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2024-09-01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共11篇)

1.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一

改进数学教学的意见之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中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地的观念和内容也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这种局面将会逐渐改变,但我们必须统一思想,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我执教的是第一届使用新教材的六年级,再此仅针对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发表一些我的看法:

首先,是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紧扣六年级课程标准,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适当的根据实情加以变化。通过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既要有长期教学目标即学科教学目的,也要有短期教学目标,即每个课题和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并把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着眼点。数学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又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也不尽相同,数学教学要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可持续性和良性发展,必须打破过去那种要求客观上有差异的学生去被动适应统一的教学计划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分层的教学模式。选定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模块,以此为平台,为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构建若干个可供选择的知识模块,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阶段,因此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技能和能力地培养。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朝着生本方向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本事才能一生受用。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自学的目标,尽量多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如课前资料搜集、课堂交流质疑学习、课后拓展活动等。让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日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为主动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诱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水平、拓展学生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使学生平稳地走向初中的学习,并不断地将知识和能力内化,武装自身。

其次,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数学教学改革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都花了心思大力改变,在这里我提出几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课前准备在过去的教学中是教师的专利。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属于他们的。数学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由教师自导自讲,那么课会上的毫无生机。但如果教师能抓住六年级学生好胜爱表现的心理,让他们自己学习交流,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学生会以主动学习的心态乐意去完成这项任务,通过网络、图书馆、书报等各种途径、各种角度的资料的搜集,对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在接下来的课堂交流中也就更积极更易学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导入部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要依靠上课伊始能否抓住学生的心。首先要遵循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尽量创造一些直观情景让他们有质的体验。其次要顾及到六年级学生好动和心思散的天性,用灵活生动地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

对于一些较深含义的知识点,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用浅入深出的语言使学生便于理解。

第三,是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结合。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了广泛深入的应用,尤其变革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使数学教学进入了新的天地。多媒体教学使数学教学更具有科学性、生动性,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和掌握知识点,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有了多媒体,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再唱独角戏,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运用多媒体创作音效和几何动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有了多媒体,课堂教学变的生机勃勃,学生的思维被带动起来了。各种多媒体效果使学生身临诗境,真切深刻地感悟到呆板的数字和深奥的语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有了多媒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表扬或鼓励的话语,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予以评价,这样学生又觉得新奇又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信心;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如出一些配对题、填空题等,让学生上台亲自操作解题,学生踊跃参与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最好表现。

最后是教学评价。考试是评价学生知识学习程度的重要手段,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数学教学的评价方法也应更趋向人性化,死板的只注重结果的模式必须坚决摈弃。

评价内容应该更丰富充实。我们不仅要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知识累积;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操练,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学科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不仅要看书面的成绩,还要观察其之前的成绩。数学教学必须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不能以一次测验断论优或劣。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对数学有反客为主的态度。考试不再由固定的期末一张卷决定。而是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通过各方面的积累对学生作出综合评分。

评价形式应该更灵活多样。我们应将数学教学渗透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评价总结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重在引发学生自主与合作研究,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开放思维,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每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促进他们健康积极的学习。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考试环境,让学生产生“我要学数学,我喜欢学数学。”的感觉。在评价的形式上,考察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更公正的方法也是必然的趋势。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情感态度的变化。

这就是我对数学六年级新教材,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评价的一点看法。对于数学教学,我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希望整个社会都能行动起来,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而努力而奋斗!

阳光外国语学校胡爱华

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二

一、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教师而言, 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

当我们进入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时, 当我们面对学生提问“今天有何收获”时, 学生在思考, 教师也应当回顾, “这堂课我教会了学生什么”。

2.对学生而言, 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

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结语, 对学生而言, 却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过程。

二、课堂小结形式

课堂小结常用的类型是知识梳理型。这是一种常见的小结方式, 教师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 简明扼要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 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 辨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1) 概括式的小结; (2) 问题式; (3) 对比式小结。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很重要, 设计得巧妙, 能起到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 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而良好的课堂小结, 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从2001年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将课堂讲解与填鸭式教学相提并论,望而却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还大量存在着一些低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大效益降低,而且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不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讲解及教师抓住时机,创设机会允许学生阐述、讲解。教师的有效讲解,对于建构学生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学生获得有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作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有时学生的阐释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为同伴所接受。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教师的有效讲解,还要有学生的精彩表述。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述的有机结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最佳境界。而有效的讲解为学生节约了课堂活动时间、提高了活动和学习效率、展示了数学本质之美。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讲解的界定

即教师用有限的单位时间,阐述概念的含义及习题的解答,这种讲解是有学习的效果的。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意思,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的美,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有效讲解要在恰当时机(问题情境、问题时机、有效时间),要找准切入点(必要性、基础性、生成性),用恰当的方式表述(科学、简洁、易懂),要与学生有效互动(讲解与倾听、讲解与活动、讲解与练习),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教扶放,引学探、知会练),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敏锐性、灵活性、延展性)。

教师在讲解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的清晰程度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参与度;要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是否在正面的积极的参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讲解的时机与方法,以求得教学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即每个学生都达成这节课教学目标,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形成了自己的习得。

3、有效讲解的可测性和量化指标

如何判断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就是在阐释某一概念或讲解习题之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具体,避免含糊及指向不明确;是否清晰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在教师的讲解之后,通过梯度练习测查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程度来反映教师的讲解的有效程度。

4.有效讲解能力的提高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时常地追问自己: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三、课题研究实践: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效:

1.调查法。起始阶段。调查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讲解,是否喜欢同伴的讲解,希望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对知识、习题进行讲解,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最易于接受。

我们选定了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关数学课堂讲解学生调查问卷(三年级)全班有16名学生

1、第二天要上新课,学习新的知识,今天需要进行预习吗? +jk dexxxzzq①需要; ②不需要。(选择需要的有16人)

2、数学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解还是喜欢自己探索?

①喜欢听老师讲; ②喜欢自己探索。(选择喜欢听老师讲的有14人,喜欢自己探索的有2人)

3、学习下列哪些知识的时候希望老师讲解:

①概念;7人 ②计算;0人 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人 ④周长、面积的计算;5人

⑤分数的认识;5人 ⑥统计和可能性;3人 ⑦解决问题。9人

4、解决问题的题目希望都由老师来讲解吗? ①希望;6人 ②不希望。10人

请说明理由: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由老师讲解。

5、课堂上做练习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还是同学讲? *①老师;13人 ②同学。3人

/、】==9986//*-

6、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方式你比较喜欢?

①老师把一道题完整地讲一遍,不问同学的想法;1人 ②老师边讲边与同学交流,再问问同学们的想法。15人

7、把两张边长分别为6cm和3cm的正方形的纸片拼成下面的图形,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道题,你希望老师直接讲解还是自己先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

①老师直接讲解;1人 ②自己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5人 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多数孩子认为自己先思考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头讲到尾。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基础的程度,设计好提问的内容,把握好讲解的时机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步骤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讲解。教师通过教学预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去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的效果通过询问、习题进行考察,及时进行教后感、教学随笔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的提高过程。

5月25日,实验教师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所讲内容为北师大版下册P68第7、8题。(以下是课堂实录及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8第7、8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示 放好学习用品。

二、复习诊测

1、提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适时板书: S长=长×宽

S正=边长×边长

2、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C长=(长+宽)×2 C正= 边长×4

(在两次提问之后,是否应该再让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因为学生在这里最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为一谈。)

三、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师:猜一猜被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图形?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公式求,全班学生试做。(此类题目的解答不能给学生限定解题的方式与方法,会阻碍和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巡视过程中)宽知道,长是多少米?师:9分钟行驶的长度。指名一名学生板演:60×8=480(㎡)480×9=4320(㎡)全班集体订正。(在这里有个别学生对60×8=480㎡的单位名称有质疑,说明学生对到底算的是周长和面积不是十分清楚,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可惜!)第二步还没有讲,这时有学生举手,教师请其来回答,该生站起来后说的是第二种方法:

60×9=540()540×8=4320(㎡)

(在这个环节,学生同样对540后面的单位名称有质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明晰。还反映出一个问题,该生没有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教师也没有进行引导把方法一讲完,而是被学生牵着匆匆处理完该习题。)

2、P68第8题。

教师指名学生读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不标准)。

①求的是所拼成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从问题出发,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做什么辅助线。学生的回答如下: 给缺的地方补一块。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同桌讨论一下,加一条变成2个正方形。(这里不应规定加辅助线以后变成什么图形,限制学生的思考。加一条辅助线变成2个长方形也是可以的。)生讨论。

师:用第二种方法来做一下,因为它利用已知条件最简单。(简单不简单要由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法比较之后的感受,而不是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可以理解的。)

②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怎么去计算?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要求学生用此方法计算。(此处同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结果回答的学生用的都是(6+3+6)×2=30(米)

(教师自己在这里对此题的解法只局限于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知识的储备不够。在此,教师再也没有让学生汇报把每条线加起来的计算方法,应该进行反馈。)

(课后思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回答、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①课堂上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问什么?为什么提问?怎么问?②课堂的密度大小,怎么去界定?为了体现所谓的“密度”,教师的课堂是围绕自己还是围绕学生?课堂上教师把孩子当成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发展的人还是任何储备都没有的脑袋空空的傻孩子?课堂上让学生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③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一节课为了体现这一种方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④ 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反映了两个问题: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之前,没有以学定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⑤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区别,而不是仅仅只会运用公式去解答问题。⑥课堂上学生要不要提出问题,进行质疑?⑦课堂上学生需不需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这个思维的过程?)

在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做了课后诊测和分析。

练习课后诊测同类型题目与分析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6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共有14名学生参与(全班16名学生,2名因病请假)。计算正确的有13人,1人计算错误。单位名称正确的有7人,出现错误的有7人,各占50%。老师将原因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长是长度单位应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应该使用面积单位,对自己所计算的是长还是面积不清楚。

2、下面的图形是由两张边长分别为8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拼成的,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此题全班14人,没有1个学生做对。只有一个学生算出了周长,计算结果还错误。1个学生算出了面积。究其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硬强加于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弄懂。

课后,我根据对这两道题的分析,给学生重新上了一节课。在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上课能够集中精神听讲,保证学习的效果,我把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我的分析说给学生,孩子们听得很专注,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怎样解答。我先讲的是第二题。这道题,我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只给孩子们提示了两点:1.讲给他们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2.解决关于组合图形的问题要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案。14名学生,12名学生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我重新出的一道同类型的题。遗憾的是受第一次教师的影响,孩子们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后2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愿意思考和使用。

第一题为了帮助孩子孩子理解和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我在黑板上画了图形,一边问他们一边在图上标示,孩子们正确地区分了自己所计算的是长度还是面积,没有1个学生出错。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要有效果,需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如孩子们对第一题单位名称的理解,教师画图帮其来正确理解)当讲,在学生接触抽象的新知识时当讲,在学法指导(如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转化时当添加辅助线,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时进行迁移指导如计算周长时将其中的两条4cm的线段进行平移)时当讲。

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和分析,并在校内交流。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学校所在村子拆迁)学生数量较少,参与的面不够大。4.实验的案例数量偏少。

4.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四

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这该如何实现呢?唯一的做法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提问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我了解到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还经常深入同事们的课堂,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让缩短自己和名师之间的距离,我从网络或是杂志上搜寻了名特优教师的一些精彩片段和精彩视频,一句句的学习,以使自己的进步更快一些,更大一些。

在自己的课堂中,我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自己从一个传授者转化成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成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我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中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师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是这么做的:(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长期坚持,必定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3)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提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的真正疑惑。教师允许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交给老师,然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问题设计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使教学更科学。

5.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五

第二、三阶段小结报告

主持人:王丽琴

本课题组在第一阶段的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主题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自我体验意识,变“要我算”、“教我算”为“我要算”、“我会算”。第二阶段研究过程侧重本班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对学生计算错误的观察与成因分析;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小学数学口算与估算教学的研究;数与计算”课型教案的设计(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第三阶段研究成果展示,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第二阶段探索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的突破口,形成教学的策略

针对数与计算课“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这种现象,我立足于课堂,以课例研究为着眼点,以研究者的角色从合作备课、授课到互动评课全过程的参与下,使问题逐渐清晰和得以解决,并最终形成计算教学的模式.下面是我在实验研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创设适当情境,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掌握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计算,也就是加强算理的理解.《课标》指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掌握方法.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也许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二、加强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计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对而快的程度,每人准备一个听算本,每天在课前用3分钟进行听算训练,这样,即训练学生听力,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当然,训练重在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三、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技巧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是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与旧教材的计算教学最大的区别,但不能盲目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忽视对算法的优化,使学生难以把握好的算法,而导致学生计算能力有弱化趋势.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因此,我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算法的特点,从而确定一些简便、快捷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中倡导和推荐一种最优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及计算技巧,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基础.四、抓实计算教学,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比如54×99,有人是采用笔算方法,有人会利用简算这样想:100个54减去1个54,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法直接能口算出来,用时较短.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五、实施奖励措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小学生在计算时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在短时间内较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在老师督促下,能执行老师的要求.学生往往算完一遍就不再愿算第二遍,根据学生心理,累计积分进行评比实施奖励措施,学生计算会十分小心,认真仔细,更多的学生一丝不苟,久而久之,细致的习惯自然养成,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目的.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六、重视错题分析,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怕见到错题,学生也怕见到错题,其实,错题是一个很好的例题,只要把握好,反而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计算技能.教学中适时安排一些改错题,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有以下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七、熟记口诀、公式和常用数据,提高运算速度

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口诀、公式、数据,如:20以内加减法,乘法口诀,高年级的计算圆面积、周长的一些公式、常用小数与分数互化等,它们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研究阶段,我既重视算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强调了记忆,这些是课题研究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申请课题结题鉴定。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以课题研究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进行文献资料的查询与研究工作,以及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与反馈,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的依据,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特别是关于“数与代数”中关于计算教学这部分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学习,另还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以学校每周的集体学习活动为依托,强调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全体课题组员坚持每学期学习一本有关教育理论书籍或每月学习一本教育类杂志,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第二是充分利用假期和集中研讨的时间,采用书本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明确了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教师的使命不是单单地教数学,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课题组更加理解了研究意义,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关注的重点。

第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采取集中探讨、反复观摩、评讲评学等方式,重点研究7-8节课,边教研,边总结,通过对计算教学课型中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等进行适当研究总结。其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数与计算”课型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采取“一课三议”的形式,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精心备课,上课,评课,掀起了“数与计算”课型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的热潮。最后,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了计算类课型的优秀教学案例评比,表彰先进,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通过一系列类似的调查问卷、随机访谈、测查检验、课堂记录、数据整理,我们获取了来自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为计算教学中自主探究模式实践研究活动提供了实际依据。例如:为了全面地、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实际的计算能力水平,2013年3月,我们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了计算能力测试,针对学生计算能力以及计算习惯归类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学生的计算状况不容乐观,正确率偏低、计算速度慢是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反映出孩子们不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学习方法。避免学生做错题应从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训练学生的专注力两方面努力。为了全面地、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数学学习情况,6月,课题组对学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学习情感、期望、能力、方法的学生调查问卷。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课题组的研究在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得到成长。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充分感到计算源于生活,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计算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会用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数与计算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实验班书写检测成绩较前均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3、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自我体验意识,变“要我算”、“教我算”为“我要算”、“我会算”。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4、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性的教师群体在我校已然形成。经过这一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又有了较大变化。一是教师们自觉树立起现代教育观。通过实施,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二是在大胆探索中转变计算教学方式。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练习设计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正确运用学生喜欢的数学方法进行有效学习,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多元化和有效性。三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自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课题组教师及时交流平时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大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课题组活动时间,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交流研究心得;结合学校赛教活动、开放日观摩活动、论文交流评比活动、教研展示活动等平台,采取同课异构、一课多磨方式,与全校的教师交流、研讨中,对比、分析相关要素,提炼计算教学多元有效的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并以论文、展示课、问题研讨等多种方式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五年来,在教育科研的带动下,有2位实验教师取得了小学特高级职称,2位教师获得了宜春市名师称号,多名实验教师参加各项比赛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都折射出教育科研的成果。

老师们围绕课题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等。在五年的研究中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部分情况如下:

1、王丽琴撰写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语文素养》论文2010.12发表于《教师博览》

2、王丽琴撰写的《运用份数巧妙解题》论文2011.7发表在《宜春日报》

3、王丽琴撰写的《德育教育在数学中的引导地位》论文2015.2发表在《启迪与智慧》

4、王丽琴撰写的《学生数学思维的启迪与培养》论文2010.5获江西省一等奖

5、王丽琴撰写的《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论文2010.3获宜春市一等奖

6、王丽琴撰写的《班主任如何应对学生的不敬》论文2010.12获宜春市二等奖

7、王丽琴撰写的《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论文2012.12获宜春市二等奖

8、王丽琴撰写的《谈如何开展好学校德育工作》论文2014.12获宜春市三等奖

9、涂美霞撰写的《如何开展好小学德育工作》论文2011.2获宜春市二等奖

10、涂美霞撰写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小学特色科技创新活动》论文2015.9获宜春市二等奖

11、李小芳撰写的《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论文2015.9获宜春市三等奖

12、王丽琴撰写的《小学数学教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2012.6获宜春市一等奖

13、涂美霞撰写的《合理购物》教学设计方案2012.6获宜春市二等奖

14、涂美霞撰写的《“温和”胜过“暴力”》电教论文2012.6获宜春市二等奖

15、涂美霞撰写的《工程问题》教学课例2012.12获宜春市一等奖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习惯基本养成,但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本校班级大,老师平时比较繁忙,再加之能力有限,应培养一些理论基础雄厚的教师充实起学校的科研实力.教育科研的时间不宜过长,应有阶段地进行。2.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3.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单一的课前学习习惯,还包括质疑以及课后拓展等,下一步要继续研究,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鼓励课研人员养成勤写勤记的好习惯。

2.勤开研讨会,勤听研讨课,鼓励大家多交流平时的学习心得、教学经验、成功的教学案例等,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3.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树立课题研究典型,加大在课题研究的奖励幅度。4.增加对课题研究的经济投入,多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学习,多听听名师的示范课以及学术报告等,开阔眼界,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验报告、优质课、论文、课堂教学研讨会、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阶段小结等。

终结性成果:结题报告、专题研究文集、获奖荣誉证书各一册。

作为一所普通的学校,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实验,有收获,更有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解决。但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计算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即将结题,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不断探索、发现、实验、研究、完善,为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不懈努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组

丰城市剑光三小

6.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之我见 篇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 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在讲授九年级《确定圆的条件》时, 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小华家有一块已打碎的圆形玻璃镜子, 她想拿上残片去玻璃店重新配置一块同样大小的镜子, 你能帮助小华解决这个难题吗? (如右图) , 同学们面面相觑, 这怎么办呢?在大家产生强烈兴趣的基础上, 教师说:“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就要学好本节知识。”既紧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学新知识上,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精心设置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要评价一节课的效果如何, 课堂提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去思考, 并使知识点逐步渗透到问题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或需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 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在备课时都应尽可能考虑到。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编制难度不同的问题。

例如,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时, 教师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先引入, 提问: (1) 为什么Δ≥0, 才能代入求根公式求解呢?如果Δ<0, 方程有解吗? (2) 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由什么决定? (3) 当Δ>0时, 方程的两个根相等吗?Δ=0呢? (4) 你能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吗?引导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决问题, 从而得出根的判别式定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善用灵活的提问技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 学生答, 应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通过精心设问,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 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围绕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 设疑问难, 启发思维, 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 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 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 从而受到鼓舞。另外, 课堂应留有自学时间,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例如,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课,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 车轮是什么形状? (2) 车轮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能做成椭圆形吗?为什么?学生先进行讨论, 然后交流、汇报结果。对学生的发言, 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把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

四、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高提问效率

提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问有很多学问,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 课堂提问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 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选择合适的时机。一般来说, 在讲授新知识前的提问是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新知识时的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课堂小结时的提问是指导学生系统、有条理地梳理知识;课堂结束前的提问是为了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 便于教师及时查漏补缺。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 也是教材、教师与学生有效融合的主渠道。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结合教学经验和实践, 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等四个方面就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进行了具体探讨。

7.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七

阶 段 性 总 结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借助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已经成为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有研究者发现: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了课堂提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提问,最多可达到每分钟10个问题,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属于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甚微。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受到我们极大的关注。

二、国内外关于提问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最早研究提问的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

求知欲望。随后又出现了许多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研究的教育教学著作。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生间的“对话”上。如瞿保奎等编写的《教学理论》、钟启泉译的《教学原理》等。第二,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2]

在国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

[3]77%的答案要求是具体的事实。对课堂提问研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较为全面的研究。韦伦(w.w.Wi1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另外,在《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也提出了几种课堂教学准确的有效的提问技巧和策略:。[4]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来进行课堂观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入手(如下图),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发问的技巧、学生候答的时间等方面情况,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提供直观、有效的载体,以此来逐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在真实、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们主要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发问技巧和增加学生候答时间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录像在课后进行课堂观察,开展有效的反思活动。

1、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形成问题链。我们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为了提高问题的层次性,我们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

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

2、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教师在发问时要抓准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韦伦(w.w.Wi1en)对研究发问的技巧中论述到: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6]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7]

3、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

课后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8]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反思,填写观察记录表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以及统计各种层次问题的占有率;还可以看出教师发问的情况和是否有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比如上表中的序号1表示教师提出的第1个问题,A中选了1表示这个问题属于识记型问题;B选了1表示教

师在发问时语言简洁、表达清晰;C中选了3表示教师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第2个问题中的2—2—1表示教师提的第2个问题是理解型问题,教师提问时有重复表述的现象,提问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记录分析能形象地体现出这节课教师提问的整过程,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一个直观有效的载体,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五、研究反思

1、本研究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把问题的类型分为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和低效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六、结语

8.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八

本学期在上级的指导下,我课题小组积极实施《“三段四环节”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并已取得初步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让全体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索与实践,交流与合作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学会方法,在正确方法的启发与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例如: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尝试实践,数出有几条线段,然后在线段AB内适当增加点,再让学生数一数,通过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归纳结论。得出:线段的条数等于从单一线段的条数开始向下加到1的和(即5+4+3+2+1=15)并把这种方法迁移到数三角形、长方形中。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加深探究性操作,使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途径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成效

1、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明显

12月份我组对四年级二个班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测试,具体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实验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级。另外,从教师平时实践课看,实验班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样优于非实验班。

2、增强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意识

在教学中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使之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使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课题组成员的目标。本学期课题组成员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上示范课,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效果不错,但由于此课题研究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和方法可依,只能靠我们不断探索去完成实验。

3、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表明,通过实验,实验教师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并深受其它教师的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l、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任课教师熟悉教材,对教材的深度,广度要把握的很好,而且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有较强的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善于不断的学习与总结,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教师比例较小,必须对实验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2.本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并非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质疑,很多同学都只能停留在很肤浅的问题。

3、各课题组成员都是满负荷超工作量,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加之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可搞可不搞,搞与不搞一个样,教学和科研是分开的,因此工作难以开展。

四、今后实验工作的思考

9.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九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生活,欣赏,体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分为四个重要领域,其中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欣赏、感受和体验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认为欣赏就是看看,并不重要的想法。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适合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从生活和兴趣出发,激发儿童欣赏的快乐体验

大人对自己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事物总会表现出特别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孩子也是一样。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生活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他们多数都能接受,并常常模仿着画。课堂上,老师哪怕只问问学生上学路上印象最深的景色是什么,学生也能说出许许多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体验。因此,在上“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了走,看了看,欣赏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树皮的纹路、树叶、树枝……不同的树有不同的体貌特征,学生们对树有了更多的直观认识。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课堂绘画教学。另外,强烈的色彩对比也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比起城里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那种纯粹、原始的色彩美。如上“春天来了”一课时,我结合语文课《找春天》,出示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画面,让学生们对比、感受春天那独特的色彩:蓝天、碧野、绿芽、野花……这些鲜明而又艳丽的颜色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从他们惊喜的眼神里我读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愉悦,我觉得孩子们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视觉体验。完成绘画作品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在学生通过欣赏,对美有所发现、有所体验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让孩子真实感受美之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提供多种形式的绘画作品,丰富儿童的感知经验

在我们学校每层楼的转角处,轮流张贴着班级学生的绘画作品,学生们特别喜欢去那里,总是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看着什么。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专注地盯着画面上的两只蝴蝶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蝴蝶画得好漂亮啊!”他指着大蝴蝶继续说:“这只是蝴蝶妈妈,那只是蝴蝶宝宝。”“为什么?”我好奇地问他。孩子很郑重地告诉我:“你看,这只蝴蝶大一些,那只小一些。而且这只蝴蝶(他指着小蝴蝶)是彩色的,肯定是他妈妈给他买的新衣服。穿上了新衣服的蝴蝶多可爱,我也想画一画……”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事物都被他们注入感情。这些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画作品给予孩子们的是一种奇特的绘画语言,这种奇特的绘画语言拓宽了孩子们的思路,赋予了孩子们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让孩子们更有信心地去创造和表达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有了欣赏的兴趣和深入的感受,接下来就是对美的体验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验生活,享受乐趣。”

三、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引导儿童大胆体验创作

1.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儿童善于通过感性的方式,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美的东西,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缤纷花布”这一课时,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简单的任务:收集各色碎花布。孩子们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了,等到正式教学的那一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尽情地展示着收集来的“成果”,畅谈着自己对服装图案的“独特”想法。我顺势引出了点线面的有关知识,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出一块最喜欢的花布,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我是小小设计师”趣味服装设计比赛,将创作的花布设计成一件有趣的衣服。那些由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图案真是漂亮极了。回想起当天课堂上那精彩、有趣的一幕幕,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2.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农村,孩子们在上学路上就能看到很多美丽的景色。作为美术老师,大可利用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这份真情和热情,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美术学习活动。在学习“春天来了”一课时,我带着孩子们走到学校附近的一片油菜地里,和孩子们一起抚摸着一簇簇金黄的油菜花,欣赏着那一片片嫩黄嫩黄的花瓣,亲吻着那一个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坐在长长的田埂边上,通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加深孩子们对春天的色彩印象,为课堂上的美术创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10.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十

阶段性小结

碣石镇小学

张忠祥

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要拓展对基础性的理解,基础性不应仅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还应包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校于2012年10月申报了镇级课题《利用小学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的立项,立项启动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和实验。目前,课题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取得了阶段研究成果,现将本课题第一阶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转变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太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2)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书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二、深入学习,理解本课题实验所依据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内涵

1.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认识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意识、倾向、动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而学习者的这些心理成分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

3.实践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为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服务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学习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应用与生活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学习的欲望与冲动,稳定而持久的参与学习活动。

4、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明确目标,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其他学科学习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的内容:(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四、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1、倾心投入,初见成效

从准备申报课题之日起,课题组成员就以极大的热情倾心投入,认真做好调查:当前的小学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或数学应用能力薄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真实反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组织讲座、理念学习,课题组组长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讲座,为课题组全体成员注入活力。同时课题组成员通过公开教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撰写论文、教学反思、教学实录等,提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策略好方法。

2、有序推进,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成员在与不同学校的老师互动、交流、对话,吸取宝贵建议,不断调整,不断反思。正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为学生精心创设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和经历的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让原本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原本被动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内在的渴望与需求而学习,学习有趣的、有用的数学。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唤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我们坚信,只要做课题研究的长跑者,一定会找到更适合数学学习的好途径,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五、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的持续性不够,时有时无。实验中的过程性记录和材料收集不太及时。

2、课题研究的力度也不够,部分老师认为实用性不强,研究积极性不高。

3、课题的辐射面不广,部分课题组成员只管好自己的课堂,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4、客观原因:

课题成员基本上是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承担的任务多,负担重。再加上日常的教学工作,工作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课题研究上。记录、6 反思、总结,集料的收集等工作无法及时进行,影响了课题的开展。这也是课题活动少的主要原因。

五、下阶段的工作。

1、要求课题组的老师把“课题”实施到底。持之以恒,实践课题成果,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同时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培养创造性人才。

2、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首先要给课题组的老师减压,给他们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做课题研究。其次,再烧一把“火”,加大课题的推广力度。建议可以开展如下活动:①实验教师开展课堂观摩与经验讲座相结合;②以年段为单位,开展课题研讨活动;③实验班教师之间开展同课同构,或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1.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小结艺术的研究 篇十一

阶段反思小结

小结人:黄麓镇中心学校数学组:杨智刚

时间:2013年6月

课改在全国的全面铺开,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只是靠听和记来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教育背景之下,学校在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推行“学案导学法”,收获很大,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案的优点

该法以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导学案”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是它让学生从“灌输式”学习,变成了“主动性”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的设计模式

学案的构成应相对固定,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等。并给出学习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

② 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等。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③ 综合程序问题。紧扣新课标要求,围绕重点难点进行编写,并渗透认知方法的指导、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

④ 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练习),课后讨论(思考)等等,题不求多而求精,以巩固所学,培养能力,并获得反馈为目的。

三、编写导学案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编写过程:

1、确立学习目标。目标引领教学,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2、钻研教材,设置问题,列出导学提纲。我们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说理灌输的做法,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这样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对所学内容有个粗浅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思考学习做好铺垫。

3、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通过选择、简答等形式出现。对一些理解运用的知识,可以通过分析说明、辨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识记、理解、运用的目的。

四、导学案运用

1、利用课前主要是课前时间,发下导学案,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本内容,做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题,批注在书上。要求学生读书要仔细,在读书过程中找出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做好记录。

2、教师点拨知识点,师生共同学习。完成自学工作后,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时的教学更有针对性,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等,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而学生懂了的问题不再用时间去讲,讲解重点难点,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做个小结。

4、学生做达标测试题,当堂检测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内完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做题速度,10分钟完成。

五、对运用导学案的反思 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是有效的,导学案教学,学生学习目标步骤更明确,避免盲目性,使学生都能行动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种方法既有利于优秀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利于中等生识记基本内容,对后进生也起一个促进作用。

而且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部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起一定的作用,大部分学生所学知识能在课堂上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练习和思维训练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确实避免了教师一味的说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上显示了较浓的学习气氛。

但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通过情境问题等,去观察思考讨论现实中的问题,从而得出结论,生成理论,即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而导学案呈现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缺少了对感悟的体验,这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在以后的导学案以及点拨过程中,注意通过补充的材料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不仅注重知识的识记,能力的提高,还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学生自学及点拨讲解的过程中,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教师不要讲的过多。对一些理论难度大的内容,如何让导学案真正起到作用,问题的设计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有层次、逻辑、有内在的联系。在导学案的编写设计上,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第一次我们用了一个个填空的形式呈现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只抄课本,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后来我们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

上一篇:关于校园方面的好句子下一篇:关于西餐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