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分析会制度

2024-08-05

形势分析会制度(精选9篇)

1.形势分析会制度 篇一

福建省XX消防工程有限公司目标

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制度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高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县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研究和制定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策和措施,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全县季度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议由县城建局组织,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和质监站站长及安全监督联络员参加。本制度执行情况质监站负责考核,因故不能参加会议的人员事先应向城建局例行请假手续。形势分析采用定期召开会议的形式,暂定每季度一次。

第三条 会议的主要内容:各建设单位,施工、监理企业总结汇报阶段性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分析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分析事故的类型、原因和与此相对应的安全生产管理薄弱环节;研究加强和改进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发生三级(含三级)以上或者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是典型四级重大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的,应当及时进行本行政区域内专题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第四条 每次形势分析会后,及时发布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或会议纪要。

第五条 各相关单位应制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制度,并将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的情况上报县质监站。

第六条 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的原则是:

(1)事前分析,体现预测性和前瞻性。

(2)事后分析,体现总结性。

(3)科学分析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第七条 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的步骤是:

(1)在规定时间内,对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

(2)找出事故多发的地区、监督管理薄弱环节、事故类型。

(3)分析事故多发的原因、总结内在规律。

福建省XX消防工程有限公司目标

(4)根据工程投资方向、结构以及行业发展经营机制,预测下一阶段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点。

(5)制定针对性、可行性强的措施。

(6)形成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第八条本制度从公布之日起实施。

福建省XX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2013年1月10日

2.形势分析会制度 篇二

1 制度反腐取得初步成效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消极腐败现象在我国体制转换过程中不断滋生蔓延,为此党中央作出若干严明党纪,加大遏制腐败力度的重大决策。1997年,党中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同时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为源头防治腐败创造了有利条件。21世纪初,党中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党中央又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从此,我国从思想、制度等多层面大力整饬吏治,防止吏治腐败。2003年底,为了加强党内廉政建设,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巡视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中纪委、中组部组建巡视组到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巡行视察,又派金融巡视组对国有银行巡行监督,强化正面监察力度。2004年以后,《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为规范行政机关施政行为提供了法律框架。2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7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制度腐建设目标、核心内容及其实施方略。

近年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反腐败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显现新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治腐败的治本力度渐次提高。在制度反腐建设中,以源头防腐为重点,改革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公共投资、干部提拔等多项制度。迄今,国务院及其下属各部委的审批项目50%以上都被调整,取消、合并审批项目达1800多项,使行政审批的腐败空间明显缩小;经中央批准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90%以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使行政事业收费的腐败行为大幅度减少;等等。二是惩治腐败的要害区间逐渐理清。在推行制度反腐中,打击腐败的利箭直指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如土地管理、工程建设、金融、司法等,严肃查处掌握较大公共权力和较多公共资源的个人或部门的腐败案件,以此遏制腐败现象高频率发生势头。三是不断加剧的干群矛盾逐步缓解。制度反腐在转变行政机关作风中,不断鞭策政府官员认真关注并切实解决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自觉地维护民众切身利益。据中新社报道,自2009年以来,全国清理涉农收费文件2933个、收费项目5865个,纠正和查处涉农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集资摊派问题,减轻农民负担6.7亿元。全国查处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和救灾救济资金监管违规违纪案件4245个,涉及资金44.5亿元。大量事实可以证明,在制度反腐实践中,民生问题已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并不断得已解决。

2 制度反腐面临重重压力

毋庸置疑,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反腐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我国正值转型时期,旧的体制在更新中渐渐失去作用,新的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新旧体制相互交织与相互摩擦,导致腐败现象急剧爆发,使制度反腐面临多种沉重的压力。

首先,钱财侵吞量持续膨胀。据中央纪委监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查办腐败案件中,近3年挽回国家经济损失分别为:2008年60.9亿、2009年44.4亿、2010年89.7亿。尽管这仅是亡羊补牢之后的数字记录,却足以发人深省。对于腐败个案而言,仅在2011年上半年就有5位过亿巨贪相继折戟:山东省日照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华森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6亿元,获罪无期;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财务部预算处原处长刘林祥因挪用公款3.96亿元,获刑10年;昆明市土地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陆锦昌因挪用公款2亿元、受贿4750万元,被判无期;苏州市、杭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和许迈永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总额都超过2个亿,其中姜人杰1次受贿额达到8千万,成为大陆单笔受贿之最,现在二人均被执行死刑。此外,小官“千万巨贪”也陆续上演,如山西阳泉市城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长关建军等。透视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并非我国刑法不够重,死刑或无期已是贪污受贿罪重刑之顶峰,令人生疑的是,在严刑峻法面前仍有为数不少的人敢于冒着毙命的风险而疯狂敛财,居然不惧怕法律的严惩。从制度视角分析,如何扼制敢于腐败势头,产生不敢腐败的威慑作用,是亟待求解的制度反腐建设难题。

其次,“硕鼠”生长率居高不下。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从1999年到2010年,全国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分别约为0.18、0.20、0.29、1.3、0.57、0.28、15.1、11.3、15.8万人;近3年立案数量分别为14.3万件、11.5万件和14万件。虽然这仅是有限的统计数字,却足以说明我国当前正处于腐败硕鼠数量疯长阶段。细数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的腐败案件,绝大多数不是单个人涉案,而是涉及一伙人的“窝案”和“串案”。腐败硕鼠竞相扎堆徇私枉法,聚团贪污受贿。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主犯马德,在任职8年中通过“批发”乌纱帽和工程项目,不仅敛财2385万元,平均每天“收入”上万元,而且牵连出265名共犯。再如,涉案金额530多亿的厦门远华大案,株连国企法人、政府官员及公务员600多人,涉及20多个政府部门,有173起案中案被检察机关提起诉讼。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制度反腐大网密度不断上升的条件下,还存在着不小的能够腐败空间,甚至可以容纳腐败硕鼠组成“谋私共同体”或“寻租生态链”长期集体行动。对此,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屈万祥作出解释,“反腐败,不仅要有制度支持,还必须执行到位,现在就是有制度却因为执行不到位,制度不能发挥足够效力。”显然,在制度执行过程,如何把能够腐败因素转换成不能腐败因素,急需制度反腐体系建设作出回应。

第三,腐败施虐面屡屡扩张。国际反腐败经验早已证明,腐败不是政府的专利。对此我国也不例外,消极腐败不仅腐蚀党政机关,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程度地还侵袭着社会各个领域,例如:动摇国家经济基础的“国企改革的最后晚餐”、“金融创新的杀手”、“房地产的涨价联盟”;有辱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多开药”、“多检查”、“收红包”;抵毁教育圣洁使命的“师德滑坡”、“教材拼装”、“便向收费”;践踏体育之本的“踢假球”、“吹黑哨”、“兴奋剂”;颠覆文艺灵魂的“导演黑幕”、“主角交易”、“假唱捞钱”;戕害学术真谛的“论著注水”、“奖项泡沫”、“学衔蝗灾”;民众虽不堪重负却仍有部分人不得不“遇事托人情”、“做事找门路”、“办事送财礼”;等等。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想要腐败、接受腐败、容忍腐败的愚昧心理在许多领域广为存在。然而,这种负面心理或动机的止损点在哪,拷问着制度反腐可行性底线。对此,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制度不会彻底杜绝腐败,只有文化才能做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活人可以钻死制度的空子,甚至可以人为地重新注解制度。”由此类推,廉政文化可以引领制度反腐建设排除腐败不断蔓延的困扰。

3 制度反腐未来选择缘由

从大量的网络反腐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互联网蕴藏着一种新型的“防腐机制”,将其融入制度反腐建设中,可以践行新加坡的部分反腐经验,即产生“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贪”;“以规固廉,使人不能贪”;“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贪”的收益,使制度反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3.1 “倒逼机制”引发“危惧效应”

网络反腐理论认为,互联网中酝酿着一种“倒逼机制”,其中“倒逼”的源头是网民,“倒逼”的对象是纪检监察机关。消极腐败现象的任何蛛丝马迹只要进入网民视线,就会迅速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腐败硕鼠在网上与网下同心协力穷追猛打中原形毕露,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在不断放大中形成强烈的反腐风暴,咄咄逼人的气势无形中不断地向纪检监察机关施压,直至纪检监察机关采取介入调查处理行动,腐败硕鼠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由网络曝光的“躲猫猫”、“多妻制”、“零税收”、“灾难财”、“公款游”、“最牛局长”等诸多事件受到法办,都是“倒逼机制”作用的结果。以周久耕为例,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局长因不当言论,引起网民愤怒和关注,在一次会议中其手腕戴“高档表”,身旁摆放着“天价香烟”被网友拍照传到网上,瞬间成为网络凝视目标,网民自发的“人肉搜索”查出周久耕大量贪污受贿罪行,导致网络舆论不断高涨,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并对其立案调查,最终判处周久耕贪污受贿罪有期徒刑13年,彰显了网民“倒逼”纪检监察机构作为的威力。

在互联网“倒逼机制”作用下,一个又一个腐败硕鼠落入法网,使官场悄然发生变化。例如,周久耕受到法律惩罚后,有些官员手腕上的名表不见了,改用手机时间显示代替手表了;吸高档香烟的少了,吸中档或中低档香烟的多了;口出狂言、旁若无人的官气开始收敛了,变得言行检点、谨慎低调了。虽然这仅属于官场的表面变化,但其背后却折射一种“危惧效应”,官场产生了畏惧感和危机感。以记者部分相关采访为证,有些官员深感只要言行细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网民盯上成为众矢之的,面临党纪政纪行政处罚危险,甚至丢掉乌纱帽断送仕途之路,陷于牢狱之灾。由此推断,随着互联网“倒逼机制”不断融入制度反腐建设,其“危惧效应”会不断放大,“谁敢腐败,触网就被拉下马”将成为喝止贪污受贿行为的又一个最强音,从而促进制度反腐建设不断朝着“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贪”方向发展。

3.2 “透明机制”引致“阻遏效应”

“透明国际组织南亚及大中华地区事务专员廖燃曾表示:‘反腐败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需要一点一滴地改造,在社会结构中不断增加透明和制衡两种精神。[1]’”电子政务依托互联网全方位开放的优势,成为这种透明精神的一种有效载体并逐步转换成“透明机制”。从信息沟通角度,这种“透明机制”具有独特的双向互动性:一是自上而下互动。“电子政务的推行扩大了政府信息公告的内容和及时性,使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工作进程和工作业绩,使政府权力的行使显露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防止下级政府或组织利用‘信息垄断权’、‘知情权’,搞‘暗箱’操作,防范下级政府或组织阳奉阴违,净化滋生腐败的土壤。只有经过阳光的曝晒,行政过程才不会长出‘蛀虫’和‘毒瘤,[2]’”。二是自下而上互动。互联网赋予民众“全新的举报反腐、监督公权运行、制造社会舆论”手段[3],如各层级纪委监察机关网站以及大多数政府网站均公布了授理揭发检举腐败的电子信箱、电话号码等,此外,还有QQ、BBS、微薄以及民间反腐败网站等,网民随时随地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手段发布监督检举腐败信息。在这种双向“透明机制”作用下,“腐败行为好比躲在阴暗角落里的病菌,一旦暴露在阳光之下,便难逃灰飞烟灭的结局。[4]但是“阳光下的腐败虽有可能,却能得到及时监督、纠正。[5]”

随着这种“透明机制”渗透力不断加大,在政府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中迸发了“阻遏效应”。从政务信息公开角度,这种“透明机制”不仅使政府信息公开冲破了时空的樊篱,还使掌握政府信息资源的腐败硕鼠失去了垄断、封锁、截留信息的借口,挖空心思利用政府信息交易的市场已走向衰亡。从政务活动公开角度,这种“透明机制”在许多领域把需要多人、多部门协同完成的复杂审批业务,从人工操作转化为信息网络处理的数字化程序并实时全程监控,如电子采购、电子财政、电子税务、电子海关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使人为因素无空可钻、权力因素无机可乘成为可能。随着这种可能性不断放大,那些依权仗势的腐败硕鼠会失去权力寻租的“自选商场”,自行制造不符合国情、纳税人买单的项目并伺机贪脏自肥的财源将难以复活,编造“改革”、“赈灾”、“扶贫”理由中饱私囊的机会也将难以再现。可以预料,这种“透明机制”越趋于成熟,制度执行力越强,营私舞弊的空间就越少,违纪违法的难度也会越高,阻止腐败、不能腐败的效果则越显著,从而带动制度反腐建设寻围绕着“以规固廉,使人不能贪”的方向演进。

3.3 “网络民主”引起“德政效应”

“民主是腐败的天敌”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反腐败实践的一个公理。随着网络民主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日益突现,一种有助于反腐败的“网络民主”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民平等互动机制。“官员与民众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就共同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进行沟通切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和谐发展的道路的良性互动过程[6]”官员与网民在没有中介环节、不讲究身份地位的直接互动中,网民可以从中感受到官员的真诚与坦荡,勇于向“权力”讲真话、说实话;官员可以从中体会到民众疾苦,知晓民众现实要求,更愿意悉心聆听“权利”的倾诉并认真作出回应。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顾民众利益诉求,导致群体事件的悲剧将大量减少或不再上演。二是网民自主参与机制。“科学的决策要以民主化为前提。通过网络可以了解社情民意,把相关的公共问题上升到政府议程,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网民作为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体验者,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确的政策得到拥护并很好地贯彻执行,错误的政策得以及时修正或终结。[7]”特别是在自主参与的网络空间,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遗忘、束缚的因素逐渐被激活,变得越来越活跃,使网民参政议政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官员将会从中收获更多的高附加值的决策参考信息,那些“被代表”、“被就业”、“被小康”的现象“被代表”、“被就业”、“被小康”等虚假信息及行为,对决策的影响将极大削弱或消除。

尽管“网络民主”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民主,但在制度反腐建设却催生了带有廉政文化色彩的“德政效应”。在官民平等互动机制作用下,从中央到地方官员纷纷利用多种网络渠道与网民互动,迄今已有50%以上的省级主要官员与网民互动,直面网民不留情面的质疑,对房价、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做出真诚的解释与答复,而不是用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或推卸责任回避矛盾的套话应付网民。在网民自主参与机制支配下,许多政府网站设置了“问政”频道等,人民网还设置了“领导干部留言板”、“舆情会商室”、“人民网评”等官民互动栏目。在满足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网络公共空间不断拓展中,官员有机会更多地倾听民声、化解民怨,更多地了解民心所向、触摸民意脉博、掌握民生需求。可以预计,随着“网络民主”不断完善发达,“德政效应”的文化气息将日益影响着政府官员及其民众的价值观、道德感,将不断提高全社会同心同德远离腐败、拒绝腐败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制度反腐建设沿着“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贪”方向进化。

综上所述,在腐败日益加剧污染社会各个领域,制度反腐任务日益艰巨的历史时期,科学地开发互联网的“倒逼机制”、“透明机制”和“网络民主”,并与制度反腐建设有机合成一体,即构成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体系,互联网的“防治腐败机制”将会产生强烈的“危惧效应”、“德政效应”和“阻遏效应”,驱动制度反腐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尽管互联网具有“双刃剑”效应,但是,只要客观地辨别和分析互联网在制度反腐体系建设中的双重特性,对其进行去谬存真的鉴别与利用,将会促进互联网在制度反腐体系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中,产生更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潘岳.透明国际十五年[J].世界文化,2008(1):7-8

[2]杜治洲.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J].信息化建设,2007(7):11-13

[3]朱四倍.网络反腐重在互动[N].武汉晚报,2011-8-9(特别报道)

[4]杜治洲.透明了,阳光才能进来[J].实事报告,2007(6):41-42

[5]陈兴国.用人制度透明比“老实人”实用[N].京华时报,2010-2-8(10)

[6]德斯勒,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新形势

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接受投资机构的投资基金等现代融资手段在高校筹措办学资金过程中被广泛运用,高校面向的利益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捐资者,银行、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等成为新兴的利益群体,从而涉及长短期借款、接受外部投资利润分配等非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由此给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对这些高校投资活动进行日常核算?与之相关的股东投资、投资收益分配、合并会计报表等诸多具体业务又该如何处理?如何在新形势下制定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来指导高校财会工作,值得我们探讨。

一、高校财务制度现状分析

1.未进行成本核算,投入和产出无法相匹配

目前,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资金压力,与企业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似点。同样需要开源节流和注重管理。高校的终端产品是人力资源而非物质资源,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同企业一样重视经济效益,采取既经济又有效的办法培养出高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实现人才的经济效用最大化。落实到财务方面,就是人才成本核算的问题。所以,现行高校财务制度未要求对其进行成本核算,就无法将经济资源投入与相关的产出相匹配,这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2.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全面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比较笼统,大部分高校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很粗浅,有此甚至没有披露,不利于会计信息的闭读、理解,也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如高校财务制度要求报送的财务报告中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而实质上高校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恰恰是以现金流人和流出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未编制现金流量表,无法及时掌握高校某个时期内现金的流向、变化状况等信息。

3.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体现不准确,欠公允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固定资产从入账之日起即以原值体现在报表上,无法反映其净值和新旧状况,导致资产虚增。一旦需要更新或报废,由于缺乏可靠的依据,往往凭主观判断,要么提前报废造成资产浪费,要么因经费紧张迟迟得不到重置,随意性较大。无形资产是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由于不具有实物形态,其价值确认尺度更加难以把握,加之不进行摊销或重估,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革新,其账面价值保持一成不变显然不妥。

4.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衔接不上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可以提取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而提取标准和比例及开支渠道,财务制度至今没有规定。这与会计制度的规定内容就存在衔接不上的问题。

5.会计主体多元化

现在高校都有两本账,一本是财务账,核算基本收支和专项情况。一本是基建账,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基建账游离于财务账之外,造成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账务,两套报表。基建账游离于财务账之外,教育经费的主体与基建经费的主体分别核算,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高校财务信息。另外,由于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在建工程这个科目,所以只有当工程竣工决算后才能反映到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不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核算,这样导致高校会计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经济资源。

二、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建议:

1.核算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成本

要确定纳入成本核算范围的支出项目,包括教师的工资、福利、仪器设备和图书的购置费、师资培训费、房屋折旧费、水电费等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直接支出,对纳入成本核算范围的支出项目进行归集,增加培养成本科目,用来计算和归集人才培养成本,从而核算出学生的平均教育成本。这样,高校的“成本—效益”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2.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

进一步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对具有重大影响的隐性债权债务、高校向金融机构借贷款情况、接受外界投资和对外投资以及未决诉讼等信息,均要及时予以披露、说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要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由于目前高校会计制度的约束,编制的收入支出表不可能反映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和资金运动状态,因此,编制现金流量表必不可少。

3.设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核算进行改进,增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以计提折旧的方式替代原提取修购基金的做法,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在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内合理的分摊固定资产费用。

4.两个会计主体合并,将基建账并入财务账

4.安全稳定形势研判制度 篇四

安全稳定形势研判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我校安全稳定形势研判工作,及时收集、分析、梳理教职员工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排查和关注特殊群体,妥善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有效地落实安全稳定工作各项措施,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消除隐患、妥善处置、确保平安、共建和谐”的原则,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建立安全稳定形势研判制度。

一、组织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各班班主任

二、主要任务

(一)收集当前我校安全稳定形势各类信息;

(二)分析、梳理当前我校安全稳定形势各类信息,针对教职员工反映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或建议;

(三)明确责任部门(单位),落实整改任务;

(四)通报、反馈整改情况。

三、工作程序

(一)班级层面

班主任负责所在班级的学生安全稳定形势研判工作。要通过走访学生、谈心交流等方式,重点排查和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状况,发现异常现象立刻上报学校,并认真填报《班级学生安全稳定情况月报表》

(二)学校层面

学校要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舆情监控等方式,建立健全安全稳定信息收集系统。重要研判信息可视紧急程度随时上报。

1.定期研判。学校采取例会方式进行,原则上每月召开1次,一般结合工作例会同步进行,特殊情况可临时安排会议。研判例会由学校党支部领导召集,必要时邀请其他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在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研判结论和整改措施或建议。

2.整改反馈。学校研判例会明确的任务,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整改计划,及时组织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学校和班级。

3.深度研判。对研判中排查出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做好跟踪分析,掌握教职员思想的深层次趋势和动向,把握安全稳定方面的规律性特征,并建立相应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研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认真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二)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及时填报相关报表,并反馈整改结果。

(三)提出研判意见,并为综合研判及时提供信息、数据等相关资料,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形势分析会制度 篇五

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和出版社转企后而临经济压力的.新形势下,出版社要保证图书编校质量,首先必须坚持“三校一读”的基本制度,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开,加强编前审读,建立印前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公示制度等,并要着力打造一支优质的编校队伍以保证图书编校质量.

作 者:党晨飞  作者单位: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2010 25(7) 分类号:G232.2 关键词:制度创新   编校质量   编校队伍  

★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范文

★ 质量范文

★ 浅谈阅读学术期刊对论文写作的帮助

★ 中国留学数量世界第一,但留学质量却是倒数第一!

★ 质量承诺书

★ 质量心得体会范文

★ 质量承诺书

★ 质量工作计划

★ 质量方案

6.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篇六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黑河学院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一、大学生形势报告会是形势政策课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形势政策课共同完成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任务。

二、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以学期为单位,每年春秋两季开学后,为学生作形势报告,每学期安排形势政策报告10个专题左右,要对全校学生进行全面覆盖。

三、形势政策报告会的内容主要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要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国内外大事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

四、学校党政领导,校党群部门负责人及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家都要积极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并可邀请地方有关党政领导、知名专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作形势政策报告。

五、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由宣传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牵头负责,安排报告会内容、报告人员、制定计划。每学期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计划发至各系部和有关单位。

黑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

7.浅谈当前形势下农村信访制度改革 篇七

一、信访制度概述

根据我国《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 信访的涵义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电话、信件、电子邮件、传真、走访等形式, 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 提出意见建议或投诉请求, 依法由相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在我国, 信访制度在初期就超越了行政性补充救济的范围, 信访通常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 包括司法程序上的申诉和向纪检检查部门投诉等向国家权力机关寻求公正答复的各种行为。从地方到中央, 关于信访理念与治理模式基本上都是党政不分和政法不分。民间常说的上访通常是指向机关部门“走访”, 是属于信访的一种。对社会稳定秩序造成影响的往往不会是电话、传真、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的信访, 而正是这种“走访”式的上访。一般而言, 如果信访人能够通过写信、打电话等简单的通讯方式解决问题的话, 就不会采取较高成本的走访方式;如果信访人能够在基层政府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也不会到省政府或者到北京去走访。因此, 上访属于信访中较为激烈的形式。

二、我国农村信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的利益关系和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随之伴随而来的是, 因基层建设拆迁改造、土地征用、基层工作作风和村官腐败等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大幅上升。总体而言, 农村信访主要反映在四大方面:

(一) 农村土地承包及村福利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所引发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由于国家取消农业税, 实行种粮补贴后, 农民群众种地积极性普遍提高, 原来少种地、不种地的农民群众提出按政策实行均田要求, 原来在承包地里种有农作物, 或者种地较多的农民群众不愿意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分, 一般以承包合同期不到为由拒绝再次均田。二是由于土地延包期是三十年, 这也使一些新出生的人口和新迁到本村的人口没有地, 新人口和旧土地矛盾突出。三是由于个别村在调整土地方案中, 村干部没有通过村民会议研究, 为了增加村收入而多留机动地。另外, 也存在个别村的村干部在调整土地分配过程中以权谋私, 让自己或亲属多占地、占好地的现象, 引发其他村民不满。

(二) 农村土地征用引发的信访问题

农村土地征用所引发的矛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在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 价格相差较大的现象凸显, 主要是因为用地的时间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征地价格。失地农民时常因为用地时间的推迟而产生“倒土”现象, 最终因利益问题引发矛盾;二是农民群众普遍认为征地补偿标准低, 价格不足以弥补失地的损失。特别是边远城镇郊区的农民群众, 土地是赖以生存的条件, 尽管有一定数额的补偿, 但是失去土地今后生活没有保障, 对此表示担忧。三是征用补偿费的分配过程中, 在校大中专生、“农嫁农”、“农嫁非”、户口已迁出的农户等对象要求和现籍村民享受同等待遇, 达不到他们的诉求, 爆发利益矛盾。

(三) 农村中宗族、团伙势力的问题宗族、团伙势力存在抑制法治观念的生成, 无疑对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具体表现:第一, 宗族或团伙势力无视法规。煽动村民与执法人员对抗, 暴力抗法, 致使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因受宗族或团伙势力的庇护而逃脱应受到的惩处;第二, 宗族或团伙势力离间破坏干群关系。制造事端破坏群众之间的团结, 并故意捏造谎言, 煽动群众对党政干部的不满;第三, 集体经济被瓦解, 公共设施遭破坏, 公有财产被侵占。个别村干部强行承包集体企业或设施, 集体承担沉重债务, 财富却流入个人腰包;第四, 农村改革受阻碍, 群众积极性受挫伤, 资源难以合理配置;第五, 宗族势力的活动, 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使得农业生产遭到干扰, 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一些宗族势力只考虑自身利益, 对党和国家制定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均采取反对、抵制态度, 使农业改革无法顺利深入开展下去。在这种情形下, 一些利益受损的农民就容易随之形成团体组织进行上访。

(四) 基层村委组织经济作风和管理问题。

少数村干部作风不正, 工作方式不规范, 造成财务透明度低、村中事务杂乱的局面, 而问题出现后, 又没能及时采取行动进行化解, 从而影响村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干群之间关系。矛盾不断堆积, 使群众最终只能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反映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长制, 村中大小事务村干部不经村民会议研究, 搞“一人拍板”, 独断专行。二是部分村干部工作作风不正, 办事不公, 故意为难村民, 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对与自己作对的村民进行打击报复。三是村民对村干部的个人收入有疑问, 主要是因为部分村委干部经济不清, 财务不公开所造成。

三、正确处理农村信访问题的对策

农村信访是反映民意、体恤民情、珍惜民力、集中民智的绿色通道, 是联系党和国家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同时也是化解基层矛盾, 平复群众怨气, 增进干群关系的润滑剂。农村信访问题对社会的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强化基层干部教育, 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方法, 规范其工作行为

建立健全、可操作性、针对性、约束性强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工作规范”, 要建立《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考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规范制度, 按照民主监管的要求, 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同时, 要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要想切实解决农村信访的问题, 其核心任务是选好农村基层干部。干部作风好坏和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所以需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相关制度, 提高村干部自律意识。

(二)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完善土地征收制度, 消除农村社会矛盾

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化解农民信访问题的物质基础。农民信访率一直有增无减, 总的来说是因为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所以, 需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不放,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制定和实施更多符合实际情况的, 并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并对农业生产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巩固大国家已有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信贷扶持力度, 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扶持。同时, 需加快力度完善土地征收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 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土地征收权是国家的行政强制权, 土地征收的主体必须是国家。促使土地征收权的主体有序开展, 应避免公权力行使泛滥的现象发生, 禁止各地以“开发建设”, 甚至是以提高政绩搞“形象工程”为由, 强行违法征收农民集体土地, 损害农民利益。其次, 需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差别, 消除农村社会矛盾。现有的矛盾要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统筹中来, 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进程中来, 把农业农村经济放到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中来, 对此进行统一部署和统筹安排。因此, 需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阻碍, 致力建设城乡之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 建立基础设施和城乡事业共同发展的运筹机制, 使城乡之间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三) 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农村教育事业

8.新形势下如何创新职代会制度刍议 篇八

【关键词】 创新;职代会制度

一、深入宣传民主管理制度,提高对职代会建设的思想认识

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上级党组织关于加强工会工作的各种规定和论述,使广大职工群众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职代会是依靠职工群众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是企业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载体,必须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为完善和创新职代会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不断完善工会组织,推动职代会建设的规范化

一是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中,企业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等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和设置工会组织,坚持做到工会组织不变、机构不散、队伍不乱、活动不断;要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养使用。各级工会组织要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争做素质型、能力型工会干部”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是提高职工代表的综合能力。要严格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规定,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推选职工代表,并通过职工代表培训、定期评议职工代表等形式,不断提高职工代表的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反应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联系职工群众的能力,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建立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要实现职代会的规范化建设,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以车间职代会为基础的民主管理制度,在班组建立民管会制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企业发展到哪里,工会组织就建到哪里”,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和职代会的建制覆盖面,努力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职代会工作体系,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职代会工作得到贯彻落实。

三、提高工会组织权威,更好的落实职代会各项职权

在企业中,工会组织要切实找准工会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切入点,做到工会组织建设要与企业发展规划同步谋划、同步实施,职代会制度建设要与生产、安全、经营等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落实,真正做到只要有职工群众,就有工会组织。只要有职工群众需要就有工会帮助,使工会组织的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领域,覆盖到每一位职工。要把职工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职代会建设的标准。要把职工所思、所想、所盼的内容,如工资分配、劳动保护、医疗保险、生活福利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及时向职工公开,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此外,工会组织还应重点做好企业领导干部民主评议这项工作。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是职代会的一项重要职能,要充分发挥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在促进干群关系和谐、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增强职代会制度权威性等方面的作用。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上级党组织要把评议结果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创新工会工作形式,不断拓展职代会工作渠道

9.形势分析会制度 篇九

XXXX大学 XX 摘 要: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才得要求越来越严厉。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全球科技与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对素质、效率和培养制度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干部即学生骨干,起着下情上传,上情下达,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他们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更要追求高效。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高效性,组建一支高效率、高水平、高品质的干部队伍,这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学生骨干存在的问题进行叙述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工作者 学生骨干 高效 队伍建设 1.序言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是高校优良学风的先行者和带头人,是高校做好学生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同时也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当中也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干部个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服务同学的意识变淡,有官僚化的倾向,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他们在普通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帮助学生干部找到问题根源并很好地解决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学生干部是组织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是凝聚班级力量的“旗手”,是营造优良风气的“风向标”,学生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干部群体的培养,建立起一支富有活力、敢于负责、团结协作、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如今大部分高校工作者都已经认识到建设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学生干部队伍不能高效、有序地运转。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学生干部。作为一名大学生干部,要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指出影响学生干部高效率工作的因素,并就如何引导学生干部高效工作和提高学生干部素质和能力进行了论述与探析。

2.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群体日益庞大,同时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导致高校工作者的工作负荷不断加重。因此,高校对于学生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干部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更要讲求效率,追求事半功倍。目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干部高效开展工作,本文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1 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服务意识

很多学生干部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把自己看作是班级的“统治者”,在学生面前摆“官架子”,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在组织评优、奖助学金等方面为自己或他人搞特殊化、谋取利益;工作作风比较懒散,缺乏计划性和执行力,办事拖拉;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认识不到管理也是一种服务,进而阻碍工作进程,导致工作的开展陷入僵局。学生干部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缺乏服务意识,在学生面前指手画脚,把老师赋予的管理权利当成自己作威作福的特权,最终会招致同学的反感。“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不到同学的认可与拥护,势必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威信,工作得不到配合,进而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2 自私自利,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团队合作意识淡薄、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做有利可图的事。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敷衍了事、消极怠工,这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作为学生干部,平时协助老师管理学生,这种特殊身份难免会使自身膨胀,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如果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必然会影响团结,大大折损工作效率。学生干部理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不骄不躁,谦虚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学生、领导学生,才能更有号召力与凝聚力,才能保证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2.3 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

古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是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最为锋利的武器。要想达到高效,学生干部必须有能力将这把武器用好、用实。然而,目前不少学生干部过于依赖老师,在工作中如同机器人一般不会动脑思考,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常刨根问底地询问怎么做,或者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旧的工作方法执行,这种僵硬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思路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干部的自我突破与创新。学生工作是千变万化的,其工作方法也要推陈出新,绝不能一成不变。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要善于摸索、及时总结,找到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进而帮助自己高效、有序地完成各项任务。

2.4 学生干部教育培养机制不完善

高校学生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更要制定合理的教育培养机制。目前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机制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同岗位对学生干部的素质要求不同,学生工作者在学生干部选拔过程中过多考虑了民主原则,忽视了岗位需求,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做不到人尽其才;学生工作者缺乏对学生干部的岗位培训,致使大部分学生干部不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只一味积极地工作,不能把握工作重点,对工作方式也了解甚少;缺乏统一领导,同时被多个部门管理,学生干部承担的工作量不同,进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在工作中各自为政,相互推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3.提高学生干部队伍工作效率的对策

本章节对以上影响学生工作效率的因素进行思考、分析,就如何高效建设学生干部队伍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3.1 找准定位、端正思想、以身作则,勿要顾此失彼

思想引导行为。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干部找准自身定位,端正思想态度,以身作则。许多学生干部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出现“摆官架、讲官腔”的现象,其颐指气使、狂妄自大的行为遭到同学的反感与抗拒。学生干部要理性认识自己的位置与责任。学生干部是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与服务者,负责把院系布置的任务传达给学生,调动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并把学生的想法与意见如实地反馈给老师,真正做到替同学发声,为同学着想,对同学负责。此外,以身作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工作者要积极教育学生干部端正思想、刻苦学习、积极工作、乐观生活,从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增强干部的威信及影响力。

有些学生干部只是一味地热衷于搞活动,而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考试成绩不理想,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学生干部,就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坚持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在保证将学习搞好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活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赢。加强,就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将来毕业后踏入社会参与社会劳动奠定基础;加强学习,就要学好理论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加强学习,就要学习怎样与人相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3.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干部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学生干部没有好的人际关系,势必影响工作质量及效率。因此,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指导他们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是学生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干部在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要主动沟通,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畏首畏尾,多请示、多汇报。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理解,勿摆领导架子;谦虚谦让,勿骄傲自大;讲求实效,勿哗众取宠、搞形式主义;协调好与其他学生干部的关系,有团队意识,勿独断专行。

学生干部还要坚持做到“三多”,即多听,多看,多说。

多听,就是要善于倾听老师的教诲,同学的意见。学生干部经常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在撰写活动方案之前,要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活动中要及时向老师反馈相关信息,便于老师掌握活动的进程;要善于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毕竟各项活动都要面向广大普通同学,他们是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倾听他们对于活动的意见,有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多看,就是要善于观察,注意留心身边同学的动态。大学生的独立性较强,自主时间比较多,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相比,学生干部通常能更快更方便的了解身边同学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能够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干部也应当主动承担起关心同学们的责任,关注同学心理状况,关心家庭困窘、学业困难、感情遇到问题的同学,及时协助老师做好帮助、安抚工作,尽量避免大学生失联、打架、自杀等校园惨案的发生。多说,就是要多提醒身边同学注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多了解信息,多向老师汇报情况。通过多听,多看,多说,学生干部就能充分发挥好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将重要的信息上传下达,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正确处理好与老师的同学的关系,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各项工作就会陷于被动,没有同学们的拥护和积极参与,学生干部就会成为孤家寡人,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开展。

3.3 深入了解同学,改进工作方法

学生干部要有服务他人的意识以及沟通的智慧,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灵活、高效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干部扎根同学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由于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的差别,每个学生都各有特点。深入同学之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干部了解学生个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会帮助学生干部了解学生、掌握形势、总结经验,进而不断改良工作方式。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就要树立为老师、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就要在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奉献学习做人、做事,如果担任学生干部只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是本末倒置,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也只会被同学所抛弃;学生干部要具有全局观念。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就要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要把集体的工作当成个人的事情,认真对待,不计较个人得失,尽职尽责;学生干部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优秀的学生干部对待工作不会墨守陈规,走老路子,而是勇于创新、标新立异,这样才会把学生工作搞活;学生干部要学会团结协作。团结同学就要不摆架子,注意倾听、采纳同学的意见,这样才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拥护;要学会团结其他学生干部,一木不成林,学生干部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真诚相待,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3.4 科学的干部选拔、考核机制

学生干部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学生工作者要制定科学的干部选拔、考核机制,组建优秀的学生干部团体,打造强有力的左膀右臂。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把好学生干部的入口关、培养关和使用关,切实把优秀大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群体中来。

一是选拔好学生干部,增加学生干部竞选机制的灵活性。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干部多为同学推选或老师指定产生,而且选上来的学生干部不管工作能力如何,往往一干就是一届,有一些学生干部一旦成为竞选成功,态度明显就松懈了很多,工作不积极主动,推诿责任,或把大量工作安排给低年级同学去做,而低年级同学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比较容易出现疏忽和纰漏,造成学生工作拖延和效率低下。针对这个问题,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就要把好入口关,重点考察学生干部的人品、能力和素质,确实把优秀人才选拔进来;在学生干部任职期间要定期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学生干部要坚决予以淘汰,无法达标的学生干部要让位于其他有能力的同学担任。压力是动力的源泉之一,逐轮淘汰,以便推选出更有能力的同学来担任学生干部职务。

二是培养好学生干部,提高学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培训。通过培训让其在思想觉悟层面和工作能力上都能满足作为学生干部的条件,确保学生干部在思想上能有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定位,在工作上有良好的姿态。其次,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干部面向社会,到更广阔的平台上锻炼自己,积极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干部加强与外校学生组织之间的联系,相互学习,进一步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三是管理好学生干部,帮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干部当中存在的工作懈怠、积极性不高、自我要求不严等问题,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应在评优评奖、党员发展等方面创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并做好登记工作,严格各项评奖评优制度,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而遏制学生干部为获得荣誉奖励而滋生的不良风气。其次要健全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鼓励学生群众自主开展评选活动,督促学生干部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是竞争上岗,避免随意性,实行学生干部动态管理。在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定期选举,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干部队伍的流动性。学生干部选举要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学生自愿报名,开展竞选演讲,公开投票选举,并充分结合当选者的意愿及特长安排职务,打造分工明确、有针对性的干部队伍。二是严格要求,对学生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对于优秀的加以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对于不合格的及时调整,这样既可以强化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又能激活班级工作。

此外,古语云:“以身先之,不令而行。”学生工作者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品德的培养者及行为的管理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率先垂范,在政治素养、德行修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善于自我反省和批评,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当好学生干部的“标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学生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干部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不断提高干部的业务质量与工作效率。在培养过程中,要多指点迷津,不动辄干预;要多沟通交流,不吹毛求疵;要注意维护班干部的尊严,给予信任和支持;要多鼓励创新,指导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尽快帮助他们进入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干部管理轨道。学生工作者要提高对学生干部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化其矛盾、纠其弊端、愈其症结,努力打造一支基础坚实、作风优良、高效有序的学生干部队伍。

4.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是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学生干部应当积极参加实践锻炼自己。以笔者多年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及诸多优秀学生干部的实例说明,实践是检验和磨练一名学生干部,提高学生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干部应当注意多多把握机会,通过组织、参与活动,丰富社团活动经验,努力学习工作所需技能以提高工作能力,为高效、优质地开展学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容院广告宣传教案首页下一篇:2024年会总经理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