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

2024-09-28

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精选8篇)

1.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 篇一

共建和谐社会抒发崇高理想演讲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是——市——小学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扎根三尺讲台,塑就满腔忠诚;手握三寸粉笔,挥洒两袖清风,是我最大的心愿;催笋成竹是我无悔的追寻。尤其是以“优化发展环境,创人民满意工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更加激励、鞭策着我不断求索。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共建和谐——,抒发崇高理想》。

今天的演讲,我先从身边的李老师讲起。

二00六年九月,从乡下转来到李老师所代班级就读的学生杨婕,因其父母离异而面临失学。不到九岁的杨婕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出租屋里仅靠白开水和馒头度过了三天。临走之前,她托同学带给李老师一张纸条,纸条中写着:“老师,我要走了,爷爷要把我接到很远很远的老家去。我不能读书了……你能帮帮我吗?”揉皱的纸条上,明显留下了泪滴浸染过的痕迹。这张字条深深地刺痛了李老师的心。李老师想:能让她就这样失学吗?我绝不能让这个孩子离开她心爱的校园,我一定要帮助她!李老师历尽艰辛,辗转乡里,找到了杨婕。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杨 婕的父亲,让她有了监护人,还承担了她的部分学费,再次回到了——小学三班。就这样,杨婕又回到了她健康成长的乐园。这是李老师帮助的第七个“留守孩子”。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对事业满腔忠诚的真实事例还很多很多:阑尾炎动手术才七天就坚持到校上班的袁敏校长;患病在身还坚持出差,最后病倒他乡的张秀云主任;主动承担起贫困学生汤婷的中餐费用,还为她买衣买鞋的谢俊芳老师;为了学习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而熬得双眼流泪的王晓玲老师、、、这一件件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向我们彰显出这样一种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挺起来,便是世界上最高峻的山;躬起来,便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桥;躺下去,便是世界上最宽阔的路。

在共建和谐——,优化发展环境,创人民满意工程的工作中,除了教师,其他行业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为了确保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XX年八月,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干警们在8天时间里,吃住全在车上,走访了600多人,行程15000公里,查阅了77卷案宗,查处了3宗要案。为国家挽回损失近300万元。可我们的一位干警却不幸身负重伤,另一位没有来得及参加他八旬老父的葬礼,还有一位年轻干警只好第二次推迟了婚期——他们,铁肩担道义,丹心铸警魂。以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确 保了——的盛世太平。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更有一大批奋斗在第一线的像刘银昌、周国知一样的优秀干部,他们心系群众苦乐,关注生产发展。有一位打工致富的农民,毅然回到穷乡僻壤的家乡,挑起了村主任这个并无品级小官的重担。他率先拿出自己打工挣来的4万多元血汗钱,动员组织村民修通了通村公路,建起了魔芋示范基地,烟叶、药材等支柱产业也渐成规模。仅两年时间,村民人平纯收入由原来的800多元增加到近XX元。这个巨大变化,转变了人们几十年来的落后经营观念,吸引了大批的打工仔回乡创业。沉寂的山村开始沸腾了,我们的家园从此将变得更加美好!

这些事件中的主人翁,他们心系民众,任劳任怨,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透明干净的位置,尘世的喧嚣,流年的暗示,物欲的诱惑在他们面前变得脆弱无力。“师”与“生”,“警”与“群”,“官”与“民”是一种无功利的存在,他们的高尚作为,透视着人间真情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正是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铸造了——人民满意的工程。和谐之风吹拂着清江两岸,土苗儿女的心田。一种无比崇敬的激动,把我们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激励着我们为建设和谐——奋勇向前。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不会抱怨职业的好坏,更不会在意职位的高低,我们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胸装——,勤奋工作,心系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地磨砺人生,这就是我们的风采!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和谐——,生态——,共铸明天的辉煌而努力奋斗吧!

2.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 篇二

一、作品背景

《格列佛游记》和《乌托邦》都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完成的作品。斯威夫特此作品是在18世纪前半期完成, 揭露了英国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 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统治阶级对外实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 对内暴政欺压民众, 贫富差距悬殊,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历险经历的描述, 作者揭露和批判了英国政府的腐败。莫尔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思想家。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人们追求思想解放从中世纪宗教控制中摆脱出来, 西欧封建主义逐渐向资本主义过渡。下层民众不仅承受封建压迫, 而且面临着资本原始积累带来的灾难。严酷的社会现实, 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暴露出来。莫尔和斯威夫对无能国王和阿谀奉承臣子给予了猛烈抨击讽刺。但鞭笞统治者丑陋本质对“理想国”憧憬的手法截然不同, 莫尔以旅客拉斐尔的见闻, 揭露富人本质描述假想国乌托邦;而斯威夫特以船长格列夫游记经历来反射统治阶级的侵略压榨。

二、所受人物的影响

莫尔支持倡导天主教原始博爱和平等思想。他深受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和柏拉图的影响, 因此后人将莫尔的作品《乌托邦》视为柏拉图《理想国》续篇。斯威夫特早年受到吞浦尔“崇古非今”影响, 完成了《书的战争》, 尽管这部作品代表封建贵族保守的要求, 却是一部意义深远的讽刺作品。斯威夫特晚期杰作《格列佛游记》抨击了统治集团腐朽政治, 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 尖锐深邃的讽刺贯穿这部作品的灵魂。

三、作品的主要内容

莫尔描写的理想国, 没有私有制“一切全民所有。”《乌托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批判英国现实社会;第二部分, 通过对假想乌托邦岛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理想国的憧憬。在那儿, 每个乌托邦人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一门手艺, 劳动者所从事的可以满足他们自然需要和便利要求。乌托邦的政治制度基本特征是民主。任何涉及到国家的要政须经过“议事会”讨论, 以防个人专制统治。在文化制度方面提倡宗教宽容, 信仰自由。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健康娱乐方式。在衣着上, 人们奉行节俭、朴实、实用, 蔑视华服盛装。此外,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而且注重学习外来文化。理想国有着新型男女关系, 女性与男性平等地参与社会各项活动, 整个乌托邦国就象一个大家庭, 这里盛行平等, 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格列佛游记》描述了在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 小人国, 巨人国, 巫人岛和马国。小人国因鞋跟高低演化出两党之争, 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 为获得国王赏赐几根彩色丝线, 官员不惜做着可笑的表演。巨人国身材高大, 却不像人类那样穷兵黩武;巫人岛的经历呈现过去帝王将相辉煌历史与残酷现实对照, 相比之下, 慧马国的马儿确具有理性和各种美德。小说第一卷描写英国政客的勾心斗角, 邻邦之间不但想战胜而且要奴役对方。第二卷批抨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 在巨人国民看来英国过去是充满贪婪、残暴、伪善、阴险和野心的历史。第三卷抨击了拉格多科学院人荒唐的研究, 讽刺了英国哲学家, 历史家, 评论家。制造出脱离实际, 颠倒黑白的伪科学。同时反对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和压迫。小说第四卷, 用格列佛用问题的答案撕下可耻官爵的面具, 揭露他们以虚伪法律和卑鄙手段获得官爵的可耻行为。作者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通过对慧骃的描绘, 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的人性和道德的追求。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4次遇险的描述, 批判锋芒指向英国统治阶级腐朽, 同时表达了对理想国的向往。

四、艺术价值

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否定了私有制, 提倡共同劳动按需分配, 在人文主义学者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基础上, 他以深邃目光和超前构想为人们描述了美好的社会景象。此作品采用人文主义时代常见的叙述方式, 运用了游记体小说的表现形式, 描述假想国乌托邦。

《格列佛游记》尽管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 但作品却超越了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 尤其是前面的那两个部分, 其讽刺力量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论和讽刺诗等揭露统治阶级的本质, 抨击地主豪绅和英国殖民主义政策, 受到民众的支持和爱戴, 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五、政治理论价值和历史局限性

斯威夫特以入木三分的讽刺批判腐朽统治, 虚伪宗教以及残酷殖民主义。小说风趣滑稽, 情节的幻想与现实的真实结合, 朴实文笔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对议会政治和反动宗教的讽刺和抨击无处不在, 尽显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乌托邦》拉开了英国文艺复兴的序幕, 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条件。但在作者生活的时代, 封建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 新兴资产阶级只停留在手工业的初期阶段, 无产者还没有形成一个阶级。莫尔虽然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 但时代与阶级的约束使他不可能以科学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方向。“乌托邦”的美好公有社会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基础上, 而且保留了奴隶制度, 排斥商品经济。所以作者想象出来的平均主义社会模式, 这种理想社会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乌托邦事实上是空壳, 穿着外衣的社会主义。除此之外, 莫尔虽描述了乌托邦理想国, 但没有指出如何以具体纲领和步骤消灭私有制, 剥削阶级。尽管两部作品都以讽刺和夸张手法批判揭露了现实社会本质, 使民众能感受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在发动革命力量和唤起受压迫阶级的觉悟上, 两位作家却不能称之为革命者。

六、辨证的观点看文学中的空想社会

《格列佛游记》和《乌托邦国》的理想国展现了淋漓尽致地描述, 展现给民众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 但没有具体的方法论去实现这个理想国, 因此凸显作品的“不成熟”。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把哲学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理想国度进行了科学抽象概括和总结, 最终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辩证观点重审《格列佛游记》和《乌托邦国》中理想国的描述, 即使两位作者没有提出科学方法论指导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但文中犀利言语, 入木三分的写照促使工人阶级觉悟, 帮助人们初步认识社会主义, 同时使民众充满了对理想国的美好憧憬。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理想社会, 探讨两部作品“理想国”的文艺价值和政治理论价值, 提出从辩证视角重审“理想国”在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乌托邦》,文艺价值,政治理论价值,辨证评价

参考文献

[1]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05.

[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3]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张健,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267.

[4]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21, 23-24.

[5]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3.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 篇三

关键词:理想社会;先秦时期;古希腊;和谐社会;比较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34—0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它反映了我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小康建设时对所面临社会问题敏锐的洞察力,无论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方面理解,还是从解决社会现实矛盾的需要方面考虑,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国家政策体系中的重点政策加以确立和推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化解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选择性地继承了中西哲学家们构建的古典理想社会中的精华部分。由古典理想社会的比较角度切入,对我们理解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古典理想社会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派别的理想社会理论从不同角度阐释着他们的政治哲学思想,他们互相冲突、互相弥补、在各个层面上将中华的理想社会构建得丰富多样、生动立体。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最具代表性且影响巨大。

儒家在其“仁”与“仁政”的内在核心要求下,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关于理想社会,儒家将其具体地表述为“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认为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大同”思想表达了儒家对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充满公正、平等、太平的社会的向往。“大同”社会的依据是儒家“家国同构”的政治理论,在这种理想的政治理论中,“君”与“国”一体、“国”与“家”不分;“国”是“家”的联合与扩展,同“家”一样是一种伦理生活的共同体。儒家将其理想社会建立在“家国同构”思想上,其根据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法三者的关系,其中宗法制度的影响是最大的。

墨子旗帜鲜明的主张君子治理国家应该效法“天志”来制定法令和政策,我们不难看出墨子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墨子还倡导人人“兼爱”,推崇平等无差别的相互友爱。因为他认为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没有统一的法律。所以在“兼爱”之后,他进一步提出“尚同”的政治法律思想。“尚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天志”,为了一同天下之“义”。于是就要以“尚贤”为原则建立国家政体,来体现“天志”,并实现理想社会。墨子建立了一个以“义”为目的,以立贤为国本的等级制社会模式。这个模式完全倾向于人治,天虽是至上的,但贤者的良知却始终是社会的标尺。墨子甚至不顾及宗法世袭制度,主张“天子”也应该选举贤能者而任之。

道家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第80章有具体的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理想社会是一种小国寡民、生活古朴的社会图景。这种社会模式保留了许多上古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老子对周初社会生活的追慕和憧憬。在理想社会的治理上,老子提倡“无为之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正是道家无为价值观念在政治上的必然结果。

战国时代变幻无常的现实使韩非认识到:“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他一再攻击儒家道德礼教的无用和迂腐,主张避免“道德”空谈,建立一个“以法为本”的社会。韩非还明确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这是一个“唯治为法”、“法与时转”的变动社会模式。但君主的至高权力是不变的,它只是这个应变社会模式的轴心。整个社会的稳定与治平,就是依靠从这个恒定的轴心中不断地发出应变的指令来。可见这还是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制度,法也只能由君主制定实施,是治驭臣民的工具,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同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面对着希腊城邦这一特点鲜明的政治制度,纷纷从制度的来源和如何完善使之趋于完美的角度来构建他们的理想社会。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既然作为个人本性的灵魂包括理性、意志、欲望三个部分,那么国家也就有三个等级的人,即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卫国的战士和手工业者。在理想国里,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柏拉图是从一个绝对完美的“善”的理念来思辨理想国家的,这样他也就要求城邦中的每个人都具有绝对完美的“善”的品质。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可能完成,也就区分出三个等级的人的不同品质,也因此决定了他们在城邦中的地位作用。其中哲学家因为直接面对理念世界,拥有理念知识,所以拥有统治者的社会地位,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理论。

亚里士多德把政体看做是一种体现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他把最正确的政体称为共和制。在共和制中,是多数人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统治。共和制集寡头制与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却没有它们的不足和极端。共和制是实践中很难实现的政体,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的中间成分往往不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如果建立了由国家的中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共和制,就是建立了為多数人利益考虑的国家政体,这样才能中庸地权衡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对立。确立中产阶级为执政者之后,亚里士多德认为执政之道应是执行法治,因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1]。如果让一个人统治国家,欲望的无限性会使统治者滥用权力,即使他们具有最优秀的美德也无法保证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而法律可以被定义为“不受任何感情因素影响的理性”,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和理智”的体现,具有人治无法做到的“公正性”。以法治国实质上是摆脱个人欲望,转而求助理智的统治,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的统治才是稳固的。

二、中西方古典理想社会比较

中西方古典的理想社会建构都属于传统的道德政治哲学范畴,二者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观念和理想政体方面

在儒家传统中,国家观念是将国与家等同起来的,如何治家便如何治国。这种传统是由当时的宗法制度决定的,在一个宗法等级严格的环境中,邦国就如同放大了的家族,国君就像是族长,天下与天子也是由此推论而来。于是伦理等级关系就是国家政体的原型,“家国同构”的理想社会就是等级森严的政治结构组织。

老子崇尚自然,希望社会可以恢复到“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在他的理想社会中,国家是原始的群落的概念,是古代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老子倡导以“无为”来统治这个理想社会,统治者若是圣贤必然反对“德治”和“智治”,以自然人性为引导,顺应就是最好的治理。

先秦时期乃至中国后世的历史发展中,儒家的国家观念是为主流,不仅其它学术流派的观点与其相附和,更为统治阶级接纳采取并大力鼓吹。道家复古的“小国寡民”只能寄托人民对战乱社会的不满,无为而治倒是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基础。

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理论中,城邦就是国家,各城邦之间的联盟大都是松散的,无约束力的,他们从未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大一统”国家。在城邦即国家的观念中,国家的政治性因素成为更重要的部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以城邦为基础构建理想社会,亚里士多德在国家观问题上依然追随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根本精神是自给自足,是完全的主权和完全的独立。这是希腊文明创造性的特征的根本来源。”[2]

从国家观念比较看来,中国强大的宗法制使得“家”的比重更大,“国”不过是放大的“家”。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则使“国家”这个概念远离了伦理学。虽然柏拉图是在追寻和推演正义的城邦、亚里士多德追求政治最大的善,但他们显然比中国的哲学家们更加注重多数人乃至整体的利益。

等级分明的政体是双方的共同点,但在等级划分与各等级成员组成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先秦诸子大都将等级分得很细,自上而下,分毫不乱。同时等级结构的最顶端都是君主,权力十分集中。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明确地认为城邦中有三个等级的人,而统治者理所应当是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拥护共和制政体,认为这是多数人为了公共利益进行的统治。在这里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理论,也说明他希望政权是掌握在群体手中,而不是个人手中。因为他认为由具有最佳道德的人,或者说是圣贤来领导的君主制或贵族制都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无疑比其他人都前进了一步,更为高明。

第二,法治和人治的方面

讲到国家的治理方式,先秦诸子各显手段。儒家、墨家和道家各自提倡“仁治”、“德治”、“礼治”、“尚贤”、“尚同”、“无为而治”等等。这些都可归纳为“人治”,即都只强调了统治者个人的自身道德、能力的最优,认为只要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与个人能力达到了與其地位相应的高度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的最佳统治。与此相对的是法家提出的“法治”,韩非攻击道德礼教的迂腐与无约束力,主张利用法作为国家理想主宰,用法治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政策的推行。

柏拉图崇尚的哲学王和贵族制的理想国,也是建立在统治者的德行为善的最大化基础上。在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就是人治的最好人选,他代表人的灵魂中最善的部分——理性,他的品质是最美好最纯粹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指望君主或统治者的超群品质的人治始终不及拥有最好法制的政权。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的优点是明显的,它不仅承担着团体权威的重任,而且又是非私人性的,这样就不容易受到个人怨恨的影响。这样法律就成为促进全邦人民都能趋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

这样看来,在中西古典政治哲学中都有关于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但性质与结果却大不相同。在中国对立的双方是各执法治与人治的一端,互不相让。结果从长期的历史来看,法家政治抱负实施的范围较小,影响也不如对方深远。以儒家“德治”、“礼治”、“仁政”的思想则深入统治阶级内心,并作为政治策略广泛宣传,主导了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柏拉图追求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是主张人治的,但他晚年对这方面的理论作出了修正,认为确有必要用良好的法律制约。这就使得他与亚里士多德在法治观念上的对立并不那么尖锐。法治的思想也在西方政治文明中深入人心。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和文化基础,二者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在中国形成了以人治占据主导地位,以法治为辅助的政治格局。在西方法治成为最为重要的政治手段,并围绕分权、法律制衡等限制人治的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系统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也是行之有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三,正义和平等观念方面

古典的理想社会理论属于道德政治哲学,所以伦理学不可避免地混合进来。在政治哲学中阐述了大量善与恶、公正与非公正、正义与非正义等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故而需要对正义和平等观念进行比较。

墨家“立贤为本”、“选贤与能”的主张是它同其它学派的最主要的区分。正是这种区分,使墨家在平等观念上从其它各家中脱颖而出,也使古代中国不至于缺失在此方面的声音。墨子的“兼爱”主张提倡爱无差等,这不但是他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还体现了公众的平等要求。墨家的理想社会虽然仍是等级制社会,但各等级官吏乃至天子的选任却是以平等的“尚贤”原则作为指导的。墨子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等代表底层民众呼声的口号,表达了庶民阶级参加政权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要求。墨家的平等要求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情感和愿望,是实质上的平等,这无疑是其最突出的贡献。

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目的是找到最为正义的国家,进一步的根源是探讨何为正义。但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平等与我们今天认为的平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他提倡的平等是我们认为的不平等。比如他提倡消灭家庭、共产共妻等斯巴达式的城邦形式,这不但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非常不平等的。由于他身处普遍使用奴隶制度的古希腊,柏拉图其实深信人是生来不平等的,所以他建立等级制度,却把正义作为支持等级制的一般道德原则。也就是说,柏拉图把正义同国家的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公正就是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阶级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科学的对象是善和正义,在他看来政治学就是研究人和国家的至善的科学。所以他也将正义理念作为城邦政治的道德基础,公正原则是最高原则。亚里士多德还将公正等同于守法,认为政治的公正与法律的范围相同。他解释说在法制社会中,法律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制约而确保城邦的共同利益,所以法律制约所有的德行。在各人的种种德性中,唯有公正为他人好处着想,与他人相关,这样公正不是德性之一种,而是德性整体,不公正则是邪恶整体,可见其对正义与平等观念的重视。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正义和平等观念上的论述比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家们就要详细、深刻得多了。在秦汉之后中国漫长的封建政治历史中,正义与平等从未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话题。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利用和篡改,在它的伪装修饰与麻痹下,人们接受了现实中的所谓的正义与平等。只有在农民起义时,才会将平等作为口号,但实际上建立的依旧是专制的政权。随着墨家思想的消逝,哲学家们也甚少关注这个问题。西方则传承了正义与平等的传统,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后,政治哲学家们对社会契约的重视取代了对道德的重视,但是公正平等的精神显然在社会契约中传承下来,直至今日。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古典理想社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西古典理想社会理论是有传承关系的。但是,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更高社会层次上的发展和创新。古典理想社会理论产生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所以传统的理想社会理论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当今时代的和谐必然体现着现代文明。

今天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不是简单继承前人“家国同构”、“选贤与能”、“小国寡民”、“唯治为法”、“理想国”、“法治与共和”的理论,更不是杂糅各家理论为我所用,而是建立在现代公民身份和平等人格的基础上,切实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的理想社会。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协调;体制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需要和谐理念来化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需要以和谐理念来舒缓;各种思想文化激荡,出现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观念不强的现象,需要和谐理念来规范等等。这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可能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在探索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

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理论,除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以外,还要与当今世界现代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同步发展,否则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封闭的理想主义。然而在考察中西方古典理想社会理论时,我们必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于时代的不同,历史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改变,其理论必然有很多与当今社会不相符合的地方。我们要因时制宜,多考证理论中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借鉴的是那些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观点。其二,由于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多差异,我们对待西方的理论精华,也要因地制宜,多考虑对比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性质,活学活用,不可拘泥于形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继承、吸纳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产生的各种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同时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文化血脉和价值传统,要努力做好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承接工作。

在考虑中西古典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贡献的同时,更要明确我们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来确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今天我们的理想社会已经不仅仅是理想了,和谐社会正在不断发展建设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未来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往未来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我们在构建理论的同时也需致力于理论的实施,共同走向和谐的中国,走向和谐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9.

[2]顾准.希腊城邦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61.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Classical Ideal Society Theory

WanFang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is brought up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at present moment, it is the ideal society in Socialistic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ideal society always is emphasized by the philosophers. The pre-Qin dynasties and the ancient Greece are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different ideal society theories are established. Clear up and compare these theories, we can find the useful party for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theory, this is meaningful to the job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ideal society; pre-Qin dynasties; ancient Greece; harmonious society; comparison

4.当代社会思潮和大学生理想信念 篇四

社会思潮一般来讲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和思想愿望,并有一定的社会理论作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认真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者辩证统一,是分析认识社会思潮的基本原理。世界范围内的当代社会思潮涌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了世界体系,当代思潮深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大气候”的影响。

立足中国,环顾全球,当代社会思潮具有如下特征:

1.多元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及其结束。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由于苏东巨变而直接发轫,意识形态的对垒转化为多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走向低潮,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取得强势,中国国内思潮涌动。当然,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具体原因也是多样的。一是,社会快速走向信息化,媒体技术日益创新,不断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不断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特别是互联网带来大众传媒革命,加上已有纸质和电子媒体功能更新,使社会思潮的传播、衍生、扩散、变异异乎寻常。二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进程产生了新问题、新意识、新需求、新思想,一时不可能被主流意识形态解答和消化,为新思潮的兴起或传入提供开阔空间。社会实践不断深入和拓展,不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由此决定了人们的观察视野、思考方式、知识结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也必然日益复杂多样。三是,改革引起的具体的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矛盾的冲突,使人们原有的利益归属、价值判断和情感亲疏受到冲击与震荡,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体制改革,使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等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变得模糊了、分散了,甚至出现根本性的动摇。四是,思想解放进程日益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活跃起来,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越来越宽松,民主探讨、畅所欲言渐成风气,思想观点的表达更加自由、更加活跃,各种西方思潮也乘势而入。

2.反思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思潮的主题集中于反思西方近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这与中国人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弯路与经验不谋而合。走出传统的“革命”思想和“梦想”,“都有一种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的感觉”([美]史蒂芬·罗: 再看西方[M].林泽铨、刘景联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16.)。反思乃至批判成为各种思潮的普遍特色。当代社会思潮陈杂多样,主要内容类型有:反(anti-)类:对传统或主流观点的抗争与反对,如反全球化运动(anti-globalization);非(non-)类:与主流价值或形式的分庭抗礼,如各种倾向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新(neo-)类:对传统思潮的超越和发展,如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新威权主义

(neo-authoritarianism)、新资本主义(neo-capitalism)、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后(post-)类:对各种现代思潮的延展与挑战,如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s)、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等等。(王建光: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上海),2004(10).16-18.)反思与批判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意义,但是走向极端或无视对象就成了消极性的思潮。例如,“人人皆话语,个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成了西方后现代现代主义思潮的一大景观,其拒斥形而上学、反对理性主义、消解理想主义,消极倾向在于全盘否定、批判一切。中国是后发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难免受其感染,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主义理想的论调相苟合,对此应当保持足够警惕。

3.世俗性

大约近三十年以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和意识形态终结两股思潮撞击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冷战”结束、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意识形态终结思潮主要冲击了中国一部分人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与理想。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散发着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文化虚无、游戏人生的信息,虽然只是西方社会理想危机、信仰危机、文化危机的产物,但是它的消极颓废却毒害蔓延。同时期,中国走出革命理想主义的光环,踏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之路,尽管光明在前、成就显著,而困难、迷惑、曲折还是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因而,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日益摒弃激扬浪漫,开始正面现实、正面人生,更多关注人生实际。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思潮中关于人的价值关怀淡漠有因:(冷东: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J].理论与现代化(天津),1998(11).37.)一是,两极对立的消解,政局多元化、多极化了,人们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对政治和价值观念冷漠;二是,英雄主义时代隐退,崇高与渺小的价值坐标消除,领袖与巨将不复产生,社会进入平民时代;三是,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达、高等教育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等因素带来了大众文化时代;四是,理性主义的弱化,人们规避“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节律,追求现实幸福。五是,市场经济继续造成人与自然、社会、人的多方面、多方位异化,单纯以金钱作为成功的指标和最高的追求目标,失去真正让自己来主宰自己的意识和主动权,有一种寄托的丧失感和信仰的缺失感,人类精神家园撼动。

4.实践性

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各种社会思潮往往徘徊在文化领域发挥学术作用。在此之后出现转机,世界思潮不再仅仅是“拥护道德或政治义务的伟大签名者”(丹尼尔·辛格:谁的新千年——他们的还是我们的?[M].曹荣湘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6.),大都力图付之于行动、用之于社会或力争上呈于政府影响决策。也就是说,当代社会思潮增添了实践性取向。而且这种实践性与其全球化局势互相推动。社会思潮的全球化是各种价值观对话、交融的过程,最终消融了地域的界限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强势思潮得到立场不同、政治经济环境迥异的民族国家认同。由于全球化势不可挡,思潮的实践性就更具国际性和广泛参与性,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并且举旗与国际传统政治和外交分庭抗礼。联合国禁止地雷公约就是这样形成的,当今世界的绿色环保风潮也是受了生态思潮的鼓动而增强了阵势。

5.映照性

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超前与文化传播的强势,国际上各种社会文化思潮都会很快波及中国境内,在人们思想乃至行为方面引起反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世界思潮的一种映照,这种映照或是直接的引进或是逆反的拒斥。例如国际上新

左派运动和新自由主义思潮之争在国内的响应,大都各自奉哈贝马斯或哈耶克等人为圭臬,对他们的观点与理想进行中国化表述。国际上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潮在中国引发了全盘西化思潮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对垒。从总体上看,当代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声音,还缺少中国本土原发的声音。思潮的“输入”与“引进”状态表明中国在全球化中尚缺乏“话语权”,只是“被表述”的对象,还没有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在价值评判标准和文化自觉方面难免被动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信念而伟大,有理想信念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漫漫人生,唯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激水,到达光明的彼岸。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唯有树立远大科学的理想与信念,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所要求我们必须做的。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罗曼·罗 兰也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理想信念。”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 斯泰说“理想信念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这足以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之花灿烂,理想信念之果甘美,经过我们辛勤汗水的浇灌,相信它一定会灿烂开放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要自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我也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诠释我的理想与信念,做一个21世纪的合格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1.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当代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内容广博,含涉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生态、道德伦理等,无所不包无所不论,这对于思维活跃、求新求异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桌文化大餐。从思潮所研究的内容来看,既有以全球的视野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现实境况,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描绘社会发展蓝图的,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球化思潮、信息化思潮;又有从社会具体视角关注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政治制度和体制、文化制度和体制的现状及缺陷、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对策,解决现实问题,如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另外还有从价值伦理的角度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善与恶、美与丑、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等,从反思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进行质疑和颠覆的后现代主义更是风靡全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整个肌体。当代社会思潮内容的丰富性,关注问题种类和视角的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性、超越性和前瞻性,无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大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大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多向度思考。

(2)促进理性思考,更加关注现实当代社会思潮的理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大多都从元理论的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问题的关注,试图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风格各异,思路迥然。可以看出,当代社会思潮一旦被大学生所接受,必然引起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非常重视国际共同关心的生态问题、粮食问题、人权问题、全球化问题等。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自己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并义务搞一些环保活动。另外,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问题、价值伦理和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看法,表达他们的愿望,尤其是关注国内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假冒伪劣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等,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表自己的言论并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许多大学生都能够冷静的、客观的、辩证的看待这些问题,他们既能从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思潮中找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共性,同时也看到有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健全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有些问题自然得以解决。所以,多数当代大学生对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2.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淡漠近三十年,西方后现代主义和意识形态终结两股思潮撞击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晚期的“文化逻辑”,散发着理想破灭、主体消解、传统丧失、文化虚无、碎片思维的信息,它反本质、反规律、直观平面化的思维,放弃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终极层面的探索,开始正面现实,折射出西方社会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后现代思潮通过电影电视中的“无厘头”、滑稽剧嘲笑传统、游戏人生。它虽然能够启迪大学生批判传统,大胆创新,发展个性,可它的消极颓废却腐蚀人的心灵,窒息人的深层思维,致使少数大学生理想破灭,信念动摇,感觉生活空虚无聊,处于虚无迷惘状态,失去了人生追求目标,沉湎于网络游戏。目前,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自杀,虽说不能完全归罪于后现代的虚无性,但也不能说与此无关。有些大学生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思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与后现代势不两立。也有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敌对思潮如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四项基本原则产生怀疑,社会主义信念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丧失,认为社会主义改革应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这样我国就很快赶上发达国家,国内现实问题就很快得以解决。

5.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篇五

我认为社会理想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的,而个人理想则是以社会理想为导向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首先形成并直接影响日常生活的是个人理想。个人理想是指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方面上的追求和向往。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经年龄、兴趣爱好不同,所奋斗的目标也有层次的差异。道德理想是指人们对一定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在道德修养上所希望达到的目标。道德理想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概括和结晶;另一方面,是指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物所体现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理想人格的完善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和善是美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注重真和善的修养,一味追求外表的华丽,就不可能形成完美的人格.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个人理想脱离了的社会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如果离开了个人理想,共同理想就会流于空谈。社会理想要通过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社会共同理想制约个人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促进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

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之中,就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而言,社会理想应占主导地位,社会理想指引着个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只有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倡导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实现个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理想才会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用社会理想指导,规范个人理想,让个人理想融合在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吴奇修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上,国富民强,国破家亡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

6.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篇六

学号:S11500208

班级:2011级法律硕士(非法学)1班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对理想社会的讨论,永远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不管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伦理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等都会对自己认为的理想社会进行一番描述。每个个体或者群体对理想社会的描述都有着不同的价值立场—即认为哪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秩序是社会的首要追求;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是民主与理性的;古代一位颇有伦理色彩的政治家马可奥勒留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是道德的、节制的、正义的;法学家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是充满理性与规则的等等。

不管是正义、还是理性、道德、秩序、民主,每个描述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有些是以社会为本位、有些是以个人的感受为本位、有些是以一些群体为本位。我们无法笼统的评判每一种价值取向的优劣,因为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下,适合当下社会的才是好的。

因此,说到这里我的话题才刚刚开始。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在目前或者未来可能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上所可能建构起来的社会。

一、理性

首先,我心中的理想社会一定是理性的,这种理性不意味着功利与趋利避害,而意味着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民众都可以理性、客观的对待这个世界,通过精妙而缜密的思维设计出良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他意味着民众有实现理性的基础—良好的教育、透明的信息,民众可以参与政治生活,在有清晰意识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边大大小小的事务。

二、民众幸福感

社会的终极关怀永远在于人,生命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如果抛弃了对人的关怀,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残酷的社会。我们常听到一句

话,是活在当下。如果在当下社会的人都不幸福,何谈为后代造福。

三、正义

正义是一种真、一种善、一种美。首先,正义是对真理的追求,它坚持弘扬真理、分辨是非对错;其次,正义又是一种善,只有心无杂念,才能做到正义;最后,正义是一种美,它是对正义的价值评价,它为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

四、秩序

这里说的秩序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而是建立在契约与民主基础上的自律的秩序,公民在有了充分的理性和判断之后,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该为什么,不该为什么。

五、良好的自然环境

环境不是一切,但是失去了环境,我们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清新的环境使人的心情焕然一新,而恶劣的生态环境会使人患上各种疾病、身心俱疲。

7.浅析传媒社会责任的理想与现实 篇七

当今中国, 大众的媒体接触度越来越高, 对媒体的依赖性亦越来越强。因此当人们感到媒介为他们构建的拟态环境与他们触摸到的社会现实不符时, 就可能产生认知和态度的混乱, 产生不和谐因素, 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同时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推进, 媒体的话语实践也在发生着实质与内涵的变化。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中, 媒体人如何担当起社会责任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本文通过探讨发端于西方的传媒社会责任理论, 指出在中国语境下媒体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路径与操作, 旨在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建构做出理性的思考。

传媒社会责任理论

媒介社会责任研究发端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 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其对美国的新闻自由与前景做出了分析, 并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从“社会责任”概念提出的初衷来看, 是要对新闻自由进行修正和发展, 其目的是要在新闻行业内部主动建立起责任机制, 而令政府难以有干涉新闻自由的理由。可以说, 社会责任论本质上是要求在新闻自由与政府的行政干预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通过媒介的自律来达到自由与责任。同时, 社会责任理论也提出了媒体启蒙和教育大众的角色, 认为新闻界的目标是要为公共利益服务。这正如施拉姆曾指出的, 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问题, 乃是媒体、政府与大众三种力量间的微妙平衡关系。基于三者之间的链接关系, 社会责任论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责任模型, 即通过新闻界内部的自律、政府的权力干预和公众的积极监督三管齐下来实现传媒的社会责任。

传媒现状

那么在现实中, 这种理想模型是否能建构起来呢?

首先, 在实践层面, 新闻界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律?阿特休尔曾批判说, 新闻媒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来源者的利益, 从而不可能对社会公众及公共利益负责。《最后的权利》一书中亦指出, 公司媒体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最低级口味而报道平庸、肤浅、不鼓舞人心的新闻和娱乐的做法, 和多年前媒体刊登带有偏见和不平衡的政治新闻和观点一样具有破坏性。新闻媒介的角色在现实中处于矛盾状态, 它应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共信息传播者, 还是应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者一直困扰着有责任感的新闻从业者。

其次, 政府的干预可能成为督促责任的动力, 也可能成为妨碍新闻自由的阻力。也就是说, 政府可能以督促责任为借口, 对新闻自由进行干涉、调控或者操纵, 借此以形成有偏见的大众判断。媒介无法逾越政治权力, 故而在现实中会不断受到钳制。尽管新闻从业者一些想法和管理思想的最初愿望是好的, 但其自身的局限性往往会令其成为政府或党派的传声筒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难于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公众“负责”。

再者, 由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打造的中国新闻的双重话语空间让媒体的责任承担面临着困境。目前我国媒体责任因此而产生的缺失主要有如下表现:1) 由于市场利益的考虑和消费主义的影响, 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上会有一定的选择倾向。社会精英往往成为报道的对象, 而一般的普通公民, 尤其是工人和农民, 较少进入其视野, 人文关怀未得到体现;2) 由于政府的干预和威权主义的影响, 媒体对公权力批评与质疑的话语因为政府的官方审查会被屏蔽, 彰显社会责任的媒体监督功能缺失;3) 各种社会主张都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 但是,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 新闻机构本身以及社会民众的话语权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譬如说, “李刚事件”和“上海大火事件”到最后都成了“失踪新闻”。尽管现状如此, 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媒体在呈现和构建新的统治性社会权力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鉴于以上因素, 新闻从业者要怎样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是需要在具体场景和语境下不断变化的。

实现路径

理想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张力, 新闻媒介的任务就是在混沌中找到契合处, 以寻求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

首先, 应该明确传媒组织多向度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媒体实现其社会责任的现实基础。多向度利益与责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英国广播电视 (BBC) 的发展就是可以借鉴的典范。媒体作为社会组织, 追求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 伴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 其政治、社会效益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同时, 传媒社会责任的落实会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增强其实现经济、政治利益的能力。利益与责任不可分而谋之。

其次, 应该将自由与责任的协同发展作为提升媒体社会责任的现实前提。独立自由是传媒组织的生存之基与价值所在, 承担责任是传媒组织的内在之道与外在要求。传媒生命力的释放是依仗传媒自由与传媒责任能够获得协同发展, 其社会责任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实现。比方说《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一直受到社会认同的原因就是其自由与责任的协同发展。

最重要的是, 应以不断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自律精神作为媒体人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指针。好的社会规范是需要有良好的个性美德与职业操守的支撑, 传媒组织的社会责任亦是如此。如今, 新闻从业者面对的诱惑与压力甚多, 一不留神, 都可能失去方向, 陷入自身的矛盾与困惑中。因此良好的职业自律精神是实现其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 否则, 一切社会责任的承担往往只会流于形式。

现实操作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在此时期, 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变化中去力求责任的担当。喻国明教授对此提出了主流媒体社会责任和角色扮演的三大转型, 值得媒体在现实中借鉴。媒体人应:1) 从立足于信息的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2) 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3) 从“社会守望”者到“社会对话”的组织者。

在今天, 普通公民通过新媒体技术发布的“公民新闻”在时效性与新鲜度上都不输于专业新闻媒体。但是, “公民新闻”报道者的一个通常的缺陷就是只注重吸引眼球的事实, 而对于某些重要的、但不具备新奇特征的事实则并未留意, 这便造成了新闻“还原”真相时的某种关键性缺失。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的专业技能就能帮助其实现媒体的价值与责任, 如深度解释性新闻报道就能让人们知道真相。

过去, 传媒以精英文化占主导地位, 但其意见的表达并不一定就是普通公民的个人诉求。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使得任何一个规模化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和主张都不能被忽略, 媒体的失言与失语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如代表弱势群体利益的社会事件“孙志刚事件”、“邓玉娇事件”在发展初期由于媒体失语出现的公共危机使社会舆论一度失衡。媒体的公共性成为媒体社会责任的关键性因素。媒体最重要的任务和角色就是致力于各种社会利益、社会主张在一种相对的平衡当中获得自身的空间, 只有这样, 媒体的公共性才不会抹灭, 而社会这条大船才不至于倾覆。

公众力量的薄弱也是导致媒体失责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 充分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力量和智慧, 在自主中实现社会的自我关照和自我治理是培养公众力量的良好契机。媒体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 其实质就是实现一种传播权利的让渡, 实现社会群体间资源的合理对话, 而不是媒介精英的自说自话。转型中的社会结构和转型中的媒体结构形成的互构的关系在新的媒介生态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结语

传媒社会责任理论起源于西方, 但是对我国当下的媒介生态仍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尽管此理论的理想模型的实现需要相当的时间发展,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方向与现实的空间。媒体责任的实现除了本身的自律之外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讲, 至少需要三个现实条件保障:政府对媒体的独立自由给予一定保障;公民成为媒体履行自己公共服务的职能的动力, 并使媒体取得一定利益;公民和政府对媒体的监管有机制的保障。现实复杂而残酷, 但理想并非幻想。面对现实, 接近理想, 是媒体人实现社会责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黄煜, 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黄煜, 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尼罗等.《最后的权利》.周翔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尼罗等.《最后的权利》.周翔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8.

喻国明.传媒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 6.喻国明.传媒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 6.

施拉姆.《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施拉姆.《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教育;引导

一、目前公司员工的现状

目前公司员工有六零后七零后(老员工)和八零后九零后(年轻员工)两代,老员工成长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目前是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是企业里最稳定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大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较强的奋斗目标和和渴望成功的欲望,他们能够吃苦耐劳,承受能力强,在每一个单位都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使他们有较强的敬业感责任感,对公司的忠诚度高。在他们身上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愿奉献、讲诚信、重信誉、懂关爱的精神,更多的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也敢于突破陈规、敢于创新、敢于追求,更加重视物质利益和个人目标的发展,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互联网经济的到来,他们那个时代推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当今这种经济体制下已很难继续维系。而如今以自我为中心、重视经济利益和自身价值的年轻员工,如果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好,工作环境不如意,劳动报酬不合心意,加班时间过多等都会促使他们跳槽辞职,所以他们把企业发展和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他们基本都是家里的独子,都有优越的成长环境,没有受到过挫折,缺乏足够的吃苦精神,他们要有相对理想的工作环境,不错的收入和充实的业余生活,有时甚至于喜欢自己创业,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受约束,他们追求的是现代人的生活,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信念。

二、利用公司企业文化、培训教育、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成熟的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到来,公司为了发展,进行转型升级,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渐渐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培养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己的“软实力”。我们作为央企,要贯彻中央的指示,有所行动,组织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行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自觉奉献。所以培育和引导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领导干部责无旁贷地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单位的每一名员工,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员工,使他们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带头使广大员工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在这个单位的作用和价值。

针对两代员工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对老员工让他们多承担高难度、相对艰苦的工作,希望他们沉稳踏实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能对年轻员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对年轻员工多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教育,使他们首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好的认知、认同当今社会,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追求更充实的精神财富,更好的为自己的企业添光增彩。

榜样教育也是培养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老员工还年轻员工,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和榜样,使他们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接受教育,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当今社会下,应当树立他们身边的榜样,比如公司全国劳动模范李元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维斌、李津沛、石荣生、全国三八红旗手余美娟,公司金牌员工周金水、首席技工严飞兵、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杨延辉等等,通过这些近在身旁的先进榜样的示范效应,引导、鼓励、激励企业员工学习榜样,追求榜样,更好的树立自己在单位追求的理想信念。作为公司二级单位党工团党组织,在培育和引导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结合公司实际开展的 “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新常态、新思路”征文活动、“中国梦、劳动美、电建情”演讲比赛、“员工技能大赛”“金牌员工和首席技工”评比,“安康杯竞赛活动”等活动,使自己单位的业务尖子、岗位能手等脱颖而出,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本单位员工们学习业务的热情,由此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使他们通过参加这些比赛以及与兄弟单位选手的互动交流,可以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通过与这些业务尖子的同场竞技,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差距,看到这些活脱脱的榜样,通过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教育,引导转化为员工们的群体意识,更有效地推动了公司健康发展。

上一篇:阳城县门协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下一篇:班级军训口号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