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2024-07-14

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精选11篇)

1.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篇一

观记录片《榜样》有感

--江西师专经管学院党支部:黄华荣

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榜样》节目,我一次次的被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所感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教师应该向优秀的党员学习,尤其是优秀的党员教师学习,学习其兢兢业业的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榜样》节目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以“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为主线,邀请部分今年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到场,通过典型访谈、老党员现场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忠诚担当的精神风采,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通过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这些榜样中有以扎根五峰牛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原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官章;有 36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播撒希望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有以“技能报国”是为终生夙愿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大国工匠”、“工人院士”等荣誉称号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更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需要教师用良心、爱心去从事这份职业,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指导他(她)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快乐而幸福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学习其那平凡而震撼人心的故事,用实际行动去书写着信念、奉献、坚守、责任、作为、担当和创新。以榜样为标杆,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创建人民满意教育而奋斗!观看之后,大家被深深地感动。水塘中学教育党支部书记李枝尚强调:要认真品味,认真撰写观后心得体会,学习他们的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全体党员要将学习活动与“两学一做”有机结合起来,联系教育实际,强抓师德师风建设,以党建活动促进党建工作,促进学校发展。希望党员教师们要以先进为镜,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同时党员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引领、传递正能量;明确党员身份,肩负使命;做党员听党话;讲团结古大局等。

总之,党员教师将抓紧抓实教育责任,以榜样为标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扛大梁、挑重担、当表率,为国家育才、替家长分忧、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以党建活动促进党建工作,促进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2016、11

2.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篇二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对各地主要美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食材的采摘和选取、佐料的配比和调制、菜肴的制作工序都颇为细致、一览无遗地予以了展示说明;除此之外,还附带介绍了跟美食相关的历史文化,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观众不禁叹服美食制作者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感慨他们对美食的热衷和真诚,也佩服他们细腻的用心和勉力的坚持。一道或简单或繁复的美食,我们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知悉了它的制作原理,也明白了它的来之不易;这让我们在对美食垂涎三尺的同时,也对相关劳动者肃然起敬。纪录片向我们郑重介绍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增强了我们对中华美食的爱慕之心,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华民俗简图。我们不但知晓了中国人的饮食嗜好,还得以洞悉中国人的性格品质特征。该片并没有停留在平铺直叙的层面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美食、人物和环境的诸多细节,伴着或婉转或昂扬的音乐和娓娓道来、不瘟不火的解说,用美食带出人物,以人物引发故事,睹物生情、情景交融,不动声色间实现了些许诗意的转化和几丝哲思的阐发,悄然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了较为完满的视听效果。

二、朴实无华的世界观

本片主角与其说是千变万化的中华美食,不如说是跟美食息息相关的中国人——那些淳朴善良、不辞辛苦的劳动者(即美食的提供者、制作者)和心系家园、奉献社会的工作者(即美食的享用者、敬畏者),二者紧密相连,很多时候又有交集。“民以食为天”,华夏这片广袤的热土用她的博大与宽厚源源不断地给予芸芸众生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亿万苍生的“衣食父母”。当舌尖触到中国,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奥妙关联恐怕唯有中国人能够参悟读懂吧。

(一)由美食看人与自然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宗明义,明确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的主旨。松茸、笋、诺邓火腿、藕、鱼等珍贵食材的采集、制作与获取,都是人类汲取自然馈赠的结果。松茸出土后,藏民用松针把菌坑盖好以保护菌丝,这种习惯正是尊重自然的表现。诺邓火腿用天然盐井出产的盐腌制,将自制的诺邓盐抹在亲自挑选的火腿上,为保护纤维,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之后悬挂风干,三年以上的可生吃。同样的,职业挖藕人会竭力保持莲藕的完整;渔民捕捞时渔网的网眼尺寸有严格规定,为的是漏过小鱼……这些都是人类回馈自然的体现。人们渴望自然的慷慨,而面对自然的馈赠,只有胸怀感恩,维持生态平衡,才可能有所收获。

从香格里拉、大理到遂昌、嘉鱼县,再到查干湖以及海南远洋捕捞队,巨大的地理跨度伴随着丰富迥异的自然景观,不同的自然条件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域居民截然的生存方式。而无一例外的是:在自然面前,只有付出辛劳、默默耕耘,摒弃贪得无厌、急功近利,才能活得更为充实;自然的馈赠并不总是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如高跷捕鱼)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就是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相辅相成。人类不能只顾索取,只有敬畏自然,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方能服务自身、促进自然良性发展。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作为纪录片的结束篇,进一步点明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诀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农耕民族对自然有着天生的热爱,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中国人能够与自然友好相处、互惠互利。自然赋予中国食物以无穷的魅力,中国人通过舌尖品尝生活百味,咂摸人生百态。

(二)由美食看人与社会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将黄馍馍、馕、肉夹馍、泡馍、臊子面、拉面、竹升面、汤米粉、干炒牛河、粽子、年糕、焖面、饺子等全国范围内的重要主食展示给观众,对这些主食出现的背景(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农耕传统等)和主食的制作方法进行了介绍,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俭朴劳苦、尊重劳动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该集最后选取了南方的宁宁和北方的白波所在的两个家庭,提炼出“主食凝聚了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家庭观念”的主旨,到这里,主食的故事已然超越了食物(经济基础)本身,升华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上层建筑)层面,这样的跳跃腾挪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在工业化流水线盛行的今天,主食所承载的家庭味道将镌刻于一辈辈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中国人骨子里对家的深沉眷念、对团圆的赤诚向往将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注重风味的中国人在升华食物的智慧中,悟出并养成了善于创造、安贫乐道、恬淡闲适、睦邻友好的气质与习惯。千百年来,独特的饮食文化单靠口传心授是不够的,必须反复动手、亲自摸索方能传承。中国人如此对待传统饮食,就像对待其他文化载体一样:在保守中尝试创新,在创新中实现继承。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解密厨房时,我们看到:尼西乡人做午餐犒劳帮忙施肥的邻居们,年轻人到小学教授制陶这种传统工艺;客居他乡的中餐厨师年老时回国寻根;技校厨师欣享女儿在自家厨房制作的“业余”菜肴;村宴厨师在重阳节用美味守护尊老敬老的传统……厨房的秘密不再局限于专业技巧,它体现了中国人所推崇的对人与天地万物之和谐关系的朴素哲学,厨房承载了他们的生活点滴、质朴情感与人生记忆。

(三)由美食看人与自身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时间不仅是保存食物、改良品质的标尺,它在影响、积淀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同时,更滋养了中国人对世道人心的别样情愫:时间在金顺姬、阿添、苗家人、叶师傅、侯师傅、林仁灼、郭少芬那里,不仅是泡菜、腊味品、腌鱼腊肉、农家火腿、金华火腿、紫菜、虾膏虾酱的味道,更是眷恋故土、勤苦守业、岁月与记忆、热爱家乡、纪念与怀旧、坚忍与磨砺、守护与缅怀的味道。由美食之味提炼出时间之味,由时间之味提炼出人情之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叙述带着中国人“顺其自然”的味道,情理相生,巧妙妥帖,入情入味。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一—重点将中国饮食中的五味“甜、苦、咸、酸、辣”结合具体人与事一一道来,将不同的人生况味逐个点化出来,可谓妙哉。而更为精彩之处为:“调和”——生活不正是由这五味杂糅而成吗?只有吃苦耐劳、含辛茹苦,饱尝了酸涩与艰辛,用泼辣热情的朝天干劲努力经营,才能苦尽甘来,获取甜蜜踏实的幸福感和新鲜美好的生活体验。五味的终极指向“鲜”——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刻体会并解释清楚的特殊味觉体验,也是一种洗去铅华、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结尾处画龙点睛:“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句结束语出自“舌尖”又超越了“舌尖”,为本片呈献了又一道新鲜“佳肴”—以调和与平衡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中国人在味觉上偏好它,而在生活中亦一心追求此境界。

无论是时间还是五味,流转之间、变幻之时,都烘托出个人的价值观,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曲折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站着不凡的主人公。一个人生存于社会,其目的不止于舌尖,还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调适自我,以积极健康的态度迎接生活、面对万物;只有心存感激、舍得付出,自觉接受美德的感召和懿行的感染,真诚有爱,才能将美好的味道从舌尖传递到心尖吧。

三、时空的穿越与交叉

《舌尖上的中国》共七集,每集50分钟左右,大致循着总—分一总的方式展开,信息密度大,容量可观,制作精良,值得学习。这首先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时令涵盖了春夏秋冬,而每道美食制作的流程和始末虽是通过特技来表现,但若在采风过程中没有跟踪记录,不严格遵循时间的实际流程,特技再炫,恐怕村宴也完成不了,毛豆腐也做不出来,芋头也收获不成,酱和醋也酿不好吧。其次表现在地理位置的跨度上:该片选取了我国东西南北中诸多食材出产地和美食制作地,上山下地入水,光顾了平原、高原、山林、丘陵、湖泊、大海等各种自然景观,流连于北京、上海、重庆、澳门、香港、台湾等大城市和不同省份,驻足于都市大饭店和乡野长街宴,既有民俗风味小吃,又有平头百姓家常菜,跨越多个省份、城镇和山村,撷取多个民族的生活片段,实地跟随拍摄了厨师、美食家、家庭主妇、技师、餐馆老板、作坊主、农民、渔民、牧民、游子等诸多行业、诸多领域、不同身份的人,真实展示他们跟美食有关的生活,倾听他们不同味道的故事,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本色。随着平行交叉而流畅紧凑的剪辑,纪录片如一幅中华美食全景图徐徐展开,比较考究的解说词结合全片张弛有致的节奏,使得观众在这种内敛而不张扬、浓郁而不渲染的文化氛围中静心去感受和品评。上述种种不俗表现都归功于纪录片编创队伍的独具匠心、持之以恒和他们深切的人文情怀。

四、解说词瑕不掩瑜

该片的特殊性对解说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刨除时空的屡次大幅度跨越,单从食到人到事到理,就需要在过渡衔接方面苦下工夫。像“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中国的烹饪,手段千变万化,滋味层出不穷,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等,都可见编创人员做足了功课,不再赘述。这里,笔者且从读音方面挑一些刺儿,供参考查证:第一集——“潜(在的食物和原材料)”将二声误读为三声,“(大雨让原始森林里的各种野生)菌”将四声误读为一声,“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将四声误读为三声,“析(出的盐分增多)”将一声误读为四声;第五集——“载(体)”将四声误读为三声;第六集——“(鸭)脯”将“葡”音误读为“普”音,“咄咄(逼人)”将一声误读为二声,“喷(香)”将四声误读为一声,“撩(拨)”将二声误读为一声;第七集——“(糌)粑”将轻声误读为一声。必须承认,本片解说词总体来说恰切得体,在起承转合方面颇为讲究,可圈可点。

摘要: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由中国各色美食铺陈开来,大跨度空间和时间将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融为一体,既具浓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较强的可看性,并在浑然天成的讲述中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七集连播从不同的角度撩拨着观众的味蕾,全面冲击着他们的感官,带给他们美妙平实、不带一丝造作和浮华的视听享受,这是一场美食荟萃、回味无穷的饕餮盛宴。

3.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篇三

我自主观看了纪录片《小平,你好》后,心中跌宕起伏,汹涌澎湃,不进勾起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缅怀之中!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小平同志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原则性。没能够亲眼看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小平的遗憾,但由他开创的“一国两制”方针,不但促成港澳的顺利回归、平稳过渡,而且为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看完影片,我再一次深深的被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和魅力所感动着。我思索着:为什么小平同志每每都能在危急的时刻挽救党、挽救国家呢?为什么小平同志总能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呢?我想,这除了小平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能坚持用实事求是的辩证观点看待问题之外,与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人民,千方百计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是分不开的。记得影片里有一个特写:小平同志在听说安徽凤阳县的农民实施“大包干”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却遭到某些人的阻挠时,他沉默的摸出一支香烟,用颤抖的手点着了火柴,但却迟迟没有把香烟燃上。”他沉痛的说:“我们搞共产主义是为了人民富裕,现在某些人却说是走资本主义的路线,这不是怪得很吗?”霍地,他把手一挥,坚决的说:“大包干这条路我们一定要走!”小平同志对当时中国的落后是十分焦心的,他恨不得让全国人民都能立即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小平同志这种即人们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精神,正是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这是邓小平先生真实的记录。邓小平先生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可以与他相媲美的,只有曾经的毛主席、周总理。展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且不论他的激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于改革的年轻领导人;单单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都不得不为邓小平先生深深地鞠上一躬。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以他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及时提出了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的思路,带领全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我接触了这段历史之后再在电影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对邓小平先生深深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的尊敬。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虽然没有大幅制作渲染,也没有慷慨激昂,看这样的电影,会忘了它的历史厚重的压迫感。在那些耳熟能详的种种理论被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大屏幕中缓缓叙述,竟然有种亲切,也在这样的观影过程中,方才体会到它们对时局、对现世的影响和作用。但是短短的一部影片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于科技与教育,对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当然,邓小平同志身上所表现的精神,正是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他这样的共产党人还是很多的。这些党的优秀儿女以无比勇敢和智慧、崇高的觉悟、无私的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把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建设成为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腾空巨龙。即使在探索过程中犯下了一些错误,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国记者质问毛泽东主席的错误时,他依然坦荡、毫无忌讳的明言“我也犯了不少错误,对于毛主席的错也有我的错,但没有毛主席就真的没有新中国,”。一个中央领导人能够直面自己和党的错误是极其可敬畏的。

“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就像是对亲朋,像是对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家人的问候,真真实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对邓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和朴素、深厚的爱戴之情。“小平您好”,亲切地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最能表达对党中央的领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表现了人民群众对

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的认同,对我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无比热爱和崇敬。

管看完影片之后,我多么希望时间轨迹可以逆转,逆转到1984年大学生国庆游行之时,多么希望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手持红旗,高举绿底黑字标有“小平你好”的大型横幅,以此来向小平同志致敬。但现实无法改变,我没有时光机器无法完成穿越,但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可以做到:以小平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以及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我们的祖国、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4.观《大国工匠》纪录片有感 篇四

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时间印入我的脑海,看完大国工匠后我越发的有所感概,中国13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出类拔萃就不容易,况且在整个全中国,他们每天都在精益求精,每一刻都在一丝不苟的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可以说学习伴随一生。

他们思维中只有一个最好,是的,无论是谁只要坚持把自己做到最好,时间久了他肯定是最好的。这要求有一个不可磨灭的信念,坚持。只有执着的精神伴随着他们的坚强信念才能够是他们收获喜悦与成功。在他们的人生中有对祖国的责任,有对单位的责任,有对自己的责任,正式这个责任的信念支撑他们走到中国第一。

大国工匠,你们真牛!

5.观钱学森纪录片有感 篇五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回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本来就读于交通大学,攻读铁路机械专业。但1932年1月28日发生的一·二八事件改变了他的求学方向。中日军队在上海交战,成群的飞机飞过学校上空,几乎没有空中力量的中国军队的被动挨打深深震撼了钱学森,从此他立志学习航空,为中国的发展而奋斗。这样伟大的志向怎能不让人佩服?当代青年也应该有这样的抱负,为中国的富强而读书,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钱学森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据蒋英回忆,60多年里,钱学森一直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天晚上吃完饭,自己倒一杯茶,躲到书房看书去了。吃完晚饭到十二点这段时间必须读书。后来,她懂得了,这个有着伟大梦想的人永远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他恨不得把全部时间都用在研究上。再想想我们自己,都把时间用在哪了?真该反思一下了,把每天闲聊、上网、逛街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不好吗?不该再这样“悠闲”地过下去了。该想想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了。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就应该勇敢的承担起自己身上的重任。钱学森是一个非常爱国的科学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决心回国。但是美国当局不肯放钱学森回国,将其扣留,软禁了5年。5年里,他每天被特务监视,过着屈辱、痛苦的生活。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归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终于,历经磨难,1955年,钱学森回到了祖国,为祖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再看看现在的留学生,有几个能像钱学森这样的?有的留学生甚至拿着国家的钱去国外留学,结果却一去不返,为他国效力。国家出资让你们学得更多,你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儿感恩的心吗?不要说什么国外的研究环境好,那都是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你们需要祖国时她无私地将你们送到更好的环境深造,可当祖国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在哪里?难道你们就不觉得汗颜吗?

钱学森为中国导弹和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持了中国导弹研制工程,主持了中国最早的卫星和航天科研计划,并设计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路径。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6.观《辛亥革命》纪录片有感 篇六

历史课上,我们观看了《辛亥革命》纪录片讲的是: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的记忆,让我这个当代的大学生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当今这个和谐的社会,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纷争和矛盾,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之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已无 法扼制西方列强的压迫与侵略,一次次地在列强的进攻中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 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迫使中国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 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 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 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 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步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 渊”。中国人民不甘面对备受列强欺凌的残酷现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运 动。民族复兴是几代人的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 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 繁荣富强起来,则更艰巨。历史上,许多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进行了无数次尝试,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今天的和平安定是多少革命先驱和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又是在多少次革命失败后取得的,这条 革命道路又是多么的曲折和艰难呢?我们都知道万事开头最难,那么中国真正开始革命是什么时候呢?又是什么事件对后来的革命有着 深远的影响呢?这一切无不归功于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地位了。在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 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 意义。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 了统治 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第二、辛亥革命推 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三、辛亥 革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第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壮大了无 产阶级队伍。第五、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各 个方面都起了积极的影响。第六、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潮。由此可见,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皇帝的统治,是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和进步的曙光。在学习了辛亥革命之后,在认识到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马平川,挫折在所难免,我们应该时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把每一次挫折当做一次磨练,我认为人只有在磨难中才最容易成长,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我们要重视个人的主动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方面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 面,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重要作用,人是社会的人,自身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条件下,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利 用有利的条件,不断创造更多更好有利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朝着自己 既定的目标发展。那么对于一个国家呢,则应该从政治、经济、国民 思想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努力。应该始终以经济为中心,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状况,同时,也要重 视国民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思想和文化有较好发展 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宣传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7.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篇七

根据文件要求监区全体干部党员于6月24日、25日在监区党员活动室观看了电视片《信仰》。这部电视片主要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撒热血,前仆后继,为了共产主义信念不惜献出宝贵生命。建国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代革命先辈,他们为了民族的复兴,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土地改革到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从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从天宫1号到神九飞天。如今中国的国了生产总值已位于世界第二。

《信仰》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从积贫积弱带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坚定的旗帜。

穿越那血与火的烟云,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抗争;走过那苦与汗的大道,我们目睹了一个民族的崛起;跨过那光与爱的江河,我们迎来了一个民族的复兴。

九十一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六十二年前,在自己信仰力量的支持下,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呼声终结了曾经被奴役的历史,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东方巨狮再次挺起她那巍峨的身躯,发出她那震撼世界的咆哮。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留

下我们壮丽无悔的步伐。

三十三年前,时代有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在自己信仰的支持下,中国人经过艰苦创业和改革开放,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那春天的故事也写下我们对时代无尽的探索,写下我们对祖国无尽的祝福,写下我们对明天的美好向往。

从鸦片战火到抗战的胜利,我们历经近一百年的抗争。从辛亥之火到如今的日新月异,我们走过一百年的奋斗,从共产党诞生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需要近一百年的探索,再从伟人的呐喊到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我们同样将用近百年的岁月实现民族的复兴,这更需要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信仰。

时移境迁,沧海桑田。从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不朽功业。今朝给予我们光荣梦想,更给予我们责任使命,我们从历史的坐标中,寻找着属于今天的方向,在新时期让信仰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党生命的动力,在无影无形间集聚着强大的力量。历史虽然远去,但人爱自己的历史应该像鸟爱自己的翅膀,是不可轻易折断的。继往开来,我们继续迎着曙光将春晖洒向长江黄河,洒向昆仑雪域,洒向复兴之路。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

8.观《新时代先锋》纪录片有感 篇八

《新时代先锋》纪录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位先锋人物: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代言人--王南石;新时代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孙金娣;新时代岗位建功的先锋号—沈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邢青松;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实干家--郭宏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探索者--杨瑞清。

第一位介绍的人物就是王南石,他是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公司航天伺服自动控制系统装配特级技师。1957年出生,学历不高,好钻研。1999年,他提出改进油泵机械密封性能的技术方法,使油泵一次交验合格率由不足30%提至95%以上。

王南石多年来坚持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融合成系统创新,先后主导或参与完成的工艺技术攻关、产品装调技术研究项目等,多达30余项,撰写技术论文10余篇,解决了许多精密装配的技术难题,在航天伺服自动控制系统零部件工艺技术突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还有一位让人记忆深刻的先锋人物,他是邢青松。邢青松1985年7月入党,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省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农民创业状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他从1992年开始养螃蟹,逐步成立了水产类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成员现有3000多人,带动十万农户致富。由他注册的“固城湖GUCHENGHU及图商标”,200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个水产类驰名商标、也是第一个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9月,固城湖螃蟹荣获国际农交会产品金奖。

广大党员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感受到王南石、孙金娣、沈鹰、邢青松、郭宏新、杨瑞清6名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出来的党的新时代先锋,是优秀共产党员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真实可学。广大党员表示,要学习王南石、孙金娣等“新时代先锋”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和立足岗位、奋力拼搏的精神,把党的**和使命铭记在心,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作用,努力做好各项本职工作,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观看《永远的开路先锋》有感

近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纪录片《永远的开路先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铁人风雨兼程,历尽艰辛,攻坚克难。在跟随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国中铁人不辱使命,挑起肩上的重任,勇做开路先锋,造桥梁,通铁路,开隧道,编织出祖国大江南北的幸福路网。

从这短短三十分钟的视频中我看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伟大工程,如青藏铁路、八达岭铁路隧道,港珠澳大桥等。这一路上所遇到的磨难与挫折并未将我们的前辈打到,他们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有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这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四十年的不忘**,四十年的艰苦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国中铁的成长与辉煌。作为中国中铁的一份子,我们必须扛起从前辈手中接过的“开路先锋”的大旗,不忘**,砥砺前行,努力创造更大的辉煌。

9.观国庆阅兵盛典电影纪录片有感 篇九

接近上午10点,数亿双眼睛都同时注视着各个大小屏幕,共同期待着即将直播的国庆纪念大会。此时的天安门前早已人海云聚,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热烈而又兴奋的笑容。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摆放在纪念碑的一侧,他凝视着天安门,好似在微笑。10点整,_出现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下面立刻传来掌声和欢呼声,红旗飘飘,就像红色的海洋。随着李克强总理宣布:“纪念大会开始!”一场伟大的纪念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56门礼炮、70响轰鸣顿时响彻云霄、振奋人心。这隆隆的炮声犹如冲锋在前的战士,奋勇无敌;又犹如一头东方雄狮在仰天长啸,震天动地,我的心也随之振奋,激动不已。

阅兵式很快开始了,这也是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只见仪仗队的战士们个个身着笔挺的制服、白手套,脚踏铮亮的长靴,昂首挺胸地向前行进着。他们眼神坚毅、皮肤黝黑,动作整齐划一到极致。所有人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能听到的只有皮靴敲打在地面的咚咚声,铿锵有力,仿佛阵阵鼓点,敲打在我的心头,实在是太帅啦!我想这应该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军队了吧,至少在我心目中是的。他们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也不知道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牺牲了多少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保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而今天,他们又以无可挑剔的步伐,向国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勃勃英姿。

在庆典上,还有一幕让我十分感动。在一辆游行的花车上,一位位头发花白的老兵虽然吃力却依然坚持敬着军礼,他们的眼中泛着点点泪花,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夺目。在他们的身旁,一张张黑白照片闪过,让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中国——我们的家,就是这些革命先烈们打下来的,当我们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辉煌而骄傲和自豪时,一定不能忘记,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为了给我们一个幸福的家,浴血奋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倒下了是为了我们站起来。英雄们,你们看到了吗,如您们所愿,今天的祖国强大而美好,今天的人民幸福而安康。

10.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篇十

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还有中国网……从工业到科技,从人文中国到绿色中国,再到强大的军事中国。最令我感动的是一群一群的年青人成为了各个领域的脊梁。他们思维敏捷、朝气蓬勃,对工作又细致入微。青年人挑大梁正成为中国创新的隐形利器。银幕上宏大的画面、清晰的旁白、了不起的数据,展示了过去五年中国伟大而辉煌的成就。只是短短的五年,中国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直线飙升,怎能不让我震撼—厉害了,我的国!祖国我为您而喝彩!

洛措是一个驻村的女大学生村官,是全国扶贫七十七万五千驻村干部中的一员,她每天每时每刻走村串户,为的就是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二字,她希望她统计的数字是最准确最准确的。她讲:她的工作不仅仅是上传下达,要把上级精神做到位,要做到人人知道,要因户施策,即一户有一户的方案,一户有一户的办法。她们分秒必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要彻底消除贫困,这就意味着每分钟约二十人要脱离贫困。她们不能怠慢,我也不可怠慢!我作为一名中储粮一线员工更应争分夺秒,踏踏实实做好本职,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是个能吃苦的勤劳的民族,更是一个聪明积极进取的民族,“一带一路”上,哪里都是中国人的身影!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五年来我们的国家、社会、城市、乡村的变化—那就是便利!交通便利、通迅便利、生活便利……厉害了,我的国!祖国为您而感动!

11.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 篇十一

在《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还没有火爆网络的时候,我不知道柴静女士是哪一位,不知道“雾”和“霾”是完全不同的物质,甚至在生活中也直接无视如此“浓厚”的PM2.5。在此之前诸不知PM2.5对我们的身体的危害如此之大,我记得我上一次听到PM2.5这个词是在高三复习的时候,那一年是2012年。

这一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一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全国人民瞩目。

在第一次《毛概》的课上,王老师给我们看了柴静的自制专题纪录片《苍穹之下,我们共呼吸》,当我回寝室在电脑上搜这部纪录片时,我看到了这部片的播放量,已经创下了数千万次的历史之最,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播放量还要大很多,根本无法估量。也许人们也就是从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这部片以后才对我们的环境有所惧怕,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生活在环境污染如此严重的国度。

纪录片《苍穹之下》以柴静从女儿出生时患有良性肿瘤为切入点,向观众们阐述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我是个南方的孩子,在柴静说出这些事情之前也知道现在空气质量不太好,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如何在北方生活,一个没有见过星星的孩子,而说到蓝天他也只见过蓝一点。当雾霾听到这样的回答,可想而知,如果再不重视起身边的环境,未来的中国就会像现在的山西一样烟熏火燎。影片中,即使站在阳光底下,还是能看到煤灰的碎屑、远处的楼房都看得不太清楚灰蒙蒙的、吸一口空气还多少会有点呛人的味道。

以前我认为天气污染是在所难免,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地步还是有很多方法去解决环境问题的,先污染后治理,忍一忍就过去了!我在看这个纪录片时,从视频下方的评论就不难看出,抱着我这种想法的人绝不是一星半点,我们以往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哪个地方又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了”、“哪个河里又漂着很多死鱼”,而出了这事基本上也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最好把企业责任人和监管部门抓起来”以为这样就能完事大吉,直到一口气看完这部长达100分钟纪录片,我的第一反应已经远超了震撼并且下意识地马上把进度条拉回去再看一遍。记得柴静说了句很切实际的话“雾霾不是偶尔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一个毫无吸烟史的人的肺部淋巴结已经变黑癌变,我就可以知道我们已经呼吸了数十年不断被浑浊所侵蚀的空气。

2004年站在四五个焦化厂中间的柴静怎么也没想到十年之后站在国际化的大都市,空气的污染情况居然比那里更加严重,6岁的王慧卿当年之痛成为了全国之怅……还有人在为自己远离供暖区而沾沾自喜,以为这样就能远离污染,可是看着那日益增加的汽车保有量;始终提不上去的油品品质;产能过剩而又不得不连拉带拽往前走的炼钢、焦化产业,我们才知道我们只要生活在这里我们就无处遁形,必须面对这一我们从未认为如此严峻的残酷事实,我们是当事人,是受害者,我们无法选择不呼吸而逃避不是办法也不是大部分人可以拥有的权力。

为什么制度定义如此模糊,以至于环保部门“有义务而没权力”去处理这些问题,为什么油品标准的评价和制定交给了仅有的三家垄断企业?为什么一个家里毫无吸烟史的人会得肺癌?

有人简单的认为只要不烧煤多建核电站就能完事大吉,可是随着视频的娓娓道来,我们才发现我们之所以如此污染严重,是因为我们的煤不洗净、油不提纯,大家都忙着省钱,不提纯能省多少钱,不洗净能省多少钱,不加环保设备能省多少钱,不升级能省多少钱可是省下来的钱一吨钢铁利润还不足以购买一只茶叶蛋,当然了按照某台 湾娱乐节目的说法,茶叶蛋挺贵的……

当那位环保部的司长说出“你开玩笑,千万吨级的钢厂意味着十万人就业”的时候我的心咯噔一下子就好象什么砸到了心上,上个世纪末国有企业改制大量工人不得不下岗而下岗后的补助微乎其微,如果用强硬的行政手段去关停企业那么最后受害的还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所以这些其实因为产能过剩已经岌岌可危的企业政府每年不得不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以保障其不会垮台,而另一边大规模的城市发展仍然把这些企业当作支柱产业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政府到企业从企业到个人都在这个圈里……

在我看来,环保绝对不是负担,而是创新,如果我们国家还保护着落后是无法创新的,政府要做的不是要补贴落后的产业,而是要制定公平的规则,给予新兴行业发展的机会,创新终究能带来惊喜,完成转型——这句美国环保局官员的话应该时刻牢记!

很多人都说我什么也做不了,或者这事和我没关系,是因为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损害到你自身的切身利益,等到能伤害到了,那毕竟也是太晚了。我觉得只要你想干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最后有一天结果也会反馈到你身上和每一个人形成联系,对别人违法喊打喊杀,自己却不知何为建设本身就是对违法的赞扬!特别喜欢纪录片最后一段话,她是这样说的:

上一篇: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一篇:司法局2010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