源先天不足,而河水污染,水浪费又使水资源的短缺加剧。

(教师演示水污染课件,学生说明其中内容)

师: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水污染、水浪费,使我们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走向了危机。

【点评:本环节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水资源危机的忧虑。】

五、回归生活,寻找水资源浪费现象

师:水浪费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随处可见,如我国工业上万元产值用水量是91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用9.1立方米,我们是他们的10倍。那么,我们在生活用水方面有没有浪费的地方?

生1:洗手、洗脸时水龙头一直开着。

生2:我喜欢用水冲手,把水放得大大的,冲在手上很舒服。

生3:妈妈洗菜时一直开着水龙头。

……

六、演示课件,节约用水

师:我们用水如此奢侈,然而,我们有多少同胞却在忍受着焦渴的煎熬。

(贫困山区、西部地区缺水资料)

师:这时你想说什么?

生1:节约每一滴水。

生2:珍惜每一滴水。

生3:节约用水光荣,浪费可耻。

课件演示,生齐读:人类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师:那我们该怎么做?

生1:喝水时,喝多少打多少,剩下的下次喝。

生2:用完水关好水龙头,看到有人浪费水要制止。

生3:用水时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

生4:劝诫家长要珍惜水。

生5:要把可以再次用的水,重复利用。

(播放课件,演示水的重复利用,学生讨论。)

【点评:此环节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使落实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七、作业

在学校、家里调查用水情况,然后根据节约用水计算出节水量。最后将自己的调查和建议讲给亲朋好友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提高节水意识。

课后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是想方设法来拨动学生心弦的过程。无论是欲擒故纵的导入,还是回归生活的发现,尤其是让学生从大量资料中了解我国水缺乏的现状,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震撼。而通过资料归纳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触及心灵的过程。这样,学生是在用心来感受水之珍贵,进而对浪费水的行为和现象发出愤慨,真正意识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课堂上的预设达到了目的,也有了新的生成。

本课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使明理与导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英才学校)

4.《詹天佑》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篇四

课堂实录

合肥市杏林小学

王曼曼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引读)詹天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节课的生字词大家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很自信,我喜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准备听写。做好准备,这次听写可能跟以前不太一样。写字要脚放平,肩端正,背挺直,笔握好。第一组:阻挠、争持、轻蔑。写完的举手。(四、五名学生举手)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写得这么快,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生:我写的速度快。师:请你来说说你的方法。生:我是把每个词的第一个字记住。

师:很好的一个方法,是不是?接下来的这一组,希望大家能用上这个方法,记住每个词的第一字。第二组,难度加大了,悬崖峭壁、攀山越岭、勘测线路。(生陆续举手示意写完)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刚才教给大家的方法。这么快就把这么多难写的字写了出来。写字不光要快,而且要正确,请大家对照大屏幕订正。(出示词语,生自主订正。)

师:订正好了,请大家把学习单放在一边,等一会再用。

师:大家读一读这些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根据这两组词来说。第一组说来说? 生:就是„„(生说话不流畅)

师:我们说话不要“这个„„那个”,说话要干脆利落说出来。生:帝国主义正想要主持我国的北方„„ 师:控制

生:控制我国北方,就要挟中国人,要挟中国人清政府自己来修筑这条铁路,这个事情争持了好一会就 师:得不到解决。

生:就让清政府用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詹天佑就是想要自己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不想被别人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在中国南口以

北修筑铁路的工程人员还没出世。”

师:你说地真好,把课文的一、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复述了出来。第二部分,第二组谁来说?

生: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路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他不怕困难,攀山越岭,继续勘测线路,终于修筑了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师:不错,这篇课文介绍了詹天佑。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上书上的一句话介绍,把那一句完整地说出来。生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非常好,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我们说课文有文眼,这篇文章的文眼就藏在这句话中,找到了吗? 生:杰出和爱国。

师:我听到了答案,这篇文章的文眼就在这。(板书:杰出 爱国)师:这篇课文又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三件事?你来说。生:(生说不清楚)

师:老师给你提个醒,是在四~六自然段。生:第一个讲在峭壁上勘测线路。师:嗯,勘测线路。(板书)

生:第二个是开凿隧道。第三个是设计人字形线路。(板书)师:你请坐。

师: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课文,去深入地了解詹天佑,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请大家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能体现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词句,作简要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时间五分钟,开始自学。(生自学)

师巡视:老师发现我们六(2)班同学学习非常快,理解能力也很强,我们来汇报。

生: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我从周密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很严谨。师:周密是什么意思? 生:呃„„

师:可以把他带到句子中去理解。生:严谨。

师:这段中还有个词跟周密意思相近。生齐:精密。

师:两个词做个比较。

生:周密是周到,精密就是很精确。

师:说得真好,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个词的区别。出示:周密是周到细密,而精密是:精确细密。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道题,看一看怎么填?出示选词填空题。解放军制定了()的作战计划,使用()的仪器,探测敌人的暗堡。师:请这位女生。

生:解放军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使用精密的仪器,探测敌人的暗堡。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当詹天佑看到有些工程人员有些粗心,施工质量不高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引读)女生读。当詹天佑看到个别工程人员工作马虎,消极怠工时,他严厉而又关切地说(引读)男生读。

师:在这里表现了詹天佑什么? 生:表现了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这里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詹天佑杰出的工作态度。杰出的工作态度表现在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师:继续汇报。谁来?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这整个工程量非常大,而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可以看出他不怕危险,非常认真,而且是亲力亲为,师:说的真好。这里的环境怎样?男生读,读出这里的环境。男生齐读描写环境的句子。师:詹天佑是怎么做的?女生读。女生齐读詹天佑的句子。

师: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当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漫天飞舞时,他_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想象画面。

生:当大雨倾盆,电闪雷鸣时,他仍然伫立在工作岗位上。师:驻守。当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漫天飞舞时,他又怎么样?

生:他会把自己身上耐寒的衣物分给工人和学生,一起在风雪的阻挠下为中国人正气。

师:多么杰出的品质啊,在这里,作者又通过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了詹天佑杰出的品质。(板书)

师: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却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阻挡了铁路的延伸,但却阻挡不了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双眼。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詹天佑杰出的品质。生齐读。

师: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何止这些。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者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面对这重重困难与阻力,詹天佑没有屈服,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

生齐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正是有这样坚定的爱国热情,才支撑着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詹天佑真不愧是我国(引读)。生: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在这里,作者又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詹天佑爱国的品质。(板书:心理活动)

师:通过对勘测线路的品读,我们感受到了詹天佑杰出的品质和爱国热情,那么五、六两个自然段,你又能从中体会到詹天佑的哪些方面的杰出,请大家自读五、六两段,想一想詹天佑的设计,并在学习单上画出隧道开凿和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示意图。时间三分钟。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好像已经读懂课文了,老师这里有两座山(画简笔画),哪座是居庸关?哪座是八达岭?说出个因为所以来。生:左边的是„„

师:我们不要说左右,要说出它的特征。生:高的是居庸关。师:为什么?用因为所以说。生:„„

另一生:因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所以左边的是居庸关。师: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高。师:哎,高的是? 生:高的是居庸关。师:好,继续。

生:因为八达岭长约1100米,所以长的是八达岭。师:说完整。

生:因为八达岭长约1100米,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所以长的这座是八达岭。

师:谁会画示意图?怎么开凿的,边画边说,说出因为所以。指名学生上黑板画。

生:这座是居庸关关,因为山势高,岩层厚,如果从一边开凿的话,速度太慢了,所以詹天佑采用了从两端开凿的方法。(生画示意图)八达岭隧道是居庸关隧道长很多,所以詹天佑采用的方法是先从山顶上打一口井,再向山的两头开凿,这个时候两头也同时向中间开凿,这样缩短了工期,节省了不少金钱。

师:好,上位。说清楚了吗? 生:说清楚了。

师:还有一点没讲清楚。就是八达岭隧道长约1100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我们要依据课文内容来说。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精密的勘测工作,才有了今天如此巧妙的开凿方法,你觉得詹天佑什么杰出? 生:我看出了方法杰出。

师:是的,杰出的设计方法。人字形线路读懂了吗?谁上黑板将人字画出来。人不好画,一定要把文中关键的方向词读懂。(生迫不及待地要上黑板画)生:生画。

师:你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这里是个陡坡,上山很困难,所以要这样画。师:人字为什么不是这样画?师画个人字 生:因为这是上山。

师:这当中有一个关键的方向的词,大家找到了吗? 生:(支支吾吾说不清)

师:画,这样是东北,这样是西北。你是画出来了,可是课文好像还没有读透。回去还要再读读课文好吗?没关系,没关系,很自信,你已经很帅了。

师:谁来演示一下人字形线路。

生:这是火车,这是两个火车头,上山的时候前面的火车头拉,后面的火车头推。到了岔道口,改变一下方向,本来前面拉的火车头推,本来推的火车头拉,这样上了坡度比较大的山。师: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生:好处是很容易就上了坡度大的山。

师:就说明它减缓了火车爬山的坡度。听明白了吗?

可能有些同学还很迷茫,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出示课件)这是人字形线路,火车在这条线路上行驶,行驶到这个路口还要向前行驶一段距离,这样,后面推的火车头才能拉,之前拉的才能在后面推,这样明白了吗?这又看出詹天佑什么样的品质? 生:杰出。师:什么杰出?

生:可以看出他超常的智慧,超高的才能,和他大胆创新的精神。师:对,说得真好,创新精神。这篇课文只记叙了三件事,我们知道修筑

铁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什么作者只重点介绍了这三件事? 生:因为这三件事最具代表性。

师:是的。这叫典型事例。(板书)我们同学在今后的写作文的过程中也要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师:为了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又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设计才能;设计人字形线路又体现了他杰出的创新精神。詹天佑真不愧是(引读)生: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面对帝国主义的嘲笑,詹天佑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也是有能力修筑属于自己的铁路,这件事,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即便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外国来宾来到这里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师:学完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回顾:

生:(齐读)回顾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中心句,告诉我们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作者通过三个典型事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具体介绍了詹天佑。在具体事例中,作者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方法将事情写具体。

师:很好,大家学会了联系板书来完成填空。

师:课后,有个作业留给大家。出示:完成一篇写人的习作。要求:①用上中心句和典型事例;

②用上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把事情写具体。

2、搜集我国铁路方面的资料,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师:剩下的时间,大家可就第一题列出提纲来。我们既可以些身边的同学,也可以写亲人朋友。就在老师给大家发的学习单上写出提纲。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写中心句)

5.《匆匆》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篇五

师:同学们,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描述一个事物,说它“是世界上最多的,又是最少的;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是最不被人重视的,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没有了它什么也做不成。”你知道他描述的是什么吗?

生:时间。

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纷纷写出自己对时间的感悟,咱们今天就先来欣赏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吧。看老师写课题。大家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掉了。没有这一点是什么字呢?

生:勿。

师:能组个词吗?

生:勿庸置疑、请勿吐痰、请勿踩草„„

师:注意加上了这一笔点,它就变成了“匆”,你们瞧,咱们汉字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呀。好,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匆匆。

师:平舌音读准了。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1:读到这两个字,我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大人们急匆匆地赶着上班,我们学生拿着早点赶着上学的情景。

生2:我的脑海里出现了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人们急急忙忙赶车的画面。

生3:我看到是妈妈傍晚赶着买菜、做饭时的样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阅读时,不管是一段话还是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都能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画面,这样读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刚才大家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时间的匆匆跃然纸上的呢?咱们来打开书,认真地读课文。

点评:在课堂上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指导,在教学中找到契机就渗透,学生的习惯也就日积月累的形成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一遍读课文,要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如果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

生读课文,按要求学习。(教师巡视辅导、评价。)

师:大家预习时读了课文,现在又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些感受想说说了,但我觉得读得还不够,我们还得用心去与作者对话,咱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懂了的地方快一点读过,不懂的地方再多琢磨琢磨。

生再读文章,思考。

师:现在咱们可以谈一谈了。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生:课文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教师板书:珍惜时间)

师:文章说时间过得很快,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知道的。(教师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咱们在熟读课文后,文章内容就显现出来了。内容清楚了,那咱们还要读书吗?你觉得该做些什么?

生1:我们还要抓住重点词句来读书。

生2: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课文。

生3:我们还要去品读,去体会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

师:那我们现在就细细地去品味语言,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尽管提出来吧!

生1:作者是真的不知道时间在哪里吗?

生2: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生3:作者为什么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生4:作者写“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朱自清先生写了那么多文章,怎么还说“赤裸裸的回去罢”呢?

点评:整体感知,质疑问难,在我们的常规课上是一定要做的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即使是在公开课上同样扎扎实实。

三、再读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看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能不能迎刃而解。(出示CAI)

“头涔涔”“泪潸潸”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

生: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为时间的流逝着急到流汗,流泪的地步,至于吗?同学们,要真正读懂这一句话中蕴涵着的感情,仅就这一句孤立地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点评:文章很长,内容很多,如何入手?平铺直叙的“平推式”,学生学得累,印象还不深,要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教学突出重点。这个关键点就是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精妙处,语言运用经典处,突出中心关键处。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1~3段,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你很喜欢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作作批注,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就与小伙伴交流交流,探究探究。(师巡视,参与合作学习)

师:当我们用心去与作者对话时,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的心。把你的体会,你的智慧说出来。让我们都变得智慧起来。

生:我喜欢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生情不自禁读了起来)

师: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在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

生练习读句子。(教师指导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充满希望。)

师:读得真美,但是,作者主要是要说这个意思吗?大家接着读读,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生: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是呀,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对比出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苦恼与沮丧。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师:朱自清先生的这段文字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语言,就是这份质朴无华,使我们读起来特别亲切,自然,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很抒情的读第一自然段。

师接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当老师情不自禁读起这一段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跟着老师一起读了,读到这里,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我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生2:我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我们都没有觉察到。

师:想看看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吗?来,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那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1: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不见了,那只是一瞬间。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

生2: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师: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算一算,空虚了,溜走了的这八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年呢?

生:约23年。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

生: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更让人惋惜。

师: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生纷纷: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惊慌失措„„

师:那么,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生再感情朗读。

师: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又扣到这一句)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评价指导:

你的声音很低沉,我可以听出你内心的沉重。

你的声音很高亢,你是激动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啊;你的语气虽然平静,我却听出了你的心情并不平静。

师:读着读着,我们渐渐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感慨又通过大家的读表达了出来。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吧。

生齐读这个句子。

点评:在课堂上把握课文的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师:我们的日子究竟是怎样一点一滴地滴在时间的流里的呢?你能通过你的读把我们带进作者的小屋,让我们仿佛看到他那茫茫然跟着旋转的样子,体会到他的无奈么?(出示CAI)

生朗读第三段:“去的尽管去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音乐配读)

师: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生1:我觉得这句写得好:“洗手的时候„„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

生2: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溜走了,飞走了,让我们感到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师: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生读文。

师: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读──

生读文: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点评: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课堂上以读为主,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师:大家读得入情入境,看来,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

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师: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

生1、2、3念读自己的作品。

师: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

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点评:学生年纪小,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也是这篇文章由初三下放到小学六年级后,老师们感到比较难教的原因之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唤起学生的些许共鸣。练笔既让学生学了写作,又拉近了与作者的感情。

师: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董老师的将近两万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读──(又回扣这一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点评:以上的教学环节整体性很强。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着读着又回扣到关键句,使教学显得很紧凑。情感集中。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非常明确。

师: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自己以前浪费了好多时间,真是惭愧呀!

生2:原来,时间就是这样在我们发呆时,在我们玩电脑游戏时过去了,我觉得我没有去珍惜时间,以后我要做珍惜时间的孩子。

师:我们看看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读着读着,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

生:我认为作者不甘心就这样。

师:不甘心,说得好。你是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生:我从文章这里感受到的:“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出示CAI)读书是得咬文嚼字地去品,去悟的。大家注意到两个“赤裸裸”写法一模一样,意思一样么?

生: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师: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师:读出了作者的不甘心。作者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在拷问自己的心灵呀!大家是否知道,其实,二十三岁的朱自清已从北京大学毕业,已经有一些作品问世了。可他还是对自己不满足。正因为他此时有了这样严肃的思考,不甘心慵慵碌碌度过一生,这一生中才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呀!你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吗?

生纷纷:《背影》、《荷塘月色》、《春》、《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师: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

生:读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这一遭啊?”

点评:除了紧扣文中用词用语的精妙,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现在,这一课内外结合的做法越来越使孩子们尝到甜头。

四、紧扣前后呼应句,引导从内容想开去

师:(出示CAI──首尾呼应的两个句子)同学们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生:首尾呼应。

师:那么,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作出回答呢?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作者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回答了的。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中回答了。

生2: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

生3:就连朱自清先生都觉得自己没能很好地抓紧时间做贡献,更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

对呀,同时也是让我们珍惜──生齐答:珍惜生命!

五、课外阅读拓展

师:老师也送给大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吧!(出示CAI,配乐朗读)

6.鸬鹚名师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篇六

生:(边看画面边默写新词。)

师:(插话)注意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胸要挺。写好的举手,你写的什么?

生1:夕阳。

生2:我是“夕阳”和“平静”。

生3:我写的是“夕阳”和“粼粼的波纹”。

师:“粼粼”可是个难写的词语。老师看你写的对不对。(低头检查)哎哟!真不简单,写对了,真了不起!你呢?

生4:我写的是“夕阳”、“一圈圈”。

生5:我写的是“夕阳的柔光”。

师:这个词写得好!特有诗意。“柔”字写对了吗?让我看看。(低头检查)对了!很好!继续看画面。(播放课件,呈现第二幅画面。)

生:(边看画面边默写新词。)

师:好!你写的是哪个词?

生1:我写的是“炊烟四起”。

生2:我写的是“袅袅地升上天空”。

生3:我写的是“炊烟”和“袅袅升起”。

生4:我写的是“炊烟四起”、“袅袅升起”。

师:还挺合辙压韵的。

生5:我写的是“炊烟”和“袅袅”。

师:这两个词可以合成一个词,“炊烟袅袅”。好!咱们来看最后一个。(播放课件,呈现第三幅画面)

生:(边看画面边默写新词。)

师:好!最后一幅画,你写了什么?

生1:我写的是“稻田”。

生2:我写的是“金黄”。

师:“金黄”这个词书上有吗?没有。注意,要写的是书上有的词语。

生3:我写的是“一望无垠”。

师:这词好!挺合适的一个新词。

生4:我也写的“一望无垠”。

师:“一望无垠的稻田”,多美呀!同学们,你觉得这一幅画写了哪段课文的内容呀?

生1:课文第一段话把这幅画的内容给画出来了。

师:噢,给画出来了?实际上画就是写,写就是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想象,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随着《渔舟唱晚》音乐的响起,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生:(闭眼,静静地欣赏、想象。)

师: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

生1:我看到了一望无垠的稻田,一阵风吹过来,稻子就翩翩起舞。

生2:我看到了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上,它们显得很威武,有的鸬鹚低头看着湖面,有的鸬鹚抬头看着天空。

生3:我看到了夕阳照在平静的小湖上,湖水红红的,还荡着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师:夕阳,小湖,波光,还有一群威武的鸬鹚。多美的风景,多美的画面。

生4:我看到了河边的几棵垂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贺知章的《咏柳》,想得好!用得好!

生5:我看到渔人在悠然地抽着烟。

师:有了渔人,一位悠然的渔人,那风景就更美了,画面就更生动了!刚才是老师领着大家看风景,现在,请你自己走进去,自由自在地去看风景。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师:谁想把自己看到的风景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谁想读?谁愿意读?

生:(朗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欣赏着这样的水乡风景,你有一种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

生1:我觉得自己都快要陶醉了。

生2:很舒服,很悠闲的一种感觉。

生3: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个渔人,我还有一群听话的鸬鹚。

师:这样的水乡生活真是令人神往啊!来!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一起美美地读风景——

生:(齐读课文)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啊!这么美的水乡风景,作者是怎么写的?用了怎样的语言来写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子美在哪儿。

生:(默读第一段,划词划句。教师巡视。)

师:来!跟大家说说你体会最深的那个词或者那句话,好吗?

7.钱学森(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篇七

一、回忆复习, 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剩下7、8两小段没有学习。我们也称7、8两小段为“第7跟第8自然段”。我们先复习一下, 这一课的题目是———

生:智救养马人。

师:它的主角是谁?

生:晏子、主公、养马人。

师:还有———

生:大臣们。

师:很好, 还有不敢讲话的大臣们。先回忆一下, 第1自然段先介绍了什么?

生:景公很爱马。

师:这个叫———

生:背景。

师:第1自然段是背景, 介绍了春秋时代的景公很爱马。第2自然段呢?

生:原因。

师:什么原因?

生:马突然病死。

师:谁的马?说清楚。

生:齐景公的马突然病死了。

师:结果齐景公很生气。他怪到谁的身上?

生:养马人。

师:因此, 他决定要———

生:杀掉他。

师:“杀掉”很口语。可不可以换一个词?

生:处死他。

师:对, 要处死养马人。原因有了。那请问景公当下的想法合不合理?

生:合理。

师:“我”的爱马死掉了, 一定是你没有照顾好, 所以“我”要处死你。你们只是认为他生气是合理的, 那他不合理的地方有没有?

生:有。杀人。

师:要杀人, 你觉得是不合理的。大臣们觉得这样好像不太好, 所以你看第3至第6自然段都在讲什么过程?

生:在讲晏子救养马人的过程。

师:那他用的是什么方式, 是直接跟景公顶嘴吗?

生:不是。晏子列举养马人的罪状。

师:列了几条?

生:三条。

师:第一条, 简单说。

生:景公让他照顾马, 他没有把马照顾好, 还把马养死了。

师:这个叫养马人———

生:自己的罪状。

师:罪状是什么?未尽本分。第二条呢?

生:失去人民。

师:为什么失去人民?人们会说你齐景公只爱马不爱人, 马比人的等级高。第三条是什么?

生:别的国君知道了就看不起他, 因为认为主公不行仁政。

师:为什么爱马不爱人就是不行仁政?我的国家的人比马要低等, 那我干吗要跟随你、尊崇你?背着包袱去别国可以吗?可以啊。这三条罪状中有几条是针对养马人的?

生:第一条。

师:第二、第三条呢?

生:对景公。

师:都是在对景公说。景公听懂没?

生:听懂了。

师:所以结果好不好? (生:好。) 养马人没有被处死。这是在上节课讲到的。原因、过程、结果都有了吗?

生:有了。

师:那这个故事到底结束没?

生:结束了。

师:如果结束了, 那为什么还有第7跟第8自然段呢? 我们先看看第7自然段, 谁在讲话?

生:作者在讲话。

二、研读文本, 深入探究

师:作者说养马人没死, 是谁救了他?

生:晏子。

师:请问晏子用了什么方法?作者给了两个形容词。第一个是———

生:委婉劝谏。

师: (指“谏”字) 把这个字圈起来。“谏”是什么部?

生:言部。

师: (师板书:諫) 那我们跟“谏”经常混淆的“练”字, 是什么部?

生:丝部。

师: (板书:練) 表示与丝有关。本义是把生丝或织品煮得柔软而洁白。那什么叫“劝谏”?

生:规劝、说服别人。

师:请问这个“谏”的等级, 是谁对谁讲?

生:大臣对皇帝。

师:大臣对皇帝讲, 从身份地位上说呢?

生:小对大。

师:再准确一点讲叫“下对上”。你不可能马上就委婉劝谏, 你少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 (师指着自己的大脑)

生:灵机应变。

师:灵机应变才不会———

生:被景公杀。

师:你们想一下, 为什么作者要先写“灵机应变”, 后写“委婉劝谏”?

生:因为没有“灵机应变”就没有“委婉劝谏”。

师:为什么?

生:要先想然后才去做。

师:如果我今天不先想就先说, 很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生:被斩首。

师:为什么被斩首?

生:因为说话没有经过大脑, 主公听了你的话可能会很不爽。

师:“不爽”可以换一个词, 主公会不开心。“爽”字是一个比较不文雅的词, 比较口语。

师:所以他这样写是有他的意思在里面的。再问第二个问题:请问, 如果只有晏子的灵机应变跟委婉劝谏, 你觉得养马人会不会被饶恕?

生:不能。

师:其实主宰的人是谁? (生:景公。) 对, 就算晏子再会讲话, 景公他不听, 还是没有机会。所以还必须要有景公的什么?

生:雅量。

师:可不可以换一个词?

生:肚量。

师:哦, 肚量。 (师板书:度量) 对不对?

生:不对。

师:应该是什么?

生:肚子的“肚”。 (师把板书改为“肚量”)

师:那“度”是什么?

生:单位。

师:对, 计量单位。景公非常有雅量, 可以接纳意见。不然晏子说得再好也没有用。因为有晏子的才智, 有景公的肚量, 所以作者说春秋时代的齐国有什么样的成绩?

生:给人民创造了福祉。

师:“福祉”换一个简单的词讲。

生:福利、幸福。

师:所以才能够使人民过得很快乐。这段我讲完了。那如果我要问这一段的段意, 你觉得这段讲什么, 重点是什么?

生:晏子、景公。

师:一个是晏子的———

生:灵机应变。

师:或者是晏子的才智。景公的———

生:肚量。

师:或者是景公的雅量。 (师板书:晏子有才智, 景公有雅量。生批注。) 这里的重点是不是在讲救养马人?

生:不是。因为故事已经结束了。

师:很好!因为“晏子有才智, 景公有雅量”, 所以齐国———

生:为人民创造了福祉。 (师板书:齐国为人民创造了福祉) 这是第7自然段段意。

师:福祉, 向上天祈福, 所以它们是什么部?

生:示部。

师:好, 再看第8自然段。作者说晏子勇敢, 因为晏子敢跟谁讲话?跟齐景公讲。对, 虽然晏子是对养马人说话, 但实际上是说给景公听, 所以这是需要胆量的。最后的结论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本领, 有这样的特质, 所以他是出色的政治家跟外交家。也因为这样, 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故事。好, 这一段结束了, 主角只剩谁了? (生:晏子) 晏子的什么?用课文里的词说。

生:勇敢机智。

师:很好。所以晏子的勇敢机智在历史上留下许多———

生:令人难忘的故事。

生:证据。

师:不能讲“证据”哦, 证据是什么?是他犯了错, 被人家挖出来, 这个叫证据。词要用得精准, 不能随便用。 (师板书:晏子的勇敢机智使他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我这个段意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真的吗?其实我在“骗”你们呢。没觉得这句话里面需要加什么东西吗?

生:“在历史上”。

师:加到哪里?

生:“使他”的后面。

师:很好, “使他在历史上”。为什么? 他是现代人吗?

生:不是。

师:“在历史上”代表什么?代表他已经——— (生:死了) 我们讲文雅一点, 他已经———

生:过世了。

师:好。 (在板书上添加“在历史上”) 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三、讨论分段, 合作探究

师:现在我们还要做一件事:给课文分段。四个人一组, 现在就开始讨论。

(生讨论)

师: (提示) 背景能不能跟原因合并? (生:不能) 所以背景单独作为一段。赶快讨论一下该怎么分。

(师巡视。生讨论3分钟左右。)

师:我们先从第一组开始。课文几部分?

生: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 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是过程, 第2到第5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其余的是第四部分。 (师板书第一组的四段分法)

师:你们有试着写标题吗?写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检查你的分段对不对。那么如何用标题来检查呢?第1自然段的标题是什么? (生:背景) 第2自然段的标题呢?

生:是故事的原因。

师:那第3自然段呢?

生:过程。

师:原因跟过程能不能合并? (生:不能。) 所以第2自然段就是第二部分。 (师擦掉黑板上的错误分法) 第3~5自然段呢? (生:过程。) 第6自然段呢? (生:结果。) 所以第3~5自然段是一部分。 (擦掉黑板上的错误分法) 第7、8自然段是一部分, 这部分用什么标题?

生:作者的心得。

师:我先解释两个词。 (板书:心得感想) 想一想这个部分是作者的心得还是感想。如果是心得, 是指我读完这篇课文后最直接的感觉。如果是感想, 不单单是读这一篇, 还结合了其他的例子或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现在给第7、第8自然段写小标题, 你会写“作者的心得”还是“作者的感想”?

生:作者的感想。

师:哪里是作者的想法?

生:第8自然段。

师:为什么?你们要给我理由呀, 要说服我。

生:因为作者说晏子“在历史上留下许多充满智慧、令人难忘的故事”。

师:可见作者读了很多晏子的故事, 这只是其中一个。还有吗?

生:晏子“一生面对许多危险的场面, 都能想办法解决”。

师:这是不是晏子自己说的?

生:不是。

师:是谁讲的?

生:作者。

师:所以, 第8自然段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想法。现在请你们做笔记, 第7自然段是作者针对文章来讲的, 可是第8自然段作者加了自己的想法。所以, 第7、第8两段合起来才可以说是“作者的感想”。好, 请大家把结构表填一下, 一共是五大部分。 (出示结构表, 师生一起填写。)

四、总结大意, 结束上课

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这一课的大意是什么?简单一点。谁先出场? (生:齐景公, 然后是马。) 什么马? (生:齐景公的爱马。) 齐景公的爱马突然病死了, 他认为是养马人的错, 决定要处死养马人, 这时谁出来了? (生:晏子。) 晏子用他的才智让齐景公听懂了——— (生:他讲的话) , 所以齐景公放了养马人。然后作者给了结语, 晏子的——— (生:才智) 前面用过“才智”了, 换词。 (生:机智。) 机智很好, 还有他的胆量, 使他在历史上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这是大意。我讲完了, 你们能够再次讲出来吗?

生:能。

师:可以看什么帮助你记忆?

生:结构表。

师:很好。这节课还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好, 下课!

【评析】

《智救养马人》是台湾康轩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 被编排在第一单元“机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台湾王慧棻老师执教此课的一堂家常课实录。从实录中我们不难看出, 这是一堂生动活泼而又充满教学智慧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 发展了语文能力。

1.注重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 是两岸语文课标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加之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有限, 在字词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很容易有所偏差和粗糙。因此, 在本堂课上, 王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训练。

字形与字义的训练, 如对“委婉劝谏”中的“谏”字的讲解;书面语使用的训练, 如课堂上, 学生回答问题用词偏口语的时候, 教师会提醒学生“换一个词”“课本上有”或者“用词文雅一点”, 其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用词准确的训练, 如“肚量”与“度量”“心得”与“感想”的辨析。

可见, 语言的训练贯穿于整节课的过程中, 存在于师生对话的细节里, 体现了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 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的教学。

2.善于引导

本节课上,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学生们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堂引导很恰当。

比如, 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内容的时候, 教师问学生一个问题:景公生气, 要处死养马人, 他当下的想法合不合理?学生的回答是“合理”。显然, 学生们因为自身经验有限, 觉得景公因生气而杀人是“合理”的。此时, 教师并没有急着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是先顺着学生的回答给了相应的解释:“‘我’的爱马死掉了, 一定是你没有照顾好, 所以‘我’要处死你。你们只是认为他生气是合理的, 那他不合理的地方有没有?”学生此时便明白了景公行为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

比如, 教师在板书第8自然段段意的时候故意漏写了“在历史上”这一时间状语, 然后问学生:“我这个段意写得好不好?”学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时教师给了提示:“没觉得这句话里面需要加什么东西吗?”这时, 学生便有了思考的方向。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方面,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即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在逻辑上、论证上要有充分合理的依据, 这样才能说服自己与他人。比如, 在讲解第7自然段的时候, 教师特别强调要思考晏子的“委婉劝谏”与“灵机应变”是哪一个在先, 养马人获得饶恕还因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逻辑关系。教师和学生对话的时候, 强调“你们要给我理由, 要说服我”, 这就让学生知道了理由对于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寻找证明自己观点所需要的依据。

另一方面,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是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师的方法是为学生创造独立判断的情境。比如, 教师在和学生讨论给课文分段时, 提示学生可以参考之前给自然段标注的小标题来进行,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判断如何分段。此外, 在讨论第7、8自然段段意的时候, 对学生混淆的“心得”与“感想”两个词, 教师是先解释词义, 然后鼓励学生以此为标准, 重新思考判断。

附:《智救养马人》原文

智救养马人

春秋时代, 齐国国君齐景公非常喜爱马。

有一天, 他最喜爱的一匹马突然病死了。景公十分难过, 认为养马人没有把马照顾好, 便把怒气出在养马人身上, 准备处死养马人。

为了一匹马, 处死一个人?朝廷上的大臣都觉得不妥, 不过他们知道景公正在气头上, 因此不敢上前进谏, 个个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是好。晏子看到了这个情形, 灵机一动, 连忙上前说道:“主公!这养马人犯了三条大罪, 还不知道为什么大祸临头。不如让我来说清楚, 免得他死得不明不白。”

景公同意了, 晏子便指着脸色发白的养马人, 说:“主公派你养马, 你不但没把工作做好, 还让主公失去最心爱的马, 这是你的第一条死罪。你让主公为了马的缘故去杀人, 消息传出去以后, 全国的百姓一定会认为主公只爱马不爱人, 使主公失去百姓的信任, 这是你的第二条死罪。别国的国君听到了, 也一定会看不起主公, 认为主公不行仁政, 认为在齐国人不如马, 这是你的第三条死罪。”

养马人听了, 吓得全身发软。晏子拿着刀, 抵着他的脖子, 说:“为了你一个人, 使全国百姓蒙羞, 使主公名誉扫地。你说, 能免除你的死罪吗?现在就让我来处死你吧!”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 才恍然大悟。他没想到杀了一个养马的人, 竟然会引来这么多可怕的后果, 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放了他吧!放了他吧!不要害我变成一个不懂仁义的国君。”

晏子临机应变, 应用委婉劝谏的说话技巧, 救了养马人一命, 也帮助了景公免于犯错。景公有雅量, 能接纳谏言, 在晏子的协助下, 为人民创造了很多福祉, 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国君。

8.《荷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八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叶圣陶,叶爷爷是哪里人?

生:江苏苏州人。

师:对,叶爷爷是一位——

生: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生:作家,儿童文学家。

师:不错,看来你们从上一节课的名人小卡片中掌握了不少信息,叶爷爷的写作风格还记得吗?

生:语言洁净,感情朴实。

师:是呀,好的文章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和语言背后藏着的情感。(板书:语言情感)那《荷花》这篇课文,哪些语言让你喜欢,这些语言中都藏着叶圣陶爷爷什么情感呢?让我们翻开课文一起来继续学习、发现、交流。

二、品析文字,想象画面,赏荷花之美

1.读懂大意

师:让我们循着荷花的清香来到荷花池边!(屏显第2自然段)自己放声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后交流)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荷叶、荷花。

2.赏荷叶,读出画面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荷叶。谁来读读写荷叶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荷花池里到处都是碧绿的荷叶。

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荷叶很多的?

生:挨挨挤挤、一个个。

师:你能不能跟大家具体说说,在读着“挨挨挤挤”这个词时,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荷叶很多很挤,荷花池都挤不下了。

师:(出示荷叶图)看,荷叶多得怎么样?

生:池塘几乎看不见水面了,一眼望去全是荷叶。

师:是呀,紧紧地挨着挤着,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生:(读后)我觉得有的荷叶都被挤到旁边荷叶的底下去了,一层又一层的。

师:是呀,层层叠叠,就像诗中所说“莲叶何田田”。你除了感受到荷叶数量多,还感受到荷叶的什么特点?

生:荷叶很绿,书上说“碧绿”。

师:碧绿就是绿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青绿颜色。

师:短短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颜色美,并巧用比喻写法,(板书:像)写出了荷叶的形态美,多么生动的语言呀!我们一起想着画面,轻轻地读一读。

3.赏荷花,细品文字

师:(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读读这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荷花顶开挨挨挤挤的荷叶,用力地从荷花池中钻出来。

生:我看到荷花很快地从荷花池中冒出来。

师:荷花使劲地冒出来,想要干什么呀?

生:荷花冒出来,想要看看外面的美景。

生:荷花冒出来,想让大家看看自己的美丽。

师:想展示自己的美丽,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出来的呀,请你读。

生:荷花冒出来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生读)

师:听出来了,荷花是充满了快乐地出来的。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多么传神。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冒”出来的白荷花,有哪几种形态?

(生交流三种形态,出示三幅图并引导学生寻找对应的文字)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荷花刚刚开放?

生:“才”“两三片”让我觉得荷花刚开。

师:你看,短短一句话,用词多么准确与洗练。(生读)

师:全开的荷花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生:我喜欢它嫩黄色的小莲蓬,嫩黄色让我感觉莲蓬很可爱。

师:洁白的花瓣衬托着嫩黄的小莲蓬,多美!正是这种淡雅的色彩造就了荷花超凡脱俗的美。

师:写花骨朵儿的句子,哪些词让你欣赏,为什么?

生:饱胀。

师:“饱胀”意思懂吗?

生:就是吃得很饱,都发胀了,我觉得让我感受到花骨朵儿鼓鼓的。

师:它正积蓄着力量,准备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这就叫含苞欲放。(出示:“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聚焦语言方式

师:作者连用三个“有的”写出了白荷花三种不同的形态,非常精彩。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一下这种表达方式。(生齐读)

师:你从这样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了呢?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爱荷花。

师:(板书:喜爱)让我们把这份喜爱之情和这美妙的语言悄悄珍藏在脑海中吧。(指导试背这一段)

三、欣赏画面,学用文字,赞荷花之美

师:(多媒体映示的荷花形态)你看到了荷花的哪些姿势呢?

生:我看到了立着的荷花。它亭亭玉立在湖中,好像在观赏美景。

师:还看到了哪些姿势的荷花?

生:我看到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好像怕太阳晒黑了自己。

生:我觉得荷花躲在荷叶下,像在捉迷藏。

生:我看到两朵荷花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

……

师: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能学着书上第2自然段的方法,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把荷花这几种姿势写得具体、形象些吗?(出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有的……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生练习后交流)

生: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亭亭玉立,像在欣赏天上的白云。有的躲在荷叶下,像在乘凉。有的两朵紧挨在一起,像两个好兄弟在聊天……香气轻轻地飘散着。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

师:真是千姿百态。难怪作者这样说——如果把眼前的(生接读)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真了不起。

师:这是作者对美丽的大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呀!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的画面,也来由衷地赞叹吧!(生齐读)

四、入境诵读,想象中丰富情趣,品快乐之情

师:(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看着,看着,作者深深地沉浸在这美丽的画面中,看着,看着,他忽然产生了美妙的感受——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师:荷花,你站在阳光里感觉——

生:我感觉非常温暖、舒服。

师:一切多么美好。一阵微风吹来——

生:(生接读)一阵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美丽的荷花,你和伙伴们一起在风中舞蹈,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感觉非常快乐、很温馨。

师:随风而舞,舞出的是自由,感觉真是美妙。过了一会儿,风渐渐地小了,风慢慢地停了——

生:(接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师:静静地享受这美妙的清晨,这时,好朋友来了——

生:(齐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多么有趣呀!除了蜻蜓、小鱼,还可能会有哪些朋友来与你聊天?

生:小青蛙会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昨晚捉害虫的事。

生: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劳动最快乐。

生:小鸟飞过来,告诉我这儿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生:蝴蝶飞过来,为我表演了精彩的舞蹈。

师:头顶上有阳光沐浴,脚下有池水荡漾,身边有朋友细语,多么温馨,多么舒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和谐与美好!(生配乐齐读)

师:过了好一会儿——

生:(齐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师:你们说说,看荷花的怎么会变成一朵荷花呢?

生:因为荷花太美了,作者看得太入神了。

生:因为景色好看,作者沉醉了,所以才这样想象的。

师:是呀,面对这一池美不胜收的荷花,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让人陶醉其中?(板书:想象)

师:同学们,我们读着课文,读着这样优美的、有趣的语言,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非常热爱荷花。

生:作者觉得很快乐。

生:作者觉得很温馨,很舒服。(板书:热爱、快乐等)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师:其实叶爷爷眼里、心里,带给他快乐,让他喜爱的不仅仅是荷花,还有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他还这样写道——

(出示: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

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搧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叶圣陶《诗的材料》)(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2.小结:回归“情感”与“语言”

师:在叶爷爷眼里,一草一花,一鸟一虫都是美好的,他对它们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所以他的笔尖才会流淌出这种美的语言。

3.布置作业

师:好的语言需要积累,老师给大家布置作业,课后让我们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另外,让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记录下你对它们的感情。

上一篇:什么的背后作文下一篇:《古诗涉江采芙蓉》译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