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心得解析

2024-08-07

经验心得解析(共8篇)

1.经验心得解析 篇一

sop培训计划

一、制绒

制绒培训部分包括插片、制绒前称重、上料、制绒操作、烘干、制绒减重及绒面观察六

部分。

1、插片培训方案:

第一、通过语言讲诉向员工讲解岗位职责。 第二、让员工通过图片认识插片时用到的工具并作简单语言介绍。 第三、以sop为依据

向员工讲解整个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安全知识。第四、讲解sop结束后,休息十五分钟,回顾一遍整个培训内容,讨论听取员工意见并

作好记录,之后在此基础上对sop做出改善。 第五、理论考核。将sop的重点内容做成问答卷的形式,试卷人手一份考核30分钟,结

束后将问卷收回批阅检查培训效果。第六、实践考核。到生产现场,每人限时插满一小花篮,监督整个作业过程,重点考核

卫生、作业手法、6s保持、产品及人身安全方面,结束后给出评分。 第七、评分备案。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二者相加做出综合评分,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继续接受培训。

2、制绒前称重方案:

第一、通过语言讲诉向员工讲解岗位职责。 第二、图文展示讲解电子天平的使用说明。 第三、通过sop向员工讲解整个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安全知识。第四、理论考核。将sop的重点内容做成问答卷的形式,试卷人手一份限时考核,结束

后将问卷收回批阅检查培训效果。第五、实践考核。通过监督员工实践操作,重点考核卫生、拿片手法、称量规范、6s保

持、产品及人身安全方面,结束后给出评分。 第六、评分备案。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二者相加做出综合评分,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继续接受培训。

3、上料

第一、通过语言讲诉向员工讲解岗位职责。 第二、让员工通过图片认识插片时用到的工具并作简单语言介绍。 第三、以sop为依据

向员工讲解整个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安全知识。第四、讲解sop结束后,休息十五分钟,回顾一遍整个培训内容,讨论听取员工意见并

作好记录,之后在此基础上对sop做出改善。 第五、理论考核。将sop的重点内容做成问答卷的形式,试卷人手一份限时考核,结束

后将问卷收回批阅检查培训效果。第六、实践考核。到生产现场,两人限时上料,监督整个作业过程,重点考核卫生、作

业手法、6s保持、产品及人身安全方面,结束后给出评分。 第七、评分备案。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二者相加做出综合评分,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继续接受培训。

4、设备操作

第一、通过语言讲诉向员工讲解岗位职责。 第二、图文展示讲解设备构造、使用规范及设备保养。 第三、以sop为依据向员工讲解整个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安全知识。 第四、讲解sop结束后,休息十五分钟,回顾一遍整个培训内容,讨论听取员工意见并

作好记录,之后在此基础上对sop做出改善。

第五、理论考核。将sop的重点内容做成问答卷的形式,试卷人手一份限时考核,结束

后将问卷收回批阅检查培训效果。第六、实践考核。到生产现场,两人限时上料,监督整个作业过程,重点考核卫生、作

业手法、6s保持、产品及人身安全方面,结束后给出评分。 第七、评分备案。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二者相加做出综合评分,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继续接受培训。

5、烘干

第一、通过语言讲诉向员工讲解岗位职责。 第二、图文展示讲解设备构造、使用规范及设备保养。 第三、以sop为依据向员工讲解整个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安全知识。 第四、讲解sop结束后,休息十五分钟,回顾一遍整个培训内容,讨论听取员工意见并

作好记录,之后在此基础上对sop做出改善。 第五、理论考核。将sop的重点内容做成问答卷的形式,试卷人手一份限时考核,结束

后将问卷收回批阅检查培训效果。第六、实践考核。到生产现场,两人限时上料,监督整个作业过程,重点考核卫生、作

业手法、6s保持、产品及人身安全方面,结束后给出评分。 第七、评分备案。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二者相加做出综合评分,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继续接受培训。

6、制绒减重及绒面观察

第一、通过语言讲诉向员工讲解岗位职责。 第二、图文展示讲解电子天平及显微镜的使用说明。第三、通过sop向员工讲解整个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安全知识。第四、理论考核。将sop的重点内容做成问答卷的形式,试卷人手一份限时考核,结束

后将问卷收回批阅检查培训效果。第五、实践考核。通过监督员工实践操作,重点考核卫生、拿片手法、称量规范、绒面

分析、6s保持、产品及人身安全方面,结束后给出评分。第六、评分备案。将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二者相加做出综合评分,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继续接受培训。篇二:5.培训sop流程 员工培训流程与工作标准

1、员工培训工作流程

2、员工培训工作标准 篇三:新入职培训标准作业(sop)安徽开润股份有限公司新人培训标准作业(sop)

2.经验心得解析 篇二

2006年3月, 我国政府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纲要》中指出, 信息化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 要做好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深度开发资源信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等重要的信息化工作[1]。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广,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特别在大中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中, ERP系统得到了普及性的推广。

ERP系统, 是企业资源规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简称, 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提高企业现有资源的应用效率,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ERP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之后, 经历了MRP、闭环MRP、MRPII和ERP4个发展阶段, 成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因此, 从实现方式上讲, ERP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体现了精益生产、同步工程、敏捷制造、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管理, 是现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实施核心能力培育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然而, 我国企业ERP系统的实施绩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3]。部分企业实施效果较好, ERP系统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降低了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 从而使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中国石油公司、一汽大众、海尔集团等;部分企业ERP系统的应用流于形式, 与大部分手工业务系统并行, 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管理效果, 在企业运行中仅起到粉饰性的作用;然而, 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少实施ERP的客观环境和运作经验, 仓促上马, 急功近利, 反而使企业正常业务流程陷于紊乱, 使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 深入探讨和挖掘ERP的成功经验, 是全面提高我国企业ERP运作效率的基本手段。因为很多企业在实施ERP过程中, 不能够在实施进程中有效地识别出ERP的关键性环节, 因而颠倒了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次序, 缺乏全局性的战略规划, 从而使ERP战略虎头蛇尾, 最终抑制了ERP功能的发挥。虽然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具体企业平台有所区别, 但是毕竟仍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 因而能够总结出对ERP实施存在全局性的指导方案和管理策略, 为我国企业大幅度提高ERP的运作效率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2 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

ERP的成功实施取决于一系列企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在一定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这些影响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孙元 (2007) 认为, 企业ERP实施的成功因素包括高层管理者支持、中层管理者支持、用户参与、教育培训、IT支持5个方面;赛迪顾问公司 (2007) 认为中小企业实施ERP的成功因素包括软件可用性、价格和售后服务能力3个方面;陈业菊 (2008) 认为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高层管理者的重视与参与、优秀的实施团队、持续的员工培训、软件选择的科学性以及基础数据的完善等5个方面;李芳 (2008) 认为ERP实施的成功因素包括确立“一把手”工程地位、明确项目实施目标、供应商的合理选择、金字塔式的团队配备、加强培训和进度控制等6个方面;孙新军 (2008) 认为企业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组织保障、软件的适用性、与业务流程再造 (BPR) 结合、与产品数据管理 (Produc Data Management, PDM) 实现集成等4个方面;侯红燕 (2008) 特别强调了ERP的实施必须与业务流程再造结合起来, ERP系统只有在BPR运作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

根据以上分析, 并结合近年来我国企业ERP实施过程中的运作经验, 本研究认为影响我国ERP实施成功的关键性要素主要有如下5个方面:组织支持、业务流程再造、专业团队建设、IT支持和持续性创新。

组织支持是指企业为ERP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 从而使ERP可以在无阻力、低成本、弱内耗的环境下实施, 因此, 根据我国企业ERP实施的经验, 组织支持要素可分为3个要点:领导参与、组织结构适应性与知识共享。首先, 领导参与是ERP系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是将ERP置于战略管理地位的前提条件, 因此, 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 需要领导层自始至终的关注、解疑和协调, 让领导人员能够参与关键环节的讨论、决策和执行[5];其次, 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一定要与ERP的运作特征相适应, 因为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依据是业务流程的现实性, 组织结构必须根据业务流程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动态性的调整。显然, ERP的流程设计与传统业务流程存在着截然的区别, 而现有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传统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 因此,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 组织结构的调整是ERP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障碍;最后, 知识共享是ERP实施的隐含性基本要求, 是提高ERP效率的一个基本要点, 因为, 从本质上来分析, ERP的实施本身就需要在一个知识高度共享的环境下才能完成。一般而言, 企业的知识共享度越高, ERP的功能扩张性就越强。ERP是各种管理活动的集成, 是一个共同数据支持的系统, 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 是数据共享或知识共享的实现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客观性平台。

业务流程再造 (BPR) 是指ERP的实施过程要伴随着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 把业务流程再造作为ERP实施的一个基本性的管理策略。一般而言, ERP实施过程中的业务流程再造可分为3个要点:BPR的合理性、BPR的适应性和BPR的扩展性。首先, 业务流程再造的合理性是指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 一方面要以传统的业务流程为平台, 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因为, 业务流程的再造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臆想, 而必须以传统的业务流程为依托, 进行合理的重构和调整, 并且, 重构与调整的过程需要置于统一的战略规划框架之内。其次, BPR的适应性是指业务流程再造要与ERP系统的特征相适应, 要把ERP的特征作为业务流程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 从而能够把ERP和BPR这两种管理活动高度统一起来, 因为在ERP环境下, 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流程的重新思考, 而是要使再造后的流程与ERP的隐含性流程达到高度的一致性[6]。最后, BPR的扩展性是指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性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处于不断的优化与调整之中。因为, ERP系统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 而这些管理功能的发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伴随着企业运作经验的丰富和积累而不断提高, 因此, ERP系统的这种动态性的潜力挖掘过程客观上要求BPR的功能一直处于扩展之中,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

专业团队建设是指ERP的实现前提是需要配备一个高质量的专业团队, 共同完成ERP系统的各种功能。在我国许多企业ERP失败的案例中, 团队构建的失败是主要的障碍之一。专业团队建设包括3个要点:核心人员的择取、团队成员的配备和团队精神的培育。首先, ERP的实施虽然是一种团队行为, 但核心人员的启领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 核心人员的择取是专业团队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当然, ERP专业团队核心人员的择取标准是既要精通企业业务, 又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要能够透彻地把握住ERP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其次, 团队成员的配备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即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质的要求是指所选择的团队成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业务技能, 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是一种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性要求;量的要求是指团队成员的数量既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 要与ERP上马的项目数量相适应, 人员数量过少不足以完成既定的任务, 而人员数量过多也于事无补。最后, 团队精神的培育是增强团队能力的根本保证, 是团队框架形成之后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 ERP是一个系统, 系统功能的发挥需要各系统要素的高度协调, 才能形成外在的合力, 客观上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同心协力, 达到高度契合的合作状态。

IT支持是指ERP系统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因为ERP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是企业为实现信息时代的管理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内生性企业行为, 也是信息系统的演化与进展, 是信息系统各项功能的高度集成, 因此,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分析, ERP的实施与信息技术的支持存在着天然的拟合性。一般而言, ERP系统的IT支持可分为3个要点:供应商的选择、软件类型的选择和数据库建设。首先, 供应商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ERP的实施质量, 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因为, 任何企业的ERP实施过程在技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必须得到供应商的长期支持, 和供应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实施ERP的持久性信念。其次, 软件类型的选择也是企业ERP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性问题, 软件的功能必须和企业的内部运作环境相适应。ERP系统包括许多管理功能的分支模块, 但对每一个具体企业而言, 只能选择那些与企业内部环境相适应的功能模块, 选多了会造成资源浪费, 而误用了则会严重损坏企业的正常运行机制。最后, 数据库建设是ERP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应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因为, ERP的实施必须依托一定的数据支持, 离开了企业的基础性数据支持, ERP将成为无水之舟, 失去用武之地。如果数据管理的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则ERP之舟也会随时搁浅。并且, 随着企业运作环境的高度复杂化, 数据库建设的质量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

持续性创新是指ERP的应用必须处于创新性的战略指导之下, 在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变革, 决不存在一劳永逸的ERP系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 ERP的功能在不断升级, 由此决定了ERP的实施必须处于持续性的创新状态。一般而言, 持续性创新包括3个要点:环境创新、人员创新和功能创新。首先, 环境创新是指企业要不断完善ERP运作的内外部环境, 总结ERP运作的经验, 创造新的运作条件, 从而最大限度地扫除ERP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其次, 人员创新是指企业必须持续性地进行ERP专业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ERP团队的专业能力, 这是保证ERP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前提。企业运作环境的变迁和ERP系统的升级换代对应用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需要应用人员具有高度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而人员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最后, 功能创新是指ERP的应用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应用方法, 开辟新的应用领域, 集成新的应用途径。从广义上讲, ERP的功能扩展具有无限性, 不同的功能组合将使原始功能产生质的飞跃, 对潜在功能的挖掘一直是ERP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根据美国学者Delone和Melean提出的著名的D&M信息系统成功评价模型, 企业ERP实施成功要素包含6个测度指标: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用户使用、用户满意、个人影响和组织影响[7]。根据我国煤炭企业ERP应用的现实情况, 本研究选择系统质量、用户使用、用户满意和组织影响4个指标来测度ERP系统的实施效果。其中, 系统质量是指ERP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鲁棒性和兼容性;用户使用是指用户能够有效地运行ERP系统;用户满意是指用户认为ERP系统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组织影响是指ERP系统提高了组织的运行效率。

3 模型检验

3.1 数据收集

根据模型分析得到的6个因子 (5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 和19个指标进行问卷设计和数据调查。样本选择的条件是我国境内的企业, 且ERP实施时间在3年以上。数据调查方式有5种:实地采访、委托调查、信件调查、电子邮件调查、电话采访。调查对象均为受调查企业的IT主管人员或ERP实施的骨干人员。样本分布于京、津、沪、渝、苏、浙、川、陕等8个省市, 因此在地域结构上代表了我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样本行业包括电子、机械、化工、食品、运输、旅游、皮塑、建筑等8个行业, 因此, 在行业结构上代表了我国企业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7点量表制发放各种问卷100份, 收回问卷97份, 回收率为97%, 然后剔出无效问卷28份, 获取有效数据70份。因子得分取相应3个指标得分的整性平均值, 如自变量因子得分=INT[ (指标1得分+指标2得分+指标3得分) /3], 其中INT () 表示取整, 因变量因子的得分过程与此类同。

3.2 数据检验

本研究在进行多元回归 (multi-regression) 之前, 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数据检验, 所采用的工具是SPSS 13。KMO值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可以判断原始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可行性。由于本次自变量5个因子的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88,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是.000, 因此, 自变量调查数据可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组织支持因子由领导参与、组织结构适应性和知识共享3个指标组成, 与理论解析相一致, 解释了17.333%的总体方差;业务流程再造因子由BPR合理性、BPR适应性和BPR扩展性3个指标构成, 与理论解析相一致, 解释了18.512%的总体方差;专业团队建设因子由核心人员择取、团队人员配备和团队文化建设3个指标构成, 与理论解析相一致, 解释了13.125%的总体方差;IT支持因子由供应商选择、软件类型选择和数据库建设3个指标构成, 与理论解析相一致, 解释了15.820%的总体方差;持续性创新因子由环境创新、人员创新和功能创新3个指标构成, 与理论解析相一致, 解释了16.309%的总体方差。由因子分析结果可知, 自变量体系的验证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因变量ERP实施成功因子指标体系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因此, ERP实施成功因子由系统质量、用户使用、用户满意和组织影响4个指标构成, 与理论解析相一致, 解释方差和累计方差均为70.128%, 因此, 因变量的验证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3.3 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变差的86.7%。F=171.21***, 说明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由于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 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说明这些自变量的系数显著异于0。常数项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而各自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左右, D-W值在2左右, 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问题。因此, 得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ERP实施成功=0.552组织支持+0.343业务流程再造+0.301专业团队建设+0.423 IT支持+0.719持续性创新。

4 结论

由模型的检验结果可知, 组织支持、业务流程再造、专业团队建设、IT支持和持续性创新等因子都是影响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对理论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据验证。其次,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 组织支持、或领导支持要素均是影响ERP实施成功的第一要素, 然而, 根据本研究的验证结论, 业务流程再造要素成为ERP实施成功的第一要素, 系数值为0.743, 因此,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ERP实施成熟度的新的特征。最后, 持续性创新要素是本研究对影响ERP实施质量要素的一个新的挖掘和总结, 根据验证结果, 这个要素对ERP的实施质量的确存在着较高的影响。

ERP实施成功因素的探讨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但是本研究根据近年来我国企业ERP实施的经验性数据, 得到的结论与以往的研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种种迹象表明, 我国企业的ERP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业务流程再造、各种应用技术创新为标志的复杂型管理策略在现阶段的ERP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需要各层的ERP专业人员去深入地实践、反思和推进。

摘要:ERP系统的实施是我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ERP实施成功的影响因素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随着ERP实施阶段的进展而变化。经验性的分析揭示了ERP实施成功因素对实施绩效影响价值的存在性, 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幅度, 从而为我国企业进一步提高ERP的运作效率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ERP系统,组织支持,业务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吕宝林, 张同健.基于经验分析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测评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8) :80-82.

[2]陈升, 李传昭, 张旭梅.中国企业ERP实施绩效决定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1) :47-51.

[3]胡安安.ERP系统实施的Support模型[J].物流技术, 2004 (7) :24-29.

[4]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44-327.

[5]黄艳, 邓生明.ERP实施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5) :92-94.

[6]苏贵影.电子商务时代ERP的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8 (10) :138-141.

[7]吴辉.浅议COSO框架对ERP软件的要求[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4) :5-7.

3.解析无锡民企代际传承的历史经验 篇三

无锡近代企业家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代。第一代民族工商企业家大多活跃于上世纪初的一二十年时间里,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子侄辈的年轻企业家逐渐崭露头角,开始扮演主要角色,形成新老两代企业家交替过渡的状况,至抗战前后代际交接基本完成。

第一代创业者选拔和培养后代接班人,并使企业控制权顺利交接,是基业长青的首要前提。以工商事业在当时是否延续并发扬光大为评判依据,近代无锡六大家族企业的代际交接,出现后续成功、事业失败和留下后遗症三种情况。

情况之一,荣、薛、唐蔡、唐程四大家族企业总体后续成功。

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棉纱大王”、“面粉大王”。抗战初期荣宗敬逝世之后,两房事业逐渐分离,企业控制权后继者分别是荣鸿元(荣宗敬长子)、李国伟(荣德生女婿)和荣毅仁(荣德生四子)。荣鸿元、李国伟分别在抗战期间乃至抗战后维护和复兴荣氏实业做出重要贡献,荣毅仁则在解放后维系了荣家在大陆的事业,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代“红色资本家”。唐(保谦)、蔡(缄三)集团,其企业控制权的交接颇有争议,最终由强者唐星海胜出。创办丽华布厂、丽新纺织厂和协新毛纺厂的唐(骧廷)、程(敬堂)集团,其事业后继者是唐君远(唐骧廷次子)。他和唐星海一样把唐氏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地。

情况之二,生前被称为“煤铁大王”和“金融大亨”的周舜卿,身后事业归于失败。

周舜卿,早期闯荡上海滩,成为一代“煤铁大王”,并创办中国第一家民营商业储蓄银行——信成银行。

并在家乡无锡建立起裕昌、慎昌等多家丝厂。1923年7月,周舜卿去世,长子周肇甫接手家族企业。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国际市场生丝滞销,无锡的丝厂纷纷破产倒闭,周氏经营的丝厂亏蚀巨大,不得不抵押给金融机构。后因周肇甫生活失调,举措失当,企业协理又在企业抵押借款和赎还的过程中上下其手,终使工厂被债权团拍卖给他人。抗战爆发,无锡沦陷,周氏工厂或烧,或拆,从此消失。

情况之三,杨宗濂、杨宗瀚兄弟身后事业留下不小后遗症。

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是杨宗濂、杨宗瀚兄弟于1895年创办的业勤纱厂。杨氏兄弟相继去世后,工厂控制权和财产支配权未能妥然交接,两房后人为争夺经营权互不相让,矛盾凸现。双方议定采用轮值经营的办法,即每隔3年。由两房轮年租办的办法,对业勤厂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后果。因为当值的一方往往为了盈利,对机器疏于保养,对房屋不加修理,不注意革新生产技术,加之积累盈利全部取走,不可能扩大再生产。业勤纱厂每况愈下,直至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从此销声匿迹。在此期间,杨宗濂之幼子杨翰西在无锡另辟广勤纱厂,并与在北方创建华新纺织公司的堂兄杨味云遥相呼应,才使杨氏事业得以延续发展。

从这一轮锡商代际交接的成功做法来看,无锡第一代企业家对二代育苗培养、基层锻炼直至上马帮扶颇有讲究,大致可概括为“10个字”。

一是“深造”:选派子侄去国内外名校深造,让二代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广视野。无锡近代第一代企业家除了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出生较早,程敬堂出生稍晚外,一般都生于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而且有相当一些出身于官宦人家或书香门第,自幼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对近代企业经营知识和管理还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层面。但他们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倍感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格外重视让子女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不惜代价送去国内乃至外国一流大学深造,让他们系统地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学成后再进入企业。

荣宗敬长子荣鸿元、荣德生长子荣伟仁,自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科毕业后,即分别进入申新二厂、五厂,主持企业经营管理。其他子女如荣伊仁、荣研仁、荣鸿仁等,都深受美式教育之熏陶。

唐骧廷之子唐君远先后在上海南洋公学、苏州东吴大学就学,出道后即协助父亲筹建丽新纺织厂。1919年秋,唐保谦在儿子唐星海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立即把他送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23年10月唐星海回国时,已获得纺织技术和管理两个硕士学位。

无锡近代企业家派子女出国培训的特色明显:其一,讲究实用,而不特别看重学位。1946年9月,荣德生派九女墨珍、七子鸿仁、孙子智明去美国留学时,行前再三叮嘱道:“在外不必以学位为目标,只要在事业上学会实用本领,一生受惠矣。”其二,针对性强,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决定学习专业与方向。荣德生在1946年曾表示:“余之令二儿游美,七儿留学,皆与此事业(即筹建天元麻纺织厂——引者)有关,希望得些经验。”从当时留学的大部分企业家子女所学专业看,几乎都与工商经济和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如唐星海在美国既攻读管理,又攻读纺织;薛寿萱虽攻铁路,但方向却是管理。其三,留学归国者大多具有真才实学,“海归”后成为其企业发展的顶梁柱。荣德生对此曾予以充分肯定:“余历观留学归来、致力于事业者,多有成就”。

二是“选择”:对事业后继者慎重选择,好中选优。以创办永泰丝厂的薛南溟为例,他生有3个儿子:育津、汇东、寿萱。1924年薛南溟在无锡南门外芦村一带购地200余亩,筹建无锡太湖水泥公司。具体的事务落实到长子薛育津身上。后因太湖水泥公司投资失败,让薛南溟对长子失去了信任。再看其他两个儿子,次子薛汇东热衷于体育事业,无意于工商,只有三子薛寿萱是理想的接班人。三子薛寿萱早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留学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薛寿萱接棒后果然不负父望,施展才能,既依托资本优势控制优质蚕茧资源,又通过不断推进技术改造,使得永泰蓬勃成长,到上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丝业台柱,赢得了“茧丝大王”的美称。

三是“磨炼”:培养后继者注重基层磨炼,使之多接地气,学习掌握关键技术和业务。二代创业者在完成中、高等教育的学业后,父辈又让他们到基层磨炼,学习业务,培养成不同于一般工程师、会计师的新一代企业家。1922年建厂初,唐骧廷、程敬堂聘到一位英国印染工程师汤麦斯,全年需花费银洋5000多元,相当于当年该厂全部在册职员(经理在内)全年工资的总和。汤氏到厂后,唐骧廷立即将儿子唐君远召回,并聘请北京高等工专毕业生张佩苍,一起做汤麦斯的助手,学习印染技术。荣毅仁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期间,每逢寒暑假,回到无锡,父亲荣德生都要叫他到茂新面粉厂实习。这为他大学毕业后正式到厂里做事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薛寿萱留美专攻经济,才智过人,并且十分敬业。尽管如此,薛南溟还是先派他到厂见习,在熟悉情况、作出成绩后,才正式任命他为协理,逐步挑起重担。

无锡近代企业家在人才问题上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不惜代价栽培子女,还不惜重金延聘人才,构成人才团队。荣德生曾说“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也”。得人才者得天下,无锡的一些企业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优势,打开一片天地,关键就在于获得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四是“磨合”:提供平台,加强磨合,帮扶二代成功创业。1923年10月,留美归国的唐星海回到父亲工厂,协助六叔纪云和三弟晔如管理庆丰。唐星海发现工厂存在不少问题:厂里缺少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有关权力都掌握在身穿长袍马褂疙瘩帽的工头手里,车间现场管理松弛,技术员无权处理技术问题,相比美国同类工厂,生产效率低下。开明的董事会划出一个车间给唐星海做试验,让他负责改进技术管理,为期一年。一年后,结果出来了,无论是单人、单机的效率,还是单件的价格,都远远超过其他车间。董事们对试验结果大为满意,把唐星海从总稽查升为副总管兼任纺部工程师。第二年,唐星海逐步担任庆丰厂长、公司总经理等职务。“西装替代马褂”,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终在无锡纺织业中与荣氏集团、唐程集团成鼎足之势。

又如,李国伟毕业于唐山工学院,学的是土木工程科,毕业后在陇海铁路工程局任职。当他娶荣德生的长女为妻时,荣德生曾评价其“具大器”。后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去汉口帮助荣家筹建福新五厂和申新四厂,并接任福五、申四两厂的经理之职。1933年,申四在停工维修时不慎起火,除栈房和公事房外,厂房、设备全部被烧毁。面对惨重损失,他心情十分沉痛,但长辈们并未一味责怪他,而是宽容包涵,荣宗敬亲自召开股东大会,决定追加股本,重建工厂。到1935年春新厂建成,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流的大型纺织厂。他在抗战中力主内迁,历经艰险,构建并发展了大后方的民族工商企业。

五是“家教”:注重家教门风教育,积极灌输人道和商道准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两句话是荣德生为无锡荣家梅园撰写的一副楹联,并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荣德生在1926年还主编了《人道须知》,前四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中华道德的核心内容,《人道须知》的后四卷“家庭、生活、自治、处世”,讲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此书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对荣毅仁的影响很深。荣毅仁在岁时撰写的作文《自策铭》中写道:“凡欲成大事业者,必先自立志,余因作自策之铭以自勉,且自克也。”据荣智健称:“这本书也可看做祖父留给后代的家训,对父亲荣毅仁产生过很大影响。如今无锡图书馆还收藏一本他曾读过的第二版《人道须知》,书里面有他圈点和勾画的警句。父亲少年时代的一篇好文章、近几年被多种书报转载的《自策铭》,就是读了《人道须知》以后写出来的。”

2015年10月,第二届全球锡商大会在无锡召开。与会的唐英年忆起祖父唐君远与父亲唐翔千,说的不是“财富故事”,而是爱国爱家济世达仁的“家风家训”。他讲述了抗战时期无锡沦陷期间祖父唐君远拒绝与日军合作的往事,也讲到了父亲的家教,唐英年说:“祖父是条汉子,我以他、也以我父亲为自豪。”唐氏家族曾走出唐保谦、唐星海父子和唐骧廷、唐君远父子等实业先驱。唐氏集团始终遵循以儒学道德作为立身行事之本的祖训,践行“济世达仁”、“富吾富,以及人之富”的家训,此后,唐氏家族后人遍布海内外,枝繁叶茂,五世俱昌。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代的创业经营者大多已临近退休年龄,家族企业又进入关键的代际传承高峰期。百年工商史前后两轮代际交接时代不同,情况也有不同。例如前一轮交接,父辈子女多可选择余地大,这一轮因计划生育子女少,独生子女多,选择余地很小,而且子女不愿接班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尽管如此,但在培养后继上深造、磨炼、磨合等主要做法可基本趋同。当前尤其要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民国时父辈格外重视家教门风教育,灌输人道和商道准则,当下急需提倡树立核心价值观,加强家教门风建设,弘扬创业文化和商业精神,使之代代相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还要探索运用制度选人,依靠契约精神,约束二代行为,聘任职业经理人,以便有效化解代际交接的矛盾。

4.《梦的解析》读书心得 篇四

梦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几乎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人为什么会做梦?这是一个人类千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梦境也是如此。一切梦境都有迹可循,一切心理疾病也都并非空穴来风。

“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一个与自己息息 相关的人生。”

“梦具有一种神奇的再现力量,有时把我们儿时的那些遥远的甚至已忘却了的事件 带回脑中。”

“即使是内容痛苦的梦,也可以用欲望的满足来解释。这一类梦的解释,肯定会牵 扯到很多我们不愿意讲出或者不愿意想到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不愿意告诉别人,甚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如果出来在梦里,就绝不仅仅是偶然事 件的巧合。梦中唤起的痛苦感情,正是为了阻止我们提及或者讨论那些痛苦的事 情。”

殷世钞老师在视频中主要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梦:

第一种是尴尬的“裸体梦”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认为尴尬的“裸体梦”是以儿童时期的记忆为基础的。儿童总是有裸露的欲望,成年以后这类欲望被隐藏在内心,只能通过做梦来实现。殷世钞老师举例说明了弗洛伊德对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的另类解读,文化艺术创作者有时能够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的梦境融合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个过程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所以《皇帝的新衣》灵感来源可能就是作者自己一个尴尬的“裸体梦”。

第二种是关于亲友死亡的梦

弗洛伊德解释这类梦表达的是想要亲友死亡的欲望,这个欲望可能不是当下的,而是深藏在记忆中的某一刻。看殷世钞老师这段解读视频的前几天,小丁当的闺蜜跟小丁当说做了个噩梦,梦到小丁当出事故了,她哭着醒来。看完这段视频,小丁当可能要重新审视自己和闺蜜的这段友情了(╯#-_-)╯╧═╧

5.江西赣州农村村庄整治经验解析 篇五

管普祥

近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参加了建设部举办的全国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培训班,通过培训及实地考察,感受颇深,其村庄规划的灵活性、实用性及村庄整治的亲民性、可操作性,值得借鉴学习,其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规划先行,灵活、实用地编制村庄规划,真正突出规划的龙头作用

赣州的村庄规划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大规模选派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干部挂点、驻村帮扶等三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营造浓厚氛围。

明确工作责任,乡(镇)政府是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村庄规划的编制、报批和监督实施等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支持和质量把关,指导、评审、调度和督促各乡(镇)开展村庄规划工作。把村镇规划作为龙头和先导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加快规划编制步伐。赣州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村镇规划编制。县(区)也都安排资金配套。在村庄规划编制上,灵活、实用编制村庄规划,根据村庄规模大小、基础条件、地理位置,按基层村、示范村、历史文化名村、城中村等不同类别提出不同的规划要求,基层村(小村)要求编制一图就可以了,示范村必须编制五图一书(“五图一书”指村庄现状位置图、规划总体平面图、道路交通市政管线规划图、建筑质量评价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竖向规划图、规划说明书),历史文化名村必须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五图一书,城中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就可以进行建设。经分类后,充分结合了村庄的实际情况,而且考虑了农民的经济基础,不要求每个村庄都编制高标准的不符合实际的规划,在实地参观中,可以感受到村庄的小路有弯有曲,不是整齐划一,方便生产,方便生活就可

以,但在整体上要求能畅通,消灭断头路。充分征求农民意愿,向农民推介新住宅图集,农民自主选择搞什么样的规划和建什么样标准的住宅,不要求千篇一律,避免“闭门造车”、“克隆”规划现象。

二、村庄整治的亲民性、可操作性,使新农村建设深入民心,倍受关注赣州经验的另一个亮点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吸收村民中德高望重的老长辈、老党员、老离退休干部、老工人、老教师等组成理事会(五老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成立理事会,就是通过他们做一些村干部不能干、不好干的事情,如打通断头路、拆除猪圈、牛栏,需拆农户的旧空心房,村集体无钱补偿或补偿很低,但利于全村村民,利于整个村庄的环境,这时通过村中的长辈,用家族的威望来做工作就顺利的多。目前,赣州全市已成立农村理事会12000多个,成了赣州独创经验。

同时,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实行“统一扶助标准,群众自主申报、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村民自主建设,坚持技术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的工作模式。

统一扶助标准,就是政府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没有牵头单位,新农村建设就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牵头也是政府牵头,把各部门的资金、人员、政策等力量集中起来,统一扶助,形成合力,按规划主次推开,避免了各自为政、无序浪费,同时,也能保证政府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个政策同等待遇,消除了农民的盲从和无助。

群众自主申报,就是政府的补助标准和办法公布后,建设项目搞不搞,搞哪些,都由村民理事会召集村民集体商议后自主决定。

择优选择定点,就是政府根据某一阶段的财务和物力,在申报的村庄中依据群众积极性,前期准备条件等因素择优选择定点,分批推进,起到一个示范引导

作用。

实行以物代资,就是政府的各项扶助,能采用实物补助的尽量采用实物补助,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购买这些物资,可大大降低费用,对某些不方便补助实物的则以现金奖励的方式扶助村民。修自己的路政府奖给水泥,农民最能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村民自主建设,就是各类建设项目的施工、招标、管理、监督均由村民选出的理事会具体执行,政府给予指导和监督,理事会协助村委管理、监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坚持技术标准,就是各项建设有技术标准的必须按技术标准进行,政府和有关部门按标准组织验收,不符合标准的将扣减直至撤消补助。安全饮水、沼气建设等工程必须按标准进行施工,达到标准,符合要求,才能交付使用,农民住宅也要按节能节地节材等技术标准进行建设。赣州市组织编制了《新农村农民住宅推介图集》,单套150套,满足了农民建房多样性的要求,每村免费赠送一套,深受农民的欢迎和赞扬。

实行动态管理,就是各项建设试点确定后如该村不能按要求组织实施,政府将撤消该点,将补助款转给其他村。奖勤罚懒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农民自觉投入新农村建设中去。

实地参观可以感受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欢迎和拥护,有的村村民自发的扭起了秧歌敲起锣鼓,有的村民在大树下摆起茶水,从家中拿来了花生、冰糖。如果说敲锣打鼓、摆茶水有人为做做之嫌的话,那么从一农户在春节时自己写的已发白的对联上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受人称赞。

三、建立机构,强化培训,发挥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村镇规划管理机构,保障村镇建设有人谋事,有人干事,赣州全市成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269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5%。有的县批了财政全供编制,公开招录大学生,充实到村镇建设一线,有的县是编办批编制给乡镇,乡镇调剂使用,先培训再上岗,使村镇建设工作有了组织保证。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规划意识,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把个体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培训和管理,使农村个体建筑工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员、宣传员。赣州在培训工作上力度很大,把农村个体建筑工匠集中起来,通过理论、实操等集中学习,考试合格后发证,并大力宣传,让农民建房找有合格证的工匠,使农民建房质量与安全有了保障。去年培训乡镇领导、村镇专技人员、建筑工匠等800多人,今年计划培训3000人,目前已培训四期共1200人。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制定了《赣州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赣州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赣州市村庄规划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严格实施规划监管。在技术指导上编写了《农民自建住宅基本知识读本》,并实地拍摄了VCD宣教片。编制了简明易懂的《农民建房十要十不要》,免费发放到各家各户,让农民建房心里明明白白。在村民自治上,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道养护、公厕管理、庭院保洁、卫生评比等制度,使新农村建设自主管理有了长效机制。

6.梦的解析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梦的解析是我读的第一本弗洛伊德的书,作为一本真正的科普读物,梦的解析对于心理学入门水平还未达到的我来说确实有些艰难晦涩,甚至中途放弃了好几次,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

梦的解析是从梦的本质入手,主要说明梦是愿望的满足,而愿望是出自于童年时期的记忆,并由此进入潜意识的存在。梦分为显梦与隐梦(梦念),形成梦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形式:凝缩作用、移植作用、象征作用及润饰作用,并列举梦例加以说明。其中有几种特殊梦例需要单列举,luo体梦源自于儿童时期的记忆,代表对原始的追求与冲动是一种精神解放;亲人死亡的梦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梦的一种,不饱含死亡本意,另一类是梦到亲人真的死去表示悲伤,这类梦者大多在童年期曾有过希望他们死去的愿望,其中代表感情为姐弟争宠,以及luan伦,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luan伦,而是儿童初次对异性的好奇及占有的心态;考试梦,考试梦实际上是对自我的安慰与自责也与xing成熟有关。

其中我对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的一小段分析很感兴趣,这段分析也说明了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弗洛伊德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个敢作敢为但深受压抑从而导致行为犹豫不决的人,而恰巧在同时我看的一本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也略带一笔,由此可见一代名作的影响力是极其深远的。

在梦过程的心理学中,也大致了解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关系。心理现象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潜意识分为可回溯部分即前意识和不可回溯部分,前意识不可进入意识,而潜意识中的前意识通过稽查可以进入意识。在百度上有一句最可理解的话,前意识是你梦到的,前意识是你现在想的,潜意识是被前意识压抑的。基本搞懂这几个概念关系后,对于本章阅读便基本没有障碍了。

7.经验心得解析 篇七

上:是指事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用一弧线或一长横做基准, 上面加一短横表示位置在上方。金文写法容易跟“二”字混淆, 于是晚期金文就在短横左边加一竖, 写作了“”。“上”有两个读音, 音shànɡ, 本义是高处, 上边;音shǎnɡ, 作汉语声调之一, 即上声。

下:是指事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在一弧线或长横下画一短横, 表示位置在低处, 与“上”相对。同样, 晚期金文为了与“二”区别, 在左边加了一竖, 写作了“”。本义是位置在低处的, 如“山下”“楼下”。引申为时间或次序在后的, 如“下次”“下卷”。又引申为地位、品质、等级低的, 如“下级”“下等”。作动词, 表示由高处到低处, 如“下山”。又引申为去、到或离开, 如“下乡”“下班”。也引申为降落, 如“下雨”。

土:是会意字, 甲骨文写作“”, 一横表示地面, 上面像是土堆形;金文将土堆填实或化为抽象符号, 写作“土”或“”;小篆写作“”, 将土堆变为“十”形, 成为现在的样子。本义是泥土, 土壤, 引申为土地, 如“国土”。又引申为本地的, 如“土产”“土语”。再引申为出自民间的, 如“土布”。

“土”与“士”形近, 注意区别。“土”作左偏旁时, 底横变为提, 如“地”。

个:现为记号字。

八;是指事字, 金文写作“”, 用两条相背的曲线表示分开背离之意。本义是分别、分开。此义在有些古文字字形中仍可以看出, 如“半”, 小篆写作“”, 上部是八, 下部是牛, 表示把牛剖分为两半。楷书字形将上部的“八”变形为“丷”, 不容易看出原意了。后来“八”假借表示数字, 即七加一之和, 于是“分开”义就另造“分”字来表示。“八”加上了意符“刀”, 成为会意字, “分开”的意思就更明确了。

“八”作偏旁, 在字左时, 第二笔捺要写成点, 如“颁、颂”;处字上部时, 有的倒写作“丷”, 如“兑”。不过, 楷书中有些字上部的“丷”是其他字符的变体, 与分别、分解义无关, 如“兰、关、并、弟、单、前”;有些字下部的“八”形, 习惯上称作“八字底”, 也与分别、分解义无关, 多是“廾” (ɡǒnɡ, 双手义) 的变体, 如“兵、共、典、具”。

入:是象形字, 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箭头形, 以尖头表示容易进入。隶书写作“”, 为了与“人”区别, 捺在撇之上。隶书看不出字义了。本义是从外面进到里面, 与“出”相对, 如“入场”“入乡随俗”。引申为加入、参加, 如“入团”“入学”。

大:是象形字, 甲骨文写作“”, 用一个正面站立, 两臂张开, 双腿叉开的高大人形, 表示抽象意义的“大”。隶书把人的两臂伸直, 写成一横, 变成“”。本义是大, 与“小”相对。引申为敬词, 如“大作”“大名”。又引申为重要, 如“大事”。

8.经验心得解析 篇八

【关键词】创新;农业技术;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是通过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和开发所得出来的成果,其成果首次介入到商业阶段,并被不断地传播和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从开始创新的时候向外传播的一个过程,是被农民或者企业采用的一个过程。是农业创新技术的一个新起点,被理解成为了相对扩散的一个过程。能够更好地促进相关地区还有人群的收益的提升。所以说只有将重点致力于农业创新当中,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现实的指导意义。

1.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

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国外就开始对于农村创新技术开始进行了扩散研究。其著名的心理学家将扩散概括为模仿定律。到了1920年的时候,扩散研究在美国开始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对于扩散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到了1943年的时候对于杂交玉米开始了研究,直到90年代中期之后,传统的扩散方法已完全消失,扩散研究成果开始稳步的上升。扩散研究在社会中不同的领域进行着,其与农业技术有关的主要集中在社会早期、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地理以及经济学几个领域当中。在早期阶段,社会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会在某一区域内进行扩散。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并利用不同的采用者进行分析,这给后面接手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经验。然而农业技术创新在进行扩散的时候,可以就两点说起,一个是以农户为研究对象进行农业创新技术的研究,另一个就是以扩散总体特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发展规律以及变化进行研究,这对于扩散的研究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创新体本身的性质还有特点,时间和传播渠道还有社会系统。将农业技术创新分类的时候,会根据其不同的标准而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扩散的技术的含量,归类为简单的技术扩散和复杂的技术扩散,按照扩散的属性的不同,分为公益性技术扩散、经营性技术扩散以及中间性技术扩散等等。

相对于国外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来说,国内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比较缓慢。直至1980年之后才开始有相关学者介绍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成果,到了1990伴随着相关技术创新以及扩散的出现,我国政府和相关学术界开始重视创新扩散。直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相关方面的扩散研究成果仍然非常少,没有形成系统化,没有一定的规模。尽管是这样,我们仍然对于现在所有的成果进行规划。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来说,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扩散以及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等。对于创新和扩散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就是扩散是创新接下来的步骤,第二种就是创新和扩散没有什么关系,扩散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自身的范围相对来说也非常的广泛。为什么创新并没有进行扩散,其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技术本身的效益性、扩散区域的环境还有农民的素质等。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来说,隶属于国内研究的一个项目,伴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又因为政府的主导推广作用,造成了我国对于农业的扩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因为中国坚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以政府为主导作用的时候,实行了农业创新技术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来临,这种推广工作逐渐出现了很多弊端和问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发展需要。部门学者对于农业推广开始了重新的审视工作,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对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提出了改革手段。提出了政府供给主导型和农户型两种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三种创新扩散模式,其中包括传播型、交互型以及指导型。对于传播型来说,它是一种以扩散内容为单一的农业技术,其扩散渠道为大众媒介,在方式上是以面对面的模式进行传授的、以示范为主要形式,其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周期非常长、而且其受众面还不是很大。目前我国的所有农业技术创新都属于传播型,它是需要逐渐向指导型和交换型过度的。

2.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比较以及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展望

对于国外来说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起,分别是国外关于扩散对象的研究始于农业,并从农业开始进行扩散,其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广泛,逐渐就形成了新的扩散学,其技术扩散成为了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多门学科都参与到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当中,比如说人类学、经济学以及地理学等。这就从多个方面扩散了扩散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从而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对于国内的研究来说其成果也是非常显著地,到了2004年之后我国的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方面的成果已经有很多了。虽然如此,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说我国关于工业技术的扩散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却非常少。针对成功扩散的研究非常多,然而对于失败性的研究却非常少,对于已经完成的扩散比较关注,然而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却非常少,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研究的非常广泛,但是对于微观角度的研究不是很多等。

对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上面存在的问题的弊端,本文给予了一些建议,着重注意实证研究,提高成果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其次就是应该对于扩散现象的空间过程进行研究,改变对于研究过程一边倒的现象,加强对于空间过程的研究。在这方面,地理学应该积极地介入,并且应该发挥其学科专长,做出先赢得贡献。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发挥多个学科的优势,将学科并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研究,改变只能局限于经济和农学等狭窄的研究。

3.结语

对于目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来说,我国应该进行不断地加强和改革,将扩散与各个学科结合在一起,将扩散技术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致力于世界的前沿,从而真正地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与应用。 [科]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旱育秧技术扩散模型与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1,(01).

上一篇:外购外协管理制度下一篇:过年四年级记叙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