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滨江路文化

2024-10-14

大渡口区滨江路文化(精选3篇)

1.大渡口区滨江路文化 篇一

关于建设滨江文化休闲新城的思考

南溪区南溪镇政府何光彬

按照区委、区政府打造滨江生态城市的科学构想,借助长江护岸堤和桂溪河两岸景观带的打造,建成长江上游的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同时结合桂溪河两岸江南水乡风格具有浓郁仿古民居特色的商业、居住和步行街的建设,将形成以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滨江休闲服务与旅游服务功能相结合,体现二十一世纪南溪城市景观的核心区。由于滨江新城是在一张白纸上绘蓝图,必须从开始就必须围绕商业发展,认真开展规划、建设、开发、管理等相关工作,积极统筹,分步实施,推动县城西区商业形态、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打造川南独具特色的城市新区。

一、深挖历史,营造商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古街打造,要与旧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努力把仿古街建设成为既有独特地域风格,又具浓厚人文气息的特色仿古旅游街区。坚持把保护、弘扬历史文化与县城西区的城市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南溪历史文化精髓融入到商业街区、公园、雕塑、广场的规划建设之中,集南溪历史传统和城市时代精神于一体,打造城市文化景观群,提升商业文化内涵。我区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人文,要组织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和研究,对南溪从建制以来的名人、文人、历史古迹、特色文化活动进行梳理,要从与南溪的经济、社会影响角度进行提炼加工,挖掘出根基。

二、彰显特色,构建商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凸现滨江亲水特点。在城市整体布局结构上充分利用水系与城市各项功能布局有机结合,将水与城市总体布局巧妙、自然结合;在滨水环境塑造上应

重点解决如何保水、亲水、露水,营造水、建筑、人居完美融合的城市意象,创造出一种清新、宁静、怡人的滨水空间环境和城市意象特色。

(二)现川南建筑特色。在建筑风格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我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要从我区有特色的古建筑中提升出现代建筑符号,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符号。积极开展城市夜景规划,以城市夜景灯光将山水园林城市风景线连成一线,以桂溪河两岸夜景为主轴线,在滨江公园、体育文化广场和园林绿地进行灯光装饰,在标志性建筑上设置夜景灯光,以满足夜间观赏要求,形成夜间迷人的风景线。

(三)注重绿色体系营造。绿地和公园、行道树的设计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理念,在展现高低起伏、衔接流畅的自然变化的同时,辅之以大口径名贵乡土树种,以树为主,花草果相结合。

三、塑造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业形态

(一)打造滨江现代商业街区。在临滨江路一侧,围绕体育文化中心广场打造特色滨江商业圈,集合餐饮、休闲、娱乐、商务、金融、法律、保险、会计、旅游文化服务等行业,连锁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折扣店、精品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建成繁华有序、环境优美的区域性购物天堂、区域性消费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流通经济中心。

(二)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平台。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重新审视服务业的发展策略,最大可能地实现旅游饭店的星级建设,使南溪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档次和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在县城范围内形成各种档次相结合,总量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

(三)提高商业旅游管理水平。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商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开发和包装一批商业和旅

游大项目,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调动各类投资主体投入商业和旅游业的积极性。注重旅游管理机构的职能设置与人员配置,强化旅游行业职能管理。

2.大渡口区滨江路文化 篇二

关键词:文化产业,老工业城市,发展路径

近代史以来, 工业化是推动现代城市兴起的基本动力, 工业区是工业时代产业技术革命与工业化相结合的产物。但随着现代化的进行, 依托于传统工业存在的老工业区也因为产业升级换代开始了转变, 这一转变伴随着一系列区域性的社会变革, 而产业的承接与更替成为这一系列变革的基础。当代产业转型的整体趋势体现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 产业发展由以重工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 级差地租和土地升值加速了这一进程。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承接产业中, 文化产业因为其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较长的产业链成为转型的首选。当前,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满足产业转型的需要, 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老工业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内迁以后成为工业重镇。1997年重庆直辖, 城市发展迅速, 原先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以重庆钢铁厂、建设摩托厂为代表的国有工业企业逐渐褪去了光环。2011年重庆钢铁厂由主城大渡口区搬迁至长寿区, 使得依托于重钢而设立的大渡口区成为重庆市产业转型的重点区域。作为重庆市的中心区域, 大渡口区位优势明显, 特色鲜明的川渝文化, 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重钢搬迁后留下的连片土地都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 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对于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 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能够为我国其他工业区转型提供参考研究范本。

一、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判断

判断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能够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的发育提供现实依据。数据显示, 大渡口区2010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当年全区GDP的0.8%、68.8%和30.4%。第二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还要多, 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仅为30.4%。大渡口区的非农业人口由1995年的13.89万增加到2010年的19.86万, 农业人口从6.49万减少到3.83万。[1]出现了城市化加速, 户籍制度改革快速推进的局面。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大渡口区目前的文化产业正处于以工业为基础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即将拉开, 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 政府决策对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导向性作用。

对比经济指标, 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数据更有助于我们判断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2010年, 大渡口区人均GDP为61298元 (大致相当于9700美元) ,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6%, 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19091元, 人均教育和娱乐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为1339元, 教育人均消费支出326元, 后两项支出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和1.7%, 单纯从人均GDP9700美元来看, 大渡口区的经济发展已经逼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 但是恩格尔系数的指标却仍然处于较高的位置。对比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可以看出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正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表现是在数量有限的文化艺术原创作品和迅速上升的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2]文化市场处在急速扩张的前夜。但是, 这种分析只是纵向的将特征一一对比, 然后得出符合条件的阶段性判断, 忽视了市场的开放性。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落差, 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中市场与市场之间又会出现观念交融、资本流动等现象, 将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定性为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阶段是基本判断, 同时, 也应该注意这个阶段的特殊性:一是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并非不能跨越。二是随着重钢搬迁的完成, 之前的工业化成果并不一定能够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

二、当前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表现

在2011年6月出版的《重庆市大渡口区“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专项规划》中, 对“十一五”期间大渡口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有两点概括:一是文化产业规模稳步发展。二是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积极活跃。到目前为止, 对大渡口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未进行过系统的统计。按照国家统计局[3]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 以区内全部登记在册的企业资料为依据, 从中描可以描绘出一个相对粗略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目前, 大渡口区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主要门类及行业涉及8大类43个行业类别, 分别为互联网文化经营、音像制品经营、印刷、出版和发行、文化休闲娱乐、营业性演出、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艺术品经营、动画漫画、数字内容等。截至2010年底, 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共637个, 固定资产原值4.93亿元, 实现总收入5.16亿元, 从业人员4108人, 占全区从业人员数量的3.2%, 实现增加值3.53亿元, 估算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区GDP的2%左右。①虽然从数据上表现出区内文化产业的门类较为齐全, 产值也在不断地增加, 但是优势与问题并存的现象并未改观, 我们可以从文化资源入手, 依次剖析。

(一) 大渡口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文化资源历史感厚重、多样。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三是以土地和产业为代表的发展空间广阔。四是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1) 文化资源历史感厚重、多样。大渡口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分为四大

块:一是从史前时代到明清时代的历史遗迹。二是根基厚重的宗教文化和宗教建筑。三是重钢为代表的工业遗产。四是以堰兴剪纸、麦草艺画为代表的民间工艺。

(2) 区位优势明显。大渡口区位于重庆市南部, 是整个区划都在重庆市二环以内的“纯主城”, 与重庆市的中心距离适度, 处于全市起承转接的关键区域。②

(3) 高质量的土地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区土地资源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 全部位于两山两江之间的中心城市, 区内拥有大量连片未开发土地, 征迁成本较低, 重钢片区、钓鱼嘴半岛等待开发地已成为主城最优质的土地资源。②

(4) 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为我国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庆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也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此时的大渡口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期, 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产业发力, 为大渡口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 大渡口区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经济与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虽然大渡口区文化资源丰富, 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 仍然面临一些不足, 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划。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现有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仅从大渡口区缺乏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这一事实, 就可以看出系统的调研机制尚未建立, 规划更无从谈起。在大渡口区文化产业项目中, 就存在着规划与发展脱节的现象。以华生园“金色蛋糕梦幻王国”为例, 在建设初期并没有纳入大渡口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 园区的建设动机源于企业主个人兴趣, 建设的目标不明确, 建筑规划没图纸, 建设过程不合法。2011年8月, 耗资百万的园区大门也因涉及违章建筑被拆除。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中企业主自主寻求产业升级的冲动;一方面是无规划可寻的现实状态。文化产业规划缺失将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严重障碍。随着《重庆市大渡口区“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出台, 这种矛盾有所缓解, 但面对产业转型急迫性和文化产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这一规划本身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仍显不足。

(2) 区级文化产业建设用地匮乏。从目前来看, 大渡口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三个片区, 一是重钢片区, 二是钓鱼嘴片区, 三是小南海片区。事实上, 这三大片区的地块属于重庆市市属储备用地, 而按照重庆市“十二五”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规划重钢创意产业园也由重庆市渝富集团开工建设, 虽然大渡口区文广新局是主管督促部门, 但是实际上留给区内规划和操作的空间并不大, 直接导致区内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甚至出现了有项目没地皮, 项目无法落地。

(3) 缺乏对口管理机构、文化产业建设人才奇缺。大渡口区文广新局是区内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 下设办公室、群文科、社文科三个科室, 有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执法大队和文管所四个下属事业单位, 唯独没有专管文化产业的科室, 目前只能由文化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兼管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这种制度安排上的滞后, 直接带来的是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 也影响了文化产业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除了主管部门管理人才缺乏以外, 受区内传统工业结构影响, 文化建设领域人才稀少且门类不全, 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都缺乏专业人才问题严重, 相应的文化人才造血机制和文化人才引进机制也不健全。

(4) 文化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根据大渡口区2011年统计年鉴所反映的数据, 2010年大渡口区只有一所剧场, 一家电影放映单位, 56家网吧和65家印刷企业, 而核心层的企业比例偏小, 最大的企业申光电力印务产值只有5000万元, 且是一企独大, 其他文化企业普遍存在文化产品附加值低, 企业发育程度不足, 规模较小问题。全区的文化产业则表现出结构不健全, 尚未形成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产业体系。②

(5) 产业竞争激烈, 先发机遇丧失。区域间文化产业竞争在“十一五”期间突然加速, 大渡口区面临被周边区县合围之势。在重庆市“十二五”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名单中, 大渡口区也只有重钢创意产业园名列其中。文化产业发展先发制人是竞争的法宝, 往往也是夺取产业业态话语权的必要手段。在众多项目已被开发或确认即将开发的重庆文化产业市场, 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步明朗, 留给大渡口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三、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文化产业发展遵循内在的发展逻辑, 必须正视大渡口区作为老工业区面临转型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要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要结合地区实际,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二是要主动寻求经验, 开放性的利用技术和资本, 跨越阶段的局限, 降低发展成本, 缩短发展时间。

(一) 分阶段培育文化主导产业的顺序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其发展高度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从目前大渡口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来看, 区内大规模发展文化产业物质条件还不充分。在2010的大渡口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名单中, 我们可以看到产值和利润排名第一的都是重庆钢铁公司。从2011年开始, 重庆钢铁公司的产值不计入区内统计范围, 这种变化导致大渡口区GDP下滑40%、工业总产值减少50%、财政税收减少20%, 大渡口区面临主导产业缺失的局面。然而, 这种缺失也给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将文化产业纳入主导产业的选择范围, 就必须选择符合当下大渡口区经济发展水平, 选择能够升级区内第二产业, 繁荣第三产业的文化产业类别。这种发展路径就是在符合产业发展阶段性条件下的顺序发展路径。

主导产业从培育到成熟再到更替具有自身的规律。一般来说, 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优势条件和市场需求将会发展变化, 出现相互更替的现象。由于区域的产业发展本身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即存在着引入、成长、成熟 (或转移) 的变化。[4]所以, 从现有条件出发, 同时启动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或业态, 分步骤、按阶段顺序进行培育是实现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将重钢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内容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发展工业文化旅游, 二是进行创意设计, 三是发展艺术表演展示, 四是发展文娱消费, 目标是建成重庆CRD核心片区。对重钢遗址的这种设计, 突出了对重钢文化资源利用的多种可能性, 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可能性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不能一蹴而就, 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上述四方面的发展内容中, 率先发展文娱消费可以以特色餐饮业作为启动。川渝地区的饮食消费并非仅仅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关联, 它同时也是一种地区文化元素。通过餐饮业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条具有川渝特色的发展途径。工业文化旅游需要文娱业作为配套, 创意设计和艺术表演也需要前两个业态来集聚人气。所以我们勾勒出这样一条发展路径:第一步, 建设重钢工业博物馆的同时启动周边配套建设, 打造具有大渡口饮食特色, 以江湖菜为主打的外围饮食街, 博物馆免费开放, 同时加快包含工业文化元素的文娱设施建设, 在符合重庆地区消费者习惯基础上打造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休闲场所。第二步, 在具备一定消费吸引力的条件下, 引导市场主体向高端发展, 从文化餐饮、文化娱乐企业中逐渐产生或引进一批高端文化企业, 与之前已经成熟的业态相配套, 扩大消费阶层, 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第三步, 完成整个创意产业园的建设, 使重钢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大渡口区的文化主导产业聚集区, 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扩大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这三步设计, 实际上是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内在逻辑的, 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同时, 下一阶段发展以上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为依托, 层层推进, 稳步发育。保持整体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经济持续的增长。

(二) 革命传统与抗战文化的逆向整合路径

逆向整合的特点在于后发展地区可以利用先发展地区的经验、技术和资本, 跳过一些发展阶段, 而且会无形中降低上一阶段的重要性, 形成后发制人的优势。由于大渡口区是典型的重庆文化区, 所以我们以大重庆地区的文化资源为可利用资源进行分析, 探求可能的逆向整合路径。

重钢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以工业文化为主题规划的, 所以我们要从重钢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寻找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整合。重钢在重庆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发展史是重庆抗战陪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重钢文化整合到重庆的文化旅游资源中, 引进成熟的文化旅游运作模式, 利用重庆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实现逆向整合资源, 缩短发展时间。

在传媒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 世界已经分裂媒体制造的印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为了达到逆向整合的目的, 我们需要同时在这两个世界里做文章, 从而将“重钢所代表工业文化是重庆文化的内涵”这一观念建构起来, 再通过对现实世界打造, 从而实现两个世界的统一。顺着这条思路, 可以梳理出三个建设重点:

(1) 渡口印象, 电影先行。贯穿革命传统文化和抗战陪都文化的主线是重钢发展史, 依托的是重钢搬迁后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 前者具有无形资产的特点, 后者则是空间存在。重钢的发展史以新中国建立为界, 分为以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以重庆钢铁厂为代表的发展时期。历史的回忆需要表述, 由于岁月的变迁, 目前所遗留的遗址并不能完全反映各个时期重钢发展的全貌。纵观整个重钢发展史, 抗战中的汉阳铁厂整体搬迁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钢铁生产建设是重钢最为辉煌的一段历史, 首先必须充分利用这两段历史文化资源将重钢从意识上纳入人们对重庆的整体印象之中, 从而创造发展文化旅游的机遇。利用东部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和成熟的发行手段打造重钢题材电影, 是大渡口区利用重钢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手段。对内可以拉近重庆本地人对大渡口的心理距离, 对外可以将重钢所代表的工业文化融入重庆, 成为重庆革命传统文化和抗战文化的代表。通过影视作品发行, 扩大影响, 使大渡口成为市场主动寻求开发的对象, 在已有规划基础上, 通过市场盘活文化资源, 加速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2) 保护遗址, 多样利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瑞士苏黎世西区在工业历史遗存方面保护和开发经验。他们将工业遗存建筑保护和改造分为四种类型:整体保留、形象保留、结构保留和新旧拼接。[5]对于重钢工业遗存建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 具备体量大、外观独特、意义鲜明的特点。例如, 炼钢高炉和烟囱可以选择性的整体保留;对于造型独特或具有较高建筑美学价值的建筑, 可以进行形象保留或者结构保留的改造。例如, 厂房由于建筑内部空间宽敞, 可以对外部进行保护, 内部重构的方式, 发挥其使用功能;在保留建筑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实用性建筑, 完善配套设施, 构成新旧搭配的建筑格局。原则上, 保留的重钢遗存建筑必须反映时代特征, 保证工艺留存的完整, 将保留建筑与再现历史结相合。

(3) 混合适居, 综合开发。大渡口区因重钢而设区, 区内居民多是重钢职工, 所以职工生活是重钢文化的一部分。重钢老厂区开发应该充分考虑到拉近遗址与生活区的距离, 利用先进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案, 让本地居民从重钢老厂区开发中获益, 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而本地居民也能够为未来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人气, 带动区内文化产业消费。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两条可能路径, 一条顺序, 一条逆序, 但这两条相反的发展路径并不孤立, 应在顺序发展的每个项目中通过逆向整合。顺序发展是主线, 逆向整合是具体项目的运作模式, 两者互相配合推动产业发展。

四、路径之外的制度安排

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两条路径是基于战略层面的思考, 而这种设想并不能孤立实现, 还需要配合一系列制度建设工作, 我们称之为路径之外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创新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建立文化产业企业资本运作机制等。

(一) 明确政府角色, 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大渡口区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培育期。从世界范围看, 对于一些新兴产业, 政府为了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往往制定一些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在文化产业领域, 因为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各具特色, 使得政府必须根据本地区现实情况进行总体规划, 同时制定出符合地区特点的优势策略, 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文化产业兴起阶段适度介入, 扮演规划者、推动者的角色。例如在重钢搬迁初期, 对于重钢搬迁后遗留下来的大片厂房区利用成为区内广泛讨论的话题。一种说法认为重钢片区是大渡口区辉煌历史的见证, 要给予保护, 尽量不拆、少拆;另一种说法认为对于已经废弃的厂房应予以整体拆除, 以腾出足够的空间进行开发, 类似这种问题都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科学调研才能权衡利弊, 制定出合理的规划。

文化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政府牵头并不是某一地区文化产业发达的必然条件, 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发展都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文化氛围。政府要通过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 把握导向性的战略规划工作, 把更多的事情留给市场。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规划性意见, 推动建立区域性文化企业发展平台, 在各种产业比较中对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类型进行政策上的适度倾斜, 在培育期提供更多的支持, 才能为文化企业提供创造和发展空间, 从而推动整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二) 实施产业人才培养战略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 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人才。大渡口区产业结构长期以工业为主, 文化人才相对匮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文化企业市场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在人才的引进中要拓宽思路, 在市场中寻觅人才, 允许采取专职和聘用等多种形式的人才任用模式, 允许高端人才一人多职, 创造条件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结合区情制定人才策略。

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 大渡口区至今还没有一所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层次低, 产学研转化受到很大影响。建议可以考虑利用重钢搬迁的契机, 划出一片区域, 在目前区县高校内迁的需求下, 寻找能够合作的高校, 将其整体或部分搬迁至区内, 解决人才培养层次低, 规模小的问题。同时, 也可以将高校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项内容, 以教育产业促进文化产业, 两者互相促进。

(三) 建立多元的文化产业资本运作机制

文化产业资本运作市场不同于传统市场, 就融资方面来说, 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基本以银行借贷为主, 即使融资得以实现, 其融资规模往往也较小, 对文化企业的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市场营销等工作形成了制约。究其原因, 是因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对文化人才团队和技术的依赖, 使得文化企业具备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而文化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规模较小, 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配套。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本运作机制是保障文化企业生存并且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各种手段, 降低文化企业的发展风险, 建立政府主导的投资保障机制是资本运作的重点。

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 一是文化的产业化, 二是产业的文化化。大渡口区文化企业以印刷业为主, 占到了全区文化企业的半壁江山, 业务多集中在传统的加工领域。因此, 对这一部分企业可以考虑进行换档升级, 将传统产业文化化, 实现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转型后的文化企业, 由于其有较为稳定的主营业务收入, 风险降低, 吸引优质的资本能力增强, 同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模式, 逐渐形成资本运作的良性机制。

五、结语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的一个方向, 它为以传统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或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旧有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工业城市转型的阻碍, 也是发展的优势, 摸清了现实, 正视现实才能做出符合客观条件的规划, 才能避免对其他地区发展模式刻板的模仿, 这也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要求。把握住了这点, 在合理的制度框架内, 通过正确的路径选择, 将劣势变优势, 才能为老工业地区向文化产业转型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大渡口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张晓明.从全球化视野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城市观察, 2009 (3) :40.

[3]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Z].

[4]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411.

3.大渡口区滨江路文化 篇三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也是指同一文化圈内部亚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过立足对外汉语专业,文化差异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

因为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形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人际交往。

中国同亚洲地区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 国家的人际交往,虽然也有文化差异的一面,但要顺利的多,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彼此之间在文化取向和交际规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大渡口区滨江路文化】推荐阅读:

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09-25

上一篇:培训教师发言稿下一篇:民宿酒店农家乐横幅标语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