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

2024-08-12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精选8篇)

1.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 篇一

编辑出版学专业个人简历

姓 名:xxx 性 别:女

出生日期:1984年05月29日 民 族:汉

身 份 证:**** 身 高:163CM

户口所在: 目前所在:

毕业院校:吉林师范大学 政治面貌:

最高学历:本科 所修专业:编辑出版学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毕业日期: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编辑:文字媒体/出版,印刷/包装/造纸,教育/培训

希望地点:江苏

希望工资:面议

教育培训经历

/09--2007/10 长春网通公司 实践

/06--2006/06 长春新文化报报社见习实践

/09--至今 文艺委员 职务

参加社会实践经历

所获奖励

语言水平

英语 熟悉 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普通话 精通 一级乙等

计算机能力

熟悉Windows基本操作系统,熟练应用计算机办公软件,会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硬件维护,取得网络化办公专家的有关证件。主要技能是办公软件使用和基本操作以及方正飞腾软件在报版和书版的使用.

自我评价

性格外向,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热爱文字工作,具备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和文字编写能力,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采编能力,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勇于创新。

联系方式

2.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 篇二

在我国,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09年商务印书馆开设了第一个以培训出版类技术人员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商业补习学校。1983年武汉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图书发行学专业。1984年在胡乔木同志的建议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编辑学专业。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编辑学专业和图书发行专业进行合并,统称编辑出版学,列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标志着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2003年,武汉大学、北京传媒大学、北京大学等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院校自己设置了相关专业,开始以出版发行学、出版学等专业名录招收博士生,构建了编辑出版学的本、硕、博三层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学校到2006年已经达到100余所,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科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体系,既有博士、硕士等高级别的教育,也有双学位和本科生教育。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面临的困境及改革思路

20多年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编辑出版专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面临的困境

1.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混乱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决定着能否确切地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决定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好坏和专业能力整体水平的高低。在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归属十分混乱,各个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形成“各自为政”的状况,经常是根据学校或者院系原有的学科基础、学科特点、师资力量来设置。例如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将编辑出版学专业设置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主要培养策划创意、报刊出版类的编辑出版人才;北京印刷学院将其设置在管理工程系,培养市场营销类的编辑出版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将其设置在文学院,培养内容编辑类人才。

这种混乱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课程设置,不利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的规范,使该专业无法建立规范、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影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2. 师资队伍薄弱,教育资源匮乏

在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队伍中,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质量上,各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只是一个懂得理论的教书匠。在教学内容上,过多关注理论性。在教学方法上,只注重理论灌输,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量上,各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许多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骨干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而直接从事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3. 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降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大量需求,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是不少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版单位在招聘时更希望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士,或者是有“三年或五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就使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被挡在了门槛之外。作为刚毕业的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是其致命的弱点。学校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致使学生的就业率降低。

(二)改革思路

笔者通过对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出版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几点改革思路。

1. 调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

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从质和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产业单位,那么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上会产生很大缺口,以前为传统出版社输送人才的教育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现在的出版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了解出版市场运作,懂得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具有文化产业前沿视角的专业管理者和出版策划者。

因此,调整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院校应该根据新的市场环境需求,调整落后的、不符合编辑出版市场需求的课程,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注重设立一些新生、前沿课程,多设立与管理学、出版学相关的课程,培养出具有专业编辑出版知识,懂得编辑出版市场运作,懂得管理策划的现代编辑人才。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资源的投入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第一,在出版行业聘请具有丰富编辑出版经验的人员,通过特聘、兼职、客座的形式吸引他们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第二,可以将年轻的教师送出去,让他们到新闻出版单位去实习,了解编辑出版行业的流程,增加实践经验,然后再回到学校从事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教育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已经跟不上其发展速度,一些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科研经费,大大制约了其发展速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院增加资金投入或者吸收外来资源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以缓解由于教育资源不足给编辑出版学专业带来的压力。

3.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大多有“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理论课太多,实践课太少,培养出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动手操作,很多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任何校对和编辑经验,对于编辑出版的业务流程更是一无所知。不难想象,这样的毕业生在就业中会面临多大的困难。

实践对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各院校可以适当地增加实践、研讨类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原则出发,传授学生业内知识,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审稿、改稿和校对。还可以和当地的出版单位联合办学,将产学结合起来。由学校和出版单位联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到出版单位去实习,参与策划选题、校对稿件,了解编辑出版流程,掌握最基本的出版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宽口径的编辑出版人才,既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又熟练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编辑出版学专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与世界的接轨、融合,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势必充满机遇和挑战。在当今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各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应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积极探索,汲取经验,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由出版大国变成出版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刘纯.中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检视与分析.中国编辑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原版教材引进的策划、编辑与出版 篇三

[关键词] 原版教材引进 选题策划 编辑策略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4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t is a great concern of the publishing field that the high-quality original textbook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offer more options for universities to choose from so as to integrate latest teaching materials into the curriculu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With a successful introduction of a set of original English textbook as a case, this paper states and shares the whole introducing process of the topic selection, adaptation, editing, and marketing.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introduce high-quality original textbooks to serve th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s long as all the steps are designed properly.

[Key words] Int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books Topic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Editing strategy English teaching

1 引 言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1]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开展双语教学。2004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大规模的本科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些国家级的教学改革都大力提倡引进和使用原版教材,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十年来,国内各大出版社和高校已经将引进原版教材作为一项重要举措,专家、学者及教师(卢晓东[2]、李锋[3]、彭军[4]、孙晓梅和高鹏[5]、邹勇[6]、王滕宁[7]、张红霞等[8]、邓俊[9]、苏伊拉[10]、余心乐[11])也从学术与教学实践出发,集中探讨了原版教材的引进方法、教学中的使用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等。但是,关于英语语言教学原版教材引进过程中各个环节操作策略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高级英语视听说教程》为例,对引进英语原版教材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出版、使用等全过程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并为原版教材的引进提供参考。

《高级英语视听说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美国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原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于2005年为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新语言测试模式,如托福网考而全力打造的一套英语教材,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重点培养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听与说的技能(配有音、视频资料)。《教程》出版后全球发行。2005年,我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抓住机遇加以引进,并于当年隆重推出。其时正值教育部推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战略措施。我社推出的这套教材因内容充实、材料新颖、方法适当、媒体丰富、适应形势等优点,受到全国各高校的普遍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十多个省的数百所大学把《教程》作为主流教材之一。此外,其他一些专业院校的外语系及教育培训机构也都在使用该教材。到目前为止,《教程》已印刷近10万册。2008年10月,《教程》(1—3册引进改编版)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这样一套引进教材为何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欢迎? 对于出版社策划与编辑引进英语原版教材又有哪些启示呢?

2 选题策划

引进原版教材,关键是选题。我社从新世纪初就特别注重教材出版与国际接轨,注重国外教材出版动向,了解国外教材的最新发展,研讨如何与国内教材接轨。2005年初,社里与国外出版社洽谈,社长带回若干套国外刚刚出版的英语教材,让全体编辑做引进选题。笔者从中选择了Listening and Notetaking Series作为引进选题。为适应国内教学需要,出版时更名为《高级英语视听说教程》。

2.1 确定引进版本的四个因素

笔者遴选这套教材引进主要基于四个因素的考虑。

一是出版社的声誉。美国圣智学习出版公司是国外教材出版的几大公司之一,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出版高质量外语教材的良好声誉。他们以前出版的教材我国也引进过多种。

二是教材质量。本套教材是当时少见的高质量教材,主要表现在教学材料原汁原味、由浅入深、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材料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活等诸多方面。媒体形式多样,除纸质教材外,还包括非常清晰的音频CD光盘和视频DVD光盘。学生通过观看模拟课堂讲座气氛录像,大有身临外教教学课堂的感觉,为听说教学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带来极大方便。

三是教材内容设计合理。该教材1—3册内容安排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梯度上升的基本理念,在每一册的内容设计上也体现了这样一个过渡。而且,这样的教材设计符合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i+1”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理论,即“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12-14]。

四是教材的学习策略设计颇具特色。该教材包括系统的英语学习策略教学内容,能够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提高了教材的可信度。比如,第一册中系统地设计了听力中时间顺序法、空间顺序法、因果法、比较与对照法、举例法等基本技能;第二册中设计了如何听记正常语速下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听记学术讲座等;第三册针对前两册的策略学习内容设计了巩固型练习。整个三册教程这一板块的设计安排浑然一体。我们从学校使用教材的反馈信息中知道,这一设计非常受教师欢迎,是其他原版教材不具备的特色。

2.2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为保证该套教材的引进符合市场需求,我们在选题策划阶段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包括对国家发展本科生外语能力的需求调研、教学需求调研及同类教材引进情况调研。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推出本科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目标是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正好符合我们策划引进这套教程的初衷。同时,我们专程前往各大学了解英语专业及公共英语的教材选用情况,发现各大学使用的基本是国内出版社自己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已使用多年,内容相对陈旧。再者,我们还组织了高校英语教师座谈会评价这套教材,与会老师一致认为这套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适合高校教学需求,不仅能够较好地弥补视听说课程教材短缺的不足,而且很适合正要试点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室+网络”教学模式,即大班多媒体屏幕讲授、小班组织操练、学生网上和多媒体自学中心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此外,我们对国内主要新华书店、教材书店、网上书店、图书进出口公司等都做了调查,发现尚无原版英语视听说教材供学校使用。

2.3 深入进行选题论证

为了使《教程》的引进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的选题论证。

首先,我们邀请国务院发展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对这套教材进行审读。专家认为:“该系列是一套训练英语听、记能力的教材。该套教材旨在帮助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提高英语听、记和口语能力,同时宣传、介绍美国。内容涉及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材料很丰富、充实,文字可读性强。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可取之处。因此引进该套教材对帮助中国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记录能力和了解美国是有价值的。”

其次,我们邀请了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的专家从教学角度对这套教材进行论证。他们认为这套教材比较适合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使用,并对这套教材的改编体例、词汇编排、语言难点、修辞提示、文化背景等细节问题提出了编辑加工建议。

在外部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组织社内资深编审,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市场预测等方面对这套教材的引进进行论证,再次确认这套教材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国内出版教材不具备的,如果引进,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4 学校试用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请要参与教材改编的几所国内重点大学进行试用。我们与大学外语系(部)的负责人一起设计试用方案,分别在初、中、高三个不同等级的教学班中按听说教学原则进行实际课堂教学使用,结果发现师生都非常认同这套教材,认为这是一套“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为一体的教材”,是“既能训练语言技能,又能拓展知识输入”的教材。学校试用,增强了我们的选题信心。

3 编辑加工

《教程》引进后最重要的编辑加工任务是改编。为了保证改编质量,我们与国内若干重点大学的专家进行研讨,请他们从教学角度提出改编设想,进行陈述,最后选定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所学校作为改编学校参与《教程》引进的改编工作,并对作者队伍提出了具体要求。

然后,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设计了改编方案: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要求,删除一切存在政治问题的章节与字句;增加语篇层次结构分析,以便宏观上把握篇章意义;增加相关词汇诠释、总单词表等,解决学生语言输入时的障碍;增加相关语言、语法难点等注释,解决教师备课过于耗时问题;增加相关美国文化背景知识诠释,拓展学生西方文化知识;增加历史、法律等各方面的图片信息,活跃版面;重排全部内容,使版式符合我国读者阅读习惯。另外,依据中国国情和传统教材模式,做成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两种。在结构上,把原书的听力原文和听力答案移到教师用书上,以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改编方案确定后,我们制定了较详细的改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如何对教材的生词和短语(Words and Expressions)进行注释,如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提供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进行标注;如何对课文中的语言难点(Language Points)进行解释,如特别注重对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复杂句子结构的语法分析标注;如何诠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Related Culture Notes),如确认哪些文化点是需要诠释的,用中文还是用英文,诠释的深度等。此外,改编措施还包括:仔细阅读原版课文,检查课文是否存在政治上与我国国情相悖的内容,容易引起宗教或民族问题的内容,历史失实的内容等;认真审读每一单元,若发现有问题的文章、段落、句子等,先做标记,指出问题所在,与主编及出版社讨论决定处理方法;规范注释生词、习语,且只标词语在教材语境中的意义,注释语源要选自权威辞书,如《英汉大词典》《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剑桥高级英语词典》等;精选语言难点进行注释,主要从学生难以听懂的复杂语言结构与现象中选择标注点,而且做到注释准确、客观、扼要;利用权威百科辞书如《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诠释相关文化背景,文化点的选择以中国学生较为陌生的西方文化节日或文化现象为主,如万圣节、摇滚文化等;注释简明,尽量使用英文。

4 出版发行

在确定交稿及出版日期后,我们又邀请外审专家对改编后的教材的整体设计、新增内容、语言文字等进行全面把关,确保高质量。经过努力,该教材于2005年8月正式出版,投入市场,各大学及社会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始使用。几年来,使用该教材的有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听力课程,重点大学非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高级选修课程,出国留学培训机构,以及自学人员等。

教材出版发行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了解教材使用状况,为后续修订获取反馈信息。因此,在《教程》出版后,我们随即设计了一系列追踪教材使用状况的方案,包括去学校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举行教师与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支持使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的占78.8%,支持教师用适合于引进教材的新教学方法的占73.1%,认为重点大学已具备使用原版教材条件的占74%。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认同原版教材在学习英语中的重要作用。

调查也显示,教师对使用《教程》持相当积极的肯定态度,其中参与教材改编的三所大学教师的意见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教程》符合教育部推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既训练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又发展其听力策略,特别是听讲座和记笔记的能力;内容充实,文字可读性强,有可教之处,教师有拓展的空间,能增强教师教学积极性;图书、磁带、MP3、DVD视频等立体化解决方案,方便教学;练习设计新颖,题型多样,且多为主观题,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学生非常欢迎。

5 结 论

《教程》在引进过程中,对选题策划、编辑、审定、出版发行等各环节都做了精心设计,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大量经验,为今后引进更多教材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比如教材出版后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教材的装帧设计不够儒雅、亮丽,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等。

在高等教育中引进原版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推进的一项政策,使高校能够有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直接领略国外本专业最新的教学内容与研究成果。但引进工作本身也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充分配合与协调才能把引进工作落到实处,最终引进高质量的教材。

注 释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1]4号:1

[2]卢晓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原版教材引进[J].中国大学教学,2001(2)

[3]李锋.关于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4]彭军.对引进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前沿,2003(5)

[5]孙晓梅,高鹏.精选·慎选·选全:策划引进版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出版,2003(3)

[6]邹勇.从引进英文原版教材谈英语阅读教育的新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7]王滕宁.对使用原版教材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4(2)

[8]张红霞,冯震,饶燕婷等.对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工作的综合调查[J].江苏高教,2006(5)

[9]邓俊.论高校双语教学原版教材的本土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10]苏伊拉.版权应从单一引进走向综合营销[J].出版参考,2009(6)上旬刊

[11]余心乐.引进版教材的本土化改造[J].中国出版,2009(6)

[12]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13]Krashen, 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9

[14]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1982

(收稿日期:2011-11-19)

4.编辑出版专业技术岗位职责 篇四

1.认真钻研业务,及时掌握主要选题方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进行编辑出版工作经验总结和学术研究,提出改进出版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积极撰写高水平论文、论着,对有关图书或期刊栏目进行评论,公开发表评论文章;

2.制定重点、重大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进行新选题开发,并组织实施;

3.主持编辑或担任重点出版物或稿件的责任编辑,或创建并主持编辑报、刊优秀栏目;

4.承担重大的编审任务,复审或终审重要稿件,解决审稿中疑难问题;

5.指导培养中初级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6.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其它公益活动。

(二)副编审

1.认真钻研业务,及时掌握主要选题方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进行编辑出版工作经验总结和学术研究,提出改进出版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积极撰写论文、论着,对有关图书或期刊栏目进行评论,公开发表评论文章;

2.制定选题计划和组稿计划、进行新选题开发,并组织实施;

3.担任出版物或稿件的责任编辑;

4.复审或终审重要稿件,解决审稿中疑难问题;

5.指导培养中初级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6.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其它公益活动。

(三)编辑

1.认真钻研业务,从事本专业领域学术研究和管理研究,积极撰写论文、论着;

2.担任出版物或稿件的责任编辑;

3.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疑难问题;

4.指导培养初级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5.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其它公益活动。

(四)助理编辑

1.认真钻研业务,积极提高业务水平;

2.对稿件进行初审,协助编辑出版物或稿件;

5.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 篇五

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出版物发行与营销策划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讨论稿)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tudies)

一、培养目标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良好综合素质及较强开拓创新潜能的优秀学生,使其具备专业的文化产业经营和出版物发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竞争力,掌握出版物发行、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结算、商业谈判、心理学、统筹管理、计算机相关实践技能,适应未来管理、发行相关专业领域从业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素质结构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

2.知识结构要求

掌握出版物发行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出版物发行事业和相关的文化传播事业;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掌握出版物发行基本的采购、销售、储运、管理等专业技能;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播技术从事发行活动和相关的文化传播活动。

掌握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英语达到学校规定的合格要求,计算机达到全国或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核一级水平;完成规定周数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或作品);参加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能力结构要求

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专业出版物发行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主干学科

新闻传播学

四、学制与学位

1.标准学制:四年

2.弹性学制:三——八年(根据所获学分确定修业年限)

3.学位:文学学士

五、主要课程

编辑出版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新闻编辑与评论、写作、中国历代文

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书刊编辑学、出版策划与编辑制作、校对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摄像基础、报刊版面编排、网络编辑实务、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版权与图书贸易、出版经营管理、海外出版产业通论、图书视频策划与制作、出版物发行物流管理、书业电子商务、书店经营管理等。

主要实践环节有:

军事理论与军训;相关课程的课内实验;毕业论文;另有专业实训、“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题教育、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实践。

六、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170学分(其中第一课堂160学分,第二课堂10学分)

七、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八、学分和学时汇总表

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分和学时汇总表

1.“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基础上,至少完成5篇书评(读后感)、5篇影评(观后感),或者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此类文章2篇,共计2学分,由学院负责组织、落实,图书馆协助完成。

2.学年论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和课程学习在第三学年内完成,研究方向与新华书店经营管理实践相关,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计2学分,如论文在专业刊物公开发表,计4学分,超出部分学分可抵第二课堂选修学分,由学院组织、落实。

3.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项目、职业技能认证项目、职业资格考试项目,要求学生任选一个项目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可凭2张相关部门颁发的技能合格证书申请免修),每一个项目共计4学分。项目如在校级以上(含校级)竞赛中获奖,经学院认定、教务处审定后,给予相应学分奖励,该学分可以抵第二课堂其他选修学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由创新中心(实验电视台)、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和科研处共同制订实施方案,学院协助组织、落实。学生也可以选择“四年一本书”项目作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但必须是作为独立负责人策划的图书项目并在毕业之前公开出版方可计4学分,否则不予计分。

4.专题教育、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可以任选一项或几项完成。鼓励学生多参与专题教育和学术讲座,每完成2篇心得计1学分,在公开刊物发表文章计2学分,最多不超过2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凭有关成果或证明获得学分,原则上一项活动1学分,凡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奖励的,参照学校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学分奖励,该学分可以抵第二课堂其他选修学分。

九、教学计划表(见EXCEL表)

6.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 篇六

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中职教材经过10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誊,是广东省教育厅堆荐使用的教学用书.目前已出版有语文、数掌、英语、计算机专业、旅游专业等五个系列.

作 者:孙瑞新  作者单位:深圳电子技术学校 刊 名:广东教育(职教版) 英文刊名:GUANGDONG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 关键词: 

★ 旅游电子合同

★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 机械专业本科生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 旅游导游电子简历

★ 旅游专业求职信精选

★ 旅游专业求职信范文

★ 旅游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 考试-职业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

★ 旅游管理专业的简单求职信

7.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 篇七

关键词:编辑出版,本科教学,专业化,基础化,应用技能化

一、制约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出版业在新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的发展壮大, 与国际接轨、数字化的发展需要, 出版业对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领域极具预见性地努力适应这种需求, 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纷纷创立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教育, 近十年更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毕业生。但遗憾的是, 出版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并未因近几年有了这些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而得到满足, 同样, 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也没有在相对于其他行业比较好的就业环境下占得先机。换句话说, 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和出版业的人才需求出现了某些错位, 并没有满足出版业对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之所以存在这种教育和人才需求错位的现状, 重要原因是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存在如下不适应现实需求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制约目前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 对编辑出版教育的专业化重视不够

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术修养。这里的相关专业知识指的是编辑出版专业之外的专业学识和专业知识。例如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更大范围的理工类、医学类、农学类、计算机软件类等专业知识。古代的编辑多为某领域的专家学者, 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中国的编辑始祖孔子到清代的各编辑大家, 莫不如此。随着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和壮大, 编辑逐渐从学者、作者中分化出来, 成为职业化特点鲜明的编辑, 但是细数近现代的著名编辑大家, 亦多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如周振甫是著名的古典美学研究专家, 历史学家;郑振铎是著名的作家, 文学评论家, 文学史家, 翻译家, 艺术史家, 收藏家, 训诂家;胡愈之是著名的作家, 翻译家, 语言文字学家;夏丏尊是文学家, 语言文字学家;叶圣陶是著名的作家, 教育学家;舒新城为教育家, 辞书编纂家, 心理学家。此外, 鲁迅、顾颉刚、竺可桢等著名作家、学者、科学家, 也都从事过编辑工作。当代, 编辑队伍同样不乏专家、学者, 有些编辑在某一专业或领域的研究中颇有建树。如陈原为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林骧华是资深文艺批评家、翻译家;傅璇琮为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古籍校理家。还有科普编辑家周建人, 经济学科普作家邱兆祥, 作家茅盾、巴金、浩然等。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对编辑出版业的影响, 当今编辑角色的文化性和经营性越来越分化。考察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出版领域的编辑, 称得上学者的可谓凤毛麟角, 虽然如此, 由于20世纪90年代前高等教育泡沫化尚未形成, 也由于那时社会对编辑职业文化性的普遍认同, 对编辑给予较高的角色定位, 使得许多具有较好专业背景的人 (受过系统专业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的人) 进入编辑出版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出版行业的竞争加剧, 社会对那些所谓“复合型”编辑, 即善于经营、炒作的编辑给予不恰当的、过多的认可和称扬。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编辑队伍的浮躁之风, 这股浮躁之风同样也吹向了高等学校的编辑出版教育领域, 使编辑出版的本科教育偏离了专业化的轨道而过于偏于职业化的方向。目前国内编辑出版的本科课程均表现出对文化基本素质及专业学养不够重视或无力重视的现象, 这使学生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1) 在校不知学啥。编辑出版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脱离具体实践和实验设备, 理论讲解无须浪费四年的时间,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容易在盲目中荒废。 (2) 考研不知考啥。编辑出版专业硕士、博士点有限, 而没有专业设置和规划的学生, 报考其他专业显然力不从心, 只能知难而退。 (3) 毕业不知做啥。浮躁之风终究不会永久弥漫出版界, 谋求提升发展内力、积聚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业对编辑的文化性、专业性的需求是永久的客观存在。而编辑出版教育对文化性、专业性的偏离导致缺乏专业背景的毕业生难以适应专业化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出版的业务要求, 一些出版社已经发出了不接收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声音。这隐约道出了制约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 对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化重视不够

这里的基础化不仅指一般的文化基础, 更强调这样的内涵, 即以往被视为高精尖的外语人才、现代数字应用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传媒的国际化、数字化而变得普遍和基础化。

1. 外语能力是编辑出版必备的从业基础, 而且要求程度高。以英语为例, 我国高等教育中, 本科毕业生要求达到四级, 研究生为六级。但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外语能力的要求却普遍有所提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时代, 出版的国际化运作越来越日常化。中国出版贸易从起步阶段的贸易逆差,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到2008年, 已经迈开了对外输出、建立海外出版基地的步子。毫无疑问, 随着中国文化逐步被西方世界所了解和认同, 中国出版业也在海外赢得自己的地位, 并不断繁荣甚至走向垄断海外市场、兼并海外疆域的发展方向。像“中国制造”遍布西方世界一样, “中国出版”也将逐步走向西方读者的视野和生活。但是, 这一切不但有赖于深谙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层次人才, 也有赖于这种高层次人才普及率的提升, 使以往对这种特殊人才的需求发展成为了普遍的需求。如同博士成为今天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门槛一样, 随着传媒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对外语的高等级要求也将成为考核从业者的基本条件之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屏障是语言, 因此, 现代出版业对人才的要求尤其强调外语能力, 具有专业外语能力的人才, 更为许多出版集团所热求。如一些出版公司强调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水平须达八级。一般的出版社也把用人的条件抬高到硕士研究生, 并附加上一定的工作经验、外语水平等级 (一般也要达到六级) 等条件。而目前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多数只过了四级, 少数过六级者也难以适应专业化的实际应用需要。这成为阻碍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2.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新传播方式的出现,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难以适应现代化出版业新动态的要求。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出版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 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正逐步跻身为出版主流, 并表现出常态趋势。这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为传统出版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使传统出版努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 (2008年4月22日, 北京) , 说明了传统出版业正力图在数字出版、网络出版领域开拓发展空间。成规模的、大的出版集团有令人瞩目的理念和动作, 中小出版业者也跃跃欲试。虽然目前囿于缺少数字产品研发和经营人才而一时难以付诸行动, 但不久的将来, 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一定会和传统出版一样, 成为当今乃至未来时代的出版主流。这就使对编辑现代传媒技术能力的要求从金字塔尖的个别扩大为对一般从业者的普遍衡量。而编辑出版高等教育限于师资和设备, 有关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难以开设, 即便有的学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 也仅限于简单入门, 难以使学生真正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出版业急需大量的新技术型出版从业者, 而高校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

此为制约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第二个瓶颈。

(三) 对编辑出版教育的实际应用技能 (主要指编辑工作各环节的实际运作操控能力) 化重视不够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虽然已经写在各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学大纲和办学特色中, 但是, 由于实验设备缺乏, 同时, 谋求联合出版业共同办学阻力重重, 使本来应备受重视的编辑出版操作技能实验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满足出版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承认的是, 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编辑业务上, 其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开拓能力, 远远超过以往非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但是, 在计划经济时代, 出版事业同时承担着培养出版新人的职责, 那种不急不躁的运作模式, 可以从容地把一大批热爱编辑出版事业且具备各种专业素质和专业背景的新人磨炼成合格乃至优秀的编辑。而今天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和膨胀式发展迫使出版业不得不抛弃培养出版新人的责任, 把用人的标准提得一高再高。这就使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 即便有了一定的职业技能, 也难以进入它们的用人标准范围。仅一条“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就足以将我们的学子拒之门外。因此, 脱离实践的教学显然成为制约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

二、解决思路

基于以上现状, 我们看到, 大力发展编辑出版的本科教育恰逢其时。编辑出版的本科教育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没有存在的意义, 但在盲目浮躁之风中生存, 显然无法真正实现为出版业培养人才的目的, 存在的意义也就令人怀疑。因此, 探讨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模式显得尤为迫切。这涉及学制及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修订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改革和科学发展。

(一) 基于强化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专业化, 强化特色教育

这一改革应具体落实在对学制的调整、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编辑出版专业的学制应以五年为宜。其中专业化、特色化教育应占五年中的两年。可以是前两年, 也可以是后两年, 但最好是后两年。此两年的课程性质为专业研究型课程。此阶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作为出版人的文化专业素质, 提升学术水平, 以使其最终成为具有专业背景或学者型的出版人, 同时为学生报考研究生拓展专业选择方向。选择专业和授课的方式应为自主选择、学业导师指导、灵活选课相结合。即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 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编辑出版之外的专业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或自然科学、理工学的研究学习。可按各专业第二学位应修课程或参照各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课程来设置课程, 以学分制衡量学习结果。考核方式根据具体专业、具体课程灵活掌握, 可笔试, 可论文, 也可实验报告、实验成果。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可以是有关编辑出版领域的研究性论文, 也可以是专业研究性学习中编辑出版专业之外的某学科论文。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 基于强化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基础化, 强化未来从业者工具性课程, 即专业外语和现代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

外语课程的安排不少于四年的八个学期, 其中前三年以大学英语公共课教育为主, 第四年以专业外语即编辑出版应用外语或传媒外语的教学为主, 以英语为例, 力争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达到专业外语八级的水平。此外, 把培养学生现代数字应用技术一类的某些课程, 如电子出版、网络出版, 从以往的只局限于概论、理论教学扩展细化为具体的应用操作实践教学, 如网络编辑、网页制作、软件开发等。

(三) 基于强化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应用技能化, 强化实践选修课程教学

实践选修课程教学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 安排在第三年的第五、第六学期为宜。本学年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作为出版人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设想选择专业性更强的编辑出版课程, 如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网络编辑, 或者更专业的印刷学、文化包装学、营销策划学等。但不同的是, 这些课程的学习必须在实践中进行, 以社会实习为主, 课堂教学为辅。在实习期间, 学校对学生采取学校管理和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柔性、开放式管理方式,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实习场所或职业环境当中, 从而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 提升自己的职业感知度。考核方式以实习之所 (单位) 的主管单位的鉴定和实习成果、实习报告、实习总结为宜, 并联合相关部门 (高教主管部门、实习地主管部门、学生所在学校) 发放学生社会实践 (实习) 合格证书, 以提升社会对毕业生实践经验的认知度, 使毕业生的实际经验得到认可。

(四) 对五年教学时段及其模式的细分

第一学年, 本科公共课 (外语等) 和部分编辑出版专业必修基础课。本学年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作为出版人的职业基础素质。主要课程除本科公共课外, 还应包括编辑出版专业概论类和通史类课程, 但要适当地作一些整合, 增加整合后的各课程学时。如“编辑学概论”可囊括以往的“编辑实务”和“校对学”, 学时从以往的48学时增至64学时;“出版学通论”可囊括以往的“出版法律法规” (包括出版行政管理、知识产权法) 、“出版企业管理”、“出版物的制作、生产和营销”, 酌情安排增加学时;“编辑出版史”可囊括“中国编辑出版史”、“世界编辑出版史”、“世界出版现状和趋势”等, 同样酌情增加学时。这样, 每门课的学时增加了, 知识含金量增大, 却缩减了以往这些课程的总学时, 同时减少了考核的科目和门数, 在节省教学资源的同时, 减轻了学生负担, 以使其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 从而进入第二年的扩展课程的学习当中。考核的方式以笔试为宜。

第二年, 编辑出版专业扩展课 (必修) 。本学年所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作为出版人的文化基本素质,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语”、“阅读和翻译学”、“逻辑学”、“文化及其传播学”等课程均应包括在扩展课中。考核的方式以笔试为宜。

第三年, 主要为实践选修课, 兼修外语。 (见前面的阐述)

第四、第五年, 主要为专业研究型课程的教学, 兼修专业外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见前面的阐述)

总之, 编辑出版本科教学的专业化、基础化和实际应用技能化可适应编辑出版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偏离了这样的方向, 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出版人才, 毕业生也难以在走过快速发展期、进入内涵式发展时代的出版业谋求职位和发展空间。这无疑会直接影响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发展乃至生存。在强化专业化、基础化和实际应用技能化的理念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学制, 设置课程, 改革教学和考核模式, 是未来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研究和实践之根本。

参考文献

[1]胡长明.出版业繁荣背后的真问题[J].出版人, 2008, (11) .

[2]孟庆春.本科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再议[J].出版发行研究, 2008, (2) .

[3]罗紫初.构建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J].出版广角, 2006, (1) .

8.编辑出版学专业教材 篇八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最早的几所名校“拓荒探路”到今天的数百所高校共同实践创新,已成为全国高校覆盖率较高的专业之一。其发展规模过快,专业设置门槛偏低等因素造成的后遗症不断凸显,如核心课程不确定,教材编写不成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内容、方法与出版业发展实际脱节,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以及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模式等问题,都值得编辑出版学界同仁认真思考和研究。①②③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原有的传媒产业格局大变脸的社会背景下,出版业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编辑出版学专业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环境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过程提出的新要求,即大编辑学时代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融合传播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和出版行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新要求。这三个要求也正是目前所有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面临的三大共同难题,能否认识到并适应这个趋势和要求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④

与普通公办院校相比,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师资、资源和条件以及政策方面存在着种种短缺和限制。如果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墨守陈规不求突破,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就面临着问题。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从目前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活动来看,还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实践性师资缺乏,缺少“双师型”人才,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管理和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⑤因此,独立学院要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必须构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同时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具体以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以下简称珠海分校),分享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以期能为相关院校同行提供参考。

一、编辑出版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十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采用“课堂-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在课内外实习基地的搭建上,先后在校内外通过学院和学校层面不断地为本专业同学开辟实践舞台,在学习模式的探索上,探索出一套以研习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专题研习工作坊(如图1),该模式从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与专业课学习相配合。

图1 工作坊实践模式

在学生学业指导方面,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各阶段学习指派不同层次的导师,加强学生选课、研习、实习、升学、就业等学习活动及人生规划的系统性指导意见。在课程学习方面,实行课程导学模式,课程导学将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内容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知识、能力与技能结构、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先进教学资料、讲座视频录像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设在文学院,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先天优势,同时突出了实践实验性课程的设计。如在实验课程属性维度方面,具体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工作坊课程、个性课程,通识选修课等实验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又开设了新闻、广告、电视、报刊、图书、教科书、网络、音像电子、摄影和摄像等覆盖当前编辑出版多个专业实践领域的核心课程。其中,教科书编辑学、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开设为全国类似院校首创。

在师资队伍构建方面,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编辑出版一线,了解行业实情,专业从开办之初就聘请了有多年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编辑担任专业的教研室负责人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授,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成效,还有力地缩短了专业教学和行业实际的距离。此外,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利用自身毗邻港澳台的优势,先后多次引进了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师资。

在学生课外实践方面,专业设立了学生科研专项经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愿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外科研活动。学院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和社会实践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在本专业特色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专业下属的编辑出版实验室自2004年以来,成功创办了面向校内外的报刊图书等各类实践成果展,这一展览模式已成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的特色平台。

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落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这是由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无法孕育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因此,在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大框架下,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导向下,还应就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认真思考,针对专业特点来构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当前实践教学状况的审视与分析

笔者一直承担本专业实验课程和工作坊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亲身教学和收集大量师生反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以及相应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结

nlc202309041314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将基础理论课的知识内容与专题实验课的操作环节联系起来,真正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实现理论的效果,一直是困扰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部分高校采取单一教师同时教授两门课程的做法虽然在形式上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是长久来看,并不能发挥教研团队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因为毕竟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术业有专攻。

2.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有待创新

以工作坊为代表的实践实验课程的内涵决定了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但多数教师在思想上并没有转变观念,仍然采用一言堂式的讲授教学,或者名义上虽然让学生开展小组创作,但各小组之间以及内部成员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在汇报机制上也只是采用传统的PPT汇报形式,不能完全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收获、心得,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协作交流的方式,在针对学习者的评价上,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简单地套用现有的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方法,采取基于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方式,同时还缺乏评价结果的交流和反馈。

3.缺乏立足本专业学生实际和学科特色的实训教材和讲义

以《教科书编辑学》课程为例,目前大多数同行院校开设的是图书编辑学而非教科书编辑学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教科书策划、组稿、选稿、理稿、校对和排版等基本能力。目前市面上的图书编辑学教材有很多版本,但专门针对教科书编辑专题进行探讨的为数不多,而且教科书编辑学的范畴大门类多,编辑理念更新快,如果随意采用,则会出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过时和过于抽象、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相关工作坊的教学上,多数教师都是推荐多本所谓的“烫手”教材和著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在专题的取舍上也存在着较大随意性,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框架和实践内容都不太明晰等等。

4.缺乏支撑相应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多数教师反馈自己对实践课程有很好的设计,可是苦于纸面化操作,不能利用虚拟网络数字化技术开展模拟仿真实验。同时,由于文科学生在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缺乏后续的继续学习、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机制,学习者即便掌握了实践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在面临具体的实践问题时还是表现出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推进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实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这一切又都靠相应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才能得以实现。

5.缺乏创新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实践自组团队

按照传统的方式,实践内容是根据理论课程体系编排逻辑和篇章节的形式来组织的。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是单一角度的片面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学习者学完之后仍有可能不能独立地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另外,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也是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的实验实践课程多数是分专业、分年级、分班级的组织形式,高低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同学在学习同一个内容的过程中,彼此没有任何交流、协作和经验传承,更谈不上与社会专业组织机构的交流和学习。因此,除了由教师引导的实践形式之外,应该多成立以专业、课程为背景的专门团队组织。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编辑出版专业课程框架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相应的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建立专业综合性联结课程

本专业现已开设报刊、图书、电视、新闻和网络编辑等实践教学工作坊,旨在培养编辑、排版、采访、报道、拍摄和制作为一体的多元复合能力。目前各主干课程都已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联结机制和各课程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如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完成出版现代技术等以技术指导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学习后,相继进入图书排版等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实践环节,两门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已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实现了有效的联结,同样的专业联结也体现在音像电子编辑、视频编辑和网络编辑等与新闻采编学的联系上,可以说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在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一直倡导的是模拟真实出版行业报刊杂志发行流程基于角色任务的课程实验训练方法,如在图书编辑实践环节,设立主编、责任编辑、美编和内容编辑等角色,通过小组分工的模式共同完成项目实践。

表1 编辑出版学专业相关课程联结关系表

专题项目相关课程结合

图书项目图书编辑学与出版现代技术

报刊项目报刊编辑学与出版现代技术

网络报纸项目网络编辑学与报刊编辑学

电子书项目网络编辑学与图书编辑学

视频项目广播与电视节目制作与摄影、摄像

2.以多门实验课程联合教学设计为思路,完善课程合作与综合能力开发的机制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编辑出版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合作机制。每学期末,各课程老师会集中协商下学期的合作意向,定出合作模式;而新学期初则确定具体合作的细节或要求。在学期末,会举办一次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跨年级、多课程的项目作品展,通过展览,锻炼和体现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撰能力、平面宣传品设计排版能力、摄影摄像能力、节目短片的制作能力,新闻发布能力,展销能力,网上推销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公关能力及分工合作协调能力等。

3.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编制格局,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对于部分工作坊课程,在实践中并没有现成的、完全符合要求的教材可用,例如笔者承担的网络工作坊课程中的电子杂志制作课程,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本全面的、指导电子杂志创作实践的教材。因此,对于实验教材和讲义的编制,采取与编辑出版学的专业编排实验结合起来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相关工作坊实践的同时,也同步地进行实训指导手册和讲义的编制工作,通过整理成册,形成符合课程实际的自主教材,同时将这一模式在全院工作坊中推广。

nlc202309041314

4.巩固实践教学模式成果,加强网络支撑平台建设

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的功能属性已经明确,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仍比较欠缺。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受固有平台模式限制,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科的教学实际,也不能适应特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系。譬如,在工作坊教学的电子作品评价环节,急需建立一个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的综合数字平台,将档案袋式评价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综合起来,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功能。因此,我们选取编辑出版专业部分课程为试点,以编辑出版行业市场运行机制为借鉴,以相应专业课程理论为指导开展实验,建立了出版发行的学生社团模拟机制,如完整的报刊设计、编辑、排版和发行机制,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运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以网络化的形式再现编辑出版发行流程,达到了高效便捷的专业实训的目的。

5.鼓励学生以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

学生通过课程实践萌发了许多有意义的专业创意,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各种有创意的作品,但这仅限于个别课程的临时随机创作,没有进行及时的深入总结和推广展示。应将这一实践形式常态化和公开化,以突显本专业的实验教学特色。因此,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实践社团,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由专业教师做指导,以课程常规训练项目作为课题,同时通过引入社会项目合作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的真实课题和任务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设计与制作,大胆发挥创意,明确行业标准,体验设计过程,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产的结合,同时以此作为专题教学的形式,探索教学深入实践一线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最终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林书兵,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陈藩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教授,高级编辑)

注释:

① 曾建辉. 编辑出版专业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探析[J]. 出版科学, 2011, (3): 57~59.

② 李建伟. 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 编辑之友, 2009,(1): 78~ 80.

③ 卢政等.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 编辑之友, 2012,(10): 92~93.

④ 李苓等.“大编辑”视野下的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准入标准[J]. 出版 发行研究, 2009,(8): 45~48.

⑤ 赵永宽等. 浅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教学研究人, 2010,(2):109~111.

上一篇:初一我的成长记录作文下一篇:10岁成长礼家长感言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