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2024-08-10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共10篇)

1.《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一

《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百感交集,下面就说说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并不复杂,而且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简单计算,已经能够说出1个加2个等于3个,就是,所以这节课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一内容我想给学生大一点空间,没有指定非要让学生通过折纸来理解。我是想如果学生小组交流有困难时,再提醒他们可以借助折纸图形来理解,结果学生都比原来预设的要好,我也就没刻意提出这一点,我觉得这并不妨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但是当学生都说出了1个加3个等于4个之后,我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1个加3个是4个?让学生小组内进行探究。我想学生从分数单位这一角度理解算理会更透彻。另外,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得到计算结果还可以用表示时,本来是把妈妈吃的一份揭下来贴到另一边凑成半圆的,结果忘了,这一点效果也就降低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因为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觉得我设计和处理的较好。要归纳一类题的计算方法必须三道题以上,我在处理完两道例题以后,又让学生做了一组题(6道),然后再观察它们的共同点,找出共同点之后再归纳计算方法,水到渠成,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和掌握。从课堂上看,学生归纳的较好。

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第一题直接检查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运用掌握情况;第二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三题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

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在学生找出+=中、、分数单位相同后,问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答不上来,我就直接引导学生说了,如果能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可能学生理解的更好。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在这堂课上是必须说的,学生对于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是相同的没有异议,当对“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也是一样的”表示的有些含糊时,我应该结合算式再给学生强调一下,而我只是又问了一遍。

在时间的把握上,有些前松后紧,前面新课用的时间有些多,导致最后一道练习题没有办法在课上完成,是个遗憾。在评价学生方面,虽然我努力做了,但总觉得评价语有些生硬,还需要再好好提炼。

总之,我感觉个人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需要向优秀教师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我一定会努力,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2.《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二

试教:看似有效的平淡教学

课初练习整数加减法计算并复习计算方法。

1.情境引入, 出示三种文体用品价格情况:

跳绳 羽毛球 乒乓球

4.75元 3.4元 3.65元

师:如果我想买两种体育用品, 可以怎么买?

生1:买一根跳绳和一个羽毛球一共要花多少元?算式是4.75+3.4

生2:买一个羽毛球和一个乒乓球一共要花多少元?3.4+3.65

生3:买一根跳绳和一个乒乓球一共要花多少元?4.75+3.65

师:这些算式都是小数加减法, 该怎么算呢?

师:你能估一估4.75+3.4的得数吗?

生1:大约是7。

生2:大约是8。

师:你会列竖式计算吗?试着做一做。

学生列式计算, 师巡查。

师:我们一起来列一列竖式。教师板书4.75, 3.4该写在哪儿呢?

生1:小数点照抄下来。

生2:小数点对齐。

生3:个位上的4和个位上的3对齐, 十分位上的7和十分位上的4对齐。

师:对。谁能示范做一做。

生:板演 (教师提示书写规范)

师: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生1:小数点和上面的对齐。

生2:把小数点照抄下来。

2.学生独立计算3.4+3.65, 4.75+3.65

展示学生作业, 交流:8.40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根据是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核对第3小题得数, 做对的举手。)

师:看着3道竖式, 想一想我们进行小数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相同数位对齐.

师: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生2:小数点不能丢, 不能忘记写单位名称。

生3:小数末尾的“0”要划去。

……

剖析:隐匿了学生的真实错误

这样的教学实践看似有效, 学生也能掌握小数加法的算理, 但我却置部分学生在尝试练习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于不顾, 四平八稳地继续着自己的教学。在两次试教过程中, 我每次都发现至少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出现“首尾分别对齐或末尾对齐” (如下图) 。课后我就想,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 学生是怎么解决小数加法计算的?随机调查显示:20名学生中有10人看到4.75+3.4时脱口而出“7.79或5.09” (如下图) , 这个结果让我倍感吃惊, 促使我作进一步的思考。

应该说, 小数加减法是在整数加减法以及口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三年级下册) 的基础上教学的。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这两种计算本质相同 (即相同数位对齐, 低位算起) , 认为学生完全能从整数加减法计算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那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表现形式上不一样, 整数加减法的表现形式是末位对齐 (学生过往的学习已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 , 小数加减法的表现形式是小数点对齐, 也即相同数位对齐;由于负迁移的影响和学生当下思维水平的限制, 不少学生并不能轻易地从更加抽象的高度认识到它们的本质, 在列竖式时容易受到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这种负迁移的影响。特别是第 (1) 种错误的学生的内心其实很纠集, 既要末尾对齐, 又要把小数点对齐, 为难之极。

从认知心理学上看, 这节课的学习是对加法计算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是颠覆后的传承。鉴于此, 教师决不能无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起点, 决不可无视上述错例, 轻描淡写地讲授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应在学生试做小数加法例题后, 展示学生不同的做法,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质疑、交流、讨论、辨析,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做法, 从本质上理解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相同点。这样的教学才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才能更加有效地促成新旧知识的迁移。

再教:追寻对算理的真正理解

课初练习整数加减法计算并复习计算方法。

……

教学4.75+3.4

师: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生:会。

师:试着做一做, 算之前, 可以先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

(学生尝试练习, 教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在巡查过程中看到了这三种方法。 (实物投影展示)

师: (引导质疑) 同一道题, 怎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是算错了?

生: (复查计算过程, 学生作无辜状。) 正确的呀。

师: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这些做法。 (出示活动提示)

友情提示:

⑴辩一辩:各抒己见, 亮明自己的算法及算理。

⑵比一比:对比算式, 竖式不同在哪?你认为哪种方法正确, 为什么?

⑶想一想: (2) (3) 两种列式方法, 可能是怎样想的?与整数加法计算有矛盾吗?

(小组活动, 教师参与其中。)

师:通过讨论, 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生1:我通过估算答案大约是8, 第1种做法正确。

师:估算是一种好的策略。

生2:我把4.75元化成475分, 3.4元化成340分, 相加后得到815分, 也就是8.15元。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转化的策略, 把小数加法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整数加法, 非常棒。

生3:我认为第2种方法中百分位上的5和十分位上的4不能直接相加, 同样第3种方法中十分位上的7和个位上的3, 百分位上的5和十分位上的4也不能直接相加。

师:你能从小数的意义上来解释, 真的是太厉害了。那怎样加才正确呢?

生3: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

生:明白了, 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才能相加。

师:对, 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那小数加法计算怎样才能迅速地把相同数位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请 (2) 或 (3) 做法的同学再次板演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 。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吗?

……

反思:我们要把脉学生的元认知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知识需要由每个学习个体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实现新知的建构。事实上,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的必要基础, 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学习小数加法前学生已有较多的相关知识经验, 比较有利的是学生掌握了整数加法计算方法, 明白了算理:数位对齐, 低位加起, 满十进一。教学过程表明, 正因为学生合理调用了相关知识储备, 才促成了课堂上新旧知识迁移过程中的碰撞、辨析、厘清, 成就了有效的学习。

过往的经验对新内容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心理学称之为“倒摄抑制”。教师还应该审慎地注意到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从学生的元认识起步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中的难点。史宁中教授认为, 教师要读懂学生需求,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实现尊重的教育。

教学现场表明, 在学生尝试计算4.75+3.4时恰如课前调查, 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 部分学生已习惯计算整数加法, 直接把相应的数字相加或末尾对齐。教师顺势把学生的这种元认知充分放大, 引导学生通过检查计算过程, 激发学生从估算、转化成元角分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质疑反思, 进行深层次的体验探究,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去理解、分析、判断, 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即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从而建构小数加法的正确计算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三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一次体会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间的联系,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进行多角度观察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简单的函数思想。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在开放的思考中正确整理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今天的阳关体育活动时间我们进行了一场排球赛,老师将全班分成了几队?比赛结果怎样?

师(出示例题主题图):你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比赛!)瞧!他们也和我们小朋友一样玩得多起劲呀!

【设计意图:在回味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自然过渡到例題情境图的观察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为后面的学习自然过渡。】

二、多位观察,探索交流

1.看图分类

师:你打算将这些小朋友按什么来分分类?分成哪几类?

预设一:按左右两边来分,分成左边的6个小朋友和右边的4个小朋友。

预设二:按衣服的颜色来分,分成蓝队6人,黄队4人。

预设三:按有没有带帽子来分,分成戴帽子的3人,没戴帽子的7人。

师:刚才大家的观察角度不一样,分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总数相同,都是分10个小朋友)

2.看图列式,理解算式

师:根据你的分类,你打算怎样介绍这幅图,列出怎样的算式?(指名学生结合图意汇报,如把蓝队的6人和黄队的4人合起来一共有10人,算式是6+4=10,或从总的10个小朋友里面去掉4个黄队的,还剩6个蓝队的,算式是10-4=6,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板书:6+4=10,4+6=10,10-4=6,10-6=4,3+7=10,7+3=10,10-3=7, 10-7=3)

3.交流算法

师: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的?(抽查第二个加法算式“4+6=10”和第二个减法算式“10-4=6”的算法)

学生情况:

(1)4+6=10

①我是从图上数出来的,一共有10个人;(看图数数是一个办法)

②因为4和6合起来是10,所以4+6=10;(这是想10的合成)

③因为6+4=10,所以4+6=10。我知道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这是根据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类推出来的)

(2)10-4=6

①我是从图上数出来的,一共有10个小朋友,去掉左边的6个小朋友,还剩右边的4个;

②因为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10-4=6;(这是想10的分成)

③因为6+4=10,所以10-4=6;(做减法想加法,这个方法也不错!)

④因为10-6=4,所以10-4=6。(这两道减法算式之间也有联系呢!)

师(小结):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多!有看图数一数,有想数的分与合,有根据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类推的方法。我们计算时,不能只满足于一种方法,要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方法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四能”,不仅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例题图中让学生对小朋友进行分类,并结合自己的介绍列出相关的算式,丰富了例题的内涵。】

三、合作学习,拓展思维

师:结合板书,说明像这样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是不是就只有这8道呢?(不是!)下面我们边做游戏边学数学。每人手中放10个圆片,轻轻地往桌面上一抛,把正面朝上的放一边,反面朝上的放一边,再分别数数各有几个,看着桌上的圆片,你会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吗?

(学生试说一遍,并借助操作表象,把算式填在书上;四人一组,交流算式,组长统计,汇报本组的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准备补充发言。)

板书: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9+1=10 8+2=10 7+3=10 6+4=10 10-5=5

10-1=9 10-2=8 10-7=3 10-6=4

10-9=1 10-8=2 10-3=7 10-4=6

师(追问):为什么第四组只写了两道算式?每一组的算式之间有联系吗?读一读,再体会一下。(教师在黑板上留下算式1+9=10,擦掉其余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推想出其他的算式。)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教学应从注重“双基”向注重“四基”转变,应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提升。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抛圆片、写算式的操作中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表象,加深了对一图四式的理解。】

四、巩固深化,应用综合

师:今天我们一起在观察、交流、动手操作中学习了得数是10的加减法,下面继续带上你的小眼睛,思考的小脑袋看看下面的题,一定难不倒你。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仔细观察图中每一横行有什么相同?从上往下看,红色的和白色的有什么变化?根据你的发现写出算式。有序地读读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得数都是10,加号前面的数增加1,加号后面的数就减少1。)

师(追问):为什么加号前面的数每次增加1个,加号后面的数每次就减少1个?根据刚才的发现,这样的算式你能说出多少道?

□+□=10 10-□=□

(教师有序板书,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出示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卡片,学生打手势计算)

师(出示第6题图):你看懂了什么?(要求学生圈一圈,填一填。)

(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第1、2、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核对,同桌互批,统计正确率,找出错因并及时更正。)

【设计意图: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十分重要,学生能否熟练计算,直接影响进一步的学习。同时,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不断的追问中渗透函数思想,丰富习题的内涵,真正提高思维含金量。】

五、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把最好的表现看做10分,你觉得你得了几分,还差几分就是10分了?

【设计意图:简单的回顾、自我打分中再一次巩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同时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感受他人、自己学习的成功之处,同时感受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调整自己,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好的学习品质投入到学习中。】

4.五年级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小节,这些内容编排结构如下表:

三节内容的逻辑联系跃然于表间: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结合学生经验中非常熟悉的素材,学习分数加减法。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如,第1小节例

1、例2中,利用一家三口分吃一块大饼和小朋友喝矿泉水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例3中,以观看少儿节目为背景,学习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学习。又如,第2节中,以处理当今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活垃圾为背景,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样选材,符合“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课改理念,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降低了学生理解分数加减计算算理的难度,利于学生较顺利地掌握分数加减计算的基本方法。

(2)淡化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

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教材淡化了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本单元内容在安排上有两个特点:①利用类推说出分数加减的含义。如例(1)中,由小精灵明明发问:“想想整数加

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例2中,由小精灵聪聪发问:“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由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类推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②使用“含义”一词,而不是“意义”,即只要求领会就行,不需要刻板的记忆加减法的定义。降低了认知难度,简化了学习的内容。

(3)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根据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长久起作用的计算方法,既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地总结出分数计算的一般方法。如第1节中,例

1、例2教学完后,引导学生探究:“观察例1和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又如第2节中,例1教学完后,引导学生探究:“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吗?”又一次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4)在计算教学中突出“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课改理念。

“算法多样化”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合理、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在本单元的编排中,教材又一次地突出了这一课改理念。如:第1节中例3的教学,如何计算分数连加、连减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算法后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还有其他算法吗?”又如,第3节例1的教学,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法后,提问:“你喜欢哪种方法?”“我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懂得应选择较简捷的方法进行计算。

(5)编排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

《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教材编排了两个阅读材料,一个是第112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这段材料,使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分数四则计算的发展史,了解我们的祖先在这一方面的睿智与成果,体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分数对分数计算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体会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数的重要性。

另一个阅读材料是第116页的“生活中的数学”。通过阅读这份材料,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看到分数在五线谱中的灵活应用,体会数学与音乐、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论是整数还是分数的加减法,都要统一单位后才能进行。当分数的单位统一后,分数的加减运算也就归结为整数的加减了。如,第2节中的例1(1): 1/4+3/10=5/20+6/20=(5+6)/20=(5+6)个1/20 上述过程中,先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用整数加法的方法将分子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得出最后的和。

因此,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紧紧扣住学生经验中“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逐步概括出分数加减的一般计算方法。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

抽象概括出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搞好这一过程的教学,必须处理好算理与算法,单纯记忆与发展思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应通过观察、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

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①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②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只要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就可以了。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明白算理是算法的灵魂,而且避免了机械用法、单纯记忆的弊端,达到“明理驭法”的目的。

3.处理好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关系,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方式。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发展的,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首先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探究得比较成熟时,具备了和同伴交流的“资本”和“底气”时,再组织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如教学第1节例1计算“1/8+3/8”、例2计算“3/4-1/4”、例3计算“4/15+1/15+7/15”时,应让每一位学生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又如教学第2节例1(1)计算1/4+3/10,例1(2)计算3/10-3/20时,首先应让每一位学生思考: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行吗?试一试。在学生充分尝试、探究的基础上再组织交流。

交流时,重点放在“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表述相加的过程”这一核心问题上,使交流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心领意会”的目的。

4.用好有关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适当补充涉及分数运算的史料。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的神秘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因此,结合分数加减的学习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数学史料,可使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探究欲,促其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因此,教学时,应重视教材提供的两个涉及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埃及分数(分子为1的分数)的特点和性质:“任何真分数都可以表示为有限个分母不同的埃及分数的和”,练习二十二中,第12*题的结果“6/8=1/2+1/4”就是埃及分数的有趣性质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又如“1可以表示为项数很多的埃及分数的和。”如:

1=1-1/2+1/2-1/3+1/3-1/4+1/4-1/5+„-1/n+1/n(n为不等于0的自然数)=(1-1/2)+(1/2-1/3)+(1/3-1/4)+(1/4-1/5)+„+(1/n-1-1/n)+1/n =1/2+1/6+1/12+1/20+„+1(n-1)/n+1/n 5.本单元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一)教材第104 一106 的内容及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二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 是,里有()个。

(3)3个 是(),是4个()。.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爸爸吃了 张饼,妈妈吃了 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口答: +,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 是1 个,是3 个,合起来也就是。

提问: + 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 和 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 + = = =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出示例2。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 = = =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

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是,其中一个数是,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结:观察例1 和例2 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完成教材第105 页的”做一做“和第107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3 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7.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 题。

其中()一 =-()=,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材第107 页的内容及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一8 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教学实施.出示例3。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节目类型

动画类

游戏类

教育类

科普类

其它

时间分配

(l)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自己将所提问题及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交流。

(2)老师提问: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老师巡视,并请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 + = = + = = = 方法二: + = = = = 引导全班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并作出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3)出示问题:其他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思考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1-== = 提问: 是多少?你能解释吗?

小结:分子是0,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用除以任何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 的分数都等于O。

2.完成教材第107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 题。

学生先自己填空,交流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6.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8 题。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应用时间的教育

(四)思维训练

先计算,再把计算结果化成分母是2 的假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 = + + + = + + = + + + +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注意在计算分数连加、连减时,用几个分数直接相加或相减比较简便。另外,如果被减数是“1 ”时,将被减数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再计算,当分子出现O 时,这个分数就等于O。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提问: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什么?(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方法是什么?(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出示一组数:

(1)自己任选两个数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2)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3)引导学生把上面算式分成两类:

一类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类为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教师引入: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我们已会做,那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又怎样计算呢?这节

课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

1.教师提示:你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学过了通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把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计算出来,能行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结果:你怎么做的?把思路说出来。

引导学生明确:以 为例,与 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用通分的方法使他们分母相同,找分母2和3的最小公倍数,用最小公倍数6做公分母,就是,就是,加 就等于 加.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计算。

板书:

4.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是干什么?

运用通分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5.反馈练习: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减法算式)

1.教师提示:请你依照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2.汇报结果。

3.填空,并说明理由。

4.反馈练习:

(三)整理法则。

1.启发学生讨论:根据上面做题的过程,怎样把异分母加法法则和异分母减法法则合并成一个法则。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反馈练习: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应用什么法则及计算过程。

③验算。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的验算方法相同,都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用差加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然后按照()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化成()分数再加减。

(3)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4)

2.列式计算。

(1)与 的和是多少?

(2)减去 的差是多少?

3.填空。

(1)

(2)

4.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前,火车乘轮渡过长江,需用 小时,现在从大桥通过只用 小时。现在火车过江比乘轮渡节省多少小时?

五、布置作业。

计算

六、板书设计。

导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计算(也可能是别的)

例2 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教学重点

能运用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3/12+5/121/2+1/31/3-1/4

2/1-4/11/5+3/51-1/3

2、计算:

1/5+2/5+3/51-5/8-1/8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136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1.出示例1:计算

2.观察算式:这是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等式;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3.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思考:比较这两中算法,那种比较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4.小结没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二)教学例2(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例2计算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3.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1.填空.【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2.计算.

3.计算.

五、布置作业.

1.从里减去,所得的差与相加,和是多少?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五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习完小数的读写法,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基础上来教学的。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学习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练习让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算法,然后以本单元主题图的买书情景为线索展开教学,自然的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运用迁移规律突出算理和算法

因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中,我先通过让学生计算两道整数加减法题,让学生回忆、交流整数加减法的算法。出示情景图学生列出横式后,我先让学生试做,学生计算时自主的迁移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不自觉地把小数点对齐。即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整数加减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最后再通过提问、交流、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如果盖上小数点,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样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引发讨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这些原来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探索出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所学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足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因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为了充分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到前面演示、说算法,然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计算方法,最后多媒体出示。这样下来就用了将近有10分钟进行复习,而使后面的一些巩固练习没有完成。造成课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

6.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六

例1是利用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在一二年级有了一定的口算基础。本节课我创设了以下两个空间:

空间一:口算接龙。在这里我出示了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算式进行追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反思:对于比较简单的口算,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第算出结果。对于涉及到进位的算式则出现了一些错误。口算采取的计算方法也比较集中在相同数位相加的方法上。

空间二:探究算理。对于例1的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学生都能正确列式,我让学生同桌两个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再集中交流展示。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算30+30,再算5+4的方法。个别学生用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

在交流与集中展示之后,我跟进了课时练第5页中的相应练习。学生们完成的不好,这反应了学生对算理掌握得不扎实。

7.加法和减法 篇七

金融危机让中国和美国有了更多相提并论的资本。但是显然,人们更爱把美国和中国现在的此消彼长来作为谈资,而汽车总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也许是巧合,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汽车企业们,同时做起了算术,只不过,一个做的是加法,一个做的是减法。这一加一减的背后,却折射出了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也是所有中国汽车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汽车市场复苏的希望与关键所在。

在四月底结束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奇瑞和吉利均展示了他们的多个子品牌。每个子品牌的标识各不一样,两家企业均试图利用多品牌战略在自身的产品中创造出一种差异化,利用不同子品牌的产品去开发国内车市的各个细分市场。

在美国,深陷破产危机之中的通用,正忙着做减法。由于通用汽车将停产庞蒂亚克、土星、萨博和悍马,其车型数量将从目前的47个减少到34个。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通用还不得不将一些新推出的车型淘汰,这其中,包括了庞蒂亚克G8运动型车、悍马4T等。

通用CEO韩德胜表示,这些车将被完全淘汰,不会挂其他标牌进入市场。同时,减少品牌系列和车型数目将使重组后的通用为剩余四个品牌——雪佛兰、凯迪拉克、别克和GMC投入更多的营销资源。

据相关数据中心统计,今年前三个月,庞蒂亚克、土星、萨博和悍马的销售量为66768辆,占通用美国总销量409702辆的16.2%。通用的考量是,车型的减少将有助于通用为各个系列的剩余车型提供“足够的资本、工程设计资源和强有力、充足的推广和广告资源”。

当然,这已经是通用的底线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剩余的四大品牌的车型将不会被淘汰。而对于雪佛兰,通用事实上还准备在今后几年增加该品牌的车型数目。

通用在曾经相当长的时间内依靠多品牌的打造,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之中的霸主,但是现在有众多的品牌已经成为通用的负担,这或许给急于壮大自己的中国自主品牌们提了个醒。

事实上,在几十年前,通用也曾如今天的奇瑞和吉利一样意气风发。但是即便风水轮流转,似乎也快了点。

有国外评论便指出,奇瑞和吉利在国内市场上尚属弱势品牌,在国际市场更是如此。他们同时打造多个品牌的努力只会给消费者带来混淆,进而削弱本已薄弱的品牌影响力。囿于弱势品牌和有限的资源,奇瑞和吉利只有在运作中、特别是品牌建设上集中资源、保持专注,才有希望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

8.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八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齐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

9.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推荐] 篇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

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都能正确计算。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深钻教材。

2、没有正确的书写格式,竖式后面不能带单位,解决问题必须写横式,有单位,还要完整解答。

3、学生上黑板演练的太少,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

吴兆琴 2013、5、21 篇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篇三:《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其实小数的加法

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

很好。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

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课时用断了

的软尺直接引出小数加减法的例子,位数完全相同的小数,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

很容易就让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

与整数是一致的。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出题,看看小数加减法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

况。展示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不相同,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这

时有部分孩子不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他们把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教师让他

们对两种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让他们自己发现相同

数位不对齐无法举行计算,明白数位对齐和数字对齐的区别。在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

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先出现一串的列竖式练习,然后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寻

找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从而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在

拓展练习中,出现一些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先让学生观

察比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会影响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孩子计算时认真细心的好

习惯。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

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

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利用

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

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

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

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刘俊延

“四则混合运算”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尊严》教学反思

刘俊延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还是“背课”的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二是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其他教师的实录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认为以下做法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刘俊延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

篇四:五年级数学上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 1 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分两段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规律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2.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统计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本单元的例

1、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弄清小红一共用去多少钱,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2.58元是2元5角8分,3.15元是3元1角5分,2.58+3.15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2.58是2个

一、5个0.1和8个0.01,3.15是3个

一、1个0.1、5个0.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

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3加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3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3的竖式中,依据9.2-4.86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9.2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篇五:《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10.《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十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占据篇幅最多的一个单元就是加法和减法,共有34页。“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主要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的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除了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少用加法和减法来进行思考的问题,具备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生活基础外,已有的主要知识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会数10以内的数,会用“分与合”的思想说出10以内数的组成。“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因为大多数学生计算加法喜欢从“合”的角度想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所以教材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利用10以内数的“分与合”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是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需要很长的过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只要求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好这一单元对学生以后学习数的加减法和解决有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1.学习加法和减法,是学生从形象数出结果到抽象列式解决问题的飞跃。学生在学习这一过程中经历从生活事实到数学事实、从感性认识到抽象建模并熟练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加法与减法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用符号来表示两个相关联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从以往的注重感性得出结果,到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得出结果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今后学习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2.学好10以内的计算直接影响到20以内计算的学习。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的一个重要计算方法“凑十法”就是基于得数是10的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的熟练掌握是以后任何计算的基础。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让学生初步体会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与运算顺序,为将来的混合计算打下基础。

3.加减法的意义不仅对加、减法的计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解决问题时能否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学会从已有的信息中选取并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节由丁粉红执笔)

二、重难点分析和突破实施策略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加法和减法,初步实现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数学思维的变化,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的需求,引出算题,进而探索和选择算法;同时注意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开放的思维和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教材节奏缓急分明,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分散了难点。

1.重点分析。

(1)认识加法和减法。教学中要突出加减法意义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不是一课时就能完成的,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选取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加以巩固,借助情境来理解含义;在方法上让学生自主思考列出算式,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充分表达,体会“合与分”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分四步突出重点。

首先,通过学生喜欢的浇花活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分与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加法和减法,知道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让学生从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想到“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合”是加法概念的生长点,也是加法意义的核心成分,从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3+2”计算,很自然地引出加法运算;在学习减法的时候,从原来有5个小朋友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想到还剩3个小朋友。

其次,通过“一图两式”发展对加法和减法的认识。根据已知两部分求总数,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已知总数,从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的数量关系,写出两道减法算式,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教材从植树情境人手,通过两种不同角度的观察,得出5+1=6和1+5=6两个算式,让学生体会到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都是把两部分的学生人数合起来,从而算出参加植树的人数。然后通过例题出示总共6人植树,再一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已知男生求女生和已知女生求男生这两个问题,从而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通过1、5、6这三个数体会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而且体会到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三,通过“一图四式”体会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教材通过游泳池的场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收集信息:“池里有5个小朋友,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8个小朋友。”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写出算式,并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列出四道算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通过联系图与式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算式的时候,学生会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进行思考,选择合理的算法,进一步加强对运算的理解。通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合”与“分”的关系,选择用加法还是用减法来解决问题,通过思考“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来计算”的问题,在应用中理解运算的意义。

以上四步层层推进,每一步都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每一步都要让学生体会理解练习到位,这样才能促进下一步的稳步提高,否则就是不停地炒“夹生饭”,学生难以消化。

(2)学习10以内的加、减计算。教学10以内的加减的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在此基础上用大量的习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得数,从而达到熟练的计算能力。具体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想学。选取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身的特点,通过浇花、植树、游泳、抛花片等生活场景,吸引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用数学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增强。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善思。教材例题安排有一定的坡度,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如从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例题的得数都让学生自己填。教材在例题学习后的“试一试”栏目的解决过程中,都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从数的组成来想出结果。在练习中,更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尝试,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教材还专门安排了不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第51页第6题看着蜜蜂图想7-□=□,既总结了所有7减几的算式,又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第56页第4题和第57页第3题都是启发学生要灵活整理已学过的算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乐练。10以内的加法和减

法各有45道,加上关于0的加减计算式题,内容比较多。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的计算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础,通过学习务必使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因此,为了不让学生产生枯燥的学习情绪,在每段教学中,只安排一道(组)算式作为例题,在试一试想一想里也只安排一道(组)算式,大量的则安排在想想做做里,以习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联系情景或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结果,形成数学事实,再强化掌握。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动手摆一摆再填写,有划一划、连一连,有对口令,还有很多充满童话气息、生活气息的习题,这些习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改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得发展。

2.难点分析。

(1)0的加、减计算的教学。

[现状分析]例题教学了几加0和几减0的算式,借助情境图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在大量练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从成人的角度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很容易,一略而过,而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有困难。学生对抽象的“0”理解不清,较易出错。

[对策]还原情境图。练习时,引导学生主动还原相关情境,用情境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得出计算结果。例如3-0=?,教师提问学生,“3-0,生活中哪些事件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学生可能会说,“我原来有3个苹果,我一个也没有吃,可以用3-0来表示。”“那你现在还有几个苹果?”“3个。”“3-0就等于几?”“3-0=3”,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例子解释计算的过程。

(2)“一图列两道减法算式”的教学。

[现状分析]第50页例题一共有6人植树,通过已知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和已知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两个问题,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在这里,教材第一次出现完整的文字表述,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都直接告知。但在练习中,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较多,学生就难以找准减号前面的数,也就是总数。

[对策]教学第50页的例题,当学生根据文字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图意及文字,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交流算式的含义,使学生直观认识到:从6人里去掉男生4人,剩下的就是女生人数:从6人里去掉女生2人,剩下的就是男生人数,从中体会出两道算式的不同与联系。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6要写在减号的前面”,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就是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才能求出另一部分。“6人”就表示总人数,所以要写在减号的前面。

(3)“一图四式”的教学。

[现状分析]学生对情境图很感兴趣,但是各人观察的切入点不同,获得的信息也不同。刚开始学生的观察是无序的、零乱的,如两人有救生圈,其他人没有:一人戴游泳帽,其他人不戴……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学生列出的算式也是零乱的。其实,这里的“一图四式”是指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四个算式。

[对策]①仔细看图,统一看法。教师要让学生先从同一个角度来观察,把这部分人可以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池里有5人”,“池边有3人”,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列哪几道算式,其中几道加法、几道减法,从而让学生知道“一图四式”,并要学生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观察,可根据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男女生的人数等角度列出相应的4个算式。

②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关系的体会。“试一试”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图意,从6+2=8联想到2+6=8,从8-2=6联想到8-6=2。“想想做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会“一图四式”,其中第一题右边的图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写两道算式,体会每道算式都有两种解释。从而让学生体会两个加法算式间、两个减法算式间以及加法和减法间的联系。

(4)得数是10的加法及10减几的教学。

[现状分析]第59页的“试一试”,首先要学生通过一种抛花片的情况写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但是得数是10的加法及10减几的算式比较多,不可能每种情况都会出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抛花片,来推想抛花片的结果,进而有条理地写出相应的算式。

[对策]根据部分学生抛花片的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抛10个花片,花面朝上的有几种情况,这时花面朝下的就有几种情况,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得出4组算式,每组4道算式;再引导学生思考5个朝上、5个朝下这一组为什么只能写两道算式?最后,学生推想出共5组算式,并让学生解释每组算式的含义。

(5)有括线的问题的教学。

[现状分析]教学时,有些教师片面地告诉学生括线就是表示“合起来”的意思,括线下面有“?”,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一般用加法来计算。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看到有括线的就用加法来计算。

[对策]教材中用简单数据、图画形式及括线、问号来呈现实际问题中的一部分已知条件和问题,这比前面的单纯看情境图和图文并茂的题目,更简洁,更抽象教师应让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图意,并根据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弄清每道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括线表示什么,是总数,还是部分数,“?”表示求什么问题,从而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数量关系由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6)看图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

[现状分析]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相应的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学生不能弄清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先后顺序,特别对车上原来是几人弄不明白。

[对策]教学加减混合的例题时,教师可将场景图变成课堂现场表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事件的过程:车上原来有乘客7人,先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教师让题意“活”起来,使情境“动”起来,学生在看图、想图、说图的活动中了解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清其中数量的变化状况,与头脑中已有的加、减法概念相互呼应,从而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另外,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对理解运算意义也是有益的。

(本节由丁粉红执笔)

三、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加减法含义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阶段,良好的语言表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影响。本单元中有大量的看图列式训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通过让学生说图意、说思考过程、编题目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也许学生一开始说得不完整、不流畅,但要通过表扬鼓励学生多说,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水平。如结合具体的情境图,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也可让学生进行运用算式创设情景编制应用题的训练;还可以在学生回答出计算结果时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2.重视简单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加减法含义解决简单问题时,如果不注意分析数量关系,就可能形成看见“一共”就加、看到

“还剩”就减的思维定势,因此从一开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本单元加、减法中两个数量的关系是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学会找出“部分数”和“总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动手操作理解数量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中有大量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填出几道算式”的练习。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审题,收集图文中的信息,并分析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算式。

在这一单元中,有大量图文并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如教材60页的第5题和第6题,有的是只出现文字表达的问题,有的是只出现文字表达的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像这种看似不完整的题,就需要学生到图中自己去找条件,要引导学生说清楚从图和文字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并知道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进行主题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在平时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就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问题时能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本节由翟红梅执笔)

四、巧妙设计习题,促进学生理解

1.已唱了4首,还剩几首?

使用说明:这一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得数是10的计算之后,让学生进行的一道练习题,老师可以出示光盘,上面贴着学生喜爱听的10首歌。让学生听一首,然后提出问题,写算式;然后再继续问,如果听了4首歌曲了,还有几首没听?让学生列式解答。这一题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听歌让学生休息,同时又让学生从中思考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另外,总歌曲数不变,听了的与没有听的歌曲数之间的变化,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2.一个星期中,5天上课,2天休息,一个星期有几天?

使用说明:这一题是在学生学习“一图两式”之后的巩固练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用2+5=7天,也可以用5+2=7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星期事例,感受两个加数位置发生变化后,总天数不变的道理。

3.把下面的星星3颗涂成红色,其余的涂黄色。涂好后你能列出哪些算式?

☆☆☆☆☆☆☆

使用说明:这一题用在学生学习了一图四式之后的练习。让学生在涂的过程中,不仅数出涂黄色的有4颗,而且数出一共有7颗星,体验到红色星和黄色星合起来的总数,又体验到从总数里去掉红色的星就是黄色的星,从总数里去掉黄色就是红色的,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4.找规律填数

使用说明:这道题用在学生学习了求未知数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学生要先通过观察找出排列的规律,这一规律就要运用学生刚学过的一图四式的能力,即找出三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运用求未知数的方法想出第三个数,从而填出答案。所以这一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使用说明:这一题可用于连减后的练习,题目中隐含条件是一辆车有4个轮子。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明确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6.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使用说明:这一题可用在学习连加连减之后的发散性练习,思考的角度不同,列式就不同。

(本节由张所滨执笔)

上一篇:环境影响评价流程下一篇:退队入团流程