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4-11-13

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8篇)

1.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一

加强高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它不仅代表着高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对于学院来说,在总结、分析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科建设,对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 者:汪晓建 作者单位:西安武警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86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等院校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2.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二

关键词:党支部,组织委员,队伍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组织委员在党支部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是最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一支精通党务知识, 熟悉党的政策, 热心党的事业的组织委员队伍是加强党支部建设, 使“堡垒”充满“战斗力”必不可少的力量。

一、当前党支部组织委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党务知识不够, 组织发展程序不清楚。

学校党支部没有专职的组织委员, 教师党支部组织委员由教师或辅导员兼任, 也就是说, 组织委员只是兼职,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科研,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更是千头万绪, 工作繁忙。均无暇认真学习相关组织发展的党务知识。学生班级党支部书记一般情况下由本班班长兼任, 组织委员由其他班委甚至没有做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担任, 工作能力与组织委员职责不相称。

(二) 工作职责不清。

一些组织委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 认为党支部工作有支部书记把关, 把自己当成一名“收费员”, 每月到时收党费, 或者在发展党员时整理材料外, 没有其他事可干。对党支部的基本任务知之甚少, 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不清楚, 难以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

(三) 工作积极性不高。

组织委员事事依赖支部书记安排, 缺少对本支部党建工作的主动思考, 认识不到党务工作的重要性, 作用发挥不明显, 对党建工作缺少研究, 对组织生活的形式、主题等创新意识不够, 使组织生活程序化, 呆板化, 严重影响组织生活质量, 削弱了党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二、高校党支部组织委员的主要职责内涵

在支部委员会中, 党支部书记对本支部全面工作负总责, 各委员是按支部分工具体负责某一方面工作, 代表本支部行使工作职责。组织委员承担着本支部组织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 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党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 抓好组织生活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基层党组织做好党员教育管理, 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廉洁性的有力抓手。通过组织生活, 统一党员思想, 让组织生活成为服务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党支部组织委员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

(二) 做好日常党员管理和教育工作。

主要内容包括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党费收缴, 对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及生活等方面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组织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落实党的任务。调查研究党员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建立健全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三) 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发展新党员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组织委员的一项具体工作。对新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 对发展对象的培训和考察, 对预备党员的考察与转正, 组织发展程序以及材料的整理和审核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组织委员要牵头落实的, 组织委员是组织发展工作的第一道把关人。

(四)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发挥党内民主监督职责。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生活原则之一, 任何党员都要编入相应的党支部过组织生活, 党内不允许存在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担任主要行政职务的党员在所在的党支部内, 要接受其他党员的监督, 组织委员有责任带头维护党内民主, 保证支部生活正常。

三、加强高校党支部组织委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 加强自身修养锻炼, 自觉增强学习意识。

高校党支部组织委员是基层党务工作者, 不具有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权利职责, 负责工作的实效性主要靠个人自身素质和政治水平。组织委员要坚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认真学习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 强化自身修养, 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改进工作方法, 以良好的品德素质和组织领导素质, 影响身边党员群众自觉自愿服从组织委员的工作安排, 从而做好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

(二) 举办专题党务知识培训班, 对组织委员进行系统培训。

学校党委组织部要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把组织委员队伍建设列入学校重点工作, 明确工作思路, 制定培训计划。在每年集中做组织发展工作前, 或者结合各学院支部换届, 对组织委员进行一次系统培训, 邀请校内外党务工作专家授课, 主要讲授政治理论、党务基本知识以及做好党务工作的重要性, 研究和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 加强教育与培养, 增强组织委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党务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 对党务工作者政治素质要求更高。根据高校党建工作特点, 以提高组织委员学习能力为目标, 把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相结合,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把创先争优,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习党务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把对组织委员的培养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中, 从教育目标、教育形式等方面入手制订详细规划, 保证经费投入, 为组织委员提供学习、参观、考察机会, 拓展知识面, 使组织委员真正成为“专党务、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制定组织委员工作职责具体的量化考核要求, 并纳入到本党支部目标考核体系中。

进一步厘清组织委员以及党支部成员之间的工作职责, 选聘思维开阔, 创新意识强, 党务知识熟练的同志担任组织委员, 积极创新本支部的组织活动形式, 从组织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成效等方面进行考核, 调动党员参与热情, 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增强组织生活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开展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组织委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对于成绩突出的组织委员进行表彰, 发放荣誉证书, 给予物质奖励。

(五) 完善激励机制, 给予适当的津贴, 体现组织上对组织委员工作的肯定。

高校学生党支部每年都要吸收一批新党员, 组织发展材料均由担任辅导员的组织委员负责整理和审核, 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高校为了加强党支部建设, 给每位党支部书记发放几百元津贴, 而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展具体工作的组织委员却没有相应的津贴。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分析:“雇员们把他们自己的工作投入和产出与工作任务相似的其他雇员的投入和产出相比较, 如果二者比例相当, 则认为处于公平的状态, 反之, 则认为不公平, 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这显然会使组织委员感受到强烈的不公平待遇, 严重影响组织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尽快完善激励机制, 在发放支部书记津贴的同时, 建立其他支部成员津贴补助激励制度, 尊重组织委员工作, 体现党组织的关心, 使组织委员感受到公平。

参考文献

[1].马颖.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高校科学发展[J].新课程研究, 2012

[2].朱惠琼.新时期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徐辉云.浅谈党支部组织委员的岗位特点及作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4].孟昭武.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J].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35-03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中坚力量,直接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实现党的育人目标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方式方法,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一、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生为本,为生服务”,是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功能定位。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首先应明确其功能定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而,必须紧密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来对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功能进行明确定位。当前,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功能应明确定位于“以生为本,为生服务”,党支部的一切工作都应紧密围绕“为学生服务”而展开,切实做到学生党支部服务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非党员学生,夯实学生党员联系并服务于入党积极分子及非党员学生的思想基础,把是否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否满意作为支部工作实效性和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主要评价标准。

(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关键是要明确其指导思想。在大学阶段,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之一。按照学生的类别,高校学生党支部主要分为本科生党支部、硕士生党支部和博士生党支部。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应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开展一切工作,在考察、发展与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工作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方面,引领学生、辐射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专业学习和科研科创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创性,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思想政治觉悟、科研科创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文以上海8所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和党员为调查对象,以问卷方式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7%,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一)在服务意识方面,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服务意识都亟需增强。服务意识决定着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首先,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仅有54%的人愿意主动表明党员身份帮助别人;31.7%的人视具体情况而决定;更有甚者,14.1%的人出于怕惹麻烦等原因根本不愿意主动表明党员身份帮助别人。同时,仍有为数较多的人并不是积极的参加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相关活动,或者只是服从于党支部的安排来参与其中,而不是自发的服务于周围同学。其次,学生党支部的服务意识有待提升,35.7%的人反映自己所在党支部开展加强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相关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党组织下达的任务,缺乏加强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自发性和主动性,甚至有些党支部尚未开展相关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建设。

(二)在服务能力方面,缺乏服务小组与相关培训,无法满足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服务能力决定着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在开展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相关工作中,35.7%的人表示党支部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服务小组,专门的服务小组可以有效的保证党支部服务工作开展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多面性,而服务小组的缺乏则不利于提高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准。其次,出于自身条件有限等原因,58.4%的学生党支部并没有定期开展提高党支部及其成员的服务能力的相关培训,而广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对党支部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涉及到专业学习、科研科创、求职与实习经验交流、师生沟通、扶贫帮困、心理压力疏导等多个方面。同时,为提升党支部的服务能力,27.7%的学生党员表示应该首先提升自身的党员使命意识,20.9%的学生党员认为应该健全激励机制。

(三)在服务效果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及骨干带头作用。服务效果决定着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效性。首先,在支部考察、发展与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工作中,仅有26.6%的人认为自己充分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在周围同学被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预备党员时,63.6%的人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没有充分发挥出一名党员的政治引领作用。其次,学生党支部一般是建立在班级之中的,与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密切相关,但是,仅有61.5%的人认为自己在专业学习、学风建设中发挥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仅有69.6%的人认为自己及党支部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出了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可见,部分学生党员没有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这无疑直接影响着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效。

(四)在服务机制方面,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反馈机制与评估机制。服务机制决定着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性。首先,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过程中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43%的人反映党支部没有开展评选“党员服务之星”之类的激励工作;仅有13.5%的人表示党支部划分了党员责任区,11.45%的人表示党支部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其次,没有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服务反馈机制,48.2%的人表示党支部没有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服务反馈机制,如群众意见箱、定期访谈等,更是没有严格的执行到位。再次,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与指标,27.1%的人认为党支部对服务工作的评估标准模糊不清;28.3%的人指出党支部的评估工作缺乏延续性;21%的人认为党支部服务工作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低。这一系列的服务机制问题都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三、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若干对策探讨

(一)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引领,深化学生党员“先锋模范”的个人服务意识。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的新生力量,是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敏感又富有激情,因此,要以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为引领,不断深化学生党员“先锋模范”的服务意识。首先,发挥学习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学习方面成为“先锋模范”是学生党员服务意识的最基本和最首要的体现。其次,发挥思想方面的“政治引领”作用。学生党员应持续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密切联系周围同学,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在政治思想上发挥党员的“政治引领”作用。再次,发挥班级工作方面的“骨干带头”作用。在班级建设和服务年级的工作中,学生党员要主动担当骨干,深度挖掘自身的服务潜能,热情帮助非党员学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第四,发挥校园和谐方面的“传播先进文化”作用。作为大学生中的政治核心和先锋力量,学生党员义不容辞的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在从事学生管理和服务同学的工作中,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二)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强化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的支部服务意识。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要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不断强化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的支部服务意识。首先,以“温润党性、历练修养”的情感承诺提升党员培养质量。将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先进性作为吸纳党支部新鲜血液的首要考察因素;在对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的考察和培养过程中,将党性修养作为重要考察标准;加强对正式党员的党性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其次,以“三联系、三约见”的制度承诺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联系、约见院系基层党委或党总支,对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较好成果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联系、约见教职工党支部,在指导学生选题、开展实验活动、撰写实验方案和科研论文等方面积极给于支持;联系、约见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和兴趣。再次,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的行为承诺凝聚人心。以满足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中心,开展各项支部活动,为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三)以院系基层党委或党总支、教职工党支部为支撑,加强服务平台建设。高校院系基层党委或党总支、教职工党支部,是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首先,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离不开院系基层党委或党总支的大力支持。院系基层党委或党总支要努力帮助学生党支部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和制度保障。其次,作为教学或科研人员党支部,要带领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把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作为行政管理或后勤保障人员党支部,应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研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提供贴心的服务。再次,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要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为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搭建政治理论学习平台;协助其他机构组织开展各类科研科创竞赛,积极搭建科研科创经验交流与分享平台;促进大学生兼职、实习、求职、就业,积极搭建职业指导平台;此外,要帮助困难学生党员和困难学生,积极搭建帮困帮扶平台。

(四)开展“触动心灵”的微笑服务,增强服务效果。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行为文化是先导。“触动心灵”的微笑服务,是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的行为文化。首先,“触动心灵”的微笑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观的、简单的服务,而是深层次的、触动心灵的服务,是学生党支部与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学生党支部与非党员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代表着服务型学生党支部的精神风貌和服务姿态。其次,“触动心灵”的微笑服务是增强服务效果的重要途径,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在“触动心灵”的微笑服务中摒弃生硬的语言,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用真诚的笑容,主动关注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开展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为学生党员、非党员学生营造舒适的人文环境。再次,“触动心灵”的微笑服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被服务的同学能够充分感受到党支部、学生党员的真诚,他们不仅得到了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更是一种被尊重的过程,因而,他们也会积极配合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相关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五)制定“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的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服务工作反馈制度,完善服务机制。“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的服务制度、常态化的服务工作反馈制度,是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服务机制的有机组成。首先,借鉴“360度考核法”,对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相关工作进行全方位考核。以问卷、一对一访谈、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征求院系基层党委或党总支、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其次,在宿舍楼、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楼宇中,划分党员责任区,广泛设置“党员先锋服务岗”、“创先争优党员示范岗”,定期开展“党员服务之星”、“党员服务标兵”之类的评选活动,营造“我是党员、我服务、我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建立健全常态化的服务工作反馈制度,设置群众意见箱,接受群众监督,定期访谈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及时响应学生党员或非党员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制定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服务工作评估指标,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为正式党员的重要考察标准,不断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4.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范魁元 董晓烨 日期:2009年08月20日 访问次数:

801 者:范魁元 董晓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是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养、形成优良师德风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师一生中需要接受多种多样的教育和道德影响,但最主要的是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双重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参差不齐,高校教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得到加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项职业道德:一是积极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二是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三是较强的教教学能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四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五是成稳定的教师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较强的合作能力,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七是强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德识统一;八是健康的身心素质。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和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断向前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也有部分高校教师,为谋求个人私利而逐渐放松了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放松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具体而言,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在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责任心不强。例如,有的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备课不认真,上课马马虎虎,教学效果不理,师生评价较差,知识不更新,年年捧着老教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对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第二职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主次颠倒;有的教师只要有适的机会,随时跳槽,甚至连档案都不要。

次,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从教育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社会功,二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两大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育人功能的表现。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只要完成了书本知识的讲授,也就算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从而忽视了自己更为重要的“育人”职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不愿从事学生思想工作,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不能针对学生行个别教育。

次,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有些教师,口头上讲的是共产主的道德,而实际信奉的却是利己主义思想;在课堂上讲的是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而实行动中却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这样,教师就失去了其在学生中应有的表率作用。

四,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欠佳。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没有系统地、认真地学习过教育科学理论、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再加之学历提升等问题的干扰,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令人担忧;中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较,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中间力量,但负担过重,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担负着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可推卸的责任;老年教师虽然服务意识较强,有敬业精神,但不乏一些人存有“昔日媳妇熬成婆”心理,企图坐享其成。

述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部分教要因势利导,促进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是传统师德尊严的影响。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严厉形象为当前教师种种“违执教提供了依据。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无上威严的,教师的训导是必须绝对服从的。这种深蒂固的思想在中国流传千年,它深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不知不觉地在教师从教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这片“净,物质利益的诱惑消磨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一部分人的暴富也拉大了人们生活之间的差距,教师业便受到了冲击。教师“跳槽”,课余经商之风盛行,有的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无心致力于教育教学,对学生漠不关心,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是教师的职业角色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上,他们要求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色”转变。学生要求教师不仅是“经师”,而且是值得信赖的“人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人的指导者、生活的朋友。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仍然抱着传统的“师尊严”,因而师生矛盾较大。

是教师的专业地位遇到了挑战。目前,关于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为专业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一的看法,即教师职业是专业,至少是“正在走向成熟的专业”。可见,教师属于专业技术性职务,没~5年时间难以熟悉业务。现在,社会成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价值取向多元化,成才、获利机更加广泛。于是,部分教师的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急于转行获取高学历。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既要使教师加强自身修,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又要使教师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陶冶情操,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觉不断地从整个社会生活中吸取精神营养,充实自己。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思想教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那么,如何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建设呢?

一,从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入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先,应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通过有计划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使广大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观,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通过学习教师职业德规范知识,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待遇与工作态度的关系,发扬为教献身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业精神,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刻苦磨炼自己,努力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把“为自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己的人生价值。再次,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应从执法高度,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法规条款的规定。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教育部要把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勇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选拔到教育工作中来。

二,从优化外部环境入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社会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一方面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伸张正义、弘扬集体主义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高校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把“教书”育人”视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有效落实教育优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师待遇、职称晋升、出版书籍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励优秀人才去从高等教育事业,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其次,家应加大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行政约束力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针对高校教师职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不断提出新求,完善新规范,制定实施考核细则。再次,要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依法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制约、激励和监督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德标准和规的制定工作,使教师有法可依,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评,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与教师评比先进、职称评定、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后,要建立促进师德实现的保障体系。要解决好教师的经济待遇,这是教师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的保证;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要条件;要逐步建立和断完善教师人才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这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根本证。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克服“两张皮”现象。要在开展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同,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二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工作作风建设相结合,领导表率范。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修养,为教师做好表率。三是行为规范教育要与道德人培养相结合,自律、他律并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经过他律到自律再到培养高尚职业道人格,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自律,即依靠内心信念来约束己,这也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四是行为引导要与服务教师相结合,做到情理相融。校教师队伍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如住房、报酬、科研设备等等,通过务和引导,努力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小家和大家、个人和集体间架起连心桥,暖人心、得人、稳人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面上教育要与多层次要求相结合,高教育实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着眼多数,区分层次,鼓励先进,循序渐进。要从教师切感受出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多层次、多侧面地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合实际开展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5.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五

一、尽快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早在1996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了具体规定。应该承认,全国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为加强实践教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实践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如改革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多媒体教室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专业实验、实训相关设施建设等,都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但是,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仍然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惯性。课程内容和体系还没有更好地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验、实训的相关设施也没有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甚至理论教学脱离专业实践的现象仍很普遍。如有些学者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着“专业课程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授课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专业知识与创业、就业脱节”、“教师的视阈与现实生活脱节”等问题,以至于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生反映:“在校四年,主要是听了几十门课,背了几十门课的教材或笔记,而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的机会不多”;有些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工作岗位时,竟不熟悉“铺货”、“FOB”等专业知识的操作方法,往往面临用人单位“应有实际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而不知所措。

可见,加强实践教学,积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而持久地从总体上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水平,应当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的客观基础,科学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也只有如此,高校教学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为此,各高校尤其是大部分教学型高校,应以“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充当骨干作用的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尽快形成加强实践教学进行管理体制创新,课程内容和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的氛围;着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规划,通过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实践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解决专业教学与社会发展、用人单位需要相脱节,毕业生能力与社会劳动者就业能力相脱节的问题。

二、积极设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对学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职责,负有培养适合社会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重大使命。仅从业务角度看,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理解和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课要做到概念准确、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还要体现能够利用学科、专业实例解释理论知识的教学本领,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专业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近年来高校学生规模急剧扩张,大量青年教师被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而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毕业后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没有经过较严格的业务技能和专业实践的训练。因此,教会计学的没有实质性接触过会计工作,教贸易的未经过真正的贸易流程,教商务谈判的没有参与过商务谈判,教企业管理的没有从事过企业管理等。无疑,受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甚至“专业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等弊端的影响,许多教师从学生到担任教学工作,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从事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其成长经历受制于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局限。教师本身缺乏社会和专业实践,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底气不足,胸无成竹”,学生在学习中对此也心存疑惑,这种状况若不及时改变,谈何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现实的专业实践中去,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呢?

因此,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理应积极设法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有些高校已制定并实施了青年教师兼职相关专业职业岗位的制度,为青年教师直接参与专业实践工作,在实际业务部门得到专业实践锻炼创造了条件。这种作法自然有利于青年教师深化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将专业实践中的亲身体会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体现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有利于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为,这种作法是高校创新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是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专业人才。为此,高校完全可以制定、完善和推广类似的制度,为教师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机会从事相关的专业实际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高校教师也要想方设法主动参与专业实践工作,为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客观基础。

三、切实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管理

建设实习基地和加强学生实习活动管理,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利用实习基地和通过学生实习活动,可以有效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高校与社会各类用人单位互动的需要;而大学生通过实习,不仅可以使他们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在一些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学校和企业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实习活动,如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校,在学生培养规划中都有相关的实习活动安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有的国家高校学生实习时间达六个月或九个月(如法国),有的则长达一年(如英国)。在加拿大,其高校普遍实行的“合作教育课程”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习活动,只有经实习单位和学校双方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分。

我国则在恢复高考以后,高校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这方面的实施方案或规划,对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的目标、思路和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定。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实习指导教师配备欠缺、高校和实习单位双向沟通、合作机制不健全、学生对实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存在着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活动流于形式,质量难以保证的现象。特别在某些高校采取的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行“分散式”的实习方式,学校不配备实质性的带队指导教师,所谓的实习检查、鉴定也形同虚设,有的学生竟然不实习而提供虚假的实习报告书。这种情况若任其长期发展,不仅严重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效果,损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校良好教风、学风的巩固和发展。

因此,高校有关领导和部门应该给予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管理充分的重视,本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分析和总结此项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健全完善和落实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管理的规章制度;合理划拨或者努力争取社会资助,保证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管理的资金投入与有效使用;积极与社会用人单位签订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机制;采取利益驱动和相关制度等方式,促使教师乐于承担学生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严格对实习学生,尤其对“分散”实习的学生进行认真检查、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位学生能真正参与实习活动,得到实习训练。总之,切实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管理是“以学生为本”,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负责的具体体现,应该成为高校实践教学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内容。

四、侧重对学生普适性基本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其直接而又现实的意义在于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减弱用人单位“还需对毕业生花费成本进行培训”的顾虑,对推动毕业生就业有积极作用。但是,高校教学绝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层面,加强实践教学也不能等同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高校教学要适应社会用人单位实际工作需要,体现对学生职业化、技能化培养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利用实践教学侧重对学生普遍适应性基本能力的培养。

高校毕业生应具备哪些普适性基本能力?这一问题至今仍是学术界热衷讨论的问题,许多学者发表了相关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高校教学工作本身要受其特殊性和规律性的制约,不可能仅靠高校教学的有限时间培养起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要求的所有能力,人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靠高校教学一劳永逸,所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就是这个道理。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实际和用人单位的一般要求,我们认为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理论研究能力;培养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和使用信息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能力;培养其采取妥善方式与人沟通、团结协作、形成身心健康的能力;培养其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锐意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其运用语言文字准确、流畅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能力。总之,应力争在实践教学中实现“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是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6.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六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新的压力。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优化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发展和关注入党后续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党员的人数以及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这给学生党支部的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教育工作造成新的压力。《中组部、中央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14号)要求,“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研究,切实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开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党员数量过大

近年来,高校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以及学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一些高校申请入党学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近75%,学生党员占学生比例也超过了15%,一些支部党员数远远超过30人[1],规模过于庞大,人员数量的增加和支部规模的过大往往造成发展过程把关不严、发展后教育少、组织活动难以开展、党员管理无法落到实处等不良现象。

2、党员先进性不明显

在党员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生党支部没有严把审查关口,没有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不高,模范带头作用不强,党员先进性表现不明显。一些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存在着一定的投机性,希望通过入党来加大就业的砝码;个别学生虎头蛇尾,入党前表现得积极进取,入党后逐渐松懈,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优越感、功利心等现象浮现[2]。这些都对支部建设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3、党支部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3]。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一些党支部缺乏应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党组织建设机制不完善;一些党支部的日常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按照规定组织集体学习等党员活动,忽视了对学生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党支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很多学生党员没有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4、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近年来,互联网络、数字设备和移动终端等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改变着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方式,一方面让大学生走出相对狭小的生活圈子,使得他们能够了解到当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具有不良思想的帮派和宗教势力趁机拉拢优秀学生,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应对外部恶劣环境的措施必然会对学生党员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探讨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优化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发展和关注入党后续教育等多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以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1、优化组织架构,为学生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与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尤为重要。学生党支部优化组织架构,可采取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和班级党支部共同管理的双层管理模式,对支部进行职能化和部门化的管理,既突破了以往支部由党委直接管理的弊端和局限性,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合理分工,又为更好的锻炼和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党支部中组建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及其隶属的职能小组,职能小组在学生党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管理和引导下,发挥各自在支部职能管理的作用,通过在党委和党支部之间增加一级非实体性组织机构,将零散的党支部进行集成,可以加大学院党委的监管力度,保证上级政策的贯彻实施,便于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统一管理,保证党员发展的质量。

2、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能够使学生党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事可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作用,真正成为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战斗堡垒作用;能保障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工作当中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能够直接调动学生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学生党支部在广大群众中的群众基础和威望,提升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带动作用,真正的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具体推行制度可包括:一是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支部政治学习(即民主生活会);二是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支部总结大会;三是每半年进行一次面向支部所在班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课教育活动;四是每学期召开一次通表、转正大会;五是每学期召开一次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重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六是每半个月学生党员必须研读一本党员读物;七是学生党员每月撰写一篇思想汇报;八是 每学期学生党员必须联系帮扶一名后进生;九是每学年培养一名学生入党。十是每位学生党员必须做好一间宿舍舍风建设的带头人和成为反应及时的信息员。通过这些制度的推行和落实,基本做到支部建设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规范组织发展,切实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

在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注意“把好四关”,即:对新生把好入党启蒙教育关,对入党积极分子把好培养教育关,对发展对象把好资格审察关,对预备党员把好转正考察关。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上,通过党课教育“三深入”,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三深入”是指:(1)深入宿舍。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深入新生宿舍,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深入课堂。学生党员深入新生课堂,为新生上党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3)深入细致的开展入党联系人工作。落实已递交入党申请书学生的入党联系人,全面开展入党联系人工作,并定期上交工作汇报于学生党支部。在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程序上,坚持“三提名一答辩三结合”,切实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即:学生党支部在团组织推荐时,坚持团支部提名、班主任提名、班级党支部提名;“一答辩”是指每个入党推优分子必须接受由正式党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的质询,由正式党员通过答辩的形式再次考核推优对象的入党动机以及对党组织的认识程度。“三结合”指结合党组织、团委学生会、入党联系人的平时考察情况,最后由学院党委确定培养对象。

4、关注入党后续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在党员后续教育管理上,坚持开好 “两会”,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两会”是指学生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与学生党员的“述责答辩会”。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一直将民主生活会制度作为锻造和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素质的平台。通过定期的开展组织生活,能够时刻提醒学生党员牢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与党性修养。学生党员“述责答辩会”是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以答辩会的形式帮助学生党员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职责。实践证明,“述责答辩”有利于学生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也有利于加强广大群众对学生党员的监督,更有利于支部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把好党内教育的“培养关”,更好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党委以党章为准绳,对党支部进行考评,支部每学期要对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情况、党支部建设情况和支部内所有党员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总结汇报。通过评选和表彰十佳优秀毕业生党员,十佳学风建设优秀学生党员,十佳学风建设优秀学生党支部,示范党员和示范党支部等,加强先锋示范工程建设,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此基础上,党委可通过设立监督信箱、监督电话和网络邮箱等途径,广泛接受广大师生群众对学生党员及党支部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党员自觉提高党性修养。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方式颇具多样性和变化性,外部环境亦越趋复杂,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也将面临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应结合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和我国当前的党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研究,切实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开创大学生党员发展和高校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萍.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结构的设想[J].科教文汇,2013.4.[2] 蔡炜炜.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13.19.[3] 林天翔,杨建超.建设服务型党支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社科纵横,2009.24(3).[4] 徐署华,余正德.高职院校开展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科教文汇,2009.2.【作者简介】

7.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七

一、新时期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构建高校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之一, 具体分析其现状, 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是目前各高校值得深入调研和认真研究的。加强高校离退休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目前, 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建设上不能与时俱进, 没有为老同志提供发挥余热的平台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好与坏, 在某种程度上讲, 要看其基础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好与坏, 基层组织起到什么样的职能作用。一方面, 除了反映是否和学校其他组织发挥的职能作用相同外, 还要看基层组织的党员能不能够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先锋模范作用, 更取决于组织建设上能不能在学校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职能作用。作为离退休党组织的建设, 除要把重心放在基本职能建设上以外, 还应该结合新时期的特点, 将组织建设的重心放在如何更好地发挥老同志余热的问题上来。目前很多高校离退休基层党支部建设在新时期的基本建设中, 虽然支部建设在组织机构方面制度健全, 一般可以执行党委的行政命令, 但大部分支部建设都不符合离退休老同志的特色, 很多支部活动演变成“聚乐部”的组织, 老同志聚在一起就是打牌和闲聊, 没能更好地发挥出老同志在专业、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使得支部建设仅仅停留在使老同志开心, 没有意见、不发牢骚的基本阶段, 将老同志的专业特长、管理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不经意中抹杀掉了。很多基层党组织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参政、议政、提供科学管理建议、传帮带的平台。这样使很多老同志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认为退休了就是真的没有用了, 学校再不会重视他们了,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心灰意冷情绪, 不再想继续发挥其余热。结果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能在与时俱进和创新上健康和谐地发展, 基层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更好的发挥和体现, 最终使得大量的优秀资源被浪费, 增大学校建设成本。

2.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模式老化呆板, 不能将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真正发挥出来

基层党组织建设中, 其组织生活除正常进行组织生活的安排、检查、落实等内容以外,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解决老同志在生活、参政、议政、关心学校长远发展等事情上来。但目前看来, 很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还是局限在单一学习有关文件, 过所谓的“正常的组织生活”的单一模式上。他们在组织生活中生活形式单调, 学习方法单一, 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 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少。很多是以政治学习、念文件、读报纸代替组织生活, 没有将老同志与学校现状、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体会、学习、讨论。由此来引导老同志献计献策, 发挥起主人翁作用。因此学习效果十分差, 很多老同志感觉学习内容和现实相差很远, 似乎学校的发展和他们没有关系。久而久之, 老同志们对这种枯燥、单调的组织生活失去兴趣, 进而失去参政、议政信心。在另一方面, 长期单一的组织生活也使离退休基层党支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多停留在一般的层面上, 活动内容没有针对性。这样就使得老同志的积极作用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逐渐使这些曾经党性很强的老党员演变为不问时事、对学校发展淡然甚至漠然的老人, 最终丧失了离退休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甚至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阻障。

3.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经费匮乏, 不能开展相关深入的调研和研讨活动

进入21世纪,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 我国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多变化, 除了正常的组织学习和民主生活以外, 更重要的是启发教育党员的组织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模式更加适合老同志们。因此, 组织活动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而目前很多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经费十分匮乏, 不能在组织活动形式上开展诸如外出调研、参观教育基地等相关活动, 因为缺乏相关费用, 每次活动需要老同志自己出一部分钱, 老同志辛苦一辈子, 早已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加上身体多少有些疾病, 一旦要自己出钱, 于是基层党组织开展的相关外出调研和参观活动就不会使更多的老同志参加, 这样基层党组织设计的活动就会大打折扣, 也就不会起到在参观和调研中教育老同志的作用, 组织的一些职能也就得不到发挥。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有客观的和主观的两个方面, 有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国情的、社会的客观原因, 更多的是高校自身的主观原因。虽然有的原因不是高校自身可以控制和一时解决的, 但高校自身可以控制和改进的因素不容忽视。有如下几个内部可以控制的因素:

1.学校党委对中组部相关文件理解不到位, 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

中组发[2006]1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 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结合各自的实际, 不断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在这种要求下, 很多高校对中组部的相关文件精神理解不透彻, 落实政策内容不到位, 没有按文件的基本要求开展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的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但在组织建设上不能做到组织建设与时俱进, 抓不住重点;或者开展了组织建设但没有创新, 真正能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作用的党支部不多, 最终导致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流于形式。

2.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党务工作经验有待丰富

基层党组织建设中, 很多党支部建立时学校安排的支部书记业务不熟悉、政治素质不高, 不能很好地驾驭离退休老同志, 在老同志中缺乏威信和亲和力, 在支部建设工作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甚至一年和老同志见不了几面, 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推举出来参政、议政, 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研讨工作, 不能完成学校想为老同志打造交流平台的建设任务, 最终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能真正建立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堡垒式组织。

3.离退休老同志中部分党员缺乏继续发挥党员职责的内在动力,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精神逐渐丧失

目前很多高校的一部分离退休老同志认为, 辛苦了一辈子, 以前在岗位上必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履职中工作积极热情高, 但现在不在岗位了, 就认为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安心养老, 不问时事, 对学校的重大时事、发展不再关心和过问, 加上党组织没有提供相关的平台, 于是很多人就放松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长了竟然连党员的权利、义务也渐渐淡忘, 认为只要做到不发牢骚、不给领导提意见就是配合党委工作。这些老同志缺乏进取心, 缺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 逐渐丧失了履行党员职责的义务。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开展活动时, 支部建设缺乏活力, 没有创新意识, 使得基层党支部慢慢丧失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

4.基层党组织建设职能发挥得不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当前, 很多学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在职能建设上发挥的作用能力不强, 没有真正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 具体表现在:

(1) 在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和执行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 组织和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发挥的欠缺。

(2) 在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学习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候流于形式。

(3) 日常管理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结合离退休干部党员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 使离退休干部党员不断增强组织观念, 加强党性锻炼, 牢记党的宗旨, 保持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方面停留在口头说教上, 缺乏实际目标要求, 没有给老同志提供相应的平台。

(4) 具体工作中结合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不够, 很少采取家访、谈心等多种方式, 不能及时掌握离退休干部党员思想动态,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

三、新时期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途径及方法

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 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按照中央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完善组织设置, 落实工作职责, 丰富活动内容, 创新活动方式, 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健全, 制度完善, 管理规范, 活动经常, 切实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实践中, 应努力结合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特点及老干部群体的特殊性, 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支部建设。从落实政治待遇入手, 探索出一条离退休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挥的新路子。努力为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良好条件, 使高校的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创新。其主要做法是:

1.学校党委应提高认识, 服务大局, 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离退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高校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 是新形势下的需要, 学校党委要认真落实中组部的文件的相关精神, 要在讲政治的高度重视离退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学校应该始终把做好老干部党建工作作为落实政治待遇的重中之重, 发挥余热的前沿。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 结合离退休干部的特点, 充分考虑老干部党建工作的特殊性, 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离退休老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建设中应该在制度上、行政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和重点帮助, 学校要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 从继承和发展党的事业、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 认识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组织建设上要重点扶持, 在人员配备上要选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书记, 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为老同志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 将他们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用到学校发展和建设上来,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

2.健全相关机制, 强化管理措施, 努力提升离退休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水平

学校在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 要结合学校离退休党员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设置党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条例, 因地制宜地开展组织活动, 注意组织活动的效果和作用, 在做好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更多地考虑老同志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努力做好保障老干部权利和利益、凝聚老干部力量、发挥老干部作用的工作,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创造性地开展组织活动, 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以下成功的做法:

(1) 建立服务承诺机制, 关心爱护老同志, 党组织活动努力做到“三贴近”, 即努力做到贴近老同志的家庭、贴近老同志的思想、贴近老同志的身心。工作中应该针对离退休干部党员处于高龄、高职位 (学位) 的特点, 人数不断增加且居住分散的特点, 在组织建设和活动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 努力做好“三访问”, 即“生日必访、住院必访、重大节日必访”;“三到位”, 即“各项待遇落实到位、学习资料发放到位、困难党员救济到位;“三定期”, 即“定期传阅国家和学校的学习文件、定期通报政治经济形势、定期组织各项活动”, 以此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2) 组织活动形式多样化, 努力做到活动内容严肃、有内涵, 形式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 以很好地吸引老同志积极参加, 使活动能起到教育、启迪、锻炼身体的作用。实践中可以将学校的发展与组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老同志的聪明才智、丰富的管理经验、扎实的教学经验, 可以和相关教学部门的党组织结成对子, 采用传帮带的形式, 以此来带动和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余热。

(3) 建立困难帮扶机制, 增强离退休党员的向心力。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生活建设中可以考虑建立困难帮扶机制, 将困难老党员列入帮扶范围, 明确资金管理对象和救助对象, 形成救助审批程序, 资金来源可部分由学校拨款, 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社会捐赠。在日常管理中应该充分利用当今互联网的优势, 逐步建立党委、总支、支部、小组、党员信息联系网络, 及时了解和掌握困难老党员、老干部家庭情况, 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3.加强离退休党员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机制建设, 努力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增强党组织战斗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离退休党员干部空闲时间较多, 他们思想素质高、政治觉悟强、业务精通、管理经验丰富, 但离退休以后在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上有一定的停滞趋势, 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建设上充分考虑这个特点和现象, 及时对老同志党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 教育内容要结合实际, 做到与时俱进。在注重物质方面的照顾的同时, 更要注意对他们精神方面的关怀。基层党组织应该关注离退休干部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认真细致地做好对老干部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他们努力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要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 要注意做好日常工作的接待、疏导工作, 为离退休干部办实事, 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学校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8.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八

【关键词】 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科学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提高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项目编号:FJJKCG14-1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37-02

高校院(系)党支部是高校党的最基层组织,是高校党委联系师生员工的重要纽带,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斗堡垒。在全党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新形势新要求下,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和高校内部的改革,高校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探索新思路、创造新方法。

一、新时期加强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现实意义

1. 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

教师党支部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基础力量。党支部的桥梁、纽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的各项决定、文件、任务都要通过党支部传达部署到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之中,并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做好党组织安排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任务;另一方面,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意见与建议、愿望与要求、困难与问题,又要通过党支部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和汇报,以得到妥善合理的解决,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安定团结局面。

2. 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担负着教育、科研、服务三大任务,担负着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既要靠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也要靠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教师党支部要以增强支部活力、强化推动事业发展的功能为重点,健全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增强教师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作用,激发广大党员的战斗力,完成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各项任务,从而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通过理论学习、思想教育和党课辅导,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加强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从而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

二、当前高校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校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一些党支部工作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流于表面,呆板空洞,支部工作局限在“三会一课”,党员在理论学习上也是“为学习而学习”。部分教师党支部工作与本单位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紧密,支部推动本单位事业发展的作用也不够突出。

(2)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基础薄弱,支部吸引力不强。一些教师党支部多年没有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有的连续几年没有发展一个教师党员。一些党支部对青年教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管理存在着力度不够、重视不够等问题,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3)组织生活随意性大,活动形式单一,支部活力不足。部分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还停留在传统的学文件、读材料、开座谈会等形式上。组织生活内容局限,枯燥呆板,活动形式单一,不能体现时代特征。有的支部甚至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开展活动。教师党支部活力不足,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难以被调动。

(4)机制不完善,工作方式陈旧,支部战斗力不强。不完善的体制机制、不明确的职责、不健全的监督考核体系,是教师党支部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新形势下不利于党组织建设的影响因素,制约了党支部战斗力的发挥。近几年,高校合并及院系调整,人才流动和人事调整频繁,一些教师党支部党员分散在各部门,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了党支部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

2.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部分高校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党建工作的现象。许多高校当前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导致许多现行政策的落实存在偏差;支部工作量大,有关待遇方面的落实情况又不够好,致使党务政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党员的教学、科研等任务重,支部工作难度加大,党组织活动难以保证正常进行。

(2)工作方法创新不强。一些党支部党员教育的方法、党员管理的途径创新不多,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往往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内容流于形式,党支部组织活动内容没有针对性,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

3. 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教师党支部建设在体制机制方面还不够健全,在职责分配方面还不够明确,在监督考核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导致考核和激励不配套,使党务工作者的价值难以得到认同。在支部委员的建设上,队伍参差不齐,选配困难,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加强和改进院(系)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1. 高度重视,提高党支部工作地位

院(系)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支部的建设,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作为院(系)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要真正重视、真正关心教师党支部建设,加大投入,保证党支部工作有力量、培训有经费、活动有阵地。要定期召开党支部工作专题研讨会,分析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推广新做法,才能有效支持和指导教师党支部的工作。在实践中,既要防止支部建设与教学行政工作脱节,又要防止以教学行政工作代替支部建设,做到围绕中心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要使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保障作用,就要准确定位,使支部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并驾齐驱。

2. 夯实基础,增强党支部凝聚力

教师党支部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要把加强思想建设放在支部建设的首位,通过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党员坚持用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在开展正常组织生活的基础上,依托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结合教师特点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使教师党员成为认真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3. 创新方法,激发党支部组织活力

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与时俱进地抓好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使教师党支部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在组织活动时,一要把握针对性,党支部要规范党组织生活,紧密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要有鲜明的主题、具体的内容,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成效;二要把握时间性,坚持定期举行组织生活、党员民主评议和民主生活会,切实提高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率;三要把握多样性,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围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合格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引导广大教师党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与此同时,还可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来校作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开辟党员教育新阵地,拓展党建工作新平台。

4. 主动出击,提高党支部组织吸引力

发展教师党员工作,是当前高校党建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党支部要增强组织发展工作的吸引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统筹规划、多管齐下。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偏少,教师党支部必须积极主动地做好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政治上正确引导、业务热情指导、生活上热心关照的方式,帮助他们明确奋斗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提出希望和要求,激发青年教师政治热情,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促使他们(下转第43页)(上接第38页)向党组织靠拢。

5. 选好书记,提升支部班子战斗力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是支部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主要职责是团结带领支部委员会和党员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党在高校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加强学科建设、服务师生员工、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骨干作用。高校院(系)级党组织要抓好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工作指导。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大力培养教师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进一步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能力素质,增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将选拔的支部书记和教研实体行政负责人要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支部书记拥有和教研实体行政负责人相同的地位,和享受同等的待遇。同时,加强对教师党支部书记的业务培训。在中层干部后备人选中适当考虑教师党支部书记,加强支部委员会的建设,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教师选拔到支委会中,合理配好教师党支部班子,确保支部工作的正常开展。在配备党支部委员时要注意年龄梯次,合理搭配,建成一支坚强有力的教师党建工作队伍。

6. 健全制度,提高科学化建设水平

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规范运作的根本,健全的党务工作机制有利于激发党务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院(系)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教师党支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着眼于院校的发展目标和院(系)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有效发挥党支部作用的制度,制订教师党支部工作职责、党支部工作年度考核细则、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在制订考核办法时,在支部的目标管理体系中,要将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等工作融入其中。努力用健全的制度规范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用完善的考核体系提高党支部的工作执行力,从而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教师党支部在高校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教师党支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建设工作,高校院(系)级党组织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夯实基础,健全机制,构建高校院(系)教师党支部工作创新机制,借助机制的有效力量,整合各种党建资源,加强内部管理,全面增强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全面提高教师党支部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长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 刘晓明.略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

[3] 刘道平,刘秋岭,范正飞,曹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科学化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6).

上一篇:小学朗诵活动主持稿下一篇:乌丢丢的奇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