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精选8篇)
1.西方政治思想史 篇一
一、主要观点:
霍: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启蒙思想,又还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他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给予的。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甚至承认专制政权有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力。他认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洛克:他的思想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改,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的国家的目的应该保护私有财产,反对国家政权干涉臣民财产。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卢梭: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民意,侵犯了人民的权利,撕毁大家都应该遵守的社会契约,践踏公共意志,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卢梭《社会契约论》原文:
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形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二、《君主论》读后感 人性与道德哲人卢梭对《君主论》的评价是: “ 哲人卢梭对《君主论》的评价是: 马基雅维里自称是在给君 卢梭对 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人民讲大课。” 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人民讲大课。而这大课的重要内容即是对人 性和道德的探讨。必须承认,社会的规范运行并没有我们理想的那样 性和道德的探讨。必须承认,符合高尚的道德,正如我们每一个人虽然都被教育、接受和认可了道 符合高尚的道德,正如我们每一个人虽然都被教育、德和正义,但不能不承认自己还是摆脱不了为人的一些不那么高尚的 德和正义,本性,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道德上的无懈 本性,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可击。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应该理解政治运行的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符 可击。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应该理解政治运行的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符 合道德的规则。它可能没有马基雅维里所说的那么赤裸裸,但确确实 合道德的规则。它可能没有马基雅维里所说的那么赤裸裸,实是有着他所说的那些规则。马基雅维里可以说是历史现实第一位冷 实是有着他所说的那些规则。静无情的解剖师,对马基雅维里最忠实的诠释,就是他身后的整部历 静无情的解剖师,对马基雅维里最忠实的诠释,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可以通过高尚道德情操将人们团结起来,但是 史: 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可以通过高尚道德情操将人们团结起来,如果囿于道德规范而不使用政治手段的话,他们在政治上就不可能获 如果囿于道德规范而不使用政治手段的话,得成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得成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宋太祖之类盛世君王才会在有治世美 名的同时,也留下玄武门事件、杯酒释兵权之类的谈资。名的同时,也留下玄武门事件、杯酒释兵权之类的谈资。古今中外的 政治领袖概莫能外。政治领袖概莫能外。显然,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是《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 显然,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是《君主论》整本书的立论基 “ 础。马基雅维利是把性恶论引进政治学的始作俑者,他认为,一般 马基雅维利是把性恶论引进政治学的始作俑者,他认为,来说,人类都是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的,他们妄自追求、伪装良善,来说,人类都是忘恩负义、反复无常的,他们妄自追求、伪装良善,见危险就闪、见利益就上。当你给他们好处,他们会对你全心全意,见危险就闪、见利益就上。当你给他们好处,他们会对你全心全意,但你急切需要他们时,他们却离你而去” “人性除非在某种压力下才 但你急切需要他们时,他们却离你而去” 人性除非在某种压力下才 “ 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邪恶的”。由这一人性恶理论,马基 会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否则总是邪恶的” 由这一人性恶理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师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使用各种权术与计 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师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谋。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人性善还是恶历来是各种政治理 可以说,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论的基础。近现代西方政治学的许多主张也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论的基础。近现代西方政治学的许多主张也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比如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不禁思考: 比如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不禁思考:人性到底 善还是恶呢?貌似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善还是恶呢?貌似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古今中外思想家都 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而形成各自不同 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同的答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的思想主张。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的思想主张。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从而把道德教 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政治也就和伦理不可分了; 而 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政治也就和伦理不可分了; 西方基督教认为人人都有“原罪”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西方基督教认为人人都有“原罪”,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所 以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来分权制衡。以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法制来分权制衡。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再 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丝恶念,而再邪恶的人心灵深处也不可能没 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没有一丝恶念,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善恶是统一于人当中的吧,善中有恶,有一处柔软的地方。也许善恶是统一于人当中的吧,善中有恶,恶中 有善,无法分离。于是我发现了马基雅维利的性恶论中一个有趣的悖 有善,无法分离。论:既然他认为人都是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只为一己私利的,那他 既然他认为人都是狡猾奸诈,诡计多端,只为一己私利的,为什么要写《君主论》呢?毫无疑问,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 为什么要写《君主论》 毫无疑问,朴素的爱国之情,对一个统一强大的意大利的出现的渴望。可见,朴素的爱国之情,对一个统一强大的意大利的出现的渴望。可见,他 自己就是心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学者、政治家。这么说来,自己就是心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学者、政治家。这么说来,人就不是 完全自私自利的,他们至少有一种家国情感。这不是自相矛盾么?马 完全自私自利的,他们至少有一种家国情感。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基雅维利自己又会作何解释呢?但至少在《君主论》 基雅维利自己又会作何解释呢?
但至少在《君主论》中,我没有得到 答案。答案。或许,或许,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马基雅维利在提出性恶论时根本就没想到吧。马基雅维利在提出性恶论时根本就没想到吧。伏尔泰一语道破: 因为他泄露了天机” “ 伏尔泰一语道破: 因为他泄露了天机” 他从不对自己的思想加以 露了天机 “他从不对自己的思想加以 “ 掩饰,而把自己看透的权力政治中的权术和盘托出;他聪明绝顶,但 掩饰,而把自己看透的权力政治中的权术和盘托出;他聪明绝顶,还没有聪明到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并消除别人疑惧的地步” 还没有聪明到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并消除别人疑惧的地步”(《君主 论》导读)。导读)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本巨著,这是一个伟人。对于《君主论》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本巨著,这是一个伟人。对于《君主论》 还是有很多可以说,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当今各方面尤其是处理人际关 还是有很多可以说,系的意义以及这本书的缺陷: 系的意义以及这本书的缺陷: 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著作都不可能做 到完美无缺。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当时可以称作完美无缺,到完美无缺。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在当时可以称作完美无缺,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会显示出他的局限性。例如对人性探讨的极端 随着历史的发展,必然会显示出他的局限性。化,以及对政治权术的执着追求。但是我们不应该苛求古人,还是应 以及对政治权术的执着追求。但是我们不应该苛求古人,古人 该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观察。这样说来,君主论》 《君主论 该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观察。这样说来,君主论》几乎无懈可 《 击了,一本历史造就的巨著,一个现实造就的伟人。击了,一本历史造就的巨著,一个现实造就的伟人。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他是现实主义的鼻祖。不同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国衡量现实,他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他对人性和理性持怀疑态度,主张法治,而法律的来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学者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历史和传统中为人们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历史的理性。他对变法和改革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非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能改革。
也柏拉图一样,也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因为城邦不仅是理性的产物,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产物。因此他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为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也提出了某种分权学说。柏拉图是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美学家,他提出的问题不但笼罩着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论域,迄今也仍然是美学必须思考的。
柏拉图思想的历史影响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包括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论,以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希腊思想家,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就文艺对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B.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柏拉图明确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这样就抹杀了文艺的艺术标准;柏拉图强调理智,压抑情感,抹煞了文艺的娱情作用。
C.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柏拉图的灵感说抹杀了文艺的社会源泉。
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浪漫主义倾向;普洛丁创立了新柏拉图主义学派;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把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发表自己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院建立柏拉图学园;启蒙主义运动中,德国的温克尔曼和英国的舍夫茨伯里都是新柏拉图主义者;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赫尔德、席勒、施莱格尔、雪莱都受到柏拉图的影响。柏拉图建构了美学史上第一个美的哲学,直到被康德主义所取代。
====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及评价:
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亚里士多德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世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
作为一位最传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廷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罗伊,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迈蒙尼德,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总结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他还是类型学大师,依据统治者人数多少和是否维护全体公民到了利益把城邦分为六大类。并论证了各种整体的演变,其演变是逐渐变坏,其原因则是那种综合的正义原则被破坏。
2.西方政治思想史 篇二
1.1 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
从历史性角度来看, 政治思想与其他的社会意识一样, 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政治思想总是深藏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现实之中。这要求我们要把政治思想放到产生这一思想的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国家中去考察, 注意到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培育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思想, 而这种思想又是如何反映到当时的历史现实和对历史进程有何影响。但同时还应该注意政治思想发展的自身逻辑。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除了受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外, 还必定以前人的思想成果作为材料, 与前人有一定的学术渊源。这要求我们既要审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与前人有什么继承性, 又要分析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这些政治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1.2 交叉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政治思想史作为政治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哲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提供了学术支撑, 推动了政治思想研究的发展。
政治学为西方政治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源泉, 为其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地;哲学为政治思想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大部分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大哲学家,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 康德、黑格尔等,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是苏格拉底的贤人政治观的理论基础;历史学为政治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宽厚的时代背景和问题领域, 它要求政治思想的研究必须在历史的范畴内实事求是;政治思想史还与法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些共同的内容展开了研究, 相互印证, 如古罗马的法权政治观、自然法理论、近代的国际法理论。
1.3 内容多与系统性强相结合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代表着西方政治思想家对政治价值的不懈追求, 对政治现象的终极认识以及对政治理想的精心设计。[1]研究内容是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学家主要政治思想和观点为学习内容。载体是一个个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政治思想家, 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国度, 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他们所思考的政治问题和提供的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方案各不相同: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国家与政府的性质、民族主义的宗教改革、政治制度框架设计、理想的政府形式等等, 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虽然,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内容复杂, 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些核心的概念, 如自由、正义、平等、法治、理性等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至关重要。各知识环节扣得比较紧密, 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政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如在学习政治理性主义理论部分时, 必须从古希腊的传统思维出发阐述, 分析在不同阶段不同代表人物的理性思想理论, 最终有体系性地掌握政治理性主义。
2《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教学内容应突出特点
第一, 梳理教材, 要抓住“一个中心”。当前国内众多教材版本中有代表性的是徐大同和马啸原的著作。徐大同编著的教材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纵向梳理;马啸原的著作是按专题进行解读。从时间的跨度来看经历了几千年;从涉及的人物和理论来看, 是对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进行概括。在一个短短的学期内如何把握教材众多繁杂的内容?这需要授课老师把握住整个政治思想史的主题, 提炼出整个课程的中心思想。纵观国内外学术界, 关于西方政治学说史的主题, 基本上有两种分析框架。一是强调国家问题, 二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2]。
第二, 教学内容的讲授必须树立科学看待问题的思路。对各种政治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 才能对各种政治思想做出切合实际的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评价。
第三, 注重历史与现代的统一,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枯燥无味。任何一种有影响的政治学说, 总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 对人类的政治文明和进步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上每一种政治思想、历史贡献与历史地位。但是, 作为现代人来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 自然不能抛开现代的观点, 从历史中去寻找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历史上哪些政治思想对于启发我们的政治思维是有益的, 我们就应当合理汲取, 古为今用。
2.2 采用多元化的、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2.2.1 启发式教学
“思维的全过程有赖于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努力。”[3]启发式的讲授是要学生独立去思考。《西方政治思想史》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阐述与评论两大方面。理论的阐述要做到简明扼要、准确生动、学理透彻, 然后留出时间让同学们思考这一理论对当时政治发展的影响及整个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影响或作用, 再列举大量的应用实例,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观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和头脑去认识、鉴别、评论。
2.2.2 分组学习, 跨时空虚拟对话
探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法。《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同一种理论如自然法理论、国家起源理论、权利观理论, 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那里表述不同, 有些理论在当时是进步、革命, 但时过境迁却被摒弃。对于这些理论的学习可以在每一个教学时段里, 从已授内容中选拔一个可供讨论的、开放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 跨越时光的隧道由学生和思想家们进行隔空对话, 围绕待定的主题, 由学生代表不同思想家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解答、探讨和争论。
2.2.3 比较式教学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很多知识点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详略安排, 具有发展性或延续性的知识进行比较, 抓住重点, 分析异同。如:比较分析古希腊的平等理论学说与斯多葛学派的平等理论的差异;相似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后进行类推, 如启蒙时代的自然法理论, 只需要重点讲解自然法的方法论上革命性意义, 有关自然法内容的知识, 通过和古代自然法内容比较进行类推, 发现规律, 触类旁通, 减少记忆内容, 增加理解内容。
2.3 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不受时间, 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中, 可借助多媒体的图片、音像的形象功能, 让单调平面的理论课程生动活泼。如涉及到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生平时,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背景信息, 这有利于吸引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内容。另外,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利用一些形象的表格、模型以及图形向学生生动地展示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逻辑结构等。
2.4 注重实践性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目前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考核的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 以考核记忆为主。但是大部分政治学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师,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理论是他们未来教学的政治课程的理论渊源, 所以我们不仅是考核他对理论的理解与记忆, 还要考核他运用理论的能力。考核的方式除了笔试之外, 应该增加实践性考核的内容。可具体可选出与中学政治课新课改相关的内容, 如国家理论、主权理论等内容交给学生做成教案, 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当“老师”, 同学讲完后由学生组成的评委小组进行点评, 并给出成绩, 最后由教师对整个的活动进行评述。要想上好这点内容, 学生必定要做许多的准备工作, 了解如何做教案、教学的技巧、大量查阅的相关资料、理清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等, 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锤炼了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桂琳.西方政治哲学——从古希腊到当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
[2]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10.
3.浅议西方政治思想 篇三
【关键词】城邦制度;政体;正义;发展
一、古希腊城邦制度时期的政治思想
古代希腊社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地理文化概念。公元前两千年前后,希腊人创造了迈锡尼文明,建立了具有显赫王权的专制国家。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特征:以城邦为题为中心。每个类型又包含了千差万别的政治形式,同一历史时期中,不同城邦实行着不同政体。
二、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的沿革
古希腊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
公元前8-6世纪,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建立时期,也是政治思想的形成时期。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复杂的阶级关系,正义观很早就被提出来,出现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城邦国家繁荣时期的政治思想(公元前500-449年)
伯里克利对民主政体和原则作了阐述,指出: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是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三基本原则:“自由”,雅典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法制”,即人人遵守法律;“平等”,即“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智者学派,从“自然”出发,探索国家的起源,提出国家起源于人们见的契约思想;明确提出了认识决定一切的。
城邦国家衰落时期的政治思想(公元前431-400年)
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柏拉图:阐述了等级分工、哲学家执政及法治的思想。亚里士多德:首创了《政治学》;系统地对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城邦的整体以及法治的问题作了论述。
三、“希腊化时期”的政治思想(公元前338-146年)
希腊政治思想由原来关心国家政治生活转而追求个人幸福;个人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伊壁鸠鲁,政治思想基础:个人幸福论,观点:提倡精神上的快乐,建立法律以保证个人幸福快乐与安全。
世界主义思潮的代表是斯多葛派,创始人是芝诺,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一致论点是在政治思想上,提出了自然法思想,人应该是平等,不应有任何差别。
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特征是古代罗马政治思想在实际的政治和立法活动中借用和发挥了希腊现成的各种政治理论,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法学得到较大的发展。
波利比阿(罗马共和国后期政治理论家)的政治思想
内容: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1.西塞罗的政治思想。罗马奴隶主贵族派代表,主张维护衰落的共和国形式,政治思想内容:共和国理论,强调了国家法制的意义。自然法思想:认为自然法是一切人类法的准则。罗马法学家的思想:在法的分类方面,罗马法是西方最早、最完整的司法体系;分为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是有关公民个人权利的法令或习惯法;万民法:是调整帝国范围内自由人的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所有制和契约关系的规范;自然法:是自然和上帝的理性,普遍适用,永恒不变的正义,是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在法的面前人人平等。
2.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征。三个阶段: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时期。
奠基时期的主要特征:自然政治观: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并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涉。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或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3.封建社会时期。神学政治思想:论证和维护教会统治地位的神学政治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2)教权和俗权的斗争成为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4.资本主义时期。15、16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时期。特征:(1)“用人的目光”、从“人的经验”出发观察和说明社会政治问题(2)开始把社会政治关系的内容看作一种“权力”关系,使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分开;(3)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的主权理论。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法学世界观;特征:(1)以人性为出发点,探寻国家原则;(2)社会契约说是国家起源的主要学说;(3)个人主义国家观成为典型的国家观。
5.西方民主制度的固有缺陷。西方政治思想是研究西欧、北美一些主要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发生和发展历史的科学。包括:(1)西方历史上各阶级、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有關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组织和管理的观点、理论和学说;(2)各种政治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争斗、更替的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3)各种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意义及其在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4)论证现实制度的合理性,探讨如何改善现有制度,维护政权、以及如何实现其政治统治出谋献策的。
【参考文献】
[1]张萍.浅析西方政治思想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M]2003,32(3):76-78
[2]候红熏.孟德斯鸠及其启蒙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张天明.探究论法的精神[R],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16
4.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题目 篇四
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大体可概括如下: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和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2.古希腊城邦时期政治思想的特征是什么?
城邦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 BC8-BC6 世纪,政治思想开始产生。
② BC5-BC4 世纪,古典时代,城邦制度的繁荣和危机时期。
③ BC4-BC2 世纪末,后城邦时代,或后亚里士多德时代,城邦解体,政治思想萧条。
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形式。城邦制度决定了政治思想的特点:① 城邦的独特性;城邦的特点:1.小国寡民2.城邦主义3.公民共和国②政治思想就是对城邦的思考,它超不出城邦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城邦观念是理解城政治制度、政治斗争、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③ 西方政治文化三个源头: a、城邦的政治结构 b、罗马法 c、基督教。④迈锡尼专制王权垮台,在其废墟上形成的破碎的政治版图和城邦制度,西方政治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城邦是家庭、部落和村社等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自然进化的产物。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以理性对待事务是希腊人一贯的态度,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公民们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城邦的解体和世界帝国的建立,给西方政治思想带来哪些变化?
规模庞大的帝国取代狭隘的城邦,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扩大,也相应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变化。
1.事独裁的专制制度代替了民主制度:政治学的沉寂
国家的命运操纵在国王、皇帝、大臣和将领的手中。人们失去了城邦时代那种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在政治思想上,表现为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冷漠态度和政治学说的相对沉寂。
2.社会的解体与文化的衰落:个人主义和超越主义的价值取向
城邦的解体使人们失去了精神支柱,由于国家的急剧膨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开始疏远,个人在国家中的相对价值降低。人们从城邦退回到自身,从关注公共生活转向关注个人的生活。城邦解体的结果,是使个人突显出来。这个时期,由于帝国的地域扩大,成分复杂,加之统治者的高压政策,阶级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表现得十分复杂和尖锐。
3.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世界主义观念的出现
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使原来排他的、自我满足的城邦对外开放。在政治思想上,产生了人类一体、种族平等的观念和世界主义思潮。
4.西塞罗怎样表达了罗马共和精神?
西塞罗的“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是指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所以,“共和国”名称的本来含义,就是属于人民的国家。这是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重新定义国家。在西塞罗的时代,罗马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已与希腊城邦有很大的不同。他说“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甚至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指出,当所有的人处于一个人的暴力压迫之下时,什么都不属于人民,人民却属于一个人,即使是在世界上最美好的城邦,那里也根本不存在任何国家。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体,而是理解为“人民的联合体”。这个概念反映了罗马共和国的特征。事实上,罗马城邦从来就不像希腊城邦那样狭隘和完全封闭。它创建之后,一直在不断地兼并和吸收其他部族和城市的居民。到西塞罗的时代,它已经完全突破了狭隘的城邦界限。
5.基督教给西方政治思想带来了哪些变革?
6.马基雅维利对政治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来理解政治,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法国的政治思想家布丹和英国的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等人,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就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斗争,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核心。马基雅维利主张从人的角度、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来研究政治问题,为权力政治观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他还着眼于政治现实,主张将权力视为国家与政治的本质,并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政治和国家的问题,而且还以国家的地位、宗教的影响等为主题发表了重要的论述,并从权力的角度出发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马基雅维利注重从历史和实践经验中寻找政治统治的规律,其历史主义的方法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其权力政治观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从理论研究来看,马基雅维利主张从现实出发,摆
脱书本的说教,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梳理,从而为权力政治观提供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对实践经验的重视使得马基雅维利注重对历史经驻的总结。在权力政治观的指导下,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包括建立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制止封建割据和内讧,抵御外侮和驱逐外国侵略的国家至上论;反对教皇和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干预等。
7.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1)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深受英国和罗马共和国历史经验的影响。
(2)孟德斯鸠认为,—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
(3)孟德斯鸠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
(4)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8简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思想。卢梭设想的社会契约基本过程是:在约定社会契约时,每个人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由于任何一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给别人的同样权利,得到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且以更大的力量来保 全自己的所有;人民是主权者,就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通过社会契约,卢梭希望解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就是既保证了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又要使他置身于力量的总和,不致忽略对于自己所应有的关怀。“服从自己本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特征和矛盾。他试图把自己和服从这种对立的东西统一在国家整体中。
9.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美国社会的形成不同于其他国家,其特点有:移民社会;直接嫁接在奴隶制上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政治上的分立与自治;缺乏传统等。
由此带来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富有务实性;论证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是其主题;强调人人享有机会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建立权力平衡等。
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城邦时代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1)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创者。他第一次将人类知识区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为政治学的进
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研究方法等,同时对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范畴进行了系统研究。(2)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如提倡有限的私有制。他不同意柏拉图关于少数哲学家治国的主张和反对法治,主张人治的思想,为民主和法治做了有力的辩护。所有这些,使他成为西方较为开放、进步和理性主义政治传统的先驱。
2.洛克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包含哪些内容?
5.《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篇五
一、填空题 1.提出了“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
2.政治产生于从野蛮时代进入时代之后。
3.从实质上看,古老的观念认为,政治就是“正义”或“善”,把政治看成最高的善,看成。
4.在古希腊,“政治”的原意为城邦,指城邦中的。
5.在当今西方许多学者看来,政治就意味着普遍的。
6.广义的政治思潮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
7.“天赋人权”说是一种关于人的的学说,倡导作为社会成员的一般的“人”的权利。8.是一种用市场交易关系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及其体制的合法性的理论。社会契约论
9.社会契约论的直接来源为古法中的社团法、合伙法。10.指的是民主制度的一种类型,是近现代国家实行民主的一种制度安排。11.是古希腊、罗马城邦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12.密尔的《》一书被认为是确立代议民主制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
13.第一次明确提出分权理论的是自由派思想家是。
14.三权分立学说的集大成者是。15.是西方政治的一个核心制度。
16.当代系统地阐述保守主义权威观的是。
17.首倡“专家治国”论的是主张“管理革命”的美国哲学教授。
18.从专家治国的理念出发,丹尼尔·贝尔主张以制取代自由民主制。
19.竭力倡导“”的是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
20.法西斯主义兴起于意大利,在德国又称民族社会主义——“”,在日本则表现为天皇制军国主义。
二、判断题
1.最早提出人权理论的是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
2.托克维尔指出,直接民主实质上是大众民主,其最大弊端是可能导致“少数暴政”,导致对个人自由的侵害。()
3.美国是第一个以宪法形式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
4.保守主义在西方政治生活中长期居主导地位,是一种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
5.现代政党最早诞生于英国。()
6.保守主义的对立面是激进主义而不是自由主义。()
7.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
8.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洛克。()
9.20世纪的社会民主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
10.作为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源头,其首创者为伯恩斯坦。()
三、简答题
1.现代政治生活具有哪些特征?
2.如何理解政治思潮的含义?
3.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有哪些?
4.“天赋人权”说的含义和精髓是什么?
四、论述题
6.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心得体会 篇六
金融学院
09保险0班郝启春
2009260038
在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所以对历史政治还是比较喜欢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在我们高中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和细化,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以及自己平时的阅读,我发现自己不仅复习了高中时的知识,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这一块有了更深的体会。
说起西方政治思想史,就不得不提到西方宗教这一因素。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对其进行全面研究时,不管是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还是从心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出发,都会涉及对其本质的界定。然而对宗教本质 的论 述,却因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加之,宗教是一种动态的 社会文化现象,始终是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所以要给出一个恰当而又普遍的定义是异常困 难的,迄今还悬而未决。学者们对宗教本质的探询构成了宗教研究的脉动。
一、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末期对神本质的阐述和论证 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古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和有识之士就开始对宗教本身的问题进行理智性的思考和学术性的探讨,宗教或神灵的本质和起源问题一致困扰和吸引着众多的学者,从而也就构成宗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一时期重在对神的本质进行探索和论证。古希腊哲学开始时,哲学从宗教神话逐渐分化开来,他们批判古希腊传统的宗教,开始将宗 教的神改造成为理性的神。塞诺芬尼根据埃塞俄比亚人和色雷斯人各自有不同的神,得出不 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得谟克里特用其原子论否定了神创世界说,认为是万物皆由原子构成,包括神灵。①他认为人们畏惧不可知的自然及统治者,想约束人 们的行为才创造了神。公元前4世纪后,传统的宗教、道德走向没落,东方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在希腊社会中广为流传,灵魂不死观念充斥着整个希腊社会,引起思想家们的反思。伊壁鸠鲁反对灵魂不死,反对盲目信仰。他认为宗教产生于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摆脱这种恐惧。普罗底库斯从分析希腊神话中神的不同神性得出,神的观念是人们对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自然表 示感谢和崇敬而构想出来的。公元前5世纪末,克里底亚认为古代的立法者或统治阶级为了约束人们的犯罪活动,便虚构了神,神是道德的象征。亚里斯多德认为宗教神话观念产生对自然和天体现象的迷惑与惊奇,对神的存在做了哲学上和理智性的“论证”,为中世纪的 神学提供了一个理性的基础。
二、十六至十八世纪为宗教本质的探索从方法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础。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的话依然显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 物均以神的话为绝对权威。正如马克思所说:“他(马丁·路德)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们的内在世界。”“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②在人文主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各种思潮虽然主张以人为本,以理性为权威,但依然摆脱不了神的阴影。如霍布斯、休谟、笛卡儿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霍布斯对基督教神学及其天启说进行了批判,认为天启不能在信徒的直接经验中得到证实,主张人民不能只凭单纯的信仰,而要用感觉经验和理性去判断教会和《圣经》所说的一切。政治思想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专业分支,它的任务不是简单地罗列、叙述历代政治思想家的主张,考证和注释各种政治著作,而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揭示各种政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客观必然性,正确评价其性质、地位、价值和作用,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重视与外界交流,与世界沟通。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恰好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西方的窗口,能够去了解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和把握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规律。通过这些学习,我想有利于我们从深层次评价和解读现代西方政治制度、西方政治思想主张以及西方国家的国际发展战略。也可以这样理解,了解和掌握西方政治思想是中国了解西方-中国融入世界-西方了解中国的一种必然形式。从微观具体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专业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纵然将来的工作或者研究方向不是这一领域,我想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也是必要的。西方政治思想,不仅仅是政治的东西,更是一种文化的东西,它的发展渗透着西方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观,通过这些学习,我想对于我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是一种完善和积累。
相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西方政治思想史显得就有些“疏远”和“生硬”。我想,这些“隔阂”客观上是源自传统观念和文化限制的影响,当然也有自己之前缺少对西方文化的阅读和理解的原因。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从人的角度去寻找神的本质,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非神创造了人,神无非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幻化,是由于对不可知世界的畏惧、崇敬、迷惑或谄媚,被创造出来抚慰人类。在这里,宗教本质上是对神的信仰。他们的思想无疑启迪着后人对宗 教本质的探索。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垄断的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论证神的本质。如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 》中,通过对自己意志回转历程的记录与描述,表明了对上帝的确信能够不假求于外物,那 是内心的一种确定性。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里提出了有名的“上帝存在的宇宙论 证明”,论证了上帝的本质和位格。他们都相信,信仰才是宗教的根本,理性应该为信仰服务。所以,这一时期的宗教学说和宗教理论只能是宗教信仰和神学本身。这一历史实际决定 了此后西方宗教学说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我觉得学习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从不同背景来考量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相对于《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来说要有难度,不容易想明白、弄清楚。西方政治思想理论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主张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悬在空中的一样”,都不知道那些理论是“从何而来”的,而且有时候那些政治思想的译文都会让我难以理解。我想自己是缺失了对于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土壤”的了解吧。
在比较中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学习中比较中西方政治思想。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加深我对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理解,同时开阔我的眼界,启发我去思考。曾经,我一度想通过这次论文的机会研究“宗教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影响”。正如我们了解的,宗教文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扮演的角色是极其特殊的,和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就是这种理论上更为“蒙昧”的文化传统却催生了现代政治。相对来说,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却从未真正地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宗教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也一度思考过,“卢梭启蒙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政治的影响”这个论题,只是自己缺乏勇气去“深究”,缺少一种动力去“探索”,感觉自己的那些疑惑是“很遥远的东西一样”,然后就没有坚持下去。这的确是一些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只是最后由于视角以及材料的问题或者自己思维的成熟度和深刻度还不够,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认识以及论文的结构。这也是对我学习能力的一种考验,我想自己是有必要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思考这些个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路整理成文字的。借用孔子的一句话说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西方政治思想史 篇七
1 西方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内容
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合格公民。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人权的思想教育, 以诚实、尊严、责任感的道德教育, 以民主、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以灌输、捍卫西方的民主主义制度和价值观为己任。他们的目标是培养富有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社会公民, 培养合乎本国发展所要求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公民。西方国家中, 以德国为典型, 一方面,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民族意识、团结协作精神, 让公民树立民族自尊心、爱国主义思想, 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同时在法律上全面保障人的尊严和法律面前等、男女平等、强调个性的发展等, 重点培养公民的道德理性。
尊重个人价值和尊重社会价值并重。在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中, 有一个明显的趋势, 即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 而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东方传统的国家也开始关注个人价值, 使得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成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西方国家在肯定个人的利益和价值, 强调个人的地位和尊严, 维护个性的发展, 尊重自由、维护个人的私有产权等个人主义的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也有很大弊端-利己主义。一方面, 进入21世纪以来, 西方国家发现, 利己主义已经破坏了传统的经济发展规则, 他们希望恢复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强化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 从强调为个人私利而学习转变强调为公共利益, 提出了要重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形成全球合作、学会关心的社会价值观。
2 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政府主导。政府通过立法、政策引导、财政拨款等方式强制和保障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法国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 对学校、社会团体、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1990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 不但对学校提出了要求, 而且还要求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同时, 政府为其他部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而且还给予其充分的物质支持, 有效、持久地引导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学校实施。学校是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和机构,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同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 为将来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做好准备。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渗透在其他科目中进行的。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德教育, 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除此之外, 通过学生社团、学习旅行、参观访问等形式开展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也是西方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同时, 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社会熏陶。西方国家十分重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 西方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社会公共环境之中。另一方面, 建立大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如著名的阿登纳基金会、天主教联盟、联邦青年联合会、农村青年联合会、德国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和机构等等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让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 培养其合作精神、种族团结和社会意识。
传媒传播。大众传媒不仅是西方国家向其公民传播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也是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电视、广播、报纸、电影、互联网等技术已被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平台, 开辟交流平台, 并设有专门网页, 开辟专栏, 邀请政治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向访问者深入剖析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社会根源及严重后果。利用这些大众传媒, 每时每刻向公民灌输民主、自由价值观、宗教信条、道德规范和原则。
3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生活相结合。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特别是人格完善理论不仅重视“认知”和“情感”, 而且十分注重“行为养成”, 注重行为养成, 注意调动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政治修养方面的认识判断, 推理能力方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以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面向现实生活, 贴近现实生活。既要关注人的生活, 又要关注社会的发展, 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等的管理体制,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 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科学思想对公民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 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 对公民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 使得公民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我们高校应该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使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和思想道德。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尤其是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网络虚拟群体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 具有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 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 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交流, 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孟迎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2]汪宗田、傅安洲.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述评[J].理论思想教育, 2007 (01)
[3]常素梅:当代西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 2005 (9)
[4]阮一帆、傅安洲.德国政治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0)
[5]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讨及其借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 (3)
[6]陈荟芳.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启示[J].政工研究动态, 2007 (18)
8.西方政治思想史 篇八
关键词:西方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军队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入WTO后,由于我们允诺外国文化服务产业进入中国市场,其教育和文化产品将直接面向中国大众。作为精神文明传播基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基地和国家思想库重要组成部分的武警部队,无疑也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认识西方文化渗透的严重性,深入研究其特点、动向,研究实施我们的应对策略,更好地承担起武警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新使命。
一.西方文化渗透的现实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尽管冷战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意识形态的分歧,使得西方文化渗透的目标明确地定向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剧变之后,西方文化渗透的矛头更是直接指向了社会主义中国。西方个别大国的决策者历来认为,他们的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输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以使西方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因此,从杜勒斯的“和平解放”战略、肯尼迪的在“铁幕的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全面接触战略”一直到小布什的“建立良好的关系”等,其目标都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意识形态渗透,达到尼克松所说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1999:不战而胜”的战略企图。例如,美国开发和发行的四款最畅销格斗游戏《功夫》、《魔兽争霸3》、《影武者》和《侠盗车手3》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也“深入到了中国军营”。这些游戏中的反派角色多数都是中国人种,他们“在游戏中充当白人主角闯关需要克服或制服的障碍,有时最终还会被炸得血肉横飞”。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2.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西方文化的渗透有些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由于其方式的隐蔽性,我们有些时候并未觉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国已经形成了客观的文化的战略性短缺。有人测算,我国2007年文化产业实际消费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是7600亿元,到2020年缺口将达12940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缺口,为西方文化渗透提供了“天赐良机”。在入世谈判中,在西方的压力下,也考虑到我们自身的文化需求,我们在文化产品与服务市场准入上作出了部分承诺,为外国文化产品进入国内文化消费市场打开了大门。由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弱势,中国文化消费市场正面临西方文化消费市场的强力冲击和蚕食。比如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其电影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6%,而市场总体占有率却达80%。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收入竟然超过我们所有国产影片一年的票房总额。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承载着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所以文化的消费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消费,人们在欣赏电影、戏剧、歌舞、动漫、音乐或参与电脑游戏的同时,也会对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文化消费的这种教化作用是隐性的、长期的,因而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3.呈现高技术性
在信息时代,宣传手段越先进,宣传声音就越大,传播速度就越快,影响范围也会越广。西方国家依仗他们的高技术特别是卫星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势,控制了网络等各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使文化渗透的手段迅速现代化。他们用有高度现代化的舆论工具,可以使各国人民在同一时间了解同一信息,也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每一个人传送信息。国际互联网超越地域、时间限制,传播信息迅速和自由开发的特点,已经成为西方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世纪末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0.01%。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应对之策。
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文化渗透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它们既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也向发展中国家渗透;既向思想文化领域渗透,也向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生活等领域渗透。出现了文化和经济、科技、政治的互动与结合,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在我国年轻群体中的接受、流行已经十分普遍,而我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呈衰微之势,年轻人过“洋节日”觉得更加好玩、热闹,但热闹的背后其实是正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这种熏陶和渗透不是以军事进攻、强占领土为目的,而是“以人为本”。它们打着“文化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旗帜,不断强化其意识形态战略,倚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优势,大规模地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灌输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进而通过文化领域的渗透,达到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目的。
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要充分认识并肩负起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人民的神圣使命
西方文化渗透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熏陶”的方式,影响官兵的思想,以达到“不战而胜”的战略目标。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政治合格、立场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队伍。《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工作明确规定:“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官兵,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
武警部队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思想阵地。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爱国主义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荣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提倡共产主义道德,防止和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同时把思想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军民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适应武警部队现代化要求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革命军人,肩负起军队强大才能国泰民安的历史新使命。
2.要大力创新军队先进文化
创新军队先进文化,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文化内容的先进性,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主阵地;一手抓硬件建设,就是开发高科技文化。当今时代西方的文化渗透,很多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高科技基础上的渗透。我们应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必须提高武警部队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只有在同一水平的高科技基础上,我们才能掌握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主动权。开展高科技文化研究,开发新的高科技文化硬件、软件,也是军队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之一,推动先进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之一。使之不仅成为推动军事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成为应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有力武器。
3.要充分发挥部队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
部队是一所大学校,这所大学校必须有可以引领官兵超越物质层面的需求在精神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机构,这样的机构首推各级政治部门。武警部队具有传递、继承、积累发展、弘扬和创新先进文化的功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在当今复杂多变、快速发展的时代,武警部队必须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它应该像一盏明灯,真正成为精神文化的中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部队要把繁荣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对有效地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我们不但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神,而且要结合时代和武警部队的要求,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使部队成为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阵地。部队要引领大众在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媚俗、进步与倒退之间作出正确的抉择。部队不仅要成为社会的人才库,也要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库;不仅成为社会的学习中心创造性源泉,而且要成为社会和军队的精神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帕伦高.美一些电子游戏渲染种族主义[N].参考消息,2006-7-22(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