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的整理方法(精选8篇)
1.课堂笔记的整理方法 篇一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探讨
绥德县义合中学 霍正伟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与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动机与兴趣。学校教育的一个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对终身学习的兴趣,以及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教育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研究与实践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关键。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几种基本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方法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科学地解释教材,机械的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而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个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励、启发、指导学生亲身经历创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被创设的问题情境所感染,思维进入预定的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现代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以下几点看法: 1.利用简单的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教学常见的方法,它有任何语言表达不可代替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实验,利用实验中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例如:在中和反应教学中,教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滴加稀盐酸,利用颜色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的促使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形成对酸碱中和反应的认知。精心设计实验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学生主动的对课题进行探究、分析,形成知识印象深刻,并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利用现实生活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例如:在学习了CH4 的存在、性质后,教师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提出:已知某下水道因一天然气管道发生泄露而存在部分CH4,现要检查这一下水道中的CH4 气体是否在爆炸极限内,以便有利于采取进一步措施,那么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一下水道中的气体是否在爆炸极限内?由于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①直接点火,看是否在爆炸极限内?②用试管直接去收集气体,再用拇指堵住试管,移到安全地方后接近酒精灯火焰,看是否在爆炸极限内?③先把一个装满水的试管伸入下水道,在下水道中把水倒掉,下水道中的气体自然进入试管,再用拇指堵住试管,移到安全地方后接近酒精灯火焰,看 是否在爆炸极限内?最后师生讨论得出:方法①用直接点火的办法,如果气体在爆炸极限内,后果将不堪设想,该方法显然应当抛弃;方法②用试管直接去收集气体,由于试管中存在空气,这样收集的气体不可能保证下水道中的气体成分相同,该方法也应当抛弃;方法③正确,把“排水法”收集气体创造性地用于日常生活实践。这样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利用现实生活现象类比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牢固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是生活中经常用的知识,如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做类比,那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掌握,例如:蒸发操作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和生活中煮饭相比较。煮饭的方法:加热,搅拌防止饭糊了,饭快熟了,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饭煮熟了。这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过程,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权,这时抓住情境过度到蒸发的操作中来。蒸发方法:加热,玻璃棒搅拌,出现大量晶体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这样降低问题的难度,且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利用化学典故和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面,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化学典故和科学史实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例如:历史上为了寻求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许多人进行了各种尝试,直到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探索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将表面看 来似乎杂乱无章的已知元素编制成一张井然有序的元素周期表,被后人称为“原子世界的地图”,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编排原则将1-18号元素设计成一张有规律的表格。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制成的元素周期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等典型化学史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中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进行推理判断、提出假设进行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利用一些实物、图片、模型和音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模型和音像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从真实、直观的情境中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有针对地展开讨论,进行解决问题。例如: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来源和造成危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主动就如何保护环境展开讨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设置悬念,引发认识冲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考虑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其思维为根本出发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化学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观察与描述、研究与操作、概括与运 用等科学与技能的训练创设最佳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自主地学习,这是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主要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唐晓杰 著
[3] 论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孟凡敬。
2.课堂笔记的整理方法 篇二
一、古籍文献整理的指导思想
古籍管理是一项学术工作, 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阅读研究古语文章, 从而促进古代文化传播。孔子删定《诗》、《书》、编制《春秋》, 是为了宣扬儒家的思想, 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宋朝的理学家注经, 是为了印证与宣传道学的理论。清朝修四库全书是为了实现文化专制, 统一思想, 泯灭汉族的民族意识, 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
我们时代整理古籍同样是为现时服务, 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 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实现现代化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 但首先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整理古籍的目的和任务, 就是要是人们能更好地阅读研究祖先留下来的丰富古籍, 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营养。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是古籍文献整理应当遵循的总方针。古籍整理工作者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整理工作向广大读者介绍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 有义务尽可能地帮助读者分辨精华和糟粕。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是选题, 二是整理的内容。
中国现存的古籍有十多万种, 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整理, 而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但在实行这一原则的时候绝不能简单化。古籍整理的选题应以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做标准, 概括为以下五类:
一是学术价值。这主要是指古代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文学、艺术、教育学、政治学、军事学、科技、宗教等等各个领域的学术著作, 它们反映了古人在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思想、主张和达到的成就。
二是文艺价值。这是指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三是资料价值。这类著作大多是述而不作, 主要以记录或收集资料为己任, 包含较大的信息量, 可以为后人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很多史书、总集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此外像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甲骨刻辞、帛书、简牍之类的出土文献, 他们之中, 有的本身就很有价值, 有的在当时未必有多大价值, 但对后人来说, 它们是当时人的原始记录, 是新发现的古籍中未有记载、未经后人加工或篡改的第一手材料, 而且时代久远, 因此即使是残篇断简, 一鳞半爪, 也弥足珍贵。
四是教育价值。集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等方面的价值。
五是实用价值。指古代科学技术中有的现在还可以使用或可供参考者, 如医药学著作之类。
除了选题以外, 该还可以通过整理内容来体现批判继承的原则。古籍整理必须坚持客观性的原则。第一是不能篡改古人原著。二是不能歪曲古人原意。
古籍整理的另一条指导思想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为现实服务, 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 归根结底也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为读者对象服务的问题。由于读者对象不同, 就决定了整理的课题、方式、内容甚至文笔等等也应当有所不同。在整理方式上就可以考虑采用标点、注释、今译、选编等方式。
二、古籍文献的校勘
(一) 古籍文献校勘的方法
1. 对校
对校法, 也就是版本校, 这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在做版本校之前要对所校之书曾有的和现有的各种版本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著者或编者的生平, 本书著作、编纂的起源和经过, 最早版本的情况, 后来有过哪些版本, 现今还有哪些版本, 各本的大致情况如何, 各本之间的关系如何, 前任对各本有何评论, 等等。搞清楚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初步确定工作底本, 寻找校本, 不致造成重大的失误和遗漏;也有助于在校勘的过程中正确地判断各本文字的是非、优劣和真伪。
2. 本校
按本校法即“一人读书, 校其上下, 得谬误”。采取本校的方法以本书前后互证, 选择其异同点, 进而知道其中的错误之处。
3. 他校
他校法, 是以他书校本书, 凡书中采取前人书籍做参考的, 可以以前人之书校之;有被后人所引用的, 可以以后人之书校之;有被同时之书所载录者, 可以以同时之书校之。
用他书校本书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 古人引用前人之书并不严格, 往往不是一字一句照录, 而是时有增删改动。因此, 在使用他校法时决不能轻易撰他书改本书。此外, 他校所用之书, 其版本必须是善本, 否者以误校误, 其误愈甚。
4. 理校
所谓理校, 就是通过推理以校正讹误。所谓“理”, 包括文理、事理、义理;而文理又包括文字、音频、训诂、文法、文例、文体等等。
(二) 校勘古籍文献的基本要求
校勘古籍文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除了要掌握古书讹误的一般规律和校勘方法, 还有几点基本要求值得注意: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 二是要有严密的方法, 三是要有审慎的态度。
1. 广博的知识
古书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 就不容易发现并改正其中的文字讹误。所谓广博的知识, 主要是指古汉语语文知识, 古文献学知识, 古代历史、地理、文化知识。
不但要懂得古汉语语文的普遍规律, 有时还要懂得各个时代语文的特殊规律, 才能校好那个时代的古籍。
2. 严密的方法
校勘古书, 要发现和改正一般明显的文字讹误也许不太困难, 但要校得很精确, 就必须搜寻充分的证据, 经过严密的考证, 才能做出的正确的结论。在实际校勘中, 经常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方法使用, 就可以使证据更为充足, 判断更为准确, 从而减少失误。
3. 审慎的态度
“观天下书未遍, 不得妄下雌黄。”意思是说, 校书必须慎之又慎, 大凡校勘的结果, 无外乎四种情况, 一是不可不改, 二是可改可不改, 三是疑不能决, 四是必不可改。第一种是确知其误、不可不改者, 当然要改, 但必须注明原作者。第二种两者皆通, 最好不改, 或列出原文。第三种怀疑某字有误而不能肯定, 或肯定有误, 而不知为何者之误, 可注明存疑, 不可率意轻改。第四种是原文本不误, 更不能以不误为误而妄改。
三、古籍抄纂
(一) 古籍抄纂的功用
所谓古籍文献抄纂, 就是本着一定的宗旨, 采用一定的方法, 遵循一定的惯例, 抄录古籍原文, 编纂成书, 此种抄纂实质上是在不改动原文的情况下对古籍文献进行某种形式的改变, 包括选编、节编、摘编、合编等等。古籍文献之所以需要抄纂、改编, 是由于以下情况: (1) 中国古籍文献数量巨大、现存者大约在十万种左右, 人们的时间有限, 精力有限, 条件有限, 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阅读。即以一部书而论, 有的书上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 人们很难全部通读。 (2) 各种古籍的质量和价值并非一律。有的是精华, 有的是糟粕;有的重要, 有的不太重要;有的写得好, 有的则写得不好。即使在同一部书中也会有上述情况。一般读者只需要读其中较重要的、较好的部分, 而不必全部阅读。 (3) 古籍中记载的材料, 内容十分广泛, 而又十分分散, 或散在很多书中, 或散在同一书中很多地方, 读者想要查找某个方面材料, 非常困难。 (4) 有的古籍虽然写得很好, 但限于体例, 其内容割裂零碎, 不够醒目或缺乏可读性, 因而影响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与效率。
由于以上种种情况, 为了使读者能更方便地阅读最需要阅读的古籍和古籍中最需要阅读的内容, 查找古籍中需要查找但又很分散的、很不容易查找的材料, 或者为了提高原书的可读性, 就需要通过抄纂古书文献作为某种形式的改编, 将古籍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内容挑选出来, 分散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集中起来。
(二) 古籍抄纂的方法
抄纂古籍要从为读者阅读与研究提供最大方便的目的出发, 根据不同的古籍文献和古籍中不同材料的性质, 选择或者创造最适当的方法与方式。由于抄纂的目的与具体做法各有不同, 古籍抄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选编、节编、摘编、类编、全编、合编、改编。这几种抄纂方式彼此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割的, 往往相互通用, 并且各种抄纂方式要与其他古籍文献整理方式相互配合。
(三) 古籍抄纂的要点
在古籍抄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选题需适当, 体例须合理, 搜罗须广博, 选材须精当, 录文须准确。
1. 选题须适当
古籍抄纂成败优劣的首要关键在于选题是否适当。而选题是否适当, 主要看是否有价值, 是否切实可行, 是否有创意。选择一个项目首先考虑是否有用。例如康熙中编《全唐诗》, 这个选题就具有重大价值。
2. 体例须合理
著书都需要有一定的体例, 抄纂古籍文献也需要有体例。体例就是抄纂的规则, 它体现出抄纂者的宗旨。其中包括抄纂的方式, 收录的范围, 选材的标准, 编排的原则, 版本的选择等待。在所有这些方面, 首先是要合理, 避免体例不当;其次是要严谨, 避免体例不纯。
3. 搜罗须广博
这主要是对类编、全编而言。这几种抄纂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 使研究者免于四处搜寻之苦, 因而其价值即在于博与全。搜罗广博还指搜集的资料中有很多出自一般读者难于见到的稀有的书或稀有的版本。
4. 选材须精当
选材精当不仅仅是对选编、节编、摘编的要求, 也是对类编、全编的要求。选材要得当关键在于选录的宗旨与标准要正确。选录标准是否正确, 可以从思想性、艺术性、重要性、代表性、针对性来衡量。
四、古籍文献整理手段的现代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古籍整理手段也在不断改进, 如将古籍文献排成缩微胶片保存, 将古籍复印后出版。它有效地改善了古籍的保存介质, 使古籍文献能更长久地保存, 更方便地传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古籍排版、文献扫描、古籍光盘、古籍网络数据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利用计算机校勘、标点、翻译古籍文献, 将变成现实。
(一) 计算机与古籍文献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古籍文献整理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 其整理对象是少有人问津的纸堆, 整理者必须是勤劳而又饱学的专家, 整理方法则是从搜集资料开始, 然后将资料归类, 最终对资料进行标点注释等。
计算机科学和古籍整理是两个不同门类的学科, 但二者是可以合作的。古籍整理借助于计算机, 可以尽快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填平古代和现代之间的鸿沟, 使祖先的文化遗产更直接地服务现实社会;计算机通过对古籍的处理, 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大展身手。因此古籍整理手段的现代化需要人和计算机密切合作。合作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古籍整理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合作, 各展所长;二是古籍整理专家掌握计算机技术, 自己设计应用程序。
(二) 计算机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目前, 已经有不少古籍整理专家在学着使用计算机, 有不少古籍整理研究所, 利用计算机实现了办公现代化, 在人事档案的建立、成果管理、课题申报、图书借阅, 甚至是成果的打印出版等方面, 都采用数字化管理。计算机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 不仅解决了办公手段现代化的问题, 而且还实现了古籍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即用计算机来处理、研究古文献。它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工作的研究, 包括对古籍整理适用的字库、操作平台、输入输出、校对工具等等的研究。其次, 是对通用系统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文献处理系统拥有45 000字的字库, 已为《全唐诗》数千万字的古籍建立了数据库, 可进行字句、作者等多项检索操作;北京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专用平台正在加紧研制, 古籍整理数字化的支撑环境可望得到较大改善。二是具体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的范围较广, 涉及古籍管理的, 主要是针对专书专题而开发的检索系统或研究系统。例如北京大学计算语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全宋诗》研究系统。借助计算机技术编制打印古籍文献索引, 包括书目索引和专题索引, 还有古籍文献出版的电子化。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Z].
[2]黄永年.古籍版本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6.
[3]朱崇先.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9.
[4]郝润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
3.规范房产档案整理的主要方法 篇三
1.分类标准不统一
对房产档案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档案查询、统计和管理。目前各地档案分类参照标准不一样,有的按行政区域划分,这种分类方法受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较大,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行政区域可能增加、合并或减少,使房产档案分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不利于档案管理;有的按产别划分,产别所含项目较多,包括全民自管产、集体自管产、私产、军产、涉外产、其它产等,类别多且复杂,需要人工判断,出错率也较高,影响档案整理的效率和质量。
2.数字化处理方式不统一
近年来房产档案数量急剧增加,查询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房产档案管理逐渐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对房产档案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已成为档案整理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在数字化处理的初期,由于没有规范化的标准,盲目追求扫描速度,使得房产档案扫描件的质量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扫描件底色较深,清晰度不高,尺寸大小不一,扫描件有歪斜、缺边,对实物材料漏扫、错扫、重复扫描等,直接影响了房产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卷内材料排序不统一
房产档案卷内材料的顺序,各地都是按照自身业务特点和工作习惯来排列,有的以材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有的以材料主次程度来排列,但是何为主何为次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多是以工作人员自身理解来判断,从而造成同类型的档案材料,卷内排列顺序有所不同,整卷档案逻辑关系不明晰,在整理过程中材料缺失也难以发现。
4.装订方式不统一
房产档案装订是为延长档案寿命,保护档案原始材料及其完整性。在《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出台前,各地房产档案装订方式有多种:有活页套装模式,即将档案材料活页装入档案袋内,这种模式容易造成材料的缺失;有金属夹装订模式,用金属夹来固定档案材料,但金属夹锈蚀会对卷内的原始材料造成污染损坏;还有用精制塑料螺钉装订模式,但塑料螺钉寿命的局限性,对需长期或永久保存的房产档案来讲是不合适的。
二、规范房产档案整理的主要方法
1.分类参照登记类别划分
首先,根据 《房屋登记办法》规定,房屋登记分为国有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两大类,其中登记机构主要进行的是国有土地上的房屋登记,即所有权登记、抵押权登记、地役权登记、预告登记和其他登记。目前在登记机构的业务统计中,所有权登记、抵押权登记和预告登记占登记总量的95%以上,地役权登记和其他登记只占5%左右。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由于政策原因,大面积登记的很少。
其次,根据房产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它的保管期限一般应做到长期或永久保存,但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抵押权登记已注销满5年;预告登记已注销满2年的纸质档案可列入销毁范围”。所以,抵押权登记和预告登记的档案不属于长期或永久保存的档案。
因此,笔者建议房产档案分类可参照登记类别,将档案分类压缩为三大类:所有权登记档案、抵押登记档案和预告登记档案。这样划分比较稳定也符合登记业务的客观情况,更容易看出业务的来龙去脉和实际内容,为今后档案查询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检索路径。另外,把可以定期销毁的抵押登记档案和预告登记档案单独分类归档之后,更有利于档案统计管理和优化库房存放空间。
2.依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数字化处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图档合一,已成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对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技术进行规范。为此,国家档案局专门出台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对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等关键环节做出了具体规定,使房产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有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标准。
一是对档案扫描的要求。扫描应根据档案幅面的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设备。对页面为黑白二色且字迹清晰、不带插图的档案,可采用黑白二值模式进行扫描;对页面为黑白二色,但字迹清晰度差或带有插图的档案,以及页面为多色文字的档案,可采用灰度模式扫描;对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彩色插图的档案,可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扫描分辨率宜选择大于或等于100dpi,在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等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分辨率。
二是对图像处理的要求。对出现偏斜的图像进行纠编处理;对方向不正确的图像进行旋转还原;对图像页面中出现的影响图像质量的杂质,进行去污处理;对彩色模式扫描的图像进行裁边处理,去除多余的白边;对大幅面档案进行分区扫描形成的多幅图像进行拼接处理,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
三是对图像存储的要求。采用黑白二值模式扫描的图像材料,宜采用TIF格式存储;采用灰度模式和彩色模式扫描的材料,宜采用JPEG格式存储。存储时压缩率的选择,应以保证扫描的图像清晰可读为前提。图像材料的命名应确保唯一性,并与电子档案目录形成对应。
3.卷内材料按内在关联性排序
房产档案卷内材料的排序要能够反映出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必须综合考虑材料时间顺序、材料主次关系和材料的形式这三者的关联性,从而固定每种材料的存放位置,方便档案的查找和利用。
“材料时间顺序”是指房产档案中权属材料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例如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中,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证明材料在前,房屋已竣工的证明材料在后。“材料主次关系”是指房产档案中权属材料的重要程度。例如在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中,证明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合同或协议书在前,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在后。“材料的形式”分为审核性材料和申请性材料,依据《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的规定,审核性材料在前,申请性材料在后。
总之,房产档案的卷内材料不能仅仅侧重于某一面来排序,而是要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才能更好体现档案形成的特点和规律。
4.装订方式遵循标准化规范原则
房产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为指导,以《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和《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为依据,规范房产档案装订的各个环节。
第一,材料装订方式。采用“三孔一线”的装订方式,卷内材料应向左下角对齐,在材料的左侧打孔装订,装订孔的中心线距离材料左边际应为12.5mm,装订线采用棉线,卷内材料与卷皮装订在一起,应整齐美观,不得压字、掉页,不得妨碍翻阅。
第二,装订材料纸张大小。归档材料纸幅面尺寸采用国际标准A4型(长×宽为297mm×210mm),若材料破损或幅面过小,应采用1张A4白衬纸托裱;幅面大于A4的材料,应按A4大小折叠整齐,并应预留装订边际。
第三,装订材料内容一致。卷内目录题名与卷内材料题名、卷皮姓名或名称与卷内材料姓名或名称应保持一致。姓名或名称不得用同音字或随意简化字代替。
4.整理句子的方法步骤(大全) 篇四
(1)认真读懂每个句子,理解它们的意思。
(2)综合各句话的意思,想想这些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3)找出排列顺序的根据:如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的先后顺序,地点的转换顺序……
(4)按确定的根据来整理、排列句子。
(5)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仔细读几遍,检查排列得是否合理,是否通顺连贯,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
注意两个问题 :
(1)一定要弄清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找出正确的排列顺序的根据。
(2)一定要找出正确的开头,有了首句才能依次类推,理顺句序。
事情发展顺序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
()大蜻蜓亮晶晶的两只眼睛,像小玻璃球,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动,非常漂亮。
()我和姐姐发现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
()我悄悄地一捏,把它捉住了。
()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马上把它放了。
时间先后顺序
()从那天起,妈妈发愤读书了。
()我去问妈妈,她说:“从今天开始,妈妈也要当学生参加学习了。”
()考试的日期快到了,妈妈对学习抓得更紧了,睡得更晚了。
()难道妈妈也要学习吗?我感到很奇怪,心中涌起了一个问号。
()一天,我发现妈妈的桌子上多了一叠课本和作业本。
()过了些日子,妈妈终于领到了一张毕业证。
地点转换顺序
()远远望去,山谷里有一条小溪,溪水慢慢地流着。
()这里的空气多么新鲜!这里的风景多么美丽!
()蓝蓝的天空飘着一片片白云。
()不远处还有一片绿色的竹林,竹林边开放着一朵朵火红的野花。
()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我可爱的家乡。
考考你
()老师讲课以后,让大家做四道数学题。
()老师看见了,轻轻地走到他跟前,耐心地给他讲解。
()不一会儿,小宁就明白了,他拿起笔,继续写下去。
()上课的时候,老师认真地讲课,同学们专心地听讲。
5.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篇五
日期:2006-04-24 点击: 作者:中调网来源:中调网 ~我要投稿!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thnograph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
另一方面,对定性方法的关注集中在资料收集技术层面。近年来,定性方法尤其是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日益普及,不少研究机构都已配备先进的小组座谈设施,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在技术操作层面,尤其是资料收集技术,而对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研究背后的方法论传统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往往只凭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
事实上,仅有精湛的资料收集技术,而没有对资料的深入挖掘,是不能充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研究目的的。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工作应该像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
然而,定性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致力于收集各领域研究者的定性分析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基本规律。
在国内,规范的定性分析实例尚不多见,对分析技术的研究更为困难。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方法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对定性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然而,其中的资料分析技术主要侧重于理论建构目的,遵循的是扎根理论思想,且多以教育学等领域的个案为例。与大陆相比,台湾、香港的学者更早接触定性研究,已出版不少译著,以综合介绍型为主,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社会学等,而对传播学、市场研究等领域定性分析技术的探讨尚属少见。
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研究实例——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提出笔者对定性分析的管窥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了对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心理学领域的十位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互联网与创造力关系的看法。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以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为主。
一、定性资料整理与分析的特点
对于数万甚至数十万字的访谈原始资料,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整理”是将资料“打散”、“重组”的过程,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组织”;而“分析”则需要寻找不同资料之间的关系,并将资料“聚焦”、“浓缩”,因此又被称为“连结”。组织和连结的译法更体现了整理和分析的本质。
与定量研究不同,定性研究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动态过程,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检验和报告等过程是循环前进的。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呈现出以下特点:
1、同步性
整理和分析常常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同时又受研究中其他部分的制约。一方面,整理资料看似机械、单调,但实际上其本身便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过程。通过对资料的梳理,研究者往往能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和顿悟。另一方面,整理也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之上,任何一个整理行为都受制于一定的分析体系。
2、及时性
整理和分析作为一个整体,与资料的收集过程也是相互交叉、不断循环的。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应该越早越好,不应拖到积累了很多资料以后才进行。
及时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已收集的资料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的把握,并为下一步的资料收集提供方向和聚焦的依据,从而使资料收集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提高整个研究的效率,避免因担心收集的资料不够而沉迷于不断收集之中。
在我们的课题中,经过几位专家的访谈,发现多数专家建议将课题的研究对象集中于青少年,因此,我们后续的访谈便主要了解互联网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关系。
3、完整性
录音整理的完整性:整理录音材料通常要求将资料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因为在整理时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可能在分析时会非常有价值,而如果当初不记录下来,可能就永远被遗漏了。
分析的完整性:对访谈逐字稿的分析同样要求完整。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将资料中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都提取出来。有些信息可能与本课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今后其它课题的研究或许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也应予以分析,以备参考。
例如,我们访谈的有些专家不但谈及网络对创造力的影响,还谈及网络对青少年的个性、政治态度、人际关系等的影响。这些信息与本课题没有直接联系,但使我们对于网络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于将来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也进行了分析。
保存的完整性:资料整理通常要将原始资料进行剪贴,而在分析一些被挑选出来的资料片段时,研究者可能需要参照其上下文来理解。因此,完整地保存原始资料是非常必要的。为便于查找,研究者还可以对备份资料进行编号,对其中的每一页编上页码。
二、组织——分析性的剪贴
为了对访谈逐字稿进行解释和分析,首先要将其“打散”、“重组”,我们称这个过程为“组织”。在进行组织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当的组织类型。
一、组织类型:
William L.Miller和Benjamin F.Crabtree认为对于原始资料有三种理想化的组织类型:样版的、编辑的、融入/结晶化。
样版的组织类型类似于内容分析方法。在开始阅读文本资料以前,首先界定思考单位、设计编码表。编码表的设计可以依据文献分析、课题组的讨论、先前的研究、或者使用其他组织
类型分析时所得的结论。之后,依据编码表对资料进行登录。该方法易于理解和操作,也更容易对原始资料进行聚焦。因此较适合初学者,尤其可作为习惯于定量分析的研究者跨出定性研究的第一步。
此外,笔者认为访谈提纲如果是按一定主题设计的,结构比较清楚,不妨作为制作编码表的样版。因为访谈提纲体现了研究者的访谈目的,而且已经融入了研究者文献分析、知识储备的结果。
编辑的组织类型则类似编辑的工作方式。事先没有编码表,而直接进入文本,逐字逐行进行开放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最贴近研究主题、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概念化、设立码号,在此过程中逐渐建构出编码表。该类型往往被崇尚民族志、扎根理论及诠释学等传统的研究者所采用。
融入/结晶化的组织类型强调研究者的直觉与反省。它要求研究者完全浸入文本之中,在不断反省之后,“出现对于资料的一种直觉式的结晶输出”,并通过融入与结晶化的反复循环,达到诠释的目的。而最后可能发展出的编码表,只是作为验证结论时的参考。采用该类型往往使组织与连结浑然一体,对研究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这三种组织类型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研究情形。图表1对此进行了归纳:
图表
1、样版的、编辑的与融入/结晶化三种组织类型的比较
组织类型
比较标准样版的编辑的融入/结晶化
利弊优点更容易聚焦、更具时间效率更具开放性更具开放性;更能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和互动 缺点编码表的设计可能不全面,因而容易遗漏新的、事先未预料到的信息编码过程需要不断调整、难以计划;
更依赖于研究者的直觉更依赖于研究者的直觉和经验
适用情形研究者特征擅长于结果或推论的逻辑擅长于结构或推论的逻辑擅长于直观地分析 研究目的检验理论或假设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经验,需要更具开放性的研究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经验,需要更具开放性的研究
先备知识丰富少少
可能的观众客观的第三方研究的参与者(如访谈中的被访者)研究的参与者(如访谈中的被访者)
注:①先备知识指已经存在的文献资料或理论、前人的研究、自己先前的研究结论等,是制作编码表的重要依据。②可能的观众指可能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或评估的人。
二、资料的登录
使用样版的或编辑的组织类型时,都需要对文本进行登录,或者说编码。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熟悉文本。在开始登录以前,需要仔细阅读原始资料,熟悉文本内容。资料分析需要在文本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反复循环论证,熟悉文本可以对文本有全面的了解和整体把握,从而有助于准确理解局部片段。这在编辑的组织类型中尤为重要。
第二,确定思考单位。思考单位可以是词、短语、句子、段落、文本等,是登录时的最小单位。思考单位应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但首次登录时一般要求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越详细越好,然后随着分析的深入逐步扩大分析范围。
第三,登录。登录时,可以将码号写在相应片段的页边空白处。在编辑的组织类型中,还需对所设立的码号进行命名,并将码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整理成编码表,以便查找。图表2是我们对专家访谈资料进行登录后的片段。
最后是资料的归类过程,即对登录后的资料采用“剪刀+糨糊”的方式将相同码号的片段剪
贴在一起,或者放入相应的档案袋中,建立档案袋系统,以便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进一步分析。档案袋系统也应编上号,以便查找。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码号进行命名时特别强调使用“本土概念”,尤其在第一轮开放式登录时。“本土概念”就是要求研究者尽量使用被访者自己的语言以保持资料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加真切地表现他们的思想。
例如,我们访谈的一位专家在谈及“创造力”时特别强调“举一反三”能力。初看起来这似乎与“发散思维能力”相类似,但实际上,他所谓的“举一反三”是与“举一反一”、“举零反一千”相联系的概念,是针对中国学生而言的。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他反对“举一反一”,反对中国学生死记硬背、依样画葫芦,提倡创新、挑战传统;另一方面,他也反对“举零反一千”,反对现代年轻人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盲目挑战。他认为“举一反三”一定要有个“一”,即现成的知识基础。因此,“举一反三”的内涵远比“发散思维”丰富,于是我们在命名时就用了“举一反三”这一“本土概念”。
三、组织类型的使用
在实际处理访谈资料时,上述三种组织方式常常结合使用。William L.Miller和Benjamin F.Crabtree指出了组织类型的四种使用方式:
1、单一的类型:即使用单一的组织类型组织原始资料;
2、阶段的类型:随着时间的先后,在分析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组织类型;
3、流动的类型: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类型以动态的交互作用来回进行,且通常同时进行;
4、分层的类型:比较适合个案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原始资料(如访谈逐字稿、田野观察笔记等)采用不同的组织类型。
我们的资料分析过程分阶段使用了这三种组织类型:由于访谈提纲是在前期文献分析、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体现了前期工作的成果,因此我们首先根据访谈提纲设计出初步的编码表。如图表3左边部分所示,编码表的每一个主题(如19、20等)下面又有几个小主题(如19.1、19.2等)。我们先按照大主题将访谈资料分割成块,对那些不能归入某一主题的片段则归入其他项,或采用编辑的组织类型另行设码。
初次编码后,我们主要采用编辑的组织方式进行第二次登录。对每一个主题的内容进行逐字逐行地解读,除了根据编码表中的小主题登录外,还就资料中新浮现的概念、主题另行设码。最后,编码表不断得到调整,形成如图表3右边部分的形式。
经过两次编码,我们对所有资料进行了归档,将各位专家关于同一主题的观点集在一起。接着我们采用融入/结晶化的方法,融入文本之中,寻找各个资料片段之间的关联。于是我们进入了下面要探讨的连结过程。
三、连结——意义的产生
当每一个码号的资料片段集合在一起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寻找这些片段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归类和浓缩,以得出精练的结论。研究者可以通过资料的比较和归纳,设定不同的类属,把相同属性的资料归入同一类别,同时考查这些类属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类属和码号的设定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分类系统中是码号的概念可能在另外一个系统中成为类属,而在某一分类系统中是类属的概念也可能在更大的分类系统中成为码号。
此外,如果先前的资料整理采用了样版的组织类型,那么归类就相对容易了,因为在进行样版的组织过程中已经按一定主题对资料进行了归类,而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每一类中资料片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类主题之间的关系。正如图表4所示,通过类属分析,概念、主题得到了逐步浓缩。
“连结”过程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直觉和灵感,因而常常难以表述。但在实际过程中,仍有一些具体的分析手段可以借鉴,主要有:
1、写备忘录
“备忘录”是一种记录(同时也是思考)研究者自己的发现、想法和初步结论的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写作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思考。
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举一反三”概念,由于我们往往忽视其中的含义,与“发散思维”相混淆,因此笔者将自己对该“本土概念”的理解写成备忘录,附于总结报告的最后,以便课题组其他成员参阅。
2、写日记、总结和内容摘要
写日记不仅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且可以利用记日记的机会有意识地反省自己当天的活动。而写总结和内容摘要的目的是对资料内容进行简化,以浓缩的方式呈现资料的精髓。
总结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围绕某些主题进行,也可以按照内容本身的前后顺序(如时间序列、因果关系、情境程序)进行;可以就一篇资料的内容进行汇总,也可以就分散在数篇资料中、但在内容上有相似性的资料进行汇编。
中调网认为,这些总结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而且还可以结合备忘录等其他手段。在我们的课题中,总结报告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分专家总结,即针对各位专家的访谈资料进行总结,由每一位访问员各自完成,并由课题组组长进行检查。这些总结一般按照访谈提纲的主题进行,有时还与备忘录结合在一起:针对专家的观点作适当评论,批注在旁边,或在总结报告的最后分析本次访谈的得失,提出下一步访谈的建议;第二部分为整合总结,即将所有的分专家总结报告整合起来,这主要由课题组组长完成,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修正。
3、画图表
图表是对线性文字资料进行的一种立体浓缩,可以通过三维直观的方式比较集中地、生动地展现资料中蕴涵的各种意义关系。通常使用的图表有矩阵图、曲线图、等级分类图、报表、网络图、认知图、模型、本地人分类图、决策模式、因果关系图等。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图表,从而使分析结果更简洁、直观。
在我们的研究中,就互联网与创造力之间复杂的关系绘制了图表,这将为以后建立数学模型提供有效的依据。
4、与外界交流
当研究者的分析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与善解人意、善于倾听的朋友交谈,往往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启迪。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阅读有关的研究文献,从中了解本领域内前人的分析方法,借鉴其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四、回溯重组——效率与质量的权衡
对原始资料的处理通常从资料的组织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分析、通过连结产生意义。这样的程序能使我们在接触文本时保持阅读的开放性,防止因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无法准确理解原始资料的意义。
但是,访谈逐字稿的整理、资料的组织、连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研究者常常陷入这样的矛盾:既希望高效地处理原始资料,及早获得研究结论,提出下一步访谈的建议,又希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获得一个比较严谨的结论。在质量与效率之间研究者常常难以权衡。
中调网认为,恰当的使用“回溯觉察之重组”(reconstruction in retrospective consciousness)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尽管这不是主要的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回溯觉察之重组就是研究者已经对资料有了自己的理解后,采取回溯的方式,回想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些结论的,自己有哪些资料可以支撑这些结论。
我们在本课题的访谈资料分析中就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为及时得到每一次访谈的结论,为下一步访谈提出建议,我们在访谈结束后、资料整理出来以前,先进行初步总结。而且往往在返回的途中及时回忆、思考,归纳出访谈过程中最引起访问员注意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回来后把这些要点写成总结,访谈提纲有时也常常成为总结时的参考,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分专家总结的来源。接着,待整理出逐字稿后,进行严格的登录、归类和深入的分析,并对第一次总结(跳跃式总结)的结果进行修正。在此过程中,中调网发现前后两次总结报告在对要点的把握上基本没有区别,只是在具体细节的表述或措辞上有所出入。
例如,中调网在一次访谈后,对于专家介绍的研究中三种控制变量的方式印象深刻,并认为它有一个重要的参考价值,试图将其列为总结报告的一个要点。但是当时只能回忆起三种方式的名字,以及适用于本课题的方式,而对每种方式的具体含义、特点只有模糊的印象。于是笔者在第二次总结时对这些具体细节进行了补充,使总结更为完整。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回溯重组的方法有以下两个优点:
(1)有助于提高访谈分析的效率。研究者在获得访谈逐字稿之前,以跳跃式总结的方式呈现相对可靠的初步分析报告,可以大大提高资料分析效率,对下一步访谈提出及时的建议。从而加速资料分析和收集的循环,避免陷入盲目收集资料的困境,提高访谈活动的整体效率。
(2)有助于提高访谈分析的质量。访谈结束后,访问员对访谈过程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在回忆起被访者的语言时能自然联想起当时说话的情境,包括表情、语气等,这有助于对被访者语言的准确理解。同时,由于访谈过程本身就是访谈双方“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的过程,访问员在访谈的同时已经对对方进行了直接的解读,因此对信息的重要程度更加敏感,这使访谈结束后的总结更能把握重点。相反,如果在访谈结束后进行长时间的录音整理、登录等工作,不但使人筋疲力尽,无法及时分析、总结,又使访问员在时间的推移中淡忘访谈中的直接印象,影响对资料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跳跃式总结往往给后面的组织和连结工作带来先入为主的偏见,产生证实的倾向,从而影响阅读开放式性,不利于发现文本中新浮现的概念。
为此,中调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适当加以克服:一方面,在第一次总结以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实际情形也往往如此),这时对初步总结的结论可能已经淡忘了,对开放式阅读的影响会自然减小;另一方面,在第二次总结时,可以请课题组的其他人员进行细致的整理和分析,从而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并可进行交叉检验。
6.亚里士多德 的目标【笔记整理】 篇六
一.亚里士多德的目标 概念
1.一切事物都在朝着他的目的或最终目的前进。眼睛的目的在于观看,猎豹的目的在于捕猎瞪羚,而橡树子只会长成橡树,绝不会被变成纵木或苹果树。
2.亚里士多德认为的见解,从宇宙万物到人类行为,都适用,那就是目的论。这是一种可以从未来的角度加以理解的概念。
3.不论是橡树子还是人类,皆紧紧和其目的或最终目的相联接。物的最终目的赋予其本质,而本质又驱使该事物朝其目标前进。
4.亚里士多德引发事物的四种不同因素: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
5.一切事物都是潜能被激发,到实现的过程,直到最后的完美状态才会停止。运动和改变为通往目的之道,目的或目标则提供明确方向。
6.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自然淘汰并非自然界由潜能走向世界的内在过程,更确切的说,它是一种盲目的机制,而不为任何最终目的的实现。环境是会改变的,而更能适应环境的的物种会出现并繁衍下去。
7.道德上的堕落是人类放弃自身功能的表现,等于否定了人类本质与最终目的。思考是人类最值得称颂的一面,所得幸福层次比美德更高。
7.浅析造林地的整理与植树造林方法 篇七
1 造林地的清理与整地方法
造林地的清理, 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 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 也可以用机具, 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 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 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 人工播种方法
2.1 撒播
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 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 成本低。但作业粗放, 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 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 皆伐迹地、火烧迹地, 急需绿化的地方, 中小粒树种。
2.2 条播
按一定的行距播种, 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 连续或间断。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 但种子消耗量比较大。适用条件:迹地更新, 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2.3 穴播
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 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2.4 块播
在大块状整地上, 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 m2以上, 可形成植生组, 施工比较复杂。
3 植树造林常用方法
3.1 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 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 而且, 施工容易, 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 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 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 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 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 对保证春播, 早出芽, 增强幼苗抗旱能力, 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3.2 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 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 生长稳定, 因此, 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 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 栽植技术要求高, 必须先育苗, 却也节省种子。总之, 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 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 主要是播种苗 (又称原生苗) 、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 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 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 苗木能否成活, 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 所以在造林过程中, 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 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 尽量缩短时间, 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3.3 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 (干、枝、根等) 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 造林技术简单, 操作容易, 成活率较高, 幼树初期生长较快, 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 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 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 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3.4 其他方法
3.4.1 插条造林
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 春季应在发芽前, 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1.5~2.0 cm粗, 1~2年生的枝条, 剪去侧枝, 剪成长30~40 cm的插穗, 按照一定的株行距, 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 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 cm。如果土壤较旱, 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 采用垄作, 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
3.4.2 插根造林
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 在春秋季均可进行, 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 剪成15~20 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 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 cm, 深30 cm的坑, 将根按45度角倾斜埋入, 要注意, 插穗的方向是大头向上, 上部不但不外露, 反而要埋入土下2~3 cm。■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林区的整地及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一些造林方法, 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支持。
8.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的方法探讨 篇八
1.开工前的管理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有许多事要做,任务就是围绕着工程开工做准备工作。建设单位要设计图纸、跑地皮、办工程招标、议标和施工执照及工程质量监督于续;施工单位则要与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同时,进行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三方的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具体的说,施工单位的技术员或资料员,要在工程进程中随时搜集、编制、整理几种资料。
(1)工程质量监督委托(申报)书(有的采用工程监督员通知书)。(2)准予开工通知书。(3)施工图纸。(4)地质勘察报告。(5)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6)施工企业自己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7)由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交底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开工后要有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的技术、安全交底。(8)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三方人员共同进行的图纸会审记录。(9)设计部门出据的设计变更记录。(10)定位放线记录。(11)工程开工报告。(12)施工日志。
以上这些资料不能缺少,这些资料,多数是建设单位牵头组织和进行,所以施工企业的技术员或资料员要及时向建设单位索取。如:工程监督委托书、地质勘察报告、准予开工通知书、施工图、设计变更、开工报告、施工合同等都是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单位技术员要随时向建设单位索取,并按档案顺序编号入袋备查。设计变更,应由设计部门编制,建设部门签章后交施工单位技术员,未盖上述两部门的公章无效。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建设单位违犯程序,未经设计部门委托,自己进行设计变更,这是无效的。如建设单位设计变更时,必须经过设计部门批准,并附有签证手续,不然,施工单位不能接受。施工组织设计,也就是常说的施工方案,编制时,一般工程,如住宅楼、中小综合楼可由工程技术员编制,经公司总工审核后报建设部门,经双方都认为合理时,方可定稿入档存放。
定位放线,先由建设、施工双方到施工现场观看后,根据规划要求和四邻意见,确定方位。施工单位的任务是:向建设单位及时索要具体规划古宇及建设部门签字、盖章后的定位放线验收记录.然后仔细打好平,并做好放线测量记录以备存。
开工报告,按程序应先由施工企业根据组织的人力和设备机具符合开工的条件时,向建设单位提交《开工申请报告》。建设单位有了这个报告,根据自己的财力和设计图纸、地质勘察情况及施工现场的“三通一平”均做好时,提出《开工报告》;这两份《开工报告》,施工单位要同时收集归档。以上这些资料,多数是工程手续,签字、盖公章务必齐全,不可缺签字人,也不可漏盖公章。填写时,不能用元珠笔,要用钢笔填写,字迹工整清楚,以备竣工后多年仍能查阅。为了便于查阅资料,整理存档时,应按施工先后顺序,分成多个分目录,每个目录一个封面。封面后面就是分目录的资料内容,待整个工程竣工后,再附上总目录和总封面,这样,看起来,竣工资料非常正规,而且,查起来也十分方便。
2.保证资料的有效整理方法
工程竣工后,由于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主体分部工程、屋面工程以及电气工程等分部工程已全部或基本上被装饰和油漆、粉饰隐蔽起来了。所以,考查工程内在质量,只有从资料上去找根据,尤其是保证资料,是主要参照依据。所以,万万不可忽视保证资料的整理。保证资料一旦不齐全,这个工程观感得分率再高,因保证资料不齐全,仍定为不合格。整理保证资料也要与施工同步。但有的资料要提前进行,如:原材料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必须提前搞,不然,原材料或成品、半成品已用到工程上了,再搞试验,一旦不符合要求,就会造成质量事故。所以,未施工前,凡用的建材,先索取合格证书,同时按规范要求能试验的,一定要做试验,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使用。不然,一律退货,千万,不要把不合格的建材用到工程上去。有些保证资料是要与施工同步进行,如:混凝土试验报告和砂浆试验报告及基础分部工程和主体分部工程的结构验收及吊装验收记录和地基验槽、打(试)桩记录,则要求与施工同步进行,不能浇注完了大梁,再另“起小灶”搞混凝土取样留置试块,这样,也就失去留置试块的意义和价值了。总之,保证资料的整理,一要及时,二要准确,三要完整,四要齐全。以下将以钢材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资料的整理为例:
钢材进场后,技术员要先向采购钢材部门索要钢材出厂合格证,少一种钢材合格证,都不符合要求。如出厂合格证是抄件,要立即向抄件人补办抄件单位盖章和抄件人签字,并让其注明原件存放单位。这样,这份出厂合格证的抄件才符合资料要求。技术员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从进场的钢材堆中取样到有资格对外的检测单位(也可以经省检测部门批准的自己企业的实验室)做力学性能试验。取样的数额和要求,按以下分类进行:
(1)热轧钢筋钢筋进场时应分批验收,每批应由同一级别、同一直径和同一炉罐号的钢筋组成。每批的重量不得大于60t(60吨)。转炉钢筋允许由混合炉号组成的混合批,但每混合批不得超过10个炉罐号。各炉号的含碳的差别不得超过0.03%。热轧钢筋取样方法:从每批钢筋中任意抽选两根,并在钢筋两端部位50cm处,各锯断2根,取其中两根做拉力试验,两根做冷弯试验。
(2)冷拉钢筋冷拉钢筋进场时应分批验收,分批堆放。每批应由同一钢筋级别、同一直径、同一冷弯参数(控制应力或控制冷拉率)的钢筋组成。当冷拉钢筋直径为12mm或小于12mm时,每批重量不能大于l0t;也就是在同批同直径同参数的冷拉钢筋中,l0t以下要有一份试验报告,10—20t要两份,以次类推。当冷拉钢筋直径为14mm,或大于14mm时,每批重量20t以内做一份试验;20—40t做两份试验,以次类推。在冷拉钢筋取样时,从外观检查合格的钢材中,每批抽3根,在钢筋端部50cm处,取1根拉力试验佯和冷弯试验样。
(3)冷拔低碳钢丝使用前要分批验收,在同材料冷拔的同直径冷拔低碳钢丝中,每批重量为5t,从合格的材料中任取5%的基数,但不能少于5盘;在每盘的钢丝端头各取样后做拉力试验祥和反复弯曲试样。当作为预应力钢筋时,应逐盘取样做拉力试验祥和反复弯曲试佯。取样切取应采用冷加工截取。
(4)对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用的碳素钢丝和刻痕钢丝先分批验收。每一验收批应是同钢号、同强度、同直径、同一交货状态的钢丝组成,每批重量为3t;有的地区要求逐盘取样。要从验收合格的每批中或每盘钢丝的端部取样,做拉力试样和反复弯曲试样。拉力试佯,一般不做矫直,如需矫直时可用木锤在木垫块上轻轻敲直。对于反复弯曲试验的试样钢丝,试验前要矫直。
3.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施工企业待工程竣工,要提供以下资料:1)质量保证资料核查表,其中的建筑工程有11个项目;建筑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有5个项目;电气工程有3个项目;通风、空调有3个项目;电梯工程有3个项目。根据工程所包括的所有项目,必须逐项查核,并做出结论,是齐全还是基本齐全或不齐全。资料评定核查结论,不能写为合格及基本合格或不合格,而是齐全不齐全或基本齐全。这份保证资料只有基本齐全或齐全后,才可上报验收。如不齐全,也标志着这个单位工程不合格,不合格的工程是不能上报验收的。2)施工企业经过自己验收后,填写出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打分要准确,评定要符合标准,得分率在70%以上者,且保证技术资料达到基本齐全时,方可上报。3)单位工程分部质量评定汇总表,实际上是分项工程的总结。竣工工程综合评定,要填写准确,一并上报。4)竣工申报表。这个表填写后,注明甲乙双方验收申报等级,并双方签字盖公章。5)竣工验收证书。施工单位要先填写竣工通知书,签字并加盖企业公章,一并与甲乙双方和设计部门签字盖公章的竣工验收书,送交受监督的部门,邀请验收。以上几种资料要求及时填写、签证完备、报验及时。证书开出后,施工企业归类存档于竣工资料目录内。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整理过程中,需要结合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技术资料的有效管理,并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及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继红,董拥军.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研究[J].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2010,7(1).
[2] 温东飒,倪杰.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09,9(15).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课堂笔记的整理方法】推荐阅读:
笔记整理方法10-07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笔记整理09-26
语文读书笔记整理10-15
普通心理学笔记整理07-27
演讲与口才部分笔记整理07-28
教师职业道德笔记整理07-29
科学技术史笔记整理版06-21
《科学与方法》的读书笔记11-17
笔记整理-巧记汉语拼音口诀08-25
课堂激励评价的方法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