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共11篇)
1.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篇一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摘 要
科学 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 教育 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批专业化的 英语 教师,专业化的英语教师需要专业化的教学设计。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引言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谋划,事前设计。现代 教学尤其注重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习性所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 艺术,形成英语教学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 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反感的过程。布里格斯(Leslie J.Briggs)提出:“教学设计是 分析 学生需要和目标形成满足 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从英语教育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包括:(1)提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2)实施系统的专业设计程序;(3)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4)研究 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5)确定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6)规定和 发展 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目标可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被称为教育目标,这些无法在具体教学中一次性实现,而是长期努力的方向。近期目标被称为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主要确定一节课教什么内容,通过那些活动方式来学习。加涅(所著《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以前必须能回答的 问题 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 “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参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用云语言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机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 影响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信息传递、引起、调整、控制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发展,使其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累进过程。因此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先导。从心 理学 的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整、制约等心理作用,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没有目标可节省相当的时间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的目标,通过适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转化为教学双方的共同目标,或者主要是学的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媒体条件等,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的英语表达可以是Teaching process,也可以是Teaching procedures。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启动有意义的学生活动;(2)控制适度的教学内容;(3)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4)激情卷教学材料的使用;(5)设置问题,挑战学生;(6)与学生分享教学信息;(7)教学反思的积极 应用。在现实教学过程设计中,笔者根据所教学生的各种特点、现实生活环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安排学生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黑板、挂图、实物、幻灯、投影、电视、录音、视听光盘、计算 机等教学媒体,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因此英语作为与国外交流重要工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 是为了在公共英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生国际竞争力, 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同时也是本科专业课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认识不足
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专业英语的认识不够充分。在教学方面, 教师没有认识到专业英语的教学应注重语言知识与技能在专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2]。而且, 专业英语教学应在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后再开设,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 传授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科技信息。
2、教师素质不高
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存在问题。年龄偏大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但他们对于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差, 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年轻的教师存在经验不足, 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等缺点。另外, 目前高校专业英语大多数是专业教师任课, 其自身的英语水平有限, 也影响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不当
大部分专业英语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单一, 先分析文章中的语法的重点和难点, 再逐条解释生词, 逐条分析语法并翻译, 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课气氛沉闷, 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匮乏, 教学效果不理想。
4、缺少学习兴趣
大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是普遍现象, 特别是在工科院校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认为学习专业英语的用处不大, 只要把专业课和公共英语学好就可以, 还没有意识到攻读研究生及来进行专业的文献阅读、科学研究都需要具备专业英语知识;第二, 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在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 由此产生焦虑情绪, 甚至出现厌学心理。
5、缺少专业背景
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知识背景掌握甚少, 难以理解专业英语教程中的科普、科技类文章, 对于文章中句子或段落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翻译更是难以贴近真实含义[3]。例如对于水处理问题, 绝大部分学生将“water treatment (水处理) ”翻译成“水的治理”, 将“raw water (原水) ”解释为“未加工的水”, 甚至不能准确理解“Point (点源) ”和“Non-Point (面源) ”的含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专业知识, 不能将有限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1、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增强专业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学校应组织专业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英语基础坚实的教师担任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另外, 教师应该从心理上重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 态度上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 克服职业倦怠和工作消极等不良心理, 加强自身在英语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用丰富的知识来指导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4]。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思维活跃, 参与意识强, 但对于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缺少学习兴趣, 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提高其学习兴趣[5]。如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应让其了解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将应用到专业英语知识, 而且学好专业英语对于深入研究专业课、阅读外国文献等方面都会对学生受益匪浅。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应让他们充分理解专业英语不仅是英语的学习, 而且还是专业课的学习, 引导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3、明确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教育部2004年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描述如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根据文件精神专业英语教学注重以专业英语技能训练为主体, 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程安排以外的专业文献和外国文献,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鉴于此, 大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偏重专业知识的掌握, 是以英语为基础, 进一步学习的专业课程。
4、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提倡教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整合丰富的外语学习资源,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从而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另外课堂上教师要做到课程内容多样化, 摆脱单一的教学方法, 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6]。采取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图片演示等方法,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还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5、加强专业知识的应用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只能译出字面意思, 且只能完成单词和句子的翻译, 失去文章的连贯性, 最后翻译完成后却不能理解文章的含义[7]。例如对于污水的活性污泥处理法, 学生通过认识实习虽然了解其基本原理, 但在英文课文中遇到“activated sludge process”时, 却不知道文中所描述的正是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理解英文文献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国际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加强大学专业英语的学科建设至关重要。把握学科特点, 不断深化专业英语教育改革, 与此同时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在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为国家培养业务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段作章, 教育实习必读[M], 江苏,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华, 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08 (6) :70-71。
[3]李妍,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 2007.11, p158-159。
[4]李小红, 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28 (6) :33-34。
[5]黄天寅, 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J],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002 (1) :83-86。
[6]李彤, 应用网络技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11, 128-13。
3.分析教学弊端改进政治教学效果 篇三
关键词:政治;弊端;意见
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搞好政治课教学是每一个政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当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这也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观,这与当代的教学与学习理念是相悖的。在以往的初中政治课堂中,我们有部分老师仍处于“一言堂”的状态中,这样只能让自己更累,学生也听得很累,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本文将针对影响当前政治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几点解决途径。
一、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1.教学内容因素
政治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可以容纳下大到中美关系、经济问题、奥运会、世界杯等,小到生活中的买卖关系、人际关系等。但大部分学生心中打不开这扇大门。政治课教学没有生物地理学科的具体形象性,也没有数学的严密逻辑,更没有语文的优雅动人。政治内容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学的“封闭性”,即课堂教学结构的单一性,教师单纯的“灌”,学生被动的“听”;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往往只局限于课堂讲授,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当作一种“口号”地“注”给学生。
2.教师的教学思想因素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用问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国家的内容和格式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 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当今教育面临的困境就是:今天的人(教师)用过去的方法教未来的人(学生)。
综观传统政治课堂,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这种反客为主,主导变“主宰”已是司空见惯,这是“师本”教学的表现之一。另一表现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被忽略甚至被教师代替。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师法”导致了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的整体缺失,使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缺乏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而“书本位”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实际上只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复制和搬运过程。教学即教“书”,学习即读“书”,“书本至上”。只强调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的授受,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更没有知识的激活和赋予教材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单调乏味的理性思维成为课堂的全部内容。这种机械的、抽象的、静态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厌学从而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因素。
3.学生主体因素
学生对政治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政治学科,理论性很强,偏重于对学生的政治教育,造成有一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其结果往往是草草收场。这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厌恶。
另一方面就是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面对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各种需要其亲身参与、体验的活动、游戏、操练等,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对活动实质的把握,缺乏獨立的思维活动,只是盲目地跟从、模仿,只会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机械地参与活动。这样的参与,其实效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二、改进意见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自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教学观念上讲,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已的目光去发现,用自已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政治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计教学改革的成功。
2.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末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话动的参加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还课堂于学生,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例如用“巧妙导入”、“妙用漫画”、“模拟表演”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创设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师必须要变说教型教学为情感型教学,减少抽象、空洞而又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增加情真意切、生动形象、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内容,把政治教学与情感教学融为一体,寓教育与情感之中。由此我们应采取多种直观的、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以情动情,以理激情,借境生情,让学生投入到乐观情感之中,使之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中学生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将有助于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主动。
参考文献:
[1]丁梅菊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弊端分析及改进措施,《考试周刊》, 2013年 第55期.
4.高中化学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四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所采用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多种多样,除了实验策略、对比策略以及模型策略,还有近几年新课程所推崇的情感策略和认知冲突策略。所以,高中化学教师为了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选择适合本班级学生学情的策略,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先行组织者”;教学效果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基于心理学视角下所提出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他们熟悉且具有高度概括性内容的引导性材料,然后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目的是为了把旧知和新知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高中化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就是教师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石,给学生提供含有高度归纳的公式、定理、形象模型等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在既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新的知识框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呈现“先行组织者”,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督促学生从辨析定义、举例解释、理清教学线索三个方面对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笼统的认知和把握。学生在“先行组织者”的带领下,能够发现且体会到原来认知框架中的有关概念和形成经验,有助于在学生旧知和新知之间搭建过渡台阶,降低学习化学的难度,减轻认知的负担,进而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比如,教师在“金属元素”教学中,以元素周期表的第二主族碱金属元素为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要知道金属元素的差异性和递变性。因此,化学教师就可以针对每个班级的学情来呈现“先行组织者”:镁和钙的化合物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属于碱金属元素,所以,由“镁和钙的化合物”到“碱金属元素”的认知过程可称为上位学习,在学习第二主族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时,用铍设计“先行组织者”,从而可以使得学生对Be、Sr、Ba等元素的原子结构获得清楚的认知,而且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第二主族中的元素随着核电数的增多,电子层数也依次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层的束缚力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少,导致碱金属元素愈来愈容易失去电子。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课堂上,首先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导入学习目标,其次利用引导性的材料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阶段,进而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选择“先行组织者”,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性。奥苏泊尔一度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层次,都是建立在每个学生的`化学学科基础和既有的认知水平上的,有效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给学生呈现恰当、合适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及章节都能够洞若观火,从而和已知知识的学习接轨,且能够更好地说明、解释和联系新的学习任务[1]。然而,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在已知知识结构和新学习任务之间,建立对应的逻辑关系,就必须懂得给学生提供有序、完整、有组织内容的学习材料。比如,在学习“钙和钙的化合物”时,我已经指导学生明确且掌握了钙的颜色为银白色,沸点和熔点都较高,钙的原子序数是20,有四个电子层,它比镁元素的原子半径大,更容易失去电子。常见的钙的化合物有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和熟石灰”;碳酸钙,俗称“石灰石”。钙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与水、盐酸、硫酸都能发生反应,并且放出氢气,而且还可以和第七主族的元素化合生成卤化物。所以,我根据学生对“钙和钙的化合物”的掌握呈现学习材料,进而可以去轻松认知同一主族中锶、钡的原子结构,原子的递变性规律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可以为学习其他主族的元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课堂设计艺术的优劣取决于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材料联结的牢固程度,而选择合理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优化课堂设计艺术的首要工具,也是准确把握学情和提高化学素养的重要法宝。
三、建构“先行组织者”,不断加强认知水平
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是不相同的。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许多化学家都借助实验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所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学情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验策略、模型和对比策略等先行者组织策略,帮助学生在化学核心内容的学习中理解得更加直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得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加强。比如,在学习第二主族的元素时,我先组织学生画出Be、Mg、Ga的电子结构图。在分析这些元素的电子层、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大小时,我采用了对比策略。在学习《碱金属与水反应》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钙与氧气”的实验反应,感受钙的性质:取一小块钙,用纸擦干净表面的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观察发生的变化,并且和钙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二者实验现象不同的直接原因。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预想、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碱金属与水的反应”。同时我以“镁与水”的反应作为实验“先行组织者”,代表“碱金属和水”这一类反应。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策略来建构“先行组织者”,对于第二主族元素性质的差异性和递变性理解得也更加透彻和明晰。四、检验“先行组织者”,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先行组织者”策略之所以可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有助于学生解决当前遇到的学习任务,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要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清晰把握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认知迁移,内化学习方法,提高化学核心素养。为了能够全面而深入地认知与理解“碱金属”元素的特性,教师还需设计一系列的课前练习和课后作业来检验先行组织的成效,以此来达到预期的学习迁移的教学目标[2]。比如,学生在学习“钙和锶”的焰色反应时,对它们之间的辨析往往是一个难点,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拿一根干净的铂丝浸在无色的溶液中,几十秒后拿出并且放在无色火焰上燃烧,发现火焰呈砖红色,提问学生在这个溶液中存在哪些金属离子?(1)溶液中只有钙离子;(2)可能钙离子和锶离子都存在;(3)确定钙离子存在,可能也有锶离子;(4)钙离子一定存在,但可能存在大量钾离子。学生在完成这个练习之后,不仅对于“钙和锶”的焰色反应现象和原理掌握得更加深入,而且还能实现对“先行组织者”高效迁移的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
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教学是一个明智的举动,既能让自己挖掘出多种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发展和强化学生的类比、分析、迁移、内化的逻辑思维,推动学生借助实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化学是一种有意义、有魅力的科学探究,为以后我国的科学和经济建设塑造一大批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化学人才,为我国工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鲍召忠.多媒体――化学实验教学的“催化剂”[J].高中数理化,(10):59.
5.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篇五
大学听力教学现状分析及效果提高初探
新世纪充满机遇,同时也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旨在探讨一些影响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如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缺乏、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等,并在分析听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听力教学效果的建议.
作 者:陈莹 梁洁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7(5)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 非智力因素 语言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6.会计电算化专业双证教学效果分析 篇六
会计电算化专业双证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重视学生资格证的考试,进行双证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考证融入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在课程的安排中,我们按照资格证考试的层次安排,一年级安排《 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电算会计基础》、《初级会计实务》,鼓励学生在一年级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二年级安排《保险会计》、《成本会计》、《中级会计实务》、《 电算会计应用税》、《法与税务会计》《审计学基础》等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初级会计师证、中级会计电算化证、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我们依托行业,紧密结合保险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安排如《保险应用文写作》、《保险销售技术》《保险职业道德》《保险英语》《保险产品介绍》《保险企业文化介绍》、《保险信息技术》、《保险学概论》之类的保险专业的课程,鼓励学生考取保险代理人证、核保核赔师证、保险估价师、寿险分析师等保险职业证书。学生参加考证的热情高,考证通过率高。2003级、2004级、2005级、2006级等四届的毕业生的通过率较高。如下图所示。
会计电算化专业双证通过率99.17%97.98%97.18%96.12%06届07届08届09届1
7.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篇七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之一, 它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 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 按照工作过程顺序设计的“综合性”和“案例性”项目教学。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学改革取得的教学效果, 找到存在的问题, 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将成为“基于工作工程”课程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 基于工程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的内涵、主体及内容
1.1 基于工程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的内涵
基于“基于工作过程”模式下, 教学改革过程如图1所示。
教学改革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课程开发, 二是课程实施, 三是课程的评价及反馈。在课程开发阶段首先要完成的是工作过程的分解,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职业能力;在课程实施阶段任课教师完成从工作场景到教学情景的转换, 设计教学情景、教学项目和分项教学任务, 组织教学活动。在课程评价及反馈阶段, 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找到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改革进行动态的调整。根据课程开发、实施、反馈的不同阶段, 以及各阶段对课程价值目标的不同作用, 课程的评价及反馈由开发阶段的课程开发方案评价、实施阶段的课程教学评价二部分组成。
本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 是对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在实施阶段所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的教学评价, 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找到教学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内外因素, 指明教学改革的方向。
1.2 基于工程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主体
确定评价主体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的首要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从总体上看应当采用行动导向的评价方法, 使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复合评价模式。课程的评价主体除了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之外, 更重要的是, 还必须包括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代表, 以及专职的评价中介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生家长、学校内外的社会专门行业团体等。
但就课程实施阶段的教学效果评价而言, 其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与建议, 学生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标的, 是授课组织的对象, 是授课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感受者, 特别是已经毕业并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2], 他们对课程的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 本文认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
1.3 基于工程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内容
通过前期大量的文献阅读, 企业调要, 以及和授课教师、学生访谈的基础上, 笔者经过综合比较和修改, 制定了基于工程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该指标体系共包含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用于了解学生的专业、年级等情况;第二部分包含16个指标,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出评价。教师的“教”包括课程定位、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教学组织、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等方面];学生的“学”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
评价等级为“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 评价主体根据课程教学效果, 给出以上16个评价指标的等级。
2 基于工程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
2.1 基于工程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的调查
为了解笔者所在学校“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的实际情况, 对经过教改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诊断。依据上文确立的评价内容, 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 向学生发放, 请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23份, 占问卷总数的82%。
2.2 教学效果调查结果
1) 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学生中, 男生占30.9%, 女生占69.1%;被调查学生涵盖了笔者所在系部的所有专业, 其中, 一年级学生占19.5%, 二年级学生占47.2%, 三年级学生占33.3%。令人吃惊的是, 在被调查者中90%以上的学生否认曾经上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课程, 而事实上笔者所在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都有2~3门课程已经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
2) 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根据调查问卷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 可以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类, 如表2所示。
3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存在问题
通过上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中发现, 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但在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对于“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不了解。通过和学生的座谈了解到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产生在课程开发阶段对工作流程了解不够, 工作过程分解不恰当, 导致对于典型任务提炼不够, 职业能力设置不恰当;二是在课程实施阶段没有贯彻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 设置的教学情境, 教学任务前后缺乏联系, 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2) 课程教学中“项目”、“任务”划分, 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当。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在课程授课实践中, 由于授课教师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乏实践经验, 导致理论讲解跟容易实施, 而实践教学由于包含了教学情景、教学任务设计, 教学活动组织, 教学评价等多个阶段, 开展实践教学难度很高, 使得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据的份额较高。
3) 教学手段、学生评价以及教学资源使用不当。通过调查结果可知讲授法、练习法还是教改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 显然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除传统的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外, 需要校内外实验实训资源作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训练和验证的场所, 缺乏具备综合功能, 适合教改课程教学的教学资源限制了课程取得相应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需要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 目前的教学评价不够合理, 无法体现过程性教学的特点, 没有改变教师是学生学业评价主体的现状。
4) 学生在接收课堂教育时不够认真、积极。目前高考人数的逐年下降, 高职院校生源吃紧, 出现不管分数高低只要想上就有学校愿意收的现象, 造成高职院校所招收学生的素质下降。上述情况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就会产生即使任课教师准备的再充分, 讲的再生动, 也会有部分学生不用心听, 不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
3.2 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 加强校合作。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的, 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人才需求数量和职业技能要求,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设计课程体系, 完成人才培养。学校应积极参加“政、行、企、校”联动的职教集团, 与同一类型的企业进行合作, 了解这些企业工作流程, 分解工作任务, 凝炼工作任务, 组织课题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 离不开对职业教师课程改革能力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委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教师实践;通过创新激励机制, 促进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大教学投入, 为教师创造到企业进行调研学习的机会, 为专业教师提供专业顶岗培训的机会, 推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促进教师对于职业工作过程的了解, 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工作任务到学习情境的转变,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课程改革能力[4]。
3)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作为教育对象, 其思想情况也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学校应当严格学生管理, 杜绝违反学生教学纪律行为的出现, 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应当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开展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应当提供更多的发机会, 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 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4 结论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的必要环节,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是在课程的实施阶段, 对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通过教学效果评价了解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内外因素, 指明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为教学改革目的的实现,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提供保障。通过实施建立评价指标内容, 实施教学效果评价, 发现笔者所在单位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中存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实践体系建立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培养以及学生思想教育等解决措施。
摘要: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必要过程, 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首先分析了教学效果评价的内涵, 指出教学效果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在实施阶段所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的教学评价,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实施教学评价, 发现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实践体系开发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思想教育等措施。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袁丽英.课改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J].江苏教育, 2009, (8) :27-29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8) :29-30
[3]陶红林, 肖仁政.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 (22) :47-49
[4]王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11, (32) :67-69
8.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效果分析 篇八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实施条件 实施策略
一、引言
高中学生在身体生理机能和心理心智等方面普遍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兴趣爱好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原有的高中数学的统一教学模式往往易造成高中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为了使高中数学教学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充分兼顾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实施条件,实际课堂教学环节的设定和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逐步改进和完善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体系,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二、实施数学分层教学的条件
(一)创造良好的分层教学环境
良好的课程教学环境是先进教学理念实施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凸显民主的教学风格,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打好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首要要在正确评析学生现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的前提下,综合考量学生目前的数学基础、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以便利于后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在特定的学习阶段结束后,要及时听取学生本人的意愿,教师科学地评价,做出适当调整,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三、课堂教学环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在完成学生的数学学习层次的划分后,就要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要求,本着“统筹兼顾,层次特色”的教学理念,结合现有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教学内容进行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引用的划分,为各层次学生指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为后续的高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次教学指明方向。
(二)课前预习层次化
数学教师要勤于钻研教材,不断领会教学大纲和课程说明的主旨,结合本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适合本层次学生的课前预习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恰当地掌握预习的深度和预习的方法,达到良好的课前预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序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是在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统筹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规律,层次落差不宜太大。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层次化
作业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与分层次的课堂教学环节相适应,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课后作业也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布置,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对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不造成过大的压力,又能有效避免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数学分层教学的体会
(一)学生容易接受并认可
由于在分层教学前的实施阶段,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并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在选择教学层次的时候不会感到心理压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得学生乐意接受适合自己层次的教学,从而调动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二)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
由于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最初起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统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合理把握各个层次的教学力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加之合理的层次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层次化的课后作业布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在分层教学的各层次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由于分层的情况将随时因学生的成绩而改变,从而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在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进一步对分层教学的有关理论及实践进行钻研和探讨,并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不断提高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付立新.高中数学教学新模式研究.教育观察,2010(3):78-72.
[2]左敏.素质教育下的分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
[3]陈志腾.数学学习规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12,(03):65.
9.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篇九
由于诸多因素,现阶段高校二外日语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影响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效果的因素的.分析,对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期提高二外日语教学水平,找到更适合二外日语教学的模式,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作 者:张家h ZHANG Jia-yue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刊 名: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年,卷(期): 22(6) 分类号:H369.1 关键词:英语专业 二外日语 教学效果 因素 分析 教学改革 对策
10.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篇十
【摘 要】劳技课程是义务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的教学版块,它全方位落实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义务,在初中生的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在初中劳技教学中的应用已开始普及。本文以目前初中劳技教学的特征为前提,阐述了初中劳技教育的基础手段,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劳技 应用 效果
近段时间,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初中劳技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多媒体使初中劳技课程突破了以往的时空约束,拓展了劳技教育的内容,使教学媒介的呈现力与交叉性得以展现,使学识的传达速度加快,弥补了传统劳技教学中的漏洞。劳技教学与多媒体的融合,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介的融合,它为劳技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风貌。所以,学校应承认多媒体对劳技教育的协助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让学生的劳技课异彩纷呈。校园、教师以及学生需要通力合作,运用多媒体,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多媒体在初中劳技教育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一类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同时有其独到的教学特色。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多媒体教学的“横空出世”提供了契机。
(一)电子板书的应用
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板书,节省了老师书写板书的教学时间,并以文档形式重新定义了板书的书写模式。
(二)课件展示的应用
现代的多媒体课程依照教学需求将包括相异媒介讯息的各类教育活动整合成课件,并采取超文本、超链接等方式对教材进行全新地诠释。尤其是在劳技教育中,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对教材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对劳动充满向往。
(三)积件挑选上的运用
老师可以依据教程的特色从积件库中挑选某个章节进行展示,打造课堂情景,紧抓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劳技教学的质量。
(四)教程整合中的运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透过变更教学构造,使教学质量发生质的飞跃,凸显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劳技教育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应是独立的,而应该融合运用。预计中的多媒体教育应是多元化的,它能最优配置劳技教育中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充满乐趣。教学手段反映了教学实践,对教学实践也有引导功能,而多媒体课件使初中劳技教学手段不再受到限制。
二、多媒体在初中劳技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解析
(一)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以往的初中劳技课堂传授知识的模式单调,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少之又少,教学氛围的营造不到位,而学生也陷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在老师的主导地位被强调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档、图像、音视频等展现给学生,使教材以另一种生动、精彩的方式展示出来,它会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充分体现教程的多元化。
多媒体技术能将初中劳技课程中一部分笼统的、难以掌握的劳动技巧转变为图像或视频,这有利于学生掌握劳技课程中的重难点,并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中汲取劳动学识。
以往的劳技教学只传授给学生教材中的理论,使学生的眼界无法得到拓展;而多媒体的快速便捷的特征,使学生能通过图像或视频看到劳动技术的示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
虚拟试验室的创建,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机会。以往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大部分劳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并对劳动技能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样,劳技课应有的功效无法正常发挥,也压缩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劳技课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老师应引导学生进入具象化甚至虚拟的情景中。而在劳技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用试验来示范,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由于试验收到时空的限制,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能够弥补劳技教学中的短板。目前,老师能够利用相异的软件在电脑上模拟试验流程,这对学生来说是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
(三)增强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多媒体交叉式劳动技巧教学模式是在多媒体投影功能的基础上打造的一个完备、信息化、多用途的电脑局域网络劳技教学体系。在该教学方式下,老师和学生就是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工作单位,讲解、演示和练习可以同时开展。
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能够依据其自身的需求进行实际操作,学以致用。
(四)对重难点进行分别讲解
为了让学生观测、了解劳动的流程和技巧,在用多媒体示范时应利用分别讲解、定格以及放缓速度等手法进行。
透过分化讲解并播放演示视频,学生可以更高效地掌握制作技巧,进而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五)演练中的运用
在劳技课堂中,因为学生的能力有所差别,所以利用视频反复重播的功能,就能保证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也给了学生温故知新的机会。
例如在《礼仪插花――礼仪花篮的制作》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借助摄影技术奖常规的礼仪花篮制作过程录摄成像。首次播出时,老师应透过录像引导学生进行观测、仿效,并摸索制作的流程,学生在制作礼仪花篮的同时可以反复观摩视频,这样有助于提升动手能力。
结束语
综上,初中劳技课中应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手段进行融合,并使多媒体技术展现出其独特之处。在初中劳技课中合适、合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使之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样可以使多媒体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促进其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1.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效果研究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改 分层教学
我校教师联合定西市东方红中学、陇西第三中学、临洮县文峰中学等学校教师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跟踪,我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一、分层教学的组织实施
我们在课题确定之后,就讨论和安排了数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办法,我们实施的分组模式如下:根据比例把班级学生分层为五个等级,这五个等级学生随着自己的进步不断流动,就是等级人数固定,人员不定,在每一次测试之后进行分等,在教学中和作业分布中按照学生等级进行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问题数量的差异进行作业安排,同时,每一个参研教师要有一个比照班级进行比照,然后根据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分数变化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设置了6个实验班级,6个对照班级,为了体现数据科学性,我们安排了4个不同学校的12个班进行了研究和比照。
二、班级分组和数据描述
我们把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了编号,6个实验班分别编号为A、B、C、D、E、F,6个对照班级分别编号为a、b、c、d、e、f。其中A班和a班是同一个教师所带,可以说除了分层教学的实施和不同之外,其余条件近似。其他班级分别是B—b,C-c,D-d,E-e,F-f。下边是2013年6月至2014年随机抽取的3次月考成绩对照:
平均分比照:
三、数据分析及数据原因分析
我们分析数据发现,每组实验班和对照班级比较来看,只有B—b组,对照班级表现出巨大进步,实验班进步较差,A-a组没看到对照班级和实验班级之间的差异,其余各组都可以看到试验班级的巨大进步,在一年的实验之后,我们对所有班级实验情况和教师的体会进行了网上实时交流,我们发现A-a组实验班级在实验中途更换了教师,导致实验进程有所中断,B-b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明显发现了对照班级比实验班级有更好的班风,据此,该实验组教师认为,良好的态度比良好的方法更为重要,当然这也是我们各位参研教师一致的认识,其余各组都显示出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级同学在分层教学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目标,奋力追赶的情形,因此我们看到了实验班级明显的进步趋势,据此我们实验组认为,我们的实验设定是正确的,实验结果是有效的,我们的分层教学的假定和实施是有效的正确的。
四、分层教学经验总结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在教学试验中,很多因素会影响实验进程和实验结果,我们的经验也不可能在任何班级都实用,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分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到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坚持正确的分层方法,我们课题研究组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交流,互相帮忙,互相促进,尽可能采用了科学的分层教学方法,我们随时互相提醒错误的分层所可能导致的负面问题。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的合作,是本次实验成功和本次实验数据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将我们本次实验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分层教学需要严密组织
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在备课、授课和批阅作业时对班级每一个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对于多年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记不住学生姓名,一学期都很难认全所有学生,一直以来教师对这一现象讳莫如深,在学生面前以年龄导致记忆力减退搪塞。其实,事实是多年以来传统教学以知识和分数为核心的教育导向造成多年从教的教师只重视成绩和知识目标,对学生长期漠视形成的思维习惯导致的。分层教学让教师们一时半会难以从这种现象中脱离出来,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对于每一个学生对于教师的赞誉和批评的反应要有所判断,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提到最重要位置,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存在,而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工作对象。
教师要对分层教学实施中学生的感受要有充分的了解,这种分层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不能简单地搞成学生做题的难易程度的划分,要是简单地搞成难易程度的划分学生很容易从题目的简单与复杂中自我认识成为聪明的或者笨的学生,教师的分层教学应该是按照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知识、习惯等情况,找出最适合他们发展情况的认知形式,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有可能倒是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更为活跃,教师要在学生讨论活跃度上也设定一定的层次,让每一个学生进行目标的努力和实现,也就是说课堂评价要多元化,这样就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保持信心,能够在分层教学中保存尊严。
(二)分层教学要有始有终
教师对于分层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坚持,对于新教学模式得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的分层教学往往是坚持一时,由于本轮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之大,来回反复将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成绩,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模式最重视学生发展,这种差异导致教学思想的完全不同,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坚持是新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要是教师不能坚持到底,在新旧教学思想之间徘徊,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成绩和个人发展双向落后,这种落后很容易就会转嫁到新课程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发展这样的错误认知中去,其实,新课程改革对人的发展和人的修养要求更高,也许短期内对学生成绩有所影响,但是,长期坚持,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很多方面,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认识到位,坚持到底。
(三)分层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下成功的教学模式
新时代对人才的新的期待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实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方式进行,分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形式,我们在学生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完成分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目前我们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了分层,我们对学生作业进行了分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度进行了分层,这些分层在我们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业,然而这些还不足够,为了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找出更为完美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坚持,逐渐习惯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实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总之,教育是复杂的,新课改的理念和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全新的,需要教师们首先认识清楚,深度思考,细致研究,逐渐找出最适合新时期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该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探究与运用》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203。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06-17
浅谈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思考论文09-06
课堂教学分析报告07-13
音乐课堂教学分析报告10-29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总结07-13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09-07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分析07-1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08-29
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07-20
关于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分析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