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

2024-09-20

女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8篇)

1.女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 篇一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问题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虽已渐渐独立,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健康的消费观。对于提高我们的消费质量,对于构建节约社会,对于祖国的兴旺发达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调查范围

2009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男生

三、调查方法及时间

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对09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5名男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问卷调查10份,有效问卷9份,完成率达到90%,时间为2010年6月15日。

四、调查结果

通过对09级汉教专业15名男同学的调查分析,80%的同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均在500—800之间,只有少数同学生活费在1000元左右,但无论生活费是多是少,大家都觉得不够花,最多也只能是勉强够用,很少有结余的。如果有结余的情况,大家都是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想把手中多余的钱存起来的不到5%,其中,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渠道主要是父母亲,占到经济总收入的85%,其次是靠打工,打工包括双休日出去做临时工和放长假进工厂,食店,办事机构,当然也少不了当家教,这些收入占经济来源的10%。那么我们的生活费主要用于那些方面,调查显示,我们每个月的日常饮食消费大概在450元左右,对于剩下的几百元钱多数用在了娱乐和购物两方面,大学生人人都有手机,半数有自行车,少部分人拥有相机,Mp5等消费品。从着装服饰方面来说,更多的人衷情于牌子贷,有的同学为了买一双名牌鞋子,甚至忍饥挨饿。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惊人地发现大多同学的手机消费均在50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同学们和父母亲联系的少,大多电话均是在和朋友们联系,和父母亲的一次通话不到短短的十分钟,而和同学朋友们的通话一次竟可以达到半个小时,有的甚至一个小时。其次,我们余下的消费便用在了游玩上面,调查发现基本上每两个星期同学们均要出去一次,目的是品尝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五.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现象十分常见,导致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便是大学生的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诱惑下我们往往失去理性,以至于在众多大学生中形成了“盲目”消费,“奢侈”消费。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在经济上我们不能独立,因此,在追求潮流的同时,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仍然被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但对于品牌贷的追求是大家一直以来的梦想,在生活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减衣缩食了,这样不但能获得名牌,还能在无意中减肥。对于靠打工来赚取来的少量收入,一方面可以满足于我们购物的狂热心理,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打工在无形中使我们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获得了一些工作的经验,为以后进入社会提前作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六.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的直接影响对象便是家庭,因为家庭是我们经济的主要补给站,可以说我们每个大学生每年所花费用占到了一般家庭收入的一半,对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就可能高达80%,因此贫困生不得不靠国家的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如果我们无视家庭的经济状况,一味高消费,势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可以说我们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当然,大学生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调查启示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严格杜绝盲目消费,淡化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攀比心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我们收入有限,因此,当我们消费之时,应当从我们的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可怜天下父母心,请不要给家人增加太大负担。

3.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能省下的钱就一定的省下来,但不是叫我们刻意忍饥挨饿,我们可以把结余下来的钱存起来,要知道中国人是很懂得量入为出的道理的。

4.大学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的海洋,更给了我们一个锻炼的舞台,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要去体验生活,要知道劳动创造价值,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我们应积极融入社会,靠出卖知识和劳动力为自己赚取一定的收入,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阅历,为我们以后真正走入社会扫清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所带来的财富将是无法估量的。

2.女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 篇二

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级、出生地以及所属高校类别;第二部分主要被调查者的消费情况以及消费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通过这些因素判断被调查者的消费状况和消费观, 然后通过理财方式、理财目标来确定被调查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调查主要是网络填写问卷和口头提问的方式, 调查了燕郊地区的几所高校, 民办高校主要是燕郊理工学院, 公办高校有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

共发放600份问卷, 有效回收问卷510份, 回收例为85%。调查中,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调查问卷各240份、270。男性192人, 占37.6%, 女性318人, 占62.4%, 有276名调查者来自农村, 占总人数的55.3%, 有234名调查者来自城市, 占总人数的44.7%。来自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调查问卷分别为240份和270份。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47%和53%。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是大学生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 是指大学生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

2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消费观调查

月生活费差异:民办高校学生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800~1000元、1000~1200元、1200~1500元、1500元以上几个区间段的比例分别为12%、25%、20%、25%、10%、8%。公办高校学生月生活费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800~1000元、1000~1200元、1200~1500元、1500元以上几个区间段的比例分别为11%、51%、18%、11%、7%、2%。从以上数据对比明显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活费消费区间比较分散, 而公办高校的学生的生活费消费区间比较集中在较低的水平。在民办高校中, 存在部分生活费500元以下的学生, 然而同时也存在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的同学。但是, 民办高校中500元以下的学生和15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是12%和8%, 大于公办高校中的11%和2%。民办学院学生的生活费消费区间没有趋近于任何一个生活费消费区间, 不同的是, 在公办高校中, 他们的学生比较集中在500~800的消费区间内, 高消费和低消费的比例都低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 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中存在着严重的两级分化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中更为明显。

生活费来源比较, 86%的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活费都是由父母寄送的, 14%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俭学。在公办高校, 71%的学生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的寄送, 29%的公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俭学。也就是说, 民办高校的学生勤工助学的比例要低于公办高校。

购买商品时考虑因素比较, 民办高校30%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商品的价格, 50%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实用性, 8%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品牌, 2%的学生会随大流, 另外还有10%的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而在公办高校中相应比例是25%、61%、6%、8%。表明民办高校的学生相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购买商品时更多考虑价格、品牌等因素, 而考虑实用性的比例低于其他高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考虑价格的因素更多, 而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考虑实用性更多, 由此可以得出, 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注重于价钱, 有攀比的倾向;而公办高校学生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 消费较为理性。

理想生活费来源比较, 民办高校中2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父母给予, 3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助学, 36%的学生的理想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公办高校19%的学生理想生活费来源是父母给予, 4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助学, 34%的学生的理想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公办高校学生选择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学生希望奖学金和父母给予是最理想的生活费来源的比例为63%, 而公办高校的是53%, 可见民办高校学生希望奖学金和父母给予的意愿要大于公办高校的学生, 公办高校的学生更希望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来作为理想生活费来源。相对而言, 公办的高校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小, 经济自主性强。

消费状况比较, 民办高校的学生“只要够花就行”的比例为30%, “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的为20%, “让每个月有盈余, 可供自己支配”的50%。而公办高校的学生。“只要够花就行”的比例为33%, “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的为22%, “让每个月有盈余, 可供自己支配”的43%。

理财能力比较, 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平常有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的比例为54%, “有, 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的为38%, “有, 并且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的8%。而公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平常有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的比例为72%, “有, 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的为17%, “有, 并且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的11%。

调查中发现, 民办高校的学生会月生活费消费计划性更强, 公办高校管理剩余生活费的能力比较差。调查中民办高校学生的月消费支出更合理, “让每个月有盈余, 可供自己支配”的占50%以上, 而公办高校学生“让每个月有盈余, 可供自己支配”的比例在43%, 明显低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方面, 民办高校的学生有预算和计划性的比例更高, 可见民办高校的学生消费更有计划性。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消费状况及平时的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方面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理财能力要强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理财能力。

3 结论

通过此次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学生消费观念对比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理财能力强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理财能力, 公办高校的学生在理财方面要多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通过此次对比分析我们还发现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活费两极分化的现象远远高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方面,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学生多数是比较理性的, 但民办高校的学生注重价钱攀比的消费心理严重。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 是学习消费、理财的黄金时期。大学生也应积极为自己创造条件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及理财观念,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为自己的未来铺好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竹青.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调查[J].价值工程, 2010 (16) .

3.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研究 篇三

一、项目研究的意义

自2008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入学至今,校园内已有三届学生为90后。他们是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不断成长起来的时代宠儿。在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融和碰撞,媒体网络的大发展等的影响下,使现今“90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悄然发生了变化,从而势必会影响其消费观,包括消费方向、消费心理、消费形式等。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大学生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其正确消费,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之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次研究就是以问卷方式调查,以发放纸质问卷及利用网络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在此期间,项目小组按项目设计计划有序展开的,包括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10份,其中有效问卷409份,有效回收率为90.89%。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三大层面问题。一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其所在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状况等;二是大学生消费的实际状况,包括消费来源、生活费数目、消费的内容或者说消费的构成等;三是大学生对于消费的一些看法,如网购和奢侈品等,还有一些理财观念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庭条件影响大学生消费水平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得看出:近九成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受访90后大学生的生活费都在每月500元以上,其中分别有26%和20%的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其中他们的伙食费多为300~500元,并且有近两成学生的伙食费为500元以上;月娱乐开支大多为100~400元,并至少有13%的学生月娱乐支出为400元以上。来自农村的学生,有60%的人月生活费是在500~1000元之间,有29%的学生月生活费是在300~500元之间,另外还有3%的学生月生活费是在300元以下;主要有47%的学生伙食费为300~400元,另有44%的学生月伙食费水平平均分布在200~300元和400~500元;有70%的农村学生每月娱乐开支为50~200元,14%的学生月娱乐开支为50元以下。

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来自农村学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

由此看出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消费水平略低于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并且在调查问卷中,有46%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水平较低甚至非常低,这表明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高低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而面对一件现在并不需要的物品时,有70%多的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会因一些诱因会忍不住去买,但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41%的人会想去买。这表明了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自己消费有一定的节制,也间接说明了农村学生的消费水平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2.男女生间的消费存在差异

诸如伙食费上,被调查的大学生中64.9%的伙食费实在300-500元之间的,而男生在此区间中的比例比女生高出近7%,可见男生的伙食消费比女生多,因为男生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他们必须多摄入一些食物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再次男生运动量也比女生多的多,也需要更多摄入能量。而女生大多数都希望自己苗条一些,所以在伙食方面花费就比较少。

在娱乐开支方面,每月在50元-200元之间这一中下范围内,女生所占比例比男生高出近10%,而在400-600元这一较高范围内,男生比女生高出近6%,可见男生的娱乐开支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女生的。男生的娱乐范围较广泛,像打电玩,请客吃饭等等要比女生的多,并且在娱乐方面男生花销更加大手大脚一些,而女生相对来说会精打细算一些。在每月娱乐消费的主要项目上,男生多用于数码产品及买礼物请客上面,而女生多集中于购买衣服饰品及化妆品护肤品,其他项目上相差不大。女生相比男生来说更较注重自己的外表,所以在衣饰化妆品方面花费多一些,而男生则对数码产品更感兴趣,并且男生在交际方面也比女生大方一些,愿意花对一些的钱来经营友谊爱情。

3.网购已经成为90后学生群体中不可或缺的购物途径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看出,有68%的调查者会选择上网购物。网购已经成为90后学生群体中不可或缺的购物途径。其原因是网上购物所具备的送货上门,方便快捷,价格便宜、透明、方便等优点。价格低廉以及方便是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最主要的原因,这应该归因于由于大學生还没有收入来源,生活费主要靠父母供给,也正因为此,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比较关心产品的价格。另外,商品多样性以及更丰富的商品信息也是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有网上购物经验的大学生表示最初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是所需要的商品在周围实体店中很难找到,而在网上点一下鼠标就可轻而易举的找到。

大学生在接受网上购物这一新的购物方式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网上购物所产生的一定的疑虑和戒备,正是这些疑虑和戒备把约30%学生挡在了选择网上购物这一新的消费方式的门外。这也正反映出了网上购物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缺陷,需要及时弥补和纠正。在没有购买经历的大学生中,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对网站不信任,怕受骗,质疑其安全性,担心网上付款环节等。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的了解很少,而质量、信息搜索以及订购都是在消费者真正进行消费的时候才能够切身感受的。而一些不法商贩利用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甚至利用网络漏洞进行诈骗,也促使了一些大学生拒接网上购物。

从90后大学生是否网购这一角度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90后大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快,对网络知识的了解比较多,有7成的大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表明了大学生是接受网上购物的消费模式。在计算机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人们对网络已经不再陌生。而网上购物这一方便、快捷的购物形式也被很多人所接受。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对网上购物行为接受很快,是未来购物市场上的潜在用户。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有能力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网络营销,建立新的销售渠道,占取新的消费顾客群体。

4.对品牌消费的态度

被调查同学对于奢侈品的态度处于一个较理性的状态,70.6%的学生对于奢侈品只是遇到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购买,也就是说对于奢侈品同学们并不是一味追捧也不是一味排斥。其实消费也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过对于90后年轻的同学们来说,还是尽量不去购买奢侈品,毕竟现在还没有经济基础,消费来源大都来源于父母。我们现今社会还是倡导勤俭节约为主,同学们也应该发扬朴素作风。穿着使用名牌的物品,也并一定能让人产生对你的尊重与认同,还是要从自己的内在做起,提升个人素质与修养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

5.盈余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知:现今高校学生每月生活费都有些许盈余。首先针对城市学生来说,78%左右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有盈余,其中65%的学生虽然有盈余,但并不多,而其中仅有13%的学生盈余较多。而有22%左右学生每月没有盈余。统计数据显示,其中有5%的学生认为每月生活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76%的学生认为勉强刚好,19%的学生认为绰绰有余。其中5%的学生包括每月生活费有盈余但不多的学生和每月生活费没有盈余的学生。

很容易看出,来自城市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学生其每月生活费都有盈余,主要由于城市中大部分家庭达到小康水平,这当然也与城市学生理财能力有关。并且家长能合理规划孩子的每月消费结构,因此占65%学生每月生活费出现仅些许盈余,有效地控制了孩子的花销。也可以看出虽然有22%的学生没有盈余,但仅有5%的学生抱怨每月生活费不能满足其所需,可以看出城市孩子的消费理念跟理财观念都是比较乐观的。

针对城镇学生来讲,63%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有盈余,其中50%的学生每月生活费虽然有盈余,但并不多,占13%的学生盈余较多,而在13%中仅有6%的学生认为每月生活费绰绰有余。占37%左右的学生每月没有盈余,这其中有5%的学生认为每月生活费不能满足需求。

有调查显示知,来自城镇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与来自城市学生每月生活费不相上下,但却出现比城市学生高出15%的学生出现月末无盈余的情况,其很大原因在于其理财能力。

针对农村学生来讲,占56%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有盈余,而仅有5%的学生盈余较多,但其中这5%的学生中虽然每月生活费出现较多的盈余,但并没有学生认为每月的生活费能绰绰有余的满足他们的需求,相反他们大多数认为能勉强或者刚好满足他们的需求,剩下51%的学生虽然有盈余但并不多。占44%左右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没有盈余,其中8%的学生认为每月的生活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农村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稍低于以上两者。因此明显其盈余状况也低于以上二者。但是盈余状况的差距并不大,这与理财能力关系甚大。但对于5%盈余较多的学生来讲,他们中却不认为每月生活费能绰绰有余地满足其需求,这很大程度上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追求多,因此认为由于需求导致需要更多的盈余来自我支配;再者就是农村孩子消费观念有待提高。作为学生,只要能满足日常基本生活所需就行,没必要追求高层次的生活。

6.理财能力

针对城市学生来讲,57%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一般,23%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差,花钱没计划,而仅有10%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强。

针对城镇学生数据显示,66%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一般,29%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差,花钱没计划,而仅有5%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强。

针对农村学生来讲,62%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一般,22%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差,而有16%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强。

从总体上看,60%左右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一般,大约26%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差,花钱没计划,而有14%的学生认为其有较强的理财能力。

从上述数据得知:大学校园中来自城市跟农村的学生其理财能力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差异,然而来自城镇的学生其中仅有5%的学生认为其理财能力较强,稍落后于来自城市跟农村的学生。从总体上看,学生群体中认为自己理财能力较强的比例偏低,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理财能力都有待提高。

原因:当今社会,理财能力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来自城市的学生其家庭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因此家长会更加合理,科学的全方位教导自己的孩子,其中包括其理财能力。而且城市家庭大部分都是工薪家庭,家长每月的花销都是要规划的,否则很难有积蓄,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因此来自城市的学生理财能力总体上看一般,但还需提高。

而农村的孩子,由于其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等原因,年纪相对较小的时候就要学会当家,尤其是家里不是独生子女的,当父母为生计忙于打工或者务农时,他们还要承担照顾家中弟妹的任务,因此也就应了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其总体的理财能力也不逊于来自城市的学生。

然而来自城镇的学生,其总体理财能力稍弱于前面二者。来自城镇的学生,家庭文化水平一般,经数据显示,家庭一般经商,目前来看,其生活水平不亚于城市家庭,但是家长平常跟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大部分家庭中家长跟孩子的隔阂较大,学生大部分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并且大多数家长忽视理财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消费观念的教导往往只是“不要乱花钱”一句话,据额外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们对于家长“不要乱花钱”这话,往往只是随口回一句“恩”,他们表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叫作乱花钱,因此提高城镇居民理财意识才是首要任务。

总体上看,仅有16%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财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财意识需要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消费仍为消費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2.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3.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消费水平虽然偏低,但消费构成比较合理

因为他们消费能力有限,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里提供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正因为他们的钱得来不易,故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他们主要的花费在于饮食、生活用品和学习充电方面。另外,由于对接触社会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能够把握到社会一定的消费动向,而能否择优地去跟随。

4.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

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组成不很合理,但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盲目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自我判断和自主意识。

在此,我们对90后大学生消费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应根据自身的消费情况及家庭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来更好的买足自身的需求。养成每天记账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消费,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自己抵制诱惑的能力。

大学校园应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校园消费氛围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至关重要。在校内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并加以引导。同时,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例如在校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理财方面的培训等,使得理财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灌输理财的思想。

4.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 篇四

一、导言

1、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2、调查时间:2009年7月20日至2009年8月24日

3、调查地点:部分高等院校(如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

学等)、城市街头、互联网

4、调查方式:问卷调查、网络调查

5、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使我们能看到大学生的一

些消费理念,并认识到大学生的这些消费情况对社会的一些影响

二、摘要

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者集体。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不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9年7月,对部分高等院校(以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为主)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503份,有效率为96.73%;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略,以号召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心理 观念

四、调查报告

1.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和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

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消费的水平参差不齐。

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7.8%,低于350元的占15.9%,44.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31.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

(3)消费产品越来越多样。

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接近60%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而74.46%的学生都表示他们买了电脑,接近一半的同学表示如果条件允许,将会在旅游上进行消费。这些数据都表明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87.5%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8.9%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一般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2.当代大学生消费理念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

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心愿。

(2)人际交往支出过度。

这方面主要表现为通讯与恋爱开支大,在拥有手机的同学中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

40.3%,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中大多数的同学都很难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缺乏经济独立的意识,并且理财观念淡薄。

在被调查的503位同学中,有将近400名同学表示自己主要还是依靠家庭的生活费

支持,而有67位同学表示自己没有做过家教或者兼职,这说明在大学生当中,家庭仍然是经济的主要来源,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经济意识;在理财方面,有20.45%的同学是有规划的使用每个月的收入,有40%多的同学则表示自己是随意消费,没有关注过自己的支出状况,而有18.37%的同学说自己每个月的钱经常不够花,这也充分揭示了部分大学生淡薄的理财意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3.当前大学生消费理念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中间存在的个性展示与随波逐流的现象导致消费的不合理性。

当代的许多大学生都充满个性,并且十分佩服张扬个性的人,因此,自己也会想尽

办法消费去置办新潮的装扮,来博得其他人的关注,另外由于部分大学生有着攀比的心理,所以也随波逐流,争相效仿,形成了一种不合理消费的恶性循环。这种现象首先是由于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导致消费上面的争相效仿,而在满足了自身的审美需求之后,又要张扬个性,而另外消费以达到求异的目的。

(2)过分以自我的需要为中心而产生了消费自主心理,导致消费的盲目性。

现在许多大学生都觉得自己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或喜好进行消费,过度的以自我为中

心,消费的时候忽视了客观的现实,这也就是消费的盲目性,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3)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

许多大学生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大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花

费一般都是向家里索取,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的,因此,对于自己的生活费通常珍视的程度不够,随意花销甚至浪费,导致了消费的不合理性。

(4)缺乏针对大学生消费理念上必要的引导和教育

一般说来,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

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而在高校也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3.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1)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

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如今有的学生消

费上大手大脚,还有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费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入大学,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

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政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3)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

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无论从哪方面讲,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它已严重影响着高校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4)对大学生来说还应加强合理储蓄的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

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时,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五、调查总结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着方方面面。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消费才会一路走好。

5.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 篇五

2016.08

生命科学学院

生工132 邓信任 1314200109 消费观念作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理念,对商品价值观念的大体取向。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包括经济来源,消费方式与整个社会相比都会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我们小组成员的一致初衷,因为它不仅会使同学们学会如何理财,还会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追求,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知识,课外活动,更应该关注消费,优化消费,从而戒奢从俭。只有具有良好的理财方式,才能使我们的消费事半功倍,只有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使我们从真正意义上品味到物廉价美,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使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齐头并进。关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从我们身边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一. 调查目的

了解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念费观,进而把握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了解并发现问题,再视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抑制恶性消费,提倡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消费水平能体现社会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因而如何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如何正确指引大学生的消费方向使我们尤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及访谈形式

三.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问卷调查法——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其中女生有12人,男生有18人。访谈法——通过对我校大二四位学生的访谈,两男,两女。

四.调查时间

2016年08月01——2016年08月13日

五.消费观念

一、消费概念

1.理性消费

大学生购买物品时,对于物品的性价比,潮流始终是吸引大学生消费 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 仍是当今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调查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与质量。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或者说几乎就是不能挣钱,所以中国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1000元左右,其中主要是用来支付生活费用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由于每个大学生的消费的钱有限的,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十分谨慎,大学生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包括衣服,鞋子,书包等等。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增多,城市生活氛围、恋爱等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不会去购买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当今大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档次,即使不一定买名牌。2品牌与时尚

当今的大学生,20岁到23岁的青年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恐落后潮流,这是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在调查中发现手机等数码产品在大学生中过度追求大牌,还有就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追新之风十分严重。这次我们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就比例来看,“是否流行”也成为大学生考虑的一大因素。在我们调查面谈调查中,我们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会追求名牌吗?100%的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前提是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我们都会追求名牌的,这也正反映了大学生的一个很突出的消费心理。

六.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具体分析

1.月生活费 被调查者中,42.75%月生活费在1000-1200、22.7%月生活费在600-1000元、20.55%月生活费1200-1500元,14%在1500以上

2..生活资金来源

调查发现,绝大数大学生经济来源是依靠家庭,少数大学生靠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等方式为家庭分担自己的生活开支,极少数大学生经济来源完全自理。3.消费去向

被调查者中,吃喝、娱乐和消费品(服装、化妆品、饰品)三项,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项目。其中,吃喝占比例为47.65%。除了吃喝方面的花费外,有29.25%的大学生把钱花在了娱乐上,而这一现象在大二以上的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另外,27.9%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占多数,尤其是高年级的女大学生)把钱用在服装、化妆品、饰品等消费品上。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22.7%的同学在600-1000元“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42.75%的同学在1000-120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1200-15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的同学在1500元以上“比较自由”;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广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二十五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75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2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7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8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200-5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1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七、对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原因探讨

上述消费行为问题形成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有社会的、家庭的等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校园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受社会上不良消费风气的熏染。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折射出消费者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诱使许多人“一切向钱看”,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层次高档化,追求超额消费和超前消费,却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所有这些不能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了负面作用。

2.社会化过程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主体内化两个基本方面。内化是指大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社会学习和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社会价值、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价值和行为反应能力。由于大学生缺乏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合作能力较差,主观与客观需要的不协调性等,造成内化能力较低。由于大学生未能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消费社会化过程中的实质,在追求文化和精神消费上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八、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在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

1.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大学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

2.形成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心理和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受到个人思想、道德、心理、爱好及消费常识的支配和制约,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他们的行为带有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给予正确的引导,除了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还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3.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双管齐下,矫治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才可取得最佳效果。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对于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家长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约束一下,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极其不利。此外,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学校每学期应将各种正常收费通知家长。

九、结语

6.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 篇六

消费观念作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理念,对商品价值观念的大体取向。身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包括经济来源,消费方式与整个社会相比都会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是我们小组成员的一致初衷,因为它不仅会使同学们学会如何理财,还会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追求,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知识,课外活动,更应该关注消费,优化消费,从而戒奢从俭。只有具有良好的理财方式,才能使我们的消费事半功倍,只有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使我们从真正意义上品味到物廉价美,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使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齐头并进。关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从我们身边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一. 调查目地

了解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念费观,进而把握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了解并发现问题,再视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抑制恶性消费,提倡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消费水平能体现社会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因而如何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如何正确指引大学生的消费方向使我们尤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研究方法

访谈调查法。

三.调查对象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专科生。

问卷调查法——抽取我校大

一、大

二、大三共30人进行调查,其中女生12人,男生18人。访谈法——通过对我校大二两位学生的访谈,一男,一女。

四.调查时间

2012年05月06日——2010年05月13日

五.消费观念

一、消费概念

1.理性消费

大学生购买物品时,对于物品的性价比,潮流始终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 仍是当今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调查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与质量。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或者说几乎就是不能挣钱,所以中国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1000元左右,条件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其中主要是用来支付生活费用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由于每个大学生的消费的钱有限的,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十分谨慎,大学生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包括衣服,鞋子,书包等等。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增多,城市生活氛围、恋爱等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不会去购买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当今大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档次,即使不一定买名牌。

2品牌与时尚

当今的大学生,20岁到23岁的青年是大学校园的主体,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恐落后潮流,这是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消费就是电脑在大学校园的普及。这使得大学生们的消费中增加了电脑的消费。这次调查中发现学生电脑拥有率已高达90%。此外,数码相机,上网卡,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还有就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追新之风十分严重。这次我们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就比例来看,“是否流行”也成为大学生考虑的一大因素。在我们调查面谈调查中,我们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会追求名牌吗?100%的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前提是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我们都会追求名牌的,这也正反映了大学生的一个很突出的消费心理。

六.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具体分析

1.月生活费

被调查者中,42.75%月生活费在800-1000、22.7%月生活费在500-800元、20.55%月生活费1000-1500元,14%在1500以上

2..生活资金来源

调查发现,绝大数大学生经济来源是依靠家庭,少数大学生靠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等方式为家庭分担自己的生活开支,极少数大学生经济来源完全自理。

3.消费去向

被调查者中,吃喝、娱乐和消费品(服装、化妆品、饰品)三项,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项目。其中,吃喝占比例为47.65%。除了吃喝方面的花费外,有29.25%的大学生把钱花在了娱乐上,而这一现象在大二以上的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另外,27.9%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占多数,尤其是高年级的女大学生)把钱用在服装、化妆品、饰品等消费品上。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22.7%的同学在500-800元“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42.75%的同学在800-100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1000-15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的同学在1500元以上“比较自由”;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杭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二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6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2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6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8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七、对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原因探讨

上述消费行为问题形成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有社会的、家庭的等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校园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受社会上不良消费风气的熏染。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折射出消费者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诱使许多人“一切向钱看”,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层次高档化,追求超额消费和超前消费,却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所有这些不能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

了负面作用。

2.社会化过程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主体内化两个基本方面。内化是指大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社会学习和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社会价值、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价值和行为反应能力。由于大学生缺乏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合作能力较差,主观与客观需要的不协调性等,造成内化能力较低。由于大学生未能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消费社会化过程中的实质,在追求文化和精神消费上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八、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在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

1.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大学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

2.形成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心理和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受到个人思想、道德、心理、爱好及消费常识的支配和制约,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他们的行为带有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给予正确的引导,除了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还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

3.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双管齐下,矫治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才可取得最佳效果。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对于没有独立生活经验的学生,家长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约束一下,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极其不利。此外,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学校每学期应将各种正常收费通知家长。

九、结语

7.女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 篇七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难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女大学生。因此,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 女大学生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方面的消费, 就业求职形象消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界定的形象消费指在校女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寻找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 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自身形象费用的总和, 包括服装、护肤品、化妆品、手提包、配饰、形象设计费用等。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2015 届毕业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形象消费的一般状况,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 份, 回收385 份, 其中有效问卷385 份, 有效回收率为96.25%, 符合统计学要求。

2.文献梳理法:通过搜集相关期刊、硕博论文及著作等, 对本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形象消费内容十分丰富, 但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涉及服装类、护肤类、化妆类、饰品类、形象设计类等多种类型, 消费内容十分丰富。通过问卷调查, 笔者发现服装和饰品消费占所有形象消费的82.5%, 护肤、化妆、形象设计和保健品消费所占比例较小。综上所述, 女大学生形象消费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其对形象的重视程度和要求逐渐升高。

2.形象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

女大学生是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特殊消费群体, 其消费能力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5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成本来源于家庭支持;20.1%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靠学校奖、助学金;16.8%的女大学生依靠打工等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经济来源;9.5%的女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消费成本。总的来说, 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来源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但父母支持占主要方式。

3.形象消费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 其中朋辈影响最大

通过调查, 笔者还发现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 2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媒体因素的影响;20.5%的女大学生受品牌因素的影响;45.8%的女大学生消费选择受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的影响;7.4%的女大学生受偶像明星;2.7%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综上, 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选择受接触和交往最多的同辈群体影响最大。

四、对策与建议

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也存在过度追求外部形象的问题, 在消费上存在冲动和不理性。那么, 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1.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应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消费观。首先,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理性的消费观, 例如, 开设消费观引导、消费心理等特色课程;其次, 高校应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 后创业”的就业理念, 例如,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创业教育等, 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开展优秀女大学生就业求职经验分享, 言传身教。

2.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

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就业认识模糊、准备不充足, 也没有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过多依赖外部形象的装扮。从女大学生个人层面出发, 首先, 女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追求自主、展现个性。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改善外部形象, 而且更要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 提高自我价值。第二, 女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认真学习, 完成学业,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就业单位最看重的特质。

3.从政府层面来看

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 努力创设就业岗位, 调整就业政策, 减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尤其女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史永江, 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9) :288-291.

[2]邱泽媛.女大学生形象消费与自我观研究--基于H大学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3:6.

[3]姜健.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15 (10) :226.

8.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篇八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关注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学生本人、家庭、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对西安高校10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911份,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并指出指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一)消费心理分析

1.女大学生个性消费心理是主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女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在3000元以下,每月的消费基本在600元以下,基本上还是比较节省的。在消费理念上,大约59%的女大学生选择能省则省、够花就行,但是,每个女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还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品位。她们往往喜好个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她们愿意花多一点的时间用有限的金钱选择个性的商品突出自我。

2.消费心理的理性与感性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大学生最主要关注的因素依次是产品实用性(4.01)、外观时尚(3.98)、品牌(3.95)。女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最注重的是产品的实用性,另外对于产品品牌与外观时尚与否要求较高。追求品牌也与著名品牌引领时尚和质量较高有很大关系。同时女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养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3.消费心理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她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上网、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追求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另外,女大学生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且自然风光是其首选。体育健身消费在大学中渐成时尚,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健身项目日益受到青睐。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每月花费中有19.3%用于休闲娱乐,且休闲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二)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行为的从众与个性化矛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观、生活情趣选择商品和劳务,女大学生作为青春向上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更希望具有鲜明个性的生活方式,展现个性,表现自我,因此,逐渐形成了女大学生追求个性、时尚,突出自我的消费心理。女大学生在将个人的消费向时尚看齐的同时,也就是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向别人看齐,追求大众化的商品。这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尽显个性,又趋向一致的消费特点。

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

多样化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女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行为,本次调查显示,98%的女大学生拥有手机,87.45%的女大学生拥有MP3/MP4,部分学生尤其是城镇女大学生还拥有电脑(47.34%),相机(21.89%),女大学生的知识丰富,对社会主流趋势的把握十分准确,以前一些简单的商品已经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她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

3.女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花费远远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花费。因为大一的学生彼此之间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基本上都是生活费用的花费。大二的学生会选择考证和旅游。大三的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得更明显。大四学生的花费是最大的,他们面临着毕业,找工作、毕业论文的撰写、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形象花费比重大大上升,消费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4.形象消费比重上升

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尤其是女大学生,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调查表明,女大学生购买化妆用品、饰品和运动健身的花费占到其月均花费的12.4%,这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

二、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

一方面,女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她们的消费呈现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KTV、跳舞、泡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电脑等数码产品、网购、参加各种培训班等方面都是当代女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消费项目,而且她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另一方面,她们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支持,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因而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存在一定的过度消费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有朋友往来,无论是生日请客还是有求于人请客,吃饭首选地点是饭馆,还有一些女生的化妆品的档次较高,这与还没有自立的学生身份是不太相称的;部分男生女生交往费用比较高,尽管交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产生过大的费用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脸面”,送礼物时也是一些奢侈品,如手表、手链等,她们认为这样才不会太寒酸,才体面。过度消费问题是现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自主学习费用比重下降

从调查数据看,71%的女大学生一个学期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少于500元,平均每月还不足100元。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少学校、机构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相关的培训与考证,这些培训与考证是需要一定费用的,如果女大学生比较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么每月不足100元的学习支出显然不足。

(四)女大学生攀比与炫耀心理同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购买产品的目的是因为别人买了而自己没有才会购买,表现出更多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更多地考虑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如舍友、同学、老师甚至是一些明星的影响。在炫耀心理的支配下,女大学生不仅注重购买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注重购买商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期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优越性,其目的是建立自信心,唤起个人优越感,肯定自我和表现自我。

三、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攀比等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在以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涯里,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人沟通等方式遏制膨胀的攀比心理,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地定位。

(二)重视家庭对当代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女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的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承受亲情过分的娇纵。要解决女大学生高消费问题,就必须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现在许多家庭完全被动提供“资助”,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子女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改变对子女的态度,满足需要但不超出原则,把子女的爱局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给子女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再次,父母应时时关注子女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便及时予以制止。在女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对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应对女大学生进行消费观的教育。对女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重要,意义更深远。社会应积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女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媒体的影响最明显。大众媒体应对健康的信息进行大力宣传,为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消费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荣晓华.消费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J].华东电力大学报,2007,(4).

[3]李妍.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8,(5).

[4]李晓桃.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07,(1).

[5]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6]邓演平,等.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上一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试题下一篇:福建文明单位奖励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